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指導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青壯年; 消化性潰瘍; 病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 R364.1+6[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2-266-01
消化性潰瘍是指發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亦可發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術后吻合口等部位[1]。本病是全球性的常見疾病。曾經有估計在一般人口中,約5%~10%在其一生中某一時期,患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2]。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十二指腸潰瘍比胃潰瘍多見;男女之比為(5.23~6.5):1,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發病者居多;而胃潰瘍的發病年齡一般較十二指腸潰瘍約遲10年,但60~70歲以上初次發病者也不在少數,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齡比男性患者高[3]。
1 消化性潰瘍的病理病因分析
1.1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襲作用:“無酸無潰瘍”,致病因素的增加,對胃粘膜損害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決定性因素。尤其在十二指腸潰瘍發病上尤為重要[4]。
1.2 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致病菌,與消化性潰瘍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胃竇粘膜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為80%~100%,胃潰瘍為60%~80%。幽門螺桿菌持續陽性的患者,其潰瘍病復發率明顯高于陰性患者[5]。
2 青壯年常見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原因分析
2.1 心理因素:青壯年時期正是一生之中精力最旺盛的時刻,然而年輕的人總是不在乎自己的身體健康,年輕氣盛,認為自己的任何困難都打不倒的,更何況是一點消化性的疾病,所以放棄警惕,忽視了小病不治成大病的道理。還有緊張的神經刺激,情緒波動也是其原因之一。
2.2 生活習慣:青壯年時期往往有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而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正是造成疾病的不可避免的因素。例如不規律的作息時間,經常性的熬夜,通宵達旦的上網等。
2.3 飲食習慣:快節奏的生活使青壯年忙于學習工作,而忽視了這無窮的精力需要物質能量的補充。每日不規律進餐,每餐的營養分配不合理,或者經常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且進餐速度過快,導致消化不良,刺激胃粘膜,使粘膜受損,發生消化性潰瘍。青壯年熱衷于新鮮刺激事物,往往會沉浸于吸煙喝酒之中,用來逃避生活所帶來的重大壓力,而這些都可使消化性潰瘍更為嚴重化。吸煙者潰瘍病的發生率比不吸煙者高2倍,而且吸煙可以增加潰瘍病并發癥的發生率,影響潰瘍的愈合和容易促使潰瘍復發[6]。
3 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
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不一,少數病人可無癥狀,或以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為首發癥狀。但多數消化性潰瘍有慢性過程、周期性發作和節律性上腹痛的特點[7]。
3.1 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癥狀。而疼痛的節律性與進食有關,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常在兩餐之間和夜間出現,進食后可以減輕。胃潰瘍疼痛多出現于餐后1小時左右,其節律性不如十二指腸潰瘍明顯,夜間疼痛也比十二指腸潰瘍輕和少見[8]。
3.2 另一個特點是周期性,即間隔數周到數月常可復發。加重期腹痛常每日發作,持續數周后緩解,直至下一次復發[9]。
3.3 消化性潰瘍除了上腹部疼痛外,可有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癥狀,也有失眠、多汗、脈緩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表現[7]。
4 消化性潰瘍健康指導
4.1 首先要從心理上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并不是年輕就可以為所欲為的,精力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所以一旦發現不適,就要從自身檢討,開始注重自身的身體狀況,嚴重者更應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平時生活中應該適時放松心情,萬事不可過度緊張焦慮。
4.2 改善生活習慣,調整作息時間,適當休息,非到緊急時刻,不可熬夜。多進行一些戶外活動,適當的鍛煉身體,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4.3 進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定時定量,注意飲食規律,并依自己的體驗對能加重自身癥狀的食物予以忌食和慎食;餐間或睡前亦可使用少許糕點或餅干;改變某些不當的生活習慣,如忌煙、忌酒、少飲濃茶、濃咖啡和可口可樂等。細嚼慢咽,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并且注重營養全面。
4.4 遵醫囑做好藥物治療。在臨床上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藥物很多,主要針對其致病機制進行,所以主要分為抗胃酸的藥物、增強粘膜防御能力的藥物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抗酸藥物包括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堿性抗酸劑等;粘膜保護劑包括前列腺素類藥物、硫糖鋁等;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藥物以質子泵抑制劑為基礎,加上2種抗生素[10]。
對于青壯年常見的消化性潰瘍,最關鍵的還是在于養生,想要有一個健康年輕的身體,先得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培養出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愛惜自己,珍惜生命,青春無悔。
參考文獻
[1] 李懷斌,張文武.消化系病急診 [M]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1993,11: 127.
[2] 鄺賀齡.消化性潰瘍 [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8,12: 1.
[3] 韓占波,王國平.消化內科疾病診斷標準 [M] 北京 科技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9,1: 70.
[4] 梁擴寰.消化疾病診療指南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9,3:74.
