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

    第1篇: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城市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規劃 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是當前人類在面臨嚴峻的生態危機時所提出的一種對策,對世界各國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強大的生命力。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又正處在經濟高速增長、城市化進程迅猛的階段,因此如何在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保護環境、減少對自然的傷害,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城市建設領域,走生態城市之路亦是大勢所趨。因而,不少地方政府已經將生態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并予以實施。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認真研究城市生態規劃,使生態學思想深入人心。

    一、什么是城市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一詞最初由英國植物群落學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據前人和他本人對森林動態的研究,把物理學中的“系統”引入生態學,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統及其環境都可以稱之為生態系統,在空間邊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間范圍很大程度上是依據人們所研究的對象、內容、目的或地理條件等因素而確定,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生態綜合體。

    “城市生態”由美國芝加哥學派創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成為生態學的研究中心一樣,城市生態系統也成為城市生態學的研究中心和重點。城市生態系統是指特定地域內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會的和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過各種相生相克的關系建立起來的人類聚居地或社會、經濟、自然復合體。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以人為核心,是一個融合了自然、經濟與社會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自然生態系統到農業生態系統的演變,最后才產生了城市生態系統。在工業革命以后,農村人口開始向城市轉移,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化。盡管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歷史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態系統卻對整個人類生態系統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人類生態系統的主體。

    二、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

    關于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有很多種不同的觀點,不過有一點是一致的: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復合型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具有很強的人工性。除了人這一主體之外,還包括自然系統、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這種劃分是一種廣義生態系統觀,是把整個城市當作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按照這種組成方式可以從整體上研究城市的生態機理,進行城市生態建設。

    在社會學中,將城市生態系統分為城市社會和城市空間兩部分。城市社會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組織,城市空間則是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集合。將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生命系統,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動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飼養的動植物)。二是環境系統,包括次生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廣域環境。次生自然環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資源;人工環境又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廣域環境是在更大的范圍上來說的環境,包括城市周邊的郊區環境以及整個區域環境。 這種組成形式嚴格遵循了生態系統的要素構成,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主導關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長、發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預下,城市生物種群單一,優勢物種突出,群落結構簡單,空間分布也受到人為的限制

    三、如何實現城市生態的可持續規劃

    (一)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城市作為一個多元化、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各層次、各子系統之間和各生態要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城市生態規劃堅持以整體優化、協調共生、趨適開拓、區域分異、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有助于生態功能合理分區和創造新的生態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尋求最佳的城市生態位,不斷地開拓和占領空余生態位,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潛力,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協調共生。

    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同時又將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以及多種技術手段應用其中,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開發和生態建設提出合理的對策,辨識、模擬、設計和調控城市中的各種生態關系及其結構功能,合理配置空間資源、社會文化資源,最終達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關系的目的。在生態規劃中,體現著一種平衡或協調型的規劃思想,綜合時間、空間、人三大要素,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人類生存空間向更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首先,城市生態規劃強調協調性,即強調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這是規劃的核心所在;其次,強調區域性,這是因為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及解決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是以特定的區域為依據,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強調層次性,城市生態系統是個龐大的網狀、多級、多層次的大系統,從而決定了其規劃有明顯的層次性。城市生態規劃的目標更強調城市生態平衡與城市生態發展,認為城市現代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城市生態平衡和城市生態發展。

    (二)城市生態規劃需遵循的設計原則

    1.社會生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于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2.經濟生態原則。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3.自然生態原則。城市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必須遵循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維護自然環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凈能力和穩定性、持續性,人類活動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規劃設計應結合自然,適應與改造并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平衡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4.復合生態原則。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這些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三)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

    1.高質量的環保系統。對不同的廢棄物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和煙塵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

    2.高效能的運轉系統。包括暢通的交通系統,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統,快速有序的信息傳遞系統,相應配套有保障的物質供應系統和城郊生態支持圈,完善的專業服務系統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統。包括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保證水、土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適度的人口規模,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完善的綠地生態系統。不僅應有較高的綠地覆蓋率指標,而且還應布局合理,點、線、面有機結合,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組成完善的復層綠地系統。

    5.高度的社會文明和生態環境意識。應具有較高的人口素質、優良的社會風氣、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態環境意識,這是城市生態建設非常重要的基礎條件。

    從生態規劃內容可以歸納出一些具體的城市生態規劃目標: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規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和諧;從土地的角度來說,城市用地結構合理,開發有序,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城市功能獲得適宜的生態區位;從空間的角度來說,城市空間與其承載的城市功能相適應,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間分布特征,城市空間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使得城市既呈現動態發展的態勢又保持穩定有序的結構;從環境的角度來說,城市功能的發揮不超過其環境容量的限制,促進城市健康、持續發展。

    歸根到底,城市生態規劃最主要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城市居民作為城市中的主體,在生態規劃中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圍繞主體――人來展開各種規劃措施。城市生態規劃的對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種生態關系,這種生態關系又集中體現在以土地為基礎的人與環境的關系上,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不斷優化城市建設、利用保護城市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樣才能實現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宗旨,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沈清基.城市生態系統基本特征探討[J].華中建筑,1997.

    [2]戴天興.城市環境生態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

    [3]王發曾.城市生態系統基本理論問題辨析[J].城市規劃匯刊,1997.

