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生物防治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防治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防治原理

    第1篇: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關鍵詞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原理;策略

    1生態學原理

    1.1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和穩態機制

    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有生命的生物群落和無生命的物理環境構成的能量轉移、物質循環系統。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其結構和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統一體。結構和功能的相互適應、制約和完善,使得生態系統在遇到一定程度的外來干擾和壓力時,能通過其系統內各組分間的制約、轉化、反饋和補償等作用,使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穩定狀態,從而確保生態系統的持續存在[1]。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調控和穩態機制主要是通過其系統自身的反饋控制和多元重復來實現的。

    在自然條件下,害蟲種群對天敵種群起到正反饋調節作用,而天敵種群對害蟲種群則起到負反饋調節作用。這樣當由于某種原因導致害蟲種群數量增大時,天敵種群就會隨之增大,而天敵種群的增大,反過來又會引起害蟲種群數量下降,從而使二者種群在數量上保持著一定的平衡關系[2]。要保持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必須滿足下列條件:一是組分的多樣性。一個系統中物種越多樣,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越錯綜復雜,系統就越容易保持穩定。若在農林生態系統中栽培植物及品種單一化,會使系統組分單一,從而易導致有害生物大暴發。二是干擾不能超過生態閾限。生態閾限是指生態系統通過其自我調控和穩態機制,抵御外部干擾,從而保持系統穩定性的最大復原調控能力和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系統就會失去復原能力,導致系統崩潰瓦解。如在農田生態系統中過度使用化學藥劑,就會使寄生性和捕食天敵大量死亡,常常導致系統失去穩定,進而導致害蟲暴發。三是系統進化成熟。系統進化成熟后,才具有健全的反饋調控和多元重復等穩態機制。因此,在有害生物控制中要使農田生態系統保持成熟。

    1.2生物的環境限制因子原理

    一種生物要在某種環境中生長和繁殖,首先必須從環境中攝取各種生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與能量,當某種或某些物質或能量因數量多少而限制了生物的生長發育與繁殖時,這種物質或能量即稱為生物生育的限制因子。一種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與繁榮,取決于多種環境條件或因子的狀況,任何接近或超過生物耐性限度的環境條件,都會成為該種或該群生物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不是一成不變的,一種限制因子往往可以被另一種限制因子替代。這意味著在分析和管理一個具體的生態系統過程中,應重點從對環境因子的耐性區限較窄的生物和數量變動較大的環境因子入手,找出限制因子,然后通過優化種群結構,引入對該系統內的環境因子耐性區限較寬的生物,并配以環境因子優化管理,提高受限環境因子的數量水平投入,克服限制因子,最終達到持續穩定地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的目的[3]。因此,在有害生物控制中還要遵循和運用生物環境限制因子原理。

    2經濟學原理

    2.1有害生物對作物的經濟危害和作物受害損失的估計

    有害生物對森林的經濟危害包括直接的、間接的、即時的和后繼的多種。但通常所說的有害生物所致的損失主要是產量的減少和品質的降低。當品質降低不大、可以忽略不計時,通常僅指對產量的影響[4]。

    森林的產量構成因素隨林木種類而異。有害生物對森林的危害程度也因其種類和密度不同而不同。森林經濟損失與有害生物危害之間,雖然總體上呈正相關,但從有害生物危害某種林木的全過程來看,或是從不同林木的受害情況來看,其并不總是呈直線關系的。森林產量與有害生物種群密度之間可能存在3種情況:一是產量隨有害生物密度增加呈直線下降;二是在較低密度下,作物表現出補償作用,產量保持穩定,隨后產量隨有害生物密度的增加呈曲線下降;三是在較低密度下,作物表現出超補償作用,產量較無有害生物危害時反而增加,隨后產量隨有害生物密度的增加呈曲線下降。常用的產量估計方法包括小區試驗法、林間調查法和模擬有害生物危害法等。

    2.2經濟損害允許水平和經濟閾值

    經濟損害允許水平和經濟閾值蘊含了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精華,是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它們明確指出防治生物災害要有一定的尺度,不要求徹底消滅有害生物,而是將其控制在經濟危害允許水平以下,從而防止了濫用農藥,并給天敵繼續生存和發揮作用留下了必要的食料條件和生態位。

    經濟損害允許水平又稱經濟損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EIL),其概念最早由Stem等(1959年)提出,具有2種涵義:一是指人們可以容許的作物受害而引起的產量、質量損失水平,亦即指作物因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與防治費用相等時的作物受損程度(經濟損失量或損失率);二是指與經濟損失允許水平相對應的有害生物密度,即經濟損失允許密度。目前這一概念已被人們普遍理解和接受,并作為研究防治指標的理論依據。

    經濟閾值(economic threshold,ET),又稱防治指標(con-trol action threshold),其涵義是“采用防治措施阻止有害生物種群密度增長,以免達到經濟損害允許水平的有害生物密度”。經濟閾值是較經濟損害允許水平低的種群密度或受損程度,這樣可以保證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在有害生物種群數量尚未達到經濟損害允許水平之前就能發揮作用,可避免有害生物危害造成損失后再進行防治的被動局面。

    ET=Cc/(Ec×Y×P×Y(R)×Sc)×CF

    其中,Cc為防治費用,包括農藥費、人工費和器械折舊費等;Ec為防治效果(%);Y為未受害時的單位面積產量;P為林產品價格;Y(R)為平均每個有害生物危害林木造成的減產率;Sc為有害生物的存活率;CF為社會經濟因子,也稱臨界因子,用于衡量強調的重點是產量還是環境質量。CF值為1~2。

    從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要求出ET,其先決條件是要有有害生物密度和產量損失關系的信息,即模型中的Y(R)值。正如前述,影響Y(R)值的因素很多,而其他各項雖然也不斷變化,但相對比較容易獲得。隨著研究的深入,同時考慮作物不同時期特定有害生物發生或發育階段的動態閾值和不同防治方法的多重閾值,以及多種有害生物或多種發生或發育階段的多維閾值的橫型也將不斷地被提出。

    3災害管理原理

    森林生態系統不同于農業生態系統,除了提供林產品外,還為社會提供生態服務,因此對于商品林和生態林,其生物災害管理策略會有很大區別。再加上林業有害生物危險等級不同,也會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根據GCSP管理原理,按照災害嚴重程度,對不同林業生物災害進行合理分級,按照林業有害生物的可控制性、發展態勢,對不同的林業有害生物危險性進行風險分析(PRA),再按照分析結果進行分級,根據分級結果,對不同級別的林業生物災害或林業有害生物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要嚴密監控,一旦發現新危害,限期除治。

    4林業生物災害防治策略

    根據不同的林種,林業生物災害的防治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對于生態林,根據生態林的經營目標,要保證生態林的長期健康,在營林措施上,要以維護系統的穩定為主,一旦發現生物災害,要及時采取合理措施,適當進行人為干擾,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發揮較大生態效益。盡量減少對生態林進行人為干擾,尤其是要限制生物災害防治中化學藥劑的使用,以免引起面源污染,避免對生態林造成較大的生態擾動[5]。這是一對“矛盾”的生物災害防治要求和目標,對生態林的生物災害管理,就是要從這對“矛盾”中尋求最佳結合點,保持生態林持續健康。而對于商品林,其主要目標是獲取林產品。因此,商品林的生物災害管理策略,可以借鑒農業生物災害管理策略,在保證林產品無公害化的基礎上,對超出災害損失允許閾值的生物災害及時進行防治。

    5參考文獻

    [1] 葉恭銀.植物保護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85-188.

    [2] 張國慶.生態健康與有害生物管理[J].中國園藝文摘,2008(3):40-41.

    [3] 張國慶.生物災害管理理論研究[J/OL].(2008-04-30).sciencenet.cn/blog/user con-tent.aspx?id=23611.

