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安全的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待遇。”《勞動法》、《礦山安全法》和《煤炭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對從業人員在獲得勞動保護和防護用品、參與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人身自我保護和緊急避險等方面的安全生產權利,也有相關規定。總的來說,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較好地得到了法律保障。
但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產力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比較低。我國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保護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缺乏法律規范,一些生產經營單位和業主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惜以犧牲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權利甚至生命為代價,剝奪、限制、侵犯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權利的現象普遍存在。一是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對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的現行法律規定比較原則,權利保護的廣度和力度不夠。二是從業人員的自我保護和維護權利的意識較差。許多從業人員不知道自己應有的權利以及如何行使、維護自身的權益。三是一些業主利用有關法律規定不健全,故意規避法律,剝奪、侵犯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有的老板與從業人員簽訂非法的“生死合同”,利用貌似合法實為非法的形式剝奪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四是侵權責任追究的規定不明確,難以依法監管。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不相容,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社會主義法制精神不相容。因此,要真正保障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必須通過相應立法加以確認。
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基本權利
《安全生產法》第六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依法獲得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并應當依法履行安全生產方面的義務?!狈少x予從業人員有關安全生產和人身安全的基本權利,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項:
(一)享有工傷保險和傷亡的求償權。從業人員在生產經營作業過程中是否依法享有獲得工傷社會保險和民事賠償的權利,是長期爭論而沒有解決的問題,而由此引發的糾紛和社會問題極多?!逗贤ā冯m有關于從業人員與生產經營單位訂立勞動合同的規定,但沒有關于載明保障從業人員勞動安全、享受工傷社會保險事項,沒有關于從業人員可以依法獲得民事賠償的規定。由于對事故受害者的撫恤、善后等經濟補償的法律規定很不完善,很多生產經營單位沒有給從業人員投保,現行的撫恤標準較低,不足以補償受害者傷亡的經濟損失,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一旦發生事故,不是生產經營單位拿不出錢來,就是開支沒有合法依據。許多民營企業老板一走了之,或是“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把“包袱”甩給政府,最終受害的是從業人員。
《安全生產法》明確賦予了從業人員享有工傷保險和獲得傷亡賠償的權利,同時規定了生產經營單位的法定義務。《安全生產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與從業人員訂立的勞動合同,應當載明有關保障從業人員勞動安全、防止職業危害的事項,以及依法為從業人員辦理工傷社會保險的事項。生產經營單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與從業人員訂立協議,免除或者減輕其對從業人員因生產安全事故傷亡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第四十八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人員,除依法享有獲得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钡谒氖龡l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必須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為從業人員繳納保險費?!贝送?,法律還規定對生產經營單位與從業人員訂立協議,免除或者減輕其對從業人員因生產安全事故傷亡依法應承擔的責任的,該協議無效,并對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以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安全生產法》的上述規定,明確了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從業人員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和傷亡求償的權利。法律規定的這項權利,必須以勞動合同必要條款的書面形式加以確認。沒有依法載明或者免除或者減輕生產經營單位對從業人員因生產安全事故傷亡依法應承擔的責任的,是一種非法行為,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第二,依法為從業人員繳納工傷社會保險費和給予民事賠償,是生產經營單位的法定義務。生產經營單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免除該項義務,不得變相或者以抵押金、擔保金等名義強制從業人員繳納工傷社會保險費。
第三,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從業人員首先依照勞動合同和工傷社會保險合同的約定,享有獲得工傷賠付的權利。受害者除了依法獲得工傷社會保險補償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應當給予賠償的,從業人員或其親屬有要求生產經營單位給予民事賠償的權利,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履行相應的賠償義務。否則,受害者或其親屬有向人民法院和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
第四,從業人員獲得工傷社會保險賠付和民事賠償的金額標準、領取和支付程序,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有關規定。從業人員和生產經營單位均不得自行確定標準,不得非法提高或者降低標準。
《安全生產法》的上述規定,徹底否定了所謂“生死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吧篮贤钡膶嵸|是私營企業老板利用法律不夠健全和從業人員的無知和無奈,逃避因事故造成的從業人員傷亡的經濟賠償責任。這是嚴重侵犯從業人員人身權利和經濟權利的違法行為,必須依法查處。
(二)危險因素和應急措施的知情權。生產經營單位特別是從事礦山、建筑、危險物品生產經營的和公眾聚集場所,存在著各種對從業人員生命和健康帶有危險、危害的因素,譬如接觸粉塵、頂板、突水、火險、瓦斯、高空墜落、有毒有害、放射性、腐蝕性、易燃易爆等場所、工種、崗位、工序、設備、原材料、產品,都有發生人身傷亡事故的可能。如果從業人員事先知情,就可以加強自我保護,遵守規章制度,避免事故發生或者減少人身傷亡?!栋踩a法》規定,從業人員有權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及事故應急措施。要保證從業人員這項權利的行使,生產經營單位也有義務事前告知有關危險因素和事故應急措施,否則就侵犯了從業人員的權利,并應承擔法律責任。
(三)安全管理的批評檢控權。從業人員對安全生產狀況尤其是安全管理中的問題和事故隱患最了解、最熟悉。只有依靠他們并且賦予其必要的安全生產監督權,才能做到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一些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安全問題熟視無睹,不聽取從業人員的正確意見和建議,使本來可以發現、及時處理的事故隱患不斷擴大,導致事故和人員傷亡;有的竟對批評、檢舉、控告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問題的從業人員進行打擊報復。針對這些問題,《安全生產法》規定從業人員有權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建議;有權對本單位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檢舉、控告。
(四)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權。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經常出現企業負責人或者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和強令從業人員冒險作業的現象,由此導致事故,造成人員大量傷亡。《安全生產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因從業人員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提出批評、檢舉、控告或者拒絕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狈少x予從業人員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的權利,不僅是為了保護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也是為了警示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和管理人員自覺照章指揮,保證安全。