    第2篇: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城市;環境;建設;林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S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城市數量以及城市的規模都在不斷的加大,并且其工業規模以及產值也在不斷的提升,同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續的提升。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也對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于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已經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就使得人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時候也同樣需要面對嚴重的生態破壞問題。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重新的審視,同時對傳承多年的發展觀、價值觀以及資源觀等進行深入的思考,必須要突破這種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社會發展方式。

    1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

    確切的說城市是一個符合的生態系統,并且具有一般生態系統的特征,同時還有屬于自身的特性,這些特征結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城市生態系統比較容易出現生態危機問題。

    城市生態系統具有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以及信息的傳遞三個主要功能,并且在城市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流動并不是雙向的,而是單向的不可逆的過程中。不過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流動確實可以循環的。而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信息的傳遞主要包含有物理、化學信息以及營養信息等等,這些信息構成了一個復雜的信息網絡。

    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通常情況下來講,當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時候,在其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圍內是可以進行自身調節并復原的,如果城市生態系統中具有較多的物種數量同時具有相對復雜的結構,則這一生態系統就具有極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城市生態系統是一種動態的系統。每一個生態系統都會經歷產生以及發展的過程,并且還會經歷由青澀到成熟的過程中。

    城市生態系統擁有人工化的傾向,城市生態系統屬于是人工生態系統,在城市生態系統人,人起到的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同時人的作用對于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來講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的因素使得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結構逐漸想人工化方面相靠近,并且隨著人類參與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了改變。就城市生態系統來講,人類已經擁有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雙重身份。

    城市生態系統極為不穩定,通常情況下來講,自然生態系統中的能量與物質可以達到生物生存的需要,基本可以成為自給自足的系統。對于這個系統來講,其基本功能可以進行自我的建立以及修補,從而有效的維持生態系統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

    2林業是發展城市生態環境的必要方式

    生態環境不僅僅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也會直接的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建設。如果生態環境較為惡劣,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所以城市的生態環境對整個城市的發展與建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通常情況下來講,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構建主要有以下兩個主要方面:第一方面是對城市環境的保護以及對城市污染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可以通過控制生產企業的生產狀況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在配以相應的污染處理方式,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第二方面是,可以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通過城市生態系統的自身調節作用,降低城市的污染程度,從而改變城市的污染情況。但是這兩方面都與林業有著必要的聯系。所以在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城市污染的治理過程中,可以通過加強對林業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建設污染治理的費用,城市林業的發展建設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城市森林的核心功能即是環境生態功能,集中表現為城市森林系統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及降低噪音等功能,因而能動地

    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保證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林業,林業是治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林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林業是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納入到現代化城市建設管理的大系統中去,才能更好地推動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城市的進步與發展。城市化是載體,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是核心,發展林業是途徑,三者有機聯系,相輔相成。搞好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高效和良性循環,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搞好林業建設,尤其搞好林業生態體系的建設,林業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必要手段,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主要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城市森林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

    城市森林的成長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城市環境情況的影響,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環境也會受到城市森林的影響。對于城市環境來講,雖然可以通過工程施工予以改善,但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還是通過發展與城市相匹配的植物。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這樣就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并且在轉化的過程中還可以吸收較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人類生活所必須的氧氣。森林還具有一定凈化環境的能力,這是因為森林可以減少或是吸收城市空氣中的有毒氣體、塵埃等,并且具有殺菌以及減少噪音等情況,所以城市森林對于改變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4結語

    世界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城市環境問題終于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共同重視,因此,改變城市環境的現狀以及人類居住的現狀,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發展的主要目標。林業在城市環境的建設以及改善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林業是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的主體因素,做好林業建設對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君來.加快林業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經濟持續發展.內蒙古林業科技,1999,3

    [2]叢日春,胡雅君等.城市林業的歷史及發展方向.內蒙古林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1

    第3篇: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 生態性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如何打造一個城市的風貌、建設一個和諧、生動、合理的空間體系,是現在規劃建設中十分熱門的話題。城市規劃必須注重個性特征,城市個性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是獨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識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的個性特色已湮沒在程式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城市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象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提供了每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環境空間特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認識該城市的山、水、林和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要素,發掘、保護、利用、開發、改造自然環境空間特色,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圍繞個性建設特色城市。與此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的和諧與持續發展的戰略。

    一、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

    1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目前,我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而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

    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發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

    2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于三大壓力:

    人口壓力: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于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生存和獲取利益的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后果。

    市場壓力: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付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并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為了改變中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應當采取刻不容緩的行動,否則,日益擴大的生態赤字將使其他領域所獲得的成績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二、我們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應對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的措施

    1加強城市的生態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起主導作用的生態系統。城市中的一切設施都是人制造的,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動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強。第二,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通量大、運轉快, 是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絕大部分食物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城市中的工業、建筑業、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這些也必須從外界輸入,并且迅速地轉化成各種產品。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其中的有害氣體必然會飄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間,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絕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統的凈化能力自然凈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時進行人工處理,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不論在能量上還是在物質上,都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這種高度的開放性又導致它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同時會對其他生態系統產生強烈的干擾。

    要想建設好生態城市,必須加強城市規劃,其規劃不僅僅局限于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城市規劃過程中,而是將其思想滲透于各個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規劃生態化,也就是既考慮到現今的生態關系和生態質量,又要考慮到城市未來的生態關系和質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2 加強城市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在城市化進程中,人類將大多數野生生物限制在越來越狹小的范圍內,同時也將自己圈在鋼筋水泥和各種污染構成的人工環境中,遠離了人類祖先所擁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環境,產生了種種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是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的重要課題。城市規劃中對城市生態環境越重視, 城市生態環境就會朝著人們理想的方向發展,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就會不斷改善。

    3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內容和目標:

    3. 1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①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②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③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④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3.2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的規劃內容

    ①規劃的框架:

    鑒于城市的土地的寶貴性,用“土地換生態”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道路。從目前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迫切需要建設生態問題相對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養、農田的土地利用;同時從城市發展以及人們對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進具有一定規模的、多種功能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布局。

    ②規劃模式的配置:

    第4篇: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生態學原則;生態設計;規劃原則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view, opposite state in urban ecological design principles to learn the application for a detailed elaborated, an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nside and outside.

