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資源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旅游是不同于大眾化旅游的一種保護環境的持續發展模式[1],它是從生態學的理論出發,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強調資源保護,維持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提高資源和環境的管理水平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資源的開發潛力直接影響到一個地區是否適合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因此,科學評價生態旅游資源,對生態旅游開發規劃有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進行了研究,周文麗依據生態旅游資源特征,運用特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構建了生態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指標測度及評判方法[2],邱云美基于價值工程法對浙江麗水生態旅游資源各評價因素和因子的重要性進行分析[3]。
本文以重慶市為研究對象,采用價值工程法對重慶市部分景區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定性和定量綜合評價,為重慶市未來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合理性對策與建議。
1 重慶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構建
根據生態旅游的特征,結合《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4]等相關評價標準,我們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選取資源價值條件,生態環境條件,旅游開發條件三種重要因素進行指標體系構建,其他影響因素忽略不計。其中資源價值條件包括資源種類與規模等6個評價因子,生態環境條件包括地質地貌等5各評價因子,旅游開發條件包括客源市場4個評價因子,如圖1所示。
2 生態旅游資源價值工程模型
2.1 價值工程方法介紹
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簡稱VE)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又稱價值管理[5]。將價值工程法的原理應用到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中,有利于旅游地規劃與發展的資金的合理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達到最優化的,同時還是一種側重旅游資源功能的定量化評價方法。價值工程中的“價值”是指某地旅游資源所具有的功能價值與旅游發展應具備條件的相對關系,作為一種評價旅游資源價值的尺度,用價值系數公式來定量化比較[3]:
式中,V為價值系數,即旅游資源功能和價值之比。F為功能,即旅游資源所具有的用途;C是旅游資源的成本。
如果價值系數值為1,即資源因子正好滿足生態旅游開發條件,功能與價值平衡;如果價值系數大于1,則說明資源因子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優勢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功能大于價值;若價值系數小于1,表示該資源因子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劣勢資源,有待進一步完善,功能小于價值。
2.2 價值工程法基本流程
價值工程法的一般程序如下:
①首先,對影響生態旅游資源的因素進行分解,建立生態旅游資源價值評價體系;②對各項因素的分解因子在生態旅游資源價值中的重要性進行模糊打分,各因子按照不同等級打分,將各因子得分匯總,得出每一類影響因素的重要性;③計算各因子的功能評分系數和標準分數。公式如下[6]功能評價系數=某類因素得分/各類因素得分之和各類因素的標準分數=功能評價系數×100;④最后,將計算的標準分按比重分配給每個因子,從而得到各因子的標準得分。進一步對該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的功能進行評價。
2.3 重慶市主要生態旅游景區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分析
對上述構建的基于價值工程法的評價體系,我們選取五個重慶主要生態旅游景點,有針對性的設計了生態旅游資源評價調查問卷,面向專家、普通游客進行問卷發放,共發放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81份。問卷中采用模糊計分的方法,各因子按照“極好”、“好”、“較好”、“一般”、“差”劃分5個級別分別賦予8-10、6-8、4-6、2-4、0-2的分值,然后根據各因子得分和權重,得到旅游區綜合評價得分。
景點1:武隆喀斯特旅游區(天生三橋、仙女山、芙蓉洞);景點2:酉陽桃花源景區;景點3:南川區金佛山景區;景點4:江北區鐵山坪森林公園;景點5:長壽區長壽湖景區。
通過價值系數分析,重慶生態旅游資源價值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而如今,大自然的一次次報復無情地把我的希望拉向深淵。引起大自然報復的,竟然是我的人類同伴。人類一次次地摧殘著大自然。近兩年來,全球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自然災害。
在我國遼闊的地域,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為引發的災害逐漸增多,由于亂砍濫伐,使森林銳減,原先茂密的樹林變成了光禿禿的一片,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了每年數千人至數萬人的死亡數目,損失人民幣約1000--2500億元,多么驚人的數字啊。這對群眾和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威脅。
2002年歐洲兩次遭遇洪水,造成了32億美元的損失。美國發生的龍卷風造成的損失達15億美元。席卷加勒比海和美國的''莉莉''颶風導致損失6.5億美元。而引發這災難的罪魁禍首是人類。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國西部草原地區發生了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黑色風暴。整整持續了3天3夜,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公里,南北寬1440公里,高3400米的巨大黑色風暴帶。那場面另人觸目驚心。風暴所經過的地方,溪水斷流,水井干涸,田地龜裂,莊稼枯萎,千千萬萬人流離失所。
這是大自然對人類得懲罰,由于開發者對土地資源的不斷開墾,森林的不斷砍伐,致使土壤風蝕嚴重,連續不斷的干旱,更加顯示了土地沙漠化現像。在高空氣流的作用下,塵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塵埃升入高空才形成這次的黑色風暴。
這是一次另人深思的災難,人類的肆無忌憚引發了大自然的報復。樹木是人類的保護屏障,臭氧層是一層保護膜,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空氣是我們不可缺少的……而人類有沒有想過,沒有了它們,人類將面臨怎樣的生存危機?有時我不得不思考,科技的飛速發展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它雖然讓我們過上了舒適的生活,但卻摧殘了生態平衡,造成了生物鏈的中斷。
論文摘要: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工業化,人類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以往較為豐富的生態資本變得日益稀缺,阻礙著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各國紛紛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希望由此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進行生態資本價值核算,構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其目的就是使人們正確地看待經濟增長成本,注意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只注意到了對社會經濟的正面效應,沒有反映負面效應所造成的影響,從而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環境惡化、資源缺乏、生態失衡和不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之中。因此,改革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資源環境進行核算,走“綠色發展”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經濟活動離不開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生態資本三者共同作用。“綠色發展”就是以“綠色GDP”為發展目標,從現行的GDP中扣除資源環境成本和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服務費用,在保障生態資本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更多地以人力資本代替資源資本和環境資本,提高物質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
1生態資本內涵
1.1生態資本定義
生態資本是相對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實物資本與金融資本)而言的,表現為生態系統所有的資源生態潛力、環境自凈能力、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整體有用性等生態質量因素的總和,是具有生態價值的資本。生態資本按空間構成關系可分為三類:(1)地質資本,包括礦物資源和化石資源;(2)地理資本,包括土壤資源、水力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3)星際資本,包括光能和風能。而應納入生態資本價值核算體系的只包括地質資本和地理資本這兩種數量有限的資源。
1.2生態資本的特征
生態資本作為參與經濟活動的要素之一,同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生態資本的特征也具有二重性:一是具有生態資本的本質屬性,具有自然生態功能,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表現為生態資本的使用價值;二是具有資本的共同屬性,即以保值增值為目的,遵循市場供求與競爭規律,表現為生態資本的價值。
但是,生態資本不同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生態資本具備其它資本所不具有的特征:(1)整體增值性。資本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由于生態資本受到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制約,保持生態系統內各因子的平衡協調,是實現生態系統整體價值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的前提;(2)長期受益性。通過合理利用生態資本,其使用價值與價值將不會永久喪失。并且,可再生資源還能依靠其自生的累積性,使生態資本自動增值,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3)雙重競爭性。生態系統各因子是在相互制約與相互促進中得到發展的,遵循共生、相生相克等自然生態競爭規律;同時,生態資本又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等存在著市場競爭,遵循市場競爭規律;(4)開放性與融合性。生態資本既具有生態環境系統的開放性與多樣性,又具有一般資本的融合性與擴張性,生態資本經營可以采用產權主體多元化、利益共同體等方式;(5)極值性。生態資本能夠承載人類生存與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經濟功能的需求,但是,生態資本對人類的需求并不是無限滿足的,其承載力具有一定的極值,超過極值進行開發和利用,將會導致資源環境的退化;(6)不動性與逃逸性。生態資本既具有資源環境的空間固定性,又具有一般資本規避風險的逃逸性。低回報率的生態資本會轉移地域或變換形態,流動到回報率較高的領域,引起生態資本的資本功能性逃逸;(7)替代性與轉化性。在一定條件下,生態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之間能夠相互替代或相互轉化;(8)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嚴格的區域性。不同區域的生態系統的組合和匹配都不一樣,而“因地制宜”是合理使用生態資本的一項基本原則。
