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教育的核心素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學科課程整合;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5-0200-01
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已成為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時至今日當前農村中小學現代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研究和實踐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改善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它是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術工作者就此進行了積極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但在實際的研究和實踐中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能正確理解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內涵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不是新技術簡單應用于教學過程,而是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根本途徑和系統工程。整合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融合,是在系統方法和先進的教與學理論的指導下,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諸元素之間的關系,使整個教學系統在保持協調一致的基礎上,把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課程進行有機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實施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從而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
2.教師的信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新技術進入課堂,如多媒體網絡教室管理系統,網絡教學平臺,VOD校園點播系統等等。這些軟件加上許多新媒體如視頻投影儀、實物投影再加上原有的錄音機,電視機等常規媒體,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硬件裝備達到了較高水平。但由于農村中小學師資配備參差不起,尤其是部分農村偏遠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偏大,教師沒有真正掌握這些技術或對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種技術的長處、短處何在,最大特點是什么,在教學中有什么特長等,因此這些媒體或技術教學應用程度較低,無法發揮其最大效用。
3.當前課堂教學模式還達不到整合要求
在目前的教學模式中,還是由教師預先設計好教學過程,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來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加之教師提供的教學信息資源有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的就很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而在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和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求學生主動地、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從而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顯然,當前的教學模式還不能達到整合要求。
二、解決的對策和建議
1.更新理念,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不是現代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簡單運用,而是實現信息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途徑,必須以先進的教與學理論為指導,缺少先進理論的指導,是盲目的實踐,就不可能實現良好的整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日漸普及逐漸發展起來的。它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習者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信息進行建構,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核心來組織教學,強調教學情境的構建,指導學生在真實任務中去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目的是吻合的。
2.重視教學設計,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模式
每個學科都有特定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對學生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教師要重視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培養目標和學科內容的特點,對學習者特征、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和教學信息資源的優化等進行系統化設計,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良好的整合模式。
3.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能力
在信息時代,伴隨著教學情境的變化,要求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有意識地將學科課程內容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合理選擇利用學習資源和教學策略,進行有效地教學。針對當前大多數教師的信息能力不高的現況,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以提高教師的信息能力為目標,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采取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專題研討、計算機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以迅速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質。同時根據教師的具體情況,分別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培訓計劃,以適應不同水平教師參與培訓。
4.高度重視教學資源建設
>> 漫談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高中地理教學漫談 對高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漫談 高中地理教學中應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分析 例談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課程學生學業質量評價方案 淺談高中地理素養的培養 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地圖教學漫談 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素養的養成 高中地理教學心得漫談 漫談銜接初高中地理教學 高中地理教學藝術漫談 基于學科素養培養的高中地理活動教學 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學探析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運用之地球運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3-06-17.
[3]張娜.DeSeCo項目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40.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劉新陽,裴新寧.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歐盟“核心素養”的實施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辛濤,姜宇,王燁輝.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7~11.
[7]蔡清田.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素養[J].上海教育科研,2015(4):6.
[8]王燁暉,辛濤.國際學生核心素養構建模式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15(09):12~14.
[9]日本教育方法學會.現代教育方法事典[M].東京:圖書文化社,2004.299.
[10]教育部重大委托項目“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在我校啟動.,2013-5~17.
[11]吳爽.未來基礎教育的頂層理念是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訪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J].教育家.2015(9).
關鍵詞 教師素質;信息素養;信息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4-0027-03
Information Ag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Quality and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Wu 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times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route one must take is. Information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quality of higher dem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the information ag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essential qualities, urgently needed by various forms and channels for training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teacher qual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Dunhuang Arts Secondary School, Dunhuang, Gansu, China 736200
1 信息時代對中職教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實現教育信息化固然需要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但是,現代化的教育教學媒體要真正的在中職教學中發揮其優勢和效應,最終還要取決于人的因素,特別是從事中職教育教學的教師,他們的素質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并最終影響到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發展。那么,信息化教育需要中職教師具備怎樣的素質和能力呢?