    Keywords: ecology principle; Ecological design; Planning principles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準則。因而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 是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實踐經濟看,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

    2 生態城市規劃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規劃,就是以生態城市為理念進行城市規劃,即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進行規劃。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城市是人類活動最集中、最頻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過程、生態環境過程、經濟過程、文化過程構成一個復雜的城市生態環境綜合體。這一城市生態環境綜合體遵循著生態系統的基本運行原理和規律而運行著。以下就生態理念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運用作一介紹。

    3 生態學原則在城市生態設計中的應用

    城市是一個復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具有依賴性大、不完善、不穩定的特點,缺乏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較為完善和諧的自控機制,為此,應用生態學的原則和方法去調控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高物質轉化與能量利用的生態效率, 開發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環境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十分重要。生態學原則有以下內容。

    3.1 整體性原則

    據系統理論,任何系統都是有序的整體,它具有一定結構,且各組成部分之間發生一定聯系并執行一定功能,其功能與結構之間都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關系,因此,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規劃建設時,應注重宏觀的整體效益,謀求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

    ①城市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的基礎上,樹立全局觀念,完善和執行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將良好的經濟效益與高質量的生態環境相結合; 二是在城市規劃設計上,對城市環境實施容量控制; 三是在注重經濟與環境平衡的基礎上,優化城市的生態結構, 考慮城市與郊區、鄉村的合理區劃及功能配置。如在市郊發展生態農業, 改善城區周邊環境,從而緩解市中心的生態壓力;要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環境的平衡。

    ②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要強調區域性,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要將城市放在特定的區域中,從大的背景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城市生態系統的完善有賴于其子系統的平衡發展,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與具體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單體生態設計的同時,建筑設計要著眼于城市設計,從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考慮建筑與周圍環境及所在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3.2 共生

    共生是指一種生態系統中各要素間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現象。通過共生原理調控城市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及子系統的相互關系,增強城市的共生能力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環節。尊重自然、與大自然共生共榮是實現生態城市的基礎條件。它要求:城市與生物共生,新舊城市的共生。

    4生態城市規劃原則

    4.1城市生態位最優化原則

    生態位是指物種在群落中,在空間和營養關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態位是一個城市提供給人們的或可被人們利用的各種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的集合。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現狀對于人類各種經濟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適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性質、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資源、環境的憂劣勢,從而決定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吸引力和離心力。城市生態位是決定城市競爭力的根本因素。城市生態位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資源利用、生產條件生態位,簡稱生產生態位,包括城市的經濟水平;一類是環境質量、生活水平生態位,簡稱生活生態位,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城市生態位的最憂化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解讀,從宏觀層面而言,城市生態位反映整個城市的現狀對于人類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適宜程度與吸引力,應以生活活動為主,同時生產活動不能與生活活動相沖突;從微觀層面而言,城市生態位在提供優良的生態位方面對每個城市居民都應是公平的。雖然城市提供給居民的居住空間從空間角度來看存在差異,但生態位大體是相當的。

    4.2生物多樣性原則

    大量事實證明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保持動態平衡穩定狀態的能力,是同生態系統物種、結構的多樣性、復雜性呈正相關關系。城市生物多樣性,是指城市范圍內除人以外的各種活的生物體,在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體現出來的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分異程度。城市生物多樣性與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功能直接聯系與大氣環境、水環境、巖土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居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基礎,是生物與生境間、生態環境與人類間的復雜關系的體現。城市生態環境是指特定區域內的人口、資源、環境通過復雜的相生相克關系建立起來的人類聚居地。由于與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的環境有較大的差異,城市生物多樣性也表現出自身的特點。在經濟價值、豐富度、地球物質循環與能量代謝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樣性雖然與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無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樣性是在一個相對狹小的面積上,近距離地為城市人口服務,因而它是非常重要的。

    4.3城市的成長性原則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城市規劃也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變化的,城市規劃要為城市的未來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成長性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長或演替的規律運行。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時,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否則就會導致“生態逆退”。將成長性(演替性)原則運用于城市規劃,就是將一個城市的文脈、歷史、文化、建筑、鄰里和社區的物質形式當作一種生命形式、生命體系來對待我們要根據它的“生命”歷史和生存狀態來維護它、保持它、發展它和更新它。

