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

    第1篇: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根據世界水理事會的統計,全球有14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每年有700萬人因飲用不潔水而死亡,水安全的相關法律在《刑法》、《傳染病法》等多部法律法規中都有提及,說明國家在對生活飲用水水質安全的高度重視。本文就基層疾控機構在保障農村地區生活飲用水水質安全的作用進行探討如下。

    1 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含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飲用水水質準則》提出飲用水安全與衛生的主導思想:一是控制微生物的污染是極其重要的,飲用水中微生物的危害甚至大于合成有機物的危害;二是符合《準則》水質項目指導值的飲用水是安全的;三是在制定化學物質指導值時,依據不同人群。既要考慮直接飲用量,也要考慮沐浴或沐浴時通過皮膚接觸和易揮發物質由呼吸攝人人體的量:四是短時間水質指標檢測值超過指導值,并不意味著此種飲用水不適合飲用。

    WHO的《飲用水水質準則》作為世界性的權威水質標準,是各國制訂水質標準的重要參考。白曉慧等認為我國飲用水水質安全的概念有3方面意義:一是水中去除病原微生物,確保水質微生物學質量的安全性,防止介水傳染病的發生。二是去除重金屬和微量有機污染物對人體有慢性、急性危害作用的污染物質,保證飲用水的化學安全性。三是盡量保留一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2 基層疾控機構在生活飲用水水質安全保障中的職責

    按《全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規范》要求,基層疾控機構(主要指縣級疾控機構)在保障農村地區生活飲用水水質安全工作中應承擔以下職責:(1)農村城鎮集中式供水的衛生監測:掌握集中式供水系統水質情況,發現可能影響人群健康的因素,并積極采取相應措施。為提高水質、控制介水傳染病等與水相關的疾病服務。(2)影響水質的危害因素監測:掌握轄區內出現的水質受影響的情況,尋找危害因素可能的作用方式,對危險因子進行評估,制定相應的干預與控制措施。(3)農村改水:掌握農村供水衛生現狀及與飲水有關疾病的發生流行情況,為農村改水規劃及防病措施提供依據。(4)環境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調查急性突發事件和慢性污染事件原因和造成的環境污染及其對居民健康的損害。2004年12月1日施行的(傳染病防治法)第七條也明確指出,各級疾控機構承擔傳染病監測、預防、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報告及其他預防控制工作。

    上述文件精神明確了基層疾控機構在預防、控制相關傳染病和保障農村地區生活飲用水水質安全的職責,歸納有:一是開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工作;二是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對集中式飲水工程開展衛生學評價;三是開展介水疾病監測和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四是開展飲用水安全知識健康教育等。可見,基層疾控機構不僅承擔日常監測、預警和控制任務,而且在處理水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工作職責貫穿了整個事件全過程。

    3 基層疾控機構在保障農村地區生活飲用水安全現狀與問題

    3.1 飲用水監測職能力量減弱:2002年的兩項機構改革,按照監督、監測職能分離的原則,國家至地方陸續組建了衛生監督所和疾控中心。習慣于監督、監測作為一個整體運轉的衛生防疫系統,經過幾年磨合,在公共衛生監測方面還是普遍存在著協調不靈,職能弱化的局面。凡是與衛生監督機構有工作交叉的業務都難以開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也不例外。開展衛生監測和樣品檢測要與衛生監督所協調,并且從工作安排到被監測單位接洽甚至收取費用都沒有體制改革前那么順暢,甚至會碰到經營單位經辦人員不配合的情況。

    3.2 飲用水水質安全法規力度不高:雖然(傳染病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規涉及疾控機構,但基本上都定位于公共衛生的某一領域,而缺乏對公共衛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職能定位、性質、職責等進行明確界定。疾控機構在對農村地區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同樣缺少相關法律支持,各級疾控機構只是按照同級政府政策開展工作,或按(全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規范)、{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等文件條款進行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和干預與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職能。基層疾控具體實施起來實際操作性較差、法律支持力度仍顯粗淺。

    3.3 監測經費少,難落實:疾控機構承擔公共衛生監測、預防、控制等政府公共職能,名義上為事業單位,但由于衛生監調經費不落實,基層疾控中心為平衡檢驗費用的負擔,采取水質檢驗收費的策略。走向趨利化。蘇忠鑫。在一項調查中發現,我國疾控中心在社會生活中應承擔7大項公共職能,但實際平均落實程度只有42.9%,其中需大量財力支持的“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控制”項目落實程度為31.3%,低于其他職能項目平均落實水平,原因是監測工作量大、難收費,在國家財政投入難以到位情況下。各機構往往忽視這些職能的開展與落實;其他各項公共職能落實指標。基層疾控中心的落實程度均明顯低于省、市級落實水平。基層疾控中心公共職能的落實水平低的根源在于政府籌資職能缺位,以及政府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有償服務缺乏規范約束。

    3.4 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能力較低:基層疾控機構設備陳舊、缺乏、實驗藥品、試劑也受經費限制,無法滿足日常監測及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需要。哈爾濱市在縣(市)疾控機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現狀調查中發現,業務人員構成情況不能達到衛生部頒發的(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中要求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人員縣級應達到40%~50%的比例,有1/3的縣(市)在實驗室檢測及現場衛生監測工作中開展項目在50項以下,最少的只能開展20項左右,連常見的致病菌、急性中毒檢測等都無法進行。

    4 討論

    4.1 明確基層疾控部門的公共職能定位,保障工作經費。郝模等在《重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政策研究》課題中明確指出,各級疾控中心應當履行7項公共職能和255個具體項目,其中涉及飲用水水質安全的有3項職能,包括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特別是在“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控制”職能中列明“開展生活飲用水水質及危害因素的監測工作”是基層疾控機構的一項公共職能的具體項目。疾控中心是保障人民健康,預防疾病發生的產品。是典型的公共產品,。既是公共產品,各級財政應將飲用水衛生監測和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列入公共衛生事業范疇,其所需的監測資金應納入地方同級財政預算。同時疾控部門應當轉變思路,擺脫對飲用水水質監測的趨利化束縛,將主要精力放在水環境的危害因素給公眾帶來的危害的預評價上來。

