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字的來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年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字書來,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
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都要做人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道:“嫂嫂,你不必再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嫂嫂聽后,拍手叫絕:“好!好!好一個‘愈’字!”
韓愈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的表露。韓愈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放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
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考了四次,最后才考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
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結婚。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作為,現在就應當規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勸他呢?
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常有之事。家父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內外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莊子·盜跖》)
晉文公反國,酌士大夫酒,召舅犯而將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萬。介子推無爵。齒而就位。觴三行,介子推奉觴而起,曰:“有龍矯矯,將失其所。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干,獨不得甘雨。此何謂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過也。吾為子爵與,待旦之朝也。吾為子田與,河東陽之間。”介子推曰:“推聞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爭而得財,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國者,子也。吾將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聞君子之道,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則不敢當其后。為人臣而不見察于其君者,則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無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為之辟寢三月,號呼朞年。(《韓詩外傳·二十三章》)
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槁)死于中野,懸書公門,而伏于山下。”文公聞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變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萬。”或遇之山中,負釜蓋簦,問焉曰:“請問介子推安在?”應之曰:“夫介子推茍不欲見而欲隱,吾獨焉知之?”遂背而行,終身不見。(《呂氏春秋·季冬紀·介立》)
介子歌龍蛇, 而文君垂泣 。(高誘注:介子推從晉文公重耳出奔翟,遭難絕糧,介子推割肌啖之。文公復國。賞從亡者。子推獨不及。故歌曰:“有龍矯矯,而失其所。游蛇從之,而啖其口。龍既升云,蛇獨泥處。”龍以喻文公,蛇以自喻也。于是文公覺悟,求介子推,不得而號泣之。)(《淮南子·說山訓》)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盡行賞,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晉。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至死不復見。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于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史記·晉世家》)
晉文公反,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將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萬。介子推無爵齒而就位,觴三行,介子推奉觴而起曰:“有龍繅繅,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干,獨不得甘雨,此何謂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過也。吾為子爵,與待旦之朝也;吾為子田,與河東陽之間。”介子推曰:“推聞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爭而得財,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國者,子也,吾將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聞君子之道,為人子而不能成其父者,則不敢當其后;為人臣而不見察于其君者,則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無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為之避寢三月,號呼期年。……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新序·節士》)
文公即位,賞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與若俱隱。”至死不復見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饑無食,一蛇割股,龍反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于中野。”文公出見書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其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晉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僑去虞而從焉,文公反國,擇可爵而爵之,擇可祿而祿之,舟之僑獨不與焉,文公酌諸大夫酒,酒酣,文公曰:“二三子盍為寡人賦乎?”舟之僑曰:“君子為賦,小人請陳其辭,辭曰: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一蛇從之,周流天下,龍反其淵,安寧其處,一蛇耆干,獨不得其所。”文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請待旦日之期;子欲祿邪?請今命廩人。”舟之僑曰:“請而得其賞,廉者不受也;言盡而名至,仁者不為也。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曲草興起,莫之能御。今為一人言施一人,猶為一塊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遂歷階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終身誦甫田之詩。(《說苑·卷六》)