2生態資本價值理論
生態系統依照其是否凝結人的勞動可分為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我國目前的經濟價值核算體系不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價值核算,導致生態資本價值被低估和人類對資源環境需求的過度膨脹,從而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自然生態系統是否具有價值在理論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勞動價值理論、效用價值理論、要素價值理論和供求價值理論等主要價值理論都對此有著不同的認識。
2.1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理論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廣泛地應用于價值的確認和計量中。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是衡量物品是否具有價值的唯一標準。如果生態資本具有價值,該價值就是物化在資源和環境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人們的抽象勞動與生態系統相結合,生態系統就具有價值;相反,當某一生態系統中的資源和環境沒有投入抽象勞動時,該生態系統也就不具有價值。而生態資本的價值是由生產這種生態資本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所決定的。
在實際中,不管人們是否承認沒有投入人類勞動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否具有價值,該生態系統都是客觀存在的,發揮著具體的生態服務功能。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的深化,沒有投入勞動的生態系統或部分投入勞動的生態系統同樣具有價值的觀點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勞動價值理論在生態資本價值計量方面存在著困難。
2.2效用價值理論
效用價值論認為價值就是人們對物品效用的感覺和評價,效用是價值的源泉。自然生態系統能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求,具有價值。但是,效用價值理論具有較強的主觀隨意性,它僅能為生態系統的存在價值、選擇價值的確定和計量提供可行的方案。
2.3要素價值理論
要素價值理論認為自然生態系統等非勞動要素與勞動要素一樣共同創造價值并參與到價值分配中,所以自然生態系統同樣也具有價值。但是要素價值理論模糊了勞動創造價值這一科學定義。
2.4供求價值理論
供求價值理論認為有需求的東西就具有價格,供求決定價值,供求關系是價值規律的內涵。該理論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稀缺的資源,通過市場可使得其價值能夠充分得以體現,在價值確認和計量上具有可行性。
總的來說,自然生態系統也具有價值,并且與人工生態系統一起組成生態資本,參與到價值創造的經濟活動中去。
3生態資本價值核算方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將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了一套資源環境與經濟一體化核算體系(SEEA)。該體系能準確地表現資源和環境在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并以最簡明的經濟指標反映可持續發展的本質。SEEA核算法通過把資源和環境賬戶作為SNA(國民經濟核算賬戶體系)的衛星賬戶,然后與核心賬戶(貨幣型賬戶)對接形成一體化核算。由于資源和環境是物質型賬戶,需要先將環境賬戶和資源賬戶轉換為貨幣型賬戶。目前生態資本價值的核算方法有以下六種。
3.1補償價值法
補償價值法根據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凝結抽象勞動后的資源環境具有價值,從補償角度看生態資本價值(w)包括三部分:
W=C+V+m
式中,C、V、m分別為補償、保護與建設某項資源環境所投入的物化勞動價值、活勞動價值和活動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該法以實際投入的補償支出計量資源環境的兩大價值,應用了歷史成本屬性,可靠性較高但相關性不足。同時,沒有收入勞動的資源環境與少量投入勞動的資源環境同樣也具有價值的觀點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對這部分資源與環境不進行計量的話,資源環境總價值易被低估,造成資源環境的濫用。因此,補償價值法主要適用于資源環境補償增值的計量。
3.2總經濟價值法
總經濟價值法根據效用價值理論,將資源環境價值(TEV)按效用不同分為兩大類:使用價值(uv)和非使用價值(NUV,又稱存在價值);又將UV細分為直接使用價值(DUV)、間接使用價值(IUV)與選擇價值(OV)。其計量關系為:
TEV=UV+NUV=(DUV+IUV+OV)+NUV
式中,DUV是指資源環境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表現為物質功能,可直接根據市場價值法計量;IUV不直接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但可為生產和消費創造必要條件,表現為環境容量和舒適性功能,可采用生產函數法、損失規避法、預防支出法等計量;OV是人們愿意保護現有資源環境以備未來使用的支付意愿,相當于消費者為一項未使用的資源環境所愿意支付的保險金,表現為資源環境的自行維持功能;NUV為人類對資源環境的永久享用價值與資源環境潛在功能價值的合理評估。目前DUV與IUV可應用于歷史成本、現行市價等屬性進行直接或間接計量,比較可靠;OV與NUV均僅能采用價值評估法進行計量,計量的主觀性強,可靠性低。因此,企業在進行資源環境價值核算時,只要同時符合可定義性、可靠性與相關性要求,企業就應將其擁有的或控制的資源環境確認為自然資產,并同時確認相應的生態資本。
3.3租金或預期收益資本化法
租金或預期收益資本化法根據地租理論和財務管理理論,將預期的資源環境在未來一定年限內產生的兩大價值(即預期的租金或收益)按社會貼現率折現后的現值作為資源環境價值。其計量公式為:
V=V1+V2
V1=qRo/r
關鍵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207-03
關于生態經濟學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間的關系。很多西方哲學家認為人類群體的增加被視作環境的一部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思想家Aldo Leopold(1949)和Rachel Carson (1962)認為自然世界不是無限的,人類群體可能誘導不可逆轉的改變,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性。對于整個自然系統的健康,Lovelock(1979)的Gaia 概念強調了所有自然系統和人類責任(作為自然系統的一部分)的互聯性。同時,引出了技術樂觀(technological optimism),認為技術能使能源和資源有限增長,而相反的思想技術悲觀(technological pessimism)認為,技術帶來的能源限制將最終導致經濟增長停滯的概念[1]。因此,經常在實際操作中,生態經濟學讓生態學家和經濟學家聯合解決此問題。生態經濟學中最關鍵的是研究其價值問題。
1.生態價值的概念、特性、實現、分類和意義。生態價值的概念。生態價值是指以地球生物圈作為生命維持系統或人類生存系統的價值或稱生存價值,它是自然界物質生產過程創造的價值 。它可以理解為“ 生態的價值(value of ecology)”和“ 生態性價值(value foe ecology)”,前者指生態所具有的價值,后者指具有生態屬性的價值或“對于生態的價值”。客體對主體的單向關系的價值觀認為,它是生命現象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和滿足需要的關系。它是指包括人在內的整個大自然系統(生物圈)內在的生態平衡價值,沒有合適的調控機制的情感不可能有很高的智商,而情感的調節和控制恰恰是意志的主要功能。同時它也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社會的產物,隨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狀況的變化,其內涵和處延是不斷發生變化的。社會資源中的價值都和環境決策問題密不可分,其中一個是立足于社會哲學方面,而另一個則是基于環境和自然的經濟資源。但是,價值對于生態而言,生態價值則被布朗(1993年)定義為:一個人或社會團體的道德標準,是在生活中重要的有價值的通常被接受或個人堅持的判斷標準。公眾評論的價值比較傾向于人們認為重要的事情的范圍。一些生態特征對于當地社會可能沒有價值,但是對廣大的生態循環以及人類生存卻貢獻了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學者都對生態價值進行了界定,但無論何種方式的界定,都表現了生態價值是自然和社會系統的共同財富。自然既為人類提供了生態價值也為人類獲取生態價值做了限定,過度開發和利用生態價值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
生態價值的內容。從人和其他生物與環境的要素來看,生態價值包括的內容為:一是生態價值具體表現為自然環境及其要素的自在價值、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二是人和其他生命對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即生命體的生態價值。從生態系統整體與要素的關系來看,生態價值也包括:生態系統要素對系統整體的生態價值,簡稱生態要素的生態價值;生態系統整體對系統要素的生態價值,簡稱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的特性。主要為主體整體性、全球連鎖性、矛盾復雜性、時間持續性、客觀存在性、戰略緊迫性、二元性。其二元性表現在價值中包括土地資本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土地資本價值和由土地物質供求決定的土地物質的虛假社會價值。尤其是市場供需狀況對生態價值存在明顯的影響。由于人類對資源需求的增長使資源的稀缺性表現更加突出,當一種物品處于短缺狀況,并具有使用價值,才有市場價值。
生態價值的表現形式包括:包括生態的經濟價值、生態的倫理價值和生態的功能價值三個方面。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生態價值也可以有以下主要表現形式:可直接用貨幣度量的一般等價物,即價格;以及簡潔形式表現的差級收入方式。同時,生態價值具有資源價值、環境價值、認識價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生命維持價值和社會政治價值等主要形態。其中,生態的經濟價值是目前人類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重點考慮的內容。生態價值的經濟性體現在它與人類之間有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首先,生態本身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其次,生態的破壞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再次,是消除污染恢復生態能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充足的后勁 ;第四,生態的經濟價值顯效的周期較長,因而常為急功近利、狹隘自私者所不顧;第五,人類對生態的開發利用程度和生態對人類經濟的利用程度的把握具有很大的難度 。
生態價值的實現。生態價值真正得以實現的實質是人與自然關系中矛盾的解決。只有真正地解決了人與自然中的關系,才能真正得以實現生態價值。它從兩個方面實現:一方面是使生態價值所擁有的諸種價值形態,真正于人有益,對人發揮作用,滿足人的價值需求;另一方面是滿足生態客體由于人的生態利益而提出的客觀價值要求,使之發揮正常作用。同時,社會的生態化(按照生態規律的要求設計社會生產、生活 結構,調整人與自然、人與人及社會中各種關系)也是生態價值的實現途徑。