1.1 具有現代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思想基礎和出發點。現代教育觀念強調在教育中應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在中職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中職教師要為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生存能力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中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萬計的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這是現代社會對中職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中職教育面向迅猛發展的社會作出的必然反應。因此,中職教師必須牢固樹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職業教育,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現代教育觀念。
1.2 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當今時代,知識信息“爆炸”,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中職教師作為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術的直接傳播者,要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跟上時展的步伐,就要時時意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有意識地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技術結構,不斷地學習各種最新的教育理論和專業技術,保證自己職業能力的適應性,這是社會發展和教育變革對中職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
1.3 具有教學創新精神和教學研究的能力
當前推行的創新教育,是對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各方面進行的全面改革。這種改革,在解放學生的同時,也解放了教師,為教師圍繞培養創新人才大膽探索和革新創造了極大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在不斷學習的同時,要有勇于創新的精神。同時,教學實踐活動是發現新規律的重要過程,也是嘗試新方法、創造新理論的重要過程。中職教師不僅是現代教育的實踐者,還應該是現代教育規律的發現者、研究者。因此,教學研究能力也應該是信息時代對所有中職教師提出的要求。中職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嘗試創造性地運用理論,并善于總結規律,進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
1.4 具有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開發的能力
現代教育觀念要求中職教師不再只是知識和技術的傳遞者,而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教學過程的調控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教學設計的核心任務是設計和選擇教學活動結構,包括總體上構建教學模式和具體選擇教學策略等。要求教學設計要有利于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整合,有利于學生潛能的發揮和專業技術的培養。教學資源的開發,主要指中職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資源重組,將教學內容設計、加工成各種知識點或知識部件的形式,作為共享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和創造全新的學習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因此,中職教師要有系統的觀念和整合的思想,要有科學、靈活、創造性地組織、協調教學過程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尋找豐富的知識信息、開發有效的學習資源、創造優化的教學環境的能力。
1.5 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信息素養是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信息化教育發展的要求,是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內涵是教育計算機化、網絡化、智能化,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一個內涵廣泛的概念,它應包括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技術、信息觀念、信息情感和道德等多個方面。對中職教師來說,首先要具備信息的觀念和信息的知識以及應用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特別是要具有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目前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遠程教學、專業培訓等領域,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指在教育理倫的指導下,將信息技術創造性地整合于教育過程之中,以促進學習者的成長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個體專業不斷發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加專業能力的過程。利用所有的技術、資源來構建專業成長的環境,在該環境中,教師可以進行知識建構,創造性地獲取專業技能,提升自身需求層次,實現階段性、跨越性的專業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意識的過程
(2)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3)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一)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應用
信息化社會中,現代信息技術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學校的教學條件得到不斷地改善,互式網絡教學以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將教師從傳播信息的主體角色中推出,成為學生的指導者。例如,由于學生對于網絡上的學習目標和過程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師就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去考慮組織學習的整個過程和安排有關細節,包括運用網絡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等。教師不能只重視現代教育技術中技術方面的學習,忽視作為教育技術重要部分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設計等內容的學習與研究。
(二)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成為除教師、學生、教材等傳統教學過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確實對優化教學過程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的新型教學模式突破了學習信息表現單一化的局限,使學習信息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文字的、圖像的、數字的和聲音的或者多種表現形式混合為一體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各種現代化媒介獲取信息、幫助思考、促進學習。
(三)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教務管理系統、教職工辦公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后期設備管理系統等等。
三、如何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素質
(一)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素養指的是教師擁有和帶入教學情景的知識、能力和信念的集合,通常是經過正規而嚴格的教師教育而獲得的。教師的 專業素養是以一種結構形態存在的。一般來說,一個好的教師要擁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三方面的素養。
(二)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活動相結合
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方法,通常采用教師培訓等形式,如繼續教育、專家講座等等。而現今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以采用校本的方式進行。通過采用這種方式,才能使教師的教學活動與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動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現在一系列證明有效的方法有:
1、基于“研究”的教師發展
教師對日常教學生活的一種自覺的多樣化的探究活動和過程。它突出強調教師的主動參與和全身心體驗,強調對教學活動的意義、價值、運作方式等不斷的解讀、選擇和創造。
2、基于“教學合作”的教師發展
強化教師教學合作的自覺意識,幫助教師提高自我認識,完善人格;幫助教師認識合作的好處,樹立“雙贏”的思維;形成良好的教學合作氛圍,構建教學合作的學校管理機制。可通過同伴互助,同伴互助使教師專業發展不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學校和集體的事情,可以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3、基于“自主”的教師發展
教學的自主反正是指基于個體主動意識和能力而自覺地提高自覺,完善自覺,達到作為教師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自我超越。自主發展的策略可通過以下幾點:一是觀念先行,樹立教師自主發展的理念、。二是行動支持,建立教師學習發展共同體。三是環境創設,打造教師自主發展的平臺。
