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

    第1篇: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健康教育;老年人生活質量

    1關于健康教育的研究

    現如今,老年人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對象,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的逐漸衰老退化,導致部分功能逐漸降低。產生一些慢性疾病,這些病的時間比較長,而且恢復起來比較慢,需要大量和長期護理,再加上年輕人不在身邊,生活護理需要社區的醫生進行。因此,中老年人在社區中,進行家庭治療是最好的選擇。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概率比較高,老年人的比例也是越來越高,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影響很大。

    2社區老年人的生活現狀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非常多,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比較高,生病的時間也比較長。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質量相對較低,主要影響因素是患病的老人比較多,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受到各個領域的影響。通過這項研究可以發現,老年人有一種或者幾種疾病的人數大約占到3/4,由于疾病通常會限制老年人活動時間和區域,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情緒,還會降低他們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1]。由于生病會影響心理的變化,而且老年人比較容易感到孤獨。這些負面的情緒會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所以對老人進行心理護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3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法和作用

    3.1給每個老人建立一個健康檔案現在社區為老年人都建立了健康檔案,這樣社區衛生工作者就會了解他們的基本健康狀況,對他們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了解他們的文化程度,他們的聽力情況和生活習慣。還有對疾病的自我保健,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制成健康教育評價表,并有針對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計劃。這樣能夠掌握每位老人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對老人的健康大有幫助。

    3.2采用講解和老年人自己閱讀的方式講解和書面教育進行有效結合,將各種健康教育的書本發給老年人,這樣他們就能夠在家里學習這些健康的知識,針對老年人不懂的地方進行解釋。還有,針對個體進行健康教育,文化水平較高的老年人,他們的理解能力比較強,接受新知識比較快。但是文化程度比較低的老年人就會有很大的麻煩,需要社區醫生由淺入深地編寫教育內容,語言要通俗易懂,突出重點,最好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這樣能夠有助于老年人的理解。

    讓老年人自己掌握健康知識,他們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健康。這樣比他們生病住院才發現自己該注意什么要好得多。

    3.3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護理健康教育社區醫生可以采用每月家訪的機會,進行一些護理的指導,傳播一些科學的健康行為方式。對于日常生活需要援助的老人,應該加強心理的護理,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一些社會活動,盡自己的社會工作能力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確保老年人在不離開家庭的情況下,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老年人需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醫生應該提供咨詢服務,同時開展定期對老年人健康檢查的活動。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有效降低慢性疾病和各種風險的發生幾率,老年人之間需要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這樣對他們的疾病的長期控制有很大的好處[2]。

    4健康教育需要完善的一些地方

    4.1不斷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老年人的護理工作是一個重點,其特點很多老人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比較差,社區服務的內容比較有限。許多研究表明,社區健康教育對老年人的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區衛生服務的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病人的家庭護理,慢性病預防教育,殘疾人需求的一些康復指導。健康教育應該宣傳一些預防傳染病和其他項目的知識,我國社區衛生保健行業還有待完善。

    4.2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在社區里面,許多老年人對自身的健康不是很了解,他們對社區衛生工作特點的理解是不夠的,這必然會影響到社區醫療工作的開展。社區服務站工作應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使老年人了解社區衛生工作目標的一些基本特性和方法意義,盡快消除老年人的一些疑慮,使得老人們能夠理解并且接受社區的工作模式[3]。例如,家庭訪談的形式使患者能在自己的環境中得到有利于病情好轉的信息,健康教育的模式應該多樣,以正確的方法進行宣傳,讓老年人能夠引以重視,并且能夠學會采用正確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健康。

    4.3加強社區衛生工作者的培訓工作根據老年人不同的健康需求,社區應該提供專業的工作人員,采用適當的健康教育,使老年人理解自己日常的生活與疾病之間的聯系,提高健康的相關知識,逐步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積極尋求醫療幫助的意識,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老年人需要專業的醫生和護士來滿足他們的健康和護理需求,但目前我國社區衛生資源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社區護理需求,所以必須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培訓工作,培養更多合格的醫療工作人員為人們服務。

    5結論

    健康教育是傳播健康知識和行為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社區老年人對疾病的認知能力還是不夠的,這對社區服務工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工作方向,通過對社區老人進行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識,逐步消除老年人的不良情緒,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侯利華.健康教育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7):38-39.

    第2篇: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1. 中國社區老年腫瘤護理的現狀

    1.1影響老年腫瘤病人生活質量的因素

    WHO關于生活質量的定義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及所關心的事情相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同時強調對自身價值和自我實現的認知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生活質量主要包括身體狀況、心理狀況以及社會支持狀況。生活質量的優劣已成為評估老年腫瘤病人治療情況的重要依據。

    社區老年腫瘤病人最常見的軀體癥狀是疲乏、失眠、疼痛、便秘和惡心嘔吐,嚴重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這些身體上的不適常使他們陷人抑郁、焦慮等復雜的心理狀態中,如果得不到醫護人員的幫助、親人的關愛和社會的支持,將會給老年腫瘤病人增加更大的痛苦,造成心理上的創傷和對社會的不信任。社區護理的目標之一就是盡可能幫助老年腫瘤病人保持良好的生存狀態,使病人能正視疾病,減輕痛苦,延長生命,所以社區應該為老年腫瘤病人這一特殊的弱勢群體,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更好地提高其生存質量。

    1. 2社區老年腫瘤護理現狀

    中國在1993年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觀點,隨后有關社區老年護理的研究相繼開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家庭護理、社區衛生服務、護理專家門診等. 有的社區還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并定期開展講座,甚至上門服務。但社區老年腫瘤護理多是一般性的基礎護理,由于醫護人員短缺,學歷層次普遍較低,缺乏專業技術知識,故無法開展針對老年腫瘤方面的專業護理服務。

    1.2.1對癥處理 老年腫瘤病人表現出慢性病的特點,社區護理多是提供注射、換藥、施藥等基本醫療服務,對腫瘤病人具體癥狀也是進行常規的處理,如疼痛的護理一般仍是按照疼痛的三階梯止痛法給予止痛,很少采用新理念對晚期腫瘤病人給予鎮痛泵持續鎮痛,使病人處于一種持續的無痛苦狀態,這些傳統的護理模式未能體現出人性化護理理念。

    1.2.2健康教育 老年腫瘤病人常遭受軀體不適的困擾,心理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疑慮,渴望從醫護人員那里得到解決。但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社區開展的健康教育就是發放健康宣傳冊、板報和張貼海報的形式,內容是固定的幾種常見慢性病的防治和注意事項,未能根據社區內老年腫瘤病人的治療情況、康復情況、文化程度及經濟收人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健康教育,缺乏個體化和人性化。