生態價值的分類。在傳統的價值分類中,生態價值時常歸隱于“物質價值”、“自然價值”、“經濟價值”、“生理需要”價值、“ 綜合價值”等等之中,但這些分類都無法刻畫出生態價值的獨有特性和存在形態。而目前的研究表明,生態價值可具體分為環境的生態價值、生命體的生態價值、生態要素的生態價值、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四類。
生態價值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理論上,它有利于完善和發展我們原有的理論; 豐富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克服經濟發展目標的片面性,對若干經濟學概念和經濟指標賦予新的內容。在實踐中,一方面有利于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提高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認識到對生態經濟系統投入的勞動既可以使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改善,也可以因人類利用不當,生態系統遭受破壞,使生態價值下降甚至喪失。自然資源是勞動借以創造經濟價值的財富,所以,正確估計和評價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有利于正確認識生態系統對人類的重要性; 有利于制訂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生態資源利用政策,防止生態遭受破壞。
生態價值論為合理制定自然資源的價格,建立合理的比價體系,實現自然資源商品化和建立完整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提供了客觀依據。經濟建設、環境建設同步進行既是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又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根據這種關系就可以判斷出人的整個文明程度。 生態價值論的建立應該是實現人類的整個文明的契機和環節。
2.生態經濟價值。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提供多重的利益,因此我們將其看作是一種自然資源,人們利用的是生物資源的直接和間接利用價值[9]。以森林為例,其直接利用價值包括果實、木材和其他林產品所提供的價值,間接利用價值主要是它所提供生態服務的價值[9]。生態系統同時可以調節河流量,這是其效益的異地實現,即以河流為通道,在空間上轉移,在轉移過程中逐漸形成可利用價值。
3.生態資本價值:生態資本作為一種資本固然是具有價值的,但其存在形式的多樣性、作用范圍的廣泛性以及作用途徑的復雜性,使其價值必然具有特殊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加之研究者認識視角的不同,關于生態資本價值的表現形式及其表現層次就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格局 。Krutilla早在1967年就定義了自然環境價值并首次將“存在價值”引入主流經濟學,認為生態資本的存在價值是獨立于人們對它進行使用的價值,提出要考慮生態資本在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價值分配,為定量評估生態資本價值奠定了理論基礎。1999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發表了《投資科學:認識和利用美國自然資本》的長篇報告,報告詳細分析了美國自然環境的現狀和質量、自然財富的存量和流量、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及由此引起的危害,在此基礎上對美國自然資本的價值概括為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物種多樣性的價值、遺傳多樣性的價值、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和生物多樣性的美學價值。
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
一直以來,由于各國國情的不同,國際上沒有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理論和方法。盡管早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先后有包括美國、中國、加拿大、日本、 瑞典、挪威、 法國、德國等超過45個國家在內的政府和國際組織或研究機構,開展了自然資源核算理論和方法及實施方案的研究和探索。中國部分學者也對資源的核算理論、核算方法、 核算技術等問題進行了探索和研究。Costanza(1997)等人發表《世界生態系統服務與自然資本的價值》,對全球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分17種進行賦值計算,這一研究是首次對全球生態資本的經濟價值進行確認和評估,雖然計算結果高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它讓人們認識到了生態資本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同時,Westman(1997)提出了“自然的服務”(nature’s services)的概念及其價值評估問題(Westman,1997);Daily 主編的《自然的服務——社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依賴》的出版都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1992年,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iam.R 最早提出了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并在1996年被Wackenagel 完善成為衡量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命支持服務功能的方法。
1.生態系統服務類型。Constanza 等學者(1997)將全球生物圈分為遠洋、海灣、海草/海藻、珊瑚礁、大陸架、熱帶森林、溫帶/北方森林、草原/牧場、潮汐帶/紅樹林、沼澤/洪泛平原、湖泊/河流、沙漠、苔原、冰川/巖石、農田、城市等16 個生態系統類型,并將生態系統服務分為17個類型,是目前最有影響的對生態系統服務類型的研究結果。最近的一些研究均以此生態系統服務分類方案開展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
生態系統的開放性使得生態系統服務(特別是其生態效益)具有無償性和外部性,使全人類受益,自然生態系統不僅可以同時提供多項服務,而且是最有效、最廉價、最持久的生態服務的提供系統,其生態服務并不能由技術輕易地取代。
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構成。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構成的分析和科學分類是進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服務取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基本等同于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自1989年來,Peace、Mcneely和 Turner等人都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分類,該研究構成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類研究的基礎。首先,Peace提出了環境資源的總經濟價值理論,該理論認為環境資源的總經濟價值包括利用價值(直接利用價值和間接利用價值)、存在價值和選擇價值(包括個人將來的利用價值、其他人將來的利用價值和子孫后代將來的利用價值)。其次,McNeely 等將生物資源的價值分為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直接價值又分為消耗性利用價值、生產性利用價值;間接價值又分為非消耗性利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再次,Turner在論述濕地的效益及其管理時,將濕地效益的總經濟價值分為利用價值(直接利用價值、間接利用價值和選擇價值)和非利用價值(存在價值和遺產價值)。第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生物多樣性價值劃分、Barbier的環境經濟價值分類、Serageldin 等(1994)的環境的經濟價值分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環境資產的經濟價值分類、以及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分類,都以上述分類為基礎且基本相同。因此,生態系統服務的總經濟價值(TEV)包括利用價值(UV)和非利用價值(NUV)兩部分,利用價值包括直接利用價值(DUV,直接實物價值和直接服務價值)、間接利用價值(IUV,即生態功能價值)和選擇價值(OV,即潛在利用價值),非利用價值包括遺產價值(BV)和存在價值(EV)。
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
1.生態價值是指生態系統及其各組成部分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以及其作為生命維持系統和人類生存系統所具有的價值。生態價值是價值體系中的最高價值,是人類全部社會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其價值量是難以估量的。
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過程:生態系統服務于自然資本的價值評估是生態環境分析中的難點,相比對其進行的定性研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定量研究顯得更為活躍,盡管現有的各種評估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但仍然有各種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方法相繼推出,如直接假設法、間接假設法、直接觀察法、間接觀察法等。
因此,國內外的學者對其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計量生態價值的方法,根據文獻,有關生態價值計量方法大體可歸納為以下三種:(1)價值計量法。以資源的多種效益所承擔的社會價值量,或以它所造成的土地級差收益、社會必要勞動的減少作為計量值,并以貨幣形式表達。可歸為此類的有:相關替代法、估計法、加權推比法、再生產費用法、效益價值分解法、消耗法、補償法和級差地租計算法等。(2)效益計量法。不考慮資源生產中所投入的必要勞動量,而是以資源各種效能所形成的社會勞動的減少,作為效益計量值,并換算為貨幣當量。這種方法目前在國內外采用的較為普遍。即首先計算出各種效益的等效物及等效調整系數,然后計算隨時間變化的各種效益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的作用效果,再根據不同的效益,在各年度的作用空間和作用強度,借助于等效物和調整系數,計算出各年度的資源價值的貨幣當量。(3)效能計量法。以人為手段所得到的相應自然資源效能的結果來作為該資源計量的依據。具體計量內容可分為實物量和貨幣當量。對其有形產品由它所分擔的價值確定,無形產品用可比價格計量。
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的意義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對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確估計和評價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有利于正確認識生態系統對人類的重要性;有利于制訂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生態資源利用政策,防止生態遭受破壞。
參考文獻:
[1] ROBERT COSTANZA(1998),“WHAT IS ECOLOGICAL ECONOMICS?”Coastal and Encironmental Pohy Program,Center forEnvironmental and Estuarine Studies.University o/ MaTland,Solomons.MD 20688-0035 (0:S.A.)
