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教學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全語言教學理論”的根本出發點是以學生為核心。首先,該理論認為,應該賦予學生自主學習語言的權利。持“全語言教學理論”的教育者認為要想充分做好這一點,除了要讓兒童充分感受到學習語言的有趣性及有用性,還應該讓兒童們擁有使用語言的主動權。讓他們自己去決定使用語言的目的以及使用的時間和方式,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兒童的這些權利。其次,“全語言教學理論”強調對兒童差異性的尊重。該理論要求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的時候應該將兒童的需求以及興趣納入考慮的范圍之內,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兒童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幫助兒童有效的使用所學語言,因而,小學的英語教學應該有效的利用自然的英語環境,下面我們來探討下如何創設英語教學情境。
1.1在教室內創設豐富多彩的英語情境
在小學英語的教學課堂我們應該讓英語走入到我們的教室,但是具體要怎么做呢?小學英語教材涉及的內容很多,例如水果、動物、衣服等類別的名詞。但是如何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呢?接下來我們以教學生水果類的單詞為例,回答上述兩個問題。在教水果類單詞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水果,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畫出一些常見的水果,制作貼圖,在黑板上畫出一棵樹,讓學生將畫的水果貼到樹枝上面,教師在圖片的旁邊寫上水果的漢語名稱以及英語名字,讓學生感覺自己好像在水果園中。另外可以播放有關水果的小動畫,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開展學習。孩子們開心的讀著、叫著,用發現的眼睛去看我們共同制作的水果樹,各種不同的水果英語名字從孩子們得口中發出。孩子們雖然身在教室,但仿佛是進入了美麗的水果園。在課間,孩子們也可以邊欣賞邊讀漢語和英語。在教學樓里面,我們可以辦一些英語宣傳標語,在黑板上也可以創設一個“英語角”,將學習英語的氛圍填滿整個教師。
1.2聯系現實生活創設英語教學情境
實際的生活才是學生有效學習英語的好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英語、使用英語。例如兒童都喜歡去吃麥當勞和肯德基,是因為里面的食物比較可口,當然我們可以在吃飯之余教小朋友學習單詞。比如,薯條(chips),漢堡包(hamburger),可樂(Cola)等。教師可以將英語課堂改成快餐店,在教室里可以貼一些麥當勞的畫報,把傳統的講臺改變成柜臺,讓學生在虛擬的場景中學習英語,這樣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全語言教學理論”中的教師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機結合
英語教師應該對兒童提出科學合理的要求,同時對兒童抱有信心,并且要積極創設豐富輕松快樂的語言學習環境,為兒童提供英語示范,使得他們學習語言的潛力得到很好的發揮。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好改變之前單純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逐漸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啟發者及鼓勵者,利用各種機會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根據兒童的心理以及生理的特點,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建立學習英語的信心。
2.1教師應該創設有趣的教學內容
教學的材料以及實際的教學活動必須正在反應兒童熟悉的生活,教學的內容應該貼近生活,符合兒童的興趣以及需求,使得他們在貼近實際生活的環境中高效的利用英語。
2.2教師要采取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
對于剛開始學習英語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學習的動力主要是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斷的操練是獲得語言這一技能的最為有效的途徑。英語教師要科學的組織學習語言的活動,可以通過小組活動、討論以及情景劇等形式,給學生提供多種上講系語言的機會,讓他們運用英語表演情景劇,給學生展示自己英語的機會。鼓勵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英語的機會,組織具有趣味性的活動,讓他們在親身體驗活動的同時學習到有關的英語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有趣的教學,讓學生運用合理的語言進行交流,最終達到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三、結語
古德曼最早給全語言教學下的定義是:“全語言教學是一?N視兒童語言發展和語言學習為整體的思維方式,是通過對語言、學習、課程、教學與教師四者的重新思考,而產生的有別于傳統的一些觀念、態度和原則。”本文以“跟上兔子”分級繪本五年級《We all love ice cream》為例:
一、趣味性的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學藝術就在于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笨梢?,在一堂課的開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十分重要。
如圖所示,在講授這一課時,我以一首歌曲作為導入,歌曲中出現了各種食物的名稱,學生在輕松美妙的音樂中不知不覺被吸引,隨后我提出問題:Whats the song about? 學生積極主動地談論起各種食物,如cake, juice, coffee, rice, noodles, bananas等等,這一環節不僅為下文的ice cream做出鋪墊,更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二、引導學生觀察,獲取畫面信息
對于任意一個繪本來講,要想很好的吸引學生,必須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因此教師首先應選擇一本趣味性較強的繪本,當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繪本后,首先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繪本,看看畫面中講了什么內容,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簡單的幾句英語將畫面情節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如圖所示,在進入文本閱讀之前,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Boys and girls, please look at this picture carefully, and tell me what do you know from it?有學生回答道I can see three people.還有學生回答道They are at home and having dinner.通過這樣的問答,學生大膽猜測,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讓他們帶著疑問進入了繪本的學習。
三、掌握閱讀步驟,學習閱讀技巧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是小學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掌握英語閱讀的步驟與技巧更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Skimming和Scanning是比較常見的閱讀方法,通過skimming可以快速瀏覽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加快閱讀速度,而scanning是有針對性得查找某個細節,準確地獲知某一具體事實或特定信息。
如圖所示,Fred并不喜歡吃西藍花,并且表達了三次I dont like broccoli.然而這三次表達雖然一字不差,但是語氣卻逐漸加強,當Fred第三次表達時,文中用了I DONT LIKE BROCCOLI.這樣加粗大寫的字體來表示強調,這一閱讀技巧的掌握,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了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四、充分發揮想象,升華學生情感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安富海說:“許多課堂只關注外在形式,而忽視其精神實質的學習過程。并沒有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體驗情感、踐行價值觀。僅僅使學生記住了知識、認識了情感、了解了價值觀。所以,教師應將繪本中的情感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在發揮想象的同時,情感價值觀得以升華。
如圖所示,關于主人公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學生們對Fred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看法與認識,這時我設計了這一環節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并且我讓學生們進行了小組討論,學生們各抒己見,在匯報環節,學生們提到了smart, lovely, clever, full of love等等,我也適時給他們擴充了一些詞匯,例如naught, childlike, democratic等等。
