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搞笑名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BRUCE(不如死)
3、KenLau(簡陋)
4、BenChu(笨豬)
5、AnnieMo(Animal)
6、DanielWu(訂尿壺)
7、DaisyHui(打死佢)
8、JASON(賊孫)
9、BELINDA(不靈大)
10、PaulChan(破產)
11、BrainTo(不仁道)
12、JeffreyTong(豬肺湯)
13、LINDA(靈大)
14、BEN(笨)
15、RitaLai(維他奶)
16、MAGGIE(馬甲)
17、MarbleTo(馬寶道)
18、IvyYan(矮肥人)
19、JoeKo(糟糕)
20、WINNIE(喂你JACK(接客)
21、BillyChun(比你蠢)
22、SOPHIA(說誰呀)
23、michelle(沒歇啊)
24、KenChan(驚青)
25、SUNNY(說你)
26、RAINNIE(累你關于誠實的名言)
27、PeterSiu(俾得少)
28、RobertKo(蘿卜糕)
29、GRACE(給累死)
30、MICHAEL(沒吃啊)
31、JOSEPHINE(急色擰)
32、JoeKo(糟糕)
33、LUCY(來塞)
34、CLARA(渴了啦)
35、JENNIFER(蟄你否)
36、NICOLE(你摳了)
37、AlbertYip(牛柏葉)
38、JERRY(姐累)
39、PinkyLam(冰淇淋)
40、HENRY(很累)
41、PollyCheung(玻璃窗)
42、FrankieTong(蕃茄湯)
43、NIKOLAS(你摳死了)
44、JoeYeung(遭殃)
45、TRACY(特來塞)
46、LILIAN(理理俺)
47、JENNY(蟄你)
48、NIKO(你摳)
49、BenChow(賓周)
50、MollyYau(冇理由)
51、BarbieKiu(Barbecue)
52、MARY(媽累)
53、JuneCheung(磚牆)
54、BillyChow(比你醜)
55、MickTso(咪嘈)
56、TONY(拖你)
57、MicKong(米缸)
58、ANDREW(俺豬)
59、IdaChan(捱得慘)
60、HONEY(害你)
61、ANGELA(挨蟄啦)
62、VIVIAN(喂喂俺)
63、JULIA(豬你呀)
64、PAULA(跑啦)
65、FRANK(不攔客)
66、JEFFREY(姐夫累)
67、CHERIE/CHERRY(吃力)
2、喝最烈的酒 &日最野的狗
3、你是我是二毛i&你是我的二狗i
4、只撩媳婦&撩妹高手
5、天吶,我得以身相許了&哎呀,你撞到我了
6、臭丫頭想我不&臭小子愛我不
7、粗魯小姐&斯文先生
8、聶耳也唱情歌&牛頓也吃蘋果
9、好巧,我也喜歡自己&我喜歡你
10、余生一個小可愛i&余生一個大魔王i
11、到最后的暴躁&初見你的溫柔
12、入她城做她王 &入他心做他后
13、一炮把你干上天 &太陽與你肩并肩
14、單身就是時尚&未婚才是潮流
15、貼心暖寶&中央空調
16、與狗深交&北巷南貓
17、顛一樣的藍森&瘋一樣的呂紙
18、我愛上你是一個意外&我遇見你是一個巧合
19、通話兩小時&充電五分鐘
這樣做的后果如何呢?我們來看以下現象:
――中秋節和舉辦“中華誦”活動,有人把“將進酒”的“將”讀成“jiāng”,很多人不知道錯在哪里;
――郵電局附近的橫幅“讓一切自由連通”中的“切”字寫成了“土字旁”,很多人不知道錯在哪里;
――新年寫對聯,把“歡度新年”的“度”寫成帶“三點水”的“渡”,問兩個dù有何區別,能回簽者寥寥無幾;
――有個學生們演講用“毫厘不爽”表示以上為有情趣,說明“爽”字有“暢快”義,而不含有“差失”義。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耳聞目睹此類現象,作為語文教師感到痛心、失職與不安。
認真研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覺得識字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不應置于可有可無的地位。文字是信息的載體,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中一以貫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標準制定的7~9年級識字與寫字的學習目標是認識3500字,會寫3000字,與5~6年級的學習目標相比較,增長梯度均為500字。對“識字能力”的要求則是“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準確地把握這個學習目標,對于改進識字、寫字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乃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都有重要的意義。
進入中學階段,學習環境的變化、教學科目的增加、學習視野的拓展,與學習的時間形成了新的矛盾,學習心理產生了質的飛躍,逐步改變小學階段那種步步為營的單相型心理定式,從而形成一種多視角多維度的粗放型思維方式。適應這種思維方式,我在語文教學中采取了明理識字的教學方法,比較系統地讓學生掌握造字據和漢字部件的變形規律,從而培養了從字理掌握漢字音、形、義的能力開拓了教科書以外的學習資源和課堂以外的學習渠道,綜合性地通過比較和分析,接觸到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漢字知識,不僅切實提高了識字效率,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1. 講一點“六書”理論。“六書”是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意、假借。文字學家一般認為,前四種是造字方法,后兩種只能算作用字方法,即所謂“四體二用”。學界一般認為,這種理論只能在大學的中文專業才能介紹。其實不然,小學1~2年級的語文課本中不就已經通過圖畫滲透了嗎?中學為什么不能系統地介紹呢?問題是不要把這種理論絕對化,因為現行漢字畢竟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與造字之音、形、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有不少漢字已經無法套用六書的理論來分析了,但是,從掌握漢字造字理據的角度來說,講一點還是必要的。
介紹四種造字方法也應有所側重。因為象形字已很少象形,那種簡筆畫式的演繹方法只能激起一時的興趣,畢竟人們已不再那樣地寫字。指事字也難以說明規律,古時使用的指示符號多半已變為不可拆分的筆畫,只有像“本、末、束”等字還勉強可以作例。會意字雖然數量不少,但會意方法十分靈活,千萬不能像算命先生那樣牽強附會。最值得借鑒的是形聲造字法,盡管在幾千年的漢字演變中形符提示字義范圍的準確度和聲符的表音度都有所下降,但利用漢字的形聲規律識字用字仍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全面地了解四種造字方法,才能很快明晰“韭”字為什么沒有“草頭”,“燕”字為什么沒有“鳥”部件,“壓”字為什么不加“提手旁”,“切”字為什么不是“土字旁”,“歡度新年”為什么不使用帶“三點水”的“渡”,等等,字理明則字形明,明的字理方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歸納推理的能力和識字用字的效率。
2. 隨時隨地引導學生掌握形旁的大致含義。形聲字中的形旁地“義符”、“意符”,它本來也是基本字,在作形旁時由于受位置的約束而改變了比例關系或形體,例如“人”字在左邊時寫成“亻”、“火”字在下面時寫成“灬”這就造成了有的基本字在作為部首出現在合體字的不同部位時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刀”在“劈、到、色、辨、氘、黎”等字中;“水”在“沒、益、泰、犀”等字中;“手”在“拿、拍、拜、看”等字中,形體都有一定的差異。由于某些同源異化的部件形體差異較大,識字教學中往往另行命名,但所提示的字義范圍是基本一致的。
學生對常見的充當部首的部件比較熟知,如“氵”“辶”、“ ”等所提示的文字范圍都比較了解,但是,能夠充當形旁的部件很多要在課堂教學或日常生活中隨時指點,三言兩語即可,逐步積累,便形成了規律性的知識。例如,從“巾”的字多半與長條的帷幔類織品有關,從“貝”字的與錢財價值以及運用行為有關,從“戈”字多半與戰爭或兵器有關,從“頁”的字多半與人體頭部、脖子部位有關。但是,形旁提示字義的范圍很寬泛,需要指導學生多做形象思維,展開聯想和想象。有的字現代意義與古代變化較大,形旁已失去提示字義的作用,如“杯、樓、桶、橋”等物體的質量,已與“木”無關,這就需要聯想造字時的情況,“思、慮、感、愁”等表示的是心理活動,而現代科學以證明人的思維是大腦的行為,與“心”無關,但在解釋字義時仍需憑心而論。
理解會意字更要如此。二“木”為“林”,三“木”為“森”是從數量上聯想;“淚”是“目”流出來的水;“艷”自然是色彩紛呈而明麗;“呆”從木,木有麻木癡呆義,“呆”義即為不敏感。
利用形旁區別同音字也很有效,例如區別讀péng的一組字,用兩個“月”字平起平坐既是“朋”友,加個“木”便是竹或木搭成架子的“棚”,“蓬”蒿屬于草類,用竹木支起帆布遮蔽風雨為“蓬”,大鳥便是“鵬”,體積變大叫“膨”脹,加上水旁便是洶涌澎湃的“澎”。經常這樣區別同音字一定會大幅度減少錯別字。
3. 利用聲旁迅速擴大識字量并鞏固字義。從形聲字的角度來說聲旁與形聲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是最理想的。可是,做聲符的基本字畢竟有限,遠未滿足創造形聲字的需要,有時就只是用聲旁聲母或韻母甚至只是用其聲調,再加上后世的語音變化,就是形聲字的表音度,越來越低。以“工”字為例,所造形聲字與其本身聲、韻、調完全形同的只有“功、攻”和“女紅”中的“紅”字,聲韻相同而調不同的有“鞏、汞、貢”,韻和調相同的有一個“空”字,韻同的有“訌”字,聲母和聲調相同的有“缸、肛”和多音字“扛”的一個音,韻母相近的有一個“邛”字,這些都可以看做形聲字;而只有聲調相同的“江、豇”和聲、韻、調都不相同的“扛、巧、差、左”等就無法看做形聲字了。