(五)緊急情況下的停止作業和緊急撤離權。由于生產經營場所的自然和人為的危險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經常會在生產經營作業過程中發生一些意外的或者人為的危險情況。譬如從事礦山、建筑、危險物品生產作業的從業人員,一旦發現將要發生透水、瓦斯爆炸、煤和瓦斯突出、冒頂、片幫、墜落、倒塌、危險物品泄露、燃燒、爆炸等緊急情況并且無法避免時,首先要保護現場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栋踩a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從業人員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有權停止作業或者在采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后撤離作業場所。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因從業人員在前款緊急情況下停止作業或者采取緊急撤離措施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睆臉I人員在行使這項權利的時候,必須明確四個問題:一是危及從業人員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必須有確實可靠的直接根據,該項權利不能濫用。憑借個人猜測或者誤判而實際并不屬于危及人身安全的所謂“緊急情況”除外。二是緊急情況必須直接危及人身安全,間接或者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情況不應撤離,而應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三是出現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首先是停止作業,然后要采取可能的應急措施;采取應急措施無效時,再撤離作業場所。四是該項權利不適用于某些從事特殊職業的從業人員。譬如飛機駕駛人員、船舶駕駛人員、車輛駕駛人員等,根據有關法律、國際公約和職業規范,在發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下,他們不能或者不能先行撤離從業場所或者崗位。
設定從業人員安全生產義務的必要性
作為法律關系內容的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從業人員依法享有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法定義務,承擔法律責任。
由于從業人員違章違規操作引發責任事故的最多,其主要原因有四個:一是從業人員的法定安全生產義務不明確,無法可依。二是從業人員的安全素質差,責任心不強,違章違規操作。三是從業人員不履行法定義務所應承擔的責任追究的依據不足。四是有關責任追究的法律規定較輕,不足以震懾違法者。因此,有必要對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義務和法律責任作出明確的規定?!栋踩a法》的有關規定具有四個作用:一是明確了安全生產是從業人員最基本的法定義務。二是從業人員必須盡職盡責,不得違章違規摔作。三是從業人員不履行法定義務,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四是為事故處理及從業人員責任追究提供了依據。
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基本義務
《安全生產法》設定的從業人員安全生產基本義務,主要有四項:
(一)遵章守規,服從管理的義務。從業人員違反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是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產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從業人員在從業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服從管理……”根據《安全生產法》和其它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從業人員必須嚴格依照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作業。生產經營單位有權實施安全管理,從業人員必須服從。依照法律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不服從管理,違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的,生產經營單位給予批評教育,依照有關規章制度給予處分;造成重大事故,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二)正確佩帶和使用勞保用品的義務。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為從業人員提供必要的、安全的勞動防護用品,避免或者減輕作業和事故中的人身傷害。但由于一些從業人員缺乏安全知識,認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沒有必要,往往不按規定佩帶和使用或者不能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由此引發事故。比如煤礦礦工下井作業時必須佩戴礦燈用于照明,從事高空作業的工人必須佩戴安全帶以防墜落等等。有的從業人員雖然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但由于不會或者沒有正確使用而發生人身傷害的案例也很多。因此,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是從業人員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這是保障從業人員人身安全和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的需要。
關鍵詞:建筑施工企業;安全成本;成本優化
1安全成本的定義及安全生產的經濟意義
在我國,建筑施工業一直都是安全事故多發的行業之一。深層的原因在于管理者對安全的經濟含義、安全成本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認識不足。
對施工企業而言,安全的經濟意義在于:(1)通過防損、減損而直接產生經濟利益,因為事故造成的損失最終體現為工程成本。(2)通過保障生產、激發勞動者的創造力,間接地發揮增值作用。
建筑施工企業安全成本分類方法很多,從安全成本優化角度考慮,最典型的分類是將安全成本分為保證性安全成本和損失性安全成本。保證性安全成本是指為保證和提高安全生產水平而支出的費用,損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問題影響生產(或因安全水平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或因安全問題本身而產生的損失。其中,保證性安全成本包括固定預防費用、變動的預防費用和保險費用,損失性安全成本包括非保險費用。
事故所造成的無形損失體現在社會、企業、個人三方面,如對區域性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影響;對環境和公眾安全的影響,對企業內部勞動關系、商譽和形象的影響;對與之相關的市場和發展機遇的影響等。而最直接的無形損失是受傷亡者本人的生命價值、生活質量、精神和肉體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對其家庭造成的長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精神創傷。
根據安全成本的分類和內容,我們可以將固定的預防費用、特殊的預防費用和事故的保險費用集合在一起,定義為狹義的“安全投入(C)”,將變動的預防費用和事故的非保險費用集合在一起,并將其倒數定義成狹義的“安全產出(Y)”,這樣,我們就可以定義出一個狹義的“安全效益(E)”,即E=CY。從這一公式中,可以根據安全業績的情況,調整C和Y,以獲得最佳的“安全效益”。
施工企業在工程項目施工中,實行必要的安全投入與提高經濟效益是對立統一的,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企業為了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注重安全,給予必要的資金投入以避免或減少事故的發生。一個企業安全工作搞得好,沒有事故發生,也就沒有發生損失性費用,這項沒有發生的損失費用,實質上就是安全部門創造的效益和前期安全投入的回報。因此,適當的安全投入實現安全生產是企業獲取經濟效益的基本條件或基本保證。實踐證明,安全對企業生產的發展及總體經濟效益的提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在現代化生產中,安全得不到保證,生產就根本無法進行。
2靜態條件下安全成本優化的理論依據
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科技進步水平條件下,根據建筑施工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目前的經濟技術水平,我們可以區別性地確定企業當前的期望安全保證程度下的安全成本總量。為了簡化系統考查的重點,屏蔽諸多變化因素對考查目標的影響,假定外部條件相對固定,并以此來確定該條件下企業最佳安全成本投入量,從理論上尋求達到安全總成本最經濟的目標。一般說來,安全保證程度與安全成本之間存在著安全保證程度越高,保證性安全成本就越高,損失性安全成本則越低,并且安全成本總額隨安全保證程度的由低到高變化,而遵循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變化的規律(如圖1)。這種安全成本與安全保證程度的變化規律被認為是指導安全成本優化工作的基本理論依據。在橫軸所示的安全成本上可以找到經濟安全成本所對應的Y0點,根據Y0點可以確定縱軸上對應的安全成本C0點和橫軸上的E0點,其中C0就是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E0就是期望安全保證程度。
在建筑施工企業安全成本管理根據安全總成本水平所對應圖1中的不同區域,分情況進行下一階段安全成本的優化:在A區,表現為損失安全成本過高,保證性安全成本較低,總體上安全成本較高,很明顯,安全工作存在缺陷,安全保證程度嚴重不足。針對性安全投入的優化方式進行安全設施的投入、加強安全監測控制、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檢查制度、強化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在B區,期望安全保證程度對應點的安全成本最為合理,是非常理想的情況,在E0點兩側較小的區域內安全成本較為合理,安全保障適中,安全工作較理想,進行安全優化的策略是把期望安全保證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在C區,表現為期望安全成本較高,以犧牲較高的保證性安全成本來達成較高的安全保證程度,雖然損失性安全成本較低,但保證性安全成本過高,兩者之和表現為保障安全而進行的投入過多,出現安全功能過剩。對此,安全工作優化的策略是利用ABC分類法對安全工作排序,減少不必要的安全措施只保持合理的安全工作的運行,以降低安全成本。
3安全成本的動態變化
在建筑施工企業靜態安全成本的優化模型中,沒有考慮期望安全保證程度變化的前提下進行的安全成本動態優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施工企業所面臨的經濟技術條件也發生了變化,如果安全成本的優化策略不作出相應的調整,則不可能達到安全成本優化的目的。如圖1所示,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條件進步,人們期望的安全保證程度從E0提高到E0′,從圖上可以確定安全成本的Y1點和安全成本投入量C1,很顯然Y1點不是安全總成本的最低點,而應該是Y′點,按C1進行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是達不到安全成本優化控制的目的。
對同一個項目,施工單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來適應變化的安全保證程度,不同的方法對應不同的安全方案,不同的安全方案又有不同的安全成本曲線,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所處時期的社會、經濟、科技大環境和企業自身的管理、技術、組織結構,合理選擇相對更有效的方法(如圖2)。若社會經濟科技水平處于M1,相應的期望安全保證程度為E1,則選擇方案1來實現安全保證;若社會經濟技術水平處于M2,則期望安全保證程度為E2,則選擇方案2來實現安全保證。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條件進步,外部環境發生了改變,不論企業自身適應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該時點對應的期望安全保證程度都會逐步提高,如圖2中從E1到E2得出在變化的條件下,建筑施工企業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想要實現安全成本的真正優化,必須想辦法改變安全成本曲線或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重新采取措施構建成本曲線,例如從方案1曲線改變為方案2曲線。而改變安全成本曲線,建筑施工企業必須改變安全方案和生產技術條件,進行技術創新。