五、創造性的拓展,提高語用能力
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題型改革,原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這意味著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國門已經是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目的之一。本文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漢英翻譯能力不足的問題,應用認知語言學理論設計相應的翻譯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學生翻譯水平。
2.認知語言學理論
2.1認知語言學理論
認知語言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歐洲興起的語言學科,是認知心理學與語言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處于語言學研究的前沿。它建立在經驗主義或非客觀主義哲學的基礎之上,其經驗主義認知觀體現在思維是不能脫離形體的,那些抽象的概念是運用隱喻、轉喻和心理意象的結果。隱喻、轉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經驗為基礎的思維,具有完形特征。認知語言學家對語言達成的共識有: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系統,其描寫必須參照認知過程語言結構與人類的概念知識、身體經驗以及話語的功能有關,并以它們為理據。句法不是一個自足的組成部分,它與語義、詞匯密不可分,也就是說,詞匯、形態和句法形成一個符號單位的連續統,這個連續統只是任意地被分成了單獨的成分語義不只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與人的主觀認識以及無限的知識系統密切相關。
2.2認知語言學理論應用
認知語言學其強大的解釋力為學者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工具,很多學者把認知語言學理論應用與外語教學與研究的多個方面。知網自2003年到2015年有相關文獻90篇,有學者將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中,如:李會豐的《認知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等;也有學者將理論應用于語言教學的某一方面,如:梁麗的《認知語言學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等;還有學者將理論應用于語言學研究方面,如:容姍姍,容蕾蕾的《認知語言學的圖式理論及其在語言學教學中的應用》等??梢娬J知語言學理論有在語言教學方面有較強的應用性。
3.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漢英翻譯教學現狀
3.1學生英語水平
獨立學院學生英語程度參差不齊。雖然經過兩年基礎英語課程的學習,英語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語言掌握和運用能力仍不能達到統一標準。其次,獨立學院學生知識覆蓋面較窄,對中西方文化認識淺薄,無法真正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在翻譯實踐中不能精準地再現原文所要傳達的真正意義。
3.2翻譯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糾正學生語法錯誤為主要教學手法、以教授翻譯技巧和翻譯理論為教學目的。學生翻譯態度倦怠,只為了應付課程翻譯任務。更有甚者為了降低教學強度和輕松獲得學分,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翻譯實踐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4.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漢英翻譯教學模式研究
4.1.教學模式設計
4.1.1課內講解模式
4.1.1.1教學內容提前滲透
將新授課程在課前在網上,要求學生提前閱讀并抄寫筆記。這樣能節省學生課上抄筆記的時間,并通過抄寫預知教學目標和內容,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看,這種設計本身對英語語法基礎較好的同學來說是在激發體驗記憶,即激發腦海中存在的初高中學過的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記憶,而對于英語基礎差的學生是在建立認知模式,即形成思維體驗。
4.1.1.2講解方式
課堂講解方式極為重要,要突出兩點:求同,存異。所謂求同就是將漢英兩種語法相同的特點歸納出來,系統講解,讓學生通過對比由此及彼地將英語語法中與漢語相同的部分,如漢英句子結構都有SVO結構等,通過轉喻的思維模式快速理解掌握。所謂存異就是將漢英兩種語法體系中有明顯差異的特點歸納總結突出列出。讓學生通過典型性的例子清晰地識記。這是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突出觀及原形理論將語言能力作為一般認知能力的培養方法來訓練。
4.1.1.3練習內容以舊帶新
新授內容結束后所進行的翻譯練習內容遵循從學生學習生活中常用的句子想測試范圍及程度的句子過渡的原則,在每一次的練習中根據新授課的要點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安排翻譯練習句子。這樣的設計是遵循了“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其描寫必須參照認知過程、語言結構與人類的概念知識、身體經驗以及話語的功能有關”這也原則,所以要按照一般認知規律遵循循序漸進,依舊代新的順序將學生的翻譯能力和對翻譯的認知水平逐步提高。
4.1.2課外增強模式
4.1.2.1強化詞匯記憶
句法不是一個自足的組成部分,它與語義、詞匯密不可分,也就是說,詞匯、形態和句法形成了一個符號單位的連續體。因而詞匯作為翻譯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面需要在課外加強。然而,獨立學院的學生相對而言自制力不足,記憶詞匯的方法不得當,不能長期堅持詞匯記憶。這就需要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授單詞記憶技巧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相應的詞匯記憶任務。
4.1.2.2強化文化背景
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題型改革中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這意味著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他們在進行漢英翻譯時將是舉步維艱的。比如,當學生翻譯“乞巧節”這一文化詞時,如果了解這個詞的文化內涵,即在腦海中已經建立了相關的認知模式,那么在排除語言困難的前提下,學生基本能夠譯出該詞的含義,但如果學生并不了解相關文化背景,即,無相關認知模式存于腦中,那對這個詞的翻譯就可能有誤。所以在進行漢英翻譯教學的同時也必須強化文化的滲透,即在學生的腦中要建立文化認知模式。
4.2翻譯教學實驗
4.2.1實驗設計
本實驗選擇了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2014級機電系兩個英語高考成績相近、班級人數相同的兩個班進行教學實驗。一個班為實驗班,一個班為普通班。實驗班按照設計進行教學,普通班按照傳統教學法教學。教學結果測試由主觀和客觀兩種方式完成。主觀測試為調查問卷,客觀測試為翻譯試題。調查問卷主要針對實驗班同學。客觀測試題實驗班和普通班同學都進行。
4.2.2結果反饋
根據問卷反饋可以看出:通過兩個學期的漢英翻譯訓練課,學生的翻譯能力提高者占87%;未提高者占13%;漢語句子分析水平提高者占87%,未提高者占13%;漢語句子理解分析能力不足者占28%,英語句法應用能力不足者占74%,文化詞翻譯能力弱者占13%。總體而言,漢英翻譯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翻譯水平,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翻譯能力。客觀測試題主要選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及語法項目相關的語法書內容。測試成績顯示:實驗班比普通班優秀率高2%;良好率高5%;中等率高15%;及格率高13%;不及格率低37%。從整體的及格水平來看,實驗班翻譯水平要高過普通班37%。從而證明漢英翻譯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漢英翻譯水平。
5.結論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 對外漢語教學 聽力 交際
一、漢語聽力教學的重要性
對外漢語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聽、說、讀、寫”這四種語言技能的培養。而聽力能力是言語交際的基礎,只有快速而準確地獲取語言信息——聽,才能順利完成語言交流——說。克拉申指出:無論兒童還是成年人,在語言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頭等重要的是聽力理解。只有當學習者的聽力能力得以發展時,他們才能對語言學習充滿自信。若學習者在交流中聽不懂對方的話,則雙方無法進行交談。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學習者的信心就會深受打擊。通過聽力教學和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讓學習者“有話可說”,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聽力教學無論在學習者對語言的掌握方面,還是在激發學習者學習動機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社會語言學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