由于形聲字站漢字比例較大,而又有相當一部分字看似聲符的部件并不表音,如“愾、悛、瞠、櫛、獺、咄”等字,就常被讀錯。教學中或日常生活中遇到這樣的字都應作特殊強調。
利用聲旁識字,可以迅速擴大識字量,教師稍作點撥,便可通過形旁理解字義。這種“一字開花”的集中識字法雖然不一定把出現的字全部記住,但可以有個印象再出現時就不陌生了。例如用“莫”字作聲旁的字大都聲母相同,而且字義也都含有看不清楚或看不見的意思,“摸”、“膜”是生物體內的薄皮狀組織“驀”表示突然,“寞”表示寂靜,“瘼”是病痛,“貘”是哺乳動物,“募”是征集財物,“墓”是葬死人的土堆,“幕”是懸掛的大塊綢或布,“慕”是心中敬仰,“暮”是日落時分……這些字都可以從形旁上聯想出字義來。如果一次性出現,通過比較分析,至少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而且再見到時,很快就會聯想起字音和字義。
4. 開發課外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興趣和能力。中學階段不可能經常拿出大塊的時間來進行識字教學,我把識字教學主要放在教科書之外,課堂之外,乃至學校之外,更廣范的時間和空間里。有一次,我把學生按街道分成組,讓他們調查社會用字中的錯別字,他們很感興趣,有的用筆記下來,有的用照相機拍攝下來,并指明錯在哪。通過這次活動,激發了他們熱愛祖國文字、規范用字的熱情,以后看電視、看報紙也注意發現錯別字了。
課外學習的資源開發,培養了學生獨立識字的興趣,教師要因勢利導,繼續引導他們向更深的學習資源進軍,比如以《常用字表》為范圍,本地區群眾常讀錯聲調的字有那些?對應規律如何?學生們用較長的時間調查,其過程中經常與身邊的人對話,對本地區推廣普通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提高了自身的普通話水平。
一、紅十字文化的生命救援與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其效能面言應當是一種實踐性教育。生命教育的成敗與否,關鍵在于受教育者的認同、共鳴與踐行。①對比純粹的理論說教,生命教育更應注重實踐性的生命體驗,體驗是具有說服力的生命教育形式。紅十字文化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紅十字會秉承生命理念,以改善最易受損害群體境遇為主要目標,關注生命狀態與生命質量,為人群的安康與幸福彈精竭慮。紅十字青少年組織已經深入到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紅十字的文化與理念深入人心。紅十字青少年組織是學校里的紅十字基層組織,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加活動。目前,全國共有基層組織66100個,團體和個人會員1750萬人,志愿工作者31萬余名。
綜觀紅十字的發展歷程,生命救援行動一以貫之。當生命遭遇危難,紅十字會不避艱險,救生命于水火。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簡稱紅十字運動)是全球最大的人道工作機構。其使命是減輕人類苦難,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并尊重人的尊嚴,尤其是在武裝沖突和其他緊急局勢中更是如此。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長期以來一直積極開展工作,援助大多數主要沖突的受難者。僅在2011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就為阿富汗、索馬里、敘利亞和利比亞等地的受難者和傷病員提供醫療和衛生相關服務680萬人次。②當生命遭遇災疫,紅十字會矢志不渝地以博愛情懷化解大自然不可抗之破壞力。據聯合國2012年1月18日的統計結果顯示,2011年全球自然災害直接導致三萬多人遇難,經濟損失達3660億關元,創1980年以來新高。③在此種形勢下,紅十字的人道救援行動尤顯迫切與重要。據統計,中國紅十字會已在北京建立了備災中心,20多個省級行政單位建立了各自的備災中心,總倉儲面積達到12萬多平方米。
紅十字的生命救援實踐,是對紅十字生命文化的重要闡釋,是在實踐中推進的社會性的生命教育。其既是高校生命教育的經典案例,也啟示高校在生命教育中要全方位關注學生的生命實態,并在實踐中進行各種愛心和救助活動。
一定程度上,紅十字會的生命救援是一本生命教育的生動教材,高校生命教育應以紅十字會的人道救助行動為鏡鑒,由學生的生活質量與狀態切入,把生命教育貫徹到學校運行的方方面面。學校應致力于在洞悉生命群體整體生存、生活狀態與質量的基礎上,針對生命個體所存在的不同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應對。學校實踐性的生命關懷也應以生命為本,把保護生命的理念貫徹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
在學校中開展各種形式的關乎生命的愛心與救助活動,本質上是對青少年學子進行生動的生命教育。活動中,對于陷于貧病傷痛的學生,學校可以從經濟援助和精神關懷兩個方面予以幫助,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很多高校面對校園中偶發的重癥患者,一般都會由班級或者社團進行呼吁和號召,有裨益,組織全校性的捐款,這種做法對醫愈病者身心大也使參與者獲得一次對生命的深度關注,定。但是,這種方式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應對措施,值得肯很難持續長久,因為學生主要還是消費者,難有充足的資金提供援助,學校自身之宗旨是培養人才,無力專職運作捐助與慈善事業。更長遠和理性的做法是引入援助的長效機制,讓關愛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可以設想在學校建立公益基金會,考慮由校友會代為組織和管理,培訓專職人員進行愛心運作。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把校友會的建設、校慶活動的開展與基金會的運行結合起來,辟校友資源,集校友之力辦好基金會。當然,為了讓學校的生命關懷做得更加專業、更有成效,也可以考慮引入與專業公益組織合作的機制,紅十字會就是理想選擇之一。學校應該積極主動地加入紅十字會組織,借紅十字會的人道影響力和號召力服務于高校的生命關懷之中。
學生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主體,高校生命教育實踐只有內化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才能真正奏效。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學生的自我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自身對生命的理解與認知至關重要。學校可以把紅十字會的生命救援作為經典案例,讓學生通過對紅十字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研讀與思考,理解生命的特征、價值與意義,懂得如何對待生命,如何呵護生命,如何駕馭生命,如何鍛造生命的意志與精神。在對紅十字救援行為的解讀中,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脆弱。生命要面對各種難以預料的外力沖擊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生命顯得極其微弱與渺小。正因為如此,紅十字會才挺身面出,救生命于危難。廣大青年學子,正是青春爛漫時,應該珍惜生命的唯一與來之不易。同時,引導學生認知生活的艱難。紅十字會是世界三大國際組織之一,與聯合國、奧委會齊名,在世界各地有著龐大的體系,但紅十字組織每天都處在極度的奔忙之中,這是因為有太多的生命體在經歷著生活的痛苦與艱辛,需要紅十字光芒的普照。應告訴學生,挫折和苦難常與生命相伴,生活中需要年輕人笑對人生,培養堅毅的個性和品格,做生活的強者,做自己生命與命運的主人。
二、紅十字文化的臨終關懷與高校生命教育
在高校生命教育中,死亡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話題。實踐證明,在系統的生命教育體系中,對生死兩個的關注缺一不可。④紅十字文化對生命的敬畏,不僅體現在對生命危難的救援,也體現在對生命終點的關注與撫慰。紅十字文化不抗拒死亡,在每一次救生的同時,紅十字會都面臨著慰亡的重任。救傷葬亡是紅十字會的天職,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紅十字會不避艱險,在烽火中為生命尋求最后的棲息場所,善待死者,告慰生者。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指的臨終關懷,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指生命結束前后對其所施予的關照與撫慰。紅十字的臨終關懷包括戰場上的救難葬亡,也包括和平時期的臨終陪伴。紅十字文化的臨終關懷,對高校生命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近代中國,烽火連天。穿梭于紛飛戰火中的紅十字會,在救傷恤難的同時,其善舉同樣值得表彰。爆發后,武漢是首義之地,戰事異常激烈,戰場陳尸累累,白骨嶙嶙,⑤,中國紅十字會馳赴武漢葬亡。據統計,當時僅武漢掩埋隊所收葬改葬之尸即達到2200余具。紅十字會讓生命有始有終,給生命留下了最后的尊嚴,讓人肅然起敬。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慘絕人寰的,30萬同胞慘遭殺戮,尸橫遍地,血流成河。掩埋遺尸,以慰亡靈,紅十字會義不容辭。據不完全統計,其在大屠殺前后的半年間共掩埋軍民尸體22371具。⑥戰爭中,任何生命體之生死皆系于一線,面紅十字會員不顧個人安危,于流彈飛矢之間以生赴死,義無反顧地去維護死難者最后的生命尊嚴,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評價。
