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

    第1篇: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區間數;簡單加權平均(SWA);模糊決策

    1.引言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有利于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以集群模式發展文化產業便成為必然的選擇,而對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的評價也成為熱點問題。在評價過程中,由于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和人們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因此經常會遇到決策信息具有不確定性或模糊性的情況[1]。而區間模糊數(簡稱區間數)使得評價信息可以不再局限于某一個確定的值,而是在某一閉區間內取值,從而很好地解決了以上問題。文獻[1]針對具有不確定性區間數的決策矩陣的規范化問題,給出了兩類實用的規范化方法,即基于區間數運算的規范化方法和基于誤差傳遞的規范化方法。文獻[2]針對群決策中基于區間數決策矩陣形式偏好信息的評判專家水平問題,提出了一種分析方法。

    本文針對準則值為區間數的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問題,給出了一種基于簡單加權平均(SWA)的模糊決策方法,即通過計算各方案的加權得分值來確定方案的排序。該方法思路清晰,計算簡單,且效果較理想,因此廣泛應用于實際生活的決策中。

    2.問題描述

    對某一多準則決策問題,設為方案集,為準則集,為準則的權重向量,其中,

    。方案在準則下的值為區間數。構成的決策矩陣記為,試確定方案的排序。

    3.決策步驟

    本文的決策步驟如下:

    步驟1對決策矩陣進行規范化處理。

    當為效益型:

    當為成本型:

    步驟2對每一個方案進行計算其簡單加權平均值。

    步驟3對方案進行排序。

    根據模糊數大小比較的定義,對各方案進行排序。

    區間數的比較:

    4.應用案例——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

    有三個文化產業集群,現需對他們的競爭力進行評價,評價準則(指標)有四項,即(集群規模),(集群效益),(集群成長),(集群協調),準則均為效益型準則,準則權重為。評價專家小組對這三個集群的競爭力進行評估,對于每一個準則,總分為10,專家打分結果以區間數表示,所得決策矩陣如下表所示,試確定最優文化產業集群。

    步驟1對決策矩陣進行規范化處理(各準則皆為效益型)。

    步驟2對每一個文化產業集群進行計算其競爭力的簡單加權平均值。

    步驟3根據模糊數大小比較的定義,對三個文化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進行排序。三個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排序為:

    5.結論

    本文針對準則權重完全且為確定值,準則值為區間數的多準則決策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SWA的模糊決策方法,即首先對決策矩陣進行規范化處理,然后對每一個方案進行計算其簡單加權平均值,最后根據模糊數大小比較的定義,對各方案進行排序。此外,對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的案例表明,此方法簡單易行,適用于各種項目評價,人才選拔、投資決策及供應商選擇等領域內。

    參考文獻:

    [1]樊治平,宮賢斌,張全.區間數多準則決策中決策矩陣的規范化方法[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0(3):326-329.

    第2篇: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文化產業項目管理內容包括:第一,項目范圍管理,包括對文化項目涉及的所有工作及產品進行管理,進行項目范圍計劃、定義、核實、控制、變更等具體方面。范圍管理是項目管理的基礎,只有范圍明確才能使項目管理更加有的放矢;第二,項目成本管理,指對項目形成過程中消耗的所有費用進行計劃、使用、控制、協調等,在項目交付時完成費用支出并在項目結束后獲得收益。另外,項目成本管理直接影響盈利情況,因此進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必不可少;第三,項目風險管理。文化產業項目存在的可變性、不確定性增加了項目潛在風險和管理難度,因此風險管理對整個項目實施情況影響重大;第四,項目質量管理。具體指為確保實施效果對項目產品、服務等進行質量規劃、控制及保證,通過提高項目質量增加市場份額;第五,項目時間管理。由于文化項目都有特定時間要求,通過嚴格控制時間并在規定時間內提升項目質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項目收益。

    二、文化產業項目策劃風險評估及控制策略

    (一)文化產業項目策劃的風險評估文化產業項目策劃的實質為知識產權和文化創意的占有及交易。文化產業項目策劃風險是指在策劃過程中由于各種元素導致偏差,而引發文化產業主體的實際經濟、社會收益與預期不符甚至背離,其后果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損失還包括企業甚至整個產業社會認可度和信任度的下降。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方面的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如人力、信用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如自然風險。其中,信譽風險指在文化產業項目策劃過程中進行經濟交易或履行經濟義務時,合作一方因各種原因導致的違約甚至違法行為,并造成合作方蒙受經濟損失的風險。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涉及的影視劇策劃、展覽策劃、文藝演出策劃、文化版權交易策劃、文化產品發行策劃等均存在信譽風險;自然風險,是指由于自然災害、氣候原因等自然環境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對文化產業項目策劃造成的風險。案例一:信用風險案例——四環生物斥資半億試水文化產業或遭合作方解約四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斥資5000萬元試水文化產業,并就此項目與環亞天地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打造“中國山海經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項目。然而,雙方合作經歷了最初磨合期后并未向默契方面發展,之后又傳出了四環生物遭合作方解約的消息。這一信用風險導致四環生物的股價出現持續下跌,其文化項目策劃也面臨終止的危險。

    (二)文化產業項目策劃的風險控制策略針對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方面進行風險控制,首先應提強化策劃隊伍的風險防范意識,在項目策劃中就提前預估可能性風險并將其防范于未然。具體包括加強風險控制理念培育、注重風險文化養成、建立風險評估和跟蹤機制;其次,在項目策劃時應積極尋求行政支持,可提前熟悉相關政策、法規,同時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及交流,促使其重視并支持項目策劃及后期實施;再次,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對資金有著強大需求的產業;同時,其產品的非保值性、較大的需求彈性、擔保機制的不完善性又使其成為一個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產業”[4]。這就需要在項目策劃階段就降低成本預算并進行必要的投資、融資、購買保險等。案例一:尋求官方支持規避風險——僑商聯合國際文化傳媒尋求行政力量支持策劃重要項目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廣場音樂會將北京申奧期推至,也為僑商聯合國際文化傳媒公司創造了更多聲譽。作為我國著名的演藝文化品牌,該企業多次與官方機構合作,共同策劃了中央各部委專場演出、《同一首歌》歌會、《中華情》大型歌會、宋祖英維也納金色大廳個人演唱會等。該公司通過尋求行政力量支持,擁有了國內外豐富的媒體資源和強大的策劃團隊。而在文化項目策劃上與官方機構積極聯手,一方面降低了企業單獨策劃可能存在的資金風險,另一方面增強了項目策劃的專業水平,樹立了項目的良好口碑。案例二:以優良策劃降低項目成本及風險——低成本、好創意的798文化項目798藝術區位于原718聯合廠。2001年起,北京及各地的藝術家逐漸聚集到798廠,以獨特視角發現了這一廢棄工廠的藝術魅力,并在原有風格上對工廠進行改造。以廉價的租金打造了舉世聞名的798藝術區,策劃了這一經典的藝術文化項目,并為不少文化企業帶來了豐厚收益。這也提醒文化產業策劃時應以優良策劃降低項目成本,從而也降低了潛在的經濟風險,以低成本、好策劃打造多方收益的文化項目。

    三、文化產業項目管理的風險評估及控制策略

    (一)文化產業項目管理的風險評估

    文化項目管理是對文化項目涉及的人力、財力、物力等相關資源進行計劃、組織、控制的過程,此過程中因管理者素質、項目組織過程、企業管理機制等各類原因導致并可能造成損失的不確定性都屬于管理風險。具體而言,文化項目管理風險主要包括人力管理風險、財務管理風險和國際化管理風險等。首先是人力管理風險。具體指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由于工作主體心理活動及工作行為與消費者心理狀態及行為不相符而導致的潛在或誘發性風險;其次是財務管理風險,是指在項目管理過程的資金循環中,因為各類不確定因素而導致的文化產業經濟主體收益損失等風險。其誘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財政系統不完善、債務結構不平衡、預算不合理、盲目策劃、激進式擴張等,都可能影響策劃進程及實施效果,并最終影響經濟主體盈利情況。另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及開放度的提高,文化產業國際化擴張和并購現象日益突出。然而“文化差異使得在不同文化交匯過程中有可能導致文化摩擦、文化誤解、文化沖突,最終影響企業國際化經營目標的實現”[5]。案例一:人力管理風險案例——管理團隊未審時度勢,偶像劇遭遇收視“滑鐵盧”近年來國內偶像劇泛濫成災,在受眾產生審美疲勞的情況下,部分影視公司的工作團隊未審時度勢仍盲目跟風。由于與受眾需求不夠契合,《抹布女的春天》、新《天龍八部》等偶像劇均遭遇收視率“滑鐵盧”,這也導致部分影視項目、影視公司甚至整個行業出現一系列潛在風險,影響經濟主體的經濟收益及受眾口碑。而且收益慘淡也必然影響行業及企業在這些影視項目方面的投資,可能導致策劃水準的下降,從而步入惡性循環。案例二:國際化管理風險案例——迪斯尼進軍法國,文化沖突引發國際化管理風險隨著迪斯尼主題公園在美國大受歡迎,迪斯尼國際化進程也于上世紀后期開始。不過,在法國迪斯尼項目管理中迪斯尼卻因管理不當造成了嚴重經濟虧損。原因在于迪斯尼樂園建設時占用了農民土地,當地工作人員及消費者對迪斯尼文化和管理模式存在抵觸心理,嚴重影響了企業公眾形象。