近年來,由于對語言與社會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入,語言學家們逐漸把語言從純理論研究中解放出來,開始重視語言的實用價值和社會意義。但是從當前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來看,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本質屬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國內大量的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理論與教材表明了我們培養留學生的方式主要側重于對其聽力能力和應試策略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習者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了一門邊緣性學科——社會語言學。隨著語言學理論的不斷發展,社會語言學突破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方式,趨向于重視語言應用的研究,強調語言是社會現象,語言的本質是社會交際的工具。將社會語言學的一些基本觀點運用于語言教學,大大地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社會語言學家提出,語言能力除了包括語法能力以外,更應強調的是社會交際能力以及語言策略等與語言的社會屬性相關的能力。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衡量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標準,除包括語言學習者掌握語言的結構規律,語音、詞匯、語法的構成及組織規律的能力以外,學習者能運用該語言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針對不同的環境恰當地、得體地運用語言變體,更能體現語言能力的內涵。
社會語言學家Fishman(1972)采用一個格言式的說法來說明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范圍:什么人什么時候或在什么場合下、為了什么目的對什么人說什么(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由此可以看出,社會語言學的主要觀點認為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交際。根據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對外漢語教學應將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
三、社會語言學理論對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指導作用
受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的影響,輸入與輸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備受關注。雖然有不少學者意識到輸入與輸出兩者的相互關系,但目前的漢語聽力教學理論與實踐大都仍以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為基礎,比較重視輸入,有的甚至將聽力課簡單等同于進行單一的反復輸入。
一名優秀的語言學習者要同時具備語言能力、目的語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以及對不同社會交際場合的適應力。而目前的漢語聽力教學往往拘泥于教材內容的教學、側重于應試策略的指導,忽視對學習者真實語境下語言聽辨與交際能力的培養。許多學習者在中國學習漢語時間已經超過一年,且對課堂中的語音資料也能較準確地理解,但在實際與人交際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聽力教學中的語言材料缺乏真實感以及教學方法上片面強調單一反復的輸入。基于以上情況,在社會語言學理論指導下的漢語聽力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牢牢把握方向,明確對外漢語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既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語言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得體的言語交際能力。
(一)教學目標:培養學習者得體的言語交際能力
言語交際能力是語言構成規則和語言使用規則在一定情境中的具體運用。具體而言,言語交際能力包括兩個方面: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為了培養學習者得體的言語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處理好與之相關的問題。
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關系。語言知識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在聽力教學中,要體現交際性,不但要求學習者理解所聽的內容,還要求能將聽到的內容“活用”,并利用“活學”的內容來進行“互動”。由此可見,聽力教學不應是以機械、枯燥、無意義的“聽錄音”的形式來進行,而要通過更加豐富多彩、直觀的或實際的交際化形式來教學。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覺來提高聽力理解的能力,通過看簡單的電視對白、模擬情景和現場互動來增加課堂的互動。
“聽”與“說”的關系?!奥牎钡哪芰汀罢f”的能力是互相依存、相互促進的。沒有“聽”,就不能“說”,就像嬰兒學話一樣,先利用“說”聽的能力積累知識,聽懂了才能進一步學習“說”,“聽準了”才能“說得對”。“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提高?!奥牎焙汀罢f”要一起抓,同時練習,以“聽”保證“說”的質量,以“說”提高“聽”的能力。
(二)教學方式:輸入與輸出模式的交替使用
根據洪煒(2010)的實證研究,輸入頻率和聽力理解兩者之間并非簡單的正比例關系,輸入頻率只有增加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效提高聽力理解成績;而輸出任務對聽力理解成績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在社會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們認為對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聽力能力的培養應基于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的模式。在語言的輸入階段,學習者不僅要理解語言材料在語言層面上的含義,還要破譯其中蘊含的話語者的社會背景文化信息和體會雙方的交際目的以獲得準確理解。在輸出階段,學習者在調動自身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借助對目的語社會文化背景和交際目的的分析來決定如何組織字詞和語句完成目的語的表達。學習者的語言表達在流利、準確的基礎上,還應該得體??傊?,每個語言學習者都要分析語言內和語言外的信息,以保證交際目的的順利完成。
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始終把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來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習者學會在各種真實或接近真實的語境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在聽力教學中可以圍繞所學內容模擬情景,也可以直接讓學習者進入真實的語言環境,以培養學習者的情景適應能力。在目的語真實語言環境中,學習者可以獲得自然生動的語言輸入和學習模仿的語言資源,獲取更多文化因素,并能置身于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真實語言環境中,獲得更多有利于用真實語言交際的機會。
(三)教學內容:以鮮活的語言作為聽力材料,讓學生參與真實的語言環境
語言是語音與意義結合的統一體,是客觀情景的反映。如果沒有情景,語言就喪失其意義。傳授語言知識、進行語言技能的訓練和言語交際活動都是在社會語言情景中實現的。語言學習,不僅要讓學習者能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而且更要培養正確、流暢、得體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把學習漢語的目的引導到實用和交際等方面來,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外時間多運用,從而增加語言交際的機會。
對外漢語聽力課并不一定要全部在課堂內完成,可以適當增加學習者課外實踐的學時。每次課外實踐活動,應該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教師先安排一個主題任務,將學習者分成小組。實踐活動結束后,由每一組的參與實踐者總結其言語交際的情況,如:獲取的信息量(有很多信息是課堂內、教材上學不到的)、聽的難點(語音、詞匯、語法、語用、文化方面)、說的難點(對方聽不懂、自己答非所問、或是自己不能按照不同的情景使用語言策略)等。為增強其興趣,主題應該貼近學習者的生活,讓學習者感覺到“學有所用”,使其積極參與到真實的社會語言生活中。如:到銀行柜臺辦理存取款業務;向房屋中介咨詢租房信息;上飯館吃飯點菜;到步行街向賣衣服的攤主討價還價;坐出租車與司機聊天;和中國朋友一起去KTV唱漢語歌等等。
因此,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理論來指導對外漢語聽力教學,通過一系列的交際活動,最終達到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耿軍.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幾個方面[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7,(6).
