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光伏運營模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不僅如此,由于光伏電站在資產、現金流以及流通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優勢,中國的銀行、現金流充裕的企業和穩定收益型基金也在緊跟這些光伏企業的步伐進軍電站建設領域。另外一些光伏企業則在分布式光伏政策的支持下,開始進入小型并網/離網光伏發電系統、光伏建筑一體化等項目中。
中國的主流光伏企業,如天合光能、英利、阿特斯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光伏系統集成相關業務。本刊連續追蹤了一年的光伏電站發展動態,試圖向讀者全景揭示光伏電站發展路途。
組件企業為何進入?
2012年,中國光伏組件企業可謂是遭遇到了行業的寒冬。歐債危機、政府補貼削減、產能過剩等因素讓整個光伏產業陷入低迷狀態。數據顯示,到2011年,全球光伏產能過剩為10GW,其中8GW來自中國,到2012年產能過剩上升到22GW。
這一年組件企業的心情可以用一句宋詞來表達:“月掛霜林寒欲墜。”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行業的洗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由于歐洲市場需求大幅消減,相關國家先后下調了補貼力度,而中國的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因此“欲住也,留無計,欲去也,來無計”成了行業真實的寫照。
光伏電池板賣不出去,企業的庫存壓力快速增加。2012年66家已年中報的光伏上市公司數據統計顯示,上半年存貨共計達450.87億元,比去年年底的409.89億元增長41億元。而這一數字在去年年中為374.71億元,光伏主要企業存貨在過去一年時間內增長了75.15億元,同比增幅達20.32%。賽迪智庫統計表明2012年全國156家電池組件企業太陽能電池產能已超過40GW,而2012年全球電池產能僅為80GW,亟待消化的產能有一半是在中國。
于是,大量的一線光伏大廠都開始進入電站建設領域試圖來去庫存壓力。相關企業都認為電池板銷售不出去,做電站用上它總比放在庫房里強。但行業內部人士則指出,這是從短期庫存變成長期庫存,由于現金流無法兌現,所以企業的風險實際是被轉移到電站一端。
與此同時,中國的光伏系統集成商也在緊跟政策的風向標伺機而動(集成商的工作包括組件的采購或制造、電站的設計建造、并網發電、運營管理等)。受到國家“救市”的利好政策——敞開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強制光伏發電并網的影響,主流系統集成商,如中國電力投資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中廣核太陽能開發公司、中電電氣、中盛光電等快速在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等西部省份布局。
據本刊記者統計發現,2012年國家發改委加大了光伏項目審批速度,截至2012年底已有約60個光伏發電項目獲批,涉及裝機容量超100萬千瓦。而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全年批復的光伏項目只有36個,裝機容量為33 .5萬千瓦,約為2012年的三分之一。
中國電站建設下游市場窗口被充分打開了,這已經成為現實。但一些專業技術背景較強的集成商則表示了憂慮。一位集成商說,“在目前洶涌的電站開發熱潮中,電站開發的質量堪憂,豆腐渣工程隱現。”
由于電站開發需要具備一定技術能力,一個設計細節,可能會影響到整體運營成本。一個電站項目只有在真正運營起來之后,才能發現其存在的問題。而目前,在光伏制造商的圍攻中,原來作為電站開發主角的系統集成商的利益受到嚴重擠壓。原來依靠在電站開發中銷售組件的差價而賺取的利潤,如今也被制造商的直銷而剝奪;而華能、大唐等國企與電力公司的背景關系,在協調電網的能力上顯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優勢;集成商的盈利空間逐漸被蠶食。
盈利模式在哪里?
光伏電站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單/多晶硅生產企業、組件制造企業、開發電站的系統集成商(包括開發商和 EPC/安裝商)、運營電站的業主,以及購買電力的用戶等。和其他環節相比,光伏電站開發由于在技術、市場、資金及產業鏈四大方面的競爭門檻較高,無疑是全產業鏈中綜合競爭能力最強的一環。
目前,針對于光伏電站投資建設,市場上有三種比較常見的模式:一種是BOT,一種是BT,另外一種是EPC。光伏電站投資建設這三種模式,如圖2所示。
其中BOT模式是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是集建設和經營于一身,在合同規定的一定年限后,再轉讓出去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需要一定的資金實力,受投資商青睞。
在BOT模式下,當電站項目建成后,并且各方驗收合格后,電站開發商通常會選擇將電站售出給運營商(一般以電力集團為主),以達到資金快速回籠的目的,而雙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在短期內并不一定能夠達成共識。此時,電站開發商會選擇自己當運營商,同時再尋找適當的買家,伺機出售電站。BOT項目的特點是投資規模大、經營周期長、風險因素多。
BT模式是指Build-Transfer(建設-移交),即通過特許協議,引入國外資金或民間資金進行電站建設,電站建設完工后,該項目設施的有關權利按協議由運營商贖回。BT模式中影響企業利潤率的,主要是電站的售出價格。國內光伏電站的收購方主要為國有電力公司、基金投資公司等。
就BT盈利模式自身而言,企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解決自身資金問題后,如果企業有一定的渠道,能夠優先獲得電站開發權,再利用銀行貸款杠桿,公司就可以進入BT盈利模式。目前,該種盈利模式下,凈利潤率高達8%~10%左右,遠高于傳統光伏制造業務。
EPC模式是指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是對一個工程負責進行“設計、采購、施工”,即工程總承包。這種模式下,光伏電站的工程總包方,即按照合同約定,承擔工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服務”等;并且對承包工程的質量、安全、工期、造價全面負責,而相應的工程承包商必須具有 EPC 資質。EPC則是集設計、采購和施工于一體,更多的是為其他人打工,對資金的要求也相對低一些。在國內,做系統工程的企業包括:正泰、阿特斯、保利協鑫等,且之間競爭相對比較激烈,毛利率水平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
目前,BT的盈利模式適用于技術標準明確、資金實力雄厚、尚沒有工程建設管理經驗或能力的開發商。目前有專家將光伏電站 BT盈利模式歸結為“有錢人的游戲”,其主要原因是BT的盈利模式通常需要開發權、資金、銷售渠道三個方面的布局。
BT盈利模式中,公司須有電站的開發權,也就是“路條”。其中“小路條”就是省級政府統一將該項目列入本省建設規劃的批文。大路條是由省級政府及項目最終投資方共同向國家發改委提出項目申請,由國家發改委遞交國務院會議通過后得到項目立項的批文。該過程比較漫長,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此外,BT 模式下,電站開發商需要有較強的融資能力,一般最低要求為 20%的自有資金+80%的銀行貸款。目前A股市場上的光伏制造企業所涉獵的下游光伏電站業務,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為其盈利模式。比如海潤光伏、綜藝股份、中利科技、向日葵等公司等。
