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

    第1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論文摘要: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進行介紹,分析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主要方法。

    一、引言

    現代環境下,教育需要承載起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的責任。近年來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開始提出,并很快成為得到廣泛認可和大量實施的教育理念。化學是一門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系緊密的學科,中學階段作為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階段,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不但能夠促進中學化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教學效果,而且對于培養中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基本論述

    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同機構和專家學者基于不同的認識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但不損害后代需求的能力。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有學者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不超過支持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等等。綜合各種不同的定義,目前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一般更多地停留在道德上的約束,強調的是人們對社會和環境進行充分的預防和風險控制,進而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對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概念。最早是于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的。其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開始被廣泛接受。2005年3月,聯合國大會正式頒布了《聯合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05-2014年)國際實施計劃》,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這十年的時間中實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中,環境保持與保護和持續生產與消費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主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人們的環境保持與保護觀念,使人們充分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資源的相互聯系。

    三、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主要方法

    實際上,作為一個內涵廣泛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特征,也就是說。不同的學科領域可以從不同角度引入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這也使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能夠廣泛應用于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不同的學科領域。化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天然的緊密聯系。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方法。

    1.在化學教學內容中充分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高中化學的教學內容中大量存在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聯系緊密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學內容,將環境保護、科學發展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相聯系進行教學,將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與現實社會綜合起來,從中滲透環境、人口與化學學科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知識教育,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與能力。例如在進行化石燃料知識點的教學中,除了講授石油的特點、組成以外,還注意要求學生掌握石油的加工過程,包括石油的分餾、催化裂化以及裂解。在此過程中。針對當前能源短缺與化石燃料產生污染的問題,在教學中重點強調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意義,通過列舉身邊事例,使學生了解利用石油裂解產物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產品,在其中引導學生開拓思路,組織討論如何進行化石燃料的綜合利用,并盡可能形成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例如將“白色污染”的問題作為例子,“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是國際環境和化學領域面臨的重要難題。在如何處理方面,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從高分子鍵的斷裂方面人手,提出當前受到廣泛重視的生物降解材料就是一種有很多鍵的高分子材料,廢棄后,可以通過相應物質的加入產生化學反應,使高分子鍵斷裂,從而完成降解過程。這樣,通過化學的力量形成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2.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導入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認為,教學不但要教會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幫助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例如可以列舉當前給人類帶來巨大影響的各種環境問題,組織學生從化學學科的角度,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解釋和分析。例如城市中廣泛存在的大氣污染,要求列舉通常的大氣污染物有哪些,是如何產生的以及人類應該采取何種手段和措施進行治理。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提示和引導。鼓勵學生多查閱資料、深化認識。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主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是一個大的提高,同時從思想的更深層次上也培育了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通過這些類似的活動,建構學生在環境、社會生活以及可持續發展多方面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探究精神與能力。

    3.在情感導人和價值觀層面灌輸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育可持續發展意識,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道德、資源道德等等。在化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不斷引入當前所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等,將喚醒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情感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不但要使學生掌握和了解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學生參與可持續發展行動的主動性。

    四、結束語

    人類的發展需要教育,要實現人類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的教育。化學學科與環境、能源、資源等緊密相連。中學階段又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階段,選取中學化學教學為切入點。在化學教學中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對于促進中學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許群,環境、化學與可持續發展[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8.

    第2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理念;景觀設計;園林景觀;自然環境

    園林景觀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水平和應用價值也在不斷提高。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表明,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充分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現狀分析

    目前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存在許多問題,而這些是影響其最終效果和美觀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具體來說,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方面:①沒有認識到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不清楚設計和構建城市園林景觀的目的,所以,也就無法在設計中體現出相應的設計目標,進而影響城市園林景觀的價值。這是當前很多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人員很容易忽視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意圖,必然會影響其設計的可行性。②城市園林景觀的生態價值不夠。城市園林景觀承擔著改善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任務,因此,必須要切實加強對城市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當前,很多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存在明顯的“重外觀、輕生態”的問題。很多設計人員認為,只要把園林設計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夠滿足人們對美觀性的要求就達到了設計目的。其實,這種設計是不合理的。這樣的設計不僅會影響城市園林的景觀應用價值,還會縮短園林景觀的使用壽命。③不重視地域文化同樣也是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如果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沒有融入地域文化,就會影響城市園林景觀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進而降低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價值。

    2設計重點

    2.1注重整體的協調性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將城市園林景觀作為城市的一部分,讓它更好地融入到整個城市中。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體來說,要想完成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就必須做到以下3點:①園林景觀設計人員必須足夠了解整個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這樣才能為后續的設計工作奠定基礎;②在開展具體的設計工作之前,應該調查周圍群眾對城市園林景觀的需求和期許,給予設計人員一些參考意見,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把握設計的協調性;③在具體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具體表現手法,用最準確的表現手法設計城市園林景觀。

    2.2注重自然規律

    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效果,應高度關注自然發展規律。在設計過程中,如果能夠科學地利用自然規律,就能夠較好地提高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應用價值。這對于整個城市的環境發展和優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對自然規律的重視度來說,主要是要考慮整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生態價值的實現。只有其生態價值符合城市發展規律,才能為城市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對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提出的要求。

    2.3充分運用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手段

    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工作,在設計過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手段。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可持續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對于各種可再生資源,當前可供選擇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多,并在相關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和極高的價值,值得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推廣。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園林景觀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對于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必須要從設計環節入手,采用各種有助于展現園林景觀價值的方式,高度關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寧維晶.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問題探究[J].北京農業,2015(03):30.

    [2]趙興明.生態理念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5(06):163-164.

    [3]袁紀富.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J].吉林農業,2015(12):125.

    第3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研究對策

    [DOI] 10.13939/ki.zgsc.2015.08.141

    1 前言

    自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速度越來越快,比重也越來越大。由于資源有限、環境污染問題的存在,引發相關部門對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對外貿易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國已經引起了高度的重視。

    2 制定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2.1 適應于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要求

    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人們社會水平日益的提高,“環保”已經成功的與和平、發展成為世界的三大主題。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貿易活動和環境問題緊密結合,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國際組織關注的焦點甚至列入國際會談的重大議題;由此可見環境問題地位的顯著。因此“綠色”是國際貿易法制定、國際貿易活動執行的基本前提。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國際組織已經制定了250多項與環境相關的貿易公約,如《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這為貿易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此外,世界各國逐漸認同了對外貿易中切實落實環境標準的理念,ISO14000標準就是有國際標準化組織指定來保證全球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所以說,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與國際貿易的發展相吻合。

