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

    第1篇: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引言

    1.規模經濟

    經濟學中,規模經濟意味著當固定成本可以分攤到較大的生產量時會產生的經濟性,是指隨著廠商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產品的平均單位成本呈現下降趨勢。

    2.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則意味著對多產品進行共同生產相對于單獨生產的經濟性,是指一個廠商由于生產多種產品而對有關生產要素共同使用所產生的成本節約。

    3.小結

    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充分利用是推動大工業迅速崛起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錢德勒稱為“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而由它們決定的產業組織結構和市場的競爭性,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分析領域。但在現實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一般都比定義上的要復雜。

    旅游經濟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但適度規模的經營,加之以科學的規劃管理,同樣也能為旅游業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一、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一)規模經濟

    1.內容

    規模經濟包括部門規模經濟、城市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在西方經濟學里,規模經濟主要用來研究企業經濟。但作為生產力經濟學的重要范疇,規模經濟的含義則更為廣泛,它包括從宏觀到微觀的能獲得經濟利益的各個層次的經濟規模。

    2.原因

    專業化。從亞當?斯密的著作開始,人們認識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規模越大的企業,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詳細的。學習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練程度增加,提高效率;可以有效地承擔研發費用等,提高運輸、訂購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經濟性,加強價格談判上的強勢地位。

    3.主要類型

    規模內部經濟。指一經濟實體在規模變化時由自己內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規模外部經濟。指整個行業(生產部門)規模變化而使個別經濟實體的收益增加。如行業規模擴大后,可降低整個行業內各公司、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之獲得相應收益;規模結構經濟。各種不同規模經濟實體之間的聯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規模結構經濟: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合體規模結構、城鄉規模結構等。

    4.優勢

    能夠實現產品規格的統一和標準化;通過大量購入原材料,而使單位購入成本下降;有利于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化和精簡;有利于新產品開發;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5.制約因素

    自然條件,比如,石油儲量決定油田規模;物質技術裝備,如化工設備和裝置能力影響化工企業的規模;社會經濟條件,如資金、市場、勞力、運輸、專業化協作對企業規模有影響;社會政治歷史條件的影響等。

    6.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途徑

    通過進入與企業知識基礎具有協同效應的產品市場從事多元化;沿著企業既有主導產品的價值鏈進行縱向一體化合并。

    對規模經濟的追求會導致大型多元化企業的出現和發展,這在德國和美國的化工產業中的確是常見現象。

    企業的規模經濟除了受到市場容量的制約以外,還受到企業的管理能力、財務實力、市場營銷等能力的制約。很簡單,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過大的規模只會造成管理混亂而降低效益;營銷渠道不夠多,過大的規模就會造成產品積壓;研發能力差,再大的規模、再多的產品也提供不了更強的發展后勁,反而造成過高的退出成本;財務實力差,資金短缺,正如人會貧血一樣,規模的過度擴張必然導致企業的貧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決于長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樣,企業的效率也取決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環節。所以,企業在購并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謹慎地進行決策。

    (二)范圍經濟

    1.內容

    由于一個地區集中了某項產業所需的人力、相關服務業、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給、銷售等環節供應者,從而使這一地區在繼續發展這一產業中擁有比其他地區更大的優勢。

    與規模經濟不同,它通常是企業或生產單位從生產或提供某種系列產品(與大量生產同一產品不同)的單位成本中獲得節省。而這種節約來自分銷、研究與開發和服務中心(像財會、公關)等部門。范圍經濟一般成為企業采取多樣化經營戰略的理論依據。范圍經濟是研究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范圍與經濟效益關系的一個基本范疇。

    2.原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種使用價值;管理者管理經驗和管理能力的充分發揮;從新古典經濟學角度來探討范圍經濟的合理性;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來探討范圍經濟的合理性。

    3.競爭優勢

    生產成本優勢,主要表現在降低采購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方面;差異化優勢,指企業提品的多樣性,包括產品的質量、功能、外觀、品種、規格及提供的服務等,這種多樣性能使消費者認同該產品并區別于其他企業提供的類似產品;市場營銷優勢,范圍經濟形成的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體現了企業在產品、品質和價格方面的競爭能力。同時又能在內部建立的營銷平臺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銷售多種產品,還能更好地利用企業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為新產品開拓市場,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同時也對跟進者形成巨大的進入障礙;技術創新優勢,范圍經濟利益的驅動可以導致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抵御風險的優勢,在成本、差異化、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實際上是增加了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不同應用

    規模經濟是與比較優勢聯系在一起的,范圍經濟是與競爭優勢聯系在一起的。這是波特的發現 波特認為,比較優勢,關注點在生產要素,在稟賦。也就是 “天生”的資源。競爭優勢,除了取決于生產要素外,更取決于企業外部的需求、相關產業、戰略等綜合因素。比較優勢強調的是企業向內部生產生素要效益的單打獨斗的經濟發展方式,企業競爭優勢強調的是向外借用資源的產業集群的經濟發展方式。

    盡管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有各自明確的定義,但實際上范圍經濟也是一種特殊的規模經濟,所不同的是范圍經濟中的產品是多樣化,而規模經濟較為單一,從投資的角度上來說,則都是投資增加引起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結合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理應用在不同的地方。

    要解決旅游企業小、散、亂的問題,應從兩個方面來進行。

    1.要在旅游企業外部運用規模經濟,發揮企業比較優勢。通過購買或合并來擴大旅游企業規模,在一定范圍上使企業達到規模經濟,降低一系列成本,比如購買設備的成本、開發新產品的成本、加大宣傳力度的成本等,使企業在運營上更專業化,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加快企業的發展。

    第2篇: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關鍵詞:規模經濟 網絡經濟 范圍經濟

    在經濟學中,規模經濟意味著當固定成本可以分攤到較大的生產量時會產生的經濟性,是指隨著廠商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產品的平均單位成本呈現下降趨勢。范圍經濟則意味著對多產品進行共同生產相對于單獨生產的經濟性,是指一個廠商由于生產多種產品而對有關生產要素共同使用所產生的成本節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充分利用是推動大工業迅速崛起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由它們決定的產業組織結構和市場的競爭性與否,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分析領域。

    1.問題產生

    西方經濟學家利用成本函數對運輸企業是否存在規模經濟進行過測算,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卡福斯等將運輸成本函數應用于鐵路企業規模的研究上,得出鐵路企業不存在規模經濟效益的結論對運輸業規模經濟問題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尚未弄清運輸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特殊表現,以及未能在它們與運輸業的各種網絡經濟特點之間建立起應有的聯系,是導致有關研究難以取得實質進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認真的分析可以告訴我們,微觀經濟學用來分析一般廠商或產業是否具有規模經濟的方法,不能直接和簡單地套用在運輸領域。

    2.道路運輸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運輸活動無疑存在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現象,但由于運輸業網絡特性和運輸產品本身及其計量方式的復雜性,使得對運輸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把握變得十分困難(對經濟學來說,凡是描述和計量比較困難的商品,其分析的難度也往往大為增加)。作為運輸產品的每一個客貨位移都具有不同運輸對象、不同運距和起迄點或不同運輸時間等特征,而運輸產品的計量單位是把重量和距離復合在一起的噸公里(或人公里),當對運輸產品進行加總時,上述特征會被抽象掉,因此運輸產品的總計中往往是包括了很多不同的運輸產品。而運輸生產過程又要分別體現在可移動的載運設備和作為運輸基礎設施的固定網絡、線路及各個節點上面,故運輸業的規模經濟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1)運輸是地理空間上的活動,運輸網絡在空間幅員上的規模越大,線路越長,網點越多,其服務覆蓋的區域范圍就越大,因此從運輸網絡的幅員大小看,可以考察運輸企業是否具有管轄線路越長或網絡覆蓋區域越大,單位運輸成本越低的效果。

    (2)從運輸線路的通過密度上看,可以考察具體運輸線路上是否具有運輸量越大就導致該線路的單位運輸成本越低的效果。

    (3)從單個運輸設備的載運能力(如列車牽引重量、車廂容積、飛機客座數或輪船載重噸位等)上看,則可以考察是否具有載運能力越大,其單位運輸成本就越低的效果。

    (4)從運輸企業擁有車(船、機)隊中車輛數的多少,可以考察是否車隊的規模越大,經營效率越高或單位運輸成本越低。例如機隊的規模既與在航線上所能提供的服務頻率有關,又與保持合理的維修隊伍及合理的零部件數量有關,有數據說在只有一架客機單獨使用時所需儲備的零部件數量相當機價值的50%,而當擁有10架相同客機時所需要儲備的零部件數量僅相當機總價值的10%。我全國目前擁有500余架民用客機,分別屬于數十家航空公司,飛機總數還不如國外一家大公司擁有的數量,因此每一家公司的機隊都很難達到應有的合理規模。

    (5)由于客貨發送量越來越大,而且存在大量同種運輸方式內部或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中轉、換裝、聯運、編解和配載等問題,交通網絡內港站或樞紐(包括車站、港口、機場、配載中心以及它們的結合體等)與相關線路或相關運輸方式的能力協調變得十分重要;樞紐的能力必須與整個網絡相協調,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樞紐決定或限制了網絡系統的整體能力;反過來說,樞紐的規模和能力也是其所在運輸網絡發達水平的標志。

    (6)還可以從運輸距離角度考察是否具有單位運輸成本會隨著運距的不斷延長而下降的效果。運輸經濟中一直有所謂“遞遠遞減”的規律,特別是終點成本所占比例較高的鐵路、水運和航空運輸這一特點更為明顯。

    運輸業范圍經濟的存在使得其規模經濟概念的把握更加困難。前面已經提到運輸產品及其計量上的復雜性,此外在通常情況下,運輸基礎設施特別是運行線路往往需要客貨運混用,例如鐵路客貨運公司利用同一個鐵路網絡,同時提供客貨運服務并生產出多種客運和貨運產品,一般要比分別建立兩個各自擁有客貨運專線的鐵路公司分別進行客貨運的成本要低。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同一運輸線路上被運送,甚至就在同一部載運工具上的旅客和貨物,也會對應著很多不同的運輸產品。因此運輸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存在范圍經濟的,產生范圍經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設施和設備的共同使用可更充分地發揮效率,從而降低運輸成本。如果不考慮運輸服務質量上的差別,對運輸產品可以根據客貨運、貨運中的不同貨種、同類貨物但起迄點不同以及不同的運送時間等進行分類,可以看出幾乎每一個特定的位移都是一個特殊的運輸產品。運輸業就是這樣一個提供極端多樣化產品的特殊行業,同樣的運輸位移可以由不同的運輸行業(即不同運輸方式)分別提供,而每一個運輸行業和運輸企業往往又都面對著不同的運輸市場。

    3.運輸業的網絡經濟

    道路運輸業是網絡型基礎產業。運輸業(或運輸活動)的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網絡上運輸總產出的擴大,平均運輸成本不斷下降的現象。這是一個十分籠統的概念,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它包含著很多不同的內容。運輸業的范圍經濟,是指與分別生產每一種運輸產品相比較,共同生產多種運輸產品的平均成本可以更低,這可以是指某一運輸企業的情況,也可以是指某一運輸網絡或網絡某一部分(如線路、節點、車輛和車隊等)的情況。

    第3篇: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關鍵詞]房地產證券化;支撐原理;梳理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7)05―0066-04

    房地產證券化作為一項復雜的金融創新活動,牽涉的面很廣,涉及的理論也很多,一般認為,以下五種理論與房地產證券化的聯系比較密切。

    一、風險分散理論

    風險分散是金融活動創新的原動力。最有代表性的風險分散理論是馬科維茨(Harry?M?Markowitz)的MM理論和威廉?夏普(Willian?E?Sharpe)的CAPM理論,這種思想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理論和實踐發展的主要方法論之一。風險分散理論是從研究風險資產的收益與風險的關系開始的,該理論認為:(1)絕大部分資產是風險資產,其收益是不確定的,因而應該把風險資產的收益視作隨機變量,并運用期望收益作為衡量某種風險資產收益的標準,并用方差來衡量獲得收益所面臨的風險的大小。(2)資產組合的總風險應該分為兩大部分:非系統風險和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是指僅與投資組合中的各種風險資產的方差項相關的風險,系統風險是指由投資組合中的各風險資產收益的相關性所帶來的風險。(3)在充分考慮各種風險資產收益的相關性的前提下,運用概率知識可以得到,只要資產組合分散良好,資產組合的非系統風險趨于零,系統風險就趨于穩定。雖然風險分散理論的思想產生于研究投資組合與其風險關系的過程中,但這種思想卻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能夠運用于人類社會系統的某些方面。

