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設計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酒店英語口語 稱謂語 禮貌語 行業語 情景教學 任務教學
隨著中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和越來越多外國游客的到來,旅游市場對酒店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于旅游院校中的酒店英語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市場的需求不僅要求從業人員使用一般的英語口語,而且要求使用對客服務的專業英語。那么,對客服務的專業英語和一般的英語口語有何區別?下面就酒店英語口語的特點及其課堂教學設計與同仁們進行探討。
一、酒店英語口語的定義
酒店英語口語,就是在提供酒店服務時使用的英語。它以一般英語為基礎,但是在使用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服務情景運用不同的專業詞匯和滲透各項專業技能。況且,需要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恰當地運用語言,使其與專業技能融合在一起,給客人以優質的服務。
二、酒店英語口語的特點
在酒店服務工作中,語言是服務人員與顧客交流思想和溝通信息的重要交際工具。語言與服務的關系非常密切,沒有語言的服務被稱為不完整的服務,因此,服務人員對語言知識了解程度的深淺和其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服務的成敗。服務人員與客人恰當的、合理的語言交流,能滿足顧客希望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滿足感。酒店英語口語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運用稱謂語
酒店工作人員盡可能地使用客人的姓氏稱呼客人,表達對客人的尊重和關注。對客人的稱呼有下列要求:1.恰如其分。知道客人的姓氏時,對男士稱Mr.(先生),對已婚女士稱Mrs.(夫人、太太),未婚女士稱Miss(小姐),不知道婚否稱Ms.(女士);不知道客人的姓氏時,對男士稱sir,對女士稱madam。2.清楚親切。指對客人的姓氏發音要清晰,語氣要柔和。3.靈活變通。例如,你已知道客人是一對母親和女兒,稱女兒為Miss(小姐),應稱其母為Mrs.(夫人、太太)或madam。
以下是具體的例子。提供賬單時說:Mr.Smith/Miss Green,here is your bill.Would you like to check it?上茶時說:Enjoy your tea,sir/madam.詢問可否上菜時說:Excuse me,sir/madam.May I serve your order now?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缺少了稱呼,客人聽起來的感覺就大不一樣了。因而我們要求服務人員必須記住顧客,特別是老顧客的姓氏,并以此相稱呼。
(二)講究禮貌用語
禮貌用語是一種對客人表示友好和尊敬的語言。在酒店服務過程中,它具有體現禮貌和提供服務的雙重特性,是酒店從業人員完成服務工作的重要手段。俗話說:“一句話使人笑,一句話使人跳。”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使用禮貌用語的作用和要求,可以看出客人更在乎你怎么說,而不是你說什么,所以酒店從業人員要善于運用這一有效的交際工具。
禮貌用語一般包含尊敬語和委婉語。尊敬語是說話者直接表示自己對聽話者尊敬、恭敬的語言。如,與客人交流時,以“please”開頭,“Thank you!”收尾,“I’m sorry.”掛嘴邊。再有,如“I’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Excuse me,....”,“I’m afraid...”等。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請”字當頭,“謝”字不離口。這些禮貌用語,會使客人在享受服務時倍感親切、舒心。
委婉語也叫雅語,是一種比較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我們的一些學生經過兩至三年的英語學習后,到酒店工作時雖然掃除了羞于開口的障礙,但卻屢遭外國賓客的投訴。原因是我們所講的日常生活用語不同于酒店內為客人服務的專門禮貌用語,所以常常因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而遭到客人的投訴。如某客人招手,服務員走過去詢問客人:“What’s the matter?”(有什么事?)或“ What do you want?”(你要什么?)這樣的表達在日常口語中沒有什么錯誤,但在酒店內,這種問話是不恰當的。客人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我們對客人要謙恭。按照規范的服務用語,服務員應該說:“What can I do for you,sir/madam? ”或“May I help you,sir/madam?”又如賓客詢問:“Do you have pineapple juice?”有的服務員回答:“No.”或“No,we don’t serve that.”在酒店服務中,服務員不能對客人說“沒有”或“不”。我們應該禮貌地回答:“I’m sorry. It’s not available at the moment.May I suggest...?” 因此,在接待賓客時,酒店服務人員經常用How many are in your party?(幾位)代替How many people?(幾個人),用Which one?(哪一位)代替Who?(誰),用May I have your name?(您貴姓)代替What’s your name?(你姓什么),用Would you like some rice?(需不需要加一些飯?)代替Do you need some rice?(要不要飯?),用 washing room(洗手間)代替W.C.(廁所)等。
酒店服務用語一般的句型有:1.May I...?2.Shall I...?3.Would you...?4.Could you...?
第一種句型是用來表達想問但不知道該不該問的問題。如,May I know your name and room number,please?(請問尊姓?住幾號房?)May I present the bill now?(我可以現在出示帳單了嗎?)
第二種句型主要用來主動向客人提出建議,征求對方意見。如,Shall I charge this to your room?(我把帳記在這房間帳下好嗎?)Shall I suggest our specialty of the day?(我建議您嘗嘗今天的特色菜,行嗎?)
第三種句型用來詢問客人的愛好或意愿。如,Would you like to have the bill now?(現在您愿意結帳嗎?)Would you like to pay in cash or by credit card?(您愿意用現金付款還是用信用卡付款?)
第四種句型表示委婉地請求客人做某事。如,Could you fill in this form,please?(請填寫這份表格,好嗎?)Could you sign your name,please? (請簽上您的名字。)
我們知道了以上句型,首先在教學中讓學生領會其異同;其次將其熟練應用于對客服務中,實現提供優質服務的目的。
(三)滲透行業用語
當我們真正從事酒店服務業時,不難發現其中有許多的專業詞匯,或者稱為“行業術語”。這需要我們的學生在上崗前對它們有所了解,以便可以為客人提供地道的服務。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提醒學生了解和掌握行業用語,并且注意積累。
下面舉一些酒店常用的行業用語:
1.a la carte(法語)根據菜單點菜
2.table d’hote(法語)集體用餐、公司餐、客飯(事先商定菜單供應)
3.carte du jour(法語)今日特色菜
4.sunny-side up一面熟透(煎蛋)over easy雙面熟透(煎蛋)
5.door knob menu掛在門把手上的菜單
6.straight up or on the rocks?加不加冰?