    (二)文化產業項目管理的風險控制策略

    第3篇: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一、河南城市文化建設的內涵

    (一)城市物質文化建設

    城市物質文化是一種外在的文化,是能夠被直接感知到的、具有鮮明物質載體的文化類型,主要由城市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產業組成。雖然這些文化是以物質的形態出現,但它們是城市文化建設的基礎。一是城市的空間是由各種造型、風格、色彩的建筑構成的。這就要求城市建筑不僅要滿足城市各種功能的需要,更要承托起城市的底蘊和文化,成為城市形象的主要載體。當文化作為歷史的積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時,具有文化藝術氣息的建筑能夠使城市形成獨特的風格和品質。二是一個城市的興衰伴隨著城市產業發展的好壞,文化產業作為城市經濟產業部門之一,被公認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或“黃金產業”。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碑斍?,文化產業不僅直接推動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也日益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設計等產業融合,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其具有創意性、引領性、低投入、低消耗的鮮明特點和優化結構、擴大消費、增加就業、促進轉型的獨特作用,既可以有力地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也可以極大地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二)城市精神文化建設

    城市精神文化反映的是城市的精神價值、觀念層次,主要包括城市歷史文化、城市大眾文化、城市生態文化、城市民俗文化等,因此其體現文化本質的方式也會更加直接。一是對于現代化的城市來說,歷史就是城市的根基,城市中許多有價值的歷史的印記是城市發展的資源。充分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文化個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一個城市最獨特的文化優勢。而且,歷史文化使一個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充分利用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歷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邊環境,是樹立城市文化個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途徑之一。二是居民作為城市的主體,是城市社會文明的創造者和體現者,也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只要廣大居民不斷增強城市意識、開放意識、法制意識和現代生活環境意識,就能促進一個城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

    (三)城市管理文化建設

    城市管理文化對人口素質有定型塑造作用,包含調節市民行為的準則、規范系統,主要包括:城市行政文化建設和城市道德文化建設。城市管理文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城市文明發展的程度和水平,是一個城市行政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大量集聚城市,對城市的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不斷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币皇浅鞘姓捌湮幕姓块T依據國家和所屬城市的方針、法律、法規,對城市文化事業進行規劃、組織、調控和監督的一種行政行為。二是通過城市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和人本化,使管理文化中的先進理念和優秀作風傳播到社會各層面和各領域,能夠對廣大城市居民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推動城市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二、河南城市文化建設新發展趨勢

    (一)城市文化建設主體呈現多元化

    隨著近幾年國內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加大,國家在政策方面對文化產業更加重視,引導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資本進入,使投資主體上呈現多元化趨勢。所以河南的城市文化建設主體既有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也有演藝、影視、動漫等經濟性的文化企業;既有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等大型國有文化企業集團,也有清明上河園、天人文化旅游等一批民營或合資企業,還有國有、民營、外資、職工持股等不同所有制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尤其隨著全省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網絡文藝社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民營文化工作室等新的文藝組織,以及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演員歌手、獨立制片人等新的文藝群體大量涌現,使河南城市文化的建設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趨蕁

    (二)城市文化建設需求呈現多樣化

    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持續推進,大量農村人口要轉移到城市,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呈現多層次的特征,而且目前模仿型排浪式的文化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性文化消費漸成主流,城市的文化消費市場將呈現出多樣化、細分化的趨勢。這就對城市文化產品的供給提出了新要求,多種形式和題材反映社會現實、多種角度反映當下生活、多種方式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化產品將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而文藝創作和公共文化服務更要輻射到河南城市的各個階層和各類群體,尤其是要多為城市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工及其家屬提供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以特有的中原傳統文化為基礎,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形成多元化的河南城市文化供給。

    (三)城市文化建設發展呈現融合化

    隨著“一帶一路”發展的全面推進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城市文化建設呈現出融合化發展的趨勢。201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關于印發河南省“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大量文化產業的新業態呈現。目前,河南城市已經涌現出一批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數字內容為主體、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文化科技型企業,而且一些傳統企業也通過現代科技技術實現了轉型升級?!拔幕?金融”成為當今河南最熱的創投和風險投資模式。2011年大地傳媒借殼上市,2014年鄭州墨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河南知勝廣告傳媒策劃有限公司分別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上市,2015年河南省闖世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掛牌上市?!拔幕?旅游”成為河南旅游業發展的新亮點,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陽牡丹節等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節會,而登封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開封的清明上河園等也是文化與旅游、科技、休閑等行業融合化發展的成果。

    (四)城市文化建設管理呈現人本化

    河南城市文化建設管理主要包含三個方面:規劃和制定城市文化的發展戰略、管理城市的各項文化基礎設施和對城市文化市場的管理和監控。在河南城市文化建設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文化工作的方針政策,更要堅持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方向。一要結合河南各城市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去高度集中統一的城市文化管理體制,在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創新調節機制和監管方式,加強對文化事業的宏觀管理。二要加快轉變河南城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以“群眾文化群眾辦,社會文化社會辦”為原則,從以辦文化為主轉向以管文化為主。拓寬文化的投入渠道,鼓勵部分文化事業單位和生產、服務單位轉換經營機制。以市場為主導,逐步形成公平公開公正的河南城市文化市場體系。三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方向,強化以人為本的文化立法和執法工作,創造有利于文化發展的社會環境。

    第4篇: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社會主義文化;文化創造;活力;正確處理關系

    繼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后,2012年11月黨的十報告再一次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重要部署。報告重申: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報告特別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1]這是一個全新的智慧的科學的判斷,標志著我們黨對發展文化生產力的規律性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體現了我們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本思路,是我們黨進一步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不二法門。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文化引領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不竭動力。鼓勵全民族積極進行文化創新,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對于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偉大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遙望五千年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曾經達到的高度,面對全球競爭中文化軟實力的較量,在文化改革發展實踐中,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必然要求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好以下八個方面的關系:

    一、關于抓文化和抓發展的關系

    文化既是凝聚一個民族的重要力量,又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必然是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共同進步的社會,一個現代化的強國必定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同發展的國家。隨著經濟建設的推進、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感到,GDP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是社會發展的唯一目標、終極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3]言下之意,發展的最高階段和最終目標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4]文化既具有提供精神食糧、構建精神家園的社會功能,又具有提品和服務的經濟屬性,對于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文化既能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又能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經濟有文化含量才有后勁,抓文化就是抓發展,只有樹立這樣的理念,才能真正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進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關于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的關系

    文化投入的是智力勞動,產出的是精神產品,影響的是人們的精神世界,有著與物質產品生產不同的特點和規律。文化首先是一種事業,文化事業由政府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點。另一方面,文化又是一種產業,或者說具有產業屬性,文化產業由市場來組織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樣性、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切入點,具有經營性、創新性、盈利性、娛樂性等特點。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引領和導向、培育文化消費群體、提升文化消費需求;文化產業發展為文化事業繁榮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和經濟支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構成了文化發展的兩個“輪子”,只有把這兩個“輪子”都轉起來,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快速發展。堅持“兩手抓”,就是要一方面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用先進文化塑造美好的靈魂,另一方面不斷壯大文化產業,提倡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代最新技術與時代需要的完美熔鑄,讓財富在其中如江河奔流。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正確處理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的關系,才能真正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第5篇: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 文化創意 產業園區 法律體系

    作者簡介:謝藝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商法。

    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市場準入之現狀

    (一)管理機制

    從縱向立法來看,國務院頒布了《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文化部負責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申報、命名、管理和考核工作,該《辦法》還規定了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認定標準、程序以及考核項目等。相應的,北京市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認定和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市級的園區的認定主體、申報、命名、管理和考核工作也有自己的規定,北京市的各轄區也規定了各自的區級的園區的認定主體、申報、命名、管理和考核工作的規定。雖然各級頒布的文件都是針對各轄區的園區的規定,但是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層級的規定之間并沒有縱向的聯系,認定、考核標準也都有出入,甚至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定義都持不同的意見。中央政府并未制定總領文化創意產亞園區發展的法律規定,各級地方政府對于如何統籌規劃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如何組織園區內部的各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政府需要為園區提供怎樣的政策支持等問題也均沒有制定詳細的規定,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具體管理規定中央政府和地方各自為政,沒有達成統一的、井然有序的、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管理體系。所以理順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之間的關系,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由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組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管理的地方立法體系,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橫向政府部門分工來看,政府文化管理部門機構分設、職能交叉,在決策機制上, 部門之間缺乏配合,整體協調不足,雖然各政府部門都在聯合管理文化創意產業,但是沒有統一的管理規章作為指引,聯合的組織中也沒有設立完善的究責體制,存在著以部門利益代替整體利益的傾向,難以在發展整體目標上形成合力,不利于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管理與考核的主體,我國各地區大多采用設立領導小組的方式。從全國范圍來看,各省市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導小組五花八門。有的由宣傳部牽頭,有的由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有的由經濟貿易委員會牽頭等。在日常工作中,雖然各個相關部門對工作都能給予支持,但這些部門間相互獨立,沒有一個明確的部門對產業的發展進行總體上的把握和統一,往往政出多門。 管理主體混亂,各政府部門均具有發言權,均有有利于該部門管理的標準要求,使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陷入兩難境地。