    房地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風險分散是其原動力。無論是抵押債權證券化還是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其成功運行都需要比較穩定的收益流基礎。但在當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投資者所持有的資產面臨著越來越大的風險,資產收益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就抵押債權證券化來說,對于單個貸款而言,其現金流量是不確定的,因此,單個貸款的風險比較大。但是從銀行抵押貸款的現金收入流來考慮,其本息償還分攤于整個貸款存活期,根據大數定律,如果將大批量、標準化、流動性差的資產進行組合,只要同質的抵押債權資產數目達到足夠大,便可以預測出本息的違約率與本金的提前償還率等風險,從而可以根據組合資產的運動規律預測其現金流。對于一組抵押貸款而言,盡管整個組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組合中每一貸款現金流量的特征,但由于大數定律的作用,整個組合的現金流量卻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因此,盡管預測單個貸款的可能結果是不現實的,但人們能夠基于歷史數據對整個組合的現金流量的平均數有一個可信的估計。投資權益性的房地產證券化也是一樣,要形成一個穩定的收益流,風險分散是選擇投資組合的一個基本目的。所以說,房地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而出現,是基于風險分散理論基礎之上的。

    二、分工理論

    經濟學界對分工理論的研究源自于亞當?斯密(Yadang?Simy),后來經過馬歇爾(Marshal)、楊小凱等學者的補充已基本成熟。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社會的演進、生產率進步和分工演進有密切的關系,分工經濟以專業化經濟為基礎,專業化的發展和交易效率的水平是社會發展中互相制約的兩難約束。

    斯密的分工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1)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報酬遞增的重要途徑。他認為分工有利于提高勞動熟練程度、節省勞動時間、促進技術的發明與運用,進而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2)分工有利于促進社會普遍富裕。從整體上來看,分工越發展,就業容量就越大,因此分工在根本上有利于增進社會的普遍富裕。(3)分工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斯密認為,盡管分工是發展勞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但分工程度絕不是人的主觀隨意選擇的結果,要受到市場范圍即市場購買力大小的限制。(4)貨幣起源于分工的發展。一旦有了分工,一個人只能解決自己需要的少部分,而絕大部分的需要須通過交換才能得到滿足。交換作為一種經濟活動,也要講究經濟效益,貨幣正是一種減少交易困難、節省交易費用的工具。(5)資本是實現分工所創造的新生產力的物質條件。斯密認為,當分工進步時,即使雇工人數不變,由于工人勞動生產力因分工而提高,每個工人所能推動的生產資料數量更大,同一數量工人所能加工的生產資料會按更大比例增加,這時,必須預先儲備的生產資料就要比沒有分工進步時多得多。另一方面,一個行業分工越進步,就業人數就越多,即使勞動生產率不變,就業人數增加同樣也需要增加儲備的生產資料。

    馬歇爾對分工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報酬遞增與工業組織上。他以代表性企業為對象,從外部經濟和內部經濟兩個方面,在工業布局、企業規模生產以及企業經營職能三個層次上,分析了報酬遞增的積極作用。(1)報酬遞減與報酬遞增。馬歇爾把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等不同生產要素在報酬遞減或遞增中的作用分解,認為土地在生產上所起的作用表現出報酬遞減的傾向,而人類的作用即勞動、資本和組織的作用則表現出報酬遞增的傾向。只要人類的作用強于自然的作用,生產者就可獲得報酬遞增;否則,只能得到報酬遞減;若兩者相等,則呈現報酬不變傾向。(2)組織與報酬遞增。在人類的作用中,馬歇爾特別重視組織對報酬遞增的積極意義,也就是分工的作用。因為分工總是與組織聯系在一起的,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同一個問題。他認為,組織的改進,通過外部經濟與內部經濟兩條途徑,可使生產獲得報酬遞增。

    以楊小凱、黃有光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古典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的“超邊際分析方法”,從分工水平和專業化程度人手,導出需求和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分析不但包括資源分配問題,也包括經濟織織問題。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有如下特點:每個決策者既可以成為生產者,也可以成為消費者;每個決策者既可以進入要素市場,也可以進入產品市場;廠商或企業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在一定專業化和分工格局的條件下內生決定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對供給與需求的分析基于以“角點解”為基礎的“超邊際分析”,在角點之間進行的總效益費用分析,以報酬遞增為基礎的專業化決策問題必須求角點解,不僅可以解決資源配置問題,更能解決分工組織結構問題。@

    實際上,在斯密的分工思想及其之后的經濟學家對分工的研究中,我們總是可以捕捉到分工尤其是金融分工對金融發展的關系和作用,如斯密關于貨幣出現與專業化分工之間關系的猜想,馬歇爾對于組織與報酬遞增以及楊小凱等人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等等。盡管古典發展經濟學所提到的分工是一般意義上的分工,我們仍然可以把古典發展經

    濟學及其之后的理論中涉及貨幣、資本與金融的研究歸納到金融分工中來。因此,斯密關于分工的思想是一般意義上的分工,對于金融領域同樣適用,他所揭示的經濟發展的一般機制也同樣適用于金融發展。斯密分工思想包含了一般意義上的經濟發展機制,他認為分工(社會分工)演進是經濟發展的一般機制,這一思想也同樣適用于金融發展。在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包括金融領域在內的各種市場和企業等經濟組織形式得以產生和演進。

    三、不對稱信息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產生于20K紀70年代,以1 970年阿克洛夫在《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的逆向選擇問題的開創性文章《“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為標志。阿克洛夫在舊車市場模型(LemonsModel)中對逆向選擇問題進行了分析,開創了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先河。在舊車市場上,逆向選擇問題來自于買者和賣者有關車的質量信息的不對稱。賣者知道車的真實質量,買者不知道,只知道車平均質量。因而只愿意根據平均質量支付車的價格,但這樣一來,質量高于平均水平的賣者就會退出交易,只有質量低的賣者進入市場。結果是,市場出售的舊車的平均質量下降,買者愿意支付的價格進一步下降,更多較高質量的車退出市場。如此下去,在均衡的情況下,只有低質量的車成交,在極端的情況下,市場可能根本不存在,交易的帕累托最優不能實現。

    信息不對稱可以從不對稱發生的時間和不對稱信息的內容兩個角度進行劃分。從不對稱發生的時間看,不對稱可能發生在當事人簽約之前,也可能發生在簽約之后,分別稱事前不對稱和事后不對稱。通常將研究事前不對稱信息的模型稱為逆向選擇模型,研究事后不對稱信息的模型稱為道德風險模型。按照梅耶森(Myersom,1991)的定義,道德風險為“由參與人選擇錯誤行動而引起的問題”,也就是指由于經營者或市場交易的參與者,在得到來自第三方的保障的條件下,其所作出的決策及行為即使引起損失,也不必完全承擔責任,或可能得到某種補償,這將激勵其傾向于作出風險較大的決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而逆向選擇為“由參與人錯誤報告信息引起的問題”,它是指交易雙方擁有的信息不對稱,擁有信息不真實或信息較少的一方會傾向于作出的錯誤選擇。這里的信息不對稱既可能是指某些參與人的行動,也可能是指某些參與人的知識。研究不可觀測行動的模型稱為隱藏行動(hidden action)模型,研究不可觀測知識的模型稱為隱藏知識(hidden knowledge)模型。

    在現代資金融通活動中,交易主體面臨著許多由不對稱信息帶來的風險,房地產融資也是一樣。就投資者而言,對投資項目掌握的信息比較少,而融資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即融資人的私人信息),會導致道德風險;在資金借貸過程中,銀行掌握的信息就比借款者掌握的信息少,容易產生逆向選擇。房地產證券化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這種由不對稱信息帶來的風險,也可以說房地產證券化是基于不對稱信息而產生的。在房地產證券化過程中,每一個交易步驟都是由專業的機構來完成,這些專業機構有著豐富的經驗,其對信息的掌握是私人無法比擬的。如在抵押債權證券化中,經過資產組合、破產剝離和信用升級以后,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透明的,投資者對投資對象的風險性質的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逆向選擇。

    四、交易成本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將制度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與科斯教授創造性并典范性地運用交易成本概念是分不開的。所謂交易成本,廣義地說,是人與人打交道的成本,是相對于人與自然打交道的生產成本而言的,為了得到交易所提供的服務,人們需要投入各種稀缺的資源。交易成本概念最初是指協商簽訂契約以及在契約簽訂好后付諸實踐所需要的成本。后來,新制度經濟學家們將交易成本概念廣泛運用于經濟、法律、社會、歷史和政治等研究領域。

    從交易費用理論中企業和市場的相互替代的關系,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交易者認為交易對象給其所帶來的收益超過交易價格和交易費用之和時,這筆交易就會發生,否則,這筆交易就不會發生。在價格是恒量的時候,那么交易是否會發生就取決于交易費用。房地產證券化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產權的流轉和交易過程。這樣,就有一個交易成本的問題。

    在進行房地產證券化的過程中,證券化業務收益會在各個參與主體之間進行分攤。以抵押債權證券化為例,具體成本項目包括:SPV的設立和發行證券繳納的費用,發起人向SPV轉移基礎資產按照稅法規定要繳納營業稅和印花稅等,需要支付的各種承銷費、律師費、評估費和審計費,以及證券化的開辦費、維護費,其他一系列的無形成本如“審批成本”等。此外,銀行在實現真實銷售并回收貸款以后,還可以進行再投資,這也會產生部分收益。因此,判斷證券化是否進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證券化業務收益與回收貸款本息進行再投資所獲收益之和大于支付給各個參與主體的費用;二是不進行房地產證券化時所獲得的利率應當大于流動性風險所造成的損失與沒有再投資機會所造成的機會損失之和。從國外房地產抵押債權證券化的現實來看,證券化的收益一般大于證券化的成本。另外就房地產投資信托而言,由專門的基金公司來進行房地產投資可以節省交易成本,這也是現在房地產信托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五、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不僅是西方微觀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而且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在經濟生活各領域中的實踐中,規模經濟也是人們遇到的現實問題。關于規模經濟的含義,雖然在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文獻有著不同的表述,但都是從微觀角度來闡述生產成本與其規模報酬變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規律。簡單地說,規模經濟是指企業由于規模的擴大而導致長期平均成本降低帶來的經濟節約性,即規模的經濟性。

    第4篇: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關鍵詞 新經濟地理;城市體系;整合模型

    AbstractReviewed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Henderson urban system models,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the framewor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was good to understand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urban Economics model, and promote its application on policy.

