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水循環的方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循環的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水循環的方式

    第1篇: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循環水泵房;地下連續墻;施工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循環水泵房的施工工藝非常明確,施工的步驟也比較清晰,所以,循環水泵房地下連續墻施工一定要符合施工的工藝流程,按照施工的質量控制要求展開施工。

    二、施工前的準備

    1、施工準備。確定和安排機械所需作業面積:主要包括泥漿攪拌設備;鋼筋籠加工及臨時堆放場地;接頭管和混凝土澆筑導管的臨時堆放場地以及其他用地。

    2、場地地基加固。在地下連續墻施工中,挖槽、吊放鋼筋籠和澆筑混凝土等都要使用機械,安裝挖槽機的場地地基對地下墻溝槽的精度有很大影響,所以安裝機械用的場地地基必須能夠經受住機械的振動和壓力,應采取地基加固措施。

    3、給排水和供電設備。根據施工規模及設備配置情況,計算和確定工地所需的供電量,并考慮生活照明等,設置變壓器及配電系統,地下連續墻施工的工程用水是十分龐大的工程,全面設計施工供水的水源及給水管系統。

    三、地下連續墻施工工藝

    1、施工順序

    導墻施工成槽鋼筋籠制作吊裝水下混

    凝土澆筑.

    2、導墻施工

    導墻作為地下連續墻成槽的輔助工程,其主要作用為作為機械成槽開挖時的工作面、控制地下連續墻軸線、控制地下連續墻標高等,施工時必須嚴格控制,在地下連續墻施工完后拆除.導墻設計斷面形式采用][,其施工方法及技術要求如下:

    按平整場地、測量定位、導墻土方開挖、測量放線、綁扎鋼筋、支模、澆筑混凝土、拆模設橫撐的施工順序進行施工;按設計測量放出連續墻的中心線,在放出地下連續墻中心線的基礎上,放出導墻開挖線,引入高程點;按導墻開挖線及高程開挖溝槽,導墻深1.5m,以見原狀土為原則,溝底平整,溝壁順直;澆筑導墻混凝土,要求邊澆筑邊振搗密實,嚴禁漏振,導墻頂面抹壓平整;混凝土拆模達到拆模強度(澆筑7天后),拆模后用圓木橫向支撐,每隔2m設一道中間支撐.防止導墻變形,禁止大型車輛在附近停留.

    3、成槽

    開挖槽段是地下連續墻施工中的重要環節,約占工期的一半,是決定施工進度和質量的關鍵工序.地下連續墻是分段施工的,每一槽段是一個混凝土灌注單位.

    經過多方研究與探討,選用了先進的履帶式SG230電腦液控成槽機,挖槽機停靠在導墻外側,使抓斗自然垂直平行,貼靠在基坑開挖面一側的中心線.挖槽前在需挖槽兩端用土筑壩,壩頂高出導墻頂防泥漿外溢,導墻內注入泥漿至離導墻頂下300mm。開挖時因7m以上挖槽精度會直接影響下部成槽精度,故一定要抓好每一個槽段的第1、2抓開槽質量。挖槽時,設專人負責隨時加入泥漿到導墻頂下300mm,注意泥漿不能低于導墻頂500mm,停挖時,要把泥漿加高到導墻頂面下200mm.成槽后如遇塌孔情況,應及時清理塌孔后渣土,回填粘土沉淀7天后重新根據擬定的槽段施工順序開挖,順槽開挖時一般先從一端開始按順序逐步到中間,使抓斗兩端的受力平衡.因每一槽段是一個混凝土灌注單位,槽開挖時槽段接頭管的一側超挖10~20cm,以保證接頭管順利下到準確位置,超挖部分混凝土回填,防止接頭管偏移.成槽后應檢查槽位、槽深、槽寬及槽壁垂直度等,合格后進行抓斗清槽,檢驗浮渣厚度在規范允許范圍內,進行下一步施工.在地下連續墻成槽過程中,尤應注意四周轉角處,四周轉角成槽達到標高后,要利用修槽器反復修槽,確保轉角處形成90°,這樣鋼筋籠在入槽的過程中才能順利達到設計標高.

    4、護壁泥漿

    地下連續墻的成槽是在泥漿護壁下進行挖掘的,泥漿質量控制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地下連續墻成槽孔壁的質量,故施工中采用專用儀器對制備的泥漿和循環泥漿進行了質量控制,使其具備物理和化學性的穩定性、合適的流動性、良好的泥皮形成能力及適當的相對密度泥漿池用于儲備成槽泥漿,它采用地下半埋式,泥漿攪拌好后放入泥漿池溶脹.泥漿入槽前,應清除槽內雜物,其貯存量必須大于2個槽段的方量.

    5、鋼筋籠加工及吊裝

    在施工現場搭設鋼筋籠加工平臺。首先將地面碾壓密實,粗略抄平,根據鋼筋籠平面尺寸用方木鋪成柵格形.方木用水準儀抄平,在方木上擺放工字鋼,焊接成整體作為鋼筋籠制作平臺.鋼筋籠制作按照設計圖紙要求在加工平臺上鋪設底層網片鋼筋,點焊成型后,鋪設上層主筋及水平鋼筋并加工固定成型.每一幅鋼筋籠兩側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別設置二列和六行定位鋼板,鋼板與鋼筋籠焊接牢固,以保證混凝土保層厚度.鋼筋籠在放混凝土導管的周圍應增設箍筋和連接筋加固.在鋼筋籠上焊接吊筋,吊筋采用一級鋼φ20,吊筋長度根據導墻標高和籠頂標高計算得出。

    地下連續墻鋼筋籠長度達19m,因此在鋼筋籠籠口及吊點處必須另外焊接加固,吊具及鋼絲繩、吊索大小均應根據起吊重量進行設計,驗證后按設計穿繩.由主副鉤同時起吊,起吊過程中必須保持籠體不變形,起吊時主鉤吊籠頂,副鉤吊中下部.起吊的主副鉤將鋼筋籠水平吊起后,主副鉤先同步上升4m左右,再完成空中翻身后垂直起吊垂直,此時全部使用主鉤起吊,起吊后鋼筋不準著地,防止鋼筋籠受力變形.鋼筋籠底部點進入槽孔時,吊點中心必須和槽段中心對準,然后緩慢下放,直到下到設計標高,鋼筋籠吊放后固定牢固,保證吊裝標高正確.吊點選擇在鋼筋籠長度平均四等分處,使其彎矩最小(見圖1)。

    圖1鋼筋籠吊裝示意圖

    1、2―吊輪;3、4―滑輪;5―卸甲;6―端部向

    里彎曲;―縱向桁架;8―橫向架立桁架

    6、混凝土澆筑

    鋼筋籠吊裝定位后,再在槽內安裝導灰管澆筑混凝土.地下連續墻澆筑混凝土必須連續進行,中間不能間斷,否則將造成質量事故。因此必須保證供料連續,滿足現場所需混凝土,混凝土初凝時間控制在4~5h.澆筑時,控制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小于2m/h,導管下口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5m,不大于6m,嚴禁混凝土導管拔空。在單元槽段內同時使用2根導管灌混凝土時其間距不大于3.0m,導管距槽端不大于1.5m,2個導管第1次灌混凝土時必須同時注入導管,各混凝土面高度差不大于0.5m,直至澆筑到頂標高以上500mm.在澆筑混凝土時導管必須不斷反復上下振搗,以保證混凝土的密實。混凝土初凝30min后,采用千斤頂式頂拔機和吊車活動接頭管,并緩緩提升10cm,然后每隔半小時活動一次,直至將接頭管全部拔出(見圖2)。

    圖2混凝土導管布置圖

    1―導管;2―鎖口管;3―漏斗;4―混凝土;5―泥漿

    四、循環水泵房的地下連續墻施工

    循環水泵房的地下連續墻施工中,主要涉及到的兩個方面是:深井降水和土方開挖。

    1、深井降水

    衡量地下連續墻的安全以及防止墻體變形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水壓,因此,深井降水是為了緩解水泵房里土方開挖順利完成后四周的水和土對地下連續墻的側壓力。地下連續墻每個槽段都是一個混凝土澆筑單位,若混凝土的槽段連接處不嚴密,當地下水位升高并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則會沿連接處滲水,這不僅給水泵房地下主體部分的施工帶來了麻煩,也降低了工程的質量。根據以往的實際施工來看,深井降水一般沿開挖周圍邊線15m左右進行設置,這個距離不會影響施工的工作面,是當前大部分深井降水中最適宜的距離。

