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市場運營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市場運營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市場運營計劃

    第1篇: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關鍵詞】科技期刊 市場化 經營

    長期以來,我國科技期刊充分發揮自身社會職能,為提高國民科技素質、推動我國科技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我國科技期刊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足,市場化程度較低,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面向市場,苦練內功,努力開拓,加強市場化經營,不斷壯大實力,才能保證科技期刊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一、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現狀

    有關資料顯示,到2007年底,我國科技期刊已達5100種,占全部期刊的一半左右,在數量上僅次于美國,形成具有一定數量和規模、門類比較齊全、涵蓋各個學科、基本滿足科技人員成果發表和學術交流需要的科技期刊體系①。但是,我國科技期刊整體水平不高、市場化運營不夠,資源散、精品少、互動弱、影響小,發展滯后。

    1、市場主體地位未確立,與行業主管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科技期刊大多由行業主管部門主辦,許多科技期刊仍然運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科技期刊有63.3%的編輯部為非獨立法人機構。另外,科技期刊的經營意識不強,對主管部門撥款的依賴程度較大,市場化程度不高。

    2、閉門辦雜志,不與市場交流

    一些科技期刊滿足于對來稿進行編輯加工,交付印刷發行。沒有認識到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讀者的關注點發生的變化;沒有認識到市場對科技期刊提出的新要求,造成辦刊之路越走越窄。從長遠看,科技期刊應該在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從選稿標準到欄目設計,從版面安排到廣告經營,處處考慮市場需求,體現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辦刊理念。

    3、或倚重發行或收取“版面費”,質量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目前,仍有一些科技期刊固守靠發行支撐期刊生存、發展的做法,這在現實中將會行不通。科技期刊的讀者面較窄,讀者群相對固定。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大眾傳媒對科技類欄目的重視,現有的讀者將被進一步分流。因此,固守重發行輕經營的老路,已經不現實。而借助行政手段搞攤派也與國家的政策背道而馳,不是長久之計。

    靠收取版面費保持雜志運轉也不是長久之策。一些科技期刊為了生存,求得眼前的利益,紛紛推出論文合刊、特刊,出現了期刊越做越厚,越出越頻,而讀者越來越少的趨勢。這種依靠收取版面費生存的期刊,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令人懷疑。長此以往,必將導致期刊的消亡。

    二、苦練內功,滿足市場之需

    科技期刊要想在市場經濟下生存和發展,必須緊緊把握市場經濟的特點和規律,適時調整辦刊思路,努力打造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產品。因此,提高期刊質量,潛心研究市場(讀者),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須做好的兩件基本事情。

    1、研究市場,有針對性辦刊

    相對于電視和大眾期刊,科技期刊的顯性讀者群較小,屬于“小眾”。科技期刊的讀者有三個層次,一是專業閱讀,主要是科學、技術圈內人士;二是業余閱讀,主要是文化層次較高的其它行業人員;三是科普閱讀,主要是普通大眾②。其中,專業閱讀人士應該是期刊“最核心的讀者群”,業余閱讀和科普閱讀人員是“重要的讀者群”,科技期刊工作者應該抓住這兩個讀者群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規劃欄目,編排稿件,滿足他們的需求。還應該認識到期刊不是“發射器”,讀者也不僅僅是“受眾”③,科技期刊的讀者更有自己的眼界、思想。期刊應設立互動平臺,讓讀者表達思想、觀點,為讀者服務。

    2、打造一流品質,做強品牌,提高美譽度

    科技期刊要想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要具有不易被模仿、內生的、獨特的核心能力。這種獨特能力,決定了它的競爭力。科技期刊要緊緊抓住讀者的需求,設計出既滿足“最核心讀者群”需要的“高精”欄目,又受“重要讀者群”喜愛的普及性欄目,體現出自身風格和特色;要結合欄目的風格,認真組織稿件,稿件的內容應包括讀者關注的行業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運用獨特的角度,展現出報道的高度和發掘的深度,讓讀者感受到期刊工作者直面現實的勇氣和力量,體會期刊的務實求真精神④。科技期刊也要增加信息量,讓讀者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把握行業的發展趨勢。在做好期刊內容的同時,加強期刊的裝幀、設計迎合讀者求新、求變、求美的心理。

    三、努力開拓,培育市場,開展多種經營

    傳媒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科技期刊面臨著生存壓力。在這種形勢下,科技期刊在做精做強期刊品牌的同時,應大膽地走出去,發揮優勢,開展產業化經營,謀求更大發展。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充分發揮期刊人才和智力優勢,讓那些會經營、懂管理、擅協調的人才展現個人的能力,調動其積極性,搞活期刊內部的用人機制⑤。

    1、建立產業聯盟,擴大廣告客源

    我國科技行業成立了許多“協會”、“學會”或“理事會”等群眾性社團組織,在各個行業中也有數量可觀的經濟實體。行業經濟實體要獲得發展,內部要有智力支持,外部要有市場信息,還需要向社會推銷、展示自己。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各經濟實體間人才、智力和設備等軟硬件建設趨同,而敏銳掌握市場信息、讓市場了解自己,則成為抓住商機的關鍵⑥。科技期刊可以在掌握信息、宣傳展示企業等方面為經濟實體提供幫助。

    《新安全東方消防》雜志是一份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的消防科普期刊。它以上海市消防協會為依托,以期刊為平臺,聯合上百家消防企業,成立了上海市消防產業聯盟。這些消防企業借助雜志刊登廣告等形式,擴大了市場。這樣,企業得到了市場,雜志獲得了廣告收入,協會指導力、凝聚力增強,社會得到了優良的消防服務,取得了多贏的效果。

    第2篇: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關鍵詞:廠用電 容量 運行方式

    0 前言

    隨著國家對火力發電廠排放標準要求的提高,各電廠脫硫系統工程芬芬實施。某發電廠1號機組脫硝改造項目于大修時實施,涉及到引風機電機等部分電氣負荷需要變更和增加。1號機組實施的磨煤機動態分離器改造也需要對磨煤機電機進行增容。經設計院對一期機組廠用電源容量進行校核后認為,一期1、2號機組目前不滿足技改增容的要求,需要對廠用電源系統進行改。

    1 廠用和所加負荷容量統計

    脫硝改造計算初步結果:脫硝系統負荷容量約200KW;引風機增容由2900KW至3400KW,每臺爐增加負荷1000KW。

    磨煤機改造計算初步結果:磨煤機改造容量由355KW增至450KW,若改3臺磨,每臺爐增加負荷285KW;磨煤機改造后,一次風機容量需要相應增大,由目前900KW增至1500KW,每臺爐增加負荷1200KW。

    根據設計院廠用電容量核算結果,在上述改造完成后高廠變A/B分支及總容量均嚴重超載,對設備安全運行造成較大隱患。

    2 原系統運行方式

    某發電廠一期廠用6KV系統工作電源由1、2號高廠變提供,備用電源由1號高備變提供。6KV工作段設置為每臺機2段,6KV公用段設置為兩臺機2段。機組正常運行時,機組廠用負荷由高廠變帶,并由其中一臺機組通過6KV聯絡開關串帶公用段,高備變正常方式為熱備用。

    3 廠用電優化方案

    方案一:目前一期廠用系統運行方式為起備變熱備用,由1號或2號機組工作段串帶公用段。若將起備變低壓分支增加一個并聯共箱母線至6KV公用段,增加6KV公用段側進線開關及起備變保護裝置,由起備變直接帶公用負荷,則可以減少高廠變正常運行時的負荷率。根據負荷計算,在去掉公用負荷,脫硝、磨煤機改造后高廠變A分支最大負荷為22.29MVA,B分支最大負荷為19.34MVA,高廠變高壓側總負荷容量為35.75MVA,滿足變壓器額定運行要求。

    因601、602段改接至01啟備變帶。01啟備變A分支至601段開關命名為6013開關、01啟備變B分支至602段開關命名為6023開關。6013開關與2號機6210開關之間,6023開關與2號機6220開關之間通過新增加兩個快切裝置實現切換。正常運行方式如下:601、602段正常由01啟備變供電,01啟備變跳閘或檢修期間通過快切(新增加的快切裝置)切至2號機帶,2號機至601、602段分支故障時或有檢修工作時通過快切(原廠用電快切裝置)切至1號機帶。601、602段由1號機帶切至01啟備變運行時,先通過快切(廠用電原快切裝置)由1號機帶切至2號機帶,然后再通過快切(新增加快切)由2號機帶切至01啟備變帶。

    具體優劣及費用分析

    通過對廠用電源容量計算分析,還有以下幾種設計方案可以參考:

    方案二:《DL 5000—2000火力發電廠設計技術規程》13.3.7條規定:高壓廠用變的容量宜按高壓電動機計算負荷與低壓廠用電的計算負荷之和選擇。如公用負荷正常由第一臺高備變供電,則應考慮該高備變檢修時,由第一臺高廠變接帶全部公用負荷,也可由第一臺和第二臺高廠變各接帶50%公用負荷。根據負荷計算初步結果,我公司高廠變帶公用負荷后A、B分支均嚴重超載,因此在考慮今后發展情況下,在方案1的基礎上將一臺高廠變更換為50MVA的變壓器,布置位置不變,二次保護無需修改,從而解決了方案1中高備變時高廠變過負荷問題,滿足廠用負荷需要。高備變不動。對于通達公司用負荷,可以在#1、2機組6KV系統B段上各接一個3150KVA變壓器。

    方案三:《DL 5000—2000火力發電廠設計技術規程》13.3.11條規定:高壓備用變的容量不應小于最大一臺高廠變的容量;當高備變帶公用負荷時,其容量還應滿足作為最大一臺高廠變備用的要求。更換一臺容量50MVA有載調壓變,額定電壓220KV啟備變。

    方案四:根據負荷計算初步結果建議,每臺機組增加1臺10MVA變壓器,并布置于主廠房A 列外,與現有的高廠變一字布置。將脫硫電源改接到該變壓器帶,同時修改二次發電機-變壓器保護接線,高廠變容量完全滿足增加脫硝需求。

    綜合上述方案討論,從技術、經濟、可靠性等方面考慮,后三種設計方案不在優勢,推薦方案一。

    第3篇: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關鍵詞:動畫;影視;場景;色彩

    在影視動畫場景設計中主觀色彩的運用,是從事動畫場景設計教學的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大千世界、五彩繽紛,我們在動畫場景設計實踐中應把握對象最本質的色調,理性地篩選刻畫對象的色彩關系,使動畫場景設計去偽存真,去雜存精,使動畫場景設計作品得到質的升華。

    人類對色彩的體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積累和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情趣,滲透了諸多對色彩感受和解讀的主觀因素。在中國,用白色悼念亡者,用紅色乞求避邪,用黃色象征權貴,這已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人們對色彩的這些感受和運用,既有社會文化因素,也是由其本能所決定的,是生理機能的客觀反應。人們對主觀色彩的感受和解讀,自然會反映到動畫場景設計之中,這就是我們對動畫場景設計色彩提煉的意義所在。盡管有些人對色彩感覺不太敏銳,但在動畫場景設計作業中,同樣能畫出較為豐富的色彩來,全憑主觀色彩意識的分析和判斷,將動畫場景設計對象的色彩關系躍然紙上。

