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通信網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前國內高校車輛工程專業網絡通信類課程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課時比重偏低,缺乏對新概念、新技術的介紹;
(2)設備陳舊,缺乏實用性實驗的開設;
(3)科研活動參與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創新培養體系;因此,在培養體系、課程平臺、教學模式等方面對車輛工程專業網絡通信類課程進行全新的探討,既可以作為對“機電結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學的補充和深化,也可以通過車輛工程專業“以點帶面,見賢思齊”,帶動其他專業學生對網絡通信類課程的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培養體系的改革
現有網絡通信類的課程教學以車載CAN和LIN網絡理論的認識為主,實驗教學則以演示性和驗證性內容為主。但是,傳統的車載網絡已失去原有的主導地位。針對“以車為本兼顧網絡”的原則,需要逐步擴大網絡通信類的廣度和深度,鼓勵學生立足本專業課程,學科交叉,勇于探索。通過車輛工程專業導論和認知實習,重點在于拓寬學生視野,初步建立學生對車載網絡知識體系的感性認識。展示本專業前期積累的各項成果,如飛思卡爾智能小車等,為后續知識體系交叉學習打下基礎。在驗證、鞏固和加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選擇車輛相對獨立、功能簡單,但系統結構較為完整的網絡通信類實驗項目,力求學生能在課程實驗中能加深對車載網絡通信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車載網絡算法優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課程設計、競賽的形式,選擇適當的課題展開具有實際工程應用的綜合訓練。圍繞汽車行業生產、研發過程中具有實際工程意義的問題進行選擇,力求實現能正常運行的實驗室樣機,提高學生在車載網絡通信及優化方面的綜合能力。
3課程平臺的改革
圍繞培養體系的三個層次,對車輛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創新性規劃,在專業基礎課中增設網絡通信類基礎課程,整合優化成“大機械類基礎課程平臺”,并配合車輛工程專業主干課,適當增設專業特色選修課,引導學生進行機械設計方向和車載網絡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機械類、通信類公共課程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專業興趣為主要依據,搭建“車載網絡特色課程平臺”。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既要增設網絡通信類課程,還要兼顧原有機電類課程的設置。相互支撐,構建車載網絡特色課程群,通過車輛機械與電子信息學科體系的交叉,實現創新型、綜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3.1基礎平臺
通過增設通信原理、計算機網絡等基礎課程,結合相應的課程實習,將通信網絡類課程融入到基礎課程平臺中。以主題會議、專家報告等方式向低年級學生介紹行業前沿技術以及網絡在汽車中具體應用,形成直觀的認知,增強學生的興趣。由于總課時的限制,通信網絡類基礎課程以小課時、重實踐、多交叉的形式進行調整。由于機械類課程在車輛工程總課時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因此網絡通信類的課程根據“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則進行壓縮。在總課時不變的前提下,壓縮課時量,以增設相關網絡通信課程。需要注意的是,在總學時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如果不進行專業分流,勢必會造成機械類課程與電子信息類課程在學時分配上發生沖突。面向高年級學生進行專業分流,形成車輛與通信互為支撐、優勢互補的格局。創新性的將部分學生引導到車載網絡通信方向,有效緩解機械與通信類課時沖突的問題。
3.2特色平臺
圍繞新能源汽車、車載網絡等汽車行業重點研究方向,設置課題研究小組,由教授或副教授擔任負責人,配備2-3位中級職稱的教師和實驗室教師,團隊結構合理,知識體系交叉,階梯分工明確形成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鼓勵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進行自由組合,選擇部分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參加科研課題研究,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提供支持。創新平臺的課程覆蓋了車輛、機械、通信等領域,涉及汽車電子、新能源和通信網絡等多個方向,滿足車輛工程本科專業學生的興趣要求。團隊結構合理,知識體系交叉,階梯分工明確;對部分優秀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實行導師指導的培養制度,進入實驗室協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應的課題研究,實現導師負責、研究生協助的雙導師培養制度。
4教學模式的構建
教師在課程中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網絡通信類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同時具備車輛工程和網絡通信的知識,既能將教學內容從機械知識結構拓展到網絡通信領域,也能夠將網絡通信領域的最新技術應用到車輛工程中。但我國高校中在機械工程和電子信息領域中的“雙師型”教師數量明顯不足,缺乏具有實踐經驗的中高級技術人員。為了充實教學隊伍,可以聘請汽車行業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同時,支持和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學習新技術。鼓勵學生將新想法、新創意,以發明專利、科技創新競賽的形式實現。對構思新穎的選題給予必要的科研經費和指導,同時設定創新學分,進一步推動創新研究。
5結語
關鍵詞:通信工程項目;安全監理
中圖分類號: U415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計算機和因特網技術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全球各個領域、各部門的工作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事實說明,信息與物質能源共同構成了企業乃至國家生存的客觀世界三大資源和要素,其對各行各業的生存與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決不亞于物質和能源。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作為IT行業排頭兵的通信企業在自身的信息網絡建設上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其生產、經營都越來越強烈地依賴于企業的信息網絡。對網絡利用和依賴的程度越高,就越要求我們重視網絡的安全防護。尤其是隨著INTERNET/INTRANET技術的興起,當前的通信企業網已經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內部網,而逐步成為一個開放的、互聯的“大”網。
INTERNET技術應該說是一把雙刃劍,它為通信企業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它也對傳統的企業安全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由于計算機信息具有共享和易于擴散等特性,它在處理、存儲、傳輸和使用上有著嚴重的脆弱性,即很容易擾、濫用和丟失,甚至被泄漏、竊取、篡改、冒充和破壞,還有可能受到計算機病毒的感染,所以對于通信企業來說,構筑信息網絡的安全防線事關重大、刻不容緩。本文就當前通信企業的信息網絡發展現狀結合國內外信息安全技術發展的新動向,談談對通信企業信息網絡安全建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1.通信企業信息網絡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
縱觀近年來信息網絡安全的發展動態,當前通信企業信息網絡安全主要來自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威脅:
1.1物理威脅
1.1.1建立嚴格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制定完備的機房安全管理規章。這部分的手段包括妥善保護磁帶和文檔資料,防止非法人員進入機房進行偷竊和破壞活動,同時采取妥善措施抑制和防止電磁泄漏,主要可以采用兩類防護措施:一類是對傳導發射的防護,主要采取對電源線和信號線性能良好的濾波器,以減小傳輸阻抗和導線間的交叉耦合;另一類是對輻射的防護,這類防護措施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是采用各種電磁屏蔽措施,如對設備的金屬屏蔽和各種接插件的屏蔽,同時對機房的下水管、暖氣管和金屬門窗進行防護和隔離;二是采用干擾的防護措施,即在計算機系統工作的同時,利用干擾裝置產生一種與計算機系統輻射相關的偽噪聲,向空間輻射來掩蓋計算機系統的工作頻率和信息特征。另外,還要建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等級制度、國際互聯網備案制度、發生案件報告制度等,定期監督檢查上述制度的落實情況。
1.2病毒威脅:
1.2.1系統的防護措施;建立全面立體的企業防毒和反黑網絡,對桌面、網絡和服務器進行全方位防護。
1.2.2采用穩妥的系統保護技術;系統的備份技術,采用先進的備份手段和備份策略來最大限度地保證系統信息在遭受破壞后的可恢復性。采用這三方面的技術,企業信息網才算是有了全面的安全——即通常所說的全面解決方案。這里的第一種技術與第三種技術與傳統的通信網防護措施基本相同,下面我們就第二種技術的具體實施作一說明。建立全方位的立體防毒反黑網絡。企業的計算機網絡通常有很多 PC機和不同的應用服務器,構建網絡防毒反黑系統時,應當對網絡內所有可能作為病毒寄居、傳播及受感染的計算機進行有效地處理,并對黑客可能入侵的節點進行有效的監控和保護。一方面需要對各種病毒和黑客進行有效的“查”和“防”;另一方面也要強調防毒反黑網絡在實施、操作、維護和管理中的簡潔、方便和高效。最大限度地減輕使用人員和維護人員的工作量一個成功的全方位立體防毒反黑網絡應當具有以下特征:
1.2.3防毒反黑網絡體系結構應當包括從PC到各種服務器,從操作系統到各種應用軟件,從單機到網絡的全方位防病毒解決方案;
1.2.4同時,該網絡必須集成中央控管,遠程軟件分發,遠程升級等工具,便于系統管理;
1.2.5網絡具有“查毒”、“殺毒”、“防毒”、“預警”等全面的功能,并能夠適用于多個平臺的產品。另外,由于目前的病毒傳播越來越強烈地體現其網絡特性,尤其以電子郵件為載體的病毒傳播日益猖獗,病毒在壓縮文件和打包郵件中埋藏極深,因此系統還應當能夠實現郵件的實時防毒,同時能夠對壓縮文件進行快速查毒。
1.3黑客威脅:
1.3.1具備“防火墻”功能,由于通信企業信息網中潛在著可能的黑客入侵,所以在每個網絡節點上都應安裝有“防火墻”,防火墻能夠起到實時監控的作用,當用戶上網時,防火墻將充當個人電腦與網絡間的過濾器,并對黑客可能入侵的各個網絡端口進行屏蔽與防護。
目前,組建這樣的系統可以有許多選擇,比如冠群金辰的Kill for Windows NT/Windows 2000,Norton公司的Norton Antivirus 2000以及Network Associate公司的面向企業網絡的病毒防保方案TVD(Total Virus Defense)Enterprise都是很好的選擇,對于個人防火墻來說,Network ICE公司的Black ICE是一個值得推薦的產品,其運行如圖1(略)所示,除了可以監測入侵者外,還可以給出對系統安全的各種“忠告”。
1.3.2采取上述技術措施外,建立嚴密的規章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告知員工不要通過無防護的接口上網,不要隨便執行附加在電子郵件中來歷不明的附件,反病毒軟件要經常升級等,并設置專職人員監督執行。