    第2篇: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關鍵字:食品安全 狀況措施

    1.導言

    中國食品的供應歷經食品供應緊張階段、逐步實現溫飽的階段到現在穩步邁入小康的階段。相應的中國食品安全監管也從萌芽期,經過發展期進入到如今的成長期。雖然目前食品供應充足,食品衛生檢測、食品檢驗檢測、食品科技以及食品認證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是食品安全的現狀卻不容樂觀:農產品的農業投入品濫用、產地環境遭到破壞;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環節存在隱患:食品的銷售環節存在安全隱患;食品安全科技還存在巨大的缺口;生物技術產品、轉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隱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監管的機構、監管的標準和監管的環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完善和發展,可是與發達國家比較,監管力度、監管水平還相差甚遠,監管制度存在種種弊端。

    食品是我們日常掛在口邊的概念,最直白的解讀,那就是吃的東西。如果要加上定語的話,應為人吃的東西。食品還包括飲料和酒人是經常飲用,經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的各類保健品,農戶自產自用的農產品等。

    2.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靜態的結果,是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希望達到的最終目的;食品安全也是動態的過程,追求安全是監管制度一直行進的歷程;如果食品安全的外延和內涵發生認識的分歧,將會使監管主體、被監管的食品企業、消費者的認識趨于混亂。因此,分析食品安全這個概念,對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對食品安全的進一步的定義為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200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將食品安全定義為:“食品安全是指所有的那些危害,無論這種危害是慢性的還是急性的,都會使食物有害于消費者的健康”。2005年IS022000在《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食品鏈中的任何組織的要求》中規定食品安全為:食品按照預期用途進行制備和(或)食用時不會傷害到消費者的保證。從食品安全的定義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食品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對國家而言,食品安全不僅指不安全帶來的公共衛生問題,還包括一個國家是否有充足的糧食供應;食品安全是社會概念,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對經濟發展的導向都是社會問題的范疇;食品安全是政治概念,食品與國民的生存和發展相關,食品貿易與國家的政治形勢緊密相關;食品安全同樣是法律概念,世界各國一系列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的出臺,反映了食品安全的法律規制的重大意義。我國在《食品安全法》中將食品安全定義為: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的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的、亞急性的或者慢性的危害。綜上所述,食品安全的法律概念有兩層意思:一是看食品是否符合國家對食品營養標準的要求,二是看食品是否對人造成了現實中的危害。

    現階段,我國的食品供給總量有了巨大的提高,在食品多樣性和食品營養水平上,都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我國的食品生產能力有長足的進步,食品消費結構逐步的實現優化,居民的健康程度有了較大的改善。

    3.食品安全現狀

    我國是化肥、農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之一。雖然短期增加了產量,但是造成了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化肥用量過高會導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天然無污染的地下水是潔凈的,含氮量極低,在長期使用氮素化肥的地區,地下水含氮量是逐年增高的。地下水的硝酸鹽含量超過飲用水標準,會有致癌的危險。而硝酸鹽污染不僅發生在淺層地下水,而且已經進入到深層地下水。危險進一步升級。化肥用量過多,會導致湖泊、江海的污染。我國很多的湖泊都陸續爆發了“藍藻”問題,富營養化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過量氮、磷轉移到湖泊。因為湖泊的氮磷污染來自方方面面:農田的污染、生活污水的排放、養殖業污水的排放、工業污水的排放,己經降雨帶來的氮磷。江海的污染跟湖泊的污染一樣嚴重,化肥量的增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中國長期的糧食供應緊張,導致一味的追求高產量。要達到高產的目的,就必須投入農藥。農藥被濫用,對農業環境和人們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脅。農藥濫用造成污染環境,包括土壤、水源、大氣污染;過量投入農藥,在防治病蟲草的同時,會殺死有益生物或環境作物;過量使用農藥會使病、蟲、草產生抗藥性,使得農藥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過量使用農藥對蟲(益蟲),魚,蜂,鳥產生直接或間接毒害,破壞生態平衡;過量使用農藥致使農產品藥物殘留及有害物質超標,對人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獸藥和飼料的使用極大的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可是目前獸藥和飼料的不當使用,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近年來的瘦肉精事件就是獸藥使用不當的最典型例證。動物用藥后,一些性質穩定的藥物隨糞便、尿被排泄到環境中后仍能穩定存在,從而造成環境中的藥物殘留。高銅、高鋅等添加劑的應用,有機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長期濫用藥物嚴重制約著畜牧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如長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機體免疫力下降,影響疫苗的接種效果;還可引起畜禽內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較少發生的細菌病(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轉變成為家禽的主要傳染病。

    4.有效的措施

    合理的使用化肥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手段,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但肥料特別是其中的氮素和磷素是一把“雙刃劍”,肥料使用不當會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農藥的合理使用既要防治病蟲草,又不能殺死有益生物或環境作物,保護生態平衡。禁止違禁獸藥的使用,做好監督和檢驗,禁止非法藥類的經銷以及使用。嚴格控制獸藥和飼料的加工、經銷和使用,確保養殖業的安全、健康發展。食品安全是一件關系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大事,因此不得有半點馬虎。必須加強食品安全的監督和檢驗,確保人們能在享受到無毒無害的食品。

    參考文獻:

    1.錢建亞,熊強.食品安全概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王世平.食品安全監測技術.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第3篇: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流保障機制

    一、引言

    不斷發生的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破壞,每次災難發生時,都需要大量的應急物資,通過應急物流系統,運送到事發地點,對災情進行緊急救助。

    在突發性很強的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地區,往往平時沒有賑災物資儲備,或儲備的數量和種類有限。為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損失最小化,急需對應急物流的內涵、規律、保障機制、實現途徑等進行研究,進而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應急物流系統。

    應急物流從概念的提出至今,雖然時間不長,但因其重大的社會意義,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在不斷加大,制定應急物流方案,具體研究應急物流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是研究的重點。

    二、應急物流的內容、特點及管理要求

    應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發性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應急物流具有空間效用、時間效用和形質效用。應急物流在許多情況下是通過物流效率的實現來實現其物流的效益。它將現代物流與應急管理結合,以適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要[1-3]。