[2]洪煒.輸入-輸出訓練模式對聽力理解影響的實證研究[J].華文
教學與研究,2010,(2).
[3]劉頌浩.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述評[J].世界漢語教學,2001,
(3).
[4]游汝杰,鄒嘉彥.社會語言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
[5]鄭通濤.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改革[J].海外華文教
關鍵詞:任務;任務型語言教學;大學英語教學;運用
Abstract:It is based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Construpism,Psycholinguistics and on the learner-centered ideas,instead of being based on teacher-centered ideas.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it requires learner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alcommunication activities,to actively accomplish tasks by using target language,to develop language knowledge as well as competence.
Key words:task;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pplication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交際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和形成了一種為國際上廣泛接受和使用的新的語言教學模式——“任務型語言教學”。它是建立在外語教學法研究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基礎上的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啟示下提出的外語學習途徑”[1]。教育部2001年7月的《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目的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和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音運用能力”[2]1。在英語教學策略方面,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教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2]29。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任務的定義
不同的專家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任務進行了界定和解釋,Long是最早研究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學者之一,他給任務的界定是:任務是人們為自己和為他人所做的、作為義務性的或有報酬的一項工作。Prabhu給任務下的定義是:任務是需要人們經過一些思考從所給的信息中得出結論的一項活動,這一過程由教師控制和調節。Nunan從交際的角度出發認為:交際性任務是一項課堂活動,它要求學生用目的語進行理解、操練、使用或交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意義上而非語言形式上。Ellis的任務是指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運用活動[3]。
盡管對交際學習中任務的定義說法不一,但是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至少應具備以下的特點:①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②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與現實世界有著某種聯系。這種聯系不應是籠統的或是現實世界中某種活動的翻版,而應是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實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欲望的;③任務的設計和執行應注意任務的完成,即交際問題的解決。任務完成的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的標志[4]。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任何一種語言教學途徑或教學法都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依據來自許多方面,諸如心理學、社會語言學、語言習得研究、課程理論、學習理論、社會語言學、心理發展以及教育理論等。但它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心理語言學理論、語言習得理論和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1.心理語言學理論
任務教學法基于前蘇聯心理語言學家Vygotsky及其追隨者Wertsch等人關于語言和學習的理論。Vygotsky強調學習的社會性以及教師和同伴對促進個人學習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把心理、社會、語音結合起來,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也為“任務型語言教學”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學習者是在社會交往、相互作用中發現、學會并運用知識的?!爸R的發展經歷兩個過程:首先在社會層面,然后是個人層面;首先是人們之間相互作用(interpsychological),然后是個人的作用(intrapsychological)。高級思維起源于人們之間實際的相互作用”[5]。任務型語言教學正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和教師完成(transact)某些任務,使外語學習者自然地學習、習得語言,擴展中際語體系和促進外語學習進步。
2.語言習得理論
語言習得指的是一個人語言的學習和發展。該理論采用對語言學習者的縱貫研究及實驗方法,著重研究音位、語法、詞匯及交際能力的發展,主張在新的語言點介紹之后,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活動,增加接觸語言的機會。根據語言習得的規律,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使用的正確,必須有大量語言的輸入才能使得學生掌握所學習的語言。也就是說學習者能理解一項語法規則,但未必能內化并運用這項規則。學習者不僅需要在不同情景以及不同的語境中反復接觸含有這項語法規則的實踐機會,而且還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這些固定的表達方式,從而逐漸發展自己的語言系統。
語言學習的另外一個重要條件是有交流的機會,即Willis所說的use。語言習得的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參與與語言熟練程度的提高關系極大。因此,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倡導者認為,掌握語言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種任務。當學習者積極地參與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嘗試時,語言也被掌握了;當學習者所進行的任務使他們當前的語言能力發揮至極點時,習得也擴展到最佳狀態。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結構和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交換信息。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個任務,并想方設法把這個任務完成好,此時他們的思維過程與集中在語言形式上的機械性練習是不同的[6]。
3.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發展是社會合作活動,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知識是由自己構建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這種構建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教授;強調人的學習與發展發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之中。教學應該置于有意義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學的知識可以在其中得到運用。
學生個人的發展是教學的核心。因此,教師在組織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個體作用,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料和語境,將學生校外的生活經歷與校內的學習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自己進行意義的建構,而不是令其接受現成知識,直達結果。教師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學生的內在知識系統,并提供給學生一個可同時進行探究的環境。課堂應該充滿對學生具有挑戰性的各種真實的機會。學生自由地按自己的節奏,結合自己的經歷,通過自我調控的發展過程去發展。教師要使外語教學富有教育性,就必須了解學習者的個人特征和個人需求,幫助學習者理解任務的意義和目標,同時,要為學生創造適宜外語學習的心理環境,促進學生形成控制自己行為的意識、信心和能力。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支持下的任務型語言教學主張學習過程應充滿真實的個人意義,要求外語教師學會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學習能力的發展、積極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四、應用實例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當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為本”、“以學習為本”,注重培養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對當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人才的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尤其具有時代意義[7]。本文以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Book 1 Unit 1“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一課為例,來說明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 “任務”的設計及其運用。本文是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的第一次英語課,是他們由中學的學習模式向大學學習模式的轉折點,對于他們的英語學習來說也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學生對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也同樣懷著新鮮感和好奇心,因此,這篇課文課堂內容設計的好壞、學生的認可度對于他們今后外語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學習外語的親身經歷——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這些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們自己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體驗,而作者通過網絡學習外語這一做法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如何通過設計一些趣味任務,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完成一系列“任務”的過程中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至關重要。
圍繞課文,筆者設計了以下項task-oriented的活動:
Task 1:Today we are going to deal with the topic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All of you have learned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for about 10 years. Are you satisfied with your present English level? Do you think you are a successful learner or not? What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your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
任務1分析:這是一個導入步驟,目的是想激發學生對主題或任務的關注和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任務情景氛圍中。在這一階段,老師要使所設計的問題盡量貼近本課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即強調導入與任務的相關性。
Task 2:Look at the topic in our text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ry to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任務2分析: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之后,就可以直接進入今天的主題或任務,即通過標題對課文內容的預測。在這一活動中,通過討論這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預測這一閱讀技巧的訓練,并且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和興趣。
Task 3:Discuss in groups:During your English learning,have you ever been happy with your successes and cried about your failures? What are your successes and what are your failures? What are the causes of you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Compare yours with the author’s.(The whole class may be pided into 4~5 groups. )After group discussion,each group tries to report the successes and the failures and the reasons of them in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任務3分析:選擇這樣的任務作為接觸課文前的“熱身練習”(Warm-up exercises),是因為它從學生自身的經驗背景出發,將他們個人學習外語的親身經歷與課堂教學活動相結合,可以提供給學生生活的環境與課堂學習是一體的感覺,能夠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以前學習成功與失敗的總結和分析,可以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促進他們今后的學習。同時通過與作者外語學習中的得與失的比較,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對課文的一種深入挖掘。
Task 4:Discuss in groups:Try to make a list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computer courses. And then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The more items the group mentions,the higher marks the group will get.) Compare the items each group provides. Then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tems you mention and those mentioned by the author.