    KeywordsNEG; urban system; integrated model

    一、引言

    城市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是區域經濟學中的兩大核心。城市經濟學理論的基礎可以追溯到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兩大發展來自于阿隆索-米爾-莫斯(Alonso-Mills-Muth)和亨德森(Henderson)--前者討論了單一城市的均衡問題,后者則討論了多城市(城市體系)的問題。阿隆索-米爾-和莫斯將中央商務區和通勤者分別替代了杜能模型中的城市與農民,將杜能區位地租的概念引入城市空間結構均衡分析,是對杜能理論的直接延伸。Henderson(1974)則基于Alonso-Muth的城市內部結構模型框架,用一般均衡的方法把Alonso-Muth的模型擴展到具有有限產業部門的城市體系上,建立了城市體系形成的靜態模型。

    在Dixit-Stiglitz(1977)的工作以前,將報酬遞增的技術納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進行模型化一直是個難以解決的難題。Dixit-Stiglitz(1977)發表了《壟斷競爭和最優的產品多樣性》一文,提出了D-S模型,將壟斷競爭和規模報酬遞增納入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在20世紀80年代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得以迅速發展。在新貿易理論的基礎上加入運輸成本,Paul Krugman(1991)發表了《遞增收益和經濟地理》一文,提出了“中心-”模型,開辟了新經濟地理學這一研究領域?!爸行?”模型構成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基石(Neary,2001),繼克魯格曼的工作后,眾多的學者在這一模型的基礎上做了延伸。總體上看,新經濟地理學模型(NEG models)包括三類(Fujita,Mori, 2005):中心-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s),城市體系模型(urban system models)和國際(貿易)模型(international models)。

    然而,遺憾的是盡管城市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是區域經濟學中的兩大核心,但是這兩個領域卻是幾乎不兼容的。前者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運行,后者則在壟斷競爭的市場中運行;前者充分考慮了土地、通勤等要素,長于區域內部結構的考察,后者則充分考慮運輸成本等要素,長于區域間結構的考察;從機理上看也存在巨大差別,比如前者的經濟活動分散力量來自于本地的人員擁擠帶來的生活費用上升,后者則來源于消費者多樣化偏好和運輸成本等因素通過市場形成的競爭效應。這種不兼容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述兩種理論對經濟現實的解釋力。事實上,近年來,力求整合城市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成為了一個前沿研究領域(Fujita,2005)。Tabuchi(1998);Murata and Thisse(2005)等在兩區域的框架下,加入了城市住房的地租作為分散力量,模型得到了與克魯格曼中心-模型不一樣的一個結論,即當運輸成本足夠低的時候,制造業會分散。陳良文(2008)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和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同時整合到標準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框架之中,結論顯示,作為重要分散力量的城市內部通勤成本和作為重要集聚力量的馬歇爾外部規模經濟效應都對經濟活動的集聚程度有重要的影響。鄧永新(2008)則基于新增長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城市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的相關整合模型,提出了一個城市群空間結構演化的概念模型,認為基于動態要素的比較優勢和基于積聚經濟的競爭優勢相互作用推動了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化。

    另一個方面,新經濟地理學的數理模型是比較復雜的,限制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影響力和可應用性(Duranton,2005)。為此,Duranton等(2005)提出了一個圖形分析框架,整合了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和幾個新經濟地理學模型。該分析框架具有簡潔易懂的特點,并且極其有利于進行情景分析(Scenarios analysis),方便政策上的應用。為此,本文主要介紹這個分析框架。不同的是原文討論了凸的勞動力需求曲線的情形,本文討論凹的情形,并相對規范的對該分析框架略做擴展,以求促進數理上比較復雜的新經濟地理學和城市經濟學理論的傳播及其在政策上的應用。

    二、新經濟地理模型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整合分析框架

    在新經濟地理學的一系列模型中,引起經濟集聚的微觀機制各種各樣,主要包括內部規模經濟1 、中間投入品、基礎設施共享、勞動力池匹配效應和知識外溢等。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則直接假定生產的外部性,存在行業層次的規模經濟。由于考慮的集聚機制不同,各種模型有所差異,但結果都是造成經濟集聚,從而使人均產出為總就業人口的增函數。如果假定資本完全流動,土地完全不能流動,那么只需要將重點放在勞動力的討論上,通過讓勞動力供需均衡進而確定產業規模等2 ,然后討論作為外生變量的經濟因素(如環境、基礎設施等)對勞動供給與需求的影響,進而理解區域如何對經濟沖擊做出響應。為此,Combes,Duranton,Overman(2005)的分析框架圍繞勞動力的工資展開。我們將這一分析工具稱為C-D-O分析框架。

    (一)勞動力需求

    假定區域總產出為Y,總就業人口為N,人均產出為y,勞動力名義工資為w,那么由于集聚經濟的存在有(1)式:

    有理由承認規模經濟的存在,但是根據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隨著規模的提升可能逐漸導致更高的管理成本,由于這里要討論規模經濟所以避免討論這種成本會帶來的規模不經濟,但是將這一因素給與力所能及的考慮是必要的。為此,有理由相信盡管人均產出是總人口的增函數,但是遞增的速率是下降的。采用克魯格曼中心模型中的生產函數(2式)考察勞動力需求曲線的凹凸性:

    (3)式即給出了(1)式關于人均產出遞增的證明,也表明人均產出關于總人口N的曲線是凹的。這表示,勞動力需求曲線、勞動力反需求曲線也具有這樣的特征 3。所以用反需求曲線反映勞動力需求,得到(4)式。

    但是,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由于運輸成本存在“閥值”現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運輸成本達到某個點,經濟將完全集聚,否則按照原始的農民的分布狀態分散),所以在用這個框架討論新經濟地理學時,必須區分不同運輸成本條件下的勞動力需求曲線,并且由于“閥值”的原因,勞動力需求曲線可能是負的斜率??梢酝普摚谶\輸成本低的情形下,上述命題合適;在運輸成本高的情形下,勞動力需求曲線斜率、凹凸性正好相反。

    (二)區域擁(成本)擠效應

    區域的擁擠效應反應了當地生活的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市場的外部性。隨著當地人口的上升,住房成本,通勤成本都可能增加。由于地租增加,本地制造業的消費品價格也可能增加。但是如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所指出的更大的市場(人口),也意味著更多供應多樣化產品的產商,若消費者是多樣化偏好的,在給定貿易成本的條件下,這會導致一個較低的價格指數。

    1.城市經濟學的考慮重點。在城市經濟模型中,通勤費用、土地是重要要素,是經濟參與者面臨的成本因素?!胺績r隨收入增加而增加”是城市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結論,上述基于勞動力需求函數的分析也得出了名義工資是人口數量增函數的結論。所以,我們假定擁擠成本是人口數量的增函數,并假定遞增的速率遞增 1。設成本為C,則這一命題由(5)式表示。

    2.新經濟地理學的考慮重點。新經濟地理學不考慮地理上個體消費者的擁擠效應2 ,或者說這種個體的擁擠(集中)3 ,不僅沒有壞處,反而將獲得更多的多樣化產品,降低價格指數,使個體獲利。因此,這里的成本是隨著總人口數的增加而下降的。但在低運輸費用存在的條件下,低運輸費用情形下的成本相對高運輸費用情形下的成本更低。進一步假定,對于恒定的運輸成本,成本的下降速率是人口總量的減函數。這一命題由(6)式表示。

    (三)勞動力供給

    假定勞動力供給是實際工資的增函數。沿用微觀經濟學中關于反勞動供給曲線的形狀,則反勞動需求曲線為凸。這一命題由(7)式表示。

    (四)均衡

    簡單起見,這里采用城市經濟學框架內的方程來討論均衡,用來說明該分析框架的應用。

    (4)-(5)得到凈工資曲線方程:

    W(N)=w(N)-c(N),W'(N)=w'(N)-c'(N),W"(N)=w"(N)-c"(N)<0 (8)

    將(4)(5)(7)(8)的曲線描繪如圖所示。

    如圖1所示,供給曲線與凈工資曲線相交于F,E兩點,其中F點是不穩定的均衡,E點是穩定均衡。通過E點,可以求得(城市)人口規模、名義工資、成本。

    三、新經濟地理模型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整合分析框架應用

    (一)C-D-O分析框架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

    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假定存在行業層次的規模經濟,資本與勞動總量固定且可以完美流動。初級土地要素使用的機會成本為0;經濟中生產貿易品、住房和區位(site)三種產品。模型的結論是:①均衡時,所有的城市都是專業化的;②同樣專業化的城市擁有同樣的城市規模;③存在多產業類型時,均衡時每一專業化類型的城市規模都大于城市最優規模,但引入城市開發商后,所有城市都可以達到最優規模。

    這里不妨假定存在兩種類型的產業A、B,假定產業B有比產業A更高的規模經濟,那么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某個城市必定只從事一個行業,因為假定它從事兩個行業,人口的完美流動使均衡點必定在產業A與產業B名義工資曲線相交的k點1 ,但是此時勞動力從二者中的任一行業流向另一行業,都可以獲得更高的名義工資,因此均衡是不穩定的,如圖所示。

    進一步假定,如果經濟中只存在兩類區域A,B,那么他們分別從事什么行業?亨德森的模型是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人口流動將使得勞動在兩類行業分布直到凈工資相等2 ,均衡點為A1,B1,在這種情況下,分別專業化從事產業A,B的兩類城市規模都相對凈工資曲線上的最大工資點3來說過大了,如圖所示。

    現在引入大者(政府,開發商)來創造城市。對于者來說最優的策略是創造一個能達到凈工資曲線最高點的新城,然后征收該點與市場工資點之間的差額。這樣,在人口數量既定的條件下,人口從舊的城市流向新的城市,舊的城市規模下降,每一個城市都可以達到最優城市規模。同時,者優先選擇能產生相對更高凈工資點的產業(產業2)創建新城,這意味著該類產業的產品供給增加,從而使得產品價格相對擁有較低最高凈工資點產業(產業1)的產品價格更低,使得兩類產業的凈工資曲線發生相對移動,直到最后凈工資都處于最高點且在產業間相等,均衡為A2,B2點,如圖2所示。

    (二)C-D-O分析框架與克魯格曼中心模型

    中心模型假定存在東部(本地,home)和西部(其他,foreign)兩個區域,勞動力可以完全流動,存在多樣化偏好,存在產商層次的規模經濟,制成品有冰山運輸成本,農業人口均勻分布且不能流動。給定這些假定,克魯格曼模型得出較低的運輸成本、較高的工業制成品占支出的份額或較大的規模經濟(三者的某種組合)將產生中心-結構,反之則出現對稱的均衡。

    在克魯格曼模型中,存在集聚和分散兩種作用過程??梢灾庇^的理解,對于代表性區域,當處于集聚情形時,名義工資隨總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而處于分散過程時,名義工資必定隨總人口的增加而下降。從模型中的機理看,這兩種作用分別對應本地市場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集聚還是分散,取決于哪種效應處于主導地位。給定消費者的替代彈性和工業制品占支出的份額,這兩種效應力量的對比取決于運輸成本的大小。隨著運輸成本下降,這兩種效應都減弱。但是Baldwin等(2003)證明了市場擁擠效應減弱程度更大(楊海余等,2004)。這表示,運輸費用較低時,本地市場效應與市場擁擠效應相比,處于主導地位,從而名義工資是總人口的增函數。反過來,當運輸費用較高時,市場擁擠效應增加的程度更大,市場擁擠效應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名義工資是總人口的減函數。進一步考慮名義工資與運輸費用的關系,當本地人口較少時(這表示制造業人口較少,因為農民均勻分布)意味著本地廠商較少,同時由于運輸費用高使得本地產商面臨的外部競爭小,企業索要一個更高的價格,促使本地名義工資高;而當運輸成本低的時候,本地就面臨外部大量的產品競爭壓力,促使本地名義工資下降。因此,本地人口少時,名義工資是運輸費用的增函數。同理,可以證明本地人口多時,名義工資是運輸費用的減函數。在C-D-O分析框架中的區域擁擠效應部分已經指出新經濟地理模型中生活成本是總人口數的減函數,但低運輸費用情形下的成本相對高運輸費用情形下的成本更低。

    圖3反應了上述結論。其中E點是均衡點,此時制造業均勻分布;K點不是穩定均衡點,制造業將或者全部集中到E1點,或者全部集中到E2點,達到均衡。

    (三)資源環境指向、技術沖擊與新城開發、城市規模調整

    在亨德城市體系模型中,城市在哪里出現是不確定的。造成這一問題的一個原因可以歸結為模型未考慮空間差異。在現實的經濟中,地區的自然地理、資源稟賦條件是有差異的,從產業層次看存在絕對優勢或者比較優勢,這也是傳統貿易理論解釋不同城市區域存在的原因。由于有限的自然景觀資源、礦產資源等在區域上的不連續分布,或者即使是連續分布,也由于開發時序與強度的不一致而導致了實際上的不連續,進而使得特定的產業在空間上進行不連續的調整。假定現實世界分為已開發區域與未開發區域,空間特性能夠帶來產業的比較優勢或絕對優勢,那么經濟會如何調整?

