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運動醫學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彝醫藥理論體系完整、內涵豐富,但晦澀難懂、寓意深刻,今人要想弄清彝族先賢是如何認識與分析人體生命與疾病規律的,就必須對構建彝醫藥理論的源頭進行逆向追溯,探明彝族古代科學技術特別是古代天文歷法對彝醫藥理論的影響。對此,王天璽在《先民的智慧――彝族古代哲學》一書中作出精辟論述:“彝族古代哲學認識的兩大對象:宇宙與人類――先宇宙而后人類”。《哎哺啥呃》、《宇宙人文論》等彝文典籍都是通過認識宇宙來認識人類生命的。
彝族先民通過長期對各種天體運行規律、各種氣候氣象、各種地理現象的觀測,已深刻認識到各種動物的“生、長、壯、老、已”和各種植物的“生、長、化、收、藏”的生命運動過程,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以太陽論生命、以天文論人文、以哎哺論萬物”的彝醫藥理論體系,其中“哎哺啥呃”是其核心理論。“啥呃”是古彝文音譯,漢譯則為“氣濁”,是彝族認識宇宙與生命的獨特思維方式,滲透在彝族先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彝醫藥理論體系的源頭性認識。彝文典籍《哎哺啥呃》的主題就是“哎哺”和“啥呃”,1991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西南彝志》中收載了《哎哺啥呃》,該書寫道:“上古天未產,哎哺未生時,氣濁先產生”。該書序言中是這樣說的:“氣濁變化產生哎哺,哎哺產生萬物的觀點,是彝族先民哲學的基本觀點。”可見“氣濁”不僅是彝族先民的哲學理念,被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展成為彝醫藥理論體系中最核心的“氣濁學說”,體現彝醫對宇宙、對生命的認知特點。
1“人體同天體”是彝醫構建“氣濁學說”的認知基礎
“人體同天體”是對宇宙與人體生命關系認知的高度概括,說明彝族古代先賢已能夠運用古代天文歷法的原理、方法等闡釋對人體生命與疾病變化規律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在各種流傳至今的彝文典籍中均有詳細記載,被眾多彝醫廣泛運用于臨床實踐。要想弄懂彝醫藥的理論淵源,就必須明確古代天文歷法、氣象學等相關科學原理對彝醫藥理論的借鑒和啟示作用,也就要深入理解古彝人是如何認識“人體同天體”的,其中天文歷法等在彝族古代科學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彝族天文歷法是聯系人體與天體的共通規律,體現彝醫對“氣升濁降”的認知特點。天文指的是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布、運行等現象;天文學是研究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科學,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的規律等[4];歷法則指推算歲時節令的方法。系統研讀彝文典籍和深入田野調查,筆者發現彝族在長期天文觀測中已形成具本民族特色的“宇宙發生演化觀”和“天地日月星辰系統認識論”,通過辨星紀、正日影、定節氣的方法,用圖影、符號等表示各種天象、地象和物象,制定出多種具有深遠影響的古代歷法。
據彝文典籍記載,上古乾陽運年時代(公元前45―前27世紀)已形成彝族太陽周天日歷,茍阿婁、阿婁樸時代已描繪“天星云圖”,掌握天文知識;三世樸樸蘇能時代,就繪制地圖,認識到地理格局;四世蘇能拉戛時代,已能進行日月歷度的推算[2]。據《彝族源流》記載,在哎哺部落時期就有天文知識豐富的婁師穎先師,有使用文字寫下無數經典的舉哲奢等人;哎哺部落的每個氏族里都有一些“心里想知識,口里講知識,手里寫知識”的先賢,寫下了“成千的天文,上萬的地理”知識;將大地分為九塊,認為“大地有九方,九方為九宮”,反映彝族先民古老的宇宙觀[3]。在認識自然、探索宇宙、發明創造的歷史長河中,彝族形成“宇宙化生萬物”的哲學認識,通過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觀察日月星運行及各種氣象變化,對寒暑交替、生死榮枯、升降浮沉等各種運動變化現象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具彝民族特色的“哎哺啥呃”理論,包括“氣濁學說”、“哎哺理論”等,是彝族闡釋各種宇宙生命現象的認知模式。為便于廣泛傳播和深化記憶,畢摩等文化人對這種認知模式經常用“擬神”的手法將日、月、星等各種天體及各種生物賦予各種神的形象,造成后人認知上的誤解,但仍然不能掩蓋“氣濁”、“哎哺”在醫學領域的重要地位與貢獻。以往在田野調查中,筆者曾多次見到或聽到過彝族祭祖有插樹枝的習慣,當時僅從原始宗教意義方面去考察,現今從天文學角度去分析它的內容,才知道其包含著豐富的天文學知識,插枝圖原來就是一幅完整的彝族星圖[4]。
可見,對彝民族各種生活現象的研究,不能僅從其外在表象去認識,需要對其原型的出處深入挖掘,正確領會該民族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氣濁”在彝醫藥理論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天地之源,也是人體之本。“氣濁學說”作為彝醫認識宇宙與生命運動的核心理論,除表達對宇宙生命發生演化的認知外,還表達其對“氣升濁降”生命運動規律的認識,而這種認知正是建立在“人體同天體”之上。
2“氣濁”是事關宇宙與生命發生演化的基礎理論
彝醫藥是以河洛、八卦為理論構建的醫藥學體系,是應天應地、應日應月的宇宙時空醫學,其醫藥理論也事關宇宙與生命的發生與演化,其中“氣濁”扮演重要角色,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2.1氣濁是天地之源,也是人體之本彝族先賢認為宇宙與生命的發生、演化均從氣濁開始。《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物始紀略》、《土魯竇吉》、《宇宙人文論》等重要典籍所論述的第一問題均是事關宇宙與生命的演化發生論,認為“氣濁”是天地萬事萬物發生演化的“總根子”。但“氣濁”到底是什么?氣濁在不同的運用中有不同的稱謂,如清濁、氣濁、天氣地氣、青氣赤氣,名雖各異但理卻相通,即實為氣與濁爾,表達各種天地發生演化、陰陽消長變化等現象的根由而已。彝醫所說的“氣”,彝文寫作“”,發“sa(啥)”音,有人也翻譯為“清氣”;彝醫所說的“濁”,彝文寫作“”,發“ge(呃)”音,也有人翻譯為“濁氣”。
彝族先賢認為太古之初,杳杳冥冥,什么有形之物都沒有,只有動態的氣和濁,氣濁不斷交織變化,形成天地;天氣與地氣交織變化,形成萬物。氣濁-哎哺-天地-萬物,彝族先賢用一條簡潔的、自然演化的路線,解答了宇宙的發生問題,解答了宇宙的起源[5],當然也表達對生命運動的認識。如彝文古籍《宇宙人文論》論述氣和濁產生天地、萬物和人類時說:“在天地產生以前,是大大的、空空虛虛的‘無極’景象,先是一門起了變化,熏熏的氣,沉沉的濁產生了”[6]。又說:“氣熏熏的,濁沉沉的,氣濁互相接觸,一股氣,一路風就興起了;兩者又接觸,形成青幽幽,紅彤彤的一片,清的上升為天,濁的下降為地”[6]。“氣濁相互接觸,氣翻出青色,濁翻出赤色。青、赤二氣成對如桴葉飄飄,又起變化,變成天線、地線,織天又織地,天地同時出現”[6]。《哎哺啥呃》:“十二層天下,充滿氣濁,產生萬物,又不斷變化”[7]。可見,彝族先賢認為宇宙存在是氣濁演化的結果,人體形成是氣濁結合的結果,人體能在宇宙生存,是人體與宇宙相互調節的結果[8]。
氣濁是彝族先賢解釋、概括人體及自然界各種“象”變的認識基礎,是彝醫藥論“常變”的理論來源,認為氣濁之多少、異用均可通過聲、色、脈、體等病癥特征而相應的表現出來。而彝文典籍《哎哺啥呃》中有專篇對氣濁的論述:“濁之路三條,末之路一條,根尾側上經,頭頂上之越,鼻底下之生。次之路一條,胛節順之經,腦髓中之生,首之路一條,腎水中之漫,腎腹上之經,頭頂上之生,源源循環呢,腎水直上冒,頭火下而降,水之火不過,金與木不合,五之相合者,臍底往之上,動動而彈彈,無循無經根,古今其面看,看來的是了。其根我來寫,其命我來說,人類身體中,氣血經路是,氣濁路六條,肺肝心喉腎,其不知的怕,論的抄之放,此凡讀人呢,請的學著吧”[9],可見彝醫是從“氣濁”認識宇宙生命的發生與演化,氣濁既是天地之源,也是人體之本。
