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帶雞的成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銘記于心:牢記在心中,時刻銘記。
3,.記問之學:只是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的學問。 指對學問未融會貫通,不成體系。
4、銘記不忘:比喻牢記在心,永遠不忘。
在過去的30年,中國城鎮化率年均增長1%。直至2011年,我國的城鎮人口更首次超越農村人口,達到6.9億人。我國城鎮化率依然大幅落后于歐美成熟國家,其城鎮化率均在80%左右,而我國僅為51.27%。
近年由于工資不斷上漲,加上日趨完善的雇員福利,如五金一險、社保等,再加上原材料價格上升,已有不少低技術生產從中國轉移往東南亞或一些非洲國家。中央不得不找一些項目來填補因出口減少而造成的經濟影響,而城鎮化正可以解決這一損失。如果未來1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比重上升至2/3,平均社會消費可從現在10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
要實現城鎮化,首先要造好交通基建,讓小城鎮能與外界溝通。數據顯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所需要投入的新增投資額平均為6.6萬億元,足夠取代10萬億元的出口,同時每1%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便可以提升消費總額0.19%~0.24%,相當于居民消費總額增加1200億元。這個數字較為保守,原因是中國居民除了房屋或汽車等較大額消費外,一般都習慣以現金付款。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不少家電、智能手機、計算機等準大額消費需求急速上升,一些銀行開始與商戶合作推出分期付款的購買模式,無形中對一些行業帶來極大的增長潛力。
城鎮化把土地創造出財富效應后,也致使其衍生服務受惠不少。中國不少服務業遠低于世界水平,有的更低至國際水平的50%,如醫療和保險。隨著人均收入提升,除了對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增加外,也將對醫療、保險等的需求逐步增加。特別是保險行業,大部分保險產品都可以每月供款方式進行,等同分期付款。
事實上,今年高鐵里程或將達到2萬公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高鐵系統,并將全國形成8小時經濟圈。隨著農民由農村聚居到城鎮,增加一些軟硬配套設施的需要,如興建住房、建立水電、通風、排污,教育、飲食等因城鎮化而帶來商機。除了相關行業將會受惠于城鎮化發展外,地點同樣是考慮因素。筆者指出全國十大城鎮給大家參考,順序為:虎門鎮(廣東東莞市)、玉門鎮(江蘇昆山市)、長安鎮(廣東東莞市)、婁葑鎮(江蘇蘇州園區)、塘廈鎮(廣東東莞市)、花木鎮(上海浦東新區)、小欖鎮(廣東中山市)、楊含鎮(江蘇張家港市)和金橋鎮(上海浦東新區)。這十大城鎮中,廣東占去4個,而上海及江蘇分別占3個。
謂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庖丁解牛:
據《莊子·養生主》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贊嘆其技藝之妙。庖丁釋刀云:平生宰牛數千頭,而今宰牛時全以神運,目“未嘗見全牛”,刀入牛身若“無厚入有間”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雖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鋒利仍“若新發於硎”。后常用“庖丁解牛”作為神妙的技藝的典型
蹊田奪牛:
《左傳·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后以“蹊田奪牛”指罪輕罰重,從中謀利
齊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后以“齊王舍牛”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騎牛讀漢書:
《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的緱山,往從之。以蒲韀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后以“騎牛讀漢書”形容刻苦攻讀
氣沖牛斗:
形容怒氣、冤氣極盛。牛、斗,牽牛星和北斗星
氣喘如牛:
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
如牛負重:
比喻負擔沉重
散馬休牛:
《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后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殺雞焉用牛刀:
喻不必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語本《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鼠入牛角:
比喻勢力愈來愈小
司馬牛之嘆:
《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后因以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關鍵詞:承運人;實際承運人;連帶責任;追償
我國海商法基本上繼承了《漢堡規則》有關實際承運人的規定。將承運人分為“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兩種,強調實際承運人系接受承運人的委托,實際從事貨物運輸的人,并于第60條至第65條明確了實際承運人的法律地位以及其與承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
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的識別
在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相分離的情形下,準確識別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顯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對于貨主來說,該準確識別決定了其應當向誰主張責任,而另一方面對于船舶所有人來說,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為實際承運人才能準確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權利、義務和可以主張的抗辯。
1.承運人的識別
我國海商法第42條第1款明確規定:“承運人是指本人或委托他人以本人名義與托運人訂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人”。
(1)提單正面關于承運人的記載。即就提單表面來認定承運人,如提單的抬頭,以誰的名義簽發提單,提單簽發人的署名,使用了誰的格式等等,該方法是最為直接,簡便易行的識別手段。
(2)定期租船合同下承運人的認定。定期租船中,船舶所有人,船東以及承租人均有權利簽發提單,依據雇傭關系原理與船長的職權,其簽發的提單,應視為代表船舶所有人簽發,船舶所有人應受提單條款的約束。而承租人簽發提單的情形較為復雜,一般認為,承租人若以自己名義簽發提單,承租人為承運人。承租人若以船舶所有人的名義簽發提單,如果承租人獲得了船舶所有人的授權,那么船舶所有人是承運人,如果承租人未取得授權或者超越授權,承租人是承運人。
(3)承運人識別條款與光船租賃條款。有些提單上規定,如提單上記載的簽發人不是船舶所有人或光船出租人,簽發人并非當事人,仍由船舶所有人或光船出租人承擔責任,類似條款表面上有利于承運人的識別,實際上卻為承租人推卸責任的手段,以此使承租人免受提單條款約束,由于其有減輕承運人責任之嫌,我國《海商法》一般認定該條款無效。
2.實際承運人的識別
實際承運人的三個構成要件如下:
(1)實際承運人必須是實際從事了海上貨物運輸的當事人,該“實際從事”包括上述第三種情形下的轉委托。
(2)實際承運人、托運人及收貨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關系。承運人在接受托運人的委托承諾運輸之后,是否選擇其他承運人實際承運,以及選擇誰作為實際運送者,均無須托運人的事先同意,甚至有些托運人在簽訂運輸合同之后,并不知道還有實際承運人的存在,因此,托運人與實際承托人不存在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
(3)實際承運人實際從事貨物運輸是基于承運人的委托或轉委托關系而進行的,而且轉委托可以不止一次。