[5] 傅淑花,田鴻森.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綜合防治 [M]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7:75.
[6] 劉麗華,肖文華.胃腸疾病自我防治 [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4,8:95.
[7]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 [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8:208.
[8] 潘國宗,曹世植.現代胃腸病學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4:910
關鍵詞:老年人 消化性潰瘍 相關因素 健康指導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b)-0229-01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因潰瘍的形成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1]。老年患者癥狀不明顯、病程遷延、復發率高、并發出血多而嚴重、伴隨疾病多,死亡率高。因此本文從生理,精神、心理、社會和家庭,藥物以及飲食習慣等諸多因素對社區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提出家庭健康保健指導。
1 病因分析
1.1 生理因素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各部分出現明顯的退行性改變,胃腸道平滑肌也隨之發生改變,出現胃功能失調,胃動脈硬化,胃粘膜血供減少,導致粘膜容易受損[2]。且胃張力降低,胃排空時間延長,胃內容物滯留于胃竇部,胃泌素分泌增加,攻擊因子增強而更易發生潰瘍。同時,老年人往往伴隨疾病多,全身和胃腸的抗病能力均減弱。
1.2 精神、心理、社會和家庭因素
多數老年人具有消極的性格特征,尤其是退休后的居家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的明顯減少,與老同事、老朋友見面交談的次數減少,加上身邊家庭瑣事或某些重大事件與特殊事件的刺激,自身器官組織的衰老退化以及器官組織功能的衰退帶來的無用感等不良情緒。長期持續作用于植物神經,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使胃、十二指腸粘膜更易形成潰瘍[3]。
1.3 藥物因素
老年人由于行動不便,心血管、腦血管以及關節病變增加,導致非甾體抗炎藥NSAID和低劑量阿司匹林等藥物的使用率越來越高,老年人胃粘膜防御機制和耐受性較差[4],此類藥物均會引起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非甾體抗炎藥DSAID對胃粘膜的損害和服藥時間、劑量有相關性,和上消化道出血存在量效關系,小劑量阿司匹林可導致上消化道出血[5]。水楊酸制劑(ASA)可直接損害胃粘膜導致潰瘍發生。
1.4 飲食習慣
老年人消化性潰瘍遷延不愈,病情反復發作,飲食習慣是禍首。有些老人有長期飲酒和吸煙的習慣,飲食過于刺激或者暴飲暴食等,增加了胃酸分泌,減少了十二指腸碳酸氫鹽分泌,從而影響胃、十二指腸協調運動,降低了粘膜的防御功能,導致潰瘍形成,同時不利于潰瘍的愈合。
2 健康指導
2.1 休息與活動的指導
潰瘍活動期及大便隱血試驗陽性的老年人,應囑其臥床休息1~2周。病情較輕者則應鼓勵其適當活動,但仍需適當休息。遵循生活規律,勞逸適度,樂觀積極,合理鍛煉的原則。
2.2 飲食護理的指導
選擇營養豐富,熱量足,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脂肪的攝取應適量[6]。潰瘍活動期,少食多餐[7],每天進餐4~5次,避免餐間零食和睡前進食。飲食不宜過飽且進餐時注意細嚼慢咽,避免急食。避免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性強的食物。社區居家老人應學會加強自我照顧和護理,不吃過甜、過酸、過咸、過冷、過硬的食物,多進食軟食稀食,少吃芹菜、韭菜、雪菜、竹筍類、干果類、豆類、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纖維較多的粗糧。潰瘍發作時可進食濃米湯和淡藕粉等,恢復期給予軟飯、軟面條、粥、餛飩等。蔬菜應選擇粗纖維較少的蔬菜,如胡蘿卜、南瓜、冬瓜、土豆、去莖的花菜、去皮籽的西紅柿等,烹調應軟爛。肉類應選擇營養價值高,含結締組織少的,如魚肉、雞肉等。遵循戒煙戒酒,結構合理,避免刺激,定時定量的原則。
2.3 用藥護理的指導
抗酸藥如氫氧化鋁凝膠等,應在飯后1小時和睡前服用。服用片劑時應嚼服,乳劑給藥前應充分搖勻。H2受體拮抗藥物應在餐中或餐后即刻服用,也可把1天的劑量在睡前服用。若需同時服用抗酸藥,則兩藥應間隔1小時以上。若靜脈給藥應注意控速,速度過快可引起低血壓和心律失常。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可引起頭暈,特別是用藥初期,應囑老人用藥期避免從事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洛賽克的不良反應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一旦發現,立即停藥[8]。胃粘膜保護劑如硫糖鋁片宜在進餐前1小時服用,并避免與多酶片同服,以免降低兩者的效價。
2.4 心理護理的指導
針對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心理特點和情緒變化(如煩躁、焦慮、緊張、擔憂、麻痹、恐懼等),通過解釋,支持,暗示等心理護理技術外,應選擇認知調整指導模式,要耐心傾聽病人的痛苦和憂傷,了解老人的不良精神因素。取得老人信任,指導老人調整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消除心理壓力,為老人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避免不良刺激,多于老人交談,向病人解釋本病的誘發因素,疾病過程和治療效果,增強治療信心,克服焦慮,緊張的心理。
2.5 知識教育
宣傳關于疾病常識和預防知識:講解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和誘發因素。指導老人建立合理的飲食習慣和結構。告知老人及家屬按醫囑正確服藥,學會觀察藥效和不良反應,不隨便停藥或減量,防止潰瘍復發。向老人解釋病人疼痛的規律和特點,按其疼痛特點指導患者緩解疼痛如十二指腸潰瘍會出現空腹痛,指導老人在疼痛前或疼痛時進食堿性食物(如蘇打餅干等)。胃潰瘍進餐后腹痛加劇,可喝溫開水來緩解。告知病人定期復診:教育老人了解本病及其并發癥的相關知識和識別方法,若有異常情況(上腹部疼痛節律發生變化或加劇,或者出現嘔血、黑便等),立即就診。
參考文獻
[1] 王文茹.內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207~213.
