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自然環境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環境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然環境的特點

    第1篇: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地理信息技術;區域地理;技術支持

    一、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的課程基本理念要求學生掌握有用且必備的地理知識;強調對地理問題的探討;在課程中,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要求掌握閱讀、使用、分析地圖、地理數據的技能;根據“新課標”的課程基本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學內容能夠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有效且牢固的掌握地理知識;要求在地理課堂中,教師需重視創設對學生有利的教學情境。

    二、區域地理對地理信息技術的需求

    1.區域地理的特點。對于區域地理教學而言,自然環境是教學的重點,區域地理中的自然環境教學不同于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自然環境教學,從知識教學的層面上看,它具有以下的特點:第一,強調的是某一特定區域的自然環境;第二,強調區域內各自然環境要素的綜合;第三,強調緊密聯系區域外的自然環境;第四,強調與區域內的人文要素緊密聯系。

    2.區域地理中教學存在的困難。根據上述區域地理中自然環境內容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的課程目標,自然環境教學有一些問題:(1)知識目標的實現有困難。傳統的地理教學,所展示的圖表等,多缺乏靈動。各種圖件自身的比例尺、空間位置關系,圖形和屬性數據表格之間的關聯不強;學生對自然環境內容的認識,對其內容的區域性、綜合性等的認知的獲得,比較困難。(2)過程目標的實現有困難。傳統的地理教學,教師限于教學時間,往往只講一些基本內容,缺少與學生的互動;這容易造成學生缺少機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過程沒有體現“學生主體”。學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不容易提高。(3)情感目標的實現有困難。對于區域地理中自然環境的教學,一般地理教學,教師運用圖表、文字描述講解自然環境內容,學生對于二維圖形、圖像,不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和難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3.區域地理中地理信息技術的功能。地理信息技術具備的功能十分強大,但并非所有的功能都適合應用于區域地理中自然環境教學。地理信息技術選擇依據包括以下幾點。(1)在地理課堂中,可以較好地展現區域地理中自然環境內容。(2)在地理課堂中,實際操作過程簡單、操作量小。(3)充分考慮學生掌握和接受知識的能力。

    三、關鍵地理信息技術舉例

    1.數據管理。在地理信息技術中,專業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具備數據的存儲、組織和管理功能。數據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數據錄入、數據瀏覽和數據查詢等。其中,數據查詢功能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的需求,挖掘出地圖中所隱含的區域中重要的地理信息,這使得隱含地理信息可見。

    2.空間分析。在地理信息技術中,地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空間分析功能,其包括疊合分析功能、緩沖區分析功能,網絡分析功能等。疊合分析功能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通過幾個圖層的疊加,得出新圖層。在教學中,通過利用疊合后的新圖層,可以查看原有圖層中地理要素間的關聯。

    3.三維可視化。在地理信息技術中,地理信息技術的三維可視化功能包括立體顯示和動畫飛行。其中,立體顯示功能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某區域的地形地勢立體顯示,使學生身臨其境,留下深刻印象。動畫飛行功能,可以根據師生需要,將靜止的地表自然要素轉化為運動的,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類知識。

    四、地理信息技術支持區域地理教學的實現方式

    本文探究的是地理信息技術支持區域地理中自然環境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應用方式。

    1.提高教學的硬件設備與軟件,地理信息技術需要多媒體平臺。

    2.加強備課,按課程標準,提前搜集準備好課程相關的地理信息素材,以備上課靈活運用。

    3.加強上課環節,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的認可和保持上課的整體感。

    4.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對地理教師的地理信息技術的培訓,使教師作為地理信息技術的實施者,能夠熟練駕馭該技術。

    參考文獻:

    [1]郭榮朝.GIS在區域地理學中的應用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

    第2篇: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一、對比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

    教材提供圖4.12“鄉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這一圖組來對比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異,主要目的是落實“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的課程標準要求。

    圖中信息:圖4.12是由鄉村景觀(A)和城市景觀(B)兩幅照片及相應的文字說明組成,景觀照片直觀形象,文字說明由居民說出,形式活潑。對比兩幅照片可明顯看出:鄉村的房屋密集度低、高度矮,道路數量少、等級低,商店、學校、醫院少,有農田、果園、魚塘,自然景觀改變較小;城市的樓房密集、高度高,道路數量多、等級高,商店、學校、醫院多,已經沒有農田、果園、魚塘,自然環境已完全改變。

    教學策略:由于學生已具有相應的生活經驗,且圖4.12又非常直觀,所以利用課件展示表1,采用任務驅動策略,引導學生讀圖4.12比較填寫表中內容,認識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鍛煉學生相應的讀圖分析能力。