    1.應急物流的特點

    (1)非預見性

    重特大災害,涉及面廣,破壞力大,突發性強,一般情況下很難預測會出現什么情況。對物流的需求也變得不確定,因此很難事先做好應急物流規劃。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樣性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時候,短時間之內需要大量的物資,從救災專用設備、醫療設備、通訊設備到生活用品無所不包;同時,往往還會伴隨著運輸系統的惡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體滑坡阻斷,除了需要在配齊這些物品,還要將這些物品及時送達,這對物流的配送系統是個嚴峻的考驗。

    (3)政府與市場共同的參與性

    應急物流來源可以由多種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業和個人自主采購滿足自身需求等方式,與多頭供應相對應的是多頭儲備,各自為政的采購與運輸,針對這種分散性,需要對資源進行整合,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對于重大災害處理應遵循政府、企業、個人相結合的特點。

    (4)突發性

    應急物流是由突發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預知性。應急物流對時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來進行應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運行機制已經不能滿足應急情況下的物流需要,必須要有一套應急的物流機制來組織和實現物流活動。

    (5)不確定性

    由于人們無法準確地估計突發事件的持續時間、強度大小、影響范圍等各種因素,而使應急物流的內容隨之變得不確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對SARS的戰斗開始階段,人們對防護和醫療用品的種類、規格和數量都無法有一個確切的把握,各類防護服的規格和質量要求也是隨著人們對疫情的不斷了解而確定的。

    (6)非常規性

    應急物流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許多平時物流的中間環節將被省略。整個物流流程表現得更加緊湊,物流機構更加精干,物流行為表現出很濃的非常規色彩。如在應對SARS和禽流感的戰役中,為了保證醫療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個組織精干、權責集中的機構進行統一組織指揮,以確保物流活動的協調一致和準確及時。

    2.應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應急物流是在特殊條件下發生的物流活動,應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實現對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但由于應急物流的突發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決定了應急物流必須著眼于平時的準備,加強應急事件的預警,加強應變機制的演練,才能做到應急物流實施時有條不紊,快速反應。

    (1)加強政府在應急物流組織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應急物流的組織指揮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職能的發揮,務實、高效的政府部門是應急物流組織指揮成功的關鍵。

    (2)建立應急物流預警機制

    在贏得各式各樣的應急物流戰斗中,應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機制就變得非常重要。一個運行良好的預警機制,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應急物流的突發性和盲目性。使應急物流變得“應而不急”,從而提高應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應急物流預案的編制與演習

    編制應急物流預案,完善應急機制、體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應急物流的法制機制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應對突發性災難的時候,國家立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關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時期、特殊地點、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關法律可以規范普通民眾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時期、特殊地點的權利與義務,可為與不可為。應急物流中的法律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的動員機制,也是一種強制性的保障機制。

    要成功實施應急物流,除了滿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動員和“綠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動員是一項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特定的社會發展目標的群眾性活動。“綠色通道”是在重大災害發生及救災賑災時期,在地區間、國家間建立并開通的一條或者多條應急保障專用通道或程序。

    為了更好的發展應急物流,也為了今后有效的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流已是當務之急。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義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疫情、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由于事發突然,發生原因復雜,具有一定的破壞壞性和持續性,因此,一旦事發,將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們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減少和避免經濟損失

    有資料表明:美國每1美元預防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可節約29美元的醫療費。乙肝疫苗有效預防乙肝病毒,每年可減少巨額的醫藥費用。從預防開始,防治結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減弱或避免政治風險

    歷史上已多次發生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政治動亂甚至內戰的情況。宏觀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機構在國際社會、新聞媒體、公眾面前的形象。應利用各種公共關系,明確公共管理機構的立場,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穩定公眾信心,團結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觀政治涉及政策的決策和執行。應成立突發事件應對小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動建議,保證信息傳遞準確及時,物資和人事調動暢通無阻。

    3.減少或避免文化損失

    防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會精神,這是國家、民族面對突發事件的靈魂和基礎。要用知識和科學培養正確的突發事件意識、精神準備、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盡快用科學的文化取代滯后的非科學文化和迷信。一個社會如果公眾在信念、意愿、好惡、目的等社會態度方面對突發事件具有科學判斷,就會形成一種科學應對突發事件的社會共識,就會自覺行動。培養良好習慣,如SARS危機以后人們開始注意講究清潔衛生,實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習減少,崇尚大自然,網絡視頻會議網上購物交易娛樂學習等網絡經濟生活提升,引發了一場社會風俗革新運動。:

    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流保障機制

    為了更好地防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發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從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應急物流管理,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滿足應急物流實施的必要條件,使災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損失降低到最小。

    1.技術保障

    (1)信息系統

    國家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決策指揮系統的信息、技術平臺,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相關信息收集、處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級負責的方式進行實施。

    要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設醫療救治信息網絡,實現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救治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2)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國家建立統一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各省(區、市)、市(地)、縣(市)要加快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基層預防保健組織建設,強化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的責任;建立功能完善、反應迅速、運轉協調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健全覆蓋城鄉、靈敏高效、快速暢通的疫情信息網絡;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設備條件;加強疾病控制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和實驗室檢測檢驗能力。

    (3)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負責、統籌兼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成包括急救機構、傳染病救治機構和化學中毒與核輻射救治基地在內的,符合國情、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反應靈敏、運轉協調、持續發展的醫療救治體系。

    (4)衛生執法監督體系

    國家建立統一的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明確職能,落實責任,規范執法監督行為,加強衛生執法監督隊伍建設。對衛生監督人員實行資格準入制度和在崗培訓制度,全面提高衛生執法監督的能力和水平。

    (5)應急衛生救治隊伍

    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分級負責、統一管理、協調運轉”的原則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隊伍,并加強管理和培訓。

    (6)加強國際合作

    國家有計劃地開展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防治科學研究,包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實驗室并用檢測技術、藥物治療、疫苗和應急反應裝備、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防治等,尤其是開展新發、罕見傳染病快速診斷方法、診斷試劑以及相關的疫苗研究,做到技術上有所儲備。同時,開展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裝備和方法,提高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整體水平。