    2、土方開挖

    土方開挖包括兩個方面:機械開挖和泥漿泵開挖。

    (一)機械開挖

    為了減小地下水和土對地下連續墻的側壓力,避免獨立槽段產生滑移,一般來講可以將地下連續墻的外側周圍5m內開挖的標高定為-9.5m左右,根據相應的計算,得出這種情況下側壓力將減少30%左右。尤其是在四角不會出現應力集中的現象,也不容易出現裂縫。

    (二)泥漿泵開挖

    地下連續墻內部的土方進行機械開挖至-10.5m的標高時,即可安裝內部的第一道支撐。不過,此時內部空間非常狹小,加上水泵房內部有很多混凝土灌注樁,隨著開挖深度的加大,機械施工無法再繼續進行,因此在第一道支撐之后主要選用泥漿泵開挖土方。當開挖到了-13.5m時,設置第二道支撐,安裝完畢后泥漿泵繼續工作,直到完成基底的設計標高土方的開挖。泥漿泵的工作原理是運用高壓的水泵和水槍將高壓水直接沖擊土體,讓土體稀釋成為可以流動的泥漿,然后利用泥漿泵通過泥漿橡膠軟管將泥漿輸送出去并排放到指定地點。多次實驗結果表明,泥漿泵的挖土質量與速度在降水控制比較理想的情況下,明顯優于機械開挖。

    五、地連墻施工質量控制的幾個重點

    1、根據地質條件,選擇好挖槽機械。地連墻的挖槽并不能簡單的理解成只能用挖槽機進行挖槽。實際工程中,由于地質情況變化較大,部分土質較硬的槽段,要考慮采取綜合的挖槽方案。因此在土質較軟的地段,可選擇抓斗挖槽簡便有效,但在土質硬的槽段成槽作業時,就出現了成槽精度降低,效率明顯下降的現象。本工程采用抓斗挖槽和機械引孔輔助成槽相結合的施工方案。

    2、合理劃分槽段。槽段的劃分原則:單元槽段的長度為一個挖掘段(挖槽機械的挖土工作裝置的一次挖土長度)的整數倍;同時考慮附近已有建筑物情況、挖槽機類型、槽壁的穩定性、鋼筋籠的重量等因素,盡可能地減少接頭數量,不但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還可以提高地連墻的防水性和整體性。

    3、嚴格控制導墻開裂和位移變形。導墻的作用是為挖槽機具導向、蓄存泥漿和防止槽口坍塌,同時可作為施工時水平與豎直測量的基準,安裝鋼筋籠、架設挖槽機具的支點。為此,導墻的施工重點是防止導墻開裂和位移變形。因此施工混凝土道路應配置鋼筋,并與導墻鋼筋連接成為整體,導墻在拆模后應立即在墻間安裝支撐,并在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以前,禁止重型機械在導墻附近行走。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循環水泵房地下連續墻的施工一定要更加重視施工的流程和施工的工藝技術,從循環水泵房地下連續墻施工的要點出發,綜合考慮施工的質量要求,確保順利完成施工。

    【參考文獻】

    [1]戴兵,祝強.香港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地下連續墻施工技術[J].施工技術,2011,40(9):83-85.

    第2篇: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核電;海水循環泵;安裝;質量控制;振動

    中圖分類號:TL4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隨著中國核電業的迅速發展,核電能源已經成為了國家提倡環保、注重工業安全的重要能源之一。可以說,核電的大力發展也代表了中國能源結構日漸優化和經濟的繁榮。但是,作為核電站中的重要設備之一,海水循環泵的國產化進程卻并不完善,一直需要依賴進口。近年來我國核電產業鏈逐步完善,對于引進和自主研發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所以核電設備的國產化進程不斷取得突破,核電海水循環泵的國產化已在陽江核電站一期工程率先實現。

    一、核電海水循環泵應用背景

    在我國,核電的開發和應用并不算早,尤其是用于系統的循環與介質輸送的泵類設備,在設計、制造和應用均落后于發達國家。1983年,我國政府正式確立了利用核電技術的壓水型反應堆核電站。壓水堆核電站占到了全世界投入運行核電站總比例的63%。壓水堆一回路與二回路完全隔離,一回路系統中的泵要在大約15.3~16.5MPa下運行,確保溫水循環在300~350℃的條件下不會產生氣化。壓水堆核電站一般來說有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會產生蒸汽的核島;第二部分是將核島所產生的蒸汽要轉換為電能的常規島;BOP是第三部分,為整個電廠提供冷源、全廠區管網和各種輔助設施。在常規島做功后的蒸汽在凝汽器內被循環水冷卻,循環水回路處于BOP部分,在泵站內的海水循環泵是驅動循環水的設備,每臺機組配備2臺海水循環泵,無備用。在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嶺東核電站,海水循環泵無一例外依賴進口,設備采購、安裝、調試、檢修備件等受制于國外廠商。陽江核電站一期,首次使用由沈陽古風集團設計生產的海水循環泵,此批產品屬國產首臺核電海水循環泵,本文以此泵為例進行論述。

    二、海水循環泵系統

    海水循環泵有CRF(循環水系統)和CGR(循環水泵系統)兩個部分。

    (一)CRF系統

    泵組的工作,電動機提供動力,齒輪箱降速,泵端聯軸器會帶動海水循環泵葉輪旋轉,依靠海水的離心力作用把海水循環泵中的海水輸送到下游系統,這就是CRF的工作原理。CRF泵組主要由混凝土蝸殼部分、泵芯組件、齒輪箱、立式電機、獨立的冷卻過濾裝置、聯軸器組件、潛水電泵系統等組成。

    系統控制方面,主要是在海水循環泵上下的軸承設有測溫元件,進行遠程監控。在軸承支架內的油箱內設有加熱器,加熱器有溫度開關和實時顯示的溫度計和油位表。下軸承有液位開關監測軸承,它會監控油位,如果油位低于最低油位時,就會發出報警信號并自動跳閘。

    上圖為CRF系統流程圖。

    (二)CGR系統

    CGR系統包括油箱、電動輔助油泵、機械油泵、冷卻過濾裝置和管路。在海水循環泵運行時,CGR的油系統會不間斷的提供油,保證海水循環泵軸承和齒輪箱部分的冷卻和。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CGR系統的穩定安全,對油壓和油溫也有一定的監測和控制作用。CGR系統中也設置了溫度表和壓力表以及通過遠傳溫度傳感的傳感器和壓力開關,這有利于主控室的現場監控。油溫不能過高或者過低,當油溫超過允許范圍時,警報器都會報警,油箱上設置了溫度傳感器,它會控制CRF的穩定性,如果超出溫度指標會強行關閉CRF系統。

    圖為CGR系統流程圖

    三、海水循環泵的安裝

    (一)安裝前準備

    首先要確定被安裝的設備部件齊全,主要包括預埋件密封環、水泵芯包、齒輪箱、聯軸器、電機和基礎盤等等。安裝中需要起重設備、焊接設備、百分表、水平儀以及照明設備。安裝過程中需要臨時性支架、不收縮環氧灌漿和腳手架以及清洗沖劑等。在安裝前,應該對安裝基礎進行檢查,看其是否堅固、基礎螺栓孔的清潔程度等等。

    (二)海水循環泵組安裝

    1、下部預埋件密封環的安裝。首先要調整入口流道處的腳手架并保證它的安全性,隨后可以在預埋件上安裝導向螺栓,小心的吊起密封環并安裝到下部預埋件中。安裝后要擰緊把合螺栓。

    上圖為下部預埋件密封環的安裝。

    2、泵芯的安裝。四點起吊泵芯并下降到安裝位置,對正安裝角度后,要把泵芯放到上預埋件法蘭,并調整葉輪與密封環的間隙,擰緊把合螺栓,確保泵芯安裝在正確的位置。

    上圖為泵芯

    3、電機基礎盤的安裝。基礎盤要安裝在電機層上,使螺母透過腳螺栓孔,讓螺母懸掛在基礎盤上。并同時檢查基礎盤在灌漿過程中是否有變化,做好灌漿記錄。

    4、齒輪箱支架的安裝。提升齒輪箱支架到泵芯上方,使其與軸承支架上的法蘭配合并調整齒輪箱支架的位置,定位正確后擰緊把合螺栓,隨后可以安裝齒輪箱。

    5、電機安裝。把電機提升到電機支架上方,位置對正后放下電機,調整螺栓的位置從而調整電機的位置,對正位置后,就可以擰緊把合螺栓確定安裝結束。

    6、聯軸器的安裝。聯軸器上部與電機靠背輪通過撓性聯軸節連接,聯軸器下部通過齒形靠背輪與齒輪型太陽輪連接。

    7、冷卻過濾裝置。這個裝置需要放在混凝土板上進行二次灌漿,之后方可連接管路。

    8、管路的安裝。較為復雜,分為內部油管路和外部油管路。與冷卻過濾裝置連接后還分為電動輔助油泵管路和機械油泵管路。兩套油泵以單獨個體進行組裝,其預留部分就是管路的配制空間,由于他們是以單獨個體發送,所以一定程度降低了現場安裝的風險。