2.2氣濁解答宇宙生命演化的起點和順序對宇宙生命發生演化的起點,彝漢兩族是存在差別,漢族文化從“氣”開始而彝族文化從“氣濁”開始。漢族醫學強調“氣一元論”在中醫學界已達成共識,而彝醫學卻強調“氣濁二元論”。筆者查閱各種彝文典籍的原始版本,發現“氣”與“濁”在彝語言文字系統的指代不同,表達兩類不同的事物。彝醫傳人王正坤先生解釋“氣濁”時說道:氣與濁不同,氣為陽,上升則為天,具輕清、薄靡、上浮之性;而濁為陰,下沉則為地,具重濁、凝滯、下沉、下降之性。彝族先賢已認識到“氣”與“濁”是以二元形式出現的,二者屬性的不同。如《土魯竇吉》(又名“宇宙生化”)言道:“天與地之間,氣與濁二元,影和形兩面,由五行定干”。對于氣濁關系,彝醫傳人張之道先生給出準確解釋:“氣就像一條龍,濁就像滇池的水,如果龍不潛藏在水里,露出水面,人不就得病了嗎?”張之道先生的論述可謂精辟,形象生動地解釋了氣與濁關系,也說明了“陰平陽秘”的真正內涵。正如日常生活所見,氣可凝成水,水可蒸發而化成氣,但絕不可以說“氣就是水,水就是氣”,二者雖然可相互轉化,但絕對是兩類物質。可見,彝族先賢在認識世界本源時是以“氣濁二元論”立論的,承認氣與濁是不同,屬于兩類事物。
對宇宙生命發生演化的順序,彝漢兩族也存在差別。彝族認為宇宙發生演化的動力源于氣升與濁降,眾多彝文典籍均反映這一點,“豎豎劇而冒”的氣和“熏熏降而沉”的濁經過不斷交織變化,形成哎哺;哎哺有千千萬萬,其中最好的哎和最好的哺形成天地和日月[10];天氣與地氣交織變化,形成天線和地線的變化規律;青氣與赤氣交織變化,形成青線和赤線的變化規律;而正是這些變化規律形成了萬物,其變化規律可用天地五行和宇宙八卦等宇宙數學模型給予概括和認識。“氣濁-哎哺-天地-五行-八卦-萬物”是彝族先賢認知“氣濁產生宇宙、氣濁化生萬物”的基本圖式。
3小結
氣升與濁降是宇宙生命的基本運動。彝族先賢認為宇宙生命不是靜止存在的,氣濁的升降運動是各種生命現象存在的前提條件,故眾多彝文典籍均言道“氣轉濁而生”、“有命才會動”。總體說來,彝族對氣濁的升降運動可從以下方面認識。
3.1天地的發生演化均來源于氣濁的升降運動,而生命的形成和變化亦離不開氣升濁降。彝族先賢不僅認識到氣濁存在升降運動,還明確了幾組由氣濁演化的事關宇宙生命發生、演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概念:如天氣與地氣、天線與地線、青氣與赤氣、青線與赤線等,這些術語組成了“氣濁理論”的概念體系,不僅能夠解釋天體運行的規律,也解答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3.2明確氣濁運動的表現形式為“首萌長遍退藏”,其本質均遵循“升降出入”的原則。彝醫認為氣濁“升降出入”的運動形式體現在與四季的密切契合上,體現在氣血在不同的時空下具有不同的血峰特點上。在此理論指導下,形成了彝醫獨特的血峰理論、禁刺理論和用藥理論。
摘 要 21世紀以來中國運動心理學學術領域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三個領域的研究進展就行回顧。目前的運動心理學研究在研究領域中呈現新方法、新對象、新領域;在應用領域中呈現新突破、新高度、新局面;在理論領域中呈現新觀念、新嘗試、新創造,學術交流活動益頻繁,行業標準與從業準則小斷規范。
關鍵詞 運動心理學 研究 現狀
一、運動心理學在競技體育中的研究進展
(一)運動認知
運動員在面臨高難度的運動任務時,往往表現出反應敏捷,頭腦聰慧的特征。這種聰
慧,主要表現在運動思維和運動決策上。梁承謀(1996,2006)認為,運動員的思維發展及養成必定有一種獨特的、不同于一般思維的運動思維形式。面對運動任務時,運動員的問題解決與一般思維有三個明顯的不一致:第一,在運動中,出現連續問題,這些問題連續性強、偶然性大,且沒有間歇。第二,在運動中,關鍵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在非常短暫的瞬間進行,機會稍縱即逝。第三,大多數問題都解決,需手、腳、身體與腦并用,不容分離。
(二)心理訓練
運動員心理訓練領域進行了長期的、富有開創性的探索,去的豐碩成果。姒剛彥(2006)系統總結并詳細闡述了傳統心理訓練范式在運動實踐應用中遇到的困難及其原因。在運動心理學領域,傳統的心理訓練范式,從心理學角度來描述與界定理想競技表現時,強調的是最優化原則,嘗試做的便是對這種狀態的追求,認為在“最佳”心理狀態下運動員才會出現理想競技表現,或者運動員的理想競技表現本身就是這些最佳心理狀態的體現。
(三)心理生理
近年來研究者將腦電圖的應用研究與運動操作過程中心理狀態的結合,從而來評價運動員心理競技狀態,不同水平運動員的不同區間值和最佳值。其他還有關于對腦像圖、心理狀態的生理生化評定、心理神經免疫等為競技體育領域提供了不同的方法。
二、運動心理學在學校體育中的研究進展
(一)體育學習的心理動力
自我、成就目標動機和歸因訓練成為近年來學生體育學習心理和行為動力調節研究的熱點課題。宋允清等運用教學實踐法,通過自我指向型和任務指向型兩類干預手段,建立學生自我監控能力培養方法體系,在體育專業學生田徑挺身式教學課中實施,既加強了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又顯著提高了他們的技術動作規范、達標成績、基本知識和教學能力。
(二)體育教學的心理建設功能
彭健民、黎杰(2004)研究表明學校體育能有效促進學生智丈與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德性修養,養成良好的品德;凈化學生的情感,治療心理疾病;公展學生的個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協作精神;緩解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心理緊張的作用。
三、運動心理學在社會體育中的研究進展
(一)身體鍛煉與心境狀態
近年來,身體鍛煉與心境狀態的研究仍在繼續探討焦慮、抑郁、應激和積極心境與身體鍛煉的關系。
(二)身體鍛煉與認知功能
Kristine(2001)研究調查發現步行鍛煉可以防止認知功能的下降,而且鍛煉量與認知功能的下降呈負相關。Van Gelder(2004) 發現中低強度的鍛煉更有利于延緩老年人認知功能的衰退。該調查還發現,鍛煉時間和強度的降低會加劇認知功能的衰退。
四、小結
總的來說,在競技運動領域,運動心理學在運動員認知特征方面的研究進展明顯,發現了運員注意、決策等高級認知活動的一些特殊性。在運動員心理狀態的監測和評價,采用生理指標監測運動員中樞神經機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視。關于運動員心理調節能力的提高,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較多,在理論和實踐上均有明顯進展。
(一)自我、成就目標動機、歸因訓練、運動技能學習過程的認知特點和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近年來涌現出了一批研究成果。運動心理學在學校體育中起重要作用,參加體育運動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身體自尊、氣質、個性、智力等。
(二)大眾健身的心理效益似乎更多地體現在情緒調節方面。研究表明,短期身體活動的情緒效益包括心境狀態的改善、焦慮水平的下降以及應激和緊張的減少。長期身體鍛煉還有與人的健康幸感有關;對焦慮、抑郁具有治療作用;所產生的情緒效益較短期身體活動維持時間更長。
參考文獻:
[1] 梁承謀.普通心理學原理[M].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
[2] 梁承謀,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編).認知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J].體育科學學科發展報告.2006.
