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婚禮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式婚禮強調喜慶,吉祥。所以中式婚禮中意大紅、金色為主色調。配以代表祥瑞的牡丹、荷花、喜鵲、龍鳳等圖案。所以這些元素在中式請柬中也極致表現(xiàn)。傳統(tǒng)中式請柬以豎式,橫式折頁形式為主。各種吉祥的回紋也是請柬常用的裝飾圖案,突出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的新人在傳承傳統(tǒng)的同時也不愿再拘泥于固定格式,現(xiàn)代中式請柬設計中也增添了不少別樣的風格。比如色彩上增加了白色,米色,金色等淡雅色系,設計元素由淡彩繪制的花卉的吉祥圖案,將中國文化中的淡雅發(fā)揮到極致。在設計形狀上有單頁、復頁或多折疊的結構。中式請柬設計也不僅僅局限在平面形式,在中式傳統(tǒng)風格上發(fā)展出與傳統(tǒng)圖案結合的立體請柬,例如蝴蝶造型,孔雀造型。由于文化的巨大差異,在中國傳統(tǒng)婚禮中斷不能出現(xiàn)的白色,在西方的婚禮中式圣潔的代表,也是西方婚禮的主色調。西方人把白色作為他們婚禮必用的傳統(tǒng)吉祥顏色,配以紫色、香檳色、粉色,格局上多為橫式,簡潔淡雅。在印刷方式上有浮雕壓印、凸版印刷、熱浮凸印刷、雕空字體等。傳統(tǒng)西式請柬上的花紋穿插了宮廷元素,描畫了經典的歐式花樣。給人以簡潔奢華感受。請柬設計的造型更具創(chuàng)意和新意。在個性請柬上并不拘泥于基本形狀的變化。創(chuàng)意點結合生活中的事物,富有多樣性。無論從構成形式、表現(xiàn)手法來看,都有著極其豐富的多樣性。不僅有平面的,還有立體的(如膠卷式請柬,地圖式請柬)。有直接利用物象的,有以英文文字符號構成的。
2中西方請柬設計的現(xiàn)代結合
中式風格多采用簡潔硬朗的直線條,造型講究對稱,其中細節(jié)賦予中式元素,看似簡靜的現(xiàn)代簡約設計中卻蘊藏著典型的中式風格。形狀有方、圓、花形、多角形。中式風格一般都比較穩(wěn)重,很成熟的風格。設計特點講究層次,設計元素多為傳統(tǒng)圖案的運用簡化,給人以貴氣的感覺。風格特點比較明顯,具有一定的識別性和藝術性。但是比較局限,多樣性不夠突出。西式風格則以柔和圓潤的弧形為主,強調線形流動的變化,體現(xiàn)浪漫的基調。與中式風格一樣的是也常用對稱的方式體現(xiàn)莊重大氣。多樣性上較中式設計更為豐富,其構成形式,有以具象、意象或抽象圖形構成的,有以色彩構成的。具有很好的創(chuàng)意性、識別性,也不失西方的個性特點。現(xiàn)代婚禮請柬設計中西式風格的結合,并不是簡單的兩種風格的合并或其中元素的堆砌,而是要認真推敲,從功能、美觀、文化含義、協(xié)調等等方面綜合考慮。
3婚禮請柬的個性創(chuàng)意表現(xiàn)
現(xiàn)代情侶越來越不拘泥于傳統(tǒng)形式而是追求個性的展現(xiàn),這一點婚禮請柬的設計上充分體現(xiàn)。其個性創(chuàng)意主要表現(xiàn)在形式創(chuàng)意和形狀創(chuàng)意兩個方面。在形式創(chuàng)意上,有普通折疊式、立體裝飾型、明信片式、拼貼式等。在形狀創(chuàng)意上有幾何型、有機型、徒手型、異形請柬等。
(1)在形式創(chuàng)意上,最常見的是折疊式請柬,但卻能有諸多變化。比如折疊加卡式設計,在折疊式的基礎上在內頁附加卡片,用個性字體交代結婚地點,時間等信息。體現(xiàn)出時尚氣息。直接在第一頁就把結婚的元素作為細節(jié)來顯現(xiàn)也是不錯的方式。此外還有,立體裝飾型,平面的光板請柬過于常見,立體感覺則更為搶眼。新郎新娘的裝扮極具象征性,常被用在立體裝飾型請柬的創(chuàng)意上。在平面請柬上加上立體裝飾也是創(chuàng)意體現(xiàn)之一,例如在請柬上系上大大的蝴蝶結,讓請柬頓時熠熠生輝。把當下流行元素流蘇結合進請柬,中式的玉佩當裝飾帶等也是不錯的創(chuàng)意。還有立體的剪裁,也讓裝飾圖案更為生動有趣。明信片式由于它本身所體現(xiàn)的文藝氣息和環(huán)保概念也備受推崇,一物多用不如從請柬開始。明信片請柬主要有簡單風格,清新自然的特點。在請柬上留下寫祝福語和郵票的設計增加了請柬的實用性,擺放在一起也格外雅致。此外,還有更加個性的另類設計型,這種請柬打破原有定義上的請柬,結合來自生活中的創(chuàng)意想象力令請柬別出心裁。例如網(wǎng)頁版請柬,視力表式請柬,一個系列請柬。
【關鍵詞】 結婚禮服;設計;制作技法
禮服是一種社交服,是參加典禮、婚禮、祭禮、葬禮等鄭重儀式時所穿用的服裝。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時也說明了不同場合的意義。按照用途及出席場合可以分為:日禮服、晚禮服、婚禮服、演出服、舞會服、小禮服等。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作為禮服中重要一支的婚禮服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其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消費者對婚禮服設計和工藝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激發(fā)著設計師們不斷從細節(jié)工藝上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提高禮服的品質,以適應市場需求。
一、婚紗禮服的相關理論
婚禮服是指男女雙方在結婚時所穿著的服裝。按照穿著對象,它包括男禮服和女禮服;按照地域文化則可分為中式婚禮服和西式婚禮服,中式婚禮服指“長袍馬褂,鳳冠霞帔”,西式婚禮服則指西裝和婚紗。現(xiàn)代婚禮上,西式婚禮服已成為婚禮服飾的主流。西裝,由于裁剪合體,使穿著者具有高大筆挺的形象,但其款式較固定,主要在工藝質量上提高品質;而婚紗,款式變化多樣,裝飾細節(jié)手法豐富,凸顯女性婀娜身材的同時,又能襯托出女性優(yōu)美、典雅的氣質。婚紗禮服,來源于西方,十九世紀前,女性沒有特定的結婚禮服,只是在結婚當天穿上自己覺得最漂亮的衣服,而新娘所穿的下擺拖地的禮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禮服,自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穿上白色蕾絲婚紗后,這種象征著純潔的白色的長禮服逐漸成婚禮中較為固定的禮服款式。因此婚紗禮服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也成為婚禮服行業(yè)設計師們主要的研究對象,同時也推動了婚紗禮服行業(yè)的發(fā)展。
現(xiàn)代婚紗禮服,外輪廓款式造型較為固定,上身多為款式較合體的緊身胸衣,下身為造型較夸張的具有一定體積感的裙子,上下部分形成對比,襯托出女性上身的纖細和曲線美。如果說外輪廓是支撐禮服的“殼”,細節(jié)工藝裝飾設計則是豐富禮服內涵的“肉”。不同裝飾工藝細節(jié)設計使婚禮服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經過搜索各大網(wǎng)絡及參考圖片,分析一款婚禮服中的主要裝飾工藝設計,可將婚紗禮服歸納為褶飾婚紗禮服、刺繡蕾絲婚禮服,綴飾婚禮服三大類:
褶飾婚紗禮服:主要采用面料改造的方法,將面料進行折疊,并進行排列,使面料具有層次感和規(guī)律性,形成簡潔大方的風格。
刺繡蕾絲婚禮服:主要采用具有特色的蕾絲面料或者刺繡面料作為婚禮服的主要亮點,可直接采用蕾絲、刺繡面料運用于禮服中,也可將蕾絲、刺繡面料中的圖案進行剪切,再重新排列組合,形成特色圖案運用于禮服中。蕾絲面料或者刺繡工藝可運用于局部如胸部、背部、下擺等,也可在整件禮服中運用。刺繡蕾絲禮服具有高貴、典雅的風格。
綴飾婚禮服:主要運用釘珠、立體花等綴飾設計,珠片與立體花可分散裝飾于整件禮服中,也可按照一定的圖案進行組合設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綴飾婚紗禮服具有高檔、奢華的風格。
二、褶飾婚紗禮服的設計
褶飾婚紗禮服主要運用自身面料進行塑形,其可塑性較強,變化豐富多樣。
褶飾設計是指將面料按照一定的方法或者規(guī)律進行折疊,使之產生流線、節(jié)奏、韻律的肌理效果。折疊后的褶裥若將其展開,可見到凹凸的效果,凸起的褶痕稱為波峰,凹陷部分稱為波谷。按照折疊的方向及形成方法可將褶飾分為:明褶、暗褶、順褶、碎褶、堆褶等。
褶飾設計,主要運用于婚禮服的上身。一是運用于胸部。褶裥沿胸部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抹胸式褶飾裝飾;或左右胸部分開制作,沿胸部斜向方向延伸,成交叉重疊,交匯于前中,形成蚌飾褶飾裝飾,這種形式凸顯胸部的美感,同時可使由于胸凸所造成的周圍布料的浮余量消失于褶裥中,但需要注意褶裥要平服;褶裥延縱向方向延伸或形成扇形裝飾于前胸,主要起裝飾作用。二是運用于腰部,橫向折疊可在腰部形成類似于腰帶的裝飾效果,同時又不至于使腰部顯粗。腰部最后一行褶裥使用相反方向折疊,使之形成內“工”字褶,可使腰部分割線跡藏于褶裥中,提高工藝品質。三是運用于肩部,褶裥折疊成長度較長的帶狀,連接于一字型抹胸前后邊沿,其肩帶左右,可從視覺上打破平衡,增加活潑感。另外,人體活動時,肩部會產生褶皺,運用褶飾設計可使肩部褶皺為一種裝飾,而不至于破壞禮服美感。由此可見,褶飾婚紗禮服的上身設計輪廓造型上較為簡單,多為貼身胸衣,而運用這種褶飾,可增加禮服的細節(jié)設計,避免單調;又可以使布料在人體上的浮余量轉移到褶裥中,使服裝更加貼體美觀。
三、褶飾婚禮服的面料選擇
面料是禮服設計的根本,是設計師們展現(xiàn)其設計構思的載體。禮服的面料主要有鍛、紗、真絲、塔夫綢、蕾絲。不同面料的性能對服裝的成形效果有著重大的影響。而褶飾婚禮服由于采用面料折疊的方式,且褶飾多運用于貼體的上身,因此以薄面料為主,多采用薄鍛,或者以薄鍛為底層面料,折疊后的紗覆蓋其上進行褶飾細節(jié)設計。其整體效果呈現(xiàn)出輕柔飄逸之感,能夠表現(xiàn)出梁滿朦朧之美,華麗帶有神秘感。
四、褶飾婚禮服的制作技法
1、褶飾婚禮服制作技法一
根據(jù)款式先在人臺上用顏色標志線確定款式及切割線位置;用立體裁剪的方法制作出貼體胸衣;確定褶裥的位置,并根據(jù)褶裥的大小,方向,選取符合的用于制作褶裥的面料(常見的為較輕薄的紗料,歐根紗,網(wǎng)格紗等);將褶裥面料置于胸衣上已確定好的褶裥起始位置上,用大頭針在褶裥兩端固定,并留出4cm的量以做處理布邊用;按照正確的褶量抓褶,并在兩端用大頭針固定,依次進行其他褶的有序排列;用褪色筆在進行了褶裥塑形的面料上畫出正確輪廓線,取下面料,修剪掉多余的布料,注意要保留2cm縫份;將褶裥面料縫制固定于胸衣面料上,完成褶裥塑形。此方法為單件立體裁剪制作的方法,比較直觀。
2、褶飾婚禮服制作技法二
根據(jù)款式先在人臺上用顏色標志線確定款式及切割線位置;將基礎紙樣鋪于人臺上,確定該款服裝的紙樣;依照紙樣裁剪出基礎樣衣的裁片并穿著于人臺上;確定褶裥的位置,并根據(jù)褶裥的大小,方向,選取符合的用于制作褶裥的面料,面料長度比褶裥長度大;將面料兩邊邊沿(褶裥排列方向)1cm處縫一道線跡,線跡調疏,抽出其中一條面線或者底線,形成抽碎褶,完成后的抽碎褶長度跟禮服款式設計要求中的長度保持一致,頭尾留出4cm,抽出的縫紉線四端都保留,無須剪掉,將四端縫紉線都打結固定于布板上,將抽褶后的不規(guī)則的面料進行抓褶排列,并在左右兩端用大頭針固定;將塑形后的褶皺面料鋪在人臺上的基礎樣板面料上,在人臺上進行褶皺調整,使之平服。將調整后的褶皺面料取下,褶皺面料兩端縫制一道縫紉線,固定。此方法平面結構設計運用于禮服制作中,利用較合理的基礎樣板根據(jù)具體款式要求進行樣板修改,在褶皺塑形上采用人臺外的塑形,再進行微調整,減少了直接在人臺上塑形的難度,提高正確率。此方法較適合于工廠中定制禮服小批量生產。