    (二)具體內容

    在市場準入方面,還面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授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標準不明。授予標準不明,導致園區不具備自己的特點,大量文化產業園區定位趨同,將導致資源的分散與浪費,并可引發各園區間的惡性競爭,對現有園區的良好運行產生沖擊。 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假借申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名,實際目的是為了圈地的企業,他們在競拍得到土地之后轉而改為商用,使文化產業資源大量浪費。不僅如此,對已經認定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未來發展情況,目前也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這制約著相關管理部門對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跟蹤和及時的調控。 這種不顧國情和市場需要,只為在文化創意產業市場中撈金的行為是必須要制止的。文化部2007年頒布的《文化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2020)》指出,“文化領域的標準化是促進文化藝術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技術保障是繁榮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彼悦鞔_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市場準入標準和考核標準是健康發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所必要的。另外,由于我國各地區對于各級別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設立標準也都并未達成共識,部分地區政府為提高政府政績,規定了過于寬緩的市場準入標準,使得整個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市場混亂,許多不具備聚集區標準的園區也被授予了較高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資格,導致了政府的各種扶持手段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大大浪費了國家資源。

    二、設立制度的完善

    (一)主體

    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特殊性,對其的管理也應當采取特別的方式。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往往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單獨的一個兩個政府部門聯合并不能有效地解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設立和監管的問題。加之考慮到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效率,簡化行政步驟等因素,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普遍涉及的政府部門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授予資格與監督經營的領導小組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文化部負責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申報、命名、管理和考核工作,由文化部負責文化產業園區是無可厚非的,所以各地可以選擇文化局作為文化產業領導小組的統籌部門。關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相關法規均由中央文化部和各地區的文化系統牽頭制定,由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作為主體去實施此類規定,并且領導小組應保持相對獨立的垂直管理。世界上的幾個主要文化創意產業國家也都采用了部門聯合管理或部門聯合設立領導組織的方式管理文化產業??梢姶朔N方式還是對管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大有裨益的。

    (二)標準

    3.補充標準。對于現有對于標準的規定也需進一步完善,我國目前設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普遍都相對孤立,其發展模式均為景區形式或者聚集的商業圈的形式,缺乏與生活區的結合,使文化遠離了居民的生活。文化成為了需要市民特意去追求的一種消費,這大大阻礙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而世界上幾大著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均與其所在環境有較好的融合性,例如紐約SOHO區是美國最知名的創意園區之一,許多藝術家就居住于此,文化已經和他們的生活融為一體,又由于其處于曼哈頓島的繁華地帶,SOHO區成為一個集商業與藝術于一體的完善社區,該園區已經和整個城市達成了一種和諧的狀態,這也是SOHO區發展的如此繁榮的一大動因。在日本東京政府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甚至設計了以東京的杉并動畫產業中心為中心的城市規劃。所以園區與社區、城市的融合程度,與周圍所有環境的和諧程度也應當作為園區設立標準之一。另一方面,為了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獨特性、創新性,可以在設立標準中有選擇的要求園區的設立需在一定程度上結合本地區的特色,但是此要求不宜作為當地所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硬性標準。

    (三)程序

    第6篇: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福建;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1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國內外學術界多數專家將文化產業競爭力定義為文化產業領域多種功能性組合的集中力量,是各種生產要素和經濟條件疊加、融合而成的系統工程,因此,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強弱、高低深受系統中各個要素在品質、數量、空間和層次布局上的影響,同時區域的文化、社會發展狀況也會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產生潛在影響.具體而言,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的內在競爭力,即產品品牌能效、科學技術水平、人力資源、產業資本.主要體現為以下內容:

    1.1文化產品的新穎性與特異性

    文化內容創意的關鍵就在于獨創性和顯著的區別性,國外很多學者把文化產業直接界定為“創意產業”,并特別強調文化創意的“獨創性”是文化產品最突顯的商業特點和價值體現.一旦將文化產品囊括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當中,就可以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創造豐富財富.

    1.2文化企業的勞動力要素

    人才因素是創新的基礎性要素,人力資本是文化企業最渴求的資源,同時也是企業不斷產生創意成果的保證.發展文化產業最根本的動力是要擁有眾多具備較強創新能力、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才,創意產業則急需具備較強原創性靈感的科技人才和運營、策劃、管理人才,這無疑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競爭力之一.

    1.3文化產品的科技化水平

    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廣泛應用使文化產業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文化產業借助與信息產業的相互融合,使產品形式和生產過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字傳媒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廣泛應用,可以有效降低產品成本,提高文化產品生產率.文化創意產品通過在創作、生產、傳播等各個環節中對數字、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快了文化創意企業的發展.

    1.4文化產品的資金投入

    資本是文化創意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資本決定了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起步規模及承受風險的能力,它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具有高投入與高附加值,高風險與高贏利性特征的行業,必須要有充足的資本投入,才能快速地發展壯大,實現利潤的持續增長.

    2福建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

    2.1政府重視,規劃清晰,為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福建省自始至終都把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戰略規劃內容,將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經濟崛起的重要推動力,將其作為社會和諧發展的軟實力進行著力培育《.關于進一步推動福建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印發不僅體現了文化產業在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而且為文化企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福建省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布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長遠規劃,制定了旨在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310行動計劃”,即在全省重點培育10個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打造10強文化骨干企業、爭取10家文化企業上市;《全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管理辦法》的出臺,為文化產業的集約化、科技化、國際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環境保障.預計到201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8%,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2.2文化品牌效應逐步增強

    福建省以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為目標,著力發揮海西本土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地理區位和國家政策支撐的兩大利好,不斷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海峽兩岸文博會、版博會、藝博會、金門書展……“文化+會展”的產業模式,為吸引優勢項目產業入駐提供了新的捷徑,效果喜人.第四屆海峽兩岸文博會簽約總值達359.71億元,同比增長263.4%;349家臺灣企業參展,臺灣各縣市至少有1家企業參展,充分展現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巨大商機和美好前景.2013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總評榜的十二大榜單中有8個榜單福建榜上有名,展現了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實力;《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與武夷山的旅游資源相依托成為福建省的文化名片之一;《有福之州》一曲傳唱大江南北,為福建省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錦上添花;福建省的木雕、根雕工藝產業在全國的知名度迅速提高,產業規模和發展速度已經名列前茅;古色古香、詩意盎然的三坊七巷成為福建歷史文化的重要縮影,列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福建本土動畫《烏龍小子2》登陸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向全國觀眾證明了福建動漫產業的實力……,這些典型的項目和案例為福建文化產業品牌效應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貢獻.

    2.3文化產業資金投入逐步提高,融資方式多樣靈活

    福建省設立了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成立了福建海峽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基金以股權投資方式的方式進行運作,為解決文化產業投融資問題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這也成為福建省文化產業創投領域的新亮點.除此以外,省委宣傳部與多家銀行合作,共同編制《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投融資規劃》,探索文化產業融資新模式,促進文化產業投融資主體建設,重點扶持電影電視、報刊出版、動漫游戲、文化創意設計、網絡新媒體等核心文化企業的發展.福建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專項規劃中,提出的加快建立促進福建省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2012年10月,省委宣傳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福建分行簽訂融資,計劃未來3-5年內,國家開發銀行將融資50億元支持省廣電網絡集團發展壯大,融資30億元支持永定土樓客家文化發展,融資10億元支持泰寧古城旅游文化發展.眾多專項資金的設立和融資平臺的成立,為福建省文化產業的規模發展和重點發展注入了充足的活水,為文化企業的快速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2.4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日趨健全,層次逐步提高

    閩南師范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入選2013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研究十大領軍院校,廈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與投資高級研修班入選2013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十大高端培訓品牌,顯示出福建省較強的人才培養實力.福建農林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閩南師范大學4所高校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每年可以培養200多名文化產業管理的本科人才.2011年福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約為75.2萬人,并呈現逐年快速增長的趨勢.在2012年福建的科技競爭力在我國各省域的排名為第10位,較為充足的科技人員為福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3提升福建省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3.1全面開發海西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多元化運作

    第一,進一步推動福建影視產業的發展.影視業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較強風險承受能力,但也是高收益、高產出的行業,一部本土影視作品的成功對區域知名度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對其他文化行業的帶動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福建省除了繼續在動漫產業上做大做強外,還應在電影、電視劇的制作上發力,充分發掘福建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海峽兩岸的感人故事,拍攝出帶有福建本土特色又能引起廣大共鳴的優秀影視作品.第二,將民間手工藝術品作為一個重要的行業進行發展規劃.隨著旅游業和藝術品收藏行業的發展,民間手工藝品的市場前景和價值也日益受到重視.現階段,福建民間手工藝品主打的是雕刻藝術,特別是壽山石和楠木雕刻藝術,但是由于材質的價格昂貴,只要稍加藝術處理就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具有代表性的高端藝術品還是較為缺乏,因此必須面向國內外市場打造高端精品.另外,福建的工藝品行業一方面應當重視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特別是要注重對地理標示的注冊和保護;另一方面應當注重藝術風格的塑造和堅持,堅持具有海西本土民俗氣息的藝術風格,同時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底蘊與兩岸統一情懷融入其中.藝術風格的獨特性和藝術品的內涵體現將會是福建民間藝術品堅持“本真”,享譽四海的成功所在.