4、基于“教學反思與評價”的教師發展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作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際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又是教師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靈溝通。
(三)發揮教育技術教師專業優勢
教育技術教師的優勢在于教育理論與各種媒體技術在教育實踐中的整合,而且不是純理論和純技術。教育技術教師應該把理論和技術水平相結合,讓先進的技術更好更科學的服務于現代化的教育。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信息化浪潮對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面對信息化的趨勢,各國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其中加強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也成為各國的共識,各國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本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我國政府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教育部做出了“從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的決定,面對全世界和全國的信息技術教育發展趨勢,教育技術工作者應該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現代教育技術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關系如何,這是教育技術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內容,我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和當前工作重點
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信息素養即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需要而必須具備的收集、分析、處理、交流和呈現信息的素質,-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圍繞這個中心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信息素養成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的終身有用的基礎能力,同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多種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所以說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核心,面向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二是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當前我國正在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同時注意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問題,二者同時前進。
按照教育部的總體規劃,當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
開設信息技術必須課程,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根據全國的總體規劃,為實現這個目標,教育部設定了各個層次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從而分層次、分步驟地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
在開設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積極努力地探索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的思路與方法,鼓勵教師在課堂上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課程中去。
全面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的中小學能夠上網,教師學生能夠共享網上教育資源。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必將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必將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使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的環境、空間和氛圍,促進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教育技術工作者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時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事業。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開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硬件條件
在中小學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必將帶動中小學的信息技術硬件設備建設,通過國家、社會、學校和學生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努力,中小學的信息技術硬件設備必將得到一個跨越式發展,多媒體設備和網絡等設備必將走入教室,硬件設備的提高必將產生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需求,從而推動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小學的廣泛應用。
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開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意識準備。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促進了硬件設備的建設,同時也促進了廣大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面對大量的信息技術媒體,如何應用就成為關鍵,這樣廣大教師必將學習教育技術理論,探索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建構新型教學模式,建構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自主學習的學習情景,從而有利地促進了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小學的廣泛應用。
3、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內動力。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促進了硬件建設,調動了廣大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積極性,同時也調動了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緊迫感,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內動力,促使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迎接時代挑戰,轉變觀念,真正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而努力,從而使現代教育技術得到發展。
總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必將為現代教育技術提供各種條件,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必將有利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
三、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即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其正在影響著教育的各個領域,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革新,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技術正在顯示它的巨大生命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必將促進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真正地實現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相關目標。
1、現代教育技術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開展的作用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因此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模式必須體現這個原則,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必須是在基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環境中,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教師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建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情景,如何建構這樣的學習情景,這就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以建構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強調對學生的學習環境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學習環境的設計是要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來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則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激勵認知主體即學習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自主建構,基于建構主義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真正實現了對學生的學習的設計。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建構有效的學習環境,現代教學媒體都有其獨特之處,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計算機網絡特性有利于實現能培養合作精神并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有利于實現能培養創新精神和促進信息能力發展的發現式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有效地建構了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習環境,從而實現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現代教育技術對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的作用