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的連帶責任
1.實際承運人的責任范圍
首先,必須明確實際承運人責任范圍的法定性,我國《海商法》第61、62條分別規定,“承運人責任的規定,適用于實際承運人”,“承運人承擔本章未規定的義務或者放棄本章賦予的權利之任何特別協議。經實際承運人書面明確同意的,才對實際承運人產生效力”。可見,實際承運人的責任來源于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實際承運人沒有義務承擔法律之外約定的有關承運人的任何責任,而且,超出第四章第二節“承運人的責任”以外的內容,只有法條明示適用于實際承運人時方可對實際承擔人產生約束力。
其次,關于實際承運人的責任期間,我國《海商法》關于承運人的責任期間分為兩種情形,對于集裝箱貨物,為從接收到交付處于承運人掌管之下的期間,對于非集裝箱貨物,為從貨物裝上至卸下承運人掌管的整個過程,因此實際承運人的責任期間亦應比照適用前述規定。但有三點需要明確:(1)若實際承運人接受全部運輸的委托,則其責任期間與承運人完全相同。(2)若實際承運人僅接受部分運輸委托,則責任期間僅限于部分區段內,即小于承運人的責任期間。(3)無論實際承運人接受全部或部分委托,對于承托雙方達成的“裝前卸后”條款,只有實際承運人明確表示接受,才對此區間負責。
第三,關于實際承運人的責任內容,根據《海商海》第61條的規定,實際承運人的責任比照適用承運人的有關規定。因此,本章涉及承運人的權利、責任限制以及義務的規定,適用于實際承運人。
2.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的責任劃分
總體上講,關于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的責任歸屬,表現在《海商法》第63條“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都負有賠償責任的,應該在此項責任范圍內負連帶責任”。關于此項規定,有如下幾點需要說明:
(1)連帶責任的定性連帶責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債務人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以同一債務為共同清償內容,且任一債務人在被請求清償全部債務時都必須清償而不得拒絕。該項債務因一人的全部清償行為而告消滅。設立連帶責任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債權人,使債權的實現不因一個或部分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而受影響。其構成要件有三個:即①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債務人;②有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③以同一債務為共同清償內容。
理論界亦有“不真正連帶責任”之說,該理論產生于德國。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債務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對同一債權人產生相同給付內容的債權請求權,債權人可以擇任一債務人主張全部債權,而整個債務在一人負責清償后即告消滅的制度。其特征如下:首先,該相同給付內容的債務基于不同原因產生,即連帶債務人之間事先不存在共同目的,其責任的競合純屬偶然巧合。其次,在一般連帶責任中,索賠人可以選擇任一債務人為被告提訟,亦可將全體債務人集體告上法庭,但是在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則不可以。我國《海商法》規定之連帶責任為通常意義的連帶責任,而非不真正連帶責任。
(2)承運人對全部貨物運輸負責《海商法》第60條第1款明示:“承運人將貨物運輸或者部分運輸委托給實際承運人履行的,承運人仍應依本章規定對全部貨物運輸負責。”換言之,承運人不得因選定其他債務履行人而企圖免除責任,其應為實際承運人,甚至實際承運人之受雇人﹑人在責職范圍內的行為負責。
筆者認為,這是對索賠方權益的有效維護。普通民法制度中,存在有關“債務轉移”之規定,即債務人在征得債權人明確同意后,可以將債務轉讓給第三人履行,從而自己退出合同關系,不再受合同約束。“征得債權人同意”,即充分尊重債權人對第三人履約能力的評價,避免不具有履行能力的人介入合同關系,給債權人造成損失。但是承運人對實際承運人之委托,不同于“債務轉移”,其委托行為毋庸通知托運人,根本不需要托運人同意,實踐中,有許多托運人或收貨人甚至根本不知中間實際承運人的存在。此時,必然要求承運人繼續對全程負責,否則若賦予承運人任意變更運輸合同履約方的權利,不僅給托運人或收貨人確定被索賠方造成巨大困難,而且嚴重侵犯了作為合同當事人一方的托運人對另一履約方的選擇權,從而違背合同法意思自治,更使得托運人陷入欲訴無門的尷尬境地。
但是,《海商法》第60條第2款又規定,如果運輸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將有實際承運人負擔運輸,合同亦可同時約定,實際承運人掌管過程中發生的滅失、損壞或遲延,承運人不負賠償責任。該項規定,類似于上述“債務轉移”,即在托運人明知實際承運人負責承運的情況下,允許承運人將全部或部分債務轉由實際承運人履行,從而充分體現了合同雙方自由約定原則,亦不會給托運人的正當權益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如前所述,承運人需要對全程負責,即《海商法》第60條第1款,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承運人既然要對實際承運人或其受雇人﹑人在職責范圍內的行為負責,也就是說,實際承運人的責任范圍小于或等于承運人的責任范圍。賠償責任一般由承運人和各區段實際承運人共同負擔,當然需要排除第60條第2款的規定。因此可以認為,不論承運人是否存在過失,連帶責任的成立與否取決于實際承運人對貨物滅失、損壞、遲延是否負有賠償責任,如果是肯定的,連帶責任即告成立,反之,連帶責任不成立,只由承運人負責賠償。
(3)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的相互追償數債務人之間事后的相互追償是連帶責任負擔的必然結果。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之間的相互追償與普通民法上的內部追償略有不同。
首先,一般認為,民法上的連帶債務人之間存在當然的內部分擔關系。但是,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之間不存在這種當然的份額關系。他們之間如何追償、追償多少完全取決于二者之間的合同中約定的責任,可以是提單證明的運輸合同或者租船合同,即追償是基于二者對合同終局責任的承擔。
其次,普通連帶債務人之間的追償具有雙向性,即不論哪一債務人承擔了責任,只要超出自己份額,均可向其他債務人主張補償。但是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之間的追償一般是單向的。因為如果實際承運人承擔了賠償責任,一般情況下,承運人是不存在管貨過失的,實際承運人必須為自己的過失負責,而不可以向無過錯的承運人要求分擔責任,因而不存在追償。但此僅為一般情形而言,不可以絕對化,比如,在極少數情況下,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對貨主的貨損均有過失,此時則會發生相互追償。
參考文獻
[1]張民安主編.海商法[M].第2版.中山大學出 版社,2007.
[2]司玉琢.海商法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2007.
[3]郭瑜.論海上貨物運輸中的實際承運人制度 [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0(3).
[4]韓立新.國際海上運輸中實際承運人及其責 任的認定//司玉琢主編.中國海商法年刊 1997.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8(03).
[5]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債 權篇.
一、關于繼承
1、樣式的繼承