    在整個的安裝過程中,應該注重現場設備和防護措施的清潔,必要時可以對安裝的設備尤其是管路進行開口的密封。防止不必要的污染,例如齒輪箱的防銹和保養。另外安裝工序一定要正確,比如在管路沖洗之前不能運行油管路和冷卻水管路系統。

    四、海水循環泵的振動問題及解決方案

    海水循環泵為多軸和長軸軸系。這樣的構造如果一旦產生泵組振動會對其磨損非常大,這是嚴重影響泵穩定性的危險因素,甚至威脅到機組的安全運行,除了構造上的問題外,安裝檢修中對軸系的處理不當也會產生振動。

    (一)振動問題特征

    循環泵的振動問題主要體現在電機上,電機在上機架檢測發現振動頻譜顯示出1x、3x、5x以此類推的頻譜信號并且伴有摩擦信號。電機上下軸承的金屬也會有摩擦的聲音出現。

    (二)原因分析

    我們通過一個公式可以檢測到電機振動幅值的變化。在線性系統中,電機部件所顯現的幅值應該與作用在部件上的激振力成正比,和它的剛度成反比,所以就得出了 A=P/Kd的公式。其中A為振幅,P為激振力,Kd為支承系統的動剛度。所以說上機架的振幅值變化由激振力和支承系統的的動剛度來雙雙決定。在整個系統中,支承系統的剛度與基礎本身剛度以及軸承油膜的剛度有很大關系,所以決定振幅值的兩個因素也可能是振動阻尼的來源。所以說循環泵振動主要來自于系統的機械部分,比如電機上機架軸承室處,泵結構的水管伸縮處甚至是電機轉子,這些位置在海水循環泵運轉時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振幅從而對泵組產生磨損。

    (三)解決方案

    首先確保各主要設備土建基礎及灌漿要可靠,預埋件數據驗收合格。

    其次電機轉子的端面水平度應該調整到0.02mm/m。

    然后是就是要調整電機、泵體等,保證軸系的同軸直線度在0.1mm以內,同時要保證泵芯包、電機支座等主要設備基礎螺栓的緊固,要達到規定力矩。

    最后進行聯軸器各個把合螺栓的緊固。

    總結:

    核電海水循環泵的安裝質量由泵組系統各個元件的結構決定也取決于泵組安裝過程中對于質量的把控。作為一套精密而又龐大的系統,核電海水循環系統和其他核電站系統共同滿足了人類對于核能的需求和開發。控制安裝質量減少泵組振動問題,可以有效的延長泵組及整個循環系統的壽命,保證海水循環泵的可靠運行,降低檢修成本。

    參考文獻:

    [1] 尤洋.核電站常規島海水循環泵安裝調試[D].大連理工大學,2013(33).

    第3篇: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70-01 一、課例描述:

    《水循環》一課的教學知識目標是: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理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理解水循環的意義。

    知識目標難度分析:“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配以示意圖簡單易懂,目標容易達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需要借以生活實際和事例,學生可能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生活體驗而難度加大;“水循環的意義”需要學生從宏觀的視角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去理解,難度較大。而教材用其慣用的陳述性的語言進行表述,雖然表達全面,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容易使學生的學習限于文字、囿于識記。

    2016年9月30日所觀摩的兩節課例如表:

    二、課例分析:

    這兩堂課都在努力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更為順利的學習環境,他們在課堂教學方式和教材的處理上有很多共同優點,對我啟發很大。

    1.用案例教學的方式來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

    課例1利用了“臺風”案例;通過“鳳凰臺風”的登陸,來講解水循環的過程(活動一);并用臺風對人類和自然影響的兩面性來解釋水循環的意義(活動三)。課例2創設了“浙江”案例;以“因水得名”錢塘江的水的來源引出水循環的過程;“因水而美”、“因水而d”幫助學生理解地表水在塑造地表形態和對人類的意義;而“因水而困”則涉及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2.案例的選取來自學生的生活環境(如浙江)和最近發生的自然事件(如臺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既能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體現地理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3.一個案例貫穿始終(如浙江)或前后呼應(如臺風),凸顯了課堂結構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并在案例中補充相關材料和圖片,使案例豐滿,并為知識的概括和呈現提供相應的背景材料,使教學內容自然承接。如課例1中的“活動二根據實驗小組討論”,課例4.中展示地貌形態的圖片。

    三、課堂品鑒:

    案例教學在課堂情境創設中很有用武之地,特別是當課堂內容接近生活實際時,案例讓課堂生動有活力,但如何用好“案例”,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的,如;

    1.如何讓一案例貫穿課堂始終的同時,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并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如課例2中,“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似乎在幫助學生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但僅限于“塑造地表形態、為人類提供水源和水能”,而未能涉及水循環全球水熱平衡、生物圈等的大尺度的地理意義。

    2.如何讓一案例在承起變化中,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并能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和系統地認識地理事物?

    如課例2中“因水而困”中“從水循環的角度為城市洪澇找找原因、出出對策”,如果沒有教師最后的引導和總結,學生是很難全面了解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

    3.如何讓案例、材料、圖片的選擇上貼近學生實際的同時,更符合教學實際需要和客觀事實。

    第4篇: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和實施,導學案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的應用相當廣泛,不僅可促進學生對地理規律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還能夠有效改善地理課堂教學“教”和“學”的關系,突出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本文針對導學案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的應用作淺析,同時列舉出部分具體的應用途徑。

    【關鍵詞】

    導學案;高中地理規律教學;應用途徑

    導學案指的是:教師以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為指導,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由教師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預案,不僅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為此,高中地理教師在規律教學中可積極應用導學案,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和路徑,通過導學案實現導讀、導問、導思和導練的目的,優化整個學習流程。

    一、教師自身努力提升導學案設計水平

    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是導學案的設計者和制作者,導學案的設計質量直接關系到整體教學效果,要想充分發揮導學案的優勢首先應努力提升自身的設計水平。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應以規律教學的具體內容著手,突出導學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能夠真正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掌握和運用地理規律,同時,教師應不斷學習優秀導學案的設計理念與方法,實現導學案與學生需求的有機整合。舉個例子,在“自然界的水循環”規律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應先分析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正處于一個由感性向理性轉化、充滿叛逆、矛盾和成長空間的年齡階段,且擁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和儲備,能夠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種存在形式。當教師了解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之后,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導學案:繪制自然界水循環的示意圖展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目的是要求學生通過讀圖繪圖歸納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水循環的主要環節,目的是使其掌握水循環的每一個環節,各環節在水循環中的重要作用,思考人類對各個環節的影響會如何影響水循環。以此實現對自然界水循環規律的導學。

    二、實現導學案與課堂筆記的有機結合

    導學案的目的是為課堂教學提供優質服務,課堂筆記能夠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吸收和理解,讓他們的學習思路和教師的教學思路保持一致,避免出現精神不集中的現象。而且課堂筆記作為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加工和思考,記憶效果同導學案相比更加深刻。由于高中地理規律教學難度相對較大,教師可組織學生講導學案與課堂筆記有機結合,通過對學習資源的優化整合和綜合應用,既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又可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在這里,仍然以“自然界的水循環”規律教學為例,學生通過對導學案的認真研讀,能夠利用示意圖初步說出水循環的類型、形成過程和主要環節,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接著,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思考:地球上的水體有哪幾種存在形態?陸地上的水體有哪些?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有哪些相互補給關系?河流的補給方式有哪些?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等。在討論過程中要求他們做好課堂筆記,總結出水體的形態有氣態、液態和固態;陸地上的水體分為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地下水等,了解水體補給方式,知道水循環的類型有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從而掌握自然界水循環的規律。

    三、督促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

    教師設計導學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在預習環節起著不可替代的的作用,不僅可事先熟悉新知識內容,還能夠了解學習重點和難點,以此實現高效學習。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教師應當督促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對即將學習的新規律、新知識提前熟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利用課堂前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針對導學案中的內容進行自由討論,并提出問題和疑惑,為教學教學明確重點和方向。比如,在進行“全球氣候變化”規律教學時,在導學案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圖表,初步歸納出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規律;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根據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并標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影響及對策,探究全球氣候的變化規律。在預習環節,教師需要求學生著重閱讀和研究導學案內容,初步了解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哪幾種類型,具體概念是什么;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等。課前預習通過學導結合,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改善預習效果。