    4.4生態承載力原則

    城市生態承載力原則是指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城市發展以及城市人群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活動強度是有極限的,即城市發展存在著生態極限。城市發展有一定的規模,自然生態環境是限定城市發展規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規劃中堅持城市生態承載力原則,應做到以下幾方面:(1)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我們要科學地估算城市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并運用技術、經濟、社會、生活等手段來保護、提高這種能力。(2)要調整控制城市人口的總數、密度與構成。這是一個城市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3)要考慮城市的產業種類、數量結構與布局。(4)要考慮環境的自凈能力和人工凈化能力,它們直接關系著城市的生存質量與發展規模。 (5)要考慮城市生態系統中資源的再利用問題。通過對系統中人文要素的合理布局,達到資源循環利用的目的;通過規劃建設生態型建筑,增加人文要素與自然要素的融合性、相互增益性,從而提高城市生態的承載力。

    第5篇: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城市生態系統是按人類的意愿創建的一種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質,都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而人類在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大量廢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統內分解和再利用,也必須輸送到其他生態系統中去,因此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又十分脆弱的生態系統,而渾南新城作為一個極速發展的新興城市,其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也隨時面對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

    1.1環境質量改善緩慢,生態資源制約城市發展

    渾南新城目前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處于一般級別,不適宜人居生活的制約性因子普遍存在。首先,環境污染因素較多,治理難度、成本較高;第二,生態資源制約城市發展,包括植被生態功能低下、優質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最后,城市生態系統脆弱呈現風沙天數增多、外來物種威脅、水生態系統失衡、城市熱島效應明顯、周邊地區存在潛在威脅等特點,這些都對渾南新城生態系統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

    1.2能源消耗大,可持續發展能力較低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為了應對能源和資源的短缺,應提倡采用低碳的生產方式、能源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渾南新城在短時期內難以擺脫對于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賴,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并且缺乏有效激勵機制,低碳技術發展面臨現實困難,另外低碳理念的公眾認知度普遍不高。

    1.3公眾環境意識不強,參與環境保護渠道不暢

    普通公眾甚至地方行政領導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知識缺乏、技能缺失,為了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的規劃與破壞行為也屢有發生,另外,由于缺乏具體的制度和保護措施,渾南新城在信息公開工作中存在著信息公開不及時、公眾不能參與實質性決策等問題,導致了公眾不能及時為本地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提出看法和意見。

    1.4人口壓力較大,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渾南新城的經濟持續增長和區域人口不斷增加,造成資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產生量的持續攀升,加劇了區域與鄉村的環境壓力,渾南新城由于經濟結構、區域環境基礎設施歷史欠帳較多,一定程度影響了區域生態系統的合理配置。目前,該區域污水處理廠、集中供熱工程、固體廢物處理、綠化等基礎設施仍不能滿足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需求,還需進一步加強。

    2城市生態系統發展對策

    2.1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城市生態系統物質能量消耗

    城市循環經濟發展主要包括生產和消費兩個重點領域和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綠色服務業三個產業建設。生態工業主要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和生態工業網絡;生態農業主要開展秸稈還田、秸稈栽培食用菌、秸稈生物質氣化技術、城市有機廢物和農業廢棄物堆制商品有機肥等;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從創建綠色賓館、綠色餐飲業、綠色商場入手;消費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包括環境標志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節能產品認證等模式。

    2.2轉變生產生活方式

    實現渾南新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具體措施包括:

    2.2.1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推行風力發電、引進境外天然氣、開發和拓展清潔燃料供應基地、發展生物制氣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和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2.2.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發展清潔燃燒技術,推進煤炭液化、氣化工作,加強節能燃燒技術。改建和新建大型熱電聯產廠和熱源廠,提高集中供熱率,提高熱電聯產的供熱面積。

    2.2.3全面推廣低碳建筑

    逐年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對已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并盡最大可能在農村推廣節能建筑。

    2.2.4努力推動低碳交通

    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優化交通布局,提高交通效率。

    2.2.5大力倡導低碳生活

    積極推廣低碳居家、低碳出行和低碳消費等生活理念,引導公眾進入低碳化生活。

    2.3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2.3.1空氣環境整治

    推動燃煤污染減量化,強化監督管理,有效控制揚塵污染,解決空氣中顆粒物超標問題;實施綜合治理,強化管理,控制汽車尾氣污染;重點突破,實施氮氧化物污染防治。

    2.3.2水環境整治

    實施區域內河流綜合整治,改善河流水質,打造河流生態景觀廊道;強化城市污水治理,最大限度削減入河污染物量,保護河流水質;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飲用水安全;強化污染源治理,推進氨氮污染控制,保障水生態系統安全。

    2.3.3土壤環境整治

    加強綠地土壤環境的改善與保護,實施有效的城市綠地和各類露土地表覆蓋措施,確保綠地地表不露土;依托水系和道路建立貫通性城市生態廊道;創建無污染食品基地,依托區位優勢,打造大型綠色產品基地;強化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管理,防治水土流失,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加強自然遺跡和人文遺跡保護。

    2.3.4聲環境整治

    城市建設規劃時,應該考慮環境噪聲問題,用科學合理的布局避免噪聲干擾。特別應重視對噪聲敏感區如學校、醫院和住宅等的影響;通過優化交通布局、加強交通管制等措施實施道路交通噪聲控制。2.3.5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普及自來水、衛生廁所等基礎設施;加快農村污水治理進程,對生活污水進行有效的收集與集中處理;完善農村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的建設;推進農村綠化工程,保證綠化率;采取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推進農業節水、科學施用農藥化肥等措施,科學有效經濟的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2.4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在渾南新城城市生態系統建設過程中,堅持環境信息公開,完善公眾參與環境立法、規劃制度,促進公眾參與政府環境監督管理,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建立政府與市民對話溝通的固定機制,鼓勵公眾對周邊環境質量進行監督,引導公眾運用司法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2.5開展宣傳教育