(周)舉稍遷并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舉既到州,乃作吊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于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注:《新序》曰:晉文公反國,介子推無爵,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推遂不出而焚死。龍,星,木之位也,春見東方。心為大火,懼火之盛,故為之禁火。俗傳云子推以此日被焚而禁火。)(《后漢書·左周黃列傳》)
《龍蛇歌》者,介子綏所作也。晉文公重耳,與子綏俱亡,子綏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復國,舅犯、趙衰,俱蒙厚賞,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龍矯矯,遭天譴怒,卷排角甲,來遁于下。志愿不與,蛇得同伍,龍蛇俱行,身辨山墅。龍得升天,安厥房戶,蛇獨抑摧,沉滯泥土。仰天怨望,綢繆悲苦,非樂龍伍,惔不眄顧。”文公驚悟,即遣求得于綿山之下。使者奉節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熒自出。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蔡邕《琴操》)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琴操》曰: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綏獨無所得,子綏作龍蛇之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又周舉《移書》及魏武《明罰令》、陸翙《鄴中記》,并云寒食斷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綏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與今有異,皆因流俗所傳。據《左傳》及《史記》,并無介推被焚之事。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也。(《荊楚歲時記》【寶顏堂秘籍本】)
《琴集》曰:《士失志操》,介子推所作也,一曰《龍蛇歌》。《琴操》曰:文公與介子綏俱遁,子綏割腓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咎犯、趙衰俱蒙厚賞,子綏獨無所得,乃作《龍蛇之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按《史記》:文公重耳奔狄,其后反國,賞從亡,未及介子推。子推欲隱,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文公出見之,曰:此介子推也。使人召之,亡入綿上山中。于是文公環綿上山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是也。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饑無食,一蛇割股。龍反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于中野。有龍矯矯,遭天譴怒。三蛇從之,一蛇割股。二蛇入國,厚蒙爵土。馀有一蛇,棄于草莽。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干,獨不得甘雨。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樂府詩集·卷五十七·琴曲歌辭》)
有趣的漢字教學課件
活動目標
1.策劃并開展簡單的小組活動,學寫活動計劃。
2.通過了解字謎、諧音的特點,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初步了解漢字的起源,引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3.認識10個生字。 課時安排 “有趣的漢字”整個綜合實踐活動安排五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
第二、三課時:分組活動。根據制定的計劃,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調查、整理學習的資料。 第四、五課時:展示、交流活動成果。 活動過程 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一課時)
1.激趣:漢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讓我們在這段時間里,一起遨游漢字王國,開展綜合性學習,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紹活動內容:搜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謎活動,體會漢字的有趣;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或笑話,和同學交流;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
3.分組:自由組合成合作小組。每組7-8人,選出小組負責人。
4.制定計劃: 例: “有趣的漢字”活動計劃 活動時間: x月x日 活動地點: x x家 活動內容: (1)搜集或自編字謎 (2)查找諧音笑話、諧音歇后語 (3)了解漢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資料編成小報,貼在教室里。 分 工: 組長:xx 搜集資料:xx 編輯:xx 抄寫:xx 插圖: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組交流計劃,并張貼在教室里。 搜集和調查資料(兩課時) 通過上網查詢,閱讀書籍、采訪、看電視等多種途徑進行探究,感受漢字的神奇、有趣。 相關資源介紹。
交流活動成果(兩課時)
一、猜字謎 1.激趣:現在請大家張開想象的翅膀,一起領略漢字的魅力。請以小組為單位猜字謎,看哪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謎。 (1)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 (2)千字頭,木字腰,太陽出來從下照,人人都說味道好。 (3)一點一橫長,兩點一橫長。你若猜不出,站著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見水裝不完,長草難收拾,遇食就可餐。 (5)這里是兩幅畫:一個人*在樹旁休息,鐘指向了十二點 (6)一些運動員在運動場接受記者采訪。當記者問及他們的姓氏時,他們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個動作,讓記者自己猜。 籃球運動員指了指前面的兩棵樹;跳高運動員順手撿起一根木棍,放在一個土堆旁;武術運動員信不過教練的書,放在劍的旁邊;圍棋運動員撿了一顆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這幾位運動員分別姓什么? 3.小組同學間相互猜字謎。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 杜 劉 孟 5.剛才猜的字謎都是書本上的,1-4是文字謎,5-6是圖畫謎,第7題是動作謎語。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編制了許多字謎,哪一組給大家猜?