參考文獻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當前的勞動就業服務管理體系中,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非常廣泛,但在享受信息技術便捷性的同時,網絡信息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想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構建起完善的網絡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因此,對單位網絡信息安全建設的思路進行探討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從技術與管理兩個層面進行研究。
1當前單位網絡信息安全問題
在現階段的勞動就業服務管理體系中,主要存在的網絡信息安全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1技術層面
第一,核心技術欠缺。當前我國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普遍借鑒國外的成功方法與技術,而欠缺自主性的核心技術,也正因如此,單位在構建信息安全防護系統時沒有針對性,不能以單位實際情況為基礎,進行相關軟硬件平臺的構建,系統中一部分加解密技術也大多源自我國對手國家。這便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單位的網絡信息安全,容易被人監視與竊聽,甚至可以對我國網絡進行干擾與欺詐,使網絡信息安全處于危險狀態。第二,病毒感染威脅。病毒是計算機網絡中常見的安全威脅,實際上也是一種計算機程序,很多計算機病毒都能夠對計算機網絡進行破壞與傳染,且普遍具有潛伏性與隱蔽性,有些還能夠變異。計算機病毒通常會以文件或磁盤作為載體,在計算機網絡中傳播,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病毒種類與傳播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對單位網絡信息的威脅越來越大。絕大多數病毒在進入到計算機網絡中以后,都能夠實現自啟動,破壞計算機的程序與系統,并將其中的重要信息泄露出去。一旦計算機受到病毒感染,它就會成為攻擊者的控制平臺,對其硬盤這種的參數進行修改,也可以破壞網絡信息系統中的重要數據,使網絡數據無法完成正常傳輸,進而造成整個系統的癱瘓,這種現象在勞動就業服務管理體系中并不是沒有發生過。第三,信息沒有保障。在網絡信息傳輸的過程中,一般會運用通信通道,而通信通道在整個安全系統中是相對薄弱的部分,因此,在傳輸信息時就很容易在通道中出現篡改與竊聽情況,從而降低網絡信息的安全性,侵害單位與用戶的切實利益。
1.2管理層面
第一,安全意識滯后。在勞動就業服務管理體系中,一部分人沒有真正認識到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要意義,沒有正視當前網絡信息安全鎖面對的嚴峻形勢,認為網絡信息發展速度太快,傳統途徑太多,網絡信息泄密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而對網絡安全體系的投資很難見到效果,沒有建設意義,因此,只注重建設網絡,卻輕視網絡安全。第二,管理機制欠缺。當前我國尚沒有構建起健全的網絡安全管理機制,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法規,但仍然無法滿足現階段網絡安全管理的管理需求,法規建立沒有針對性、組織管理不完善、缺乏統一標準等問題,都阻礙了單位網絡信息安全的發展,使得單位網絡信息建設分散、功能缺乏、管理低下、資源浪費。第三,相關人才不足。隨著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勞動就業服務管理體系對相關人才與設備的要求也更高,但當前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還遠遠無法滿足發展需求,而且,由于專項資金不足,相關設備的發展也相對緩慢,絕大多數網絡信息系統都無法實現健全的安全保密建設。
2建設單位網絡信息安全思路
想要真正解決當前網絡信息系統存在的安全問題,就需要有針對性的從技術與管理兩方面進行網絡安全相關制度的制定。
2.1技術層面
第一,安裝病毒防護軟件。在勞動就業服務管理單位中,需要引入安裝病毒防護軟件來保證單位內部的信息安全。防火墻是現階段各單位普遍運用的一種防病毒軟件,主要存在于單位的內網與外網之間,運用相關的安全策略構建起軟硬件的組成體,能夠實現對單位內網與主題的保護。另外,防火墻還能夠幫助單位系統實現網絡安全隔離,以安全過濾規則為依托,實現對非法用戶的有效控制,抑制網絡中的外來攻擊。另外,在系統中裝置防病毒軟件可以對系統中的病毒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系統中的異常情況,將傳統意義上的被動殺毒轉變為主動清除。一般單位會運用SNMP進行防火墻管理,也就是簡單的網絡管理協議,將其嵌入到交換機中,便能夠從中心站對設備進行管理,還可以通過圖形的方式對信息進行查看。第二,裝置入侵檢測系統。在勞動就業服務管理單位中,還需要引用入侵檢測系統來保證單位內部的信息安全,該系統主要由硬件與軟件兩部分組成,當前單位中廣泛運用的是規范濫用與靜態異常兩種模型,這兩種模型都是以網絡故障或服務器為基礎的。入侵檢測設備一般需要創建MySQL,通過身份驗證以后,便可以進行入侵檢測。日常管理時需要安排專門的檢測管理員,定期對設備進行重啟。根據實際網絡環境,對檢測接口進行定義,包括檢測策略、阻斷級別、事件報警、管理權限等。還需要進行模擬攻擊,以確保入侵檢測系統的性能完好。健全的入侵檢測系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防火墻的防護缺陷。
2.2管理層面
第一、針對人為可控因素的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缺少安全管理是造成系統不安全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必須制定一套完全的安全管理制。
(1)專注內部管理—對內網的監控。內部局域網的監控是通過監控服務器對網絡中所有主機數據進行檢測,并將網絡中的數據收集到服務器,對正常數據流服務器不采取動作,當發現有敏感數據時即迅速將其隔離保存,再報警,網絡管理員通過操作和檢驗后對用戶電腦進行處理。
(2)兼顧外部管理—對外網的監控。除了要監控局域網內的數據,更需要對廣域網和互聯網的控制。要對單位內部的各種應用和流量實施不同的區分和限制,對FTP和BT等應用嚴格監管。第二,建立網絡安全領導小組。成立安全管理領導監督小組,安全管理領導監督小組監督網絡安全項目的建設并參與管理,負責貫徹國家有關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落實各項網絡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如管理人員安全培訓、可靠的數據備份、緊急事件相應措施、定期系統的安全評估及更新升級系統,確保系統一直處于最佳的安全狀態。第三,啟用相關科技與人才。在單位進行網絡信息安全建設的過程中,要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構建起高水平的網絡信息安全體系,以提升單位中重要信息與數據的安全性。而二十一世紀的發展中,人才是單位中必不可少的發展要素,啟用具有法律知識、網絡知識、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單位還需要對相關人才進行定期培訓,保證人才學習最前沿的網絡安全技術,從而使單位中的網絡信息更安全。
3結論
2004年9月,國際勞工組織和原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共同舉辦的“2004年中國就業論壇”上,中國政府首次明確提出把提高就業質量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把不斷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作為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當前就業質量問題是整個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世界性問題。
國外對就業質量的評價指標多數偏向于“人本關懷”,指標里大部分都是測量工作單位對職工的福利、安全與待遇情況,如:
歐洲基金會認為對就業質量的評價應包含職業和就業安全、健康和福利、工作和非工作生活的和諧、技術發展等四個方面。
Beatson通過反映勞動—回報關系的經濟契約內容和反映雇主/雇員關系的心理契約內容來衡量就業質量。
Morton運用10個指標對加納的微型和小型企業的就業質量展開了研究,這些指標分別是安全和健康、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勞資關系和結社自由、學徒剝削、保稅和童工、薪酬、工作時間和休假、男工和女人的平等機會、職業安全、社會保險等。
我國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
程蹊、尹寧波從勞動就業環境、就業者的生產效率和勞動就業對經濟生活的貢獻程度來界定就業質量。勞動就業場地的安全衛生狀況、就業者的勞動權益、工作的穩定程度和就業者的個人發展前景等是就業質量的常用衡量指標;勞動生產率高,就業的質量就高,反之,就業質量就低;如果某種勞動能夠促進經濟長期增長,就可以認定它是高質量的就業;相反,如果勞動就業使經濟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就是低質量的就業。
馬慶發認為,就業質量一般為職業社會地位、工資水平、社會保障、發展空間等四大方面,具體體現在職業聲望、職業期望滿足程度、職業成就、職業錨、專業方向與職業的適應性、人職匹配等方面。
李軍峰認為,就業質量與體面工作有密切的關系。
以上國內外專家分別在各自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就業質量的定義,都很有見解和價值,我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若干和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相關的因素:
就業質量和是否盡快找到就業崗位相關。能否盡快找到就業崗位,這是衡量就業質量高低的首要指標,如果畢業生找不到就業崗位,或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找到工作,就業質量顯然就不可能高,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職業院校教學的失敗。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工作是否對口相關。我們這里所說的工作對口主要是大類專業對口,如果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與所學專業的距離很大,這就意味著,一年或者更多時間的專業教學不見成效或者效率低下,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就都得從頭學起,這種狀態下的就業質量一定也是較低的。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工作是否穩定相關。工作跳槽是不少年輕人的常事,鑒于引發跳槽的原因很多,所以我們不能輕易判斷跳槽的好壞,但是頻繁的跳槽,那就肯定不是好的舉措了,一定是出現了什么問題了。就企業來說,企業并不歡迎頻繁的跳槽者,至少他對企業的忠誠度不夠。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是否得到晉升發展相關。能夠在眾多的員工中被企業家慧眼首先看中,顯然這是對畢業生工作能力的肯定,晉升和發展,是就業質量最重要和最顯著的指標之一,是被很多青年人尤為看重的因素。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薪酬收入多少相關。在同一區域和同一行業,薪酬收入的多少顯然和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正相關。企業家往往是看畢業生對企業的貢獻大小而給予相應的薪酬,一般來說,對企業貢獻大的薪酬收入就高,反之就低。當然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行業,還不能僅僅只看絕對的薪酬收入,而需要對薪酬收入作相對比較分析。
