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環境的差異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對土壤、生物量、枯枝落葉在生態系統中所儲存養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
A. 土壤條件 B. 氣候條件
C. 生物條件 D. 地質條件
2. 圖示反映了地理環境整體性的( )
A. 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B.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C.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D.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下圖為“我國南方某山丘地理環境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 引起該地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殼上升 B. 植被遭毀
C. 氣候惡化 D. 圍湖造田
4. 該區域地理環境的變化主要是哪一要素變化引起的( )
A. 水文 B. 地形
C. 氣候 D. 植被
讀漫畫“把云留住”,完成5~6題。
5. 與該漫畫主題最貼切的環境問題是( )
A. 土地鹽堿化 B. 大氣污染
C. 森林破壞 D. 溫室效應
6. 此圖體現了區域地理環境的( )
A. 整體性 B. 差異性
C. 開放性 D. 同一性
人類活動會導致某些自然要素的變化,進而帶動其他要素的變化, 其中水是比較容易受人類影響的自然要素。結合下圖回答7~9題。
7. 判斷方框Ⅰ、Ⅱ、Ⅲ、Ⅳ相應內容的排序,正確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庫區蒸發量增大
③蒸騰加強 ④植被覆蓋率增大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④③②
8. 圖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地理環境的( )
A. 整體性特征 B. 區域性特征
C. 差異性特征 D. 不穩定性特征
9. 阿斯旺大壩修建之后,對尼羅河河口地帶產生的負面影響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產生土壤鹽堿化
③洪澇災害加劇 ④漁業產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積擴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讀“北半球陸地自然帶分布模式圖”及“植物景觀照片”,回答10~11題。
10. 照片顯示的植物常見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與③自然景觀類型一致的地區是( )
A. 山東丘陵 B. 東南丘陵
C. 德干高原 D. 巴西高原
12.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甲、乙兩幅區域圖。
材料二 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冰凌對河水阻礙,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漲現象。
(1)試分析江漢平原湖泊面積縮小對周圍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
(2)試解釋黃河在乙圖所示河段易發生凌汛現象的原因。
(3)請根據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將乙圖中賀蘭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氣、水、巖石、土壤、生物等)之間的關系選擇填入下列表格中。
A. 下滲減弱,徑流加強、蒸發加強
B. 地面變干燥
C. 植被蒸騰減弱,空氣濕度減少
13. 讀世界某區域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植被①表示____________,這類植被分布地區出產優質葡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圖中植被帶的南北更替體現了自然環境________的分異規律。
(3)圖中洋流對②地的自然環境有何影響?
14. 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10年1月以來,新疆等地連續4次遭受強冷空氣襲擊,出現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災害,降雪持續時間之長、降雪量之大、積雪之厚、氣溫之低,歷史罕見,給群眾生活、交通運輸、農牧業生產帶來巨大影響。
材料二 下圖為“北疆降雪分布圖”。
生活在不同自然環境中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文化,因為每種文化都會隨著其所處地域、氣候環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為獨特文化基因的習語更是將這種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充分予以融入。換言之,自然環境的差異性會使得文化在形成和應用中也具有了差異性,可以說,特定的地理環境是造就特定文化的基礎,這就使得該種文化中的語言會通過不同的習語來進行表達。一方面,由于英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島嶼國家,其經濟發展中勢必會注重漁業、造船業、海運業,因此,英語習語中自然會有很多有關海上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國是一個陸地國家,自古以來農業在其生產和發展中都占有著重要地位,因此,漢語習語自然會與陸地關系密切。例如,英語習語中的“spendmoneylikewater(花錢如流水)”是用來比喻花錢浪費和大手大腳的,而漢語習語中卻是用成語“揮金如土”來表達此種含義的;英語習語中的“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sea(在惡魔與深海之間)”是表達漢語習語中的“進退維谷”的意思的;英語習語中的“haveanoarineveryman'sboat(把槳放到每個人的船里)”是用來表示漢語匯習語中的“愛管閑事”的意思的。類似的有關船和水的英語習語還有:“tokeepsb’sheadabovewater(奮力圖存)”,“misstheboat(失去機會)”,“rocktheboat(搗亂)”,“allatsea(不知所措)”,“tofeelatsea(迷茫)”,“inthesameboat(處境相同)”,等等。此外,英漢習語也反映了中西方天氣氣候的差異。此外,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英語中的“西風”(westwind)相當于漢語的東風,正如英語著名詩人雪萊在其“西風頌”詩篇中歌頌西風一樣,在英語中西風具有溫暖、和煦的含義,而在漢語中西風卻是蕭瑟、凄涼的“寒風”。
二、基于生活習俗的差異性
生活習俗的差異性往往也是造成語言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國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風俗、習慣的差異性,在對待很多事物的態度和觀點上也是具有極大差異性的。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尋以及強烈的戰勝欲和征服欲的特點,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開創、求進取以及大膽冒險的人生觀,這就會在諸如“Knowledgeispower(知識就是力量)”的習語中得以體現。而英語習語中的“Breadisthestaffoflife.(面包是基礎)”就體現其實用主義的生活觀,“Moneytalks(錢是一切”則體現了其追求物質利益和功利主義的特點。而在漢語習語中,往往是要強調“集體主義”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與英語國家人的不同之處。再以對待動物的態度上為例,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往往受到人們的喜愛,因此,就會出現很多有關“狗”的英語習語,例如:“aluckydog(幸運兒)”、“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raincatsanddogs(下傾盆大雨)”、“thedogdaysofsummer(三伏天)”、“worklikeadog(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國文化中,由于“狗”常常當成是一種卑微的動物,其在漢語習語中就會常常被賦予貶義,例如:“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喪家之犬”,等等。在中國習語中往往會發現諸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樣贊美兔子聰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語習語中兔子成為了膽小的代名詞,因此,“astimidasahare(像兔子一樣膽小)”就會用來表達漢語中的“膽小如鼠”的意義。再如,英語習語“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是用“打”來的概念來表達漢語中的“半斤八兩”之意的,這些都是英語和漢語的生活習俗差異性所造成的。