    1. 3社區老年腫瘤護理現狀的評價

    中國社區老年人的護理主要是以老年護理醫院的基本醫療護理服務為主,其他的護理內容及護理形式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未能充分發揮疾病的預防和健康促進的作用。社區老年腫瘤護理的發展更是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從事社區護理的護士配備不夠,且素質參差不齊。其次,護理措施多是常規護理和簡單協助,沒有針對性的系統護理程序。再次,在心理護理方面只是簡單的健康宣教,缺少真誠的傾聽、觸摸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護士與病人家屬溝通較少,使得一些老年病人缺乏家庭支持,得不到子女的關愛和精神慰藉。 老年腫瘤病人的長期治療在社區,國家應大力支持社區老年護理事業的發展,建立系統、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加強社區護理人員的培訓和社區護理管理,使老年腫瘤病人在社區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生活質量保持穩定,甚至有所提高。

    2.中國社區老年腫摘護理的發展趨勢

    2.1 注重軀體癥狀護理

    國內外多數研究認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首要因素是軀體健康狀況,特別是晚期腫瘤病人的存活時間主要取決于病人的生理狀態。研究顯示,癌癥病人的軀體癥狀中程度較重的是疲乏、消瘦、睡眠障礙、疼痛、焦慮、食欲不振,其次是抑郁、惡心嘔吐、脫發、便秘。老年腫瘤病人常是多種癥狀并存且輕重因人而異。因此,要注重老年腫瘤病人軀體癥狀的護理,注重個體的實際情況,實施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解決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切實提高老年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

    2. 2加強心理護理

    老年腫瘤病人按心理學分期實施心理護理,是調整腫瘤病人焦慮心理狀態的重要措施,因為不良的心理因素不僅在腫瘤發病原因中起作用,而且在腫瘤實施治療和康復的不同時期也有極大的影響作用。社區老年腫瘤病人需要進行認知矯正和健康教育,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在他們接受腫瘤診斷事實的基礎上,講解腫瘤防治的相關知識,提高病人正確認識疾病和自我護理的能力,尤其要強調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調動自身的潛能,有助于腫瘤的治療。

    社區護士可以鼓勵病人說出內心的感受、介紹治療效果好的病友與其交談,使病人逐步樹立起戰勝腫瘤的信心,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必要時護士可以提供病人與家屬交流的機會,使家屬更主動地關心體貼病人,給予經濟支持,以親情激發其生存的欲望,從而緩解其心理壓力。

    2.3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社會

    支持是病人應對疾病和治療過程中最有潛力的資源之一,社區護士應主動與老年腫瘤病人的家屬、親戚、朋友以及單位領導和同事建立聯系,使他們盡可能在心理、生活、經濟等方面給病人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使病人在遇到困難時能主動向他們傾訴和求助。社區護士要及時對病人的需要進行評估,確定其需要哪方面的社會支持,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支持行為。

    2. 4做好臨終關懷護理

    社區開展臨終關懷護理,應本著仁愛的原則,使病人家屬積極參與,對臨終老年腫瘤病人實施全方位的整體護理。一方面,醫護人員給予病人心理、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疏導和安慰,傾聽他們的要求,并盡量給予滿足;另一方面,適時告知病人病情,一旦時機成熟就與病人共同探討死亡問題,讓病人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個過程,是每個人的最終歸宿,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安排好有限的時間,降低對死亡的恐懼,平靜地面對和接受死亡,讓老人在臨終階段感受到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有尊嚴,死得安詳、舒適,平靜地離開親人,離開這個世界。

    總之,實現健康老齡化對社區老年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腫瘤病人是社區殊的弱勢群體,應引起社區醫護工作者的重視,社區護理人員應積極研究探討具體可行的護理手段和護理措施,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盡可能滿足老年腫瘤病人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尚秀娟.高立群.2004-2008年老年住院病人死亡原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 ;37 ( 23 ) ;44634.

    第3篇: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 心理干預;老年抑郁;生活質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old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community.Methods Community old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selected by GDS and performed 3 month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then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We investigated the quality of life at the end of 6 months so as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depression patients.Resul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end of 6 months,the scales of factors including RE,VT,MH,SF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eight scale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much higher,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n that at the end of 3 months.Scales of PE,RE,VT,BP and GH was much higher at the end of 6 months in control group,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at at the end of 3 months.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s suitable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mmunity old patients of depression with well-format.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old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quality of life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我國已進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群體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的健康老齡化,已成為人類發展和老年學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而老年抑郁是老年人所有的心理問題之中最常見的一種,患病率較高。國內外的多項調查表明,在社區,老年抑郁患病率約為6.00%~29.39%[1,2]。抑郁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危害嚴重,會導致老年人軀體功能下降,生活質量降低,甚至自殺[3~5]。

    國外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在社區對老年抑郁患者實行包括心理干預在內的各種干預,干預者一般為社區醫護人員及研究者、家庭醫生、精神科護士等,一般由綜合學科組提供干預方案或技術指導。干預結果多提示干預對減輕老年抑郁患者的抑郁癥狀、提高抑郁緩解率和生活質量等有效[6~8],也有報道干預的長期效果尚不肯定[9]。目前老年人心理障礙的三級預防已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國內對社區老年抑郁患者的干預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識別與干預的方案。因此本研究在社區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對社區老年抑郁患者進行識別,并探討支持性心理干預對提高其生活質量的效果,為老年抑郁的社區防制提供有效證據。其中關于心理干預的短期效果(3個月)已做報道[10],此處僅報道心理干預對老年抑郁患者生活質量的長期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樣本人群為上海市閘北區某社區的老年抑郁患者。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為:(1)年齡60~85歲;(2)居住在社區;(3)老年抑郁量表(GDS)評分10~25分。排除標準為:(1)有嚴重的軀體疾病而不能參加活動者;(2)正接受抗抑郁治療者;(3)嚴重抑郁者(GDS>25分);(4)存在認知障礙者;(5)患精神分裂癥或嚴重器質性精神疾病者。抽樣方法為分層整群抽樣。

    1.2 研究方法 首先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對抽取街道的老年人進行篩查,并根據入選標準初步確定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抑郁患者。然后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為了避免同一個社區內兩組患者互相交流而影響干預效果,因此將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區域內的老年抑郁患者作為干預組,另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區域內的老年抑郁患者作為對照組。評估研究對象的基線生活質量后,對干預組患者給予3個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預,對照組患者不接受干預,干預措施主要由心理醫護工作者與社區醫護人員實施,干預結束后再隨訪3個月。在3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用健康調查問卷(SF-36v2)來評價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1.3 研究工具

    1.3.1 老年抑郁量表(GDS)中文版 用于測量抑郁癥狀減輕程度和抑郁緩解率。它是Brink等人于1982年專為老年人創制,并在老年人中標準化了的老年抑郁篩查表。GDS總分最高是30分,如果總分為0~10分,可視為正常范圍即無抑郁;11~20分為輕度抑郁;21~30分為中重度抑郁。在GDS中文版的測試中,GDS內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數為0.89,重測信度為0.85[11]。