2.通信工程的特點
通信工程的特點是點多、面廣。就設備安裝來說,在機房內的設備,分為動力、交換、傳輸三大專業,設備的品種及規格多,單元的工程所涉及的專業多,如新建匯聚機房的設備包括外電接入的AC箱、空調、配電柜、整流屏、蓄電池、電源列頭柜、ODF架、主設備機柜等等;建設單位對設備的安裝質量要求高,施工工期緊,為保證按時按質完成設備安裝工作,需要監理人員周密計劃,抓好工程的投資、進度和質量制約,特別是要做好監理的質量制約這一關鍵環節,做好安全管理和協調工作,才能向業主交出滿意的答卷。
3.通信工程項目開工前的安全監理措施
3.1部安全培訓教育
監理單位應主動在開工前向工程主管人員索要本公司相關安全管理規定、機房安全管理辦法、應急故障處理流程等文件,并將收集的資料發給各參建單位,同時要求各參建單位組織全部入場人員進行培訓學習,以便盡快熟悉掌握。各參建單位尤其是施工單位負責人員需在開工前認真組織本期工程所有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充分熟悉本公司所有的安全生產規定,同時強調現場施工的規范性、紀律性,確保安全文明施工。在項目工程開工前,對施工單位安全措施的審核。
監督施工單位做好各安全措施的實施。
4.結束語
安全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種保障。網絡安全涉及的范圍非常寬廣。不管是從技術角度,還是從實際意義角度,它都是一個太大的話題。本文討論了在通信企業信息網絡中網絡安全的實現。
企業網絡安全是國家網絡安全的基石,也是針對未來的信息戰來加強國防建設的重要基礎。一般來說,安全性越高,其實現就越復雜,費用也相應的越高。對于企業來說,就需要對網絡中需保護的信息和數據進行詳細的經濟性評估,決定投資強度。企業的網絡安全工作可以根據本企業的主營方向來決定是建設自己的網絡安全服務隊伍,還是購買市場上的網絡安全服務產品,對于通信企業網則可以選擇購買服務產品來減少成本。筆者認為制定嚴格完備的網絡安全保障制度是實現網絡安全的前提,采用高水平的網絡安全防護技術是保證,認真地管理落實是關鍵。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力通信;網絡系統;建設方案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各行企業都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電力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我國電力通信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高壓電網和超高壓電網的飛速發展更是對電力企業的通信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因此,如何實現更大范圍內的電力通信調度,增加電力通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進而實現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智能化成為電力企業工作者普遍關注并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下面將概述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特點,進而從電力通信網絡業務的角度切入詳細探討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建設方案以及應用。
1 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特點的概述
1.1 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業務分析
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力通信網絡的業務不斷增加,其中主要包括含繼電保護業務、自動化調度業務、電力環境監測業務以及多媒體數據分析業務等,其業務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輸數據流量大。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顯著,不論是生活用電還是工業用電都大幅增加,這就需要較大的傳輸數據流量以滿足現代化市場的需求。其中電力通信網絡傳輸數據主要包括電力監測數據、生產調度指令、繼電保護信息、電話語音數據以及視頻監控數據等多媒體數據。但是過大的數據傳輸會導致網絡擁塞,影響電力的傳輸。
(2)傳輸數據實時性要求高。電力通信網絡數據傳輸的實時性是通信網絡系統的重要特點之一,其系統的安全生產對于社會經濟生產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較高的實時性便于對電力通信網絡系統進行實時安全檢測,提高電力數據傳輸的質量和效率。在實際的數據網絡傳輸過程中,特別是對于實時性等級較高的安全監測數據、自動化指令以及繼電保護信息等數據的網絡傳輸,稍有拖延都有可能都帶來較大的事故損失,影響電力企業的長期發展。
(3)傳輸數據可靠性要求高。電力通信網絡數據傳輸的可靠性是通信網絡系統的另一重要特點,對于電力系統而言,其網絡傳輸的數據敏感度較高,這就對電力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證網絡傳輸數據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加強電力通信傳輸網絡的可靠性建設是電力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保障電力通信傳輸網絡數據業務的安全性。
1.2 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總體設計
(1)電力通信系統傳輸網絡的選擇。電力通信網絡系統是電力傳輸的有效途徑,要想實現電力傳輸的最大效益,首先需要選擇好通信系統傳輸網絡。目前多數電力企業選擇工業以太網,它可以有效的控制電力通信傳輸,其兼容性強且安裝方便,可以與企業總線網絡相結合,具備與現場控制器控制終端的通信聯網功能,能夠將底層數據安全傳輸至上位機信息管理系統,它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電力企業信息的傳輸。
(2)傳輸網絡的拓撲結構特點與選擇。拓撲結構是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掌握傳輸網絡的拓撲結構特點便于進行合理有效的選擇。現階段,市場上的拓撲結構以總線型網絡、星型網絡、環型網絡、樹型網絡以及網型網絡為主,其中環型網絡以其特有的性能贏得了更多企業的信賴,是傳輸網絡拓撲結構的最佳選擇。環型網絡一方面具有簡單的網絡布線以及后期維護成本低的優勢,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電力市場的需求。
2 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設計與實施
2.1 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分層設計
隨著電子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力企業通信網絡系統不斷更新,目前電力通信網絡系統主要采用工業以太光纖網絡為介質進行搭建與設計,其網絡系統整體上分為信息管理層、傳輸層和設備控制層。
首先是信息管理層,所謂的信息管理層是由裝有管理軟件的電腦、可用的數據庫服務器和相關應用程序服務器三大主要單元組成的。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由電腦軟件發出指令實施管理,對系統內部各項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如數據顯示、圖形圖像顯示以及數據的存儲和查詢等。其次是傳輸層,所謂的傳輸層就是網絡信息傳輸的通道,主要是用來完成來自底層電器設備狀態桉樹及工作參數的網絡傳輸,以實現對電力企業內部電器設備的遠程控制,如工業以太網、路由器、數據收發中轉站、現場控制站等。最后是設備控制層,其主要是由以太網通信模塊和電力設備運行監測模塊兩部分構成,處于整個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最底層,其運行狀態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整個電力通信網絡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2 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建設方案
近年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力通信網絡的數字化、信息化呈現新的發展趨勢,對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推動著電力通信網絡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下面就目前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發展現狀,提出幾點合理有效的建設方案。
(1)建立健全停電系統管理機制。現階段,我國電力企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多數企業內部實行營配分別管理,并沒有健全統一的停電系統管理機制,而電力傳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卻時有發生,只能通過人工客服熱線聯系,并進行調度維修。在這整個管理過程中,程序冗長且效率低下,一方面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資源的損耗,另一方面會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2)合理利用現代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是智能電網的重要信息平臺,合理利用現代地理信息系統,有助于提高電力企業信息傳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從而進一步實現企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將地理信息系統運用到電力通信網絡系統中,需要突破其本身的特點,不僅能準確無誤的顯示地形地貌,更需要具有行業應用功能,以滿足電力市場的需求。
(3)加強動態網絡模型管理。我們所要實現的智能化電力通信網絡系統不同于一般性的網絡系統,其改變了傳統的配電網中單向負荷潮流,成為雙向隨時變化的負荷潮流。這就需要特定的動態網絡模型管理,以適時調整電力負荷,盡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3 結束語
綜合上文,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電力企業的自動化程度以及實現安全可靠生產的能力,所以說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智能化是電力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然而目前我國電力企業在通信網絡系統建設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實現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智能化成為電力企業高度關注的課題。而從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特點以及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兩方面出發,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設方案是實現電力企業智能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相信在廣大電力技術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電力通信網絡系統的智能化將指日可待,電力企業將會迎來又一個發展春天。
參考文獻:
[1]吳在軍,胡敏強,杜炎森.變電站通信網絡實時性能仿真[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5(8).