三、基于的差異性
【關鍵詞】環境色彩;色彩心理;旅游景觀;視覺感知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游客對旅游活動的追求和獵奇心理的欲望越發強烈。各地旅游景區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主題公園、休閑氧吧、自駕游營地、人文村寨等等,新奇的旅游活動在中華大地上遍地花開。但人類的旅游活動與景觀環境在一定意義上是存在交互性的。旅客、開發商與景觀環境之間的“博弈”關系必然會保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因此尋求解決之道刻不容緩。而在旅游景區開發過程中,除卻政令、規劃策略等宏觀的著眼點之外,我們還可以一種微觀的有效手段,對旅游景區的開發與建設加以引導與控制。
一、游覽感知與景觀環境
旅游者對景觀旅游資源的選擇取決于他們的動機,而他們的動機是復雜性與多樣化的融合體。根據各自不同的背景與需求,旅游者的選擇雖然不盡相同,但經歷與感知區域性的差異是其永恒的主題。遼闊的原野植被繁茂的森林更加受到偏愛。動物的種群數量,植物的冠幅與密度都會影響游客對景區環境的感受,因此景觀環境中的自然原生態基質是吸引游客的感知基礎。而景觀環境中也存在著一些依附于基質的景觀,如清澈的溪流、芬芳的花香、歡快的鳥鳴聲也都是組成自然景觀環境的重要因素,它們共同給景觀環境帶來一種多變的靈動性和吸引力。但是對于原生態自然環境中灌木雜草的無序生長受到負面評價較多,這說明次序性的視覺感受在自然環境中更具有親和力。而在影響環境喜好的各因素中,身體與心理年齡因素比重較大,如兒童較少受到人為痕跡對環境喜好的影響;中青年則表現出對環境中人為部分較高的敏感度;而對人工環境的排斥反應最不明顯的則是老年人,但同時正面感受程度也遠不如兒童。因此自然景觀環境的綜合面貌特征,是在環境所具有的個體自然因素與人的心理感知上,起到了一個綜合互動的媒介作用。它在人們對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喜好偏愛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自然環境的綜合面貌感受,決定了環境引人注目的差異性特征,且對這個特征進行指引。游人對自然環境中個體感受的喜好傾向,正說明了這一特征的吸引力,使他的感知體驗跟多的投向它,即環境感知的先覺形態。游人對神秘而又富有變化與新穎的景色有著特別的偏愛,它對游人探索欲的激發十分顯著,而對于那些各項因素都處在平均水準的景觀環境來說,旅游者能夠通過何種感知手段,對這一最具有吸引力的環境面貌特征加以感知,從而獲得差異性的游覽經歷呢?
二、“色彩與環境感受”――環境色彩
康定斯基(俄國畫家與教育家1864-1944)曾說過:“不畫出某些色彩的形狀,也可以創造出具有意義的真實來”,而 勒?柯布西耶(瑞士建筑家,現代建筑旗手1887-1965)也曾明確指出:“色彩不是用來敘述什么的,它是用來喚醒某種感知的” 。這些觀點表明,色彩在視知覺中擁有獨特的感知功能及其實用價值。因此在色彩心理學中,利用同統一的視知覺經驗和色彩架構形式,表述與感知人們的各種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態;使色彩成為環境信息表述中,絕佳媒介和載體。而特定顏色的內涵意義,如黑色或者白色,其敘述特點在同質的時空背景下具有某種兼容性。這種兼容性表現在色彩對人們的自然屬性認知的感受上,更加反映在的群體對色彩共有意識上。這是人類對色彩特性長期的觀察和應用的必然結果,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因此環境色彩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條件、文脈背景、經濟結構等地域性特質的相互作用下,環境信息所物化綜合后的色彩表象。環境色彩區別于個體物質的色彩特性,它不單獨顯現物質的固有屬性,而是對特定的整體環境信息進行融合與演繹。
三、“色彩”――作為旅游景觀環境的最重要主題
兩千多年前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我們可以看到關于色彩的早期觀點“可見即是色彩”。而現代物理學定義的色彩是:波段范圍內可見光的一種能量分布狀態,它可引起人類的視覺刺激作用。而在藝術家、人文學家、建筑的眼中,色彩是表述人性情感的一種抽象語言,是共性美感中最樸實化的表述。因此我們研究色彩的現實意義,是掌控其所固有的感知內涵和標示功能。而在景觀自然環境中色彩是一種能夠喚醒自我感覺的介質,它所具有的能量可以激發出人們最為直接和真實的心理反應,是自然界共有的標識系統。因此“色彩”必然的成為了旅游景觀環境中,最為有效與耀眼的,造勢手段和氛圍營造方法。它能夠對旅游者形成最直接和強力的,視覺暗示與景觀感受。從而在宏觀上引導一個旅游景區的景觀環境建設,在微觀上調節景區的景觀視覺特性。
在體驗現代景觀環境時,身體感知是最為直接和具體的,環境空間信息的傳遞和表述依附于具象的天空、大地、山林建筑;而色彩雖然是由人的視覺所感知,
但它還是要依附于如光線這一即抽象又具象抽象的實體而存在,它是環境空間相貌的視覺形態。因此在規劃建設旅游景觀環境時,根據項目定位和目標人群的不同特性架構不同色彩形態,并且引入一些非視覺性人文感受(如喜慶、溫情、平和等)傳達給人們,在兼顧如生態、人性化、文脈等各方因素的環境資源;使其審美層次提升達到整體環境感受相互和諧的現實。這即是現代環境色彩設計的本質內涵也是其根本目的所在。
四、結 語
現代旅游景觀開發,已經不局限于單一的人為建筑構景,而是著眼于景觀大環境的各類因素。其中環境的視覺感受已成為景觀感知中的重要主題,游客不再是簡單接受視覺上的色彩形態刺激,更是一種環境與視知覺間的互動體驗。在旅游景區的環境開發中,研究當地區域性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特征,關注其原生狀態下,色彩的視覺特性、演化規律、精神內涵等,能夠幫助我們提煉與確定景區的環境基調色彩,其色彩具有地域性的包容感和延續力。以此為參照,結合當地民俗、服飾、建筑的色彩,可使我們掌握此地色彩上的地域差異與超常性。從而為和諧區域內色彩的視覺感知提供色域基礎。在此之上景區內建筑、植物、路徑、標識、服飾、廣告宣傳等等,其用色都應遵循此色域基礎以達到全局和諧局部差異的效果。從而使景區內的人工痕跡與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相融合,避免出現對原生態環境的侵略式影響,以提升旅游景區的整體環境氛圍和旅游產品的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里德、美國風景園林設計師協會.從概念到形式.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摘要近年來鄉村旅游的興起以及旅游業的空前繁榮,使人們的環境意識日益增強,人們開始探討旅游環境承載力,但是少有人研究特定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通過對現有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的分析,提出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概念。
關鍵詞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概念
Abstract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the rise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and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creasing,people began to explore the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but very few people studied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existing analysis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ural tourism was proposed.