    第2篇: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護理專業 生物化學 教學方法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現代護理知識和技能的高等技術應用型護理專門人才[1]。在護理人才培養的課程中,生物化學是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為學生提供營養學、臨床輸液、臨床護理觀察和處理、生化檢驗和臨床治療用藥相關的基本知識。生物化學內容抽象,代謝過程錯綜繁雜,而且知識發展很快,是護理專業基礎課最難學習的課程之一。目前,中國的高職護理生物化學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記憶為導向,以講授理論為途徑,以考試成績為終點開展教學,方法枯燥,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部分學生厭惡而放棄學習,挫傷整個班級的學習積極性[2]。隨著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生物化學教學面臨新的挑戰。要做好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生物化學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學習生物化學

    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但學習興趣不是每個學生天生就具備的,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積極地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1.PBL教學法:創設問題情境,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PBL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核心,以問題為基礎,由精選問題、界定問題、解析問題、展示成果、總結與反思五個環節組成,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解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3].設置的問題要有啟發性,要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討論并給出問題的答案,那么學生也就掌握了學習的重點,理解了難點。例如生物化學緒論課的講解,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平鋪直敘地講解生物化學的含義、學習內容、發展簡史以及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很難達到通過第一次課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好生物化學信心的目的。很多學生把生化比喻為神話,對生物化學的學習有一種恐懼心理。為了消除這一恐懼心理,樹立學好生物化學的信心,可以以問題來引入,比如我們早餐吃的包子是如何進行代謝的,護士打針前為什么要用酒精消毒,這些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以問題的方式提出,可以迅速激發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熱情,自然的引入到生物化學的學習中去,克服畏難心理。

    2.形象化教學:抽象的世界直觀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探討、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因此各種概念、分子結構以及代謝反應都十分的抽象,學生普遍難以理解,學習興趣逐漸減少。而多媒體教學可以改變這一現狀。多媒體已經廣泛應用于教學,具有生動形象、直觀具體、動靜結合的特點[4]。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大量的圖片、動畫,將抽象的事物直觀化。模擬微觀結構,動態演示代謝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應用三維動畫直觀演示DNA的雙螺旋結構和復制、轉錄、翻譯的過程,利用圖片演示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為了使教學更加形象,教師還可以自帶鐵絲和紙張,演示蛋白質二級結構的α-螺旋和β-折疊,使學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3.比喻的方法:增加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

    應用比喻的方法,可將抽象的事物轉變成學生常見的情景,使學生學習生物化學時感覺很親切,很熟悉,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能量的儲存時,可將能量比喻成工資,磷酸肌酸比喻成銀行,工資花不完就要存進銀行,多余的能量就要儲存在磷酸肌酸中,缺錢花就要從銀行取錢,能量不夠用了,磷酸肌酸就要將能量轉給ADP使ADP生成ATP為機體提供能量。這樣講授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改進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現代高職院校護理專業課程教學要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培養具有很好職業素養、過硬職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5]。高職護理生物化學教學為接下來學習護理技能操作提供理論基礎,針對性非常明顯[6]。

    1.案例式教學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案例教學起源于“哈佛大學”的情景案例教學課,之后迅速成為一種全球公認的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傳統課堂講授式教學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而案例教學則強調主體的轉換,以學生為主體,將傳統教學中的單向輸出改變為多向互動。在實施案例式教學時,教師提前布置下一講的案例,讓學生下課后通過網絡或圖書館尋找案例的相關資料,找出案例與所學知識的相關聯系,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找出問題的答案,教師最后總結評價。這種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主動學習的成就感,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對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非常有幫助。比如講糖代謝時,可以與糖尿病結合起來,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使學生主動的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消除學生對復雜的物質代謝途徑學習的恐懼感。。

    2.探究式教學法: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所以,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學能力都得到了加強。例如講解嘌呤核苷酸代謝時,可先引入痛風的病例,結合患者的圖片,通過分析疾病的臨床表現,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痛風的發病機制及治療方法,使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生物化學學科發展日新月異,在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生物化學教學中,教學方法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只有不斷的優化教學過程,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提高職業能力,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閆春梅,邢愛紅,王寧.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進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12-15

    [2]汪福源,唐寧.關于高職生物化學課程理論教學改革的探討[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7):35-40

    [3]Kwan CY.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medicalp-halmacology[J].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2002,366:10-17

    [4]李楠.讓多媒體融入課堂[J]. 課程教育研究,2013,(25)21-23

    第3篇: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關鍵詞:肌內磷脂;脂肪酸;含量;組成;生理功效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Fatty Acid Contents, Composi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Animal-Derived Intramuscular Phospholipids

    XUE Shan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Intramuscular phospholipid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ible animal fats. The fatty acid contents and composition of meat products are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nutritional quality and flavor composition and have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ir food value. However,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shows that very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concerning animal-derived intramuscular phospholipid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general properties of intramuscular phospholipids and their constituent fatty acids, aiming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nnovative studies on intramuscular phospholipid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t industry.

    Key words: intramuscular phospholipids; fatty acids; content; compositio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DOI:10.15922/ki.rlyj.2016.09.008

    中圖分類號:TS2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123(2016)09-0040-05

    引文格式:

    薛山. 動物源肌內磷脂及其脂肪酸含量、組成與生理功效研究進展[J]. 肉類研究, 2016, 30(9): 40-44. DOI:10.15922/ki.rlyj.2016.09.008. http://

    XUE Shan.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fatty acid contents, composi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animal-derived intramuscular phospholipids[J]. Meat Research, 2016, 30(9): 40-4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5922/ki.rlyj.2016.09.008. http://

    磷脂最早是由科學家Uauquelin于1812年從人腦中發現,之后由科學家Gobley于1844年從蛋黃中分離出來,并于1850年按希臘文Lekithos(蛋黃)命名為Lecithni(卵磷脂),繼而陸續從諸多動植物體中分離、鑒定為磷脂物質,而迄今被認為含量最豐富的大豆磷脂是于1930年發現的[1-2]。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化學成分,不僅是生命的基礎物質之一,同時又是肉品非常重要的營養和風味前提物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磷脂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3]。動物性磷脂,來源于動物的卵、腦、肝臟、腎臟、心臟和肺等組織器官,較植物性的磷脂更易被機體吸收利用。

    肌肉中脂肪及脂肪酸的種類與組成是決定脂肪組織理化性質、影響肉質營養和風味的關鍵因素,其對于改善肉品的食用價值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肌肉中的脂肪是由甘油三酯、磷脂和游離脂肪酸組成的,但是較之總脂肪和甘油三酯的研究,國內外對肌內磷脂的研究報道還相對較少。作為影響肉品營養和風味的重要因素,肌內磷脂的含量和脂肪酸組成對肉及其制品的品質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通過從脂肪酸角度對肌內磷脂的結構、理化特性進行簡述、分析了影響畜禽肉類肌內磷脂及其脂肪酸組成的影響因素,綜述了肌內磷脂及脂肪酸的生理功效,以期為肌內磷脂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1 動物源肌內磷脂的化學結構及理化特性

    1.1 化學結構

    磷脂(phospholipids)是一種混合物,大多數為天然產物,少數為人工合成。肌內磷脂按照分子結構的不同,可將單體劃分為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PC)、腦磷脂(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絲氨酸磷脂(phosphatidylserine,PS)和肌醇磷脂(phosphatidylinositol,PI),其結構式和分子模型分別如圖1所示。

    磷脂分子在結構上具有非極性和極性部分,其中,非極性部分由2 條碳氫鏈(R1和R2)組成;極性部分(極性頭),含磷酸根和各種極性取代基(X)。當X分別為CH2―CH2―N(CH3)3、CH2―CH2―NH3、CH2―CH(NH2)COOH、C6H(OH)5時,所生成的磷脂分別為卵磷脂、腦磷脂、絲氨酸磷脂和肌醇磷脂。然而,當極性頭相同時,由于非極性部分的碳氫鏈的鏈長及飽和度不同,每類磷脂又可分為不同的分子類別(亞組分)。

    1.2 理化特性

    磷脂純品無色、無味,在常溫下為白色固體。但是,因提取、貯存方法等條件的差異,磷脂產品在室溫下常呈現淡黃色至棕色,并具可塑性或流動性。磷脂能夠溶解于脂肪烴類等有機溶劑。當有少量的油脂存在時,磷脂在極性溶劑中的溶解度將大大增加。由于磷脂碳氫鏈中含有大量的不飽和雙鍵,其對光和熱都十分敏感,極易氧化變質,因此,也使得分離和純化磷脂的難度大大增加,成為分離技術和天然產物化學發展中的瓶頸[4]。

    2 肌內磷脂的含量

    畜禽肉的肌肉組織中均勻地分布著肌內脂肪,這些脂肪中約50%以上為肌內磷脂,通常與肌肉組織中的膜蛋白結合緊密[5]。肌內磷脂的種類及其脂肪酸構成直接決定了其氧化降解特性,進而對肉品的營養、風味都造成了顯著的影響。

    據報道,在100 g的新鮮肌肉組織中,磷脂的含量約為0.5~1.0 g,與肌肉中的總脂肪含量無關[6]。肌內磷脂主要由磷脂酰膽堿(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組成,兩者分別占磷脂總量的45%~60%和20%~30%,而其他磷脂組分的含量相對較低。研究表明,豬肉、牛肉和鴨肉中肌內磷脂主要是PC和PE[7-8]。磷脂酰絲氨酸在大腦和神經組織中含量最多。在動物組織中磷脂酰絲氨酸約占總磷脂總量的5%~25%。肌內磷脂的含量和組成與肌肉的代謝類型也密切相關,氧化型肌肉高于糖酵解型肌肉,這是因為氧化型肌肉多是由氧化型肌纖維組成,線粒體含量高,因而磷脂含量也較高。黃業傳[9]報道,榮昌和PIC豬肌內磷脂的含量分別為0.97%和0.86%,這與Yang等[10]報道是一致的,同時指出豬肉中肌內脂肪含量的差異主要是由甘油三酯造成的,而磷脂主要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因此含量比較恒定,大都在0.5%~1.0%范圍內。此外,王道營等[11]認為,品種、飼養條件、日齡或日糧對肌內磷脂含量的影響很小或幾乎沒有。