    四、總結

    在高中地理規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導學案的優勢,讓學生通過對導學案的研讀初步了解地理規律,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工作。所以,高中地理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的導學案設計水平,應用導學案有效展開規律教學。

    作者:閆彎彎 單位:臨縣高級職業中學

    參考文獻:

    [1]吳雪.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第5篇: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 水資源;水資源資產;資源資產化管理;社會水循環;二元水循環

    中圖分類號 X1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01-008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12

    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決定自然資源具有資產化管理的基礎。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是將自然資源按照資產進行運營管理,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作用的重要舉措,是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

    水資源是生態環境系統最活躍,影響最廣泛的自然資源之一。水資源同時是特殊的自然資源,既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又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也是生態環境必不可少的基石。然而,我國發生嚴重水危機,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這種水危機表面上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其根源是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不完善。丹尼爾?科爾認為所有適用于資源環境保護的方法最終都建立在財產權的基礎上[1]。就水的財產權而言,我國實行的是國家(全民)所有的制度。

    我國水資源歸國家所有,國務院代為實施所有權,然而國務院難以行使所有權,在水資源管理中,將此權利賦予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水資源可以看作是水行政主管部門作為水資源管理人(人)進行管理。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各省份水行政主管部門具有業務指導關系,相當于將各省份和各流域的水資源所有權委托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各流域委員會。依次逐級委托,形成多級機制。這種國家(全民)所有權存在一定的問題,且在我國水資源管理中廣為體現。一是公共資源管理人的激勵問題。各級水資源管理者并不是受利潤機制驅使其像管理私有資產一樣有效管理。即使各管理者做出不恰當的管理決策,其個人并不會受到經濟損失,經濟損失將會外部化。二是管理者的短視行為。地方水資源管理者向地方行政首長負責,水資源管理者可能實施比私人所有者更為短視的措施,損害其管理的水資源與水環境。這種情況在地方政府經濟發展“錦標賽”的晉升模式下更為顯著。

    對此,部分學者提出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方式應對上述不足[2-4],以期引入市場機制進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管理。然而,由于相關理論研究的不足,水資源的資產化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資產的私有產權導向與國家所有水資源產權的矛盾;二是資產的經濟屬性與水資源多重屬性(功能)不匹配的問題。此外,由于水資源資產的界定不清楚,大多學者將水資源資產管理作為水資源管理的對立面提出,意欲將所有的水資源都資產化管理,這種管理方式勢必危害生態安全,造成水危機。

    我國實施了水資源行政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并且結合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就水資源權屬而言,我國實行的是混合財產權制度,即國家具有水資源所有權,使用者依法獲得水資源使用行政許可之后,并且繳納一定的水資源費用之后行使水資源的使用權和收益權等。并且,在行政許可制度中利用區域(流域)總量控制區域(流域)水資源的使用量,利用定額管理控制每個企業的行政許可取水量。同時我國還規定,節約的水資源量可以用于水權交易。我國現行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使得我國水資源具有資產化管理的雛形,但是就如自由市場保護主義所言,“該制度是政府創造、監督并限制市場(主要是水資產市場)交易的制度”。在我國水權交易的實踐中,無不體現了“政府創造、監督并限制市場交易”這句自由市場保護主義的擔憂[1]。

    王喜峰:基于二元水循環理論的水資源資產化管理框架構建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年 第1期對于以上不足,本文提出若干問題并給予解答,一是水資源資產是什么?二是水資源資產實現路徑是什么?三是水資源資產管理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四是水資源資產管理與水資源管理的關系是什么?五是具體的水資源資產措施是什么?

    1 二元水循環理論及其與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耦合1.1 二元水循環理論

    二元水循環理論是水資源領域的重要理論之一,在我國廣為應用并指導解決實際問題[5]。該理論認為自人類社會開始開發利用水資源,單一的自然水循環結構變為“自然-社會”二元的水循環結構,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6]。

    對于自然水循環,其驅動力是太陽輻射和地球引力,其完整的路徑為“降水-產流-蒸發-排泄”。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活動逐漸成為驅動水循環的另一大因素,有學者將這種驅動社會水循環的因素合稱為“社會勢”[7]。社會水循環的源動力是用水需求,只有用水需求才能構成循環路徑。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利用設施從自然水體或者直接從雨水進行取水活動,將這部分水資源供給實際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實際的用水部門,在生產生活等實際活動中,水資源以成為產品一部分等方式被實際消耗,其他水資源則由入滲和排放回歸到自然水體中。在配給機制上,由于經濟社會用水需求的驅動,水通量從社會勢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移動,社會勢包括政治勢、經濟勢、政策勢等。

    現有的基于水資源的調控管理措施也將目光投向了基于社會水循環通量的調控管理,例如基于ET的調控措施等[8]。社會水循環調控管理的目的是保障用水安全、合理分配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等,同時也保證環境用水與經濟社會用水的平衡、排污量的平衡以及經濟社會取水量和水資源可供給量的平衡。社會水循環的調控環節包括,取水調控、用水調控、排水調控。以上調控環節是基于社會水循環循環路徑,且分別對應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三條紅線”,即取水紅線、用水效率紅線、入河排污紅線。

    1.2 水資源資產定義

    水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指將水資源按照資產進行管理,就資產定義來說,管理者對具有使用價值并且能夠帶來收益的水資源按照市場機制進行管理。資產是指能給企業目前和未來的經營帶來利益,企業(個人)有權支配使用的經濟資源[9]。雖然不同的領域對資產的定義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其具有共同的特征即:①預期帶來經濟利益;②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③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④能夠用貨幣計量[9]。

    現有的水資源資產管理研究大多將水資源資產管理與水資源管理對立,認為水資源資產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糾正”,在隱性中認為所有的水資源都應該按照資產進行管理。水的功能有:健康功能、生物棲息地功能、溶解質和懸移質的載體、生產功能。在人類使用水資源之前,單一的自然水循環機制主要強調水資源的生態環境功能,隨著社會水循環的形成,水資源的經濟社會功能越來越重要,社會水循環通量能夠產生大量收益,這部分水資源在定義上符合水資產的范疇,應該按照資產進行管理。就功能而言,水資源的經濟功能只是水資源功能的一部分,將承擔其他功能的水資源按照資產進行管理,一是產權的主體缺失,難以有效運行;二是經濟驅動對水資源的無盡消費,勢必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災難。

    除了水資源功能的差異之外,水資源的物品屬性差異也導致不能將所有的水資源作為水資源資產進行管理。根據競爭性和排他性的高低,可將水資源分為私人物品、公共池塘物品、俱樂部物品、公共物品(見表1)。作為公共物品的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私人物品的水資源是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水資源的公共和私人物品的雙重屬性決定了用于生產生活的水資源可以作為資產進行管理[10]。

    可以看出水資源的資產的概念小于水資源的概念。 水資源資產相對于水資源來說,是能夠具體體現水資源經濟功能的那部分水資源,并且能夠被主體擁有、控制、交換。可以水資源資產是進入生產生活的那部分水資源,這與二元水循環理論中的社會水循環通量是重合的,應用“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理論對水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是可行的。

    1.3 社會水循環理論耦合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路徑

    由于水資源資產與社會水循環通量是重合的,社會水循環理論乃至二元水循環理論對于水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在水資源資產化管理中主要存在水資源資產內涵不明晰、資產監管體系不完善、資產用途管制不到位以及資產產權體制缺失等突出問題。根據社會水循環理論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這也是社會水循環理論耦合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路徑。

    第一,社會水循環通量的有效界定水資源資產化管理內涵和范圍。社會水循環表現形式為水資源在經濟社會系統中循環,直接以水資源資產的形式創造經濟社會價值,具有非常強烈的經濟屬性。水資源資產的范疇與社會水循環的通量的范疇重合,利用社會水循環理論對其通量進行界定可以有效界定水資源資產的內涵和范圍,避免水資源資產范圍過大造成水資源資產化管理與傳統水資源管理的“換湯不換藥”。

    第二,針對社會水循環的循環途徑的監管有效完善水資源資產的監管體系。現有的社會水循環循環途徑為“取水-給水處理-配水-一次利用-重復利用-污水處理-再生回用-排水”。雖然環節較多,但是其基本循環過程還是“取水-用水-排水”三個環節,針對這三個環節的有效監管,顯然要比現有的對流域區域控制斷面的監管更加有效果,也更加有針對性。在美國資源能源和環境的政策中,也多是針對微觀企業的環境因素通量的進口和出口進行監管。這樣做一是節約國家過多的監管投入,可以將投入以立法的形式附屬在設備中;二是對監管更有針對性,特別是在水資源資產的監管體系建設中。