3、工藝細節(jié)上的注意事項
排褶時,第二個褶裥的波峰與第一個褶裥的波谷需重疊0.6cm,以掩蓋住波谷處因面料重疊具有厚度而產生的印痕,并使排褶規(guī)律,美觀;當褶裥長度較長時,排褶的時候,可在每個褶子兩端大頭針的中間再用大頭針固定,多一個固定點,以使中間部分的褶裥不移位。在排褶中,最后一個褶裥可排成反方向的褶皺,使它和倒數(shù)第二個褶裥形成內“工”字褶,以掩蓋住拼接線(如上身與下身拼接的腰線)。
五、結語
細節(jié)裝飾設計已成為當今婚紗禮服設計中的主要創(chuàng)新手法,褶裥設計作為一種常用的細節(jié)設計手法在婚禮服中的運用使之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企業(yè)設計師們正確運用褶裥設計于婚紗禮服中并采用合理的褶裥塑形方法可提高婚紗禮服的品質。
【參考文獻】
[1] 石慧君.淺談禮服的設計與制作[J].藝術設計,2016.2.
[2] 楊小紅.淺談婚禮服設計與制作[J].商業(yè)視角,2014.9.
[3] 魏靜.禮服設計與立體造型[M].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2011.
【作者簡介】
Marcus Bell
工作室名稱:Studio Impressions
地點:澳大利亞布里斯本
網(wǎng)址:marcusbell.省略
如果你問Yervant Zanazanian為什么喜歡拍攝婚禮,他會回答:“每場婚禮都是一出戲劇。”然而這個行業(yè)在28年前卻缺少戲劇色彩。“完全沒有變化,”他說道,“人們站直了看鏡頭,然后你告訴他們別動。沒有生動的表情,毫無感覺。”到90年代,當他感到時機成熟時,開始一些規(guī)則。他將中畫幅相機換成35毫米膠片相機之后又換成數(shù)碼相機。他為新人在城市的日常場景中拍攝,以此取代了在花園場景中的擺拍。他甚至主動提供免費婚禮拍攝來獲得創(chuàng)意拍攝的機會。“我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他說,但是一旦他開始建立起新風格的工作體系,客戶便蜂擁而至。他自然而藝術化的風格影響了一代婚禮攝影師。今天,Yervant的工作室是澳大利亞最有聲望的工作室之一,他對于這個行業(yè)的貢獻亦被廣泛認可。“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行業(yè),”他說,“我們就像一個共同工作的大家庭,不遵循規(guī)定同時又并行不悖。”
Nate and Jaclyn Kaiser
工作室名稱:The Image Is Found
地點:美國圣地亞哥
網(wǎng)址:theimageisfound.省略
Rocco Ancora在學習建筑期間對攝影產生興趣。“有天我們要給一些建筑拍照,”他說,“于是我拿起一臺相機,沒想到這成為了我熱愛攝影的開端。” 他很快就放棄建筑投身攝影,最初是作為一名助手在暗房里學習制作照片。他不久后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并在2002年進入婚禮攝影的行業(yè)。“我喜歡拍攝婚禮的全部”他說“這在于它是一場不可重復的事件,有許多事情在進行著,你可以從中體會到許多情感。”Ancora的風格表現(xiàn)出他在膠片和暗房方面的功底,強調事先構想,其影像寬廣的色調范圍使之很容易就成為一件藝術作品。他的照片巧妙地使用自然光源并呈現(xiàn)出紀實攝影的風格,“我喜歡使用遠離相機的光源,盡可能在影像中呈現(xiàn)出造型感和情緒。”他說道。Ancora在肖像方面的影響有時超出了攝影的范疇。“我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前拉斐爾繪畫中吸取養(yǎng)分,也向倫勃朗和維米爾學習,”他說道。“我為他們使用光線的方法著迷。”Ancora的美學和他杰出的照片制作工藝為他帶來了許多嘉獎。最近他被邀請加入XSiGHT,這是一家國際性的工作室團體,作為那里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越來越多的新人在尋求不同的創(chuàng)意,”他說,“他們想要把真正美麗的東西掛上墻。”
Parker J Pfister
地點:美國阿什維爾
網(wǎng)址:parkerjphoto.省略
“我的生活信條是‘保持簡單’,”Jonas Peterson說道。這是他在拿起相機前學到的,這句話出自Charles Bukowski(查爾斯?布考斯基,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大師)。“我認識到簡單的詞語可以引起強烈的情感,”他說,“我把這種簡單帶進了我的攝影。”在拍攝了一次朋友的婚禮后Peterson對婚禮攝影產生了喜愛。他很快就開始用周末的時間來從事婚禮的工作,最后放棄了自己廣告文案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攝影師。Peterson將自己作品與眾不同的風格歸因于他不愿將婚禮照片拍攝成固定的模式。“我開始拍攝的時候沒有看過任何其他的婚禮照片,”他說,“我只是不斷地思考自己如何去做。”對Peterson而言這意味著讓事物在技術上變得簡單,使用基本款的鏡頭和現(xiàn)場可用的光線。他采用極簡主義的方式來拍攝肖像并且對于打破經典構圖教條毫無畏懼。他并不是沒有能力遵守這些教條。“我知道一幅好的照片應該是什么樣子,”他說,“我所做的不過是對慣例的一點點反抗。”或許Bukowski先生也會贊同他的觀點吧。
Camille and Chadwick Bensler
工作室名稱:Jonetsu Studios
地點:加拿大溫哥華
網(wǎng)址jonetsuphotography.省略
活躍于洛杉磯的Dina Douglass建立了自己在多文化、宗教背景下工作的聲望。她尤其以拍攝南亞婚禮著稱,婚禮在經過數(shù)小時的準備后呈現(xiàn)出色彩斑斕、精致繁復的服裝和布置,這些與Douglass的攝影風格完美地搭配在一起,她的風格強調鮮明的色彩、精致的外觀和富有技巧的鏡頭運用。“我的行李總是很重”,她說,“我認為任何人都不應該懼怕設備。它能讓你控制局面而不是局面控制你。”Douglas跟隨客戶到過印度、印尼、厄瓜多爾等遙遠的地方。她認為“做一個大千世界的學生并試著理解客戶的文化背景非常有幫助。”達到客戶期望值的一個訣竅是“理解對新娘和這個家庭來說什么是重要的――因為這兩者之間往往有很大的差異。”新人往往想要紀實和時尚的風格,而他們的家庭傾向于團體照和婚禮儀式上的重要瞬間。“這些關鍵細節(jié)在眨眼間就能發(fā)生,”她說,“如果你錯過了,在新人父母看來,就相當于毀了這場婚禮。”
Greg Gibson
工作室名稱:Greg Gibson
地點:美國華盛頓
一、我國按揭房屋的發(fā)展歷史及現(xiàn)狀
“按揭”是金融行業(yè)的專業(yè)術語,“按揭”一詞是從香港傳至我國大陸,系英文“mortgage“一詞的粵語音譯。按揭制度源于英美法系的衡平法中物的擔保的一種類型。在英美法系國家,按揭人將房產的產權轉讓給按揭受益人(通常是指提供貸款的銀行)作為還款的保證,按揭人通常繼續(xù)占有該財產,在還清貸款后,按揭受益人立即將所涉及的房屋產權轉讓給按揭人。香港法的按揭制度與英美法系國家的按揭制度基本相同,只是香港的按揭存在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包括任何形式的抵押和質押,而狹義的按揭則不包括抵押。雖然目前大陸的現(xiàn)行立法尚未出現(xiàn)“按揭”字眼,但實際上卻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按揭”的存在,且大陸的按揭制度已對外來的按揭制度做了很大的改造,其主要特征是不轉移按揭物的所有權。
在我國的金融實踐中,習慣將銀行開展的“個人住房商業(yè)性貸款”業(yè)務稱為“按揭”,即一種銀行用其信貸資金向購買自用住房的自然人發(fā)放的自營性貸款方式。為了防范貸款風險,目前銀行主要開展的房屋按揭方式是貸款人所購房產及房產用地的使用權作為貸款抵押,同時以房屋出賣人或專業(yè)的擔保公司提供保證擔保,貸款人在交付首付款后,采用分期償還貸款,其購房不足部分由銀行提供貸款。貸款人到期不能償還本息的,貸款銀行有權依其抵押物實現(xiàn)抵押權,或由保證人承擔償還本息的連帶責任。
文秘站:二、按揭房屋分割難的幾個突顯問題
(一)由于按揭貸款購房涉及到開發(fā)商、購房人、銀行三方主體,按揭房屋的借款人向銀行償還貸款的周期可長達數(shù)十年之久,履行按揭貸款合同的期限長,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和取得房屋產權存在較大的時間差。作為購房人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的有可能是夫妻的一方或雙方,因而在離婚時,按揭房屋款未履行完,房屋產權證未取得,房產的首付款、還貸款、房屋的增值糾紛等等以及涉及到的相關法律問題很多。
(二)購買房屋時的按揭房的資金來源、購后分批還款的資金、結婚前購買的按揭房以及結婚后購買的按揭房等等問題,均是離婚案件中極易引發(fā)爭議的事實。尤其是隨著當前房價的大幅攀升,房屋的增值部分和可得利益的歸屬也成了離婚案件爭論最多的問題。房產作為固定資產,可能會耗費個人一生的全部積蓄,因此,當事人訴訟法院請求離婚,對財產的爭議最大莫過于房屋的產權歸屬,當事人就此很難達成和解。
(三)銀行與購房人(貸款人)之間的貸款關系,銀行與購房人之間的抵押擔保關系,銀行與房屋出賣人或其他專業(yè)的擔保公司之間的擔保法律關系等等。
(四)在處理時須充分考慮到當事人雙方利益,以及婚生子女的利益,從公平公正角度出發(fā),處理離婚案件中的按揭房問題。而司法實踐中,由于沒有非常具體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不同的法院和法官在法律理解和適用上不統(tǒng)一的情況,造成同一種情形,對其權屬認定往往也有諸多不一致的地方,有礙于司法公正。
三、離婚訴訟中按揭房屋處理涉及的幾個問題
(一)尚未還清貸款的按揭房產能否分割
對于尚未付清全部房價款的按揭房屋,在離婚訴訟中能否進行財產分割,理論上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當事人在付清全部房價款之前,對按揭房屋還未取得所有權,既然沒有所有權,就不宜對按揭房屋的權屬進行分割,可以先判歸某一方使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涉及婚姻案件處理分析民事審判實務問答》的相關意見就持這種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當事人只要進行了房屋權屬登記,就已經從開發(fā)商那里取得了所有權,陸續(xù)償還的只是欠銀行的貸款本息,而不是房價款,既然取得所有權,理當可以分割。
在金融實踐中,按揭指購房人將其與房產商的房屋買賣合同項下的購房人所有的房屋抵押給銀行,銀行貸款給購房人并以購房人名義將款項交由房產商以支付房屋價款,若購房人到期不能還本付息,則按揭銀行有權將該抵押房屋變價并優(yōu)先受償,其中,并不存在將按揭房屋的所有權轉讓銀行的環(huán)節(jié)。所以,按揭人對于尚未付清全部貸款的按揭房屋擁有所有權,離婚時可以進行分割。