    3.2建立專項資金、創新融資渠道

    首先,政府應當對符合福建省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良好項目和企業提供專項資金支持,促進其穩定、快速的發展;其次,政府要為文化產業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通過政府擔?;蛘吲c銀行合作等方式為文化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專門為文化產業行業開發新型的融資產品和信貸產品,對于典型文化企業可以為其提供擔保貸款或貼息貸款,促進其快速發展;其次,政府、金融機構和文化企業應進一步加強合作,成立文化產業發展互助基金,進一步擴大文化產業專項基金的規模,豐富文化產業基金形式;最后,政府和企業應當密切與全國性和國際性的文化產業基金合作,充分利用網絡交易平臺,擴寬融資渠道,吸引優質資金和先進的運營模式進入福建,為本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總之,必須通過政策支持帶動資金支持、通過投資環境的改善來豐富融資渠道,充分運用市場手段刺激文化產業的發展,引導文化產業進一步加強創新,以更加靈活、多元的融資思維和方式進行融資活動,并結合福建的實際商業環境,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投融資體制.

    3.3注重人才培養,提升創意水平

    政府應鼓勵省內高校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并根據市場需求對相關專業培養計劃的調整進行指導;文化企業應當加強與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院校合作交流,通過定向培養、聯合培養、定制培養等方式,為自身企業發展培養優秀的人才;政府、企業和學校應當合作建立文化產業培訓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為提升專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條件;建立文化產業專項獎學金,鼓勵省內生源報考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特別是要鼓勵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培養,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貢獻力量.將文化產業人才列入福建省的人才引進計劃,同時設立專項資金,鼓勵高等院校和企業引進高層次文化產業人次.對投身福建產業發展,工作成績突出的引進人才要設立獎勵基金,對其進行物質激勵.對于引進人才不僅要在物質上予以激勵,還應在精神上給予人文關懷.

    3.4突出特色,創新營銷,注重文化產業品牌打造

    把握福建文化產業的獨特本質,采用創新性和多樣性的營銷手段,提高福建區域的知名度,打造文化產業特色品牌.第一,差異化概念營銷.通過特色品牌和文化產業營銷概念的凝練,以短小精悍的、耳目一新的文字表述,或者別具一格的圖案、形象,使文化產品與營銷概念在消費者心中迅速建立品牌聯想.福建地區可以重點突出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風格、海峽兩岸情懷、海上絲綢之路等特有的文化資源特點,將特色民俗文化和特色產品結合,打造自己的差異化概念.例如,上街鎮可以著力打造“中國木雕第一鎮”“,名木飄香?福建閩侯”等品牌形象,永定縣可以大力宣傳自己的“中國最美土樓”,閩西地區可以打造“畬族原生態、客家美食多”的品牌形象.在對外區域宣傳的時候,福建省可以重點突出“海上絲路,唯美福建”的區位特點,將福建的知名度快速提高.第二,體驗營銷.體驗營銷方式以消費體驗為核心,以誘導性消費為目的,以高水準的消費體驗使消費者產生消費粘性.體驗營銷先將良好的消費體驗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再使消費者產生消費沖動,使消費者感到這樣的消費是值得的.體驗營銷的宗旨是讓消費者在體驗中消費,在消費中享受.福建的“農家樂”“、度假村”就是一種典型的體驗式營銷,促使消費者在具有少數民族風情的農家特殊文化氣氛的體驗中消費,享受那種獨有的樂趣,也使“農家樂”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除此之外,民俗文化村將旅游、購物、餐飲、休閑融為一體的多種經營,節假日的促銷活動,個性旅游紀念品的定制,服務水平的提高,都是可以推廣的體驗營銷方式.越高明的營銷手段,越需要良好的產品和服務為依托.體驗營銷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更加苛刻,這也是營銷的根本所在.總之,福建地區應當不斷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逐步改善行業環境,做好產業規劃,擴寬融資渠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塑造知名品牌,借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平潭自貿區的發展契機,將福建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趙宏.天津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2〕林孔團,翁木英.省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福建與部分省市的比較.福建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第7篇: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一、安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1、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非遺保護工作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

    2、安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安陽作為我國古都之一,具有3000年的建城史,不僅保存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同時保存了很多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安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內黃縣、湯陰縣、安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湯陰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命名為“千年古縣”,安陽縣淮調、內黃縣落腔和湯陰縣跑帷子等7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周易文化、滑縣木版年畫等34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公布三批共10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F有國家級傳承人6名,省級傳承人37名,市級傳承人88名。目前已獲取上級項目扶持資金417萬元和傳承人扶持資金19.2萬元,一批珍貴、瀕危、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傳承。

    二、安陽的文物景區

    1、什么是文物保護單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

    2、安陽的文物景區。2013年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了《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開放管理辦法(試行)》以加強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規范其開放工作。文物保護單位的合理利用、對外開放使其成為了文物旅游景區,成為了文化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安陽市提出了“三陽開泰”的旅游發展思路,一些文物景區得到了迅速發展,市內旅游品牌形象逐漸增多。目前,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成為知名景區的有:殷墟、里城、岳飛廟、馬氏莊園、袁林、紅旗渠等。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不僅使安陽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更增加了經濟效益。

    三、如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物景區互動的幾點建議

    1、尋求共性。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都是人類的文化遺產。再者,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被歸入文化管理和研究,被劃入文化產業范圍。第三,非遺保護工作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蔽奈锉Wo單位的工作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笨梢姳Wo和搶救是兩者的首要任務,合理利用將使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自1961年我國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已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目前,許多文物單位已開放成為景區,實現了合理利用,并在新興的文化產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正式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首次明確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開啟了世界范圍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浪潮,我國于2004年批準《公約》。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雖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在合理利用方面與文物保護工作相比還有許多的經驗要學。如何合理利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景區的又一共同話題。

    2、在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工作中互為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它包括口頭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技能等以及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它是活態的,并且需要有展示空間。文物保護單位是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保護對象的,它的保護對象是不可移動的,是靜態的。

    文物保護單位和旅游業結合后,已成為一項新興的文化產業,并展示出蓬勃的生機,使得原來安靜、單純的文物“活”了起來。文物的價值在新時期被人們發掘,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梢哉f文物保護單位和旅游業的結合是文物合理利用的一個成功典范。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也能和旅游業成功結合在一起呢?我建議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的基礎上,選一些非遺項目與文物景區結合在一起,以文物景區為載體,用非遺中所包含的形式創意為新的文化產業項目。文物景區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方面將為非遺提供展示平臺。例如,吃:我們可以將安陽非遺中的義興張道口燒雞、老廟牛肉等與文物景區結合,即宣傳了自身品牌,又豐富了景區的特色小吃內容。購:我們可以將安陽非遺中的秦氏絹藝、北郭剪紙、姚家膏藥等與文物景區結合,做出帶有景區文化符號的系列產品,既展示了自身、又豐富了旅游產品的種類。娛:我們可以將傳統的戲劇在景區的“黃金周”等游客旺季段演出,或改編一些與文物景區相關的戲目演出,既創新戲劇內容,又使得演出節目和景區結合自然;還可以將如呂村戰鼓、跑幃子等民間舞蹈編入到景區演出欄目中。豐富景區演出項目內容,同時展示出當地文化特點。

    總之,我們通過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文物景區的共性、結合點,將兩者能有機的結合、互為依托,必將使一些非遺項目找到新的展示平臺;也將使文物景區更加“活”起來,彰顯出新的市場影響力,產生出更大更強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文明》[J]文明雜志社.2012特刊.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6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Z].2002-10-28.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z].2003-10-17.