    第6篇: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由此可見,生物是構成地球生態系統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但就地球時間的整個階段而言,生物改造環境的反作用實際上一直是相對微小的,僅僅在出現了新物種——人類之后,生物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圍大自然的異常能力。人類成為生態系統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因此,要求生態學的研究逐漸從以生物為主體發展到以人類為主體,而人類及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網絡結構,就是人類生態系統。人類生態系統,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改造、開發和利用而建造起來的、“自然一社會一經濟”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其基本理論和方法,不僅涉及人類與地球自然環境的關系,也必然囊括人類與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關系。

    “生活在生命里,生命在自然中”,人類來自自然,人類的生活、生產、文化文明的萌芽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從蒙昧、野蠻走向文明,從漁獵文明發展到農業文明,又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會革命,促進社會大發展、大進步的同時引起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改變。追溯人類文明歷史,以不同文明時期人類生態系統的狀況解構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不僅能解決當下人類生存發展所遇到的問題,還能為人類命運的最終歸屬指明方向。農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關系以及農村生態系統

    在農業文明之前,是史前文明以及采集、狩獵文明,在這漫長的原始文明時期,人類依靠自然提供的直接成果維持著基本的生存,自然相對于人類而言,正像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人類依賴自然并且任由自然擺布。

    原始文明下人與自然的外在分離和對立,對人類的生存提出了嚴峻挑戰,但也推動著人類不斷提升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經過第一次、第二次社會化大分工,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發展,人的主體地位開始逐漸凸顯。人類對自然的恐懼和依賴逐漸降低,對抗性增強,對自然的作用與影響日益增加,開始改造自然,在局部范圍內也危及到了自然的存在。總體說來,農業文明形態下的人與自然關系表現為:自然對人的威脅趨于減弱,人對自然的作用與影響慢慢增強,但由于能力所限,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仍處于自然生態系統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農村生態系統是農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關系的縮影。農村生態系統,是指在不同區域范圍的農村地域內,不同類型生態系統間的相互能量關系以及占據支配地位的人與各種生物(包括自然生物和農業生命)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它由自然、社會、經濟三個子系統組成,是一類“自然一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農村生態系統,經過了人為干預,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狀態的生態,屬半自然的人工生態系統,其維持依賴于自然資源的供給,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生態條件的約束,具有自然節律性和地域差異性。在農村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生產的有機物質大多保留在系統內,許多化學元素基本上可以在系統內部取得循環平衡,不依賴大量輸入,是建立在對資源永續利用基礎上、能自我維持的物質循環系統。

    工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關系以及城市生態系統

    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工業化生產,拉開了迄今為止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工業文明的序幕。工業文明是以工業化為重要標志、機械化大生產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現代社會文明狀態。工業文明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城市化。

    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后,隨著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在控制和改造自然中所取得的空前進展,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表現為自然對人作用與影響的萎縮和人對自然影響與作用的極度膨脹。秉持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人們認為自然不再是人類必須依存的環境條件,而是人類活動的對象,是人身之外的一個可滿足自己需要的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資源庫。人類借助科學技術,向自然大舉進攻和無度索取。工業文明形態下人與自然關系的畸形狀態,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不同層面之間的嚴重失衡,最終引發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危機。

    產業革命后,隨著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陸續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發展時期。隨著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城市生活方式取代原來的農村生活方式,城市成為工業文明的中心和象征。一般認為,工業化和現代城市化是現代文明生活的源頭。

    城市生態系統是在人口大規模集居的城市,以人口、建筑物和構筑物為主體的環境中形成的生態系統,是城市居民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加工、改造而建設起來的特殊的人工生態系統。包括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系統。

    其特點是:以人為主體,人在其中不僅是唯一的消費者,而且是整個系統的營造者;幾乎全是人工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運在人的控制下進行,生物和非生物環境都已經過人工改造;能量和物質容量大,密度高,流量大,運轉快;是不完全的開放性的生態系統,系統內無法完成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許多輸入物質經加工、利用后又從本系統中輸出(包括產品、廢棄物、資金、技術、信息等),物質和能量的運動是線狀而不是環狀。

    城市生態系統的弊病與文明進程的轉變

    因為是不完全的開放性的生態系統,城市須依賴區域其他生態系統而存在和發展,故城市生態系統的依賴性很強,獨立性很弱,是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能,在物質方面則可以通過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而達到自給自足。城市生態系統就不同了,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質,都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同時,城市中人類在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大量廢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統內分解和再利用,必須再輸送到其他生態系統中去。

    由于城市生態系統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中輸入大量的物質和能量、排出大量廢物,必然會對其他生態系統造成強大的沖擊和干擾。當今世界各國城市的過度集約發展,大城市病日益突出,環境污染、資源緊缺、交通擁擠、居民生活質量下降……作為工業文明發展的縮影,現代城市生態系統的弊端,昭示著人類又站在轉變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社會發展模式、經濟型制的大變革,即工業文明向一種新的文明轉變。

    從人類文明的歷史演進過程來看,無論在哪種文明形態下,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是關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的關系。人與自然的沖突是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沖突和對沖突的協調,推動并規范著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在任何社會形態下,都需要根據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的狀況,對人與自然間關系的沖突進行適度協調。