因此,在離婚訴訟中,對于已經取得權屬登記的按揭房產,即使尚未還清銀行按揭貸款,也不能將其認定為尚未取得所有權而不將其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一方按揭購房,其與銀行之間形成的是以所購房產為擔保的債權債務關系(如果婚后配偶一方參與共同還貸,則是以夫妻共同財產清償夫妻一方的婚前個人債務,離婚時應由權屬一方給予補償),不妨礙按揭房產的權屬確定與分割。
(二)按揭房產權屬取得時間如何確定
以權屬登記的取得時間作為區(qū)分按揭房產是婚前所得還是婚后所得的時點,是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推導出的答案。可以說這種推導在邏輯無懈可擊,在適用上也十分簡潔明快。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從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到房屋權屬登記還存在有較長的時間差。購房人進行房屋權屬登記時,僅享有申請的權利,能否登記成功以及何時登記成功,既與登記
機關的工作效率有關,也取決于相關各方當事人的配合。許多房屋由于非購房人本身的原因,無法及時甚至永遠無法辦妥權屬登記。如果機械遵守登記生效主義,以權屬登記時間來判別財產性質,等同于把按揭人的財產置于由偶然性因素左右的不確定狀態(tài),其唯一也是致命的問題在于其可能得出有失公允的結論。對于不同的當事人,可能僅僅因為辦理房產權屬登記的時間差異就導致了財產性質的不同,還可能出現(xiàn)一方完全沒有出錢卻僅因為結婚登記就成為房屋共有人。這不僅讓一般民眾難以接受,也有違婚姻立法確立個人財產的初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堅持讓現(xiàn)實適應理論,那就是典型的削足適履。 追溯不動產物權登記的立法目的,即在于維護交易安全,保護第三人的利益。物權法的公示原則使物權變動過程公開化、確定化,使物權變動通過一定的客觀物態(tài)形式出現(xiàn),從而使第三人可以通過公示獲悉不動產權利的性質與歸屬。在離婚訴訟中,分割只在夫妻之間進行,并不存在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沖突。對于訟爭房屋的事實及權利狀態(tài),夫妻雙方都是清楚的。按揭房屋的分割爭執(zhí)的焦點只是在于,購房人取得按揭房屋所有權的時間是不是必須等同于取得權屬登記的時間。顯然,從不動產公示制度設計的目的來看,登記生效主義在夫妻之間并無堅決貫徹之必要。
我國《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guī)定了不動產物權登記生效的若干例外,如規(guī)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fā)生效力。鑒于房屋產權登記僅僅只是不動產對外公示和取得政府擔保該所有權歸屬的方法,不動產物權的登記時間不應影響不動產物權業(yè)已確定的歸屬。在婚前一方簽定購房合同,也辦理了相應的按揭手續(xù)情形下,該買賣合同的雙方主體業(yè)已明確,對售房人享有請求交付房屋、辦理產權過戶的權利也已經明確。為避免有失公允的結果出現(xiàn),筆者認為,在夫妻之間,一方婚前按揭貸款的房產應當以辦理按揭手續(xù)而非以房產權屬登記的取得作為所有權取得的判斷時點,這應作為《物權法》登記生效主義的相關規(guī)定在適用上的又一個>文秘站:
(三)婚前財產的按揭房屋婚后增值部分能否分割
按揭房屋為共同財產,則房屋增值部分作為共同財產分割,當無異議。但若按揭房屋為婚前個人財產,婚后夫妻共同清償貸款,房屋增值部分能否作為共同財產分割?在司法實踐中,判決可謂五花八門。有些法院按借貸來處理,無權分享增值;而有些法院則判決有權分享增值。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雖規(guī)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一方用婚前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但是,按揭房屋是否可以視為個人財產投資則值得商榷。因為房屋具有兩棲性,既可以作為消費品,也可以作為投資品。在實現(xiàn)生活中,大多數(shù)普通居民購買一套房產只為居住使用,非為投資盈利,擴大認定按揭房產增值為投資收益十分牽強。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混合式教學;教學設計;ADDIE;
作者簡介:李逢慶,主任,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學習科學、高等教育信息化與大學變革
進入21世紀以來,在數(shù)字化和全球化的交融共生中,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席卷世界高等教育的各個領域,以OCW計劃為代表的開放課件項目和視頻公開課的融合創(chuàng)新,最終質變?yōu)樵诰€教育大規(guī)模變革的引爆點——MOOC(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自2012年起,短短3年多時間內,眾多研究者和實踐者從起初對MOOC引起的“一場數(shù)字海嘯”的驚呼[1]到基于“問題視角”對MOOC熱冷思考[2]的迅速轉變,最終促使在線教育“后MOOC時代”[3]的新型在線課程學習模式——SPOC(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騰空而出。SPOC是一種將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以本校的課程設計與開發(fā)為主,將MOOC課程內容作為課程資源或嵌入或引用的“相交模式”[4],已成為當前高校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實踐方式,并由此引發(fā)了混合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研究者、實踐者和管理者共同關注的焦點。
在教育技術學的以往研究中,混合式學習(BlendingLearning)是與混合式教學最為相近的表述,如余勝泉等[5]、張其亮等[6]眾多研究者在使用BlendingLearning這一名詞時,將混合式學習和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直接等同;Singh等[7]在對混合式學習進行界定時,連續(xù)用5個“適當?shù)摹保瑥娬{其目標是取得最優(yōu)化的學習結果,將混合式學習的關注點聚焦于學習的主體——學生。與混合式學習不同的是,混合式教學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出發(fā),關注如何幫助學生取得最優(yōu)化的學習效果。基于上述對混合式學習和混合式教學的相關概念界定,本研究認為:混合式教學是指在適當?shù)臅r間,通過應用適當?shù)拿襟w技術,提供與適當?shù)膶W習環(huán)境相契合的資源和活動,讓適當?shù)膶W生形成適當?shù)哪芰Γ瑥亩〉米顑?yōu)化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
一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1面向全體學生的掌握學習理論
起源于工廠標準化、流水線式生產思想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一個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采用標準化的教材、統(tǒng)一的教學方式、統(tǒng)一的教學媒體以及標準化的考核評價方式等實現(xiàn)標準化的教學過程。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被迫選擇以中等水平的學生群體作為參照,開展教學設計、教學進程安排和教學評價等活動,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學生之間出現(xiàn)學習差異和成績分化的現(xiàn)象。學生成績分化的正態(tài)分布曲線反過來繼續(xù)強化教師的教學設計,并最終形成一種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效的惡性循環(huán)。然而,如果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而且富有成效,那么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應該是一種偏態(tài)分布,即絕大多數(shù)智力正常的學生的學習成績能達到優(yōu)良甚至優(yōu)秀。基于上述認識,布魯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適當?shù)慕虒W,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8]。
掌握學習理論提出后,世界各國教育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掌握學習實驗,但由于受當時條件的限制,還不能徹底解決學與學生個別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使該理論的發(fā)展處于停滯狀態(tài)。時隔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信息技術對于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天然優(yōu)勢得以彰顯,掌握學習理論為混合式教學尤其是課前知識傳遞階段的學習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以問題為中心的首要教學原理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授Merrill[9]的研究表明:只講究信息設計精致化的多媒體教學和遠程教學產品,雖然這些產品的質量是上乘的、外觀也頗吸引人,但由于其并非按照學生學習的要求加以設計,因此只會強化教師講授式的教學。在結合社會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多種代表性理論的基礎上,Merrill提出了以問題為中心的“首要教學原理”,認為當學生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時,其學習會得到促進。
圍繞面向真實問題的解決,Merrill提出了有效教學的四個階段:激活、展示、運用和整合。其核心思想是,只有當教師的問題設計是面向真實世界且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問題解決指導的時候,學生的有效學習才會發(fā)生,教師的教學效能才會得到提升。這一理論的提出,將教學推向了更加復雜廣闊的真實世界,不僅強調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真實世界劣構問題的設計及問題解決方面的指導,而且要求教師轉變講授式教學理念,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協(xié)助者、促進者。