    第8篇: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文化產業政策;邊際內置;譜系內置;貿易政策

    中圖分類號:G124

    就政府對文化產業制度的支撐而言,產業政策體系及其邊際內譜系擬置無疑是基本功能結構的承重所在,一切文化產業涉身者都必須將自己的命運綁縛于擬置之中,所以于政府和產業涉身者都是無法逃避的制度依托。對這一重要議題,筆者曾經撰寫《論文化產業政策的邊際內譜系擬置》一文, ①討論過產業準入政策、企業治理政策、社會成本政策、價格調節政策和銀行信貸政策等五大構件,但未及討論財政支持政策、內外貿易政策和人力資源政策,因而沒能實現譜系完形的學理設定目標,故爾以“再論”予以邊際內完形。

    一、在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中尋求財政支持政策

    在所謂全球認可的“新西蘭模式”里,之所以出現“就改革而言,《政府部門法》和《公共財政法》已經獲得令人欣慰的贊譽,尤其來自那些資深管理者以及政治家” ②的積極局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治理結構中,財政資金與市場資本的清晰剝離,以及剝離之后對財政資金效率和公共服務效率的更具目標性。在小政府大社會和預算緊縮的效率追求道路上,不僅全面福利訴求的那種“政府以及其它權威機構選擇其提供條件的責任,這些條件就是能夠使人民走向富裕生活以及促使其獲得更加有益的休閑方式” ③開始受到財政理性的有條件遏制,而且“公共財政管理的產物(包括現金投資、債務結構、預算以及其他)皆與社會協商有關”④ 的投資指向和債務取向都必須遠離于市場利益競爭的在場游戲之外。一句話,定義的邊際閉合使得財政政策與市場政策成為相對獨立的政策循環空間,因而在我們的所議中也就與文化產業政策處在完全不同的政府功能序列。

    但是,在社會生存的動態性演化過程中,人們發現對出臺政策的主體―政府而言,實際上很難做到邊際閉合的不同政策體系之間完全密不透風,而且在穿透客體性問題堅甲和尋求政府功能極大值的過程中,彼此之間嚴格條件限制下的主動鏈接,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政策實施績效。具體到中國語境,則事態還有其另外一面,那就是在國有企業占據市場份額較大比值的情況下,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遵循市場資本主義傳統信條的“非干預主義”,因而公共財政與市場資本之間也就不可能做到嚴格意義上的邊際閉合,甚至不排除在特定情況下財政資金在投向市場后成為某一時域市場資本的激活力量乃至主導力量,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2009年政府實施的四萬億一攬子救市計劃中,直接財政投入就是其中的主體部分,其積極效果和敏銳反應令世界為之驚嘆,這與“新加坡模式”的“當政府認為市場處于警戒狀態時就會提供投資資本” ⑤的情況無疑有過之而無不及??紤]到這一重要制度背景參考因素,在我們思考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體系建構時,就不僅不要被“完全市場化”命題束縛手腳,而且要有目的在兩個閉合邊際中尋找功能鏈接的制度接口,從而在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中盡可能尋求財政支持政策。

    (一)改變政府支出結構 增加文化采購比重

    在目前的體制條件下,這種尋求的第一個可能性空間,是改變政府支出結構,大規模增加文化采購比重,通過政府文化采購,一方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水平和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形成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性消費拉動,而且這種財政性消費拉動對更加普遍意義的市場消費拉動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和激活力量。狹義的政府文化采購,意味著對文化產業生產成果的現金給付,其所采取的諸如“目前的部級評估形式詳細地列出了公共消費支出的細目分類” ⑥以及這些分類的具體實施,會成為文化產業市場擴容的買方牽引,所以它被納入所謂“社會模式”并在與美國的“個體模式”分異中確立其“歐洲必須繼續堅持這種社會模式,使之成為世界各國的典范”⑦ 。廣義的政府文化采購,意味著年度文化總支出,雖然這些支出大多數都是非現金給付而且亦非直接以文化產業為采購對象,但是總量年度遞增終會孕育培養政府的文化消費能力和文化采購需求,進而也就會轉換為間接性文化產業指向的政府文化采購拉動,轉換為公共文化消費的可持續性和政府文化采購的后勁,如“大型國際活動及其與之相適應的城市策略,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已經成為規劃調整的影響要素”⑧ ,也具有廣義政府文化采購的蘊含??傊?,無論是狹義政府文化采購還是廣義政府文化采購,對中國語境而言,政府作為的空間仍然無比廣闊,因而也就意味著對文化產業的采購性財政拉動將會起到無可限量的產業拉動作用。

    (二)文化產業引導基金注入

    這種尋求的第二個可能性空間,是積極市場干預條件下適度規模文化產業引導基金的注入性輸血,一方面規??刂屏⒆阌诖_保政府轉換角色,致力于文化產業的直接操盤,另一方面又必須對文化產業振興所需要的金融資本、產業資本、社會資本和風險資本等具有資本吸附功能。事實上,這一注入性輸血過程中,文化產業引導基金的吸附力主要有兩個向度:其一,盡可能減少各種資金、人才和項目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的起步風險,算是政府對新興產業振興的一種風險轉移,從而起到減輕進入者風險預測難度的緩沖作用,并且使更多的投資者由此淡化其過度迷戀于“微觀經濟尺度在產業或者市場中提供一種有價值的對關鍵行為的反思”⑨ ;其二,盡可能給那些流轉中的資金、人才和項目建立一個有誘引作用的風向標,算是政府給市場一種產業傾斜的信息提示或者立場表達,從而使那些敏感的投資者迅速窺視到某種趨利性產業發展潛力和政府對這種潛力的政策激勵;對特定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而言,類似的信息提示或者立場表達就變得尤其重要。經濟學家所謂“當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根據兩種理論建構:‘產業聚集’以及‘制度創新’” ⑩。其實兩個方面都為產業引導基金預留了功能實現空間。問題在于,文化產業引導基金的市場注入,必須嚴格按照市場游戲規則進行,現行各相關省市將其掌控于宣傳文化部門之手并成立支配權的文化產業辦公室的做法,將不僅起不到風向標的作用和產業起步的風險緩沖功能,而且會給市場準入和產業秩序建構帶來一系列糾纏不清的負面后果。

    (三)尋求稅收優惠 獲得財政補貼

    這種尋求的第三個可能性空間,是成本政策討論中已經涉及的稅收優惠和尚待此處進一步給予討論的直接財政補貼。就稅收優惠而言,除了降低成本并使文化產品增強其市場競爭的價格優勢外,通常所謂“休稅期―幾年內對投資行為的臨時性減稅―在發展中國家而非發達國家做法相同”! ,其實還包含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吸引外資并使所在區域迅速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從而達到培植稅源和增強征稅后勁的中長期利益目標。毫無疑問,這樣的財政政策一旦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有效實施,那么無論對產業發展還是對稅源補充后的財政能力擴張,其功效將一定會比其它產業領域更加明顯。就直接財政補貼而言,面向文化產業振興的積極財政政策,一方面會給文化產業以較大比率的貼息額度,從而促使金融資本向文化產業領域順利轉移;另一方面會給績效突出的文化企業以較大幅度的政府獎勵,從而激勵更多的文化生產企業通過一切手段提高生產力和利潤率,還有一方面會給轉制改企的文化生產經營單位以較大規模的遺留問題現金支付,包括債務清償、工齡與養老金補償以及住房公積金追繳等等,從而為大批國有轉制的文化生產單位迅速形成市場競爭力提供財政范圍的補貼性支持,而這也是中國國情背景下發展文化產業的特殊政策支持模式。

    二、促文化產業與國際接軌

    文化產業與文化市場雖有各自不同指涉邊界,但這兩者的邊界卻是彼此相連甚至還時有疊合,諸如貿易問題,就充分體現其疊合問題空間及其相關問題域。如果文化產業專家只是一味關注生產環節的諸如“實際上,它主要是(特殊情況除外)通過投資過程,投資相對穩定的工廠 、設備、基礎設施、勞動力和土地,由此新的商品得以產生并獲取剩余價值” @,那就等于在生產企業門口自行堵塞通往剩余價值的兌付之路,是內傾視野微觀經濟學知識域技術理性放大的線性思考方法。正因為如此,也就迫使文化產業專家還必須不斷地顧及文化市場,顧及到文化產品一旦進入流通環節后究竟會有哪些完全不同的市場反映結果,而這些顧及最終也就必然反映到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中對內對外貿易政策的市場保障功能,既包括市場理性中自由市場控制理念的“依靠市場規則維護社會和諧,在社會和諧中協調個體消費行為,乃至將社會和諧觀與宇宙自然觀相統一”# ,亦包括消費理性中消費者權利主體的“消費者調節:經濟生活中生產者及其不對稱信息”$ ,總之都必須依靠政府給定出具有統轄意義的市場政策,并在市場政策框架下具體給定有助于文化產業振興的內外貿易政策內容編序。