    2.2 我國國民經濟與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非常明確地指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模式以及政策。21世紀初期,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模式成功地從速度發展型轉向效益型、資源節約型取代了原來的資源消耗型。由此看來,對外貿易的可持續性發展可以說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對外貿易的收入是國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它的發展與規劃應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略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們,經濟基礎仍處于相對薄弱的局面,不僅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理念普遍偏低,就連與貿易經濟環保問題相關的法律法規、準則等也表現出不完善的一面。對外貿易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作為我國貿易發展的內在要求。

    3 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和目標模式

    3.1 基本原則

    基于中國的基本國情考慮,要想讓我國的對外貿易活動得到可持續發展除了與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保持一致外,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標準。例如效率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和公平性原則,這三大原則是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原則。效能最大化不僅是企業發展的追求,對外貿易也是如此:以最小的成本、資源投入獲取最大額度的收益。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較為復雜,因此一旦環境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只有環境的健康持久的發展,我國經濟才能得到可持續性發展。之所以講究公平性原則是為了保障其他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有些實力較為雄厚的國家,把那些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的領土上,一些國家可持續發展正遭到破壞。

    3.2 目標模式

    要想解決好對外貿易的核心問題――環境與管理模式的關系就要良好的把對外貿易政策和環境保護政策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為此主要從以下三個目標模式進行考慮:一是我國對外出口的產品結構要體現出資源節約型的特點,限制不利于國家資源長期發展的產品貿易,鼓勵并加大技術型產品的投入與開發。二是進口產品要與我國整體的消費基礎相結合體現出適度消費的要求,盡量以資源型產品、技術型產品和設備型產品為主;減少高消費品的進口,同時也要注意防止走私現象的發生。三是對對外貿易機制轉向生態現代化,把符合現代化的生態理念融入到對外貿易的整個活動當中,由于貿易活動而造成的環境破壞的成本必須要核算到企業外貿的經濟內容里。

    4 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以及我國的地大物博,能源和資源非常豐富。所以我國的外貿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據了相對的競爭優勢。不過,我國如今的對外貿易交易活動與可持續發展觀念還存在尚未融合的地方,這對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來說是一項較大的挑戰。首先是“相對優勢”變化過程帶來的挑戰,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以煤礦能源結構為主的相對產品優勢基本不會改變,與環境相關的碳排放量的減少將會迫使其走出世界市場。其次是來自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發展而設置的“綠色壁壘”方面的挑戰,他們無故假借環保與健康之名,設置不合理的法規和標準,使得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對外貿易在出口量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還有就是由于世界產業的垂直化分工所帶來的挑戰,一直以來,中國的產業處于較為低端的層次,想要完成產業的升級轉型非常有難度。

    5 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第4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理念;核心問題;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TV211.1文獻標識碼: A

    地球生命起源的資源是水資源,只有了水,地球上的各種生命才能繁衍后代和生存,水,是生命之源,也更是社會的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資源,但是,同時水資源也是有限資源,在開發利用當中,我們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保證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才能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去提供保證。

    1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存在及推行的必要性,須要從 2 方面來分別進行論述,即就是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有關浪費及污染的問題的嚴重事實,還有有關人類社會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潮流。

    a ) 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同時在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也存在各種不合理的過失行為,例如生活中不太注意去關水龍頭、工業生產當中不珍惜水資源、被污染工廠向河道中排放工業廢水等過分行為,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導致水資源過分的浪費及嚴重污染水質。雖然水資源屬于循環性資源,但在這種嚴重浪費和過度污染的之下,大自然所擁有的自我凈化能力是無法承受人類在追求暫時利益的同時的污染及浪費的行為。隨著近幾年世界人口不斷激增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資源,人類的社會文明和經濟建設都必將會隨之而滅亡,面對快速增長的人類對水資源需求及持續減少的可利用的水資源,也就成為了當下最為尖銳的問題。普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未來的發展建設中,對于水資源去進行可持續開發利用早已勢在必行;

    b ) 時展和變化速度加快,使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不斷滿足,同時現代的新聞媒體系統也不斷的得到進步完善,使整個社會信息分享的速度得到空前的提高,人們在得到滿足之后也慢慢開始關注水資源浪費及污染帶來的傷害,也對社會發展和后代的發展開始思考,然后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去努力使人類社會文明可持續性得到延長和發展,即時引發了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推行潮流,作為人類社會在文明產生的最基本資源―――水,它的開發和利用的可持續必然也會備受重視和社會關注。

    2.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不危害后代人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其包括持續、公平和共同三大基本原則,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可持續的發展,就是滿足當下人的需求,同時不對后代人造成嚴重的影響,對當下和未來做到合理公平,從而實現水的循環再生利用,追求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即是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理念的核心思想;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水資源不僅是新型能源,同時也是環保能源,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各種需求,因而,在新時代,水資源得開發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核心就上升為“降耗、節能、減排” 。

    3.在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廣中存在的問題,最主要表現在 3 個不同的方面,即就是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的不完善、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沒得到普及、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及貫徹執行力偏低。

    a ) 水資源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未普及,主要指對水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開發或者利用不當也或者后期處理的不當,從而引發水資源過度浪費還有水資源的嚴重污染,最后使可開發和利用的水資源逐漸的減少,甚至于對后代的延續和發展造成危機,但這種現狀卻沒有得到宣傳,使水資源開發和利用者不能夠意識到行為造成的損失,整個社會也無法意識到自身面臨的問題;

    b ) 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不完善,主要指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沒有標準和沒有有效的法律法規的管理,從而使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出現了隨意化、可變化和多樣化,如,無節制的使用地下水,工業生產中,工業隨意抽取河道及江河水,通水不加處理任意排放,造成水資源的過分使用和嚴重污染;

    c ) 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徹執行力偏低,指是指政府雖然也有出臺過相關的規范和管理的制度,卻由于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沒有進行全面的傳播,使人們理解透徹,從而致使相應制度在其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對于這些規范和管理制度執行的單位,也沒有去履行自身所附的職責,只僅僅是簡單的做做形式。除此外,廣達人民當中,大多人員對這種觀念認識還比較淺薄,造成也沒有辦法去發揮監督職能,在此時廣大新聞媒體也分身不暇,無法做到時時關注,從而致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執行力偏低,沒有預想成效。

    4.在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有效推行的措施必須要抓住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核心,若要要在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行,就必須對問題針對性地深入探討,尋求解決的有效措施。

    a ) 水資源在開發利用的同時,面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未普及的問題,政府應當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和職能,大量大面積利用各種宣傳欄或者各類新聞媒體、會等渠道和方式,去將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規章制度、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的現狀、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等等進行宣傳,讓人們能夠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另外,政府也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去展示政府在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去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決心,這樣才能讓開發利用水資源造成問題的個人或集體的行為得以有所收斂;

    b ) 面對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可持續發展在制度上的不完善問題,在堅持“降耗、節能和減排”這三大中心的基礎之上,政府必須要不斷的完善生活工作中能源運用和管理細節,對開發利用水資源進行的行為進行合理有效的規范,使水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的水資源運用量和次數有統一的標準,讓其能源的消耗和水資源的利用在規定范圍之內,對于工業造成污水和生活造成的廢水的排放,要進一步去細化,明確的按照地域去進行規定,在某一范圍內,明確哪些地方能夠排放,哪些地方不可以排放等,只有明確這些才能使管理統一化,不至于過度投入,節約成本;

    c ) 對于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貫徹執行力偏低的問題,首先政府需要在廣泛宣傳后,積極的發揮監督作用,同時通過現代網絡或者其他通信技術,為全民的參與、監督和舉報去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政府