這里所指的傳統舞臺服裝主要是指戲曲服裝,傳統的戲曲服裝表現了典型的“寫意性”和“符號性”,其服飾的造型、色彩的寓意,深刻的人物形象刻畫,極大地提高了表演藝術的內涵。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進行總結:一是強調民族性的體現,通過服裝的造型、色彩、裝飾工藝等各方面,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興趣與愛好。如:京劇服飾及各地方戲曲服飾等;二是突出獨特的符號性語言,有許多戲曲服裝的款式、紋飾、圖案以及色彩,都具有其深厚的含義,并形成了其獨特的形象符號,以京劇服飾為例,如:通過服裝的色彩可以辨認出人物的性格和忠奸,也可分辨出官員的官階;通過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圖案可以分辨出生角、旦角、凈角、末角、丑角;通過服裝的款式、裝飾可以辨出青衣、花旦、武旦等;通過服裝的圖案、裝飾可辨出文官與武官等。京劇服裝的紋樣還多采用雙關寓意的手法,這些標志性的符號,是歷史的沉淀,也是人們長期以來通過對角色形象、色彩、圖案的心理感覺進行綜合提煉形成的視覺符號,它的符號語言體現了色彩學、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民俗學、哲學等內容。三是突出藝術性的典型裝飾,如武將的靠、文官的蟒以及水袖等,并運用刺繡、染織、暈染等多種裝飾工藝手法,配合表演藝術獲得獨特的視覺美感。四是色彩的有機搭配,傳統的戲曲服裝將對比強烈的顏色,有機的裝飾在一起,如紅、綠、黃、白、黑、紫、粉、藍、湖、秋香等色在黑、白、灰、金、銀的調和下“和諧共處”,色彩濃艷而不失莊重,淡雅而不失嬌媚。
在現代舞臺服裝設計中,有很多的創新元素,但不是每一種舞臺服裝都可以任意創新的,它取決于表演藝術的要求和表現形式。一些傳統戲曲的舞臺服裝,無論是款式、色彩、圖案、調配、使用及審美都是經過一個較長的發展階段固定下來的“經典樣式”,服飾本身除了具備符合觀眾的觀賞習慣和審美標準外,還與戲曲表演的功夫緊密結合,如翎子功、帽翅功、水袖功等,并體現了其美學、符號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哲學等價值。所以在一些傳統的歷史劇目中依然繼承其傳統的基本形制,不進行任意改變,它與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中國畫、中國書法一樣耐人尋味,意蘊悠長。
2、審美觀點的繼承
傳統戲曲服裝在戲曲藝術的形式美表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服裝常用一些對比手法來烘托舞臺氣氛,塑造人物的個性美。一是黑白對比,我國民間流傳著“男要俏,一身皂(黑),女要俏,一身孝(白)”的說法。“俏”是指俊美、俏麗。過去如此,現在更是如此,不管流行色怎樣變,黑、白兩色始終是現代國際性的流行色。京劇《霸王別姬》是一出凈、旦為主的折子戲,男主角項羽穿黑甲黑靠旗,高大威猛,女主角虞姬素色繡花衣裙、纖細柔美,從服飾的整體風格上就將人物的性格典型勾勒。二是同調對比,在同一出折子戲中,角色的服飾色彩統一在同一個色調內,形成一定的色彩氣氛。京劇《白蛇傳》“斷橋”一折中,白娘子是白衣白裙,純潔淡雅,小青是青花打衣褲,英武瀟灑;許仙穿湖藍色褶子,戴鴨尾巾,三人既有各自的色彩傾向,又統一在藍白色的冷調子內。白娘子和小青雖是素色打扮,但淡而不覺柔弱,雅而不失剛勇。素淡的色調將斷橋這一幕中蘊含的“愛、憐、怨、恨、悔、怕”等多種情感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種幽怨的色彩情感。三是華素對比,華麗與樸素對比的服飾特點,如京劇《鍘美案》中秦香蓮是一個恪守婦道、清貧淳樸的女子,穿著不加修飾、沒有任何花紋圖案的青灰褶子,造型端莊素雅,與劇中的陳世美穿華麗的紅蟒,戴著花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秦香蓮清貧簡樸的服飾反襯出陳世美的薄情與卑劣。四是援例對比,在京劇傳統戲中有三個異性結拜為生死之交的,有二人關系密不可分的。在這些人物為主的的劇目中,在服飾上漸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格式,前者稱為“桃園例”,后者稱為“黑紅例”,如《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沉穩莊重,能文能武,與白色吻合;關羽中正耿直,與紅色相符;張飛剽悍暴烈,與黑色恰合;“白、紅、黑”將人物的性格典型勾勒。五是文武對比,為了深化角色性格,在戲曲中有文官和武官,著不同的服飾,如京劇《長坂坡》中,為了體現曹操的威武氣魄和雄才大略,曹操坐大帳點兵,穿紅蟒,戴黑相紗,一副文官宰輔的威儀,張遼等八員虎將一律上下五色長靠,全副戎裝,襯得他們威武勇猛,全臺花團錦簇,氣氛熱烈。
以上的幾種審美觀點都是傳統戲曲服裝設計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遵循下來的一些設計法則,尤其在色彩運用方面非常獨到。現代的一些服裝設計師很怕用色,也很怕舞臺“花”,究其原因,是因為對色彩的情感、氣氛把握不好,對傳統的色彩審美觀點理解不透,所以在今天,傳統的審美觀點對我們現代設計仍有很大的幫助,值得我們去繼承與發揚。
二、關于創新
1、觀念的創新
關鍵詞:基帶成形 濾波器 設計
中圖分類號:TN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2)09-0130-02
最初的脈沖成形濾波器設計是在頻域上進行,目前,在時域實現基帶脈沖成形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查表法和濾波器法[1]。本文介紹利用MATLAB軟件編程仿真,用濾波器法設計一種的基帶成形濾波器。
1、基帶成形濾波器原理
通過采用合適的濾波器對碼流進行濾波生成基帶信號的過程又稱“基帶成形濾波”。升余弦濾波器[2]作為基帶成形濾波,頻率響應為升余弦響應函數。發送端與接收端的頻率響應均采用根升余弦與。
理想的升余弦滾降濾波器的傳輸函數是:
其中,是奈奎斯特采樣頻率,是調制后的符號周期,為符號速率,為滾降因子。
根升余弦滾降濾波器的傳輸函數的幅度響應為[3]:
2、升余弦滾降基帶成形濾波器的軟件實現
2.1 R_cosine( )函數
R_cosine( )函數是MATLAB中自帶函數。
輸入的變量為f、alpha、T,分別對應于其中公式(1)中的輸入信號的頻率、滾降系數和采樣間隔。
輸出的F_R即公式中的表示為濾波器的幅頻響應。
2.2 RRC( )函數
RRC( )函數為自定義函數,根據公式(3),調用R_cosine( ),得到一個對稱線性相位的根升余弦滾降濾波器的脈沖響應。
輸入端參數為k、N、T、alpha,其中k是每個符號周期內的采樣率,一般取得4即可滿足奈奎斯特準則;N是為濾波器階數(奇數),也即是沖激響應序列的長度;T是輸入數據符號周期;alpha為滾降系數。
3、基帶成形濾波器仿真與分析
3.1 濾波器的波形圖仿真與分析
根據濾波器的性能分析方法,設置的參數每符號周期采樣K為4個,信號源碼元符號周期T為1/1000,對脈沖響應、幅頻響應圖、相頻響應圖進行分析。
3.1.1 α=0.25,N=33時脈沖響應圖分析
根據圖1可以看出,在N=33時,沖激響應的序列長度也為33,抽頭系數是設計值(33),脈沖響應的波形圖也很近似sinx/x的圖形。
3.1.2 α=0.25,N=33時耗損函數曲線分析
從圖2得到,在頻域上當頻率小于0.2rad/s時,幅度衰減很小,可以看作是0;在0.2rad/s時開始明顯衰減,從0.2rad/s到0.3rad/s衰減了約19dB;在0.3rad/s時急速衰減,到0.325rad/s時已經衰減了37dB;從0.2rad/s到0.325rad/s。仿真計算得到根升余弦滾降濾波器的3dB帶寬為0.25rad/s,通帶的最大衰減為0.083dB,阻帶最小衰減為38dB。通帶邊界頻率為0.195rad/s,阻帶邊界頻率0.318rad/s,過渡帶寬為0.123rad/s,波紋幅度為37.917dB。計算得到過渡比約為0.613。
3.1.3 α=0.25,N=65時耗損函數曲線分析
觀察圖3得到,在頻域上當頻率小于0.2rad/s時,幅度衰減很小,可以看作是0;在0.2rad/s時開始明顯衰減,從0.2rad/s到0.3rad/s衰減了約18dB;在0.3rad/s時急速衰減,到0.32rad/s時已經衰減了37dB。3dB帶寬為0.25rad/s,在通帶的最大衰減為0.035dB,阻帶最小衰減為42dB。通帶邊界頻率為0.192rad/s,阻帶邊界頻率0.316rad/s,過渡帶寬為0.123rad/s。波紋幅度為41.965dB。計算得到過渡比約為0.607。
3.1.4 α=0.15,N=65時耗損函數曲線分析
根據圖4得到,在頻域上當頻率小于0.23rad/s時,幅度衰減很小,可以看作是0;在0.23rad/s時開始明顯衰減,從0.23rad/s到0.28rad/s衰減了約19dB;在0.28rad/s時急速衰減,到0.31rad/s時已經衰減了43dB。3dB帶寬為0.24rad/s,通帶的最大衰減為0.041dB,阻帶最小衰減為40dB。通帶邊界頻率為0.215rad/s,阻帶邊界頻率0.305rad/s,過渡帶寬為0.09rad/s,波紋幅度為39.049dB。計算的到過渡比約為0.705。
3.2 結語
根據以上分析得到表1如下:
由于通帶的最大衰減越小越好,阻帶最小衰減描述它阻礙該阻礙的波段的能力的高低(理想狀態是100%衰減),阻帶最小衰減越大,則能力越好。過渡比為通帶邊界頻率比阻帶邊界頻率,越接近1說明過渡帶越窄,選擇性越好。運用本設計的方案,調整N與,可設計出滿足指標要求的余弦響應基帶成形濾波器。
參考文獻
[1]秦志強,張水蓮,孫萍.階數可變的成形濾波器FPGA實現.通信技術,2009.42:261-265.