[2] Robert Costanza,Ralph d’ Arge,Rudolf de Groot alt,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Vol.387(1987),253-260.
[3] Pearce,D.W.1995.Blueprint 4:Captur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Value.London:Earth scan.
[4] Turner,R.K.,C.J.M.Jeroen,B.van den,T.Soderqvist,et al.2000.Ecological-economic analysis ofwetlands:scientific integration formanagement and policy.Ecological Economics,35 (1):7-23.
[5] Barbier,E.B.1994.Valuing environmental functions:tropical wetlands.Land Economics,70:155-173.
[6] Kondratyev,K.Y.1998.Multidimensional Global Change.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Loomis,J.) P.Kent,L.Strange,et al.2000.Measuring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an impaired river basin:results from a contingentvaluation survey.Ecological Economics,33(1):103-117.
[7] 趙海月.論生態價值的特性、形態與實現[J].電子科技大學:社科報,1999,(3).
[8] 金卓,王晶,孔衛英.生態價值研究綜述[J].學術論壇:理論月刊,2011,(9).
[9] 王偉,陸健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類與簡直評估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5,(11).
[10] 孫能利,鞏錢文,張俊飚.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測算及其貢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7).
[11] 嚴立冬,陳光炬,劉加林,鄧遠建.生態資本構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態經濟學文獻的綜述[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5).
【摘要】旅游資源開發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導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降低,這一點應受到充分重視。文章針對以上兩個方面問題進行相關研究與理論探討,提出包括自然環境價值與生態環境風險損失在內的旅游資源開發損益評估方程。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對資源開發風險進行先期評估,提前預防,盡量減少其開發損失,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環境經濟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風險損失損益分析
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它對于生態環境社會等方面的消極影響逐漸暴露出來。如何對開發利用進行合理的規劃,在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使區域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持續發展是目前首要研究的問題。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價值,生態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與現代文明的基礎,科學技術能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
旅游行為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旅游行為能夠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環境耗損和地方特色的消失。當前,對于旅游業這兩方面的作用,人們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視后者,認為其是無煙產業,投資少、見效快、產出高,而旅游消費又是一種精神消費過程,旅游資源不存在枯竭問題。實際上,過度開展旅游活動、不合理開發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會排出廢物、污染環境、消耗資源。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自然資源破壞、旅游資源破壞、生態破壞、社會污染。
一、自然生態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1、自然生態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
人們的思維慣性認為,自然生態區如果沒有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它的存在就是沒有價值的,甚至某些專業旅游人士也存在這樣的看法。原因在于:雖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價值,但這種價值并沒有通過貨幣形式體現出來,或只體現其中的一部分價值可以通過貨幣形式得以體現,而一旦進行旅游資源開發,門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紀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資金收益,讓人們看到資源開發后形成旅游區帶來的利益,進一步認識到開發的價值。正是由于這種觀念的存在,使人們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的時候,一味只重視開發后的經濟收益,忽略資源的固有價值。導致對資源的野蠻開發,使生態環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在旅游開發的時候要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考慮在內。
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通過一系列方法可以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評估。如印度加爾各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就曾經對一棵樹的生態價值進行了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以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為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它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價值約196000美元。
根據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估方法可分為兩類:(1)替代市場技術法。它以“影子價格”和消費者剩余來表達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評價方法很多,包括費用支出法、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旅行費用法和享樂價格法等等。(2)模擬市場技術法。又稱假設市場技術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凈支付意愿來表達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其評價方法為條件價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為條件價值法、費用支出法和市場價值法。
二、旅游資源開發的風險損失評估
1、旅游資源開發風險評估步驟與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資源開發地區自然和環境的基本狀況,包括地質構造、氣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區分布等等。社會經濟狀況調查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旅游開發項目的社會經濟調查圍繞項目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會文化的相互作用展開。主要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開發區的產業發展情況、毗鄰的工礦企業等。具體包括區域總人口、城鄉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與水資源、收入水平與主要來源、居住特點與村鎮分布、占地拆遷問題及安置辦法、區域社會文化特點,有無特別風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質、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保護目標。
(2)分析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可能影響的地區范圍。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可能影響的地區范圍包括開發活動的直接影響范圍和間接影響范圍。按照程序,可分為調查范圍、分析范圍和影響范圍。按照受影響因子的性質,可分為植被、動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應的調查與評價范圍。一般確定此范圍所考慮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狀況、地形地貌特征、生態特征、旅游開發項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及其影響范圍分為三級,如表1所示。
(3)風險識別。逐項分析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可能產生的對自然環境社會因子各方面的影響,綜合分析風險種類及風險發生概率。歷史記錄法——歷史上許多類型的生態環境破壞事件不斷重演,如一定頻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現期。通過查閱區域的地方志可了解當地歷史上的生態環境破壞事件及災害事件,再根據區域旅游開發活動的現狀,分析歷史環境破壞在當前條件下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損失。成因分析法——對于自然環境破壞不僅可分析發生原因,還可以找出其發生的規律,揭示其發生的可能性及時空分布。預測法——根據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區域旅游開發的性質和強度,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生態環境破壞事件。
(4)風險估算。不同的風險種類具有不同的風險估算方法,應用這些方法,分析各種風險可能產生的損失,最后進行加和,得到總的風險損失,
(5)風險評價。對風險損失嚴重程度進行評價,計算規避風險可能付出的代價,進行全面動態綜合比較,以確定具體的旅游資源開發活動是否應在這些可能產生風險的地方有所規避,或進行先期預防,并制定風險規避防范對策與建議。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對象——旅游開發建設項目。主要目的——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解決優美和持續性問題,為旅游資源開發區域長遠發展利益服務。評價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態效應,根據旅游開發活動影響性質、強度和環境特點來篩選。評價方法——重生態分析和保護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綜合分析評價。工作解度——闡明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和后果。評估生態風險損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態環境功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資源、尋求保護、恢復途徑和補償、建設方案及替代方案。評價標準——法定標準、背景與本底、類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質。
三、旅游資源開發的損益分析