3關注高階思維養(yǎng)成的深度學習理論
布魯姆將認知過程的維度分為六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10]。觀察當前的課堂教學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的大部分教學時間仍然停留在如何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知識的記憶、復述或是簡單描述,即淺層學習活動。而關注知識的綜合應用和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解決的“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活動,并沒有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得到足夠重視。深度學習理論研究者正是基于對孤立記憶與機械式問題解決方式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教師應該將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作為教學目標的一條暗線并伴隨課堂教學的始終[11]。
在當今的大部分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較少幫助的淺層學習活動,發(fā)生在教師存在的教室之中;而當學生試圖進行知識遷移、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等深度學習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孤立無援。基于此,以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混合式教學,將原有的教學結構實現(xiàn)顛倒,即淺層的知識學習發(fā)生在課前,知識的內化則在有教師指導和幫助的課堂中實現(xiàn),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4促進記憶保留的主動學習理論
依據(jù)信息加工理論,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是通過一系列的內在心理動作對外在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心理學教授梅耶正是從這個觀點出發(fā),討論了學習過程模式中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近年來,認知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主動學習是促進知識由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最佳方式。結合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可以發(fā)現(xiàn),被動地接受教師教學中傳遞的抽象經驗和觀察經驗,學生的記憶保留時間較短,學習效率低下;由于做的經驗能以生動具體的形象直觀地反映外部世界,故主動參與性的學習活動能夠促使記憶長期保留——這與中國近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12]的教學方法論不謀而合。
正由于此,為促進學生的記憶保留,在混合式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協(xié)助和指導,學生以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參與到真實問題解決的實踐活動中,并與同伴協(xié)同完成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與內省獲得知識和技能,掌握問題解決的思路與方法,并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實現(xiàn)自我超越。
二ADDIE教學設計模型的構建
系統(tǒng)化的教學設計模型是教學設計理論的抽象化圖形描述,以其精簡化、可視化、操作性強等特點,成為教育、培訓領域課程設計與開發(fā)的指導性設計模型。體現(xiàn)通用教學設計特征的ADDIE教學設計模型,涵蓋了教學設計過程的一系列核心步驟,它將系統(tǒng)化的教學設計分為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和評價等五個步驟(如圖1所示),以保證高效地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13]。
1分析階段
對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設計而言,按照系統(tǒng)論的觀點,教學系統(tǒng)要有明確的目的,課程體系要有整體性、要與學生有明確的相關性,并與教學環(huán)境相適應。因此,分析階段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對象分析、教學內容分析以及教學環(huán)境分析。
教學對象分析主要從學生的共同特征、已有知識儲備、學習風格等三方面出發(fā),以便為后續(xù)的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媒體和策略的選擇、教學內容和活動的組織策劃等提供實施依據(jù)。
教學內容是實現(xiàn)教學對象向培養(yǎng)目標確定的能力轉變的支撐性材料。隨著人類對知識內涵認識的深化,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知識分類進行了界定,如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等。目前最為權威和流行的一種分類方法是1996年聯(lián)合國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提出的知識分類觀點,即知識可以分為知道是什么(KnowWhat)的事實知識、知道為什么(KnowWhy)的原理知識、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技能知識和知道是誰(KnowWho)的人力知識[14]。實踐表明,混合式教學的內容分析依此知識分類觀點進行知識分類,對于明晰教學目標、把握重難點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教學環(huán)境是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和載體,也是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重要條件保障。混合式教學環(huán)境主要包括網(wǎng)絡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和課堂教學活動環(huán)境——網(wǎng)絡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包括網(wǎng)絡硬件環(huán)境的配置、網(wǎng)絡學習平臺及其可用資源的建設、學生可用網(wǎng)絡學習設備的環(huán)境配置等軟硬件環(huán)境資源;課堂教學活動環(huán)境主要包括實驗活動室、支持合作探究的研討型活動室、便于開展討論辯論的活動室以及便于匯報、展示和交流的多功能教室等。
2設計階段
基于前述分析結果,本研究認為設計階段主要包括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設計、教學媒體選擇和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學習評價設計等四個方面。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設計是混合式教學設計的靈魂之所在,對后續(xù)階段起著統(tǒng)領作用。結合對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可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三方面對教學目標進行分類闡述,并由此確定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難點,使得混合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有的放矢。
教學媒體選擇和教學策略設計是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選擇并確定信息傳遞的通道以及師生開展教與學活動的組織方式。混合式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核心區(qū)別之一,就在于教學媒體選擇和教學策略設計的不同——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媒體的選擇主要考慮如何更加有助于教師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而混合式教學中教學媒體的選擇更多地偏重于哪些媒體形式能夠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學習;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混合式教學策略設計需要考慮教學組織形式,如采用課堂環(huán)境的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學習、討論辯論式學習以及課下真實任務驅動的研究性學習等,以真正將“學生為主體”落實在具體的教學策略設計過程中。
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是在教學策略確定之后,圍繞學習活動而開展的具體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學過程設計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這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是圍繞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學習活動而進行整合的設計,包括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和網(wǎng)絡學習資源的設計、課堂教學與研討活動的策劃與設計、課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等環(huán)節(jié)。