關鍵詞:知識觀;家族企業;代際傳承;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76.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1-6260(2009)04-0102-08
據統計,2008年胡潤百富榜上富豪們的平均年齡為48.3歲,可以預見,未來5至10年,我國即將迎來家族企業從第一代創業者向第二代創業者轉移的高峰。兩代人的順利交接棒,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順利移交,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父輩的事業繼續經營下去。家族企業的創業者們感嘆“可以將自己的財富和(職位)頭銜傳給子女,但無法強迫別人真正接受他們,(他們)能不能在這個位子上坐穩、坐久這不僅取決于他們的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其是否很好地將自己的人脈和經驗等更深層次的東西傳給他們”(竇軍生 等,2008)。家族企業的傳承問題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但傳統研究更多地關注財富的繼承,注重物質資源的傳遞,而忽視了構成家族企業核心能力的資源,特別是無形的知識資源和能力傳遞的研究。家族企業的交接班,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傳遞,而且是非物質財富,特別是知識和能力的交接。因此,本研究將代際傳承界定為,家庭(家族)兩代人(具有血緣或親緣關系)之間在所有權、經營權以及知識和能力上的交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一系列案例分析,探討家族企業在代際傳承過程中知識資源如何傳遞,以及在代際傳承過程中,接班人開啟的一系列創新與創業活動,是否有助于傳承的進行。
一、文獻綜述
1.知識觀是資源觀的延伸和發展
無論是從生產還是從契約屬性上看,企業都是一個專業化生產和組織協調的知識和能力的組合(劉剛,2005)。Alvarez等(2002)將資源分為兩類,以所有權為基礎(property-based)的資源和以知識為基礎的資源。資源學派認為資源是異質的,Alvarez等(2002)認為創業家(企業家)運用異質資源創造價值的過程,也是“形成認知、敏捷、理解市場機會和整合知識”的過程。資源學派將學習和知識看作是組織的資源,將創新能力視為帶來利潤的競爭優勢。以知識為基礎的資源可能是創造性的專業知識,它們是難以理解的、不牢靠的,有利于為競爭設置障礙和阻力,競爭者難以輕易模仿和學習。企業資源觀的發展導致了一種新的戰略管理理論的產生,即基于企業知識觀的理論(CabreraSuárez, et al, 2001),因此,基于知識觀的理論實際上是資源觀的延伸和發展。
2.知識的分類與作用
對于知識,哈耶克(Hayek)早在1945年就進行了區分。他認為,除了一種在公眾想象中占據至高無上地位的科學知識外,還存在一種非常重要但沒有被組織起來的知識,即有關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人們可以利用這種知識帶來的機會創造價值,“利用最好的機會與利用最新科學發現對社會同樣重要”。Jensen等(1991)將知識分為專業知識(specific knowledge)和一般知識(general knowledge)。他們認為專業知識在不同的個體間傳播可能需要耗費大量成本,并且決策權的讓渡較之專業知識的不可讓渡性來說容易得多。對家族企業來說,知識的傳遞比權力的交接更難。
基于知識的觀點對處于日益不確定環境的企業來說,顯得異常重要。野中郁次郎(Nonaka, 1991)認為,在一個“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的經濟環境中,知識無疑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源泉。他針對知識創新型企業的知識管理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四種方式。舒爾茨(1981)認為,人格化的人力資本就是體現在個人身上的體力、智力和知識的總稱,非人格化人力資本就是能與個人分離的人力資本,如書本和專利等。人格化的人力資本不斷轉化和定形為非人格化的人力資本,或者說是經驗轉化為知識,是社會發展的關鍵之一。
3.家族企業的資源優勢
如果家族企業能處理好財權交接和知識傳遞問題,在一定條件下家族企業仍然可能比非家族企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而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可以說是家族企業成長的關鍵(陳凌 等,2003)。目前家族企業傳承的研究主要依據理論、成本交易理論,也有從文化(主要是社會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來解釋的,還缺乏從家族企業內部對傳承進行深入研究的理論和視角。目前,已有學者將資源觀和知識觀運用于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研究。
基于資源觀的方法能夠幫助企業識別出家族企業不同的資源和能力,進而形成基于資源的競爭優勢。Tan等 (2001)認為創業態度和能力對于一個繼承人來說可能是家族事業傳承的關鍵。Sirmon等(2003)提出了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長期金融資本 、生存性資本等資源,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特征等方面的差異。這些資源和特征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對于這些資源,他們提出了家族企業管理資源的過程模型,即:資源盤查(resource inventory)(資源評價、資源增加、資源舍棄),從外部市場獲取資源,以及形成資源束和發揮資源杠桿作用。2007年他們又運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討論如何管理好資源。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深入到家族企業的信任、忠誠、承諾等區別于非家族企業的特點的剖析。責任、忠誠是家族企業的重要資源。鄭伯(1995)提出了家族企業的差序結構,即關系格局―忠誠格局―才能格局,在此基礎上導致信任關系的產生。儲小平(2004)認為,信任是影響家族企業融合社會資本成效的最根本的要素。Whyte(1996)通過研究發現,盡管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很快,中國家庭老一代的力量也變得相當弱小,但中國家庭生活的核心方面――對家庭壓倒一切的忠誠,在所有情況下堅持親近家庭的感情并沒有變,對父母和大家庭的責任看起來還是強大而完整的。Chrisman等(1998)、Sharma等(2000)認為,對于成功選擇一個繼承人來說,統一性和承諾可能比技術能力更重要。因為這些特征可能與家族企業在消費者和供應商眼中的聲譽相關,這些特征如何形成對于未來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主題。Sharma等 (2005)對于組織承諾文獻進行了回顧,提供了一個繼承者承諾的四個來源的概念模型:情感型的、規范式的、計算型的和命令型的。
創業家(企業家)在家族企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家是那些善于發現機會并將機會轉換成價值的人群。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社會關系,這些經驗和社會資本能否傳遞給接班人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鄭伯(1995)認為,以往的家族企業的研究重視文化、市場和政經等結構因素,忽視了企業家的作用,他認為企業家并非被動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而是主動地與環境產生互動。衛等(2006)也從社會資本角度強調了企業家的重要性,他們將社會資本分為企業社會資本和企業家社會資本。如何更為有效地傳承代際企業家的個人社會資本就成為一個非常有實踐意義的課題。Carney(2005)觀察到家族企業可能分享與內部和外部的利益相關者的長期的關系,并通過他們形成和積累社會資本。然而,創造和保持社會資本的固定成本相當高,社會資本能夠帶來范圍經濟,因為不同的大型多元化的家族企業能很好利用它。
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日趨穩定的、獨特的價值觀(文化理念),以及以此為核心而形成的行為規范、道德準則、群體意識和風俗習慣等。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相比,具有較長時期的戰略規劃和目標導向,因而具有持久發展的可能。Zahra等(2004)認為,組織文化是家族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的戰略資源。由于家族所有,企業本質上是追求創新和冒風險的。他們將文化維度分解為:個人導向還是群體導向;內部導向還是外部導向;協調和控制的集權還是分權;短期導向還是長期導向。通過研究,觀察到創業與個人主義的文化維度的關系是非線性的。缺乏個人主義的組織不會鼓勵認識突破性創新,而個人主義太嚴重的話,又會阻礙適應型創新所需要的相互之間的信任、容納,以及合作。內部導向的文化,開始時有利于知識的傳播,但隨著企業的發展,會限制知識的傳播和吸收。創業與文化的其他三方面維度,即外部導向,特殊的家族性(familiness)和長期―短期導向之間的關系是線性和正面的。由于家族企業的二重規定和矛盾以及家族對企業的控制,限制了家族企業對社會資源的吸納、利用和集成,造成資金、人才、管理和信任資源等的短缺,日益嚴重地制約家族企業的持續發展。為解決這一困境,呂福新(2003)認為,以理念接續資源,包括目標定位理念的財產資源接續、企業文化理念的管理資源接續、核心價值理念的信任資源接續和理念的代際傳承發展接續等。因為理念是核心競爭力的靈魂,具有融合特性和接續功能。