[關鍵詞]油田通信;網絡架構;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TN91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6-0069-01
油田通信專用網格伴隨著油田勘探和開發的形成和發展、生產和施工,為油田生產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獲得了通信網絡的快速發展。隨著網絡規模增長,高科技通信技術廣泛應用,其業務能力得到提高。目前,可以提供一個固定的聲音對于油田生產和職工生活,DDN專線、企業網絡、互聯網接入、寬帶接入、衛星通信、無線通信、集群單向無線尋呼,和其他業務,字段信息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在國內電信市場的前提下逐漸開放,打破電信市場的壟斷結構是有形的。然而,培育競爭機制,在中國電信行業的發展應該建立在整個社會的電信市場資源,充分利用良好的私人網絡資源,即長期以來大量的閑置進入電信市場私人網絡資源合理和有效的。油田通信專用網絡面臨著重大挑戰。
1.油田通信網絡的優勢
1.1 覆蓋區域廣
油田通信網絡的覆蓋范圍,在石油領域的工作環境,它會顯示兩個突出特點。首先是該油田的覆蓋面積,因為工作關系到很多細節,開發復雜的過程,所以油本身占地面積不應低估,LED直接到相應的通信網絡必須能夠實現油全覆蓋。在同一時間,另一方面,是區域油工作經常不連續的領域,這使得虛擬專用網絡廣泛應用在組織領域。通過適當的安全協議,在公共數據網絡建立虛擬企業專用網絡的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離散分布的溝通問題,尤其是安全和可靠的性能優勢。
1.2 需求龐雜
相對于其他組織的信息傳輸網絡,為信息傳輸油環境更加復雜的需求。由于大量石油組織本身的特征,作為信息傳輸網絡通常需要考慮數據傳輸中的組織工作和生活兩方面的需求,因此一方面向外部的惡意攻擊和網絡固有的弊端做好預防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效的劃分內部的需求和對工作和生活的兩個隔離以確保安全的需求。同時,雖然油田環境與社會需要的數據需求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而油田的工作環境,其中涉及的數據顯示出獨特的特性千差萬別。這不僅包括傳統的視頻會議和流媒體傳輸的要求,但由于數字油田的工作過程,從而為實時數據傳輸的大量需求,數據不僅是整個油田工作的效率有關,但也密切相關的安全特性和現場工作。
1.3 網絡形成復雜
在組織環境領域的通信網絡,它的復雜性是由其形成歷史。在油田開發過程中,數據傳輸的需求必然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以及相應的相進一步擴展到滿足的一個獨特的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通信網絡應用主體的需要。長期以來,各種需要并行,和相應的通信技術也提出了相關的并行特性。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加劇,甚至數據通信環境中的油反應。隨著時間的發展,雖然多個數據網絡最終將形成一個統一的全面的網絡,而是形成了網絡集成的整個過程中,各種數據的不一致性和困難的同步功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油田通信網格組成
2.1 軟、硬件控制
有關統計顯示,從外部公共網絡的安全風險,有超過70%的軟件和硬件,用于局域網的缺陷和攻擊行為。對于這個問題,兩個方面做的是軟件層面的更新和補丁安裝是完美的,和硬件參數設置的修改。通常的安全攻擊的兩種主要方式,一是通過軟件漏洞在局域網的相關系統的入侵行為的實施,第二是對局域網內部控制網絡相關的硬件使用默認參數。如果我們能加強管理的兩個方面對油田健康通訊網絡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將增加,在軟件平臺的工作重點,及時更新病毒庫更新補丁,更新和默認參數和權限等硬件特性的變化。
2.2身份管理
在油田在工作環境中,大量的數據破壞和安全問題的操作不當是來自員工和用戶的數據,針對這些問題,應通過保護數據識別控制方法。專為各種信息和數據的不同訪問身份的人員使用和訪問,并對相應的訪問級別對應的是不夠的,在信息、查看或修改數據的不同領域的關鍵。這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數據安全的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在油田信息系統。
2.3合理冗余
在不同信息的傳輸和存儲環境,數據安全水平有一個辦法使電路損壞的問題都解決了。也可以采取主線電纜的方式,通過電纜電路解決問題。加強集中治療失敗和多級差分相位協調模式運行的保障,從而提高整體的維護能力,促進了配電自動化的全面發展,提高綜合保障能力。
3.油田通信專網發展戰略
在固定電話業務的策略:固定電話服務的整合是在油田通信網絡通信的主要支持,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特別是中國移動通訊和中國聯通手機用戶對許多石油網絡,固定電話服務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同時,石油單位繼續降低成本,減少溝通成本切割機,因為在一個下降趨勢的固定電話通信業務。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開拓新業務,提高技術水平,提供優質的服務。綜合服務措施,合理的收費標準的確立,努力擴大市場,在固定電話業務趨于飽和,發展周邊地區和經營之路為重點,并會吸引一些本地電話。對。在電話市場開發互聯網商業通信公司已經飽和,互聯網業務的蓬勃發展,提供媒體服務,在替代產業和經濟增長點的油田通信。
各種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通信實現重大轉變策略,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外部收益,通過外部信息通信建設市場的擴大,實現持續和穩定發展多種業務通信。加強信息化建設團隊溝通的整合,提高綜合素質,以滿足國外通信建設市場的需求。加強個人項目核算,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單個項目的收入水平。
總結:
綜上所述,油田通信網絡架構的優化設計,除了能及時傳遞油田生產、管理信息外,還能實現油田生產、管理的最大效益化。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設計油田通信網絡架構時,充分結合油田的實際狀況,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對其進行規劃、設計,確保通信網絡的時效性與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馮玉敏,李文斌,王愛民,等.華北油田三網融合演進思路與實踐[J].有線電視技術,2011(12).
[2]張志剛.油田通信的業務發展和無線網絡建設[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7(06).
關鍵詞:信息系統使用;個人網絡;結構洞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25
中圖分類號:C9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5-0114-05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Ego
Function Network Structures o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System of Enterprise Users
YIN Jun1, ZHENG Qingqing1, GE Shilun1,2, WANG Nianxin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2. School of management, Yancheng Technology Institute, Yancheng 224001)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build information system users “ego function network”, which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using same functions, and used structural hole index to reflect cohesive and control effect. It did an empirical study by using a large ship shipbuilding enterprises data which included 524 information systems users and the same 852 func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structural hole had an Ushape influ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usage, it meant that in “ego function network”, users who had high cohesion and strong control ability of network both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information system usage. It also analyzed that network size positively moderated the structural holes influence on information usage.