    第三,社會水循環的相對閉合性有效解決用途管制制度與水的流動性的矛盾的問題。用途管制是國土空間開發中的重要內容,將國土空間分為生產、生活、生態等用途,并且對國土空間的用途進行管制。水資源資產也具有與國土用途管制相似的合理性,但是自然水資源具有流動性和循環性,一個地區的生態用水可能流動到下一個地區作為生產用水。社會水循環具有相對閉合的特征,進入社會系統的水資源要發揮作用完成后返回到的自然系統中。而用途管制中的生產、生活用水就是社會水循環通量的范疇,對水資源資產的嚴格管理就是保護用于生態的水資源。用途管制也是水資源資產具有稀缺性的基礎。

    第四,社會水循環通量有效解決水資源資產產權不清晰的問題。水資源產權屬于國家所有,我國在對水資源產權進行設定時存在的問題是意圖設計制度對絕大部分的水資源進行產權界定。如上述水資源功能較多,真正作用于經濟社會的是社會水循環部分,將該部分的使用權、收益權等界定清楚即可對水資源資產進行市場化操作。其他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家所有,并且有權利在特殊時期進行配置,如極度干旱和突發污染事件時的水救濟等。對社會水循環通量部分的水資源的產權界定就是對水資源資產的產權界定,從根本上解決了市場配置水資源資產的決定性作用的制度問題,又有效保護用于生態的水資源。

    2 基于二元水循環理論的水資源資產管理框架的構建2.1 水資源資產管理的內涵與外延

    水資源資產為進入到社會水循環的水資源,因此水資源資產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即為對社會水循環通量部分管理。其管理根據資產的性質可以分為水資源資產的界定管理、交換管理、使用管理、處置管理等,對應于社會水循環的各個環節。

    水資源資產管理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有一定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水資源管理的不足。一是彌補了傳統水資源管理處理公共產權與私有產權相容上的不足;二是彌補了取水許可與交易用水兼容上的不足;三是彌補微觀水資源配置與水事管制不協調上的不足;四是彌補了私有資本進入公共工程上的不足。可以看出,水資源資產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發揮市場配置經濟社會用水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所在,是彌補水資源管理行政特色過重的所在。

    2.2 水資源資產管理與水資源管理的分層

    根據上述分析,水資源資產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一部分,是對進入社會水循環部分的水資源按照資產的性質進行管理。由于水資源資產可以由市場決定配置,這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的行政配置有一定的矛盾。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可以通過分層管理來有效界定水資源管理中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現有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宏觀、中觀的水資源管理,市場在水資源資產的微觀管理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從宏觀層面來說,國家是水資源的所有者,是水資源所有權利的根源,在這個層面對中觀層面的水資源進行配置和管理。在宏觀層面即可以界定出各中觀層面的水資源資產的范圍、產權界定、監管制度和用途管制等。除了水資源資產的宏觀制度設計之外,國家不參與水資源資產的微觀運作。國家的權是按照國家的水資源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確定各地區的分水(可取水)情況,即宏觀的水資源配置。國家的責保證國家戰略需要、保障區域的生活用水安全、保障區域環境生態用水安全。國家的利是通過統籌開發利用和保護,使得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健康地、可持續地發展。

    從中觀層面來說,以宏觀層面的配置方案和制度設計為基礎,對區域的水資源進行管理。中觀層面的水資源管理既包括水資源行政管理,也包括水資源資產管理。這一層面的水資源資產管理主要是地方政府間的水權轉換、水生態補償等,其主體是地方政府。交換的驅動因素不一定只是經濟社會因素,也包括行政意志主導的水生態救助等。地方水行政部分主要是對區域的水生態進行有效保護,以及對區域的微觀涉水活動進行初始賦權。地方的取水方式、量、質、域等要嚴格按照國家、流域、上級行政的要求進行,其主要依據是區域的水資源可利用量,即當地水資源量扣除生態環境用水量,以及相關總體和行業規劃等。

    從微觀層面來說,市場是水資源資產管理的決定性因素。在宏觀和中觀水資源管理的基礎上,各具有水資源資產的使用權的所有者按照既定的制度和規范進行市場化運作,水資源資產在市場機制的決定下進入到效率較高的行業,體現不同區域的水資源的稀缺性,同時也為“以水定產、以水定量”提供制度基礎。

    2.3 根據二元水循環理論的水資源資產的權屬分解

    考慮到水資源的特殊性,私有化難以推行。在公共產權的基礎上,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制度設計。在取水環節要引入“私有產權”或者類似“私有產權”的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現代的產權制度將產權分為所有權、使用權、占有權、處置權、收益權。在取水環節,可以將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使用權(這里主要是取水權)按照一定的原則歸相關利益主體所有。也就是說,國家所有的權利主要集中在沒有進入社會水循環時的自然水資源,即取水環節之前的所有水資源。一旦經地方政府的許可進入社會水循環領域,微觀主體即擁有類似私有產權的權利,即擁有除所有權之外的其他所有權利。

    對于取用的水,生產的前過程對應的是用水,生產的中過程對應的是耗水,生產的后過程是排水。對應到產權的屬性用水過程對應的是水的使用權,耗水對應的是水的收益權,排水過程對應的水的處置權。耗水過程即是通過用水,將水資源與其他資源結合形成產品(服務),耗去的這部分水資源真正形成了收益,體現了水資源的收益權。這部分權利歸權益主體所有。耗水量是行業真正使用的水資源,是區域水資源的絕對減量(雖然部分水資源的耗去沒有直接形成收益),對國家所有的水資源形成了減量,在絕對量上具有了外部性。因此對耗水量的計量非常有意義,國家可以據此來制定水資源宏觀配置政策和水資源資產產權政策。耗水過程體現了收益權,這部分權益不能用于直接交換。在用途管制和監管時,可以據此進行。

    對于排水過程,體現著用水戶的處置權。這部分過程要深入體現國家用途管制和監管的權利。對于完全脫離生產過程的廢水(脫離一次生產線,進而還可以被其他生產線使用的廢水不屬于完全脫離生產過程),國家或地方政府對這部分水進行嚴格用途管制和監管。對于農業而言,排水過程一般是回歸自然循環過程,例如回歸到河流、湖泊、地下水等,但是這部分水一般含有面源污染物質,國家要進行監管。對于工業而言,一部分廢水經過處理再回歸水體。這部分水對于自然水循環非常重要,不需要行業間將這部分進行經營。用途管制和監管體制要對這部分水資源資產重點處理。也就是說,完全脫離生產環節的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國家強制企業行業對這部分水資源資產進行優良化處理,不能私自經營。

    2.4 根據二元水循環理論的行業水資源資產管理設計

    從社會水循環示意圖來看(見圖1),社會水循環主要存在“供水、用水、排水”3個環節。其中供水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對象主要是農業、工業、生活、生態四個部門。社會水循環與自然水循環密切相關,從圖中可以看出,人類社會從自然水體中取水(地表、地下),經過自來水廠制水(或者自取水單元制水),向用水單元輸水完成供水環節;用水單元配水、直接(間接)用水、或者在用水單元內循環用水,完成用水環節;用水單元排放廢水,污水處理廠(或自取水配套污水處理設施)收集、處理、向自然界排放完成排水環節;此外一部分用水單元收集廢水、處理形成再生水,并循環利用,形成回用環節。

    (1)農業用水。農業部門的用水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來自于農村田間農田水利設施的地表水資源;二是經機井等灌溉措施抽自地下的水資源;三是由大中型取水設施從大中型水體(地表和地下)抽取的水資源經農田水利水系送往各個用戶。對于第一種而言,這部分多為雨水的直接(間接)利用范疇,可以作為自然水循環一部分,因此這 部分水資源的資產產權可以直接歸為直接利益者。例如,在不影響水循環的基礎上,在土地上的使用權和所有權隨著土地承包權歸土地承包者,集體所有的水塘等的水體,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集體所有,其具體使用方式由集體用水組織決定。對于第二種而言,由于地下水的特性,需對該部分取水以進行許可的形式進行管制,其取水方式和取水量由取水權嚴格界定(地下水資源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地方政府按照水資源情況設定取用地下水定額,允許利益者之間使用權交易)。對于第三種,國家設定初始水權,允許利益者內部之間使用權交易,或者與其他行業用水戶進行使用權交易。