    考慮某個地區,不妨設為沿海未開發地區,該地區由于未開發和沿海區位兩個因素與已開發地區相比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觀和資源條件(由于運輸優勢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利用全球資源)。沿用3.1節“C-D-O分析框架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假定,進一步設B產業(如重工業)對上述的資源環境因素高度敏感。由于開發政策的實行,經濟中新增加了該地區B產業的名義工資曲線(設為Bn),并與大量的所有其他地區相比更高,如圖4(a)所示。但是,現在該地區并不能必然被開發,因為在人口到達No之前,該地區的實際工資低于其他地區。若人口達到No,則大量的其他地區的人口將自發的流入該地區,該地區將具有內生的增長能力,直到該地區的實際工資與所有其他地區相等,實現短期的均衡1 ,如圖4(c)所示。長期而言,由于該地區的差異性,不能被新的城市開發商創造,最終該地區的城市規模將大于最優的城市規模,但所有其他地區能實現最優的城市規模,并且所有地區的實際工資相等,實現長期均衡,如下圖4(d)所示。

    從上述經濟調整的分析中,能夠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一個新區即使是從事自己具有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的產業,要發展成為一個城市必須有一個最小的投資(補貼)規模;在完成最小投資(補貼)規模后,新區的規模經濟效益才能足夠使城市實現內生發展。最小投資(補貼)規模由(1)式給出,同時滿足(2)式。其中Wc為整個經濟的實際工資,為常數;W(N)-c(N)為新區擁有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產業的實際工資。

    上面討論的是地區差異的情形,是一個城市群內城市間的調整問題。那里由于假定了城市區域無限大量,所以現有的城市面對這種沖擊做出的調整很少。放松這個假定,一個直觀的結論就是由于資源環境要素在地理上的變動導致了城市產業人口向新區的遷移。但是,對于一個既定的城市群內的某個城市區域,面對外部環境的沖擊會如何做出調整呢?下面考慮技術沖擊的情形。

    假定在現有的城市框架下,B產業經歷了一個正的技術沖擊,從而使得B產業的名義工資曲線上移?,F在可將圖4中“新地區B產業名義工資曲線”看成是“技術沖擊條件下B產業的名義工資曲線”,其他對應曲線做類似處理。由于經濟的總人口不變,所以從事A產業的城市產業人口流向從事B產業的城市,直到兩類城市的實際工資相等實現短期均衡,最終走向長期均衡,皆能達到最優的城市規模。與技術沖擊前相比,技術沖擊后,從事A產業的城市變小,從事B產業的城市變大,但是整個經濟的實際工資都上升了。這表示,哪怕是不是從事經歷正向技術沖擊產業的城市,也能從該產業技術沖擊中獲得一定的好處,即得到更高的實際工資,而成本是城市人口的下降。

    進一步放松上述關于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假定,假設勞動力不完全流動,從而勞動力供給曲線就變成了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此時城市的規模與標準的亨德森模型相比可能偏小,外部正向的技術沖擊不僅提高整體人口的實際工資水平,而且有可能使城市規模更大而趨向于更為合理,如圖4(e)所示。若實行城市規模管制政策,如控制人口規模為圖4(e)中的L點,此時勞動力的需求大于勞動力的供給,造成福利損失D由(3)式給出,無證人口的流入有利于城市整體福利的改進。

    (四)交易成本、價值鏈分工與城市功能演化

    不管是城市經濟學中的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還是新經濟地理學中的模型,企業是一個完整的單元。但是,現實經濟中的總部經濟、制造基地等事實表明,企業的組織在空間上可能是分化的。Duranton和Puga(2005)建立了一個模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考察。這實質是一個中間投入品為特征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Krugman等(1995),Venables(1996)較早的研究了這類模型。

    假定企業的價值鏈分為商業服務和生產制造兩個環節,兩個環節之間的產品互為投入品,皆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遞增程度可能是不一樣的,假定從行業層次講商業服務比生產制造的規模經濟性更強),那么企業就面臨著將這兩個環節分散還是集中布局的決策。若布局在一起,好處是節省了交易成本,壞處是布局在一起共同拉高了生活成本(比如造成擁擠,即兩個環節之間存在負的外部性);若分散布局,好處是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規模經濟,壞處是存在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可能是基礎設施、通訊技術等參數的函數??紤]極端的情況,在極低交易成本的條件下,對各環節而言,將這兩個環節分散布局比布局在一起顯然會有更高的名義工資曲線;反之,有更低的名義工資曲線。沿用3.1節“C-D-O分析框架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字符假定,并對各情形下的名義工資曲線編號,在考慮了擁擠的成本效應后,得到了對應的實際工資曲線。短期均衡如圖5所示。

    三個結論如下:①隨著交易成本的下降,城市規模不斷擴大。②在高交易成本的條件下,功能型(單一環節型)的城市規模小于一體化型的城市規模;在低交易成本的條件下,功能型(單一環節型)的城市規模大于一體化型的城市規模。③同等交易成本條件下,由于規模經濟的假定,商業服務型(或稱總部經濟型)的城市規模大于生產制造型的城市規模。

    現在考慮另一情況,假定商業服務和生產制造兩個環節的產品并不是互為投入的,而只是生產制造環節需要商業服務環節的投入,那么交易成本只計入生產制造環節。設想初始經濟的狀況,由于高的交易成本,那么企業將生產制造環節與商業服務環節布局在一起形成一體化型的城市。長期而言交易成本不斷下降直到下降到某一程度,專業化建設城市就構成了城市管理者最優選擇,將生產制造環節的企業遷到新生的專業化的城市(或郊區)就是有利可圖的,則原有的城市逐漸轉向提供商業服務的城市。這個過程可能表現為城市的郊區化、去工業化和更多新的工業城市的創建。

    (五)貿易開放與城市群內部差異和規模調整

    3.4節交易成本與城市功能演化的問題,本質上也是一個貿易成本與城市功能演化的問題。但是,那里是一種投入產出層次上的貿易成本,而不是最終商品貿易成本,采用的模型是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下面采用新經濟地理模型探討商品貿易成本變化時城市結構的調整問題,首先討論兩城市間貿易成本變動時的情形,再考慮兩城市間貿易成本不變但這兩個城市與其他城市貿易成本變化的情形。

    兩城市間貿易成本變動時的情形。沿用3.2節“C-D-O分析框架與克魯格曼中心模型”討論中的基本假設,進一步加入城市經濟學別關注的不可流動并且有限供給的土地因素,可以將土地作為投入要素也可以作為生活的成本要素。為了討論方便不妨假定土地為生活成本的影響要素,且其貢獻的成本為人口的增函數,從而該因素構成了經濟的又一個分散力量,用曲線c(N)表示,如圖6(b)。此時,經濟的總成本因素就由圖6(b)中的兩類曲線合成為鐘型曲線,如圖6(c)所示。

    加入土地等擁擠因素后,城市間的調整與經典的中心理論相比表現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在城市間貿易成本極高的時候,經濟在E點達到對稱的均衡;隨著貿易成本一定程度的下降,對稱的均衡不再穩定,在K1或者K2達到非對稱的穩定均衡,每個城市都有一定的制造業,但其中一個占有的份額更大;最后當貿易成本足夠低時,經濟在E'點達到對稱均衡,如圖6(d)??偨Y這個結論是:隨著城市群內城市間貿易成本的下降,城市間經濟差異先增加后下降,顯示出一個倒U型的過程。這與Krugman,Venables(1995)建立的模型結論類似。

    兩城市間貿易成本不變但這兩個城市與其他城市貿易成本變化的情形,不妨考慮三區域的情形:東部、西部、國外。假定東部與西部的貿易為城市群區域內的貿易,勞動力可以完全自由流動,商品貿易成本為固定為T;東部、西部與國外的貿易成本分別為T1,T2。

    先考慮T1= T2時的情形。顯然,相比T1,T2低的情形,在T1,T2較高時,企業的主要市場是國內,勞動力在東西部間的流動有更強的后向關聯效應。此時。企業必定在東西部間非對稱的積聚,類似于上圖中K1或者K2均衡點時的情形。因為如果對外貿易成本高時顯對稱積聚,那么就不能得出在對外貿易成本低時更加均衡分布的結論,這與不同對外貿易成本條件下后向關聯效應不同的前提相抵觸?,F在,讓T1,T2足夠降低,此時東西部就是外向型的地區,東西部間勞動力流動所能帶來的后向關聯效應很弱,等價于積聚力量減弱。此時,巨大的人口帶來的土地擁擠成本使得非均衡分布的城市結構向更加均衡的方向變化。對這種情形一個直觀的理解是:當T1,T2降低時,東西部的產品出口國外,對東西部而言如果分別將彼此看成國外,則相當于東西部互相之間的貿易成本T降低,東(西)部出口產品到西(東)部,類似于上圖中E'均衡點時的情形。這個過程的結論是:隨著對外貿易成本的下降,城市之間的差異縮小。

    再考慮T1與T2不相等的情形,不妨假設T1逐漸下降。此時,對于東部地區而言,可以將更多的產品出口到國外,西部地區勞動流向東部地區帶來的競爭效應減弱,并且由于進口產品也更加便宜,制成品價格指數降低,兩方面的影響使得東部地區的實際工資曲線上移。均衡的結果是,對于東部地區而言,城市規模增大,如圖6(e)所示。這個過程的結論是: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與外部貿易成本更低的地區規模更大。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介紹了整合新經濟地理模型和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理論分析框架--C-D-O分析框架。該框架由Combes,Duranton,Overman(2005)提出,以勞動供給與需求為核心,是一個簡單的供需分析,但是能夠重現復雜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和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結論,并且可以延伸到諸如貿易成本、資源環境等變量的考察上,顯示出了很強的理論兼容性和解釋力,有利于相關理論的傳播和在政策上的應用。

    然而,盡管C-D-O分析框架是一個易于應用的分析工具,但是從理論的嚴謹性講,卻是不足的。因此,建立規范的數理模型,整合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和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仍然十分必要。如果有一系列這樣規范的數理模型,那么使用C-D-O分析框架將更加令人信服。這是以后的一個研究方向。當然,本文的C-D-O分析框架對相關數理模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性。

    參考文獻

    [1]Combes, Duranton,Overman.2005.Agglomer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Spatial Economy(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4(3):311-349.

    [2]Dixit AK.Stiglitz JE.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297-308.

    [3]Masahisa Fujita, Tomoya Mori.2005. 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4(3):377-405.

    [4]J. V. Henderson .1974.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4): 640-656.

    [5]Krugman PR.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 Journal of Economy 99:484-499.

    [6]Krugman P, Venables AJ .1995.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4): 857-880.

    [7]Yasusada Murata, Thisse.2005.A simple Model of Economic Geography.àla Helpman-Tabuchi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8: 137-155.

    [8]Neary,P.2001. of Hype and Hyperbolas: Introduc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9(2):536-561.

    [9]Venables, A. J.1996. Equ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 ries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7: 341-359.

    [10]Tabuchi, Takatoshi.1998.Urban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A Synthesis of Alonso and Krugma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4(3):333-351 .

    [11]陳良文,楊開忠.集聚與分散:新經濟地理學模型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外部規模經濟效應的整合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8(1):53-68.

    [12]鄧永新.城市群空間結構演化研究--要素結構、集聚經濟和產業的視角(D).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第5篇: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案例浩如繁星,如何選擇合適的案例也是一門學問。我想教學案例是和實踐結合緊密的題材,不僅要緊扣理論主題,而且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使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對于西方經濟學案例,要在教學中產生好的效果,一般應有如下特征:1.案例題材新穎西方經濟學教學案例的選擇應當聯系現實經濟生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選擇近期發生的重大題材,學生對此關注度極高,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展開分析,更吸引注意力,學生參與思考討論的熱情倍增,教學效果也會立竿見影。例如,我給學生上課時講到規模經濟這個知識點,恰好在此前一天,全球首架波音787客機交付使用。對于航空史上的重大新聞,各電臺報紙爭相報道,學生對此也有了初步了解。歷經約8年的研發試驗,千呼萬喚使出來的夢幻飛機,其設計及材料等成本之高可想而知。我和同學們討論,如果波音公司分別生產一架,十架,百架和千架飛機的總成本和平均成本可能的變化規律,規模經濟效應一目了然;然后,我再和同學們討論波音787客機各重要部件生產的分工問題,在此之前的波音777客機的33主部件中僅有13部件在美國生產,其它部件生產主要分布在日本、英國、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國,而波音787夢幻客機的主部件將更多地在美國以外生產,美國的波音787飛機生產部件,在全球分布更廣。中國航空企業參與了該客機的制造,并因技術先進而建造成本較低等優勢,成為了波音客機部分組件的唯一供應商。中國航空工業所參與的787方向舵、翼身整流罩、垂直尾翼前緣工作的總價值可達數億美元。中國的三大飛機生產企業成飛、哈飛及沈飛首次在波音先進飛機生產中分一杯羹,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我們繼續趁熱打鐵探討國際分工專業化生產中的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以及由此而產生成本優勢,同學們領會和掌握知識的效果良好。2.案例題材經典有一種題材經久不衰,常在各論述中被人引用探討且深入人心,這就是經典案例。例如我們在學習經濟周期知識點時,其中討論衰退階段時,如果把1929年起源自美國波及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大蕭條作為教學案例分析探討的話,效果會相應突出,因為它是世界經濟史上發生的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在講解大蕭條的典故時,可聯系2008年全面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同時可繼續引導學生探討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3.案例題材準確西方經濟學的案例題材很多,涉及同一知識點的案例數不勝數,一定要選擇更為貼切的案例。例如在講解生產可能性邊界及機會成本時,許多教材上都講大炮與黃油的故事,很多同學難以理解。如果選擇另外一個案例: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兩種物品,例如有限的土地、人力資源等在技術等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生產兩種和人們生活結合更為緊密的物品棉花和糧食,題材更貼近生活也可能更準確一些。