而BOT模式和EPC模式則應用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對大部分企業來說,拿到EPC資質非常困難,需要較長的時間。而項目開發商在選擇工程建設隊伍的時候更傾向選擇具有一定電站建設經驗的企業(集成商),光伏制造企業很難在該領域很快具備競爭優勢。其二,絕大部分企業不想充當電站運營商。這一方面是由于光伏電站投資回收期一般長達8~15年,這些光伏制造企業在現金流壓力下等不起,更傾向獲得較快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國電價補貼政策每年都有新的變化,光伏企業無法確認1元/kw.h的上網電價執行年限,且長期來看,上網電價補貼下降是必然趨勢,民營企業不愿意冒這樣的風險。因此,目前傳統的中小光伏設備制造企業,一般更多的會選擇BT盈利模式。
風險驟升
目前,全球新能源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新經濟領域中耀眼的明星,從太陽能到氫能,從生物質能到頁巖氣。這種探索新的能量的供給方式會給目前的經濟以何種沖擊,我們相信是巨大的。但是新能源的發展也意味著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而且由傳統能源過渡到新能源的過程中,還涉及到經濟背景和產業環境的支持。
以當前的太陽能的發展趨勢來看,光伏組件在海外受到了相當大的銷售阻力,只有光伏電站是其中收益率最穩定和可觀的固定資產投資,且作為串聯光伏產業上游制造和終端應用的核心環節,光伏電站的建設對推動整個新能源產業升級和應用普及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樞紐作用。
但目前各方專家都對過度開發的國內光伏電站建設提出了預警。
電站的建設和運營本應是企業家的任務,但其愈來愈成為資本家的。目前大量電站建成卻未運營,就像新建卻空置的房屋,對整個產業來說,最終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產業危機。以下是記者根據目前光伏產業的趨勢總結做出的風險預估:
風險1:BT模式利潤率快速下降
由于BT模式的進入門檻較低,以電站建設平均成本15元/瓦計算,建成電站能以高于16.5元/瓦的價格轉售,其凈利潤率明顯高于嚴重虧損的傳統光伏制造業務。目前的電站轉讓市場已經成為買方市場,個中原因一是電站開發商快速增加,二是部分電力公司開始自己投資建設電站,而基金投資公司也日趨謹慎進行投資。BT模式的利潤模型顯示其核心在于把電站銷售出去,但是如果電站開發過度,越來越多的電站建成后卻會成為巨大的負擔。一旦電站賣不出去,制造商不僅將面臨資金占用壓力,其自身運營電站還可能導致虧損。此外,目前已建成的光伏電站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客戶超期拖延貨款的情況。據業內人士透露,光伏企業的這類債權已經達到“相當大的數字”,而一旦有光伏企業的資金鏈因此斷裂,其引發的連鎖效應很可能導致行業面臨新的嚴重危機。
風險2:補貼政策風險
除了價格戰和質量問題,電站開發盈利的最大問題——光伏并網、并網電價、補貼等方面政策,或不明朗,或仍待落地,都使企業面臨多方面風險未消。記者采訪中發現,很多企業主都形成了這樣的觀點:沒有補貼,光伏電站一定會死掉,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光伏補貼不能及時到位,會導致供應商、開發商、投資商之間的三角債,長此以往,企業就沒錢去做研發和質量改進,零部件的質量也會下滑,最后必然導致整個行業設備質量下滑。“兵馬未動,糧草需先行,補貼資金不解決,企業即便進行投資,補貼資金不到位也會成為產業鏈上游的噩夢。”
風險3:電站并網難
現在全國光伏電站遇到的問題都是電站好建、網難并。光伏電站多建在偏遠地區,電網未覆蓋到位,發出的電難以外輸。中國西部地區有很好的太陽能資源,有大片的面積適合建大規模電站,大型電站可能是一個優勢,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問題。西部是我國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工業偏少,用電量不多。其次是國家電網調度和接納新能源電力的能力還存在很多問題。
風險4:電站的質量風險
目前由于光伏企業的競相加入,光伏電站建設領域已出現了價格戰的苗頭。成熟的太陽能市場,投資者對于組件、逆變器、支架、變壓器、電纜等最重要的產品的質量應該非常關注,作為電站這樣的工業系統工程,其質保非常關鍵,所以目前在德國等太陽能建設的過程中,開發商都對EPC開發企業的資質進行嚴格的審查,保證施工的質量和組件安裝過程中不會對其衰減、隱裂、功率等造成損失。但是如果大量的組件制造商進入電站建設領域,如果發生規模性的價格戰,鏈條中的電站質量可能會出現問題。正常情況下,電站需要8年以上正常運營才可以收回成本。一旦某座電站的質量出現問題,影響的絕對不是一座電站,而是其所代表的光伏能源系統。
自國內光伏電站開建以來,融資難題便如影隨形,并逐漸成為光伏電站開發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光伏企業建設光伏電站,主要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來進行融資。
“光伏電站資金占用比較大,且回收期長,目前中國只有少數幾個銀行能夠提供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上長期貸款,民間資本不愿進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告訴《能源》記者,“貸款利率比較高,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再加上銀行貸款門檻高,需要對貸款額提供等額擔保,加大了融資的困難程度。”
而且,中國整體的融資環境不佳,融資結構也不合理。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紅煒分析道:“在目前的產業環境以及現行的金融監管政策下,在銀行貸款之外,多種融資形式如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都已不具備可操作的前提。”
相較于國有企業來說,民營企業融資的難度更大。“經過這幾年的產業整合,民營企業可用于抵押的資產包括一些擔保都已經用完了。”紅煒解釋說。
針對融資難題,今年3月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尤其是8月出臺的《關于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融資服務的意見》,在貸款年限和利率上都給予了優惠措施。融資情況正在好轉,但困境猶存。
新模式
據《能源》雜志記者了解,通常情況下,融資都是在電站建設完成之后才進行的,目前正在探索中的新融資模式也大多如此,如資產證券化和融資租賃模式。
紅煒介紹道:“國內光伏電站的資產證券化融資就是把已建成的光伏電站作為基礎資產(既有資產),把光伏電站的未來收益做成資產包,在融資市場上進行出售來獲取資金,再進行下一個光伏電站的投資建設。這是一種滾動式發展方式。”紅煒還補充說,做資產證券化的前提是必須有基礎資產,即光伏電站,而且該光伏電站必須是沒抵押的。目前這種模式正在探討之中。