[3] 姒剛彥.運動員心理訓練研究進展[J].體育科學學科發展報告.2006.
[4] 彭健民,黎杰.高校體育教學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綜述)[J].湖北體育科技.2004.23(1):46-48.
【關鍵詞】循證醫學理論;糖尿病;護理
糖尿病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其治療效果除了與藥物的效果、患者的具體病情相關之外,還與患者的自身管理息息相關[1]。為了觀察循證醫學理論在糖尿病患者中應用的效果,本院的醫護人員進行了相關的臨床研究。本文就本院醫護人員在此方面進行研究得到的心得體會做出相關探討,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3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60例為臨床研究對象,入選患者經檢查確診為2型糖尿病,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2]。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循證醫學組和常規醫學組,每組80例。循證醫學組男40例,女40例,平均年齡(59.55±2.12)歲,平均體重(66.13±0.36)kg,平均病程(5.12±1.44)年;常規醫學組男38例,女42例,平均年齡(58.64±2.36)歲,平均體重(65.92±0.44)kg,平均病程(5.66±1.13)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常規醫學組采用糖尿病的常規護理方法。每日常規查房時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每日按時測量患者的體重和血糖,叮囑患者遵循醫囑用藥,切勿自行增減藥量。查房時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不做額外健康宣教和知識講座。循證醫學組在常規醫學組的基礎上,加以循證醫學護理。具體如下。1.2.1飲食護理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性,導致糖尿病患者的食譜與其他患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嚴格的控制尤其是對患者每日攝入糖分的控制,對于患者的血糖控制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醫護人員應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需求,對患者進行相應的飲食護理,原則是既能滿足患者機體對營養的需求,又能很好地對血糖進行調節。為患者制定具體的營養食譜,向提供患者多樣化的飲食選擇。1.2.2運動護理由于糖尿病患者對于運動有著不同的需求,所以醫護人員應當對患者做好運動指導。不建議糖尿病患者進行身體對抗性較強類型的激烈運動,建議患者進行散步等有氧輕運動,運動時間保持在20min左右,于餐后1h進行,1次/d。應當注意的是醫護人員需提醒患者空腹時不進行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在運動過程中,患者可以隨身攜帶糖果等食物,一旦出現低血糖可以迅速補充。1.2.3血糖監測醫護人員應當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血糖監測,并且告知患者定時監測自身血糖的重要性。每日測量血糖后,患者應當主動記錄數據,對自身血糖情況進行密切的關注,一旦發現血糖水平發生異常情況,應當第一時間告知醫護人員,并將記錄的血糖情況交與醫護人員以供參考。醫護人員在得知患者出現血糖異常后,應在第一時間處理,并給予解決的措施。1.2.4心理護理糖尿病是慢性病,其病程漫長,且病情容易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醫護人員應當每日與患者溝通,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負面情緒,應當及時給予鼓勵,并關注患者的負面心理,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態度和信心。1.2.5健康知識指導定期舉行糖尿病知識講座,將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預后情況告知患者,并將血糖控制成功的病例與患者分享,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配合度及血糖控制效果。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配合度比較循證醫學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護理配合度明顯高于常規醫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護理后循證醫學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明顯優于常規醫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中“三高”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3]。糖尿病作為嚴重危害現代人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而糖尿病病程漫長,后續并發癥較多,且臨床上無法對該病進行根治,只能對其進行控制和延緩其病程的發展[4]。由于糖尿病病程較長,所以對于血糖的控制很大程度上與患者自身管理緊密相關。循證醫學理論是醫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將循證醫學理論應用到護理工作中,也是未來臨床護理的發展方向[5]。對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可以從飲食、運動、心理和疾病治療、健康指導五個方面入手,給予患者全面的護理,讓患者在護理中感受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便于患者更好地學習到疾病的相關知識,利于患者更好地接受醫護人員給予的護理措施,從而提高了護理的質量,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在本次臨床研究中,循證醫學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護理配合度明顯高于常規醫學組,血糖控制效果明顯優于常規醫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循證醫學理論護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信任度,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了病情的進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廣琴.循證護理在Ⅱ型糖尿病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當代醫藥論叢,2014(2):195.
[2]蕾,季梅麗,唐文娟.循證護理與常規護理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護理效果的比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6):670-672.
[3]陳風云.現代化手術室循證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實踐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2015,21(2):10-12.
[4]李秋萍,張郁瀾,林晨.循證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內蒙古中醫藥,2014(1):175.
針對中醫學是理論醫學的觀點,通過對經驗、理論的涵義與劃分,以及中醫學理論特質的探討,提出不能籠統地將中醫學稱為理論醫學,與之相對將西醫學稱為經驗醫學。如果要說中醫學是理論醫學,也只能說是形而上學的理論醫學,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哲學醫。
【關鍵詞】 中醫學;經驗醫學;理論醫學;科學理論;形而上學
Abstract: Pointing to the view of TCM being the theoretic medicine,by connotation pis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ory,the discussion on TCM theoretic features as well,it puts forwards we can not generally call TCM as theoretic medicine,or western medicine(WM) as experience medicine.If you shall insist on above,TCM is only metaphysics theoretic medicine,i.e.the philosophical medicine in earthily speaking.