Key words:information systems use; ego network; structural holes
近年恚企業為使用信息技術投入了大量資金,而數據表明信息系統的失敗率高達70%[1],信息技術似乎并沒能為企業帶來預期的競爭優勢和回報。有研究表明,用戶能否有效使用信息系統是信息技術投資轉化為組織績效的關鍵[2],分析影響用戶信息系統使用的機制成為學者和企業共同關注的問題。
以往學者們多從個人特征因素[3]、認知因素[4]以及外部壓力[5]等方面對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展開研究。如個人特征方面的教育程度、使用經驗、培訓經歷、用戶習慣等因素,個人認知方面的輸出結果可見性、使用前階段信念與態度、信任感[6]等因素,以及主觀規范、自愿程度、組織支持等外部壓力因素均會影響信息系統使用,相關經典模型有TAM及其改進模型、UTAUT等模型。上述研究主要解釋了用戶對信息系統的接受過程,但未關注接受后的使用問題,且未重視用戶間的相互作用對接受后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如用戶可能會因為同伴獲知一個功能特性而掌握一個新的使用技能[7],實際上,用戶間分享使用知識,協同學習的行為能夠簡化學習使用的過程[8],進而能促進信息系統有效使用,但目前從用戶相互影響視角分析其對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晰。研究表明,用戶間的社會網絡能夠體現用戶間的相互影響,如信息的傳遞、分享[9]、知識的創新[10]、同伴壓力以及自我認同[11]等,從社會網絡角度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戶工作中的這種相互影響及對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
因此,本文以用戶使用相同功能為聯系構建了用戶個人關系網絡――“個人功能網絡”,通過結構洞指標反映用戶網絡的凝聚力和控制力,探討了“個人功能網絡”的結構洞對用戶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旨在幫助企業分析信息系統使用中用戶在特定位置上所能夠發揮的作用,為從社會網絡角度研究信息系統使用提供理論支撐。
1 理論模型和研究假設
1.1 理論模型構建
個人社會網絡被廣泛應用于研究個體在設定網絡中的表現[12],其中個體的表現差異來源于網絡關系的結構。針對什么樣的網絡關系結構有利于行動者表現的問題,以往研究提出了兩個理論觀點:結構洞和社會資本理論。Burt提出的結構洞理論認為非冗余的關系結構有利于行動者行為,他將這種關系結構稱為結構洞。該理論認為占據結構洞位置的行動者在互不連接的網絡成員間起到橋接作用,能夠獲得更多的異質性信息和對信息的控制力,從而比其他位置上的成員更具有競爭優勢[13],這有利于行動者提高自身表現;而Coleman提出的社會資本理論認為社會資本來源于行動者間封閉的關系結構[14],具有這種結構的網絡缺乏結構洞并具有高凝聚力[15],這增加了用戶間的信息渠道,有利于社會規范的形成,用戶彼此間也具有高的義務和期望[14],有利于行動者追求自身利益,從而促進其表現。根據上述兩個理論,本文認為結構洞的缺乏與富有均有利于用戶在信息系統使用中的表現,即結構洞對用戶的信息系統使用具有U型影響。
1.2 研究假設
(1)結構洞的缺乏對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
結合相關研究,本文提出用戶“個人功能網絡”中缺乏結構洞對其信息系統使用具有正向影響。結構洞的缺乏表明該網絡具有高凝聚力,用戶間聯系緊密[15]。在“個人功能網絡”中,結構洞的缺乏對用戶的信息系統使用促進作用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是能夠通過增進信任促進用戶分享新的使用方法。高凝聚力的“個人功能網絡”成員間使用相似的功能,他們往往從事相似的業務活動并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標,更容易傳遞明確的規范秩序[16],能促進網絡成員間相互信任,也減少了機會主義行為的風險[17],從而能創造出一個更好的交流環境。該環境中,當網絡成員發現新的使用方法時,更愿意和同伴分享,用戶作為個人網絡的核心,能夠直接受益于網絡成員的新方法,進而促進了用戶信息系統使用。
二是能夠通過加強合作簡化用戶學習過程。高凝聚力網絡中的成員更有可能符合互惠的原則[15],網絡成員間愿意承擔為他人提供支持的義務,同時也抱有獲得他人幫助的期望,這降低了成員間交流的不確定性,使得網絡成員間能夠更好地合作[14]。良好的合作使得網絡成員間彼此支持,協同學習,簡化了用戶學習使用新方法的過程,用戶能夠及時掌握新的使用方法,從而促進了用戶信息系統使用。
三是能夠通過促進有效溝通提高用戶使用效率。高凝聚力“個人功能網絡”成員多使用相同的信息系統功能,往往從事相同或者相似的業務活動,用戶就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相互溝通使得彼此間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想法,提高了溝通效果,有助于深入探索系統的功能和功能的創新使用,進一步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率,從而促進了用戶信息系統使用。
四是能夠通過傳遞壓力提高用戶使用動力。高凝聚力網絡中網絡成員間緊密合作,互動往往較多,用戶較容易了解到其他網絡成員的使用情況,這會給用戶帶來使用壓力,進而促進用戶主動學習,提高用戶的使用動力,有利于促進用戶信息系統使用。
綜上,用戶的“個人功能網絡”中缺乏結構洞能夠促進用戶分享新的使用方法、簡化了學習過程,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率與動力,使用戶能夠更好地使用信息系統。
(2)豐富的結構洞對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
結合相關研究,本文認為“個人功能網絡”中用戶占據的豐富結構洞對信息系統使用具有正向影響。用戶占據結構洞越多,對網絡的控制力越強,豐富的結構洞對用戶信息系統使用的促進作用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一是能夠提高用戶獲得信息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效率。占據結構洞的用戶連接了兩個互不關聯的個體,起到了橋梁作用,是推進信息流動的關鍵[13],結構洞為個體控制信息流提供了機會,此外,結構洞位置為用戶帶來非冗余的信息資源,掌握這些資源的用戶與其他用戶談判的“籌碼”和能力會更強,對資源的控制效率更高,占據結構洞的用戶對異質信息的強控制力和高控制效率使得用戶往往比其他位置上的成員更具有競爭優勢[13],能夠輕易從網絡成員處交換得到想要的信息,從而促進了用戶的信息系統使用。
二是能夠促進用戶對新知識的應用。由于占據結構洞位置的用戶不斷接觸具有不同技術、思維模式、解決不同問題的同事[18],其處理不同知識和觀點的工作經驗得到進一步豐富,進而能夠更好地處理位置優勢帶來的非冗余信息資源。用戶獲得這些信息的機會和處理經驗讓用戶更容易識別新獲得信息的可能應用領域,并發現潛在的新技巧[18],進而促進信息系統的使用。
綜上,在“個人功能網絡”中占據豐富結構洞的用戶具有強控制力與對新知識的應用能力,往往能夠更好地使用信息系統。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1:“個人功能網絡”中用戶占據的結構洞對用戶信息系統使用具有U型影響。
H1a:“人功能網絡”中用戶占據的結構洞越小,用戶信息系統使用情況越好。
H1b:“個人功能網絡”中用戶占據的結構洞越大,用戶信息系統使用情況越好。
2 實證研究設計
2.1 個人功能網絡提出及構建
本文提出基于信息系統中使用相同功能構建用戶的“個人功能網絡”,構建依據在于:首先,由于企業的信息系統功能與業務緊密交織,意味著使用相同信息系統功能的用戶在企業內也多從事相似的業務工作,因而更可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潛在聯系[11]。其次,使用相同功能的用戶往往具有相似的經驗、背景或者工作特性,這類用戶之間的知識傳遞和交互會更有效[19]。因此,該網絡較能體現信息系統中客觀世界的用戶關系。
“個人功能網絡”具體構建步驟如下:首先從員工信息系統使用數據中分離出“員工―使用功能”的對應數據,例如“保管員A―庫存臺賬查詢”;再建立524名員工與852項功能之間的二模網絡,即如果保管員A使用庫存臺賬查詢功能,則兩者之間具有聯系;然后將二模網絡投影于員工節點上,如圖1所示。
2.2 樣本選擇與數據處理
本文構建“個人功能網絡”的數據樣本來源于某大型修造船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用戶,他們是來自于基本生產部門、輔助生產部門、管理部門、信息化實施部門及往來部門5個部門的企業員工,該樣本涉及用戶524名,用戶共同使用的功能項數852項。選擇該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其已穩定使用信息系統52個月(2011.9~2015.12),系統涉及200多個功能項目并已與該企業業務流程很好地融合,用戶依賴信息系統完成工作任務,其信息系統使用數據較能真實反映企業業務情況,使得研究結果具有實際意義。為進一步保證數據的可靠性與有效性,本文剔除了使用時間小于8秒和大于1小時的異常數據。
2.3 變量測量
(1)自變量
本文的自變量是結構洞,可利用Ucinet軟件測量。Burt提出的限制度是測量結構洞的核心指標[20],表示節點對鄰接節點施展結構洞重要性所缺的空間,被學者們廣泛用于測量社會網絡的結構洞匱乏程度[10]。限制度越高,用戶擁有的結構洞越少。算法表示為:
其中,Pij表示節點i的全部關系中,投入到節點j的關系占總關系的比例,節點q為除i和j以外的其他節點。
(2)因變量
本文以企業信息系統使用情況作為因變量,研究表明,信息系統的使用情況可以用使用頻率來衡量[21],因此,本文利用用戶平均每月的訪問次數來度量信息系統使用情況。
(3)控制變量
使用信息系統時間長的用戶積累了更多使用經驗,他們往往具有以不同方式應用信息系統的潛能[22],也會一定程度地影響信息系統使用。網絡規模會通過影響用戶獲取社會支持的質量、壓力、網絡成員的親密程度和互動程度等影響到用戶的信息系統使用行為,以往社會網絡研究也將網絡規模作為控制變量[23]。此外,學者們常將性別處理為控制變量。綜上,為保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本文將性別(Gender)、使用信息系統年限(Experience)及網絡規模(Size)作為控制變量。
2.4 模型的構建
本文使用Use表示因變量信息系統使用情況,使用Structural holes表示自變量結構洞,并采用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研究模型設定為:
3 實證研究和分析
3.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1是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可知“個人功能網絡”的結構洞與信息系統使用存在顯著的相關性(P
3.2 假設檢驗與結果分析
為進一步檢驗結構洞對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本文采用SPSS 22.0軟件對上述假設進行檢驗。為提高回歸結果的有效性,本文對自變量結構洞、因變量信息系統使用進行取對數處理,對平方項進行中心化處理。利用逐步回歸的方式對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回歸結果如表2。各回歸模型中的解釋變量的VIF值在區間1~3間,低于Diamantopoulos等3.5的建議值。說明各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回歸模型的DW值均在2左右,說明各變量不存在嚴重的序列相關問題,且回歸模型均通過G-Q檢驗(Goldfeld-Quant檢驗),表明各模型不存在顯著異方差,回歸結果可靠。加入平方項的模型3具有31.8%的解釋力且具有統計意義。