7.Would you like to say“when”,please,sir?先生,請您告訴我什么時候停(倒蘇打水時)
8.no-shows預訂不到者
9.wake-up service叫醒服務
10.turn-down service開床服務
11.American Plan美國計劃(含有早、中、晚餐)
12.Modified American Plan修正美國計劃(含有早、中或晚餐)
13.Continental Plan大陸計劃(含有一頓大陸式早餐)
14. Bermuda Plan百慕大計劃(含有一頓美式早餐)
15.European Plan歐洲計劃(不包含任何餐飲)
三、酒店英語口語的課堂教學設計
根據酒店英語口語以上的特點,教師應該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真正為客人服務之前就能很好地掌握酒店英語口語呢?筆者根據多年教學酒店英語的經驗,總結了以下的方法,在此和讀者一起分享。
酒店英語口語,單從語言角度來講,并不很難,所涉及的語法和詞匯多數較為簡單。偏難的是服務過程中迅速的語言反應和恰當的語言表達,而這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很難培養的。而情景教學和任務教學能在這方面給學生很好的訓練。
(一)情景教學
給學生一定的情景,讓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進行模擬演練,如在學校的實操教室或用電教手段展示酒店場所。情景可以由單項到多項,由簡單到復雜,如教完“Services at The Reception Desk”(總臺服務)(《飯店英語》第四單元,旅游教育出版社,郭兆康編著)的對話后,讓學生脫離課本,模擬換房、預訂客未到、續住、訪客留言和住客留言幾個情景進行訓練,并且提醒學生注意稱謂語、禮貌語和行業語的使用。學生在一次次對“客”服務過程中,對如何使用恰當的服務語言會深有體會。和同學進行多次的“交談”后,他們也會逐步地修正自己的服務語言。同時,交談中還伴隨正確填寫“換房單”、“續住單”、“訪客留言單”和“住客留言單”的任務,以此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隨后可以將情景稍加復雜化,甚至將幾項不同的服務混合在一起。
(二)任務教學
然而,有些情景比較復雜,比如修理和維護服務,涉及到的方面很多,無法用一兩個情景來涵蓋。針對這種情景,就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模式。也就是把此類工作中承擔的任務歸納出來,以此為基礎設計完成該項任務所需的服務語言,通過適當練習一些典型的任務,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從而掌握該項任務的服務語言技巧。我們以《飯店英語》第十單元修理和維護服務(旅游教育出版社,郭兆康編著)為例,為客人提供修理和維護服務的步驟和服務用語如下:
1.Listen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聆聽以了解問題)
2.Respond to show your apology and action(回答表達你的歉意和你采取的措施)
3.Solve the problem(解決問題)
4. Follow up to get feedback from the guest(后續跟蹤以獲得客人的反饋)
針對這些步驟的服務用語如下:
1.I’m really sorry about the inconvenience.
2. I’m sorry for what happened to you.
3.I’m sorry.Let me see what I can do about it.
4.I’ll ask a repairman to fix it for you at once.
5.To express our sincere apology,we would like to upgrade you to a suite.
6.Thank you for bringing the problem to our attention.Are you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酒店英語口語教學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過程,而是一個蘊含著豐富專業知識的綜合教學過程。它包括語言運用的技巧、專業知識的掌握和良好言談舉止的養成等。優質酒店服務,需要優秀的從業人員來提供,而培養酒店外語人才的責任自然而然落在了外語教師的肩上。因此,專業英語教師要勇挑這一重擔,為我國興旺發達的旅游酒店業輸送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Helen Oatey.The Customs and Language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English[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江波.淺談旅游英語口語教學設計[J].旅游中專,2001,(3):36-37.
關鍵詞: 球棍模型 同分異構現象 同分異構體
一、教學策略
我校在新課改后,在各個年級廣泛應用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我授課的班級學生的成績一般,旗縣學生占了80%,學生機械記憶能力較強,但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主動探究能力較差,學習新問題入手較慢。尤其是在有機物知識學習后,很多學生總是轉不過彎,教授起來非常費勁,課堂進度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同時課后檢驗發現學生學習效果非常不好。為此我下定決心,讓課堂從有機物的學習轉變成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這正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方向。為此,在進入有機物的學習后,我精心安排了此節課。此節課課下任務較重,我讓學生制作了各種有機物的模型,在研究模型制作中,學生學習了很多新知識,節約了課堂時間,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教學模式
根據課本要求,提出本節課預習要點―課下模型制作―課上引導探究―個別質疑―代表性問題分析―得出結論。
三、課程標準
1.知識和技能
(1)通過自制模型,掌握有機物中常見原子的成鍵特點,碳原子是飽四鍵,不超編,氧原子是兩鍵,氫原子是一鍵的特點。
(2)學生了解了有機物結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了解了有機物種類繁多的原因和同分異構現象的本質。
2.過程與方法
(1)克服學生機械記憶的習慣,培養主動探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教師在講課中展示學生模型成果,使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培養動手能力及問題從實踐中解決的方法。
(3)通過對代表性問題的集中分析,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在研究問題中培養成功感和抗挫折能力。
(2)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使其樹立集體力量比個人力量大的意識。
(3)培養學生科學意識。
四、教學重點
有機物中常見原子的成鍵特點和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五、教學難點
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六、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球棍模型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七、課時安排
高二下學期一課時。
八、教學工具
球棍模型。
九、教學過程
關鍵詞:CBI 主題模式 6-T法 大學英語教學
Brinton(1989)將CBI模式分為三種架構設計。首先,主題模式(theme-basedmodel),主題模式是通過選擇特定的主題,并要求學生用目標語參與主題活動的討論。其次,輔助模式(adjunct model),輔助模式要求學生運用目標語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輔助模式的授課任務由專業教師和外語教師共同承擔。第三,課程模式(sheltered model)要求用目標語來進行授課,授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由此看見,三種模式中,輔助模式和課程模式對學生的語言水平要求較高,要求在中等及以上水平。
一.CBI主題模式設計的特點
CBI的主要理論依據是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和語境教學理論。作為CBI最經常使用的模式,它以主題為核心,教學設計圍繞主題,而不是傳統的語言形式或語言功用。因此強調讓學生接觸原汁原味的,本族語者使用的語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語境。該模式適合學習者具體的需求,通過接觸和掌握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學習者能夠運用在具體的生活和學習中,符合他們的生活需求和未來的職業規劃。在主題模式的設計過程中,堅持以輸入為手段,輸出為產出。課前要求學生上網查閱和主題相關的各種材料,課上同時給學生大量相關內容的輸入,并要求學生以討論,總結,演講,寫作等形式提高輸出的技能,不僅保證了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掌握某一主題的相關文化知識,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技能。