[2] 呂增會,文智.63例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病因探討[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9):1224.
[3] 連麗麗,楊素鳳,韋麗,等.心理社會因素與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發生的關系及護理[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2):2261.
[4] 江學玲,彭尉.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廣[J].廣州醫藥,2010,41(4):74.
[5] 張麗.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6):21~23.
[6] 代慧玲,劉小奕.消化性潰瘍護理的新觀念[J].中華護理學雜志,1999,34(7):442.
關鍵詞:計劃生育;育齡;婦女;滿意度;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4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057-01
本研究于2009年8月~2011年4月對在我站接受計劃生育指導的育齡婦女進行了滿意度調查,并分析了其相關影響因素,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9年8月~2011年4月選擇在我站接受計劃生育指導的已婚育齡婦女1608名,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32.64±9.22)歲;其中農村457名,城鎮1151名;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上302名,高中816名,大專及大專以上490名;其中初婚1286名,再婚322名;入選的婦女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與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1)本研究所有婦女均通過張貼宣傳標語,發放宣傳折頁和手冊等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教活動;通過門診、熱線或電臺等手段進行計劃生育咨詢;成立優生優育咨詢門診.向前來咨詢的婦女講解產前篩查的重要性[1]。(2)調查并分析1608名接受計劃生育指導的已婚育齡婦女的人口特征、避孕、生殖情況、計劃生育知識等。(3)評價育齡婦女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4個等級[2]。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數。
1.3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采用SPSS 13.0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滿意度分析:2009年8月~2011年4月選擇在我站接受計劃生育指導的已婚育齡婦女1608名,由表1可知1608名接受生計劃生育指導的育齡婦女對服務的滿意率達97.88%。
2.2 影響因素分析:由表2可知不同文化程度的育齡婦女對生殖健康/計劃生育指導的滿意率有差異,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服務對象滿意是優質服務最重要的結果之一。對象滿意與否將直接影響其對服務的利用。生殖健康/計劃生育服務的切實施行很大程度上需要群眾的自覺執行[3]。而群眾自覺執行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群眾對生殖健康/計劃生育服務的滿意度,這會影響育齡婦女在需要時是否主動尋求指導[4]。如育齡婦女對生殖健康/計劃生育服務的滿意度會影響其在需要的時候是否尋求服務,于何處尋求服務。群眾對計劃生育指導的滿意度是是評價指導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有利于進一步指導未來的工作方向。因此,服務對象的滿意度是評價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5]。本研究從服務利用者的角度,就生殖健康/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方面的變化對育齡婦女滿意度的影響進行了評價,研究結果顯示已婚有偶育齡婦女對生殖健康/計劃生育服務的總體滿意度很高,達97.88%,僅有2.12%的育齡婦女對所提供的服務表示不滿意。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生殖健康/計劃生育服務質量較好,得到了服務對象的認可。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服務對象的滿意度是從服務利用者的視角表達對服務質量的看法,一方面取決于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還受到服務對象對服務期望值的影響。另外,對1608名接受生殖健康/計劃生育的育齡婦女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不同文化程度的育齡婦女對生殖健康/計劃生育指導的滿意率有差異,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參考文獻
[1] 姚慧潔,車焱,丁永剛,等.改善計劃生育服務和提高避孕方法滿意度干預研究的中期評估[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6,14(5):274-279
[2] 陳曉芳.育齡婦女對計劃生育指導滿意度情況調查[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7):65-66
[3] 趙立昀,車焱,劉鴻,等.成熟避孕方法綜合推廣對川渝農村育齡婦女計劃生育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8,16(9):522-525
【關鍵詞】PDCA循環;腫瘤;護理;健康教育
隨著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理念和護理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健康教育已日漸成為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醫療衛生機構賦予護理人員的重要職責[1]。隨著腫瘤的患病率增加,為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預后,整體護理理念更注重對患者的整個生命過程進行健康關懷;再者,腫瘤患者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會影響疾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所以,如何有效地對腫瘤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應用PDCA循環,即計劃(P)、實施(D)、檢查(C)、處理(A)四個階段對腫瘤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獲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間收治的腫瘤患者240例,均經病理學確診為食管、胃、腸、肝、肺、乳腺、子宮及血液等系統的腫瘤;其中男性患者138例,女性患者102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57±4.2)歲;大學以上學歷20例,高中學歷69例,初中學歷106例,小學及以下學歷45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種及治療方法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按照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即以口頭講解為主,輔以宣傳欄、示范圖譜等方法。科室每周對患者進行一次問卷調查。