    一 主觀色彩在動畫場景設計中的作用

    動畫場景設計中的主觀色彩意識,屬于自我認知方面的范疇,跟“客觀”相對應。它依據對實際景物的反復觀察體驗,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感覺。倘若我們改變以往的觀察方法,以我們自己的思維去理解色彩的自然屬性,將會發現色彩具有變幻莫測的魅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將色彩的客觀屬性、變成自己的主觀色彩呈現在動畫場景設計之中。當主觀色彩在你的思維中逐步升級,動畫場景設計將不屬于肉眼觀察的客觀物體。而是設計師經營的色彩王國。不然,設計師就成了攝影機和照像機。因為有了主觀意識的發揮和存在,才會使許多設計師同畫一個景物時色彩的感覺絕然不同。設計師通過反復觀察自然景物形成主觀意識。進而又通過主觀意識對自然景觀予以調整改造,這是存在決定意識又由意識反作用于存在的具體體現。

    動畫場景設計中主觀色彩意識的形成,應通過觀察訓練和寫生訓練進行培養。從生理上講,人眼的視網膜吸收可見光,視神經把視覺的信息輸送到大腦,產生了物體的光色反映。在戶外,有時客觀條件不能滿足畫面的需要,這時主觀色彩意識就會大放異彩,它運用創作人在大腦中掌握的色彩常識及生活閱歷的積累,重構畫面的合理性和完美性,將景物色彩進行重組和甄選,促成寫生畫面的盡善盡美。對色調及光源和暗面進行合理調整,使其主題突出,畫面整體而有生氣,形成畫面的視覺趣味中心,達到傳遞美感享受的藝術效果。學習者自我訓練敏銳的辨析復雜景物能力,以及用冷暖色彩的處理方法調整色彩的能力訓練,以達到主觀意識的養成。崇山峻嶺、白浪與沙灘,江河湖海、綠樹青草、田園風光、都市民風、作為動畫場景設計藝術,無論是寫生或是創作,它與攝影最大的區別,畫家的眼睛獨具一種比照相機鏡頭更豐富的藝術功能,這就必然地體現了設計者的主觀色彩意念因素。

    總之,在各種光照環境下,觀察和研究自然界千變萬化的色彩現象及景物,體驗解讀光照和色彩神奇的變幻規律,形成動畫場景設計色彩表現的主觀色彩意識。要意識到自然景觀的形與色是不可能原封照樣搬上畫面的,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運用主觀色彩意識去取舍。

    在整個訓練中應注意并克服色彩純度太低所造成的灰畫面,和過純而造成的色彩過生,顏色跳躍,面畫太花等弊端。要求對客觀對象完全理解和正確判斷,用主觀色彩意識去大膽實踐。需要強調的是,理解和掌握色彩關系及共變化規律至關重要,它能使我們在完成每一幅動畫場景設計時得心應手、酣暢淋漓,有了這方面的基本功,就能表現出動畫場景的空間、質感,使欣賞者的視線停留在優美的畫面上,感受空氣的流動。

    二 色彩運用影視動畫場景設計中常見的問題

    1、局部色彩與整體色彩關系的對立

    一部音樂作品要有它的節奏和主旋律,一幅美術作品在色彩上要有色彩基調,這些旋律與基調是表達作品的主題,體現作者創造意念的重要因素。這種叫作旋律和基調的東西,賦予作者創造意念的重要因素。同樣,一部電影作品,也要有它的色彩基調(現在,中外一些電影導演喜歡拍攝黑白影片,黑白,也是一部電影的色彩基調,也是電影色彩語言的組成部分。)縱觀中外優秀影片,對色彩基調的整體把握,是一部影片風格與類型,時代感與品格形成的基本前提。影片色調的整體關系,一是指它的統一,使一部影片有協調統一的色彩基調。二是講它的對比,在對比中形成影片的色彩基調。三是電影色彩的整體運動,在運動中構成既對比又統一的整體色彩關系。中國電影色彩整體與局部關系的問題,還表現在創作鏡頭畫面色彩的變化對某一個場景空間色彩,某一個鏡頭畫面色彩的關心,而忽視了場景和場景之間、道具服裝同場景之間、畫面和畫面之間的整體色彩運動關系。沒有通過色彩的對比與和諧、場景空間的疏于密、畫面運動的實與虛等變化所形成的統一與對比,達到影片整體的色彩關系。中國電影的問題當然是多方面的,色彩實其中不可忽略的問題之一。我們應從電影色彩的各個方面諸如空間環境色彩的語言的角度處理這些具體的色彩問題。使這些局部構成電影色彩的整體關系,而不是孤立、瑣碎的某一種什么東西。

    人物造型色彩與空間環境色彩關系的孤立:人物與環境是電影造型的最基本內容,是構成故事影片的基本單元。因此,人物造型的色彩與環境色彩的關系,在人物一出現就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而空間環境色彩的關系上是孤立的、沒有聯系的,因為我們的編導們太注重情節、故事的是否合理,而往往忽視銀幕色彩所形成的視覺、空間構成關系的有機理性。沒有通過人物服裝、化妝色彩與空間環境色彩的對比與和諧關系,明確地表現出在他所構建的銀幕空間關系里,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既矛盾又統一的微妙關系。

    色彩與人物內心情感世界的無緣;色彩是體現人的內心情感、心理、情緒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在顯現,反過來,現實世界的色彩對人的內心情感、心理和情緒也有著潛在、微妙的影像。當代中國電影則過多地停留在表現事件、故事、表演、時間的報告文學式表層線索上,而較少地去表現人、精神、空間的情感的時侯,不知道現實色彩(光色、形色)反映人的內心世界,只有過于激動的肢體語言來強化氣氛,是事倍而功半的。只用運用好主觀色彩才能使我們所做的場景設計發揮得更好,更精。

    第4篇: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金融運行;利率水平

    文章編號:1003-4625(2010)07-0041-05 中圖分類號:F820.3 文獻標識碼:A

    以1996年我國放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為標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目前,除存貸款利率外,絕大部分利率已經放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處在最后的攻堅階段。從政策制定角度看,下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關鍵在于評估利率市場化對金融運行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來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因素。由于市場化條件下利率的變動具有內生不確定性,利率風險將長期存在,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關注更多的是利率放開后對金融運行的階段性影響。本文通過分析一些國家和地區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金融運行的變化情況,探討我國放開存貸款利率對金融運行產生的影響,并提出相應建議。

    一、一些國家和地區利率市場化的主要措施

    20世紀70年代前,世界各國和地區大都對利率實施管制,利率管制雖然保護了中小金融機構,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但也引發了效率低下、金融脫媒等問題。因此,不少國家和地區都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

    (一)美國

    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是以放松大額可轉讓存單(cD)為突破口的。在取消利率管制前,美國先后已放松了大額可轉讓存單、貨幣市場互助基金以及期限5年以上金額1000萬美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1980年3月,美國政府頒布了《廢止對存款機構管制與貨幣控制法》,正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根據該法案,設立了“存款機構自由化委員會”,由該委員會根據經濟情況和金融機構的安全性及健全性,在1980~1986年間,按照先大額定期存款、小額定期存款、后儲蓄存款的順序,逐步解除了對存款利率的管制,實現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同時,1980年法案也取消了美國各州政府對住宅抵押貸款的限制。

    (二)日本

    日本利率市場化首先從貨幣市場開始。1978年日本銀行允許銀行拆借利率彈性化,其后又放開了銀行間票據利率,1979年批準商業銀行發行了利率不受限制的大額可轉讓存單(CD)。1984年日本大藏省發表了《金融自由化與日元國際化的現狀及展望》,正式開始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存款利率方面,進一步降低了大額可轉讓存單發行標準,并引入了與大額可轉讓存單市場利率聯動型的存單。在貸款利率方面,由以前在日本銀行規定利率基礎上加一個小幅利差,改為在籌集資金的基礎利率之上加1%,基礎利率是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轉讓存款、拆借資金4種資金利率的加權平均。因后兩種資金利率已經放開,貸款利率已部分實現了市場化。1991年7月日本銀行停止利率窗口指導,1993年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先后實現市場化,1994年完成了全部利率的市場化。

    (三)韓國

    韓國利率改革經歷了從放開到重新管制又再放開的過程。從1981年開始,韓國中央銀行不再限制商業票據的貼現率,并用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代替貸款利率上限,允許銀行根據借款者的信用等級收取不同的利率。在存款利率方面,準許銀行在規定的利率最高限內,根據期限確定存款利率。1988年放開大多數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長期存款利率、貨幣市場工具利率和信托賬戶利率。但由于1989年韓國出現經濟惡化的情況,中央銀行又恢復窗口指導,對存貸款利率實行再管制。1991年韓國重新宣布實行新的利率自由化四階段計劃,基本遵循了從非銀行機構到銀行機構,從貸款到存款,從長期到短期,從大額到小額的順序,逐步擴大市場化利率的比重,1997年又放松了對活期存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實現了全部利率的市場化。

    (四)中國臺灣地區

    我國臺灣地區1980年頒布了《銀行利率調整要點》,放松了對銀行利率的直接管制,在“中央銀行”規定的最高利率下,商業銀行可自由制定各種存款利率,貨幣市場利率不受管制。放款利率則由銀行公會議定最高和最低幅度,報“中央銀行”核定后,各銀行可自主采取差別利率。1984年臺灣地區“中央銀行”又要求銀行建立依據本身資金成本為基礎的放款利率制度,在資金成本的基礎上,根據借款人的情況上下浮動。1986年簡化了存款種類,將原有12種大額中長期定期存款簡化為4種,各銀行在規定的最高利率范圍內,根據具體情況,自行確定期限和種類的存款利率。1989年又取消了各種存款的最高利率由“中央銀行”制定,各種放款利率由銀行公會議定其幅度,報“中央銀行”核定施行的規定,實現了利率完全自由化。

    相比上述國家和地區漸進式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拉美國家的利率改革則比較激進。阿根廷在1971年就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是第一個率先推進利率市場化的發展中國家,但由于各種原因這次改革又被中止,到1975年重新開始利率市場化進程,取消了儲蓄存款利率以外的其他利率限制,1976年9月又放寬了儲蓄存款利率的限制,1977年6月則取消了所有利率的管制,實現了利率的全面自由化,整個進程只有兩年。智利從1974年5月開始放松利率管制,1974年1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利率的管制,次年4月取消了所有利率管制,進程期限只有一年。拉美其他國家的利率改革進程同樣也很短。但是事后情況表明,這些激進式改革是不成功的,又不得不恢復一些管制措施。

    二、利率市場化后金融運行的變化情況

    利率市場化促進了金融機構的競爭,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但由于受當時宏觀經濟環境以及改革步驟和配套措施等因素的影響,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上述國家和地區金融運行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一)存貸款利率普遍經歷了從上升到回落的過程