    二、認識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主要包括聚落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形態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及聚落的建筑外貌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四個方面。為此,教材提供圖4.13“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示意”、圖4.14“團塊狀聚落”、圖4.15“條帶狀聚落”、圖4.16“西亞的民居”、圖4.17“東南亞的民居”共五幅圖來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落實“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課程標準要求。

    1.運用圖4.16“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示意”認識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圖中信息:提供了有利于聚落形成與發展的地形條件(平坦)、土壤條件(肥沃)、水源條件(充足)、交通條件(便利)、資源條件(豐富)等信息。

    教學策略:采用任務驅動策略,課件展示圖4.16,提出導學問題: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引導學生說出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資源等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用所學知識分析學生身邊熟悉的實例,如學生所在的鄉村或城市、學校所在的鄉鎮駐地或城市等,加深對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因素的理解。

    2.運用圖4.14“團塊狀聚落”和圖4.15“條帶狀聚落”認識聚落的形態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圖中信息:圖4.14呈現的聚落位于平原地區,聚落數量多、規模大,其形態呈團塊狀;圖4.15呈現的聚落位于山區,聚落沿山谷呈條帶狀分布,聚落數量少、規模小。

    教學策略:采用任務驅動策略,利用課件呈現兩幅照片, 并呈現下面的導學表格(表2),引導學生填寫,理解聚落形態與地形等自然環境的關系。

    3.運用圖4.16“西亞的民居”和圖4.17“東南亞的民居”認識聚落的建筑外貌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圖中信息:這是兩幅組合圖,圖4.16由主圖西亞的民居照片與附圖西亞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構成,西亞的民居照片提供了西亞民居“墻厚、窗小、平頂”的特點,而西亞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則提供了西亞“降水稀少、氣溫較高”的氣候特點;圖4.17由主圖東南亞的民居照片與附圖東南亞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構成,東南亞的民居照片提供了東南亞民居“為雙層木樓或竹樓,下層空置或放雜物、養牲畜,上層住人,屋頂坡度大”的特點,而東南亞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則提供了東南亞“全年高溫,濕季降水多”的氣候特點。

    教學策略:采用任務驅動策略,利用多媒體投影導學表格(表3),引導學生讀圖4.16和4.17,比較兩地民居的外貌特征、兩地的氣候特征,進而認識:①西亞民居墻厚是為了減少白天通過墻壁傳導進來的太陽熱量,小窗可以減少白天從沙漠地區吹來的熱風。②東南亞的民居竹樓或木樓可以通風、散熱、透氣,應對高溫;竹樓或木樓底層空置或放雜物,可以避免多雨帶來的潮濕,也防止野獸的傷害。從而理解建筑外貌與氣候等自然環境的關系。

    三、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材提供圖4.18“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圖4.19“我國皖南古村落”、圖4.20“麗江古城”、圖4.21“麗江古城示意”等一組圖片結合相應的文字材料,來說明世界文化遺產,闡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特別是選取麗江古城的典型案例,突出說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落實“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的課程標準要求。

    1.運用圖4.18“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圖4.19“我國皖南古村落”認識聚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原因

    圖中信息:圖4.18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底圖是水城威尼斯的全景,可看出整個城市以紅色屋頂的矮樓為主;小圖是威尼斯的局部風貌,可以看出河多橋多,以船作為主要出行工具。圖4.19是我國的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底圖是宏村,小圖是西遞,白墻黑瓦的古建筑、穿村而過的清流、古樸的石板路都讓西遞和宏村獨具特色。

    教學策略:采用問題導學策略,用“為什么把意大利的威尼斯、我國的西遞和宏村等傳統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保護?”的設問引入,引導學生讀圖4.18和4.19,分別說出兩個傳統民居的鮮明特色,認識保護這些傳統民居的原因是其具有鮮明的環境特色和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復制性,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歷史意義。在此還可補充我國山西的平遙古城、法國巴黎的塞納河沿岸的圖文資料加以分析說明。

    2.運用圖4.20“麗江古城”和圖4.21“麗江古城示意”及相應文字材料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第3篇: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1、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建筑設計中,要求設計者將自然環境因素充分考慮到其中。只有人和自然能夠和諧相處,人類社會才能在和諧中發展。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可持續發展戰略收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任何一項工作都要考慮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生態建筑設計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和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大自然的朋友,建筑工程不能對自然產生破壞。

    2、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自然同建筑的完美結合

    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對有限的自然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這種充分的利用并不是說去對自然資源進行一味的索取。指的是在具體的建筑工程的設計中,要對建筑場地內的空間資源等因素進行有效利用,可以將其作為建筑的一個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進行一定的規劃和設計,在此過程中就要對地上資源和地下資源都有所考慮,將自然合理地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同時設計師要對建筑的節能減排功能做到一定的認識,以便在施工中有所注意,這樣才能有效地做到建筑和自然地完美結合。