    監督職能也要要持續地履行,透明化管理,讓廣大人們能夠督促政府部門,同時政府督促部門加大監督的考察,也能夠使監督執法部門得以全力的執法,這樣才能使水資源在開發利用中得以合理利用不至于過度浪費和污染,才能更好的執行。

    結語

    水資源開和與利用的過程中,必將存在對水資源浪費、資源消耗過高以及水嚴重污染等系列問題,對水資源執行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理念屬于嚴重危害,因而,在將來的社會發展中,我們必須要去注重節能、減排降耗,同時提高生產力,讓同量的水在開發和利用后能發揮更加巨大的效用,從而能夠使效益得到最大化,努力達到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的目的,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會因為當代我們的一己私欲而造成子孫后代不可抗拒的問題,使人類社會得以不斷延續和發展,免受滅頂之災,使我們子孫后代得以延續我們的勞動成果,不至于付之東流。

    參考文獻

    [1] 歐陽彬生, 何長高.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綜述 [J] .江西水利科技, 2007 (02 ).

    [2]王順久.水資源開發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03

    [3] 張秀琴.淺氣候變化環境下我國農業水資源管理適應對策[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3 .

    第5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措施;立法保護;創新

    【 abstract 】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to land in the use of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ollution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 increasingly. Land as a scarce resource, more and more can't bear to the viol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the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agile. If can not be properly protected, so, will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therefore, people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the dangers of architectural behavior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view, received broad support. How to find a building and human life,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oad, becomes the people must be earnest of research.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measures.

    【 key words 】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easure; Legislation protection;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提出,對解決人與環境,人與建設項目的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田洪斌在《基于環境視野下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探討》一文中提出:“當今世界,已經把生態環境建設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因此,基于環境視野下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并積極運用到了建筑行業與領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有必要結合我國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實際情況,就我國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則以及基本方法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與探討。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策略措施,不斷增強人們對于環境視野下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再認識,以期能夠促進我國生態建筑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①可見,土地作為稀缺資源,越來越不能承受工程項目對其的侵害。環境變得越來越脆弱,如果不能及時給與保護,那么,將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及時將環境保護理念融入到生態建筑的設

    ------------------------------------------------------------------------------------------------------------------------------------------①引自:《基于環境視野下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探討》。作者:田洪斌。刊自:《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年第8期。

    計、施工等諸多環節,并切實得到實施,是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 基于環境保護下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生態建筑就是將環境保護理念融入到建筑設計、施工等諸多環節,運用生態學原理進行建設領域的建設。從而將建筑活動同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既要照顧到建筑從規劃設計到拆除等建筑全過程的建設使用中對其性能的要求,又要運用高科技技術、生態學原理、建筑學滿足人們對建筑舒適、安全、環保的要求,為人們營造出低耗能、高產出、無污染、綠色環保的符合生態平衡要求的建筑。綠色建筑有利于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有利于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有效保護,有利于建設人居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因此,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3 做好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3.1 做好基于環境保護下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立法保護

    做好基于環境保護下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立法保護是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在政策法律方面的重要措施。雖然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為社會公眾所熟知,但是在立法保護方面卻存在著法制建設滯后的問題。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予以固定,政府對建筑的相關管理部門也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對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監督、檢查、保護和鼓勵,使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無法可依。因此,國家要加快有利于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實施的立法進程,加大立法力度,為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出臺生態建筑實用技術的無償推廣、生態建筑的建設政府補貼、生態建筑的市場準入制度、生態建筑示范小區建設制度等規章制度,利用行政手段大力推進生態建筑技術的推廣,不斷提高生態建筑的市場占有率。

    3.2 做好基于環境保護下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

    做好基于環境保護下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是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在創新機制方面的重要措施。創新是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只有堅持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才能不斷研發出適應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設計方案,充分保護環境;只有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才能使研發人員將生態倫理學同建筑學、高科技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創造出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人居環境。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要創新人居環境。建筑本身是人們居住的需要,安全、舒適、綠色環保是人們對建筑的需求。創新是在保持靈活寬敞的生活空間、潔凈衛生的周邊環境、新鮮的空氣、宜人的溫度、濕度基礎上的創新;如在建筑屋頂的結構設計上,為更好地利用太陽光,以圓筒形屋頂取代水平屋頂的設計;為更好地保溫和隔熱,廣泛采用覆土建筑,可以有效凈化和過濾空氣中的灰塵和廢氣,降低采暖能耗和對外輻射,利用土壤的自然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其次,是要在對環境破壞程度最小基礎上的創新。以有效保護日益脆弱的地球環境為己任,以可再生資源取代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界河流、湖泊、綠色植被等自然環境,在充分利用環境空調的基礎上,進行建筑設計、施工、使用、維修創新,使人居環境同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充分利用建筑所在地的通風條件、濕慣性、土壤熱構建生態建筑的溫度、濕度的調節系統。充分利用太陽能建設然采光系統,充分利用建筑的門窗、屋頂的結構和外墻保溫措施的實施進行建筑保溫和隔熱設計。就地取材,在建筑施工中采用無污染,降低能源耗費的原材料。第三是在對環境影響降到最低點的創新。利用自然環境的生態效應妥善解決生態建筑建設過程中的廢水、廢棄、廢渣排放及廢物利用,降低聲、光、電對環境的影響。