    (2)工業用水。工業用水一般來自三種方式。一是來自城市建設部門的供水(自來水);二是來自自建的取用地表水設施的供水;三是來自自建的取用地下水設施的供水。這些取水具有取水許可證,并且取水量根據行業用水定額決定。對于第一種方式,各行業企業按照所用水量與行業水價進行繳費。按照行業用水定額進行嚴格用途管制。對于第二種方式,行業企業嚴格按照取水許可和行業定額進行取水,對于行業企業擴建可以向農業部門購買地表水取水權,區域內行業總取水要求不能高于交易前的取水量。對于第三種方式,工業行業可以購買農業的地下水取水權,要求與第二種方式一樣。

    在用途管制方面,工業要劃分特殊工業和一般工業。特殊工業包括電力行業(主要是火核電行業)、鋼鐵、化工、飲料等行業,這些行業用水量較大,萬元增加值用水量較一般工業行業較大,對于這些行業,可以考慮鼓勵取水權向經營權的轉換,即在通過技術更新減少耗水量的前提下,可以將取水權轉向用水效率較高的行業。

    (3)生活用水。生活用水主要由以下幾種方式,一是來自城市建設部門的集中供水;二是來自分散供水。對于第一種而言,可以將取水后的水資源的經營權下放到城市建設部門的供水機構,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引入私有機構加入,吸納社會資本。對于第二種而言,其方式也有不同,可以分為家庭用的自采用水和(農村)集體自采用水,對于后者要按照用水合作組織的方式發放取水許可證,對于前者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逐步向后者轉移。這部分用水是我國水法規定保證級別較高的用水,對該部分用水要進行嚴格的用途管制。

    (4)生態環境用水。生態環境用水一部分是不允許開采的水資源,這部分沒有進入社會水循環部分,其資產產權歸國家所有,屬于國家保護。另外一部分為城市建設等部門使用的再生水,用于河道等生態用水,這部分一旦進入自然水體,其資產產權歸國家所有,被國家保護。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城建部門使用再生水噴灑市內植被等所用的水,一般作為生活用水。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丹尼爾?科爾.污染與財產權:環境保護的所有權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Cole D H. Pollution & Property, Comparing Ownership Institutions for Environmental Rotection [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

    [2]錢闊, 陳紹志.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6. [Qian Kuo, Chen Shaozi. Nature Resouces Capitialization Management[M]. Beijing: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 1996.]

    [3]姜文來.關于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幾個問題[J]. 資源科學,2000,22(1):5-8. [Jiang Wenlai. Several Problems on Natural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Management[J]. Resources Science, 2000,22(1), 5-8.]

    [4]楊得瑞,李晶,王曉娟,等. 我國水權之路如何走[J].水利發展研究,2014,(1):11-17. [Yang Derui, Li Jing, Wang Xiaojuan, et al. How to Achive the Goal of Water Resources Property[J]. Water Resou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4,(1):11-17.]

    [5]王浩,賈仰文,王建華,等. 人類活動影響下的黃河流域水資源演化規律初探[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2):157-162. [Wang Hao, Jia Yangwen, Wang Jianhua, et al. Evolution Law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s Water Resources Under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J]. Journal of Nature Resources, 2005,20(2),157-162.]

    [6]秦大庸,陸垂裕,劉佳宏,等. 流域“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理論框架[J].科學通報,2014,59(4-5):419-427. [Qin Dayong, Lu Chuiyu, Liu Jiahong, et 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J]. Chin Sci Bull, 2014,59(4-5): 419-427.]

    [7]王建華,王浩.社會水循環原理與調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Wang Jianhua, Wang Hao. Social Water Cycle Principle and Regul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8]桑學鋒,周祖昊,秦大庸,等.基于廣義ET的水資源與水環境規劃研究II:模型[J].水利學報,2009,40(10),1153-1161. [Sang Xufeng, Zhou Zuhao, Qin Dayong, et al. Comprehensive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lanning Based on Generalized Evaporationtranspiration Water Consumption Control Ⅱ:Model[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9,40(10),1153-1161.]

    [9]John J W, Ken W S, Chiappetta B. Fundamental Accounting Principles[M]. 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1999.

    [10]劉燦.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構建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Liu Can.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M]. Chengdu: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2009.]

    Framework of Water Resource Capitaliza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 Theory

    WANG Xifeng1,2

    (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100872, China;

    2.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第6篇: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水循環 水資源 氣候

    水資源是一個特別龐大的“家族”,它包含江河湖海、潮汐、井泉。它不僅給予人們生理需求,同時為人類提供田地灌溉、動力發電、發展航運 、養殖業等等。沒有水資源,生命的誕生無從談起。豐富的水資源離不開穩定的水循環,而水循環的穩定是建立在氣候穩定的前提之下。萬物生機勃勃表現,離不開的水循環系統的正常運作。但自工業化時代以來,人們大量的使用化工產品打造化工基地,為了追求更多的物質享受,隨意開墾森林等等,嚴重制約著生態的正常循環。目前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為因素。而調查發現,人為因素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化學物質的大肆排放,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1.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1 . 1自然因素

    首先,自然因素造成的氣候變化,是指太陽活動高峰期黑子的余波會影響地球的氣候,導致地球出現像厄爾尼諾這樣的氣候。有時太陽光強度有所變化,導致輻射增強,加速地面水分的蒸發。但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是11年,到達地球后也所剩無幾。當然,太陽輻射和大氣的壓迫,也會使陸面發生熱力、動量交換過程和水循環的改變,但僅此一點,就會對氣候造成影響的說法有些牽強。所以,自然因素并非導致氣候變化的直接原因。

    1 . 2人為因素

    其次是目前最有爭議的人為因素。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在當前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中更加顯而易見。自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為加快自身國力的快速發展,完全沒有顧慮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大量的砍伐植被,導致森林覆蓋面不斷減少,無法制造出足夠的氧氣,更無法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最終導致溫室效應的出現,繼而大量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下水遭到海水破壞等氣候問題。當前,地區水循環一般是分解為陸地支流和大氣支流兩大部分,水循環中的陸地分支是由降水量、出入本地區徑流量、蒸發量和土壤的含水量組成的。所以,本地區水土的流失,植被儲水量的下降,以及氣候的變化,都嚴重影響著水循環的吸收環節。水在循環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原動力,繼而造成水資源的流動性降低,給水質帶來了一定的破壞。而大氣支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將沿海地區的通過水循環系統帶入內陸,緩解地區干旱。

    2.氣候對水循環與水資源的主要影響

    2 . 1降水量的缺乏或超標

    一直以來,水資源被人們作為延續人類生命的重要基礎。我國幅員遼闊,所以氣候的類型也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而不同特點的天氣類型,自然會出現水資源分布的不均勻。我國南部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降水量比較少,有時甚至會出現超量降雨。但我國北方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所以降水量相比于南方就較多。因此我國一直以來就有南澇北旱的說法。近年來,隨著氣候的變化,尤其是溫室相應帶來的冰川消融。不僅南方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同樣北方因降水量過多,而導致大量的房屋坍塌。甚至出現因植被無法及時吸收大量的降水,而出現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2 . 2水質的嚴重破壞

    化工產品中含有大量的熱能,在融入空氣后與水循環相融合。經過水循環的作用,在降水過程中進入地表,對地下水資源有著很大的破壞力。另外,氣溫的不斷增加,必然也會導致水溫的上升,從而造成大氣中的水分蒸發總量的不斷的增多,導致地面的水資源嚴重不足,徑流量不斷減少甚至出現斷流的現象。造成水資源無法進行流動,內部的雜質無法分解沉淀,最后成為一潭死水,這也是對水質的嚴重破壞。

    2.3冰川的快速融化

    冰川作為水資源的另一種儲備方式,它一般都在極寒地區中,很少會受到外界的破壞。近年來溫室效應的不斷惡化,北極地區冰雪不斷融化。很多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動物,都因為無法適應溫度的升高而死亡。動物的尸體長期漂浮在水中,造成了水資源質量的惡化。

    3.穩定氣候,保護水循環與水資源的措施

    3. 1加強植樹造林

    綠色植物經過光合作用,可以制造出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同時也可以吸收人類排出的二氧化碳。植物特有的循環能力,證明了人類只有和大自然和平共處,才能更好的生存發展下去的真理。我國很早就提倡天人合一,這里的天就是大自然。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大自然的強大早已有所領悟。我國政府在意識到氣候對水循環與水資源的重要影響時,就已經深刻認識到大自然中,植被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一直都在提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加強民眾對植樹造林的認識。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們的民眾了解植被對二氧化碳強大的吸收能力,以及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制造出人類所必須的氧氣,植被對地下水資源的保護等等。很多人深刻認識植被對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如今我國很多地方本來貧瘠荒涼的地方,早已是郁郁蔥蔥的山林。