Key wordsrural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資源與環境是人類進行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資源豐富,環境優良,則區域發展較快,反之亦然。近年來,鄉村旅游的興起以及旅游業的空前繁榮,使人們的環境意識日益增強,可持續發展戰略廣泛實施,鄉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同時各種負效應也隨之出現,并逐漸顯示出其巨大的潛在威脅。例如:對旅游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旅游景區的粗放式經營;旅游設施建設的過度膨脹;環境質量的急劇惡化等。所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威脅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重要基礎和載體的旅游環境承載力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環境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現就特定鄉村旅游形式的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概念作一探討。
1承載力理論
承載力這一概念首先是由帕克和伯吉斯在1921年提出來的。指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間、營養物質、陽光等生態因子的組合)某種生物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也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某種生物個體可存活的最大數量。Lrmi和Clem A.tisdell對承載力概念的起源進行了探索,認為在人類生態學和生物學領域承載力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
在北美、南美及亞洲草原地區,由于草地開墾、過度放牧等原因,導致土地開始退化,因此為了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經濟效益,一些學者將承載力引入到草原管理中,于是提出草原承載力、最大承載畜牧量等相關概念。由于全球人口不斷增加,耕地面積日趨減少,于是一些學者又提出了土地承載力概念。美國的Allan在1949年將土地承載力定義為:“在維持一段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個區域內能永久地供養人口數量及人類活動水平。”
20世紀50~70年代,國外許多學者探討了土地承載力的計算依據,并認為:土地承載力是確保不會對土地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前提下,土地生產潛力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Mmillington等應用多目標決策分析法,以各種資源對人口數量的限制,計算了澳大利亞土地資源承載力。后來,很多學者從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等不同方面,對全球承載力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因此,了解承載力理論以及其計算方法,對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概念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
環境容量是一個環境學和生態學的概念,主要是指環境單元可容納某種事物的量,后來人們在研究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關系時引入了這個概念。在早期的旅游環境問題研究中,人們普遍使用了旅游環境容量這個概念,用以表示旅游地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的游客容納量。此后,各國學者和研究人員分別從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豐富和完善了旅游環境容量的概念和內涵[1]。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環境發展對旅游活動有著很強的反作用,環境容量的概念已經不能準確地表達旅游活動和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崔鳳軍在旅游環境容量的基礎上提出了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概念體系,并將其定義為:在某一旅游地環境的現存狀態和結構組合不發生對當代人及未來人有害變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時期內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強度,豐富和發展了旅游環境容量的概念和內涵[2-3]。
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員將旅游環境容量概念等同于旅游環境承載力,或將環境容量定位于環境承載力的一個分量指標。總的來說,相對于旅游環境容量,在旅游環境問題研究中使用旅游環境承載力這個概念更加科學、合理。首先,旅游環境承載力更能體現出旅游活動和環境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環境容量作為一個環境學和生態學概念不能很好地體現出環境發展的主動性;其次,旅游環境承載力更加強調了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求。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旅游環境承載力這一概念。
3國內外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
3.1研究概況
承載力用于旅游研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某一旅游區域范圍內,在不破壞生態環境、滿足游客最低游覽要求(心理感應氣氛)的情況下,該旅游區域所能容納的游客量。包括物質承載力(自然環境和設施能夠容納的最大游客數)、心理承載力(在沒有選擇新的游覽地之前,游客心理上所能容納的最低的游覽體驗)、社會承載力(居民能夠接受的游客的行為和人數的最大值)和經濟承載力(在當地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能夠容納的最大旅游行為)。
旅游環境承載力(或旅游環境容量,國外旅游承載力)是由拉佩芝(Lapage)在1963年提出,但沒有深入研究。直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對旅游環境承載力問題提出進一步的討論,關注旅游環境承載力的人才越來越多,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大致經歷了2個階段:第1階段旅游環境承載力作為一種科學理論,注重從理論的角度研究;第2階段旅游環境承載力作為一種管理工具,應用在旅游地實際管理中[4-6]。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閑暇時間增多和休閑意識增強,使旅游成為日常消費活動。大量游客涌入,旅游地由于本身旅游資源特性,基礎設施不完善和管理不當導致環境問題的出現。這些環境問題得到管理者和學者的重視。趙紅紅、劉振禮和金鍵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和計算進行了最早的探討。保繼剛和楚義芳等對旅游環境承載力進行了深一步的研究。中國學者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2類:第1類計算旅游地最大游客數;第2類景區承載力分級、評價。
總而言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內外對于旅游承載力的涵義、指標體系的建立、定量估算模型以及實證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研究的方法從最初的定性研究發展為通過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手段分析旅游環境承載力,并建立了相應的指標體系和估算模型。研究的范圍也從單純考慮旅游目的地、自然環境承載力發展為權衡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綜合承載力[7-9]。
3.2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旅游環境承載力更成為衡量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旅游規劃的重要指標。與此同時,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動態變化性也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并通過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型來動態監測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變化。但是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中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一是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概念體系仍沒有完全統一,其指標體系的構建缺乏普遍應用意義。雖然不同的學者因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對2個概念還有所爭議,但是從目前國內大多數的實證研究來看,實際上研究的都是旅游環境容量問題。即研究的側重點大多放在旅游點區的游客數量方面。二是目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一些測算模型大多為靜態模型,對游客的特點和景區的類型、分布狀況等因素考慮較少,缺乏普遍適用性。不同性質的旅游資源地在旅游環境承載力限制瓶頸因素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在環境承載力的量測中應該體現這些差異性,這在目前還沒有很好地解決。三是目前的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多是針對旅游景點或旅游城市,缺乏針對鄉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尤其是缺乏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測算和指標體系的建立。鄉村旅游地可以說是一個大型的旅游系統,其中集成了觀光、休閑、體驗、娛樂等各種功能的旅游點區。各個旅游點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具有很強的關聯效應。