    1.3.2 健康調查問卷(SF-36)(第二版) 由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研制的,是一種多目的、簡明的健康調查量表,包括36個問題,8個維度,具體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心理功能(MH)、情感職能(RE),對身心健康進行綜合測量。經測試中文版SF-36內部一致性系數除了SF、VT外,其余6維度變化范圍為0.72~0.88,2周重測信度變化范圍為0.66~0.94[12]。

    1.4 心理干預方案 心理干預時間為3個月,形式包括群體教育和個體干預。主要運用支持性心理治療技術,具體包括傾聽、解釋、保證、指導和建議、疏泄、鼓勵、促進自助。具體內容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及心理健康知識;應對慢性疾病;改善睡眠質量;保持人際交往;參與體育鍛煉;培養興趣愛好;老年期常見心理障礙發生的原因及影響因素、臨床表現及如何應對等。

    2 結果

    2.1 干預組與對照組的一般情況 根據入選標準,共確定干預組及對照組患者各31例,兩組的一般情況比較,見表1。經t檢驗及χ2檢驗,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干預前的GDS得分年齡、性別、婚姻、慢性疾病及文化程度的構成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2 研究對象基線生活質量 干預前兩組健康調查問卷(SF-36v2)維度均分比較,見表2。經t檢驗,干預前干預組與對照組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8個維度分數差異均無顯著性。

    2.3 干預后6個月效果評價

    2.3.1 干預組6個月時與干預前健康調查問卷(SF-36v2)維度均分比較 見表3。相對于干預前,干預組6個月時的生活質量8個維度的分數都有了較大幅度升高,經t檢驗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2.3.2 干預組6個月時與3個月時健康調查問卷(SF-36v2)維度均分比較 見表4。經t檢驗,干預組6個月時的生活質量相對于3個月時,在生理職能(RP)、心理功能(MH)、社會功能(SF)維度分數有了顯著提高,其他維度差異無顯著性。

    2.3.3 對照組6個月時與干預前健康調查問卷(SF-36v2)維度均分比較 見表5。經t檢驗,對照組6個月時的生活質量相對于干預前,各個維度分數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在生理功能(PF)、情感職能(RE)、活力(VT)、軀體疼痛(BP)及總體健康(GH)維度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轉貼于

    2.3.4 對照組6個月時與3個月時健康調查問卷(SF-36v2)維度均分比較 見表6。經t檢驗,對照組6個月時與3個月時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相比,除了總體健康(GH)維度分數有了顯著升高外,其他維度都差異均無顯著性。

    2.3.5 6個月時干預組與對照組健康調查問卷(SF-36v2)維度分數比較 見表7。經協方差分析,6個月時,干預組在生活質量的情感職能(RE)、活力(VT)、心理功能(MH)、社會功能(SF)維度分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他維度方面的分數差異無顯著性。

    3 討論

    由于生理、心理的變化,老年人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減弱,以及生活變遷、各種慢性疾病、缺乏人際交流和情感支持等原因,常會產生抑郁情緒。因此在社區積極開展對老年抑郁的預防和治療,已成為社會健康老齡化發展的當務之急。

    3.1 心理干預可以提高老年抑郁患者長期的心理、社會健康水平 本研究3個月心理干預后的調查表明,干預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效果[10]。6個月時再次調查顯示,干預組患者在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各個維度均分較干預前有了全面顯著提高,在生理職能(RP)、心理功能(MH)、社會功能(SF)維度均分較3個月時有顯著改善,說明支持性心理干預對老年抑郁患者長期的影響較為全面,并且隨著心理、社會方面健康水平的好轉,生理方面的健康水平也逐漸得到改善,使機體進入了身心互相影響的良性循環。對照組6個月時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生理功能(PF)、情感職能(RE)、活力(VT)、軀體疼痛(BP)及總體健康(GH)維度較干預前均分有顯著提高,總體健康(GH)維度也較3個月前有明顯改善,說明隨著時間延長,對照組患者抑郁癥狀也有所減輕,生理、情感方面的生活質量隨之得到了提高。但6個月時兩組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比較發現,干預組患者在情感職能(RE)、活力(VT)、心理功能(MH)及社會功能(SF)維度均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表明6個月時干預組患者在心理、社會方面的健康水平仍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以上結果也說明了支持性心理干預對于社區老年抑郁患者生活質量的長期影響主要是提高其心理、社會方面的健康水平,對生理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支持性心理干預基礎上,結合其他方法來更好地全面提高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的生活質量。

    在Unutzer等的研究中,6個月和12個月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了干預組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

    此外,Cuijpers在對護理機構的干預中也發現,經過1年的健康教育、小組討論等干預,干預組老年抑郁患者在健康相關生活質量(MOS-SF-20)的情感職能(RE)、心理功能(MH)、社會功能(SF)及軀體疼痛(BP)維度均分相對于對照組患者有顯著改善[13],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經過干預的老年抑郁患者,其心理、社會方面的生活質量要優于未經過干預的患者。Cuijpers研究中對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價是1年以后,而本研究中3個月和6個月時干預組患者的心理、社會方面的生活質量已得到了顯著提高,說明了支持性心理干預方案可及時有效地提高老年抑郁患者的生活質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對社區老年抑郁患者進行更長時間的支持性心理干預,以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全面持續的提高。

    3.2 支持性心理干預方案適合在社區運行 本研究實施過程表明,在社區實行以群體教育和個體干預相結合的支持性心理干預方案是可行的,可幫助患者系統地了解自己的身心特點及相關知識,并有針對性地應對個人的具體問題。

    研究應用的群體教育,是以患者的知識結構特點為基礎,采取從老年人身心特點到抑郁知識層層深入的系統教育方式,不但提供了患者較為系統的生理、心理知識,還以老年人共性化問題為主,通過參與的人際行為模式,有效地增加了患者的社會活動及人際互動。針對多數老年抑郁患者是中小學文化程度的狀況,首先給其介紹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心理衛生及常見的心理問題,使患者對自身狀況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能認識維護自己的健康狀況的有效可行方法。在此基礎上,針對可能會影響到老年人抑郁癥狀產生的各種問題給予指導和建議,如應對慢性疾病、如何改善睡眠、保持人際交往、培養興趣愛好等,幫助患者有效地應對自身面臨的具體問題。最后介紹老年人抑郁發生的原因及影響因素、臨床表現,以及如何應對。教會患者掌握不良心境自我調整的方法,充分調動患者內在潛力,恢復心理健康。

    在個體干預方面,本研究在查閱國內外老年抑郁病因及影響因素文獻和結合患者具體表現的基礎上,將與老年人抑郁密切相關的8個方面主要問題總結出來,由社區醫護人員運用支持性心理治療的基本技術對這些具體問題給予個體干預,為老年抑郁患者解決和面對各種與抑郁相關的問題提供了許多幫助與指導。對未接受系統心理專業教育,僅接受短時間培訓的社區醫護人員來說,以具體問題為依據實施干預,使干預具備了可操作性。

    本研究的干預者以社區醫護人員為主。結果表明:作為老年人經常接觸和信任的專業人員,社區醫護人員對老年抑郁患者進行支持性心理干預更容易得到切實落實與患者的認可。我國目前心理專業人員缺乏的現狀表明,社區醫護人員掌握基本的心理學知識,為老年人提供心理保健服務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轉變也決定了由社區醫護人員承擔老年人心理障礙的防治是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14]。

    1 Prince MJ,Harwood RH,Blizard RA,et al.Impairment,disability and handicap as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 in old age.The Gospel Oak Project V.Psychol Med,1997,27(2): 311-321.