    3、認真考慮相應生態環境地域特點

    建筑工程必將對一定的土地資源進行一定的利用,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施工現場以及周圍的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要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資源等因素進行有效的掌握,對其能源分布和文化特點進行調查。在具體的工程施工的過程中,不能對這些因素產生破壞,才能在總體上實現建筑和環境的完美統一。

    二、生態建筑設計理論應用于建筑設計

    1、通過科技手段解決生態問題

    在建筑的施工過程中要通過一定的手段,找出影響生態平衡發展的主要因素,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決。在通常情況下,一些先進的技術會被廣泛的應用。一般來說,對于建筑材料技術和物理技術方面來說,可以將自然界的風能和太陽能等無污染的能源資源進行有效地轉化,成為人們常用的資源。同時還要將新能源和施工技術和施工手段等方面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達到生態建筑理論的要求目標。

    2、進行因地制宜的建筑設計

    上文已經介紹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是生態建筑理論的要求。在傳統的建筑標準中,如果建筑作品與自然能夠融為一體,那么,這樣的設計應該是設計中的巔峰之作。優秀的建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基礎上還要可以和自然協調一致。在生態建筑理念的作用下,所有的建筑設計都要與自然相融,具體說來就是建筑風格和設計都要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符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的本身就可以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特點的體現,因地制宜的建筑設計方法可以將地方的獨特韻味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第4篇: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是歷史與社會學科組織教學活動的最根本的依據。仔細查閱《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就會發現很多內容都與自然環境有關,如:1-2-2 考察本地(縣、鄉、村或城市社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本地在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1-2-9描述世界上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條件,比較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等。1992 年通過的《地理教育國際》中也指出學習地理主要有五個核心概念:位置和分布、地方、人與環境的關系、空間的相互作用、區域。并在地方這個核心概念中提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認識地方的自然特征和人對環境的態度是理解人和地方的相互關系的基礎。由此可見自然環境在地理學科中的重要性。地理知識主要集中在七年級的歷史與社會中,但是我們翻閱依據課程標準而編寫的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教材,發現是這樣編排的:第二單元的導言中提到自然環境是生活的基本條件,為人類提供了各種生產和生活資料,對于自然環境這個概念也沒有作具體的解釋,接著介紹了地形、氣候、河湖這三個自然環境的基本要素,在第三單元就開始引導學生得出“不同區域的人民都根據各自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創造著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這一基本觀點。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其實并未真正理解自然環境的內涵,也不知道自然環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因為七年級學生剛剛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維的發展還不成熟。而自然環境是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我們知道概念是進行判斷、推理的依據,地理概念則是導出地理結論的邏輯基礎,是地理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如果學生沒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質,就很難發現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判斷、推理也會失去依據,更別提地理學科基本觀念、學科思想方法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了。而學生在學習中只有抓住地理學科的基本觀念和學科思想方法這一主線,思考時才能更具有目的性、組織性和靈活性,才能提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由此可見,自然環境究竟是什么?其基本要素有哪些?這些問題是我們教學的關鍵,是歷史與社會教師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解決的問題。

    要理解自然環境及其基本要素有哪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環境。環境是指圍繞著某一事物并對該事物會產生某些影響的所有外界事物。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我們通常所說的環境就是指人類生活的環境。按照環境的屬性,可將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科院地理所集體編撰的《現代地理學詞典》對自然環境是這樣解釋的:“地球表層指與人類直接有關的一部分地球環境,其范疇〔圍〕大致上始大氣對流層頂,下至巖石圈上部,包括大氣、水、巖石、生物在內的特殊圈層。”這個特殊的圈層即自然地理環境。通俗地講,就是指環繞在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