    3.2減少化工燃料的排放

    (1)有毒小顆粒的過濾。

    二次工業革命對大自然的破壞我們有目共睹。工業革命期間,各國建立了大量的煉油廠、金屬廠、硫酸廠、磷化物等有害的化學物質基地。例如,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該工業區常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造成河谷內嚴重的逆溫層,致使60多人在一周內喪生,同時這些有毒氣體中的微小顆粒落入水中,殺死了水中大量有微生物,使得河水出現發臭、變色的現象。還有一部分被污染的水資源,在蒸發后進入水循環中,最后在降雨時與雨水一同進入地表,造成地下水的嚴重污染。為了穩定氣候保護水源,對于化學物質排放出的有害顆粒,相關工作人員一定會要做好排查工作,在發展的同時要尋找污染較小的替代品,對于嚴重影響氣候的企業要強制關閉,升級廢物排放設備中的過濾器,從源頭中處理有害顆粒。

    (2)綠色出行。

    汽車尾氣的排放,對大氣也有很大的污染。很多人習慣開車出行,但現在車輛原動力普遍的還是以汽油為主,而汽油中含有的硫在水中的易溶性,使它在進入大氣候迅速進入水循環系統,形成二氧化硫,俗稱酸雨。酸雨進入植被的根部、滲入地下水資源中,污染一旦擴大,那么整片森林包括森林下的地下水,都有可能遭到損傷。氣候的穩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久的堅持,從點滴做起。所以我們應該控制機動車輛數量、私家車數量的不斷上升,提倡大家綠色出行,盡量乘坐公共交通,為穩定氣候保護水資源做出一份努力。

    4.結語

    國際氣候大會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一直處在激烈的探討中。為了阻止全球氣候不穩定的進一步惡化,保障全球水循環系統的穩定和水資源的質量,世界各地紛紛成立了氣候研究大會。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是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和巴黎氣候大會。我國當前人口眾多,水資源極度緊缺。因此對氣候的保護工作,我們責無旁貸。為此我國積極應對氣候的變化,不斷加大環境的保護。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為世界制造更多氧氣,嚴格審查化工基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提高人們對氣候穩定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完善與氣候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嚴重破壞氣候穩定的行為予以嚴厲懲治。氣候變化對水循環與水資源的影響,不僅僅關乎大自然的和諧與穩定,更與我們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麥日也木?吾買.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系統的影響[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10).

    [2]孟麗,李莎莎.淺析氣候變化對水文資源的影響[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5(21).

    第7篇: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柴油發電機房 進風量 排風量 排煙量 管井面積計算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民用柴油發電機內部水循環的主要有閉式水循環、開式水循環和混合水循環三種形式,其中閉式水循環的冷卻又可以分為閉式風冷和閉式水冷,所謂的閉式風冷是指通過空氣冷卻閉式循環的冷卻水,柴油機冷卻水在柴油機前部的表面式空氣―水換熱器和柴油機內部的冷卻系統組成的封閉管路內循環,散熱器與柴油機組成一個整體,如下圖所示。

    人防工程應用中采取哪種冷卻方式主要與當地的氣象水源情況及建筑條件有關,并非與人防的防護等級有關。

    案例一:

    根據電氣專業估算的資料進行計算(參考伯瓊斯?勞斯萊斯閉式風冷水冷柴油發電機組):

    選取型號為P150P1做為計算模型。

    根據《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 50038―2005中第5.7.4柴油發電機房內的余熱量應包括柴油機、發電機和排煙管道的散熱量。由上表可知P150P1型總散熱量為42.9kW。

    進風量計算公式L=3600Q/((tn-tw)Cpρ),其中Q表示總散熱量;tn室內控制溫度;tw室外通風干球溫度;Cp空氣的比定壓熱容,取1.01KJ/(kg?℃);ρ空氣的密度,取kg/m3。

    當假定電站控制室隔室操作設備時:

    單臺消除余熱進風量需L1=3600*42.9/((40-33.5)*1.01*1.146)=20528m3/h,柴油發電機燃燒氣量L2=588 m3/h,油庫排風量L3=555 m3/h。兩臺P150P1柴油發電機組總共需要進風量為:Lj=2(L1+ L2+ L3)=43342 m3/h。根據電氣專業的意見認為同時使用系數取0.7較為合適,故總進風量為30339 m3/h。排風量為:Lp=2(L1+ L3)*1.1*0.7=32468 m3/h。

    采用自然進風時,進風豎井面積為Sj=Lj/(3600*Vj)=30339/(3600*2.5)=3.37m2。進風口面積為3.37m2(平時裝百葉,戰時拆除)。排風豎井面積為Sp= Lp/(3600*Vp)=32468/(3600*8)=1.13m2。排風口面積1.13m2(平時裝百葉,戰時拆除)。

    采用機械進風時,進風豎井面積為Sj=Lj/(3600*Vj)=30339/(3600*8)=1.05m2。進風口面積為1.05m2(平時裝百葉,戰時拆除)。

    當假定人員直接操作設備時:

    單臺消除余熱進風量需L1=3600*42.9/((35-33.5)*1.01*1.146)=88953m3/h,柴油發電機燃燒氣量L2=588 m3/h,油庫排風量L3=555 m3/h。兩臺P150P1柴油發電機組總共需要進風量為:Lj=2(L1+ L2+ L3)=180193 m3/h。總進風量為124534 m3/h。排風量為:Lp=2(L1+ L3)*1.1*0.7=137843 m3/h。

    采用自然進風時,進風豎井面積為Sj=Lj/(3600*Vj)=124534/(3600*2.5)=13.84m2。進風口面積為13.84m2(平時裝百葉,戰時拆除)。排風豎井面積為Sp= Lp/(3600*Vp)

    =137843 /(3600*10)=3.83m2。排風口面積3.83m2(平時裝百葉,戰時拆除)。

    采用機械進風時,進風豎井面積為Sj=Lj/(3600*Vj)=124534 /(3600*8)=4.32m2。進風百葉面積為4.32m2。

    根據以上計算結果,結合建筑方案圖紙,本工程人防固定電站控制室與機房分隔開來,進風方式應采用自然進風方式。

    案例二:現有發電機房進風井截面積為2.99 m2,排風井面積為2.98 m2。根據電氣專業估算的資料進行計算(參考伯瓊斯?勞斯萊斯閉式風冷水冷柴油發電機組):

    選取型號為P500P1做為計算模型。

    根據《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 50038―2005中第5.7.4柴油發電機房內的余熱量應包括柴油機、發電機和排煙管道的散熱量。由上表可知P500P1型總散熱量為52.4kW。

    進風量計算公式L=3600Q/((tn-tw)Cpρ),其中Q表示總散熱量;tn室內控制溫度;tw室外通風干球溫度;Cp空氣的比定壓熱容,取1.01KJ/(kg?℃);ρ空氣的密度,取kg/m3。

    當假定電站控制室隔室操作設備時:

    單臺消除余熱進風量需L1=3600*52.4/((40-33.5)*1.01*1.146)=25074m3/h,柴油發電機燃燒氣量L2=2280 m3/h,油庫排風量L3=400 m3/h。需要進風量為:Lj=(L1+ L2+ L3)=27754 m3/h。

    第8篇: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水循環經濟;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發展模式

    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要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危機”日益顯現,人們對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也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起初人們對水資源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和運動規律,即著重于水資源自然屬性的研究。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科技革命,使人們對水資源的研究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逐步從水資源自然屬性的研究過渡到水資源的社會經濟屬性研究,從社會經濟系統的角度廣泛開展對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這些研究領域包括水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水環境安全的研究、水權水價的研究、水資源管理體制的研究等。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以水資源的節約使用、清潔生產、水循環利用、污水資源化為核心的水循環經濟理論與發展模式的研究逐漸成為當今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的最新方向。

    1 水循環經濟的概念與特征

    1.1 水循環經濟的概念

    關于水循環經濟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并未明確提出,大多數是在循環經濟的概念基礎上,從城市或產業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近似的概念。

    陳琨[1]從實施水循環經濟的模式方面,提出水資源循環經濟應該至少包括兩層內涵:一是在用水環節,對于跑、冒、滴、漏、污實現最小量化,最大限度地實現水的凈化、回收、循環利用,達到或接近水的零排放;二是尊重自然界水的循環規律,在區域范圍內,通過經濟、工程技術、立法等手段調整水的時空合理分布和利用,維護水的自然循環系統,使水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張鋇[2]從社會水循環的角度,提出了水產業循環經濟的概念,他認為,水產業的循環經濟應是一種在對水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中污水處理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是水產業循環經濟的一條重要原則和標志。