    3 肌內磷脂的脂肪酸組成

    諸多研究表明[6],肌內甘油三酯與磷脂脂肪酸的組成差異很大(表1),這種差異也正好解釋這類脂肪對肉品風味形成所造成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程度。

    磷脂脂肪酸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45%~55%)明顯高于甘油三酯[12]。肌內磷脂PUFA主要由亞油酸(14%~30%)和長鏈PUFA組成(如花生四烯酸C20∶4(8%~14%)、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多不飽脂肪酸(C22∶5和C22∶6))。肌內磷脂中PUFA的含量通常受動物體細胞內多種復雜酶系統的嚴格調控,且這些酶與脂肪酸的不飽和程度、碳鏈長度以及脂肪酸在磷脂分子中的酯化效應密切相關。等[13]研究了伊拉兔肩胛肌、背腰肌、后腿肌和肝臟部位的肌內磷脂脂肪酸組成,結果顯示,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主要是由棕櫚酸(C16∶0)和硬脂酸(C18∶0)組成,肝臟中的C18∶0最高而背腰肌中的最低;單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中的油酸(C18∶1 n-9)含量最高(約占80%),在背腰肌中最高而肝臟中最低;PUFA中的亞油酸

    (C18∶2 n-6)和花生四烯酸(C20∶4 n-6)含量最高,肝臟中C18∶2 n-6最多而肩胛肌最低,C20∶4 n-6在肝臟中的含量顯著低于肩胛肌、背腰肌和后腿肌,而這5 種磷脂脂肪酸的總含量約占總脂肪酸含量的86%。

    4 影響肌內磷脂含量及脂肪酸組成的因素

    磷脂的含量和脂肪酸組成與動物種類、肌肉代謝類型、喂飼過程中輔料的添加、肉品的加工條件以及貯存方式等緊密相關。磷脂的氧化活性很高,這是因為磷脂中富含易受自由氧攻擊的長鏈PUFA,同時鑒于細胞膜中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磷脂易與肌細胞中水相的脂肪氧化催化劑接觸而發生氧化降解[14]。其中,磷脂酰乙醇胺中的長鏈PUFA比例最高,其對氧化的敏感效應也最強。

    4.1 原料肉加工過程中磷脂含量及組成變化

    據報道,肉品磷脂中富含PUFA(如C18∶2 n-6和C20∶4 n-6),因而極易被氧化或降解,PUFA是肉制品脂肪氧化反應中的主要底物[15]。不同處理條件下肉品中肌內磷脂的氧化降解產物將直接影響揮發性風味物質的組成,并且磷脂氧化降解的程度隨脂肪酸碳鏈上雙鍵數目的增加而

    升高[5]。有研究報道在烘烤過程中雞胴體磷脂含量及脂肪酸組成的變化,C18∶2 n-6的損失相對較小(約0~45%),而C20∶4 n-6

    和二十二碳五烯酸或六烯酸的損失量分別高達50%~70%和70%~100%;糖酵解型肌肉的總磷脂含量略有下降(10%),而氧化型小腿肌肉下降顯著(35%)[16]。

    肉品在熱加工處理過程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都將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盡管諸多學者進行了一些探究,但是大多僅局限于總脂肪酸組成,而有關磷脂的報道較為缺乏。黃業傳等[17-18]研究顯示,加工的方式與時間都會顯著影響豬肉中磷脂脂肪酸組成、脂肪含量、營養特性及揮發性風味物質組成,相比而言,脂肪酸組成、營養特性和風味組成受加工方式的影響較大,而脂肪含量受加工時間的影響則更為顯著。

    徐為民等[5]指出,肌內磷脂是腌臘肉制品風味形成的重要前體物質。在腌制的過程中,肌內磷脂將會發生水解及氧化反應,并可進一步通過美拉德反應與其他物質反應生成風味物質。在腌臘肉的加工生產過程中,肌內磷脂的含量呈現顯著下降趨勢[10,19-20],而甘油三酯含量的變化很小,游離脂肪酸含量將隨之升高。由于游離脂肪酸中富含長鏈的PUFA,由此說明這些PUFA幾乎全部來源于磷脂。

    據報道[3],在南京板鴨的不同加工階段,股二頭肌中磷脂的脂肪酸組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腌臘肉制品加工過程中,脂質能夠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而不同pH值的酸堿環境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脂質水解。有報道稱[21]內源酶是肌內磷脂氧化、水解的重要原因,常見的有脂肪酶、酯酶和磷脂酶,這些能夠參與水解磷脂的酶統稱為磷脂水解酶。

    4.2 肉或肉制品冷藏過程中磷脂含量及組成變化

    據了解,有關凍藏對原料肉以及加工肉制品脂肪酸組成或脂肪含量的影響,已有很多學者[22-23]進行了研究,但是對于加工肉制品在冷藏期間脂肪含量及總脂肪酸組成的變化,只有少數學者如Byrne[24]、Igene[25]、Yamamoto[26]等給予了報道。針對磷脂在冷藏期間變化的研究,國內外都非常欠缺。黃業傳等[27]研究認為,豬肉在冷藏期間磷脂中大多數脂肪酸的含量都發生了變化,SFA比例升高,而PUFA比例降低,其中C18∶1 n-9、C18∶2 n-6、

    C20∶4 n-6、MUFA和PUFA含量的變化幅度顯著,且肌內磷脂中各脂肪酸組成的變化幅度幾乎全都大于甘油三酯,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冷藏期間肌肉組織細胞膜中的磷脂更易接觸脂肪酶而發生氧化降解引起的,同時磷脂中高含量的PUFA也極易引起脂肪的氧化[28-29]。

    5 肌內磷脂及其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磷脂是構成細胞基本結構的必需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物質之一,對于維持細胞通透性與細胞內氧的傳遞發揮著重要作用[30]。鑒于磷脂能夠為人們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膽堿等營養物質,其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保健品”。有研究證實,磷脂與體內脂肪代謝、肌肉生長、神經系統發育、機體抗氧化損傷以及生殖、激素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系[31],而磷脂代謝紊亂可引發諸多疾病,比如糖尿病[32-33]、肥胖癥[34]、動脈硬化癥[35]、冠心病[32]、阿爾茨海默病[36]、腦損傷[37]、癌癥[38-39]、脂肪肝[40]及巴特綜合癥[41]等。此外,肌內磷脂中高含量的n-6和n-3 PUFA均是類二十烷酸的有效前體,因而磷脂中PUFAs的含量和組成與諸多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癌癥、關節炎、精神疾病[42]及其他免疫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關聯[43]。

    5.1 延緩衰老

    肌內磷脂是組成脂蛋白與生物膜(如核膜、細胞質膜、線粒體膜以及內質網等)的基本結構。隨著生物個體的不斷成長,機體中的生物膜愈加容易受到自由氧的攻擊而造成系統損傷,而磷脂成分能夠有效地發揮延緩衰老的功效,有助于受損生物膜的修復[44]。

    5.2 促進神經傳導,提高大腦活力

    畢潔瓊等[45]研究證實,大豆磷脂具有增強記憶的功能,其在延緩細胞衰老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可顯著減少組織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積累,增強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的活性,從而緩解或部分緩解由D-半乳糖引起的對大鼠的致衰作用。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s,PS)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如增加細胞膜的流動性、提高大腦記憶、緩解老年癡呆等[46]。

    5.3 保護心血管

    磷脂成分不僅能夠改善血液供氧循環從而降低血液黏度,還可以延長血紅細胞的壽命從而增強機體造血性能,輔助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池莉平[47]、李春艷[48]等證實大豆磷脂和蛋黃磷脂均能夠有效地調節大鼠的血脂代謝,降低大鼠血清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

    5.4 促進脂肪代謝,保護肝臟

    肝細胞膜的損傷大多與肝臟細胞膜中磷脂成分的缺乏有關,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肝病的發生也多與磷脂的合成緊密聯系。Wat[49]、Kamili[50]等研究發現,牛乳磷脂可以改善小鼠高血脂、肝腫大、脂肪肝這些不良癥狀。王玉明等[51]研究表明,大豆磷脂、蛋黃磷脂以及牛乳磷脂均有著降血脂和降肝脂的作用,其中以大豆磷脂尤為明顯,并且大豆磷脂和蛋黃磷脂的益智功效甚至可能優于牛乳磷脂。此外,肌內磷脂中含有大量的n-3 PUFA,病患手術后實行n-3 PUFA免疫營養治療,能夠改善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和乳酸脫氫酶等肝功能指標的下降情況[52]。

    5.5 免疫調節功能

    在免疫學領域,通常將一些抗原分子通過共價或非共價鍵與磷脂組成的脂質體結合,其中卵磷脂是經常用到的一種脂質體,它的抗原性顯著弱于磷脂酸、磷脂酰甘油以及磷脂酰肌醇。與游離抗原相比,卵磷脂包埋的抗原能夠明顯地提高抗體的滴定度,從而起到免疫調節的生理功能。

    5.6 抗腫瘤功能

    近年來,磷脂及其衍生物的抗腫瘤作用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據報道[53],不同磷脂衍生物對腫瘤的抑制效果不同。肌內磷脂抗腫瘤作用的發揮與其富含的PUFA中的n-3 PUFA息息相關。大量的動物實驗及細胞實驗證實,n-3 PUFA抗腫瘤作用卓有成效,尤其對胰腺癌、乳腺癌、直(結)腸癌以及前列腺癌抑制作用明顯[54]。研究顯示,n-3 PUFA能夠通過諸多生理代謝途徑達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促進腫瘤細胞分化以及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目的。與此同時,n-3 PUFA還可以顯著改善腫瘤患者的體質水平,降低腫瘤患者的死亡率[55]。

    參考文獻:

    [1] 胡小中. 磷脂酰膽堿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理[J]. 糧油食品科技, 2011, 19(4): 42-44. DOI:10.3969/j.issn.1007-7561.2011.04.016.