通常,在對旅游資源開發收益情況進行分析時,一般考慮開發的費效比問題,即開發后產生的經濟收益與開發所需的資金及日常維護費用之間的差值,而忽略生態環境的價值,低估環境破壞的社會成本。產生這種現象,原因在于在市場中環境的社會價值通常得不到正確的反映,造成市場失效。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導致:第一,由于很難制定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正如空氣一樣。第二,有些從環境中獲取的資源可以市場化,而其它的則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場化,由分水嶺保護而產生的環境服務則不能市場化。因此,一些非市場的收益經常被忽視。第三,公共可取性資源導致它們可以被所有人開發。如開發者并沒有認識到森林資源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從而導致大量開采。
【關鍵詞】生態效益 森林價值
一、森林生態效益及其價值的基本內容
(一)森林生態效益概念和種類
森林生態效益,是指在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影響所及范圍內,對人類有益的全部效益。于振偉等認為森林生態效益,是指在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影響所及范圍內,對人類有益的全部效益,它包括森林生態系統中生命系統的效益、環境系統的效益、生命系統與環境相統一的整體提供的整體效益以及由上述客體存在而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所有效益;郎奎建等(2000)把森林生態效益定義為:森林通過物理和化學作用,對生命和環境組成地球生物圈提供直接和間接的有利人類的,具有使用價值和“公共商品”特征的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小氣候、凈化大氣等公益效能。森林的生態效益往往不能直接用貨幣的形式來計量,但可以通過間接的形式來計量,因而人們也將森林的生態效益稱為間接經濟效益或間接利用價值。
本文認為森林生態效益是指森林資源具有的生態效用性和森林生態功能被社會利用產生的效果性的效益總和。森林生態效益具體包括森林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固碳持氧、凈化大氣、消除噪聲、減輕水旱災、保護野生生物、增加旅游效益等多個方面。候元兆等根據國家“九五”攻關專題“林業生態工程管理信息系統,效益觀測與效益評價技術研究”文本,界定森林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抑制風沙、改善小氣候、吸收二氧化碳、凈化大氣、減輕水旱災害、消除噪聲、游憩資源、野生生物保護十種生態效益。
(二)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的概念
森林資源總價值等于它的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及存在價值之和。森林直接使用價值主要指它的木材價值,由市場直接計量。后面三種屬于非直接使用價值,它們基本上是市場失靈的。存在價值主要是由生物種群生存權定義的價值,這種在生存權意義上的價值是不能經濟計量的,至于選擇價值更不好進行經濟計量。所以從目前來講森林資源總價值主要由它的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構成。本文中所指的森林生態效益價值主要是森林資源中具有間接使用價值特征的森林生態服務價值。
二、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研究的意義
森林具有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隨著人類對生態需求的不斷增加,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不斷提高,并大大超過森林直接經濟效益。開展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會公眾對森林重要性的認識。森林生態功能是強大和多方面的。森林生態效益經濟計量的實現,可以將森林具有的生態效益以貨幣量形式公諸于社會,巨大的效益轉化成具體的貨幣數量,這可使人們對森林生態效益及其產生的對環境的巨大影響作用的認識更具體、更形象,同時也更具說服力,從而進一步引發社會公眾對生態建設狀況的關注,培養他們樹立生態環境意識和生態道德觀念,并引導他們以實際行動積極投身林業和生態建設。
(2)有助于運用經濟手段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森林生態效益具有顯著的外部經濟性,價值補償無法通過正常的市場途徑得以完全實現,森林所有者缺乏保護經營的經濟動力,從而制約了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影響了生態環境建設。為達到森林資源的優化配置,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對森林生態效益進行補償,以解決森林的外部效應和市場失靈問題。因此開展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研究,是運用經濟手段特別是通過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前提和基礎性工作。
(3)有助于建立綜合的經濟與資源環境核算系統。對森林等自然資源進行核算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正在進行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和試驗,在可持續發展經濟政策中應建立資源核算的理論,新的核算體系將成為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和保護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開展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研究,也是建立綜合的經濟與環境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有助于構建具有良好結構和功能的森林生態體系。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研究也是實施林業建設的重要工作基礎。只有在確認了森林生態系統帶給人類的價值高于林業建設的投入時,人們才會認識到林業建設的工作是有意義的,只有充分認識不同類型森林的結構、功能及其效益,才能根據不同的社會需要和經營目的實施林業建設,構建具有良好結構和功能的森林生態體系。因此,開展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研究,認識不同森林類型的價值,對更好地指導人們參與林業建設、構建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我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課題組.我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于振偉,陳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林業企業,2003(3).
關鍵詞: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補償標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0-271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63
Abstract: For realizing accurate compensation and determin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the service value of products in ecological region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Based on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theory and focusing on statu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 in Hubei province,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was measured, for providing guida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t concluded tha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uld be used as the upper limited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alculating the actu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willingness-to-pay and sharing mechanism in ecological product service regions should be also considered. In Hubei province, the path of combining market mechanism with policies and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e actively explored. Specifically,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eatur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regions and grad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mpensation standard
1 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1.1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為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國家在漢江流域開展了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其中,漢江流域是全國惟一的試點流域,在襄陽、宜昌、荊門、武漢、鄂州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是全國試點較多的省份[1]。
2013年,湖北省濕地面積共144.5萬hm2,其中濕地自然保護區16個,5個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62個,其中39個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湖北水生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魚類176種、底棲動物86種、浮游生物213種。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主要由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兩部分構成。
湖北省濕地的直接使用價值主要表現為濕地的用途價值,主要包括:①濕地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各種生態產品,如木材、藥材、肉類產品、泥炭、砂石、蘆葦;②濕地水資源可用于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在豐水期湖泊還是水運的通道和介質;③濕地獨特的自然景觀成為重要的觀光休閑地,為人類提供舒適。具體物質生產的價值量計算結果見表1。
湖北省濕地的間接使用價值表現為它的功能價值,主要包括:①蓄水,調節洪峰,滯后洪水過程,減少洪水造成的財產損失和生命損失;②濕地植物固碳放氧,調節空氣中的CO2和O2的平衡;③降解污染物,凈化水質;④為生物提供棲息地,保存生物物種資源,以供科學研究,以便將來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湖北省濕地提供的各項間接使用價值量見表2。
根據以上估算,湖北省2013年每公頃濕地提供的生態系統產品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價值總量約為22 961億元。
湖北省濕地生態補償量的計算主要包括3個內容:①濕地生態服務價值損失量;②濕地污水治理成本及其相關費用;③人工濕地部分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量。運用直接市場價格法、炭稅法和造林成本法、疾病費用法等對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定量評估,結果見表3。
綜上,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是濕地損失的經濟價值總量、水體治理費用和人工濕地生態服務價值三者之和。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約為354.26億元,其中濕地損失的經濟總量是333.56億元,濕地水體治理費用是20.57億元,人工濕地的鳥損價值量是1 270萬元。
1.2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湖北省生態林業建設在全國生態林業體系建設中具有特殊地位。據統計,201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仍有36 903.02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20.5%。全省水土流失地域廣泛,主要集中在鄂西山地的三峽庫區、清江流域、丹江庫區,以及大別山、幕阜山、桐柏山和大洪山地區。