    由于利率長期處于管制狀態,因此大多低于市場均衡水平。取消管制初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利率總體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根據一項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利率水平影響的研究表明,在名義利率資料比較完整的20個國家中,15個國家名義利率上升,僅有5個國家名義利率下降;在實際利率資料比較完整的18個國家中,有17個國家實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1個國家的實際利率出現下降。從上述國家和地區的情況看,美國在放松管制初期利率上升幅度較大,1978年存貸款名義利率分別為8.2%和9.06%,以后逐步上升,在1981年達到15.91%和18.87%的高峰,同期存貸款實際利率也從1978年的0.6%和1.46%,上升到1981年的5.61%和

    8.57%,以后開始回落并趨于穩定。韓國在第二階段利率改革期間,存款名義利率由1993年初的8.5%上升到1996年末的9.81%,實際利率則由3.8%上升到4.91%;貸款名義利率則由8.5%上升到11.1%,實際利率則由3.8%上升到6.2%。我國臺灣地區島內銀行存貸款加權平均名義利率分別從1985年末的5.96%和9.18%上升到1990年末的7.22%和10.5%,但實際利率分別從1985年末的5.99%和9.21%下降到1990年末的3.12%和6.4%。在實行激進改革的拉美國家,利率上升幅度則很大,波動幅度劇烈,出現了利率“超調”現象,如智利從1976~1982年,存款實際平均利率達到32%,阿根廷1981年存款實際平均利率達到52.57%,但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兩國實際存款利率又大幅下降。相比之下,日本則是例外,在利率改革期間,利率變化幅度不大。

    (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存貸利差縮小

    放松利率管制后,雖然存、貸款利率水平都有較大程度上升,但由于競爭加劇,即使初期會出現短暫存貸利差擴大的現象,總體上看利差仍呈現縮小趨勢。美國1980~1985年存貸款平均利差為2.17%,1986~1990年則為1.63%,減少了54個基點。日本平均存貸利差由1984年的3.15%收縮到1994年的2.33%,減少了82個基點。臺灣島內銀行存貸款加權平均利差在80年代初曾經達到4個百分點左右,但80年代后期則減少到不足3個百分點。韓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第二階段初期,存貸款利差雖有擴大,隨后又逐步收縮,但由于利差不大,收縮幅度較小,1997年存貸款利差為1.06個百分點,比1996年收窄21個基點。但在拉美國家,放松利率管制后,隨著物價水平的上升,實際存貸利差則出現擴大趨勢,其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機構處于寡頭壟斷地位。

    (三)一些國家和地區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困難

    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利率定價能力和利率風險管理能力較弱的中小金融機構。取消利率管制后,金融機構運用利率手段競爭日益激烈,由于中小金融機構信用程度遜于大型商業銀行,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機構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機構平均貸款利率來吸引客戶,導致成本上升,收益減小。同時,放開利率后,其風險也進一步顯現,導致不良資產增加,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困難。美國儲蓄與貸款協會在放開利率后,吸收存款成本增加,而大量長期貸款存量不能消化吸收存款成本,出現巨大財務危機,大批儲貸協會破產倒閉。1980年代有1000多家總資產超過5千億美元的儲貸機構倒閉,美國政府花費1500多億美元才化解了儲貸危機。我國臺灣地區在放松利率管制后的一段時期,信用合作機構貸款利率低于商業銀行1個百分點左右,也出現了經營較為困難甚至破產倒閉的情況。此外,利率市場化導致貸款利率迅速上揚,過高的利率使許多低風險的借款人退出信貸市場,只有高風險的借款人保留在市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增加,銀行貸款質量下降,企業破產數量增加,貸款拖欠數量增加,如智利金融機構貸款拖欠占比從1974年不足2%上升到1980年的9%以上。

    (四)信用總量出現不同程度擴張

    在放松利率管制后,由于利率水平的上揚,利差縮小,刺激了銀行的貸款投放,信用總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因此利率市場化過程信用總量的增速都高于其前后一個較長時期的增速。日本1984~1990年M2平均增速為9.7%,比1984~1994年M2平均增速高出3.4個百分點。臺灣地區商業銀行貸款和墊款余額(loan

    and

    advance)從1985年17453.27億新臺幣上升到1990年46452,32億新臺幣,平均增速為21.6%,比1980~1990年的17%平均增速高出4.6個百分點。韓國1990~1996年M2平均增速為19.8%,比1990~2000年M2平均增速高出2.7個百分點。即使在金融市場發達的美國,貸款和貨幣供應量增速也高于整個1980年代,美國1980~1986年貸款和貨幣供應量平均增速為9.35%和9.32%,比1980~1990年貸款和貨幣供應量平均增速高出1.05和1.89個百分點。

    (五)部分國家和地區資產價格上漲較快

    利率市場化擴張了信用總量,從金融體系產生的過多流動性也進入了資本市場,推高了資產價格,日本和臺灣地區較為明顯。1984年日本日經225指數為11542.6點,1989年則達到38915歷史高點,同時,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刺激日本房地產市場膨脹,為1990年代的“住專危機”埋下了隱患。臺灣地TWSE加權指數1985年末僅為835.12點,1989年則突破萬點,達到10602點。美國和韓國股指相對較為平緩。紐約交易所綜合指數從1980年的823.27點上升到1990年1908.45點,韓國KOSPI指數從1990年696.1點上升到1994年的1074.4點后逐步下滑。

    (六)匯率大都出現不同程度上升

    利率市場化帶來利率上揚,境外資本流入增加,除美國外,上述國家和地區本幣匯率在這一時期出現較大幅度升值。在經過一段時間后,匯率升值幅度減緩,甚至出現了貶值情況。日本和臺灣地區的匯率升值幅度較大,1984~1990年日元對美元匯率升值87.3%,1985~1990年臺灣新臺幣對美元升值46.8%。韓國在第一次利率改革時期,匯率出現升值,1984~1989年韓元對美元升值21.7%,但第二次利率改革,匯率總體上出現貶值趨勢。拉美國家利率市場化后,由于外資流入過多,匯率出現高估的情況。1979~1982年上半年,智利外資流入兩年內翻了兩番,比索大約升值25%,過分脫離經濟面的匯率高估局面最終不能維持,匯率大幅貶值,外資大量流出,引發了1980年代以智利為代表的拉美債務危機。

    從上述各國和地區利率市場化后金融運行出現的情況看特點各異,既和利率市場化的措施、步驟有關,也受到當時宏觀經濟環境、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匯率制度、金融監管、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上述各國和地區金融運行出現的不同情況也表明,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對利率水平上升、利差縮小、中小金融機構經營難度加大等方面發揮了主導影響,而在其他方面影響則弱于前者。盡管如此,上述國家和地區利率市場化后金融運行出現的階段性變化情況對我國下一步利率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三、利率市場化對我國金融運行的影響

    通過分析利率市場化后一些國家和地區金融運行出現的階段性變化情況,根據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及采取漸進式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我們認為,如果實施以取消存貸款基準利率限制為內容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金融運行不會產生非常劇烈的影響,但利率總體水平、存貸利差、中小

    金融機構經營和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等方面的問題應加強關注。

    (一)利率水平可能會出現小幅波動

    目前我國已經放開了絕大部分利率,對存款實行上限管理、貸款下限管理的規定也已經實施了近五年的時間,貸款利率放開上限并沒有引起貸款利率大幅上升。因此,利率市場化后對利率水平的影響主要考慮存款利率會不會上升以及由此帶動貸款利率水平上升。由于目前我國銀行都處于存差局面,為吸收存款而提高利率的動因減小。同時,我國金融市場已處在一個有相對充分競爭的狀態,大多數商業銀行已建立較完善的自我約束機制,成本約束增強,金融機構的競爭也逐步趨于理性,目前已有一些銀行為改善負債結構,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控制利率較高的長期存款,個別外資銀行還對存款利率采取了下浮措施。因此,取消存貸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機構運用利率杠桿競爭,不太可能會帶來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但也不能排除一些資金并不充裕的中小銀行,為吸引資金而提高利率,可能會引起利率水平小幅上升和波動,但這不足以引起利率水平大幅上升。

    (二)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可能縮小

    在目前由中央銀行確定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情況下,為保證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存貸款利差維持了較高的水平。放開存貸款利率限制后,商業銀行運用利率工具開展競爭勢必成為常態,但隨著競爭的激烈,商業銀行存貸利差可能會縮小,這主要是受到快速發展的金融市場從資金來源和運用兩方面的擠壓。一方面,面對可能向金融市場分流的資金來源,存款利率剛性較大,很難向下調整,成本會上升;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發展又使企業可以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削弱了銀行貸款議價能力,盡管商業銀行對于中小企業貸款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但對于大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弱,而大企業貸款占銀行貸款的絕大部分,因此,貸款利率的總體水平上升幅度有限,存貸款利差可能會收窄。為彌補利差減少帶來的損失,商業銀行可能會擴大貸款投放,以量補價,這在近年來也有所體現。

    (三)可能會對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帶來一定短期困難

    近年來,通過改制重組以及發起設立等多種方式,我國中小金融機構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滿足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中小金融機構由于在技術網絡、機構網點和產品創新等方面處于劣勢,中間業務較少,業務范圍較窄,存貸款利差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中小金融機構的定價能力較弱,防范利率風險的能力也較弱,存貸款利率管制實際上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保護,避免與大的金融機構開展直接的價格競爭。放開利率管制后,中小金融機構既要面對其他金融機構激烈的競爭,還面臨著利率市場化后產生存貸款利率結構不匹配、逆向選擇等風險,可能會產生經營成本上升,不良資產增加等問題。

    (四)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帶來了挑戰

    一是新的調控工具尚不成熟。目前存貸款基準利率是中央銀行重要的調控工具,在利率體系中發揮著主要作用,其他市場利率作用還比較弱,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調節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調節市場流動性以及信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如果取消存貸款基準利率,必須要確立相應的市場基準利率,并形成中央銀行對市場基準利率的調控模式。但我國目前尚未確立能夠發揮主導作用的市場基準利率,相應地中央銀行對市場基準利率引導調節模式也處于初級階段。二是匯率升值壓力。自2005年匯改以來,我國人民幣一直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在放開基準利率前,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控制本外幣利差來控制境外資本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匯率升值壓力。利率完全放開后,如果本幣利率上升導致本外幣利差過大,境外資本流入增加,則會加劇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三是對信用總量的調節。在目前對存貸款利率實行直接控制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和社會信用規模還具有較強的調節作用。利率市場化后,在存貸利差縮小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可能會通過以量補價的形式增加貸款投放,再加上境外資金流入的沖擊,會帶來社會信用總量的擴張,也會刺激資產價格的上漲。

    四、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為了化解利率市場化對金融運行帶來的一些不利影響,應繼續夯實利率市場化基礎,完善與利率市場化改革相關的配套措施,把影響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金融運行波動。

    (一)加快實現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的宏觀調控模式的轉變

    目前存貸款利率作為重要的調控工具,雖受中央銀行直接控制,本身彈性不夠,但基本能適應數量型調控模式。利率市場化后,中央銀行不再直接控制存貸款基準利率,基準利率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客觀上要求向價格型調控模式轉變。通過將利率設定為中介目標,將市場基準利率設為操作目標,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節市場利率向目標利率收斂,實現調控意圖。