二、有趣的諧音 1.說諧音性歇后語 (1)引言:歇后語是由近似謎面和謎底兩部分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頭用語。它淺顯易懂,語言幽默,深受人們的喜愛。 (2)讀歇后語。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小蔥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錐子──真(針)好 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 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3)介紹:歇后語兩部分之間有間歇,說的時候往往只說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隱去,讓聽的人去猜測,所以叫歇后語。以上六組是諧音性歇后語,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聯系,產生俏皮風趣的表達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組都是諧音性歇后語,看哪一小組猜得又對又快? A 一連三座廟── B 石頭蛋腌咸菜── C 隔著窗戶吹喇叭── D 關公打噴嚏── (5)宣布答案:A 妙(廟)妙(廟)妙(廟);B 一言(鹽)難盡(進);C 名(鳴)聲在外; D 自我吹噓(須) (6)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每個小組都搜集了不少諧音性歇后語,哪一組先來出題? (7)小結:歇后語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繼承和發揚。 2.諧音笑話 (1)讀一讀。 (2)交流:看了笑話,你有什么感想? (3)小結:漢語同音字多,不能隨意亂用,否則會成為笑話。 (4)講述:前一階段搜集到的諧音笑話。
我們平時讀書看報作文都離不開漢字,但是你對漢字有更多的理解嗎?經過了這兩星期的學習,我已經對中國漢字有更多的了解,但對漢字的探究并沒有結束。
漢字大約產生于四千多年前,經過很長年代的演變,這其中有著許多不解之謎。
通過學習《有趣的漢字》。讓我們體會到字謎的有趣,諧音的趣談,還有因為諧音而引發的后果和笑話,這些內容還為我們介紹了一個又一個的漢字來歷,和人類怎樣創造文字的過程,深深地體會到漢字的有趣。
通過學習《我愛你。漢字》。我們仿佛來到了遠古時代,一步一步地觀察漢字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還讓我們認清字體,不要寫錯別字,不然會造成一定的損失和笑話。我們要細心一點,遠離錯別字。這個內容還像一個向導,帶我們去觀賞中國許多名人的書法作品。我不禁地贊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藝術,我們中國是一個具有詩歌傳統的國家,這些功勞都來自于漢字。
現在我明白了,漢字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一個中國人一定要學會漢字,漢字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堅信,在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中華漢字將被更多的人使用與珍愛。我們為純潔祖國純潔的漢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
語文綜合性學習各環節的實質就是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探索能力,使其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其本質就是通過適當的活動,把學生的心理潛能釋放出來,使學生處于既主動學習、又有效學習的狀態。在整個綜合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學習內容的確定,學習活動的組織實施,到學習成果的呈現,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整個過程突出自主性,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
策略一:在活動中生成小課題,培養自主意識 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課題是教師擬訂還是學生自主確定?如何產生?怎樣借助活動課題的產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筆者認為:應該發掘學生的興趣點,伸延教材內容的拓展點。應該說,綜合性學習使學生有了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而學生選擇的是他們感興趣的,也可能是他們的學發展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就可以較好地激發出來。在活動中生成小課題,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又突出學習內容的挑戰性,培養自主意識。
教學案例:課間活動,激發靈感――走進恐龍時代。在學習《恐龍的滅絕》這篇課文時,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老師在課間注意到,有的學生帶來了恐龍玩具與同學分享,有的學生帶來了跟恐龍有關的書籍與同學津津有味地讀著,劍龍、雷龍、異齒龍……許許多多老師都不知道的恐龍名字從學生的嘴里說出來,教室的好幾個角落,不自覺地形成一道道別樣的風景,幾位男同學儼然是恐龍小專家,興致勃勃地講解著,臉上洋溢著自豪與滿足。老師被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感染了,問學生:“想開展一次‘走進恐龍時代’的綜合性學習嗎?”立即得到了學生們熱烈響應,就這樣,一個來自學生課間交流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宣布產生。順應需求,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了。學生根據對不同種類恐龍的愛好分成“劍龍組”“雷龍組”“霸王龍組”等,在老師的引導下,分別從恐龍的分類、食物,恐龍滅絕之謎等幾個不同的角度搜集資料,用手抄報、幻燈片、表演等不同的方式展示學習的成果,真可謂精彩紛呈。從他們生龍活虎的表現中,教師們能驚喜地發現,原來學生的潛能是如此巨大!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堂就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一潭活水,是學生自主意識萌發的園地。
策略二:小組策劃活動,培養自主意識 新課程標準中的實施建議明確提出:“綜合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可見,自主制定活動方案,自主策劃活動,同樣是培養學生自主意識的極好陣地。在開展“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中,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讓學生在了解活動建議后,根據興趣自愿組合小組,確定活動內容。有的小組將字謎作為活動內容,有的小組決定調查社會用字情況,有的小組則要搜集諧音、諧音故事及歇后語。對于各個小組的選擇,教師都充分尊重。因為自主,學生選擇的自由空間大,就能充分展示出學生蘊藏的潛力。學生不僅自由組合成小組,自主確定活動內容,自主競聘小組長,而且自主策劃活動方案。不僅策劃小組活動方案,而且策劃班級集體活動方案。例如:大家對猜謎語特別感興趣,就集體策劃了一次登山猜謎語比賽。從撰寫邀請書,致家長的一封信,到登山路線的安排,謎題的準備,活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各小隊如何活動等,均由學生自主策劃,老師只在一旁提出參考意見,最后形成了詳細的活動方案。只有讓學生自由飛翔,才能收獲精彩!