    [2] JAN W, DIETER L, HERBERT T. Hyphenated tools for phospholipidomics[J]. Journal of Biomolecular Techniques, 2008, 19(3): 211-216.

    [3] 王道營. 南京板鴨肌內磷脂的分析檢測及其在加工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研究[D].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 2006.

    [4] 姚輝. 磷脂微膠囊制備技術的研究[D]. 大連: 大連理工大學, 2004.

    [5] 徐為民, 王道營, 諸永志, 等. 肌內磷脂在腌臘肉制品風味形成中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學報, 2010, 26(1): 204-207. DOI:10.3969/j.issn.1000-4440.2010.01.038.

    [6] 馬長偉, 楊紅菊, 喬發東. 脂肪變化和美拉德反應與肉品風味質量的關系[J]. 食品科技, 2003(增刊1): 177-183.

    [7] BOSELLI E, PACETTI D, CURZI F,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hospholipid molecular species in pork meat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d 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ion[J]. Meat Science, 2008, 78(3): 305-313. DOI:10.1016/j.meatsci.2007.06.017.

    [8] CABONI M F, MENOTTA S, LERCKER 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and light scattering detection of phospholipids from cooked beef[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994, 683(1): 59-65. DOI:10.1016/S0021-9673(94)89102-8.

    [9] 黃業傳. 不同處理條件下豬肉脂肪酸組成變化及脂肪對豬肉風味作用的研究[D]. 重慶: 西南大學, 2011.

    [10] YANG H, MA C, QIAO F, et al. Lipolysis in intramuscular lipids during processing of traditional Xuanwei ham[J]. Meat Science, 2005, 71(4): 670-675. DOI:10.1016/j.meatsci.2005.05.019.

    [11] 王道營, 徐為民, 徐幸蓮. 板鴨肌間磷脂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2006, 29(1): 108-111.

    [12] PETR?N M J, MURIEL E, TIM?N M L, et al. Fatty acids and triacylglycerols profile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Iberian dry-cured hams[J]. Meat Science, 2004, 68(1): 71-77. DOI:10.1016/j.meatsci.2004.01.012.

    [13] , 賀稚非, 陳紅霞, 等. 不同部位伊拉兔肉脂肪酸組成的對比分析[J]. 食品科學, 2014, 35(4): 50-54.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404028.

    [14] ALFAIA C M M, ALVES S P, LOPES A F, et al. Effect of cooking methods on fatty acids, conjugated isomers of linoleic acid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beef intramuscular fat[J]. Meat Science, 2010, 84(4), 769-777. DOI:10.1016/j.meatsci.2009.11.014.

    [15] BRUGIAPAGLIA A, DESTEFANIS G. Effect of cooking method on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Piemontese beef[C]//Proceedings of the 5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ntreal, Canada. 2012: 12-17.

    [16] 楊紅菊, 喬發東, 馬長偉. 脂肪氧化和美拉德反應與肉品風味質量的關系[J]. 肉類研究, 2004, 18(1): 25-28. DOI:10.3969/j.issn.1001-8123.2004.01.012.

    [17] 黃業傳, 李洪軍, 吳照民, 等. 豬肉烤制過程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組成的變化[J]. 食品科學, 2011, 32(24): 213-219.

    [18] 黃業傳, 李洪軍, 秦剛, 等. 不同加工方式與時間對豬肉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 食品工業科技, 2012, 33(1): 159-174.

    [19] SAMPLES S, PICKOVA J, WIKLUND E. Fatty acids, antioxidants and oxidation stability of processed reindeer meat[J]. Meat Science, 2004, 67(3): 523-532. DOI:10.1016/j.meatsci.2003.12.006.

    [20] 佘興軍, 童群義. 金華火腿加工過程中肌肉肌內脂的水解變化研究[J].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05, 31(5): 139-142. DOI:10.3321/j.issn:0253-990X.2005.01.037.

    [21] ZHOU G H, ZHAO G M. Biochemical changes during processing of traditional Jinhua ham[J]. Meat Science, 2007, 77(1): 114-120. DOI:10.1016/j.meatsci.2007.03.028.

    [22] ALVAREZ I, de la FUENTE J, CANEQUE V, et al. Changes i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M. longissimus dorsi of lamb during storage in a high-oxygen modified atmospher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dietary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9, 57(1): 140-146. DOI:10.1021/jf801940c.

    [23] de CASTRO F A F, ANA H M P S, CAMPOS F M, et al.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ree freshwater fishes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and cooking processes[J]. Food Chemistry, 2007, 103(4): 1080-1090. DOI:10.1016/j.foodchem.2006.10.002.

    [24] BYRNE D V, BREDIE W L P, BAK L S, et al. Sensory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cooked porcine meat patties in relation to warmed-over flavour and pre-slaughter stress[J]. Meat Science, 2001, 59(3): 229-249. DOI:10.1016/S0309-1740(01)00072-9.

    [25] IGENE J O, PEARSON A M. Role of phospholipids and triglycerides in warmed-over flavor development in meat model system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79, 44(5): 1285-1290. DOI:10.1111/j.1365-2621.1979.tb06420.x.

    [26] YAMAMOTO Y, IMOSE K. Changes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sardines (Sardinops melanosticta) with cooking and refrigerated storage[J].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 1989, 35(1): 39-47.

    [27] 黃業傳, 李洪軍, 賀稚非. 兔肉冷藏過程中脂肪酸組成的變化[J]. 食品科學, 2013, 34(19): 52-57.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19012.

    [28] 熊國遠. 致昏、禁食方式和貯藏溫度對獺兔品質的影響研究[D].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 2006.

    [29] HUANG Y C, HE Z F, LI H J, et al. Effect of antioxidant 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lipid oxidation of intramuscular lipid in pressurized pork[J]. Meat Science, 2012, 91(2): 137-141. DOI:10.1016/j.meatsci.2012.01.006.

    [30] 謝朝順, 李桂. 羊、豬、雞腦中磷脂及磷脂脂肪酸組成分析[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31(4): 29-31; 36.

    [31] MANAHAN D J. A guide to phospholipid chemist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2] ATTIA N, DOMINGO N, LOREC A M, et al. Reverse modulation of the HDL anionic peptide factor and ph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 activ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Clinical Biochemistry, 2009, 42(9): 845-851. DOI:10.1016/j.clinbiochem.2008.12.008.

    [33] ZHU C, LIANG Q L, HU P, et al. Phosphlipidomic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plasma biomarke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J]. Talanta, 2011, 85(4): 1711-1720. DOI:10.1016/j.talanta.2011.05.036.

    [34] de VRIES R, KAPPELLE P J, DALLINGA-THIE G M, et al. Plasma pho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 activity is independently determined by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non-diabetic subjects[J]. Atherosclerosis, 2011, 217(1): 253-259. DOI: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1.03.021.

    [35] KRAUSS R M. Phospholipid transfer pritein and atherosclerosis: genetic studies take aim at a moving target[J]. Circulation, 2010, 122(5): 452-454.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0.966572.

    [36] IGARASHI M, MA K, GAO F, et al. Disturbed choline plasmalogen and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concentrati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prefrontal cortex[J].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1, 24(3): 507-517.

    [37] PASVOGEL A E, MIKETOVA P, MOORE I M. Differences in CSF phospholipid concentration b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utcome[J]. 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 2010, 11(4): 352-331.

    [38] JEONG R U, LIM S, KIM M O, et al. Effect of D-allose on prostate cacer cell lines: phospholipid profiling by nanoflow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1, 401(2): 689-698. DOI:10.1007/s00216-011-5113-1.

    [39] KIEBISH M A, HAN X, CHENG H, et al. Cardiolipin and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abnormalities in mouse brain tumor mitochndria: lipidomic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Warburg theory of cancer[J].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2008, 49(12): 2545-2556. DOI:10.1194/jlr.M800319-JLR200.