    之所以內貿政策仍然具有獨立編序意義,是因為就中國的現實國情而言,文化市場并未實現全面對外開放,所以也就無法納入全球統一市場的一體化貿易框架,傳統貿易壁壘的那種“許多北方工業化國家在關稅保護下發展,一些貧窮國家,尤其是東亞新興工業國家,過去也是遵從其榜樣,逐漸懂得運用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 %,對新興的文化產業以及世界文化市場而言其情形更是如此,這就決定了內生文化市場需求的主導地位以及文化產業市場導向的主要目標,因而也就決定了邊際內文化貿易政策對新興文化產業市場拓展的必要性。而外貿政策的凸顯,則是因為全球化浪潮及世界文化市場競爭格局的不可阻擋。既然發達國家普遍呈現為“視聽貿易爭端正變得愈來愈重要,對這些國家來說,國內抑或國外都存在‘G8’富裕國家的魔圈” ^,那么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后發性文化產業國家,文化產業所面臨的國際貿易障礙就一定會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并且迫使其不得不跟進性地出現“在發展中國家經濟與社會環境的不同區域,全球化導致一系列的轉變” &,當然也就包括文化產業政策的適時轉變以及對外貿易中跨越壁壘的有效轉型,唯其如此,后發性文化產業國家才有可能在重新排序中參與全球文化產業分工和全球文化市場的份額分配。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文化產業一直飽受走不出去的痛苦,由此也就出現政府與市場具有合力效果的所謂“走出去戰略”的吶喊,而這種吶喊之所以不能出現強有力的國際文化產業競爭中“中國制造”的出場景觀,除了經濟競爭力、文化影響力和文化產品跨文化優勢等基本面仍然過于孱弱外,還有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外向文化貿易政策乃至文化進出口制度建構等還不足以支撐這種激烈的競爭,政策功能缺位在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接軌中無疑是滯阻因素之一。

    (一)完善產權貿易政策

    消解這些滯阻因素,重要取向之一應該著力于產權貿易政策的完善,正如產權經濟學家平喬維奇所說的那樣,“排他性激勵著擁有財產的人將之用于帶來最高價值的用途;可轉讓性促使資源從低生產力所有者向高生產力所有者轉移;而所有權的立憲保證把經濟財富的積累與政治權力的積累分離開來” *,這種分離在市場經濟演化深度和延展廣度到了一定指數以后,就不僅顯示出立憲保證的根本制約意義,而且強烈呼喚操作程序中的政策容量與政策規范。尤其當產業運作與資本運作綁縛到一起的時候,例如將產權持有的股份結構與資本市場中這些股份的股權市盈率緊密聯系到一起之后,相應的股權交易政策對新興的文化產業而言就變得迫在眉睫,否則無論是融資還是資產盤活都變得束手無策。就中國文化產業目前的產權治理情況而言,版權或者廣義知識產權的政策建構已相對穩定,但股權或者有形物權(文化產品所有權的另一面)等的政策方案卻仍然十分薄弱,而國際文化產業學家態勢分析的所謂“這種基本上一邊倒的貿易,在歐洲導致巨大的文化‘美國化’的哀嘆。但事實上已經實現的是貿易利益,而非文化本身” (,恰恰給我們的啟示就在于,產權貿易競爭將會在國際舞臺上給中國文化產業以極大的挑戰,盡快完善產權交易政策無疑是對這種挑戰的積極應對。

    (二)完善進出口服務政策

    重要取向之二應該著力于進出口服務政策的完善。所謂進出口服務:一方面指涉促進性的政府配套政策,為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拓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支持,就仿佛韓國式的“韓國海外信息服務中心(它在政府信息部的領導之下),在埃及或者蒙古,以收費或無償的方式,向傳輸網絡提供電視劇” ),以政府資助的政策方式拓展海外文化市場;另一方面指涉監管性的政府配額政策,為國內文化市場的均衡性與國際文化產業分工的合理性提供WTO規則允許的政府保護,就仿佛英國式反思的“政府政策顯然直接抑或間接地影響著藝術市場,出口限制以及某些稅收刺激直接影響著出口,而稅收刺激則具有一種間接的貿易消解的效力,尤其當它鼓勵國內保護或者涉及博物館展覽時會如此” _,強調政府在市場開放與產業保護之間尋求平衡并顯示出對貿易保護主義的隱憂。對于像中國這樣的后發性文化產業國家而言,文化產業還處于幼稚產業階段,如何利用WTO規則的有利條件而規避其不利條件,制定出較為完善的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政策,對于中國文化產業有效參予國際產業分工意義十分重大,這除了自由競爭本身的壓力所致外,還包括那種文化貿易中未必完全善意的諸如“我們知道,從不同的歷史觀點看,中國既可以被分類于美國的朋友并且相信在美國的想象中還將會發展,亦可以成為抵抗其領導地位的敵人” +,事態之復雜或者挑戰之尖銳由此可見一斑。

    (三)完善關稅調節杠桿政策

    重要取向之三應該著力于關稅調節杠桿政策的完善,當務之急是要在國家關稅政策總體框架中列編文化貿易關稅的專項編序,而不是掛靠其它編序進行類推性政策換算,因為這種類推性換算與文化貿易的實際調節需要和杠桿有效性,往往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在中國文化的前產業化時期,狹義文化交流之外的文化貿易既不具有戰略意義亦不具有產業意義,即使有也大多局限于民間性的個案狀態,或者只不過存在于輝煌從前的中國古典貿易時代,諸如新加坡學者2006年在休斯敦告訴美國人的所謂“‘王朝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軟實力’的基礎上……正是中國的經濟實力及其文化優勢,使得這些國家進入其勢力范圍,這是他們關系馴化的吸引力所在” 1,表明中國古典貿易時代里海外貿易很大程度上依賴著文化貿易以及這些貿易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力,同時也表明現代中國貿易中這種文化貿易規模及其影響力在海外學者看來已經不復存在。既然文化貿易規模沒有形成,類推性政策換算的操作有效性當然很大,但問題是,隨著中國文化產業化時代的到來,尤其隨著國際文化產業競爭中中國文化貿易參與的迅驟提速,文化貿易規模擴張以及文化產品進出口關系的日趨復雜化必然很快成為現實,于是類推性政策換算就將失去普遍功能和廣泛操作中的尺度意義,獨立而且完善的文化貿易關稅政策編序以及相應調節性工具的功能化與體系化,就成為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中的重要建構內容,其重要性絲毫不遜色于投入產出經濟分析所關注的“如果沒有對貿易處置和稅差的解讀,任何呈現出來的國家統計數據都是不完備的,這種呈現既包含國內亦包含國際”2。

    三、制定有效的人力資源政策 在文化產業領域實現規范功能

    對經典的政府治理理論而言,作為公共政策的人力資源治理范圍基本上限制在“體制內”,這是降低政府成本和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維度。至于市場和產業所涉及到的人力資源諸問題,其治理功能更大程度上有賴于市場和產業運行的自衍系統與自穩結構,即使政府在謀劃就業率和社會人力資源總體開發計劃之際,也并不意味著對自衍系統與自穩結構的直接功能干預。諸如“公共行政部門正日漸努力調整其人力資源管理策略”3 ,或者所謂“人力資源規劃是人力資源需要的預測以及對人員預期缺額的規劃性配額” 4,因其體制內邊際封閉而與市場背景的產業人力資源問題不相交涉,所以仍然是官僚制政府治理結構的設計或者遺存,盡管在技術方案層面與市場人力資源政策面之間具有可換算性,但畢竟其政策覆蓋的基本面在于“就像韋伯所指出的那樣,官僚制涉及整體行為的清晰層級切分,這種切分在官方被認為是內在職責,不同控制系統和約束力并體現在制度設計之中” 5。隨著官僚制在公民社會建構中日漸受到合法性質疑,同時也隨著服務型政府轉型取向日漸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青睞,大服務觀念下政府市場模式的“自由市場的優點在于它有能力協調買賣雙方各自的決定,進而提出一個市場能接受的價格。這樣的邏輯也可以應用于公共部門,但條件是公共部門的行為必須充分地市場化”6,使得政府的社會治理擴容并更大范圍地將公共行政政策與市場監管政策進行功能整合,由此也就導致政府對產業領域的人力資源議題具有政策干預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并且這種功能兼容背景下的干預與計劃經濟時代的直接權力替代之間存在著本質差異。

    正因為如此,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無論是制定總體性戰略發展規劃還是制定具體化產業振興規劃,都會把積極的人力資源政策納入其戰略安排之中,而且人力資源政策的科學性以及功能有效性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或者特定產業的發展速度,原因之一在于“從政策角度看,動搖這種理論構架的關鍵證據是,在某一給定地區其合格工人的重要性會增加至有形工資和溢價工資的漲價,這將不僅提高該地區自身的生產力,而且也會提高少數合格工人的生產能力” 7。進一步的問題還在于,具體到文化產業,則人力資源在產業中的要素比重更大,因而適配性人力資源政策是否到位也就變得更加重要,情形就仿佛“每一部電影產品都帶來特定生產企業及獨立簽約人的聚集,除了天才,每一個人都有其一技之長”8 所述,組合的每一個細節或者單元,都將會在聚集過程中對人力資源政策有一系列規范化訴求,否則就會出現市場混亂并因此而制約產業的順利發展??傊槍χ袊幕a業振興來說,人力資源政策不僅急待政府給予規范,而且這種規范的有效程度直接制約產業振興的命運,因為市場背景的廣義人力資源政策并不能獲得向文化產業直接移植的適配性和有效性。