[關鍵詞]田徑運動 全民健身 項目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G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020207--01
2008年第29界奧運會在北京的召開,使田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人們對田徑越來越熱愛。1995年6月20日,國務院頒布了《全國健身計劃綱要》,這是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相配套的社會系統工程和21世紀的發展戰略規劃。此時,我們應該抓住時機充分發揮田徑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一、田徑運動
(一)起源
田徑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生活資料,在和大自然以及各種動物的斗爭中,需要有快速的奔跑,良好的跳躍和準確的投擲等本領。由于在勞動實踐中經常地應用這些動作,便逐漸形成了走、跑、跳、投等各種基本的生活技能。為了提高同大自然作斗爭的能力,人們又有意識地進行走、跑、跳、投的練習,以至逐漸形成了這些項目的比賽形式??梢姡飶竭\動來源與生活實踐,我們更應該將其應用到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去。
(二)定義
根據國際業余田徑聯合會頒發的(2008競賽規則》翻譯制定的《田徑競賽規則2008》定義部分,田徑運動定義是“競賽和田賽、公路跑、競走、越野跑和山地賽跑?!?/p>
(三)田徑運動的特點
1、具有個體性,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田徑運動大部分是個人項目,參加者不受人數的限制,規則簡單,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可以根據練習者的不同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等客觀因素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以達到最適宜的運動負荷,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
2、簡單性
田徑運動項目技術本身來源于人類的基本運動方式,不經過特殊學習也能很容易為者所掌握,容易開展,不受場地的限制。
3、全面性
田徑運動能促進人們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經常從事田徑運動,能提高人體基本活動能力;能促進人體各部分、各器官和系統機能的發展;能全面發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能調節人的心理;促進身心協調發展,全面增強人的體質。
4、基礎性
眾所周知,田徑運動是其他運動項目的基礎。也就是說,其他運動項目都把田徑運動作為發展專項素質的手段和提高技術的基礎。
5、健身性
田徑運動是一項易于在群眾中開展且健身價值較高的運動項目。
(四)田徑運動在開展全民健身中的優勢
1、動作簡單,容易學習,便于開展,符合人們的需要
田徑運動中許多項目的技術動作是人的自然本能動作,只要掌握一定的健身原則就能夠自己進行鍛煉。
2、項目的多樣化
有田徑運動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田徑一級項目就有6個,項目之多,我們的選擇余地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們參與運動。
3、參加田徑運動很少受條件的限制
男女老少可以在任何寬敞安全的地帶從事田徑運動,受場地、器械的限制很少。
4、多年來,田徑運動一直是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年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達標內容,大眾擁有一定的田徑知識和運動基礎,是運用田徑運動健身的有利條。
5、田徑運動的全面、有效的健身作用應該成為人們鍛煉的首選運動項目。
二、再認識田徑運動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田徑運動能夠有效的發展速度、力量、耐力以及靈敏、協調性等基本身體素質,增強體質,獲得運動技能,提高運動成績,培養意志品質。
1、長時間的慢走和慢跑,全身的肌肉都可以參加工作,可以加速物質代謝,增強心血管、呼吸和其他系統的活動能力,協調有機體各器官和系統的機能,能有效的發展耐久力和培養堅強的意志。中速跑、快速跑,要求進一步提高機體各器官的適應能力,身體全部肌肉群都參加活動,心血管、呼吸與其他系統的活動也隨著跑速的加快而更加激烈,物質代謝也更快,能有效的發展速度、速度力量、力量。也能使頑強拼搏精神跨入一個更高階段,得到鍛煉和提高。
2、跳躍是人們在短時間內高強度地以肌肉用力克服障礙的運動,跳躍練習能夠提高控制身體和集中用力的能力,有效的發展地發展彈跳力、力量、速度、靈敏、協調性,培養勇敢精神。
3、投擲是將專門器械推遠或擲遠的運動。通過練習能有效的發展臀部、肩帶、去干和腿部等肌肉力量。
4、全能運動更能全面地發展身體素質,更能全面地掌握田徑運動技術,也能更好地在全面發展過程中發展耐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5、田徑運動鍛煉能促進兒童和青少年身體形態正常發展。
總之,田徑運動鍛煉能提高人的基本活動能力,以及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力。走、跑、跳、投等是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勞動所需要的基本活動能力。經常參加走、跑、跳、投的練習可以鞏固人的基本活動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另外,由于田徑運動多在戶外進行,因此在從事田徑運動鍛煉過程中,能使人體更多地受到空氣、日光等自然力的鍛煉,從而提高人體體溫的調節能力,增強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等。
三、全民健身中的田徑項目的設計原則
1、安全性原則
這是指在項目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一切主客觀因素,要能夠保證參賽者自始至終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
2、屬性原則
在進行項目的設計時,我們不應該脫離田徑的本質和特征。以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動形式為前提,以健身為目的,將娛樂和健身集合起來。
3、實際性原則
在進行項目設計時,我們要園地制宜。綜合考慮各種主客觀因素,科學設計。合理安排項目的內容、時間、強度、難度、規則和裁判等,做到有的放矢,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4、合理運動量、負荷性原則
田徑運動和游戲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因此在設計時我們應該安排合理的最適宜的運動量和負荷,否則就失去了健身的意義,就變成了游戲。
5、趣味性、觀賞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一種內部動力。
6、創新性原則
薪酬管理意義
薪酬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對于雇員和雇主都一樣公平的薪酬體系。好的薪酬管理的結果是員工被吸引到組織并有動機為組織進行良好的工作。薪酬應該是適當的、公平的、平衡的、節約成本的、安全的、提供動機的、能被員工接受的。薪酬會受勞動力市場、經濟、政府和工作這樣的外部因素所影響,也受勞動預算、薪酬決策的制定者、員工滿意度、員工生產力這樣的內部因素所影響。
傳統的薪級結構構件方法是運用崗位評估,在兩個工作崗位的價值之間進行系統的比較,具體辦法有工作評估;薪級級別、等級變換、分級;壓縮層級和寬帶;個性化薪酬決策。其中,工作評估法中包括了排序法、分類法或等級法、計點法、因素比較法。在薪酬級別、等級變換、分級法中,在工作評估完成后。薪酬結構已經由建立薪酬曲線圖、薪酬級別、薪酬范圍和崗位分類等步驟完成。每隔50點,劃分出一個新的薪酬等級。一個薪酬級別是由大量難度和職責相似的工作組成的。如果一個組織采用工作評估中的因素比較法或點分法,那將依靠薪酬級別圖或點分轉換表來完成。為了提高效率降低以工作為基礎的薪酬結構的復雜程度,一些組織使用了壓縮層級和寬帶的策略。一個組織如何決定兩個人做同一份工作如計算機程序員,所有計算機程序員都該付同樣的薪水嗎?如果不是,在薪酬上的差異應該是基于什么判斷呢?這個就叫個性化薪酬決定。
報酬主要是指作為個人勞動而得到的各種類型的酬勞。報酬分為內在報酬與外在報酬兩大部分。
內在報酬主要是指員工對于工作本身所獲得的滿足感,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能參與企業的各類決策。2、有趣的工作。3、能自由分配工作時間及方式。4、活動的多元化。5、有較多的責任和職權。6、有良好的個人成長機會。
薪酬主要分為直接工資和間接工資,直接工資主要有工資,分為基本工資、激勵工資、成就工資、直接工資中還包括獎金、股權、津貼與補貼、間接工資即為福利,包括公共福利、個人福利、組織內部公共福利和生活福利。
激勵薪酬又可被稱為可變薪酬,可變薪酬被定義為:強調共同關注組織的成功,對非傳統的群體(比如非高層管理人員和非管理人員)提供更多的激勵機會,并且在基本薪酬增加計劃之外執行的薪酬計劃。想要成功試行可變薪酬制,組織必須確定他們的計劃建立在清楚的目標、毫不含糊的測量以及與員工努力之間顯著的聯系上。關鍵的設計要素包括:得到管理層的支持、被員工接受、支持性的組織文化、時間選擇等。而靈活性是關鍵,并能通過采取一個全部薪酬方案將這種靈活性整合進可變薪酬。全部薪酬包3個元素:根據組織支付工資和吸引高質量人才的能力,基礎工資與競爭密切地匹配;可變薪酬是全部薪酬方案的中心,包括收益共享、成功分享、一次性收益分享、個人可變工資等。間接薪酬增加了成本有效益性收益,這種收益與支持組織目標和分擔成本是一致的??勺冃匠暧兄诠芾韯趧映杀尽1M管如此,它并不保證員工得到公平的對待。財務上的不安全融進了這項計劃中。經濟低迷、新的競爭和其他一些超出員工控制的力量可能導致較低的利潤和較低的獎金,甚至根本沒有獎金。
保險業的春天――“國十條”
2006年,保險業迎來了甘露般的支持政策。國務院頒布的《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十條”)中提出的加快保險產品開發、拓寬保險資金運用范圍及對保險業定位的進一步明確等規定被業界解讀為重大利好。以國務院意見形式對中國保險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出重要戰略部署,這在中國保險業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次“國十條”的頒布充分體現出了以下兩大趨勢:
1、 突出保險的社會穩定功能
在國務院的這十條意見中,對農業保險、養老保險和責任保險十分關注,這三大險種被單獨列為三條意見。而這三大險種的共性就是具有極強的社會穩定功能。在農業保險方面,國務院提出,將農業保險作為支農方式的創新,納入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在商業養老保險方面,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商業保險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計劃。