    工業文明形態下人與自然關系的失度沖突,迫切需要及時的修正與協調,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態文明應運而生。

    而要改變人類的命運走向,必須首先改變我們的世界觀,將“人統治自然”的哲學發展到“人一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哲學。因為生態技術雖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但起根本作用的卻是全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公眾參與。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基本問題,將有效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沖突作為生態文明的基本價值訴求。

    第7篇: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技術方法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city.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the eco-city plan are summarized and integrated, a complete technical route is formed to guide the plan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city, plan, technical method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生態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來的,并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生態城市的概念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升華而發展的。城市發展歷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消耗的能源與資源越來越多,同時其環境影響也越來越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要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城市的生態化發展是根本途徑之一[2]。規劃是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協調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所作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規劃所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而生態城市的建設前提,同樣需要一套完整科學的生態城市規劃體系,指導生態城市的建設。

    2我國生態城市的內涵及特點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生態城市的內涵都做了不同的闡述,我國學者王如松認為,“生態城并不是一個不可企及、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種可望可及的持續發展過程,一場破舊立新的生態革命”[1]。朱坦教授認為生態城市的本質是人類活動符合自然客觀規律,追求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物質、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理想人居環境,其核心目標是建設“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環境友好型社會[6]。毛峰教授認為: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城市是一個人為改變了自然結構、物質循環和部分能量轉化的、受人類生產活動和消費需求影響的人工生態系統。生態城市以人為本,即以人的生存、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需要為核心,通過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界,且能與之和諧相處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3]。由此可見,生態城市的核心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以追求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為目標。

    朱坦教授提出我國生態城市的主要特點:(1)地區差異大。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的自然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背景等基礎條件各異,并形成各自的特點,在各自的生態城市建設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長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術為主的生態化海濱城市”,而貴陽則是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的首個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試點城市。(2)注重生態功能區劃的作用。生態功能區劃是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個特色。在全面進行生態環境現狀、生態脆弱性和生態服務功能評價的基礎上,從城市現有的空間布局和區域生態系統特征出發,規劃生態功能分區方案。并明確各生態功能分區的生態系統特征、功能、發展方向與保護目標,指導其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同時為城市產業布局提供科學依據。(3)突出重點領域的建設。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強調從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推進。大體說來,主要的建設領域在于:強調能源資源約束下的生態產業體系與循環經濟建設;強調包括湖泊、河流、水庫、濕地等在內的水體在城市中發揮的作用,即進行生態水域的建設;注重和諧社會的生態文化建設;進行高效、可持續的生態交通建設、自然資源體系和環境體系建設[6]。因此,如何根據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特點,更好的做好生態城市規劃,是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

    3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主要技術方法

    SWOT(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分析

    運用戰略選擇的SWOT方法,通過分析生態城市建設的優勢、劣勢,以及目前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實現定位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思路。通過與周邊城市對比,分析如何采取有利措施支持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目標,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提供科學的指導和依據。

    SWOT分析法形式上表現為構造SWOT結構矩陣,并對矩陣的不同區域賦予不同的分析含義;內容上,主要運用系統分析的綜合分析方法,將生態城市建設相關內外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組合,得出一系列適合的對策。首先對規劃城市進行關鍵因素分析,然后通過優勢與機遇(SO)、劣勢與機遇(WO)、優勢與挑戰(ST)、劣勢與挑戰(WT)四個條件因素進行組合分析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思路。

    資源環境支撐系統承載力分析

    該部分主要包括水資源分析,如地表水資源量分析、地下水資源量分析、水資源總量分析、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資源分析、大氣環境容量分析、森林資源分析、能源分析等內容,從資源環境的角度找出生態城市發展的“短板”,以此作為承載力限值,確定城市發展的人口、工業活動的強度,確保生態城市發展能被地方資源、環境所接受。

    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在規劃之初,客觀地認識和評價生態系統健康水平對于確定城市發展潛力和識別其限制因素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并可作為指導生態城市建設的依據。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由自然、經濟和社會組成的復雜而龐大的復合生態系統,這三個子系統之間按照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營養結構、通過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彼此作用、互相影響。具體來講,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內涵應理解為: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合理,系統內生產、生活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形成良性循環;功能高效,即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高度和諧,自然、技術、人類充分融合;城市內的廢棄物排放嚴格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不受人類活動的不良影響。基于以上對生態系統健康內涵的理解,進行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目的是分析構成當前生態系統健康中不利因素的根本原因,以便提出適當的對策,引導城市向以“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系統性和區域性”為特征的健康方向發展。

    生態安全格局分析

    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理論認為,在建設城市生態系統過程存在著一系列閾限或安全層次。與這些生態閾限相對應,城市生態系統中存在著一些關鍵性的因素、局部點或位置關系,構成某種潛在的安全的空間格局,稱之為生態安全格局,它對維護和控制生態過程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典型的生態安全格局包括:源(現存或潛在的鄉土物種分布地,構成物種擴散和維持的元點,是景觀生態規劃的主要保護對象)、緩沖區(環繞源的周邊地區,是相對的物種擴散低阻力區)、輻射道(由源向景觀輻射的低阻力通道)、源間聯接(相鄰兩源之間最易連接的低阻力通道)、戰略點(對溝通相鄰源之間的聯系有關鍵意義的“跳板”)等。