1.2.2觀察組由護理人員應用PDCA循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共分為四個階段:①計劃階段:在調查現狀、分析原因后制定目標,使健康教育的入院指導、飲食指導、藥物指導、放療指導、化療指導、檢查指導等內容的有效率均≥85%;②實施階段:按照預定計劃、目標和措施,明確分工,認真落實到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轉變思想,深刻認識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強責任心,將對患者健康教育的實施情況納入護理工作質量的考核范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口頭、書面、示范等方法向其詳細講解;及時補充和完善腫瘤相關的健康宣教材料,方便患者閱讀;注意在教育過程中雙向交流;③檢查階段:根據事先的計劃和要求,調查患者以及家屬對腫瘤的健康教育認識及落實情況,做好記錄并與計劃目標對比分析,發現、分析并解決存在的問題。④處理階段:對健康教育有效率≥85%或者有提高著,將有指導意義的方式和方法寫入健康教育的程序中,將尚未解決或新發現的問題納入下一個PDCA循環,為下一個循環計劃的制定提供資料。
1.3評價方法通過問卷的形式對患者健康教育的各項內容進行調查,并將患者的掌握程度分為掌握、了解、不了解三個等級,有效率=掌握+了解[2]。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μ檢驗。
2結果
兩組健康教育的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患者在飲食指導、藥物指導、康復指導、放療指導和化療指導等方面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結論
腫瘤患者會因為文化程度、心理特點、病情輕重而產生不利于疾病康復的心理反應,所以正確而深入的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疏導,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增加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的改善疾病預后[3]。
PDCA循環最早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Deming提出,是指在所有管理活動中,為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益而進行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理等階段的循環過程。應用于護理工作中,有利于各項工作有規律地順利完成;科學的安排各項工作,不斷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提高護理質量和效率;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素質[4]。
本研究將PDCA循環應用于腫瘤患者的健康教育中獲得較好效果,同時,促進護理人員不斷強化專業知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曾熙嬡.整體護理理論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6-29.
[2]李桂蓮.PDCA循環管理在腫瘤患者健康教育中應用價值[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35(11):1186-1188.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服務務民生、改善民生的服務理念,在全區開展“生殖健康服務進家庭”行動,大力普及計劃生育、優生優育、避孕節育、生殖健康知識,提高計劃生育公共服務水平,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進而提高廣大群眾生殖健康水平,促進家庭和諧、生活幸福,為減少出生缺陷發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創建良好的人口環境。
二、基本原則
開展“生殖健康進家庭”行動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情況復雜,要堅持全面普及,重點推動,雙向選擇、硬件支撐、示范帶動五項工作原則。利用各種手段普及生殖健康知識,使生殖健康知識進入到每一戶居民家庭;開展萬名育齡婦女生殖保健免費服務行動;根據“五期”家庭需求,選擇性地開展“二送一建”即“送知識、送服務、建檔”活動;建立計生服務分站和街道計生服務室,確保育齡群眾就近享受基本的計劃生育技術和生殖保健服務;開展生殖健康示范社區創建活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三、目標任務
1、生殖健康知識進家庭。開展生殖健康科普知識宣傳普及工作,確保《生殖健康知識手冊》進入每個家庭,使已婚育齡群眾普遍接受生殖健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生殖健康知識曉率達到85%以上。
2、生殖健康檢查(簡稱康檢)及生殖健康訪視服務進家庭。按照群眾需求和意愿,提高康檢和訪視質量,愿檢對象當日參加康檢服務率達到95%以上,補檢后達到100%,生殖健康意愿戶入戶訪視率達到100%,兩戶建檔率100%。
3、避孕節育措施跟蹤隨訪服務進家庭。提高避孕措施落實率、及時率和有效率,減少意外妊娠的發生。避孕措施落實率達到95%以上,及時率達到90%以上,計劃生育手術隨訪率達到100%。婦女病普查服務進家庭。
4、婦女病普查服務進家庭。發放陽光育婦卡,開展常見婦女病普查、診療和轉診及家庭保健服務,為萬名家庭困難婦女生殖保健提供免費服務并建立檔案,依次分層推進全免費服務項目,提高育齡群眾生殖健康水平。
5、優生優育進家庭。開設新婚學校和孕婦學校,實施孕前服務,將新婚、孕前人員作為出生缺陷一級干預對象,落實“信息采集、培訓指導、風險評估、健康檢查、跟進服務”等措施,打造優生促進體系。
6、優惠政策進家庭。由6個社區根據轄區計劃生育困難家庭狀況,提供受助計劃生育困難家庭名單,實行統一救助。
四、工作任務
(一)構建三級構架,實施四級連鎖服務
1、發揮中心站帶動作用。中心站以技術服務為主,檢查為輔,宣傳教育為基礎,開展計劃生育免費項目技術服務、婦女病普查、免費孕前優生檢測等,承擔全區生殖保健知識普及的指導任務。