2、 保險資金投資資本市場
《意見》提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保險資金直接或間接投資資本市場,穩步擴大保險資金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規模和品種,開展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和創業投資企業試點。支持保險資金參股商業銀行。支持保險資金境外投資。不斷拓寬保險資金運用的渠道和范圍。
同時,“國十條“的頒布還促進了與保險業相關的銀行、證券和醫療三大領域的改革。
社保案引發社會關注
今年九月,原上海市委書記,因違規使用社保基金等嚴重違紀問題被免職,此案引發了人們對于這一問題的關注。有統計顯示,在1986-1997年間,全國有上百億元社會保險基金被違規動用,“十五”期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接到擠占挪用基金舉報案件96件。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以來,全國清理回收擠占挪用基金160多億元,至2005年底,還有10億元沒有回收入賬。社?;鹗抢习傩盏摹氨CX”,卻有人打起這筆錢的主意,頻頻發生各種違紀案件,這應當引起人們反思。
目前我國的社保基金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大塊是現收現付的統籌賬戶,這部分資金由單位和個人繳納,由各級政府的社會保障部門管理;另一部分就是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全國社保基金,這部分資金作為國家長期戰略儲備基金由中央財政籌集。目前案件高發的重災區,其實是地方政府管理的統籌賬戶基金,且主要集中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上。
一方面,各地社?;疬`紀案件的出現,讓人們擔心基金管理的安全;而另一方面,目前地方政府管理的社?;鹬荒苜徺I國債或者存入銀行,提高收益的途徑還不多。而全國社?;痣m可投資于股票、國債、企業債等,但是2005年全國社?;鹉晔找媛蕿?.12%,僅僅比同期銀行儲蓄利率稍高。這啟示我們,在確?;鸢踩那疤嵯?,努力提高基金的收益率,實現安全與收益目標,顯然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可以減少管理機構和層級,集中管理社保基金。其次,轉變社保基金管理機構的職能,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可以適當擴大社?;鸬耐顿Y范圍。
首部健康法規出臺
2006年9月1日,《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它確立了我國健康保險經營的基本制度,對健康保險的經營條件、產品、銷售、精算和再保險等方面做出系統規范。
《辦法》所稱健康保險,是指保險公司通過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護理保險等方式對因健康原因導致的損失給付保險金的保險;長期健康保險產品應當設置合同猶豫期,并在保險條款中列明投保人在猶豫期內的權利,猶豫期不得少于10天。醫療保險產品和疾病保險產品不得包含生存給付責任,剔除該項責任意味著消費者今后購買的健康保險不再承諾還本。保險公司設計費用補償型醫療保險產品,必須區分被保險人是否擁有公費醫療、社會醫療保險的不同情況,在保險條款、費率以及賠付金額等方面予以區別對待。保險公司不得誘導被保險人重復購買保障功能相同或者類似的費用補償型醫療保險產品;保險公司在健康險產品條款中約定的疾病診斷標準應當符合通行的醫學診斷標準,并考慮到醫療技術條件發展的趨勢。健康險合同生效后,被保險人根據通行的醫學診斷標準被確診疾病的,保險公司不得以該診斷標準與保險合同約定不符為理由拒絕給付保險金。
重大疾病險有了統一規范的標準
繼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后,中國也完成了重大疾病保險行業定義的制定工作,初步確立了26種重大疾病的標準定義,并根據行業理賠經驗初步選出影響最大的7―10種重大疾病,確定為重疾保險產品必須包含的“核心疾病”。此次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的聯手以共同制定有關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為開端,展開長期的跨行業全面合作,據悉已成立了健康保險專家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重疾險疾病定義專家工作會議。
從消費者來看,有了統一衡量重疾病標準的引導,投保者就能更好地了解重疾產品的內容,有效減少此前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保險公司和消費者對大病界定意見不一的理賠糾紛;從保險公司看,有了行業統一必保的“核心疾病”,保險公司則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在規定動作之外自由發揮自選動作,比如在保障“核心疾病”的前提下,通過更為自由靈活的組合搭配,滿足不同的消費群體。顯然,新型重大疾病保險將更緊密地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在公平透明科學的標準定義體系下,以涵蓋更多常見重大疾病種類的方式再度進入大眾生活。
交強險正式實施
作為國家法定強制保險,交強險理論上將有100%的投保率,也就是說所有上道路行駛的機動車,包括汽車、摩托車和拖拉機都必須投保交強險。當然,交強險絕不只是“有車族”的事,因為它的保障對象涉及每一個道路通行者,與普通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實行交強險制度,首要目標就是通過國家法律強制手段,提高機動車第三方責任險的覆蓋面,保證交通事故中受害人最大可能地獲得及時和基本的保障。而保險費率杠桿的經濟調節手段,必將促進駕駛員提高守法合規和安全駕駛的意識。
健康險返還型產品明年起停售
1974年,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做出的糧食安全的定義為: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與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其基本內容是保證全世界的人都能得到最起碼的營養。1983年,糧農組織總干事愛德華?薩烏馬對“糧食安全”概念作了新的定義:“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它包括三項具體目標:1.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食品;2.最大限度地穩定食品供應;3.確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獲得食品。
二、入世后中國糧食安全分析
(一) 斯韋德伯格波動系數
經濟學家斯韋德伯格提出,一國的糧食總產量決定了本國的糧食供給能力,糧食產量波動系數反映了糧食數量的穩定狀況??梢杂煤喕说乃鬼f德伯格波動系數來表示糧食產量的波動程度,其表達公式為:VI=(Yt-Yi)÷Yi(其中VI為糧食產量波動系數,Yt為t年的平均趨勢糧食產量,Yi為t年的實際糧食產量)。VI在0和1之間,波動系數越小說明生產的穩定性越強;反之則穩定性越弱。
數據來源:實際糧食產量由中國統計年鑒查得,平均趨勢糧食產量是利用1949-2001年53年的歷史資料。以時間序列作為自變量(t),糧食總產量(y)作因變量進行預測。結果如下:相關系數r=0.973為顯著相關,所得直線回歸方程為:y=9021.164+771.66t。式中,y為預測產量,t為預測年度。
從表1可以看出,2002-2008年的實際糧食產量整體上是逐年提高的,但2003年的產量降幅較大,降幅為-5.77%。這主要和一些自然災害有關系,畢竟糧食是比較依賴自然環境的。中國2002-2008年的斯韋德伯格波動系數均接近于零,充分說明中國的糧食狀況是比較安全的。這主要與中央減免農業稅有關,農業稅費的減免,種糧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產量提高,整體上提高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同時,糧食安全存在波動,我們需要提高警惕。
表1斯韋德伯格波動系數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并計算得出。
(二) 人均糧食占有量
人均糧食占有量是在一國糧食總產量Q一定的情況下,平均每個國民的糧食占有量q,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國的糧食安全水平。顯然,q值越大,表示糧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q值越小,表示糧食安全水平越低。我們可以假設D*為社會所能夠允許的最低人均糧食占有量,當q<D*時,該國陷入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況,可能會出現嚴重通貨膨脹,餓死人,發生社會騷亂,貧民涌入城鎮等,我們稱D*為人均糧食占有量警戒線。
加入WTO后,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除2003年外,2002―2008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357公斤/人增長到2008年的399公斤/人。人均糧食占有量越多,糧食安全的程度就越高。按國際現行的標準370公斤/人來講,我國已逐步實現了糧食安全,如表2所示。
表2人均糧食占有量(單位:公斤/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三)糧食貿易依存度
假如一國糧食供需缺口全部由進口來彌補,那么糧食缺口占總需求量的百分比即是一國的糧食貿易依從度a。我們用S表示一定時期一國的糧食總供給量,D表示糧食總需求量,則該國糧食貿易依從度a可表示為:a=(D-S)/ D*100%。
對國際市場依賴度的提高,意味著風險性因素增多和不安全程度提高,因為國際市場受自然、經濟、政治因素影響,往往處于變化之中,而這種變化又會通過貿易渠道波及到各國糧食經濟之中。一般來講,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可以接受的a值的大小遠低于一個小國,多數經濟學家認為a≤5%表明一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或者說達到足夠高的糧食安全水平,只要a≤10%,即達到了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
從表3可以看出,中國2002-2008年的糧食貿易依存度分別為:7.3%,12.9%,5.2%,2.7%,0.6%,4.9%,2.6%,2002年和2004年屬于達到了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2003年達到12.9%,糧食不安全程度提高。從2005年開始,糧食貿易依存度都≤5%,說明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已經達到足夠高的糧食安全水平。
表3糧食貿易依存度
數據來源:2003-2008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及經《中國糧食安全的預警系統及長效機制研究》計算得出。
三、 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建議
通過以上關于糧食安全的研究,不難發現我國糧食基本安全,但存在波動,為此我們應該采取各種積極措施來提高中國的糧食安全,以防糧食處于非安全狀態。
(一) 擴大糧食生產,增強糧食生產安全
1.合理布局,調整結構,形成糧食的質量競爭優勢