    (二)加強市場基準利率建設

    逐步弱化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作用,簡化存貸款基準利率檔次,擴大中長期及大額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為實現從管制利率和市場利率的二元基準利率管理體系向完全一元市場基準的平穩過渡創造條件。進一步理順市場利率體系結構,目前同業市場拆借利率、央票利率和Shibor都在不同程度上承擔市場基準利率作用,應進一步擴大Shibor影響,在制定宏觀政策時,更多地以Shibor為參考,提高Shibor作為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有效性,鼓勵金融機構擴大Shibor的運用范圍,提倡以Shibor為基準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定價,培育公認的市場收益率曲線。

    (三)進一步發展貨幣市場

    貨幣市場既是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調控的支點,又是商業銀行進行自主定價的重要基礎,銀行信貸產品、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都是以貨幣市場的交易價格作為利率定價的參照依據。大多數國家在利率市場化和基準利率培育過程中都以貨幣市場作為重要突破口和推動力。應進一步完善貨幣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市場交易主體,擴大貨幣市場交易規模,發展多種金融產品,增加交易主體,進一步完善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約束力,在加強風險控制的條件下,放寬交易主體從事交易的品種限制,增強市場流動性。

    ’(四)努力提高金融機構定價能力

    金融機構應完善利率定價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包含宏觀經濟運行指標、市場流動性、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等各種變量在內的內部資金定價系統,完善包括分產品、分部門、分客戶完整業務數據系統,合理測算各種產品和成本、風險和收益,制定合理的利差水平,使資產負債總量規模、期限結構、風險分布和利率變化方向一致,實現流動性、效益性、安全性的最佳組合。

    (五)大力拓展中間業務

    中間業務受利率風險影響較小,收入較為穩定,是商業銀行增加收入的新來源。國外發達銀行中間業務品種繁多,涉及擔保、理財、融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眾多領域,中間業務收入占銀行總收益平均在40%左右。我國銀行主要中間業務目前多限于結算與一般性業務。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應加強現代科技運用,依托地緣和區域優勢,構建網絡,加強金融機構間相互協作,發揮協同效應,大力拓展中間業務,彌補因利差縮小而減少的收益。

    第5篇: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組織協調公司各部門執行、實現公司的運營目標。策劃推進公司的業務運營戰略、流程與計劃。

    傳媒運營總監的工作內容:

    修訂及執行公司戰略規劃及與日常營運作相關的制度體系、業務流程;

    策劃推進及組織協調公司重大運營計劃、進行市場發展跟蹤和策略調整;

    建立規范、高效的運營管理體系并優化完善;

    制定公司運營標準并監督實施;

    推動并確保營業指標的順利完成;制定公司運營指標、年度發展計劃。

    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制定運營中心各部門的戰略發展和業務計劃。建設和發展優秀的運營隊伍;

    完成總經理臨時交辦的其他任務。

    職位描述:

    進行市場調查和反饋,1公司經營戰略指導下。組織汽車傳媒公司的整體定位、風格設計、業務方向的綜合策劃,確立公司定位與發展方向;

    撰寫市場分析與評述,2組織目標市場、競爭態勢、客戶需求等的調查。創意新的贏利模式,策劃廣告業務的運營、業務拓展和產品銷售的綜合推廣措施,推動傳媒公司商業模式的形成和相關廣告的設計、優化;

    確定相應欄目及方針,3根據公司定位及運營項目策劃。依此從信息源中篩選信息內容,進行內容的具體規劃,并制定具體運營項目的工作計劃,組織運營項目的實施;

    發展與培養合作伙伴,4與其他廣告傳媒運營商建立良好的業務合作關系。協調公司與客戶之間的資源,開展運營項目的推廣工作,提高有效訪問量,保證汽車廣告運營項目的順利執行與業務目標的達成;

    及時調整市場策略與內容,5根據業績、市場反饋等對汽車廣告運營項目進行監督、控制和績效評估。保證項目運營目標的持續達成;

    合理設置部門組織結構和崗位,6根據公司經營方針和部門業務需要。優化業務流程,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開發和培養員工能力,對員工績效進行管理,提升部門工作效率,提高員工滿意度。

    任職資格:

    1能獨立進行大型傳媒廣告業務的整體開發及市場推廣;

    從事過傳媒公司的整體運營工作;2有豐富的市場策劃、營銷推廣、廣告媒體工作經驗。

    第6篇: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HT5”H]關鍵詞: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計劃控制;信息共享;協同

    [HT5”H]中圖分類號:TE6263文獻標識碼: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Establishment and Control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DONG Peng ZHU Wei-hong Jian-ping LIU Yan-xiang

    (1Planning Dept of Carlisle (eizhou) Rubber anufacturing Co, Ltd, eizhou 51759,China;2Guanghua School of 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China; 3School of Busines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 China; Consulting Dep, Ted Enterprise 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Dongyang 322100, China)

    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and control, points out many problems on the control of delivery dat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so on, puts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the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 model based on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hrough uniform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es, the market changes are responded rapidly; through the synchronization of production, the flexibility and agility of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system are improve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s of process, and to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upply chain

    Key words:supply chain;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plan control; information sharing; synergy

    0引言

    全球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使得企業內外部的競爭已從下游的客戶間競爭,擴展到上游資源的供給鏈競爭。同時,市場需求和資源供給呈現出個性化和多變性的特點,而客戶對產品的交貨期、種類、批量、質量、成本、個性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傳統企業的生產運營計劃模型偏重于對內部生產和物料需求計劃的編制與實行,較少考慮外部供應鏈的系統性和縮短外部關聯企業的響應周期,已不能滿足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要求[2]。在此背景下,企業亟需用一種快捷有效的滿足客戶需求的生產運營模式來滿足市場競爭的需要,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由此應運而生。據統計,實施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企業,可使庫存減少50%,準時交貨率提高0%,庫存周轉率提高2倍,缺貨事件下降90%[3]。

    基于供應鏈視域下的企業生產運營計劃和管控系統,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了供應鏈的系統優化,大幅度壓縮了內部交易時間成本,在供應鏈系統柔性和敏捷性生產的支持下,明顯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因此,在供應鏈協同環境下,企業生產管理必須跳出以單個企業的“物料需求為計劃中心”的局限,轉而構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模式[]。為此,本文研究在統籌供應鏈各環節運作的前提下,通過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對上下游相關聯企業進行協調、控制、合作和優化,構建戰略利益同盟,共享產、供、銷、存、需等信息,制訂協同生產運營計劃;同時,通過對核心企業主計劃信息平臺模型的構建,對供應鏈的資源進行統籌與規劃,實現了持續柔性的生產機制。

    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涵義

    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是指以客戶為中心,貫穿核心企業鏈,通過對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一體化控制,以合理的成本通過供應商、制造商、外包商、物流配送商、分銷商、零售商,讓合格的產品按時輸送到終端用戶,并進行業務協同和合作控制,形成一個準時有序且相互緊密關聯的、信息高效傳遞的動態網絡系統[5]。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是供應鏈系統中最核心的環節,是基于對系統整體流程的優化與資源的充分利用、計劃與控制,形成可調控鏈條,從而能夠對客戶的需求做出快速響應,達到在正確的時間、地點,向正確的內外部客戶交付正確產品的事前系統計劃[6]。有效的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系統包含企業所有計劃和決策業務的范疇,其涉及的生產經營內容包括市場需求預測、供應鏈集成、新產品研發、工程設計、訂單處理、原材料采購、產能調配、生產運營計劃、生產制造、物流計劃、資源配置、設備管理、渠道優化、客戶服務、運行效能評價及人力資源的利用等環節。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涉及不同的時間跨度、業務流程和企業成員,在不同的計劃模塊中存在不同層次的定位,而各計劃模塊又被水平和垂直信息流連接在一起,相互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7]。

    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系統作為一種鏈式網狀結構,計劃制訂時必須考慮各方面因素及所有成員企業的共同利益。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運作的成功與否,最終取決于各部門及各成員企業間的相互協作的程度與快速調整的能力。若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系統的運作效能,甚至導致供應鏈的中斷,使供應鏈相關聯企業的利益受到損失。因此,在新的管理環境下,要求轉變生產運營計劃制訂的思維方式,既要注重微觀生產環境,更要兼顧宏觀供應鏈的運營。[JP2]核心企業制訂生產運營計劃的過程,其實質就是與供應鏈相關企業之間進行充分、有效地協商過程,要求供應鏈相關聯企業在信息、資源方面實現共享,通過透明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實施,既可實現供應鏈上各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又可實現終端客戶、分銷、過程生產、資源支持等環節的協調。不斷提升整體供應鏈的運行效率,以成本贏效益,以機會贏成本。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管理的目標是總成本、總庫存、總周期最小化,生產速度最大化,客戶服務及物流質量的最優化,通過供應鏈的整體優化,使客戶更滿意,甚至超越客戶期望,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JP]

    2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生產運營計劃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目前,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的生產運營計劃管理存在著諸多問題,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21多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計劃的穩定性

    (1)市場內外環境不確定性。市場環境不確定性導致計劃與實際間的差異,主要需考慮兩方面:一是市場需求及市場外部環境出現突變,如供應商的意外變故而導致的缺貨、供貨質量不合格等情況;二是來自于系統內部資源的約束,如系統能力不平衡、接單無規則、設備故障、產能限制、提前期變化、人員配置不足及其流動變化大等,都會導致計劃方案無法執行。

    (2)市場需求預測的不確定性。市場需求會受價格變化、促銷策略、新產品的出現等因素的影響。在沒有實現供應鏈同步與協作的條件下,企業的基礎數據不完整,需求預測的準確性存在一定的局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企業對市場真實需求缺乏準確判斷,這會給計劃增添復雜性;企業常遇到“多米諾骨牌效應”式的需求鏈崩潰問題,即:市場需求不確定計劃精度低牛鞭效應供應鏈庫存斷裂或積壓新產品進入市場延遲導致預期利潤下降資金積壓而無力投資研發產品或開拓市場企業決策困惑[8]。其二,內部各部門各自獨立,缺乏縱向一體化的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協作理念。

    (3)供應鏈系統不確定性。在復雜的供應鏈網絡中,客戶需求、資源供應、生產組織、物流和銷售等,都存在不確定性。目前,傳統計劃排產以提高企業內部生產效率為導向,未形成以客戶訂單需求為導向的計劃理念,缺乏相應的應急處理機制,因此造成企業的采購提前期普遍較長。采購的時間越長,供應鏈外部環境發生不確定性事件幾率就越高,一旦企業外部環境如客戶需求、資源供應、倉儲、物流和銷售等發生變化,勢必給供應鏈戰術層面(中層或底層計劃)上的計劃制訂與管理帶來較多問題。