    要想在文化產業領域實現規范功能,首先就要在人力資源開發層面形成激勵機制完備的人才聚集政策,也就是說,這些政策既包括政府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已經出臺的一系列基本政策,同時也包括適應文化產業特殊訴求的對這些政策的突破,進而在規范與突破相整合的基礎上形成鼓勵文化產業人才聚集的新的政策規范。這些新的政策規范一方面充分體現為激勵性的“一些制度因為個體績效獎勵個體,而另一些因為集體的績效獎勵雇員團體或團隊,還有一些制度在組織或個體商業團體中所有的雇員之間分享激勵報酬” 9,另一方面則充分體現為競爭性的“公開標準以及良好的進入可能性,鼓勵新的競爭者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時機能夠容易進入市場” 0,所有諸如此類的體現歸結到一點,就是在文化產業域保持一種制度支撐的高創意人才吸附機制,通過人才吸附機制的政策可持續性,保障文化產業穩定增長的可持續性。

    其次則要在人力資源管理層面形成公平的薪酬計量與績效評估的行業統一指標體系,因為文化產業作為高風險、高附加值同時也伴之高創意的產業門類,勞動關系的彈性限度遠遠大于其契約穩態,而薪酬計量結構中的彈性系數和績效額的個體性特征,其動態變量特征較之其它產業域更加突出,從而導致非規范性、反市場性甚至暗箱操作現象在正負兩個向度都極容易發生。毫無疑問,在文化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其人力資源管理中簡單套用薪酬計量的諸如“資歷工資(包括依據生活費用的薪酬調整)、績效和技能工資以及收益共享計劃” -,或者直接移植績效評估技術方案中的“使用量度表,尤其是將取值范圍定在1~5,并以此作為績效評估手段” =,都難以達到科學性與公平性相統一的薪酬政策效果,由此也就決定了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并有效覆蓋文化產業復雜情況的薪酬政策,就成為人力資源政策聚焦文化產業過程中繞不過去的一條路。

    再次還要在人力資源培訓層面形成長效機制和社會供給體系,這意味著不僅要通過刺激政策引導文化企業不斷提高員工培訓的積極性,使其“聚焦于新的人力資源政策,企業必須幫助人們變得成熟和充滿自信以駕馭新的環境……并且企業必須意識到,重新審視人力資本以及強調團隊合作,是在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面前開拓工廠及增加工人的最佳路徑” Q,而且政府要增加其財政投入為新興產業提供穩定的產業后備軍和人才供應鏈,例如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中加大文化產業高層次人才和高素質從業者的培養力度,從而在國家產業戰略和民族人才工程高度“既效力于當前情況的高度重視亦著力于長遠變化的潛在發展軌跡” W,由此就不僅使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從一開始就可以獲得人力資源要素的核心競爭力,而且還能確保在國際文化產業競爭中不斷獲得對這一核心競爭力的推動力量。

    注釋:

    ①原文見《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6期 .

    ②Jonathan Boston, John Martin, June Pallot and Pat Walsh, Public Management: The New Zealand Mode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78.

    ③Cultural Policy in Finland: A Study Prepared Under the Auspieces of the Finish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Unesco, Unesco Paris 1972, P.73.

    ④阿曼?卡恩:《公共部門財政管理理論》,孫開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P.96.

    ⑤Heather Congdon Fors and Ola Olsson, 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Change after Independence, in Heather Congdon Fors(ed), Essays in Institution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Kompendiet-Göteborg 2006, P.5.

    ⑥尼古拉斯?巴爾:《福利國家經濟學》,鄭秉文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P.175.

    ⑦Robert Walker, European and American Welfare Values: Case Studies in Cash Benefits Reform, in Wim Van Oorschot, Michaei Opielka and Brigit Pfau-Effinger(ed), Culture and Welfare State: Values and Social Polic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8, P.118.

    ⑧F.Javier Monclüs,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and Planning. Hosting Large-scale Events as Place Promotion and as Catalysts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Javier Monclüs and Manuel Guardid(ed), Cul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6, P.215.

    ⑨H.Lee Matin, Techonomics: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Evolution, CRC Press 2007, P.27.

    ⑩Johanna Fahy, Majella Giblin and Roy Gree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Public Policy: Ireland’s Medical Technology Cluster, in Jorge Martinez-Vazquez and Francois Vaillancourt(ed), Public Policy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Routledge 2008, P.68.

    !Timothy Goodspeed, Jorge Martinez-Vazquez and Li Zhang, The Role of Public Services and Taxes in Attract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Jorge Martinez-Vazquez and Francois Vaillancourt(ed), Public Policy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Routledge 2008, P.138.

    @Mark Banks,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W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125.

    #Bruna Ingrao, Free Market, in Richard Arena and Christian Longhi(ed), Markets and Organization, Springer 1998, P.63.

    $Dominique Torre, Consumer Sovereignty, in Richard Arena and Christian Longhi(ed), Markets and Organization, Springer 1998, P.31.

    %Amitava Krishna Dutt, Globalizatio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Conflict: A Southern Perspective, in B.N.Ghosh and Halil M.Guven(ed), Globalization and the Third World: A Study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P.248.

    ^Sylvia Harvey, Trading Culture in the Era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Sylvia Harvey(ed), Trading Culture: Global Traffic and Local Cultures in Film and Television, John Libbey Publishing 2006, P.2.

    &Partha Gangopadhyay and Shyam Nath, Globalization, Sub-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Urban Cris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in B.N.Ghosh and Halil M.Guven(ed), Globalization and the Third World: A Study of Negative Consequence,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P.84.

    *斯韋托扎爾?平喬維奇:《產權經濟學――一種關于比較體制的理論》,蔣琳琦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P.31.

    (Geoffrey Nowell-Smith, Trade Wars, Culture Wars, in Sylvia Harvey(ed), Trading Culture: Global Traffic and Local Cultures in Film and Television, John Libbey Publishing 1998,P.14.

    )Doobo Shim, The Growth of Korean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Korean Wave, in Chua Beng Huat and Koichi Iwabuchi(ed), 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sing the Korean Wav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9.

    _Clare Mc Andrew and Trinity College Dublin, Art Trade and Government Policy, in Sara Selwood(ed), The UK Cultural Sector: Profile and Policy Issues, Policy Studies Institute 2001, P.249.

    +Jean A.Garrison, Making China Policy: From Nixon to G.W.Bush,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2005, P.11.

    1David C.Kang, 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P.3.

    2Thijs Ten Raa, The Economics of Input-Output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72.

    3Jonathan Boston, John Martin, June Pallot and Pat Walsh, Public Management: The New Zealand Mode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204.

    4Grover Starling, Managing the Public Sector, Harcourt 2002, P.432.

    5Robert K.Merton, Bureaucratic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in Jay M.Shafritz and Albert C.Hyde(ed),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rcourt 1997, P.100.

    6B?蓋伊?彼得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吳愛民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P.140.

    7Varvara Rakova and Francois(’?p97) Vaillancourt, 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or Canada-2000, in Jorge Martinez-Vazquez and Francois(?) Vaillancourt(ed), Public Policy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Routledge 2008, P.111.

    8Jeremy Rifkin, When Markets Give Way to Network……Everythings is a Service, in John Hartley(ed), Greative Industrie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P.363.

    9德里克?托林頓等:《人力資源管理》,邵劍兵譯,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P.537.

    0Marco Weiss, Efficient Organizational Design: Balancing Incentives and Power,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220.

    -Evan M.Merman, James S.Bowman, Jonathan P.West and Montgomery Van War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rvice: Paradoxes, Processes and Problem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6, P.167.

    =Patricia Keehley, Steven Medlin, Sue MacBride and Laura Longmire, Benchmarking for Best Practices in the Public Sector: Achieving Performance Breakthroughs in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Agencies, Jossey-Bass Publication, Inc.1997 P.173.