在當今的和平環境下,紅十字會依然不改初衷,尊重生,也善待死。在現實生活中,紅十字會臨終關懷的內容更加豐富和人性化。為了讓老人有尊嚴地離去,北京東城區紅十字會推出臨終關懷項目,為在臨終關懷醫院住院治療的困難家庭老人組織專項募捐救助活動。蘇州市紅十字會老年康復醫院在功能上集醫療、護理、保健、娛樂、康復和臨終關懷于一體,凡有老人臨終,能抽出身來的工作人員都要圍在老人身邊,握住老人的手,讓老人在享受完最后的人間真情后含笑面去。
紅十字的臨終關懷,啟示生命教育要讓學生客觀、科學地看待死亡,正視生命的終點與最終歸宿。生與死是生命的兩端,都是生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生命都要歷經死亡,為生命劃上永久的休止符。這一點大家機會均等,無論王侯將相還是凡夫俗子。從這個意義上講,死與生緊密相連,死是生的一部分,面個體死是整體生的前提。對于死,不必恐懼,因為死像生一樣自然,順理成章。死是生命體的一種生理狀態,沒有任何人為的附著物。死與生都是生命永難改變的規則與鐵律,每一個人都行走于生死兩端。對于每一個人面言,科學的生命態度是生則燦爛,死亦從容。
在高校生命教育中,傳達不畏死的理念并非誤導青年人輕視生命,隨意赴死,面是讓學生真正懂得何謂死,死為何。近年來,在青年學子中頻繁發生輕視和傷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為,筆者認為并非因為他們參透了生死,極度厭世,是因為根本不懂得生,更不懂死,對生命缺乏正確客觀的了解和認知,他們因一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即作出極端選擇。現實不比一次證明,輕易選擇生死的人,往往缺少對生死的正確了解,內心根本沒有做好死的心理不畏死并非輕言生死,死亡是神圣莊嚴的生命過程,不容半點襄讀。雖然死亡是生命最終的歸宿,人不得不死,但生命的死亡應與價值的存續相聯系,生命不能恒久遠,但精神可以永流傳。
【關鍵詞】高效課堂;預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郭沫若先生說過:“教育的目的是養成自己學習、自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課堂是教學活動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學生智慧的發源地。自主學習是保證高效課堂的生命線。為了提高課堂效率,讓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引導讓學生會學習,用技巧引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它關系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部分教師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讓學生課前預習;創設合理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主動參與數學學習過程,,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努力使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活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多種感觀的協同下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無疑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1學會預習是自主學習的前提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課堂的延伸,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預習更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的最近的發展區,以便進一步的確定當堂課的重難點、課堂知識容量和教學進度等目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土壤,使課堂變成師生、生生間雙向交流的場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正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數學知識是連續的、不間斷的,新舊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數學預習是建立在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教師的有效指導上的。
1.1針對概念性的數學知識。要求學生首先通讀學習內容,從整體上了解了新的數學知識,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概念、結論畫一畫、圈一圈,擺一擺甚至剪一剪。為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做準備。例如預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學生就畫、圈了以下內容:長方體有6個面,一般都是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有12條棱,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也叫立方體);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6個面的面積都相等;有12條棱,長度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1.2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可以讓學生大膽嘗試解答例題來思考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碰到這樣的內容,先將課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紙蓋住,自己嘗試審題、解答。解答后與課本上的方法對照,不會解答再看課本上的。這樣學生通過了自己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過程,就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1.3實踐活動方面,教師可以大膽的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信息,讓學生嘗試練習,自己在課堂上提出問題。例如預習《身份證編碼》時,學生搜集了:身份證前兩個數字表示省、直轄市、自治區;第3.4位上的兩個數字表示所在的城市;第5.6位上的兩個數字表示戶籍所在的縣(區)等等,還有學生提出了驗證碼如何計算的問題。數學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要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數學知識,要讓學生通過做練習或解決簡單的問題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既能讓學生反思預習過程中的漏洞,又能讓老師發現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較集中的問題,以便課堂教學時抓住重、難點。
2合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大多數數學教師拋棄了以往教學中簡單地把知識“復制-粘貼”給學生這一做法,煞費苦心地創造、設計能讓學生情緒高昂的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學“認識分數”一課時,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春游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紅紅和明明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自制動畫課件演示)你愿意幫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由分實物入手,讓學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個”的時候,感受到用學過的數已不能滿足學習的需要,從而提出“能不能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的問題,并請學生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一半”,學生情緒高漲,勇于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二分之一,教師在學生的需求特別強烈時,結合學習內容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探究是積極、主動、高效的。
