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傳統教育學習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教育學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教育學習

    第1篇: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教育傳播;傳播模式;課堂教學

    一、傳統課堂傳播模式的弊端

    傳統的課堂傳播模式脫胎于大眾傳播學。在傳播學中,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包括傳播者、受傳者、信息、媒介和反饋五大要素。以往對教育傳播學的研究更多的是同化大眾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將大眾傳播學的模式直接運用到教育傳播中,傳播者變為教師,受傳者是學生,教師講授內容即傳播信息,而教具及其他教學條件則構成傳播媒介。大眾傳播模式生長于“老三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土壤里,帶有較強的信息灌輸色彩。與大眾傳播行為相比,教學過程并不是簡單的信息流動與控制,課堂上信息的有效傳播并不完全等價于知識的形成。

    1.傳統課堂傳播模式忽視了知識的復雜性

    Per Flensburg 從信息技術的視角詳細分析了知識與信息的區別與聯系,并給出了公式性表述:①數據流+格式=數據;②數據+結構=信息;③信息+元數據=內容;④內容+上下文或者語境=知識。從知識由內容和上下文或語境兩部分組成,可以看出,知識的獲得既需要向學習者呈現內容,亦需要學習者完成對所學內容的語境的建構。大眾傳播行為的傳播對象往往停留在“內容”的層面上,而教育的特殊性對教育傳播的結果有明確要求,教育傳播的目的并非學生獲得傳播內容而是在“內容”的基礎上形成知識。

    2.傳統課堂傳播模式不利于知識生成

    從大眾傳播脫生而來的教育傳播,潛意識地在傳播模式上繼承了大眾傳播的“單向化”。單向化的傳播模式導致課堂上傳播行為的單一化,即只有教師向學生的傳播。在課堂傳播環境中的所有個體被分為兩方:一方是教師,另一方是學生。教師向所有學生傳播信息和知識,學生與教師建立單一的反饋關系。首先,這種反饋的力度和頻率是很難保證的;其次,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造成了學生間的相對孤立;第三,單向化傳播的課堂天然地將教師和學生劃為兩方,正體現了大眾傳播的一大缺點: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分離性。

    二、學習共同體理念下的課堂傳播模式

    1.學習共同體

    目前,對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學術界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普遍認為學習共同體由穩定的學習者及指導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要素組成。學習共同體有以下特點:

    (1)一些個體因為某個既定的學習目標或者某個共同的學習興趣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團體或社區

    (2)在這個團體中,每個成員都參與到共同目標的學習中,成員間共享話語權,通過思考、探索、會話、協作來完成目標

    這個團體的學習進度不是整齊劃一的,單個成員對共同的學習任務都具有獨立的思考和探索,并且在共同任務之外成員又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興趣點和學習方向。無論是共同探索的成果還是個別成員獨立思考的成果都在團體內進行傳播和共享。

    (3)學習共同體內的成員對共同學習任務的理解和背景知識必然是不同的

    在自發形成的共同體中,學習者有高、低級之分,層次較高的學習者自然獲得較多的話語權;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共同體殊的助學者。無論在何種學習共同體內,話語權都不會被獨享。

    2.學習共同體理念下的課堂傳播模式

    學習共同體理念堅持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參與、活動、反思、會話、協作等行為,話語權在成員間共享,從形式上打破了傳統課堂中的單向性傳播,提高了學習者的參與度和對學習共同體的歸屬感,客觀上解決了傳統課堂傳播局限于信息傳播的缺點,有利于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和生成,從而實現真正的知識傳播。

    (1)在該模式下,課堂中的傳播行為不再單一

    話語權從教師的掌控中獨立出來在成員中傳遞,教師作為助學者維持其傳遞秩序。

    (2)傳播行為中的角色發生變化,傳播者變為當時話語人,受傳者變為其他共同體成員

    教師和學生不再固定作為傳播者和受傳者,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參與度和對課堂的歸屬感。同時,傳播不再局限于教師和學生之間,而是發生在所有共同體成員之間。

    (3)解放話語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在高參與度和歸屬感的環境下,對話和思考的活動性增加,課堂中發生的不僅僅是淺層的信息的傳遞和接收,更易于知識在整個共同體內的產生和建構。

    由于筆者能力有限,該模式僅是一種初級探索,文中難免有錯誤之處。同時,本文僅從傳播行為角度對課堂教學傳播模式進行了簡單構建,尚未較深入地涉及該傳播系統中各要素間的影響關系,其在傳播行為前、中、后的狀態變化以及傳播效果的檢測等等,有待后續研究。

    參考文獻:

    第2篇: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1.1將教師的講授與自我學習向結合

    傳統教育方法,通過課堂為基礎,將教師的授課與學生之間的討論研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這個體系之中教師是主導者,學生討論起到輔助作用。將自主學習與接受性的學習相互結合,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加師生之間交流的機會。而在遠程教育之中,雖然并沒有學生之間的討論,但是對于自主學習的要求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強,學生要自行的對學習的目標和重點來進行學習,同時進行時間的規劃,最后取得成果。

    1.2實踐教學環節安排不足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實踐,那么學生在完成了學習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實際情況中將知識加以應用。目前來說教育的目標已經從單純的知識教學向實踐教學不斷地進行轉化,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增長,這樣才能在畢業之后適應實際的工作情況。雖然說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重視時間的部分,但已經有很多學校在傳統教學的方法之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實踐學習的部分。要注意到,遠程教育的應用者主要都是在職者,他們對實踐經驗的重視程度比起傳統教育方法的學習者來說更為迫切。但是遠程教育由于自身的形式限制,并不能提供場地或者條件來為學生增長實踐的經驗,只能以一些畢業設計之類的形式來對學生的施加能力來做出考驗,這當然是遠遠不足夠的。

    2遠程教育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區別

    2.1教學模式方面存在差異

    教學模式之間的差異是遠程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之間顯而易見的區別所在。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的各項內容,教學節奏都是由教師來進行決定,而學生對學習次序和重點不能自行決定,只能靠教師的講述,在學習姿態上屬于被動的接受者。而遠程教育對這個方面則是截然相反的,教師只是擔任學習資源的提供者,而學生在學習上更為主動和自由。