4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
4.1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特征
4.1.1時空分異特征。從時間分布上看,旅游活動具有季節性。特別對于鄉村旅游季節性更明顯。由于鄉村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因子、社會經濟因子、當地居民的心理因子和管理者的水平等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規律的變化。因此,由這些影響因子決定的資源空間承載力、經濟設施承載力、社會心里承載力及生態環境承載力也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由上述承載力分量所決定的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就具有時間分布特征。
從空間分布上看,首先由于鄉村旅游資源是由各種類型的旅游景點組成的旅游系統,各種旅游景點在規模、質量、區位等方面不盡相同。這樣,在整個系統內部,就會出現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的非均勻性和差異性。其次,由于作為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基礎的自然環境其生態恢復力、敏感性等特征存在空間差異,社會經濟環境和社會心理也存在區域性差異,這樣就會出現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區域性差異。綜上2個方面,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具有空間分布差異性。
4.1.2影響因素的多樣性。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除了受旅游地空間規模、自然環境、地域差異等內在因素的影響以外,還要受到鄉村居民素質、當地政府政策、鄉村環境惡化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具有不可控性。
鄉村經過多年的發展后現在已不像以前是個簡單系統,而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旅游只是鄉村多種功能中的一種。鄉村各種功能之間具有互動性,任何一種功能活動的變化都要影響到其他的功能活動。例如,鄉村的農耕活動是為鄉村的各種活動提供基礎性資料,如果鄉村中的農耕活動增多,就會增加對于土地、人員的需求,在土地、人員數量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就會減少轉為旅游的農耕規模和人員數量的水平。
4.1.3限制性因素的差異性。鄉村的性質差異性決定了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限制性因素的差異性。一般來說,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主要包括資源空間承載力、鄉村旅游設施承載力、鄉村生態環境承載力、當地居民心理承載力等要素。這些要素共同作用,決定著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對于不同性質鄉村的旅游環境承載力,起主要決定作用的要素也會不同。例如,對于觀光鄉村旅游,主要影響因素是資源環境承載力和鄉村生態承載力。對于體驗式鄉村旅游,主要影響因素是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當地居民心理承載力。
4.2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構成
旅游環境承載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按照國家旅游局2003年的《旅游規劃通則》,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城市旅游環境的特點,筆者認為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由以下4個承載分量構成。
4.2.1資源空間承載力(Resource Space Bearing Capacity,RSBC)。相對于單個風景旅游區而言,鄉村擁有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一般而言,鄉村旅游資源的空間大小和質量水平直接決定著其旅游環境承載力。不論是何種類型的鄉村旅游,資源空間承載力都是旅游環境承載力的主要決定因素。
4.2.2經濟設施承載力(Economg Establishment Bearing Ca-pacity,EEBC)。經濟設施承載力是指鄉村旅游接待設施規模的大小。鄉村旅游接待設施主要包括供水、供電、住宿和交通運輸等設施。供水、供電和交通等設施屬于鄉村基礎設施范圍,依賴于鄉村的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住宿設施主要為旅游活動服務,其建設規模直接影響到旅游業的發展,是經濟設施承載力的主要衡量指標。
4.2.3生態環境承載力(Zoology Environoment Bearing Ca-pacity,ZEBC)。生態環境承載力是指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不會發生不可接受的破壞條件下所接納的游客數量。生態環境承載力對于鄉村旅游的影響非常大。因為鄉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種以自然環境作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例如,土地承載力、水環境承載力、固體廢棄物承載力等。
4.2.4社會心理承載力(Society Mentality Bearing Capacity,SMBC)。旅游活動本身也是一種促進人類各種不同的文化交流的過程。鄉村旅游一方面會將旅游目的地的景色和文化展現在來自不同地域的游客面前,另一方面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產生沖擊。旅游活動超過一定的強度不僅會造成游客旅游質量的下降,還會引起當地居民的排斥和反感。社會心理承載力主要表現在這種不斷交流過程中的游客滿意程度和當地居民對旅游活動的認知水平2個方面。
4.3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概念
通過總結現有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據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特征及構成得出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概念為:反映鄉村旅游地當地居民、當地環境、旅游者三者和諧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特性總和。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所研究的對象是鄉村旅游。二是游客對鄉村旅游的需要,可分為明確需要和潛在需要。明確需要是指那些為人們所公認的、不必明確表達的、大家都知道的需要。潛在需要指那些必須要加以分析、研究、識別才能夠確定的需要。三是當地居民的認可度。即當地居民對發展鄉村旅游所持有的觀點或承受能力。四是特性是指鄉村旅游所特有的性質。五是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動態性。游客需要、當地居民認可度、當地環境會隨時間而變化,這就意味著對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需進行定期評審。六是優良、和諧的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受益對象不僅是旅游者,還包括鄉村旅游地的農民、員工、社會投資者、當地政府等。
5參考文獻
[1] 保繼剛.頤和園旅游環境容量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1987,7(2):32-38.
[2] 崔鳳軍.論旅游環境承載力——持續旅游發展的判據之一[J].經濟地理,1995,15(1):105-109.
[3] 崔鳳軍.旅游環境承載力理論及其實踐意義[J].地理科學進展,1998,17(1):86-91.
[4] 劉玲.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M].北京: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20-130.
[5] 翁鋼民,楊秀平.國內外旅游環境容量研究評述[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3):39-44.
[6] 盧松,陸林,徐茗.旅游環境容量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6):77-83.