由模型3結果可知,結構洞負向影響用戶信息系統使用(β=-0.114,P
此外,有研究表明網絡規模對用戶獲取社會支持的質量、壓力、網絡成員的親密程度和互動程度等具有影響,而結構洞也通過影響成員間的社會支持和互動程度來影響用戶行為,因此本文認為網絡規模會調節結構洞對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通過實證發現網絡規模會正向調節結構洞對信息系統的使用,調節作用如圖3所示,這意味著在小規模網絡中,結構洞小的網絡有利于用戶的信息系統使用,而在大規模網絡中,這種影響不再顯著。
存在這種調節影響的原因可能是當網絡規模較小時,一方面,占據較少結構洞的用戶網絡成員間聯系緊密且經過的路徑較短,其獲得信息的速度越快[24],因此用戶能夠利用快速獲取系統使用技巧等信息的便捷,高效率地解決使用問題,進而促進其使用。另一方面,小團隊表明用戶使用的功能類型較少,這種高凝聚力的小團隊使得所有網絡成員能夠對有限的功能類型進行深入討論,進一步促進了用戶間的交流互動,提高了用戶提供和獲取支持的質量[25],有利于用戶熟練掌握和運用這些功能,因此自我用糇魑小團隊的核心,其信息系統的使用得到進一步促進,而這種優勢在大網絡規模中將不復存在。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構建了“個人功能網絡”來探討用戶間的相互影響對用戶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結果表明:結構洞對信息系統使用具有非線性的U型影響,用戶占據較少或較多的結構洞位置均有利于用戶的信息系統使用。此外,研究還發現網絡規模會調節結構洞對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小規模的網絡更有利于占據較少結構洞用戶的表現,而大規模的網絡中結構洞對信息系統使用影響的調節作用不顯著。
研究意義在于:理論方面,本文表明從個人社會網絡角度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戶工作中的相互影響對其信息系統使用的影響,為關于社會資本來源于緊密聯系的網絡還是豐富的結構洞提供了實證依據。實踐方面,有助于指導企業設置具體的職位業務,研究結果表明高凝聚力和強控制力的網絡均有利于用戶的信息系統使用,因此企業可為員工安排相類似的工作任務或為核心員工安排多樣性的工作任務,其他員工安排較單一的任務。此外,研究還表明小規模網絡中凝聚力高的網絡有利于用戶的信息系統使用,因此,企業可根據實際項目需要的員工數量決定分配給哪些用戶,當項目需要較少人員參與時,盡可能分配給聯系緊密的用戶。
本文初步研究了“個人功能網絡”的結構洞對用戶信息系統的使用影響,尚存在一些不足:用戶使用系統受到自身業務范圍及職位的權限限制,該限制還與信息安全權限、企業流程規范程度等因素相關,可能對“個人功能網絡”的規模及網絡結構產生限制;此外,用戶的個人特征如自我監控、個體心理[26]等特征也會影響到網絡結構,這些因素對結果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Doherty N B, Ashurst C, Peppard J.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ful Realisation of Benefits from Systems Development Projects: Findings from Three Case Studi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27(1): 1-16.
[2]Delone W H, Mclean E R.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 19(4): 9-30.
[3]Limayem M, Hirt S G, Cheung C M. How Habit Limit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Intention: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J]. MIS Quarterly, 2007: 705-737.
[4]Bhattacherjee A, Premkumar G. 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Belief and Attitude Tow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Longitudinal Test[J]. MIS Quarterly, 2004: 229-254.
[5]Bhattacherjee A, Perols J, Sanford 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inuance: A Theoretic Extension and Empirical Test[J].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7, 49(1): 17-26.
[6]Venkatesh V, Brown S A, Maruping L M, et al. Predicting Differe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System Use: The Competing Role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and Behavioral Expectation[J]. MIS Quarterly, 2008: 483-502.
[7]Boudreau M-C, Robey D. Enacting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Human Agency Perspectiv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5, 16(1): 3-18.
[8]Jasperson J, Zmud R W. A Comprehens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Postadoptive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abled Work Systems[J]. MIS Quarterly, 2005, 29(3): 525-557.
[9]Phelps C C, Heidl R A, Wadhwa A. Knowledge, Networks, and Knowledge Network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8(4): 1115-1166.
[10]Tortoriello M. The Social Underpinning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tructural Holes on Innovation Generation Based on External Knowled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4): 586C597.
[11]Wang Y, Meister D B, Gray P H. Social Influenc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Use: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 MIS Quarterly, 2013, 37(1): 299-313.
[12]Dejordy R, Halgin D. Introduction to Ego Network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Boston College and the Winston Center for Leadership Ethics, 2008.
[13]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M]. 1992.
[14]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1): 95-120.
[15]Gargiulo M, Benassi M. Trapped in Your Own Net? Network Cohesion,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Adaptation of Social Capital[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2): 183-196.
[16]Podolny J M, Baron J N. Resources and Relationships: Social Networks and Mobility in the Workpla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6, 62(5): 673-693.
[17]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 481-510.
[18]Tortoriello M, Reagans R, Mcevily B. Bridging the Knowledge Gap: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Ties, Network Cohesion, and Network Range on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Unit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 23(23): 1024-1039.
[19]Sykes T A, Venkatesh V, Gosain S. Model of Acceptance with Peer Support: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Employees System Use[J]. MIS Quarterly, 2009, 33(2): 371-393.
[20]劉軍. 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M].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9.
[21]Wu J H, Wang S C. What Drives Mobile Commerce? :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5, 42(5): 719-729.
[22]羅裕梅, 凌鴻. 網絡中心度對員工信息系統采納后使用行為的影響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 34(19): 160-165.
[23]Tortoriello M. The Social Underpinning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tructural Holes on Innovation Generation Based on External Knowled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4): 586-597.
[24]Borgatti S P, Xun L I.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 Supply Chain Context[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9, 45(2): 5-22.