4.家族企業的資源優勢在于其知識的隱含性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學者們對家族企業優勢資源的分析越來越集中在信任、忠誠、承諾、領導力、組織文化、社會資本等隱性知識的范疇。這些知識難以編碼,傳播起來相對困難。因此,如何整合和傳遞這些知識資源直接關系到家族企業能否實現持續成長。
CabreraSuárez等(2001)等人運用資源和知識基礎理論發展了隱性知識轉換的概念。隱性知識是一種情境型的特殊的知識,它是通過經驗和行動獲得的。這種知識比顯性知識更難傳播,因為后者是以事實和理論為基礎的,是可以明確敘述和編碼的知識(Grant, 1996)。CabreraSuárez 等(2001)認為隱性知識的傳承對于保持和擴展競爭優勢很重要。因為家族企業的持續成功常常依賴于傳承者的特殊的經驗。他們不僅提供了一個研究家族企業傳承知識的結構來解釋原先的家族企業傳承的發現,而且提供了未來研究的理論基礎,通過家族涉足企業而取得的競爭優勢的一個關鍵來源(見圖1)。
二、概念框架
CabreraSuárez(2001)等人提出的概念模型從內外兩方面描述了代際之間知識的傳承與繼承人的形成。從家族企業內部來說,代際知識傳承受到傳承者和繼承者之間的意愿影響,而這種影響要受到家族情境(凝聚力、應變力和對企業的承諾),以及企業長期戰略的影響;代際傳承還受到兩代之間關系是否和諧的影響;受到接班人自幼受到的熏陶、潛移默化以及其在實踐中得到的鍛煉和提高的影響。從外部來說,代際傳承要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受到大學教育傳授知識的影響。通過內外兩方面環境的影響,代際之間進而完成知識的傳遞和事業的交接。這一模型也成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此外,中國家族企業知識傳承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國人的知識更多的是非文本知識,傳承起來更難。體現在文化上,即中國文化為低文本的文化。霍爾(1976)提出,高文本文化是信息清晰和非人格化的,人們通過各種契約來規范各自的行為;低文本文化下,人們喜歡進行含糊和間接的交流,而且信息交流較多地依靠事前人們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知識,主要通過人際關系來規范行為。陳凌(1998)認為,由于中國社會信息的低規范程度,有效的治理結構有時不是市場或科層式企業,而是家庭式組織和企業間形成的戰略網絡。這種非文本特性的文化更適合通過非規范的溝通或交流方式進行傳遞。
家(族)文化也影響著代際傳承。在西方的研究中,家族企業之間的代際傳承存在一種“布登勃洛克現象”,即由于代際之間知識結構的差異和不同,造成了家族企業的子輩在權杖交接后不一定能將父輩的事業發揚光大。Jensen(1991)認為子承父業式的純家族化發展可能會因為兩代人的能力差異而失敗。李懷祖(2003) 認為,家族企業主的子女受了更多更好的教育后,其價值觀念與人生事業取向與父輩可能發生嚴重分歧。在臺灣的家族企業傳承中,“家族”對接班人的意義大于“企業”(蘇靜怡,2007)。因此,在中國情境下,家(族)文化對于傳承的意愿和承諾,具有很大的影響。
總之,結合中國企業實際,本研究認為,基于知識資源的家族企業的傳承研究應考慮四方面因素:代際之間關系;交接班意愿與家族對企業的承諾;創新與創業活動;知識傳遞。這四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構成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并實現企業基于知識和能力的家族事業在兩代人之間的傳承。
三、研究方法與案例的選擇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案例研究方法。Yin(2001)認為,案例研究不是旨在對全域或整體進行概括性定論,而是旨在擴展或對理論假設作出概括性定論。案例的數量不是由抽樣邏輯所決定的,因此不會出現樣本大小的問題。案例研究按照研究案例的多少分為單個案例研究和多重案例研究。當研究要涉及的不止一個案例時就應采取多個案例設計。本研究采取多重案例研究方法。多重案例研究相比于單一案例,得到的證據通常被認為是強有力的,因此整個研究常被認為是較為穩健的。
2.案例的選取
對于家族企業的傳承研究,面對的直接問題就是案例的選取問題。由于家族企業的相對封閉性,有關傳承問題相對敏感,案例的選取存在一定的難度。中央電視臺《財富故事會》欄目講述的民營企業家的創業故事,采訪對象主要集中在創新型的中小民營企業,主要是家族企業,這些企業和企業家是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一個群體(任學安,2007)。《財富故事會》以講述故事的形式,介紹創業者在實現財富夢想過程中的命運轉折和心靈體驗,傳播健康的財富觀,謳歌創業精神。該欄目已成為央視的專題品牌。故事具有相對完整的情節,主題突出,事件真實。作為創業研究,特別是家族企業的創業的二手資料,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本研究通過對《財富故事會》視頻的觀看、閱讀(部分故事能夠查找到文字資料),選取了家族企業有關傳承的9個故事,將這9個故事內容作為案例研究分析的素材(見表1)。
3.數據資料的獲取
本研究的數據資料的獲取,首先是反復觀看央視網站上的視頻案例,然后對對應文字資料進行整理,形成案例研究的初步數據庫;由于所講述故事主要依據故事情節開展,并不專門為研究所需,部分數據不全,因此,根據已有信息,如創業人姓名、生產產品等,在網站上查找和查證,進一步補充案例庫內容,完善企業名稱、創業過程、企業規模、發展大事件、經營現狀等資料。
四、案例分析
1.案例簡介
Case01:揚州鐘藝玩具有限公司,1979年創立。李恩宏將十幾個人的玩具作坊,發展成六百多人、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玩具公司。公司年銷售額5000多萬元人民幣。李恩宏已將企業交托給兒子李定。
Case02:曙光機動車配件廠,李進巔1984年創建,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員工7000余人、資產總額32億元、11個全資及控股子公司的集團公司。目前已是國內最大的城市客車生產基地以及最大的輕型車橋生產商。兒子李海陽為集團公司總經理。
Case03:吉林鴻豐酒業有限公司,前身是世代釀酒(祖傳四代)、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私人作坊,劉玉義將其發展成為當地較大的釀造企業,年產能力6萬噸,資產上千萬元。二兒子劉松琳曾擔任該公司的總經理,已獨立創業,從事培訓事業,擔任聚成集團董事長。
Case04:惠和公司,由李雅華1989年創辦,是專業從事石雕工藝品等生產的現代企業。其父李走生生前是閩南石雕工藝大師,南派石雕的代表人物。
Case05:福安市工夫茶葉有限公司。職工300多名,年產值兩千多萬。1994年薛彤云接手父親陷入三角債的茶廠,腳踏實地,勤勞苦干,使企業走出困境,與哥哥一起成功開發出藝術茶。薛彤云目前擔任公司副總職務。
Case06:1983年周耀庭(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接手瀕臨倒閉的港下針織廠。經過20多年的艱苦創業,發展成為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地區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現擁有員工16000名,各種專業技術人才1000多名。其子周海江為公司總經理。
Case07:鄭秀康1980年創辦紅象皮鞋作坊,2001年組建康奈集團,2006年資產上億元。女兒鄭萊莉目前擔任集團副總裁、營銷中心總經理,同時也兼任康奈信息化建設辦公室負責人。
Case08:沈從岐1992年開發成功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專用指揮刀,2004年成立振國威文化公司,其子沈俊擔任總經理。
Case09:莊勝華創辦主營業務為冰淇淋的公司。2002年女兒莊春靜剛畢業,父親莊勝華就把她拉到上海,讓她擔任經理助理一職。女兒大膽創新,開發出包括油炸冰激淋、火鍋冰激淋、加長冰激淋等創新產品,父親在資金、設備、市場開拓等方面都給以大力支持。
2.編碼及分析
編碼的過程也是分析的過程。通過反復觀看和閱讀9個案例的視頻和文本,仔細領會故事中所表達的含義,準確把握故事及主人公的行為特征。
根據Miles等(2008)的《質性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一書的要求,本研究先根據前面提出的概念模型,提出編碼單,在閱讀故事的基礎上,自文本中尋找相應的字句或段落,對原始資料進行匯總,形成資料匯總表。然后對資料匯總表的每個格子進行“重寫”,形成“資料矩陣表”(見表2),這一過程便是研究逐步歸納的過程。
研究認為,由于中國文化的影響,比如在事業傳承上的男女有別,父親過于嚴厲的管教和約束,父子之間的溝通往往不暢通,往往需要依賴家庭主要成員的母親或父親的朋友等社會關系作為媒介,使得傳承增加了更大的復雜性和困難。因而本研究認為在代際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9個案例企業中,多數接班人是在父輩的勸說或直接命令下參與企業的經營,最后完成交接班,說明在第二代繼承者的心目中,家(族)比企業本身更重要。
從父輩傳遞知識來說,一是通過事業成功形象比如獲得的榮譽、取得的成績等進行影響;二是對子女從小在自主能力、商業意識上的著力培養;三是讓子女直接從企業基層做起;四是放手讓子女去實踐,允許一定程度的冒險。