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的重要層面,必須考慮在其他課程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革新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各種能力與素質。但是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必須依靠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在當前形式下,課程整合成為新的研究熱點,但是若想真正實現課程整合,必須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因為課程整合不是機械地把信息技術強加在課程內容上,而是考慮課程的具體內容,考慮學生特點和媒體特性,以實現課程的最優化實施為最大目的,這些內容就是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領域與范疇,因此必須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成果來指導我們的課程整合,那樣我們才能真正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創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學習和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從而真正讓技術來支持學生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可以構建信息豐富的、反思性的學習環境和工具,允許學生進行自由探索,極大地有利于他們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和發展。
3、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作用
關鍵詞 高職高專 教學系統設計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53
Abstract Curriculum design is the most basic and core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it is a means to test whether the teaching can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system design" in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carries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desig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design; curriculum design
“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是云南高職高專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①教學設計能力是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職業素養中的核心能力,其實施效果直接影響到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學生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
1 云南高職高專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教學系統設計”課程實施現狀分析
通過隨機訪談、觀察、調查云南高職高專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尤其是對理論講授課不感興趣,自學能力低。此外,高職高專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崗位群面向的是小學教師和教學系統設計師,課程教學的地點為網絡機房,學時為72個學時,教材選用的是高教出版社出版、何可抗主編的《教學系統設計》。
2 云南高職高專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教學系統設計”課程定位
“教學系統設計”是針對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在教育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教育技術專業的能力結構體系中,教學設計的能力因素是其重要部分,其他的能力因素都是圍繞它而展開的。本課程的本質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實踐,適應了信息時代的小學教師崗位的基本素質的要求。其課程目標為:掌握各種教學資源與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用、評價的基本方法,并能借助各種設計模式和操作表格,聯系實際,參加實踐,初步具有教學設計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以及進行課件設計的能力、軟件制作能力;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其中,最核心的目標為學生能夠具有教學設計理念,學會在設計教學時能夠靈活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對學習者和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進而撰寫教學目標、教學媒體和方法達到優化學習環境,提高學習者學習效率的這種方法,形成有意在我國教育和教學領域中去實踐和創新的情感,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要,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服務。
3 教學設計與實施
“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技術專業的基礎課程,是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課程,②主要是通過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所做的系統安排,著重創設學與教的系統,以達到優化教學、促進學習者的學習。③本課程內容包括教學系統設計的基本理論,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與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教學系統設計結果的評價以及教學系統設計應用案例分析共7個章節的內容。④章節內容可以劃分為前段分析、設計、評價三大部分,這三個部分為線性的邏輯關系,其中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特征分析為前端分析,這些分析的結果影響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以及學習環境設計即設計階段。其中重點內容為教學系統設計應用案例分析,難點內容為教學系統設計結果評價和學習環境設計。最核心內容為學生大腦內隱教學設計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特點,將教學內容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的系統化為依據進行整合,設計出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按照不同的學習項目分成不同的學習工作任務。引導學生從接受任務到任務完成都必定會遵循 “創設問題環境――小組分工合作 ―― 成果展示與交流―評價反思” 基本的工作流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老師的循循善誘指導下通過項目進行的過程訓練。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每一個章節對應一個任務活動,實施了“學做合一”,極大的促進了學生的實踐性和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習能力。
4 考核與評價
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學生學會在上課之前如何備好課,如何對課堂進行設計,因而采用過程考核和期末考試這兩種方式相結合,各教學環節占總分的比例:平時成績50%,期末考試5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小組成果展示得分、個人模擬課堂講課方面的考核,期末考核的內容偏重于案例分析和設計內容。
5 小結
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緊跟時代脈搏,將新的教學理念呈現給學生,利用教育技術的專業優勢,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采用多種形式如觀課、設計比賽等,切實提高學生的應用水平,進而提高教學實踐水平。不斷進行課程和教學科研活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提高科研水平,建設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逐步完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授課內容、學業成績評定等方面,并形成改革的經驗推廣,以期對云南高職高專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教學設計能力培養提供指導,提升“工匠精神”的能力。
注釋
① 張祖忻.教學系統設計要踐行科學發展觀[J].中國電化教育,2009(8):8-12.