又如: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運算律》第一課時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題:
38+76+2438+(76+24)(88+45)+1245+(88+12),我是這樣教學的:(1)出示38+76+24和(88+45)+12,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分別進行計算;(2)互相交流自己的計算過程;(3)集體交流并組織學生進行比較:按運算順序從左往右依次計算與先算76+24、88+12,哪一種簡便?為什么這樣計算比較簡便?這里應用了什么運算律?(4)說一說學習加法運算律有什么作用?這樣設計,不僅為下課時的教學做好鋪墊,還能讓學生明白學習加法運算律的作用,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同時也能滿足部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享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3合作是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主宰學習過程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中心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主動學習,主動參與。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去尋求答案,這樣的學習能保證課堂的高效。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的形式就如何才能更簡便的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展開了實驗。有的學生將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紙片沿對角線折疊成兩個三角形,剪開,經過比較發現它們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原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有的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有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正方形……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其中每個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三角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歸納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用腦思考,合作學習,不但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實驗中牢固掌握了所學知識,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了“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并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逐步形成對數學的求知欲和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4主動探究是自主學習的標志
探究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的學習活動 ,是一種以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過程,以問題為載體,創設探究的情境和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式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這樣的學習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保證課堂高效。
4.1營造探究的環境,激發探究欲望。 研究表明:平等寬松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喚起學生的探究的熱情,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敢于展現自我,保證探究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要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教師必須要相信、賞識學生,要相信學生的探究能力;必須放手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數學探究活動,自由地與教師、同學溝通信息;必須多鼓勵表揚學生, 要充分肯定、贊賞學生的探究成果。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幫助找到正確的方法,順利完成探究任務。
4.2把握認知需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認知需要是學生學習中最穩定和最重要的內在動力。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要創設認知需要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到學習是解決新的問題的需要。如在教學《合理的分配方案》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四(1)班為了迎接學校舉行的乒乓球比賽,組織了15名男同學和10名女同學進行訓練,可現在只有6副球拍,應怎樣分才能讓同學們更好地訓練?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出現了幾種方案,一種是平均分,另一種是男女混合訓練,還有一種是認為女生優先,女生先訓練。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方案,我引導學生分析哪一種分法更合理,在學生的討論分析中產生了探究的問題,誘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激發學生迫不及待地去探究,最終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案。
4.3教給學生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生學習過程中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錯誤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維上的不足之處。教師要研究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先尋找并加以消除。學生能夠找到錯誤的原因并加以糾正,那么就意味著他已掌握了正確的思考方法。例如:判斷“把12根小棒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6。”這一句話是對還是錯,總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是對的。于是我就引導他們動手操作,用小棒擺圖把12根小棒分成2份,有幾種不同的情況:可以是6和6,也可以是 1和11、2和10、3和9、4和8、5和7,使他們認識到這句話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才能成立。學生在糾正錯誤方法的同時,又學到了一種判斷的方法。