與資產證券化融資模式相似的還有融資租賃模式。這種模式將已建成電站的未來收益作為抵押,從銀行或者投資公司獲取電站建設所需的貸款。
國電光伏市場與規劃發展中心項目經理朱亞楠說,國內的融資租賃模式是通過借鑒國外經驗而產生的,但實際上它與國外融資租賃的方法、模式還不是完全統一,或者可以稱之為中國式的融資租賃模式。
這種融資模式以前往往是針對金太陽工程項目來說的,在金太陽項目里用得比較多。當前階段國內分布式發電項目還沒有大面積展開,分布式電站將采用何種融資方式尚在摸索中。
目前,國電光伏正在嘗試另外一種融資模式。“首先,光伏電站要具備建設施工條件,即拿到了路條,并且經過詳細測算電站能夠擁有的收益率,等待開工建設,企業就可以邀請第三方進行融資,或者第三方參與建設,等于是BT(建設-轉讓)或BOT(建設-運營-轉讓)模式的延續。”這種融資模式被稱為第三方融資模式。
朱亞楠說,“如果投資方投資額度達到一定程度,將來電站可以直接由投資方持有,也可以建設企業代為運營。如果建設企業投資一部分,第三方投資一部分的話,就可以采取這種形式。例如,電站前幾年的運營期歸建設方所有,建設企業收回預期收益資金,再把電站轉給第三方投資商。”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第三方融資模式并非僅限于中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大型光伏地面電站也可以采用,只不過后者會要求投資商的背景實力雄厚一些。
有相關業內人士認為,其實光伏融資模式與商業模式之間并沒有一條很清晰的界限,有些模式是商業模式,但細究里面資金融通情況的話,它又可以算是融資模式。
據本刊記者最新了解到的消息,目前已出現一種新型融資(合作)模式,它不需要去尋找融資渠道,而是通過光伏合作組織或聯盟內部多家企業的合作,直接利用企業各自擁有的產品、技術,共同參與電站建設。
實際上,這種融資(合作)模式并沒有真正進行資金融通,相當于光伏電站建設所需資金是由多家企業墊付的,各企業有產品的出產品,有技術的出技術,聯合起來建設光伏電站。比如,有企業負責地勘及施工建設,有企業負責組件和EPC建設,也有企業負責逆變器、監控設備等電站的輔助耗材。幾家企業聯合把電站建設起來之后,由投資企業收購電站,把電站拿到交易平臺上賣掉。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企業各自的優勢,可以縮短電站建設及銷售的周期,也減少了企業投資光伏電站的資金壓力和風險成本。
規模化障礙
據《能源》雜志記者多方了解得知,盡管有多種新融資模式逐漸進入人們視線,但是,在國內創新發展新型融資模式面臨的風險很多,難度較大。
目前光伏企業、投資者對光伏產業本身的認識便有所偏差。孟憲淦認為,國內光伏發電要先規模化,再市場化,最后達到商品化。“現在政府做光伏發電,第一考慮的是先規模化,只有規模化了才能讓大家看到希望,覺得它還是有發展前景的。只有到了規模化,我們下一步才能做政策推動的市場化,在市場化過程中逐漸擴大應用范圍,由現在集中的工業園區、開發區發展到機關、事業、單位、學校、醫院、農村、家庭等等,然后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不斷依靠科技進步來降低成本,直到平價了不要補貼了,這個時候才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就是商品化了。”
按照孟憲淦的三個階段理論,國內光伏業剛剛起步,正處于初級規模化階段,市場尚未成熟,規模小,價格高;且目前國內對光伏的定位還是戰略性的新興產業,處于培育發展的階段,還要靠政策來推動,所以,“各方是否看好光伏業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和爭議。在投資融資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再深入加強調查研究,找到比較好的、適合中國國情的融資模式。”孟憲淦說。
而且,此前國內光伏業的負面報道較多,比如說惡性競爭、產品質量不好、龍頭企業資金鏈斷裂等等,尤其歐盟“雙反”后關于光伏企業的負面新聞很多,致使一些沒有涉足新能源行業、不了解新能源的投資方對光伏產業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產生了觀望態度,對新能源的信心不是很足,投資熱情不是很高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融資模式的創新。
另外,金融機構與投資方對國企與民企的態度區別,也是新融資模式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以第三方融資模式為例,它對國企、央企十分友好,而民企則基本上不大可行。因為中國光伏企業的壽命大概在十年左右,投資方會對企業是否會倒閉,或者項目能否建成等問題存有顧慮。而國營性的企業即使倒閉,還有上家公司可以追究,投資方的顧慮會少很多。
那么你有屋頂嗎?他們想用屋頂幫你賺錢。不管你是工商業企業主還是家庭居民。就在幾天前,平臺公測版正式。這也是國內首個光伏資源撮合交易平臺。
免費,賺錢,全民?或許在你看來,這實在是難以置信――分分鐘傳銷即視感――你看,會現場,所有人統一T-shirt,Boss們頻頻站臺“叫賣”,不時引得臺下捧腹。
開個玩笑。很顯然,事實絕非如此。
他們自詡光伏領域的“搜房網”,勢要打造一個將光伏電站項目與互聯網、投融資、保險風險、用電終端用戶等各環節相結合的網絡平臺。
“往淺的說,是我們幾個合伙人觀察到了商機,做這個平臺能掙到錢;往深里說,是我們發現了光伏電站行業的各種不成熟,各種痛點,各種劣幣驅逐良幣。我們覺得生態型平臺的出現,可以大大促進光伏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所以我們就做了。”全民光伏聯合創始人歐文凱解釋。
牽絆的痛點是什么呢?在公司董事兼COO劉楊看來,一是優質的屋頂資源,二是融資問題。而PV Plus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提供一個線上線下信息平臺,將優質的屋頂資源和投資商對接起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現狀。
最重要的,平臺向社會公眾開放,無論你是工商業企業主還是居民。
互聯網思維嘛,特點就是免費。如果你是業主,他們會免費幫你做這些:
免費提供技術勘查和評估,從技術和經濟層面看是否合適安裝光伏;
免費提供光伏電站設計方案服務,業主可以拿著方案招標安裝服務商或投資商;
免費為業主對接優質可靠安裝服務商;
免費為不愿意自己投資但想出租或享受優惠電價的業主對接優質可靠投資商。
當然,我知道,大家更感興趣的是如何賺錢。
我們用具體案例來說。
以上海地區1MW工業廠房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為例,占用屋頂面積1.5萬平方米。白天(8:00-16:00)工業10KV用電加權平均電價為0.93元/kwh,自發自用比例70%(光伏電力70%自用,30%余電上網),年滿發小時數為1150小時。
你有三種合作模式可選:
模式一:屋頂企業自投自建,獨享光伏項目收益;
模式二,第三方投資公司投資建設,屋頂企業通過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購買優惠綠色電力,節省電費支出;
模式三,第三方投資公司投資建設,屋頂企業通過出租屋頂面積獲得租金收入。
當然,如果你沒有屋頂資源,但知道哪位熟人有合適的屋頂資源,可以通過全民光伏平臺進行推薦,自己也就成為了中介,賺取中介費。
很多人說互聯網平臺是一個燒錢的行業,尤其在前期基本是虧錢的狀態,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從“先驅”淪為“先烈”。那么對于全民光伏這樣一個平臺呢?他們怎么賺錢?