策略三:關注每個孩子,實現真正自主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學生的興趣、能力、視野等方面存在差異,決定了學生在綜合性學習這樣的開放空間里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在相對開放的時空里,教師更要關注每個學生,尤其是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如何以學生為主,真正讓學生自主,其實體現在許多細節中。在相對開放的活動中,有些是可預設的,更多的是在活動進行中隨時出現的,教師要本著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心態,關注每一個學生。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各個小組的組織能力,活動能力也存在差異。教師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學習指導。根據不同小組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指導。指導時力求深入,每次切實幫助解決一兩個學習問題,或幫助聯系專家,或幫助做通家長的工作等。
突出探究意識培養
語文綜合性學習,追求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學習能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對于自己研究的內容或者其他小組研究的內容,要敢于質疑,敢于發表不同見解;會主動地發現問題,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學生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應是自我建構的。
教學案例:引導深化小課題,培養探究意識。在開展“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中,進行“有趣的漢字”學習,最早分組活動的時候是以文字謎、動作謎、畫謎作為研究內容的。在小組開展猜謎活動,班級交流手抄報及集體組織登山猜謎競賽之后,孩子們接觸了大量的字謎。此時,活動似乎已經可以結束。但是,老師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現字謎謎面的特點,思考謎面與漢字特點的關系。經過老師的啟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出來了。
學生們有了新的發現:許多文字謎的謎面,其實提示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獨特性,有些謎面提示了漢字的來歷,有些謎面提示了漢字的構字特點。于是,光是搜集字謎就生發出很多的小課題,有的小組探究字謎謎面提示漢字來歷的字謎;有的小組則專門搜集體現漢字形聲字特點的謎面。隨著課題的深化,學生的研究角度縮小了,但是內容深入了,透過字謎,借助字謎這樣一個窗口,走進了神奇的漢字王國,感受到漢字的神奇有趣和獨具特色的魅力。
在研究內容的不斷生成中,也是學生自主探究意識不斷形成的過程。雖然學生的收獲仍然淺顯,探討還不像成年人那樣深入,有些表達還不夠準確,但重要的是他們經歷了探究的過程。實踐證明:教師必須放開手腳,相信學生,給他們自由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會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解放孩子的嘴,讓他們會說……”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編寫材料,自己主持活動,他們就會興趣盎然,他們的“工作成果”往往會給教師驚喜。
強調教師指導作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給學生較多的自由探究時間、較大的發揮空間,但是,也并不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教師很好地發揮主導性的教學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過程和內容要緊緊圍繞著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展開,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作為教師,應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擔任好引導者、評價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好指導的切入點,從各個環節中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和引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
指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 在強調自主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幫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例如,在“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中,有的小組將活動內容確定為收集字謎或編寫字謎。如果漫無邊際地收集和編寫,這樣的活動看似熱鬧,卻可能是低效的。教師可提示:謎語成千上萬個,猜謎方法各有不同,涵蓋了漢字許多構字特點,建議同學們在收集和開展猜謎活動時要留意字謎的特點,將活動內容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在教師的啟發下,研究字謎的小組將活動內容更改為:收集和創編體現漢字形聲字特點的字謎及收集體現漢字來歷的字謎。活動內容角度小了,方向明確了,才能組織起有效的小組活動。
引導學生活用資源,豐富自身涵養 第一,一次活動一本書。進行綜合性學習難免要收集資料。說到收集資料,學生最先想到的是網絡。我們不否認網絡的快捷方便,但是,學生在網絡上搜索到的東西往往沒有細讀,只是滿足于查找到了。因此,筆者旗幟鮮明地提出:一次活動一本書,鼓勵學生擁有一本相關的書。探討漢字來歷的同學,推薦擁有《漢字王國》。搜集字謎的,建議擁有《字謎詞典》。因為,一本書的內容是完整的,豐富的。一本歇后語詞典,一本《字謎大全》,一本《漢字王國》,這不僅也不應該只是在活動期間研讀,而應該陪伴學生更長時間,直到讀懂讀精。在結束綜合性學習之后,學生還能繼續從書中汲取更豐富的營養。用氤氳的書香涵養學生豐富的人生!