    自然環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不同教師對基本要素有哪些及如何命名上就存在分歧,甚至同一教師在前后授課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基本要素的表述也是不統一的,這源于教師自身對自然環境基本要素理解的模糊。以《稻作文化的印記》一課為例,有的老師在分析湄南河平原水稻生產的條件時是這樣呈現的:“湄南河平原生產水稻的條件分析:平原—提供廣闊的肥沃的土地;河流—提供充足的水分;氣候—夏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位置—低緯度有充足的光照和溫度。”同樣是《稻作文化的印記》這課,另外一位老師在分析湄南河平原水稻生產的條件又是這樣呈現的“:緯度帶———地處低緯,陽光充足;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地形———沖積平原、地勢低平;土壤———土壤肥沃;水文———水網密布、灌溉方便”。兩者相比較,不難發現老師在表述自然環境基本要素時,有時候是比較混亂甚至是錯誤的,第一位老師在分析第一個條件時,用了“平原”這個詞,而平原只是五大地形之一而已,把它與氣候等同,顯然是不科學的。另外,在分析時,這位老師還提到位置—低緯度有充足的光照,其實,前面在講氣候這個因素時,已經提到了高溫,在這里又出現,不僅浪費課堂時間,還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在表述上,不同老師之間也存在差異,第一位老師用了“河流”,第二位老師用了“水文”,還有老師用了“水”,在選擇自然地理要素的專業術語時我們應當尊重長期以來在地理學上形成的傳統,取“水文”更為恰當。這是因為,仔細回味“水文”這個概念,我們發現這個概念不僅包括“水”“河流”等物質性方面的含義,還能體現其運動狀態、功能等方面的含義。還有老師把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也歸納為自然環境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根據“劃分的各個子項應當互不相容”的邏輯規則,這種歸類應當是錯誤的,因為地理位置是造成氣候等因素不同的原因,地理位置與氣候等因素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在七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上冊綜合探究三中還提到“區域的自然條件包括這一區域的地形、氣候、河流與自然資源等”。《辭海》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類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并有利用價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礦藏、水利、生物、氣候、海洋等資源,是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而教材中自然資源應該指的是狹義上的自然資源,是指實物性資源,即那些天然物質和自然能量的總和。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學生只要能理解到自然環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氣候、地形、水文、土壤、自然資源等就可以了。

    以《稻作文化的印記》為例,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環境時,結合教材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就可以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基本要素進行分析,接著探究稻作生產對人口分布、民居特色、飲食、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影響,從而歸納出“自然條件對人類生產、生活有重要影響”這一概念。由此可見,自然環境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確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來講解呢?

    心理上重視。教師要意識到自然環境在整個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向學生灌輸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戰術上靈活。開始時,應著重分析自然環境,但分析時需要注意方法。首先應對自然環境的概念進行解釋,可以運用概念之間的比較法,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的比較而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從而深化學生對概念以及不同概念的區別的理解,在這里可以將自然環境與環境和人文環境加以比較分析。還必須引導學生利用他們手頭的資料,如各種地圖和文字等提取信息,要讓學生知道本課要了解湄南河平原的自然條件,可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這幾個基本要素出發,另外,再及時補充自然環境的其他基本要素。接下來,在關于其他區域的學習時,都提醒學生要先分析自然環境的基本要素,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有能力分析區域中的自然環境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地理觀念和學科思想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第5篇: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一,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環境教育應該是一種情感教育,是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學生在情感上發生變化,在情感上對環境保護產生一種積極的、不由自主的認同態度。其二,應該在美育的過程中滲透環境教育。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許多優美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讓學生去感受環境中美的事物,熱愛美的事物。其三,在強調重視自然環境的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提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倡建立和諧、自然的人際關系和豁達、平和、寧靜的心境。

    在古詩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這是一個能發揮語文的學科特點,進行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那么,怎樣來進行這方面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點入手:

    一、體會自然之美,產生熱愛之情。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動學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以“四季”為例,杜甫筆下的“春”清新自然,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高駢筆下的“夏”抒情浪漫,“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杜牧筆下的“秋”風光無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岑參筆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在作者的筆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清明透徹,那樣的可愛。還有那奔騰不息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大海,那絢麗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遼闊草原、迷蒙煙雨、小橋流水、落葉殘花,無一不向人們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情境。因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具體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通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教具,創設出一個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盡可能的使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并且讓這此美感逐漸在學生的心靈中沉淀下來,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二、感悟自然的作用。

    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感受詩文中畫面的美以外,還應進一步深入探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古人能寫出這些意境悠遠的詩文呢?大自然在這里充當了一個什么“角色”呢?引導學生思考自然與人的關系。要讓學生懂得,在古詩文中,自然成了詩人抒感的重要對象,成了詩人情感外化的表現體,缺少了自然環境,作者就無以抒發自己的感情,無以激發自己創作的激情和靈感,沒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的浩瀚氣勢,則不能抒發作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豪情壯志;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沒有那亭亭荷花,驚飛的鷗鷺,就不能表達她對生活那份執著的熱愛;沒有“枯藤老樹,古道西風”就不能抒發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說,是環境孕育了詩人,是詩人賦予環境以生命。

    三、體味自然對人的啟迪。

    在古詩文中,環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對培養健康的人格,平靜、豁達的心情還有重要的作用。或壯麗或秀美的自然環境,能促使作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社會,并且能夠給作者帶來不少生活哲理的啟迪。對這一點,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引導學生去探討、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告誡自己和弟子莫要虛度時光;杜甫登臨泰山,“一覽眾山小”,建功立業的壯志油然而生;周敦頤觀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表不同流俗的高潔品格;范仲淹登岳陽樓,觀“巴陵勝狀”,則“心曠神怡”,達到“寵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陸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則更堅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難的信念。“優美的自然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這些詩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這里,學生對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愛”,由“喜愛”到“關注”,由“關注”到“思考”,層層遞進,學生的環境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四、古今對比,產生危機。