4.4發揮學生的潛能,引導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空,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從各個不同角度去探究。學生可以通過操作實踐、嘗試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演算比較、自學課本等自主探索手段,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如我在教學《長方形的認識》時,在提出“具備怎樣特征的四邊形才是長方形”的探究問題后,引導學生自由地去探索研究,由于可以研究自己喜歡的物體和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學生的情緒高漲,小組探究氣氛十分活躍。有的量黑板,有的量桌面,有的量自己的數學課本等。小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確,每位同學都非常投入,做到既分工有合作,又體會了合作的樂趣。經過十幾分鐘的探究,各小組都已總結出了長方形的特征。通過小組間的合作探究,在學生經歷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演算比較等過程的基礎上總結出長方形的特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操作技能。既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又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總之, 自主學習是一種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上的學習,在這種學習狀態下,學習成了學生自己的、自覺自愿的事。作為教師,要精心準備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問題,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性,讓自主學習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生命線。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2]《黃愛華與智慧課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據教育部公布,截止2013年6月,全國共有2621所高校(包括全國普通高校共1909所、民辦普通高校共295所、成人高校共415所、民辦成人高校共計2所),且每個高校不止一幢教學樓。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數量大幅增長,大學教學樓的數量也增加很多。由于大學開放型的管理模式,以及學生們節能意識的淡薄,教室里在白天室內照度充足的情況下,仍普遍存在開燈學習的現象,即使教室內無人或人數很少的情況下,也是全部開啟室內照明燈。在許多教室里,長明燈和人走不熄燈的現象普遍存在[1-2]。據測算,照明耗電占學校建筑耗電的40%左右。
該文設計一種照明節能自動控制系統,利用PLC為中央控制器,控制現場底層設備的工作。使用C#語言開發的PC端上位機軟件,與PLC以Modbus協議進行通訊,作為照明控制和監測平臺。設置了休息日、節假日、寒暑假等符合高校工作時間的工作模式,實現教室照明的自動控制,實現智能管理而且節約能源。
1 建筑照明能耗標準
1.1 建筑照明節能評價方法
目前對建筑照明能耗進行計算的計算模型并未統一[3],目前國際上常用的照明能耗計算方法有比利時計算法、歐洲EN15193標準法等。在我國,根據GB50034-2004《建筑照明設計標準》,建筑電氣設計上普遍采用LPD(lighting power density,照明功率密度)來評估照明設計是否節能[4-6],其定義為:
其中,為室內裝設光源(包括鎮流器)的功率之和,單位為W;S為房間面積,單位為m2,即單位面積上的照明安裝功率(包括光源、鎮流器或變壓器),單位為。
根據GB50034-2004《建筑照明設計標準》規定[7-8],學校建筑的LPD值不應超過表1的規定數值,否則即為不夠節能的照明設計。
1.2 節能潛力分析
假設教室的照明設計符合國家節能標準,以教室的照明功率密度為10W/m2計算,一個標準教室的面積為96m2,假設每天正常用電時間為15h,每個教學年度按270日計,一個學校教室數量為200間,節電率以平均30%計算,則一年可節電2.33*105kWh,節約電費12~20萬元。(以上估算還未包括線損和燈具長時間開啟而損壞的部分)。因此,研究大學教室的節能照明自動控制系統,在滿足學校照明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大學教室照明的節能自動控制,不僅能滿足室內人員對照明的要求,又節能降耗,延長燈具壽命,降低運行費用,簡化節省配電控制設備和管線工作量,課件照明節能潛力巨大,以成為建筑節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控制系統整體方案
2.1 控制系統結構
照明節能自動控制系統采用“上位機―PLC―現場節點”的結構,以“集中管理,分布執行”的方式控制系統中的各個設備,控制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系統中,采用西門子S7-200(XP224)型PLC作為下位機,PC作為上位機。在上位機軟件中,工作人員登錄系統后,可以在軟件里設定特定教室一周的課表,課表數據將發送到PLC保存,同時保存在上位機內。PLC接收到課表數據后,將會按照課表上安排的上課時間段控制教室的照明燈具的開關,以達到照明的自動控制,避免不必要的照明造成浪費,節省電能。工作人員可以在上位機軟件隨時修改特定教室的課表,更改課程時間,也可以直接遠程控制教室燈具的開關,使控制更為靈活。在上位機軟件可以監控特定教室的燈具的使用情況,包括實時開關狀態、燈具使用時間等,數據可以在上位機上保存,使工作人員能夠方便地管理教室照明設備,統計分析照明數據。系統包括自動控制和人工手動控制兩種控制模式,除了根據課表自動控制教室,在教室現場可以人工開燈和關燈。
2.2 控制系統的控制策略
該控制系統主要采用的是基于時間控制的控制策略,并針對高校教室工作時間進行調整,具體控制策略如下。
(1)正常工作日時間。
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里,系統根據教室的課表時間控制燈具開關。根據高校課程的時間安排特點,將上午第一、二節課設定為8點至9點35分,第三、四節課設定為10點05分至11點40分;下午第五、六節課設定為14點30分至16點05分,第七、八節設定為16點35分至18點;晚課時間設定為19點30分至22點。有課的教室將在對應時間段開燈,課間時間段不關燈,在上、下午及晚課的最后一節課下課后自動關燈。
(2)休息日時間。
在休息日時間,控制系統白天不開燈,由教室根據現場需要人工開燈。下午18點之后,只開啟三分之一的燈具,在22點之后,控制系統將檢查并關閉所有燈具。
(3)寒暑假時間。
在寒暑假時間,控制系統將不開啟所有燈具,并在每天的中午12點及晚上22點檢查并關閉所有燈具。
3 控制系統硬件設計
根據對廣東某高校教學樓的實地考察,其教室內的燈具采用統一布局。燈具類型使用36W日光燈,中等規模的教室一般安裝有9根日光燈,其分布如圖2所示。
高校教室一般將每一排的三個燈具作為一組,共前中后三排,教室里的開關總是一次性控制一排三個燈具開關。因此,該系統沿用這種控制特點,將教室的9個燈具分布分為三部分,按照前中后的位置劃分為一號、二號、三號燈具。
4 控制系統上位機軟件設計
上位機軟件運行于該控制系統的最上層,是控制系統的控制核心,也是整個系統的監控平臺,實現控制PLC、直接控制現場燈具、監控燈具運行狀況、統計燈具運行時間等功能。該控制系統上位機軟件使用C#語言編寫,利用.Net技術提供的豐富資源,能夠方便地實現上位機的各項功能。
該控制系統的控制策略主要是以時間為依據的,同時,針對高校教室使用時間的特殊性,該設計提出了基于課表時間來控制各個教室燈具工作的方法。其基本思想為,根據該教室的課表時間數據,當系統判斷當前教室處于上課時間時,將控制燈具工作,處于下課時間時,在一定的預留時間之后,便自動關閉燈具。
上位機軟件的基本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
4.1 人機交互界面設計
上位機交互界面如圖4所示。在該界面上,用戶可以方便直觀地輸入課表數據,也可以直接對現場的燈具進行開關控制。
4.2 現場照明燈具監控
上位機作為控制系統的監控平臺,能夠監測現場燈具的使用狀態,使工作人員能夠在平臺上直觀地了解現場各燈具的開關狀態及工作時間,當燈具工作時間超過其壽命時,系統將提出警報,提示工作人員進行更換。監控功能的工作流程如圖5所示。
要實現監控燈具狀態的功能,需要上位機軟件不斷地查詢PLC線圈的開關狀態。可以使用Modbus協議的第1號功能,該功能能夠讀取PLC的數字量輸出口的開關狀態,發送欲讀取的輸出線圈地址及線圈數量,PLC成功接收數據后便能返回對應的線圈的狀態。上位機監控界面如圖6所示。
如果你打開家中的冰箱想拿個雞蛋,卻發現里面冷藏著幾個稀奇古怪的昆蟲標本;或者你打開儲藏室,一下子從里面爬出幾十只張牙舞爪的螳螂;甚至你準備睡覺時,卻在被窩里發現幾枚鳥蛋 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如果這一切都是你孩子的所作所為,你又會怎么辦?
特殊愛好,
這個孩子愛的是昆蟲
詹志鴻3歲多的時候就喜歡上了昆蟲,有一個星期天,父母帶他到南京市東郊風景區去玩。當晚,詹媽媽準備做飯時,竟然發現冰箱里躺著幾只長得稀奇古怪的昆蟲。詹媽媽驚得大叫了起來,詹爸爸連忙跑過來一看,也嚇了一跳。一定是兒子志鴻干的,可他把這些東西放進冰箱干什么?
誰知小志鴻卻一本正經地說:“你們別亂動,那是我好不容易才找到的昆蟲品種,準備做標本用的!”
之后,詹志鴻對昆蟲的愛好一發而不可收,他經常把各種小昆蟲帶回家,就連吃飯也想著它們:如果父母做了什么好吃的,他一定會說:“留點給我的蟲子吃吧。”剛開始,父母怕詹志鴻研究昆蟲影響學習,但詹志鴻從事了一輩子教育工作的爺爺對兒子、兒媳說:“志鴻愛昆蟲并非壞事。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好的父母和老師,應該想辦法找到孩子的興趣點,然后加以培養和鼓勵,而不是阻止和扼殺。你們擔心他影響學習也是有道理的,但可以要求孩子在搞好學習的前提下,再去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研究昆蟲,讓兩者相互促進,說不定他還能開辟出一條獨特的成材之路呢!”