在劉楊看來,如果一個模式靠“燒錢”才能運營,就不能稱之為商業模式,PV Plus不會靠“燒錢”生存下去。
他們認為分布式光伏是未來能源利用的方向,PV Plus的服務是業界所需要的。
然而,在光伏產業陷入“寒冬”之際,光伏電站的融資項目也無奈“遇冷”。眼下,諸多商業銀行對光伏電站望而卻步。
受困“一刀切”
光伏電站的融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融資期限長。一般情況下,電站要經過八年左右的時間才可盈利,前期需要資本的不斷投入;其次,我國光伏電站的技術門檻較低,加之分布式發電試點執行、推廣,會導致投資者在規模和行業上出現多元化。那么,對于諸多試圖進入光伏電站的中小企業來說,融資缺乏相應的抵押擔保物、弱化抵押擔保需求的愈來愈明顯。
但受累于光伏上游產業的產能過剩,商業銀行對光伏電站紛紛關閉了大門。“總體來講,整個銀行系對光伏電站存在一定的偏見,沒有區分光伏電站與組件生產體,而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凡涉及太陽能的均避之不及,這是光伏電站融資的一大難點。”瀾晶資本合伙人劉文平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道。
除此之外,劉文平介紹:“受限于電網結算不及時以及限發的問題,光伏電站并不能被當成固定收益產品,其資產流通性也很差。目前來說,銀行不能僅僅以電站作為抵押,還需要第三方進行擔保。”
對于銀行融資渠道之外的融資方式,也多由于光伏產業深陷困境,而對光伏電站的融資暫收拳腳。
融資需求與融資環境如此不匹配的情況下,光伏電站融資之難可想而知。
穩定收益是關鍵
實際上,出于對資本的訴求,對投資者來說,只要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率明顯高于銀行的貸款利率,就會有大量資本進入光伏電站投資這一領域。據了解,如果其穩定收益率達到10%,至少有幾百億元資金會快速進入(不包括可獲得的銀行貸款部分),如果可以解決保險和貸款,總資金規模足以投資幾十吉瓦的光伏電站。
劉文平說:“資金是有的,不怕收益率低,就怕回報不穩定。”獲得資本,緩解融資難題的前提,關鍵是確保光伏電站收益的穩定性,這又取決于發電量和電費收益的穩定性。針對于此,光伏電站產業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在限發和結算方面獲得政策支持。光伏電站的產品是電,只要政策得當,其受經濟周期的影響較小,收益的穩定性就有保障。目前,光伏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還有相當大的空間。
劉文平介紹,確保光伏電站收益穩定的最根本的條件,就是政策的支持。第一,保證電量全額收購。在國外,比如德國,都采取這種方式支持光伏電站的發展。第二,保證電費及時結算。據了解,能源局和財政部已正在研究相關政策,電網公司直接和電站對接,按月結算。“如果這個政策可以通過研討并推行,對光伏電站來說是很大的利好。當然,隨著未來脫硫電價的上漲和電力交易市場的發展,收益率有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除卻政策的支持外,劉文平強調,保證收益的穩定性還需要電站關注風險,并建立、完善風險防范和轉嫁機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建設前期,要有體系化的方案。“很多企業在合同、并網方案等沒有落手就開始投入建設電站,后期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如果真想做可融資的電站,就需要把電站未來收益情況和整個融資方案先想清楚,有解決并網、發電、獲取有合理收入的一攬子方案。”
第二,對電站的建設質量進行控制。一般情況下,借助EPC公司,在設計、采購、建設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規劃。“如何布線、如何放置、逆變器房怎么建設、向誰購買關鍵設備等等,只有這些控制好了,才能保證發電性能,穩定收益。”
第三,梳理風險,實現風險轉移。對于銀行而言,發放貸款的前提,是項目的風險可控。對光伏電站來說,這就需要其項目投資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少。“光伏電站可能遇到的風險主要有政策風險、并網風險、付款風險、技術風險、氣候風險、場地風險及投資人破產風險等。對于政策風險、付款風險、并網風險,在日后可以通過政策調整予以解決,這也是光伏電站目前最期望得到的支持。而對于技術風險和場地風險,需要在建設電站前期就做好充分的調研和思考。在投資人破產方面,則需要電站通過財務制度設計,將單獨資產和母公司主業資產相隔離,進行資產獨立核算。這樣,即使母公司破產,電站也可以單獨存在,繼續產出。而在氣候風險方面,比如自然災害、光照少等,則需要保險去緩解。這需要由保險公司根據風險評估設計保險產品,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其他產品供應商、系統集成商和運維服務單位提供一定的產品質保或發電量擔保。”
尋求模式創新
種種因素交錯之下,基于公司信用和抵押擔保物價值的融資模式,很難滿足光伏電站的融資需求。因此,在保證電站收益穩定的條件下,還需要在光伏電站融資模式上有所創新。
“光伏電站融資不能只找國開行進行項目貸款,國開行是政策指導型銀行,只對重點項目提供支持。如果商業銀行也能支持的話,融資難題就會緩解很多。另外,在積極尋求商業銀行融資方式的同時,也需要通過創新尋找非銀行的機構支持。”劉文平說。
據悉,目前在光伏電站融資領域,有兩種創新的做法。一個是融資租賃,另一個是資產證券化。
融資租賃(Financial Leasing) 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種適應性較強的融資方式。據業內人士分析,融資租賃將為光伏產品提供更具選擇性的業務擴展模式,并充分發揮融資租賃公司特有的杠桿作用,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專業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但融資租賃先天存在一些風險,如來自產品市場、金融、技術、貿易等方面的風險,其是否可以完全滿足我國光伏電站的融資需求,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對于資產證券化,劉文平介紹說:“電站資產證券化融資中,電站估值與銀行估值不同,定價現值的形式以未來現金流折現。銀行一般以凈資產估值項目,并以一定比例折價貸款,即資產負債率有一定比例。”
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的80%以上出口海外市場,過度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導致行業風險很大。如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因西方國家消減對光伏產品的補貼,直接導致國內許多光伏企業倒閉。德國、美國和日本是光伏產業發展較快的國家,他們擁有很多知名的光伏電池生產商,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光伏產品終端消費市場。光伏發電作為綠色新能源,是解決全球性“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我國要實現光伏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積極開拓國內光伏應用市場。
我國光伏產業的確是遭遇了空前的壓力和挑戰,但是我們也看到,近幾年來國內光伏企業快速發展,我國光伏企業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升,隨著《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國內扶持光伏產業相關政策的相繼頒布,以及國際光伏市場的逐漸復蘇,目前正是國內光伏產業轉變運營模式、提升技術實力和綜合競爭力,走向健康、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一)推動市場重組,拯救光伏行業