    在感受古詩文美的意境,體會自然與詩人,自然與詩的關系的同時,還可以對照現在的自然狀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的思考。比如,我在講授《村居》一課時,就組織了一場討論,題目是:如果讓你選擇你喜歡的生活居所,你選擇詩中的環境還是現在的城中生活,并說明理由。學生非常踴躍,他們有喜歡詩中的田園風光,說它自然環境好,無污染,民風純補;有的喜歡城市生活,說它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更多的則希望能把兩者合二為一。在經過點撥之后,大家成了共識一社會無論怎樣發展,都需要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不知不覺中,學生接受了一次環境教育。

    第6篇: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一、交代故事背景

    作者往往用生動的自然環境描寫,告訴學生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為人物活動提供舞臺,同時,也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而和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開頭對魯鎮的酒店的格局的描寫,此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大柜臺,柜里預備著熱水……這樣的描寫,即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空間,能夠正確地理解課文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

    二、渲染氣氛,表現人物心理

    不同的環境描寫,人物就有不同的活動氛圍,人物的心理反映也有所不同,反之亦然。蕭乾《棗核》中,通過對“朋友”的花園特別是“北海”的描寫:卵石鋪成的小徑、泥制的小涼亭、紅廟以及白塔,這樣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表現了人物對祖國、對故土的思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第二段對百草園景物生動而又深情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樂園”的喜愛和向往之情。但是,魯迅《故鄉》中的環境描寫,則反映了農村的凋敝,渲染了沉寂、荒涼的氣氛,襯托了“我”悲涼的心境。

    三、烘托人物形象

    環境本是為人物活動提供一個場所和背景的,所以,環境描寫往往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也就是說,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的心境、復雜的性格,往往要為人物設置多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人物的性格。如《范進中舉》中,作者在范進中舉前后設置的兩個大的典型的社會環境,在這環境中,無論是范進還是屠戶等人,他們的形象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四、突出文章主題

    既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如此舉足輕重,那么我們在寫作時怎樣才能寫好環境呢?具體做法如下:

    1.環境描寫要緊緊圍繞文章的內容和主題,并為突出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服務,千萬不能牽強附會,為了描寫而描寫。我們可以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題。如《最后一課》《孔乙己》等課文就是這方面的典范之作。

    2.環境描寫要抓住特點。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環境的寫法不同,它所帶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如《七根火柴》中的雨,作者抓住了雨大、風疾、天冷的特點,為下文故事埋下了伏筆。而《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從暴雨前的天氣寫起,最后再寫到暴風驟雨,突出了祥子拉車的艱辛。

    第7篇: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1.對“環境”、“資源”、“生態”理解的不同

        “環境”、“資源”和“生態”是環境法中最常見的三個概念,但至今為止,對于三者的內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仍沒有統一的認識。“環境損害”、“自然資源損害”、“生態損害”等不同名稱及相同名稱的不同理解源于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三者含義的不同認識。德國學者克羅福(Kloefer)教授對環境提出了四種定義:第一種定義即廣義的環境,是指周邊事物的總稱,是生命個體(如植物、動物)與特定周邊事物關系的集合體。這種定義在社會學中常用,不能用來明確界定環境保護中的各種關系和權利,因此不是法學概念。第二種定義,即狹義的環境,限于自然環境,是指人類生活的必要自然條件,即土地、空氣、水等環境媒體、生物圈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法學上環境是指狹義的環境。第三種定義是規范定義,即環境立法從不同角度所做的定義。第四種定義是克羅福教授本人對狹義環境概念提出的修正意見,他認為環境法上的“環境”是指作為人類生存自然條件的生態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工環境。[10]這四個定義對現有不同層次的“環境”含義進行了精確的歸納總結,環境損害的不同理解范圍可從中找出對應。“生態”最早是生態學科中的一個名詞,在環境法中最常用的生態概念是“生態系統”,是指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人與自然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或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系統強調整體性和組成部分的互動性。此外,狹義層次的生態概念是生態服務功能,即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效益。“生態損害”的概念與此相對應,強調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關于自然資源的概念,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定義。對于法學意義上的自然資源,不同的法律中規定有所不同,不同學者的認識也有差異。但這些不同的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認為自然資源從本質上說是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一種價值判斷與評價,是以對人類的價值為標準的。對比這三者,環境與生態是一對既有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的概念。這兩者最重要的區別在于,生態是生態學的、以生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人類生態系統包括人,它表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有機整體的關系,人與自然都是人類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環境是以人為中心的一個概念,環境與人有關,但環境不包括人,環境表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中心與外圍的關系,環境是指人周圍的物質世界。[11]而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最大區別在于對客觀載體所指有差異。自然資源的基本狀態往往是以單個要素且以物化形式存在,因此在社會法規范上,自然資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被所有權界定。環境,是眾多自然要素的綜合體,具有整體性、關聯性,往往以系統形式存在,環境即使被解釋為個別獨立的環境因子,它也不等于環境因子本身。再有,具有綜合性意義的“環境”,即便從“環境容量”等功用性角度可以賦予其“資源”的屬性,也多數以公共物品存在,很難通過產權來界定和保護。[12]可以看出,“環境損害”、“生態損害”、“自然資源損害”這三種名稱側重點有所不同。