Key words: TCM;experience medicine;theoretic medicine;science theory;metaphysics
一般認為醫學本身就是一種經驗科學,經驗對醫學的發展、進步至關重要,中西醫學概莫能外,只是相對而言,中醫學更偏向于經驗醫學。但有學者則認為中醫學不是對人體生命運動、疾病過程及治療疾病等經驗事實的描述和記錄,而是對經驗事實進行解釋的理論知識體系,是經理論(邏輯)思維整理的具有辯證和類推特點的邏輯體系,是由一系列基本范疇組建的概念、范疇體系,故中醫學是理論醫學[1]。這一觀點很有啟發意義,它涉及到經驗與理論的界定、理論的劃分,以及中醫學與經驗、理論的關系等諸多問題,實有深入辨析之必要。
1 經驗、理論的涵義與劃分
1.1 經驗的涵義與劃分
從哲學的層面而言,所謂經驗即感性經驗,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于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認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驗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認識的開端。但經驗有待于深化,有待于上升到理論。F·培根認為一切知識來自個人的經驗,并認為經驗是由外物作用于感官而產生的。唯物主義的經驗論者J·洛克也認為知識來源于經驗,但他把經驗分為外部經驗(感覺)和內部經驗(反省)兩種。
從經驗產生的方式的角度而言,可以劃分出三種不同的經驗概念:一是日常生活經驗。它既不是系統的觀察,也不是實驗活動,而是一個人借助其親身經驗而發生的成長和教育。這種生活經驗包括了某些無法傳達給別人的東西,除非后者自己擁有類似的經驗。因此,這里有一個“默會知識”的成分,它是無法僅僅用語詞來傳遞的。我們通常與別人一起具有這種生活經驗,別人常常幫助我們獲得這種理解。這種親身經驗因此是可以為他人所了解的。二是以系統觀察形式出現的經驗。即在科學研究中根據特定概念對某些類型的事件進行觀察和記錄,如達爾文對動物的觀察,天文學家對行星的觀察等。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能提出可以被新的觀察所加強或弱化的假說;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借助于假說演繹的方法來從事研究。三是科學實驗的經驗。即人們根據一定的科學目的,運用特定的科研手段(科學儀器與設備)主動干預或控制被研究對象,在典型環境或特定條件下獲取的科學事實。實驗是發現新事實的主要來源,1901—2008年醫學諾貝爾獎(除9年因戰爭而停頒之外),計有5項臨床技術獎(全部集中在諾貝爾獎早期),3項工程技術獎,其余均屬于科學實驗獎。當然,并非所有的科學都依賴于實驗,但所有的科學都進行系統的觀察,就此而言所有的科學都運用經驗,正是在此意義上,人們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稱為經驗科學,因為它們提供的理論是有實質內容的,并且可通過對現實的經驗觀察來檢驗。在這里,經驗就是指知識的現實性或實質性。
1.2 理論的涵義與劃分
一般認為,理論與經驗相對而言,是指概括地反映現實的概念和原理的體系。它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的結果。人們在實踐中獲得關于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隨后對它進行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認識;再把這種理性認識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必要的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為一個嚴整的體系,從而形成理論。任何理論都是由概念和原理構成的,它既是一個有結構的命題系統,同時是一個演繹陳述的等級系統,它的各個命題或陳述之間有著某種特殊的演繹結構使之相關起來。
理論大致可劃分為科學理論、數學與邏輯理論、形而上學理論三類[2],分別對應于經驗科學、形式科學與形而上學。科學理論是系統化的科學知識,是關于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相對正確的認識,是經過邏輯論證和實踐檢驗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斷和推理表達出來的知識體系。科學理論(自然、社會)或科學命題是要對現實世界作出陳述,因而具有經驗的內容。所以,科學理論或命題的真假,不能僅僅由邏輯分析來解決,而必須由經驗來檢驗。一種科學理論,盡管可以建構為某種演繹陳述的等級系統,但是,科學中的任何命題并不能因為它與由之導出的公理(科學理論的基本定律)相一致而成為真的,相反,如果這個導出命題與經驗不一致或相悖,就將不但危及這個導出命題本身,而且還將危及由之導出的那些前提。科學理論和科學命題的真假是要由經驗來判決的。
數學和邏輯中的命題都是分析命題,分析命題并不對自然界作出預言,因而不具有經驗內容,不能提供自然信息。分析命題雖然有真假可言,但分析命題的真假僅由語句間的意義分析來解決,而并不依據經驗來檢驗,它的真命題都是一些重言式,而所有矛盾式都是永假命題。原則上,數學和邏輯學理論都是一些重言系統,數學定理和邏輯定理都是一些重言式。因此,一個數學定理或邏輯定理能否成立,只接受邏輯的分析,而不接受經驗的檢驗。一個數學或邏輯命題之所以是真的,僅僅是表明它與由之導出的那個公理系統相一致或符合,而并不對我們的經驗世界作出陳述。
形而上學理論雖然表面上也像是要對現實世界作出陳述,因而形而上學“命題”也像是具有經驗內容的綜合命題,但實際上它既不是像數學或邏輯命題那樣的重言式,可以通過邏輯的分析而判定其真假,也不像科學命題(綜合命題)那樣可以接受經驗的檢驗。原則上,形而上學命題都是一些無真假可言的(既不真亦不假的)“偽命題”。它僅僅在表面上像是對世界作出了陳述,實際上它不具有經驗內容,不曾告訴我們任何自然信息。
2 中醫學理論的特質
當我們說中醫學是理論醫學的時候,根據上述對理論的劃分,自然必須搞清楚中醫學是哪種類型的理論醫學。
2.1 從中醫理論的建構看中醫理論的特質
中醫理論的建構,一方面來自于臨床實踐經驗以及日常生活經驗的歸納總結,另一方面來自于對中國古代哲學概念與原理的引進。其中,經驗體系是中醫學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中醫學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石。辨證論治作為中醫學臨床診療的基本實踐模式,是以狀態調整為導向、證-治-效緊密相關的一種整體、動態的個體化復雜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醫生對臨床經驗進行積累,通過歸納總結個體病人形成的病人群體的共性特征,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而個體醫生的學術觀點被醫生群體所采用,學術觀點逐漸變成了學術思想;如果學術思想被傳承、被流傳就形成了學術流派;學術思想如果被進一步的提煉升華,就上升為中醫理論。無論個人經驗、個人學術觀點、學術思想或中醫理論都是在臨床的實踐中不斷的得到檢驗和修正,不斷的被凝練升華。《傷寒論》與《溫病條辨》作為中醫學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著作,即是通過對大量個案的歸納總結,把握了辨證論治的規律,發展了中醫理論。但是,中醫學術的發展由于缺乏科學理性的反思和科學實驗方法對現象背后本質的進一步揭示,因此,中醫理論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成了一個貯存和再現經驗事實的工具系統,其對病、證的認識,由于搜集的材料局限于表象經驗范圍內,故病與證也只能以臨床表現的排列組合或主癥兼挾來構造,內在機制則靠推測來填充和彌補,這樣構造的病與證的模型,無疑仍然是經驗型的,辨證論治也是對眾多經驗的分類捆綁。作為工具的中醫理論,只聯絡有關臨實,并不表達真實機制,或此或彼無須考察是否符合客觀實在。中醫理論的這種工具性特征,表明中醫學仍停留在經驗水平,這種貌似理論的經驗工具極大地妨礙了中醫經驗的理性化、客觀化要求[3]。