據統計,2011年統計的光伏企業數為262家,2012年已經降至112家。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企業退出了光伏行業,一批技術水平低、轉換效率低、生產成本高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或者收購。2013年3月20日,經無錫市中院正式裁定,對無錫尚德實施破產重整。尚德破產是中國光伏產業最具風向標作用的信號,意味著政府不再無限制給光伏企業輸血,而是決定讓市場優勝劣汰,中國光伏產業進入重新洗牌期。中國光伏整合未必是壞事,它將促使資金和技術向更加有實力的企業聚集,在適當時機進行洗牌,反而會使相關行業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經過新能源行業的大洗牌之后,一批實力雄厚的企業脫穎而出,將憑借先進的技術和成功運作成為光伏領域的翹楚。危機過后,我國光伏企業去弱留強,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會更強。
(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避免惡性競爭
國外企業對我國太陽能電池反傾銷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價格上。雖然大企業表示產品價格高于成本,但有些企業為了搶得市場,確實存在低價銷售的行為,這也反映了長期依賴出口的光伏行業各自為戰、組織松散的現狀。我國光伏行業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如何“做大”,而是如何“做強”的問題。中國的光伏企業想要獨霸江湖是不太現實的,而是需要和對手,甚至是歐美的企業合作,共同分享市場和技術的發展與繁榮。我們需要的是在國內光伏行業里培育一批優秀企業,進而帶動營造一個良好的的市場環境,制造最好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締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品牌。
(三)加大技術研發,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這次光伏產業危機中,受沖擊最小的是上游掌握硅料提純核心技術的大企業,受沖擊最大的是中下游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商,作為世界第一太陽能電池生產大國,我國光伏企業損失最大。國內光伏電池生產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賴進口,而且生產設備也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源頭受制于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光伏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我國光伏行業必須加大技術研發、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改進生產工藝,完善自主產業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綜合競爭力。只有國內光伏行業的技術提高了,才能保證我們國家的政府財政補貼更多的變成國內光伏企業和用戶的實惠。
(四)轉變經營模式,降低生產成本
經過競爭淘汰,資金和技術將進一步向大型企業聚集,促進這些企業建立更加完善的光伏產業鏈,進行垂直一體化經營。保定英利公司是國內第一家擁有完整光伏產業鏈的企業,主要從事硅料、晶體硅硅錠、硅片、太陽電池、組件、控制一逆變器、光伏系統工程及光伏應用產品的研究、制造、銷售和服務。通過建立完整產業鏈使光伏產品從各個環節降低生產成本,增厚企業利潤,確保產品質量,提升抗風險能力,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發展光伏全產業鏈可以改善無序競爭和盲目擴張的狀況,符合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擇優扶優”政策,有助于整個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建立堅強智能電網,規范光伏應用系統平臺
關鍵詞:光伏扶貧;分布式光伏電源;規模化光伏電站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15
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決定用6年時間組織實施光伏扶貧工程,為7000萬貧困人口提供綠能、陽光、可收益的精準扶貧方案。因偏遠貧困地區電網條件較差,光伏電源投入運行面臨著諸多技術難題,如何保障光伏電源和農村電網長期安全、穩定、可靠、低成本運行,已成為政府、研究機構和光伏企業等關注的熱門課題。
本文首先介紹國內光伏扶貧的實施模式,分析其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收益;接下來討論薄弱農網下光伏扶貧所面臨的技術問題;最后以某特困地區為例,結合當地條件提出戶用分布式光伏電站和規模農業/漁業光伏電站兩種實施方案。
1.實施模式
《光伏扶貧試點實施方案編制大綱》原則上要求當地多年平均太陽能總輻射量≥4500MJ/m2,依據貧困地區產業經濟、人口、能源、電力等發展現狀以及特困戶屋頂、荒山坡及土地資源利用條件,初步確定采取3種光伏扶貧實施模式。
(1)用戶分布式光伏發電模式。分布式光伏發電單機容量≤5kW,對安裝屋頂和可用面積有明確的下限值。建議鋼筋混泥土現澆平屋面的活荷載≥2.0kN/m2,屋頂可利用面積≥8m2/kW。
其他屋面形式可參照以上數據進行折算。
(2)基于荒山坡的規模化光伏電站模式。建議10MW固定傾角光伏電站的占地面積≤30萬m2,且考慮項目實施地的交通運輸及施工條件,以及該區域內適應光伏電站建設運行的人才、裝備等技術儲備條件。
(3)基于農業設施的光伏發電模式。依托建筑物可承載的光伏建設類型,確定系統安裝容量,并附典型系統的擬安裝現場圖。建議200kW固定傾角小型電站的占地面積≤12000m2。
3.全壽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兼顧國家、地方政府和貧困戶等多方主體的投資和收益,考慮國內光伏發電的常見運營方式,對光伏扶貧項目進行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效益計算,其經濟性評價流程如表1所示。
(1)在資金投入方面,貧困戶可自籌1/3,若確有困難,可申請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其余資金由試點縣負責籌 措;也可由建設企業投資,但投產6年內發電收入的1/3歸建設企業。
(2)在運行維護方面,前8年運行維護由建設企業負責,8年后運行維護費用從發電收入中拿出0.02元/(kW?h),建立運行維護基金。
(3)在發電收益方面,電站建成20年內,戶均每月發電收入200多元,全年累計收入將超過2500元。
4.技術風險分析
受光照時間分布不均衡和氣象變化條件的影響,光伏電源輸出具有間歇、波動、隨機等特點,而扶貧光伏電源多集中在偏遠薄弱的農網末端,對功率平衡、繼電保護、供電可靠性、用電規劃等會產生較大影響;另外,光伏滲透率、諧波傳輸和放大特性、母線節點電壓波動和閃變值等電能質量問題也已成為備受專家關注的技術要點。
5.光伏扶貧實施方案
湖南某少數民族特困地區某縣的多年氣象資料統計結果顯示,當地年平均日照時數1758小時,無霜期308天,年平均氣溫18.5℃,平均風速1.4m/s。參照總輻射量與年均日照時間表,該地滿足國家光伏扶貧在光照條件上的原則要求。
根據上述情況,優先支持用電量較大、電網接入和消納條件較好的地區作為優先扶貧對象,結合投資規模、地域限制等因素確定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建議該縣光伏扶貧工程的實施方案采用以下2種方案,效果見圖2。
(1)實施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精準扶貧方案。支持已建檔貧困戶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增加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
(2)因地制宜開展農業/漁業光伏扶貧。利用貧困地區的荒山荒坡和水塘,建設農業光伏大棚或漁業光伏電站等規模化光伏電站,發電收益按比例補貼當地貧困人口。
此外,為了促進當地落實上述實施方案,先對部分特困戶開展屋頂的加固改造工作;提前對部分貧困村落進行農村配電網升級改造,用以增加規模化光伏電站的可接入容量。
參考文獻:
[1]王 雨.光伏發電在我國農村及偏遠地區的推廣與利用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 2012.