基于成本和收益角度,進行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算。經濟收益包括林產品收益、非林產品收益等。主要根據森林面積分別乘以林產品單位面積的年產價值、非林產品單位面積的年產價值加權得到。從收益角度,通過相同或近似產品法和直接產品評價法得出各地區林業生產總值(表4、表5)。
森林提供的大多數生態服務如水文調節、水土保持和碳匯等具有公共物品的基本屬性[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LY/T 1712-2008),森林生態收益核算方法見表6。
1)涵養水源。按照總攔蓄水量=(降雨量-蒸發量)×森林攔蓄降水面積計算,其中湖北省森林攔蓄降水面積包括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苗圃地,為8 098 500 hm2。根據測定,湖北省境內平均降水量800~600 mm,林區蒸散量占年總降水量的60%。則計算的總攔蓄水量為51.8×109 m3。森林攔蓄水的價值,相當于等容量水庫的價值,核算價格用水庫攔蓄1 m3水的建造成本。目前,中國單位庫容造價為5.48元/m3。因此,湖北省森林攔蓄降水的價值為2 838.64億元。目前湖北省生活用水的價格1.96元/m3(以武漢市為例),凈化水的量為51.8×109 m3,計算的森林凈化水質的價值為1 015.28億元。根據湖北省2014年統計年鑒,湖北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 338億m3,其中年洪水徑流量為1 712億m3。按照湖北省能夠防洪的森林總面積24 405 hm2[1],土地防洪費20元/m2計算,湖北省防洪的總價值為48.81億元。綜上,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價值至少為3 902.73億元。
2)保育土壤。依據土壤研究可知,無林地土壤中等程度的年侵蝕深度為15~35 mm,年侵蝕模數為150~350 m3/hm2。本研究以無林地土壤侵蝕模數的年平均值(200 m3/hm2)來估計湖北省減少的土壤侵蝕量。湖北省林業用地的平均收益為500.3元/hm2,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壤保持量為404.547萬hm2。計算得出湖北省減少土地廢棄的經濟價值約為20.239 5億元。湖北省因森林防護而減少的土地損失的面積約為22 785.89 hm2,按照平均林地價格2 459.9元/hm2計算,森林減少土地損失的價值為0.560 5億元。湖北省森林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1%,其中全氮含量平均為0.094%,全磷含量為0.071%,全鉀含量為2.9%,總量分布為60 970 t、56 300 t、314 498 t,而尿素、磷酸二銨和氯化鉀的市場售價分別為1 900元/t、2 200元/t和1 400元/t。計算可得森林減少的氮、磷、鉀養分損失的價值為6.80億元。綜上所述,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保育土壤價值為27.60億元。
3)固碳供氧。按照碳儲量=森林生物量×容積密度×含碳率[2]計算,湖北省森林生物總量約為248.206萬t,闊葉林的容積密度約為21.62 t/hm2,針葉林的容積密度約19.31 t/hm2,針闊混交林取兩者均值,含碳率取0.5,則湖北省碳儲量為7 619.304萬t。從而得到CO2量為27萬t,處理1 t CO2價格按100元計算,則湖北省森林固碳供氧價值為279.37億元。
4)凈化空氣與森林防護。按照凈化空氣服務價值=林地面積×滯塵能力×單位滯塵價格計算,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主要以闊葉林、針葉林以及針闊混交林為主,面積分別為400 483 hm2, 552 968 hm2, 660 425 hm2。闊葉林的滯塵能力為10.11 t/hm2,針葉林為33.20 t/hm2,針闊混交林的滯塵能力取兩者平均值。阻滯降塵的價格采用0.56元/kg計算[3]。因此,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凈化空氣的服務價值為205.57億元。
由于缺乏相應的數據,保守的用森林保護稻田天敵的效益代替農業的增產效益,則湖北省每年至少因森林保護引起的農業增產價值為112.61億元。
5)森林休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2013年,湖北省行政區域內森林公園接待游客人次達到650萬,帶來了約6億元的旅游收入,而創造的社會效益則達到49.77億元。在此,如果用社會產出代表森林游憩的價值,湖北省森林游憩價值為49.77億元。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經濟價值主要體現為機會成本,2013年湖北省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經濟價值約為59.36億元。
結合上述生態服務價值的計算結果,湖北省2013年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匯總見表7。
以上以濕地和森林為對象,測算了湖北省主要生態產品提供的生態價值,表明湖北省生態系統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特別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調節的生態服務功能需要被重點保護。
1.3 礦產資源的經濟價值和補償
湖北省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主要礦產種類有鐵礦、銅礦、磷礦等,2011年湖北省共有鐵礦儲量6.05億t,銅礦96.58萬t,磷礦7.70億t。2011年湖北省黑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貴重金屬礦、冶金輔助原材料、化工原料非金屬礦和其他采礦業創造的產值為172.8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64.00億元(表8)。以能夠創造經濟效益的礦種來看,鐵礦、釩礦、鈦礦、磷礦、鹽礦、灰巖礦等湖北省優勢礦種2011年銷售收入99.16億元。這些礦山企業是當前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重要來源。
根據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計算公式:征收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率×開采回采率系數,補償費率以2%計算,開采回采率系數需要由地方政府會同地質礦產管理部門根據開采方案進行核算,這里以1來估算,可得鐵礦、釩礦、鈦礦、磷礦、鹽礦、灰巖礦等湖北省優勢礦種應征收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為1.98億元。與同期實收年均1個億相比,缺口并不大。
自實施《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管理辦法》以來,設立了專項經費,累計征收保證金19億元,為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經費來源,但是,目前已經完成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僅36項,占全省礦山地質災害總數的5.48%,恢復治理面積600多hm2,占全省需治理面積的4%左右。在頒布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湖北省將全面推行保證金制度,實施高標準的提取準則。因此,需要更多的配套資金支持上述政策。
2 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補償標準確立――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核心水源區之一,以漢江、丹江為主要河流,有215條河流的流域面積超過100 km2,21條河流超過1 000 km2,水資源總量超過388億m3,占全流域比重為66.7%。全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為3 741 m3/人,高于全國人均水平值[4]。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供給的強大后盾。受水區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
2.1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價值
根據謝高地提出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當量”[5,6]和研究區單位面積農田食物生產生態服務價值,可得研究區各種土地類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單位價值。
1)應界定水源區為受水區提供的生態服務種類。只有在扣除林冠截留和林地蒸散后(根據陳東立的研究,林冠截留率的平均值為24.95%[9],林地蒸散率因計量復雜,暫定為0),其他四類生態系統(森林、草地、農田、濕地)提供的“水源涵養”生態服務才形成了水源區的水資源量,從而通過調水工程使受水區獲得清潔水源。
2)確定受水區意愿支付水平。公眾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認知水平和意愿支付水平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而發展的,它與恩格爾系數(受水區加權平均0.33)有大致的對應關系。
3)確立生態補償標準中央和地方的分攤機制。根據王國棟[10]的建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央與地方生態補償資金分攤比例應確定為4∶6。
2.2 生態補償上限與實際補償標準
根據上述調整過程,以2010年得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生態補償上限標準為46.12億元/年。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2001年修訂)》,中線工程一期工程調水總量為95億m3,其中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別為38億m3、35億m3、10億m3、12億m3,計算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生態補償上限標準的分攤額度分別為11.07億元/年、10.21億元/年、2.91億元/年和3.49億元/年。
進一步來看,以2010年的現有生態系統土地面積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前的2002年比較,水源區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顯著下降,減少了125.38億元。其中尤以森林生態價值的下降為顯著特征(表11)。因此,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當前的生態公益林補償并沒有扭轉生態效益下降的趨勢,原因除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缺口外(2009年中央財政17.88億元,缺口28億元),關鍵是地方政府和農戶的積極性不高。在國外的生態補償實踐中,生態補償標準亦根據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實際值確定,若水源區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上升,則補償標準隨之上升;若水源區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下降,補償標準也會下降。可見,適時監測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量,確立生態補償標準能提升水源區政府和公眾保護生態系統、保護水源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
3 結論與啟示
要破解湖北省當前生態補償的現實困境,就必須理清生態補償核算思路,加快重點領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進程,明確生態補償核心任務,確定實現路徑,加強平臺建設和能力提升,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全面深化湖北省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當成立專門機構,在科學測算生態價值和補償標準的基礎上,提高湖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償的呼聲,積極響應陜西、河南水源地的訴求,吸引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傾斜力度。
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湖北省必須盡快推進武陵山和秦巴山生態林(含神農架林區)生態補償試點,爭取納入國家規劃的“籠子”。
參考文獻:
[1] 熊春茂,陳 敏,朱白丹.湖北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2(11):31-33.
[2] 沈浩然.建立完善恩施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J].清江論壇,2011(2):68-70.
[3] 韓秋萍,張修玉,許振成,等.珠三角生態屏障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核算―以韶關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430-434.