    2 楊本付,劉東光,邵光方.濟寧市老年抑郁情緒的現況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中國老年學雜志,1999,19(4):195-196.

    3 Penninx BW,Guralnik JM,Ferrucci L,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hysical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8,279(21):1720-1726.

    4 Fassino S,Leombruni P,Abbate DG,et al.Quality of life in dependent older adults living at home.Arch Gerontol Geriatr,2002,35(1):9-20.

    5 Serby M,Yu M.Overview: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2003,70(1):38-44.

    6 Blanchard MR,Waterreus A,Mann AH.The Effect of primary care nurse intervention upon older people screened as depresse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5,10:289-298.

    7 Banerjee S,Shamash K,Macdonald AJD,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ffect of intervention by psychogeriatric team on depression in frail elderly people at home.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96,313(7064):1058-1061.

    8 Unutzer J,Katon W,Callahan CM,et al.Collaborative care management of late-life depression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2,288(22):2836-2845.

    9 Blanchard MR,Waterreus A,Mann AH.Can a brief intervention have a longer term benefit?The case of the research nurse and depressed older people in the commun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9,14:733-738.

    10 賈守梅,馮正儀,胡雁,等.支持性心理干預對老年抑郁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05,8(1):27-29.

    11 Chan AC.Clinical validation of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Chinese version.Journal of Aging & Health,1996,8(2):238-253.

    12 李魯,王紅妹,沈毅.SF-36健康調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測試.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2,36(2): 109-113.

    第4篇: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國內外指南關于老年人應用他汀治療血脂異常的論述

    鑒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整體危險增加,治療血脂異常的絕對獲益增加。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推薦根據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合并的危險因素確定治療策略及血脂的目標水平,并結合個體特點合理選擇調脂藥物,如無特殊原因或禁忌證,鼓勵對心血管病的極高危、高危患者積極進行調脂治療。

    《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2015年《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建議,在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之前,應認真評估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應充分權衡他汀類藥物治療的獲益/風險,根據個體特點確定老年人他汀治療的目標、種類和劑量。

    推薦調脂治療目標,見表1。

    《全球血脂異常診治建議》2013年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的《全球血脂異常診治建議》推薦對80歲以內人群進行長期風險管理,建議一級預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L-C)的理想目標為

    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降脂指南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降脂治療指南推薦他汀用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心功能尚好和非透析患者的二級預防,強調目前缺乏老年人群他汀類藥物治療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數據,沒有證據支持年齡>75歲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使用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推薦年齡>75歲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使用中等強度(使LDL-C降低30%~40%)他汀類藥物治療。鑒于目前沒有針對年齡>75歲老年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研究,如已服用他汀類藥物并耐受治療者繼續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美國國家脂質協會血脂異常管理建議2014年美國國家脂質協會的血脂異常管理建議,推薦生活方式的干預對血脂異常患者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至關重要,治療強度應根據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絕對危險進行調整。

    2014年英國國家優化衛生與保健研究所新版血脂管理指南推薦根據患者危險分層進行不同強度的他汀治療。老年人使用他汀的建議和注意事項

    鼓勵所有血脂異常的老年患者調整飲食結構,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減輕體重和運動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決定,不提倡老年人過分嚴格控制飲食和過快減輕體重。

    應根據老年人個體特點選擇調脂藥物,如無特殊原因或禁忌證,應鼓勵具有多種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對于不能耐受他汀的老年患者,可考慮:①更換另一種藥代動力學特征不同的他汀;②減少他汀劑量;③隔日用藥。對于使用小劑量他汀后總膽固醇(TC)或LDL-C水平迅速下降的老年人,應注意排除是否患有腫瘤等消耗性疾病。

    他汀類藥物相關的肌肉、肝臟、腎臟及新發糖尿病等不良反應隨他汀劑量增大而增加。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他汀應從小或中等劑量開始,以后根據他汀療效調整劑量,以避免他汀的不良反應。與

    對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等極高危老年患者可使用中等劑量他汀,盡快使血脂達標。對使用中等劑量他汀不能達標的老年患者,可與依折麥布聯用。

    對具有多種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老年人,可考慮使用小劑量他汀進行一級預防。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生理性改變導致肌肉萎縮、肌力減弱,他汀類藥物引起的肌肉不良反應可使相關癥狀加重,影響身體的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部分患者在尚無肌酶升高或肌病發生時即可出現不利影響,如肌肉無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增加跌倒所致創傷的可能。因此,使用他汀類藥物前后應充分評估老年人調脂治療的獲益/風險,避免他汀的不利影響。

    女性、體型瘦小、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圍手術期、存在低血容量的老年患者發生肌病的危險增加,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并監測不良反應。他汀類藥物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預防時,血壓控制不佳、有腦出血病史或腦出血風險高的老年人需權衡風險和獲益后決定是否使用。

    老年人的生理變化導致肝腎功能減退、常使用多種藥物,應重視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合并用藥選擇不當,可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或降低療效。應盡量選擇使用在肝內或體內不同代謝途徑的藥物。

    第5篇: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養老服務已經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但目前我國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不足、比重偏低、質量不高,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為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提出如下意見:

    一、重要意義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它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是我國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是破解我國日趨尖銳的養老服務難題,切實提高廣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優良傳統,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選擇;是促進家庭和諧、社區和諧和代際和諧,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擴大就業渠道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二、基本任務

    發展居家養老服務,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在城市社區普遍展開,同時積極向農村社區推進。力爭“*”期間,全國城市社區基本建立起多種形式、廣泛覆蓋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不斷充實,服務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專業化和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不斷壯大,居家養老服務的組織管理體制和監督評估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農村社區依托鄉鎮敬老院、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等現有設施資源,力爭80%左右的鄉鎮擁有一處集院舍住養和社區照料、居家養老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1/3左右的村委會和自然村擁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動和服務的站點。