    2.物資、經費保障

    (1)物資儲備

    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根據應急處理工作需要調用儲備物資。衛生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后要及時補充。

    (2)經費保障

    應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經費,按規定落實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的財政補助政策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經費。應根據需要對邊遠貧困地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給予經費支持。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積極通過國際、國內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用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3.通信與交通保障

    各級應急醫療衛生救治隊伍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通信設備和交通工具,保證正常通信,保證交通通暢。

    4.法律保障

    國務院有關部門應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加強調查研究,起草和制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形成科學,完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法律和規章體系。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規定,根據本預案要求,嚴格履行職責,實行責任制。對履行職責不力,造成工作損失的,要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5.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利用廣播、影視、報刊、因特網、手冊等多種形式對社會公眾廣泛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知識的普及教育,宣傳衛生科普知識,指導群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對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充分發揮有關社會團體在普及衛生應急知識和衛生科普知識方面的作用。

    五、結束語

    通過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流管理的探討和學習,以及對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關注,我們充分認識到了應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因為這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管理能力。每個國家都應努力做到應對突發事件有條不紊,高度準確及時的預警,人員物資快速響應,隨時到位,將財產損失降到最低。我國對嚴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處理,顯示了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應急機制、應急物資儲備機制等不夠完善的一面。應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國家和地區學習,比如日本、臺灣地區等,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應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歐忠文王會云姜大蘭盧寶亮甘文旭梁靖:應急物流[J].重慶大學學報,2004,(3):165-166

    [2]王豐姜玉宏王進:應急物流[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2-131

    [3]劉小群游新兆孫建中孫其政:應急物流能力的內涵剖析與構成體系[J].《災害學》,2007,(2):123-127.

    [4]劉建民:關于應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第4篇: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健康檔案 信息化 區域衛生

    1 現階段我國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內容

    區域衛生信息系統的一般概念:在城市社區規定的一定的范圍內,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實現有關個人和醫療衛生資源的初始數據采集、數據傳遞、數據存儲、數據分析處理的自動化。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掘利用合成的醫療衛生信息,加以充分利用,資源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醫療公共財政成本。現階段在大力建設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醫院業務屬地化管理以及醫生多點擇業等綜合措施,進一步提高了醫療衛生信息的系統化,為今后的信息整合、綜合利用打下了基礎。及時、準確、完整的區域衛生信息資源對解決人們在看病時遇到的難題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資源的不斷整合,更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將提高人們在看病時的效率。更好的解決生病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1.1 對醫療服務方面起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后,一般居民自己就可以通過系統網絡自己查閱醫療衛生資源,補充完善自己的個人基本情況,自己的身體健康電子檔案。使得伴隨個人身體健康的各種指標逐漸系統化、數字化,更加準確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一些健康檢驗、醫藥學、病理學信息資源的及時共享,避免不合理的重復診斷,降低醫療成本和節約人們看病的花銷。

    1.2 對公共衛生服務方面起的作用。充分發掘信息系統有效數據的效力,提高數據資源的集成模擬效果。對于進一步提高身體健康評價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同時高質量的社區衛生信息系統對于公共衛生服務行業的從業者、監督管理者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像在日常工作中的服務人員個人服務質量、效果的績效考核,監督管理部門對公共衛生服務行業的及時監管,遇有突發公共衛生事的及時響應等都需要強大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支持。對于年度衛生防治政策的制定,重大疾病、流感的預防,都離不開信息系統的支持。

    1.3 對社會的綜合服務管理模式的影響作用。綜合利用信息系統平臺的強大數據支持,對于醫療衛生管理部門加強宏觀管理,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決策時避免盲目性。同時區域衛生信息不僅局限于醫療衛生領域,相關的領域也可以不斷深入推廣,加強與社會保險、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計生部門、公檢法系統、婦聯、民政部門的有效溝通,更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資源,提升綜合管理一體化的質量水平。

    2 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不足

    2.1 信息數據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近些年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信息系統自己自主建設,在規劃建設時不統一,沒有形成相應的準則模式。信息資源分割化、獨立化比較嚴重。一部分數據信息難以調用,缺乏接入口和信息分享口。

    2.2 不少大型醫院對于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缺乏熱情、配合不力。由于大型醫院自身在醫療信息建設方面較為領先,差不多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信息系統板塊模式,因此不愿意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建設區域醫療衛生信息系統。

    2.3 在信息系統的隱私安全和相關法律保障方面不健全。目前一些區域建立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在實施資源共享利用時不能確保個人隱私數據資源的絕對安全,這對個人的基本信息是不負責任的。此外相關的法律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

    3 基于上述問題提出的一些解決思路

    3.1 區域衛生信息系統應以政府為主導開發建設。醫療衛生信息系統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系統。關系著居民的個人健康信息,個人健康檔案。涉及各種醫療機構的信息,以及藥品行業的信息。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以政府的主導模式進行。在政府的協調帶頭作用下,整合醫保系統、醫院、公安部門,加強對信息資源的安全控制。確保信息資源不被別的機構竊取利用,政府要加強管理,衛生主管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來。

    3.2 制定可以參考的信息標準,提高數據的規范性。在實行醫療衛生信息資源共享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確保數據的及時、有效交流。而不規范的數據信息,缺乏統一標準,容易導致不同系統之間出現數據識別錯誤,引起不必要的事故。因此要建立完善統一的數據資源標準,形成規范合理的技術標準,落實行業監督管理管理標準。

    3.3 設計托管中、小醫院電子病歷的服務系統。為節省費用和方便維護管理,中、小醫院可以直接在網絡上簡便的使用數據中心提供的電子病歷托管系統,完成醫院電子病歷數據錄入和管理功能。

    3.4 建立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機制。健康檔案由于記錄有病人的眾多歷史信息,必須要從技術和立法兩個層面,確保公民隱私的安全保護和信息的合理使用。在隱私安全的前提下,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才會實現無顧慮的共享。為醫療衛生領域的相關資源共享單位提供便利。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剛剛起步,既面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挑戰。它將依托高速發展的網絡技術進一步縱向實現全國聯網、橫向拓展系統化應用,圍繞“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目標,不斷創新管理和服務的模式,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實現流程再造。

    參考文獻:

    [1]劉非.醫療信息系統中移動護士站的設計與實現[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2).