學習評價設計是混合式教學設計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本研究認為,可以通過學習過程的評價(如學習平臺的用戶日志和在線測驗完成情況)、研究性學習成果評價(如組內自評與互評、組間互評、師生互評)和課程的期末考試等三個方面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定。
3開發(fā)階段
立足于分析、設計兩個階段,開發(fā)階段重在選擇合適的教材資源,同時制作、開發(fā)各種輔助學習資源,以生成具體的教學單元內容。在開發(fā)階段,課前需要完成與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的配套資源的開發(fā),主要包括自主學習任務單的制作和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在線配套課程資源的建設。需要重點強調的是,自主學習任務單是引導學生利用配套學習資源開展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學習支架,因此,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在線配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活動應該基于自主學習任務單中的學習任務設計;同時,要注意自主學習任務單和導學案的區(qū)別,明確自主學習任務單中任務設計的核心是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轉換為面向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4實施階段
實施階段旨在通過借助合適的教學媒體,將虛擬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優(yōu)勢相結合,開展教學和研討活動,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本研究認為,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具體實施后文將作詳細論述)。
5評價階段
混合式教學設計的價值體現(xiàn)依賴于評價階段,而評價主要包含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混合式教學設計的各個階段,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并在后期階段中對教學設計方案予以不斷完善;總結性評估則在教學實施完成后進行,主要就學生的學習成效、知識掌握、能力養(yǎng)成、價值觀完善等進行全面的考察和評鑒,并據(jù)此修正教學設計的五個步驟,通過迭代式的循環(huán),形成混合式教學設計的最佳實踐。
三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流程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僅從ADDIE教學設計模型出發(fā)進行混合式教學的討論,并不能體現(xiàn)出混合式教學的特點。因此,有必要對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流程展開討論,以便為高校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提供更加清晰的操作流程上的指引和經驗參考。
為此,本研究在借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15][16]的基礎上,按照“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來逐步開展混合式教學,提出了三階段式的混合式教學實施流程,如圖2所示。
1課前階段
在混合式教學正式實施前,教師需要將設計并已制作好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和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在線配套課程資源上傳至學習平臺。自主學習任務單可以分為三個部分:①學習指南部分,可以為學生提供課程和教學的相關信息,如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學習方法的建議等;②具體任務部分,明確要求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并應用相關的配套資源,完成與教學重難點相關的學習任務;③困惑建議部分,學生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提交至學習平臺,教師據(jù)此可以把握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狀況,并了解學生的問題之所在,以便利用網(wǎng)絡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和指導。
簡而言之,課前階段是指學生根據(jù)自主學習任務單的相關內容,利用網(wǎng)絡學習平臺上的相關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完成教師設定的任務,并將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困惑及建議提交至學習平臺,形成課前自主學習反饋;教師則利用平臺提供的討論區(qū)、聊天室或QQ群、微信群等網(wǎng)絡交流工具,與學生進行同步/異步的交流與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化指導。
2課中階段
課中階段伊始,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采用集中講授或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答疑解惑。網(wǎng)絡平臺無法完成的個別化指導,也可以在課中階段通過面對面的方式來完成。在課中的典型任務探究階段,學生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探究問題,采用自主探究或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立性,讓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又要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協(xié)助學生取得較大的學習效益。指導合作學習活動時,教師不僅要給予學生知識和技能上的支持與幫助,更重要的是要綜合運用如頭腦風暴、世界咖啡館等活動組織形式,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指導教師要給予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以方法上的指引,并提供適當?shù)臎Q策支持服務,以保證合作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
自主探究或合作學習活動結束后,便進入課中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作品展覽、限時演講、辯論會等形式,展示研究性學習成果,分享學習心得和體會。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予以點評和指導,引導學生反思在知識、技能上的收獲,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過程、學習態(tài)度、學習經驗、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反思和總結,并開展自我評價,建構自我意識。
3課后階段
課中的展示和交流完成后,學生根據(jù)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建議,修改、完善、提煉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反思總結并提交至學習平臺,以進行更大范圍的交流和傳播。教師一方面可以將其作為過程性學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其轉化為可重用、可再生的學習文化資源和教育改革資源,以促使教育系統(tǒng)進入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超循環(huán)”和自組織系統(tǒng)[17]。
關鍵詞:樁基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優(yōu)化設計施工常見問題
引言:
先張法預應力砼管樁(簡稱 管樁)因具有制作工藝簡單,質量容易保證,植樁方便,耐打性好,造價便宜,檢測方便,施工工期短,樁基抗震性好等優(yōu)點,在樁基工程中應用越來越多。在沿海地區(qū)尤其普遍,高層建筑、多層建筑基礎大多采用管樁。我們知道,一個工程中基礎部分占整個建筑物投資的比例是比較大的,這就要求我們設計人員要熟練掌握樁基礎的設計方法,選擇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并能處理工程施工中的若干問題,這是一個職業(yè)結構設計師應具備的專業(yè)能力。筆者就以下幾方面,淺談管樁基礎設計的方法及其施工中常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的確定。
什么是管樁樁身結構對應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首先要明白特征值是正常使用狀態(tài)的極限值,設計值是承載力材料最終破壞的極限值,樁基設計時應該用特征值來布樁,相應取用的承臺底面荷載效應組合應該是標準組合,以便建筑在正常使用中,樁頂變形不超過比例界限 。基礎設計必須有甲方提供的地質勘查報告文件。有了所需巖土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及其原位測試參數(shù),先按《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第5.3.8條計算管樁的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Quk,有下面三個公式:
Quk= Qsk+Qpk=u∑qsikli+qpk(Aj+λpAp1) (5.3.8-1)
當hb/d
當hb/d≥5時,λp =0.8(5.3.8-3)