[4] 周 晨,丁曉輝,李國平,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補償標準研究―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視角[J].資源科學,2015,37(4):792-804.
[5]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6] 謝高地,甄 霖,魯春霞,等.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消費和價值化[J].資源科學,2008,30(1):93-99.
[7] 侯 鵬,王 橋,王昌佐,等.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生態效應[J].地理研究,2011,30(11):2092-2098.
[8] 李 疲李曉東,海米提?依米提.基于LUCC的喀納斯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1,13(6):122-127.
關鍵詞:生態旅游項目;經濟價值;實踐
近年來持續升溫的旅游產品――生態旅游項目,日益得到消費者的青睞。究其原因可歸納為消費者對旅游產品使用價值的重新定位、旅游產品的差異化。伴隨著各地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系列印有人工痕跡的景區對外開放。不難看出,這些生態旅游項目不僅未能體現其內在經濟價值;在實踐中也在功利意識的作用下,忽略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義。
眾所周知,旅游資源開發應滿足可持續性的要求,而“可持續性”又需形成區域植根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旅游項目在實踐中充分挖掘其經濟價值,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生態旅游項目的經濟價值分析
生態旅游項目所依存的載體應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環境,包括山、水、動植物等,都是存在于項目開發前的客體。因此,生態旅游項目首先擁有的便是“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然而,在經過人為的規劃并賦予人文氣息后,則又擁有了“人文資源的經濟價值”。
第一,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包括林木、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區域特性,構成了各地生態旅游項目的差異性。這就意味著,在產品差異化打造的過程中,自然資源已天然形成了一系列差異化的尺度。生態旅游產品的消費者,也往往在自身新奇性、探究性等內心驅使下慕名前往。從而,該旅游項目的經濟價值便逐步顯現出來。與此同時,植根于區域地理、地貌特性的生態旅游項目,又能形成經濟價值的擴散作用。具體而言,推動了當地自然資源的經濟商品化發展。
第二,人文資源的經濟價值。眾所周知,一個完善的生產旅游項目,除了以核心產品為基礎的同時,還需具有輔助產品和輔助設施。輔助產品可以理解為與生態旅游項目有關的人造品;而輔助設施,則是面向消費者而修建的交通和娛樂休閑設施等。由此可見,對生態旅游項目中人文資源的塑造,將在方便消費者的功能基礎上,不斷擴大項目的品牌影響力。不難理解,當某生態旅游資源無法面對消費者而開放,那它將永遠處于自然存在狀態而無經濟價值可言。
二、生態旅游項目的實踐
生態旅游項目在實際打造中,也應充分挖掘其中的兩類經濟價值。從目前所反饋的情況來看,有關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還關注不夠。為此,筆者以“福建省沙縣天湖森林公園”項目為例展開闡述。
第一,針對自然資源經濟價值開發的實踐。以公園內的植物景觀資源為考察對象:公園內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水松;有號稱“公孫樹”的古樸、典雅的銀杏;有芬芳清香的桔園;有游魚幽幽的魚塘……其間曲徑通幽、林蔭蔽日、潺潺流水,構成一幅幅天然畫卷。
具體而言,在公園生態資源開發時,應充分保護以上自然景觀的自然特征,并在旅游項目的多元要素建構中,突出該地的植物、動物、水體等景觀的特色與優勢。這樣一來,在多元要素的支撐下,便能廣泛吸引源于各種消費偏好的消費者,從而充分釋放出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
第二,針對人文資源經濟價值開發的實踐。人文資源的經濟價值依賴于項目輔助產品及設施的支撐。這就意味著,公園若要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還需在人文資源的支撐下使他們身臨其境。為此,還應在交通、住宿、休閑娛樂等諸多環節下功夫。如其中最負盛名的有天湖凈寺,全寺人員幾乎是女尼,堪稱沙縣“女兒國”,寺院南西北三面群山環抱,東面開闊,寺院藏經閣中珍藏著各種佛教經典達萬余冊,為全國佛教10個培圳基地之一,享譽海內外,集理佛、培訓、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沙縣社會風俗受千百年古越文化、中原文化長期交融的影響熏陶,形成具有閩西北特色的民俗及小吃風情。在此基礎上,還應增強消費者與當地文化的一種互動性,如與依托沙縣小吃在外的影響力,以小吃文化為主題,以生態休閑為特色,與中國(沙縣)小吃旅游文化節緊密結合,著力打造閩中最大、最集中的特色餐飲、旅游休閑集散地。
本文以福建省沙縣天湖森林公園為例,對圍繞二元經濟價值的開發實踐進行了闡述,所提出的本質觀念對于其他生態旅游項目的打造,同樣具有拋磚引玉之用。
三、小結
旅游資源開發應滿足可持續性的要求,而“可持續性”又需形成區域植根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旅游項目在實踐中充分挖掘其經濟價值。生態旅游項目應充分釋放自身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經濟價值,從而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具體的開發實踐。
生態旅游項目不僅需體現其內在的經濟價值;在實踐中還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態勢。這一態勢,將有力推動經濟價值與實踐的契合。
參考文獻:
1.高天宇.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與策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1(2).
2.張欣.鄉村生態旅游項目的BOT模式運作對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性影響[J].改革與戰略,2010(11).
關鍵詞: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評估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型態,是推動現代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發展的有效形式。近年來,休閑農業悄然興起,并逐步成為各地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之一。現階段,已有不少成功的實例,但是該領域的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與國外相比,特別是在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評估方法研究方面差距還很大,尚不能完全勝任指導實踐的重任。
一、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的一般特征
與傳統大眾旅游資源不同,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突出休閑農業旅游環境質量的重要性。從經濟和社會、自然生態發展的角度分析,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外部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外部性體現在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功能上,這種外部經濟的公益效能是其外部特征。二是社會性。部分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可以直接產生生物產品,具有經濟價值和個體性,但是在其實現個體價值的過程中發揮的生態環境效益遠遠大于前者,而且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目的是對其資源和環境效能的可持續利用,可視其為社會價值。三是生態敏感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敏感和脆弱的生態系統,特有的生境養育著珍稀動植物資源,是自然遺產存留和科學研究、環境教育的重要區域。其生態系統內部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運移對生態系統退化恢復意義重大。四公共物品屬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側重的是獨特的生態系統和環境,其生態和環境服務屬于人類共有的公共財產,無法通過市場確定其經濟價值。
二、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研究的意義
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決定了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規劃。科學、合理地核算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有利于旅游開發投資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有利于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保護、規范與可持續發展。目前,國際上資源與環境價值貨幣化核算的理論和評價方法多建立在效用理論、資源稀缺論、福利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基礎之上。國內對旅游價值經濟價值的研究也已有所深入,多是將可供游憩的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作為一種環境物品,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進行研究,通過替代價值或間接評估得到,而且以森林資源的游憩價值研究較多,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貨幣化核算方法尚未涉及。主要原因是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評估核算理論和社會需求的相對滯后。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并非獨立存在的,確切地說是自然資源和環境所具有的一種游憩功能,很難將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從區域范圍內的自然資源或環境中單獨剝離出來。由于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至少在形態上是一種環境資源,具有不可分割、非競爭性、難以排他消費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不宜用傳統的商業資產評估方法,進行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評估。隨著面向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經濟-環境一體化國民經濟綠色核算體系的倡導以及世界性休閑農業旅游的潮流,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與環境的貨幣化核算有必要進行全面的研究。