    3.3 做好基于環境保護下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

    做好基于環境保護下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是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在規劃設計方面的重要措施。生態建筑的規劃設計關系到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成敗,因此,要在生態建筑的規劃設計階段就把好關,確保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徹底融入生態建筑建設的全過程,將生態倫理學原理、高科技技術和建筑學融入和諧統一的整體。首先,要堅持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和學習,以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生態建筑發展的實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生態建筑的理論研究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在工程建設實踐中,大量生態建筑的建設為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總結和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實踐經驗,這些都為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使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理論更加系統化、更加符合建設的需要,實現資源共享,并逐步在生態建筑發展中不斷地完善,不斷豐富和創新理論內涵,為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在此基礎上,加強成熟的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學習,并將這些理論結合生態建筑建設的實際,落實到具體的建設實踐中。其次,要在建筑施工技術人員、施工人員、監理人員及建設單位中灌輸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節約能源(降低建筑物能耗、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可再生資源)、在建筑設計、結構、建筑過程、建筑的使用、維修以及材料的應用方面充分注意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節約有限的自然資源、智能建筑的廣泛應用等生態建筑理念深入人心。第三,要做好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在堅持理論研究和學習、更新生態建筑理念的基礎上,對生態建筑規劃設計的各個環節都要予以充分注意,做好規劃和建筑方案的設計,將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切實落實到規劃設計的實踐中,并從中優選出適合地域特點的建設方案。第四,要做好生態建筑標準和規范的統一工作,制定統一的環境保護、材料使用、能源采用、建筑施工、維修等行業標準,做好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田洪斌,《基于環境視野下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科協論壇(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2] 黃浩,《試論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及對策》,[J],《現代裝飾(理論) 》,2011年第7期。

    [3] 萬書元,《尋找新的建筑倫理學——論卡勒鮑特的生態建筑》,[J],《藝苑》,2011年第6期。

    [4] 李衛,《城鄉生態建筑之本質研究——從整體物質能量運動角度探討城鄉生態建筑的本質》,[J],《華中建筑》,2011年第7期。

    第6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可持續發展呼喚人的全面發展,而育人正是教育永恒而崇高的歷史使命

    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的不是僅僅掌握了一定知識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發展智慧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可持續發展的人,必定是全面發展的人。以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生態文明與其說是對社會發展的挑戰,倒不如說是對人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挑戰。社會要持續發展,作為發展主體的人首先必須是全面發展的從而是可持續的。人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可持續發展實踐活動的核心,離開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事業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動力。而生產和再生產全面發展的人力資源,正是教育的任務。自從由直接生產過程中獨立出來那時起,教育就高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大旗,肩負起了促進人類全面發展、驅動社會全面進步這一崇高而神圣的歷史使命。我們完全可以斷言,促進人類全面發展、驅動社會全面進步是且永遠是教育的歷史使命。既然教育的歷史使命是促進人類全面發展、驅動社會全面進步,那么,教育就應當是也必須是一項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育人,是對教育肩負的促進人類全面發展、驅動社會全面進步的神圣歷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華。

    顯然,只有依靠良性發展的教育,才能不斷培養出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車輪才會由于有了發展主體的強力推動而快速前行;反之,離開教育的強有力支持,離開可持續發展主體的全面發展,人類憧憬已久的可持續發展就有泡湯的危險。

    (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離不開教育的支持

    以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生態文明不僅對傳統的發展觀提出了嚴峻挑戰,而且將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對人類產生深刻的影響。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要求人類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轉而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基礎,是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無形基石。全球一浪高過一浪的可持續發展浪潮,可歸功于人類久已萌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環視當前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歸根結底在于人們的發展理念的扭曲。

    問題在于,怎樣才能培育起人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使這一健康發展理念植根于人們的內心深處呢?我認為,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從根本上全方位培育起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養成的,是長期教育的結果。只有依靠可持續發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類自身真正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唯一科學的發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續發展理念由人類智者的“超前”理論變成全人類的共識;才能使華麗的可持續發展辭藻轉換為人類的潛意識;才能使可持續發展由外在壓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選擇轉化成人類個體內在動力驅使下的自覺追求……才能不斷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人,支撐起可持續發展的大廈。難以想象,離開教育的強有力支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會怎樣播撒人間。

    (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實踐離不開教育的支持

    一般說來,對可持續發展理論,人們比較容易接受;對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也為人們所普遍認可。但是,人類正確的發展理念卻往往在扭曲的實踐中被異化。每當人們——包括即使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人們在進行活生生的發展實踐時,卻每每做出不可持續的選擇。理論與實踐的巨大反差成了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頑敵”。

    為什么人類飲鳩止渴式的發展實踐總是大行其道,而人所共知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又總是被束之高閣呢?究其原因,在于人們高尚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塵世中庸俗即時的功利性追求的激烈沖突,塵世的利益、即時的需求和無邊的欲望總是壓倒對他人和后人的關懷,極端自私的掠奪性占有和揮霍常常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落空。究竟是用人類在“生態極限”的懸崖邊緣得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去指導實踐,還是削足適履,讓唯一正確的發展理論去附會庸俗而危險的千年一貫的實踐。這一事關人類生死存亡的實踐選擇已日益突出地擺在已做出正確發展理論選擇的全人類面前。

    為了使可持續發展理念盡快轉化為人們的可持續發展實踐,必須完善由可持續發展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機制。那么,能夠促成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到實踐順利轉化的中介又是什么呢?既然教育能夠誘導人們摒棄不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重塑、整合可持續發展理念,那么,它同時也就能夠搭建由知到行、由此及彼、由理念到實踐的橋梁或中介,使可持續發展由理念的此岸到達實踐的彼岸。特別是我們后面將要提到的全程教育可使具有可持續趨向的教育滲透到發展主體的每一個成員、發展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發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以此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即可持續發展起點)、可持續發展過程和可持續發展結果(即一個可持續發展過程的終點)的統一,實踐與理論的合拍。可見

    ,全程教育可使人類的發展理念、發展實踐形成共同的目標指向,使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可持續發展實踐在高起點上實現有機整合,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合力。

    (四)可持續發展向度取決于教育的可持續向度

    教育不但能夠有力地支持可持續發展,而且,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向度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的可持續向度,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成了發展之源,成了可持續發展第一位的推動力。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呼喚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可持續發展的人,這樣,我們便可以從培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人的角度來探討教育自身的可持續問題。只有把教育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教育才能不斷培養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人,把人類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到與他所負擔的新職責相適應的水平。

    我們的結論顯而易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可持續發展主體——人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而只有依靠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可持續發展的人;因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向度取決于教育的可持續向度。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只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也就是說,教育自身首先必須是可持續的,人類社會才會因為有了可靠的支持系統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五)教育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支持系統,而且教育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身就包括教育在內。如果教育本身是畸形的因而是不可持續發展的,那么,我們就不能理直氣壯地說人類社會步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如果說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是一輛駛身未來的專列,那么,教育就是這輛專列的火車頭;而如果說教育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專列的火車頭,那么,教育的可持續性就在客觀上成了火車頭的動力系統。離開了教育,就等于離開了可持續發展的火車頭;而離開了教育的可持續性,則等于缺少了火車頭的動力系統。

    二、怎樣建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

    所謂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就是以自身無條件可持續優先發展為前提、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的、充分實現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機整合并具有鮮明生態趨向的教育系統。欲要建構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必須對事關教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按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要求進行重新反思。這樣,我們便可以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功能、教育發展、教育屬性、教育觀念和教育過程等方面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的建構問題。