可以看出λp樁端土塞效應系數(shù)的大小直接影響著Quk的大小,所以要根據(jù)承臺底荷載的情況合理的選擇樁端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如果是帶樁尖的閉口樁,λp樁端土塞效應系數(shù)取1。再根據(jù)《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第5.2.2條,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按公式Ra= Quk /2計算即可。有的工程不需要再換算由5.3.8條公式直接算出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由以上方法算出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是理論值。并不一定是樁基礎設計最終采用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還需要驗算樁身的強度設計值Rp,其值根據(jù)樁基規(guī)范中公式5.8.2-1和公式5.8.2-2算得。樁身極限受壓承載力設計值由Ru=2Rp/1.35算得。比較計算得出的Ru和管樁圖集中的樁身極限受壓承載力設計值大小,如果計算得出的Ru大,那么Ra取值應為Rp/1.35,這個值應該小于上面記算得出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如果計算得出的Ru小,那么Ra以原計算值為準。另外一點,樁基規(guī)范規(guī)定對于樁側土不排水抗剪強度小于10kPa且長徑比大于50的樁,需考慮樁身壓屈驗算。所以在計算樁身正截面受壓承載力時需乘以穩(wěn)定系數(shù)ψ,此系數(shù)很可能小于1,具體大小根據(jù)相關公式確定,這里不再闡述。所以在計算時應注意不能忽略。采用單樁靜載荷實驗的方法來確定單樁承載力特征值,是迄今為止最可靠的方法。單樁承載力大小應由試樁來確定,除了地基基礎為丙級的建筑外,均應通過單樁靜載荷實驗的方法來確定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的大小。單樁靜載荷試驗,應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02)附錄Q進行。且同一條件下的試樁數(shù)量不宜少于總樁數(shù)的1%,且不應小于3根,當樁總數(shù)在50根以內時,不得少于2根。
二、樁基礎設計的方法
1. 選擇合理的樁型。這是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合理的樁型選擇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首先,要了解各種樁型的特點,拿常用的鉆孔灌注樁和管樁比較如下:
管樁的優(yōu)點:造價低,因為其是批量生產的,且是空心樁,配筋率低;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經濟效益明顯;相同條件下,管樁的承載力高于灌注樁,這點從地質勘察報告書中看的很清楚;管樁是在工廠制作的成品,質量有保證,這方面杜絕了現(xiàn)場偷工減料的弊端;場地干凈,不需要排漿處理。管樁的缺點:管樁是擠土樁或半擠土樁,擠土效應會擾動周圍土體結構,造成周圍房屋、市政設施受損,還會引起樁位偏差,所以管樁不宜在城市建筑群密集地區(qū)使用;管樁難穿透硬的夾層,往往是樁長短,持力層不理想,導致大沉降,且不經濟;抗拔能力管樁差,管樁只是樁頭做樁帽的短筋錨入承臺,而灌注樁直接是樁身鋼筋錨入承臺,且管樁是多節(jié)的,所以在一些體積相對較大,高度相對較高,但質量相對較輕的建筑物設計中不宜考慮,比如在一些體育場館中的設計就不宜設計,在一些高層超高層的設計中也不宜考慮管樁。熟悉各種樁型的特點,選擇最適宜的樁型,不僅保證了工程的質量,而且經濟效益明顯。
2. 樁長、樁徑選取
樁徑與樁長的設計即基樁的外部尺寸的設計,它應綜合考慮荷載的大小、土層性質及樁周土阻力狀況、樁基類型與結構特點、樁的長徑比、以及施工設備與技術條件等因素優(yōu)選確定,力求做到既滿足使用要求又造價經濟,最有效地利用和發(fā)揮地基土和樁身材料的承載性能。管樁一般為摩擦型樁 ,對于摩擦樁,有時樁底持力層可能有多種選擇,此時確定樁長與樁數(shù)兩者相互牽連,遇此情況,可通過試算比較,選用較合理的樁長。摩擦樁的樁長不應擬定太短,一般不宜小于4m。因為樁長過短則達不到設置樁基把荷載傳遞到深層或減小基礎下沉量的目的,且必然增加樁數(shù)很多、擴大了承臺尺寸。也影響施工的進度。此外,為保證發(fā)揮摩擦樁樁底土層支承力,樁底端部應插入樁底持力層一定深度(插入深度與持力層土質、厚度及樁徑等因素有關)一般不宜小于lm。根據(jù)計算出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先估算承臺下樁數(shù),其數(shù)量是否合適,尚待驗算各樁的受力狀況后驗證確定,樁數(shù)的確定理應還須考慮滿足樁基礎水平承載力要求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樁基水平承載力是由基樁的材料強度所控制,可由基樁的結構強度設計(如鋼筋混凝土樁的配筋設計與截面強度驗算)來滿足。此外,樁數(shù)的確定與承臺尺寸、樁長和樁的間距的確定相關連,確定時應綜合考慮。
3. 基樁的布置
基樁的布置是樁基概念設計的主要內涵,是合理設計、優(yōu)化設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1)基樁中心的最小中心距。根據(jù)《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第3.3.3條規(guī)定的基樁最小中心距,并結合承臺的構造要求布置樁,使得承臺面積最小
2)考慮力系的最優(yōu)平衡狀態(tài)。樁群承載力合力點宜與豎向永久荷載合力作用點重合,以減少荷載偏心的負面效應。當樁基受水平力時,應使基樁受水平力和力矩較大方向有較大的抗彎截面模量,以增強樁基的水平承載力,減少樁基的傾斜變形。
3)樁箱、樁筏基礎的布樁原則。為改善承臺的受力狀態(tài),特別是降低承臺的整體彎矩、沖切力和剪切力,宜將樁布置于墻下和梁下,并適當弱化。
4)樁端持力層選擇和進入持力層的深度要求。 樁端持力層是影響基樁承載力的關鍵性因素,不僅制約樁端阻力而且影響側阻力的發(fā)揮,因此選擇較硬土層為樁端持力層較為重要;其次,應確保樁端進入持力層的深度,有效發(fā)揮其承載力。進入持力層的深度除考慮承載性狀外尚應同成樁工藝可行性相結合。
三、預應力管樁施工中產生問題原因分析
1. 單樁承載力不滿足設計要求
1)預制樁施工擠土效應造成樁體上浮。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雖為中空,在沉樁過程中樁端處部分土體能夠進入到管樁內部,實測資料表明,一般黏性土中施工管樁土芯長度能夠達到樁長的1/3,即稱“土塞效應”,樁體排開的土體不可能全部進入管樁腔內或被壓縮,擠土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由于擠±效用必然會造成表層土體的上浮,對于長樁(一般超過20m)由于樁下部進人硬土層較深,發(fā)揮嵌固作用,樁體的上浮不明顯;而對于短樁,由于未進人深部硬土層,樁體隨著淺層土體的上浮而上浮,工程實倒表明短樁比長樁更易發(fā)生樁體上浮事故。由于樁體的上浮必然會造成試樁過程中變形加大承載力降低。
2)恢復期短樁周土未充分固結。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在沉樁過程中必然會造成樁周和樁端一定范圍內的土體的擾動,土的側阻力和端阻力都有所降低。隨著土體的重新固結,樁側阻力和樁端阻力不斷增加。實測資料表明樁施工完2個月后,樁側阻和端端阻應均有增加趨勢。為了獲得較高承載力一般樁施工完成后要聞歇一定時間再檢驗承載力,稱間歇期或恢復期。《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02)均規(guī)定了預制樁承載力檢測間歇期,但一些建設單位為了趕工期未按規(guī)范執(zhí)行,造成承載力不足的假象。
3)持力層局部缺失或變軟。預應力管樁優(yōu)點是樁身強度高,為充分發(fā)揮管樁優(yōu)勢,一般選擇較硬土層作為樁端持力層,不合理或取樣間距過大,對持力層的起伏未查清,使得樁施工時已達設計樁長,很明顯未達到要求的持力層,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的貫入度。
2. 樁位偏差過大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樁的偏位,如果樁偏位過大,超過規(guī)范規(guī)定限值,設計變更加大承臺剛度及其配筋,或者加大基礎梁剛度和配筋,這將給施工單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產生樁位偏差過大原因主要有:
樁過密產生擠土效應。密集群樁施工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擠土效應,后施工的樁很容易將先施工的樁擠偏。一般采取經常復測樁位的方法來避免樁產生偏位。
場地土質軟,大靜壓機陷機。一般超過400t靜壓樁機施工預應力管樁,對場地表層土的強度有一定要求,如果表層土軟,未進行處理,大靜壓機行走過程中容易發(fā)生陷機,可能將已施工的樁壓偏。為避免造成樁偏位,樁施工前應對場地表層土進行處理,一般采用拆房土經碾壓處理即可,處理厚度不能少于50cm。
基坑開挖水平位移過大。如果基坑開挖采取放坡方式或柔性樁支護方式,將產生較大的水平位移,土體的位移必然帶動基坑內樁產生位移。
3. 樁身質量監(jiān)測有Ⅲ、Ⅳ類樁
根據(jù)建設單位提供的樁身質量監(jiān)測報告結果,發(fā)現(xiàn)有Ⅲ、Ⅳ類樁,這種樁身破壞影響了樁身承載力,需要設計處理,很可能需要補樁。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有:
樁接頭破壞。管樁的樁長一般較長,接頭多,接頭部位采用焊接,因施工時焊接質量差容易在焊口處脫開,造成破壞。
樁頭部位碎裂。樁端持力層一般為巖層或較密實的粘土,最后一節(jié)樁沉樁難度最大,如果樁身質量不好,樁頭很容易打裂或者碎掉。
4. 地域性特點。
沿海地區(qū)一般地下水位高,地下水會帶有腐蝕性,所以在接樁處的鋼構件需采用環(huán)氧樹脂涂層,且施工時需帶閉口樁尖,具體設計要求參見《工業(yè)建筑防腐蝕規(guī)范》。
關鍵詞:級配設計 貝雷法 參數(shù)
礦料級配設計是瀝青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據(jù)國外研究得出的經典的說法是,瀝青混合料的高溫抗車轍能力有60%依賴于礦料級配的嵌擠的作用,瀝青結合料的粘結性只能有40%的作用。對于各種瀝青混合料類型,《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雖然也規(guī)定了一個范圍,但規(guī)定的范圍較寬,因此,需要對瀝青混合料的級配設計引起重視。
貝雷法級配設計
由伊利諾州交通部的羅伯特.貝雷(Robert Bailey)發(fā)明的一種級配組成設計方法被稱為“貝雷法”,其主體思想是以集料的骨架作為混合料的承重主體,期望以此提高抗車轍性能,同時通過調整粗細集料的比例,獲得合適的間隙率保證設計的混合料具有一定的耐久性。
1.1貝雷法中粗細集料的定義
在貝雷法中,粗細集料的定義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4.75篩孔為界的劃分方法,其對粗細集料的定義為:
(1)粗集料。置于單位體積中能產生空隙的大集料顆粒。
(2)細集料。能填充粗集料產生的空隙的集料顆粒。
貝雷法中粗細集料的分界篩孔稱為第一控制篩孔,可按照下式確定:
PCS=NMPS×0.22