    2.2師生交流方式的差異

    通過傳統教育模式教師與學生同聚一堂,在教室中進行講授,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學習,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可以直接的向教師提問并獲得解答,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講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設置,同時學生之間也能獲得交流。而在遠程教育的方式下就不同,教師與學生之間并不能進行當面的交流,學生也只能自行記下筆記。若要對教師的教學提出疑問或者建議就只能在課后通過電話或網上聊天的方法。這就是遠程教學中的一個重大的缺點。總的來說,遠程教育模式在課程的選擇和學習時間的決定上更加自由,但是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自由性就大大降低了。要注意到,常規的課堂教學方法有著電腦所難以代替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上活躍的氣氛和教師針對問題給出的解答能夠大大的增進學習成果,教師也可以自由的發揮自身的教學才華和課程設計方法,而遠程教育在這方面就遠遠不及。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自認為學習條件(時間精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者更加傾向于選擇遠程教學的學習方法,同時慣于傳統學習方法的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對遠程教學法得到適應,并不會出現難以適應或者學習效果大幅下降的情況。與此同時遠程教育的學習者明顯的對于學習內容的交流程度較少,對于學習內容的心得體會難以得到交流和修正,但是獲得的學習資料明顯的更加豐富,可以在學習資料上獲得更多的參考。

    3完善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策略

    3.1可以考慮在學生開始學習之前進行預先培訓

    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主要過程都是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考慮到參與遠程教育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正在工作的人員,首先對于相關的知識已經多半淡忘,對于學習也很有可能不太適應,在開設學習之前需要進行相關的資料學習或者工作人員的介紹或者培訓,幫組學習者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得到提升。

    3.2采用虛擬技術,讓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隨著我國的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實際工作能力越來越重視,而對于遠程教育來說,假如缺少了實踐環節,那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就會大幅降低,達不到遠程教育的成果。因此,如果要提高遠程教育的工作成果,就有必要對遠程教育過程中的實踐學習做出提升。對于遠程學習來說,一般學生時間不多,學校也缺乏條件來給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因為這樣的原因,就需要應用虛擬技術來建立模擬實際情況的實踐學習條件。利用現代技術來對實際中可能面對情況來進行模擬,讓學生獲得接近現實的實踐經驗。通過采用網絡虛擬實驗室可以獲得以下優勢:①由于是在網絡上構建的虛擬實驗環境,除了軟件費用之外不需要太多的支出,相比于實際利用設備來進行操作來說,在經濟性上有著明顯的優勢。②符合遠程教育更好的利用零碎時間和便利的特性,使得學習者可以在網絡環境下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模擬現實的學習,這樣的便利性是傳統教育遠遠無法做到的。③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與能力自由的定制實踐學習的內容,充分的培養各方面的能力。④虛擬實驗環境對于很多工科和理科的內容也可以進行模擬,既不存在實踐中的危險性,同時也拓展了遠程學習的范圍。

    3.3增強師生間的教學交流

    之前已經提到過,傳統教育模式教師可以在教師與學生展開交流并對教學內容作出修改,但是在遠程教育之中這一點就無法做到,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交流的渠道。這就要求學校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途徑進行拓展,不斷豐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渠道。比如說,學校可以建立相關的討論群組和論壇,并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和有建設性意見的時候與老師或者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從而提高工作成果與工作質量。

    3.4提供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教學資源

    由于遠程接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和學習能力還有學習目的都各不相同,一些學習者已經具備了很多的實踐經驗,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進行指導,另一部分學生則沒什么知識基礎,需要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來強化自身。學校在進行遠程教育的時候也要充分的考慮到這些問題,在教學資源的設置上秉承豐富化和廣泛性的原則,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來獲得知識的補充,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果,這也是提高遠程教育水平的重要努力方向。同時,對于遠程教育的課程而言,要提高實用性,不能是機械的對課本的復述,而是要與時俱進并結合技術應用的實際,從而更好的創造教育成果。

    4結語

    第3篇: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傳統教學優勢弊端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顯示出來的特性越來越突出,強大的自動化特征和人工智能,豐富多彩的界面和悅耳動聽的音樂,均使計算機成為重要的現代化教學媒體。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簡稱多媒體,是利用計算機綜合處理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并在他們之間建立邏輯連接,集成一個具有交互性的系統的技術。

    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包括演講、報告、教學、新聞等,以其突出的特點迅速普及開來,給現代教育補充了新鮮的血液,也給傳統的教學方法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不少學校開始更加關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然而,多媒體并不是萬金油,它的優點很多,缺點也不少,并不能夠完全替代傳統教學。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體會,現從以下幾方面比較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弊端。

    1.教育資本的投入方面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集中在板書、圖表及標本,能夠利用較少的投入實現較大的效果。多媒體教學需要借助更多的器械才能夠展現出其特點,一個標準的多媒體教室,需要配備的物件包括電子計算機、投影儀、幕布、音響系統、控制系統等,投入相對較多,尤其是投影儀,它的價格昂貴,在不少教育資源缺乏的地方是很難達到這樣的標準的。

    2.硬件系統的維護方面

    傳統的器械維護簡單,耗材主要集中在粉筆,價格低,操作簡單,圖表和標本更是能夠反復利用,從而節省了大量的資源;多媒體的硬件系統較多,價格昂貴,容易耗損,如果不能夠合理使用,就是一筆較大的投入。例如:計算機同大多數電器一樣,有使用年限,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部件都在老化,甚至是損壞,其大部分配件的使用年限僅僅只有幾年,有的甚至只有幾個月,像光驅、鼠標、鍵盤這些使用頻繁的設備,這些后期的投入是不小的負擔。另外,投影儀也是耗損大戶。

    3.教學準備方面

    教案的準備是每一位教師備課必不可少的內容,傳統教學中教師都是寫在紙張上,工作量相對較大,且教案的修改更是一項繁重的工作,往往一處需要修改時,整個教案都需要重新書寫。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后,教案的書寫和維護更加輕松,可利用打印機進行教案的打印,從而使教案看起來更加整潔,容易辨認,計算機的儲存技術也更有利于教案的修改,少量的改動不會影響到整個教案。