    二、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課堂運用方法及技巧

    案例教學應用普遍并且通俗易懂,在實際運用中的方法各異,產生的效果也有一些差別。我們通過對多個班進行實驗發現一個問題,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不滿足于做一個傾聽者,他們希望自己在一定時段內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選擇一個小組的同學,要求他們按照要求完成教學案例的準備及課堂講解工作。在實踐中同學們踴躍參加,表現出了十分的熱情,同學們制作的PPT課件圖文并茂,有聲有色。學生代表在五到十分鐘的發言中,充分鍛煉了表達能力,在討論階段,教師作為旁聽者或最后的評述者,整個教室的氣氛更加融洽,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提出的問題也更有啟發性。例如有一次,我和同學們在學習國民收入計算的知識點時,我給兩組同學布置任務,一組選擇我國GDP被低估的觀點,而另一組我國選擇GDP被高估的觀點,要求兩組同學分別提前準備資料和課件,在課堂展開討論。在實際的課堂討論中,場面火爆,雙方引經據典,據理力爭。其中部分學生指出我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的前后矛盾,錯漏重重,我作為仲裁人和教師,對很多問題沒有及時發覺,倍感汗顏。俗話說教學相長,這是我的深刻體會。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中,學生作為主角積極參與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效果的檢驗

    第6篇: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關鍵詞:市場結構;造紙業;產業結構

    SCP理論是產業組織理論經典分析框架,通過結構、行為、績效對特定行業進行實證分析,市場結構是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決定因素,本文對于新疆造紙及紙制品行業市場結構進行實證分析,在國家《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指導下,新疆造紙業的轉型升級首先要從行業的市場結構入手。

    1 市場結構的基本形態

    所謂市場結構,是指在特定的市場或行業內,企業之間在數量、份額、規模上的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競爭或壟斷的形式。在早期的西方微觀經濟學中,對市場結構的認識只有兩種即:壟斷和競爭,在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提出壟斷競爭理論和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后,貝恩在SCP范式進一步中指出,企業之間不是完全同質的,存在規模差異和產品差別化。產業內不同企業在為了追求超額利潤,必然會推動技術進步并擴大規模效應,從而在產業中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一旦企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其壟斷地位與其他壟斷者共謀限制產出和提高價格以獲得超額利潤。但必須要認識到,壟斷的企業在現代經濟中產生巨大有利影響,其在行業中具有較強的實力,更能夠抵御外部風險,并且有利于在國際市場中擁有話語權,這對國家的產業發展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

    2 市場結構的影響因素及其度量

    市場結構的影響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市場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退出壁壘、規模經濟狀況、縱向一體化、多元化經營、企業制度、政府介入強度、市場需求的增長率和價格彈性、短期成本結構等多方面因素。這些因素是相互影響的,當一個因素改變時,會導致其他因素的改變,從而使整個市場結構發生變化。一般而言,市場集中度、規模經濟狀況和進入退出壁壘是影響一個產業市場結構的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其中,前兩個因素以及退出壁壘主要刻畫特定市場中在位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或特定市場的規模、數量分布特征,而進入壁壘則主要刻畫特定市場中的在位企業與市場外潛在競爭企業的關系。本文對新疆造紙及紙制品加工業市場結構的分析主要將從這三個方面展開。

    3 新疆造紙及紙制品行業市場結構存在的問題

    造紙及紙制品業是新疆傳統的輕工行業,也是新疆重要的農產品加工行業之一,2010 年,全疆造紙及紙制品業規模以上企業52 家,全年工業產值達195070.1萬元,行業內從業人員人數6782人,主要造紙企業有博湖葦業、沙駝股份、天宏紙業和南湖紙業等。

    3.1 市場集中度低

    3.1.1 市場集中度的含義

    市場集中度是表示特定的產業或市場中,賣者或買者具有怎樣的相對規模結構的指標。它反映了特定市場的集中程度,與市場中壟斷力量的形成密切相關。

    3.1.2 集中度的衡量

    集中度比率是指規模最大的前幾位企業的有關數值X(銷售額、增加值、職工人數、資產額等)占整個市場或行業的份額。

    計算公式:

    新疆造紙及紙制品業的集中度總產值(40.88%)和資產總額(38.57%)兩個角度來衡量都非常低(2010年按銷售產值排名前四位企業),兩個CR4值均介于35%--50%之間,按貝恩劃分標準,屬于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場結構,其基本特征是企業數量較多,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現象,主要表現為博湖葦業有限責任公司、沙駝股份、天宏紙業和南湖紙業在行業中的實力較強,其產值規模與資產規模顯著高于行業內其他企業。

    3.2 規模經濟水平低

    規模經濟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N倍的投入產生了大于N倍的產出。在特定的限度內,企業規模擴大后,產量的增加幅度會大于生產規模擴大的幅度。隨著產出的增加,單位產品的成本會逐步降低。

    規模經濟分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指廠商的平均成本隨自身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下降;外部規模經濟指平均成本與單個廠商的生產規模無關,與整個行業的生產規模有關。

    下面是將新疆造紙及紙制品行業大中型企業與江蘇的造紙業作比較,以更好地反映出新疆造紙行業規模經濟與內地發達省份之間的差距:

    2009年新疆與江蘇造紙及紙制品業大中型企業反映的

    規模經濟水平比較(單位:個/萬元)

    從上表中造紙及紙制品業大中型企業反映的整體規模水平可以看出,2009年新疆造紙及紙制品業的規模顯著落后于江蘇省。從企業數量來看,2009年新疆造紙及紙制品業有大中型企業39家,而2009年江蘇省有896家,是新疆的23倍;從產值來看,2009年新疆造紙及紙制品業大中型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共144535.6萬元,而2009年江蘇省達到9584000萬元。在造紙及紙制品業大中型企業中,新疆企業的平均產值為3706萬元,而2009年江蘇造紙及紙制品業企業平均產值則達到10696萬元。以上分析表明,總體上講,新疆造紙及紙制品業大中型企業不僅數量少,而且平均規模也大大低于江蘇省的發展水平,說明新疆造紙及紙制品加工業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還沒有充分實現,規模經濟水平低。

    3.3 進入壁壘和退出壁壘分析

    3.3.1 進入壁壘

    施蒂格勒認為,進入壁壘是一種成本,它是準備進入某一產業的新企業必須承擔,而已在該產業內的企業無需承擔的成本;進入壁壘的主要有下列幾個種類:

    第7篇: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關鍵詞】空間關聯效應;世界經濟;模式;城市

    目前,關于空間關聯效應的研究是新經濟地理學的一個新領域,但還不是主流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傳統國際經濟學中,國家通常被抽象為具有穩定要素稟賦或政治權限的空間一點,忽視了國家在空間角度的關聯效應。城市經濟學模型化城市內部結構,但缺乏城市間關聯效應的研究。在學術界提出全球化是國家之間的“距離的消亡”觀點之后,不少學者不僅嘗試把空間以經濟地理的形式引入主流經濟學中,更加意識到對空間關聯效應的研究是理解世界經濟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空間關聯效應有助于進一步理解當代全球化進程中的產業梯階轉移,對理解當代經濟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空間關聯效應的兩個基本原則

    傳統經濟學理論,由于存在邊際收益遞減,經濟活動最終將空間均勻分配。然而,現實世界卻長期存在人口、繁榮和貧窮的空間聚集。在此基礎上,空間經濟或經濟地理學提出關于資源在空間的配置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問題,以及經濟要素之間的空間關聯效應的研究空間關聯效應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給定經濟活動中心的位置,城市的經濟活動和收入水平與跟這些中心位置的空間距離之間有什么關系,比如,租金由城市中心向邊緣依次降低;二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經濟活動中心的形成,以及經濟活動中心的位置的決定因素,如城市中的貧民窟和工業區、國家內的城市系統發展,以及世界經濟中長期存在國際收入不平等現象。上述兩個問題都可以通過完全不同的空間規模加以解釋,但需要兩個基本的原則:一是空間距離成本,二是要素聚集機制。

    1.空間距離成本

    空間距離增加經濟行為的直接交易成本,抑制經濟行為發生。研究表明,隨著兩地距離的擴大,兩地問的經濟活動的發生率逐漸降低。第一,兩地距離擴大降低貿易量。重力模型估算表明,當兩地間的空間距離從1000公里擴大到2000公里,貿易量減少50%;兩地間的距離從1000公里擴大到4000公里,貿易量降低82%;當兩地問的距離進一步擴大到8000公里,貿易量降低93%。第二,兩地空間距離擴大降低跨國資本流動。portes和rey(1999)對跨國資本進行研究發現:兩地間的距離為8000公里時,兩國的跨國資本流動還不足距離為1000公里時的1/5di mauro(2000)研究了跨國直接投資的流動,發現隨著國家間距離從1000公里擴大到8000公里,跨國直接投資下降的比率相對少一些,盡管下降的比率已經超過一半。第三,在跨國境經濟行為中,國家間政策、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構成間接的空間距離成本,提高了國家間的貿易成本,阻礙經濟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即使在關系密切的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貿易量,也比加拿大國家內部各州之間的貿易量下降10~20倍。

    2.要素集聚機制

    新古典經濟學以規模經濟遞減原理為基礎,暗含經濟活動在不同地區之間的擴散和傳播是均勻的,任何東西都自給自足。但“自給自足資本主義”與現實世界不相符合,最主要的問題在于規模經濟的認識問題。只有在規模經濟的前提下,才會有在生產所有產品(低貿易成本,但是規模小)和生產部分產品(高的貿易成本,低的生產成本)之間的平衡。從本質上來看,效率(從勞動分工來看)受市場范圍的限制,而市場范圍的形成受地理位置的限定。在規模經濟遞增前提下,空間集群和集聚將沿市場規模、勞動力流動性和生產效率三條路徑形成。

    第一條空間集聚路徑依賴于市場規模。規模經濟遞增前提下,市場規模使得廠商選擇某區位聚集生產。在其他同等條件下,較大的市場規模擁有好的市場準入條件,更容易產生較高的收益。例如,假設有兩區位(國家或者城市),較大區位由于市場規模大,擁有更多的消費者,降低市場進入成本,市場準入較好,很容易吸引廠商進入。隨著區位廠商聚集,工資不斷提高(和其他投入要素,如土地的價格),直到兩個區位的獲利性達到一致,但大區位的工資水平比較高。大區位市場準入的優勢在于工人和其他生產要素。

    第二條空間集聚路徑依賴于勞動力流動性。人口比較多的區位有好的市場準入,因此,提供高的工資。如果勞動力是自由流動的,那么高的工資水平將會吸引勞動力的流入,反過來又使這個地方的人口更多,市場準入更好。正如克魯格曼的“核心——外圍”模型顯示,兩個區位一開始是一樣的,但在均衡狀態下,所有的活動將聚集成他們當中的一個。良性循環(從人口到市場規模、到廠商選址、到工資、到人口)創造了這個集聚力量。向相反方向作用的是擴散力量,如不可流動生產要素(如土地)的價格差異和要給所有的分散的消費者提品的需求。結果是地區產業結構形成和演變依賴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作用結果。

    第三條空間集聚路徑依賴于生產效率。盡管人口遷移可以產生集聚機制,但是,馬歇爾研究表明生產效率提高是集聚產生的重要因素。在規模收益遞增的前提條件下,廠商之間易于產生聯合,并產生積極的集聚效應。venables(1996)認為后向關聯(下游產業對供應商的需求)和前向關聯(中間產品生產商對下游產業的供應)相互作用能夠產生正的反饋作用,導致經濟活動的集聚。如果這些關聯最初是一個部門內部的,則會出現相關產業的廠商的集聚;如果這些關聯是跨部門的,可以促使整個制造業成為一個整體。