任務4分析:通過討論比較,學生擴大了知識面,對于通過網絡學習外語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使教學置于有意義的情景中,能夠激活學生的內在知識系統,提供給他們一個可以進行探究的環境進行有意義的構建。同時與作者的親身經歷進行比較,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組活動中,學生之間加強互動,語言輸入與輸出量大量增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他們提供了綜合性、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機會,口頭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另外分組競賽的組織方式使課堂氣氛緊張、熱烈、活躍。
Task 5:Nowadays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It is believed that computers will some da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and perhaps will gradually take the place of the teacher.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Do you believe that computers can and will take the place of the teachers in the future? Why? Why not?/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computer-assisted education and teacher-conducted education.
任務5分析:教師有必要給學生提高創新和實踐的機會,這部分可以作為學生創新的內容。整個班級可以分為兩大組,以“計算機將來是否可以代替老師”作為正反方的觀點,互相展開辯論。在這一階段,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語言交際技能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大家所關心的熱點問題上,轉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是學語言的最終目的,也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主要宗旨。另外,正反雙方大辯論的形式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都得到了較好發揮。
五、結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旨在把語言教學中的交際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語言學習的“任務”是指有目標的交際活動或學生為達到某一具體目標而進行交際活動的過程,而以任務為本的學習是“在干當中學習”和“以應用為主的語言實踐”,因此有利于發展技能?!叭蝿招驼Z言教學”與傳統教學根本的區別是把面向書本轉為應對四面八方的人和事,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發展自身潛力,表現自己的價值[7]。但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任務設計很難把握,任務的系統性和延續性也難以得到控制,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何安平.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英語課程改革[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5.
[4]龐繼賢.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導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F5.
[5]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57.
語料庫語言學高校英語教學語料庫語言學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一個英語語言學領域內的交叉學科。目前學術界對于語料庫語言學的學科定位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許多專家和學者認為,語料庫語言學雖然具備了獨立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并且得到了廣泛地應用,但是其本身是以英語語言的應用頻次等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本質上不具備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一些交叉學科的顯著特征,不能夠稱為英語語言學與其他自然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只能從屬于英語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應用,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式有了本質性地變化,與其他社會學科開始出現了明顯地交叉,因此筆者認為,現階段語料庫語言學可以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而獨立存在。
在語料庫語言學的創立之初,并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語料庫在發展的初期,只進行詞的一般分析,如詞頻統計等,后來增加了詞的語法屬性標注(如詞性等),直到現在,人們越來越開始重視對語料庫作不同層次的標注,如語音、構詞、句法、語義以及語用等層次的標注。
一、語料庫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點
語料庫語言學的基本概念。語料庫語言學以研究自然語言文本的采集、存儲、加工和統計分析為主,目的是憑借大規模語料庫提供的客觀翔實的語言證據來從事語言學研究和指導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系統的開發。目前學術界對于語料庫語言學的定性仍然存在一些爭議,筆者對這些主要學術觀點進行歸納和整理,認為語料庫語言學具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語料庫語言學利用語料庫對語言的某個方面進行研究,即“語料庫語言學”不是一個新學科的名稱,而僅僅反映了一個新的研究手段。二是依據語料庫所反映出來的語言事實對現行語言學理論進行批判,提出新的觀點或理論。只有在這個意義上“語料庫語言學”才是一個新學科的名稱。雖然現階段第二層次的理論研究方法應用范圍較小,成果數量不多,但是卻可以代表未來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趨勢。
語料庫語言學的主要特點??偨Y起來,語料庫語言學主要具備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征。一是語料庫語言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無論是傳統意義上語料庫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對象,還是現階段語料庫語言學所采用的信息化研究方法,其本質上都是以高度的抽象性為主要特點,通過建立語料庫的方式分析語言的應用規律,因此語料庫語言學勢必要采取高度抽象化的研究方式,總結出語言運用的本質規律。
二是語料庫語言學具有良好的應用性。雖然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是這并不能妨礙語料庫語言學的應用和普及,特別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語料庫語言學的應用范圍更廣,已經從起初的理論研究發展到英語教育、英文辭書編纂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是語料庫語言學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雖然現階段語料庫語言學與其他自然和社會科學交叉領域還不是很多,但是可以預見,隨著英語語言學的深入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革新,語料庫語言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勢必會得到更加廣泛地應用,而英語語言學與其他自然社會科學交叉學科融合所產生的新成果也將為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如何將語料庫語言學理論應用于高校英語教學工作之中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工作的迅速普及,絕大部分的高校都開設了英語語言教育及相關學科,高等教育階段英語教學工作水平也得到了顯著地提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英語作為一種外來語言,其背后蘊含著大量的西方經濟、社會、文化元素,我們對英語語言的本質規律的研究水平還不高,運用能力還比較有限,高等教育階段的英語語言教學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理論與實際應用相脫節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未來我國高等教育階段英語教學水平提升的瓶頸。