    22供應鏈相關聯企業的協同生產理念薄弱,致使計劃變動大

    (1)協同理念薄弱造成供應鏈各方的不同步。供應鏈相關聯企業,無論是制造商還是原料供應商以及分銷商,都無法從整體上獲取供應鏈系統信息,而只是被動地掌握局部信息。通常情況下,上游企業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下游企業則根據需求匹配自己的生產能力,以自己最優產量為最佳生產運營計劃,但相關聯企業的最大生產能力疊加并不等于整個供應鏈的最大產能。上下游企業的生產運營計劃由于缺乏協調導致相互沖突,無法發揮各企業的生產優勢,供不應求或供大于求的情況時有發生,最終導致交貨期延遲、服務水平下降、競爭力減弱等問題,直接影響產業利益和聲譽。

    (2)生產運營計劃的制訂缺乏敏捷性和集中性。在實際生產中,經常發生緊急狀況需調整前工序生產運營計劃,而前工序不穩定的生產運營計劃又進一步導致生產紊亂與質量低下,致使前工序難以做到均衡生產,進而造成后工序時有停工待料的現象。又因客戶訂單需求變化,或內部突發性事件,或供應商延誤供貨等因素,原生產運營計劃不能有效執行,面臨調整的范圍和內容較多,造成生產缺少連續性和混亂,加之生產運營計劃未能及時反應客戶訂單變化需求,多生產或少生產的現象時常發生。

    (3)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體系不健全。生產運營計劃往往需要多部門分段完成,因此要保證計劃的合理性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預測相對準確;二是管理部門、層次之間的溝通要充分、協作要緊密。但是目前我國多數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設置都是以職能部門形式存在,缺乏一體化規劃,導致生產的步調不一致、作業流程的不規范。最終,企業多半采取召開產銷協調會的辦法去協調,但由于利益不同協調起來較為困難,甚至會上升到人員和部門之間的矛盾。

    ()傳統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只注重自身績效,以及市場的“零和”博弈。不能誠信合作,各自只想利用或從對方那里獲取最大利益,這種做法顯然和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最終表現為資產周轉率低、庫存大、資金占用大、經營戰略偏移等。

    23企業未對下游客戶訂單進行有效評估,導致計劃失真

    營銷部門為爭取銷售額有時也未結合企業現有實際生產能力,就直接向客戶承諾訂單交貨期,往往未經企業的內部評審,導致新訂單承諾交貨期少于正常生產所需周期。為了滿足新訂單的交貨期,導致正常生產節拍被打亂,使原已制訂的生產運營計劃不能正常執行。另外,對客戶的需求預測與實際需求之間可能存在較大差異,由于營銷部與客戶的溝通不夠,致使預測失誤而產生庫存積壓或者丟失訂單。在實際商務活動中,多數情況下制造企業方在訂單交貨期與價格方面往往處于劣勢位置,很多客戶不太接受企業的實際情況而過多“討價還價”,尤其是訂單的交貨期方面。

    2生產運營計劃缺少系統控制

    (1)企業生產的產品種類多、批量不固定、波動幅度大,往往憑經驗和不完整的數據分析去組織生產,以經驗和不充分的數據分析指導下的生產計劃帶有一定盲目性。當客戶需求或生產發生變化時,車間往往主觀地進行制造順序的安排,存在輕重緩急的訂單無法得到合理的安排,關鍵的瓶頸設備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生產計劃與實際脫節的現象時有發生。

    (2)生產運營計劃缺乏科學性、規范性和合理性。企業在編制生產運營計劃時,缺乏對市場需求、產品預期的庫存、生產能力、現有資源和原輔材料供應能力等方面的通盤考慮,然而這些數據分布在不同的供應鏈組織中而不能完全共享,造成供應鏈相關聯企業之間供需脫節的現象,致使生產效率低。供應鏈相關聯企業從自身的角度考慮生產得失,從而引發企業間的沖突。加之,市場部經常出現插單,導致出現不急的任務先已完成,緊急的臨時任務還未進行的情況,影響訂單的按時交付。

    25信息系統缺乏一體化

    計劃部門、生產部門與供應鏈相關聯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不順暢,經常造成信息滯后甚至偏差,無法使生產、銷售、庫存三者形成合理的協作關系,常導致額外運輸和庫存成本,而且會增加內外部供應鏈的矛盾。計劃員在制訂各類生產運營計劃過程中,不能實時了解與計劃相關的信息,關鍵性的生產信息難以及時收集,導致制訂生產運營計劃所需時間較長。另外,生產進度監控是由人工進行統計匯報,工作量大、信息反饋滯后、動態更新不及時,無法及時追蹤當前的狀態,致使計劃調整困難,很難對生產進度實現有效管控,極大地影響了生產交付周期。

    26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不準確導致庫存高

    [JP2]由于“供”與“需”的協同計劃機制的缺失,相關實時庫存信息得不到及時的反饋,會導致供應鏈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庫存偏高。因企業為了避免缺貨,通常還會增加庫存量,導致需求放大而造成庫存積壓。在缺乏生產協同的情況下,各環節之間庫存分布不合理,往往出現總庫存很高但頻繁斷貨的情況,從而導致庫存周轉率和客戶服務水平的降低。[JP]

    27績效評價存在缺陷

    對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績效評價,有些企業只簡單采用單一指標,如庫存周轉率作為評價指標,沒有考慮用戶反應時間與服務水平,常常忽視一些其他服務指標,如訂貨周轉時間、平均回頭訂貨次數、平均延遲時間、提前及延遲交貨時間等;有的企業采用訂貨滿意率為評價指標,但它不能評價訂貨的延遲水平。此外,由于供應鏈各成員企業以及企業內部各部門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標、績效評價尺度不同,造成績效指標無法客觀、真實地反映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管理的實際效能。

    3供應鏈視域下生產運營計劃的模型構建

    科學編制基于供應鏈的生產運營計劃,是企業管理體制變革、計劃控制系統優化的轉換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配合以組織架構重組和跨企業流程再造。要實現預期的既定目標,就需要構建一個供應鏈環境下的生產運營計劃系統總模型,使其從單向內需模式轉換為內、外需兼顧的雙向模式,通過項目進度管控方式,完善企業協調溝通機制,力求滿足市場環境的動態變化。供應鏈視域下生產運營計劃的模型如圖1所示。

    31實現供應鏈信息集成

    (1)集成化思想貫穿于企業內、外部的供應鏈中,通過供應鏈全程的信息集成管理,將內外供應鏈在功能、流程上進行整合,最終達到整個供應鏈系統的動態最優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快速反應能力。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主體是基于各自利益的合作關系、由多個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分散企業共同組成,因此制定生產運營計劃時,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訴求,還要兼顧供應鏈上其他成員的利益。

    (2)信息集成貫穿于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編制過程的始終,是計劃編制的關鍵和基礎。生產運營計劃編制的集成性,體現在上下游的縱向信息和核心企業與外協企業間的橫向信息兩方面,供應鏈相關聯企業間共享什么信息、如何共享成為信息集成建設的關鍵點。在供應鏈環境下,需要圍繞客戶需求進行全面系統信息集成設計,既要考慮單個企業的內部情況,又要考慮供應鏈的系統性。這項工作需通過規范信任機制,來約束供應鏈上各企業的行為,明確上、下游企業之間信息共享標準和范式,使其形成高效暢通的信息集成系統。

    32提高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柔性

    (1)編制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是一項十分繁雜的作業,需要在“鏈階點階鏈”的層級結構中從宏觀到微觀進行反復調整,并綜合多方不確定因素,使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能順利實施。在宏觀層面,要保證整個供應鏈的高效運轉;在微觀層面,要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子生產運營計劃來支撐整個供應鏈網絡的運行。另外,編制的計劃應保持一定柔性,以保證在實施過程中訂單、運營等狀態發生變化時,能夠快速調整,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2)主生產運營計劃、物料需求計劃以及生產作業計劃的制訂,通過對關聯企業生產活動的統一指揮、協調與控制,實現面向供應鏈的生產運營計劃的執行。而且對供應商和分銷商要進行能力與成本分析,將成本管理從傳統的單一企業核算擴展到整個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相關成員中,并實施全程管控,這充分體現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科學性與整體性。

    33提高生產運營計劃的同步性

    (1)外包外協和自制加工生產,是企業的兩條生產運營計劃的思路。客戶訂單經由銷售部門傳遞給生產運營計劃部門后,企業應當根據需求與訂貨的情況,并結合市場預測,以及企業生產能力和成本測算等因素,決策是否需要外包以及如何外包,以確保供應鏈供給的連續性。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可分為兩組模塊:一是核心企業主控的生產運營計劃主模塊,二是關聯企業生產運營計劃子模塊。供應鏈核心企業應及時獲取市場動態信息,制訂合理的生產主計劃;非核心企業應根據核心企業的生產主計劃制訂自身的生產主計劃與車間作業計劃。

    (2)將主計劃及其完成日期信息即時傳送至公共信息平臺,讓供應鏈透明有效運行。供應鏈相關聯企業在核心企業的協調下,在主計劃運營節奏的約束中,在供應鏈系統運營基礎上,確定出各階層生產周期的范圍和允許偏差,使供應鏈相關聯企業合理安排自己的生產進度和節拍。同時,制訂出各階層總體計劃框架,明確過程關鍵線路,并把焦點集中在關鍵資源上,優先制訂關鍵資源的運作計劃,并以此為實施標準,運用同步制造的理念,協調同階相關聯企業的交貨期,以確保生產負荷與生產能力的匹配。

    (2)對訂單的前期評審是工作的首要環節。在計劃部門主持下,與訂單生產涉及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評審,明確其品質要求、技術保證、生產工藝、交貨期等。針對訂單每個環節的處理時間節點,將責任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人。同時,生產計劃人員全程監控,及時反饋過程異常,快速解決主要問題,確保保質保量和按時交付。完善的訂單評審,能夠使生產、倉儲、搬運、運輸、包裝和分銷等環節,趨近“零時間成本”對接,使得生產運營計劃準確度和協調度得到提高,以速度和質量為優勢,為企業贏取更高的市場滿意度。

    (3)核心企業要對自身和上下游企業的供需能力,進行全面的系統評估。計劃人員組織相關部門主管,對短、中和長期的銷售和供應計劃,作實時的預測、調整和系統的安排。其中,企業短期和中長期的幾項指標,如對需求預測、生產供應、采購調整、實際訂單、新品上市期、庫存等指標的評估、分析和再確定工作,這是重要評估內容。同時,供應鏈物流部門對幾項關鍵指標,包括零售終端銷售狀況、渠道銷售流轉速度、供應鏈庫存周轉周期、生產供應快速響應程度、促銷及價格調整后需求變化等,也需要定期監測、預警和調整。這些指標的變化,直接影響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一旦變量中的任何一項產生變異,與之相關的部門,必須在計劃部門的統一協調下做出迅速響應、分析,并調整生產計劃。