        2.對環境法本身研究對象理解的不同

        對于自然環境的關注,是環境法區別于其他法律部門成為獨立法律部門的一個最重要的標志和原因。徐祥民教授甚至認為,環境損害是環境法學的邏輯起點,環境法就是用來應對環境不利變化也就是環境損害的法,就是調整人們為應對環境損害而結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而環境法學這個以環境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其邏輯起點就是環境損害。[13]表面上看,對“損害”名稱選擇的不同體現了學者對“環境”、“生態”“自然資源”含義的理解不同,實則更深層次地體現了學者對環境法的研究對象、保護對象、客體等基本理論問題理解的差異。“環境損害”、“生態損害”、“自然資源損害”、“自然資源生態損害”等名稱隱約與“環境法”、“生態法”、“自然環境保護法”、“生態環境法”等相對應。

        3.研究視角的不同

        這三者名稱的不同也體現出學者研究視角的不同,可總結如下:環境損害常與“環境侵權”相混用,是從原有民法中環境侵權損害制度中發展出來的。環境損害廣義的層次理解更為普遍,也更多的被民法學者所采用,將該損害放在環境民事侵權損害中加以考察。學者將對自然環境本身的損害稱為“生態損害”與生態學對環境法的影響以及“法律的生態化”不無關系。采用此名稱,一方面是與傳統環境損害進行區分,強調對自然環境造成損害與傳統損害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強調環境的生態功能,強調對生態性利益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概念本身是從經濟學中引用過來,以往主要運用在物權法、自然資源法中,體現自然資源對人類的使用價值、經濟價值,關注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有效性。自然資源損害就是與此相對應,指出現有法律制度對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等非經濟性價值的忽略,關注對自然資源的非經濟價值的保護。

        4.救濟路徑的不同

        不同的名稱背后,也折射出學者對自然環境本身損害的選擇救濟路徑的不同,這些路徑可以歸納如下:一般來說,稱“環境損害”的學者大多將環境損害作廣義層次的理解,即環境損害包括因實施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行為造成的人身、財產等損害以及環境自身的損害。這種觀點認為,不僅對自然環境本身的損害具有特殊性,整體的環境損害從構成要件、歸責原則、舉證責任、訴訟程序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應突破傳統侵權理論的限制,環境損害賠償專門立法。而稱之為生態損害的學者強調這是一種“新型損害”,生態損害無論在侵害客體上還是在損害后果上都顯著區別于傳統損害;不惟《侵權行為法》,其他傳統法律亦無法解決生態損害這個新問題,必須依賴于在環境侵權制度基礎上探索建立新的生態賠償制度。這項新的制度,就是生態損害填補責任制度。[1]P21因此,選用“生態損害”名稱的學者主要從生態損害的社會救濟等責任分擔制度的建立方面研究,如建立責任保險制度、行業分擔制度等。稱自然資源損害的學者主要是關注自然資源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主要的研究路徑為:第一,借鑒美國的經驗,關注實際問題,通過明確責任主體、索賠主體、賠償范圍、索賠額度及評估標準等法律問題,建立自然資源損害賠償制度。第二,“自然資源”在現有的法律制度中廣泛存在,《憲法》、《物權法》等私法領域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做出了明確規定,《森林法》等自然資源單行法也大量存在,因此,對自然資源的損害賠償制度的研究常與所有權制度聯系在一起。

        二、自然資源損害之名稱確定

        (一)自然資源損害名稱之確定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如要正確的界定自然環境本身所造成損害之內涵,先要厘清“環境損害”、“自然資源損害”、“生態損害”之間的關系,并做出名稱的合理選擇。綜合上述分析,筆者將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損害稱之為自然資源損害;將環境損害界定為環境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的人身、財產等損害及對自然環境本身的損害;對生態損害中的“生態”采狹義概念指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或生態功能。這三者的關系應該為環境損害下的自然資源損害,①特別強調對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即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損害。