第二,走進生活大課堂。綜合性學習時空相對開放的特性,決定學生的活動必然與生活緊密聯系。在進行“遨游漢字王國”的活動中,學生組成了進行社會用字調查的“啄木鳥醫生”小組,利用假日走街串巷,在城鄉結合部、鬧市區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生活是一本更加豐富的書,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在與不同的店家打交道中,歷練著成長,親身感受到語言文字的豐富性。詳實的社會用字調查報告,是生活給予學生的回報,也凝聚著學生對于社會用字現狀的擔憂。走進生活大課堂,學生對于漢字的學習成果是豐富而翔實的。
第三,走近名家,聆聽窗外的聲音。身邊各行各業的專家是更為豐富的“活資源”。走近名家,聆聽名家的研究心得,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名家的研究精神及豐韻的人文素養。在進行“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中,探討“閩南語與漢字淵源”的小組遇到了困難,他們不知道從哪里著手進行這項活動。老師啟發學生們,可以走近身邊的名家,去聽聽他們的研究心得啊。于是,老師幫助聯系大學教授。最終,學生們走進廈門大學閩南語研究的教授家中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采訪。學生們說,與教授的一次交談,勝讀幾冊書。引導學生聆聽教室外的聲音,走近名家,通過專家的講座,能開闊眼界,豐富知識。
每個漢字都由橫豎撇捺這些簡簡單單的筆畫組成,卻有著自己的情感。瞧瞧它們吧,你會感受到他們獨特的性格。望見“朝陽”兩字,你能感受到一絲明媚的陽光照耀著你,而望見“晚霞”,你會為那絢麗的色彩而迷醉;看見“崇敬”這個詞,你又會感受到一股神圣的力量。“喜”字使人笑逐顏開,“哀”字一望而皺眉;“哈”字使人臉上浮現出笑容,“嗚”字一見就仿佛聽見哭泣聲;“芬芳”好像散發出花的香味,“無憂無慮”一詞出現后,你就如小鳥般快樂,看見“愁眉苦臉”這個詞,就會想到一張哭喪的臉……
當你用筆寫出一個個生動的漢字時,一定會感嘆漢字的奇妙。它就如一位技術精湛的魔術師,時而輕如鴻毛,時而重如泰山,時而飄若游絲,時而嬌若驚鴻。每一個字都是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頁,也是一個跳躍歡快音符的樂章。它們還有悠長的歷史: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最后到我們現在的楷書,你說有哪一樣不值得我們去感嘆的呢?