    二、世界產業梯階轉移與空間關聯效應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特征是全球化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產業梯階轉移。全球化降低了貿易成本,促使全球產業向工資低的地方轉移,并引發新一輪的全球產業轉移。這種全球產業轉移的“工業傳播”方式最終取得怎樣效果是經濟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議題。傳統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各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以穩定的收斂的比率發展,即人均收入較低的國家或地區具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的趨同假說,而新經濟增長理論注意到一些國家以高的速度發展,而其他國家落后的發展狀況,認為各國經濟增長率的差異不一定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

    puga和venables(1999)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把整個世界劃分成兩類:一類是制造業的國家,另一類是非制造業的國家。伴隨技術進步,世界經濟一直

    在向前發展,對制造業產品的需求增加。需求的增加將導致工業化地區的工資水平不斷提高,直到高出某一臨界點時,廠商重新選擇區位投資。這種情況中,高工資所帶來的損失已經超過了集聚的成本優勢。那么,廠商會選擇區位重新投資,并將聚集到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這是因為如果廠商在全球不同區位投資不能夠享受聚集效應,而新興的工業化國家能夠提供發展的必要基礎設施。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規模收益遞增和累積原因,就會出現工業化的“起飛”。另外,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大量廉價制成品的供應,將限制其他地方的發展。以至于其他的地區將會出現工業化的失敗或者工業產品只供應國內市場,還不足以能和國際市場競爭。這樣形成不斷循環過程,很多新興工業化國家逐步進入高收入的國家。同時,任何一個國家只要加入到這個聚群就能快速發展,并且其他的國家會跟隨其發展。但是,各個國家加入的順序由一系列的因素決定,如稟賦、制度和地理區位。其中,和已經存在的聚集區位相臨近是一個重要的正面因素,如東歐的發展和墨西哥地區的發展,東亞和中國的發展??梢宰⒁獾?,增長是有先后次序的,而不是平行的,正如制造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傳播一樣。

    三、城市結構與空間關聯效應

    在世界經濟空間結構體系中最為顯著的變化特征之一是經濟活動向城市的集中?,F在大部分發達國家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了70%,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也非常迅猛,城市已經成為國內經濟系統和國際經濟系統的基本單位。

    現代城市的發展主要源于規模收益遞增為基礎的集聚效果,即自我增殖的優勢,其自身產生的區位空間“鎖定效果”。隨著城市規模的提高,生產力也不斷提高,城市規模提高一倍,可以使生產力提高3%~8%。從歷史研究來看,馬歇爾認為,集聚效應在英國的一些城市的成功中起核心作用,david(1989)通過對芝加哥的研究,認為城市顯著的增長是基于集聚作用的。

    與城市集聚功能相反的觀點是運費學說。城市之間和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運費降低了城市的市場準入度,增加大城市的食品供應成本。城市間的交易費用過高,造成了巨大的中心——邊緣率傾斜。另外,城市運輸系統通常是擁擠的,因此,城市的進一步增長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外部擁擠狀況。

    均衡的城市規模由上述因素的平衡決定,即當居民在不同的地方無差異居住則達到平衡。一般來說,集聚經濟和規模不經濟之間的私人貿易不能產生社會效率。比如,移民者移到一個城市生活、工作或者廠商區位選擇都基于私人的收益,而不考慮社會外部效益。一個城市的新進入者不能內部化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生產力外部性,也不能內部化擁擠所帶來的負面的外部性。如果一個城市給定擁擠程度,外部性就會增加運輸安排和土地運用的政策問題。另外,外部性的存在(每一個居民的活動都對其他人有影響)能夠導致共同失敗?缺乏足夠的動力,使單個較小的經濟移到一個租金比較低的地方,很難形成新的城市或者新的城市區域。

    這些問題對城市再生、郊區蔓延和運輸系統的發展非常重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在未來的30年中將增加20億。這些人口是都流入現存的大城市還是要形成一些新的城市呢?上述關聯效應所產生的外在性意味著建立新的城市可能很困難:原來的居民在短期內不能獲得規模收益,并且對這個新城市的長期發展前景并不確定。這樣,大城市將快速發展,很快超出社會效率的規模。這些問題應該值得注意。

    四、幾點結論

    第一,空間關聯效應表明經濟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是正常經濟演進結果,并通過不同的方式顯示出來。如果勞動力是充分流動的,那么收入不均就會消失,但是,人們會集中到城市,經濟活動會形成塊狀分布;如果勞動力是不可以流動的,經濟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主要體現在空間收入的不平等。因此,空間關聯效應為世界經濟中的“中心”和“外圍”概念提供了一個嚴格的分析基礎。

    第8篇: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關鍵詞:企業成長古典經濟學企業理論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承認,企業而不是國家是現代社會最為重要的核心組織,企業的競爭力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最終依靠。因此,企業的成長問題理應備受經濟學家關注。然而,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卻長時間徘徊于主流經濟學之外。盡管在經濟理論史中零星地散布著一些關于企業成長理論有價值的觀點,并且EdithPenrose女士在1959年發表的專著——《企業成長理論》(英文名《Th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為企業成長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遺憾的是,目前對于企業成長的系統研究仍然是十分匱乏,這一點在經濟學文獻中表露無疑。本文嘗試對企業成長理論的淵源與發展做以簡要的回顧。

    一、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成長的分析——從亞當•斯密、小穆勒到馬歇爾

    古典經濟學主要是從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解釋企業存在與擴張的。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分工的規模經濟利益是企業成長的主要誘因——企業中生產作業的分工和專業化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同時也促進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而這又進一步深化了企業的分工協作,如此循環往復,最后通過企業規模經濟的獲得實現了企業的成長。

    (一)亞當•斯密和小穆勒的企業成長觀

    最早在著述中涉及到企業成長思想的當屬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開創者亞當•斯密。在他的傳世巨著《國富論》中,斯密非常重視專業化和分工協作所帶來的報酬遞增現象。他指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亞當•斯密,1972,p5)雖然斯密的理論沒有直接具體地給出企業形成和擴張的原因,但是毫無疑問,分工與企業的形成及擴張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正是因為有了分工,才使得每個人不是各自為營地生產和交易,而是將生產過程分割成若干的工序和工種,由工人在企業中“集中地”分工作業,這樣既“提高了每個工人的靈巧性”“發明了許多方便和節省勞動的機器”同時也“節約了更換活計時通常會損失的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推動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術,這種技術使勞動分工進一步深化,引起規模報酬遞增,企業規模自然也在進一步擴大,最終實現企業的成長。

    古典政治經濟學集大成者小穆勒,作為斯密思想的繼承者,也對企業成長的理論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小穆勒的企業成長理論主要集中于對于企業的規模和成長的探討。他首先認為企業是勞動聯合和分工的結果,勞動者的聯合需要足夠的資本來供養,分工的專業化也會因為“采用需要配備昂貴機器的生產工藝”而需要大筆的資本,故企業資本量的大小決定著企業規模的大小。同時他還指出,企業規模的擴大在細化專業分工、提高工人熟練程度的同時,還能保證“每個適宜從事專門工作的人工作飽滿”(約翰•穆勒,1900)并且通過機器大生產固定資本的增加代替流動資本的增加,從而從比例上節約完成全部業務活動所需的勞動量,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可以說,在小穆勒看來,正是由于規模經濟對資本的需要和企業規模經濟所產生的作用,才出現了大企業代替小企業的企業成長趨勢,其企業成長理論就是企業的規模經濟理論。

    (二)馬歇爾關于古典企業成長思想的集大成分析

    在古典經濟學中,對企業成長問題研究最全面的當屬艾爾弗雷德•馬歇爾,他的《經濟學原理》就是一部集古典企業成長思想之精華的巨著。馬歇爾的企業成長理論是由企業規模經濟論(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企業的市場結構論和企業家理論等三部分構成。

    1、企業規模經濟論

    在企業成長這個問題上,馬歇爾是規模經濟決定論的積極倡導者。他把因任何一種貨物的生產規模之擴大而發生的經濟分為兩類:第一是有賴于這個工業的一般發達的經濟;第二是有賴于從事這個工業的個別企業的資源、組織和經營效率的經濟。他稱前者為外部經濟,后者為內部經濟。在馬歇爾看來,企業要想成長為大規模的經濟,需要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同時具備,這才是企業成長的源泉。之后,馬歇爾頗具先見性地指出,銷售能力是制約企業成長的重要因素。他分析道,企業能不能享受到外部經濟,取決于企業是否有強大的銷售能力。然而“在大規模生產的具有頭等重要性的那些行業中,大多數行業的銷路是困難的。所以,在生產這些東西的工業中,沒有能夠保持它自己的地位”,(馬歇爾,1965,p323)未能實現企業持續成長。他進而明確指出,“極有組織的采購和銷售的經濟,是實現在同一工業或行業中許多企業合并成為一個大的聯合組織的傾向的主要原因”。(馬歇爾,1965,p323)馬歇爾的這一思想為后來專門分析大批量銷售于大批量生產結合導致企業快速成長為大公司集團的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2、企業的市場結構論

    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看法,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持續增長會導致壟斷市場結構的出現,這將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社會效率和福利水平,然而馬歇爾對此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企業完全有可能達到非常大的規模,甚至可以持續成長以至形成行業壟斷地位,但現實中更大的可能是,企業將會隨著成長后的規模越來越大,失去靈活性和進步的力量,從而競爭力下降,成長的負面效應超過正面效應,使企業喪失成長的勢頭,更重要的是隨著企業的成長,企業家的精力和壽命會對企業成長形成制約,而且新的企業和年輕企業家的進入會對原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形成挑戰,從而制約甚至打破了行業壟斷結構的維持。這里,馬歇爾對企業壟斷的看法與在其之后并得到普遍認可的芝加哥學派的觀點大有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馬歇爾是最早認識到壟斷的社會效應的經濟學家。他很早就先于芝加哥學派指出,企業成長到巨大的規模,可能形成壟斷地位,卻不一定使公眾受損,也有可能使公眾收益。他認為,企業的壟斷最多是“有限的壟斷”,“很高的價格會引起競爭者的出現”(馬歇爾,1965,p228),從而打破壟斷的市場結構。因此,他得出結論,企業的成長道路是艱難曲折且難以持續的,企業的成長不會造成持久的壟斷市場結構。

    3、企業家理論

    馬歇爾關于企業家作用的看法可謂卓越獨到。在馬歇爾眼中,企業家是進行組織管理并承擔風險的人,但不一定是雇主,他在其著名的《經濟學原理》中系統地論述了企業家的作用。馬歇爾認為,一般商品交換過程中,由于買賣雙方都不能準確地預測市場的供求情況,因而造成市場發展的不均衡性。而企業家則是消除這種不均衡性、透過迷霧解決種種難題的特殊力量,因此企業家是企業“車輪”的軸心,是企業成長的關鍵和根本動力,無論是實現內部經濟、還是突破銷售障礙都需要有賴于“能干、辛勤、富于進取心的、創造性和組織能力”的企業家。企業家是不同于一般職業階層的特殊階層,擔負著敢于冒險和易于承擔風險的特殊使命,企業成長的越大,風險就越大,企業家也就越重要。他分析道:“能力薄弱而掌握大資本的人,很快地損失資本;他也許是一個能夠和會要很好地經營一個小企業的人……但是,如果他沒有處理重大問題的才能,則企業愈大,他搞糟企業就愈快……從迅速成交的很大營業額中所得的微薄利潤,對于能干的商人卻可產生豐富的收入……一個鄉村中的商人,能比他的較為能干的競爭者從他的營業中少賺5%的利潤,但仍能維持,不會破產。但是,在獲得利潤很快、而純然是例行工作的大工廠或大商店中,營業的全部利潤,往往是如此之少,以致一個人如比他的競爭者即使少賺一點,在每次營業上就有很大損失;而那些經營困難和不是依靠例行工作的大企業,對于真正有經營才能的人,可提供很大的營業利潤,但只有普通能力的人,要想經營這種企業,絕不會獲得利潤的”。(馬歇爾,1965,p323)

    然而馬歇爾不無遺憾地發現,“天才”的企業家并不多見,企業家作為一種社會資源是很稀缺的,如何才能使得有天才的人承擔企業經營管理的職責更是一個現實且關鍵性的問題。這里馬歇爾天才地指出,實施新的治理結構——股份公司,使得有資本無能力的人做股東,有能力無資本的人成為職業經理人,從而在很多程度上享有對企業剩余的控制權,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方法。時至今日他的這些見解還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依然是是經濟學界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可以說馬歇爾對企業家和管理作用的先銳認識為人們日后的企業成長研究開啟了一扇智慧之門。