詹爸爸和詹媽媽覺得爺爺的話有道理,他們決定支持兒子對小昆蟲的興趣。
詹爸爸跟志鴻認真談了一次話:“你為什么喜歡小昆蟲?”詹志鴻說:“我也不知道,就是喜歡它們。”
詹爸爸說:“但你得保證不能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志鴻點頭答應。爸爸接著說:“爸爸知道你是真心喜歡昆蟲的,不過,既然喜歡,就要喜歡出水平,就像學鋼琴要考級一樣。我覺得你現在對昆蟲只是喜歡,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詹志鴻說:“這個道理我懂,但我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辦。”詹爸爸說:“我來教你。”
“太好了!”詹志鴻高興地跳了起來。
詹爸爸先是帶著兒子到書店,讓他自己挑選了十幾本有關昆蟲的書籍,讓他加強這方面的知識修養。詹志鴻如饑似渴地愛上了那些書,他最愛看的是法布爾的《昆蟲記》和《昆蟲的博物館》,那些書讓他增長了知識,大開了眼界。
在加強兒子昆蟲方面的知識修養的同時,詹爸爸開始幫兒子理論聯系實際。他沒事就帶著兒子到東郊風景區去玩,但這種玩是有目的性的,就是尋找各種昆蟲。有時候找到的昆蟲,詹爸爸也不認識,父子倆就把《昆蟲的博物館》當成了“昆蟲字典”,這本書里從昆蟲的圖片、到習性等基本情況都有,他們一個個對照,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努力實踐,
興趣是最好老師
觀察自然環境中的昆蟲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必須忍住蚊蟲的叮咬或頭上的烈日,而且要長時間趴在地上一動不動,否則就會嚇跑它們。為了表示對詹志鴻的支持,爸爸總是陪著兒子一起觀察。一天傍晚,爸爸正帶著詹志鴻撅著屁股趴在水溝邊觀察蛐蛐,不知情的鄰居見他們趴著半天不動,以為出了什么事,連忙過來察看。詹爸爸趕忙打手勢,示意他不要出聲。鄰居見他們什么事也沒有,便好心地說:“老詹,你不陪著孩子好好讀書,卻陪著他玩蛐蛐,也太縱容孩子了!”詹爸爸說:“我不是縱容他,而是在幫他培養有益的愛好,不比讓他胡亂玩好嗎?”鄰居不理解,搖著頭自言自語地說:“我看這父子倆腦子都進水了!”
研究昆蟲必須觀察它們的一生,就是從它們孵化、成蟲、化蝶的整個過程。以前詹志鴻把昆蟲帶回家,只是隨便找一個鞋盒子裝進去,一邊培養一邊觀察。但現在,為了幫助兒子更好地進行觀察和研究,詹爸爸親自動手,替兒子做了三組共36個木盒子;由于昆蟲孵化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他專門把家里十幾平方米的衛生間騰出一半地方來,把盒子整整齊齊地擺在里面,還教詹志鴻在每個盒子上貼上標簽,用于分類和記錄時間。這樣一來,詹志鴻每天放學做完作業,就開始忙著給昆蟲換土、喂食、做記錄,不僅更加便于觀察和研究,還養成了做事有條有理的好習慣。
身邊的昆蟲研究透了,詹志鴻又想研究自己沒見過的昆蟲。為了支持兒子,詹爸爸陪著詹志鴻上網,通過網絡跟外地昆蟲愛好者聯系,想辦法從他們手里買蟲卵。爸爸要出錢,詹志鴻卻堅持要用自己的壓歲錢。爸爸一想,兒子愿意拿自己的壓歲錢買昆蟲,說明他是真心喜歡昆蟲,這樣也能讓他體會到這些昆蟲的來之不易,研究起來會更投入。
詹志鴻研究起來特別用心,甚至發現了不少書中的問題,包括大生物學家法布爾《昆蟲記》中的問題,并提出了質疑。小學四年級時,他就發現自己觀察到的跟書中寫的不一樣,便對爸爸說:“《昆蟲記》中說獨角仙喜歡吃蘑菇,但我養過三只獨角仙,它們都喜歡吃水果,特別喜歡吃蘋果,并不喜歡吃蘑菇啊!”聽了兒子的話,詹爸爸非常高興:“有質疑就提出來,何況這是你仔細觀察的結果。”詹志鴻撓了撓頭說:“可是,法布爾是我崇拜的大科學家啊!”詹爸爸說:“再大的科學家也可能出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為了打消兒子的顧慮,詹爸爸帶著兒子找到南京農業大學昆蟲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洪曉月教授。洪教授對詹志鴻的表現大為驚奇:“我教過那么多學生,還沒有人從小就如此喜歡昆蟲并研究到這個程度的,這個孩子將來不得了。”但當時他對詹志鴻的質疑也沒有把握,為了慎重起見,洪教授親自做了實驗,之后一臉歡喜地肯定了詹志鴻的觀察結果,并再三對他進行了鼓勵,還給他留了電話號碼,表示有什么問題隨時可以向他請教。
洪教授的態度再次鼓舞了詹志鴻,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他的觀察研究成果,在爸爸的幫助下,詹志鴻回到家就開通了自己的博客,然后把自己的觀察和研究心得寫進博客。短短一年的時間,他就寫了322篇博客。在他的博客里,不僅有他為昆蟲拍的“成長寫真”,還有他養昆蟲的點點滴滴。很快,他的博客就成了他跟“蟲友”們交流的平臺,他也有了成千上萬的“粉絲”。
通過與“蟲友”們的交流,詹爸爸發現,與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相比,昆蟲只是個小小的世界,兒子還必須拓寬視野。他給兒子找來很多達爾文的書籍,供詹志鴻仔細閱讀。很快,詹志鴻就喜歡上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并開始對昆蟲之外的一些小型生物進行觀察研究。
詹志鴻發現,很多昆蟲在溫度低于攝氏18度時,都會停止進食,這說明它們對溫度非常敏感;而鍬甲蟲產卵時,并非像有的書上寫的那樣,只要有木屑就行了,實際上還必須有木頭,否則它們無法爬上木頭借力。在爸爸的幫助下,詹志鴻把這一觀察寫成了論文,發表在英國的《昆蟲世界》雜志上。他成了在這樣一本世界著名的自然科學核心雜志上年齡最小的人。
父母開明,
“小達爾文”初長成
2010年春天的一個早晨,看到媽媽給自己煮的雞蛋,詹志鴻靈機一動:如果它不被人煮熟,就可能變成一只可愛的小雞,那該多好啊!想到這,一個大膽的想法忽然從他的心里冒了出來:我能不能從一只雞蛋即將被人拿去煮寫起,寫一本科普童話小說?