[7] 曲小溪.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1、農業生態旅游的特點及類型
1.1農業生態旅游的特點
(1)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旅游資源可以簡要的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與工業不同,農業本身就包含許多自然屬性,如土地、氣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農業生態旅游是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人們在勞作和生活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將文化與農業融為一體,為農業增添了新的內涵,如農村的農耕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農業攜帶的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融合,才形成了農業生態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鎮居民回歸自然。
(2)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中國在地理上跨越面積大,地理區位的不同導致農業耕作條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北方干旱,多種植小麥,南方高溫,多種植水稻。在這種巨大的差異下,地區之間的文化也有著明顯的不同,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寫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氣候環境,使得人們的耕作方式、生活習慣、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區特色,如陜西全年干旱少雨,人們就住在窯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濕熱,人們為了防止洪水沖擊,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吊腳樓。
(3)具有資源利用率強的特點。農業生態旅游既具有農業的屬性,又具有旅游業的屬性。農業耕作要依賴當年的氣候、降水量、溫度等自然條件;而旅游業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表現為人們出游的時間的不固定性。兩者之間共同作用,相互補充,能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創造多重經濟效益。在氣候條件不利于傳統農作物耕種時,可以選擇種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滿足游客體驗農耕的需求;在氣候條件有利時,種植傳統農作物,通過傳授種植知識、技巧等方式提高農業生態旅游的知識性。
(4)具有體驗性強的功能。農業生態旅游除了具有生態旅游的特性之外,與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參與性為主,其他形式為輔的旅游活動。旅游者要自己種植農作物、除雜草、收獲果實才能夠體會到農業生態旅游的樂趣。旅游者參與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可以通過參與農作物的耕種、果實的采摘、家禽的喂養等多種方式,深度體驗農業生態旅游。
1.2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形式。
從我國目前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來看,不同地域之間農業生態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異,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觀光型農園:主要以展示各種農產品為主,介紹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及生產過程。通過開放農產品種植園區,滿足游客觀光、采摘、品嘗果實等各種需求。同時,根據園區自身實力配備多媒體、指示牌等,展現農業生態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廣東省番禹龍農業大觀園。農業公園:將農業生產、農產品交易、旅游者休閑融為一體。農業公園一般以高技術農業生產、農村自然環境、農村民風民俗為主要內容,方便游客多樣化的體驗農業生態旅游。目前國內農業公園多是綜合性的,包括服務區、觀光區、水果區、花卉區及活動區等。民宿農莊:以鄉村寧靜的環境、獨特的鄉村文化和豐富的農產品吸引近距離的旅游者。旅游者在農莊內干農家活、吃農家飯、住農家房,真正體驗農民日常的生活;如山東泰安的家庭農莊。
2.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生態旅游認識上存在誤區。
農業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個分支,具有生態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體驗原生態自然及人文環境。而許多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商和當地政府加大投資力度,盲目的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大規模的修建樓房,將原本鄉土氣息濃郁的鄉村,改為坐落在鄉村的“城市”。不僅不能夠吸引旅游者,反而讓前來旅游的游客失望而歸。此外,有的地方僅僅把農業生態旅游作為吸引游客的噱頭,當地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當地的文化在缺乏保護意識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態旅游的內涵。
2.2政府引導不到位。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需要政府部門起到監督和引導的作用。農業生態旅游作為旅游業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業眾多,如林業、牧業、建筑業、餐飲業、旅游業;需要政府部門統一、協調各個行業同步發展。但目前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缺乏政府部門的有效管理,造成行業混亂、旅游產品良莠不齊等現象。
2.3旅游產品同質性嚴重。
農業生態旅游具有地域差異性大的特點,但縱觀我國各地發展現狀,開發的項目多為觀光型農園、農業園區等;而活動的形式僅僅局限于“干農家活、吃農家飯、住農家房”的層面,旅游產品同質性嚴重,文化性不強,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項目;導致游客在目的地滯留時間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參與對農業生態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還不夠深入,造成旅游產品形式過于單一,落入“春季賞花、秋季摘果”的俗套。
3、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農業生態旅游規劃要合理。
在開發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前,必須對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以及目標市場進行充分的調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特色擬定規劃方案。規劃方案應涉及對產業的布局、對客源市場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當地特色的資源,發展具有獨特性、條件優越的旅游地區。在開發過程中,要進行綜合性、多樣化的旅游活動項目設計,將生態旅游與農業完美的結合,將現代化農業科技、農業知識與生態旅游理念融合,充分體現出農業生態旅游的參與性、觀賞性、科教性、娛樂性,盡可能的發揮農業生態旅游多樣化特性。
3.2完善行業經營管理制度。
健全的行業經營管理制度是行業發展的必要前提,這些制度既要約束經營者的行為,同時也要約束旅游者的行為。一方面,農業生態旅游經營者多數為農民,缺乏管理經驗與意識,造成服務和管理質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存在嚴重的不文明現象,造成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行業經營管理制度的建立,從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約束經營者和旅游者的行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條件和能力,又能夠督促旅游者制約不文明行為,從而促進農業生態旅游健康的發展。