2、發揮分站支撐作用。籌建中的五里鋪服務分站以檢查為主,技術服務為輔,咨詢服務為基礎,開展常見婦女病、環孕情檢查,承擔部分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建立居民生殖健康檔案,設立生殖保健服務咨詢室,開展生殖健康咨詢服務。
3、發揮服務室基礎作用。街道服務室以宣傳教育為主,咨詢服務為輔,協調跟進為基礎,開展傳播、倡導、教育、咨詢服務等工作。
4、發揮服務點與流動服務補充作用。社區(村)服務點、醫療衛生服務站以跟蹤訪視為主,流動服務為輔,健全咨詢檔案為基礎,發揮基層網底作用,開展宣傳發動、民意調查、人員組織等工作。
(二)落實計生宣傳“八個一”系列舉措
一封信:印制《致市民的一封信》和《生殖健康知識手冊》,使生殖健康科普知識宣傳普及進入每一戶居民家庭,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
一套市民服務明白卡:印發《市民服務明白卡》,幫助群眾了解計劃生育服務政策、辦事指南、藥具領取聯絡方式;明確服務機構,方便群眾就診;公示舉報電話,對免費服務范圍內的收費行為加強監督。
一套叢書:發放《人口》理論版,《人口文化與生活》、《人口文化與養生》等實用版系列圖書,讓育齡人口了解人口文化,獲得計劃生育相關知識。
一個禮包:街道每季度舉辦人口計生政策法規知識培訓和優生優育、生殖健康知識培訓1次,為參加者每人奉送免費“計生品”禮包一個。
一個QQ群:由街道計生中心牽頭,組織各社區利用網絡建立“流動家園QQ群”,與轄區流動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建立集資詢、預約、查詢、告知、隨訪、提醒、投訴建議和滿意度調查等功能為一體的網絡服務窗口,為流動人口提供人性化、便捷化服務。
一個專項活動:建立“青蘋果之家”,在轄區高校深入開展“青春健康高校行”專項活動。
一個渠道:暢通免費避孕藥具發放渠道,在6個社區居民小區、人口聚集的市場、醫院、學校等地,設立避孕藥具免費發放點,安裝自動取套機,使轄區育齡群眾享受到安全、優質、及時的服務。
一個聯合機制:與轄區內各大醫療服務機構建立聯合宣傳機制,每季度開展一次生殖健康宣傳活動,廣泛宣傳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生殖健康常識和便民服務措施。
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宣傳發動(年1月-3月31日)。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統一認識,明確目標任務,廣泛宣傳發動。
第二階段:組織實施(年4月-9月中旬)。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突出重點,突出特色,全面開展生殖健康服務進家庭行動。
第三階段:評估驗收(年9月底)。9月底開始,在自評的基礎上,由街道進行全面考核評估。10月份,迎接區人口局的考核驗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確保“生殖健康進家庭”行動長期有效健康地開展,成立街道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的生殖健康服務進家庭領導小組,各社區相關人員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督導組和技術指導組。督導組由董波同志任組長,張蓉、魏延霞同志任副組長,各社區書記、主任為成員,深入社區督促指導,及時了解掌握活動進展情況,幫助基層解決困難和問題。技術指導組由魏延霞同志任組長,社區計劃生育服務站全體人員為成員,做好活動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上報,并對活動的階段性成效進行督促、檢查、評估。邀請區計劃生育醫學專家開展技術指導。
(二)全面宣傳動員。各相關單位要結合實際,依據本實施方案,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發動,全面宣傳活動的意義及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科普知識,確保活動順利啟動。
1.1一般資料
2012年01月~2014年05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腎盂腎炎患者158例,其中男48例,女110例,年齡19~88歲,平均年齡45.3歲。文化程度:大學及以上15例,占9.5%,高中文化38例,占24%,初中及以下文化105例,占66.5%。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79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疾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入院后當班護士對患者進行常規入院宣教,護士機械地執行醫囑,臨床工作中對患者隨機實施健康教育,實行功能制護理。
1.2.2試驗組
由科護士長、護士長、病區護士組成臨床研究小組,制定工作職責、計劃。科室進行臨床護理路徑的培訓,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以時間為橫軸,以護理流程為縱軸,根據專科特點細化分級護理內容,按計劃制定健康教育內容,包括:飲食指導、檢查指導、用藥指導、疾病知識宣教等。由專科醫生、床位護士制定臨床治療、護理計劃。按臨床護理路徑實施連續動態的有計劃性的護理服務。向患者講解CNP的流程及特點,優點。按計劃進行健康教育活動,完成后由護士在計劃表相應欄內打鉤并簽名。臨床工作中及時觀察患者變異因素,及時分析資料,查找原因,不斷優化護理流程。護士長參與指導,督查工作。及時發放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并記錄兩組的住院時間、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患者滿意度。在患者出院后收集護理路徑表,評價臨床實施效果。
2結果
從匯總的數據結果來看,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試驗組高于對照組;患者健康教育知識知曉率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試驗組的住院天數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3.1應用CNP提升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急性腎盂腎炎是腎盂粘膜及腎實質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大腸桿菌感染,另外還有變形桿菌、葡萄球菌、糞鏈球菌及綠膿桿菌等引起的感染。治療不及時易合并休克和毒血癥。住院患者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66.5%,健康教育知識理解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對患者進行隨機健康教育,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率低。通過應用臨床護理路徑,使床位護士按計劃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使護士知道何時對患者實施何種內容的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程序有章可循。護士長不斷抽查了解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不斷分析原因,總結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進行效果評價,不斷提高健康教育質量。患者通過有計劃的健康教育過程,熟悉疾病病因,掌握各項檢查注意事項,健康教育知識知曉率提高,積極配合治療。