    [40] LOGUERC?O C, FEDERICO A, TRAPPOLIERE M, et al. The effect of a silybin-vitamin E-phospholipid complex on nonalc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pilot study[J].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007, 52(9): 2387-2395.

    [41] SCHLAME M, REN M. Barth syndrome, a human disorder of cardiolipin metabolism[J]. FEBS Letters, 2006, 580(23): 5450-5455. DOI:10.1016/j.febslet.2006.07.022.

    [42] SIMOPOULOS A P. Evolutionary aspects of diet: the omega-6/omega-3 ratio and the brain[J]. Molecular Neurobiology, 2011, 44(2): 203-215. DOI:10.1007/s12035-010-8162-0.

    [43] KAUR N, CHUGH V, GUPTA A K. Essential fatty acids as functional components of foods: a review[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51(10): 2289-2303. DOI:10.1007/s13197-012-0677-0.

    [44] 王興國. 磷脂酶D的制取及在非水介質中磷脂的酶改性[D]. 無錫: 江南大學, 1994.

    [45] 畢潔瓊, 邵鄰相, 徐玲玲, 等. 大豆磷脂對D-半乳糖致衰大鼠學習記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J]. 中國糧油學報, 2011, 26(2): 9-13.

    [46] 李閱兵, 劉承初, 謝晶, 等. 磷脂酰絲氨酸的提取分離研究進展[J]. 中國油脂, 2011, 36(3): 56-61.

    [47] 池莉平, 譚劍斌, 陳瑞儀. 大豆卵磷脂調節血脂作用的動物實驗研究[J].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 2007, 13(2): 51-52. DOI:10.3969/j.issn.1007-2705.2007.02.030.

    [48] 李春艷, 成小松, 崔美芝, 等. 蛋黃卵磷脂對高血脂大鼠血脂水平的影響[J]. 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 2002, 12(5): 269-271. DOI:10.3969/j.issn.1671-7856.2002.05.004.

    [49] WAT E, TANDY S, KAPERA E, et al. Dietary phospholipid - rich dairy milk extract reduces hepatomegaly, hepatic steatosis and hyperlipidemia in mice fed a high-fat diet[J]. Atherosclerosis, 2009, 205(1): 144-150. DOI:10.1016/j.atherosclerosis.2008.12.004.

    [50] KAMILI A, WAT E, TANDY S, et al. Dietary milk phospholipid improves diet - induced hepatic steatosis in mice by reducing intestinal cholesterol absorption[J]. Atherosclerosis Supplements, 2010, 11(1): 72-73. DOI:10.1016/S1567-5688(10)70331-7.

    [51] 王玉明, 李金章, 薛勇, 等. 攝食不同來源磷脂對大鼠脂質代謝及腦內磷脂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 中國油脂, 2012, 37(2): 31-34. DOI:10.3969/j.issn.1003-7969.2012.02.008.

    [52] PARKER H M, JOHNSON N A, BURDON C A, et al. Omega-3 supplementation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2, 56(4): 944-951.

    DOI:10.1016/j.jhep.2011.08.018.

    [53] 黃素芬. 鴨蛋黃卵磷脂提取技術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學, 2004.

    第4篇: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關鍵詞:土壤微生物;生防因子;生物防治

    【分類號】S476

    引言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在農業生態系統中調節植物的微生態環境,從而減少病原菌所致病害的發生,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微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有益的微生物,通過生物間的競爭作用、抗菌作用、重寄生作用、交叉保護作用及誘發抗病性等來抑制某些病原菌的存活和活動。

    1、土傳病害生防因子的種類及應用

    1.1、真菌

    許多真菌資源對土傳病害具有很好的生防作用。可利用的土傳真菌病害的主要生防因子包括:木霉、毛殼菌、寡雄腐霉、非病原性菌尖胞鐮刀霉Fo47菌株、非病原性雙核絲核菌等真菌因子。

    1.2、 細菌

    常見的對土傳病害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細菌主要有: 假單胞菌和芽抱桿菌。

    1.3、 放線菌

    放線菌廣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根際等環境中,作為生防菌已在生產上被成功的應用。

    2、土傳病害的生防機制

    土傳病害的生防機理主要有:抗菌物質的產生,營養物質(如碳素化合物、氮素、三價鐵等)和定殖位置的競爭以及誘導抗性等幾個方面。以上幾種作用不相互排斥,而且可以同時起作用。因此,利用一種拮抗微生物防治病害可以包括多種作用方式。

    3、土壤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機制

    3.1抗生作用

    拮抗微生物產生的抗菌物質主要有兩類:一是小分子的多糖物質,即抗生素;二是大分子的抗菌蛋白或細胞壁降解酶類。目前報道的有假單胞菌產生的抗生素類型是吩嗪類、硝吡咯菌素、藤黃綠膿菌素、2,4-二乙酰藤黃酚等能有效地抑制各種植物病原菌,木霉菌在侵入或穿透寄主菌絲細胞時,產生了幾丁質酶、葡聚糖酶以及蛋白酶、酯酶等一系列水解酶類來消解病原菌的細胞壁,而生防放線菌主要是通過產生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的代謝途徑。

    3.2競爭作用

    競爭作用是利用微生物快速生長與繁殖病原菌爭奪空間、水分和鐵、碳、氮、氧等其他營養源,從而排除某些病原菌。報道中枯草芽孢桿菌、放線菌、木霉、酵母菌通過空間競爭和營養競爭達到抑制病原菌的目的。

    3.3重寄生作用

    拮抗微生物侵入到病原菌體內獲得營養籍以生存和發展,常以吸附生長、纏繞、侵入、消解等多種形式抑制病原菌。木霉對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重寄生作用方式不同,可觀察到木霉菌纏繞病原菌的菌絲,或沿著病原菌的菌絲平行或波浪式生長,或產生鉤狀分枝、吸器或附著胞吸附于病原菌的菌絲上,或穿透病原菌的菌絲,最終導致病原菌的菌絲細胞原生質濃縮、菌絲斷裂等現象。

    4.抗菌物質的產生

    4.1 細菌素

    細菌素是由細菌的某些菌系所產生的對該種細菌的另外一些菌株或關系較近的細菌有殺傷作用、非復制性的含蛋白的抗菌物質。利用細菌素防治土傳病害的例子很多。細菌素的作用范圍有限,一般是對相應細菌起作用,不會對農業生態系統其他有益微生物產生不利的影響。

    4.2 抗生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所產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它在低濃度下就能抑制或影響其他生物的機能,從而對敏感微生物產生抑制或致死作用。通過產生抗生素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發揮作用的細菌(不包括放線菌)多集中在以下幾個屬:假單胞桿菌屬、芽孢桿菌屬、土壤桿菌屬、歐文氏桿菌屬、布克氏桿菌屬。在這些抗生素產生菌中,假單胞桿菌屬在人工培養條件下產抗生素的能力最強,相關研究也最多,布克氏桿菌和芽孢桿菌也有一定的產抗生素的能力。由于抗生素是微生物代謝產物,為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具有專一性,內吸滲透力強,防病效果穩定,因此,常以抗生素的產量作為生防菌篩選的重要指標。

    5、制約土傳病害生防微生物發揮作用的因素

    生防菌在土壤中定殖過程中受諸多因素影響,使其適應能力、定殖能力、拮抗物質的產生能力以及與拮抗作用相關基因表達功能下降等。

    5.1 環境因素

    土傳病害生防菌生存的環境一植物根際是每時都發生著劇烈變化的微環境。某些因素,如下雨或日照引起鹽濃度、土壤pH、滲透性、水分及土壤粒子結構的變化以及植株根的增長、季節變化、化肥和農藥的施人等均能改變根際微環境,從而也將導致根際微生物種類組成結構的改變。這樣勢必引起釋放在土壤中生防菌的數量發生波動,最終導致其生防能力的改變。對不同理化性質土壤的適應性,將導致菌株生防作用的區域局限性。

    5.2 生物因素

    植物的活動也會影響生防菌株的生防作用,某些植物根系分泌物可能支持或誘導生防菌來抑制病原菌,而其它一些植物則可能表現出排斥反應。

    5.3 營養因素

    生長在含不同的碳源或氮源的環境中,生防菌株的生防能力也會有所變化。由于不同地區土壤營養物質成分不同,生防菌株的應用范圍可能受到限制。

    6、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

    盡管公眾對應用微生物生防因子防治土傳病害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但是由于微生物生防因子的根部定植能力或拮抗活性不強,抗菌譜較狹窄,容易受溫度、濕度、化學農藥和周圍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了生物防治的效果不穩定,從而影響了微生物制劑的商品化及其應用,目前只有少數商品化的生防真菌和細菌制劑,而其市場份額較低。改進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6.1、不同的生防因子要組合使用。通過具有不同的抗菌譜、不同的生防機制及不同定植方式的各種生防菌株的組合實現防效的提高。前提是在不同的拮抗菌之間沒有交互作用。