    生態適宜性分析

    生態適宜性分析就是根據區域發展目標運用生態學、經濟學、地學、農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區域發展所涉及的生態系統敏感性與穩定性,了解自然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對區域發展可能產生的制約因子,對資源環境要求與區域資源現狀進行匹配分析,確定適應性的程度,劃分適宜性等級,從而為制定區域生態發展戰略,引導區域空間的合理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生態功能區劃

    在全面進行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生態安全格局分析、生態適宜性分析的基礎上,從現有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和區域環境特征出發,從宏觀、中觀、微觀各層次進行城市生態空間格局劃分,構建保障城市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生態安全格局,形成區域特色鮮明、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間組織形態,提出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生態功能區劃要明確各生態功能分區生態系統特征、功能、發展方向與保護目標,并提出相應的保護和建設方案,為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為制定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為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4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技術框架

    根據上述生態城市規劃主要技術方法,結合規劃實踐活動,總結出如下的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技術框架(圖1),旨在對生態城市規劃起到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5結語

    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基本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精髓的實踐體現;系統、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生態適宜性分析為基礎的規劃技術方法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通過梳理生態城市規劃的技術方法,希望可以經過不斷努力,完善生態城市規劃的思路,探索出一條規劃與建設生態城市的有效途徑。

    圖1 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技術框架

    參考文獻

    [1]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Vol.25,NO.1,Jan.2011

    [2]沈清基,安超,劉昌壽.低碳生態城市的內涵、特征及規劃建設的基本原理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NO.5,2010.

    [3]毛峰,朱高洪.生態城市的基本理念與規劃原理和方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Vol.18,NO.1,2008.

    [4]陸明,郭嶸,齊剛.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規劃初探[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Vol.35,NO.4,2003.

    第8篇: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園林;病蟲害;防治

    1 產生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特點

    1.1 生態系統結構相對單一

    城市的變暖為一些害蟲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場所,影響到了害蟲的生長速度,也改變了害蟲的生活周期,城市中的園林生態系統相對比較單一,并且較小,導致天敵沒有辦法生存,這樣就會出現害蟲大量滋生的情況。在城市園林生態系統中植物的豐富度不夠,結構單一,在城市中落葉很快被清掃干凈,這樣也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循環,生態系統的自身循環被破壞后食物鏈也遭受破壞,所以,病蟲害不能達到動態的平衡。

    1.2 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是指:特定地域內的人口、資源、環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會的和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過各種相生相克的關系建立起來的人類聚居地或社會、經濟、自然復合體。城市生態系統是個不完全、開放性的生態系統,其中能量和物質的運轉絕大部分都在人的控制下進行。城市中,主要以人的活動為中心,住宅、街道、工廠等建筑群對城市的分割,外加城市人口及土地、水源、食物、能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影響削弱了生態系統的互補功能,助長了害蟲發生的趨勢。

    1.3 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困難的原因

    首先,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的加快,隨之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漸凸顯。下水道、煤氣管道、電線電纜等諸多地下設施影響了行道樹,街頭綠地中的花卉、樹木的成活、生長,汽車尾氣和工廠排放的有毒氣體或廢水使得園林植物生長環境惡劣,植株抗病力差,給病蟲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我國目前各個城市的檢驗、檢疫工作人員在對外來育苗的檢驗、檢疫工作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不強,為防治工作埋下隱患。最后,有些城市在進行園林綠化施工前,施工單位沒有對其項目進行合理的規劃,很多樹木的搭配不合理,大部分的街道或小區都是相同的樹木,這使得蟲害往往大面積爆發,為防治工作加大難度。

    2 城市園林病蟲害防治的原則

    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種方法均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單靠其中一種措施往往不能達到目的,有的還會引起不良反應。在防治病蟲害時,多采用化學類農藥,這就造成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的害蟲天敵。害蟲天敵大量減少,當溫度適宜時,植物害蟲又大量繁殖,這種惡性循環使得病蟲害爆發率增高,在病蟲害防治的時候要以有利于植物生長和降低害蟲生存繁殖為條件。從保障人、園林植物和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的角度出發對不同病蟲采取不同對策,將生態系統產生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限度,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益,既控制了病蟲害,又保護了人、環境和植物的安全。

    3 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辦法

    3.1 植物檢疫法

    要想讓一個城市的綠化環境達到最好,重點就是我們需要充分做好園林植物的檢驗、檢疫工作,在引種之前做好物種的評估工作,對繁殖力強、適應性廣、危害性大,又能隨植物材料傳播的危險病蟲種類作為重點檢疫對象。

    3.2 栽培管理預防法

    這是綜合防治中的一項基礎措施,根據病蟲害的發生、危害和發展對外界環境條件、寄主情況等具有一定要求的原理,抓住影響病蟲數量消長的主要生態因子,通過改善栽培、養護管理等一系列技術措施,來改變病蟲的適生條件,為園林植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提高其抗病蟲能力,以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園林植物建設時選擇能抗病蟲害的植物為主,采用常綠落葉結合的方法將草坪、地被植物、喬灌木復層種植,通過科學地搭配樹種,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結構,充分發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提高植物對病蟲危害的自我調控能力。樹干涂白有效地防止冬季樹木的凍害、日灼,提高樹木的抗病能力,破壞病蟲的越冬場所等。