一、學校的實際價值取向
在實際運行中,大多數人怎樣評價一所學校?初中、高中,以中考、高考成績為主。當然,在教育系統內部,規范辦學、教師隊伍發展等也是重要指標之一。小學,處于一個多元評價的時代,考試成績、老百姓滿意度、規范辦學、教師隊伍發展等等,都是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指標。有的地方更重視考試成績,有的地方重視綜合督導評估的結果,也有的地方更看重社會滿意度與行風評議的結果等等。
如果我們深入學校內部,我們是怎樣評價教師的?大體有以下三條標準:一是能否在規范化的要求下考出好成績;二是能否成為行政主導的優秀教師,如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三是能否成為家長滿意或社區廣泛認同的好教師。
依據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如果學校沒有形成明晰的合適的核心價值觀,那么功利必然成為學校的實際價值取向。事實上,隨著績效工資的實施、職稱評審與技術崗位聘任以及名目繁多的各類評優等,都導致了功利就是許多學校的實際價值取向,以至于某中學、已成為考試的明星“工廠”,還被人津津樂道,這與現代學校相去甚遠。
二、現代學校的實踐特征
現代學校之所以叫現代學校,是因為其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
人本、民主、依法治校、自由、公正等都是現代學校的價值取向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必然要轉換為實踐,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一句話——現代學校以實施現代教育為核心。
需要指出的是現代教育又是一個隨著時代變化不斷發展的概念,雖然眾說紛紜,但因其內在價值的共識,自然也有一些實踐共識。個人以為,現代教育有三大關鍵特征:第一,從起點上講,課程與教學是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要組織起來的,而不是圍繞學科與知識;第二,從教育過程的角度來說,公正地服務于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這是課程與教學生成的基本原則,而不是讓學生適應統一而又強制的課程與教學;第三,就目的而言,課程與教學致力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而不只是為了獲取好看的成績與榮譽。
社會主義公民,這個概念在中國教育的政策文件中并不多見。但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明晰,學校在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至少形成了以下幾點共識:一是培養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二是培養身心健康的人,三是培養以“自主發展能力”為核心的、有一定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價值教育、身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主發展能力的培養,這才是現代學校的教育重點。
若是,我們可套用美國人類學家艾倫·麥克法蘭的一句話:游戲、體育運動和興趣愛好是否流行,是判斷“一所學校”是否現代的重要標志。“游戲、體育運動和興趣愛好的流行”,這是價值教育、身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自主發展能力培養最為合適的途徑、載體或方式。
三、建構現代學校的核心價值觀
通俗地講,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組織中絕大多數人乃至全體成員認同且遵循的基本價值取向。關于“學校的核心價值觀”與“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北師大的石中英教授論述的非常清楚:“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并不是學校目標(目的或使命)或學校目標的一部分,而是實現學校諸多目標時必須反復遵循的客觀價值原則。”例如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的目標之一,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怎樣的價值原則才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
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是全體教職員工自主選擇的結果,反映了教職員工共同的價值理想、教育追求與行動原則。教工隊伍、生源與社區特性、學校傳統是影響學校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因素。例如有的學校,教師隊伍素質較高,其核心價值觀表述為“創造第一”;有的學校處于城郊結合部,相當于打工子弟學校,其核心價值觀可能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的省重點高中把學校核心價值觀表達為“和而不同,追求卓越”;也有的學校因其傳統而倡導“仁愛”……
當學校的教工們自覺地不以獲取什么成績與榮譽,而是以“仁愛”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價值標準來評價教育教學行為時,我們說,這個學校真正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事實上,這樣的學校很少。
面對普遍以功利為實際價值取向的現實,依據現代學校的實踐特征,怎樣建構核心價值觀呢?