    第9篇:文化產業管理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創意產業 統計數據 規范研究

    創意產業統計對于創意產業的發展政策制定和國內學術研究具有重要影響??茖W、規范的統計標準和統計管理,將為國民經濟核算、城市創意產業度量與評價、地方資源配置與發展方向選擇等提供詳實、可靠的、系統統計數據支撐體系,對于推動國內創意產業發展和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創意產業概述巾國創意產業學術統計數據規范現狀

    1.創意產業概述

    經濟發展的內外生要素不斷的演進,當知識經濟、信息經濟、行為經濟、創新經濟尚未被人類完全理解和掌握時,創意經濟和創意產業業已成為全球大都市的新興經濟形態。如果溯源,則創意經濟并不是很時髦的名詞,早在1912年經濟學家Joseph Schuumpeter提出的創新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需要創造性的破壞過程”,包括:引進新產品、引用新技術、開辟新市場、開拓原材料的新供應源、實現新的企業組織。當然,

    “創意產業、創意經濟”名詞的提出還是在1990年代,最初見于澳大利業(1994)在“創意國度(Creative Nation)”中提出的第一份文化政策,隨后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epartment forCulture,Media and Sport,DCMS)(1997)確定了“創意產業”的概念,進而提出了“創意英國”的發展計劃。時至今日,英國、美國、澳大利業、韓國、丹麥、日本、荷蘭、新加坡、法國等國家都在不停進行創意產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提升地方競爭力。John Howkins于2001年指出全球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

    1990年代末,創意產業與創意經濟在中國學術界的推動下,引起了政府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臺北這些大都市區,創意產業興起不僅在大都市內城更新中起到和諧社區構建的功能,而且也促進了內城產業區復興與產業結構升級。國內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推動、企業的戰略遠見和學術界理論研究指導。但是,目前國內政府、企業與學術界對創意產業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更沒有相應的統計規范以支持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與決策。

    創意產業內涵,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著各自的闡釋和統計范圍。英國及英聯邦成員認為“創意產業”是:源自個體的創造力、技巧和才能,通過知識產權開發和利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潛力的諸多活動;在英國包括廣告、建筑、藝術品與文物交易、工藝品制作、時尚設計、設計、電影及影像制作、互動休閑軟件、音樂制作、表演藝術、出版業、軟件開發、電視廣播共13個行業。韓國和德國稱“創意產業”為文化產業,1998年韓國提出“設計韓國”,并于出臺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1999)、《文化產業發展5年規劃》(2000)、《文化產業推進計劃》(2002)與《技術開發促進法》(2005),以協助文化、娛樂、內容產業發展。日本創意產業主要包括聲像(含廣告)、音樂和音響(含廣告)、游戲、圖書、報紙、圖像、教材(含廣告),日本文化創意產業是以數字軟件技術為支撐、以數字硬件產品為載體、以文化為內涵的產業。美國將創意產業稱為版權產業,其中核心版權產業(即指直接創作享有版權的作品和生產受版權保護產品的行業)包括出版與文學、音樂劇場制作、歌劇、電影與錄像、廣播與電視、攝影、軟件與數據庫、視覺藝術與繪畫藝術、廣告服務等。

    當前,上述各國對“創意產業”的界定都自成體系,但主要是依據英國或美國的相關定義及統計范圍而本土化,諸種觀點并沒有實質性矛盾。

    2.中國創意產業學術統計數據規范現狀

    中國最早出現的創意產業統計界定是臺灣和香港,(1)臺灣地區在2002年5月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大范疇:①文化藝術核心產業;②應用藝術(在其他文件中有時用“設計產業”);③創意支援與周邊創意產業。不過,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之產業的具體界定尚未定案。直到2003年3月,“文建會”經過內部討論,發表初步規劃的十大文化創意產業,分別為: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工藝、設計產業、出版、電視與廣播、電影、廣告、文化展演設施、休閑軟件。(2)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于2003年9月制定《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中用“創意、知識產權、社會及意象的創作與交流和創意產業生產系統”界定和評估創業產業,主要包括廣告、建筑、藝術品、古玩及手工藝品、設計、數碼娛樂、電影與影像、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與電子計算、電視與電臺。

    中國內地較為典型的“創意產業界定”是上海市經濟委員會與上海創意產業中心于2005年結合上海特色認為:上海創意產業是指以創新思想、技巧和先進技術等知識和智力密集型要素為核心,通過一系列創造活動,引起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價值增值,為社會創造財富和提供廣泛就業機會的產業,主要包括研發設計、建筑設計、文化藝術、咨詢策劃和時尚消費等五大類50多個行業;厲無畏在《創意產業導論》(2006年)中認為創意產業以創意為核心增長要素的產業或缺少創意就無法生存的相關產業,大致包含三個部分:一是通常所指的文化及相關產業;二是與通訊和網絡相關納軟件、游戲、動浸等內容產業;三是與傳統產業相關的各類設計、咨詢策劃等產業,包括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和會展策劃等內容,而且他認為我國目前國民經濟統計規范中與“創意產業”概念最為接近的是“《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張京成在《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6》中認為創意產業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來源于人的創造力和聰明智慧,并通過科技支撐作用和市場化運作可被產業化的活動總和,并根據國標GBT4754 2002,將工藝美術品制造、建筑裝飾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企業管理服務、咨詢與調查、廣告業、知識產權服務、工程技術與規劃管理、出版業、廣播影視制作與傳播、文藝創作與表演、藝術場館、文物及文化保護、博物館、體育組織于體育場館、室內娛樂活動、健身娛樂、游樂園等。楊永忠2009年在《創意產業經濟學》認為創意產業是源于個人和團隊創造力,受知識產權保護,并往往表現出科學技術性和文化藝術性的產業,分類與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基本相同,只是將一些業類歸屬作了調整。

    中國內地對創意產業的內涵認識基本一致,對于其統計范圍存在差異。創意產業的內涵界定主要是依據“創意的產業化”或“產業的創意化”,這兩種路徑本質上是一致的:創意的產業化是從微觀角度解釋了創意如何從單一的元素發展到具

    體的產業及產業鏈;而產業的創意化則從更宏觀的角度描述了創意元素存在、發展的環境,進而滲透到傳統產業,并對其許多環節改造和升級。中國內地對創意產業的統計范圍的認識差異主要表現在(1)產業部門統計口徑的差異:如厲無畏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統計范圍等同于創意產業統計范圍;而張京成依照國民經濟統計標準,拓展了厲無畏的相關界定;楊永忠并未改變前兩者的基本界定,只是從行業所屬產業部門做以調整。但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文化產業分類并不完全符合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狀況,例如設計類就未被包括,而隨著經濟發展,設計也越來越多地從傳統產業中分離出來,成為創意產業的重中之重。(2)國家統計局現有統計指標指標主要圍繞企業的經濟類型、從業人員、總產出及增加值、資產狀況;企業主要生產經營活動和生產能力、主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動等情況;企業登記注冊類型和規模等各種分組資料,而且上海市創意產業中心和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出版的年度《上海創意產業發展報告》、《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中國相關統計指標也未能突破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指標。

    二、創意產業學術研究的數據支撐體系及其面臨的統計問題

    1.中國研究創意產業的相關學科及其主要領域

    國內對創意產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經濟學、人文地理學、城市規劃學、藝術設計、工商管理等學科,主要是(1)創意產業發展與城市經濟社會轉型,主要包括城市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城市創意產業的經濟學分析、城市發展創意產業對策、創意產業與城市競爭力提升、創意產業與城市經濟轉型、創意產業園規劃建設;(2)創意階層與城市發展;(3)創意產業與城市互動;(4)創意產業與城市再生(更新),主要包括創意產業對城市再生(更新)的作用、途徑、基本模式及其政策建議研究;(5)刨意城市研究,主要包括創意城市評價、中國創意城市建設策略、構建創意城市的文化政策;(6)創意產業區或創意產業集聚區研究,主要包括類型、發展動力與機制、內部空間組織、城市尺度范圍內的空間布局等。

    2.中國創意產業學術研究的統計數據需求

    從國內創意產業學術研究的主要學科和領域,可知國內創意產業研究的數據需求主要集中在(1)產業經濟學領域的創意產業諸行業宏觀、中觀層面數據;(2)企業價值鏈與管理的企業發展數據;(3)城市尺度創意園區規劃與創意企業環境營造的數據;(4)城市競爭力、創意城市評價與城市發展政策制定及其支撐指標體系數據;(5)創意產業區研究的企業、社區、城市三個層面的觀察與統計數據等,當然隨著國內對創意產業研究的深入,所需求數據的層面、統計對像、統計標準、統計精度、數據來源方法等將不斷的拓展和深化。這不僅需要國家統計局盡快出臺創意產業統計規范,更要不斷的挖掘數據統計方法,從而為國內創意產業的學術研究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詳實的、可靠的、系統的數據支撐體系。

    3.國內創意產業國民經濟統計現狀與學術研究需求的差距

    創意產業學術研究的數據需求與官方統計現狀的差距主要集中在:(1)創意產業官方統計規范缺失;(2)創意產業現有統計主要是企業或半官方的科研型事業單位做了初步統計方案及在中國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予以展開;(3)現有企事業單位自行統計方案中,只注重創意企業從業人員、產值、主營業務、注冊地、稅收等經濟方面的統計,缺失了很多重要信息;(4)現有非官方統計方案,未形成時間序列和企業、行業、產業及其與行政管理匹配的多層面的系統數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69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亚洲欧美成人永久第一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免费网站|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