    實施提前期優化策略

    (1)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不僅需要具有快速響應的敏捷性,還要求具有自我補償能力的柔性,以降低缺貨成本。因此,基于預訂單思想,實施提前期的優化策略,是實現“質量管理/可靠性”(QCR,Quality Control/Reliability)、有效客戶反應 (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管理的重要條件[12]。關聯企業在訂單正式下達前,執行在“負提前期”內的資源調配等準備工作,將以生產計劃為核心的訂單事后流程控制,變為正式下單之前的準備流程控制,將供應鏈的節點串行運作,優化為并行運作,縮短多階響應周期,減少供求環節響應時間。通過縮短提前期,實現供應鏈的柔性和敏捷性,從而提高交貨期的準時性。

    (2)實施提前期策略,有利于供應鏈的協調運作。核心企業提前一定時間,在將生產計劃的預訂單傳遞到上下游企業后,相關聯企業就可以提前進行物料需求分析、技術評審、采購申購、資源調度、通用件生產、前置工序加工等基礎準備工作。下游企業也可以通過信息反饋,預先了解上游企業的供給狀態。一旦正式訂單下達,就可“零等待”進入生產,從而將供求環節時間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時加快了物資流轉,降低整個供應鏈的庫存。

    (3)供應鏈的采購和分銷訂單以“電子看板”或電子信息形式,共享傳遞。關聯企業可以據此對自己的生產運營計劃進行調整,提前消除協調障礙,使供應鏈運作通暢。

    5打通瓶頸環節,提高供應鏈效率

    企業生產運營計劃除了受到自身能力的約束之外,還會受到供應鏈配套廠商和分銷商等諸多外在要素的約束,因此,識別過程瓶頸并打通,是提高供應鏈效率的重要方面。具體如下:

    (1)通常應考慮的約束要素主要有:①各關聯企業工序瓶頸。首先,把零部件加工計劃的工序按照無限排產倒排法,通過生產負荷率分析找出瓶頸點,即最高的為瓶頸設備。其次,生產依據瓶頸點的工序,把生產網絡分為瓶頸要素網絡和非瓶頸要素網絡。瓶頸要素網絡由瓶頸作業及其下游作業(包括市場需求和客戶訂單)構成,其余為非瓶頸要素網絡。第三,用“有限能力排產法”安排瓶頸點加工工序的生產作業進度計劃,再以瓶頸工序為基準,把瓶頸工序之前、之間和之后的工序分別按拉動、工藝順序、推動的方式排定。同時,動態制訂每個作業的運輸批量、加工批量,保證物流平衡,使在制品庫存合理,以及瓶頸工序利用率最大。②尋找出瓶頸后并平衡產能。能力平衡是企業進行外包決策和零部件(原材料)外購決策的重要依據。核心企業以及上游企業的產能狀況,反映了供應鏈的生產負荷,是制定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依據。但是,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下,本企業和上游企業的能力投入狀態,存在實時變化的可能性。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供應鏈相關聯企業通過生產能力的柔性組合,可以對供應鏈的生產負荷實時調整,以滿足市場的變化需求。當然,生產能力是有限能力,生產能力的柔性也是有限度的,要力求掌握生產能力最佳點。此外,當環境變化時,各相關聯企業及時修改生產運營計劃,貫徹滾動編制生產運營計劃的思想,使生產運營計劃發揮最大效用。也可以選擇突破瓶頸點的方式,通過對超出負荷工序的改善或者外包支持,甚至調動全員進行攻關,優化瓶頸點工序,從而提高瓶頸工序的負荷,以保證生產的流暢。

    (2)對供應鏈效率按照執行和計劃兩個層面進行分解。供應鏈效率包含多維指標,如客戶訂單的準時交貨率、到貨的準確率、倉庫提貨的準確率、貨物的破損率、運輸裝卸的速率等。供應鏈效率一旦按照執行和計劃兩個層面被分解后,管理者就會發現,影響供應鏈效率的因素,很多時候并非單獨來自于某一層面。由于在供應鏈系統運作過程中,存在著包括技術、時間、資源等,尤其是客戶需求的不確定變動,這些因素對供應鏈效率的影響很大。因此,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必須加強協商,打通瓶頸,提高供應鏈效率。

    6優化生產運營計劃和控制流程

    計劃由預測與決策兩個環節構成,是企業對需求的預測以及對生產流程的決策,而控制則是對生產流程的測量與評價。優化生產運營計劃和控制流程,是保證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能夠順利運行的重要工作內容。具體如下:

    (1)提升生產運營計劃和控制流程的敏捷與柔性。一般而言,供應鏈的生產運營計劃和控制,是諸多子計劃基于信息共享平臺,圍繞主計劃開展生產經營協調的過程。核心企業通過對內外信息動態掌握,可以依據市場動態,對子計劃供給能力進行優化整合,以此解決生產運營計劃中供需波動的不確定性,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

    (2)計劃與現實之間偏差的控制方法。供應鏈核心企業作為協同計劃的組織協調者,要定期對實際銷量和計劃數量的差異比率進行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衡量。通過對計劃執行的定期評估,及時糾正偏差,并確定下一次計劃應注意的問題。供應鏈計劃的運營,需要企業之間信息的傳遞及時、準確,生產運營計劃與控制才更有效、更具可行性,也因此要求企業建立和不斷完善企業內外的信息處理流程。

    (3)以生產進度信息核對、校正各流程的同步性。生產進度信息,是企業檢查生產運營計劃執行狀況的重要依據,也是滾動制訂生產運營計劃過程中,用于修正原有計劃和制訂新計劃的重要依據。通過檢查物料的投入和產出數量以及相應的時間和過程配套性,及時糾偏,動態控制和優化流程,保證產品能準時出貨。

    ()加強信息的實時反饋,建立一套完善的生產協調控制工作流程。為了保證生產的同步性和實時響應,主計劃與子計劃之間應當建立緊密的信息跟蹤反饋和控制流程,使供應鏈的生產與供求關系同步進行。首先,通過信息的實時反饋,企業實現對訂單的全面跟蹤監控與協調檢查;其次,通過對子計劃流程細分的再分析,與主計劃比較,及時發現生產問題并予以糾正,提前消除可能發生的隱患,使整個計劃流程的執行,處于有效地可控狀態。

    7動態控制生產庫存的存量與流量

    影響庫存流量和存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庫存決策機制,二是企業生產運作管理效率,三是物流管理運作績效。其中庫存決策機制是主要影響因素。在滿足客戶需求前提下,如何進行庫存管理才最有效?這就是庫存決策機制所要回答的問題。如果企業能夠與客戶以及供應商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在設計開發上互相合作,特別是“物聯網”技術越來越普及,可以有效地縮短供貨提前期,并且相互之間的需求信息也將更為確定,從而減小因放大訂貨和增加安全庫存量而造成的“牛鞭效應”。具體來說:

    (1)在一種網絡式的供應鏈模式下,通過建立多級、多點、多方管理庫存的策略,建立供應鏈上企業之間庫存管理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強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的合作關系,提高合作效率。

    (2)供應鏈庫存管理的效率體現在,通過整體協作,各關聯企業能夠同步實時獲取終端市場信息,使整個供應鏈與市場變化同步,使供應鏈各節點上的庫存量相應減少,上下游企業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庫存資金的占用,從而達到節省庫存成本,提高資本使用率的目的。

    8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組織形式和績效考核

    (1)調整企業組織機構。組織機構設置必須符合“生產交付”的核心目標,以生產運營計劃管理部門為主體,采購與物流、人力資源、質量、技術等為輔助支撐,組建一支以“生產交付”為核心的項目管理團隊,將人員定崗在生產各環節上,及時解決生產環節的設備和產品技術問題。

    (2)建立員工晉升與淘汰管理制度,同時設立人員素質標準化評價體系,建立高效薪酬績效管理制度,采取科學激勵手段。

    (3)完善企業績效考核機制。科學、全面地分析和評價供應鏈管理績效,是提升供應鏈整體服務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企業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只有根據企業發展需求,識別企業長處和不足,針對薄弱環節不斷調整,才能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激勵企業的活力。各部門及崗位的考核要與企業總績效掛鉤。在考核指標上,充分體現崗位與績效之間的關系,有效控制偏離企業整體利益的行為。

    5未來發展趨勢及結論

    未來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發展是以所有相關配套企業為基礎,以組建完整的供應鏈為系統,形成產業合作戰略同盟,從而使各企業同步共享客戶信息,形成協調一致的生產運營計劃和靈活的應變機制。未來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智能化、全球化將是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管理的必然選擇。

    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系統的管控,已是大勢所趨。面對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方法快速地植入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管理的實踐當中,是信息時代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管理的必經之路。統一標準的信息化平臺將給供應鏈相關聯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優勢,建設智慧型供應鏈協同計劃信息平臺,是今后關注的熱點。另外,虛擬供應鏈也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它是基于全球化的信息技術而建立的動態供應鏈,它使各企業因擺脫供應鏈上的從屬地位而感到平等和安全,故而能使供應鏈條企業效益最大化。同時,面對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生產運營計劃與控制也必須處在一個與之匹配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采用PDC(又叫戴明環)、ISO/TS1699:2002五大工具、六西格瑪、新舊QC七大手法、質量屋等多種工具進行審視,查找生產運營計劃缺陷所在并持續改進,從而使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13]。

    (2)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實施策略呈現多樣化。

    企業如何選擇生產運營計劃與控制的策略或策略組合,是實施供應鏈戰略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制造企業供應鏈管理策略受制于多因素影響,如外部競爭環境和企業自身環境、不同階段的同一種產品、同一個階段的不同種產品、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產品的保質期等,所選擇的生產運營計劃與控制策略不同,不能單純地比較每一種策略的優或劣,而應當根據企業與環境現狀的不同情況具體分析、綜合評價。

    總之,要實現供應鏈生產運營管控系統的優化,其前提條件必須有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持。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企業實踐層面,都需要做進一步地探索,使之匹配適應;與此同時,無論采用何種方式方法來實施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都要從企業戰略、經營理念、組織模式、業務流程等方面實施變革。運用有效的管理思維模式與實操工具,將分散型、經驗型、手工型管理改變為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數字信息化管理,加強對基礎數據的收集和反饋,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準確率,達到信息實時協同化,真正提高現有生產管理水平,優化生產運營計劃管理體系。未來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將更加注重相關聯企業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向全球化、虛擬化、戰略協同化、一體集成化、高端化、敏捷化和綠色化方面發展。當然,本文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有非對稱信息情況,希望通過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相關理論和有效操作方法的更進一步改善使其落到實處。雖然集中式計劃與分布式計劃相比而言成本降低、利潤增加,但對于企業而言,信息完全對稱在實踐層面還需要一定的過程。今后的研究將更多考慮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相關理論的探索和有效方法的創新,不僅僅通過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單一的操作方法,更多地會從企業的實際問題來深度思考新的有效模式。

    [HTH]參考文獻:

    [1] [ZK(#]

    李建祥,唐立新鋼鐵供應鏈生產計劃與調度研究綜述[J]控制工程,2010,17(1):123-126

    [2] 周威,金以慧基于增廣Lagrangian算法的供應鏈生產計劃協調優化[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7(10):132-1327