利用英語語料庫教學理論對高等教育階段英語教材進行重新編纂。當前,許多高校采用的英語教材編纂成書的時間較為久遠,許多語法、詞匯、篇章結構等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交際應用的實際需要,特別是詞匯教學部分詞條匯總等環節缺乏科學性和連貫性。利用語料庫教學理論對高等教育階段的教材進行重新編排和完善,特別是對詞匯教學部門進行重新整合,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水平。
進一步完善我國英語語料庫。完善英語語料庫系統是一個長期系統化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高校作為英語教育工作的實施主體,有條件根據教學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為我國英語語料庫系統的構建和完善做出貢獻。高??梢圆扇≡O置專項課題研究等方式,將語料庫構建作為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一個環節,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對語料庫資源進行豐富和完善。
側重將語料庫教學理論應用于語言運用實踐教學環節。將語料庫教學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工作的實踐之中,我國已經具有相關的經驗。桂詩春教授主持的國家“九五”社科規劃項目“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收集了從中學到大學的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作文語料,共100多萬詞,并標注了學生在作文中常見的62類錯誤,錯誤類型包括了拼寫錯誤、詞語搭配錯誤、詞語用法錯誤以及語法結構錯誤等,這對于指導中國學生學習英語起到積極的作用。筆者認為,今后一個階段的重點應當放在將語料庫教學理論應用于語言實踐運用教學環節,有效地帶動學生應用語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曹競.語料庫語言學實用入門教程.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任務型學習 英語教學 理論與實踐
近十年來國內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使我們增強了英語教學改革的意識。在如何培養學生用英語成功進行交際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論證,積累了不少經驗,達成了共識―――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但是有了語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備了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科學地給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同時也不能忽視培養學生良好的交際能力。而任務型學習理論(Task―based Learning)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又一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學習理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大影響。
一、 任務型教學的概念
任務型教學從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發,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在教學目標上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學生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它強調教學中學生基本心理的滿足,特別是歸屬感和影響力,具有較強的情感性。它強調教學只有創造條件,通過一系列任務的完成,滿足學生的歸屬感和影響力,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才會學得好。任務型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都充滿了情意色彩。
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任務型教學至少具備以下兩個特點:(l)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2)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與現實世界有著某種聯系,這種聯系應該是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文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并構成一個有梯度的連續活動。在教師所設計的各種“任務”中:學生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或得出結論,從注重語言本身轉變為注重語言習得.從而獲得語言運用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掌握現成的語言知識點、隨著“任務”的不斷深化.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會越來越自動化和自主化。
二、 任務型教學在課堂中的設計
1.課堂設計采用網絡交互式,鼓勵學生積極合作、探究學習。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學方式一直處于單一、學生學習被動、個性受到壓抑的狀態,而任務型教學采用交互的形式,即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都相互交流,師生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辯論、分角色表演、采訪等形式,使小組成員通過合作來完成任務,如在講“Hainan Island”一文時,我讓學生分組到網上查閱資料,然后通過對話、采訪、導游、競賽等形式相互交流,然后由每個小組寫一份關于旅游的導游詞,同時,小組間相互溝通、相互補充,教師也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這種交互式的教學,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一種平等的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伙伴關系,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2.在設計課堂任務時,盡可能設置各種交際場景,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在課堂設計教學任務時,應盡可能設置各種類型的真實的交際場景,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語言知識和內容、化解難點;語境中就某一話題進行交流,從而減少和避免失誤,提高學生理解能力以及口頭表達的正確性,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并完成任務。
3.設置創造性、創新性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苯處熞龑W生敏銳地提出問題、系統地分析問題、靈活地解決問題,并在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創設質疑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別出心裁。例如在講授“English is widely used ”一文時,為了鼓勵學生探索新的知識,我設計了“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nglish ”的話題讓學生討論思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教材之外。在這次辯論中,有些學生闡述的觀點盡管有些偏激,卻令人就耳目一新。有時為了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的要求,更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可以適當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學習內容。這樣,使學生從內心體驗了一種美好的情感,也達到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總之,任務型教學就是將教學過程任務化,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我們的英語課堂“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
參考文獻:
[1]賀潔.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大學教育.2013(01).
[2]旺輝.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以浙江樹人大學2009級國貿班為例[J].鎮江高專學報.2013(01).
[3]周杰.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2).