    6.2、作為病蟲害綜合防治(IPM)的一個組分,與其他措施協調應用。生防因子與地劑量的化學農藥組合使用被認為是成功防治作物病害的IPM措施。

    6.3、遺傳改良已有的生防菌株,并開發新的超級工程生防菌。應用現代遺傳工程原理,例如通過原生質體融合和基因工程技術,研究開發遺傳修飾的工程微生物(GMM)菌株是一條有效途徑。另外通過分子操縱細胞壁降解酶基因改良木霉菌株,可使生防能力明顯增強。

    參考文獻:

    [1] 郝曉娟,劉波,謝關林.植物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進展.中回瑯學通報 .2005,21(7):319-322

    [2] 鄭俊強,高增貴,莊敬華,陳捷.玉米土傳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進展.玉米科學.2005,13(1) :111-114,118

    [3] 李立平,段德芳.木霉生物學特性及拮抗作用研究進展.植物醫生.2006,19(4);4-6

    第5篇: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關鍵詞] 微生物限度檢查法; 口咽合劑; 潤燥通便合劑; 醫院制劑

    [中圖分類號] R446[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7-313-01

    根據在《中國藥典》2005版中規定,藥品在進行微生物限度檢查前必須對其檢查方法進行驗證,以確定供試品所采用的檢驗方法無抑菌作用,能夠真實的反應供試品受污染程度。通過對口咽合劑及潤燥通便合劑建立了相應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根據制劑的成分的抑菌作用,采用常規法和離心集菌法和培養基稀釋法聯用這兩種方法進行檢查;經方法驗證試驗證實能夠真實反映供試品的衛生學情況。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儀器:YXQ-LS-50SII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博迅實業有限公司藥療設備廠),HH:$21.CR4恒溫水浴鍋(汕頭廣播儀器廠),TL04A均漿儀(大恒建海科貿公司),LRH-150B生化培養箱(廣東省藥療器件廠),JKOP-420電熱恒溫培養箱(廈門醫療電子儀器廠),BP211D電子天平(上海精密儀器有限公司),KA-10型臺式離心機(安亭科學儀器廠)。

    試藥和培養基:氯化鈉為分析純(批號:090519),營養脂培養基(批號:080708),玫瑰紅鈉脂培養基(批號:080610),膽鹽乳糖培養基(批號:080321),營養肉湯培養基(批號:080527),pH7.0氯化鈉一蛋白胨緩沖液(批號:080621),改良馬丁培養基(批號:080316),以上培養基均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

    試驗菌種:大腸埃希菌CMCC(B44102,金黃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桿菌CMCC(B)63501,白色念珠球菌CMCC(F)98001,黑曲霉菌CMCC(F)98003,均來自國家菌種保藏中心。

    2 結果 供試液的制備:取3批供試品各10m1,分別加pH=7.0的無菌氯化鈉一蛋白胨緩沖液至100ml,置電動均漿儀中均漿1分鐘,制成1:l0的供試液。

    試驗組A:①細菌記數采用常規法,取1:10的供試液1ml置平皿,每個平皿加試驗菌液1ml,加入營養瓊脂培養基15-20ml;每個試驗菌平行制備2個平皿,放冷倒置平皿,在30-35℃培養48小時,觀測結果。霉菌和酵母菌記數采用常規方法。取1:10的供試液1ml,置平皿中,每個平皿加試驗菌液1ml,加玫瑰紅鈉瓊脂培養基15-20ml,每種試驗菌平行制備2個平皿,放冷倒置,于25℃培養72小時,測定菌落數。②離心沉淀集菌法和培養基稀釋法聯用取“2.1'’制備的供試液40ml,分別分在4支離心管中,用r/分離心5分鐘,取各管上層液,再用3000r/分,20分鐘,棄去上清液,留下層沉淀2ml注入一個平皿中迅速倒人15-20ml試液,培養時間與常規范相同。

    菌液組B:分別取50-100ml,cfu/ml的試驗菌液1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倒入培養基,平行制備2個平皿,置30℃-35℃培養48-72小時,觀察結果,測定菌數。

    供試品對照組C:按200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微生物限度菌落計數方法測定本品的本底數(按試驗組的方法,不加菌懸液測定供試品菌數)。

    稀釋劑對照組D:取pH=7.0的無菌氯化鈉一蛋白胨緩沖液1ml,方法同實驗組(中國藥典規定凡是使用離心沉淀法,中和法,薄膜過濾法等需要做稀釋劑對照組)。

    菌回收率計算及結果判斷:2005版藥典規定對各試驗菌株的回收率均不得低于70%。用常規法測定該兩個品種對5個試驗菌株的回收率,以確定其抑菌程度。潤燥通便合劑對各試驗菌株的回收率均高于70%,無明顯抑菌作用;而口咽合劑對枯草芽胞菌有抑菌作用。 見表1。

    口咽合劑采用離心沉淀集菌法和培養基稀釋法聯用的方法:采用采用離心沉淀集菌法和培養基稀釋法聯用的方法可有效的除去該藥對試驗菌株的抑菌作用,使回收率大于70%。見表2。

    表二 采用離心淀集均法和培養基稀釋法(0.2%ml)

    聯用測定枯草芽孢菌的回收率(%)

    控制菌檢驗法的驗證:大腸埃希菌檢查法的驗證,常規法:①試驗組: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ml及大腸埃希菌菌液1ml加入100ml膽鹽乳糖培養基中,于35~37qC培養24小時。②陰性菌對照組: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ml及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液1ml(含菌量10~100cfu)加入100ml膽鹽乳糖培養基中,培養。

    取上述培養物0.2ml,接種于含5mlMUG培養基的試管中,培養,于24小時在365nm紫外線觀察,同時做本底對照。觀察后,沿培養管管壁加入數滴靛基質試液,觀察,結果2個品種均為實驗組檢出,陰性組未檢出。

    大腸菌群檢查法的驗證,常規法:①實驗組:取10ml的膽鹽乳糖發酵培養基1支,加入1:10ml的供試液和大腸埃希菌菌液各1ml(含菌量10-100cfu),于35-37℃培養24小時。

    陰性菌對照組:取取10ml的膽鹽乳糖發酵培養基1支,加入1:10ml的供試液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液各lml(含菌量10-100cfu),于35-37qC培養24小時。

    結果顯示,兩個品種均為試驗組檢出,陰性組未檢出。

    3 討論 潤燥通便合劑:采用常規法記數,口咽合劑采用離心沉淀集菌法和稀釋劑法聯用這兩種方法,各品種霉菌和酵母菌,控制菌檢查均采用常規法。

    試驗中需要注意,因為口咽合劑是中藥煎煮劑,有許多細小沉淀,所以應先考慮用低轉速離心除去大部分的藥渣,以減少抑菌作用,而且細菌的重量較藥渣輕,而后再以高速離心使細菌沉淀,從而達到集菌目的,通過3個批次的試驗證明以上可行,回收率均>70%。

    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驗證,是根據2005版的《中國藥典》的新增內容,不同藥物微生物驗證方法是不相同的,甚至于不同的廠家生產的同一種藥物由于工藝不同,其檢驗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故驗證方法的沒計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第6篇: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1.分析常見的森林蟲害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森林蟲害防治過程中加強生物防治法應用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了更好地加強對其的防治,必須對森林中常見蟲害的來源、發生的階段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的生物防治技術,切實加強對其的防治。

    1.1來源途徑森林蟲害的來源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當地森林原有的蟲種。一般情況下,森林內的某一種害蟲不會導致蟲害大發生,并與種群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和生存的環境存在較大的聯系;二是從其它的寄主中轉移而形成的蟲害;三是通過外地傳播。尤其是林業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種苗需要頻繁的交換,而在交換過程中,一些害蟲就會隨著寄主傳播到森林之中。

    1.2發生階段森林蟲害大發生一般會經過準備、增殖、猖撅和衰退階段,且在發生時往往具有較強的連續性、周期性和偶發性,并在實際中受到周邊環境、地理氣候以及保護工作到位與否等有著直接的關聯。

    2.森林蟲害防治中如何加強生物防治法的應用探討

    在森林蟲害防治過程中,不同的蟲害所采用的防治方法也各不相同。常見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利用微生物、利用寄生性天敵、利用捕食性天敵等防治方法。鑒于森林蟲害防治中應用生物防治法的必要性,以下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主要就如何在森林防治中加強生物防治法的應用做出以下幾點探討性的分析。

    2.1利用有益昆蟲防治森林蟲害在森林蟲害防治過程中,利用有益昆蟲對森林蟲害進行防治,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森林蟲害防治方式。但是由于不同的害蟲,其天敵較多,所以必須利用這些天敵昆蟲加強對其的防治。但是在防治之前,必須加強對害蟲的天敵昆蟲的調查。掌握森林中存在哪些害蟲,哪些天敵昆蟲又能為我們所用,并對害蟲的發展規律進行掌握,掌握可以利用的途徑,從而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訓化和增殖,確保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防治害蟲的目的。以下就如何利用有益昆蟲加強森林蟲害的防治提出以下幾點淺見。