二.CBI主題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縱觀這三種模式,結合我國高校的師資及學生情況,主題模式更加適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因為主題模式注重用目標語參與主題的討論。不僅如此,大學英語現階段使用的主要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的設計和編排完全符合CBI主題模式的理念。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例,筆者簡單設計了“五連拍”的CBI主題模式。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跨國婚姻(Marriage Across Nations,)因此主題(Themes)成為整個課程設計的起點,一系列和主題有關的話題(Topics)。
五個課時的設計涉及四個和主題相關的話題,首先,跨國婚姻的主要障礙。其次,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的跨國婚姻(課文Section A―Marriage Across Nations的主要內容)。第三,白種人和華裔之間的跨國婚姻(課文Section B-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的主要內容)。第四,如何應對跨國婚姻中出現的問題。線索和過渡,本單元把重點放在跨國婚姻的文化差異上(Cultural Differences)。通過讓學生回答和文章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以文化差異為主線,依次過渡,本單元主題被完整,自然地連貫起來。
因此,主題模式更適合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在語言教學中,以每一單元的主題為設計出發點,選擇和主題相關的話題時要首先調查學生的興趣,這樣話題的討論才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文(Texts)的選擇不要僅僅拘泥于我們教材中的文章,可以從網上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選擇的課文(Texts)可以包括閱讀材料,圖表,電視節目,電影,新聞,簡報等,體裁和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同時設計的教學任務要符合現階段學生的水平,同時要兼顧到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開展綜合性的訓練。
參考文獻
[1]邢穎,曹鳳龍.CBI理念與大學英語教學[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5).
[2]陳明潔.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0(4).
通化市實驗中學 王愛杰 王桂芝 馬永琴
新編初中物理教材,從提高學生素質出發,以學生接受能力為線索,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趣味性。教材注重知識、技能、智力的和諧發展,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實踐,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針對新教材的諸多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精心設計問題
根據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敘述通俗、簡潔、淺顯的特點,在教學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為了使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要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的自學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物理概念、規律比較抽象,要求物理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謂求趣,即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增強趣味性,把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對物理學科持久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學習。
所謂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學習方法及教學手段都賦予新意。并不失時機地介紹新科技,運用幻燈錄像等現代化手段使課堂活動不斷變換形式、力求出新。
所謂求活,就是在教學中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給學生說話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努力創設和諧、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
3.精心設計實驗
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實驗項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教師要精心設計小實驗、小制作及課外小實驗,直觀、形象、有趣的小實驗能收到比任何語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師設計小實驗要考慮到課外小實驗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些難度稍大的實驗制作,在布置學生時要提示學生怎樣做,以及注意事項,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
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制作過程中,應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分析實驗結果和成敗的原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的習慣,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設計操作的能力。
4.精心設計活動
關鍵詞:浙教版;科學教材;設計特點;探究性
端正對科學的態度,理解科學的內涵,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提高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具有改善生活質量的技能等是科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教材以此為核心進行編制,下面略作探討。
一、突出探究
探究是掌握科學知識的基礎,教材正是掌握了這種規律,規
律的呈現,概念的詮釋,很多都以探究方式在引導學生。在以前的教材設計里面,概念的邏輯性、嚴密性有如法律條文,學生望而生畏。任何知識,如果能在體驗當中、在探究活動當中掌握了知識的精髓,理解了它的發展情況,形成了對科學知識的細致的、全面的了解,有了深刻的印象,有廣博的興趣,無疑,這種知識的傳播是成功的。
科學教材科學的探究,在掌握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知識閱歷、愛好興趣等方面做得非常巧妙。教材科學的探究,集前人與學生探究于一體,有部分和完整探究之錯落,欄目豐富,意在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到探究之中。
二、目標明確
科學教材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它提倡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引導學生們反對封建迷信、對科學有一種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對自然現象有正確的認識、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啟發學生學有所用、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理解能力,引發對科學技術的重視,有良好的學習心態、正確的人生觀從而能夠完美地完成課程
任務。
三、擴展性
科學教材和以往的理科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擴展性,旨在普及科學教育,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讓每個公民都成為懂科學、愛科學、學習科學的人。從知識本位走向科學知識、科學過程、科學文化的統一,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步,既注重對技能的掌握、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又強調對文化的吸收、對創造力的提高。在任何學習中,經驗是最可貴的。所以,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經驗及其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注重學生的學習、社會的需要、學習的方法三位一體,從而實現科學教育的目標。此外,教材文簡義富,能夠促進學生快速理解教學內容;版式也精心設計,圖文并茂,思考、討論、旁白、制作、實驗、探究、閱讀材料等小欄目穿插出現,生動活潑。