    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必須堅持以下幾項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從老年人實際需求出發,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質量、人性化的服務;堅持依托社區。在社區層面普遍建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場所和服務隊伍,整合社會資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營造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環境;堅持因地制宜。緊密結合當地實際,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社區人文環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適應,循序漸進,穩步推開;堅持社會化方向。采取多種形式,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和支持居家養老服務。

    三、保障措施

    (一)制定居家養老服務發展規劃。各級政府應緊密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地研究制定本地城鄉社區發展居家養老服務規劃,并把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社區建設總體規劃中,統籌安排,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快速健康發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資源。各級政府應轉變職能,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辦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興辦居家養老服務業。各級政府要統籌考慮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和運營管理等問題,合理配置資源。有條件的地區可針對性地設立專項資金,開設資助項目,探索適應當地特點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三)貫徹落實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的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國家現行關于養老服務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對養老院類的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免征營業稅,對各類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免征自用房產、土地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

    (四)整合資源,建立和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要按照當地社區建設規劃和老年人實際需要,協同各個部門,整合資源,在城市社區和大部分農村鄉鎮建設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站點等基礎設施,大力推動專業化的老年醫療衛生、康復護理、文體娛樂、信息咨詢、老年教育等服務項目的開展,構建社區為老服務網絡,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種服務。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門到社區為老服務設施接受服務和參加活動;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則采取派專人上門包護,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多種需求。依托城市社區信息平臺,在社區普遍建立為老服務熱線、緊急救援系統、數字網絡系統等多種求助和服務形式,建設便捷有效的為老服務信息系統。

    (五)加強專業化與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要鼓勵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考試合格發給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認真實施專業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科學界定居家養老服務中職業社會工作者的崗位和職責,加強對社工專業人才的吸納與培養。同時,加強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

    要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志愿者組織,鼓勵和支持社區居民和社區單位等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

    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地位和待遇。緊密結合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的實行,為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人員落實相應的物質待遇;對符合條件的從事居家養老服務人員,要按規定享受相應的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

    (六)積極培育和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組織。按照政府職能轉變以及與企業、事業、社團分離的原則,對居家養老服務中能夠與政府剝離的服務職能都要盡可能交給社會組織和非營利機構去辦,交給市場和企業去辦。各級政府應積極培育、規范管理各類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鼓勵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發展連片輻射、連鎖經營、統一管理的服務模式。

    第6篇: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老年人;社會工作;精神關愛

    中圖分類號:C9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6-0109-02

    一、老年人口現狀綜述

    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顯示,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為177 648 705人,占人口總數的13.26%,其中65歲以上人口為118 831 709,占人口總數的8.87%,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1],中國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隨著中國經濟、技術、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國很有可能成為第一個未富先老的大國,由于醫療技術等的迅速發展,中國老齡化的現象尤其明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了三十余年,中國目前的老年人口結構中,空巢、失獨人口占的比例越來越高,發達國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情況下進入“銀潮”的,在中國基本國情的背景下,中國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比之發達國家面臨著更巨大的壓力。

    在2013年召開的兩會上,胡曉義給出了2012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97萬億元,支出1.55萬億元,當期結余4191億元,累計結余2.37萬億元的統計數據,胡曉義指出“在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支持下,總體上說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大于支出,當期不存在基金缺口問題”。近幾年,中國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上調養老金,著力解決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比往常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子女的物質支持,老年群體經濟能力較之以前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需求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年輕人一般離家外出工作,老年人留居家中,生活環境逐漸閉塞,很難與外界有效交流,老年人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需求方面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二、老年關愛需求分析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2]31。當較低的需求得到滿足以后,較高的需求就會涌現出來。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大多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也能享受到子孫的物質支持,物質需求基本滿足后,就更渴望精神層面的需求。老年工作的基本目的是“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3]116,對于身處困境的老年人,要幫助他們改善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使老年人能夠從物質和精神雙層面安享晚年。為此,提出了“全人服務”[4]理念來介入老年人社會工作。全人服務提倡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人照顧,全人關懷,圍繞“以老人為中心”以達到“全人健康”為目標,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和手段,全面關注老人的身體、情緒、心理、社會、環境、職業和心靈向度,充分利用一切實際資源和手段,對老人進行系統的、整體的全面照顧,全面關懷。全人服務可以分解為“身、心、社、靈”四個部分,身是指身體健康方面,通過關懷照顧,使老人在身體方面預防、治療身體疾病,緩解或者延緩各種病痛;心,是指心理方面,通過與老人溝通,使老人心情舒暢;社,是指社會交流方面,通過舉辦一些活動,使老年人了解社會信息,不致與社會脫節,并通過與家人、社工、志愿者等的溝通交流,讓老年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靈,指的是心靈向度,全人服務目的是整合服務的模式達到全面的照顧。老年人的全人服務就是將老年人看成一個完整的人而為之服務。并在照顧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全人照顧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物質精神等各種需求。

    三、社會工作介入老年關愛范圍

    老年社會工作者關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就是要運用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方法、技巧,秉承“全人服務”的理念,全面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病痛、社交、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緩解老年人的病痛,提高生活質量,使其自信樂觀地面對步入老年后的各種問題,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其生活質量。精神關愛貫穿著老年人從入院前到入院中以及入院后的全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入院前工作

    自然衰老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過程,自然衰老帶來了身體機能等各種變化,不同的老年人對此的感受也并不一樣,老年社會工作者不但要關注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更要關注老年人心理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身體和社會周邊環境的變化對老年人的影響相對于身體狀況而言,更難觀察,尤其要做好老年人入院前的評估工作。入院前能否做出正確的評估,關系到老年人入住后是否能順利適應機構內的生活,所以至關重要。由于老年人情況各不相同,一部分是年事太高,家中子女工作繁忙,無暇照顧,一部分是沒有子女或者是失獨的單身老人,大部分是高齡、生活半自理的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情況各異,經濟條件、身體條件、精神狀況、所居住的社區環境、老年人個人過往經歷都千差萬別,要在老年人入院前做好這方面的調查,對入住的老年人做出真實的評估判斷。多與老年人及其周邊鄰居親屬溝通,對老年人的心理和環境做出正確的評估,為老年人建立詳細的檔案,因人而異設計符合老年人個體服務需求的方案。

    2.合理運用資源

    入院以后,老年人相對入院前盡管吃飯穿衣等方面有了更好的照顧,但是相對入院之前,他的社交環境卻相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入住養老機構等于進入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嚴重缺乏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子女親屬探望次數有限,嚴重缺少了與家人的溝通,社會工作者要運用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關愛老年人精神健康,精神關愛是對老年人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老年人的精神狀態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生活質量,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老年社會工作者要運用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運用老年人的親情資源,結合周邊環境搭建一個社會支持網絡,比如可以搭建與親人溝通的平臺,對于親屬子女家在外地,不能常常探望的老年人,也可利用現代通信設備,利用網絡視頻,讓他們與家人經常“見面”。有效運用志愿者資源,積極構建社工和志愿者服務體系,使志愿者常常到老年人身邊與其談心交流,對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慰藉其心靈。利用社工自身助人自助的理念,積極為老年人服務,不斷呼吁倡導關于老年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促進國家老齡化建設,使老人安享晚年。