許多專家也給出了方案,例如學習并確立現代教育理念,制定現代學校制度,重建管理組織與教育教學行為,把核心價值觀變成評價與改進的依據;再如從人類基本價值、社會主流價值、現代學校的內在價值取向、教工個體價值與學校傳統價值取向中尋找最為積極的普遍共識,并以此為基礎在實踐中逐步提煉學校的核心價值觀等等。
毋庸諱言,上述方案都很好,都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對當下強大的功利取向,要真正建構現代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可能更要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不妨“釜底抽薪”,直接從教育教學行為入手,變革課程與教學,通過改變教師的工作方式實現價值取向的轉變。
其方向自然是:切切實實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的需要組織課程與教學,這就需要課程統整與統整教學;面向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生成課程與教學,這意味著推進選擇性課程與選擇性學習;致力于把每個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這又強調了把各階段核心素養的發展標準作為評價的主要尺子。
關鍵詞:歷史社團;培育;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2016年國家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正式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進一步強調教育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基礎教育在“學科中心”較為強勢的背景下,要更多地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向,強調教育的關鍵是在學生身上留下的能力與品|,這是核心素養的意義。
中學歷史社團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專業歷史老師的帶領下,由一批對歷史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的中學生組成的團體。中學歷史社團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旨在通過社團活動培養并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意識、責任擔當意識,并進一步形成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中學歷史社團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開展歷史社團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中學歷史社團活動有利于培育學生的人文底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儒、墨、道、法等學術流派異彩紛呈,四大發明領先世界,漢服、唐裝獨具民族特色……河南省洛陽市回民中學(以下簡稱“我校”)鳴鶴考古社成立后,多次組織成員外出參觀、考察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用眼睛去看、用心靈去感受,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增強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通過活動,大家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回來以后大家在討論會上都很激動,覺得提高了學習歷史和做歷史題的興趣,在歷史中找到了幸福感。
通過組織這些活動,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親身體驗來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斷深入,學生的人文情懷、審美情趣不斷升華,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不斷增強。
2.中學歷史社團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不僅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能夠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中華民族要崛起和強大,就必須具備創新精神,要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學會質疑,在質疑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這樣才能后來居上,這些正是我們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目標之一。我校鳴鶴考古社通過開展歷史講座、參觀、考察,培養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筆者的《洛陽唐三彩》講座中,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了解到三彩是古代的墓葬用品,通過講座使部分學生對唐三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后同學們紛紛到圖書館借閱相關圖書,對唐三彩的起源、發展、演變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批判質疑的思維習慣,對于學生的勇于探索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中學歷史社團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素養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新的教育理念不僅要求我們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還要教會學生學會生活,使學生能夠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4.中學歷史社團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和責任擔當素養
“立德樹人”不僅要求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要使學生養成現代公民意識。通過這些活動,造就了一批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的學生,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和責任擔當素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即將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需要多種教育途徑,中學歷史社團作為學生自我成長和發展的組織,在培養中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專業;知識結構;能力結構
小學美術教育專業是以培養高素質小學美術教師為目標的綜合型專業。其專業特征一是職業導向明顯,二是帶有很大的綜合性。[1]對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培養,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術專業內涵和美術課程結構,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顧到學科類課程和小學美術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特點。
一、小學美術教育專業的知識結構
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綜合的創造性思維方法和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能的藝術教育人才。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教育科學方面的理論知識;(2)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3)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圍繞這三個方面從以下幾點來思考,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結構的培養。
(一)良好的人文素養
無論是美術專業知識還是美術專業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是以人文素養為基礎的。人文素養是指個體掌握的歷史、哲學、文學、宗教、藝術、審美等學科知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人類生存充滿深情關懷的意識,人文素養就其核心來說,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以及人文科學中體現出來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人文學科知識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養是由歷史文化和傳統精神熏陶而成的修養和氣質,是融進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認知結構,是對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著巨大影響的“遺傳基因”。[2]