由于光纖通信技術具有傳輸損耗低、容量大等特點,再加上其抗干擾的優良特性,已經逐漸在我國的各個通信行業中廣泛應用,特別是在電力系統的通信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光纖通信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情況做一個綜合論述,以期能夠促進光纖通信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發展。
【關鍵詞】
光纖通信;電力系統;應用
電力通信系統作為我國當前電力體系的主要管理運營方式以及提供商業化管理的必然需求,在我國的電力系統內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光纖通信作為一種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標志,特別是在通信行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由于光纖通信具有信息量大,通信速度快,損耗小,穩定性強等原因,在我國的各個通信領域都有著良好的表現
1電力通信網絡的構成特點
1.1電力通信的主要類型與方式
電力通信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電力的通信方式的角度上來看,主要是使用了電力波線作為載波來進行通信,其實質就是通過輸送一定工頻的電流,在通過各種信息波的載波機來相互轉換,將弱化的電流轉化為強化的電流,從而實現電力線路的傳輸工作。由于電力波的通信方式具有十分高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在我國的電力通信網絡的整個網絡構建中也是處于一個較為重要的地位。除了載波通信外,另一種較為常見的電力通信方式為光纖通信,光纖通信盡管在我國的應用時間不過二十余年,但是由于電力通信具有十分明顯的優點,特別是在通信過程中損耗小,穩定性更強,信號更加準確,再加上其發展前景廣闊,所以逐步受到了各個電力系統的青睞,逐漸發展成為一種主流的電力通信方式。
1.2電力通信的網絡特點
要想了解電力通信網絡的構建中光纖的實際應用情況,就必須先了解一下電力通信的網絡特點。電力通信作為電力系統的管理系統的主要承擔者,肩負著聯系電力系統內部信息調動的重要使命。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電力系統相比于其他領域的公司對于通信網絡的要求要高許多,這也決定了在電力通信的網絡設置上應該追求較為高效、實用、穩定的通信方式。根據我國當前電力通信網絡的建設情況來看,由于電力通信網絡的專業特殊性與要求質量等原因,其實際的通信質量與通信水平也確實已經大幅超過了其他的相關行業,并且電力通信具有耐沖擊性以及傳送范圍更加廣泛等特點,所以在建設電力通信網絡的也要著重考慮這些方面。
2光纖通信技術在電力通信中的重要作用
2.1電力通信系統的網絡結構過于復雜
電力通信系統網絡建設中一個較為明顯的問題就是網絡的結構較為復雜,這也決定了其對于網絡通信的質量要求以及穩定性要求。由于電力通信網絡需要對于多種不同的信息同時進行處理,這就需要許多不同的設備協同作業,而不同設備與設備之間存在著各種連接方式以及信息的轉化方式之類的問題,匹配的實際難度較大,再加上整個電力通信網絡的網絡信息量較大,內部實際同時處理的數據極為復雜,所以這就造成了電力通信的壓力較大,必須要尋求一種能全面提高網絡通信效率的通信方式。
2.2電力通信系統具備更高的可靠性與靈活性
電力通信系統由于承載著電力系統的穩定與安全的重大責任,所以往往具備著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特質。由于電力供應系統的特殊性,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輸出與控制單位,電力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影響著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影響著生產力的提升速度與質量。穩定的電力供應帶給一個地區的不單單是生活的高質量保障,更是工業生產更高的經濟利益的有力保障。所以說電力通信系統的發展應該也必須具備可靠性原則與靈活性原則。
2.3電力通信系統的耐沖擊性較強
電力通信行業具有一個特點,特別是我們在用電中常會體會到。由于用電的時間在一年之中存在著高峰與低峰,所以從全國的范圍來看,電力系統的通信沖擊性十分強,特別是在用電高峰時期與低峰時期的通信數量區別,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通信的質量與穩定性,這也是電力通信過程中風險較為高發的時間段,由此可以判斷,電力通信行業也必須具備耐沖擊性。
3光纖通信技術在電力通信中的技術應用
從電力通信的系統信息的處理方面來看,其實由于電力系統的信息量主要是以繼電保護以及話音的信號為主,這與其他的行業通信類型相比應該屬于較為簡單,信息量較小的一種。但是,由于電力通信行業主要運營中不能夠出現中斷,否則會極大的影響一個區域的正常生活與發展,所以必須要在根源上做好通信穩定性的問題,這也是由電力通信系統的時效性原則主導的。由于時效性原則的客觀存在,即使信息量要求不大,也往往對于通信系統的網絡建設要求較高,以此來降低出現通信不暢造成大量經濟損失以及社會綜合效益損失的風險。
3.1波分復用技術
波分復用技術是光纖通信技術中較為重要的一種技術,其特點是可以將多個不同的光信號進行匯聚,即使是不同頻率的光信號之間也不會相互影響,并且最終將這些信號匯聚到同一根光纖上,然后在進行傳輸作業。由于這種傳輸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光纖的損耗。波分復用技術將光波作為信號的載波進行輸送,可以在信號的接收端進行合并,再將合并好的波長進行各自分離,最后再還原成原有的信號,這就實現了多種信號的無損運輸。由于波分復用技術可以在一根光纖上實現雙向多信號傳輸,大大提升了通信效率與通信質量,降低了鋪設成本,所以在電力通信中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與意義。電力通信系統的基本特點也決定了其通信要求質量較高,穩定性以及能耗的要求也比較有代表性,特別是對于電網的調度的自動化系統,對于網絡的速度也具有一定的要求。
3.2同步數字技術
同步數字技術的主要原理是指將一些低級別的數字信息通過整合轉化的方式提升為高級別的數字信息,最終實現不同數字信息的整合,然后將整合后的同種數字信息同步傳輸,不但大大提升了光纖通信的傳輸效率,更是提高了光纖傳輸的網絡整體利用效率。另外,同步數字技術在實現光纖技術的復讀以及技術分接中進行了一定的簡化,在提升網絡執行速度的還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進一步提升了光纖的穩定性以及可靠性,所以逐漸成為當前光纖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持之一。
3.3光纖復合地線的使用技術
在我國,光纖復合地線作為最常見的一種光纖,被廣泛的使用在各行各業當中,由于光纖復合地線又被稱之為光纖架空地線,其特點是在光纖的通信中包含了所有的光纖單元,并且其可靠性十分強大,在日常的使用中也幾乎不需要維護,很少有損壞的情況,所以也十分適合電力通信系統的應用。但是,由于這種光纖的材料較為昂貴,綜合使用成本非常高,無法被廣泛的應用于整個行業的建設中,所以一般都是被用來建設一些新修建的線路或者是一些舊線路原始改造的過程中。光纖復合地線具有兩個突出優勢:①就是可以作為輸電線路的防雷點,可以有效防止雷電的傷害,提高耐沖擊性。②光纖復合地線可以通過地線中的光纜實現全面的通信,這是其他光纖類型所不具備的。
4總結
總的來說,電力系統的特殊性質就決定了其對于通信質量以及穩定性的要求,而光纖通信剛好可以在這方面符合電力系統的需求。所以說,光纖通信在當前的科技環境下,依然是電力系統通信網絡建設必然的選擇。
作者:李新杰 單位:廣東順暢科技有限公司
【關鍵詞】通信行業 軟交換技術 運用
一、引言
隨著人們對于移動通信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量越來越大,網絡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加快,移動通信行業為了拓展新的業務內容,搶占通信行業發展先機,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都已經著手對網絡結構進行優化,軟交換技術作為網絡NGN的關鍵和核心,已得到了普遍的運用。軟交換技術指的就是將呼叫控制功能從媒體網關,即傳輸層中剝離開來,從而實現通過軟件實現通信中的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也就實現了呼叫控制同呼叫傳輸的分離,從而也為控制、交換與軟件可編程功能建立一個分離的平臺。在傳統電話網絡中,用戶接入模塊、交換矩陣、控制和中繼模塊都只集中設置在一臺硬件設備里面,各個模塊之間采用了內部總線連接方式。由于交換機所提供的服務和軟、硬件及其業務應用都是綁定在一塊,故導致通信的開放性比較差。然而,軟交換網絡區別于傳統模塊的是將功能模塊分離出來,分別進行接入,使得各個模塊獨立發展構成了一個開放式的網絡系統結構,順利地實現了呼叫和業務分離,承載和控制相分離的目的。這就使得提供業務更加方便和靈活。軟交換技術主要提供如下功能:控制連接和翻譯,選路,帶寬管理、安全、信令和呼叫詳細記錄等等功能。