    1999年世界衛生日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口號。所謂“積極老齡化”,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積極”是指不斷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務,不僅僅指身體的活動能力或參加體力勞動的能力。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殘疾的老年人仍能對其家庭、社區和國家做出積極的貢獻。在老年人中樹立積極老齡化的觀念,銘記老年人過去曾經為國家為社會做出的貢獻,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余熱,促使老年人積極轉變社會角色,順利適應年老后的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健、老有所學、老有所用、老有所樂”,最終實現“老有所成”。社會工作者不但要鼓勵老年人提高自身的意識,努力適應老年期的生活,發揮自身的價值,還要創造環境,不但滿足老年人物質方面的需求,更關注老年人精神層面的變化,促進老年人積極老齡化。

    四、老年人關愛介入的方法

    老年個案工作[3]147:是指老年社會工作者在個案專業價值觀的指導下,運用專業的知識和技巧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和幫助。接案:在接案時要注意與老年人進行很好的溝通,讓老年人接納社工。社工可以在接案前做一些相關的準備,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切身情況,準備一些輔助工具如老花鏡、助聽器等等,鼓勵老年人與自己交流,尤其要注意放慢語速,老年人年齡大了之后,聽力、反應力都相應地受損,要充分考慮這些情況。給老年人思考的時間。注意觀察老年人的肢體、神態的反應,以發現一些隱藏的問題。預估:在這個階段要綜合評價老年人的身體、精神、周邊社會環境等的狀況。特別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狀況,給出一個正確的評價。制訂計劃:在這個階段里要充分吸收老人參與,尊重案主自決。老年人參與到計劃的制訂中,可以促進老年人積極實施計劃,取得更好的效果。

    老年小組工作[5]89:是指針對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通過提供不同目標模式的小組方案進行輔導與治療,增進老年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改善其態度、人際關系和應對實際生存環境等的社會生活功能,以及滿足老年人工具性和情感性需求的過程。

    老年小組工作的基本模式分為社會目標模式、治療模式、交互模式[2]189。

    社會目標模式是指老年人參加有意義的社會活動,變得更有社會意識感和社會責任感,并因為參加了社會活動而變得更有信心,促進身心健康。社會目標模式中的小組成員一般招募身心比較健康的老年人,通過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關心社會中與老年人權益和福利相關的共同問題、提高自信心,提高社會功能。

    交互模式是指讓老年人參與人際關系的互動以協助解決問題,強調尋求成員需求為共同基礎,發展小組契約。交互模式可以增強老年人應對生活轉變的能力,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實現其最佳的身心調節。小組成員一般招募那些存在共同問題的老年人,通過小組活動,解決現存的問題,發展小組成員的友誼。

    治療模式是以臨床性治療為目標,通過小組活動,幫助老年人解決生理、心理和行為問題,恢復身心正常功能。治療模式幫助老年病患者和不愿意與社會交往的老年人恢復適應能力。小組成員一般招募那些有較為嚴重的情緒問題、行為問題、人格問題、精神異常或者有社會偏差行為的老年人。

    社區老年工作:社區老年工作強調以社區為介入點,比較重視老年人與社區的關系,強調發掘老年人的潛能,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事務,改善社區生活。社區工作促進老年人與社會的接觸,加強老年人的社區參與,體現老年人的價值,而老年人也可在參與過程中發掘自己的潛能,減低孤獨感和喪失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社區工作手法有助于把老年人的參與帶到社區層面,而通過組織老年人的集體參與,讓他們發揮能力去貢獻社區,去建立和完善積極的晚年形象。

    五、關于老年社會工作的反思

    老年社會工作是針對老年人特定人群的工作,縱觀社會工作的發展,我國的學科理論均來自西方國家,本土化的過程緩慢且復雜,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還處在摸索前進的階段,真正適合于我國國情的社會工作方法還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和發展,雖然我們國家已經著重培養了很多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但是相關理論的學習與實際的運用還處在脫節的階段,我們很多的畢業生進入工作單位以后并沒有把所學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工作中,在日常工作的開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們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就醫狀況,忽視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們盡自己的所能采用專業的理論、方法、技巧去干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使其能身心都得到慰藉,安享晚年,但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還存在一些不足甚至是誤區。比如我們更多地重視小組工作的開展,而輕視了個案,因為在養老機構中,老年人很多,更適合開展小組工作,而我們開展的小組工作多數也是傾向于老年人身體機能的鍛煉,延緩其機能的衰退。比如一些擲球類的活動,老年人的心理同樣需要干預,而在這方面我們的活動卻比較少。另外我們社會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多數情況下是隱性的,但現在某些部門和媒體卻對社工的工作進行了顯性的報道,使社工的工作逐漸顯現出浮華,不利于社工工作的更好發展。部分機構和社工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沒有把工作落到實處,沒有真正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只是一味地迎合相關政府部門的口味,例如,某機構讓一群老年人穿著戲服表演節目給領導干部和參觀者觀看,他們都是高齡老人,發展文藝興趣有助于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在這種場合下表演的確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要把社工的工作做到實處,對于老年社會工作者來說,如何走進老人的心里,讓他們接納你,愿意向你傾訴他們的苦悶與歡樂,不但讓他們吃穿有人照顧,精神和心理更有寄托,開心安享晚年才是根本。我們更要加大宣傳力度,使社會人士更關注老年群體,在政府、社會、機構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下,真正促進積極老齡化,為我們的老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大環境、溫馨的家庭小環境,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最后得到“老有善終”。

    參考文獻:

    [1]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

    [2]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6-147.