作為子女來說,在從基層做起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革、改善或提升的方案。而這對那些受過大學(包括MBA)教育的子女來說,顯得更為突出。他們能夠積極尋找創新的機會,將所學知識與父輩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對父輩的知識進行規范化和制度化,比如提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推進管理信息化建設等,這都顯示了子女在接受父輩知識的同時,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知識的轉化。
最終由繼承人主導的創新活動或創業活動,加快了接班人對知識的吸收、創新和擴散,促進了交接班的進行。接班人的創新和創業活動,開始時往往受到父輩的阻撓和限制,產生一定的矛盾和沖突,但一般最終都會得到父輩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例如,負氣離開父親獨立創業的劉松琳(Case03),是在父親100萬元資金的幫助下才得以迅速成長起來的。通過創新活動和創業活動的成功開展,繼承人得到了鍛煉,也獲取了傳承者的信任,兩代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增強了雙方交接班的信心,促進了傳承的進行。
五、基本結論及研究局限
通過分析,本文提出了“代際之間關系,交接班的意愿與承諾,創新與創業活動,知識傳遞”概念框架,結合本土企業進行了多重案例研究。
通過對9個案例的內容分析,本研究認為,總體上看,中國家族企業開始越來越重視接班人的選擇和培養,特別是在知識和能力方面。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創始人舍得花錢送子女到高校深造,甚至到國外學習先進的管理知識;另一方面,也注重經驗知識的傳承,強調子女在一線和基層的鍛煉和學習。目前看,大多數創業者傾向于將事業傳承給自己的子女而非外人,所以更加重視子女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培養。研究發現,由于在知識結構、對已有事業的認知等方面存在差異,兩代人之間產生了矛盾和沖突,而繼承者在公司內部開展相對獨立的創業活動則有助于創造新知識,提高繼承父輩事業的能力,因而創新和創業活動是兩代人事業傳承的重要條件和保障。
案例內容由二手資料獲得,因而在分析過程中,未能對相關問題作深入了解和探究,因而對繼承人的選擇過程和選擇標準還缺乏更為細致的研究,這些都有待于今后研究的深入。
參考文獻:
陳凌. 1998. 信息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組織[J]. 經濟研究(7):27-33.
陳凌, 應麗芬. 2003. 代際傳承:家族企業繼任管理和創新[J]. 管理世界(6):89-97.
衛, 王志成. 2006. 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企業成長模式研究[J]. 科技創業(4):42-44.
儲小平. 2004. 家族企業的成長與社會資本的融合[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145.
竇軍生, 賈生華. 2008. 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研究的起源、演進與展望[J]. 外國經濟與管理(1):59-65.
李懷祖. 2003. 我國家族企業的成長與社會資本的融合[D]. 西安:西安交通大學.
李新春, 張書軍. 2005. 家族企業: 組織、行為與中國經濟[M]. 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97-378.
劉剛. 2005. 企業的異質性假設[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18-141.
呂福新. 2003. 家族企業的資源,短缺與理念接續[J]. 管理世界(12):128-136.
MILES M B, HUBERMAN M. 2008. 質性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任學安. 2007.《財富故事會》欄目品牌發展策略詮釋[J]. 電視研究(10):38-39.
蘇靜怡. 2007. 臺灣家族型態之中小企業接班問題的探討[D]. 臺北:交通大學.
YIN R K. 2001. 個案研究法[M]. 尚榮安 譯. 臺灣: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伯. 1995. 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J]. 本土心理學研究(3): 142-219.
ALVAREZ S A, BARNEY J B. 2002.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firm// HITT M A, IRELAND R D, et al.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creating a new mindset [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89-105.
CABRERA-SUáREZ K, DE SAá-PéREZ P, GARCIAALMEIDA D. 2001. The succession process from a resource and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amily firm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4: 37-46.
CARNEY M. 2005.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amily-controlled firms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 249-265.
CHRISMAN J J, CHUA J H, SHARMA P. 1998. Important attributes of successors in family business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1: 19-34.
GRANT R.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109-122.
HAYEK F A.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4): 519-530.
JENSEN M, MECKLING W. 1991. Specific and general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LARS WERIN, HANS WIJKANDER. Main currents in contract economics [M]. Blackwell: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NAKA I. 1991.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96-104.
SCHULTZ T W. 1981. Investing in people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quality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SHARMA P, IRVING G. 2005. Four bases of family business successor commitmen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1): 13-33.
SHARMA P, RAO S. 2000. Successor attributes in Indian and Canadian firms: a comparative study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3: 313-330.
SIRMON D G, HITT M A. 2003. Managing resources: linking uniqu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ealth creation in family firms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Summer: 359-365.
TAN W, FOCK S T. 2001. Coping with growth transitions: the case of Chinese family businesses in Singapore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4: 123-152.
WHYTE M K. 1996. The Chinese famil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bstacle or engine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5: 1-30.
ZAHRA S A, HAYTON J C, SALVATO C. 2004. Entrepreneurship in family vs. non-family firms: 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8: 363-381.