[2]蘇 劍,周莉梅,李 蕊.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3,(34):50-56.
關鍵詞:太陽能電池;并網發電系統;選型
Abstract:TianJin West Railway Station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 cooperates with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and the construction unit leases rooms of TianJin West Railway Station for solar equipment room.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olar photovoltaic component selection, layout, power prediction and economic and technic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ject, so as to achieve 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and the construction unit the win-win effect, achieve energy-saving green building concept of TianJin West Railway Station.
Keywords: solar photovoltaic component; Grid-connected generation system; Selection of
中圖分類號:TM914.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項目概況
天津西站是京滬高速鐵路五個大型節點車站之一,是連接東北、華東重要的交通樞紐。京滬、京津城際、津秦、津保引入天津西站,車場規模13臺26線。站房南北全長382米,東西282米。
天津西站站區內建筑占地面積大,無高大建筑,是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場的理想場所,尤其是面積約7.5萬平方米的兩側站臺雨棚,周圍沒有任何遮擋,從建筑布局和結構形式上分析,無站臺柱雨棚區屋頂平坦,無突出雜物,適合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電池組件和雨棚的光伏建筑一體化設計。輔樓區和裙房區太陽光照受到站房主體影響,太陽能設計采光條件較差,不適合敷設太陽電池板。
圖1 天津西站雨棚太陽能電池板布置整體效果圖
天津位于華北平原,日照時數多,太陽輻射能富裕,光照條件優越。年平均日照時數 2699.11h, 歷年各月日照時數最長月份出現在5月為10.1小時,最短月份在12月為5.6小時,十分利于發展太陽能新能源。
本項目的安裝總容量為1883.84kWp,年發電量為233.47萬kWh。
在主站樓兩側的雨棚頂上建設建筑一體化的光伏發電場,根據雨棚的面積大約可敷設2MW 左右的太陽能薄膜電池組件,東西雨棚的電池組件布置輪廓呈蝴蝶翅膀的形狀,與西站主體結合仿佛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十二五”配電網規劃(技術原則)指導意見》,并綜合考慮西站周邊地區電網結構以及電網內現有電壓等級配置等因素綜合確定,接入電網系統采用10kV高壓并網。由于存在將來的售電許可以及產權劃分等問題,本項目不接入鐵路西站配電所,而是通過一回10kV電纜線路并入天津市城西供電分公司管轄范圍內的西站35kV變電站114間隔。
為獲得政府補貼,光伏設備的選型需滿足《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技術要求。
天津西交通樞紐作為天津對外的一個重要的現代化門戶,對維護天津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更好地向世界宣傳和展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綠色環保的理念。本項目不僅能為天津增姿添彩,還將成為我國城市建筑一體化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領域的新標志和里程碑之一。
2 太陽能發電并網系統的建設
2.1 并網系統
本項目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包括太陽電池陣列、直流匯流盒、直流匯流箱、并網逆變器、交流配電、升壓變壓器、10kV高壓柜等部分。
太陽能通過光伏組件轉化為直流電力,再通過并網型逆變器將直流電能轉化為與電網同頻率、同相位的正弦波電流,并入電網。
2.2設備選型
2.2.1光伏電池的選型
眾所周知,非晶硅組件電池透光度可從5%到75%,當然,隨著透光性的增加,光伏電池的轉化效率會隨著下降,運用到建筑上的最理想的透光度為25%。非晶硅組件電池在弱光響應、高溫性能等方面有優勢。非晶硅電池工作中受環境影響小,而晶體硅電池如果其中一小部分被遮擋,會產生熱斑效應,這將極大的降低整個組件的功率輸出。
根據本項目的特點,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選型根據以下幾點確定:
1)雨棚屋面的建筑結構形式弧度較大,非晶硅組件尺寸小便于保持屋面建筑效果。
2)雨棚屋面為鋁合金板材,組件通過鋁合金鎖夾及龍骨固定在雨棚屋面上,在陽光直接照射下雨棚屋面與組件溫度同時升高,非晶硅薄膜電池發電效率受溫度影響較小,所以選用非晶硅薄膜電池與晶體硅電池相比可以增加單位功率發電量。
3)晶體硅電池生產過程的能源消耗比非晶硅電池高,非晶硅電池能量回收周期短,更具綠色意義。
根據以上分析和比較,本工程選用非晶硅薄膜電池組件。選型分為兩種,一種為雙層浮法夾膠玻璃封裝方式非晶硅電池組件,一種為柔性非晶硅薄膜電池組件。兩種電池組件基本參數如下:
剛性玻璃光伏組件主要參數見下表:
表1 剛性玻璃光伏組件主要性能指標
柔性薄膜光伏組件主要參數見下表:
表2 柔性薄膜光伏組件主要性能指標
2.2.2并網逆變器
根據不同的電池組件,以及電池組件的角度不同,采用逆變器250kVA四臺、100kVA十臺。目前國內大容量并網逆變器中,100kVA和250kVA 的并網逆變器的相對比較成熟,已經投運的數量較多,性能較好。
主要性能參數見下表:
表3并網逆變器主要性能參數
2.2.3就地升壓設備
太陽能發電本身是綠色能源,本工程升壓設備考慮采用節能環保的非晶合金變壓器,兩者相結合,能給用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節能環保效應。本期工程采用2 臺1000kVA 容量的非晶合金升壓變壓器,由380直接升壓到10kV,分成兩路送至開關站,10kV 母線匯流后直接送至電網。
2.3系統安全和保護
2.3.1光伏電站側主要保護
非晶合金升壓變壓器在升壓變出口處配置帶電顯示器。電網側配置避雷器。