國內社會學界對人的社會化的研究產生了諸多理論。筆者比較贊同的理解是“個體適應社會、發展自我的需要與社會延伸自身、有序運行的需要二者在個體身上的統一及程度”。[1]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和社會延伸自身、有序運行的需要是人的社會化的兩個動因。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人作為一個“社會學習者”和一個“社會參與者”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大學生社會化過程就是大學生通過社會生活的錘煉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獨立而成熟的社會人的過程。良性的社會化過程應該是實現個體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利益有機結合的過程。
一美術(設計)類大學生社會化特點和原因分析
(一)美術(設計)類大學生社會化特點
1社會化失敗
美術(設計)類專業應用性強,尤其是動畫和藝術設計這些與市場聯系尤為緊密的專業。部分學生受藝術類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尤為深刻,社會不良習氣較濃,超越了大學生年齡階段的行為標準,在心理上表現得異常“成熟”,熱衷交際,樂于享受;還有的大學生自我辨別能力較弱,很容易出現盲從心理,注重經濟價值,片面追求個人利益,甚至唯利是圖。這對人自身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不利,可謂是失敗的社會化。
2社會化障礙
繪畫等傳統的純藝術類專業的部分學生整天沉迷在自己的藝術世界,過著“畫室―宿舍―飯堂”三點一線的生活,就業意識淡薄,就業政策意識模糊。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于就業政策、就業手續辦理及相關制度的清楚程度不高,很了解的不到10%,這也使得學生對于就業沒有清晰的概念。大四了還懵懵懂懂,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制作簡歷,對各類招聘信息和求職途徑不聞不問,也不會有意識地學習應聘技巧,不知如何參加面試;尤為嚴重的是很多學生臨近畢業卻對于自己的專業出路是什么都不完全清楚,這對學生的社會化造成了很大障礙。
(二)原因分析
1社會因素
與普通專業學生相比,美術(設計)類大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比賽和展覽的機會較多,參與家教、打工等有償服務的學生比例也較高,與社會有更為廣泛的接觸,因而也更容易受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在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下,美術(設計)類大學生更多地受到當今社會拜金主義、利己思想、個人主義的沖擊,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消極影響,
2個人因素
其一,美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大多個人意識較強,集體榮譽感較弱,團結協作精神不夠。一般來說,個體自我意識越強,其社會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就越困難,不會輕易認同社會,容易使其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排斥與抵觸情緒。其二,人文科學素養和文化知識水平相對較低。許多美術(設計)類學生認為,專業技能水平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只重視專業課程而忽視文化理論課程,對大學英語、語文、計算機、教育學、心理學、法律基礎等文化理論課和學校規定選修的通識教育類課程不重視,未認識到這些課程對自我發展的重要意義。其三,偏重技能操作的學習,忽視理論指導升華。美術(設計)類大學生對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等專業理論課的興趣也不高,存在為考試而學習的心理,以至不及格現象屢見不鮮。由于專業理論素養較低,學生很難將技能訓練中積累的經驗提升為理論。
3學校教育的因素
目前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還類似于舊式作坊中的“師徒式”,這使得專業教師的思想觀念和言行更容易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很多專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衡量的尺度是專業技能水平,認為政治素質、工作能力、文化素養等都是不重要的。專業教師評價標準的偏頗會誘導學生形成只要專業好、其它無所謂的觀念,放棄能力的鍛煉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以上因素相互作用,最終導致了美術(設計)類學生不成功的社會化。
二以就業教育促進美術(設計)類大學生成功社會化的對策
就業教育的內涵十分豐富,《教育大辭典》將其定義為“幫助人們選擇并從事一項適合自己的職業的過程,通過采用科學方法,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培養和發展生理和心理的適應能力,幫助他們了解五花八門的職業世界和獲得職業信息,學會做出職業決策,即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特點選擇職業、預備職業、獲得職業和改進職業”。[2]由此可見,就業教育不僅僅是狹義的求職技巧指導,要發揮就業教育有效促進美術(設計)類大學生成功社會化的功能,需要朝以下三個方向努力:
(一)進行美術(設計)類專業的教育和教學改革是根本
大多數美術(設計)類專業與社會發展關系密切,即使是繪畫之類的純藝術類專業也不再僅僅以傳統的工具創作,它們與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影視媒體等新技術相結合而應用性不斷增強。因此,就業不能再單靠一只畫筆,還取決于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否適合工作崗位的要求。這就要求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師必須關注社會的發展,針對社會的新要求和畢業生中靈活就業多、自主創業意愿強等新情況,在專業培養中實施有效的教育教學改革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通過增開心理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演講與禮儀等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相關課程作為公共課或者選修課,讓學生認識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綜合素質,而不僅僅是專業技能,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都是步入社會后非常需要的能力。從對畢業生供職單位的調研結果來看,多家用人單位表示:人格魅力往往比專業技能更重要。
(二)實現就業教育全程化系統化是關鍵
就業教育應循序漸進地貫穿于大學教育全過程中。“全程就業教育”是指“將大學生順利就業并立業必須掌握的相關知識、理念與能力形成全面、系統的一門學科,以培養學生自我規劃、自我設計、自我學習、自主就業的意識,以及不斷發展的立業能力的專門教育”。[3]就業觀念的形成、對自我職業和社會的認識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因此,就業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大學本科四年,結合美術(設計)類專業和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的特點,分年級、分階段開展系統性的就業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事業觀和幸福觀,幫助學生認清自我發展和藝術行業前景,學會尋找二者最好的結合點,以達到培養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三)實施個性化就業教育是重點
美術(設計)類專業現行的教學模式通常是采用小班制,在對學生進行就業教育時也應充分考慮美術(設計)類專業特點、學生的個性特點及今后所要從事的職業的特點,盡可能做到小班教學,利于個性化教育的實施。同時,針對學生更愿意聽取專業教師意見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職業認知、職業選擇等內容的教育時,可邀請學生信服、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教師一起參與,因材施教,提供學生樂于接受的個性化指導和服務。
就業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擔負著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功能。這就要求學校領導者、專業教師、思想教育和管理者等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進一步提高對大學生就業教育的認識,不斷探索適合美術(設計)類專業特點、畢業生就業特點和美術(設計)類職業的培養模式和方法,完善就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有效促進學生的社會化。
參考文獻
[1]陳平,林仲烈.關于人的社會化及大學生社會化研究的四點理論偏失與糾正[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28-30.