    二、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成長的分析——最優規模經濟理論

    事實上,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企業成長理論,企業在“廠商理論”中,不過是個被高度抽象化的黑箱,是一般均衡分析的最基本邏輯單位,只需表達投入和產出的技術關系,而不涉及結構、產權、規模之類的討論。在新古典經濟學那里,企業的成長及規模不影響企業的效率,而所謂的企業成長也是沒有意義的。但是盡管如此,Penrose等人還是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提供了一個關于企業最優規模的企業成長理論。新古典理論將企業看作一個生產函數,一切基本因素都是外生的,企業隨著成本曲線和需求曲線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規模,它從總成本曲線出發推導出規模報酬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認為企業的成長可分為規模報酬遞增、不變、和遞減三個階段,企業的投入產出有一個最優規模問題,在這個范圍內,企業才能更好地利用一些先進設備、進行專業化生產和分工,提高投入——產出率,降低成本,獲得規模收益,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可以說,新古典理論中的企業成長就是企業調整產量達到最優規模水平、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過程。

    三、熊彼特的企業成長理論——企業成長是一個創造性毀滅的過程

    作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熊彼特對經濟理論的貢獻可謂頗豐,對于這一點我們僅從《經濟發展理論》一書的副標題——“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中就可以略見一斑。然而,其最為著名成果的莫過于他的企業家理論??梢哉f,熊彼特差不多是最早探討企業成長的理論家了,雖然企業家的概念并不是熊彼特首先提出的,然而熊彼特的企業家理論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力,在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熊彼特的名字已經企業家一詞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對于熊彼特自身而言,他的所有的經濟理論之火,也無不發源于其企業家理論之火花。

    早在1911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熊彼特就提出“企業家就是創新者”這樣的著名思想。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是經濟體系從一種均衡走向另一種均衡的根源,并且經濟周期也與創新活動的特點有重大關系。他尖銳地指出,傳統經濟理論的最大弱點在于僅限于抓住經濟體系對外界條件變化的連續性適應過程,把經濟的發展看成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資源開發和技術進步這些單純的經濟領域外的情況變化所帶來的。熊彼特深信經濟體系內部必然存在一種由它自己打亂均衡的動源,并認為經濟的成長和發展北非已很小的幅度變化、成長,而是一種非連續的、突發的、迅猛的“創造性毀滅”的過程,推動這個過程的主體就是從事“創造性毀滅”革新活動的企業家。熊彼特區分了五種類型的創新:(1)引進新產品或提供某種產品的新質量;(2)采用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的市場;(4)發掘新的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5)建立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簡而言之,就是企業家“實現了生產要素的新組合”。

    熊彼特意義上的企業家不是發明家,而是決定如何配置資源以便發明利用;企業家也不是風險承擔者,承擔風險的是向企業家提供貸款的資本家的職能。熊彼特所謂的企業家發揮的是管理或決策作用,但不等同與一般的經理,他必須是具有創新思想、冒險精神、先見之明,一句話,“企業家是經濟增長王國里的國王”,企業的成長甚至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周期由依賴于企業家的創新行為。由此,熊彼特沿著企業家“創造性地毀滅”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本質這樣一條主線,構筑出他的一系列經濟理論。

    四、來自管理學的企業成長理論

    現在我們來看企業管理理論對企業成長的認識。在管理學這個廣大的領域,自彭羅斯(penrose,1959)始,有瑪瑞斯(Marris,1963)、安索夫(Ansoff,1965)、錢德勒(Chandler,1977)、吉爾(Gill,1985)、斯托里(Storey,1994)以及察斯頓和曼格爾斯(ChastonandMangles,1997)等人,對企業成長理論的發展做出經典貢獻,這里我們僅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位加以介紹。

    (一)彭羅斯的內因成長論

    彭羅斯是現代企業成長理論的奠基人,她在其重要著作《企業成長理論》中,對企業成長問題進行了嚴密、全面的系統性理論分析,第一次將企業成長作為分析的對象,以“管理能力”的供給為分析框架系統地闡述了企業成長的理論,開創了在管理學領域研究企業成長問題的先河。

    彭羅斯的企業成長理論是一種純內因成長論,它強調管理對于企業成長的作用,而基本不考慮大量的外在因素。彭羅斯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成長經濟”,她主張以“成長經濟”理論代替傳統的“規模經濟”理論。在彭羅斯看來,所謂“成長經濟”,就是指有利于企業向特定方向擴張的、各個企業可能享受到的內部經濟,是從企業內可能利用的生產性使用價值的獨特集合中挖掘出來的,可以使該企業在投入新產品或增產原有新產品時,比其他企業處于比較優勢的地位的東西。她進一步分析道,企業是“建立在管理型框架內的各類資源的”“獲取和組織人力與非人力資源以贏利性地向市場提品或服務”的集合體,“企業的成長則主要取決于能否更為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penrose,1997,p88)。

    彭羅斯注意到由于資源的不可分割性、資源間的不平衡性以及理性和能力的有限性的原因,企業總是存在著未被利用的資源,而未用完的生產服務的繼續可利用性是企業成長的原因。她批評傳統“規模經濟論”單純從物質資源的一定時點以及經濟的、數量的純生產的角度來把握企業成長的研究方法,主張視企業成長為一個不斷地挖掘未利用資源的無限動態變化的經營管理過程,認為管理資源是企業成長的源泉,突破管理服務供給的限制、釋放管理能力對企業成長有著顯著的意義。

    (二)錢德勒的企業成長技術論

    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教授在其巨著《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中,以美國企業演進的豐富史料詳盡地敘述了古典式企業逐漸擴張為多單位的現代工商企業的歷史,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現代大型一體化工商企業的誕生是市場和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并指出管理協調的“看得見的手”比亞當•斯密所謂的市場協調的“看不見的手”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增加資本家的競爭能力這一事實是從古典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家族式公司的衰落和經理式公司的興起最深刻原因

    錢德勒認為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是企業成長的根本,它引起企業生產和分配領域的根本性變化,而“現有的需求和技術將創造出管理協調的需要和機會”,由于借助管理協調的現代工商企業提供了比借助市場協調的古典企業更高的效率,因而導致出一系列經濟組織形式上的反應,即現代企業對古典企業的取代和家族式公司向經理式公司的轉變,這一過程被錢德勒稱為“美國企業界的管理革命”。在他看來,企業制度的發展史,就是現代公司制度取代古典的、老板占有和管理的企業的歷史,是管理協調這只“看得見的手”替代市場協調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歷史。現代企業就是“由一組支薪的中、高層經理人員所管理的多單位企業”,“管理層級制的存在是現代工商企業的一個顯著特征”,“管理層級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實現了它的協調功能后,層級制本身也就變成了持久性、權力和持續成長的源泉”,“現代工商企業的成熟過程,就是市場內部化的過程,是管理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場的無形之手的過程”,“高效率管理協調是其生命力之源”(錢德勒,1987,p1-6)。

    毫無疑問,錢德勒的這些卓越的經濟思想不僅將理論、歷史與統計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在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義,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企業成長理論,其理論著作成為一切研究企業成長的人的必讀書目。

    五、現代企業理論中的企業成長分析

    從這部分開始,我們將介紹現代企業理論中關于企業成長問題的主要觀點。

    1、科斯的企業成長論——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分析

    交易費用的概念是科斯教授最先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就是“利用價格機制的成本”,而企業以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為顯著特征,其盈利來源于替代市場價格制度而節約的交易費用。在1937年的那篇經典文獻《企業的性質》一文中,科斯將企業的規??闯墒墙灰壮杀九c組織成本共同運動的結果,指出企業的邊界是由在企業內完成交易的費用與在市場上完成交易的費用相比較而確定的??扑拐J為,市場通過契約完成交易,企業則依賴權威來組織交易,如果以為數不多的企業內長期合同替代市場中為數眾多的短期合同可以節約成本的話,那么作為價格機制替代物的企業便會自然出現,并且只要成本上的節約仍然存在,企業的規模和邊界就會繼續擴張直至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同于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個企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

    2、威廉姆森的企業最優規模分析

    奧利費•威廉姆森教授作為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創始人和代表性學者,一直注重對企業存在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的研究。他以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假定為理論前提,指出由于人的認知能力的有限性和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了連續易中合約談判的信息成本;資產專用性使得連續易變成備選數目極小的交換關系或雙邊壟斷關系,并在機會主義的威脅下進一步被鎖定。威廉姆森視交易為最基本的分析單位,認為交易本身是異質且多樣的,各種交易的特征及其成本差異決定了交易組織形式的選擇,并通過提出決定交易異質性的三個維度和三種締約背景,從而揭示了企業邊界的決定因素:交易頻率、資產專用性以及企業所處的契約環境。這三大因素決定了不同經濟組織的交易成本,通過成本效益的比較可以得出理論上企業的最優規?!裁磿r候選擇企業組織形式——繼續擴張,什么時候選擇市場組織形式——停止擴張。

    具體地講,威廉姆森是用資產專用性來解釋企業的邊界或規模的,他將市場與企業內部組織加以區別,認為市場不僅可以限制官僚性扭曲、降低管理費用,還便于實現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而內部組織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節約交易費用。在威廉姆森看來,不論是交易費用、管理費用,還是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都是資產專用性的函數;因此企業的最優規模一定可以用資產專用性表示出來。他認為,當投入的資產具有專用性時,為了節約交易成本,應該選擇企業或企業間縱向一體化這種組織形式,如果不存在資產的專用性,那么通過市場合約來聯結生產的各個連續階段,是可以大大節約交易費用的??傊髽I邊界的擴張與收縮均服務于最大限度節約成本的目的。

    3、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企業成長分析——“團隊生產”理論

    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認為,買賣物品的契約和雇傭勞動的契約并無區別,企業內交易與市場交易亦無二致,雇主和雇員之間的長期合約不是企業組織的本質。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批評科斯未能說明企業比市場更有效率的條件,他們明確提出企業與市場區別,不在于其組織生產的權威,而在于其對團隊成員的監督結構。

    在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那里,“團隊生產”實用技術的不可分性來定義的,而企業不過是“團隊生產”的一種。他們認為,如果團隊生產的總產出大于團隊成員分別生產之和,并且增加的部分足以彌補組織和管束團隊成員的成本,團隊生產就會被采取,于是企業就產生了。他們寫道:“如果以團隊生產的方式能使生產力有凈增長,扣除維持團隊紀律的有關的考核成本后仍有凈利,那么就應該依靠團隊生產,而不依靠許多分離的個體產出的雙邊貿易”(阿爾奇安、德姆塞茨,2003,p121),可見,企業的規模就界定于團隊總產出大于團隊成員分別產出之和的部分與組織、管理團隊的成本支付之比較上。進一步地講,由于團隊生產的不可分割性,使得團隊成員的勞動投入非常難以度量或度量成本很高,于是導致出團隊成員偷懶的機會主義行為和相應的監督費用的出現。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在團隊生產理論中,對簽約后的機會主義行為的監督成本是企業規模限定的界限。

    第9篇: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范文

    關鍵詞:數字產品;網絡經濟;差別定價

    中圖分類號:F40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10-0068-05

    一、引言

    產品定價是企業最重要的決策之一,這種看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一方面,價格的高低對需求具有重要影響,另一方面,在市場競爭中,企業的價格策略同其他競爭策略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任何經濟體制中,產品(包括數字產品)價格都扮演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價格影響了銷售量、市場占有率及獲利性。在營銷組合中,價格與其他營銷手段相比是唯一能產生收入的因素,同時也是營銷組合中最靈活、最易變的因素。

    數字產品是網絡經濟的核心,是指在網絡經濟中交易的可以被數字化,即編碼成一段字節,并且可以以比特流的形式通過網絡來傳播的事物。信息產品是數字化的首選,如數據庫、計算機軟件等。網絡時代的信息產品往往轉化成數字產品并在網上迅速傳播。但信息產品并不是數字產品的唯一來源。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和滲透,原來的一些傳統的非信息產品也開始進入信息產品的范疇,并進一步轉化為數字產品。也就是說,只要具有信息內容的產品都可以被數字化。數字化發展的趨向是不但物質產品可以數字化,而且服務業也可以數字化,事實證明:人們不僅需要免費信息,也愿意為他們所需要的專業信息付費。數字產品的范圍非常廣闊,而且還在迅速擴展。隨著可數字化的產品越來越多,數字產品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中主要有數字產品的定價問題,數字產品的版權問題等。而數字產品的定價問題一直是個難題。