    (一)在教育思想上,確立使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如上所述,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要求人類自身必須全面發展,因而,從教育思想上看,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必須能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作為科學而可行的教育思想,其內涵相當寬泛,這里僅從培養什么樣的人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是培養畸形發展的人,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這是一個事關教育發展走向的問題。

    在考慮關系教育命運從而決定人類可持續發展走向的教育思想時,我們必須從整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尋找教育思想的切入點。可持續發展,與其說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挑戰,倒不如說是為以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建構提供了契機。實踐證明,使受教育者畸形發展的教育思想,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相悖,非但不支持可持續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惡動力”。人的全面發展,也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成為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教養全面發展的人,是也必須是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的教育思想的基本點,是也必須是貫穿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的一根紅線,離開這個基本點,偏離了這根紅線,由錯誤教育思想導引的錯誤教育就難以支持可持續發展。

    (二)在教育內容上,必須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高度統一,一方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另一方為代價

    就大的方面劃分,我們可將教育內容劃分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大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如人類社會前進的兩個車輪,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必須使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高度統一。

    現代知識體系就像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固然可以將它劃分為各種形式,以不同學科進行教學,但不存在價值等級或孰優孰劣之分,對人的整體和諧發展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學中所存在的涇渭分明的界線和迎合社會一時之需的側重,如輕人文知識重科學知識,輕歷史、情感、

    思想知識重工具實用知識,都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片面性,局限其視野,禁錮他們對客觀世界的全面認識。總之,科學與人文分別從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給可持續發展以強有力支持,因而,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發展不能以擠占另一方發展空間為代價。

    (三)在教育功能上,使教育內涵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實現有機整合

    教育不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產力功能即經濟功能,而且具有價值理性內涵的人文功能價值。教育的經濟功能固然重要,但涵養人文,同樣是教育重要的功能價值之所在。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項功能價值,特別是使教育內涵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實現有機整合,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現實中,教育卻常常被物欲驅使的人們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教育自身內涵的生產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誘因。教育內涵著固有的生產力功能即經濟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產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活性激素。在當今的反貧困戰場上,教育的反貧困功能被人們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異化為人們脫貧的工具。2、工業經濟的擴張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溫床”。與現代工業文明一起成長起來的現代教育,同工業文明一樣,在給人類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存在并不斷積累了諸如教育價值觀上的科學主義與功利主義,教育目的觀上的職業主義和技藝主義,教育過程中形式主義和理性主義等弊端。3、五花八門的所謂教育經濟學、教育致富學、經濟文化學等新學科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論支持。舒爾茨的教育經濟學理論,拉開了“向教育要金錢”的序幕。自此之后,諸如教育經濟學、教育致富學和教育消費學之類的促使教育向經濟傾斜的所謂新學科令人眼花繚亂,而關于教育的深層次研究中,難尋探討教育綜合價值的教育價值學的立身之地。4、輕人文而重功利的社會大環境的形成為教育披上產業面紗提供了可能的宏觀基礎。5、人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現實的微觀基礎。

    為了支持可持續發展,教育必須盡快走出越陷越深的功利化泥潭,擺平教育內涵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二者在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大目標下實現統一。

    (四)在教育發展上,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確保教育享有無條件的優先發展權

    教育固然受經濟制約,但教育發展有其固有規律和相對獨立性。教育適當超前于經濟,為經濟社會超前儲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內在必然邏輯。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如果教育得不到優先發展,發展母體營養不良,那么,人類社會就只能畸形發展。

    要確保教育無條件的優先發展權,就必須承認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承認教育事業的相對獨立性,是教育先行的理論基礎。如果一味強調經濟的基礎性和制約性,不承認教育的相對獨立性,那么,就不可能在優先發展教育問題上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五)在教育屬性上,必須盡快走出教育產業化陷阱,使教育沿著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的軌道運行

    正確的教育角色定位是教育可持續發展并以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支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正是從支持可持續發展等意義上,我們發現了教育的事業屬性。1、教育擔負的神圣使命決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而不是即時庸俗的創收產業。教育肩負的特殊偉大的育人使命,決定了教育不是經濟的“應聲蟲”,不能把教育“改革”為“應市(市場)教育”。綜觀當今世界,沒有哪一個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把教育視為創收的產業,把學校當作贏利的企業,也沒有哪一個學校打出招牌要像辦產業一樣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標。2、教育能夠“生產”出勞動能力,將一般的簡單勞動力轉化為特殊的復雜勞動力,將經驗型的勞動力轉化為知識型的勞動力,提升勞動力的素質。就是說,教育具有生產力功能。但我們不能因此把教育混同為一般的生產力。教育在生產力大系統中有非同尋常的地位:教育是生產生產力的生產力。就是說,是元始的生產力,是生產力之母,亦即孕育生產力的母體。當我們說教育也是生產力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也僅僅是在以上意義上說的,而不是在通常的層面上說的。培養人的系統工程,又怎么能夠按創辦產業的思路去運作呢?教育特殊的生產力功能不僅不是誘使教育“化”為產業的理由,反而是將教育定位為崇高事業的絕好佐證。3、從表面上看,教育既有“投入”,也有“產出”,并有模糊的投入產出比。但是,如果我們作進一步的分析就不難發現,教育的投入產出機制與其他產業截然不同。教育“投入”,既有資金的投入,也有感情的投入;既有知識的投入,也有心靈的投入;既有物質的投入,也有精神的投入。教育“產出”,既有受教育者經濟潛能的產出,也有人文涵養的產出;既有受教育者能力的產出,

    也有其精神的產出。顯然,特殊的教育投入不能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作為教育特殊產出的提高了的綜合素質也不具有商品性。同時,教育投資收益具有相對滯后性。這種特殊的投入產出機制決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而不是即時庸俗的創收產業。如果按產業的思路去辦教育,其成本全部由受教育者承擔,并推行所謂的教育達爾文主義,而政府作壁上觀,讓包括貧困地區在內的所有學校聽憑市場的選擇,優勝劣汰,那么,本來就十分脆弱的教育特殊的投入產出鏈條就有中斷的危險。把神圣崇高的育人事業視為可帶來即時效益的產業,就會誘使教育的動機和目的、手段和途徑發生畸變,本來神圣的教育就會由此而蒙上粗俗的經濟面紗,使教育頓失神圣的光環,人類文明賴以發展的基礎就會因此而受到挑戰。教育之所以被視為崇高圣潔的事業,除了她用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凈化人的心靈、塑造人的素質外,還在于她擯棄等價交換的原則,以多付出少獲取來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鑒于以上原因,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教育昨天已經是、今天仍然是(或應該是)、將來永遠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而不是(或不應該是)即時庸俗的功利性產業。教育的事業屬性不會因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有人為了一時一地之需硬要將原本不是產業的教育當作產業去辦,強行將無法產業化的教育產業化,使教育淪落為經濟的附庸,那么,勢必導致災難性的后果。我們已經陷入的把基礎教育異化為實用教育、使普通高等教育墮落為謀職教育的誤區,直接導源于將教育視為產業并試圖將教育產業化的錯誤而危險的理念。產業化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輸的是急功近利的實用處世哲學,而具有這樣一種處世哲學的人,必然同時是不支持可持續發展的人。只有把教育定位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教育才能不斷培養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人。