    [2]丁斌,劉華杰.無線網絡在醫院信息化的前景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4).

    第5篇: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衛生檢驗與衛生行政部門實施的衛生許可、日常性衛生監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衛生標準制修訂、衛生科學研究等工作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衛生監督執法過程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基礎作用。

    1衛生檢驗的基本概念

    1.1概念

    衛生檢驗是應用現代醫學理論和科學技術手段,依據國家有關衛生標準和檢驗方法,監測環境、食品、作業場所的衛生狀況和污染危害。是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污染、中毒、疫情等進行技術鑒定,為衛生監督執法和疾病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1.2內容

    衛生檢驗的工作內容還包括,進行健康相關產品的功能試驗、毒理試驗、功效成份檢測、農藥及毒物成份分析、營養成份分析、病毒學檢驗、免疫實驗等。按照專業分,衛生檢驗的范疇包括以下內容:

    1.2.1水質衛生檢驗。包括水的感官性狀檢驗,水的一般化學性狀檢驗,水質污染指標檢驗,水質毒理學指標檢驗,飲水消毒檢驗,涉及生活飲用水安全的產品檢驗等。

    1.2.2食品衛生(安全)檢驗。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食品中微量元素測定,食品添加劑的檢驗,食品中有害物質測定,餐具消毒效果測定,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的檢驗,保健食品功能性實驗,新資源食品的毒理學實驗等。

    1.2.3勞動衛生檢驗。包括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測定,生產環境空氣中粉塵的測定,生物樣品中有毒物質的檢驗等。

    1.2.4化學品衛生檢驗。包括化妝品理化指標檢驗,化妝品微生物學指標檢驗,特殊用途化妝品毒理學及功能性實驗等。

    1.2.5公共場所衛生檢驗。包括公共場所(含學校、幼兒園)微小氣候檢測,茶具、被服、衛生潔具消毒檢測,一次性用品等健康相關產品檢驗等。

    1.2.6消毒殺蟲衛生檢驗。包括消毒殺蟲藥品、器械效果檢驗,一次性醫療衛生用品和其他健康相關產品的檢驗,醫院消毒效果檢驗,醫學昆蟲檢驗等。

    1.2.7生物學材料檢驗。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離與鑒定,抗原、抗體的檢測等。

    2衛生行政許可與衛生檢驗

    2.1法律規定對食品安全等實施許可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以下簡稱《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消毒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國家對生活飲用水、公共場所、消毒產品、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等實施行政許可管理。《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飲用水供水單位應依法取得衛生許可證”;《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流通許可、餐飲服務許可”。

    2.2檢驗、檢測報告的結果是是否發放衛生許可的重要依據之一許可前要對水源、水質進行檢驗、對公共場所的環境進行檢測、消毒產品進行檢測、對餐具飲具進行檢驗是發放許可的必要條件。

    3日常性衛生監督與衛生檢驗

    3.1衛生檢驗是法律規定《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消毒產品、飲用水和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應符合國家衛生標準”;《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應當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第二十八條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的十一類食品”,都需要實驗室的檢驗后,認定其是否符合要求。

    3.2實驗室衛生檢驗是日常性衛生監督重要手段衛生行政部門在對健康相關產品、化妝品、生活飲用水、消毒產品、新資源食品等進行日常性衛生監督過程中,通過實驗室衛生檢驗、用檢驗數據提供佐證,判定是否合格。

    4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衛生檢驗

    傳染病疫情爆發、蟲媒及共患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生活飲用水污染中毒事件、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化學品泄露突發事件、核與放射污染突發事件、化學生物恐怖事件、重大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在應急響應后,都需要且離不開實驗室的衛生檢驗。

    5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與衛生檢驗

    5.1食品檢驗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礎衛生行政部門在開展食品安全工作中離不開食品檢驗。衛生行政部門所屬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幾十年來承擔著全國食品檢驗工作。《食品安全法》第四條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檢驗機構的資質認定條件和檢驗規范的制定,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這6項職能中,除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外,其他5項工作都是以食品檢驗為重要技術支撐才能開展的。另外,在食品許可、日常性食品衛生監督中,都需要食品檢驗。《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報告后,應當立即會同有關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減輕社會危害;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對因食品安全事故導致人身傷害的人員,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立即組織救治;封存可能導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進行檢驗”。

    5.2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認定需要實驗室監測支持對可能導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立即進行檢驗。化學性食物中毒事故需要實驗室定性、定量監測;微生物性的食物中毒事故需要實驗室培養等監測;霉菌性食物中毒事故需要實驗室培養等監測;物理性食物中毒事故也需要實驗室驗證。

    5.3現場快速檢測對食物中毒事故迅速定性有重大作用有些化學性食物中毒事故需要現場快速檢驗定性,盡快得出結果,為調查處理提供技術支持。(在“快速檢驗在衛生監督執法中的應用”中敘述)。

    6衛生標準制定與衛生檢驗

    6.1制定、修訂衛生標準工作,實驗室產生的大量•198•中國衛生監督雜志數據是最重要的依據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衛生標準需要制修訂,現有20個衛生標準委員會,對各專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按照審查規定的要求,都嚴格審查實驗室數據的可靠性。衛生標準的研究、制修訂必須有實驗室數據的支撐。

    6.2食品安全標準的需要整合、修訂原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農產品質量標準、食品行業及需要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都必須在實驗室大批量監測、檢測后,根據統計數據的結果,開展整合、制修訂,最終產生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條規定食品安全標準包括8個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都需要實驗室數據的支持才能完成制修訂。#p#分頁標題#e#

    6.3過敏營養學調查,需要實驗室檢驗數據大樣本數據在幾萬以上。

    7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衛生檢驗

    7.1法律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第十三條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對食品、食品添加劑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進行風險評估”。

    7.2評估風險的方法需要實驗室檢驗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分級運用、流行病學、食品溯源、定性、定量、化學性危害的風險評估、生物性危害的風險評估、毒理學指導、敏感度分析、驗證、食品鏈中建立“目標”作為法規標準等。這些方法都需要系統、完善的食品檢驗結果支持[1]。流行病學的應用,除食品檢驗以外的還需要臨床醫學實驗室支持。