    4.教學效果方面

    傳統教學方法傳承千年,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無論是板書還是圖表,都能夠傳遞大量的信息,然而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著不足,特別是在形態教學方面,表現力不足。在這方面,多媒體教學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動畫、圖像、視頻、聲音能夠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來。例如:在解剖寄生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手段只能夠借助標本和圖表來展示,而采用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借助電子計算機,充分地利用圖片、聲音、動畫等。

    5.健康問題方面

    傳統教學主要面臨的問題是關于粉塵的問題,粉筆書寫和擦黑板時都會漂浮大量的粉塵,嚴重污染教室環境,對教師和學生的健康存在潛在的影響,雖然新的無塵粉筆有所改善,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如果改用電子黑板,雖然能夠徹底避免粉塵問題,但要加大硬件投入和后期維護資本。多媒體雖然沒有粉塵的污染,但是增加了很多新的問題,因為電器的使用帶來了新的污染,如光污染、聲音污染、輻射污染,這些都對教師和學生的健康不利。

    6.媒體掌握方面

    傳統媒體使用簡單,容易掌握,上手快;而新的多媒體技術則要求教師不但要掌握相當的電腦技術,而且要學會一些基本軟件的使用,如常見的幻燈制作軟件、文字排版軟件等。這些專業軟件雖然不斷優化,盡可能讓人更容易使用,但是畢竟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有的還需要系統化的學習,這對于年輕教師可能沒什么大問題,但對于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的高年資教師,則是一個相當大的難題。為了更好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教師不僅要學習電腦基本技術,而且要學習多媒體軟件制作技術,這對于很多高年資的教師都是一個難題。

    7.遠程教學方面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的教育手段越來越難以實現現代化的生活,工作與學習間的矛盾也表現得尤為突出。為了更好地工作,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而系統化的學習必然會耽誤到正常的工作,傳統的教學只能通過函授來解決,但函授根本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但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網絡則能遠程傳遞文本、圖片、聲音、錄像等。目前社會上很多職業技能的培訓和輔導,大部分都是通過遠程教學實現的,而這都是傳統教學無法實現的。

    8.資源共享方面

    傳統教學難以實現資源共享,缺少交流,很多好的方法難以傳遞,且年資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也很難傳授給那些迫切需要成長的年輕教師。但隨著通訊行業的不斷發展,人與人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容易,網絡的普及也在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這方便了現代媒體教學的資源共享與交流,而且精品課程網站的建立可以讓更多的教師學習和使用一些效果突出、制作精美的教學課件。

    從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教學雖然有很大的缺點,但是依然有它存在的價值,而多媒體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依然存在問題,如何合理地分配使用,給教學帶來更大更好的效果,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如何在投入、維護和操作方面做得更好,也是多媒體技術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堯斌,楊應迪.淺析多媒體教學的優缺點.科技信息.2008,19:10.

    第4篇: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關鍵詞: 微課;傳統教學;教學方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微產物如雨后春筍般的迅速誕生,從而我們的教學也被帶入到了“微時代”。

    一、微課的發展史

    微課最早誕生于2008年,由美國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首創。他主要將微課應用于本學院的《職業安全》課程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被后人戲稱為“一分鐘教授”。

    在我國,率先提出“微課”這一概念的是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他認為微課是“微型教學視頻課例”的簡稱,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組合。

    二、微課的優勢與不足

    1、微課的優勢

    (1)主體突出,目標明確

    微課最突出的特征是“微”字,它主要是為了解決或突出課堂教學中的某個重點內容或難點內容而形成的教學資源。因此微課教學目標的設定相對單一,教學內容的指向性相對明確,教學主題相對突出。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某個知識點不理解、不清楚時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選擇相應微課視頻直接觀看進而從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2)短小精悍,選擇靈活

    微課視頻的學習時間相對于傳統教學來說較短,一般控制在3~10分鐘左右,這樣對于學習者來說他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同時,由于微課內容短小精悍,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自定學習步調、靈活選擇相應的微課視頻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2、微課的不足

    (1)師生間情感交流困難

    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而微課視頻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只能通過事前錄制的視頻、課件等內容按部就班的播放,教師無法與學生進行眼神的交流,實現心靈的交匯,教師的言傳身教、人格魅力也同時被削弱了,這樣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2)知識點鏈接不緊密

    微課的主要特點是一個“微”字,因此其視頻內容比較短小,教學目標比較單一,具有很好的靈活性。但也正因為如此,導致不能涵蓋學生所學的全部內容,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就不緊密了,使得學生不能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直觀而整體的感受。

    三、傳統教學的優勢與不足

    1、傳統教學的優勢

    (1)教師為主,注重引導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以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主要是教師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已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集合講解與板書于一體,對學生實施循序漸進的引導,并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堂上接受知識點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在課堂教師通過對教學節奏的控制、教學情境的設置、案例引導等教學方式來靈活調整課堂氣氛,師生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直接,學生的思維能夠被很好的調動起來,緊跟教師的講課思路,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條理性強,便于記憶

    傳統的教學主要采用“粉筆+黑板”的模式,教師通過邊講、邊寫、邊畫,使教學中的難點、重點突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做到邊聽課,邊記錄、邊理解,這樣形成的記憶比較全面,記錄的筆記也比較完整、系統、有條理,也為學習者今后的復習提供一定的教學資料。

    2、傳統教學的不足

    (1)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一般是在課堂上通過聽取教師的講授而被動的接受知識,屬于“填鴨式”教學方式。在這種被動學習模式下,有些學生就養成了不愛動腦、不愛思考、不愛提問題,而形成了老師教什么,我學什么,老師講什么,我聽什么的壞習慣,這樣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同時也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

    (2)規定內容多,授課容量少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一般較多,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教師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需要一定的速度。并且傳統教學中板書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書寫板書時,遇到公式、表格、繪圖時就會占用更多的時間,致使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有些問題講不深、講不透,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傳統教學與微課教學的融合

    通過上面的分析,在了解了微課教學與傳統教學各自的優勢和不足的基礎上,如果我們能夠將這兩種教學模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就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課前預習:微課為傳統教學模式進行知識的鋪墊

    微課視頻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因此課前教師可以將已經制作好的微課內容上傳到學習平臺上,學習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課前隨時隨地利用電腦、手機、IPAD等通信設備自主的訪問學習平臺進行課前學習,并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重點及不明白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帶著這些問題有針對性的聽講,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得到充分的調動,同時實現了教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目標的轉換。