式中:PCS―第一控制篩孔尺寸(Primary Control Sieve);
NMPS―公稱最大粒徑(同馬歇爾中的定義)
式中0.22是基于集料的球形嵌擠模式得到的。
1.2貝雷法中參數(shù)的定義
貝雷法中給出了3個參數(shù),其意義如下:
CA。其表達式為:
[CA]= (1)
式中:PD/2為粒徑D/2(D為工程最大粒徑)的通過率(%);PPCS為第一控制篩孔的通過率(%);
FAC.。其表達式為:
[FAC]=(2)
式中:PSCS為第二控制篩孔的通過率(%),第二控制篩孔為0.22倍的第一控制篩孔。
[FAf]= (3)
式中:PTCS為第三控制篩孔的通過率(%),第三控制篩孔為0.22倍的第二控制篩孔。
從式(1)、式(2)、式(3)可以看出,CA比表征的是粗集料內部質量比,F(xiàn)A。比、FAr比表征的是細集料(PCS以下)內部質量比。這對于合成級配,還缺少粗細集料之間的質量比,貝雷法是用設計密度來控制粗細集料之間的質量比。
1.3貝雷法級配設計步驟
(1)確定粗集料的選取密度(kg.m-3)。
(2)計算粗集料在選取密度下的空隙體積。
(3)用細集料的干搗實密度確定填充粗集料空隙所需的細集料(kg.m-3)。
(4)利用粗、細集料各組分的密度,確定填充礦質混合料的總重(kg.m-3),根據(jù)各級粗集料體積+各級細集料體積=單位體積,并確定各集料的合成質量百分比。
(5)根據(jù)粗集料中所含的部分細集料及細集料中所含的部分粗集料,分別修正粗、細集料的質量百分比。
(6)若使用礦質填料或回收粉塵,則需要調整細集料部分的百分含量。
(7)確定經修正后各集料最終的質量百分含量。
(8)合成級配的分析。
礦料組成確定后,需要對集料的體積特征進一步分析。
2貝雷法中各參數(shù)的確定
2.1粗集料密度的確定
為了得到期望的集料骨架結構,應選取粗集料的適宜密度,從而確定粗集料的用量。確定粗集料選取密度時,必須考慮混合料是細級配還是粗級配。理論上,松裝密度是粗集料形成骨架結構的下限,是粗級配混合料與細級配混合料的分界點;而干搗密度通常被看作是密級配瀝青混合料中粗集料形成骨架嵌擠結構的上限,其值約為松裝密度的110%。粗集料選取密度按松裝密度的百分率計。對粗級配混合料,粗集料選取密度一般取松裝密度的95%~105%;對易碎的軟集料可接近105%,但應避免大于105%,以減小集料的破碎和現(xiàn)場壓實的難度;對細級配混合料,選取密度應小于松裝密度的90%。應注意的是,對密級配混合料,建議粗集料選取密度不要采用松裝密度的90%~95%,因為這個范圍的混合料粗集料骨架結構不穩(wěn)定,現(xiàn)場的變異性較大。
2.2 CA值的選取
根據(jù)貝雷法的要求認為,當CA比在0.4~0.8范圍內時,能確保粗料在集料結構的平衡。當CA比過小時,瀝青混合料易發(fā)生離析,當CA比接近1時,級配中的粗料會變得不平衡,這是由于干涉顆粒將控制粗集料的結構,從而導致難以壓實,且易于推移。由此看來控制CA比并不是來控制粗集料的骨架的。即使CA比都在要求的范圍內,也僅僅說明其沒有發(fā)生顆粒干涉,且施工和易性好而已。
2.3 FA值的選取
貝雷法中,對FAC和FAf的值的選用也用一定的規(guī)定。當FAC較低時,混合料不均勻,難以壓實到規(guī)定的密實程度。隨著FAC增加,整個混合料中的細集料部分壓實的更加緊密。但較大的FAC意味著細集料的過細,細集料較粗部分產生的空隙率較多,需要較多的較細部分填充空隙,導致混合料穩(wěn)定性不足。對于大多數(shù)密集配混合料來說,F(xiàn)AC在0.25~0.50之間比較合適。同理,隨著FAf的增加,混合料的空隙將逐步減少,但較高的FAf在級配曲線上可能呈現(xiàn)出“駝峰狀”。
3 其它級配設計方法
3.1 最大理論密度法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的Joseph F.Goode和Lawrence A. Lufsey提出了一種級配曲線圖,即以篩孔直徑的n次冪為橫坐標,以集料累計角原點(0,0)和右上角(D0.435,100)的直線。 采用軋制碎石料對n取0.35、0.40、0.45、0.50、0.55時的不同級配進行了馬氏試驗。試驗結果同樣是當n取0.435時,混合料的密實度最大。
3.2 變i法
林繡賢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直接以通過百分率的遞減率i為參數(shù)的i法,變i法在嵌擠密實結構級配設計中的應用(表3)是依據(jù)粒子干涉理論,由次一級顆粒填充前一級顆粒之間的空隙至最大密實度,剩余空隙再由更次一級顆粒填充至最大密實度,依次逐級填充而最終得到的嵌擠密實級配(MG-16)范圍和變i法計算的級配(CI-16)范圍結果。
關鍵詞:高層建筑;混凝土剪力墻;設計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只有合理的結構體系才能保證建筑結構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因此設計人員應當遵循規(guī)范的要求以及甲方的需要,來選擇合理的結構體系。而在剪力墻結構設計中,整個體系的剪力墻布置和調整過程就是一個逐步優(yōu)化的過程,直到按照周邊均勻對稱的原則將結構體系的位移與剛度趨于最合理,才能使材料發(fā)揮最大的效能。其中的連梁作用不可忽視,其剛度將直接影響整個剪力墻結構的整體剛度。尤其不可盲目增大某一個或幾個構件的剛度,以至于造成薄弱位置轉移甚至產生新的薄弱部位。
1 高層建筑結構的受力分析
建筑結構通常主要是受到來自于垂直與橫向兩個方向的外力。多層建筑由于其高寬比較小,平面的尺寸較大,結構的高度較低,并且結構受到地震作用和風荷載作用也很小,因此在多層建筑的設計中主要是考慮如何來抵抗其垂直的荷載。然而隨著建筑物高度的不斷增加,其受力特點也同樣在逐步地產生變化,而在設計時則主要考慮垂直荷載、橫向荷載、結構展延性以及側向移動等方面。
1.1 垂直荷載
通常高層建筑物的垂直荷載都較大,并會在柱中產生相當?shù)拇怪睉Γ源藖碛绊戇B續(xù)框架梁的彎矩,而且同時還會影響預制構件的下料長度。所以必須考慮其垂直荷載對其軸向變形的影響,從而對其下料長度作出相應的調整。
1.2 橫向荷載
對于高層建筑來說,其在一定高度范圍內的垂直荷載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包括來自地震作用與風荷載作用的橫向荷載值,則會隨著建筑結構動力特性的區(qū)別而導致較大的影響和變化。
1.3 結構延性
與多層建筑相比,高層建筑的結構在碰到地震作用時,其所發(fā)生的變形就會大得多。為了保證建筑在其塑性的變形階段當中仍能具備較強的變形能力,就必須在結構的設計中采取相應措施來保證其結構展延性。
1.4 側向移動
對于結構側向移動的控制是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關鍵所在。而且隨著其建筑高度的逐漸增加,在橫向荷載作用下的結構側移變形就會隨其建筑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針對高層建筑的這一特征,其在橫向荷載的作用下產生的側移就必須進行嚴格的控制。
2 高層建筑混凝土剪力墻的結構設計
高層建筑結構中主要受力的構件包括框架梁、柱、樓板和剪力墻。其中作為垂直構件的混凝土剪力墻是其提供結構剛度的第一構件,它在高層建筑當中承受結構的絕大部分橫向荷載和垂直荷載。而當高層建筑的受力結構主體全部由剪力墻構件來構成時,就形成了通常所說的剪力墻結構。在剪力墻結構中單肢的剪力墻承擔了所有的橫向荷載和垂直荷載。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是一種較為優(yōu)良的結構體系,屬于剛性結構,其剛度和強度都比較高并且具備一定的展延性,傳力也均勻直接,有不錯的抗倒塌能力和較高的整體性。高層建筑混凝土剪力墻的結構設計應從下述幾個方面來考慮。
2.1 合理的結構布置
所有民用建筑的結構布置都應盡可能遵循簡潔、規(guī)則的原則,保證結構的質心與剛心相一致,而對于剪力墻結構來說,剪力墻的方案布置、墻肢的長短等均應合理。因為底部框架——剪力墻結構中的剪力墻屬于低矮墻,且其抗剪剛度相對較大,所以如果平面形式復雜、布置的墻肢較長,就很容易出現(xiàn)受力過于集中、局部剛度過大的現(xiàn)象,甚至往往出現(xiàn)只布置極少的剪力墻就能滿足上下層的抗側剛度比限值的情況。所以在剪力墻布置方案上必須要堅持對稱、均勻、周邊、分散的原則,且墻片不宜過長,墻片平面形式也不宜采用增強抗側剛度的“T”、“L”等平面形式,而應盡可能采用“一”字平面形式。同時還應控制好剪力墻的最大間距,以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縱向剪力墻還應在外縱軸布置好開窗洞的剪力墻,這樣就能大大增強其橫向抗傾覆的能力,以避免邊柱產生過大的拉力和壓力。
2.2 建筑高度和層數(shù)要求
根據(jù)資料和研究證明,隨著樓層數(shù)的增加,剪力墻結構的震害將會加劇,所以規(guī)范對于結構形式為剪力墻結構的建筑物的高度和層數(shù)有著嚴格的限值要求。其中的建筑高度指的是從室外地面至檐口或者屋面板板面的高度,對于半地下室結構則從室內地面算起,而對于全地下室或者嵌固條件較好的半地下室則仍然應從其室外地面算起。對于那些帶閣樓的坡屋頂則應算至山墻的半高處。
2.3 抗震要求
根據(jù)歷史上地震的記錄及其分析研究,之所以底層框架——剪力墻結構會產生嚴重的破壞,究其原因就在于其上部剛度和底層剛度之比太過于懸殊。因而導致當?shù)卣鸺凶饔玫降讓訒r,就會因為底層剛度較上部結構要小得多而造成底層彈塑性的明顯且突出的集中變形的現(xiàn)象。所以控制上部剛度和底層剛度之比是非常關鍵的。對于不同的抗震設防烈度,抗震要求也有一定的區(qū)別。
2.4 底層框架柱布置
如果剪力墻結構的底層是全框架的結構形式,那么在其內柱X、Y向軸線的砌體墻中均應設置構造柱或者框架柱,且其底部全框架結構的柱距不宜太大,一般要求控制在到八米以內,而且每根框架梁上最多只能設置一道非落地的剪力墻。從使用功能來講,通常底部全框架結構的民用建筑大部分為商住樓,而該跨對應的上部結構即可分割成兩個開間,無論上部結構是用作辦公還是住宅,該跨所對應的上部結構開間的尺寸都能夠達到填充砌體結構所能達到的功能,以此來控制每根框架梁上部僅設置一道非落地墻。與此同時考慮到大框架梁的梁高一般控制在梁跨的八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如果柱距過大,就會使得梁截面及其配筋率出現(xiàn)超限,而且增加上部結構非落地墻的數(shù)量也會使這種現(xiàn)象趨于嚴重。
2.5 過渡層的設計
對于存在過渡層或者轉換層的剪力墻結構,比如底層框架剪力墻結構,其過渡層或者轉換層的剪力墻墻體在地震中需要提供的抗傾覆力矩和抗剪切力最大,且其受力也最不利。除此之外,由于在垂直均勻荷載的作用下,過渡層或者轉換層的剪力墻墻體處于拉剪或者者壓剪的應力狀態(tài),而一旦有橫向荷載作用時,過渡層或者轉換層的剪力墻墻體的橫向承載力及其抗裂性能都將相應地降低。根據(jù)試驗表明,在垂直和反復橫向荷載的作用下,過渡層或者轉換層的剪力墻墻體的橫向承載力大約會降低兩到三成。而如果按驗算一般墻體橫向承載力的方法,當其托梁的高跨比或者者垂直荷載較小時,就將會過高地估計過渡層或者轉換層剪力墻的抗震承載力,從而降低結構抗震的安全可靠性。因此過渡層或者轉換層應在每開間設置圈梁以及構造柱,以形成類框架體系,從而增強過渡層或者轉換層傳遞地震剪切力的能力,并大大增加其展延性以及耗能能力。
2.6 連梁設計