漢字,它們像一個個充滿靈氣的小精靈,在紙上跳著歡快的舞蹈,姿態是那么的優美,那么的迷人,我每次都會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之中。別看每個字都是那么平凡,那么普通,其實它們都深藏不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思想。每個漢字都有它的來歷、字義……若是碰上什么煩惱,坐下來聽一段優美的散文,腦海里似乎跳動著一個個漢字精靈,不停地上下飛舞,在四周縈繞,等他們徹底小詩時煩惱頓釋,如釋重負。
每個漢字都經歷了一段不可猜測的道路,才能流傳到現在。它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作,是中國民族的光輝榮譽。漢字使我們中國的文化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字理教學;趣味對話;偏旁串字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很多老師對漢字教學不感興趣,甚至有些煩,認為漢字教學單調乏味,沒意思,學生學起來也無趣。但是我卻不這樣認為,這是對漢字了解的不深刻。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的漢字應該了如指掌,作為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對自己國家的漢字起源應該有更深刻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如果老師能有較好的方法,學生學起來就會很輕松,并且印象深刻,甚至終身難忘。國外一位國家總理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文字,它的每一個字,都如詩如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看,我們的漢字是多么的了不起。
如果你仔細的研究漢字,就會發現漢字非常有趣,其實每個漢字都有它的來歷,我們的祖先在發明漢字的時候都是有講究的,如果我們真的研究進去了,就會發現漢字教學其樂無窮。進行識字教學,首先要突破字形這個難關,我認為最恰當的方法應該是從漢字的字形著手,根據漢字的構造,通過對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構形理據的分析來,因形索義,因義記形,以達到識字教學的最高效率。讓學生在受到著中國文化的熏陶的同時,感受中國漢字文化的迷人魅力,為擁有這樣的漢字而驕傲。
一、利用偏旁串字進行識字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漢字的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偏旁串字,左耳旁很多都與山嶺高地有關,右耳旁大多數與區域有關;“扌”的漢字多數與手有關,多表示動作,如“排、撥、扣、掃”等;“忄”的字一般都是心理活動,如“懷、快、慘、情、慢”等;“宀”就像一座房屋,所以與房屋有關的字一般都是“宀”作偏旁,如“家、室、宅、安”等,“安”表示女子呆在家里才安全;凡是“穴”字頭的字都與洞穴有關;“礻”作偏旁的字,大都與神仙、祖宗等有關,如“神、祝、福、祖”;凡是以“衤”的字大都與衣服有關,如“衩、褲、襯、衫”。以上種種形聲字居多。
二、利用漢字的表意性進行識字教學
比如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詞語應該怎樣教學呢?譬如“奴仆”這個詞,比較不好理解,現在的孩子根本就沒見過奴仆,什么樣的人才叫“奴仆”呢?首先來看這個“奴”字,左邊是個“女”字,在古代,女子受歧視,根本就沒有地位,不受尊重,就像家里的奴隸,總是彎著身子,頭很低;右邊的“右”字就像一個人的手,這只手抓住了女人的頭發,非打即罵,還要干很多粗重的活這就是“奴”。“仆”字,左邊就是一個人,頭上戴著刑具,屁股上還插著一根毛,就像一個畜生,還要干很粗重的體力活,奴仆在古代是不被當人看的,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像牲畜一樣受盡百般折磨,還不敢反抗,稍有不順,性命不保。所以“奴仆”一詞就很好理解了。
三、利用家庭趣味對話進行識字教學
你知道多少和猴有關的歇后語呢?快來給下面這些歇后語配配對吧。
選擇欄:空歡喜 老一套 抓耳撓腮 坐不住 拿手戲 自找苦吃 假斯文 多此一舉
1.猴子耍把戲――
2.猴子撈月亮――
3.猴子偷黃連――
4.猴子戴眼鏡――
5.猴子吃辣椒――
6.教猴子爬樹――
7.猴子的屁股――
8.猴子爬樹――
第二關:中間開花
在兩個圓中心的小圓圈里填上一個漢字,這個漢字能和周圍的八個部首組成八個新字。填入小圓圈里的兩個漢字合起來,是一個詞,又可組成一個新的字。該怎么填呢?