    2、課堂學習:微課與傳統教學相融合提高學習者學習興趣

    據科學研究表明,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在10分鐘左右。因此在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穿一個個合理的、小小的微課,這樣既可以豐富了呆板的教學模式,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的調動,學習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將微課與傳統教學有機的融合起來,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取長補短,加以優化組合,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關中客.微課程.中國信息技術教育[J].2011(17):32-34

    第5篇: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一、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與劣勢

    多媒體教學是指將計算機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學生個別化教學及教學管理等各教學環節,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軟件提供了大量、豐富、具體、生動、直觀和形象的視頻信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進行學習,如利用人機對話來強化學生的聽說能力等。

    在多媒體教學中,可造性和人性化得到了加強,多媒體引入教學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多媒體的運用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

    但是,過多依賴于多媒體技術,把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通過使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出來,多媒體教學的劣勢也就顯現出來了:許多教師由于沒有把握好教學環節與教學節奏,一味追求“多”“快”,快速地滾動播放屏幕上的內容,使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只能“走馬觀花”,無法做筆記,更談不上消化課堂內容。而且,這樣的教學易引發學生學習疲勞、興趣降低、學習效果事倍功半,達不到教學目的。并且,雖然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于一體,能極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沒有了,多媒體的聲音代替了教師的話語,圖像的顯示代替了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口頭交流也減少了。本來通過師生的互動來實現的英語課堂活躍的氣氛消失了,多媒體的聲像嚴重影響了學生思考、發言的積極性。

    二、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與劣勢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優越性無法被完全替代。其優勢在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因材施教,及時地更改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并利用教師豐富的閱歷和經驗對課文進行聲情并茂的講解。更重要的是,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表情和反映隨時調整授課方式和內容,師生交互的機會較多,師生關系較融洽。拿高一新課標第一冊第四單元來說,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以此教學為例,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科學思想,什么是或文化傳統。在探討生命起源的科學道理之前,讓學生以聽故事或講故事的方式,交流有關宇宙的起源的種種傳說,既有趣味性,又能調動學生的相關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點評不失時機,與學生進行了及時互動。

    不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教學手段單一,教學過程機械,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長時間板書,相對減少了教學的信息量,增加了教師勞動量及花費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

    三、傳統課堂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互補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選用恰當的表現媒體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對于教學高一新課標第一冊第四單元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將 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 和Comprehending四部分整合在一起上一節閱讀課,以多媒體演示占主要地位;

    第二,將Leaning about language和 Workbook中的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 Using Structures整合在一起上一節語法課,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

    第三,聽力Using language中的 Listening與 Workbook中 Listening和Listening task三部分話題較為接近,其中Listening部分是介紹三位對地球引力的認識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偉人。在提高聽力的同時,為下文的Reading部分作了鋪墊。Workbook中 Listening是關于轟動一時的航天英雄楊利偉的故事。通過聽力練習,讓學生了解作為宇航員所需要哪些素質。而Listening task中的聽力則是向學生展示space travel 的潛在價值。既然三部分都在談論與Astronomy有關的內容,所以放在一起處理比較合適。而這時多媒體的介入必不可少,而且聽力原文及答案可以在屏幕上直接給出,可謂省時省力;

    第四,把Using Language 中的Speaking 和 Workbook 中的 Talking 和 Speaking task放在一起整合成一節口語訓練課。這幾部分涉及本單元的功能句,指導學生學會如何思考需要的東西,怎樣給別人以指示以及如何向別人問問題,當然,這個還要傳統課堂教學與之互動唱主角;

    第6篇: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教育是一項人本工程,其根本目標在于塑造和培養四有新人。當前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末端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于大家的視野之中。

    1、自立意識和能力弱化,堅忍品格衰退。自立意識是獨立人格的確證,是其他品格生成的基礎。牢固的自立意識對人的一生將起到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自立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時期。調查顯示,目前的城市小學和鄉村小學,均已開設了勞動課,培訓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但是對于自己的衣物的清洗和是否幫家里做事時,卻有很少人做過。事實是客觀的,小學生自立意識和能力弱化的現象絕非個別,我們的大多數小學生在物質享受日益膨脹的今天,卻放棄了堅強和忍耐。

    2、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萎縮。合作意識是個體能夠與周圍社會群體和諧相處的資審表,團隊精神是個體為一個社會利益共同體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證。競爭并不否認合作,恰恰相反,競爭首先意味著在一定范圍內的合作。尤其是社會分工發展到極致的未來社會,更加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調查中注意到,小學生對合作的理解步入了狹隘的極端,對團隊的認識更是淺顯。被調查的小學生一致認為自己和其他同學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成績的競爭,“別人考多了,自己面子上沒光,回家不好交代。”只有個別學生認為自己和特定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同學關系“很鐵”,甘愿為他(她)們作出一些犧牲。據有的父母講,在與父母因瑣事產生矛盾或沖突時,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任著自己的性子把責任歸咎于父母一方,不講道理,聽不得規勸。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有明確的定位和要求,從中可以看出小學教育教學中此方面的漏洞。

    3、愛心淡化,寬容意識淡薄。愛心不僅是情感中最純真最善良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人類作為一個高級物種類群向心力的源泉,還是人類社會得以有序運行的強大約束力量。而寬容是人性中重要的閃光點,寬容能喚起人們的潛意識,在關鍵的時候能矯正他們的人生之舵。寬容不僅需要“海量”,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怎樣運用寬容理順人與人的對應關系,使其達到和諧的統一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有位老師發現一位學生上課時時常低著頭畫些什么,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沒有發火,只是憨憨地笑著,要學生課后再加工畫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學生上課時再沒有畫畫,各門課都學得不錯,后來他成為頗有造詣的漫畫家。被尊重、被關愛是一種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對成長期的孩子尤是這樣。但這種人格修養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就的。從小學階段注重對小學生的培養和塑造,是根本性的舉措。