剪力墻的連梁是一件耗能構件,因此它的剪切破壞將對抗震不利,并會使結構的延性大大降低。在設計過程中就要注意對連梁進行強剪弱彎的驗算,以保證連梁的剪切破壞晚于彎曲破壞。所以切忌人為來加大連梁的縱筋,這樣就有可能無法滿足其強剪弱彎的要求,也不能單純地認為加大箍筋就一定能保證其強剪弱彎的要求。因為當連梁不能滿足其截面控制條件時,一味盲目地增加箍筋必然會導致連梁在其箍筋還未充分發(fā)揮作用時就發(fā)生剪切破壞。而連梁截面的抗剪計算中,對于那些跨高比大于2.5的連梁,應注意將其剪力設計值乘以增大系數(shù)。
2.7 長墻肢的處理
高層建筑剪力墻的結構還必須具備足夠的展延性,特別是對于呈高細形狀的剪力墻(即高寬比超過二)而言,就具有較好的展延性和彎曲破壞的屬性,從而能夠很好地避免發(fā)生脆性剪切破壞。然而在墻肢長度比較長的情況中,為了滿足其每個墻段的高寬比都超過二,就可以采取開洞的方式來將長墻分割成為獨立的、小而均勻的墻段。此外,當其墻段的長度較小時,因受彎而導致產生裂縫的寬度也比較小,這樣就可以充分地發(fā)揮出剪力墻墻體配筋的作用。另外對于剪力墻結構當中存在的不多的長度超過八米的剪力墻長墻肢而言,在理論計算當中其樓層的剪力絕大部分都是由這些剪力墻的長墻肢來承擔。因此在發(fā)生地震尤其是超烈度的強震時,這些長墻肢就是最容易遭到破壞的。而短墻肢則會因沒有足夠多的配筋,從而使整個墻面的結構遭到全面的破壞。為了避免這種不利的現(xiàn)象發(fā)生,因此對于大于八米的長墻肢,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來處理:一方面,采取開施工洞,也就是在施工的過程當中于墻上留洞,而混凝土結構完成時再砌筑填充墻體,從而將長墻肢分隔成為短墻肢。第二,采取開計算洞,也就是在進行結構設計PK計算的過程中假設有洞,而在繪制施工圖時卻不留洞,從而通過這種特殊的計算方式來加強其它的短墻肢的配筋。對于這種方法而言一般適合用作地下室外墻等不允許開施工洞的長墻肢。
參考文獻:
關鍵詞:預應力混凝土 彎箱梁 斜腹板 設計
一、概述
運平至三門峽高速公路是國道主干線209(二連浩特至河口)公路山西境內的一部分,是山西省"大"字型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晉煤外運主要通道之一。
老龍溝二號橋位于209國道運城至平陸段內的山嶺重丘區(qū),跨越老龍溝,為雙幅分離式高速公路大橋,橋梁全寬20.5m。兩幅橋之間的分離帶為50cm。設計行車速度為60km/h。橋梁中心樁號為K17+930,起點中心樁號為K17+825,終點樁號為K18+035。該橋位于平曲線為圓曲線內,路線中心線半徑為25lm,左幅橋中心線半徑為256.25m,右幅橋中心線半徑為245.75m。橋梁縱斷面部分位于半徑為R=13000m的豎曲線內。豎曲線兩邊縱坡分別為3.8%和3%,豎曲線半徑為R=13000m,T=117m,E=0.526m。橫橋向設有5%的超高。橋梁結構體系為單箱單室等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彎梁橋。
二、技術及工程用材(表1)
設計荷載:汽車-超20級 掛車-120。
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溫度:極端最高溫度43℃,最低溫度-13.2℃,常年平均溫度14.6℃。
支座沉降:0.015m。
三、橋址區(qū)自然概況
1.地形、地貌
老龍溝二號橋位于山嶺重丘區(qū),跨越老龍溝,溝谷呈"V"字型,地形起伏很大,山嶺陡峭,溝谷幽深,屬中條山脈西南段的低山重丘區(qū),地層上部為坡積物,下伏為太古界二長花崗片麻巖,高差達80m。
2.氣象
橋址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夏季干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風較溫和。年平均氣溫14.6℃,最冷一月平均氣溫-1℃,極端最低氣溫-13.2℃,最熱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氣溫43℃。最大凍深33cm,最大積雪厚14cm,平均風速3.5m/s,最大風速18m/s,主導風向為東風。
3.水文
橋梁跨越老龍溝為V字型溝,兩邊基巖裸露,灌木荊棘叢生,溝壁陡峭,溝底平常只有一股細流流淌,水量受季節(jié)控制,雨季洪水時,流量增大,最深水位達1~1.5m,枯水期流量減少,水位只有1.5~0.8m左右。洪水主要由兩邊區(qū)域的山坡降雨匯流而成。
4.工程地質
橋址區(qū)分布的主要是太古界涑水群的變粒巖和后期燕山期泥合花崗巖以及由于熱液變質作用形成的花崗片麻巖。其中夾有多層片麻巖。該區(qū)處于構造發(fā)育區(qū),且中條山前大斷裂至今仍在活動。使得巖石風化變質嚴重、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石破碎。
四、主要材料
1.混凝土
上部結構主橋箱梁采用50號混凝土;防撞護欄采用30號混凝土。
下部結構橋墩采用40號混凝土;基礎采用25號混凝土;橋頭搭板、橋臺耳墻、背墻均采用25號混凝土。
2.鋼材
鋼筋:直徑≥12mm者,均采用Ⅱ級(20MnSi)熱扎螺紋鋼筋;直徑<12mm者,采用Ⅰ級(A3)光圓鋼筋。
鋼板:應符合GB700-65規(guī)定的A3鋼材。
3.其他
錨具及管道成孔:主橋箱梁錨具采用OVM15-12型,OVM15-12型連接器及其配套的相關配件,管道成孔采用內徑為90mm的鋼波紋管。
支座均采用KPZ系列抗震型盆式橡膠支座。
伸縮縫采用J-75D80B型伸縮裝置。
橋面鋪裝采用瀝青混凝土橋面鋪裝。
五、設計要點
由于老龍溝二號橋位于高山峻嶺之中,受地形條件限制因素較多,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橋梁位于平曲線內,且半徑較小,預制結構很難適應小半徑線形的變化,因此該橋系用現(xiàn)澆施工方案,以保證線形的順暢。
該橋的設計有如下幾個特點:其一是預應力混凝土彎箱梁在設計難度較大的情況下,設置了斜腹板,導致了預應力鋼束空間線形布設的難度更加繁復化。其二是該橋的橋面超高達5%,導致了內外腹板高差較大,增加了箱梁自身的扭矩。其三是該橋縱斷面位于3%的縱坡內,使橋梁的構造處理進一步復雜化。其四是該橋跨越深谷,橋墩高度達66m,為了保證橋墩形狀線條簡潔,其外形尺寸保守一致,內側腹板由上向下逐漸加厚。對以上諸條不利因素,在本次施工圖設計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1.上部構造
上部構造采用梁高為2m(以箱中心為準)的等截面斜腹板單箱單室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橋梁橫坡由兩腹板調節(jié)而成。內側(圓心側)腹板高度為147.5cm,外側腹板高度為172.5cm。單幅橋箱梁頂板寬度為10m,底板寬度為4.0m。懸臂板長度為2.5m。箱梁在跨中斷面其頂、底板厚度分別為25cm和20cm。腹板寬度為40cm。lm過渡段之后,其腹加厚至60cm,余均不變。再過渡到底板厚50cm。邊跨梁端頂、底板厚度分別為50cm及80cm。為了便于施工,在懸臂板與腹板的交接處設R=10cm的圓弧,以利于脫模。為增加橋梁的美觀性,箱梁斷面采用斜腹的形式。
為了滿足錨具布置的需要,箱梁內側在端部附近加厚,腹板內預應力鋼束除豎向彎曲外,在主梁加厚段尚有平彎,與此相應,錨固面應相應傾斜,使預應力鋼束張拉時垂直于錨固端面。
因本橋位于路線中心線半徑R=25lm的平曲線上,內、外幅半徑不同。為抵消彎箱梁因扭矩產生的不平衡支反力,本橋在橋臺處向路線左側設置了15cm支座預偏心。在橋墩處設置了6.5cm支座預偏心。
由于預應力引起的徑向力(崩出力)的作用,腹板箍筋予以加強,從而起到增添防崩箍筋的作用,為方便施工,可不專門設置防崩筋。
2.下部構造
用于承受上部荷載的主墩采用 4m * 3.5m的空心薄壁墩,由于橋位跨越的老龍溝地勢陡峭,落差較大,最高的橋墩達68.0m,為減少墩頂產生過大位移,滿足規(guī)范要求,將薄壁墩的外形上做成等截面,內側壁厚由上部的0.5m至下逐漸加厚到下部的lm。墩底設3m的實心段,從而達到加強橋墩整體剛度的目的。
根據(jù)地質資料顯示,橋位處溝谷兩側的基巖強度存較大差異,且存在一條死斷層,運城岸基巖風化嚴重,且較軟弱,所以,橋墩基礎在運城岸采用鉆孔灌注樁,雙排樁樁徑為150cm,承臺厚200cm。三門峽岸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擴大基礎,分為三層,每層厚度1.5m,最下層平面尺寸為10m*9.7m的矩形,襟邊寬度橫橋向取為1m,順橋向取為1.2m。
運城岸橋臺采用扶壁式,基礎采用直徑為φ120cm鉆孔灌注樁,梅花形布置。三門峽岸橋臺采用重力式U型臺,兩側臺高分別為5.00m和2.99m。U型臺肋厚為0.5~2.34m。基礎橫橋向長設為21.30m。
3.結構分析
上部結構靜力分析,采用有限元專用程序進行計算。計算荷載考慮了恒載、活載、預應力、混凝土收縮徐變、支座強迫位移、地震力及溫度變化等。施工階段計算共分七個階段,用三孔萬能桿件支撐梁搭設施工平臺進行梁體澆筑施工,全橋支撐梁用三孔進行周轉。由于該橋橋墩較高,為了保證結構物的可靠性,在靜力分析的同時,還采用空間有限元通用程序,
對結構、動力靜力特性進行了分析。
箱梁橫向橋面板計算分別按框架和簡支板考慮固端影響兩種方法進行分析,擇其大者進行截面配筋設計。
六、施工要點
1.上部施工
(1)由于本橋為跨越老龍溝險要地形及施工采用在墩頂架設施工平臺支架的施工方法,支架架設前應對支架平臺進行認真設計及試驗,以保證支架平臺的支承力及彈性、非彈性變形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每孔支架平臺應在全跨內架設,全橋共設有三孔支架進行周轉。
(2)主橋上部箱梁施工。采用在支架平臺上逐孔現(xiàn)澆施工的方法,施工程序如下:
a.完成第一、二跨支架平臺搭設及預壓后,安裝第一孔箱梁梁段模板及鋼筋至第二孔的0.2L處(第一個施工縫),然后澆筑混凝土。澆筑時,應保證鋼束連接器處混凝上端面與鋼束中心線垂直,待箱梁混凝土達到85%的設計標號后,方可按設計圖所示,對稱張拉相應鋼束并接長鋼束,接長鋼束應通至第三施工縫處。而在第一施工縫處不張拉的預應力鋼束的長度應從梁端留至第二施工縫處。
b.安裝第三孔箱梁梁段模板及鋼筋至第三孔的0.2L處(第二個施工縫)澆筑工序及要求同前。然后澆筑箱梁混凝土,接長鋼束的長度應通至第四施工縫處,而在施工縫處不張拉的預應力鋼束的長度應留至第三施工縫處。
c.重復以上兩步驟直至第五跨,待第五跨箱梁混凝土強度達到85%的設計標號后,方可在梁端對稱張拉所有鋼束。
預應力張拉以張拉噸位和伸長量雙控,以伸長量為主,若伸長量低于-5%和超過+10%時,應停止張拉,分析檢查出原因并處理完后方可繼續(xù)張拉。
2.下部施工
下部構造墩身施工,由于本橋跨越深溝,墩身高度大,所以采用矩形薄壁空心墩。施工時利于滑摸爬升施工法,并嚴格控制墩身中心線的垂直性。在施工到墩頂部位時,注意預埋支架平臺所需的承重構件。
上、下部構造施工時,應注意為下道工序預埋構件或預留孔、槽,并確保其位置準確。
七、結論
對老龍為二號橋的施工設計,使我們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彎箱梁橋設計理論上、構造上、施工工藝上進行了一些探索。
該橋目前正在進行后期施工。
由于該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彎箱梁,箱梁的內外腹板受力情況的分配如何,以及橋梁墩高達68m以上。結構物的抗震性是否與設計一致,都應做出可靠的評價,為此已建議做如下成橋狀態(tài)下的實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