    3.3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來防治有害生物,主要是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微生物治蟲、以蝸治蟲、以激素治蟲、以菌治病等方法來進行生物防治。

    4 結語

    我們應因地制宜地將各種防治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協調、互為補充,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充分發揮園林綠化植物自身的生態調控能力,以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第9篇: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城市生態規劃;生態系統

    Abstract: this paper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key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puts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建設

    1.1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指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礎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其科學內涵就是倡導社會的文明安全、經濟的高效和生態環境的和諧。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與人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結構簡而言之,生態城市是一類生態健康的城市。

    1.2城市的生態建設

    城市的生態建設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應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促進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合理流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類在城市空間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與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相適應,其最終目標是建設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生態城市。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意識和生態制度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體現在城市生態規劃上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公平原則和整體原則。

    2生態規劃與城市生態規劃

    2.1生態規劃

    我國學者曲格平在《環境科學詞典》中對生態規劃作了如下定義:“生態規劃是在自然綜合體的天然平衡情況下不作重大變化、自然環境不遭破壞和一個部門的經濟活動不給另一個部門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應用生態學原理,計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資源的利用及組織地域的利用。”生態規劃體現的是一種“平衡”或“協調”型的規劃思想,它把城與鄉、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天,綜合空間、時間、人三大要素,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之間關系,促進人類生存空間向更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規劃的目的就是要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分析其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有效地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整個區域和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2.2城市生態規劃

    城市生態規劃是遵循生態學和城市規劃學有關理論和方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各項開發與建設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調控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也就是運用系統分析手段、生態經濟學知識和各種社會、自然的信息與規律,來規劃、調節城市各種復雜的系統關系,在現有條件下尋找擴大效益、減少風險的可行性對策而進行的規劃。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其目標是:

    (1)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

    人口的數量與結構,要與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相適應,抑制過猛的人口再生產,以減輕環境負荷;土地利用類型與強度要與區域環境條件相適應,并符合生態法則;

    (2)城市人工化環境結構內部比例要協調。

    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協調。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城市生態系統的調節、城市人工化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結構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區域回旋空間。

    (3)城市生態規劃的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類生存質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經濟、社會系統在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內得到不斷的發展。

    因此,城市生態規劃應致力于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建立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有序結構;致力于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規劃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護,而且把當地的地球物理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多功能、多層次、多目標控制的綜合研究與規劃,據此進行城市結構調整、規劃設計、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規劃建設。

    3城市生態建設中城市生態規劃的重點

    3.1城市生態和諧度評價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發展時段都存在著人類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生態”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條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技術水平、生態意識等的差異,這種城市中“人類與其周圍環境”關系質量的優劣程度可稱為城市的“生態和諧度”這種城市生態和諧度應包括三層含義:(1)城市人類的健康;(2)城市環境的持續;(3)兩者之間的和諧。

    3.2創建城市生態管理系統

    對城市的大氣污染物、廢水、廢渣以及飲食業、屠宰業、農副市場、大眾娛樂場所等系統排出的各種廢棄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進行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的管理,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統,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運轉系統,以及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統,是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有力保證。

    3.3做好生態功能分區規劃

    生態功能分區是進行城市生態規劃的基礎,是在對城市生態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進行生態敏感區、生態控制區、生態功能區等的用地規劃。

    通過土地適宜性分析和生態敏感性分析,確定對城市生存、運行和發展具有關鍵制約作用的生態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間區域;通過對城市周邊地區生態系統的彈性研究,確定城市發展的用地性質、建設項目、建設強度等規定、管理和控制的區域;通過對人類聚居地生態健康分析,確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觀區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擬自然景觀區域"

    3.4加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

    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和維持城市生態環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邊生長的以喬灌木為主體的綠色植物的總稱,是以成片森林為主體,喬、灌、草相結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和景觀系統。這些森林對于保證城市的發展及補充城市綠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城市生態規劃中的注意事項

    4.1注意保留自然景觀要素

    這里所指的自然景觀要素(或稱原生的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觀要素,還應包括歷史文物古跡經歷了長期的環境演變,這些景觀要素無論是對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還是對其周圍環境的適應上,都已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了相對的平衡空間,具有很大的生態保留價值不僅如此,在城市生態規劃中,把這些原生的自然景觀元素與城市現代的景觀元素結合起來,在城市空間的塑造中保持這些即使很細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觀部分,可以豐富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同時為新城的居民提供異樣的城市空間去休閑、休息或者僅僅就是觀賞和回憶自己過去熟悉的文化和環境"

    4.2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

    濕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濕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對改善和調節人居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被譽為“自然之腎”,對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其生態服務包括: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調節局部小氣候,減緩旱澇災害,凈化環境,滿足感知需求并成為精神文化的源泉,為公眾環境教育提供機會和場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保護、恢復城市濕地,避免其生態服務功能退化而產生環境污染,這對改善城市環境及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3注意緩沖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

    可持續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開放的城市緩沖空間,來區別和獨立繁忙的城市空間和自然休閑空間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只注重對城市公共廣場、城市公共綠地等進行了組織安排,而對城市邊緣地帶,特別是城市和鄉村的過渡地帶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態規劃中應對城市的邊緣地帶用自然的元素去創造一個清楚邏輯的城市系統,使城市和鄉村這兩個系統非常容易的進行快速聯系和交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日本成人在线看|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cao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青青草成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欧美成人久久久|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5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成人网|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