3.2通過CNP的實施,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細化了分級護理內容,促進了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理念。把護理健康教育內容細化到每一天,護理人員根據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工作,減少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了護理質量。按照計劃不斷分析患者變異因素,積極尋找原因,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提出改進措施,不斷完善護理計劃。實驗組滿意度優于對照組。
【關鍵詞】健康教育;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
【中圖分類號】R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2)20-0061-01
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臨床上成熟的手術,近年來,各級醫院已經廣泛開展。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保證手術效果,近5年來,我們對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進行圍手術期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26—84歲,平均年齡65.4歲,單側關節置換40例,一期雙側關節置換5例,患有兩種以上內科疾病的36例。
2 健康教育方式
2.1 與家屬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患者入院后.通過家屬逐步了解每個患者的生活習慣,生活工作經歷,不良嗜好后,并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個體化健康教育計劃,并與家屬及患者多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口頭講解、圖片介紹、身體示范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較年輕患者,可瀏覽相關的專業網站,進一步了解該疾病的相關知識,并請已康復的住院手術患者進行患者間交流。
3 健康教育內容
3.1 心理指導心理干預對減輕和緩解患者不良情緒起重要作用。絕大多數患者對手術有恐懼感而害怕手術,同時對醫院條件和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也有所顧慮,特別是高齡患者,大多數認為手術可做可不做,存在害怕增加子女的經濟負擔的想法。針對以上情況,由責任護士和患者家屬一起,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安撫不良情緒,消除對手術的恐懼。有些患者,術前還需進行相關的檢查,應告知檢查的必要性。責任護士向患者發放“髖關節置換術健康教育手冊”,用通俗的語言講述手術的安全性及多次成功的先例,鼓勵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對認知能力差的老年患者,要做到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對較年輕的患者,應結合其職業特點,講解恢復工作后的注意事項,使其與醫護人員積極配合,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
3.2 生活指導
3.2.1 去除不良生活方式針對髖關節置換術的特點,結合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等,告知不良生活方式對術后康復的影響。例如:吸煙的患者,告知吸煙會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勸其戒煙,喜歡翹二郎腿的患者,告知術后應避免該動作,減少假體脫位的風險。
3.2.2 飲食指導評估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積極預防和治療全身并存疾病。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飲食,并鼓勵患者多飲水,以提高手術的耐受力,減少臥床導致的便秘、腹脹的發生。
3.2.3 排便指導術前3天訓練患者正確使用便盆及床上排便,避免術后不習慣床上排便引起便秘和尿潴留。
3.3 指導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個性化的康復訓練計劃,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并強調康復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有耐心,并做好合理安排。術后平臥時要保持患肢外展30°,術后第二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靜態性肌肉收縮),并主動或被動活動踝關節。術后6周不要交叉雙腿,不要臥于手術側,側臥時,應在雙腿間放置1個枕頭,以保證患肢外展30°。不要坐低沙發或矮椅子,坐在椅子上時,不要將身體前傾,不要彎腰拾地上的東西,不要坐在床上屈髖穿鞋等動作,以保證髖關節屈曲不大于90°,6個月內患肢避免內收及內旋動作。根據患者置換假體的類型決定下床的時間,下床后初期患肢不負重,拄雙拐杖行走,指導使用拐杖的方法,術后3個月患肢可逐漸負重,由雙杖行走逐漸過度到單杖行走,直至棄杖,但必須避免屈患髖下蹲,進行一切活動時,應盡量減少患髖的負重度及各側方應力。出院后將健康教育計劃交給患者及家屬,交代有關注意事項及隨診時間。
4 結果
以上患者均能按照健康教育計劃正確執行,42例患者切口均愈合,除1例患者因術后行X線檢查中,出現假體脫位外,其他患者均按期達到了既定目標,最大限度恢復了關節功能,住院期間無其他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305-01
結論 該項分析工作為全縣的優生優育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工作起了積極的推動和指導作用,并預防出生缺陷的發生,避免不良妊娠結局,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提高孕婦和新生兒的健康水平。深受廣大育齡夫婦群眾的歡迎。