逆變器具有防雷裝置,具備雷擊防護告警功能、安裝有光伏系統專用的防雷裝置。
逆變器具備極性反接保護、短路保護、孤島效應保護、過熱保護、過載保護、接地保護等,裝置異常時自動脫離系統。保證了系統的安全及可靠性。
2.3.2公用電網變電站系統保護
在公用電網變電站相應10kV 線路上配置一套三段式電流保護、零序電流保護。
2.4投資運營模式
設備用房設置在西站主體內,土建費用不計入本項目,是以每年向鐵路天津西站交付租賃費的形式租用設備用房。雨棚屋面的太陽能電池板沖洗系統承包給西站物業公司,按照次數付款。電站的運營、維修、監控由投資方委托其企業旗下某熱電廠,項目試運營前期間電場派人在現場值守,監視電站運營情況,待光伏電站進入穩定運營期,在熱電廠通過監視系統對光伏電站遠程監視。
3 環境效益
光伏發電是一種清潔的能源,既不消耗資源,同時又不釋放污染物、廢料,也不產生溫室氣體破壞大氣環境,也不會有廢渣的堆放、廢水排放等問題,有利于保護周圍環境,是一種綠色可再生能源。本項目新增裝機容量為1883kWp,年平均上網電量約200萬kWh,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廠相比,每年可相應地減少燃煤所造成的二氧化硫(SO2)14t,氮氧化合物(NOx)6t,煙塵114t,減輕排放溫室效應性氣體二氧化碳(CO2) 1830t。此外還可節約用水,減少相應的水力除灰廢水和溫排水等對水環境的污染。由此可見,光伏發電場有明顯的環境效益。
4 結論
本項目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改善能源結構、促進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標志性項目,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約能源的要求。對促進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的開發與利用,推進光伏產業發展和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項目采用先進的建筑一體化設計理念,將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與現代建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城市太陽能光伏發電工程建設的最高水平和發展方向。
本項目與天津西站站房主體工程建設同步設計、同步施工,與鐵道部的這種合作模式達到了雙贏的效果,具有很好的示范實踐作用,可以在今后的鐵路、地鐵及市政領域推廣。
參考文獻
[1]田瑞環等,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電力,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1
[2]任元會等,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3]任慧等,京滬高速鐵路天津西站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天津, 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2011.4
2013年10月8日清晨6點20分,全球最大光伏企業英利集團的董事長苗連生身著藏青色工裝來到保定英利集團(下稱“英利”)廠區大門口,他面帶笑意,向每一位進入廠區的員工問候 “早上好”。員工心里清楚,這不是在“問早”,而是在“督戰”。
今年8月5日,苗連生決定帶領企業從上游光伏組件制造進軍下游光伏電站,他將此稱為“大決戰”。
3年內搶占全國5成光伏電站
英利顯得很是激進。苗連生提出,英利未來的發展重點將向發電領域拓展,市場重心向國內轉移。他要求,英利在兩年內進入國內下游發電企業中的前兩名,進入國際新興市場綜合指數前10。
今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光伏國八條”),要求未來3年,全國光伏發電(包括地面電站和分布式發電)年均裝機10吉瓦(1吉瓦等于1000兆瓦),到2015年總裝機要達到35吉瓦。而英利的計劃是,未來5年,英利地面電站裝機達到13~15吉瓦,分布式發電裝機為2吉瓦。從占總裝機半數的地面電站來看,英利幾乎占據全中國未來地面電站的一半規模。
2012年,英利雖然生產了全球最多光伏組件,但組件出貨量也只有2.3吉瓦。苗連生13~15吉瓦地面電站的目標讓英利管理層“壓力山大”。
過去,大型電力企業在國內都曾有過光伏地面電站的宏偉藍圖,但最終未能實現。但此次,苗連生進軍下游的態度非常堅決。
7月23日,誓師大會之前,在苗連生召開的管理層會議上,對于“大決戰”的思路,有的與會副總和核心部門負責人臉露難色。苗連生當眾表示,“這是英利的大戰略,不能毀在幾個人手里,不行就換人!”
苗連生對決戰下游并非一時之興。苗連生堅信,如今,光伏電站的投資運營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光伏行業的春天來了。
近段時間,國務院在之前扶持光伏產業發展的“國六條”基礎上再出臺“國八條”,電網公司為上網提供支持、國開行等金融機構鼓勵下游電站開發、光伏上網電價政策出臺、光伏補貼落實……此時,光伏電站的投資開發已是一馬平川。而且,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出臺,新一輪的“煤改氣”、“煤改電”政策開始實施,未來在中東部城市,火電站將越來越少,這正是光伏電站的機遇。
相比3%甚至更低的光伏組件利潤率,下游電站投資回報要好得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透露,“目前,電站在投資運作的20年中,前8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投資回報可以達到7%~9%,而分布式(電站)能達到12%~17%”,但由于分布式電站規模小,又因屋頂資源分散,企業更愿意投資大型地面電站。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后, 7月21日,苗連生宣布,在英利銷售總公司旗下成立云南、廣東、廣西、陜西、山西、河南、湖北、山東、河北等10個省級公司,因地制宜在這些地區進行下游電站的開發。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苗連生親自帶隊赴云南、廣西等多個省份進行資源考察及電站選址,行程40000公里,英利的主要部門開始在全國各地“地毯”式地搜索可利用的項目地塊。
“按照2017年之前的規劃,直接投資超千億元人民幣,可能帶動近萬億元的間接投資。”英利宣傳部部長王志新告訴記者,英利有著13~15吉瓦的地面電站目標規劃,按照1兆瓦需要1萬平米的面積計算,未來5年英利需要的“圈地”面積將超過15萬畝。英利集團副總經理王亦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英利目前已經初步鎖定1吉瓦的地面電站項目,預計年底將有200~300兆瓦的項目開工。
一場不輸的“局” ?