    第7篇: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微型營養評價;老年人;BMI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以惡性腫瘤,糖尿繽病等為代表的慢性疾病已成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1-2]。資料表明,老年人的容易罹患營養不良,而有特殊代謝特點[4-5],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表明[2-3],60歲以上老年人營養不良發生率為17.6%。本研究通過MNA問卷調查并結合人體測量、生化檢測,對住院老年患者進行營養篩查,評價MNA的有效性[6-8]。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0年5月~7月我院>60歲住院老年患者150例,平均年齡在81.9歲,其中男性78例,女性72例。

    1.2方法

    1.2.1 MNA的測定用統一的MNA問卷進行評定 問卷內容包括:①人體測量項目:體質指數(BMI)、上臂圍、小腿圍、近3個月體質量丟失情況5項;②整體評定:包括生活、心理、用藥情況、醫療及疾病狀況等6項;③膳食評估:包括食欲、每日攝食狀況、攝食行為模式等6項;④主觀評定:對自身健康及營養狀況的評價。上述4個方面18個問題總分30分。MNA問卷包括兩個部分:篩查和評價。

    1.2.2 MNA法測定結果的判斷篩查和評價得分相加為MNA總分,判斷標準為:MNA≥24分,為營養狀態良好;17分≤MNA≤23分,為存在發生營養不良的危險性;MNA17,為營養不良。

    1.2.3 BMI測定結果BMI=體重/身高2標準在18.5

    1.2.4生化檢查空腹測定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總淋巴細胞計數。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標準差、均數結果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

    2結果

    2.1 MNA評分采用詢問法對150例老年患者進行MNA問卷,有效問卷150例,問卷合格率100%外科老年患者中20(26.6%)例營養不良,43(57.3%)例存在營養不良風險,內科住院患者中11(14.7%)例營養不良,40(53.3%)例存在營養風險。內科老年患者平均得分為(23.1±3.1),較外科(19.5±3.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5),認為內外科MNA值總體存在差異,見表1。

    2.2人體測量(BMI) MNA總分與BMI的相關系數r=0.4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生化指標 普外科女性老年患者白蛋白和血紅蛋白均植較內科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MNA是由Guigoz[7-8]等設計的一種用于老年人的營養評價法,該方法簡單易行,目前,MNA已普遍被國內外醫療機構用于老年營養不良的早期篩查。

    國內外的研究認為[3-5],老年人的營養不良患病率高,老年患者營養不良可能與人體生理代謝特點有關,隨著年齡增長,消化器官功能減退,各種消化液減少及消化功能降低,對食物消化吸收降低,同時老年牙齒脫落影響食物咀嚼。本研究中顯示,外科老年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為26.6%,顯著高于內科老年患者14.7%。

    研究[7]認為MNA與BMI(r=0.451)、白蛋白(r=0.32)呈顯著正相關(P

    4結論

    綜上所述,住院老人存在較高的營養不良,入院時可選用MNA法對其進行營養狀況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采取相應的營養干預措施,提高老年人的營養狀況和生活質量,促進疾病的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參考文獻:

    [1]蔡美琴,王少墨,張曉敏,等.上海市中小學生肥胖流行情況及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2,22(1).

    [2]武陽豐,馬冠生,胡永華,等.中國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現狀[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5,39(5).

    [3]陳春明.利國利民的信息寶庫: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

    [4]李娟.老年病房營養不良狀況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11).

    [5]李曉雯,陳禹,楊勤兵.老年住院患者營養狀況的評價與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3,19(2).

    [6]陳春明.中國成人體重指數分類推薦意見簡介[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1,35(5):349-350.

    第8篇: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重要意義

    老年人最值得尊敬和愛戴,也最需要關心和幫助。中華民族素有敬老、尊老的傳統,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老年群體在日常生活照顧、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緊急救助等方面呈現出日益增長的需求。妥善處理人口老齡化問題,關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認真解決老年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利于保持家庭關系穩定和睦,促進老年群體與其他群體和諧相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有利于促進相關行業發展,推動經濟增長,提高全體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重要意義,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

    二、突出工作重點,明確政策措施

    發展養老服務業要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要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養老服務業準入制度,積極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鼓勵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等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

    (一)進一步發展老年社會福利事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不斷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老年福利服務體系,為城鄉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的老年人和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服務,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要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參與老年社會福利事業,增加老年福利服務設施數量,提高服務質量。

    (二)大力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采取積極措施,大力支持發展各類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建適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學習、娛樂、健身的老年公寓、養老院、敬老院,鼓勵下崗、失業等人員創辦家庭養老院、托老所,開展老年護理服務,為老年人創造良好的養老環境和條件。

    (三)鼓勵發展居家老人服務業務。要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以老年人為對象的老年生活照顧、家政服務、心理咨詢、康復服務、緊急救援等業務,向居住在社區(村鎮)家庭的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四)支持發展老年護理、臨終關懷服務業務。支持興辦老年護理、臨終關懷性質的醫療機構,鼓勵醫療機構開展老年護理、臨終關懷服務。根據實際情況,對開展老年護理、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按規定給予政策扶持。

    (五)促進老年用品市場開發。制定鼓勵措施,引導企業開發、生產老年人特殊用品,促進老年用品市場發展,滿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

    (六)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素質。加快培養老年醫學、管理學、護理學、營養學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社區及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有計劃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崗位培訓,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服務意識和業務技術水平。

    三、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落實責任

    第9篇: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護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均壽命的逐漸延長,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也日趨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醫療、護理工作的關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決并做好有效的心理護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度過晚年生活,已成為當今老年人心理護理的重要內容,是護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我國老齡化社會現狀

    1990年以來,我國老齡化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長,200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占我國總人口的10.09%[1],全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預測到2015年將超過2億,約占總人口的14%,到21世紀中葉將達到4億左右,占總人口的1/4[2]。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高齡、高速、數量大的特點[3],這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提出了嚴峻的

    挑戰。

    2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專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4]有5個方面。

    2.1心理狀態良好情緒樂觀,精神愉快,熱愛生活和家人,幽默豁達,助人為樂,有好奇心,對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對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2.2智力正常在判斷事物時,基本準確;在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在分析問題時,條理清晰;在回答問題時,能對答自如;在平時生活中,有比較豐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生活目標。

    2.3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想辦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2.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幫助別人,也樂于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老伴及晚輩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2.5能保持正常的行為能正確扮演符合該年齡在各種場合內的身份和角色,其對社會的看法,對道德倫理的認識,都能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即與社會協調一致。

    3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和特征

    現代意義上的老年心理健康[4]又稱心理衛生,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

    3.1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1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機能的退化,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質量均明顯降低[5]。老年人因衰老引起的各臟器功能減退是多臟器衰竭的基礎[6]。多數老年人記憶力下降,語言活動及思維范圍窄,難以表達出自己的思想,產生聽覺理解和判斷力的障礙等。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視聽功能障礙、認知老化、生活方式等。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變,伴隨健康狀態和社會環境的改變,老年人的心理也會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變化,出現一些心理健康問題。

    3.1.2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經濟收入與文化教育、婚姻與家庭、體能與文體活動等。如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3.1.3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支持、個體參與社會閑暇活動、老年社區衛生服務[7]。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由于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而保持心理平衡,從而有益于更好地適應機體和環境的變化[8]。心理健康與人際交往、家庭關系、生活、身體狀況、睡眠、文體活動、經濟收入和住房等滿意度呈正相關[9]。

    3.2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征

    3.2.1孤獨的心理老年人的腦及體內其他器官均趨于衰退和功能下降,處處感到力不從心,特別是心理上產生老而無用、孤獨寂寞感[10]。再加上老年喪偶、獨居、離退休、人際交往少、社會和家庭地位改變、生活空間增多或身體心理及其他原因導致的行動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虛寂寞,心理上往往產生隔絕感或孤獨感,進而感到煩躁無聊。