    8快速檢驗在衛生監督執法中的應用

    8.1衛生監督快速檢測衛生監督快速檢測是指服務于衛生監督工作,運用儀器和技術手段,便于監督人員操作并快速獲得定性或定量的結果以達到快速篩查、檢測目的的一種監督形式。

    8.1.1實驗室快速檢測。在實驗室條件下利用所能利用的所有的實驗室設備和方法進行的快速檢測。

    8.1.2現場快速檢測。在非實驗室檢測條件下,在短時間內出具檢測結果可稱之為現場快速檢測。

    8.2快速檢測在衛生監督工作中的應用

    第6篇: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氣污染、食品安全、交通擁堵、托兒所緊張—這幾年集中爆發的各類問題,其實從來沒有逃脫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公共貧困”問題,新制度經濟學也早就對此進行過深入的分析。

    如今,民眾收入的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確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人們都處在與“冰冷、饑餓和疾病”做斗爭的狀態,而所謂的富裕生活,僅僅近百年才慢慢顯露于世界。即使在今天,貧困也遠沒有徹底離開。些微的富裕,與人類生存的整個歷史時期相比,似乎顯得無足輕重。因此,長期以來,人們總是習慣從貧困的角度來安排和思考我們的生活,而現在則必須從富裕的角度看待問題了。

    當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產品過剩的時期,如果人們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充分地進行私人財富的瘋狂生產,忽視公共產品的創造,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問題。

    如今,汽車在增加,但公路的增加卻異常緩慢;垃圾越來越多,清潔工的增加也是遲緩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保障防范社會風險的機制卻不健全……新制度經濟學將這種矛盾總結為“私人富足和公共污穢”。

    這正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當人們注重私人富裕的同時,卻忽視了公共富裕。GDP高速增長、私人財富劇烈膨脹的年代,教育、環境、交通等公共福利被關注的程度卻越來越低。

    豐裕社會里私人物品的富裕與公共物品的貧乏形成了驚人的對照,而且私人富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導致公共貧乏的原因。最鮮明的就是私人汽車的增加,就必然要求道路投資的增加,而后者的增加是緩慢的,所以交通變得越來越擁擠。

    在食品領域也是這樣,人們獲得的食物越來越多,人們拋棄的食品包裝盒就越來越多,但卻沒有相應的公共衛生投資,結果就是不斷加大環境壓力。財富越大,污垢越厚,這就是我們的時代趨勢。

    城市化了,出生在城市的小孩越來越多,公共幼兒園卻遠遠跟不上。更多的私人財物生產出來的時候,遭受欺詐的機會也越大。如果法律體系跟不上的話,財富的增加就會導致犯罪的增加。

    除了這些物質的缺乏外,機制的缺乏也是嚴重的。如競爭的加劇,就需要社會安全機制的健全。因為在競爭社會中,是沒有安全的,個別勞動者或經營者的好運都可以在任何時候遭遇突然的衰落。這表面是因為懶惰或無能而使他失去顧客和職位,但是最能干的人,也會遇到消費者嗜好的突然改變,這與他們自身能力沒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不可預見也是不可避免的。當前,失業也已經成為現代人命運的一部分,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職業可以讓你干一輩子。

    私人生產導致公共服務需求自動增加,如果后者跟不上就將成為社會紊亂的一大誘因。

    由于沒有很好地擴充公共生產,我們失去了本該享有的機會,但我們必須在貧乏的世界和豐裕的世界之間建立一座橋梁。必須通過有效的政府手段使人們盡量避免個人的過度奢侈消費,而在外部公共環境上增加合理開支,讓社會財富的產生從私人生產向公共生產轉移,這樣人民的生活才會更有意義。

    第7篇: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政府工作

    在突發公共危機事件面前,為了最大限度降低人、財、物的損失,控制危害與影響的程度政府會采取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價終止危機事件,使之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是一系列復雜的工程,需要一個科學、合理、協調有力的應急管理系統才能實現此目標。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并且今后一段時間會長期處于新常態階段,這就需要穩定、和諧的社會大環境作為基礎。而現實情況是各種公共安全、自然災害等問題始終是持續的挑戰。煤礦事故頻發,道路交通事故層出不窮,食物中毒公共衛生風險始終存在,地區恐怖活動的威脅也日趨嚴重,加之地震、暴風雪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力之大,應急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挑戰也面臨著很高的目標。

    雖然長期以來政府在面對公共危機開展應急管理工作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客觀的講工作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第一,缺乏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意識。

    應對公共危機,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轉變觀念、提高意識,在開展應急管理工作中顯現出的機制不健全、信息不準反應不快、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的根本就是政府工作人員以及公眾全體的危機和應急管理意識淡薄。而這種意識的淡薄,就會對危機缺乏真正的認識,工作中忽略預防的環節甚至存在僥幸心態,這就會在危機到來之時準備不足錯過解決問題的良好時機以至產生比危機本身更嚴重的后果。

    第二,缺乏合理、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

    一個合理、科學的應急管理機制對于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政府職能劃分不清、分割嚴重的大背景下,危機到來之時,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容易產生互相推諉的情況。有些情況下即使收到中央統一的命令,出于各政府部門分工負責與自身利益化的驅使,就會產生高成本、低效率以及反應速度慢等嚴重后果。

    第三,缺乏健全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

    面對突發的公共危機事件,我國在立法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欠缺,沒有明確規定出各個政府部門的職責、權力與義務。而應急管理過程中依法行政還有待于加強。在強調法治型政府的當下,無論是面對正常狀況還是突發事件都應將依法行政作為政府行政的基本準則。此外在應急管理過程中政府行為監督方面的法律也有待補充。監督方面法律的欠缺,無疑會影響政府應急管理過程中行為的規范性與完善性。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第一,加強政府及全社會公共危機認識并全面提升應急管理能力。