    二、對策建議

    1、小學教師培訓和課程設置。在課程計劃安排中有意識地增大歷史文化課程的比重,做好鋪墊。現實中就業壓力和諸多媒體藝術的強烈沖擊使小學教師本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非常淡薄,所以有必要從根源上首先保證傳統文化的滲透,通過正面的知識傳授加強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2、傳統文化授課方式的改革。我們可以從“圖說中國”和百家講壇中發現啟示,然后由教師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注重教學的實用性,以便能被小學層次的對象在看似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普遍接受。

    第7篇: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關鍵詞]聽力 反傳統 教學

    一、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距離《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差距很大,學生在學完大學英語基礎階段課程后,聽力理解能力依然偏低。畢業后,很多學生難以用英語與外國合作方進行交流,聽外臺英語報道也十分吃力,不能有效滿足工作對外語能力的需要。因此,在大學階段,學生就應該努力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

    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中,教師很少給學生講授聽力的方法,而更多的只是將大量的聽力材料灌輸給學生,大都采用一種固定的傳統模式,即講解單詞和句子、提出問題、給出答案。學生覺得這種教學模式很乏味,進而對聽力學習失去了興趣,這便成了英語聽力學習中最大的障礙。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有必要探索一下新的教學模式。

    筆者根據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聽力訓練的方法以就教于同仁。

    二、大學英語聽力的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教師在聽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采用新的教學策略。Mendelsohn對策略教學法( Strategy- based Approach)定義為:“策略教學法是源于策略指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教學目標為如何教學生去聽。”(1995:134)這些策略包括判斷語言背景、話語主題和意義等。教師教會學生掌握正常語流中的語音、語調以及在跟讀練習中掌握關鍵詞的技巧,并進一步將聽說寫相結合,促使所聽材料轉化為理解性輸入與輸出,這是非常重要的(孫燕平2001:33)。

    要提高聽力理解能力,既要進行大量的聽力練習,同時也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掌握基本的聽力技能。語言基本功指的是掌握語音、詞匯、語法、語用學等各方面的知識以及常用句型,包括口語中的一些習慣表達方法,熟練掌握它們是打好語言基本功的關鍵。

    正確發音、標準語音語調均可激發學習情感,詞匯系統的掌握是培養語言意識的基礎和保障,扎實的語法功底及語言學理論可以引導和啟發學習者逐步領略英語的語言美,并開始嘗試著體驗文化差異(黃波2010:116-119)。

    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強化語音、詞匯、語法教學,結合話語所提供的語境進行語用推理,同時給學生提供背景介紹和文化知識,提高英語聽力的綜合能力。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學生的綜合語言水平本身就存在著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主要聽力困難,實施針對性的教學,以便幫助學生克服聽力困難,提高教學效率。”(張正厚2010:33-37)

    (一)語音

    語音上的變化(連讀、弱讀、省音、失去爆破等)使在語流中的詞發生變化,這會造成聽力的困難。我國傳統的“啞巴英語”教學使學生往往忽視了對語音的重視,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向學生傳授語音知識,這是十分必要的。語音包括正確辨音、熟悉音變現象、了解句子重音與語調等的表意作用。

    (1) 正確辨音

    有些學生由于自己發音不準,因而很難正確辨音,造成了聽力理解上的錯誤。因此,要提高聽力,首先就必須學會正確辨音。有時兩個句子只有一音之差,意思完全不一樣,如:

    Are you going to sell the boat? [sel]

    你要將這只船賣掉嗎?

    Are you going to sail the boat? [seil]

    你要開船嗎?

    (2) 音變現象

    除了識別單個音素之外,學生還必須熟悉快速話語中的音變現象。快速話語中的語音變化是造成聽力理解困難的原因之一。因此,學生應對英語的這些語音變化規律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提高英語語音的辨別能力。英語話語中常見的音變現象有:

    連音(Liaison):前一個詞與后一個詞相連接而形成的讀音叫連音或連讀。關于語音與聽力理解的關系,已有文獻集中反映了連音是影響語流切分的問題之一(陸國君2007:117-121)。連音是口語中經常出現的音變現象。英語連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前一個詞以輔音結尾,后一詞以元音開頭,輔音和元音連在一起讀便形成連讀,如:turn off連讀后成了[ ];另一種是前一個以元音結尾,后一個也是以元音開頭,兩個元音連在一起讀便形成了連讀,如:do it連讀后成了 [' du:(w) it] (在這里[w]起了連接作用)。

    加音(Link-r或-re):加音指在連貫語流中為了發音方便而在音節間或詞與詞之間添加的語音。英語中的加音通常為/r/音,如:more and more加音后成了[ ]。

    省音(Elision):省音指說話人為了發音方便而省去音節之間或詞與詞之間的語音。省音在快速話語中相當普遍,如:psychology省音后成了[ ]。

    失去爆破(Loss of Plosive):當一個爆破音后面緊跟著另一個爆破音時,第一個爆破音不發生爆破,而是只做發音口形,稍作停頓后即可發出后面的爆破音,這第一個爆破音就叫做“失去爆破”。前一個爆破音雖不發出,但要停頓一會兒,所停頓的時間要和發此音時所需要的時間一樣長,如:big gun失爆后成了 [ ]。

    弱讀(Weakening):句子中除了重要的詞要用句子重音以外,其他詞在語句里相對不太重要,因此往往弱讀。這類詞一般有前置詞、連接詞、助動詞、人稱代詞等,如:I took some ink and some sheets of paper.[ ]

    同化(Assimilation):在兩個本不相似的音連接起來一并發出的時候,由于互相影響,互相適應,變為相同或相似的音,這叫做同化,如:this year [ ]。

    (3) 句子重音

    句子重音指對句子中相對比較重要的單詞進行重讀以強調其意義。單詞越重要,讀音就越重,而重要的單詞往往是實詞(Content Word),如:She 'knew what it 'meant. (她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同一個句子,由于句子重音所處的位置不同,所強調的單詞不一樣,其意義也不一樣,如:

    I heard Tom crying.