詹志鴻把這一想法告訴爸爸,爸爸說:“你有那么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我相信你如果寫的話,一定能寫好;而且你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的知識告訴別人,也是一件好事。只是,你眼看就要小升初了,會不會影響到你的學習?”詹志鴻笑著說:“我知道你和媽媽最擔心的就是這個,但我過去成績不是一直在班里排前三名?”爸爸說:“只要你保證不影響到學習,爸爸就支持你,因為如果你將來想從事生物學研究,就必須從現在起把文化課基礎打好。”詹志鴻說:“這個我知道,老爸你就放心吧!”
詹志鴻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創作他的科普童話小說《小雞千里逃生記》,每寫完一個章節,爸爸都會成為他的第一個讀者,然后提出具體修改意見,他修改后再請媽媽和爺爺當讀者。2011年2月,詹志鴻的《小雞千里逃生記》正式出版了,這本書不僅想象力豐富、充滿著童趣,還包含了很多生物學知識,特別是昆蟲方面的知識,一出版就大受孩子們的歡迎。這再次鼓勵了詹志鴻,他打算把這本書當作一份特別的畢業禮物,贈送給辛苦培養了自己的北京東路小學。
不聽勸告的小明
一天,媽媽正在織毛衣,小明看毛線球很好玩,便從籃子里拿了出來。媽媽一邊織毛衣一邊說:“小明,你可不要淘氣啊!”小明才不聽呢。
他看見毛線球滾來滾去,很好玩。便踢了毛線球一腳。這時,毛線球滾到了洗臉架下面。小明拿起毛線球,可是,線纏住了洗臉架。小明往前一跑,洗臉架上的一大盆水瞬間傾倒,一盆水扣到了小明的頭上,小明也被打倒了。小明疼得哇哇大叫,媽媽連忙跑過來,說:“我讓你別淘氣,你就是不聽。現在吃到苦頭了吧!”
從此,小明天天都聽媽媽的話。
壓力山大,少年中考失常
今年47歲的邱家林和妻子郝雪華,原本住在沈陽市沈河區山東廟小區一個40平方米的普通住房里。邱家林在沈陽南塔鞋城干搬運工,妻子在大西菜行受雇賣肉,兒子邱啟達在讀書。這個家雖然清貧,卻也溫暖幸福。
可是,這對30多歲才有孩子的貧賤夫妻,雖只有初中文化,卻有個大理想,就是讓兒子讀中國最好的大學。為此,再苦再累他們都認了。為了給孩子交補課費,他們還是要經常向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伸手。
2009年7月底,是邱家林最得意的時候,因為兒子考上了沈陽市最好的初中——沈陽市雨田中學。由于不屬于本學區,他得花5萬元錢。他借遍親友才湊夠了這筆錢。
懂事的邱啟達明白父母的苦心,學習非常用功。
有一次,邱啟達病了,發著高燒,仍不肯休息。班主任趙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勸他回家休息兩天。他不肯,趙老師看他燒得實在厲害,就要給他父母打電話讓來接他回家。邱啟達哭著阻止老師給他父母打電話,并求老師一定不要讓他父母知道他病了。趙老師很不解,再三追問,邱啟達才哭著說明了原因。
趙老師至今都無法忘記邱啟達當時的描述:有一天,參加學校運動會后沒有晚自習,他早了兩個小時回家。他的突然到家,令父母手忙腳亂。他嚷著餓了沖到飯桌前,驚呆了。父母吃的菜是拌芹菜葉和白菜蘸醬,米飯都餿了。他當時就急了:“你們就吃這個?”母親忙說:“啟達,你的飯菜在鍋里,我給你熱去!”邱啟達哭了,心疼地對父母說:“你們那么累,吃這個怎么受得了?”
母親拍了拍他的肩:“孩子,爸媽無能,掙不到很多錢,可你上學需要錢,周末參加補課班需要錢,你考上雨田中學的5萬元也是借的。我們只能這樣啊!”他更急了:“那我和你們吃一樣的飯菜,我周末不補課了,中午在學校不吃肉了,這樣你們就不用這么苦了。”
這時,父親生氣了:“兒子,你說什么渾話!不補課,能考出好成績嗎?不吃肉,營養能跟上嗎?你要是考不上好大學,那咱們一家人的心血就都白花了,我們的苦也白吃了……”
那天,吃著母親做的小灶,邱啟達再也吃不出往日的香味。晚飯后,父親又走了,去建筑工地扛水泥。母親也走了,去給飯店串羊肉串。要知道,他們已經工作一整天了……
講到這兒,邱啟達看著老師:“您說,我能因為發燒就回家休息嗎?那我對得起辛辛苦苦的父母嗎?”
目送邱啟達回教室,看著他寂寥的背影,趙老師眼里一片濡濕。
此后,邱啟達更用功了,甚至吃飯的時候他都在看書。可是,他的成績在班里也就是第十名左右。如果以這樣的成績參加中考,是考不上省實驗和東北育才這樣的名校的。
在中考考場里,邱啟達滿頭大汗,臉色蒼白。
據郝雪華講,兒子中考那兩天,她和丈夫都請假來陪考。他們像多數家長一樣,孩子在里邊考,他們在外面等。兒子考完第一科從考場走出來,她就發現他臉色很差,低著頭,看到她時,又笑了。等考完最后一科出來,邱啟達的手都在抖,他摟著母親,聲音里滿是寒意:“我考不上實驗、育才了,可能連二十七中和一中都考不上了……”說完,他推開母親跑了。
借讀名校,少年苦不堪言
2012年7月11日13時整,沈陽市中考結果出來了,邱啟達的分數是659分,這個成績,讓邱啟達無地自容。
知道結果的那一刻,全家人都傻眼了,誰也沒說話,只能聽到彼此的呼吸聲,因為以邱啟達平時的成績,就算考得再差,上一中這樣的二檔省重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結果,他這樣的分數只能上第三檔的省重點高中。
邱啟達的舅舅郝克明是市政府的一位副處長,是這個家最有文化和見識的人。他過去擁抱著邱啟達想給他點安慰。
一直鐵青著臉的邱家林騰地站起來:“沒什么好商量的,啟達是考試失常。我和他媽早就商量好了,只要他的分數不夠東北育才,我們就花錢送他借讀。聽說得十多萬元,我倆決定賣房子,兒子要是沒有出息,要房子有什么用?現在是拎著豬頭找不著廟門,克明,姐夫求你了,你得幫我這個忙。”
郝克明覺得姐夫姐姐太瘋狂,他拒絕了。可姐姐聲淚俱下地說:“我和你姐夫這輩子活得窩窩囊囊,如果我兒子長大了還讓人看不起,那我活著還有啥意思!只要能供啟達考上好大學,我就值了……”
看著姐姐的眼淚,郝克明只好答應了。
2012年7月18日,邱啟達被第三檔的省重點高中——沈陽市第五中學錄取了。他的分數,比父母一直期望的東北育才高中公費727分的錄取線低了68分,比東北育才高中的自費線718分還低了59分。
運作借讀名校這件事是很難的,郝克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求了熟人和朋友,終于有了眉目。
邱家林家4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只賣了23萬元!