任何糧食品種都有其最適宜生長的生態環境,我們應做到適地適時種植,提高糧食品質;進行生產結構調整,增加糧食的競爭優勢。要根據資源稟賦條件和市場需求狀況,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和認同安排糧食的品種品質結構比例,增加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進行整體優化,提高糧食的外觀質量和內在質量。外觀質量的提高主要通過品種、生產技術、包裝貯運和加工、分級來進行。內在質量的提高主要通過營養成分改進、安全標準提高等來進行。
2.節約用水,保護耕地
就我國的現狀而言,水與土地資源的問題已成為制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核心因素。我國淡水資源量本來就不多,且分布不均,加上利用率低下和水環境污染,導致水資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國能再開墾的土地已屈指可數,而毀田占地卻逐年上升,此危機已到了急需解決的程度。我們應該興修水利,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嚴格保護耕地。在耕地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問題短期內難以扭轉的情況下,應樹立保護耕地資源就是保護糧食發展的觀念,采取嚴格的規定和措施保護耕地,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以增加糧食產量。
(二)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
農產品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如糧食,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等。在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方面中國是缺少比較優勢的,如果沒有貿易障礙,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增長,中國會進口越來越多的土地密集型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但是,加入WTO以后,貿易關系比較正常,出口的渠道比較暢通,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等的出口也會增加,這會有利于中國的農業發展。加入WTO對我國糧食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國要按比較優勢調整糧食生產結構,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以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大技術含量,提高產品質量。
(三) 認真管理,使糧食的進出口貿易有序進行
組織建立諸如日本農協、澳大利亞小麥局、美國農業合作社等組織,形成一種能進行公平交易和談判的力量。一方面在糧食進出口貿易中發揮交易、談判等作用;另一方面在糧食生產和流通中發揮協調、溝通等作用,做到統一對外和有效地避免“自殺性”過度競爭。同時,組織建立國家級的應對加入WTO以后的糧食進出口管理機構,統一安排糧食的進出口貿易活動。對于從境外進口的糧食,可以通過區域指向和時間指向來進行數量和質量調控,以保證國內糧食生產安全和糧農利益。
(四) 將中國糧食安全問題視作一個系統工程
關鍵詞:現代都市農業農業經營形式多效能特征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許多城市面臨著生態、食品安全以及持續發展的危機。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給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良的生活空間、保護農耕文化,現代社會開發了都市農業。都市農業就是在城市經營農業,這種經營模式是在近代都市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古代都市農業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農業的經營項目多為城郊獵場和城市園林景觀,故它只有休閑娛樂功能。在古代人類尚未形成在城市發展農業和利用農業發展都市的觀念,也沒有意識到城郊種養、獵場經營、園林景觀建植本身就是農業經營行為。真正的現代都市農業源于1898年美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概念和“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福利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經營觀念,真正的都市農業生產始于1919年的德國。1919年德國政府開始建立“市民農園”,在城里開發供市民自給自足的小菜園,并制定了“市民農園法”。[1]為了推動現代都市農業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我們將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普適性經營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紹如下。
一、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
(一)都市農業的定義回顧
現代的都市農業概念最早出現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農業報》上,但作為學術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1935年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理論,最早把都市農業表述為“城市農業區域”或“城市農業生產方式”。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在《日本農業模式》中,明確提出“城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農業術語出現后,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學者紛紛探索都市農業的本義。(1)美國農業經濟學家歐文·霍尼(1950)認為都市農業是在都市周邊地區的都市楔形農田上進行的綠地建設和發展園藝業、果林業[3]。(2)德國學者史密特(1996)將都市農業定義為一種位于城內或環城區的產業,它生產或養殖、加工或運輸各種食用和非食用的產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產品和服務,反過來為該城市地區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以及產品和服務[3]。(3)德國學者穆斯蒂爾(1998)將都市農業定義為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4]。(4)中國學者俞菊生(1999)認為都市農業包括城市內鑲嵌插花狀的小塊農田、庭院和陽臺綠化、城鄉結合部的近郊農業、遠郊甚至環大都市經濟圈在內的適宜大都市市場需要的農業[5]。(5)中國學者張強(1999)認為都市農業是地處城市郊區的農業以及市區擴展而劃入市區的農業[6]。(6)中國學者宋金平(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處在大城市邊緣及間隙地帶,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并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7]。(7)中國學者張林成(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分布在城市內及其周圍地區或者大都市經濟圈內,緊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特殊形態的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要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8]。
如上定義有個共性,就是強調都市農業的地域性和經濟活動類型。從這個角度講,可以把德國學者穆斯蒂爾的定義看成是這類定義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從概念體系的內部結構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來衡量,這這些定義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從內部結構完整性來看,這些定義都丟失了都市農業的主體、生產目的、生產種類、產品等核心內涵;從外部功能配合性來看,都沒有與城市生態環境、食物供應系統、鄉村農業等相關概念建立配合關系。為此,需要對都市農業概念進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農業的新定義
受如上定義的啟發和滿足概念界定的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我們將都市農業界定為:一種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由城鄉居民經營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能為市民提供勞動就業和農業教育機會、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多效能農業生產模式。這樣界定現代都市農業,能引導都市農業朝著多效能方向發展,使都市農業走上科學發展軌道。其合理性如下。
(1)這種定義強調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現代人只有轉變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才能消除農業的負外部性效應?,F代社會在都市區域開展農業生產,就是要轉變農村地區破壞生態環境、缺乏人文關懷的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挖掘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人文功能和社會功能,使農業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質生活空間的產業系統。
(2)涵括了目前出現的都市農業的所有經營類型。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都市農業出現了種植農業、養殖農業、樓宇農業、園林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等經營類型。都市農業概念應該涵括這些經營類型。
(3)概括了都市農業經營主體。現在從事都市農業的人不僅是城郊農民,還有市內的園林園藝工人、居家賦閑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婦等。我們在定義中用“城鄉居民”一詞概括了這些都市農業經營者,強調了都市農業的經營主體。
(4)規范了都市農業的生產區域。都市農業應該特指在城市區域進行的各種農業生產。界定都市農業概念必須確定其區位范圍和地理空間。如果都市農業定義不限定在城市區域,在實踐上會產生許多誤解,在操作上難以與鄉村農業劃定邊界,也不便于都市農業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義中突出都市農業的生產區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農業的多重功能和產品特性。都市農業能為城市提供生態環境、安全食物、勞動就業、休閑娛樂場所、環境與農業知識教育場所;提供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緩解精神壓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這些產品與服務以及生產功能是都市農業區別鄉村農業的一個根本特點。