    我聽見湯姆在哭。

    1)'I heard Tom crying.(強調是“我”而不是別人)

    2)I 'heard Tom crying.(強調是“聽到”而不是看到)

    3)I heard 'Tom crying.(強調是“湯姆”而不是其他人)

    4)I heard Tom 'crying.(強調在“哭”而不是在做其他事)

    (4) 語調

    聽力理解和語調密不可分。Baar認為,比較文章結構來說,語調能為聽者提供更為可靠的線索,能幫助他們重構文章的主題內容(Barr1990)。英語中可用不同的語調來區別句子的種類如陳述句、疑問句等,也可用來表達說話人的態度和情感。英語中常見的語調類型有:降調(Falling Intonation)、升調(Rising Intonation)、降升調(Fall-Rise Intonation)、升降調(Rise-Fall Intonation)、平調(Level Intonation)、升降升調(Rise-Fall-Rise Intonation)等。同一個句子,語調不同,含義就會出現差異,如:

    What a beautiful day!

    今天天氣真好!

    (二)詞匯

    詞匯障礙主要是詞匯量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視覺詞匯與聽覺詞匯之間的差距。有很多單詞學生看得懂但聽不懂或是反應過慢,這自然會影響學生的聽力。若話語中的大部分詞匯都聽不懂,理解話語當然就很困難。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盡可能地增加學生的聽覺詞匯,這是提高聽力理解的根本。

    教師應要求學生對英語詞匯的分類和構成有所了解,同時也要掌握一些常用的短語和習語。一般來說,聽力材料中沒有太多的生詞,但有些詞學生卻覺得有點難理解,好像沒學過。因此在做聽力練習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熟悉詞的發音;2)正確理解多義詞的確切含義;3)培養猜測詞語的能力;4)了解英美詞匯的區別。

    學生在進行聽力訓練中還應注意短語和習慣表達法,這將有助于正確理解話語。如:短語break off除了“折斷”以外,還有“突然停止講話”、“斷絕”等意思;句子“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表示“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又如,“go Dutch”表示“各人自己付錢”、“各吃各”,而不是“去荷蘭”。

    (三)語法

    語法障礙也是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語法障礙是指聽力理解過程中所需的時態、語態等語法知識不足,這也阻礙了學生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如虛擬語氣、時態、不定式、動名詞等,這可以幫助他們正確理解聽到的信息。如:

    M: The city council has finally voted the funds to build a new high school.

    W: It’s about time they did it. I don’t know what took them so long.

    Q: What’s the woman’s opinion about the school?

    A)It’s too expensive.

    B) It isn’t needed.

    C)It should be built.

    D)A college would be better.

    動詞did在這里表示虛擬語氣,意思是“他們早該這樣做了。”正確答案應是C)。但有些學生因為沒有掌握這一語法現象,把句子誤解為“他們過去早已做了。”

    (四)語用學

    語用知識對聽力材料的理解也至關重要。理解話語其實就是一個推理、尋找關聯并取得語境效果的過程(何自然1998:19)。語用推理是語用者運用一定的知識和策略,推導話語與語境的關聯,并解讀由此產生的語境暗含的思維過程(諶莉文2005:68-70)。Grice在所提出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里指出,在所有的言語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遵守的原則。人們根據這些原則,經過一定的推理,能夠得到多于語義內容的會話含義(Grice1957:66)。

    我們知道,句子本身的意義與說話人使用這個句子所表達的實際意義有時是不同的。在對話中說話人常常出于某種考慮不直接回答對方的提問,而是用迂回的方式間接地作出回答。因此,聽話人必須從中推斷出說話人的真正含義,正確理解說話人的言外之意。使用語用知識,有助于聽話人正確理解說話人表達的真情實感。語用含義不是從語言系統內部去研究語言本身表達的意義,而是根據語境(Context)研究話語的真正含義,解釋話語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Aunt: How did Jimmy do his history examination?

    伯母:吉米的歷史考試怎么樣?

    Mother: Oh, not at all well. They asked him things that happened before the poor boy was born.

    母親:唉,一點也不好。他們盡問些在這可憐的孩子出生前發生的事情。

    母親只需說一句“Oh, not at all well.”就夠了,但她還加了后面一句多余的話。聽話人可以從中推斷出母親說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她認為孩子的歷史考得不好并不是孩子的過錯,而是考官的問題,因為他們盡考些孩子還沒出生時的事情。她還覺得孩子可憐。聽話人還可從中體會到話語的幽默來。

    三、結語

    當前,有效地提高聽力所面臨的難度很大。我國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基本上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聽力訓練。他們在初學英語時,主要是學習書面用語,閱讀能力較強,而英語聽說能力卻很差。所以,在大學階段,學生就應該努力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而要提高聽力,就必須進行大量地、不間斷地實踐與練習,養成“百聽不煩”的耐性。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聽力技巧,上好聽力課,并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充分應用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用學等方面的知識。

    [參考文獻]

    [1]Barr, P. 1990. The role of discourse intonation in lecture comprehension. In M. Hewings (ed.). Papers in Discourse Intonation. Discourse Analysis Monographs16.Birmingham: ELR/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5-21.

    [2]Grice, H. P. 1957. Meaning. Philosophical Review.

    [3]Mendelsohn D. J. and Rubin(eds.). 1995. A Guide for the Teaching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San Diego: Doiminie Press,

    [4]何自然.1998,《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外語出版社.

    [5]黃波.2010,論英語意識的培養必須植根于文化,《外語學刊》第2期.

    []6陸國君、吳興東,2007,語篇結構圖式與語調范式對英語聽力理解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第2期.

    [7]孫燕平、劉海量,2001,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有效模式——綜合式教學法,《外語與外語教學》第12期.