    [3]Guoquan Zhang,Jennifer Shang,Wenli Li Collaborative Production Planning of Supply Chain Under Price and Demand Uncertain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 77(3):590-603

    []董鵬,張東明制造業內部物流所處的困境及優化管理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36(5):67-73

    [5]Li-Chih Wang,Sian-Kun Lin ulti-gent Based gile anufacturing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 68(2):115-117

    [6]葛健,李燕風不確定環境下跨國供應鏈生產計劃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1(8):1120-1127

    [7]Bilge Bilgen pplication of Fuzzy athematical Programming pproach to the Production l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Supply Chain Network Problem[J] Expert Systems with pplications, 20 33(6):338-3398

    [8]周金宏,汪定偉分布式多工廠、多分銷商的供應鏈生產計劃模型[J]信息與控制,20130(2):171-17

    [9]方晗煒,肖人彬雙源渠道閉環供應鏈生產計劃的一種干擾恢復模型[J]控制與決策,20185(9):1303-1310

    [10]梁玲徐,偉佳需求不確定下閉環供應鏈生產計劃優化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135():5-9

    [11]周榮輔,王濤供應鏈生產計劃研究綜述[J]物流技術,2059(01):270-273

    第7篇: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產品運營總監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決策能力、談判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11、根據公司戰略,負責規劃紙黃金產品年度經營計劃,擬定并實施營銷方針和銷售策略;

    2、負責產品線上線下運營管理,產品上架、營銷推廣、流量轉化等系統工作

    3、負責制定產品專題、熱點活動的營銷策劃案,并推動執行;

    4、協同其他團隊共同完成任務目標,協調處理產品運營相關事務。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21.負責項目品牌建設和營銷策劃方案的制訂與實施;

    2.完成活動策劃、執行方案的撰寫,執行方案的順利達成;

    3.尋找營銷活動所需要的各類資源、合作,進行商務洽談等;

    4.總結分析各種推廣活動的數據資料,做出評價并提出優化方案;

    5、設置銷售目標、銷售模式、銷售戰略、銷售預算和獎勵計劃;

    6、準確掌握市場趨勢、需求變化、競爭對手和客戶反饋等方面的信息,為公司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31、負責市場洞察和用戶研究,并結合品牌用戶畫像,進行“指北生活”(APP/小程序)產品設計規劃與運營,其中包含積分、酒店、餐飲等模塊的整體用戶體驗;

    2、規劃管理平臺運營資源,通過用戶運營、活動運營、商品運營等方式,確保用戶持續增長、有效留存,提升用戶活躍和粘度,促進用戶付費;

    3、對市場和消費者進行分析,挖掘“指北生活”商品機會,打造爆款活動,驅動BU對產品、商品進行改造或定制,優化商品結構;

    4、對產品數據進行跟蹤與研究,分析運營效果,并優化運營策略。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41.制定產品需求計劃:結合公司戰略進行公司品牌和產品整體規劃、構建產品體系,進行原材料發掘,市場趨勢和產品可行性分析及設計(需要具體案例);

    2.制定產品業務規范:整理完善產品業務流程及相關內容;

    3.跟進產品銷售、客戶反饋,進行產品銷售數據分析,研究了解行業競品發展動態及客戶需求及行業市場前景;

    4.提出營銷策略產品迭代和新產品開發的建議,協助推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5.部門工作管理安排和溝通協調。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51、通過數據和用戶反饋,分析用戶需求、行為,引導和維護核心用戶,提升用戶留存;

    2、面向應用市場用戶進行需求調研,理解用戶對應用和服務的需求,引導用戶在應用市場完成應用的下載和使用;

    3、根據App運營目標,制定APP運營策略并執行,提升用戶活躍度;

    4、組織產品公測、內測,收集數據與問題,

    對運營數據、用戶行為數據等進行分析和挖掘,并整理和總結產品運營策略,提升運營質量。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61、負責社交平臺的新增、激活、留存、轉化工作,制定平臺整體運營規劃,包括新媒體運營、品牌運營、社群運營、用戶運營等;

    2、通過數據挖掘制定用戶運營策略并推進執行,對核心社交功能模塊進行日常維護和數據監控,定期分析運營效果,跟蹤用戶行為,優化用戶體驗,提升用戶數、活躍度、轉化率等;

    3、分析線上及線下推廣渠道,市場環境,競爭品牌,政策風險及其他風險要素,制定出產品定位,價格策略,品牌定位;

    4、負責社交平臺的活動策劃、線上和線下推廣,策劃、組織推廣活動,并進行分析和效果評估,觀察并復盤活動數據,優化活動策略,不斷提升社交平臺用戶量和活躍度;

    5、負責對產品平臺的所有運營數據分析,不斷優化運營策略,實現運營目標;

    6、負責公司運營團隊的管理,帶領部門員工按時按質完成項目運營任務,

    建立有效的運營機制,對流量、用戶數及轉化率負責;

    7、根據項目總體發展戰略和市場環境,制定項目整體運營管理策略,明確相應運營方案、計劃,并監管上述策略及方案的執行。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7A.全面負責公司產品的運營工作,并組織團隊進行實施;

    B.確定產品運營戰略規劃、產品定位、盈利模式以及運營指標等;

    C.編制和完善運營相關制度、業務流程、內部管理體系等;

    D.與推廣、營銷等部門合作,通過線下節假日等活動策劃、商家運營、產品運營等方式提升產品活躍用戶量、產品市場影響力及用戶粘度;

    E.構建用戶精準營銷體系,對運營指標進行數據分析,提升運營效能,挖掘新的商機和運營模式,推動業務增長;

    F.分析線上及線下推廣渠道、市場環境、競爭品牌、政策風險及其他風險要素,制定出產品定位、價格策略、品牌定位;

    第8篇: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何慧嫻女士與聯想大中華區總裁陳紹鵬共同啟動聯想2008奧運戰略儀式

    聯想的全國合作伙伴大會今年破例在“五一”前夕舉行,為的就是趕上奧運火炬公布的時間點,借勢向其全國渠道和新聞媒體聯想奧運戰略。可以預見的是,今明兩年內,奧運將成為聯想一系列市場活動的主旋律,即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兩大戰略。

    三重身份,十項計劃

    在此次會期間,“奧運歷史上唯一的三重贊助”為聯想高管們一再津津樂道。這三重身份包括國際奧委會TOP贊助伙伴、奧運會火炬接力全球伙伴和奧運會火炬設計單位。

    TOP贊助商的身份早已為我們所熟知,聯想成為奧運會火炬接力全球伙伴也在情理之中。聯想負責全球奧運營銷的副總裁李嵐介紹,根據規則,火炬接力的全球伙伴必須從國際奧委會的全球合作伙伴中選出,連本地合作伙伴都沒有參選資格。聯想作為北京奧運會的“主場”贊助商,自然也會全力爭取。倒是“祥云”火炬設計出自聯想設計團隊之手這一消息公布之初,還是著實有些出人意料。

    聯想大中華區總裁陳紹鵬透露,最初連聯想高層都不知曉下屬參與奧運火炬設計一事,一直到“祥云”方案4進1的最后關頭,領導層方才“喜出望外”。姑且不論此說是否屬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祥云”方案的最終勝出,不僅再次為聯想增光添彩,也為聯想帶來許多額外的利益,從奧運戰略所的內容來看,細心者就能夠體會到這步棋的精妙之處。

    聯想奧運戰略以“一起奧運、一起聯想”為主題,分為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兩大戰略,針對奧運籌備的不同階段和受眾,一共擬定了十項計劃。

    其中,科技奧運戰略包括為奧組委交付硬件設備的技術設備計劃、為信息系統提供服務的IT運營服務計劃、為各國代表團成員和新聞媒體提供信息服務的奧運網吧計劃、為比賽期間各國新聞媒體設置電腦維修中心的多品牌電腦維修計劃,以及將在奧林匹克公園建設的數字奧運體驗館計劃。

    人文奧運戰略包括在全球范圍展開的奧運火炬推廣計劃、結合奧運主題的公益傳播計劃、針對體育明星的全球冠軍計劃、旨在接待前來觀看奧運的全球大客戶的全球貴賓接待計劃,以及客戶關懷計劃。

    火炬成了全球營銷的關鍵點?

    下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聯想奧運戰略的真實目標指向。

    從目標受眾群體來看,十項計劃中的前兩項直接為奧組委提供服務,并非贊助權益事項,屬于純投入性質的“義務”,或許只有宣傳上的價值;有兩項計劃(奧運網吧計劃和多品牌電腦維修中心)主要是為國際性的新聞媒體提供服務,可以理解為聯想對國際媒體關系的維護;三項計劃(數字奧運體驗館、火炬推廣計劃和公益傳播計劃)面向普通公眾,一項計劃(全球冠軍計劃)面向體育明星,兩項計劃(全球貴賓接待計劃和千萬客戶關懷計劃)屬于回饋客戶。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十項計劃中具有真正意義上商業營銷價值的只有面向普通公眾的三項計劃。但是,如果進一步從地域上來分析,數字奧運體驗館只能面向主辦城市的公眾,以奧運聯想千縣行、奧運百城巡禮和奧運科技快車為構成的奧運主題公益傳播計劃,分別覆蓋5-6級縣鎮、4-5級城市和大城市的中小企業用戶,唯有奧運火炬推廣計劃能夠把營銷推廣的觸角伸到全球――盡管只能覆蓋到火炬傳遞沿途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分析到這里,也許明眼人已經發現問題所在:雖然聯想奧運戰略對中國市場的舉措已經比較充分,但是針對全球消費市場的覆蓋舉措乏善可陳!當然,這里并不是指國內市場不重要,而是對于聯想而言,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才是最亟待提升的地方。回溯奧運營銷的初衷,不難印證這一點,李嵐曾多次講過,聯想奧運營銷正是希望在全球范圍內打響Lenovo品牌。

    事實上,對于全球市場的奧運營銷,聯想并不是真的就乏善可陳,李嵐告訴記者,到了2008年8月,也就是奧運賽事進行期間,聯想將在這段時間集中推廣火力,包括全球的品牌廣告和電視轉播等廣告計劃。但是在此之前,“各個國家對于奧運的熱度不一樣”,李嵐暗示,此時并非是在那些地域進行大力推廣的最佳時機。

    也就是說,雖然聯想一直試圖借奧運之機在全球市場大展拳腳,但卻苦于缺乏合適的時機――這從聯想奧運戰略十項計劃中關于全球市場的空缺中可以得到印證,直到聯想找到了火炬這個契合點。當聯想成為火炬全球伙伴之后,即可以享受到火炬推廣的權益,而火炬傳遞路線不僅遍布全國的31個省、市、自治區,更是途經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這也意味著,不必等到奧運會開幕,聯想就可以借助火炬傳遞所帶給當地的奧運熱情進行自己的奧運推廣和營銷,也就大大拓展了奧運營銷的實現路徑。

    到了這里,也許我們就不難理解聯想對于贊助奧運火炬傳遞的志在必得。記者甚至可以大膽猜測聯想親自出馬設計奧運火炬的良苦用心:如果聯想同時兼具了TOP贊助商和火炬設計單位兩種身份的話,那么爭取它的第三個身份――火炬傳遞全球伙伴就更加勝券在握。當然,這也僅僅是猜測,不管當初的主觀動機是如何,聯想的確走了步好棋!