【關鍵詞】學習困難兒童;社會技能
一、學習困難的界定
“學習困難”目前已經成為心理學、教育學和醫學都很感興趣的問題,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學習困難的原因和規律。要對“學習困難”進行恰當的界定和分類,既應當全面了解各個方面的研究進展,又應當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學習困難主要是教育學上的一種常用稱謂,它的含義甚多,相關術語很多,如學(learning disability)、學習障礙(learning disorder)、學習技能發育障礙(academic skill development disorder)、特殊學習缺陷(special learning disability)、教育障礙(educational handicaps)、輕微腦功能失調(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等。
1988年美國“學習困難聯合會”(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對學習困難的界定及闡述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和應用,指出:“學習困難是指一個異質群體在聽、說、讀、寫、推理和數學能力的獲得和運用上有明顯的困難和障礙”。從學習困難的研究歷史和現狀可見,學習困難可能是許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學習困難兒童有一半以上沒有生理原因,他們的智力基本正常,但往往在某些方面認知能力存在嚴重低常。一般是在基本的說、寫、讀、算、推理數學方面能力不足。他們還有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而學習困難兒童最典型最顯著的表現是學習成績不良,我國稱為“差生”。
二、學習困難兒童社會技能的特點
早期學習困難研究重點集中在學習困難兒童的認知技能與學業技能上,從20世紀80年代起,研究者認識到學習困難者不僅在學業上存在困難,而且在社會性發展方面也存在問題。
學習困難兒童存在著諸如低自尊、情緒障礙、抑郁、攻擊性等社會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和障礙是由于缺乏社會技能的緣故。
有研究者用量表法、同伴提名及半結構訪談法對4-6年級兒童的研究發現,學習困難兒童的孤獨感明顯高于一般兒童,并且學習困難兒童的同伴接受性較差。也有研究用問卷法對106 名學習困難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學習困難青少年更多遭到同伴拒絕,根據老師的評價,他們會表現出社會技能缺乏,有更多的行為問題。雖然在孤獨感上沒有發現顯著差異,但是孤獨感卻隨年齡增長而增長。
另外,對40名學習困難兒童的壓力、社會支持、適應的研究發現,學習困難兒童與一般兒童相比,會體驗到更多的壓力,較少能得到同伴的支持,會得到更多的成人支持,適應性很差,與學生的壓力有關。
此外,學習困難兒童有很多不良的個性特征,如沖動控制性差,缺乏問題解決能力,存在社會感知問題,低自尊、易受暗示性等。同伴接受性在兒童的社會適應中具有重要作用,同伴拒絕具有很大的穩定性,被拒絕兒童更易有社會適應困難。有研究發現學習困難高危組兒童的孤獨感、親密感、同伴接受性方面與一般兒童有顯著差異,他們認為自己更孤獨,對其世界缺乏信心,很少被同伴接受。學習困難高危兒童與一般兒童相比缺乏社會技能,體驗到較低的可靠感,很少有朋友,同伴接受性低,他們的老師評價他們學習能力低,適應困難。學習困難兒童由于遭同伴拒絕因而會經常體驗到社會憂慮,他們在社會偏愛維度上得分很低,更可能被同伴拒絕,同時學習困難兒童還缺少合作性、領導能力。學習困難兒童學習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學業的歸因。學習困難兒童很容易對其學業進行錯誤歸因,他們對其取得的成績進行外部歸因而不是歸因為能力,即更可能把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而不是缺乏努力;把成功歸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務難度小等,在學習過程中缺少堅持性。
三、學習困難兒童社會技能的培養策略
兒童經歷的心理健康需要的痛苦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健康危機,作為學習困難兒童更甚。學校教育者必須充分意識到學習困難兒童更易感到壓力,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等問題,為了減少他們的心理行為問題,應該考慮提高學生適應力的因素,教師在對待學業失敗學生的學業技能時,要通過具體的教育策略,并要提高其自尊,采取積極的干預和活動來幫助學習困難兒童提高其社會技能。
學習困難的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在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上都較差,對學習往往有不良的態度,如懦弱自卑,自暴自棄,逃避退縮,耐受挫折力不足等。如何幫助學習困難的兒童走出困境,老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教育引導作用至關重要。
1.教師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做到“因材施教”
老師應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改善教學方法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每個兒童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由于孩子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很重要。有的兒童在語言方面較擅長,聽過的東西記得牢,我們把他們叫做聽覺型的兒童:有的則對看過的東西記得住,動手能力強,稱之為視覺型的兒童:還有的孩子好動,在動作能力上發展優異,屬于動作型兒童,聽覺型兒童比較能適應老師以說為主的教學方式,而視覺型和動作型兒童,聽的質量相對較差,需要借助黑板或實物的幫助才能更好地理解。因此,教師如能在教學中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能適合兒童的能力水平,便可使兒童發揮自己的特長,從中找到自信,促使學習進步。
2.教師具備良好人格,保持好的精神狀態
教師應有良好的人格,即應有一種有利于教育工作的精神狀態。一個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容易干擾兒童的情緒。教師對學習困難兒童要有信心,相信學生的潛能,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影響,使他們能夠重新估價自己的能力,恢復自信,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態度。反之,如果老師對學習困難兒童有偏見,兒童就會產生自卑、自棄和逆反的心理。
3.教師做到全面了解,及時鼓勵
教師應了解、尊重并時時鼓勵學習困難的兒童,了解學習困難兒童的身心發展和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學習困難兒童因為學習受挫,對學習信心不足,自我評價低,老師要體諒他們的心情,積極找他們談心,使兒童對學習有正確的看法:要鼓勵他們克服自己的缺點,發揚長處。這種鼓勵應包含著信任和期望,而這期望應是與兒童的能力水平相適應的,并且最好能稍高于孩子的實際能力,即有一個較小的差距,合乎“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原則。
4.創造一切條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調整教師影響因素的同時,也要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技能。社會技能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技能,幫助學生提高對人際沖突的處理和解決能力。一般通過班級教學和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教師將學習困難學生需要掌握的社會技能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提供實施每一種社會技能教學的教案,規定具體的實施步驟和教學指導意見,采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進行。
在維護學習困難學生合法權利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學校、特殊教育教師、任課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教育作用,使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工作在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等方面都體現出規范性和科學性,強調學習困難學生學習技能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社會技能的培養。從而保障了教育活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美芳等著.《兒童社會技能的發展與培養》.華文出版社,2003年版.