Research on the Transgenerational Succession from a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amily Firm
CHEN Hansong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 Sh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 250014)
洪澤湖區域在歷史時期是國家水利工程興建和管理的關鍵所在,在現代水利事業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未來將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17世紀前最為復雜的
古代水利工程體系
洪澤湖區域位于淮河中下游。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淮揚運河前身),其北端與淮河交匯于今淮安末口。隋代開山陽瀆,淮揚運河線路基本形成。隋唐宋時期,淮揚運河與通濟渠(汴河,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淮安古泗州城相通,成為溝通中原與江南地區的關鍵水道。由于淮河與淮揚運河間存在較大的水位差,宋代為避開淮河運道的風浪之險,自楚州、淮陰沿淮河右岸向上游開沙河、洪澤運河和龜山運河,經泗州入汴河。同時在沙河上建西河閘,實現了運河與淮河水位的平順銜接。西河閘是中國水利史上有確切記載的最早復閘,具有引潮、蓄水、節水和輸水等多重功能。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改道南徙奪泗入淮,元代開會通河后,淮揚運河自今淮安過黃河與會通河連接。清代中運河開通后,淮揚運河自洪澤湖區域過黃河與中運河相接。黃河、淮河和京杭大運河相交于淮安清口。
為解決船只過淮穿黃的艱險,以及黃河泥沙頻繁淤積運口等問題,16世紀開始在黃淮運交匯的淮安清口地區修筑高家堰,通過抬高淮河水位實現對黃河泥沙的沖刷,稱作“蓄清刷黃”。同時采取避開黃水,引淮河清水刷黃濟運的辦法,在洪澤湖口開挖張福口、張家莊等引河,增強淮水御黃能力。修建束清壩,調節淮水出清口流量。在運口建惠濟、通濟和福興等正越閘六座,調節水量和航深,使船只順利通過;建控制閘壩,抵御黃水入侵;修建挑黃、御黃、避黃等使黃水遠離湖口的建筑物。既為淮水尋找出路,又使黃水不致淤運斷航。至清代建成長60多公里、最高壩段高15米的洪澤湖大堤,并形成淮河中游末端具有蓄水、沖沙、泄洪等功能的水庫――洪澤湖。清咸豐五年(1 855年),黃河自河南銅瓦廂改道北流自大清河人海,洪澤湖區域不再是確保漕運暢通的關鍵所在,但仍發揮防洪、灌溉等功能,直至今日。
近700年黃河奪淮及自16世紀開始為“蓄清刷黃”而持續興建水利工程,使洪澤湖一清口樞紐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復雜的水利工程體系。清口樞紐在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了黃河、淮河和運河三者之間的制約關系,把治黃、治淮與治運結合起來,有效地保障了漕運的暢通,延緩了黃河泥沙在淮河下游的淤積速度。
攔河壩: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位于淮河右岸洪澤湖東部,主要用來攔蓄淮河,抬高淮河水位出清口沖刷黃河泥沙,是“蓄清刷黃”的關鍵工程。
明萬歷六年(1578年)開始修筑洪澤湖大堤。此后大堤不斷向南北延伸,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形成南北長約60多公里、最大壩高達15米的石工墻。目前,洪澤湖大堤北至武家墩,南至蔣壩,長67.25公里,主要用來防御淮河洪水。
溢洪道:洪澤湖大堤上的減水壩
洪澤湖形成后,承納淮河巨流。為防止汛期淮河洪水危及大堤安全,于其上建減水閘壩,各寬六七十丈不等,共寬640米。平時不開放,用于蓄水刷黃和濟運。汛期洪澤湖水漲,清口宣泄不及,開啟減壩東泄,使其“旱不至于阻運,澇不至于傷堤”。
減水壩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時為減水閘,作用不大。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靳輔創建減水壩六座,至乾隆年間演變為滾水壩五座,即“仁義禮智信”五壩。洪澤湖水漲時,根據具體情況次第開啟,在保障大堤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五減水壩已不再發揮效益。
避黃引淮工程:湖口引河
洪澤湖口引河位于洪澤湖出口處,口門寬度在96~320米之間,用于引湖水外出,增強淮河清水對黃河泥沙的沖刷。
湖口引河開挖于清康熙年間,先是開張福口、帥家莊、裴家場、爛泥淺和三岔口引河五道,后增加太平和天然引河二道。清乾隆中葉后,隨著黃河下游河道的日漸淤高,湖口引河屢挑屢淤。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只存太平、張福二引河。今僅存張福引河一道。
避黃引淮工程:束清御黃壩
束清御黃壩位于洪澤湖口,口門寬度一般在60~280米之間。束清壩在御黃壩南,主要通過人工調節口門寬度進而調控洪澤湖水位以沖刷黃沙;御黃壩主要用來抵御黃河泥沙倒灌入湖。
清口未建束水壩前為一敞口,無所關束。淮水高于黃水時,能夠順利實現“蓄清刷黃”的目的;黃水高于淮水時,則倒灌清口,病湖害運。康熙中葉束清御黃壩修建后,開啟清口一帶人工刷沙之端緒,并改變了以往任由黃水倒灌人湖的無奈局面,從而使清口一帶的工程體系更為完善。
豐厚的科技內涵
洪澤湖區域曾經創造了世界最早節制閘工程體系――復閘;創造了17世紀前世界上最長最高的壩工建筑――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形成了具有水量調度功能的洪澤湖一清口樞紐。這里集中了中國傳統水利中主要的水工建筑、結構型式;產生了世界最早的水文測量設施――水志樁,以及完整的長達200年的洪澤湖水位測量記錄。這里是古代水利工程科技內涵最為豐厚的地區。
洪澤湖區域水利工程體系將古代水利工程的管理與運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洪澤湖區域跨越黃淮運三大流域的水系分布特點,使得治河、導淮、濟運三策群萃于此,施工之勤、投資之巨、百姓田廬受災之頻是其他地區所不能比的,尤其清代。因而,在清代,清口一帶成為管理最為嚴格的地區,河道總督府和漕運總督府均駐扎于此;康熙、乾隆每次南巡均至此視察河工,并留下大量御筆碑刻;為求安瀾,清人在洪澤湖大堤鑄鎮水鐵牛九尊,這些都衍生出具有顯著地區域性和時代性的管理文化。
洪澤湖區域水利工程尤其是洪澤湖――清口樞紐的修建,確保了明清時期漕運的暢通,每年通過京杭運河由江南地區運抵北京的漕糧達400萬石,是500年間朝廷命脈所系。洪澤湖大堤還是里下河地區甚至是淮揚地區百姓生命財產的堅實屏障。它所形成的洪澤湖庫容為135億立方米,歷史時期具有蓄水、沖沙、泄洪等功能,今日是淮河中游末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至今仍在發揮蓄水、泄洪等作用,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進展,還將承擔調蓄水庫的功能。而隋唐時期成為交通重鎮的泗州城在洪澤湖形成后沉淪湖底,成為隋唐大運河沿線繁
華重鎮的有力見證。
明清兩代為保漕運,始終維持黃河走南道的格局,使淮河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被迫改道入長江,造就了今日淮河水系的格局;而黃河故道則成為淮河與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嶺,從而迫使沂沭泗脫離淮河成為獨立的水系。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在世界其他地區都是罕見的。
挖掘科技價值,實現有效保護
長期以來,由于諸種原因,人們對洪澤湖區域水利遺產的價值認知相對不足,因而未能予以應有的重視,更談不上相應的保護。目前,該區域的水利遺產部分保存完好,且仍在發揮效益,如洪澤湖、清江大閘等;部分仍在發揮效益,但原形制已發生變化,如洪澤湖大堤局部;部分已不再發揮效益,但原形制基本保存,如洪澤湖大堤上現存減水壩信壩;部分已不再發揮效益,且原形制發生變化或被改建,如宋代龜山運河;有的甚至已經消失,僅存遺址,如清口束清、御黃壩及運口通濟、惠濟和福興正越六閘等。如何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這些價值較高的水利遺產,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洪澤湖區域仍在發揮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大多由水利部門管理,如洪澤湖和洪澤湖大堤等由洪澤湖工程管理處管理;已不再發揮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和水利遺產,根據具體情況,分別由文物、水利、城建等部門管理,如洪澤湖大堤上的部分鐵牛、河道總督府衙門主要由水利部門管理,其他大多由文物等部門管理。