2012年8月中旬,邱啟達終于成功地去東北育才高中借讀,代價是:交給學籍所在校沈陽市第五中學3萬元,因為他考上的是該校的自費生,這是正常的合理收費。該校允許他外出借讀,已經是天大的人情了。東北育才高中的借讀費是12萬元,據說這也是統一的收費價格。
郝克明只收了姐夫12萬元,其他的人情費用全是他出的。
2012年9月初,來到東北育才高中上學的第一天,邱啟達就感覺到了孤立。其實,確切地講,沒有人孤立他,因為他就不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老師告訴他,他只是借讀生,成績與這個班無關,班級的所有榮譽也與他無關,包括體育課在內的所有活動,他參加與否都是自愿。老師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他不能影響別的同學學習。當然,他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問老師,因為老師有責任教好他。但老師不會因為他跟不上而放慢教學進度……
老師這樣講邱啟達能理解,可他還是覺得很屈辱。那一刻,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打擊不斷,少年徹底崩潰
開始上課了,邱啟達很想認真聽講,可腦子里總有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課間,同學偶爾的一個玩笑,他也會想是不是在諷刺他。后來,除了上廁所,他干脆就坐在座位上不動,這樣就可以不和別人接觸,也就少了許多尷尬。看書,看書,看書,成了他生活唯一的內容。可是,他無法克制內心的痛苦,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他都是老師和同學眼里的優秀生,是父母和親人的驕傲,而現在,他似乎不存在了,他就像隨風飄蕩的蒲公英種子,沒有根,沒有分量。
邱啟達說,回到家更難過。其實,他已經沒有家了。父母在離學校3公里外的地方租了只有30平方米的單間房子。他下了晚自習回到家一般都9點多了,父母都不在家,他們的晚班還沒結束,經常要到夜里11點才回家。
吃過飯,邱啟達馬上坐下來學習。而這時,是他最心神不安的時刻,父母為了供他讀書從早累到深夜,還賣掉了房子;為了讓他學習,把臥室讓給了他,父母擠在廳里一張單人床上。而所謂的廳,就像過道一樣,只能放一張單人床。他曾要求和父母對換,被拒絕了。
那時候,他最喜歡的就是周末補習班,因為他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他發瘋似的舉手回答問題,發瘋似的與這里的學生交流。可他更心疼父母的錢,每個小時40元的補課費,一天就得花掉三四百元,那是父母的血汗錢呀。
自從邱啟達當上“高考個體戶”后,痛苦就接踵而至。2012年10月初,第一次月考,班級是排名次的,可名次表上沒有他的名字。他找到班主任,老師告訴他,不給借讀生排名次是慣例。此時,早已明白自己無足輕重的他,最想知道的是自己在這個班的成績究竟怎樣,他懇求老師告訴他名次。可老師無奈地對他說,因為不排名次,許多科都沒有判他的考卷……
聽老師這樣說,邱啟達仿佛被打了一記悶棍,他沖出教室,沖出學校,滿大街地瘋跑著,任淚水橫飛。努力了拼命了,可他連自己的成績都不知道,他是多么卑微可憐。
把自己累得半死后,邱啟達回到學校,趁下課時又安靜地回到座位上。可是,他再也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2012年11月初,邱啟達回到五中參加期中考試,班里的同學他只認識鄭鳴一個,這是他初中同校不同班的同學。考試前,鄭鳴和他開玩笑,說12萬借讀名校的大才子,肯定能考全校第一名。
可是,考試開始,邱啟達又像中考時一樣,緊張得大汗淋漓。勉強答完卷,他都不知道答得是對還是錯。緊張地等了5天,鄭鳴打電話告訴他,他只考了班級第14名,全校第152名。這樣的成績參加高考,發揮好了能上二本,發揮不好就是三本。
此后,覺得對不起父母的邱啟達壓力更大,晚上睡眠也出現了問題,不是睡不著就是睡著了噩夢不斷。這樣,他白天上課更加無法集中注意力。2012年12月的一天下午,可能是太困了,他竟在數學課上睡著了。老師叫醒他,嚴厲地說:“你父母為你花了12萬借讀費,你來這里打瞌睡,太過分了。你還打呼嚕,嚴重影響了大家學習……”他站起來連說對不起,說自己晚上學太晚了,太累了太困了才睡著的。
老師不再理他,下課后一個男生卻過來指責邱啟達,說在五中考了第152名的學生,晚上學到深夜只有鬼才相信……另一個同學馬上陰陽怪氣地說:“打呼嚕你得100分,應該叫你100分先生!”同學們哄笑起來。
此后,邱啟達成了同學們的笑柄,“100分先生”更成了他的綽號,成了粘在他身上的恥辱標簽,撕也撕不掉了,孤獨與自卑這兩個小鬼把他纏得更緊了。
2013年1月初,邱啟達又回五中參加期末考試。進考場前,幾個男生拿他尋開心:“借讀名校就考成那個樣子,又殺回來了?這回要考熟啊,別半生不熟的……”
邱啟達痛苦地想:誰都可以嘲笑我,無視我,蔑視我,我就考出個樣子給你們看。可到考試時,邱啟達更加緊張了,手心額頭不停地出汗,心跳加快,手也直哆嗦。結果成績出來,他只考了班里第22名,全年級第257名。
這次父母都沒有逼邱啟達,因為他們都失望至極。邱啟達做噩夢的頻率更高,失眠更嚴重了,他覺得這個世界要拋棄他,經常是幾天不說一句話。
2013年5月初,本來那天早晨邱啟達應該去五中參加期中考試,可吃早飯時他突然滿頭大汗昏倒了。醫生診斷說他這是緊張勞累過度造成的,讓他休息幾天并放松情緒。回到家后,邱啟達就躲進被窩里不出來了,連飯也不吃,只反反復復地說:“我沒臉活著,也沒臉死,更沒臉上學了……”
郝雪華把這一情況告訴了在外地的弟弟。郝克明馬上告訴姐姐快帶啟達去精神衛生中心,啟達可能得了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疾病。
隨后,邱啟達住進了沈陽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病房。
經過兩個月的住院治療,2013年7月,邱啟達出院了。可他每周仍需要進行三次心理治療與心理疏導。采訪時,專家說至少還得半年時間,他才能徹底恢復健康。
而邱家林夫婦,也顧不上傷心難過了,他們在配合心理專家全力救治兒子。房子沒了,錢花光了,還欠了親友很多錢。
邱家林告訴記者,他不后悔拼死拼活地供兒子讀書,他只后悔送兒子去名校借讀。“這借讀毀了兒子!”說到這兒,他的眼淚無聲地流了下來。
采訪時,邱啟達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都表示,寧愿讓孩子平平常常,也不讓孩子受這份罪。四位老人結成同盟,準備與邱家林夫婦做斗爭,絕不允許他們再逼邱啟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