第三關:智辨反義詞
反義詞你一眼就能看出來。下面的都是反義詞,但是每組還有一個共同點,恐怕你就不能一下子看出來嘍!那就仔細琢磨吧,來個不達目標不罷休。
上/下 優/劣
左/右 遠/近
凹/凸 輕/重
異/同 哭/笑
第四關:填成語,找人名
在下面每個空格中分別填上一個漢字,使每一豎行都成為一個成語。然后在所填寫的漢字中,找出隱含著的四個人名。說說他們其中一個人的有關故事。
第五關:巧填“第一”雅稱
我們祖國的語言真是豐富多彩,表示“第一”的雅稱還真不少呢。請你根據下列語意描述或來歷故事,在橫線上填入“第一”的雅稱。
1.傳說太陽神阿波羅對露珠女神達芙妮一往情深,而達芙妮卻矢志獨身。一天,達芙妮為躲避阿波羅的追求,懇求母親大地將自己變成了一棵月桂樹。但阿波羅對達芙妮的熱情并沒有因此而泯滅,他說:“我將永遠愛你,讓你成為最高榮譽的象征。”古希臘人為尊重太陽神的這種感情,把月桂樹看成阿波羅的神木,用月桂樹葉和橄欖枝編成精美的花冠,獻給有才華的詩人和各種競技比賽的優勝者。后來, “ ”便成了第一名的代名詞。
2.隋唐時,在科舉考試中考中狀元的人受皇帝接見,要單獨站在大殿前石階正中的石板上。這塊石板上刻有鰲的頭,于是后人就把取得第一稱為“ ” 。
漢字、英文字母、數字……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各種字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這些字符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借用字符的形態分割出千變萬化的塊面,整合語言與美術活動,我們可以開展借“字”想象系列美術活動,讓孩子感受古今中外的字符,創作具有意義和個性的美術作品。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感受字符的魅力,感受借“字”想象的創作樂趣吧!
一、我的名字真好看
在主題活動“我自己”中,大班幼兒了解了自己名字的來歷,教師讓他們學習書寫自己的名字,并將名字的筆劃延長,畫面被隨機地分割成不同塊面。鼓勵幼兒細致觀察,大膽地借“字”想象,將名字變成一幅美麗的畫。如果聯想到自己的屬相,那就更有意義啦!
二、古代漢字真神奇
中國古代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都屬于“象形文字”。甲骨文的“月”字,就像一彎月亮;“魚”字是有頭有尾的游魚,很有畫面感。通過書寫這些形態有趣、栩栩如生的古代“象形文字”,可以激發幼兒對文字的興趣,克服對書寫文字的恐懼,萌發熱愛中國文字的情感。再進行借“字”想象,添加成畫,可以極大地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看看幼兒的作品吧!
三、英文字母真有趣
以“spring”(春天)為例,引導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書寫英文字母,雙語學習不再枯燥乏味,再引導幼兒想一想什么動物是彎曲的,什么動物是在春天蘇醒的,還有什么動物躲在春天的森林里。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就出現了。
四、數字寶寶真可愛
結合“六一兒童節”這個全世界兒童最快樂的節日,讓幼兒認識“6”和“1”,并學習書寫這兩個數字,表現胖胖的“6”和瘦高的“1”,再把它們想象成是兩個快樂的過“六一”的寶寶,鼓勵幼兒畫上開心的表情,讓數字寶寶舞動起來!
活動案例:借形想象――漢字變變變
活動思路
“漢字變變變”需要二教時:第一教時主要讓孩子了解漢字的起源,知道漢字是古代人從各種具體形象的圖畫中創造演變來的,萌發自豪感,然后書寫自己喜歡的古代文字;第二教時將古代文字進行借“字”想象,添畫成畫。
活動目標
1.根據古代文字(甲骨文、金文)想象添畫。
2.運用相關相似等方法,大膽自信地想象創造。
活動準備
幼兒已寫好的古代文字;作畫用筆:炭筆、粉筆、喱筆。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1.出示文字,師:這些字都是小朋友寫的,告訴好朋友這是什么字?
2.師:先找到自己上次寫好的字,再用手中的筆施展你們的魔法吧!
二、幼兒嘗試借形想象
1.幼兒找字,開始觀察。
2.教師巡回指導。
a.啟發幼兒拿著字上下左右從不同方向轉著看,想象它像什么。
b.幫助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啟發:從不同角度觀察,像什么?可以在什么地方添畫什么?
c.發現有創意的、畫面安排合理的、可以推廣的作品,及時表揚。
d.提醒動作快的幼兒(先變好的)添畫相應的背景。
3.先完成的幼兒欣賞同伴作品,并相互介紹。
三、展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