3.3政府部門加強監管意識。
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農民是發展的主體,政府是行業發展的倡導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門應該出臺相應的行業法規法規,保證行業能夠穩定持續的發展。此外,政府應該設立專門組織,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訪,以保證法律法規起到監管和保護的作用。另外,應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鼓勵農民積極的參與農業生態旅游。
4.結語
1 房地產及其市場特征
家庭在進行房地產投資時需要清醒的認識房地產獨有的特征:
1.1 位置的固定性與質量的差異性。位置的固定性,決定了房地產的自然、經濟條件不同,從而造成它在質量上的差異性,即使它在建筑設計、結構及內外裝飾上完全相同,也會在自然、經濟區位環境上有所差異。
1.2 數量的有限性及供給的稀缺性。房屋可以根據需要生產,但由于受自然環境及技術水平的限制,尤其是土地有限性的制約,房屋的供給也必然會受到限制。
1.3 利用的永續性與報酬的遞減性。房地產是一種重要的投資工具,只要正常使用,就可以持續地滿足各個方面的需要。
1.4 產權的分割性與權益的流動性。房地產產權是由一系列權利組成的,這些不同的權利可以同時分屬于不同的產權主體,由不同的權利人支配。房地產這些特有的特征決定了家庭在進行房地產投資決策時不能采用以往在購買其他一般商品時的決策方法,要結合以房地產的特征,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加以分析,從而在進行房地產投資時做出更加準確的決策,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2 家庭房地產投資決策需考慮的因素
家庭房地產投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復雜,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因素:
2.1 宏觀投資環境。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熱還是陷入低潮都與整個宏觀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家庭房地產投資決策首先應考慮宏觀投資環境,而人口統計因素、經濟因素、房地產金融及產業政策是影響宏觀投資環境的主要因素。通過對宏觀環境的分析,有利于家庭選擇投資時機、投資區域、投資規模及物業類型、檔次等。
2.2 地區經濟分析。地區經濟是擬投資的房產的直接經濟環境,在分析時要從下面五個方面分析區域性因素: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②地區產業結構和發展政策;③地區發展戰略;④人口因素;⑤自然環境因素。其中比較重要的因素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和自然環境因素。
2.3 微觀分析。家庭對擬投資項目所在地區的房地產微觀市場的分析來說非常重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因素分析:①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規直接影響不同類型的物業供給;②收入水平和稅收政策直接影響不同物業的有效需求。收入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市場對物業的檔次;③國家住房政策和企業規定成為影響物業有效需求的直接原因。有些地方在舊區改造中實施貨幣化安置,亦加大了個人購房的比重;④擬投資項目地區規劃、交通、環境及歷史成因是影響物業供求的個性因素。對居住物業而言,完善的小區配套和優美的環境、便捷的交通設施、符合人性的個案設計、良好的建筑質量及到位的物業管理,都是影響供求關系的重要因素。對于辦公樓項目而言,主要影響因素有交通通達程度、周邊環境與周圍商業設施的關系、大樓的風格、裝飾的標準及大樓的智能化硬件設施和良好的物業管理;而對商業項目而言,則要充分考慮到其歷史成因和集聚效應,分析其流動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數量及其動態變化。可見,影響不同物業供求的個性因素是不盡相同的,必須按擬投資項目所屬的類型進行分析。
2.4 擬投資的房地產的個體分析。可以從價格、安全性、適用性、耐久性、居住成本等角度進行分析。以上需要分析的因素及分析層次如圖1。
圖1家庭房地產投資決策因素層次圖
作為家庭投資房地產,在進行宏觀因素和區域經濟因素分析時,會因為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而有一定的難度,在分析時可以看目前房產所在區域經濟發展速度、人口中外來人口增長情況等幾個簡單的數據即可大致推斷該區域投資價值。
3 家庭房地產投資決策過程
在根據前面的投資決策因素分析后,投資者可以依據圖2的過程進行房地產投資,在圖2中投資決策標準可以根據自身的一定判斷提出標準,在給標準分配權重為非常重要的步驟,最好找多人進行評測。
圖2 家庭房地產投資決策過程
關鍵詞:審美意識;形態美感;意識美感;軟舞;健舞
中圖分類號:J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9-0090-02
一、中日的審美意識在舞蹈中的差異性
1.中日舞蹈形態美感上的異同。中國舞蹈審美意識的傳統,是在幾千年的文化發展演進中不斷形成的,它具有與其他藝術門類一脈相承的傳統藝術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制約下,筆者認為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意識在形態上主要具有輕柔、線性、變化、旋圓等特點;相對于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意識,日本方面則以嫻靜、柔和、曲線、平穩等特點為主。形態美感,是人在外在形狀姿態上對美的主觀反映和評價。從這方面來看,中國舞蹈形態美感的核心是“圓”,這種“圓”包括了外部形式和內涵的審美原則。日本舞蹈形態美感的核心是“穩”,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是中日兩國的形態美感中都包含了線性之美和柔和之態。
中國的線性之美突出在中國的造型藝術上,顯現于舞蹈藝術造型,便是它始終追求著一種線性的律動美感。日本的線性之美同樣突出在造型藝術上,主要表現為對動作形態講究后傾“三道彎”式的曲線美。
中國舞蹈講究柔和之態,主要表現為以腰為形體運動的軸心,運用技能技巧體現出的舞蹈美態。舞者的纖腰體現出女性的柔美與和順,也反映出中國舞蹈的優雅與陰柔。中國古代就曾以纖腰似柳作為評價舞蹈美丑的標準。日本舞蹈也講究柔和之態。雖不強調以腰為軸心,舞蹈的流動感仍是以柔和溫婉為主。
日本舞蹈根據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把外來舞蹈元素進行改造,這也使中日舞蹈形態美感的差異性受到影響。
第一,日本舞蹈注重造型美,但不注重動作之間的銜接。而中國舞蹈對這一點十分重視,講究的是舞蹈的延伸、流暢與連貫的美感。而日本舞蹈的動作為上下運動,一般表現為身體的屈直或者踩腳的步伐,它注重對舞蹈造型的排列和定型,卻缺乏動作與動作間的延續性。
第二,日本舞蹈以“穩”為核心,注重動作的平穩性,并且節奏緩慢。而中國舞蹈則以變化為主,尤其體現在舞蹈的輕盈飄逸。這與日本的文化特征密切相關,跪坐和榻榻米更直觀的反應了日本人的社會生活習慣。
第三,對面部表情的要求不同。中國舞蹈直到現在都非常重視面部的表情,其中突出表現在對眼神交流的要求。而日本舞蹈與中國舞蹈在這一點上是截然不同的。日本的舞蹈面部表情很少,有的舞蹈甚至以濃妝和面具淡化面部表情。
2.中日舞蹈在意識美感上的異同。意識美感,是人在內在精神活動上對美的主觀反應和評價中國傳統的意識美感包括和諧、內斂、超逸。日本的傳統意識美感則包括物哀、和諧、天然。兩者之間的交匯點在于“和諧。”但由于兩國的自然環境、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差異,在意識美感上的差異性也尤為突出:
第一,自然環境影響下生成的不同意識美感。日本位于中國大陸東側,孤懸海外,且自古以來受地理條件影響長期受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因而對大自然生成了一種莫名的敬畏感,“物哀”的審美意識也逐漸形成。而中國地大物博,自然環境優越,反而不太可能形成這樣的審美意識。
第二,對“真善”產生“美”的文化的不同吸收。日本崇尚自然、簡樸的審美風格,從傳統文化角度看屬于“真”;而中國則以“至善”作為行為規范和準則。
第三,中國的意識美感是內斂與超逸的統一,而日本則表現為以閑寂為主的“靜”。中國舞蹈的氣質以內斂為主,但開合之間包含著靈動超脫的元素。而日本的島國根性使其國人擁有著一份民族自卑感和隱忍的氣質。
二、日本對唐代健舞和軟舞的吸收與擯棄
中國舞蹈發展史上,唐代可以說是一個高峰。舞蹈作為文化藝術中多彩的一部分,廣納國內外各族樂舞開創了一段唐舞新風。輕盈柔媚逐漸被矯捷奔放所取代,日本在對健舞和軟舞的吸收中是否也和中國一樣發生了這種轉變呢?