關鍵詞:中介語理論 對外漢語教學 研究策略
目前,漢語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的第二語言。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因此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與研究也應該得到相應的普及、促進和發展。其中,中介語理論,近年來一直受到對外漢語教學界的重視。中介語理論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它是一種新的分析外語學習中偏誤的理論。20世紀八十年代初,該理論被引進入我國,引起了我國外語教學界,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界學者的興趣,我國學界就開始對外國學生漢語中介語作了相關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紹中介語的產生及特點、中介語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界的研究狀況、中介語理論對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和結語四個部分。
一、中介語的產生及特點
“中介語”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一般認為,1972年,美國學者塞林格所著的《中介語》一文標志著中介語理論的誕生。該理論有兩重含義: 一指語言學習者在某個階段形成的自己的語言體系, 即一種中介語。二指語言學習者在外語習得過程中不斷發展的整個中介語體系, 即中介語連續體。此前,不同的研究還使用過不同的術語,如“近似系統”、“個人特質方言”、“學習者的語言”等。雖然對中介語有不同的解釋,但都認為中介語是不同于母語及目標語的, 它是不斷發展的、連續的體系。中介語是所有的語言學習者都要經歷的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階段, 此過程中的任何一部分, 中介語都是系統的, 即有規律的。學習者的語言系統盡管很少與目標語系統完全相同, 但逐漸接近目標語言。
影響并促成中介語這一語言系統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有:1.母語的負遷移?!斑w移”是指學習者以往習得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如果該影響是消極的,即為負遷移。母語的負遷移也即學習者擁有的母語學習經驗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干擾。2.已習得的目的語知識的干擾。學習者一旦了解一些目的語知識之后,常常想當然地把自己所學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片面的目的語知識用在新遇到的語言現象上,結果產生偏誤。這種偏誤在心理學上叫做“過度泛化”。3.文化因素的干擾。由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化習俗、文化心理不同,也容易使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某些方面做出不正確的歸納、判斷與推論。4.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交往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響。如學習者因個人喜惡,偏愛某種詞語、句法或者避免某些難發的音、難用的語法形式等。5.教師或教材的因素。從事語言教學的教師或者教學所使用的教材對目的語語音現象不能進行準確地或者恰當地總結。這些因素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的。某個中介語現象(可稱之為“偏誤”,即中介語與目的語規律之間的差距)可能是幾個因素同時起作用的結果。
中介語是一種假設的語言,它既區別于學習者的母語,又不同于目的語,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個語言系統。中介語的特點可總結如下:
1.可滲透性。即學習者語音習得都會受到母語和目的語規則或形式的滲透,中介語源自母語的滲透,是正負遷移與干擾的結果;而從目的語方面的滲透,則是對已學過的目的語規則或形式過度泛化的結果。例如外國人學習漢語時,當他們掌握的漢語規則不足以表達自己想說的意思時,他們往往會自己在說的“漢語”(其實為中介語)里用上他們的母語規則或形式,或者是不恰當地使用已經學過的漢語規則。這種現象就體現了中介語的可滲透性。2.“頑固性”即“化石化”現象。是指中介語在總體上永遠無法達到與目的語完全一樣的水平;也指某些學習者在語言的某些具體形式上學到一定程度就再也無法提高?!盎毙纬傻脑蛞话阏J為有三方面:學習外語的成年人的大腦靈活性減退;成年人由于抽象思維活動能力發展對目的語規則進行的不正確的歸納總結;不能產生移情作用。3.能動性。主要指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這是產生中介語言的重要基礎。學習者的語言經常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從一個階段突然跳到下一階段, 而是對目標語逐漸產生新的假說并加以驗證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對不同的語言現象、語境限制和文化傳統進行反思驗證,舍棄、矯正、美化自己的語言,從而使得自己的語言在語法、語用、語義等方面更接近于目標語。通常所說的“泛化”、“歸納”都是語言學習者能動性的表現。4.系統性。中介語在很多階段都呈現出較強的系統性和內部一致性。對于不同的學習者而言,他們中介語的發展有很大差異,但是從總體來看,中介語在任何發展階段都表現出較強的內部一致性。換言之,在中介語的構建過程中,不同的學習者所采取的手段基本相同。
二、中介語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界的發展與研究狀況
中介語理論是目前解釋與分析外語學習中偏誤的理論基礎。1983年底,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正式引入中介語理論,其目的是為了解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學習偏誤問題。從那時起,國內學者結合對外漢語教學現狀以及來華留學生漢語的情況,對中介語理論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既有專題性研究,也有綜合性研究。
我國漢語中介語研究起步較晚,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不是很充分。比較系統全面的研究很少??傮w而言,我國學界對于中介語理論研究的現狀如下:
1.綜合性的研究論文不是很多,主要是關于漢語中介語的作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有許多專家、學者在中介語理論研究方面提出了研究的目標、意義、方法、策略等。譬如:呂必松教授指出,中介語研究有助于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表現及其與相關因素的關系,可以全面帶動語言學習理論的研究,他提出了對外漢語教學需要優化的因素及優化的辦法;王建勤對中介語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中介語作為一種特定的研究領域,不能簡單地套用語言學理論和方法,中介語研究必須采用與其相適應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徐子亮提出應該讓中介語的理論研究向著縱深發展,成為教師能操縱、控制的一把鑰匙,去開啟學習和應用漢語的外國學生的“語言之鎖”,從而縮短他們的中介語過程;吳麗君等通過對日本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產生的語法偏誤、詞匯偏誤、篇章偏誤、文化偏誤等進行了多角度多側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比以往的研究更大的創新和突破,首次對本科四年制日本留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偏誤分析;除了語法、詞匯層面的分析研究外,首次對篇章和文化語用層面的偏誤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分析;嘗試在研究中將偏誤分析和漢語本體研究結合起來。這項研究可以為偏誤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經驗,對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本體研究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從研究視角上看,中介語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研究視角還略顯偏窄,同一個領域的各部門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漢語本體研究中,詞匯及其教學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亟需加強;漢語語段、篇章,漢語風格及其教學的研究,幾乎無人問津。在教學研究中,探討一般教學法的文章較多,而探討具體語言要素教學的文章較少,能為單項語言技能訓練尋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學習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種教學實驗及相關的科學數據。由此看來,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視角還應更開闊些。
3.在學術課題的選擇上,一些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研究課題還沒有被攻克。我們應該有一個科學的、統一的、具有國家水準的漢語語言能力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我們應該建立一個詳細的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細致而有分別地記錄、描寫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不同學習階段中的漢語習得情況并做出動態的統計分析,這一研究會對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4.在研究方式上,一些關于中介語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運用的科研論文還只是停留在教學總結、教學經驗、教學斷想或是工作報告階段,嚴格講來這都不能算作科學研究論文。走向成熟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應該有一批水平較高的研究者、取得水平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中介語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及研究也會取得更大的發展。
三、中介語理論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
1.教師可以根據中介語理論的規律指導學生
中介語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動態的、發展的、結構化的語言系統。它的可滲透性、能動性、化石化特征和系統性的特點,使我們可以更客觀、更理智地看待語言學習中所出現的偏誤、同化、石化等現象。這些現象都是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過程,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合理的建議,使得學生盡量早日能發展、完善自己的語言系統,從而更接近目標語系統。
2.對外漢語教學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
中介語是解釋與分析外語學習中偏誤理論的基礎。而減少、避免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出現偏誤,使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的掌握水平達到與目的語等同,是第二語言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中介語理論對于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意義最主要地表現在:它改變了以往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模式,把語言教學的著眼點轉向學生的學習,促使我們對于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相關因素進行對比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界曾把錯誤分析、對比分析和中介語分析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通過對這些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和習得的過程。有利于針對學生常見的偏誤分析以及學習規律安排教學,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
3.為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的研究打開了新的思路
中介語理論從動態的角度把語言學習尤其是把第二語言學習看作是一個不斷接近目標語的過程,為我們弄清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揭示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這個中間過程的奧秘,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在語言學習理論中具有重要價值。對外漢語教學也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中介語理論對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同樣體現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中介語理論的引進及深入的研究,使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打開了新的思路、增加了新的內容、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在實際教學中,總結了新的方法、積累了更多的資料、取得了新的成效與突破。
四、結語
中介語的提出,使人們對二語學習的研究,從對母語和目的語的研究轉到對學習者的研究,即學習者自身語言的發展。中介語理論使人們開始用發展的眼光和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學習者的語言, 不再對學習者語言中的錯誤一味地批評, 而是意識到學習者的語言有其自己的特點, 語言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這一點對于語言學習者和語言教師來說, 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學習者可以克服因為害怕犯錯誤而羞于實踐的心理, 教師可以不再視錯誤如敵人,而是通過錯誤來了解學習者的中介語水平, 從而以相應的手段來幫助學習者在中介語連續體上取得更好的發展。當然, 二語習得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 各種社會因素、個體因素、輸入輸出情況等綜合作用, 最終決定了學習者的語言水平, 所以對其他因素的研究也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 of Oreg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a.