    “兩分”投入,四種產出

    “我們的投入不會超過總營收的2%”,在會后短短數十分鐘的媒體問答環節,已經有不下四家媒體先后問到聯想贊助奧運的投入費用情況,陳紹鵬只得一遍又一遍地如上作答。

    陳紹鵬進一步解釋,聯想贊助奧運的資金將分為兩類,一類是取得TOP贊助資格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這筆資金屬于聯想公司的額外支出,將分攤到該階段內每一個財政年度分別計入成本;另一類是圍繞奧運的營銷推廣費用,“聯想作為上市公司,財務數字是透明可見的,每年的市場推廣費用都不會超過當年總營收的兩個百分點;由于這兩年聯想的推廣將以奧運為首要重點,所以奧運營銷的費用將成為市場推廣經費的主要部分,但是同樣不會超過2%這個數字”。

    李嵐反復確認,“目前所做的營銷規劃,都是按照正常的投入水平”,但是她也透露,“公司高層正在和董事會探討追加投入的問題”,并表示這個問題后面將會“逐步落實”。

    關于聯想奧運營銷的投入產出,外界一直爭議不斷,此次會上陳紹鵬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復。他介紹,聯想對于奧運營銷的回報已經建立了一個評估模型,大致有四方面的指標:

    首先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聯想的監測體系的數據顯示,贊助奧運三年來,聯想的品牌知名度(無提示的品牌第一提及率)從62%提高到68%,美譽度從53%提高到62%。

    第二個指標是對當期銷售的拉動。陳紹鵬介紹:“2004年末的時候,我們的市場份額是32.7%;2006年12月時,我們的份額是36.7%,剔除并購IBM PC業務帶來的增長之外,這幾年凈增4%的市場份額。”

    第三個指標是品牌資產。陳紹鵬透露,第三方機構對聯想品牌的估值從2004年的307億元人民幣提升到2006年的607億元。

    第9篇:市場運營計劃范文

    《財經》記者 明叔亮

    4月初的一個周末,山東省東營市一個小鎮,一位60歲左右的老人走進中國移動營業廳,要求將手機換成廣告海報上打出的TD-SCDMA(下稱TD)。營業員的答復是:目前3G業務還沒有在這里推出,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推出。

    已經一年了,中移動“G3”的廣告出現在電視、地鐵以及路邊廣告牌上,比它的兩個競爭對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幾乎整整早了一年。在廣州、北京等大城市,TD手機也已推出贈送手機和話費的“試商用”促銷計劃。但是,要將業務推廣到小城鎮,顯然并不像打出廣告這么容易。

    現在,在3G正式發牌一個季度之后,中國電信運營商在3G市場的較量終于要真正開始了。4月3日,中國電信在北京市場上正式放號,并推出了3G上網卡的業務。至今,中國電信已在上海、江蘇、廣東等地全面啟動3G業務。

    4月28日,中國聯通將推出自己全新的全業務品牌“沃-WO”,囊括了中國聯通的固網、移動、寬帶等所有業務,但主打的還是由WCDMA網絡所承載的3G業務。按照計劃,中國聯通的3G業務將在5月17日前,在55個重點城市推出。屆時,3G大戰的“勝負”第一回合將見分曉。

    時間表一再提前

    國外的運營商們還沒能從耗資巨大的3G中獲得充分回報,但中國被壓抑數年的3G熱情一朝釋放,三家運營商均計劃以最快的速度完成3G網絡建設。

    2008年4月,中國移動集團率先將TD在北京、上海等奧運城市投入商用,并計劃2009年年底完成238個城市的網絡覆蓋,到2011年底覆蓋全國所有城市。至今,中國移動宣布已擁有50萬TD用戶,未來三年計劃發展3000萬3G用戶。

    中國電信則是在3G上押下賭注最大的一家,其管理層不厭其煩地在多個場合透露其既定計劃:2009年5月,中國電信就將在全部省會城市開通3G業務,兩個月之后覆蓋全國340個城市。中國電信希望2009年新增3000萬移動用戶,未來兩年使自己的用戶達到1億。

    看似最后一家來到市場的中國聯通則準備全國統一步調,一鳴驚人。“以5月17日為限,倒推一個月是網絡測試階段,再倒推一個月是網絡建設時間,真正留給廠商從設備中標到供貨的時間不足一個月。”一位參與此次中國聯通前期網絡建設的設備商人士透露。

    實際的時間表可能會比運營商高層的口頭表達更快,中國聯通原計劃5月17日在全國55個城市推出3G業務,但由于中國電信在市場上表現激進,中國聯通也加快了進程。

    “肯定不止55個城市,競爭壓力一經傳導到地方公司就會體現在市場上,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建網速度和業務推出的時間表被一再提前。”上述設備商人士表示。

    沒有秘密武器

    4月10日,中國移動在廣東正式推出了內置TD無線上網功能的“上網本”,這些個頭不大的筆記本屬于中國移動2009年3G市場“三加一”戰略當中的一項。

    中國移動市場部負責3G業務的侯廣吉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移動所確定的“三加一”戰略當中,包括了上網本、上網卡以及家庭信息機。

    目前來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所確定的3G業務重點也是上網卡和上網本,這是兩項最能直接體現3G業務網絡速率優勢的業務。

    中國電信北京公司的高層對《財經》記者表示,由于CDMA此前在上網卡業務上占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在3G業務啟動前期,這仍將是中國電信著重發展的業務。2009年,北京電信計劃獲得的100萬新增用戶,其中30%要仰仗上網卡。

    在歐美市場得到證明的“捆綁”策略,正在被中國電信移植到中國市場。中國電信將其寬帶、固話和手機產品捆綁在一起銷售給消費者,提供總體的套餐優惠。這一措施在南方市場已經取得不錯的表現,直接導致其今年一季度移動用戶大幅增長。

    在中國移動率先將上網本推向市場之后,中國電信的上網本也已推出,而4月28日,中國聯通也將推出其上網本業務。根據易觀國際分析師的預計,2009年,這一市場將會有140萬臺的規模,而2010年將達到270萬臺。

    中國聯通計劃在4月28日推出自己的新品牌“沃”的同時,也正式其WCDMA戰略。中國聯通與終端廠商的合作計劃已經開始,這被認為是聯通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環節。

    羅蘭貝格合伙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丁杰分析認為,3G時代的競爭將直接體現在手機終端的競爭上,吸引客戶、推廣業務均有賴于此,而中國聯通無疑在這一方面擁有絕對優勢。

    WCDMA終端在消費市場上是最具吸引力的一種制式,包括蘋果公司的iPhone均支持這一制式的手機。一位瑞銀的IT分析師估計,目前國內WCDMA水貨手機的數量接近4000萬部,這些用戶將是中國聯通潛在的客戶。中國聯通近期一直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與蘋果公司的談判,希望借iPhone之力進一步強化其市場吸引力,不過談判目前仍未到終點。

    面對對手的競爭,中國移動也并非無還手之力。雖然3G還未推出,但中國移動目前真正在小城鎮推廣的是一種被稱為“無線座機”的業務;其作用類似于固定電話,但也兼具了發短信等手機擁有的功能。中國移動希望借此抵抗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移動電話市場施予的沖擊,為自己保住更多的客戶。

    3G業務本身并沒有為運營商提供太多的秘密武器,競爭的關鍵,還在于三家運營商的傳統優勢和效率。華友世紀董事長王秦岱透露,為了將更多的增值業務合作伙伴留在手中,中國移動已經出臺政策,如果這些合作方能為消費者提供好的3G增值服務,中國移動將增加其在2G增值業務中的分成比例。

    誰贏3G

    對中國移動來說,運營商重組和3G發牌所帶來的市場競爭壓力正在逐漸顯現。

    2009年一季度,中國移動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0941)凈利潤增長僅為5.2%,增速明顯放緩。2008年,該指標增幅曾一度接近40%。由于TD用戶規模預期低于分析師此前的預期,以及市場競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3月31日,瑞銀將中國移動評級由“買入”下調至“持有”。

    瑞銀分析師王進在其報告中分析認為,中國移動資產折舊的壓力正在逐漸加大。2005年到2008年,由于有節制的資產折舊政策,中國移動的利潤增長速度一直高于收入的增速。但是,2009年一季度情況已經發生變化。瑞銀預計,中國移動2009年、2010年兩年的資產折舊為784億元和857億元,相應地會拖累其每股盈利至5.76元和5.57元。

    對于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來說,今年一季度在新增用戶數方面表現優異,分別取得493萬和480萬的增長,均創下新的增長記錄。

    中國電信是目前市場表現最具“侵略性”的運營商,而中國電信的市場前景也為資本市場看好。2009年1月以來,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0728)股價增幅一直跑在中國移動和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0762)前面。

    但是,新增用戶的增長勢頭,目前仍不能完全改變兩家公司的市場地位,3G競爭才剛剛開始。王進稱:“在新增用戶市場份額方面,中國電信或中國聯通可能成為贏家。但是,僅僅用戶市場份額的擴大無法使它們的估值持續提高。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需要改善它們的用戶結構,惟其如此,增加資本支出和運營支出才有意義。”

    對于中國聯通來說,能否充分發揮其終端方面的優勢仍是一個未知數。雖然擁有最為市場看好的WCDMA牌照,但分析人士也普遍認為,此前中國聯通表現出來的執行力也是三家當中最弱的一家。

    對于廣受市場追捧的中國電信來說,CDMA產業鏈方面的劣勢是中國電信的一大挑戰。到目前為止,中國電信的網絡規模和用戶規模仍舊是三張網絡當中最弱小的一家,而CDMA終端的數量和成本仍舊無法與中國聯通手中的WCDMA相比。

    在這場賽跑中,最大的受益者也許并非運營商而是設備商。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在年初的該部工作會議上曾透露,從2009年到2010年,運營商在3G方面的資本開支將達到2800億元。3月3日,他在一次講話中又進一步預測,2009年到2011年的3G網絡資本開支可能會達到4000億元。

    對于設備企業,大規模網絡建設的到來意味著通信市場的商機重啟。一家在TD市場占有主導地位的國內設備公司負責競標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此次運營商開啟的設備采購潮,可能是繼前幾年的小靈通、ADSL和中國移動GSM擴容之后最大的商機,其規模是前幾次機會無法比擬的。

    但業內分析人士不斷提醒,此次運營商資本投資狂潮已多少有“非理性”的因素。“在整體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政治目標下,運營商的資本開支數額在地方已成為一種攀比。”中國移動一位高層在調研之后表示,“真正的3G業務在幾年之內都會是非常小眾的市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成人网| 欧美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668溜溜吧成人影院| 成人免费视频69|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 成人免费黄网站| 91香蕉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 成人韩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欧美e片成人在线播放乱妇|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成人禁在线观看|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成人看的一级毛片|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成人18视频日本|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俄罗斯一级成人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