    正確而又合理的水循環經濟定義是水循環經濟系統分析、核算與制定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綜上所述,在對水循環經濟及其應用這一研究過程中,雖然各位學者給水循環經濟所下的定義,規定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等都有所不同,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研究成果的大量問世,彼此間的差異將逐步縮小。本文認為,水循環經濟首先是一種先進的水資源經濟發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會水循環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遵循循環經濟的思想,按照水資源節約、水環境友好的原則,在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各個環節,始終貫穿“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重視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律體系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減輕和降低污染,來實現社會發展的最終可持續性。

    1.2 水循環經濟的特征

    根據水循環經濟的定義,通過傳統水資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環經濟模式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2.1 發展目標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續的統一性

    水循環經濟模式在發展目標追求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續性三者的統一,要求水資源利用模式必須按這三大目標進行重新構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資源利用注重節水,節水應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前提下,在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撐下,采取綜合措施減少用水過程中的損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高效利用水資源。

    (2)效益特征表現在中觀上水資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構建節水型經濟系統和節水型社會系統。例如,非農產業的用水效益大大高于農業,低耗水產業的用水效益高于高耗水產業,經濟作物的用水效益高于種植業,這要求通過結構調整優化配置水資源,將水從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領域,提高單位水資源消耗的經濟產出。

    (3)可持續性是指水資源利用充分考慮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水循環經濟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標。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宏觀層面,要求區域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塑造持續發展型社會;要求一個流域或地區量水而行,以水定發展,打造與當地資源稟賦相適應的產業結構;要求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和精心管理,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的關系,將農業、工業的結構布局和城市人口的發展規模控制在水資源承載能力范圍之內。

    1.2.2 管理環節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環節的健康循環

    發展水循環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提供健康的水資源生存環境,水循環經濟要求水資源利用的各個環節和途徑都應追求健康循環,且貫穿于整個水的社會循環過程中。水循環經濟的健康、良性循環特征體現在水資源利用的各個環節中,需要貫徹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1)輸入端的減量化原則(Reduce)。要求在供水環節,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水資源量,即用較少的水資源投入滿足既定的生產或消費需求,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做到節約水資源和減少污染。在生產中,要求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節水技術和節水實踐,從而減少生產過程中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在生活中,要求人們使用節水器具和采用節水實踐來減少對水資源的過度需求,從而達到減少廢水排放的目的。

    (2)過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則(Reuse)。為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求從上一工序或過程排出的水資源能夠直接為下一工序或過程所用,水資源在生產過程中盡量多次重復利用。在生產中,要求企業采用清潔生產和先進技術,以便于排出的水能夠不經任何處理就能為另一用途所用;在生活中,鼓勵人們采取措施將生活水重復使用后用于沖廁、灌溉等用途。

    (3)輸出端的再循環原則(Recycle)。要求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污水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廢水。廢水資源化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水資源循環利用后形成與原來相同的產品,二是水資源循環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產品,廢水資源化后形成不同的產品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再循環原則要求水資源相關者將失去功能的廢水恢復功能,從而可以再利用,以使水資源整個流程實現閉合。

    1.2.3 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學技術、經濟與行政手段的一體化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循環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先進技術的輸入,水循環經濟所追求的經濟和環境多目標將難以從根本上實現。水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持體系由五類構成,包括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污水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

    有效的經濟政策是水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求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水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充分利用價格、稅收和財政等各種經濟手段,包括建立征收水資源稅制度、上下游生態補償制度、污水資源化稅收優惠制度等,從而實現符合水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3R原則。

    法律和法規作為一種強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動水循環經濟的發展,也是所有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從目前法制建設的需要來看,我國在水循環經濟立法中存在著很多立法空白,極大地影響了水資源循環利用的順利進行,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各種水資源利用的行為,例如:建立《節水型社會基本法》、《污水資源化利用管理條例》等法律和制度,是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點。 2 水循環經濟國內外研究進展

    第9篇:水循環的方式范文

    一、課堂內化階段實施翻轉的三種方式  

    1.達標—拓展型(圖1)  

    學生在課前通過對學習資源自主學習后基本沒有疑問,且任務單完成質量較高,教師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點撥后,可將大部分時間用于深化拓展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問題或活動,這個課題盡量基于學生的興趣并體現地理學科應用。此模式下的課堂應注重對教學內容的拓展。  

     

    例如,課標對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影響”的要求是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這一要求實 際是第二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的影響”的內容,即課標對第一節沒有要求,盡管第一節內容是第二節的基礎,也是重要內容,但相對而言,本節的課程內容 較少,從學情方面考慮,在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已學習了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和我國主要鐵路線,通過前幾單元的學習,已對交通運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有一定認識,因此教師只需在檢測學生課前自學情況后,直接幫助學生解決疑問,稍加點撥,重點讓學生理解交通布局的影響因素即可,最后可選擇經過學生家鄉的 交通干線或交通點,著重拓展它們的布局影響因素。  

    2.釋疑—點撥型(圖2)  

    若學生在課前通過對課程資源自主學習后, 提出少量一般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并不需要學生花費時間進行合作探究,教師可在課堂上展示后直接釋疑,在學生達標檢測基本合格后進行總結,最后根據課堂時 間進行少量拓展。此模式下的課堂注重對學生問題的直接解答和對課堂內容的總結。  

    例如,課標對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 環”的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本節有三個重難點內容,其中學生通過過程演示型微課等其他學習資源基本可理解 陸地水體相互關系以及水循環的類型、形成過程和環節,而教科書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僅列出四條內容并沒有詳細解釋,很多學生對此會有疑問,教師可通過案例教 學法或提供素材舉例引導學生歸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如長江水東流入海不枯竭、我國舟山漁場的形成與水循環的關系、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等,拓展人類對水循環 的影響,旨在讓學生形成遵循水循環規律,合理安排人類活動的理念。  

     

    3.探究—拓展型(圖3)  

    該教學模式包含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的主要環節,順序性較強,適用于大部分課程內容,其核心是學生獨立或協作探究問題,教師需根據問題的難易度、類型進行分組,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不同的環境。  

    例如,課標對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的要求是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本節第一課時的重點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難點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課前教師可通過微視頻或動態示意圖展示三圈環流,引導學生理解其形成 過程,課堂上將學生分組繪制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這樣不僅可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進行檢測,又可培養學生動手畫圖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然后請每組派代表 展示成果并歸納其分布規律。最后點評學生的表現并適當總結拓展相應內容。  

     

    二、課堂內化階段實施翻轉的主要環節  

    1.確定研究問題  

    以問題為中心驅動課堂,是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積極思考的最好方法,因此,解決問題是課堂內的核心環節,此研究問題應由師生共同完成,一方面是教師根據 課程內容和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總結出的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一般三五個即可;另一方面是學生在課堂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動態生成的新問題。一般來 說每節課都應伴隨著一個情景,在這個情景中引出矛盾,提出典型問題,從而使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產生學習動機[2]。教師最好在一定情境下拋出問題,而不是提 出簡單而孤立的問題,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實行難度分解分層,引領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深入。  

    2.創建解決問題環境  

    翻轉課堂的活動設計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只有當學生獨立地進行思考探究,才能有效地將知識內化,從而系統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3]。 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度、類型進行小組分工設計時應創造相應環境,當問題涉及面較廣可劃分成若干子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當問題涉及面較小,教 師可指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索研究。  

    3.實施達標檢測  

    通過達標檢測的小測驗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可成為教師給學習困 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的依據,在檢測過程中,注重教學重難點的檢測,最好采用選擇題或簡答題的形式,可快速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展示學生自學筆記是現在比 較流行的一種形式,但受限于班級人數過多,教師一般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筆記進行展示[4]。例如,在安徽省的翻轉課堂比賽中,很多教師都選取幾位學生的自學 筆記在PPT中展示,但很多自學筆記只包含學生任務單的完成情況,建議讓學生將對課本內容或微課不理解的地方也記錄下來。  

    4.進行總結點撥  

    學生通過課前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后,即使教師在課堂上基本解決了學生的疑問,但學生依舊沒有重構知識,也沒有內化知識,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教師在 總結點撥這一階段可帶領學生系統地梳理各知識點的關系,引導學生重構和內化知識。在這一階段中,最好先由學生總結本次課程的收獲和感受,一般由小組成員討 論后選出代表回答,然后教師針對各小組總結時出現的問題集中點撥,對整節課的知識進行系統化梳理,并對每組進行適當的評價和鼓勵,最后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 加以補充和深化,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達到深層認知和理性認識的層次。  

    5.深化拓展提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a视频片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欧美一部 |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成人福利视频app|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www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小视频|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