    (六)在教育觀念上,必須淡化人類中心意識和由此滋生的征服意識,塑造具有鮮明生態取向的生態教育觀(或綠色教育觀)

    教育,就其本質來說,始終是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為基礎的;就其背景來說,生態危機是其面臨的大背景。教育對人類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響,是以人類對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動為前提和基礎的,離開人類對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動,就沒有人類對自身自然的改造活動,亦即沒有教育的存在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生態危機構成現代教育的基本背景。教育,已經歷史地與生態危機聯系在一起。

    在全球生態危機的嚴峻形勢下,現代教育必須向生態化方向發展。如果說生態文明條件下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將走向生態化,也就是說人類將把生態學原則及其精神貫徹到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那么,教育也必須融入生態化趨勢中,進行生態化再造。道理很簡單,教育的發展是與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內在一致的和歷史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態化發展,不僅為教育的生態化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社會條件及其背景,而且對教育的生態化發展提出了現實的社會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必然要適應未來社會生態化發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態化改造,并通過自身的生態化為整個社會的生態化發展服務。也就是說,現代教育將呈現出生態化的發展趨勢,教育的生態化時代即將來臨。所謂現代教育的生態化趨勢,是說伴隨著生態成長起來的現代教育將在未來的發展中開始新的歷史性轉折,即逐步強化自身的生態化色彩,直至最終構建起和生態文明相匹配的新型教育體系。可以預見,未來教育必須按照生態學觀點及其精神從理論、觀念、價值、政策、目的、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重構,從而承擔起培養具有生態知識、生態精神、生態智慧和生態品德的文明新人。可見,教育將按照生態學觀點及其精神,致力于解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時代性矛盾,從而推動生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教育的生態化,不僅僅是人們在劣化的生態環境面前對教育的一種主觀愿望,而是當前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態化進程中對教育的客觀要求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人類迫于生態危機的壓力倡導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之時,教育就應當隨著整個經濟和社會的歷史轉型進行自身的改革,即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改革教育觀念、目標、內容和方法等。

    (七)在教育過程上,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必須貫穿于受教育者生命的始終,樹立全程教育觀

    所謂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貫穿于每一個受教育者的成長過程和每一個受教育者成長過程的始終。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全面發展,而人類的全面、持續發展呼喚全程教育,任何一個環節的教育弱化或失靈,都會誘致人類的畸形和不連續發展從而有可能導致整個可持續發展鏈條的中斷。

    人類已經(或即將)進入知識價值時代,而知識價值時代的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新知識大量增長使知識系統經常處于爆炸過程中,計算機和網絡設備等方面變化更是日新月異。據

    第7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產品服務系統設計 生態社區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6)010084-02

    當今世界,人類正面臨著全球變暖、氣候異常、災難頻發、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這些危害的出現使這個世界正在接近不可持續的邊緣。1987年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要求經濟發展、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一致,讓子孫后代能夠享受充分和良好的資源環境。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提出的可持續設計力圖通過設計實踐、設計教育和設計研究等手段來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它的概念興起于布倫特蘭會議后,20世紀90年代末達到。在此期間,產品服務系統設計作為一種創新的設計戰略迅速崛起,它將設計從只關注“物化產品”轉變為“系統解決方案”,并著重關注環境問題。

    1 產品服務系統設計

    可持續設計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低環境影響的“綠色設計”、以產品生命周期設計思考為主的“生態設計”、二十一世紀后的基于生態效率的“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和為社會公平和諧的“社會創新設計”。其中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理念近幾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 Service-System,PSS)關鍵思想是:從單一的設計和銷售“物質化產品”轉向為用戶提供一整套的產品與服務,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PSSD主要針對PSS涉及的戰略、概念、產品(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管理、流程、服務、使用和回收等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與綠色設計、生態設計不同的是,它以解決根本問題為出發點,應用產品和服務結合的方式來提出用戶滿意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在產品服務系統設計中,服務與產品共同成為了設計的重點。某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無形的活動過程都可稱之為服務,它是無處不在的、無形的、非物質化的。目前,隨著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服務業發展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社會化程度和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市場經濟從“產品競爭”逐漸轉化為“服務競爭”。服務設計作為“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戰略是服務經濟與設計結合的產物,它研究如何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從而提高用戶滿意度和推動服務向前發展。產品服務系統設計轉變了傳統的設計思維,應用服務設計特點創造“可持續解決方案”,引領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P55從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僅有十幾年的時間,在國外的發展較成熟,國內起步較晚。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和設計提案兩方面,理論研究關注基本概念、分類以及方法的研究,設計提案主要涉及現實案例和工作坊提案。目前成功的現實案例有汽車租賃服務、洗衣共享服務、供暖和供電服務等,工作坊提案主要集中在解決居民生活遇到的難題或改善現有不可持續生活方式等方面。從目前現有文獻和案例研究可以發現,其理論研究和提案僅僅針對解決單一問題點,缺乏一定范圍內完整的體系構建方案。

    2 生態社區規劃

    “社區”(Commun.ty) -詞源于拉丁語,是指聚集在一定范圍內的,具有一定的人口數量、一定規模的設施、一定特征的文化的生活區域。20世紀60年代,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首先正式提出了生態社區(ecological community)的概念。生態社區又被稱為綠色社區(green community)、可持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宜居社區(Livable community)、生態鄰里(Ecological Neighborhood)、全球生態社區網(GEN)等。它的主要特點是達到社區生態平衡,目標是構建節約能源、經濟高效、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社區。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最基本單元,它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與基本生活條件,保障居民社會福利。通常社區建設以住宅建設為主,基礎設施配套與區內規劃為輔。生態社區概念強調社區在原本規劃理念的基礎上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從方方面面入手實現社區的可持續性。除了現有的住宅與園區規劃,如何通過生態社區的設計規劃幫助居民享受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同生態住宅設計同樣重要。目前生態社區規劃設計主要由建筑設計師或城市規劃設計師來完成,并且主要關注建筑與社區整體規劃的設計,很少關注居民可持續生活方式等問題。在此需要工業設計師的介入,并借由他們所具有的產品設計與用戶體驗方面的專業知識,重新構建生態社區內居民生活方式系統,從而從恨本上達到生態社區的目標。