三、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分析的理論基礎
第一,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界定。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從形態上與區域景觀類型及其環境,是休閑農業旅游景觀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綜合體,從本質上休閑農業旅游景觀資源是其環境資源的組成部分,休閑農業旅游資源提供游憩功能的同時,無形中提供了環境享受功能。因此,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價值包含了其游憩價值(經營性)和環境價值(非經營性)。非經營性的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屬于社會公共財產,具有無排他險和不可分割性。它需要通過可經營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產生旅游吸引力,要依靠社會資金維持發展。經營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為社會準公共財產,在提供公共生態功能同時,提供旅游服務功能,包括有形的景觀、無形的環境,具有無排他性。由于經營權一經營大眾有償分享使用權的權利可以分離,因此其具有部分可分割性。如可進行旅游觀光活動的試驗區,國家、集體的經濟林,農業用地、荒山的承包權等。無論休閑農業旅游資源是否可經營,都具有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選擇價值(option value)。使用價值可理解為有差別,有人指的是直接服務價值,這里指的是直接使用資源的實物生產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指的是不消耗資源,間接使用資源的服務價值,包括了旅游等多功能使用價值;選擇價值指為確保未來仍可使用的一種保險支出,意指消費者對某種游憩資源的未來需求不太確定。非使用價值,包括遺贈價值、存在價值。人們對于某一游憩資源,愿意支付若干代價以保護該資源,讓未來世代也得享有資源所產生的各種勞務,則民眾為此一目的而愿付出之代價總和可稱為遺贈價值;某些游憩資源具有獨特的景觀,或為許多野生動物之庇護和棲息之所,或因該資源具有國際性或民族性的特殊意義,所以,民眾如果知道此一資源獲得適當保護而存在,便能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民眾因此心理的滿足而愿意付出之代價總和稱為存在價值。
第二,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評估理論。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貨幣化理論和方法主要來源于環境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與環境影響評價理論(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并隨公共產品理論、福利經濟學中的消費者剩余和個人偏好等理論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美國未來資源研究所(RFF)、倫敦環境經濟中心(LEEC)、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CED)等為該領域研究其做出重要貢獻。20世紀60年代以前,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理論的一部分,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貨幣化理論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理論(Cost-Benefit Analysis,CBA),其思想來源于Julse Dupuit在《論公共工程效益的衡量》(1984)中提出的“消費者剩余”的概念。6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以及旅游與環境沖突問題的日益嚴重,John Krutilla在《美國經濟評論》(1967)上發表了自然保護的再認識,提出了“舒適性資源的經濟價值理論”,認為出于科學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不確定性等原因,需要對一些稀有的珍奇的景觀和生態等舒適性資源進行保護,在可再生限度內嚴格控制使用,特別是提出了舒適性資源的“唯一性”、“真實性”、“不確定性”、“不可逆”等重要概念,這為后來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評價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70年代以后,隨著福利經濟學對消費者剩余、機會成本、非市場化商品與環境等公共產品價值的思考,旅游資源貨幣價值評價逐步形成理論體系。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費用法(travel cost approach,TCA)在旅游資源貨幣價值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80年代后,享樂定價法(hedonic price approach,HPA)得到廣泛應用。90年代以來,條件價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在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貨幣化評價中處于主導地位,但同時也受到不同方面的沖擊和責難,主要集中在CVM理論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等方面。
四、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的評價方法選擇
目前,旅游資源貨幣價值評價方法主要有兩類:一是替代市場技術評價法。它用影子價格和消費者剩余來表達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具體有旅行費用法、機會成本法、費用支出法、市場價值法、享樂定價法等,主要適合無市場交換但有市場價格部分的評價。二是模擬市場技術評價法。它以支付意愿來表達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目前主要是條件價值法。休閑農業旅游與生態系統和環境密切相關,通常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被作為一種環境物品進行價值評估,通過將生態資源作為一種資產進行評估,并納入旅游資源開發的成本一效益體系,避免對資源的無序開發、無償使用和資源浪費。但無論是對生態資源的游憩功能進行經濟價值評估核算還是對基于生態資源環境的生態系統功能評估核算,目前國內外其代表性的評估方法有以下幾類:政策性評估、生產性評估、消費性評估、替代性評估、間接性評估、直接性評估。評估方法為實際市場評估法、旅行費用法、條件價值法、影子價格法以及機會成本法等,從本質上是通過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影子價格、公眾(包括游客等)的支付意愿和消費者剩余來表達的,從方法上也是上述幾種方法的變種或組合。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直接價值可以通過估計生物生產量計算得到,包括游憩價值環境享受價值在內的間接使用價值可以采用上述評估方法或者上述方法的組合估算,非使用價值可以根據其表現形式,如珍稀動植物生境、科學研究、生態系統永續等與其直接價值融合評估,因為,資源與環境的價值不是獨立的幾部分,而是互有重疊的。以下是對游憩價值的兩種主要評估方法:
第一,旅行費用法。旅行費用法(Travel Cost Method),是基于西方現代經濟學的效用價值理論和消費者剩余理論的一個方法,旅行費用法是利用游客與旅行目的地之間相關行業的市場消費行為來評估風景區(旅行目的地)的旅游價值,同時考慮旅行時間的機會成本,建立需求函數測算消費者剩余。但是旅行費用法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需求函數自變量的范圍界定,費用是旅行總費用、區域費用還是游憩費用,由什么組成;二是時間的機會成本的比例選取,休閑農業旅游區別于大眾化旅游,其時間的機會成本增加;三是游客的當前支付意愿與資源價值的關系,不同游客的支付意愿和資源價值的關系;四是對于沒有游客的風景秀麗之地,就沒有旅行費用,但肯定有支付意愿,采用該方法時需要變通;五是計算結果代表的消費者剩余,往往是旅游價值總量的一部分,造成實際價值偏低。一般適用于短途旅行或游憩目的地評估。
第二,條件價值法。條件價值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CVM),屬于直接性經濟評價方法,從消費者的角度通過一系列的條件假設,通過問卷、調查、投標等方式獲得消費者的WTP(Willingness To Pay),通過數據處理綜合得到所有消費者的WTP,即該區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游憩值。常見的方法有:自愿支付法(Willingness To Pay)、調查法(Survey Method)、直接詢問法或假定價值法(Hypothetical Valuation Metho)。該方法是基于自愿支付是商品價值的唯一合理表達這一認識的。該方法存在的問題:如何確定所有游客或者潛在游客的支付意愿;資源環境價值的支付意愿的游客范圍如何確定;現在評估價值與未來評估價值、資源環境實際價值之間的關系等等;對CVM理論和應用的有效性問題,用個人意愿偏好的直接調查法易出現阿羅“不可能定理”描述的公共產品投票悖論現象,因為個人在無法影響他人意愿偏好的情況下,受決策退出自由和無須承擔責任的影響,易出現“搭便車”行為,有意夸大或減少對某種旅游資源的支付意愿,因而難以顯示整體的真實支付意愿,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也就難以評估。
綜上,任何方法都只是在當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的一種估價,多是通過支付意愿、心理價格、旅游費用、游客調查等基礎數據實現的。目前休閑農業旅游地的經濟價值評價有三方面的問題有待解決:一是數據基礎問題:旅游資源經濟價值的評價需要包括社會經濟、生活、人口、資源、發展等在內的大量數據,數據的現實性、準確性、可用性甚至選用什么樣的數據都會影響評價核算的結果;二是未來的價值的評價問題:采用未來價值為基礎的經濟價值核算可能比較準確;三是包括3S在內的新技術應用問題:所有的模型中都需要大量的空間數據支撐,通過空間拓撲分析、屬性分析可以較好的展示景點、景區、景域之間的空間關系,疊合社會經濟生活等基礎數據,利于大量游客各種數據的分析與處理。隨著計算機數理統計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日益成熟,在其他領域已經有不少成功應用范例。在旅游資源評價與核算中,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綜合分析與利用,對旅游資源價值核算與評價的準確度將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建軍,李朝陽,田明中.生態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構建[J].地理研,2006(3).
2、王建軍,鄭進軍.旅游資源調查和評價信息系統的開發[J].旅游學刊,2004(1).
3、袁書琪.試論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類型和評價體系[J].生態學雜志,2004(2).
4、翟輔東,肖曾艷.隱性旅游資源顯性化的概念和應用[J].旅游學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