        (二)自然資源損害名稱確定之原因

        1.體現客體命名的原則

        使用生態損害概念的部分學者認為,就損害客體而言,生態損害的侵害客體是生態系統。所謂生態系統(EcologicalSystemorEcosystem)是指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物(一個或多個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所形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動調節機制的自然整體。[14]但筆者認為,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概念,強調生態的整體性、互動性,但環境污染或破壞行為對生態系統的損害是通過對單個自然要素的破壞來實現的。“生態”本身不是環境要素,也不能指代整個自然環境。[2]P20所以,“對環境本身造成的損害”的客體是自然環境,而不是生態系統。這種對自然環境的損害是通過對環境要素的破壞來實現的。依上述,對損害客體的直接命名應為“自然環境損害”,但卻確定為“自然資源損害”,其原因在于: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雖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但具體對象和范圍又是同一客體。自然環境指人類周圍所有客觀存在的自然要素,自然資源則是從人類能夠利用以滿足需要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這些要素存在的價值。因此,可以把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看成一個硬幣的兩面,或者說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透過人類社會這個棱鏡的反映。[15]因此,將對自然環境本身造成的損害稱作“自然資源損害”。

        2.有利于明確損害的內涵

        自然資源損害與環境“損害”相比,環境損害在進行內涵界定時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環境損害”與“環境侵權”都常用來指因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而危害或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或公眾權益,甚至危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一現象,兩者容易混淆;第二,通常所說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②如我國《環境保護法》第二條規定,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因此,使用環境損害一詞不易突出是對自然環境本身的損害。與生態損害相比,生態損害進行內涵界定時存在的問題在于:第一,如采用廣義的“生態”含義,一方面“生態”強調整個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互動性,不易評估,且該詞內涵模糊、外延廣泛、不容易確定;另一方面,人是生態系統中一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廣義的生態損害包括對人的損害;如采用狹義的,指生態價值或生態服務功能的“生態概念”,則忽略了自然環境具有的社會等方面的價值。自然要素除具有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外,還具有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在現有法律體系下也未得到救濟,未來應得到保護。選擇“自然資源損害”的稱謂,有諸多實益。一方面,該名稱可以與我國現有法律規定中出現的“生態環境”、“環境”、“環境污染損害”等概念模糊且不統一的名稱相區分,避免混淆,有利于自然資源損害內涵的界定;另一方面,使自然環境本身的損害得到救濟的關鍵是建立自然資源損害賠償制度,而自然資源損害易于評估、確定,易于確定損害賠償的范圍,有利于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

    第8篇: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1.滲透性原則

    小學美術應用滲透性原則,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小學美術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滲透性教學具有便利條件和獨特的優勢,符合當代素質教育的理念,能夠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2.地域性原則

    每個地域的環境不同,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有很大的差別。小學美術教學的環境教育應該加強學生對本土環境的了解,幫助學生掌握大量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及時禁止生活中的不良現象,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重視程度。小學美術教學要緊密聯系本土教學,讓學生多了解家鄉的美景,增強本土文化的滲透,提高學生服務家鄉的理念。

    3.創造和審美結合原則

    美術體現了創造性和審美性相結合的特點。美術教學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審美評述課,另一種是創造課。教師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和周圍環境進行對比,增加學生體驗社會的能力。在創造課上,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發散思維,自覺進行美術的創造性學習,深刻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增強保護自然環境、美化周邊環境的意識。

    4.主體和主導結合原則

    學生應當成為美術學習的主體。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和繼承者;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知識的傳授者。教師通過點撥、引導相關的知識點,增強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意識,使其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美術課堂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只有教師和學生一同努力,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環境教育的策略

    1.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情操

    在小學美術中,環境教育內容主要有:環境價值觀、環境意識、環境技能等。美術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環境價值觀,幫助學生建立欣賞自然環境的眼光,體會自然的恬靜之美、永恒之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自然環境,帶領學生積極觀察校園,體會校園的美好。教師要加強環保教育工作,讓學生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鼓勵學生通過美術表達保護環境的愿望,從而達到美術教學的目的。

    2.進行批判性創作和思考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批判性作品進行賞析,在辨證思考中,提高學生對環境的認識。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發散,為學生提供多角度的資料。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整理和收集資料,可以通過實地調查、閱讀文獻、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環境和美術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豐富學生的美術思維。學生的社會經驗少,經常會出現各種有別于成年人的奇異思想,教師要用包容的態度,尊重學生的想法,欣賞學生的個性。