    [8]諶莉文,2005,英語聽力理解中的語用推理,《外語教學》第1期。

    第8篇: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一、當前中學階段傳統文化的教育現狀分析

    必須承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中學教育當中,部分學校已經將傳統文化作為獨立的課程開展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中學生中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

    1.傳統文化學習的時間和質量缺乏保障

    現階段,很多中學都已經開設了和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并不都是獨立的課程,而是同其他學科參雜在一起進行。例如傳統文化和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傳統文化和歷史課程、傳統文化和美術欣賞等。并且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所占比重不是特別高,形式也比較單一。與此同時,部分專門設置了傳統文化課程的學校,開展課程教學的教師也不是專業的,多由語文教師兼任,加之沒有統一的教材和課程標準,教學質量難以得到充分保障。

    2.傳統文化學習的環境有所欠缺

    隨著全球化社會的到來,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也帶來了嚴峻挑戰。尤其是在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受到越來越多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的意識變得越來越淡漠。例如,很多中學生在選擇食物的時候,對于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的興趣大過了傳統的中國食物,會彈鋼琴的大大多于會拉二胡的,英語培訓班的學生遠遠多于國學書畫班的學生。

    3.缺乏傳統文化的教育實踐活動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中學傳統文化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知識停留在課堂的講解上,沒有為傳統文化學習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使得學生學習到的傳統文化無從施展。中學階段,傳統文化缺乏實踐機會,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嚴重缺乏。

    二、中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

    中學傳統文化教育該如何有效的進行呢?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把語文課堂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前沿陣地

    通常來講,中學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為傳統文化專門開設相關課程,另一種是在其他課程教學中參雜傳統文化教學。盡管當前有部分學校已經開展了專門的傳統文化教學,但是還只是初步的嘗試,各種配套設施還不完善,也缺乏專業的教師隊伍。所以,在短期內要想收獲傳統文化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同其他課程學習相結合。而在其他學科當中,要屬語文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通過語文學科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提高文化品位。這非常到位的指出了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命。

    2.營造傳統文化學習的日常氛圍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中學教學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注重氛圍的營造,讓學生能夠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對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注重日常積累,形成文化積淀

    坡曾經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誦讀古代經典作品,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修養,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在中學教材當中有許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并且絕大部分是以詩、詞、曲的形式來表現的,這些詩歌、詞曲內容簡短、押韻,背誦起來朗朗上口,通過誦讀積累,可以形成中學生的傳統文化積淀。

    (2)開展家校合作,將傳統文化教育落實到日常行為當中

    Υ統文化的學習不能只從表面上進行認識和理解,必須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根植于心,落實到日常行動中去,這才是行之有效的學習。如今好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絕大部分學生都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并且孝心、愛心、團隊意識以及合作意識不足。所以,要突破這種瓶頸,開展家校合作,讓學生所學的優秀傳統文化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對于學生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響。

    (3)開設文化大講壇,并利用網絡電子設備,使傳統文化的學習日常化

    傳統文化的學習應當是多種多樣的,尤其是在現代教育發展的今天,各種電子設備用作傳統文化傳播的載體,更有利于將學習日常化。因此,學校可以開設文化大講壇、講座。在日常生活中,教師也可以利用電子設備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比如,教師可以將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上傳到班級QQ群、微信群,與學生共享。又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呈現一部有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視頻,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3.注重師資隊伍的培養

    傳統文化教育的參與者除了學生還有教師,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掌握與理解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效。以山西省2011年出臺的“十一五規劃課題”的調查結果為例,在所有接受調查的教師當中,有將近98%的教師認為在中學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非常有必要,但是卻有40%左右的教師不知道如何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在這部分教師中,絕大部分都認為自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不足,在進行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容易因為缺少知識的積累出現差錯。因此,必須對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培訓,使教師能夠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游刃有余。

    4.在傳統文化教學中貫穿實踐內容,讓學生真實體驗感受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要想真正深入到學生心中,必須要增加有關的實踐活動。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節慶禮儀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中華傳統節日和傳統禮儀的魅力;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學生通過觀看一件件歷史實物和史料,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組織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文藝匯演,可以有歌唱、舞蹈、小品、相聲以及樂器表演等各種形式來體現優秀的傳統文化。

    第9篇:傳統教育學習范文

    論文摘 要:所謂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教學操作程序及理論化了的教學結構。它完整地展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體,在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起中介與橋梁作用。由于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總是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所以教學模式也應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尤其是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而不斷豐富。針對體育教學的特點對研究型教學模式和傳統型教學模式進行了簡單的總結并通過教學所用的時數、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對=者進行了比較,希望能找到最好的、對學生以及教師都有益的教學模式以促進體育教學的發展。

    一、研究型教學模式

    (一)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內涵

    研究型教學模式就是以知識教育為依托,以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的,把學習、研究、實踐有機的結合以引導學生的高度參與以及主動性的充分發揮,并且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同時養成科學研究的精神和科學態度,以培養高層次、復合型、多樣化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一種教學模式。

    研究型教學模式在學習方式上具體表現為以研究為本并與實踐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潛力以及主觀能動性,同時強調對學生個性化的尊重,注重學生的自由發展。這種模式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僅僅充當指導者、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這是一種能讓學生在科學研究式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創新意識和激發創造動機的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

    研究性教學模式在教學方式上變現為教師的研究性教學,傳授知識是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前提和基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目的,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求取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從始至終貫穿科學研究的方法,幫助他們樹立科學觀,培養科學意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真正實現科學教育教學。

    (二)研究型教學的特征

    研究型教學的主要特點在于追打限度的引起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拓寬學生的學科、文化以及各方面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模式,從而對學科進行比較深入的理解、探究進而達到能類似研究的能力。

    1.參與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由于研究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受教育者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由傳統的教導式轉向自主式、對話式、探究式,自始至終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和積極的探索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始終處于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改變以往教師唱“獨角戲”以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而且要讓學生有“主角”意識。自覺地參加到教學以及小組的討論中去,從而鍛煉他們的思維模式以及對待學科的科研態度。曾經有一位教育家提出,我們的教育應“把人放到人的環境中培養成現實的人”,而研究型教學是在充分挖掘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實踐因素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主體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使學生手腦并用:同時,在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性活動中,學生又往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愿望和高漲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識獲得和運用的參與性實踐活動中,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認識客觀事物。并自覺運用理論知識指導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達到知識和能力的內化與外化的辯證統一,從而不斷優化認知結構。

    2.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學模式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讓學生感到放松、融洽和愉快,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和強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一個發現世界、探索世界的寬松環境,主動地思考探究,勇于問,敢于想,善于做。師生關系平等可以讓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互相感受對方的思維方式、角度,這樣,促進了學生個體的信息輸入、輸出與信息評價、反饋的流量與速率,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了學生的主體精神,使學生成為自我開發創造力的主體。