    2.1.1加強對自然天敵昆蟲保護的同時善于利用其防治森林蟲害在森林中,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天敵昆蟲,其作為限制害蟲的種群和數量的主要載體,作為森林資源保護人員,為了更好地利用其防治森林蟲害,就必須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條件和良好的越冬場所,才能更好地將其越冬存活率提升,在保護天敵昆蟲種類和數量的同時達到降低害蟲的數量和種類的目的,從而更好地預防重大蟲害的出現。

    2.1.2加強天敵昆蟲的人工繁殖力度很多天敵昆蟲由于自然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很多天敵昆蟲受到極大的限制,從而降低其防治害蟲的作用,若不加以重視,則可能導致發生大的病蟲害。所以,作為森林資源保護工作者,必須在日常工作中結合天敵昆蟲的特點,針對性提供相應的寄主,并準備人工飼料,加強對其的繁殖。及時的將其放入森林之中,達到控制森林蟲害的目的。例如松毛蟲赤眼蜂,就是一種可以大量繁殖的天敵昆蟲,利用有效防治森林中的枯葉蛾科、卷蛾科、毒蛾科等寄主昆蟲給林木帶來的危害。

    2.1.3加強對天敵昆蟲的引進在森林蟲害防治過程中,由于一些害蟲的天敵在森林中沒有,所以利用天敵對害蟲進行控制就難以實現。而這就需要及時的引進害蟲的天敵,有時候甚至需要從國外引進,但是不得產生副作用,從而更好地建立生物鏈,才能更好地對蟲害進行防治。

    2.2利用微生物防治森林蟲害利用微生物防治森林蟲害的主要原理是就是在森立蟲害防治過程中,利用害蟲的致病微生物達到防治的目的。常見的害蟲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2.2.1細菌在森林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利用細菌防治森林病蟲害,主要是利用害蟲的致病細菌達到感染害蟲的目的,使得大量的害蟲因病而亡,最終達到利用其防治森林蟲害的目的,但是采取此種方法的缺點就是害蟲死后全身變黑變軟,最后腐爛變臭。在實際應用中,最為常見的致病細菌以蘇云金桿菌為主,在森林蟲害防治過程中,對鱗翅目的森林害蟲防治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

    2.2.2真菌在森林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利用真菌防治森林病蟲害,主要是利用害蟲的致病真菌達到感染害蟲的目的,使得大量的害蟲因病而亡,最終達到利用其防治森林蟲害的目的。常見的致病真菌主要有蟲霉菌、自僵菌、赤僵菌、綠僵菌等,且利用其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第7篇: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關鍵詞:外來雜草 昆蟲腸道菌 可行性

    外來入侵雜草,是指原產于外地,由于人類活動使其重新分布,而出現在它本來不應存在的地域或生態系統內,并且能在該新環境中自然延續其種群的植物。入侵雜草一般有兩種引進方式:①作為有用植物而傳入(有意引進);②隨著交通工具、進口農產品等而引進(無意引進)。

    許多外來雜草對人類是有幫助的,一般為有意引種。例如農作物玉米、小麥、辣椒等;但是另一方面,不少外來物種尤其是一些惡性雜草,如三葉草、豚草、空心蓮子草等,對生境危害較大。當前,國內外貿易、交通和旅游的迅猛發展為外來入侵雜草長距離的遷移與入侵、傳播與擴散到新生境中提供了條件。加上浙江省豐富的生物資源,多樣化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也為外來入侵雜草的生存提供了優良的天然條件,多數外來雜草都能在浙江省找到適合的棲息地。同時,由于外來入侵雜草的環境阻力較弱,其發生發展的速度是本土雜草所無法超越的。入侵雜草將對本地生物的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并可能改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本地的生態平衡和生物資源多樣性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入侵雜草的入侵范圍內,它們已經對農林和漁牧業的安全生產帶來嚴重的威脅和經濟損失,造成生態與經濟的雙重災難。如何防除入侵雜草成為國內外專家越來越重視的問題。

    一、入侵雜草造成的危害

    外來雜草因其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和競爭能力強, 對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產生巨大影響。外來雜草一旦入侵, 會排擠當地物種,繁衍迅速, 馬上成為優勢種群。外來入侵雜草與農作物爭水、爭肥、爭空間,造成農作物減產,成為農業生產的嚴重威脅。目前, 浙江常見的外來入侵雜草主要是反枝莧、空心蓮子草、鳳眼蓮等,已成為惡性雜草。

    二、化學防治面臨的問題

    化學防治實植物保護最常用的方法,其防治效果好、使用方便、收效快、受季節性限制小、適于大面積使用。但是化學防治倘若使用不當,會引起人畜中毒,殺傷有益微生物,殺害天敵,造成藥害。目前,化學藥品給人類和大自然造成了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這些缺點成為限制化學殺蟲劑大量使用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成為了生物農藥發展的一個良好的機遇。

    三、生物防治的可行性

    雜草是農林生態系統中長期存在的重要組分,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隨著人們對于生態平衡的關注,雜草的生物防治也越來越引起重視。雜草生物防治是指利用那些寄主范圍比較專一的植食性動物或植物病原微生物等,將影響人類經濟活動的雜草種群控制在生態、經濟或環境美化可以允許的水平上[1]。理論上,雜草生物防治主要依靠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物學等原理,在明確天敵、寄主、環境三者關系的基礎上,對目標雜草進行控制。生物防治因對環境安全、控制效果持久、防治成本低廉,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

    目前,雜草生物防治的基本技術是利用病毒、細菌、真菌、昆蟲等來控制雜草的生長。雜草的生物防治主要分為以下四種:傳統生物防治法、助贈式釋放方法、應用微生物除草劑、利用化感作用除草。在實際應用中,上述方法常常結合起來同時使用,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近年來,以微生物天然產物開發生物源除草劑或新穎除草劑的先導化合物也引起了很多雜草科學家和農藥化學家的極大興趣。利用微生物天然產物來防治雜草具有很多潛在的優勢:(1) 在低濃度時這些產物便可發揮較高生物活性;(2) 這些微生物天然產物可作為先導化合物;(3)微生物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除草劑活性,并克服了活體微生物農藥作用目標過于單一、貨架期短、對環境條件要求苛刻的缺點。雖然目前微生物天然產物除草劑在所有商品化的除草劑品種中所占比例較小,但是它們對雜草的作用位點比較新穎,有利于雜草的抗性治理[3]。

    四、昆蟲腸道菌除入侵雜草的可行性

    昆蟲腸道菌能分泌一些消化酶幫助昆蟲消化食物, 也有可能合成植物毒素,這類毒素能殺死植物以利于昆蟲消化植物。因此,昆蟲腸道菌可能是新型天然除草劑的重要來源。

    昆蟲腸道菌是一類研究較少的特境微生物,是新型除草物質的廣泛來源。目前,很多實驗員采用現代色譜、波譜、有機化學、微生物學和農藥學等相關技術對目標昆蟲腸道菌進行追蹤分離和結構解析,并明確所得活性化合物的除草譜和對作物的安全性。既可揭示所研究目標腸道菌除草化學本質,又有望發現新型天然除草先導化合物,還會從創新除草劑的基礎研究方面推動我國農藥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應用天然的除草劑,可以避免很多化學除草劑帶來的危害,污染減少,而且相對比較安全可行,符合“生物安全”的主題。而且當今科學研究中,應用昆蟲腸道菌來防治入侵雜草的報道還比較少,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與創新性。

    參考文獻:

    [1]蘇少泉.除草劑發展的歷史、現狀與展望[M].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9.1~8.