    政府部門首要應該轉變觀念提高公共危機處理意識,日常工作中就應做到有所防范有所準備,應負責地承擔起應急管理工作中的主導地位,盡可能地減輕危機帶來的影響,提高公共危機處理效率。政府人員的日常工作中應大力加強公共危機應急管理的培訓與教育,潛移默化中產生觀念的改變。此外社會公眾力量也應樹立應急管理主體參與感,為政府開展工作起到互補的作用。利用大眾傳媒等手段進行公共危機與應急管理的知識與技巧的傳播,使公眾自發地參與其中。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機制。

    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明確的強有力的職能部門作為領導核心,建立綜合化協調運行的應急管理體系。將相關職能部門集中管理,改變部門間各自為政的局面,統一指令統一領導并理順各方職責與義務,加強跨區域的資源整合避免資源浪費,進而全面提高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綜合化、系統化水平。

    第三,大力開展并完善應急管理工作法律法規建設工作。

    為保證應急管理工作的時效性與恰當性,必須將應急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建立比較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隨著法治型政府理念的不斷加強這一點也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雖然我國也先后制定了一些關于公共危機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但它始終是比較籠統、模糊的概念。雖然起到了一定的協調作用但具體細節操作、職能和權限的規定仍是比較簡單的。因而今后的工作重點始終是加強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法律體系建設,通過法律明確各個相關部門應急管理工作中的職責、任務與操作程序,將各個部門有效地聯系在一起,為及時有效、科學合理地開展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支撐。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法治型社會的大背景下,要不斷提高面對公共危機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始終將維護好社會的穩定、健康作為關鍵,在保障好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不斷改善民生,提高綜合國力,保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金蘭.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信息溝通機制的完善[D].福建師范大學,2009.

    [2] 李敏.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9.

    [3] 陳靜,周峰.我國政府應急管理的進展及若干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

    [4] 張維平.政府應急管理預警機制建設創新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9.

    第8篇: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除了成就感,這個事業更蘊含著廣闊的市場需求。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提出要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并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健康中國”概念。“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我們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大健康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曾如此形容大健康產業:“這股風比房地產大。下一個五年大概有20萬億。”

    朱敏對于凈水事業顯然更加有信心,在他看來,每個人每天八杯水的質量,將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特別是在環境危機越來越嚴重的當下。

    水危機同樣是機會

    19世紀50年代開始,由于飲用水被污染而帶來的霍亂病毒連續多次侵襲英國,針對飲用水的管理和治理,促使了英國現代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的進步。

    “早在那個時候,英國人便開始研究飲用水的凈化,我們所的道爾頓凈水器,便肇始于那個時代,這幾乎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凈水器品牌,而且一直為英國皇室服務。”朱敏說,“在某種層面上,我們的當下與19世紀的英國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公共安全事件開始促使公眾關注飲用水健康的問題。”

    2012年白沙洲水污染,2014年漢江武漢段水污染……

    “為什么每次飲用水危機,都意味著超市瓶裝飲用水被大量搶購?為什么我們不能用飲用水凈化的方式來化解危機?”朱敏說,“這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公眾對于飲用水安全的認知問題,在中國,自來水的安全等級是‘生活用水’,而非‘生活飲用水’,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意味著自來水必須經過凈化處理之后才能飲用,絕不是僅僅煮開就可以的。”

    森態佳源的跨界營銷

    凈水器市場方興未艾,卻品牌眾多,在談到為什么選擇道爾頓作為合作伙伴的時候,朱敏并沒有過分強調這個品牌的歷史和皇家背景,他更加注重這個品牌對于質量的管控。

    “盡管現在所有的企業都在用全球化降低生產成本,但是道爾頓依然堅持只在英國生產凈水器,這可能會意味著生產運輸周期以及成本的上升,但是卻保證了品質。”朱敏說,“道爾頓已經進入中國市場15年的時間,在北京上海廣州擁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對于武漢市場,我很有信心能夠把它做好。”

    此外,朱敏對于道爾頓富有傳奇色彩的矽藻化石濾芯十分有信心,不同于其他凈水器人工合成的濾芯,這種濾芯是純天然的,天然的0.2~0.5微米孔隙,能夠有效的過濾水中的雜質,使用周期長且可以反復使用,成本相對低廉。

    與一般企業做旗艦店、走社區的模式相比,森態佳源的市場營銷思維更加跨界,他們將會在永旺開設專賣店,并且將凈水器擺進母嬰店、藥店等渠道,“孩子和老人無疑是我們的主力消費人群。”朱敏說,“我們的自來水,基本上都還沿用著200多年前設施和技術,我們需要凈水器來提升飲用水品質。”

    Q&A:我們該買什么樣的凈水器?

    BOSS:凈水器買什么價位的合適?

    朱敏:有些凈水器價格定得有些高了,作為家庭消耗品,家用凈水器合理的價位是2000~3000元左右。

    第9篇: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兒童;疫苗;護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 R186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5(a)-222-02

    通過接種疫苗,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建立牢固的防御傳染病的免疫屏障,是公認的投入少、效益大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也是控制和消滅傳染病的最有效手段。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兒童計劃免疫以來,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相繼實現了兒童免疫接種率省、縣、鄉達到85%的目標,傳染病的發病率大幅度下降。2000年,經世界衛生組織確認,我國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的目標。從2007年起,衛生部將進一步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范圍,在現行全國范圍使用的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上,將甲肝疫苗、流腦疫苗、乙腦疫苗、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對適齡兒童實行預防接種,并根據傳染病流行趨勢,在流行地區對重點人群進行流行性出血熱疫苗、炭疽疫苗和鉤端螺旋體疫苗接種。隨著國家推行擴大免疫規劃,顯著增加了疫苗接種種類和針次,因疫苗引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增多之勢,例如,2008年11月27日北京一名女童因注射甲肝疫苗而導致死亡,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兒童接種疫苗安全的關注。從護理角度出發,廣大醫護工作人員應該做些什么,是每一位從事兒童計劃免疫接種工作人員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1 正確認識疫苗