[2]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92.
[3]凌德祥.中介語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J].南京大學學報,2003(3).
[4]魯健驥. 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
[5]魯健驥. 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84.
[6]彭玉蘭,張玲. 外國學生漢語中中介語研究綜述[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2).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英語交際能力;情景劇教學
認知語言學主張語言依靠人的認知才能產生和實用,也就是說語言是基于人們對現實世界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而形成的(王寅,2009)。語言的體驗性是指語言依賴人與現實之間的互動經驗,它指出讓人的身體與外界環境進行互動,產生了體驗式的經驗,人再將這種體驗性經驗實現為語言(文秋芳,2013)。Holme(2012)提倡在教學中設計有意義的交際活動,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語境的輸入和輸出,學習者在完成交際任務時既能學習行義配對的構式,又能從與語言接觸的機會中獲得相應的社會和文化信息。因此這種真實的交際情景為學習者提供有意義地使用語言的機會,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發揮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也使學習過程更加有趣。
一、高職英語課堂中情景劇教學必要性
1. 將英語資源轉變為情景劇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參與到英語學習過程中,提高高職學生英語學習氛圍。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將英語學習資源轉化為情景劇因素,開展情景劇教學,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目的。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劇以模擬生活情景和課本劇情的形式開展,既營造了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英語教學環境,也提高了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主動性。
2.英語情景劇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高職英語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匹配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提高英語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聽和說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表演和情景劇創作提高學生的英語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識。課堂情景劇的創設內容應該同高職學生的生活和專業息息相關,幫助學生在非常“熟悉”的學習環境中運用英語互相交流。同時學生在情景劇的表演過程中陶冶情操,升華思想,真正做到育人為本。在情景劇的編排和創作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改變的枯燥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3.英語情景劇教學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涵蓋了聽力和口語、風情文化等等。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實施英語情景劇教學,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英語聽力和交際訓練,尤其是英語口語教學,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的英語反應速度?,F實教學中,英語情景劇主要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劇情模仿能力為主,在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練習準確發音,學生以標準的發音在情景劇表演中進行交流,英語聽說能力得到進步,交際能力得到飛躍的提升。
二、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英語課堂情景劇教學模式
1.重視語音語調,掌握正確的發音規律
在語言的交際過程中,首先要能讓語言交流的方能聽明白對方在講什么,有的學生英語表達的時間可以持續很長,可聽著不明白他說的什么,或者根本就聽不懂,所以這樣的語言交流就是無效的。因此在語言的交流過程中,要掌握正確的發音規律,注意在一句話中語音的單詞的重音、連讀、爆破、弱強讀等發音現象,提高語言的辨知能力,避免誤會的產生。同時在進行英語交際的時候,盡量符合英語本語的發音習慣,在按照國際音標發音的同時,也要掌握正確的發音規律。只有發音準確,才能夠對語音產生敏感度,能正確的進行交際。
2.反復使用和模仿,培養學生建立英語思維
認知語言學主張的語言習得是以學習者反復使用語言,主動參與語言的學習過程的洞察性學習,語言的反復使用,可以讓學習者將單一的語言內容運用到真實的語言的交際活動中。通過教師的指導,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習者的洞察能力。通過情景劇模仿、構建和對語言的使用,逐步培養學習者積極參與到交際過程中,培養學習者主動使用認知能力,產生對語言的興趣,從而達到學習者能主動且反復使用語言的目的。
3.體驗式和交際性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
課堂情景劇教學以體驗式和交際性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下、在完成交際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和使用,同時獲得深層次文化、語用及社會信息,并結合英語課堂提供學生展示自學成果的機會,從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在課堂情景劇教學中,教師要將圖片、教學用具都充分地利用起來,指導學生通過手勢、肢體動作表演來激活動作和語言的關系,在動作手勢中重現情景劇的結構,激發動作和語言的關系,有利于學生開展理解和記憶。
高職院校目前普遍使用的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學習提供了獲得社會和文化信息的機會。特別是在英語教學中,生動的圖像內容,配以適當的背景音樂,可以使英語課堂教學更為生動。
總而言之,課堂情景劇的組織過程中,提倡設計有意義的交際活動,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語境的輸入和輸出,因此在以認知語言學指導下的英語課堂情景劇教學在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同時,在與英語接觸和學習的同時取得了相應的社會和文化信息和人生哲學,提高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了創新意識、道德意識,價值觀,理想信念,及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認知語言學與二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
[2]常海潮.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原則[J].教學與管理, 2012.
[3]殷曉霞.新課改下的職高英語情景劇教學嘗試[J].科技傳播, 2011(03).
[4] 張青.淺談認知語言學下的英語口語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9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