    3 案例分析

    生態社區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以英國、德國、瑞典、丹麥等歐洲國家最成熟,如英國最著名的貝丁頓(BedZED)零耗能小區、丹麥的Beden低碳社區、德國的弗萊堡(Vauban)社區以及瑞典的維克舍社區等。這些社區均以低碳可持續為理念,成為走在世界前列的生態社區典范。

    3.1 英國貝丁頓(BedZED)零耗能小區

    英國貝丁頓零耗能小區是英國首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可持續社區,由世界著名低碳建筑設計師比爾.鄧斯特設計,于2002年建造完成。其生態理念的實踐表現在零碳排放、可持續交通、可持續材料、可持續食物和水資源、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該小區居民享受著生態社區帶來的設計和服務,他們的生活方式在能源、交通出行、公共設施等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變。其中,小區內的汽車俱樂部實行的汽車租賃系統是一個典型的PSS案例,居民通過汽車的共享減少汽車閑置和個人汽車保有量,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與環境的保護(見圖1)。

    3.2 德國弗萊堡弗班(Vauban)社區

    Vauban社區(見圖2)是德國著名的“零汽車社區”,坐落于德國西南方素有“歐洲太陽能之都”的弗萊堡,人口約為5500人。該社區在節能減排、減少交通、社會整合以及創造可持續鄰里單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社區內建筑的規劃以及對居民可持續的引導為產品服務系統的構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民眾可以共享汽車、洗衣機和電冰箱等設備,如16戶居民可以共享三臺洗衣機及兩臺冰箱。這些共享服務為社區的可持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3 瑞典斯德哥爾摩哈馬比低碳社區(Hammarby Community)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城區東南部的哈馬比低碳社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典范生態社區。該地方曾經是一處污染嚴重的小型廢棄工業港口,經過高度的社區規劃,如今已變成瑞典的典范生態社區。生活在社區中的民眾使用再生能源;居住在低碳建筑;通行在電動交通系統中,他們了解垃圾分類、掌握資源回收再利用等。該社區以環境建設為基礎,創建了一個集能源生產、廢物處理、運輸、回收再利用、環境保護為一體的復雜系統。同樣,這個復雜的系統可視為一個大的產品服務系統,它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務設施和可持續生活方式(見圖3)。

    從以上生態社區的案例中可以發現,生態社區的規劃理念以使用再生能源(太陽能和生物能)、綠色交通(汽車租賃、自行車、電動公共交通)、節能減排、回收再利用等為主要特點。生態社區中可以明顯地發現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實例,但這些僅僅是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在生態社區中應用的冰山一角,在生態社區下仍有許多值得探討和研究的PSS方向。

    4 生態社區規劃與產品服務系統設計

    通常傳統生態社區的建設只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僅僅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設施。然而引導和構建居民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生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生活方式必須關注居民生活行為、生活理念、生活質量等,構建合理的行為與消費模式。社區內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可以簡單歸納為:住房、服裝、食品、醫療、教育、能源、交通和休閑等。目前,在生態社區中,住房、能源和交通的設計最為普遍和深入,其他方面的研究較少。但通過PSSD的介入,在這些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如果將PSSD引入到生態社區中,對于生態社區來說,更有利于解決社區居民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問題。首先,PSSD可以對社區居民生活進行系統規劃;其次,正確引導居民行為和消費模式,將居民行為與消費嚴格控制在環境可控制范圍內同時又不損害居民利益;最后,PSSD的推廣有助于從根本上達到生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對于PSSD來說,生態社區可以為PSS的構建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PSS是一個復雜的創新系統,在構建的過程中需要相關利益者的協作完成。如政府相關部門、生產商與服務商、物流商、設計師、用戶、廢物處置商等。生態社區是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下推行的,同時社區內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這些都為PSSD的推行提供良好的條件。

    第8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模式

    中圖分類號:U213文獻標識碼: A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城市軌道問題分析解決,且同時保證資源與環境得到良好保護和子孫后代持續發展的軌道交通發展模式。作為可持續發展交通的基本手段,城市軌道交通是可持續發展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具體表現。因此,加強有關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模式分析,對于改善城市軌道交通運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基本結構

    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模式應保證軌道交通系統在環境、社會及經濟三方面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特點。

    (1)環境可持續性:依據可持續交通系統發展目標,交通系統應盡可能降低對生態系統及環境的破壞,如減少擁擠及汽車尾氣排放等。軌道交通是大客運量的公共交通,其系統適應于環境可持續性理念,且其單位運輸量導致的污染遠低于普通公共交通系統。所以軌道交通系統的環境可持續性應將出發點控制在同環境及其他交通系統協調發展方面,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軌道交通系統應與其他交通系統相配合,特別是其他公共交通系統,應保證乘客能夠方便換乘;另一方面是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的土地應科學利用與開發,在確保客流充足的同時又不會造成過高擁擠,促使更多人選用軌道交通;[1]

    (2)經濟可持續性:當前軌道交通系統的運營狀況不佳,部分城市通常需要政府補貼,此種發展模式明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可持續目標是利用政策和市場手段把城市軌道交通形成的外部效益轉變為內部效益,以平衡軌道交通運營與建設過程,進而實現盈利,積累建設資金,完成投資、運營、建設間的良性循環;

    (3)社會可持續性:軌道交通系統系統在分析經濟性的同時,還應把握社會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要求軌道交通設施應保證使用的公平性,特別要重點關注低收入及弱勢群體。此外應堅持以人為本,提升服務水平,滿足乘客需求。

    二、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模式探討

    1、“物業+鐵路”捆綁運營模式

    (1)軌道交通站域地下與地面空間開發

    在城市空間深度開發現狀下,軌道交通站域地下與地面空間開發證日益成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研究的關鍵點。在開展站臺、高架通道、列車、換乘通道內的廣告及冠名開發基礎上,應加大以下方面的開發及規劃:

    ①通常城市中心的軌道交通車站會靠近城市娛樂、商業及休閑中心等,此類中心區域一般會建設大面積的文化廣場或綠化帶,而這些地帶的土地均具備較高的商業價值。因此,可利用這些地帶的地下空間進行地下商業中心或文化娛樂中心的規劃,以同軌道交通車站形成良好銜接,從而為軌道交通提供大規模客流量。

    ②深化大型軌道交通車站的上部及兩側空間開發,配合軌道交通車站建設車站商場;車站商場同時具有商業和交通功用,其能將客流快捷方便的引入或引出車站,而客流在車站停留或經過時又能加大商場的經濟回報;

    ③合理增大軌道交通車站連接通道寬度,在軌道兩側安置各類商業場所或設施,以構造成小型地下商業街;中部為人行道、兩側為商店的布局方式,不僅使得商業街可為軌道交通乘客提供購物方便及商品瀏覽,還使軌道交通的大型客流量為商業發展提供經濟動力。[2]