人文知識不等于人文素養,人文知識是指史學、哲學、文學、法學等人文類學科的知識。
(二)較強的創新思維
知識經濟的靈魂是創新,而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我國教育的現狀,還是偏重知識傳授而輕過程分析的應試教育,教學方法多是科學主義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還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和培養。
藝術教育具有開發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培養創造性人格的價值,培養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形成其創造性人格,這與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相一致的。
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教學方法的運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學中注重創新教育觀,即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己任的教育觀,它是人本教育觀、素質教育觀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觀。它不僅要求教育者倡導民主的教學作風,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不輕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維結果,而且還要注重在校園范圍內營造有利于師生催生創新靈感、激發創新潛能、保持創新活力、涵養創新素質、取得創新成果的文化環境,以及注重激發受教育者的思維為關鍵,注意激發、培養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尤其是批判性思維。
(三)厚實的可持續發展的知識修養
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的新理論和新戰略。創新教育的結果是科技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而科技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又有利于促進創新,有利于可持續發展。[3]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的知識生產、分配、傳播和使用為支柱,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的經濟形態。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還要與人文素養和自身能力諸方面和諧發展,才能確保其主體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宗旨,并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
對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修養的教育是以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個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價值觀念、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廣泛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將會逐步提高教育質量,把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推進到新的歷史階段。
(四)豐富的現代教育知識與技術
面對信息社會的挑戰,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學方式,要求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適應新的教學環境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素質。現代教育技術,一個支點是教育,一個支點是現代技術,它是先進教育思想與先進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的產物,并且現代教育技術隨著科學技術和教育思想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和豐富新的內容,增加新的內涵。
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由于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給人強烈的活動感、立體感等特點,所以能極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減少教學過程中的枯燥無味感,充分調動受教育者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綜合參與,對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學美術教育專業的能力結構
根據小學美術教育專業的特點,學生的能力結構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審美教育能力;(2)組織教學能力;(3)專業活動能力;(4)美術科研能力;(5)獲取信息能力。根據以上五個方面,教師培養他們的能力結構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審美教育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
席勒說:“若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徑是使他們成為審美的人。”[4]面對小學美術教育的預備軍,要想他們將來成為審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須先使他們成為審美的人。對學生審美教育能力培養的基本任務是:1.敏銳的審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審美鑒賞能力;3.初步的審美創造能力。而這三種能力的培養是在相應知識建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審美知識的傳授與審美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上。
(二)組織教學能力和專業活動能力的培養是關鍵
組織教學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培養,而且還要把兒童心理和生理與兒童美術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如何科學地對兒童進行美術教育,綜合提高兒童素質上下功夫。
專業活動能力是組織教學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它包含兩個方面:1.了解小學美術教學大綱,研究小學美術知識和技能,具備給兒童傳授知識和指導學習方法的活動能力;2.具備美術專業創造能力。這要求教師在美術必修課、選修課、教育實踐環節中,融入專業活動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全面的科學教育知識和廣泛的各科基礎知識,具備豐富的美術知識和基本表現技能,并培養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
(三)美術科研能力和獲取信息能力的培養是發展的要求
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是將來推動素質教育和時代進步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它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符合時代的要求。由此,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必須培養具有時代開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質的小學美術師資。
對學生的美術科研能力的培養要注意兩點:1.對小學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養,推動學生將來深化教學各方面的改革;2.對美術學科的科研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藝術創造和藝術思維的提高。
對學生能力結構的培養,也是學生將來從事小學美術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識結構的重要途徑。
總之,對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培養應以培養高素質小學美術教師為目標,以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較強的創新思維、厚實的可持續發展的知識修養和豐富的現代教育知識與技術,以及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能和科研活動能力為任務,使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能更快更好地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惠中.高等教育體系中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發.淺議中學教師的人文素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