二、現代都市農業的經營形式和經營現狀
作為城市區域的農業發展方式,都市農業應該成為一種產生經濟、生態、人文、社會效益的農業發展方式和發揮經濟、生態、人文、社會功能的農業發展方式。自現代都市農業興起以來,世界各地出現了新奇各異的多效能的都市農業經營形式。
(一)都市農業主要經營形式
(1)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這是人類為了調節城市氣溫、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澇災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城郊地區開發的一種都市農業。這類經營領域在食物短缺的時空環境里不受重視。在過去,許多城市郊區本應成為生態防護地帶,但被一座座工廠、養殖場和一塊塊蔬菜基地所占領。結果造成城市周邊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氣質量下降。有了這些教訓以后,人類才重視郊外生態防護林業。如近年,法國用財政在一些城郊山區和島嶼建立了7個無住戶的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9]。近些年我國一些特大城市也開始重視這種都市農業。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提出,將重點支持京津風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綠化隔離帶、營造水源保護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規劃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結合部建設成為城市的綠色屏障、安全空間、城市生態補充基地。(2)郊外食物農業。這是建在生態防護林業帶和城市之間的,給市民提供安全糧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種都市農業。其經營領域包括蔬菜種植、糧食生產、家禽家畜養殖、水果種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郊外食物農業將向生態化、優質化、集約化、工廠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另外,發展郊外食物農業,要以都市市場為軸心、要注重資金、智力、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進工業生產管理技術和生物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尤其要以生產優質安全的高檔農產品為經營目標。只有這樣郊外食物農業才能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
(3)城市園林園藝農業。這是都市農業服務城市的主要表現,也是人類通過農業手段為城市提供綠色空間、園林景觀、綠色公共活動場所、優質空氣的重要領域。這種農業活動有悠久歷史,自古以來,人類就重視城市園林園藝建設?,F代市民把城市園林園藝美化視為都市農業的重要領域,并利用園林園藝工程美化城市空間。如法國,用綠籬帶將住區與工廠、高速公路及污染區隔開,以營造寧靜、清潔的人居環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農業用地,在城內種植蔬菜和花卉,制造農業景觀。巴黎大區在城市規劃中劃定了自然保護區和農業保護區,提出要將農田、河谷、森林、公園等綠色空間聯結起來,形成貫穿整個大區的綠色脈絡[10]。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包括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和市內綠化、美化工程兩大領域。前者是城市園林園藝農業的初級產品生產過程或原材料供應過程,生產地主要集中在城郊農村。后者是城市園林單位或郊區園林園藝公司將郊區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區、街道和道路兩旁、街心花園、市內公園以及其他綠化地帶的過程。兩者是園林園藝市場的供求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是市內綠化美化工程的基礎,為城市綠化和美化生產源源不斷地供應原材料;市內綠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的價值體現,為郊區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提供了強大需求。城市園林園藝農業發展過程就是這兩種生產的協同過程。
(4)城郊旅游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屬旅游農業,源于西方市民鄉村旅游,在國外有70多年歷史、在中國有30年歷史。但世界各國對其稱呼不同,德國叫“度假農莊”;日本叫“度假農業園”;澳大利亞叫“休閑牧場”;奧地利叫“農家旅游”;韓國叫“觀光休閑農園”。它有農業公園、觀光農園、體驗農園、教育農業等四種經營形式。農業公園就是經營者在農業生產中融入城市公園經營元素,將農業生產場所轉變為城鄉居民觀賞、游覽的城郊公園;觀光農園就是城郊農戶將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生長以及農產品觀賞或采摘活動成片開發為供市民旅游的場所;體驗農園就是城郊農戶用租種方式將耕地轉化為供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勞動樂趣的場所;教育農業是郊區農業經營者或市政府為了給城市孩子提供一個了解農業知識和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會而開發出來的都市農業經營模式。城郊教育農業是在城市傳播農業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經營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區農戶家寄宿并參加農業勞動;法國將其作為農業職業培訓方式。法國政府規定凡從事農業者都要在教育農場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培訓,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農場,并受制國家農業部門職業培訓中心。法國的城郊教育農業效果比較好。
(5)市內樓宇農業。這是城市內的居民在城市樓宇間可用空間里從事種植和養殖的多功能農業經營方式。樓宇農業的產生源自市民對田園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對住區生態環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決了食物保障問題的市民一般把從事樓宇農業作為調節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處于食物供應短缺狀態的市民一般把發展樓宇農業作為家庭食物供給的一條途徑。但是在農業生產受到工業化污染的情況下,一些市民也重視樓宇農業生產,將它作為解決食物安全的一種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市內的樓宇農業成為城市食物農業的一部分。市內樓宇農業根據生產地點不同,有多種經營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陽臺、樓頂甚至外墻等狹小空間的綠化與美化種植,包括室內、陽臺、庭院種植觀賞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盤載蔬菜、小動物飼養,室外墻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種植;第二,樓盤間空的綠化和美化種植,包括種草、植樹;第三,旅館飯店接待大廳的美化種植,包括移動的盆載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裝飾;第四,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綠色種植,包括街道綠化美化種植和鋼架吊盆蔬菜種植。
(6)都市文化農業。這是農業經管者借用文化產業經營技術,通過開展文化活動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和利用農村文化資源,給市民提供優質農產品、文化旅游服務、農業手工藝品、農村文化產品,從而獲得較高經濟收入的農業經營形式。主要有四種經營方式:第一,民俗旅游。這是經營者以民俗事象為經營內容、以文化旅游社區為經營空間,為市民提供旅游服務的文化農業經營形式。都市發展民俗旅游具有優勢,因為都市人多,旅游服務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區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發展比較快。第二,農耕文化展覽。這是經管者按照農業發展歷史線索通過實物和文字資料將農業文化在展覽館展示出來的文化農業經營形式。這種經營項目具有較強的農耕文化傳承價值,我國已出現這種都市農業經營方式。第三,農產品展覽。這是經管者借助會展文化,在城市空間和特定時段,舉行的農產品交易活動。世界各地許多大城市年年舉辦農產品展覽會。第四,節慶農業。這是經營者利用節慶活動促進農產品銷售和發展農業經濟的經營形式。舉辦農產品文化節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館式的陳列展示,而在于將一種有別于鄉村的、農業社會的日常生活模式與情境氛圍分享給市民和外地來客。
(二)都市農業經營現狀
國外比較重視都市農業,發展比較快,形成了一定規模,在解決糧食安全方面發揮出特殊功效。有專家估計,目前全世界有8億人口從事都市農業經營,其中的2億人口從事銷售,他們中有1.5億人是全職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國的食物供應水平不一樣,各國經營都市農業的重點領域不同。
在農業欠發達國家,不僅從事都市農業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從事食物生產。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和贊比亞等國城市中的6.5億市民中,就有2.5億人通過都市農業獲得部分食物。都市農業不僅是糧食短缺國家的市民解決食物自給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他們提高農業食物品質的辦法。如有專家稱,在哈瓦那,城市菜園明顯提高了農戶家庭及其所在社區的食物數量和質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費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產比例不斷提高。有專家統計,在東雅加達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達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達到60%;在內羅畢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已達到50%(Mougeot,1994)[11]。