[2]陳琦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陳英和著.《認知發展心理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錢在森主編.《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關鍵詞:中美高校;地理學專業;課程設置;啟示
中圖分類號:K92
文獻標識碼:A
如何優化課程結構一直是國內高校地理科學專業不斷探索的問題,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的構建對學生在專業方面的知識結構、能力培養、素質養成影響深遠,課程體系特色的積累可形成學生在求職和未來工作崗位上的重要優勢。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其地理系的設立比較早,課程設置和地理學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為此,本文選擇美國近十所重點大學的地理系,對其專業/方向劃分和課程設置進行分析和評價,總結其特點,并與國內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進行對比分析,以期吸收、借鑒美國一些比較成熟的經驗,為我國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和人才培養提供有益借鑒。
1 美國大學地理學專業課程設置概況
美國高校的課程設置和國內有很大的差異。由于文化背景和高等教育體制的不同,前者更具獨立性,各院校系所開設的課程各有千秋,而后者統一性卻比較突出。但是,通過調查美國地理專業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有較高知名度的近十所學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明尼蘇達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愛荷華大學、克拉克大學、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課程設置情況,了解他們的專業(方向)劃分、應修專業課程數、學校開設專業課程總門數、主要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等基本概況,還是能夠發現一些共同特點。見微知著,了解美國大學地理學專業課程設置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對我國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將有所啟迪。
1.1 學位授予和專業(方向)類型
美國大學地理系學生可以申請理學和文學兩種不同學位,這一點不同于中國。比如,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地理的學生,根據所修課程的不同,畢業時可以拿到理學士(Bachelor of Science,BS)和文學士(Bachelor of Art,BA)兩種學位證書。學院為申請兩種學位證書的學生分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地理專業學習方案,相同之處在于均可以學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培養運用地理技術(如繪圖和空間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區別在于文學士偏重學習社會和行為方面的地理學,理論方面的學習和學分要求相對較少;理學士強調地理學的環境視角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性更強和學分要求較高。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愛荷華大學、華盛頓大學的地理系也都有BA和BS的區分,其余很多學校則沒有該區分。
由于美國大學可根據自身學科發展情況設置專業或方向,名稱也可不同。不同院校的同一專業或相近專業的課程設置各有側重。但是,從總體來說,美國大學地理系與我國基本類似,即多數院校涵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學三個專業(majiors)/方向(options)/領域(areas)/組群(clusters)(見表1)的課程。比如,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理系分設地理學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兩個專業(majors),地理學專業又分出自然地理學、人地關系研究和人文地理學三個方向(options)。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地理專業設立于地球與礦物科學學院,其地理學理學士分設綜合地理學、地理信息科學、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四個方向(options)。明尼蘇達大學、愛荷華大學的地理專業均設立四個主要領域(primary ar eas)。多數高校像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一樣,不分專業,只劃分不同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通過選擇不同的課程來達到不同方向的學分要求。
1.2 課程開設基本情況
美國大學的課程體系分為兩大模塊,分別為通識教育模塊和專業教育模塊。本文主要介紹專業教育模塊的課程設置。各學校所開設的專業課的門數和種類很多,不僅涵蓋了地理學主干理論,還涉及到各個細小分支學科以及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結合。專業課和我國類似,也分為必修課(core or required)和選修課(selectives)。所有專業課分為不同的課程組,學生只需在每個課程組中選擇滿足學分要求的課程即可達到畢業要求。比如,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理系將開設的專業課分為五個課程組(five groups),分別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研究、區域與全球系統研究、制圖與地理信息科學。每個組均包括基礎、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的課程。一些交叉性的課程分別開設在不同的課程組里,學生只需選擇其中之一即可。一般來說,課程編號的首位數字越大代表所開設課程越難,一些較簡單的課程(一般為學科基礎課)主要面向低年級學生開設,較難的課程(多為研究和應用型課程)僅向高年級的學生(本科三四年級以及研究生)開放。對主修、輔修或雙學位地理專業的學生,要求其選擇不同數量的不同課程組課程。
2 美國大學地理系課程設置總體特點
2.1 方向劃分相對自由.突出學校優勢并注重學科交叉
由于美國大學在專業或方向劃分上相對自由,不同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立適合自己的專業或方向,并且,在設置專業或方向時充分彰顯研究優勢。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學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四位,在環境與全球化研究方面有專長,該校就設立了“環境與社會”、“大氣與氣候研究”、“城市區域與全球研究”、“GIS與空間分析”四個方向。克拉克大學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一,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長設立了“全球環境研究”和“地球系統科學”兩個方向;明尼蘇達大學設立了“人地系統整合研究”方向。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地理系已經形成了“空間分析”、“區域研究”、“人地關系”、“地球科學”4個傳統優勢,因此設立了“城市與區域分析”、“地球系統科學”、“國際企業與全球貿易”等方向。
此外,在設置方向時,注重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比如,明尼蘇達大學的“生物地理學”、愛荷華大學的“地理與社會變化”、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環境與社會”、華盛頓大學的“環境、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全球化、健康和發展”等方向體現了地理學與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環境科學、醫學、地質等學科的交叉。學科間的交叉有利于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及邊緣學科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的知識結構趨于多樣化和畢業后就業。
2.2 緊密結合全球變化.突出人文關懷
美國大學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結合全球變化,對與全球人類生存、生活相關的方向特別關注,對于自然環境的變化、社會文化及人口的變化、人類與環境的交互發展等均非常重視。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全球化”、明尼蘇達大學開設“我們正在全球化的世界”、俄亥俄州立大學開設“不平等的發展與全球化”等課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開設“能源政策發展”、“發展中國家地理”、“全球變暖的人類影響機制”、“財產與全球環境”、“全球經濟中的勞動力”、“國際事務中的地理環境”、“權利與公平”等課程。華盛頓大學開設“數字地球”、“俄羅斯景觀變遷”、“女性與城市”、“城市社會公平”、“健康地理”、“全球經濟遷移”、“潮濕熱帶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全球變化和當代政治與經濟的關注與思考,使其養成敏銳的洞察力與深刻的分析能力。