唐代舞蹈豐富多彩,繁花似錦。按舞蹈風格特點可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個部分。健舞和軟舞是唐代廣泛流行于宮廷、貴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間的小型表演性舞蹈,多為獨舞或雙人舞。前者風格大多剛健矯捷,后者風格大多優美婉轉。其藝術技巧很高,后成為教坊傳教授業的主要內容。唐代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高峰,此時的日本正處鳥時代后期、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前期。舞蹈作為文化藝術的一個領域在當時的中日交流中并沒有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對其的分析,可通過唐代日本遣唐使從中國帶回的音樂中尋找舞蹈交流的足跡。以遣唐使為中心的中日音樂交流活動的開展,為中日文化的交流寫下了嶄新的一頁。早在中國隋代,日本已經派遣遣隋使到中國學習文化,繼遣隋使之后,日本于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8月第一次派遣唐使團,期間經歷長達264年的歷史,正式到達唐國土的一共有十三次,到達人員包含了以學習唐樂為首要任務的聲音長和聲音生。他們所帶回的唐樂中包含了唐代各種舞蹈。那么,在這些東傳日本的舞蹈中,日本是怎么進行吸收和擯棄的呢?日本的審美意識對其的作用和影響是怎樣的呢?
據崔令欽的《教坊記》和段安節的《樂府雜錄》記載,當時的“健舞”有《阿遼》、《柘枝》、《黃獐》、《拂》、《大渭州》、《達摩支》、《棱大》、《阿連》、《劍器》、《胡旋》、《胡騰》,共12種。軟舞也是由民間樂舞改編而成,多用于宴享。這種舞蹈姿態柔婉,舞步輕盈,音樂伴奏舒緩平和,表演時感情較為細膩。見于記載的舞蹈有《垂手羅》、《春鶯囀》、《烏夜啼》、《半社》、《回波樂》、《渠件席》、《蘭陵王》、《涼州》、《屈柘枝》、《團圓旋》、《綠腰》、《蘇合香》、《甘州》共13種。
日本對其的吸收和擯棄,從當時傳入日本的唐樂曲目中,我們可以初見端倪。朱雀天皇承平年間,日本最初的分類形式漢和辭書《倭名類聚抄》中,就記錄有塘區132曲。其中包含有軟舞的有《團圓旋》、《春鶯囀》、《蘭陵王》、《甘州》、《蘇合香》、《涼州》,包含健舞的有《劍氣渾脫》。此記載后來被日本唐樂研究家岸邊成雄根據中國古代文獻整理證明,上述曲目雖不完全肯定是唐樂曲目,但至少和隋唐燕樂有著莫大的淵源。
為什么在健舞和軟舞中,只有上述舞蹈被吸收呢?一方面,部分曲目和舞蹈可能在東傳日本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而消失,不存于史料。另一方面,日本的審美意識可能對其產生了作用和影響。
日本是流傳和吸收較多的是軟舞。軟舞優美柔婉,符合日本舞蹈形態美感的柔和要求。而健舞剛健矯捷,則不太符合日本形態美感的嫻靜要求。因此絕大多數健舞沒有被日本所選擇。雖然健舞中仍有一支《劍氣渾脫》(又名《劍器渾脫》)被吸收,但此劍舞原為男性舞蹈,經長期流傳,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緩慢、典雅的女性舞蹈。
限于手中的史料匱乏,已經無法考證清楚其中的一些舞蹈與日本審美意識之間的具體關聯,但從上訴材料分析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是存在的。當然,日本對唐傳舞蹈的取舍不會僅僅只因為審美意識的原因,這也為我們今后的研究留下了更多的線索和課題。現在“宮內廳式部職樂部”設在日本皇居中仍有《雅樂》的演出,如《蘭陵王》等,這些活化石見證著中日樂舞交流史,也為殘存的唐代樂舞留下了一聲嘆息。
參考文獻:
[1]黃韻怡.日本傳統舞蹈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向開明,李寶祥.論中日舞蹈文化[J].北京:東疆學刊.2006.08.
在如此復雜的地理條件背景下,貴州世居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與漢文化滲透交融,形成了極具個性的地方文化,因此,貴州被譽為“文化千島”。
與石頭關系密切的黔中屯堡人、黔西南布依族風情,與水和木有關的黔南、黔東南布依族、侗族和水族風情,這些都與當地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也就是地質條件背景密不可分,所謂“天人合一”,其實也就是“地文合一”,自然生態環境決定了民族生態人文。
在黔東南地區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也就是苗嶺山脈的主峰雷公山地區,從旅游地質來說,主要分布著元古代板溪群淺變質巖地層,距今有八億年;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夏系、新華夏系構造的交匯處。因而這一帶巖層破碎,風化嚴重,森林茂密,溝壑縱橫,河流與河谷階地發育,形成了水、木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
世居此地的苗族、侗族及水族同胞,在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過上千年的適應和演化,這些民族在居住上,就形成了吊腳樓、風雨橋等木質建筑特征;在音樂上,苗家的飛歌、侗族的大歌,長久地在河谷中回蕩、在樹林里穿越;在食物蛋白質的獲取上,形成以水稻、香糯和魚類為主的食物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如苗族酸湯魚、侗族俺魚等地方特色美食。
在黔西南地區的南、北盤江流域,主要分布著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巖地層,石山,河谷切割強烈,水土流失嚴重,喀斯特地貌發育,形成以溶蝕盆地、溶蝕洼地為主要聚居地的生態環境,久而久之,便形成以石頭為特色的布依民族風情。在居住上,以石板房、石頭寨為特征;在音樂上,布依族的八音坐唱,適合在壩之中、洼地里的村寨聚會演唱;在食物鏈上,玉米、小麥、油菜等旱地作物和小型哺乳動物構成主要的食物鏈,也就形成了聞名于世的花江狗肉等美食。
這種自然環境的差異性,使人類在進化和進步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風情。人們在旅游活動中,如果不但能夠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的深層奧秘,必然會獲得層次更高的審美享受。
關鍵詞:導視系統;色彩設計;地域特色
“導視系統”來自英文sign,它有信號、標志、說明、指示、預示等多種含義。導視系統設計即signdesign中的sign是指在整體層面上的一種識別符號,它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以及設計對象的整體性營造,會使人產生一種由衷的親切感,而且會形成設計對象的整體性可識別意向。