    第8篇: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關鍵詞】營林;病蟲害;防治措施

    我國植保工作方針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指明了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方向。植保方針的意義:堅持以預防為主,以營林技術為基礎,發展森林生物圈中不利于病蟲發展而有利于林木健康成長的因素與條件,因地制宜地運用各種因素相輔相成的辦法,控制有害生物數量在不存在威脅的水平上,進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林業豐產的終極目標。

    1.林業有害生物的概念

    (1)林業有害生物的概念對森林、林木、林木種子的正常生長發育有嚴重影響并造成嚴重損失的林業病、蟲、雜草及其他有害生物被稱為林業有害生物。林業有害生物并不都是產自國內或本地,也有部分品種是源自境外或國外。原產于國(境)外的有害生物,傳入我國后,由于缺乏天敵,大量繁衍繁殖,對我國林業造成嚴重損失。它們被稱為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國家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僅在我國境內局部地區發生,具有較大的危險性,并能隨植物及其他林業產品傳播,被國家林業局禁止傳播的林業有害生物。

    (2)林業有害生物的種類我國是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有有害生物一百多萬種。近年來,我國每年林業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業面積都達到了8100萬平方公頃,損失900億元左右。

    林業有害生物是破壞森林生態平衡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當然這里面也有人為因素,部分林業有害生物系人為傳播。

    我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有200多種,各省份的林業生物也不盡一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進口業務量不斷增加,各地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林業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至少有38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和23種入侵生物。入侵者,來到缺乏天敵、適宜生存的環境,大量繁殖衍生,有十分大的破壞力與危害力。有害生物入侵猶如無形的戰爭,卻有著驚人的破壞力與危害力。

    2.營林技術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

    (1)確立全新的防治策略防治林業有害生物需要堅持“健康森林”的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實施三個轉變,由重處理向重預防轉變,由治標為主的防治策略向治標兼治本的防治策略轉變,由化學防治向生物防治轉變。營林技術以重預防為主,可以有效地將林業生態情況控制在安全范圍內。防治策略的轉變利于從根本上改變林業生物危害林業的情況。防治方法的轉變利于保護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

    (2)積極加強預防工作,抓好植物檢疫林業有害生物的預防是建立在有害生物和森林生態環境之間辯證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參考現代生態學理論,堅持基本林業防治措施,堅持森林植物檢疫為重要措施,研究林業有害生物的繁殖衍生特點,從而發展可抑制有害生物的環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最終促進林木健康成長。對發現植物檢疫對象的地區,應實行封鎖,并劃為疫區。加強林木繁殖材料的運輸及木材的調運,嚴格遵循檢疫措施,確保非疫區林業的安全,將有害生物的發生范圍控制在最低范圍內。

    (3)營造混交林,避免形成單一生物鏈人工造林必須進行一定的混交。混交林的枯枝落葉層易形成腐殖層。其擁有較復雜的生物種群。有些昆蟲雖對林業有一定的危害,但是卻是一些寄生天敵的補充寄生,可在主要有害生物數量少的時候,使有害生物天敵不因寄主數量的減少而凋落,從而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混交林的存在,腐殖層的存在利于形成較為復雜的生物鏈。單一的生物鏈極其脆弱,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遭到破壞。混交林的存在,腐殖層的存在利于形成較為復雜的生物鏈,從而利于加強林業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

    (4)選用抗病蟲樹種不同的樹種對同一有害生物有不同的抵抗力。同一樹種的不同品種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等也都存在著差異,對同一有害生物的抵抗力也不同。人工造林需要選用抗病蟲能力強的樹種,發展適合當地環境的樹種。通常情況下,我們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采取針葉與闊葉、喬木與灌木、灌木與灌木等的混交方式,混交方法可采用帶狀和塊狀為主的混交方法。

    (5)保護有害生物的天敵我們要保護好以林木害蟲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蟲、微生物、鳥類等。因為它們對抑制林業害蟲的發生和繁殖衍生有重要意義。

    3.總結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一項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建立在森林生態學原理基礎之上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營林技術措施是科學可行、有效的治本措施,在林業建設中應積極應用。

    【參考文獻】

    [1]程朝陽.國有林場營林技術措施的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11,S1.

    第9篇: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關鍵詞:水稻;蟲害;綜合防治方法

    1 水稻播種期和苗期害蟲的防治

    1.1農業防治

    近年來水稻害蟲發生與為害隨著各地栽培制度的改變,栽培水平提高,品種的更換等變化,水稻害蟲的發生情況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各地須密切注意其發生動態,以便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控制。如盡量使栽培制度單一而集中,可減輕水稻螟蟲的為害,鏟除雜草、春耕深灌、平整土地、清理殘株等,可減少越冬蟲源,對螟蟲、稻葉毛眼水螢(稻潛葉蠅)、稻負泥蟲、稻水象甲、稻水蠅、稻象甲、稻根象甲、稻葉蟬、稻灰飛虱等害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選用高產、優質、抗蟲水稻品種,也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有效措施。

    改進栽培技術,提高栽培水平,科學用水,合理施肥,精耕細作等水稻保健栽培措施,使稻田有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使個體發育與群體發育相協調,以增強水稻的抗性和補償能力。同時改善田間小氣候,造成不利于害蟲發生而有利于水稻生長和天敵繁衍的生態環境。保健育秧,可提高對稻潛葉蠅、稻水蠅、稻水象甲等苗期害蟲的抗性。合理施用氮肥,施足底肥,看苗施肥,配比適當,可減輕稻飛虱、葉蟬和螟蟲的發生。科學管水,適時曬田,可控制潛葉蠅、稻水蠅、中紋大蚊、周斑水虻和隱脈水虻等苗期害蟲的為害。

    1.2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以其快速、高效、經濟、簡便等特點而在綜合治理中占據了主要位置。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仍將是綜合治理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水稻害蟲的化學防治,要努力做到科學合理用藥,選擇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安全性好的品種。積極推廣應用新劑型殺蟲劑,如水乳劑、水分散性劑、緩釋劑等。

    水稻種、苗期主要防治稻潛葉蠅、稻負泥蟲、稻搖蚊、稻水虻、薊馬、食根葉甲、稻水象甲、泥苞蟲(石蛾)、中紋大蚊等。可根據當地害蟲發生情況,以主要害蟲為主,兼治次要害蟲。用藥種類和施藥方法依害蟲特點而定。對為害稻種子及幼根幼芽的食根葉甲、稻搖蚊、水虻、稻水蠅及檢疫對象稻水象甲幼蟲等,除排水曬田外,可撒毒沙或毒土防治。可選用5%甲拌磷粒劑3750~7500g/hm2加細沙150~225kg拌成毒沙均勻撒施。也可用水胺硫磷、呋喃丹等做成毒沙施用。對為害秧苗葉部又能帶蟲繼續傳入本田為害的苗期害蟲,如稻潛葉蠅、薊馬等,可采用插秧前噴1次出嫁藥,然后使秧苗帶藥下地,對本田初期秧苗害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水稻苗床螻蛄為害較重時可撒毒土或毒餌誘殺。

    2 水稻生長前期至孕穗期害蟲的防治

    這一階段主要害蟲有黏蟲、稻縱卷葉螟、飛虱、葉蟬、水稻螟蟲、夜蛾類、蝽類等。可用有機磷、合成菊酯類常規噴霧防治。提倡使用氟鈴脲、抑太保、Bt375/hm2加5%銳勁特懸液225mL防治二化螟的效果可達80%以上。如以防治二化螟為主,兼職其他害蟲時可因地制宜選用下列藥劑:每公頃用80%殺螟丹WP420~1500mL(25%殺螟雙WP3000-3750)+50%殺螟松EC+40%樂果EC1:1混合1500~2250mL、18%殺蟲雙撒滴劑3750~4500mL等有條件時可使用性誘劑進行預測預報或迷向法誘殺。

    3 孕穗至乳熟期害蟲的防治

    這階段發生的主要害蟲有水稻螟蟲類、稻縱卷葉螟、飛虱、葉蟬、稻螟蛉、稻蝗、稻苞蟲,此時的化學防治,目的是保粒,保穗、保豐收。各地可根據害蟲發生的具體情況,明確主要防治對象,找準目標害蟲,兼治其他害蟲。可使用有機磷殺蟲劑活合成菊酯類藥劑常規噴霧活潑澆。化學防治時要搞好預報預測,有條件時測定經濟閾值,以做到事半功倍。

    4 誘殺和人工防治

    對有趨光性的害蟲,如夜蛾類、葉蟬類、多數螟蟲類可在成蟲盛發期,結合其他害蟲的防治,設置黑光燈、高壓汞燈、雙色燈等進行誘殺,誘到的蟲體還可作家禽的飼料。對有些特殊習性或可利用人工防治的害蟲,進行人工防治。如可于清晨用人工掃蟲或滴油打落的方法防治稻負泥蟲幼蟲;利用稻螟蛉幼蟲的假死性和老齡幼蟲化蛹前折葉成苞并折斷落水的習性,進行人工掃殺和撈出蟲苞;用掃網在田邊池塘等處網捕稻蝗成蟲和若蟲,網捕稻水蠅成蟲,也可減少蟲源。因為漂浮物和漂秧上常附有較多稻水蠅的卵和蛹,經暴曬使蠅蛹不能羽化而起到防治作用。

    5 生物防治

    一是利用和保護自然天敵天敵是水稻害蟲重要的自然控制因素,稻田內天敵種類非常豐富,如捕食性的蜘蛛、螨類、草蛉、瓢蟲、蝽類和寄生蜂、寄生蠅等。對這些天敵資源要進一步保護和利用,做到科學合理用藥,減少對天敵的傷害,協調好生物防治和其他防治的關系。有些稻區可放鴨除蟲,一舉兩得。

    二是利用生物農藥防治水稻害蟲有條件的地區,防治水稻害蟲努力推廣應用無公害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如使用10%多來保、復方Bt、46%特殺螟、1%滅蟲清、64%螟虱星等。有資料報道用藥量每公頃900~1200mL防治效果均可達85%以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在线网| 麻豆精品传媒成人精品| 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成人动漫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网|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亚洲综合成人网|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成人性生话视频|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成人看片黄a毛片|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怡红院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欧美成人乱妇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 成人毛片18岁女人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