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在構建中醫理論的過程中,借助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氣一元論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氣論作為一種自然觀,著重探討物質世界的本源,它以無形之氣的聚、散等來闡釋有形之物與無形“虛空”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事物的整體性、過程性和統一性。陰陽學說著重以一分為二的觀點,運用陰陽的屬性及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理論來研究事物的性質及其對立統一的關系。五行學說則把自然界看作統一的整體系統,用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及其生克乘侮規律來研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作用。以這些哲學思想為指導來構建中醫理論,勢必強調從整體、宏觀、動態的角度去研究人體的生活活動及其與外環境的關系,從而形成中醫學重視整體、功能、運動等特點。同時,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觀、形神觀、中庸觀、常變觀等,都對中醫理論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正由于中醫學主要借助中國古代哲學形而上的思維方式認識人的生命活動,所以,有學者根據《易傳·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論述,提出中醫學的研究對象是形上之人,西醫生物醫學研究的是形下之人[4]。
2.2 從科學理論的功能看中醫理論的特質
科學理論具有解釋和預見兩大功能。科學解釋和科學預見都是根據科學理論所揭示的規律性和本質聯系,按照同樣的邏輯機制從理論前提和先行條件演繹出來的推論。科學解釋是從已知的事實概括、抽象出理論,再從這個理論邏輯地推導出內容上與這些事實耦合的判斷。科學預見則是從該理論邏輯地推導出未知事實的結論,這些事實或者已經存在但不為人們所知,或者暫未存在,但應當和能夠在將來產生。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不僅解釋了已知水星軌道的攝動現象,而且也預見了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彎曲效應,這都是后來為天文觀測證實了的預見。
反觀中醫學理論,一方面其從經驗歸納總結所形成的理論,或者是對經驗的約定性說明,如瘧疾的病理是風、寒、暑、濕、痰濁之邪,伏于少陽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湯加常山、草果等治療是和解少陽,祛邪截瘧,它并沒有反映疾病現象和醫療事實的本質原因和內在機制;或者理論只是經驗的替代工具,是對一組經驗現象的捆綁,并不表達真實機制,如“風寒襲表”只是“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的代稱,辛溫解表是對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藥物組合的說明。因此,當我們提起“風寒襲表”時,一系列臨床表現組合便不言而喻,說到“辛溫解表”,一系列相關的方藥組合隨即而現。另一方面,從中國古代哲學移植、引進的理論,則具有上述形而上學理論的所有特征。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猶如有學者對質量互變規律分析所說:科學是允許套公式的,通過套公式而演繹出具體結論,盡管其結論是可錯的,但卻可由此來檢驗理論。辯證法卻不然,它不可能導出任何可檢驗的蘊涵,任何可檢驗的具體結論都不可能是真正從它導出的。因此,那些具體結論的錯誤也不可能危及任何那些作為前提的所謂“辯證法規律”。所以,像以辯證法那樣的用“質、量、度”來解釋水的結冰和沸騰,雖然它所“解釋”的是一種物理現象,但這種對物理現象的“解釋”方式,不可能被寫入物理學教科書,因為它完全是一種偽解釋[5]。當然,陰陽、五行學說與中醫學之關系,并不完全等同于質量互變規律與物理學之關系,它與中醫實踐長期磨合,已成為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框架。但是,這種理論往往也只有解釋功能,甚或是事后的,是在經驗的基礎上為了解釋經驗而存在的,并無嚴格意義上的預測價值。如根據五行相生規律所確立的治法,常用的有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補土,而沒有養木生火之類的提法,況且益火補土之“火”,也根據臨床實踐經驗修正為腎陽,而并非五行學說本義之心火。再如在五行預測中人們常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為例,其實這種表述也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基礎上的,人們發現在情緒受到刺激之后,大多伴有消化系統功能異常的情況,中醫學稱之為“肝胃不和”、“肝郁脾虛”等。我們并不能根據五行理論預測其他的傳變關系,如“見心之病,知心傳肺,當先實肺”等,盡管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余臟準此”,但缺乏實踐經驗支持的形而上學思辨演繹,是很難達到預測的目的的。
中醫學產生于自然哲學的自然科學時期,從科學發展的歷史看,一門科學理論愈是不成熟,其中所包含的形而上學成分就會愈多。中醫臨床經驗猶如一粒粒珍珠,正是借助于哲學體系編織成理論之網的。因此,并不能因為中醫學有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范疇按一定的邏輯結構組織成體系,就籠統地將中醫學稱為理論醫學,與之相對將西醫學稱為經驗醫學。如果要說中醫學是理論醫學,也只能說是形而上學的理論醫學,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哲學醫。雖然科學家在創造和建立科學理論的過程中,形而上學理論或某些“命題”甚至還能起到某些啟發作用,正如古希臘的原子論的形而上學曾經對道爾頓建立近代化學中的科學原子論和對以牛頓為代表的幾代科學家建立近代物理學理論都曾經起到過巨大的啟發作用一樣。甚至即使像黑格爾式的辯證法的形而上學,實際上對科學的發展也可以有某種啟發的作用。但科學家發展科學理論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不斷地區分并剔除科學理論中的形而上學成分,因為不斷地區分并剔除科學理論中的形而上學成分正是科學理論取得進步的重要的甚至主要的途徑。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1925年在《我的世界觀》中對形而上學與科學理論的關系有著精辟地論述:“形象地說,當我們在知識的道路上邁進的時候,我們必須讓形而上學的無形之手從迷霧之中伸出來引導我們,但同時也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以防止形而上學溫柔的誘惑把我們引離正路墜入深淵。或者換種說法,在探求知識的道路上邁進的大軍中,形而上學是一支先遣隊,它深入到情況不明的敵方境內布下前哨。我們不能沒有前哨,但我們也知道這些前哨最容易遭到狙擊。再打個比方,形而上學并非知識大廈的一部分,而只是建造大廈不可缺少的腳手架。或許我們甚至可以說形而上學在其發展中可以轉變為物理學(形而下學)。”很明顯,中醫學正是因為其形而上學的思辨限制了人們更深入地研究現象本身的規律性,阻礙了中醫實證科學的發展;哲學思辨理論沒有辦法加工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新的經驗材料,沒有辦法使經驗向概括運動,抑制了中醫科學理論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中醫學是什么樣的理論醫學做出明確的說明,搞清形而上學理論與科學理論的區別及其關系;否則,很容易給缺乏科學哲學知識的學者造成誤導,反而不利于中醫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秀玲.論中醫學的理論醫學特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6):323325.
[2]林定夷.問題與科學研究——問題學之探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108111.
[3]聶廣.中醫感悟錄[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5.