中村吉朗在《造型》一書中提到:人們剛看到物體時,對色彩的注意力占80%,而對形體的注意力僅占20%,這種狀態約持續20s;2min后,色彩占60%,形體占40%;5min后,形體和色彩各占50%。這說明景觀色彩往往能先聲奪人,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色彩是形成系統性和可識別性的重要因素,同時還具有營造氛圍、創造意境的功能,直接反映出某一空間環境的整體風貌,體現出時代氣息。作為一種富含表情和情感的語言,色彩無疑是旅游景區導視系統設計中不容忽視的要素之一。
一、旅游景區導視系統色彩的機能
色彩在導視系統中是極具表現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旅游景區導視系統的靈魂是直接、醒目,導視系統的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發揮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色彩的運用是否合理來決定的。因為色彩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力、影響人的情緒波動,能與周圍的環境色彩形成互補關系,還可以強化色彩對比,使導視系統從周圍環境中脫穎而出,使人關注并接受相關信息。色彩也可以在一系列的導視中產生一定的視覺秩序,即第一信息、第二信息,這便是由色彩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導致的一種可利用的因果關系。色彩的對比關系包括色相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補色對比、冷暖色調的調和;多種色彩為表達一個效果而互相產生作用,形成一種秩序:統一、和諧或調和。也可以把色彩的調和作用運用在導視系統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或導視系統自身的色彩構成上,通過色彩調和將導視系統與周圍環境的色彩融為一體,使同類色或近似色體現出統一的色調,形成一種素雅的美感。
二、旅游景區導視系統色彩設計的一般原則
1.規范性
旅游景區導視系統的色彩應由統一的規范色構成,使各標識之間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視覺效果,便于為游客提供清晰、明確的指示。美國佛羅里達州迪斯尼樂園導視系統的色彩設計為我們提供了體現規范性原則的成功范例。其造型是由米老鼠肖像和幾何形體結合而成,上半部由米老鼠的頭部和兩只大耳朵組成,下半部是一個方形結構,其上標有地點信息,色彩是由紅紫兩色構成。統一的造型、規范的色彩導識,高高地立在高速公路出口和園內路旁,閃動的色彩和迪斯尼肖像在樹叢的襯托下形成一種既有很強導向功能又饒有趣味的景觀導識標志,游客進入某一區域之前,此導識標志就開始反復出現。在這里,無論是哪國人,憑著規范的色彩和造型,都能識別導識標志上的“語言”,準確無誤地找到他們的目的地,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在園內愉快地游玩。
2.與自然環境協調
人類的色彩美感來源于大自然對人的陶冶。對人類來說,自然的原生色總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景區導視系統的色彩設計永遠不能離開大自然這個背景,設計中要力求保持和突出自然色,特別是樹木、草地、大海及巖石的自然色。
圖1為瑞典某地的旅游指示牌,畫面精美。讓人驚奇的是:隨著指示牌中搖柄的起落,其中心的風景畫也讓觀者享受到用望遠鏡移動景色一樣的奇妙感覺,與背景的靜態圖片形成巧妙的動靜結合,導視顏色與自然色也達到了和諧統一。在我國云南石林景區內,很多路標指示都用紅色油漆在路邊的石頭上直接標出,雖然很醒目,但與自然色不協調,破壞了景區原有的巖溶風貌。
3.共通性
旅游景區導視系統的色彩設計須為廣大游客普遍接受,要有一定的伸縮余地,即導視系統的色彩要具有普遍適用性。受眾的差異性導致其對色彩感受的差異性,這就要求設計者在這種差異性之中尋求一種最大化的共性認識。一般來說,旅游景區導視系統的色彩使用要具有彈性,不宜過于極端或過于強調個性化傾向。
如德國某旅游景區的指示牌設計(見圖2),牌示中的白色、綠色單純而明快;紅、綠色的運用充分考慮到信息的高度通達性及其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性,產生了優美恬靜的視覺效果。此指示牌設計的表現手法使游客在感受到原野清新空氣的同時,也體會到現代設計的魅力。
4.可識別性
旅游景區導視系統的色彩在考慮共通性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定的個性,形成專有色彩,使色彩先于圖形、文字等要素而直接傳達出內容。個性化的專有色彩,有助于形成色彩的可識別性,促成視覺記憶,使標識易讀、易記。
色彩通常具有非常強的視覺沖擊力,無論是物理色還是光產生的視覺效果,都能加強或減弱導視系統發揮其識別作用的功能。所以,色彩配置的合理性及其對主題的有效配合都是十分重要的。圖3是萊茵蘭—法耳茨州城堡、宮殿的旅游指示牌,該設計運用了對比手法,古典風格的建筑與現代指示牌設計結合在一起,視覺反差強烈,紅色的、斑駁的建筑立面形成了肌理上的對比,可識別性高,極富視覺穿透力。
三、景區導視系統色彩的地域特色
旅游景區導視系統的色彩設計不但要考慮一些色彩的基本特性,還要了解該景區所處地域的文化傳統、居民的色彩習慣、使用者的色彩喜好、色彩的美觀度、景區導視系統色彩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度等。法國色彩學家讓·菲利普·朗克洛的色彩地理學是對色彩地域特色的最好詮釋。在對旅游景區導視系統的色彩進行設計時,要結合景區的歷史文化、民俗傳統等研究分析景區導視系統的色彩,以彰顯景區導視系統色彩的個性。
四、結語
導視系統的色彩是景區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要從全局出發,給景區一個大的色彩基調,而決定這個色彩基調的因素是復雜的,要從歷史、文化、人文等方面對景區做周全詳盡的調查考證后才能確定。在大的基調確定之后,根據各分支系統的不同使用功能,以及不同顏色燈光下的不同視覺感受,來確定其支系統的色調。只有這樣,才能使導視系統正確地反映旅游景區的特點,減少人與旅游景區的生疏感、距離感,更好地為游客服務。
參考文獻:
[1]胡佳音.材料在導視系統設計中的應用[D].成都:四川大學,2005.
[2]趙云川,陳望,孫愷,等.公共環境標識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53-60.
[3]余樹勛.園林美與園林藝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99-211.
[4][美]萊斯利·蓋勒里·迪爾沃茲.公共環境標識設計[M].楊曉峰,張謙,譯.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