二、移動通信軟交換網絡架構
構件化和分層化是軟交換網絡的基本特征。軟交換技術網絡可依次分為接入層―控制層―業務/應用層―核心傳送層。接入層提供軟交換網絡中的各種接入方式,并把信息轉換成為可以在IP承載網上傳遞的格式。控制層提供完成各種呼叫控制功能,并將相應的業務處理信息進行傳送,其核心技術就是軟交換技術。業務/應用層提供各種類型的業務,是具體的應用環節,業務/應用層的物理承載實體是各種應用服務器和智能網SCP。核心傳送層負責將軟交換各網元等連接起來,包括各種媒體網關、控制層軟交換機及業務層的各種服務器。軟交換網絡的構件主要是接入設備、軟交換、中繼網關、信令網關、媒體資源和業務服務器等。
三、軟交換技術的特點
(一)節約成本。軟交換設備處理能力強大、容量大,可以有效地將原先需要多個MSC管理的區域集中起來進行管理,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維護成本。
(二)組網靈活高效。雖然傳統TDM話音技術也可以提供較好的語音業務,但是每一個交換節點都必須完成業務交換及信令控制,新業務所需提供的時間周期較長。軟交換技術的最大優點就是使得應用層和控制層、承載層完全分開,提供業務與具體的承載無關,從而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引入最新的業務,新業務的開發周期因此而得到有效地縮短。
(三)開放性良好。軟交換網絡體系架構中全部網絡部件都采用了標準協議,這就使得各個網絡部件既能相對獨立發展,又能夠形成有機的整體,實現網絡的互通。移動運營商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市場上的優勢產品,實現業務提供的最佳配置。軟交換設備支持通過開放協議通開放的業務平臺進行交互,從而底層的網絡資源也得到了運用,順利地實現了業務和呼叫控制的分離。
四、軟交換技術在移動通信行業中的運用
當前,軟交換技術已經不再是固定網絡運營商的寵兒,移動通信運營商也正在將軟件換技術運用到移動通信用戶前面。
(一)軟交換技術的選擇。當前,R4軟交換技術是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得最優選擇。WCDMA分為3GPP、R99、R4、R5/R6等四個版本。R99在GSM/GPRS網絡的基礎山上對接入網關部門進行了徹底的改變,從TDMA制式發展為CDMA制式,顯著提高了網絡頻譜利用率和數據業務的帶寬。R4在R99的基礎上對電路域進行了根本變革,采用了NGN提出的軟交換技術,使得控制層和承載層分離。R5/R6在R4分組域基礎上設置疊加了一個IP多媒體域,提供了基于分組的統一的核心網,為多種業務的并存提供了良好的平臺。R5/R6是一種并存關系,R5/R6側重于多媒體業務的運用,R4語音技術的運用為R5/R6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當前,移動運營商的主要業務收入的來源仍然是語音,對于3G網絡而言,在R5/R6技術尚不成熟的背景下,R4軟交換技術是最佳的選擇。R4的網絡架構比R99優越,也比R5/R6技術成熟,既能保證新建網絡的穩定,提供方便快捷的業務,也為今后的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做好了準備。
(二)軟交換技術在移動電話網中的運用。基于軟交換技術的移動電話網通常將若干配置一致且互為備份的成對TMSC Server部署于大城市,在TMG的協同下與包含GMSC、MSC、TMSC2等在內的省內交換機形成直達電路,從而實現傳統TDM與軟交換移動長途網的連接,實現同步通信的目的。
軟交換技術在移動通信業中的運用為分流長途語音業務、延伸網絡和業務布點、接入大客戶提供了支持。軟交換技術具有可靠性、節約等特點,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軟交換系統標準和協議尚未統一,兼容性尚需提高、Qos網絡安全、業務管理水平等。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大發展,人們對于移動網絡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對移動網絡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軟交換技術作為未來通信網絡發展的關鍵性技術,目前已經在可編程及網絡開放性方面對于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前軟交換技術在公用通信網及各種類型的專網中都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余浩.張歡.下一代網絡原理與技術[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1).
[2]梁靜.軟交換技術在電信通信領域的應用[J]. 湖北省通信學會、武漢通信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
[3]倪宏斌.通信工程中軟交換技術的應用[J].科技傳播,2012(03).
關鍵詞:PROFIBUS網絡;可編程控制器;集中控制;HMI;煤礦皮帶機
中圖分類號:TM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 (2010)15-0055-02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自動化控制技術己滲透到各個領域,同時,由于計算機科學領域中應用軟件的飛速發展,對被控制系統進行實時的監控,已由最初的儀器儀表顯示狀況,發展到現代在人機界面來進行監視,HMI能夠模擬被控對象的具體過程來進行實時的監控。控制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生產自動化的程度,企業不但需要不同單元的生產設備之間能夠相互交流信息使得生產現場設備之間能夠互相配合,更需要從生產現場到工廠管理級進行信息交流實現生產級與管理級的信息共享,控制系統的這種發展要求可編程控制器 (PLC)具有分散控制的功能,因此遠程連接和通信功能成為PLC的基本性能之一。文章主要針對S7-300/400工業通信網絡中的PROFIBUS網絡在皮帶機集中控制中的應用及與HMI的組合的工程實例進行簡單介紹。
一、PROFIBUS現場總線概述
PROFIBUS現場總線是一種開放式現場總線系統,符合歐洲標準和國際標準。PROFIBUS通信結構簡單,傳輸速度很高且穩定,非常適合PLC與現場分散的I/O設備之間的通信。
PROFIBUS現場總線網路由主站設備、從站設備和通信介質組成,是一個多主站的典型通信網路。PROFIBUS現場總線網路可以支持PROFIBUS的第三方設備進行通信與多個從站直接通信,而且這些通信只需要通過硬件組態就可以實現,不依賴用戶編寫程序。
1.支持PROFIBUS協議的第三方設備都會有GSD文件,通常以*.GSD或*.GSE文件名出現,將此文件GSD安裝到組態軟件中就可以組態第三方設備從站的通信接口了。在皮帶機集中控制工程實例開發中以DP-EM277通信為例說明PROFIBUS網絡通信協議的應用。
2.在皮帶機集中控制工程實例中使用的軟件及硬件配置分別為:(1)軟件:STEP7V5.4SIEM089D.GSD;(2)硬件:主站:CPU315-2DP(6ES7315-2AG10-0AB0);分站:EM-277和CPU226CN;(3)項目組態:1)新建一個項目“DP-EM277”并完成CPU及電源等硬件組態;2)PROFIBUS-DP主站網絡設置在硬件組態畫面中,雙擊CPU的DP槽,將會出現DP屬性界面一般選擇其默認設置,點擊確定即可;3)PROFIBUS-DP從站網絡設置,如果沒有EM277的硬件,需要安裝GSD文件。安裝完成后會在硬件界面里找到EM277然后選中PROFIBUS總線雙擊EM277即可添加到PROFIBUS網絡總線上。設置EM277的從站地址為3號站,這個站號應與EM277的撥碼開關站號一致,或則會出現通信出錯;4)在硬件組態界面,點擊PROFIBUS總線上的EM277從站圖標,將出現設置從站接口大小及地址窗口界面,然后在EM277硬件目錄下選擇I/O大小(16字輸出/16字輸入);5)在硬件組態界面,雙擊PROFIBUS總線上的EM277圖標,設置S7-200CPU的接受和發送地址偏移量(地址偏移量為200)。S7-300與S7-200主站和從站發送與接收地址對應關系見表1:
表1S7-300與S7-200主站和從站發送與接收地址對應關系
S7-300(2號主站) 對應關系 S7-200(3號分站)
QW0………..QW30 發
送接收 VW200……….VW230
IW0…………IW30 接收發
送 VW232……….VW262
二、皮帶機集中控制裝置的配置及組成