2.3 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特色突出
課程設置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是美國大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國家對地理系的課程設置有一個官方的基本標準,但是各個學校在具體實施時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和自主性。特別是選修課,可以充分根據地域特點和學校具體情況進行設置。像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華盛頓大學等開設的選修課涉及到細小分支學科、世界區域地理、美國鄉土地理等,比如“婦女地理”、“法律地理”、“更新世冰川地質”、“全球氣候變暖爭論”、“森林地理”、“東亞政治經濟發展”、“非洲地理”、“美國西部”、“西歐歷史地理”、“北美歷史文化經濟”、“美國種族階層和貧窮地理”等。
2.4 強調地理技術類課程.重視實踐環節和科研能力培養
地理技術類課程在美國高校地理學專業課程中占比例較大,極受重視,各校地理系普遍開設有諸如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科學原理、GIS和空間分析、GIS應用、野外調查、制圖設計、遙感等課程。該類課程可作專業方向課程,而且一般為專業必修課程(見表1)。并且,該類課程一般會占到專業必修課課程數量的1/3~1/2和應修課程數的1/4左右。
美國大學實踐和研究性課程種類較多,有“獨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研討(Seminar)”、“專題(Topics)”、“論文(Thesis)”、“實習(Internship)”等各種類型,并且所占學分較多。在明尼蘇達大學,“繪圖實習(Cartography Internship)”占2-7個學分,“專題(Topics)”占3學分,“新生研討”(Freshman Seminar)占3學分,“高年級項目研討”(Senior Project Seminar)占4學分。學生在各種實踐和研究性課程學習中,需要做到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接受,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共同討論以及撰寫作業或論文,真正鍛煉了利用所學地理知識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將來能夠更好地從事科研和各項工作。
2.5 選修課門類眾多.授課方式靈活多樣
美國大學地理選修課程“廣而多”,內容豐富,涉及面寬。不過,要完成畢業目標對學生的學分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如表1所示,六所大學學生應修的專業課程數從十幾門至二十幾門不等,但是學校開設的課程總門數則多達幾十甚至上百門,這樣學生自主選擇性強,可以選修那些自己感興趣或者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有幫助的課程。
其次,各門選修課程開設的頻率不同。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一些主干課程(如全球自然環境、環境自然系統、人文地理學導論、城市導論、區域發展與規劃等)每學期都開設,部分課程(如氣候學、自然環境分析、全球變暖爭論、美國西部、歐洲地理、土壤地理學等課程)是一學年或隔年開設一次,而有的課程(如地貌學、高級景觀地理、歷史環境變遷、人類活動空間組織、人口遷移與分散、西方社會健康與財富等課程)僅偶爾開設。
第三,美國教師在授課方面具有相當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學生上課大多沒有固定教材,學校給出的課程大綱也只是導向性的,因此,同一門課程可能會因不同的授課教師而強調不同的方面。每個學生所選修的課程都不盡相同,常常是選修同一門課的學生都在一起上課。
3 國內高校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
3.1 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高等教育的傳統專業,地理專業已在我國近百所大學開設,這些大學絕大多數是高師院校,少量是綜合性大學。部屬高師院校,往往既有地理科學專業,也有地理教學專業(師范類);綜合型大學,只有地理科學專業;省屬高校,往往僅有地理科學(師范類)(見表2)。師范類和非師范類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有較大區別。比如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學院就明確指出,“地理科學專業旨在培養優秀地理科學研究的后備人才和從事教學、科學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或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人才”,“地理科學(師范生)旨在培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學教學、熱愛教學事業的優秀中學地理教師”。簡言之,非師范類以培養從事地理科研的人才為主,師范類以培養中學地理教學骨干為主。
3.2 課程設置整體狀況
師范類和非師范類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直接決定了課程設置上的差異,最突出地表現在師范類學生要修滿教師教育課程。不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高師院校,不論是部屬還是省屬高師,所開設的專業課程都基本圍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地理技術4個主題組建專業課程群,減少相互重復和過度交叉,使課程之間關系清晰。這一點類似于美國將課程分為不同的課程組,既著意培養學生堅實而廣闊的學術基礎,又增加了學生選擇的自主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或想要深入研究的某個領域,從而更好地與未來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相銜接。在傳統課程和優勢科研領域的基礎上,各高校確認和新設了一些主干和特色課程,如南京大學開設“海洋科學導論”、“中國水問題”等課程;華東師范大學開設“河口與海岸”、“流域過程”、“城市環境過程”等課程。
由于地理專業非師范類學生不必學習地理教育課程,所以,為他們設置的專業選修課程門數遠遠多于非師范類。由表2可以看出,為地理科學專業、地理科學專業(師范類)學生開設的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基本一致,課程總數大致在40-55門;但是華東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為非師范類學生開設的專業課程總數分別為73門和84門,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3.3 課程設置的不足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國內高校地理科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和美國基本相同,均主要集中于自然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人文地理、GIS、地理科學導論等。不足之處在于專業選修課程總數偏少,特別是國內高師院校為地理科學(師范類)學生開設的專業選修課數量明顯不足;涉及世界區域地理、全球視野的課程偏少,國內高校很少開設非洲地理、俄羅斯地理、美國地理、加拿大地理、全球化等相關課程;國內課程整體上偏重于理論和宏觀,應用類、綜合類、交叉性的課程偏少,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動態變化的課程偏少;雖然國內也有野外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前沿講座”類似于美國的“專題(Topics)”,但是缺少類似于美國“研討課”(seminar)和“獨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的課程,并且國內受實習經費緊張所致,實踐課程越來越形式化。
4 對我國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改革的啟示
4.1 發揮學科傳統優勢.重視實踐應用
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的特點,所設立的方向(或課程組)不必求全,而在于將各自的學科傳統與區域特色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得以充分體現。另一方面,圍繞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設立一些應用性較強、與實踐結合較緊密的方向,這樣不僅更有利于應用型地理人才的培養,也更有利于激勵教師不斷發展其研究方向和教學科研相互促進。比如,山東省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可利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增設“山東區域地理”、“山東海洋地理”等課程。
4.2 及時調整選修課.課程設置盡量靈活和多樣化
國內高校應該更加廣泛地開設專業選修課,進一步提高專業選修課的比例,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廣闊的專業學習空間。選修課可以根據教學科研需要隨時調整,不要一味拘泥于不變的“剛性“計劃。不論是對師范類還是非師范類學生,都應注意增加實踐應用課程、分支及相鄰學科課程,增加“全球轉向”課程,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具有學術研究的全球視野。