開展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是免費為所有計劃懷孕夫婦提供的各項健康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評估,為實行優生優育提高民族素質的一項重要措施。我站自2012年元月―2012年6月共檢870例。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自2012年元月―6月來我站免費進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所有檢查者的檢查資料。
1.2 檢查方法,凡來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的對象須持有所在地計生辦出具的天等縣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服務卡。檢查完后根據各項檢查結果進行評估,發現醫學上不宜妊娠的高風險人群,建議暫緩懷孕。或不宜生育的,建議采取醫學治療措施,并尊重受檢者的意愿。
1.3 檢查內容,對前來做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者,按照服務卡的提示均要求早上空腹來,并詳細登記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技術服務家庭檔案,嚴格遵遵循知情自愿原則,通過向計劃懷孕夫婦詳細介紹孕前服務內容(包括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臨床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風險評估、咨詢指導等)在充分知情基礎上,征得夫婦雙方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而后免費為計劃懷孕夫婦提供包括健康教育、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優生咨詢指導以及早孕/妊娠結局追蹤隨訪等一系列優生健康服務。所有檢查對象均錄入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醫療服務信息系統。
2 結果
半年來我站共檢870例,其中男390例、女480例,檢出異常43人,異常檢出率4.9%。見表1
3 討論
3.1 近年來,我國嬰兒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是出生缺陷導致的嬰兒死亡和殘疾仍大量存在,出生缺陷發生風險依然居高不下,在嬰兒死亡率顯著下降的同時,出生缺陷、低出生體重、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并沒有隨之同步下降,并已成為導致嬰兒死亡和殘疾的最主要原因,嚴重影響出生人口素質。大量研究表明,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是生物、環境、心理、行為等多種風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些危險因素在孕前就影響著夫婦的身心狀況,而不是在婦女懷孕時才開始作用。現行的產前保健模式錯過了胚胎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最重要、同時也是對致畸因子最敏感的胚胎期(受精后的15―56天)[1]。喪失了從病因學上預防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結局的最佳機會。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在孕前就由專業技術人員對計劃懷孕夫婦提供免費的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服務,旨在通過服務提高計劃妊娠比例;提高計劃懷孕夫婦優生科學知識水平,增強孕前風險防范意識;改善計劃懷孕夫婦健康狀況,從而達到降低或消除導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因素,預防出生缺陷發生,評估小組對雙方的健康狀況、家族史、生活方式和行為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可及早識別夫婦自身和周圍環境中存在的可導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因素,提出針對這些風險因素的醫學建議和干預措施。為計劃懷孕夫婦提供咨詢和健康指導服務。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最終目的。
3.2 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控制了傳染病的再傳播,特別乙型肝炎,進行孕前檢查的870例夫婦中,查出乙肝患者1例,均已住院進行治療。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27例占總孕檢人數的3.1%,對HBsAg陽性者根據不同結果采取不同處理措施。有生殖道感染的6例均已接受治療,3例性傳播疾病中有1例梅毒、2例淋病,建議治愈后再懷孕。
3.3 孕前健康檢查可以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提高健康水平,檢出的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生殖道感染、性傳播疾病等均及時進行治療,并指導生育時機,減少流產、早產、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死胎、死產、子代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發育不全、智力下降等。能夠有效減少出生缺陷和其他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評估小組對以上這些孕前高風險人群進行集中化管理系統。提供特殊的優生指導、轉診咨詢和風險預警服務,建立危險因素分析、風險預警建模、干預效果評價、干預策略制訂等智能化、個性化的高風險人群管理、預警體系并對預防出生缺陷的管理決策提供科學支持。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04年1月一2007年1月住院患者184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62例,并發心力衰竭8例,心律失常24例,并發心源性休克4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98例,年齡41—77(53.27±13.70)歲;對照組86例,年齡40~76(53.204-13.51)歲,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差異統計學意義(尸>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組均進行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方法(無標準,隨機)。觀察組采用心肌梗死標準健康教育,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1.2.1培訓護士:對本科室的所有在崗護士進行培訓,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關于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的最新觀念和方法,另一部分是關于心肌梗死疾病的相關知識和護理。