    3.創造性與潛在性的統一。研究型教學與傳統型教學的最大區別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以及他們的創新意識。研究型教學的另一大特點它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的教學過程,能夠大大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創造熱情和積極主動性。教師注重的不再是知識的簡單復制、粘貼以及對學生機械的灌輸,而是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安排、組織、實施過程中體現出知識的再發現、再整合:學生注重的也不再是死記硬背老師傳授的“金科玉律”或是從書本中尋找現成的結果,而是經過思考、探究、綜合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并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尋求帶有“主觀能動性”的解答。研究型教學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性的、具有開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教學過程,能夠大大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創造熱情和積極主動性。

    (三)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教學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集中體現。建構主義為研究型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支持,皮亞杰認為“兒童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智力的發展,最終要依賴于主體的活動。”兒童的認知結構通過感知活動的內化使所學知識與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豐富、提高和發展。建構主義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論,強調在教學中教師僅僅起促進作用,學生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即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借助于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主義的方式獲取知識研究型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研究的本質特點,側重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精神、意識、態度和能力等。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互動性以及情景性。

    多元智能理論也為研究型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定理論基礎,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根據多元智力理論,學校在制定學生學習的評價標準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淡化統一標準適用全體學生的觀點,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加德納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對于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找到一個使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滿意而能干。”

    二、傳統教學模式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內涵

    傳統教學模式是指以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

    國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理論主張為代表的教育流派所創立的一種教學模式。即教師是教學的權威:教學內容是系統的科學知識并組織為分科教材:教學按“明了”、“聯系”、“系統”、“方法”的步驟進行,在相應階段采用提示、分析、綜合等教學方法:凱洛夫教學模式為傳統教學模式獲得新的形式。它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教科書為中心,課堂教學為中心。它對知識傳授目標的強調,對課程的結構嚴格劃分,對“教師對學生學習生活具有法律性質”的論述。這種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稱之為傳統的教學模式。

    (二)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

    1.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要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的是系統知識的學習,最主要的是完成知識的傳授任務。知識教學的目標指導著教學的各環節,每一步驟都滲透著對教學目標的分步實施,感受知識。理解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每一步都為知識傳授這一目標而服務。老師把學生看成是接納知識的容器,并且夸美紐斯為教學提出三項任務:教學知識,發展才能,培養德行。但三者仍以教學知識為主。斯賓塞認為,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知識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他推崇的獨立探索的發現法,也以知識教學為中心。赫爾巴特以官能心理學和多方面興趣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教學過程的五階段教學方法。五段教學方法始終把“知識”放在首位。  2.教師為中心的灌輸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模式下強調師道尊嚴,講究教師的權威,突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赫爾巴特認為,教師可以隨心所欲地擺布學生,學生對教師要絕對服從。他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權威管理,這能使學生尊重教師并能樂意服從教師提出的要求。由于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傳統教學在方法上是灌輸和強制的,是一種非主體參與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以接受知識為主,雖然也可與教師進行交流,但大多是單向的,雙向交流并不占主導地位,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老師傳授的“金科玉律”,不去考慮自己的想法、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常此以往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會降低。

    3.應試指標為考核的惟一尺度。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單一采用應試指標。導致學生只重視對已有知識的機械掌握。缺乏創造和創新意識。實則是“背多分”看誰背得多、記憶好。誰就容易獲得高分。一些人對有些知識不僅能順背如流,而且能倒背如流,但都是對已有知識的機械掌握,無暇顧及創造和創新,因而也就沒有創造和創新的意識。這種把知識的接受多少以及掌握程度是衡量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而忽視了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導致現在的從小學生起就興起了“報班熱”:他們認為分數決定一切,相應的出現“擇校熱”;不可否認,應試指標這種考核方式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很難考出學生的真正水平,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更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傳統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為傳統教學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論支持,他提出的“三個中心論”即“教師中心論、教材中心論、課堂中心論”,以形式階段教學法進行知識的系統傳授等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典型特征。在教學論方面,赫爾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以及教學四階段論,即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統覺論是赫爾巴特的課程論之一,他認為學生的思想是由相似的觀念互相聯系而形成的觀念群構成的,每一個觀念群,都是按照一種復雜關系的模式。把種種觀念交織在一起,并且作為一個統一的力量,對思想的形成起著小不等的作用。學習是把新觀念裝到已有的觀念群,并在心靈中建立更為豐富和有能動性關系的過程。依據統覺原理,赫爾巴特有提出了“相關”、“集中”兩項原則。以及夸美紐斯提出的學年制、班級授課制、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和凱洛夫提出的五條指導教學工作的原則都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論支持。

    三、研究型教學模式和傳統型教學模式比較

    上述從研究型教學模式和傳統型教學模式的內涵、特點、以及理論基礎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我們應該針對體育的獨特性,去區分二者的差異,希望能找到一個對體育教學更有幫助的、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教學注重的是實踐以及動手操作,而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自主式、對話式、探究式,自始至終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和積極的探索活動,這樣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以及參與度的提高,極大的激發了他們學習體育的興趣,而傳統型教學主要是教師傳授枯燥的理論知識,不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而體育是一個動手性較強的學科,學生更多的喜歡實地的操作而不是坐在教室里聽老師傳授那些“金科玉律”,所以在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研究型教學“略勝一籌”。

    (二)學生的學習效果。體育的獨特性讓學習體育的學生都有好動、創造性強特點。而研究型教學注重的是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發散思維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記住那些體育動作并且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動作以及好的鍛煉方式: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主導作用,學生無條件的服從,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回顧、思考、創新從老師那里“學來”的知識。這樣不利于學生創造新的動作和根據自身的特點來操作所習得的動作。

    (三)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型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僅僅充當指導者、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最大限度的支持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樣無形中就鍛煉里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教,學生總是被教:教師總是無所不知,學生一無所知:教師總是在思考,學生不用去思考;教師總是在講授,學生總是順從聽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相應就低,

    通過以上的理論和實際的比較發現研究型教學模式是更加符合創新性社會對體育教學的要求,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并且在一種創設的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中,體會科學發現以及發明、創造的過程,并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達到獲取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全方位發展,特別是科學精神、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這對以后體育教學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體育系統知識的學習,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意兩種模式的平衡和調和,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黄色片|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成人观看网站a|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成人自拍小视频|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国产成人十八黄网片| 成人免费视频69|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777精品成人影院|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成人免费777777|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蜜桃97爱成人| 羞羞漫画在线成人漫画阅读免费|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