    (2)城市軌道沿線開發

    當前城市軌道交通的運行可將軌道交通經營與土地經營相配合,有效拓展軌道交通雙向運輸特點,形成以軌道交通系統為主、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旅游、百貨商店、廣告、住宿、租賃等流通服務業為輔的運營模式。可在軌道交通沿線和車站周圍區域進行房地產開發,通過軌道交通形成的派生商業價值,將游樂園、商店、電影院等規劃在軌道車站附近,以充分利用客流的同時,可為軌道交通供給基本的日常客流。

    此種模式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不僅能夠讓公司獲取利潤,政府也可得到巨大的經濟回報;缺點是需要軌道交通企業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

    2、“政府建設、公司經營”模式

    此種運行模式中,地鐵的經營與建設相分離,建設資金來自于政府財政支出,而經營與建設由專業管理企業負責,政府為企業創造必須的市場環境,建立有關政策法規進行約束和支持,以做好安全與監督管理,而企業可對軌道交通系統進行所有決策。由于建設資金均通過政府支出,軌道企業不用參與巨大的利息支出與折舊,通過多類資源與經營開發方式,可實現企業效益增長。

    同“物業+鐵路”捆綁運營模式相比,由于建設與運營相互分離,此種模式在一體化經營及規劃設計方面存在較多缺陷,難以充分發揮企業全程規劃管理的功能,且對政府的財政、專業人員配備要求較高。

    3、PPP、BOT多種運營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與民間合作模式,兩者間形成伙伴合作關系以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政府會將交通項目分解成設備、土建、車輛等多個子項目,以吸引社會投資建成的PPP項目公司負責部分子項目,隨后政府將部分經營權出讓給項目企業,待特許經營期結束后,項目企業再無償將資產轉交給政府。

    BOT模式是指政府與企業配合同時向公益性基礎項目投資的多元化投資模式,其轉變了政府獨立投資方式,利于城市基礎設施面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且能解決政府資金不足難題,促使政府規劃建設但資金緊張的項目盡快實施。此種模式可成為當前國內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的重要方向。[3]

    此兩種模式可有效克服城市軌道交通事業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能較早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可使政府有限資金獲取良好經濟效果,對于當前軌道交通發展具有良好的適用性。

    結束語:

    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著城市軌道交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的實現,因此,相關規劃與設計人員應加強有關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額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模式研究,總結有效軌道交通運營模式及發展優勢,以逐步提高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強.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問題初探[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11,13(14):74-75

    第9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

    前言

    我國是能源消耗大國,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國的能源儲量是有限的,如果過度消耗,必然會帶來能源緊張的狀況,這樣會嚴重制約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因而如何節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隨著各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及人們對能源利用的充分認識,已將各類先進技術應用于建筑當中,及實現了能源的有效利用,也實現了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當代建筑發展的指導思想

    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觀不僅應作為建筑創作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而且應成為建筑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并為建筑的功能、空間、形式、技術、經濟、文化和藝術注入新的內涵,同時極大地拓展建筑理論探索和創作設計的領域,因而也相應地為建筑評論拓展了嶄新的視野。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衡量人類一切建筑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觀將成為建筑評論的基本價值取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創作原則也應成為建筑評論的重要標準;而當代建筑評論在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觀和創作設計原則,在探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理論和方法,在引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創作設計實踐、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啟迪智慧、交流經驗等方面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 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

    明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的基本原理,并把握相應的理念原則和標準,是開展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評論活動的關鍵。所謂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就是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建筑發展的戰略目標,并作為一切建筑實踐的基本指導原則,而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建筑理論、建筑創作設計、建筑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以及建筑管理法規和運行體制等等都可稱之為“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綠色建筑”正是對“可持續發展建筑”概括而形象的稱呼,其實質是“生態健康的建筑”。綠色是自然、生命和生機的象征,意味著成長和發展,綠色建筑就是以生態學的科學原理指導建筑實踐,創造人工與自然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有機統一的建筑空間環境,其基本原則和評價標準可簡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原則。建筑及其建成環境要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要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人工環境要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節約資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原則。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建造、使用運行和管理維護等一切建筑活動應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提倡經濟、合理、實用、高效,反對鋪張、浪費和奢侈;采用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現代高新技術與傳統適用技術相結合、行政干預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健康衛生、無廢無污的原則。建筑及其建成環境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應采用無毒、無害、環保型綠色建材,采用耐久性的、可循環、重復利用的材料;盡可能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地冷等自然清潔能源;應設置水循環利用系統和固體垃圾、廢物的收集、回收和處理系統等;大力發展立體綠化,充分發揮園林綠化保護和改善建筑環境的作用,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的心理渴望。靈活開放,適應發展的原則。建筑的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要求建筑空間應具有包容性,功能應具有綜合性,使用應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以及易于發展的可擴展性,從而使建筑的使用功能具有與其物質結構的耐久性相適應的持久生命力,不僅能很好地滿足其當前的使用要求,而且應避免建筑物因其功能失效而大量、頻繁地拆除重建,使建筑具有潛在而巨大的節能、節材、節約資金以及減少生產和施工對環境的污染等綜合效益。應把建筑及其規劃設計當作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生長過程,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要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相結合,為擴建和改造留有余地,提倡“彈性設計”、“預留設計”和“潛伏設計”等,優先采用具有靈活性和可變性的建筑結構和設備系統;發展模塊化、標準化、易于維護。生態建筑文化和美學藝術的原則。綠色建筑應以其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方式表達現代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審美意識,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具有傳統和地方文化意韻和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

    3 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

    當代綠色建筑應以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觀為基本的價值取向,以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的基本原理、原則為主要發展標準和依據,以建筑的生態環境理論和創作設計實踐為重點,使建筑與能源利用進行完美的結合,為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只有充分認識到以下各方面的內容,才能為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當代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和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政策綱領、行動措施以及建筑學為適應時代要求積極探尋人居建筑環境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緊迫性。建筑設計師應擔負起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為人類創造健康、舒適、優美生活環境的社會責任及其職業道德。與生態、環境、能源等相關的學科理論和知識在綠色建筑規劃、創作設計中的綜合應用。節地、節材、節能的建筑設計原理、方法和技巧。綠色建筑技術,如綠色建材技術、太陽能建筑技術、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建筑環境調控技術、節能建筑設備技術、太陽能、風能發電技術、建筑節水、水循環利用、雨水收集利用技術等;居住區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技術、智能化綠色建筑環境控制技術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在线激情网| 成人韩免费网站| 怡红院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草莓视频成人app下载| 在线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www亚洲成人|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a级成人毛片完整版| 成人18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我的初次内射欧美成人影视|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亚洲欧美综合乱码精品成人网|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国产|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91香蕉视频成人|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欧美成人另类人妖| 成人在线欧美亚洲|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