洪澤湖區域水利遺產具有文化遺產和在用工程的雙重特性。對它們的保護與利用應充分考慮這一特性。
(1)洪澤湖區域在與黃河泥沙抗衡過程中產生了的“束水攻沙”方略至今仍是世界各國治理多泥沙河流的主要措施,實施的“蓄清刷黃”措施則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實施的跨流域調水調沙規劃。深入研究洪澤湖區域古代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工程布置、工程結構等的特點,及其運行機理;研究洪澤湖區域的自然條件和水資源狀況,及其水利工程演變與當地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相關關系,從而挖掘其科技價值,是文化遺產保護服務現實社會需要的切入點。
題的今天,本文主要探討一種發展和弘揚庭院文化的新思路。同時通過對菊兒胡
同與住吉的長屋的分析,進一步引起我們對傳統庭院文化的思考,以此來研究庭
院的防御及審美功能,并使之在當代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庭院,防御,審美,空間
1.引言
人類圍合空間的本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原始社會,人們為了生存就要依
靠自己的私密空間來抵御外界的干擾,往往會形成住防合一、因地制宜的、創造
設計出防御性與審美性兼備的庭院空間。中國傳統城市從城墻-坊墻-院墻,形成
圍合空間是住宅存在的基礎,是除住宅內部空間以外與居民關系最密切的空間。
而庭院文化是中國傳統居住文化的核心,我們對庭院空間的重視也由來已久。中
國庭院不再是房屋的附屬,它不僅是景觀的組成,更是一個院落主人庭院文化的
象征。
在傳統居住理念中,庭院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人不可能簡單的居住在房子里,而一定要有文化的歸屬,這幾乎是無人抗拒的。傳統院落設計往往采用室內的細節,一方面要有宜人的尺度,更重要的是體現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境界。而庭院剛好能為“家”提供這樣一個文化背景。同時庭院也提供了住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室外活動場所。
2.庭院要素
中國傳統庭院基本層次是一個“點”,“線”,“面”系統。邊界圍合要素發展的較為完善,也是庭院空間形態主要特征的淵源。下面將從院落的主要構成要素來看它的防御及審美空間體現:
墻:四個垂直面所圍成的空間,是空間限定作用最強的一種。用墻作為住宅
與城市空間相隔的主要手段,是庭院大小范圍的邊界,是私人生活空間的屏障,
也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起了很強的保護作用。首先,圍墻在城市空間中限定出私密
的庭院空間,也限制了視線和人流。圍墻在空間上也制造出一種領域的概念,具
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其次,利用墻具有的“含蓄”特點,將墻的造型和空間藝術
發揮到了極致,創造出耐人尋味的空間作品。
門: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門既是作為墻的特殊形態,也是一種特殊的建筑
形式。而且在整體的空間布局中,門承擔了主要的角色,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建筑
文化的內涵。門雖然可以開啟,但具有封閉性而非開敞性,與墻的特征相符,成
為墻的一部分。因此,門作為庭院最為私密的部分,具有較強的防衛功能。
建筑門窗:門窗的開設重在將自然意趣引入室內,更以窗為審美憑借與框架,
通過窗達到人工美與自然美在審美情感上的往復交流。除此之外,建筑門窗作為
附著于建筑活躍的表現因素之一,其大小、形制、裝飾往往體現了主人的社會地
位,表達出擁有者的文化精神境界。門窗作為聯系內外的節點,其作用不僅僅是
一個突出的形象,更是創造豐富有序的空間境界的亮點,能給人更加深遠的視覺
感受和耐人尋味的意蘊。
檐廊,柱廊:檐口與臺基、檐廊、門窗隔扇形成了圍合庭院的三個垂直面,
由虛向實逐漸變化。除功能作用外,檐廊這一虛構面的加入,進一步豐富了庭院
的空間構成,并且形成了從庭院到檐廊,再到室內的空間私密化過程,從而運用
垂直面達到劃分三個空間層次的目的。檐廊是自身與自然及周圍和諧過度的場所,
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最佳地點。
影壁:影壁是中國庭院構成要素中與其他國家相比獨具特色的一種。中國傳
統影壁的作用有:院門外,街對面,作為對景;庭院內作為障景,因門的開啟所
形成空間外向滲透的趨勢為影壁所擋。因此它是庭院內向特征的必然產物。影壁
主要是隔斷院內外的視線聯系,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在現代意義下的影壁仍具有
廣泛的應用價值,往往被賦予多樣的文化意義。
3.菊兒胡同與住吉的長屋
庭院文化所表現的是東方人的特點,更是中國人的特點――“含蓄”。傳統
是我們祖先經過長期積累的最豐富的經驗,若我們輕易將它拋棄,定會飲恨終身。
當都市日漸變成一個為工作和生存而建造的巨型工廠時,那么我們今天又如何去
繼承這份遺產呢?
庭院文化在新時代的探索:建筑空間只有和人類的存在規則相一致時才會
被我們當代的文化所感知,才會變得更加生動,尤其是在電子時代,建筑(庭院)
空間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精神的庇護所。
3.1菊兒胡同
吳良鏞教授主持的菊兒胡同,討論了“類四合院”的基本形式,全面研究了
北京四合院體系類型及各種組合的可能。建筑利用L形空間體量在豎向輾轉疊合,并在其中插入庭院空間,形成多層次的庭院類型。在色彩及材質上,菊兒胡同的第一層采用灰色的磚墻,時刻傳統的延續;第二,三層選用白墻灰瓦,與周圍的景色能夠相互映襯、協調。
菊兒胡同的最大特色是繼承了傳統城市的空間序列,按照北京舊城區建筑居
住的肌理,在保留原有胡同的基礎之上做豎向的擴展,形成立體的空間院落。并
注重在更新中得以保護,堅持改造過程中對地域的整體布局,人文歷史景觀傳承
光大的原則。進而尋求了保護,整治和改造相結合的有效途徑,為以后的舊城改
造提供了有益的,持續發展的范例。
從菊兒胡同的工程可以看出,它從城市的結構和當代生活著手,找到了傳統和現代的契合點。菊兒胡同不僅適應當今生活的需要,而且在歷史文化環境中,又保持了就有城市的結構與質地。庭院的生命力主要體現了對傳統庭院意境的繼承和創新。
3.2住吉的長屋
長屋是日本京都大阪的一種比較普遍的住宅形式。安藤認為無論多么小的物
質空間,空間豐富的住宅都應該有其不可代替的自然景色。這座建筑對外沒有設
置窗戶,從外部看似乎是沒有光線的黑盒子,但是進入內部就會發現,因為有庭
院而感到非常明亮。建筑的庭院占據了三分之一的基地面積,并布置在建筑中央。
它提供了一種與自然的接觸,并揭示出自然的各個方面是住宅生活的中心,也是
一個吸收現代城市日趨消逝的光、風、雨等自然物的一種裝置。庭院與日常生活
緊密相連,人們在進進出出之中,重新找回了久違的對自然的體驗。
安藤利用自己的建筑哲學,為住吉的長屋創造了一種看似有些嚴峻的生活方
式,但對于崇尚自然的日本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由于安藤的不斷努力,這種居
住形式如今已成為一種時尚。縱覽國內外,大多數優秀的庭院建筑在凸顯個性的
同時,往往注重地域性、文化性的繼承與創新。
4.結語
當下,國內的住宅小區大量涌現,過分強調建筑外觀的美,機械的滿足規劃
的要求、背離傳統,形成各地雷同的無地域特色的居住小區,將優秀的傳統庭
院的風格喪失殆盡。就現代建筑而言,過分追求傳統庭院的形式,不如對庭院意
境的再現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對生活的象征、文化的表現
來達到表現特定意境的目的。
在庭院漸漸消失的時代我們同樣有對土地的眷戀,對傳統的庭院文化我們應
該有更多的思考,有責任與義務去繼承和發展。在構筑現代庭院時,筆者認為,
圍墻的建造既要與周邊環境巧妙結合,保持一定量的人和人的交流,充分達到自
然景觀與庭院內部的融合,又能體現庭院居住者的私密性。當然,外在的形式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