【關鍵詞】體育;科學研究;領域;動態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4)03-0089-01
“知識主體”問題不僅在一般科學和不同的具體科學具體學科內出現,同樣也在體育科學領域內出現。這一問題與體育科學的內容有關,并在很多方面和方法上與體育的社會發展緊密相連。體育科學的研究領域卻涵蓋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兩方面。從體育學一級學科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點。當代體育面臨的新課題進內容分為體育學下設四個二級學,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一、體育科學研究的理論領域
科學理論的內在完備性標準要求科學理論體系必須具有自洽性和相容性。所謂自洽性,是指科學理論內部的無矛盾性,它要求理論本身融貫一致,能夠自圓其說不允許在同一理論內部存在矛盾命題,一個不能自怡的理論是不合理的,至少是有待改善的,一個成功的科學理論體系不僅要內部自恰,而且要與相關的背景知識相一致。背景知識,就是已經得到確證并且被普遍接受的科學理論。雖然新建構的科學理論與原有理論發生沖突一般總是難免的。但是,它不能與原有科學理論中經過檢驗的真理成分相矛盾。在近幾年,在很大程度上,已擴大了體育現象的角度和方面。這可以用舉例的方式來解釋,如果下列體育現實模式被考慮:職業的體育,國家資助的機構中的體育,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協會中的體育,商業建制中的體育,和私人的或非機構化的體育。結果,體育科學的知識主體范圍不斷增加。在下列列出的四部中,說明體育科學知識主體的模式,試圖對與體育科學理解有關的,迅速擴展的體育領域的這種新挑戰做出回答。
(一)傳統領域第一類包括體育科學的傳統領域,它們已存在了一段時間,并且它們代表著整個體育科學知識主體的相當一部分。在第一類中,要考慮下列七種理論領域:體育醫學,體育生物力學,體育心理學,體育教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歷史和體育哲學。這七種理論領域也代表著從經驗分析的(例如,體育醫學)到解釋理論的(例如,體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廣泛理論立場。七種領域是:體育醫學,體育生物力學,體育心理學,體育教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歷史,體育哲學。這種列舉順序是以邏輯推理因素為基礎的。七種理論領域次序開始于體育醫學和體育生物力學,它們人類身體存在(自然科學)方面接近人類。下列三種理論領域:體育心理學,體育教育學,體育社會學-以整體方式,代表著人類行為(社會行為科學)。最后兩種理論領域,體育歷史和體育哲學,代表著與過去,現在和未來有關的綜合性元因素;(解釋學標準的科學)。因此,這種模式也可被看作是從抽象到具體,從自然科學到人類學,從經驗分析到理論解釋,從說明的到標準的等等的一個連續統一體。七種理論領域的連續統一體內,存在著多種關聯。這些相互關系必須被認可和發展。而且,和大多數相互影響關系一起,所有的七種理論領域都有母體學科。
(二)體育科學的新領域近年來特別是大約1980年始,以一種更科學的方式發展起來的。這也因為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重要性已大大增加,并成為我們社會的一種相關因素。結果,越來越多的人類生活的維度在與體育聯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五個理論領域給出的順序是根據德語的字母順序,而不是根據邏輯推理因素。它們是在體育科學內,近來剛剛發展起來的。這些理論領域是:信息學和體育―體育信息;政治學和體育―體育政治;法律學和體育-體育法;面向技術的科學和體育―體育場所/體育設備;經濟學和體育-體育經濟學。這些理論領域的發展是具體體育新的職業需求的直接后果,除了教授體育和體育,這些職業需求,也已在校內外出現。
二、體育科學研究的具體學科
體育科學的具體學科與體育有著非常親近的關系。它們是:包括運動行為理論,游戲理論,和訓練理論。它們與運動行為,游戲緊密相關,把體育作為體育科學的主要目標點,并試圖把與運動行為,游戲和訓練題目有關的,理論領域的成果統一起來。它們一方面與體育有關,然而,另一方面,它們又與其它現象和科學科目有關。例如:體育中的表現和表現能力;音樂和運動行為;娛樂性的體育;體育和健康;適應性體育;體育新聞業;體育中的攻擊/暴力。對這種抽象概念水平上來說,還有一些其他的例子;(例如,體育和年齡老化,體育和管理,體育和環境)。這些例子向人們顯示了,在體育科學內容方面,可能達到的程度。這些具體學科也需要那些相互影響的科目成果的整合,這通常是一項很難達成的任務。有這四類的幫助,才有可能為體育科學廣泛的知識主體提供一種綜合性的分析,并對問題:“體育科學的內容是什么?”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體育科學的歷史很短,可以說僅僅是上個世紀的事。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用幾年的時間,集中國際上知名的專家,按一門成熟學科的五個規模的統一要求,對19門體育學科進行了歸納總結,目的在于出版一本關于體育科學各學科領域的基本信息的手冊。(1)適應身體運動;(2)生物力學;(3)訓練科學;(4)比較體育;(5)運動人體測量;(6)神經運動心理學,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7)體育哲學;(8)體育政治學;(9)體育社會學;(10)運動訓練生理學;(11)競技運動和鍛煉心理學;(12)體育設施;(13)體育史;(14)體育信息;(15)體育法律;(16)體育管理;(17)運動醫學;(18)體育教育學;(19)運動視覺。
三、結語
“體育科學的研究領域是什么?”被呈現在體育科學研究中,這似乎代表一個靜態的模式;然而,因為在理論領域和具體學科內的變化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它也有動態的特性。體育科學的研究領域將會呈現不斷變化的態勢。
參考文獻:
[3]王利.淺論體育科學的研究領域[J].祖國,2012,(18):179.
[1]徐元民.體育學導論[M].臺北:臺灣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3.
【關鍵詞】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展望;發展方向
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建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前蘇聯、德國和美國的訓練學者們經過大量的實踐,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論體系,他們將自己的理論及時應用到實踐中去,推動了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他們及時總結,結合當時最先進的生物、化學、力學知識,對于訓練進行科學的指導。在不斷的總結和完善中,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初步成型了。
一、運動訓練學發展概況
1.國外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及發展方向。國外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經歷了4個階段:起源階段約在19世紀末,代表作品為《運動員的基本訓練》(英、美),《田徑》(德國),在這一時期,人們表現出了有目的的探索運動訓練規律的興趣。專項訓練學建立階段是在二戰結束后,有關訓練科學的研究逐漸從簡單的實踐經驗總結和介紹,發展為對運動訓練規律的揭示和應用。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是把醫學成果運用到實踐中。訓練學萌芽階段是在20世紀60年代,專家們提出了運動訓練計劃的制定、訓練過程的控制等問題,并首次使用技術、戰術等概念研究有關訓練和比賽等問題。訓練學學科建立及發展階段的標志就是1964年哈雷正式出版的《訓練學》一書,標志著訓練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成立,并有力推動了世界競技體育的發展。
此外俄羅斯著名學者列·巴·馬特維耶夫教授的《運動訓練原理》、《競技訓練理論》,美國著名學者福克蘭、杰克遜的《運動訓練原理》,雷納·馬丁發表的《心理機能訓練指南》,加拿大學者博姆帕德《運動訓練原理與方法》等一批學者的論著,對構造《運動訓練學》學科的基本框架起到了堅實的奠基作用。
從整體上看,世界范圍內的《運動訓練學》學科的發展始終沿著兩條途徑向縱深領域發展。一條途徑是站在競技運動的不同側面上,探索運動訓練的基本規律。另一條是站在競技運動的整體高度,探索運動訓練的基本規律。前者的研究結果,使《運動訓練學》的研究對象深入到了不同年齡、不同性別運動訓練過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內容具體到了訓練手段的設計等;后者研究的結果,使《運動訓練學》的研究對象拓展到了包括運動訓練一般規律在內的整個競技運動的一般規律,研究內容拓展到了運動競賽的系統等。目前國際上對《運動訓練學》學科的擴展和充實正是通過這兩條途徑實現的。