投資電站并非毫無風險,但即便失敗,栽在電站建設上的第一人肯定不是苗連生。
GSF(尚德控股的一家海外股權私募投資基金“環球太陽能基金”)是尚德運作海外電站的抓手,今年3月,GSF為了獲得國開行貸款用以開發歐洲電站,不惜偽造“反擔保”憑證,最終讓提供擔保的尚德電力不得不償付今年3月到期的5億多美元可轉換債,致使無錫尚德破產。今年9月19日, GSF又因電站項目違規,其建造的37個太陽能電站被意大利布林迪西法院查封。
“GSF是尚德破產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的尚德資金鏈本身已經出現問題。”蘇州保利協鑫光伏電力投資有限公司的一位高層對記者如此分析。而對于此次英利在下游電站領域的舉措,他認為,這反而是一個不輸的“局”。
據了解,目前,英利的電站投資運營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英利利用自有資金(主要為銀行貸款)或引入資本共同投資電站,通過發電獲得收益,或轉售電站回收投資;第二,英利為電站投資商提供設計、產品、安裝等工程總承包服務;第三,英利為電站投資建設方提供光伏組件。
在一位電力企業的電站負責人看來,英利志在必得:首先,按照英利每年開發3吉瓦地面電站的計劃,英利的產能幾乎能夠全部消化在自營電站上,這幾乎完全化解了英利產能過剩的危機;其次,英利自行完成電站的設計、組件供應、設備采購、建設、運營等,建設完成后,電站必將實現增值;最后,英利“大決戰”的另一個潛在結果就是,以銀行貸款換取持續的現金流。
電站作為可以獲取銀行貸款的有力資產,必將緩解英利下一步投資中的資金問題,如果電站投資建成后出現現金流問題,轉售電站也能即時回收資金。
一位地面電站的行業人士如此比方:英利籌資10元人民幣建設電站(其中可能8元來自銀行,自有資金2元),每瓦電站需要8元建設成本,還有2元可以作為流動資金。在8元的電站成本中,4元為光伏組件成本,最終可形成英利組件業務的營收并實現2元的利潤,這2元的組件利潤加上電站上網售電收益,減去銀行本金和利息,就形成了之后每年英利的盈利。而如此以來,英利不僅獲得了現金流,解決了燃眉之急,而且可以通過售電賺錢,獲得長久發展。
“缺錢”的尷尬
英利的“戰役”并非是坐等收錢的游戲,其最大的考驗就是資金。一般來講,地面電站1瓦的投資成本為8元人民幣,英利未來5年的15吉瓦將投資120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年投資240億元人民幣。
苗連生對外坦言,目前中國光伏行業的最大問題是資金問題。自2011年下半年歐美取消和減少光伏補貼以來,英利幾乎虧了個底朝天,之后企業業績逐步好轉,才挺過寒冬。據英利綠色能源的財報顯示,2012年,英利的凈營收總額為113.919億元人民幣,但凈虧損為30.644億元人民幣,今年一、二季度,英利的凈虧損分別為6.118億元和3.208億元。
孟憲淦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12年,光伏行業前10家企業的負債達1000多億元人民幣,這些債務可能還需要1~2年才能消化。
2012年中報顯示,346家有可比數據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下降的有134家,其中30家降幅超過50%。這當然與全球經濟放緩等大背景有關。但在一個市場上,近四成公司業績下滑,與其“高成長性”的美好設想已相去甚遠。更何況,許多創業板公司上市時的發行市盈率高得令人咋舌。
更有甚者,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下滑至虧損。這樣的創業板公司有9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家。情況最嚴重的是昔日明星股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向日葵),虧損近1.7億元。
向日葵:行業低迷 遭遇寒冬
這家浙江紹興的光伏制造商創立于2005年,由香港優創國際投資集團組建而成,其技術全套從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引進。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68億元,同比下滑227.47%,成為上半年虧損額最大的創業板公司。2010年8月上市時的發行市盈率近75倍。
點評:
今年上半年,隨著歐債危機持續蔓延,國際經濟形勢整體下行,各國政府紛紛下調補貼政策,美國自去年10月份起發起對中國產晶硅光伏電池產品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公司產品銷售價格在行業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大幅度下降。
全球光伏市場在萎縮,產能過剩讓光伏行業陷入困局,處于該行業的公司無疑正遭遇漫長的“寒冬”。
國聯水產:出口對蝦受挫
該公司從事對蝦、羅非魚等水產種苗選種育種、飼料、養殖、加工及銷售。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6944.81萬元,同比下降547.28%,是業績降幅最大的創業板公司。
點評:
在主要對蝦產國豐產的沖擊下,公司出口對蝦的銷售價格大幅度下降。同時,庫存原材料及庫存產品的成本高企,進一步壓縮了公司的利潤空間。而募投項目大多未發揮經濟效應,也使公司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自2009年以來,該公司收入逐年提高,毛利率卻逐年下降,導致凈利潤不斷下滑。2011年毛利率已降至10%以下,如此下去前景堪憂。
天龍光電:光伏委靡 訂單下滑
該公司主要產品是單晶硅生長爐、單晶硅切斷機等光伏設備,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近5266萬元,同比下降185.87%。
點評:
作為光伏設備企業,該公司同樣受到光伏行業不景氣的影響。2009-2011年毛利率均在35%以上,而今年上半年只有不足10%。
恒信移動:上市后急速變臉
該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手機終端、運營商業務、手機軟件和應用等。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近1441萬元,同比下降186.49%。該公司去年上半年也呈虧損狀態。
點評:
因寄生于中移動而備受詬病的恒信移動,其業績自2010年上市起便急速變臉,過去兩年凈利潤均同比大幅度下降三成以上。今年上半年,運營商銷售結構性變化拉低了毛利率。
高新興:投資趨緩 競爭激烈
該公司主營通信基站/機房運維綜合管理服務系統,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近947萬元,同比下降近192%。
點評:
該公司上市于2010年,募集金額達到5.81億元,超募3.19億元。對于虧損的原因,公司解釋是通信運營商基站/機房運維綜合管理投資趨緩,市場競爭激烈;同時,公司視頻物聯網產品投入較大,收入相對滯后。
堅瑞消防:價格下滑 成本上升
該公司主營消防產品,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823.8萬元,同比下降了近248%。
點評:
目前國內自動滅火產品廠家不斷涌現,市場上競爭日益惡化,價格戰嚴重。公司主要產品S型氣溶膠產品單價下降,與此同時公司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同比增長,人工成本亦上升較大。
菇木真:供應量大增致價格下滑
該公司主營業務為鮮品食用菌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674萬元,大幅度下降123.92%。
點評:
隨著社會投資大量涌進工廠化食用菌種植,2012年上半年工廠化產品市場供應量大幅度增加,市場需求并沒有同步增長。
三五互聯:控股子公司虧損
該公司通過SaaS模式,提供企業郵箱、電子商務網站建設、網絡域名、辦公自動化系統(OA)等軟件產品及服務。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545萬元,同比下降142.26%。
點評:
公司解釋虧損稱是由于人力成本、市場營銷與推廣費用的增長,以及控股子公司廈門三五互聯移動通訊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億中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半年度虧損。
鼎漢技術:行業波動致項目執行少
該公司主要業務包括軌道交通信號智能電源系統等。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154.79萬元,同比下降104.13%。
點評:
行業大環境波動,上半年公司項目執行較少。一方面,受2011年動車事故等因素影響,國家鐵路投資有所放緩;另一方面,地鐵項目執行周期較長,大多尚未執行。
融資
瑞金麟:A輪拿到近千萬美元
黑馬大賽夏季賽企業:瑞金麟網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創始人: 王戎、安士輝、洪斌、曲飛宇
盡管目前是電商的寒冬,但依然不乏拿到投資的幸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