    3.適當進行保護環境訓練

    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由于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練習。如利用包裝盒、塑料瓶、秸稈、羽毛、蛋殼等生活中的小物品制作各種精美的工藝品。學生在增強動手能力的同時,還加強了思維能力,能夠將廢棄物合理利用,達到了環保的目的。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發設計一些環保標志和標語,使用環保包裝盒,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

    4.積極開展課外探究活動

    小學生要想學好美術,就要自覺了解周圍的環境。學生在課堂中受到的限制較多,要積極進行課外的探究活動,加深對社會的了解。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環保主題活動,如植樹節、無煙日、世界環境日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進行主題鮮明的繪畫,設計獨特的標志和廣告,直接感受環境對人們的重要影響。美術涉及的范圍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學生不但能夠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還能夠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懷,加強對環境的了解。教師要注意使用多種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外環境,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美術創作。如,在進行“身邊的樹”課題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游覽公園,讓學生自己尋找最有特點的樹進行繪畫。學生可以描繪枝繁葉茂的大樹,或粗矮的樹墩,或剛剛開始生長的小樹。通過對樹的觀察,學生能夠培養對自然的情感,加強環保意識。

    三、結語

    第9篇:自然環境的特點范文

    一、自然環境描寫能契合人物心理,襯托人物性格,甚至支配著人物的行動。如“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孫犁《蘆花蕩》,下文舉例未加注的,皆選自此文)這段自然環境描寫置于老英雄護送失利之后,應該說不止是風涼夜涼,更重要的是人心涼了。他慚愧,覺得“沒臉見人”,準備暫停護送。的確如此,自尊心極強的他沒有按原計劃去實施護送任務,而是待了一夜并邀二菱次日來看他的復仇行動。可以說,形容詞“涼”不但襯托了人物的心情,同時決定了第二天智斗鬼子的行動。

    除形容詞外,描寫性謂語和修辭句也能擔此重任。抓住描寫性謂語(含主謂短語中的謂語),對分析自然環境的作用幫助極大。如“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這里的“迎風飄撒”就寫出了老英雄得勝之后的那種心花怒放的感覺。

    二、有的環境描寫能提供人物的活動場所,渲染某種氣氛。茅盾曾言:“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和行動。”在分析這一作用時,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這處環境描寫必須包含某個地名,或是一個大概的地域。其次應該抓住它們的修飾語或者描寫性語句。如“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其中的“大葦塘”就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或環境;修飾語“陰森黑暗”揭示了這一場所或環境的殘酷恐怖的特點,渲染了一種令人窒息、凄慘悲壯的氣氛;同時對鬼子“呆望”的神情描寫,形象的刻畫了他們的無奈和悲哀,暗示了白洋淀抗日軍民的神勇和智慧。

    三、環境描寫總是以情節為依托,情節發展也離不開客觀的自然環境,因此環境描寫往往還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如“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作者把這句環境描寫安排在老英雄發誓找回自尊時,確實是匠心獨運!天氣不悶熱,鬼子們就不會偷偷地下河洗澡,所以作者懷著民族愛憎為老英雄創造了一個為大菱報仇雪恨的機會,從而推動情節的自然發展。這種環境描寫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出現在人物的兩次活動之中,且與下一活動存在較明顯的因果關系。此處環境描寫與人物活動關系可圖示為:護送失利天氣悶熱鬼子洗澡殺敵報仇。

    四、不少環境描寫能隱射社會環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會基礎。如都德《最后一課》對布告牌的內容的介紹,對普魯士兵的操練和收操號令的描寫,就暗示了法蘭西正被普魯士侵占的社會環境。通過自然環境的鋪陳,小弗郎士仿佛一下子就由貪玩厭學的學生成長為一個明理愛國的戰士,這一類描寫往往位于人物行為活動之前,對人物性格具有正襯或反襯作用,促使其思想情感發生突變,并成為其行為活動的催化劑。

    五、少數文學作品的環境描寫還起著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這類描寫具備有兩個特點:一是被置于文章結尾;二是具有以少勝多、或以虛襯實、或以有顯無的張揚因素。如彭荊風的《驛路梨花》末尾“驛路梨花處處開”,其中的“梨花”既點題點人,“處處開”,不僅突出了雷鋒精神在哀牢山扎根,同時彰顯了雷鋒精神之花處處開放的意圖,收到了言近意遠的效果。

    六、另外,人物的貼身之物,居所陳設也可以表現人物性格,交代人物身份。如魯迅的《祝福》,四叔房里“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這段書房的陳設描寫,就刻畫一個了信奉朱子理學,虛偽守舊的迂腐學究的形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欧美成人久久久|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色老头成人免费综合视频|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香蕉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人在线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 国产成人精品啪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 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无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成人看片在线| 成人在线手机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