根據用戶的現行現場條件要求,本方案中選用XJD5/1140隔爆兼本質安全型PLC控制箱,主站PLC選用西門子S7-300,加以太網模塊CP343-1進行以太網通訊,分站PLC選用西門子S7-200.THK-I型本質安全型控制臺,組成電控系統的核心部件;外部配置相應的保護和傳感器,形成皮帶機電控系統。本方案中電控系統的主要特點有: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S7-300/200PLC作為主控制器,運行穩定,擴展方便,而且組網方便、實用和可擴展,完全可以滿足本項目的控制要求。電控系統具有較高的性價比,主站和分站控制箱間通過ProfiBus現場總線連接,主站通過以太網和調度進行數據交換。
在操作臺中裝有工業計算機(人機界面),LED指示燈,可以直觀、方便的實時顯示皮帶機各種運行工況、故障信息等,通過計算機發送指令(人機界面)對皮帶機進行控制。可以顯示運行參數如:主電機電流、帶速等以及所有設備的運行狀態包括主電機、制動閘、皮帶張緊、偶合器執行器位置狀態等,還有皮帶機的故障保護:拉線、跑偏、堆煤、縱撕、超溫、煙霧、電機啟動器故障、制動閘故障等。系統每一運行狀態和參數都可以全面、清晰地給予顯示,操作簡便。
三、HMI(人機界面)
HMI(人機界面)采用MCGSTPC嵌入式一體化觸摸屏與PLC之間通信,形象逼真的動態畫面和全中文顯示,具有實時報警監視、安全確認機制和數據記錄功能,故障自診斷等先進功能,可顯示各膠帶機跑偏、閉鎖、縱撕、超溫、打滑、煙霧、堆煤、灑水、皮帶速度、松閘故障、張緊故障、電機故障等系統運行參數、故障信號及歷史故障查詢。
1.控制臺可實時監控設備狀態和運行參數,并能夠顯示實時電流和速度數據曲線,同時也可實現歷史曲線查詢歷史。
2.MCGSTPC顯示界面可以在MCGS6.8軟件中進行組態其組建工程分為以下過程:(1)工程項目系統分析:分析工程項目的系統構成、技術要求和工藝流程,弄清系統的控制流程和測控對象的特征,明確監控要求和動畫顯示方式,分析工程中的設備采集及輸出通道與軟件中實時數據庫變量的對應關系,分清哪些變量是要求與設備連接的,哪些變量是軟件內部用來傳遞數據及動畫顯示的;(2)工程立項搭建框架:MCGS稱為建立新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定義工程名稱、封面窗口名稱和啟動窗口(封面窗口退出后接著顯示的窗口)名稱,指定存盤數據庫文件的名稱以及存盤數據庫,設定動畫刷新的周期。經過此步操作,即在MCGS嵌入版組態環境中,建立了由五部分組成的工程結構框架。封面窗口和啟動窗口也可等到建立了用戶窗口后,再行建立;(3)制作動畫顯示畫面:動畫制作分為靜態圖形設計和動態屬性設置兩個過程。前一部分類似于“畫畫”,用戶通過MCGS嵌入版組態軟件中提供的基本圖形元素及動畫構件庫,在用戶窗口內“組合”成各種復雜的畫面。后一部分則設置圖形的動畫屬性,與實時數據庫中定義的變量建立相關性的連接關系,作為動畫圖形的驅動源;(4)編寫控制流程程序:在運行策略窗口內,從策略構件箱中,選擇所需功能策略構件,構成各種功能模塊(稱為策略塊),由這些模塊實現各種人機交互操作。MCGS嵌入版還為用戶提供了編程用的功能構件(稱之為“腳本程序”功能構件),使用簡單的編程語言,編寫工程控制程序;(5)編寫程序調試工程:利用調試程序產生的模擬數據,檢查動畫顯示和控制流程是否正確;(6)連接設備驅動程序:選定與設備相匹配的設備構件,連接設備通道,確定數據變量的數據處理方式,完成設備屬性的設置。此項操作在設備窗口內進行。
工程完工綜合測試:最后測試工程各部分的工作情況,完成整個工程的組態工作,實施工程交接。
3.HMI人機界面(MCGS)與西門子PLC和三菱PLC之間通訊。
四、結語
【關鍵詞】統一通信 業務平臺 會話初始協議
1 統一通信的定義
直觀的理解,統一通信 (unified communication,簡稱uc),就是將用戶所有的溝通方式,包括 電子 郵件、電話、傳真、語音郵件、視頻會議、即時通信整合起來,通過它將桌面、電話和網絡上原來孤立的應用程序聯系在一起,使用戶能夠隨時隨地、根據需要進行完整的溝通。統一通信是通信網絡和應用二者融合的直接結果。從業內形成的共識來看,統一通信指的是通過綜合的解決方案和應用,將來自多個供應商的生產力提升工具整合起來,并為員工提供“單一用戶界面”來使用這些工具和信息,而不管員工身在何處。它將常見的通信渠道整合到一起,包括電子郵件、電話和傳真,使用戶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從任何設備上訪問其所需的應用和信息,這樣用戶有更大的自由度,從而遠程工作時也能保持高效率。
2 統一通信面臨的問題
一是網絡融合的問題。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數據網和通信網仍然是兩套互不關聯的系統,分別由it部門與通信部門維護,企業內部之間數據業務通過ip專網進行傳輸,話音業務通過公共電話網(pstn)實現互通,在造成了隔離的網絡、分離的系統、割裂的應用的同時,同時專線費用、通話費用、管理維護成本相應增加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
二是企業效率提高與業務流程整合的問題。分立的企業內部的各個系統,己經越來越無法滿足信息迅速準確傳遞的要求,分布在各個孤立和封閉的信息系統和通信系統中流轉的業務流程,迅速更新與 發展 但又互不相通的各類通信方式,在滿足企業當前需求的同時,又成為進一步提高企業以及員工的效率,增強 現代 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的阻礙。如何建立一個可擴展的、靈活的、逐步實施的統一通信業務平臺,這是企業進入統一通信面臨的主要困難。
3 統一通信業務平臺的業務設計
3.1統一通信業務平臺的建設目標
構建一個滿足企業融合ict需求,支持分階段部署的,具備可伸縮性和可管理性的,靈活可靠的開放式 sip+jzee業務平臺;在業務平臺上,支持各類統一通信的業務開發與運行,同時也能夠提供對it系統交互訪問的良好接口。
3.2統一通信業務
(1)基礎業務
包括群組和目錄,presence(狀態呈現),權限認證,混音,資源共享等。
①群組與目錄
由ldap服務器或者自定義實現,一方面提供企業組織機構、人員信息以及群組管理等基礎數據的管理與訪問;另一方面也是企業消息路由與權限認證的依據。群組在企業通信別重要,用戶可以邀請好友加入群組,在群組中信息內容以群發的方式發送。
②presenee狀態呈現
presence指呈現用戶的狀態信息給其他人或者系統的一種業務,技術實現主要依靠presence業務引擎。presence業務引擎是一種軟件服務器,其作用是搜集和分發(如、預約,通知等)presence信息,提交給各種控制器或者監聽器。
③混音
混音主要用于多方會議中的語音轉換。服務器解碼從終端收到的音頻信息,將它放到一個每個參與者相應的隊列里,每隔一段時間,服務器將收到的音頻混合,并編碼后送到各個參與者那里。。
(2)同步通信業務
包括im即時通訊,即時消息與短消息 (sms)/多媒體信息(mms)互通,voip呼叫、點擊呼叫(click to dial,簡稱c2d),語音會議、web會議(包括桌面共享、 電子 白板等)、多媒體會議等。
①im即時通訊
im是指能夠即時發送和接收 網絡 消息的業務,其中,消息內容包括文本、語音、視頻、數據等多種類型。
im服務器主要處理網絡消息,提供等各種聊天功能;im客戶端己經逐漸 發展 為集成了電子郵件、博客、 音樂 、視頻、游戲和搜索等多種功能訪問的統一入口。
②即時消息與手機短信/多媒體信息互通
個人使用im即時消息主要在pc之間以p2p方式交互基本能滿足需求,而 企業 客戶由于移動性要求高,這就需要在im即時消息和手機短信或彩信之間進行轉發,一般由im服務器提供服務進行消息的格式轉換與轉發。
③voip呼叫
voip呼叫是指那些使用ip分組交換而不是傳統的pstn的媒體呼叫。voip提供的重要優點是企業極大的減少了與pstn關聯的費用。voip網絡所需要的基礎架構多數基于商品化的硬件和軟件,而pstn構建于很大程度上封閉的硬件和軟件系統之上;因此企業統一通信平臺必須能夠管理pstn網關。
④web會議
web會議是基于web并面向企業網絡召開會議的通信業務,用戶可以通過軟終端、普通話機、sip硬終端和手機等參加web會議。
桌面共享,一般采用 rfb(remote framebuffer,遠程幀緩沖)協議實現客戶/服務器的交互,由服務器端共享桌面給客戶端。電子白板是指在用戶間共享繪畫信息,它允許用圖畫信息來實現同步協作。
(3)異步通信業務
①統一消息(電子郵箱,語音/傳真郵箱)
一個基于intemet的語音郵箱系統很容易和其他intemet服務(電子郵件、web、視頻郵件和傳真)相集成,進行交互工作對企業是一件有價值的業務。
②消息與通知
系統能夠通知用戶各種預約提醒,會議日程,共享文件的改變,收到的多媒體消息等。
4結束語
統一通信跨越了信息技術it和通信技術ct兩大領域,其理念、技術與解決方案也是在不斷完善和進步中。根據gartner的預計,統一通信的市場將在今后的3-5年內進入成熟期,而相應的企業通信市場將達到400億美元/年。在這個領域里市場前景非常光明,下一步將繼續完善統一通信平臺的設計,并實現與整合更多的通信業務,滿足企業構建高效的溝通平臺的需求。
參考 文獻 :
[1]朗為民.下一代網絡技術原理與應用貶[m].北京:機械 工業 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