    二、數字產品定價中傳統定價方法失靈的原因分析

    Internet帶來的市場環境與實物環境不同。數字產品的特殊性和網絡環境的變化使數字產品的定價變得復雜。首先,數字產品定價的經濟學基礎同傳統產品定價的經濟學基礎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其次,數字產品特殊成本結構的特殊性使傳統定價理論不再適用。一方面,數字產品的成本特性、產品多樣性(差別化)給廠商的定價策略的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另一方面,其特殊性也給其定價帶來困難。在數字產品的定價中,數字產品本身的特性使得傳統的供求平衡的經濟學規律難以適用,或者說不再起決定性作用。數字產品定價中傳統定價方法失靈的原因主要有:

    (一)數字產品的網絡外部性

    所謂網絡外部性是指當一種產品被更多的人使用時,它的價值就會增大。網絡外部性并不是網絡經濟所獨有的特征,事實上,只要是網絡系統都存在網絡外部性。如電話系統,如果沒有人使用電話,它的價值就很低,但如果大家都用它,它的價值就很大。

    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e Law)就描述了網絡外部性這種經濟學現象:“網絡的成本會隨著網絡的規模呈直線型擴張,而網絡的價值以節點數平方的速度增長”。即網絡對每個人的價值與網絡中其他人的數量成指數型增長,用公式表示為:V=n2。數字產品網絡外部性的客觀存在使得顧客在購買前就受到了約束。如在選擇辦公軟件時,大多數人會傾向于購買微軟提供的Office辦公軟件,而不選擇其他商家的產品,即使其他商家的產品更具價格優勢。此外,如E-mail、電腦游戲等數字產品都具有外部性。網絡外部性的存在極大地影響消費者的行為和選擇,成為數字產品定價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二)數字產品成本結構的特殊性

    數字產品的易復制性的優點集中在數字產品能被輕易的復制、儲存或傳輸,使得數字產品的生產形成其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特殊成本結構。生產第一份數字產品花費的成本非常高,但以后生產(或復制)此產品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傳統產品的成本結構如圖1所示,數字產品的成本結構產生了巨大的規模經濟效益,供應商生產的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數字產品的成本結構如圖2所示)。

    數字產品的生產廠商面對的是一個下滑的平均總計成本曲線,若生產廠商將價格定成與邊際成本相等將蒙受經濟損失,因而是不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數字產品的定價顯然無法按邊際成本曲線向上攀升的原理來加以確定。新古典經濟學的供給曲線在這里失去了作用(見圖3、圖4)。顯然在生產數字產品的短期規模經濟表現中,邊際成本定價不是市場中可行的結果。

    (三)數字產品需求曲線及供給曲線的變化

    傳統經濟學中,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消費者對某一商品的需求是隨著價格的降低而增加的。而由于網絡外部性的存在,某個數字產品對消費者的效用隨著該產品的其他使用者的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強調價格與數量的正相關性。事實上兩者并不矛盾。傳統的需求曲線描述了一個靜態的單期行為,反映了價格對需求數量的影響。而網絡外部性的存在使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該產品時,不僅要考慮該產品現有的用戶規模是否足夠大,而且還要據此預測該產品未來的用戶規模是否會繼續擴張。

    考慮到網絡外部性的作用,數字產品的需求曲線是不能像傳統市場那樣由個人需求曲線簡單疊加而得到。數字產品的價格是由數字產品的預期量所決定的(見圖5)。可用函數表達式P=f(Qd)表示。

    對包含了所有消費者的整個市場而言,網絡外部性的影響是一種內生變量。并且某個消費者的消費所導致的其他消費者效用的增加,抵消了該消費者的邊際效用遞減,從整個市場上來說是邊際效用遞增的。因此,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市場上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也隨之提高,由此可以推出數字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因此,隨需求量的增多,市場的價格是遞減的。由此可以得出數字產品市場需求曲線(如圖6所示,Q*表示臨界市場需求量)。

    傳統經濟學中,供給曲線朝右上方傾斜,是由于邊際成本遞增的原因。然而,在邊際成本遞減和不變(如數字產品)的情況下,產品的供給曲線是什么樣的呢?

    數字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數字產品供應商的平均成本無限接近于0。因此,對廠商來說,價格對其愿意提供的產品數量的影響十分有限,即使產品售價很低,只要要出售的數量足夠多,廠商也能得到補償。這樣,可以假設在數字產品的市場中,價格不再是自變量,供給量才是自變量。因為在任一價格下,廠商都有一個至少要銷售的產品數量的預期。對于價格是供給量的函數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由于數字產品網絡外部性的存在,對某產品使用的人越多,該產品對消費者的效用就越大,價格就可以越高;相反,消費者對低市場規模的產品只愿意出較低的價格。另一方面,由于數字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隨著產量的增加,產品的平均成本逐漸下降。

    如果以供給量為自變量,價格為因變量,可以仿照傳統經濟學中的供給曲線推導出數字產品的供給曲線(如圖7)。由于數字產品市場中供應量(市場規模)對價格的影響作用,所以可歸納為:隨著產量的增加,網絡價格的售價越來越低。正如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所言:在網絡經濟中,供給曲線下滑而不是上揚。

    (四)數字產品市場供求均衡的打破

    均衡理論是傳統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經濟學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均衡思想。如傳統產品市場上價格、數量的決定就是供求均衡分析的一種結果。由于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所以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而邊際成本遞增效應又使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市場均衡點是唯一的、確定的,它就是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點。可見均衡原理產生的實質是消費者的邊際效用遞減和廠商的邊際成本遞減,它產生的是一種負反饋機制,使產品的市場移動和市場份額最終能達到一種可以預見的均衡。

    而在數字產品市場中,通過前面對市場中供給與需求的分析已知傳統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在數字產品市場中都不存在。在網絡經濟學下,占主流地位的是規模報酬遞增現象,它會導致正反饋,使經濟中出現了許多可能的均衡點。首先在需求方面,由于網絡外部性的作用存在需求方規模經濟;同時在供給方面,高固定成本和低邊際成本使供給方規模經濟在更大市場上延續下去。這樣,需求方規模經濟和供給方規模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結果形成了超強的正反饋效應。

    三、數字產品的定價策略

    (一)產品差異化與差別定價

    產品差異化是指對同種類的產品根據消費者的偏好進行特性或質量的區別,從而使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偏好和選擇。銷售商進行差異化的最初動機是減少產品間的替代性,從而避免基于價格的競爭。盡管在實物市場上也存在產品差異化,但它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更為廣泛。

    產品差異化可以減少用戶的抵制情緒和調節差別價格,它同時還能防止或使用戶套利減少至最小。對市場劃分的分析和消費者需求信息的分析形成了產品差異化的分析。如網上銷售商可以通過版本區分來實現差別化的價格。以每個軟件為例,為了吸引不同的用戶,提供商可能會賣兩種不同版本的產品:基本的和改進的,向兩個不同的消費者群體銷售(如圖8所示)。

    (二)免費策略

    從經濟學上理解,免費是有依據的。數字產品特殊的成本結構使其復制成本幾乎為0,而且數字產品絕大多數成本是沉淀成本,因此網絡企業間的價格博弈會使數字產品的價格向邊際成本靠攏,而數字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這就使數字產品的價格趨于0。從另一角度,這一成本結構也使網絡企業有能力或免費贈送或低價銷售產品。在傳統的物質產品競爭中,免費策略也是常見的營銷策略手段,但遠遠沒有數字產品普遍和持久。

    網絡營銷企業面臨很大的向下價格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很多企業不得不以此作為吸引顧客的一種手段。為了在未來市場中占有先機,獲取利潤,免費定價策略是很有效的手段。首先,網絡中有不收費的傳統,消費者往往認為網絡信息應該是免費的;其次,由于因特網的開放性、互動性以及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也給網絡營銷定價帶來了向下的壓力。

    (三)捆綁銷售

    由于對侵犯版權的擔心和實物市場的影響,一些在實物市場上的定價方式也可以用在數字產品的定價中。如捆綁銷售、訂購、許可、租賃等。捆綁銷售指把兩件或更多的產品按固定的比例包裝在一起銷售。

    在數字產品中捆綁銷售的策略更有誘惑力。因為廠商開展業務的運作成本(包括網絡、數據傳輸以及信息存儲)跟提品、服務的數量沒有太大關聯。也就是說,廠商提供一種產品跟提供10種產品的捆綁沒有太大的成本差異??梢?,這種成本優勢激勵廠商將產品、服務捆綁銷售,從而降低成本和進行歧視定價[21]。

    設一個消費者對A產品的支付意愿是等概率的,則根據中心極限定理,所有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支付意愿V1服從正態分布。同理,B產品的支付意愿V2也符合正態分布。

    假設兩種產品的支付意愿滿足獨立正態分布,支付意愿的均值為μ,方差為σ2。數學表示為:

    V1――N(μ,σ2);V2――N(μ,σ2)

    則V1,V2捆綁后的平均支付意愿滿足:(V1+V2)/2――N(μ,σ2/2)

    如果消費者對所有產品的支付意愿都滿足N(μ,σ2),捆綁產品的數量為n,那么對此捆綁后的產品的平均支付意愿為:

    ―N(μ, )

    可見,隨著捆綁數量的增加,正態同分布的產品的支付意愿將更加集中分布在均值的區域。換句話說,具有過高支付意愿和過低支付意愿的客戶被捆綁平均化,從而客戶對捆綁產品的支付意愿更加中等化。圖9、圖10分別表示捆綁前單個產品的支付意愿分布和n件產品捆綁后的單位聯合分布。

    從上面的推論中可以看出,隨著捆綁的組件數量的增加,消費者對捆綁產品中各個組件估價的平均值越來越接近于對各個組件估價的期望值,從而捆綁銷售將使銷售商定價更為容易。而與單獨出售數字產品相比,銷售商因為銷量增加會獲得更高的利潤。

    (四)兩段收費

    當銷售商不能識別不同的消費者群體的時候,同樣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實施價格差別化,如兩段收費就是其中之一。企業通過引導消費者在公司提供的價格體系中進行自由選擇,企業通過觀察消費者在不同的兩段收費中所作的選擇來判斷消費者所屬的群體。消費者通過選擇公司提供的不同價格體系,自動分為不同的群體來實現消費者的選擇。

    兩段收費指企業先向消費者收取一筆更大費用,然后再收取每單位使用費??捎玫仁絋(q)=A+pq來表示。T(q)是企業制定的非線性價格,A代表固定費用并且通常是大于0的,p表示邊際價格,q為購買量。公司通過向消費者提供雙重價目表即可完成消費者識別。例如:某個提供實時軟件服務的公司,面對由兩種類型的消費者組成的群體。一組希望每天都有相當長的時間來使用該公司的實時軟件服務,稱為H組;另一組在其余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通常希望在一天中只用很短的一段時間來使用該公司的實時軟件服務,稱為L組。

    公司可以對H組的消費者登錄網站收取較高的固定費用和較低的每分鐘收費制度;而對L組消費者登錄網站收取較低的固定費用,以鼓勵他們使用網站服務,但應該對其制定較高的每分鐘價格。由于公司不能提前分辨出這兩組消費者,所以它可以提供兩種收費的方案:(A1,p1),(A2,p2),其中A1>A2,p1

    四、結束語

    由于數字產品的生產、傳送、支付和消費都與實物市場有很大的差別,而定價不能忽略市場的每個環節,所以以對待實物產品的方式來對待數字產品是不合適的。由于對侵犯版權的擔心和受實物市場的影響,一些非銷售模式,如許可、租賃、訂購等定價方式和非線性定價方式一起在數字產品的定價中得到廣泛應用。以上介紹的定價策略是針對數字產品的特征,從最一般的意義來探討的定價策略。由于價格會隨著不同的環境條件靈活地變化,因此新的定價方法會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Choudbary, Ghose. Personalized Pricing And Quality Differenti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7).

    [2]BENO T LELOUP. Dynamic Pricing on the Internet:Theory and Simulations [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01,(1).

    [3]9. Ravi Bapna, Paulo Goes. Pricing and Allocation for Quality-Differentiated Online Services[J], 2005,(5).

    [4]【美】埃弗雷姆.特伯恩.電子商務管理新視角[M].王理章,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91青青成人a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怡红院成人影院|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caoporn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久成人影院|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成人18在线观看|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 成人毛片视频免费网站观看|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AV|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 免费的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福利视频app|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