2.我國運動訓練學的發展概況。在我國,從50年代起全面學習蘇聯訓練理論,到60年代后提出了“三從一大”的訓練原則,80年代起,引進多國的訓練理論,逐漸構建我國的訓練理論體系。1981年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訓練學分會和北京體育學院等單位的支持下,由過家興教授牽頭,經過2年多時間的努力工作,終于完成了我國第一本《運動訓練學》專著。該專著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初步形成。由于現代競技運動的飛速發展和運動訓練理論的深入研究,目前的《運動訓練學》學科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的擴展或濃縮。1983年我國學者田麥久在對主要競技項目進行科學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在一般訓練理論與專項訓練理論之間建立一個新的理論層次的構想,于1990年發表了《項群訓練理論及其應用》的論文,繼而出版了研究專著(1998),分別闡述了依不同主導競技能力而劃分的8個項群的訓練特點,使運動訓練的理論體系更趨完善。這是我國運動訓練學界對運動訓練學理論建設的重要貢獻。
二、運動訓練理論近年來的發展趨勢
1.項群訓練理論更加深入的發展。項群訓練理論的創始人田麥久2003年在“我國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新發展”一文中以“復合主導競技能力”取代單一主導競技能力作為標準,對部分項群的主導競技能力作了更為準確的表述,進而對部分項群名稱作了調整(見表1)。
表1:主導競技能力的項群劃分的調整
此外,田麥久還闡述了“多標準多維度的項群組合”的概念。他指出,“經典的項群訓練理論中”,主要以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運動技術的動作特征和運動成績的評定方法為3個分類建立起了3個主要的分類體系。而實際上我們應該認識到,因為有無窮個分類標準,項群體系的劃分從理論上來講也是有無窮個標準的。所以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項群體系,進行相應的研究。如在“持拍隔網對抗性項群男選手基本單元競技過程的運行模式”一文中,用“持拍隔網對抗性項群”這一名稱概括了乒乓球、羽毛、網球3個手持球拍進行比賽的項目。又如“陸上同場對抗性項目集體球類項目”的名稱,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場對抗性集體球類項目,只包括足、籃、手、曲4個項目了。總之,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和我們在進行分析組織訓練活動當中,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按照多個標準,多個維度組織相應的項群進行研究。
2.運動訓練的微觀層次上的研究。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學者認為,由于以往的運動訓練學研究注重在宏觀和共性面上的研究,因此隨著運動訓練實踐的發展,運動訓練學并不能很好的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因此,現在一些學者致力于運動訓練學的微觀層次的研究,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解決各運動項目及其小項的訓練特點、訓練方法、選材特點等問題。
3.重視研究影響訓練和比賽的社會學因素。競技體育的組織和發展都受著社會學因素的強有力的影響。這些因素對于競技體育的影響是重大和深遠的,主要表現在對運動訓練體制、運動員培養系統、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向上、體育職業化、市場化對運動訓練所產生的影響等問題。以前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較落后,因此,他們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學者所關注的問題。
4.運動訓練學理論向競技體育學理論的擴展。運動訓練是競技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豐富,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運動訓練學理論也在逐漸向競技體育學的理論擴展。競技體育的主體活動是運動員的培養、訓練及參賽的過程,沿著這一軌跡進行思考和設計,競技體育學應該包括運動選材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競賽學及競技體育管理學,這4個學科應該說是構成競技體育學理論體系的主體學科群。
三、結束語
運動訓練學體系的建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眾多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不斷認識世界,挑戰自我的成就。在日益嚴謹的理論體系下,競技運動的成績取得了大幅度提高。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對原來理論體系的質疑和完善也逐漸多了起來。相信通過專家學者和廣大體育工作者的努力,運動訓練學體系一定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曹景偉,席翼,袁守龍等.中國運動訓練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2):43-50.
[2]過家興.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3]刁志勇,劉海峰,祝.對傳統超量恢復訓練理論的再認識[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5,10(4):104-106.
[4]金健秋,劉強,楊克新.當代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對周期理論的質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5):89-91.
[5]陳小平.運動訓練的基石——“超量恢復”學說受到質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4):3-7.
[6]茅鵬,嚴政,程志理.一元訓練理論[J].體育與科學,2003,(14):5-11.
[7]田麥久.我國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新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1):146-150.
[8]許琦,李昌軍.俄羅斯訓練學理論研究的現狀與熱點問題[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0(1):81-84.
[9]盧元鎮.21世紀對體育社會科學的挑戰與展望[J].體育科研,1997,18(4):3-5.
[10]鄭念軍.競技體育理論體系的反思與構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17(3):6-8.
1中醫診斷學的研究現狀
中醫領域中有四診的醫學概念,其分別為“望、聞、問、切”。這是傳統模式中醫診斷體系的核心。這體現出在傳統模式的中醫診斷環節中這是一個具有多源化信息的處理過程,其實質上是它與現代信息技術中多元化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的學術理論相互磨合。多元化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的相關研究是近期現代信息技術領域中表現活躍的應用學科,其主要以數學理論、系統科學理論以及計算機技術理論為核心基礎,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在科學理論與技術應用上都趨于成熟的現代化學科專業體系。中醫診斷理論的基本原理是“以表知里”,即為:反映于出人體外表的信息狀況和疾病的本質根源相互之間存在著直接關系,認為證候是人體機體在疾病產生過程中在某一階段表現的病理概括,通過中醫四診方式獲取的信息則是形成證候的根本元素,體現出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2]。中醫診斷信息的獲取方式通常集中在醫師和病患者的感覺器官上,其臨床診斷經驗與診斷醫學理論主要建立在個別醫師的肉眼觀察、經驗分析以及理論歸納的醫學基礎上。醫學信息的診斷處理與有效整合主要由醫師根據個人的醫學知識與臨床經驗完成的,加上醫療診斷信息獲取的感覺器官,其敏感性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無法避免容易受到個人的主觀因素干擾,影響臨床醫學診斷信息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在中醫的臨床醫療診斷過程中通過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中醫臨床診斷的客觀化分析研究發展成為中醫學理論現代化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形成20世紀中期之后中醫學領域現代化科學研究的基石。
2現代信息技術在中醫四診中的應用
2.1望診