4.3 強化實踐類課程和課程實踐性教學.著力動手能力
首先,增加地理技術訓練和野外實習的學時數,加大野外實習經費投入和建立穩定的野外實習基地,保證實習時間、實習內容、實習范圍等滿足實踐教學的正常需要。
其次,改變教師傳統課堂授課方式,增加課程實踐性。比如部分課程可以嘗試設計一些學生自學環節和實踐環節,讓學生將自學及實踐成果互相交流,形成類似于美國“seminar”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潛能。
第三,完善本科生參與科研的機制,鼓勵本科生在課程學習之余積極參與教師科學研究。雖然讓每位同學都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比較困難,但是,可以嘗試小組合作的形式,這樣既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又能鍛煉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校社會學;“導學式”;課堂教學
一、社會學“導學式”教學法的內涵
社會學“導學式”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社會學“導學式”教學法強調
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師生雙方在融洽、合作的氣氛中,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創造性的自主學習,以應用知識和發展能力為目標,突出教與學之間信息交流的雙向性和信息反饋的及時性,強化教師“導”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的“學”。它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集講解、啟發、研討、自學為一體的綜合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體現了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
二、社會學“導學式”教學法的作用
1.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傳統課堂教學開始為復習準備,要針對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關鍵或難點,著眼于新舊知識的銜接與轉化,選擇復習的內容,之后進行導入新課。社會學“導學式”教學法則是:課堂伊始,創設情境,在情境中進行新課導入,使學生體會社會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機結合。
2.改傳統課堂教學的講授新課為引學新知。傳統課堂教學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社會學“導學式”教學法改革講授新課為引學新知,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對所學習的課程做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分析、思考,多渠道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師要給予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過程的自,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個性特點、興趣等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探索方式,教師應該刺激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熱情,并給予學生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新知。
3.改傳統課堂教學的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為應用實踐。導入是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學行為方式。有些課例在導入新課后進行課題的板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示學生本節學習任務的開始,凸顯了教師的導學作用。由于板書課題是在師生導入新課后進行的,學生不知不覺就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自然、和諧,有利于新知的探討與講解。
三、“導學式”教學法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增強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另一方面是教師要選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對教材的處理、發掘程度和傳達程度要具有正確性、準確性、邏輯性。
2.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視作學習的主體,培養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創造性。具體講是要充分考慮安排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落實到全班每個學生;增加學生課堂上獲得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去感知、觀察和思考問題,使其處于一種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主體意識,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3.發展性原則。(1)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發展,相信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都能達到教學目標。(2)教師要從發展能力出發傳授知識,通過傳授知識發展能力。
四、“導學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
1.進入問題情境。社會學關注與探究的問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全面而復雜的問題,僅有對知識的思考還遠遠不夠,要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使學生理解、掌握并真正內化為自己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必須借助自我的真實體驗才能完成。為此,在教學中,筆者運用了情境模擬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情境體驗方法。通過這種方法,激發學生的熱情,提高他們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頻率,實現了愉悅學習的育人目的。例如:在學習“婚姻與家庭”一章時,讓學生深入社區觀察了解“空巢家庭”中老人的生活,到老年公寓調查老人們的生活情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和關注“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如何解決中國家庭的養老問題”、“機構養老的方式,中國家庭能否接受”等問題,并鼓勵學生“根據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狀況,給相關部門寫一封信”,學生參與教學和參與社會的熱情空前高漲,紛紛給城市管理者和決策部門獻計獻策。隨著情境模擬與實地考察的深入,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逐步深入。通過情境式教學既可使學生認識到扎實掌握專業技能、擁有良好社會素養的必要性,又能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
2.體驗感悟。體驗感悟教學法的實踐,一般是指個體在親身經歷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感受、實踐、探究,對認知、情感、行為和認識的深度體察、感悟,最終認識某些可以言說或者未必能夠言說的事物,從而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養成某些行為習慣,形成某些觀念、情感、態度乃至心理品格的過程。例如,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時政述評”,讓學生自擬題目,發表對時政問題的認識和看法,由“學”的角色轉為“教”的角色,讓學生的直接經驗與職業發展結合起來,并體會、品味、覺察自己的職業意義和價值。
3.結合現實,專題分析。教師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交流、反饋的信息,精心選編一組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命題,讓學生將新的認知結構運用于要解決的新情境中,通過遷移重組,促進其認知結構的內化,與此同時,重新創新思維的培養。以社會問題和社會熱點的調查討論為引入點,結合社會現實開展深入的專題分析。例如,在講授“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時,將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和農民工問題作為重點專題;講授“社會群體和組織”時,分析目前的家庭結構和婚姻現象;講授“社會制度”時,分析孫志剛事件和收容遣送制度的變遷,等等。通過這些專題分析,學生在掌握社會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認識和了解了當代社會的實際狀況,并逐漸形成關注各種社會問題和不合理社會現象的責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