    3.2.2焦慮、抑郁的心理焦慮是一個人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和憂郁。抑郁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心理。有文獻報告,正常人抑郁癥的發病率為10%~23%,而老年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轉性而引起抑郁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對疾病的治療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大部分老年人有負性情緒,家庭不和睦的老人負性情緒較嚴重[11]。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對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不容忽視的[12]。抑郁是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多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通常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表現形式多樣,可有輕度的憂愁到嚴重的痛苦[13]。老年人由于社會角色的改變,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有的沉默寡語,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凡事都無動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發脾氣,對周圍的事物看不慣,為一點小事而發脾氣。

    3.2.3敏感和猜疑的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測猜想自己的病情很嚴重,又懷疑醫生、護士甚至家人都在對他有意隱瞞病情,周圍一個細小的動作,一句無意的話語,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負擔。當患者可能出現與不治之癥患者某一相似癥狀而產生疑心時,多表現為情緒低沉、悲傷哀痛、沉默少語,常常無端的大發脾氣。

    3.2.4恐懼與害怕的心理這是老年人進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應。害怕醫院陌生環境,過分擔心自己的病情,怕連累家庭,怕別人厭煩,怕醫務人員態度不好,怕發生意外等,從而產生恐懼感。

    3.2.5疑老和絕望的心理 認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瀕臨死亡邊緣,心灰意冷,消極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療。多表現為意志消沉、精神憂郁、束手無策,常暗自傷心落淚,不愿與人交往或交談,對治療及疾病的轉歸表現漠然,不愿接受治療和護理,消極化等待著“最后的歸宿”。

    4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針對老年人所獨有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根據個體差異及疾病階段所表現的不同心理,護士除自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精湛的護理技術外,更重要的還要應用心理護理程序進行心理評估及診斷、實施護理及評價,通過心理對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對疾病的能動作用,為恢復和增進病人健康服務。

    4.1心理評估細致觀察了解病人的性格、愛好、病情變化和家庭環境情況,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動,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個體化心理護理。收集資料的方法,一是通過直接和病人交談,二是通過和病人親人交談,也可通過心理問卷調查形式,從中收集其心理變化信息。

    4.2心理診斷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護理診斷。對老年人來說,心理診斷不是一次完成的,應不斷完善。

    4.3實施措施對老年病人的心理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可采用心理咨詢及啟發開導法。具體措施如下。

    4.3.1良好的護患溝通是心理護理的前提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美好的語言能使老人處于接受治療護理所需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狀態。①與老年病人溝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態度,要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性和技巧,主動與老人交談,了解他們心中的懸念問題,對其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合作。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對老年病人有適當的稱呼,護理時征得他們的同意,態度要和藹,避免發生傷害病人自尊的事情。③以精湛的技術贏得老年病人的信賴,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礙,主動配合治療。 ④護士應理解病人的情感需要,主動多接觸他們,給予他們極大的關心,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滿足醫療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醫,禮貌待人[14],時時用親切的語言、體貼入微的照顧來排解他們入院后對新環境的不適應。讓他們視如親人,愿意向我們傾訴內心的痛苦[15]。

    4.3.2對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愛護是心理護理的關鍵老人從溫暖的家庭到陌生的醫院,對周圍一切環境不適應,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對疾病認識不足而產生焦慮、恐懼情緒,作為和病人密切接觸的護士,首先要尊重、關心、愛護他們。需給予其精神支持和無微不至的生活照顧,講話禮貌,態度和藹,耐心聽取他們的主訴,對老人的健忘和 嗦給予諒解,對老人的要求盡量滿足。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損傷其自尊心。

    4.3.3努力消除孤獨情緒對老年患者的影響由于老年人依賴性強,易孤獨,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業余時間陪伴,尤其是喪偶老人,他們有“感情饑餓”現象,特別需要護士關心。所以護士要有耐心,盡可能多與他們交談,耐心聽取他們的“心聲”,不要隨意打斷,不要向他們亂作保證,使他們從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滿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壽。同時,加強社會聯系, 鼓勵其親友、老同事及單位人員前來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談活動[16]。鼓勵他們與周圍的病友多聊天,看看電視,聽聽廣播,閱讀各種報刊等。培養多種興趣,豐富生活內容,以分散注意力,調節緊張情緒,消除孤獨寂寞心理,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狀態。

    4.3.4積極維護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狀態,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療的必備條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現明顯變化,我們時時、處處、事事給予理解、尊重、同情、體貼,以科學的態度給予實事求是的解答,以維護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狀態。

    4.4效果評價可采用觀察法和調查法對心理護理的效果作出單獨或綜合性評價。多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信息,采用上級部門下查、不記名問卷調查、認真聽取家屬意見等方式,找出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改進護理計劃、完善護理工作。通過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及時調整病人角色,穩定情緒,幫助其增強適應能力,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以達到促進機體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復的目的。

    5小結

    綜上所述,老年心理護理是目前心理護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護理不同于心理咨詢和治療,是一種經常方式。針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人文關懷始終貫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護士的自身素質,使護士改變陳舊的護理觀念,樹立起人文護理的理念。在護理過程中,只要建立了信任、和諧的醫患、護患、家庭及社會關系,再配合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一定能夠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姜丹,胡亦心.老年護理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護理雜志,2005,22(4):54.

    [2]李嶸.淺談老年心理保健問題[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1):38-39.

    [3]曾毅.中國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9-70.

    [4]化前珍,郭明賢.老年護理與康復[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55-56.

    [5]鄭玲,吳渭虹,趙鐵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觀點[J].護理雜志,2005,22(7):33.

    [6]楊文,初榮,劉淑榮,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5,22(12):62.

    [7]楊紓加,溫玉潔.影響老年人健康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華夏醫學,2003,16(4):595.

    [8]孫淑梅,張紅蓮.老年腫瘤患者的心理個性測評與干預對策[J].護理雜志,2006,23(12):100.

    [9]林冬巖,韓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醫藥,2006,17(1):114.

    [10]王敏霞.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J].護理雜志,2008,25(4):36-37.

    [11]周運生,劉蘭.銀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分析 [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3,25(1):19.

    [12]羅敏,左月燃,金寧寧,等.影響我國老年人生活質量 的因素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5(1):30.

    [13]宋桂云,劉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應對方式與 焦慮、抑郁的相關性[J].護理管理雜志,2006,6(12):4.

    [14]郭軍英,楊宇彤.對軍隊療養老干部心理護理方法的 探討[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3):159.

    [15]吳巖.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及溝通方法[J].齊齊哈爾 醫學院學報,2008,29(2):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 |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天天摸天天碰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成人黄色网|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免费无码成人片|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免费的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www成人影院| 动漫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