在發達國家,都市農業的重點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保護。如英國想通過發展都市生態防護和園林園藝農業措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目前英國在20多個城市的原用于工業生產的土地上實施所謂的“城市農莊計劃”。如德國采用生態保護農業措施恢復城郊礦山廢地生態,如埃森市將城市內原來用于煤礦開采的土地轉變成為都市農業規劃用地,在廢地上發展都市農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又如城市國家新加坡就是通過發展都市農業,不僅改善了國家生態環境,把新加坡變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園國家,而且已經改變了國家農業食物生產短缺的現象,實現了肉類供應完全自給和25%的蔬菜的自給(Smitetal,1995)[12]。在我國都市農業發展比較全面。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郊外食物農業、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文化農業等具體經營領域,在我國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發展。我國的省會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產基地,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新鮮蔬菜,甚至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數量的有機農產食品。我國一些特大城市還建設了郊外生態防護林體系?;旧纤写蟪鞘卸寂d辦了旅游農業,尤其是農家樂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還發展了文化農業,如北京有316個郊區行政村開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戶達13819戶。北京房山區的韓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大興區的龐各莊鎮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積2.3萬余平方米的國內首家西瓜博物館。大興區于1988年首創性舉辦了西瓜節,到此已舉辦18屆;大孫各莊鎮舉辦葡萄采摘節;北務鎮舉辦蔬菜采摘節;李橋鎮舉辦西甜瓜采摘節;北石槽鎮舉辦鮮杏采摘節;龍灣屯鎮舉辦果品采摘節,他們以節慶方式招攬人氣,以城區市民的廣泛參來實現農產品的促銷?,F在北京農產品文化節已成為全國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農業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農業是現代多功能農業的一種,能產生經濟、人文、生態、社會效益,能發揮經濟、人文、生態、社會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農業的生態效益與生態功能
都市農業的郊外生態防護林業、園林園藝業、農作物種植,向城市提供綠色生態環境、綠色的生態屏障、綠化隔離帶,營造綠色景觀,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都市農業還可以防止和減輕都市外來不利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危害。都市農業與市內園林綠化美化農業一起還扮演著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僅大量地、持續地接受、儲存、消納、降解、凈化都市排出的氣、水、固體廢氣物,而且將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殘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過農業的有效利用變為資源,從而減輕對環境的損害,保持城市的正常運轉。同時都市農業減弱了城市的熱島效應,防止市區無限制地擴張,維護了農村地面自然景觀。市內樓宇農業還擴大了城市種植空間,促使室內氧氣與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氣濕度、降低室內溫度、吸收空氣中被污染的灰塵和廢氣,幫助市民建立了一個宜居的小氣候。就北京城郊食物農業產生的生態效能來說,2002年僅京郊農田生態系統在調節大氣成分方面就產生了49.3億元生態價值;在凈化環境方面產生了109.63億元生態價值;在蓄水方面產生了6.03億元生態價值;在生態服務方面產生了293.4億元生態價值[13]。
(二)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與經濟功能
由于都市農業具有經濟上的區位優勢、接近城市市場、擁有龐大的購買力旺盛的消費群體、具備走集約經營和發展設施農業所需的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而且產業分工比較發達,所以,都市農業的經濟效能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1)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增收能力。根據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從事都市農業生產的農戶人均純收入,2002年為5880.1元,2003年為6496.3元,其增幅為約91%。這種水平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根據近些年的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統計,我國農民的年均人平純收入不過3000元,只有北京郊區農民年均人平純收入的50%;全國農民年均人平純收入增幅約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區農民的一半[14]。(2)促進了城郊第三產業發展。都市農業直接促進了郊區農村旅游業、物流業、畜牧業、種植業的發展,間接促進了郊區農村交通運輸、通訊、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推動了郊區農村市場體系的發育和發展,對周遍農村地區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輻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農業提高了農村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在農業走上設施化生產、精確化生產、優質化生產軌道方面起了促進作用,改變了農業經營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農業為例,到2003年為止,農機化程度達到70.4%;設施農業面積達到9.06%;節水設施控制面積達到81.2%;農戶計算機擁有率達到16%。這是鄉村農業無法達到的[15]。
(三)都市農業的人文效益與人文功能
都市農業的環保生產相對常規農業的化學化生產,使農業具有了人文關懷特點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都市農業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園生活和從事養生勞動的機會,豐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鍛煉了市民身體,加強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數。(2)改善了市民生活環境。都市農業通過農業生產改善了城市空間結構、降低了城市污染,促進了室內外的碳氧平衡,為市民創造了宜居環境。(3)滿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農業為市民提供蔬菜、糧食、肉奶、水果等食物,豐富了城市食物供應。同時通過生產無公害的、綠色的甚至有機產品,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優質的、有營養的農業食物,減少了“病從口入”的概率,為市民身體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護屏障,滿足了市民對高品質食物的需求。(4)傳播了農耕文化、改變了市民文化結構。都市農業通過發展會展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傳輸了農業知識、農藝、農耕精神,直接促進了農耕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提高市民對農業重要性的認識水平。另外都市農業通過發展樓宇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采摘活動,使市民的審美文化和認知文化發生結構性變化。
(四)都市農業的社會效益與社會功能
都市農業是溝通城鄉的產業形式,具有較強的社會效能:(1)都市農業利用工業社會提供的物質設備和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和在工廠內從事園林園藝生產,使得社會的第一、第二產業得到有機結合。(2)都市農業使農民進城,在城市內部進行農業生產;同時為市民下鄉旅游提供休閑娛樂場所,為市民體驗農業提供耕地,促進了城鄉居民的直接互動,有利于市民與農民的結合。(3)都市農業加速了工業文化和農業文化、城市文明與農村文明的交流,這有利于消除城鄉居民的文化隔閡,為城鄉一體化奠定了文化基礎。(4)都市農業為城市家庭婦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使她們通過都市農業更好地控制家庭資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婦女的地位。(5)都市的設施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吸收了城市剩余勞力,如達累斯薩拉姆的都市農業在1999年為城鄉35000個家庭提供了工作機會;內羅畢的都市農業在1999年為15萬個家庭提供了工作機會;哈瓦拉都市農業在1999年為城鄉居民提供了3萬個帶薪工作機會,緩解了城市就業壓力[16]。(6)都市農業加速了逆城市化進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區轉移的現象,這有利于對緩解城中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生態惡化問題。都市農業為市郊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統、電力、公共休閑場所的建設速度,有利地吸引著市民向郊區轉移。所以,都市農業是我們解決城市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生態惡化等社會問題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成林.都市型農業講座[Z].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網.2005,10,17
[2]張祿祥、鄭業魯、萬忠.我國都市農業研究概述[J].廣東農業科學.2005(3):85-87
[3]張成林.都市型農業講座[Z].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網.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蔡建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蔡建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
[6]俞菊生.都市農業的理論與創新體系構筑[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張強.都市農業發展到社會學意義[J].中國農村經濟.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農業發展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張成林.都市型農業講座[Z].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網.2005,10,17
[10]黃衛東等.中國都市農業探索與發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7
[15]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