中醫望診的方式主要分為望面、望目以及望舌等,主要的醫學根據是醫師通過眼睛對病患者使用的視覺功能,因此無法體現客觀合理的統一標準。目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領域的臉部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等已經成熟,未來將逐步作為中醫診斷學中望診的科學研究工具,從而會得到廣泛的應用發展。面像跟蹤通常采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或者基于運動與模型相結合的辨別方法。另外,膚色模型跟蹤作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手段。面像比對從本質上講,是采樣面像與庫存面像的依次對比,同時尋找出最佳形式的匹配對象。現階段主要可分為特征向量和面紋模板這兩類描述方式,特征向量法首先應該確定眼虹膜、鼻翼、嘴角等面像五官輪廓的大小、位置、距離以及角度等各種屬性,然后分析出它們相應的幾何特征量。這些特征量可以構成描述該面像的特征向量。通過計算機應用技術對虹膜花紋特點進行量化處理與數據分析,用于辨認各種不同病患者的虹膜變化狀況,診斷眼疾病與全身的病理變化在眼睛器官上的病理反應[3]。
2.2聞診
中醫聞診的方式通常依賴于醫師的聽覺與嗅覺等個人感覺來完成診斷的。怎樣通過客觀合理的方式擴展醫師的診斷功能,中醫學者完成了大規模的研究工作,而通過大部分科學研究能夠依賴于電子聽診器技術對中醫聞診進行有效輔助[4]。電子聽診器技術屬于一套具備生理聲音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統,通過系統醫師能夠便捷地在計算機系統的顯示器上直接觀察到人體生理聲音的對應波形,透過耳機的傳輸功能可以聽到病患者的聲音,同時將其和通過聽診器技術獲取到的聲音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提升自身的聽診能力與疾病診斷準確率。電子鼻技術主要應用在測量氣體實際化學成分的醫學儀器,通常于運用在需要測量氣體組分的相互環境中。在中醫聞診過程中需要對病患者散發出的個人氣味進行有效的檢驗分析,傳統的模式就是依賴于人的嗅覺或者通過化學分析的處理方法。因為人的嗅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主觀的判斷成分,因此其精確度相對不高,而化學檢驗分析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從而無法實時監測的目的,容易導致誤診,電子鼻技術可以很好地實現聞診的實時控制。
2.3問診
中醫問診一般是咨詢病患者有關疾病的具體狀況、病患者的自身病癥、過往病史以及生活作息習慣等方面,從而全面了解病患者的各種病理感覺以及疾病變化、具體診斷等狀況的診斷方法。通過問診的方式可以獲得和疾病相關的病理資料,是臨床醫師客觀分析病情,進行確診的重要理論根據。如何從復雜多變的臨床醫學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使其實現系統的量化目標,是中醫證候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2.4切診
中醫理論的切診和智能傳感器技術可以結合,切診的數字化醫療診斷模式發展比較早,已經獲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切診在中醫四診中屬于關鍵的臨床診斷環節,由切診方式所獲得的脈象能夠直接反映出人體機能的各種生理與病理情況,是研究人體內機能變化的一個對外可視窗口,對于診斷病狀、分析病情、辨識病機以及推斷確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根據人體脈象的機能變化,能夠探測到人體內臟器官的氣血、陰陽、生理以及病理等具體狀況。所以通過切診方式進行醫療信息的獲取與分析已經成為切診客觀化科學研究的重點方向[5]。
藏醫有自己系統而完整的理論,在這些理論中,三因素理論(又稱三因學說)是它的核心內容之一。藏醫學認為,隆、赤巴、培根(藏語譯音)這三種因素,是構成人體并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及其能量的基礎。其中隆是主導人體全身機能活動的一種動力,具有“氣”的性質;赤巴是主導人體熱能的一種因素,具有“火”的性質;培根與人體水液的物質保持密切聯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質。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三因素在人體內保持著協調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或幾個因素由于某種原因而出現過于亢盛或衰微的情況時,則出現隆的病態、赤巴的病態、培根的病態,它們又變成了病理性的東西,治療上就需要對三者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到原來的協調狀態達到健康的水平。依據三因素不同的生理機能和存在的部位,各自又有五種不同的隆、赤巴和培根。它們互相依存、互相制約,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具體屬性,又具有共同的特性。
藏族醫藥學理論是解釋人體和疾病同體外所顯示的癥狀的一種信息學,不是表述物質機體和器官功能如何形成的理論。比如只能將下泄隆理解為司理大小便和精血的排泄與控制、司理胎兒分娩等方面的機體運動共同現象,實際上不存在下泄隆這種器官或組織。
一、藏醫理論的信息學性質
我們將與藏族醫藥理論相關的癥象稱之為表象信息,將實體與癥象間的關系稱之為表象關系,故藏醫理論可認為是統率表象信息和表象關系的一個巨大信息系統。藏族醫藥學理論與客觀存在間是否有矛盾,主要取決于其理論統攝的信息與實體間關系是否可信。
對統攝信息的形成從發生學說,從內成因和外成因。內成因是指對疾病診斷醫療實踐中得到的經驗進行 分析 研究而形成的理論。它是從醫療實踐范疇中產生的,故稱之為內成因理論。《四部醫典·論述部》中云:“隆盛癥象干黑喜溫暖,身顫腹脹大便滯。”又云“隆衰癥象力衰言微身不適,神志不清又生培根增盛狀。”以三因盛衰實像為例,隆盛癥狀與其所屬的肌膚干黑的兩種癥狀相吻合的診治,就是用信息學說的診治。它是醫療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故稱之謂內成因理論。所稱其為內成因理論因它是對醫療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進行了分析和歸納的基礎上形成的,故容易解釋醫療實踐中出現的所有 問題。例如,在醫療實踐時,對胸部滿悶、神志不安、亂語、頭暈、連連噓氣的病狀,按傳統藏醫理論,認為是隆癥心風病,對治藥物應是八味沉香丸、仲孜八味沉香丸、五味石榴散。醫療實踐中按傳統的觀點認為神志不安是隆的性相中輕和動的成分亢盛,胸部滿悶、心悸過猛、亂語等癥候是隆即風入侵入心和命脈,其對治法則應使其服用息隆即息風的八味沉香丸等能取得良好效果。當代西醫 治療 理論中,無隆即風入侵心和治療息隆即息風的說法,但按藏醫理論對隆癥心風病治療中施以息隆即息風的治法,定能取得良好療效。按邏輯學所說存在都是合理的思想,它符合客觀物質存在的 規律。總之很明顯藏醫理論與現代西醫學在治療時嚴謹以據癥候的理論其落腳點是一致的。
與內成因并存的外成因也是藏族醫藥學組成的主要部分。藏醫的生理學、診斷學和藥理學中都吸取和發展了外成因理論,更多的吸取和發展了五大種理論,使其與藏醫學的基本理論緊密結合。由于藏醫學中吸取和發展了這些理論,一方面藏醫學在醫療實踐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另一方面藏醫中采用了這個理論的基本思想,觀察了人體、疾病與外界環境間的關系,并總結了經驗,內成因與外成因理論渾然連為一體。
二、藏醫學診療理論是醫療實踐與古代哲學相結合的結晶
用三因學和五大種學收集和總結了對人體和疾病癥候觀察中所得的經驗知識,創立了具有藏族特色的醫療學體系。這個體系主要對人體與外界間復雜關系和制約情況進行觀察,堅持人體與外界環境是統一體的思想。藏醫的統一體思想在世界醫學中是特色突出的醫學之一。
三、因學不僅堅持與總體相關的人體生理學和病理學中機體器官組織的功能運動和病變間的統一體的思想,還堅持機體與外界環境間動態平衡的思想。按三因學的思想,認為人體生命運動和質量主要取決于人體器官間、器官組織與人生活的外界環境間的關系能否動態平衡。如心臟功能發揮狀況。不僅取決于心與肺、心與肝、心與腎等器官間關系的質量,甚至還取決心與外界社會環境、氣候、空氣等。醫典中指出造成心臟病(心風病)原因是悲痛、思慮過度、生氣發怒、聞聽不悅之言、驚恐等,一個人想要健康正常生活,主要不僅取決于此人的所有機體器官和組織、功能的發揮狀況,還取決于此人的身體、思想、生活起居、社會環境等。《四部醫典·論述部》中說:“時季五官(器官)起居味與性,劣反盛時皆為致病源,正常之時無病健康因。”特別是指明三因(蓄積、發作)的因素時說:“春季之時輕揚并粗性,環境飲食起居皆相類,雖聚隆漸不起發,夏時雨風生寒將發病,秋季潤膩溫得平息。”從這個論述中可以得知三因蓄積、發作、平息與外界環境的緊密關系。將藏族醫藥學中關于情(人)器(外界物質環境)世間平衡(生態平衡)和整體統一的思想與當代創建的生物心理學醫學模式相對比,可以發現很多共同處。1948年發表的世界衛生組織章程的前言中說:身體健康是指人體所處的 自然 界、心理和社會等都處于和諧狀態。它將人身所處的自然界、心理和社會等之間的關系以章程的形式確定下來。生物醫學或稱之為結構醫學的論點趨向越來越走向光明,故顯而易見藏醫學的整體思想的應用價值。
出自五行學,表示五行某一元素偏旺,導致失衡,所以泄之,保持平衡 。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學說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的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