    疫苗是將人工培養的微生物(細菌或病毒)本身,或其組成物及其產物,接種到人身上,以預防該種微生物所致傳染病的生物制品。疫苗按其性質又可分為活疫苗、滅活疫苗、組分疫苗和類毒素4類。活疫苗是用減弱了致病力的微生物制成的,接種后在體內繁殖,但不引起疾病;滅活疫苗是用化學或物理方法殺死的微生物制成的,故又稱死疫苗;組分疫苗是由所提取微生物的蛋白質或多糖組分制成的;類毒素則是將微生物的毒素性產物經甲醛解毒而制成的。不論哪一種疫苗,它所含有的免疫有效成分被稱做抗原,接種疫苗后,抗原能刺激人體產生免疫力。

    主要供兒童用的疫苗有乙型腦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疫苗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刺激幼兒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并與相應的細菌、病毒及其產生的毒素結合,使其失去致病能力。抗體在體內維持的時間越長,預防傳染病的時間也越長。由于一種疫苗只能與一種細菌或病毒產生結合作用,所以一種疫苗只對一種傳染病有預防作用。盡管疫苗已經過殺滅或減毒處理,但是仍保存著一定的毒性,且疫苗在制作過程中難免會混有一些雜質,尤其是異體蛋白質(細菌、病毒和毒素也是異體蛋白質),進入人體后可引起過敏反應。

    2 兒童免疫接種后常見的不良反應

    2.1 局部紅、腫、熱、痛

    兒童接種注射類疫苗后,注射部位出現短暫的紅、腫、熱、痛的局部炎性反應是很常見的,幾乎每種經注射接種的疫苗都可能引起這種局部反應。比較明顯的如破傷風疫苗等,還可能同時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注射部位有瘙癢感等反應。這些局部反應一般都比較輕微,大多在兩三天后消退,屬于接種疫苗的正常反應。還有一點必須注意,注射處紅腫越嚴重,產生的抗體并不一定越多,抗體在體內維持的時間也不一定越長;而局部無紅腫反應也不一定等于不產生抗體。所以,不能根據注射處有無紅腫來判定預防接種的效果。

    2.2 發熱

    接種疫苗后最常見的全身反應是發熱。比較容易引起發熱的疫苗有百白破、麻疹、流感、腦膜炎、甲肝等疫苗,其中,以嬰兒3 個月時首次接種的百白破三聯疫苗所引起的發熱較為明顯。這種發熱一般在接種疫苗后24 h內出現,發熱的同時還常常伴有乏力、嗜睡、煩躁和周身不適等全身反應,少數嬰兒還可能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一般嬰兒的體溫都在38.5℃以下,持續時間1~2 d,很少超過3 d。

    2.3 皮疹

    皮疹也是常見的接種疫苗后的全身反應之一。如接種麻疹活疫苗后會出現類似麻疹樣的皮疹,接種水痘疫苗后也可能在接種后的1 個月內出現類似水痘的皮疹。這是因為這些疫苗本身是減毒的活疫苗,接種以后可以引起類似相應疾病的輕度感染。腦膜炎疫苗、甲肝疫苗等也有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但常常是一過性的。

    3 原因分析

    3.1 疫苗保管和使用不當引起的不良反應

    3.1.1 體質過敏。對注射的疫苗本身或其中的添加物所含成分不適應,所以局部有反應,通常在注射后1 d內即會有紅腫及發熱的現象,2~3 d消退。

    3.1.2 細菌性發炎。因針頭或皮膚消毒不完全,或是疫苗本身儲存過程被細菌污染,會在注射的部位引起發炎現象,局部化膿、蜂窩組織炎甚至引起全身化膿感染等。

    3.1.3 如果注射后過度搓揉注射部位,則藥劑在皮下或肌肉內會擴散開,造成疫苗接觸面增加而引起強烈的局部反應。

    3.1.4 疫苗儲存、運輸存在不符合要求的現象,冰箱溫度記錄不及時、不準確,難以保證疫苗的質量。

    3.2 技術操作過程中存在誤差

    3.2.1 接種現場混亂、衛生條件差、接種人員技術不熟練、免疫程序不正規、注射器具被污染等,易造成誤差和發生異常反應,引起醫療糾紛。

    3.2.2 接種對象選擇不當,如慢性腎炎,會因注射白百破混合制劑引起復發。

    3.2.3 接種部位的錯誤,如三角肌外下緣皮下注射部位過低,近肘關節處可使局部反應加重,甚至個別會引起橈神經損傷等。

    3.2.4 疫苗劑量掌握不準確,疫苗接種途徑出現錯誤,如皮內注射的卡介苗誤注皮下而引起不良反應;將傷寒三聯疫苗注入皮下過深達肌層,可引起發熱。

    4 兒童免疫接種的護理方法

    ①在接種疫苗后的24 h內,有些兒童的體溫會輕度上升,這時應讓兒童多喝白開水,以促進其體內代謝產物的排泄和體溫的降低,通常不需要做其他處理,一般在第2天就可以恢復正常。但如果兒童有高熱或其他異常癥狀,應及時到醫院診治。②讓兒童多休息,避免劇烈活動或者過度勞累,并且要注意保暖。因為接種疫苗會引起人體生理狀態的暫時改變,可促使某些已經潛在的疾病發作,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③給兒童穿衣服或者脫衣服時,要注意保護其注射部位,避免磨破、擦傷,造成該部位的繼發性感染。④兒童在接種卡介苗后,2~3周內局部會出現紅腫硬結,隨后逐漸軟化成白色小膿皰。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兒童注射部位周圍皮膚的清潔,給其穿干凈、松軟的衣服,避免抓撓注射部位,必要時可將注射部位用紗布包上,1~2周后該部位即可結痂,愈合后會留下永久性的圓形瘢痕。如注射部位反應嚴重形成膿腫,也不要切開排膿,否則會使切口難以愈合。⑤給小兒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糖丸時,可用涼開水將其溶解成糊狀后服下,或者用涼開水直接吞服。在兒童服藥后1 h內不要給其吃過熱的東西或喝熱水,以免降低疫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關于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的通知[EB/OL].moh.省略,2008.

    [2]周怡,席瑜欽.兒童疫苗的現狀、問題及研究進展[J].中國處方藥,2005,(2):34-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成人做受120视频试看| 俄罗斯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亚洲成人第一页|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美国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播放视频平台|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成人自拍视频网|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成人午夜电影|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成人一级黄色片|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