1.2.2健康教育項目內容:主要教育項目有入院時教育:簡單人院介紹,穩定患者情緒,減少恐懼感。住院期間教育:責任護士根據疾病特點,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飲食指導、用藥指導,有計劃的指導休息和活動。康復教育:病情趨于平穩,進行出院指導和復診安排。
1.2.3制定計劃:以《患者健康教育指導》為參考,根據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齡、職業、心理特點、文化程度,家庭情況、病情嚴重程度和有無并發癥等,有責任護士與主管醫師一起制定健康教育計劃表,列出具體教育內容,劃出重點項目。見表1。
1.2.4實施教育:根據為患者指定的健康教育計劃,逐項列表,組織實施,每一項講解后,有對理解程度的分類,有患者和護士兩人簽字,用于恢復期對執行效果的驗證。住院期間責任護士根據治療情況和恢復階段的不同健康問題和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實例講解,向患者宣教的內容和患者所能理解的程度在表格上雙方簽字確認。每天查房時,護士長對制定的計劃和患者理解的程度進行量化檢查,逐條落實。提出改進意見,每周組織一次健康教育查房,相互交流經驗。
1.3觀察標準根據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分為了解、熟悉掌握三類。了解: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及危險因素了解甚少,缺乏疾病的預防保健知識,對疾病的治療護理能配合;熟悉: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極危險因素有基本了解,對疾病的治療護理能積極基本配合;掌握: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極危險因素了解,對疾病的治療護理積極主動配合,能完全按健康教育的指導計劃進行治療及康復鍛煉。
1.4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進行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掌握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健康教育是對心肌梗死患者預后防止再次復發的有效方法,梗死前的癥狀表現,梗死期間的護理治療,梗死后的恢復狀況,體現著健康教育的成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適宜的、個性的健康教育計劃尤為重要。在制定護理計劃時,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有的放矢的從中發現問題,進而分析原因,及時加以解決,這樣有助于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高質量的健康教育。
3.1有效地溝通是實施健康教育基礎心肌梗死的患者在發病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恐懼,有瀕死的感覺。因此,健康教育要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用恰當的語言,適當的時機,典型的案例舒緩患者的精神壓力,在患者的心情平穩后,根據病人的病情、心理狀態,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制定系統的健康教育計劃,在觀察組通過與患者交談、示教、板報,發放健康教育小冊子、專題講座、多媒體示教、個體輔導等多種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取得了顯著效果,掌握心肌梗死疾病的預防保健知識的患者顯著增加。
3.2提供個性化護理是前提由于患者的年齡、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生活習慣的不同,加之病情的輕重程度不同,對疾病的認識程度也不同,我們在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時,要因人而異,因需施教。把不同內容的健康教育制成小冊子,患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閱讀,文化程度低的以媒體播放和交談為主。對患者認為重要的問題,進行重點教育,直到掌握。
3.3健康教育是一種治療手段,患者有權獲得這樣的服務護士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而缺乏有效地溝通是影響健康教育質量的原因之一,直接影響患者的從醫性,而與患者建立有效地溝通機制往往是被護理人員忽略的一個重要內容,要達到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護理人員必須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常態化,通過交流拉近護患關系,增加患者的從醫性,才能有效提高健康教育質量,達到健康教育制度化。
3.4健康教育制度的落實有利于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健康教育的開展,護理人員需掌握更多的健康教育知識,需不斷學習新的觀點,新的內容、新的方法、不斷提升護士的的綜合素質,規范各項操作規程,檢查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掌握和落實情況,使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增加,心理狀態趨于穩定,從醫性增強,可積極配合護理治療工作,從而縮短住院日程,降低住院費用,同時也極大地提高患者對醫院管理和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為和諧的醫患關系創造一個良好的診治環境。因此,我們認為在臨床開展健康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論文關鍵詞】心肌梗死健康教育效果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對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心肌梗死患者184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98例采用標準健康教育,對照組86例采用傳統方法進行健康教育,比較2組健康教育后對疾病的認識。結果觀察組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開展標準健康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參考文獻
1韓雅玲.心血管病人介入診斷治療指南[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2.
2陳在嘉,徐義樞,孔華宇,等.臨床冠心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l994:8.
3湖南醫科大學附屬湘雅醫院主編.病人健康教育指導[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7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