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目前酒店存在問題
1、員工素質整體水平不高,特別是缺乏具有專業水平的管理人才,造成管理上的漏洞,服務質量時有低下,服務意識時有淡薄,客人投訴時有發生。
2、營銷力度還不夠,營銷意識欠缺,營銷手段單一,固定的客戶群體不大。
3、規章制度落實的不夠堅決,有隨意性和照顧面子的現象。未能真正做到獎勤罰懶,仍然存在著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管理機制上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4、管理費用和營業外費用仍然偏高,成本費用也還有壓縮的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強成本核算,節支增效。
上述問題的存在主要是領導層缺乏酒店經驗,業務技術不夠熟練,管理工作沒跟上所造成的,在新的一年里要轉變觀念、加大力度,克服存在問題,使酒店的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改善措施
1、全方位加大管理力度,按照星級酒店的標準,繼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工作流程,逐步建立起以“制度管人”和以“工資拉開檔次”為主要內容的獎罰激勵管理機制。
2、加大培訓力度,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進一步對廣大員工進行在崗訓練。個別中層骨干還要有計劃的外派培訓學習。同時要舉行崗位大練兵,每月每季進行考核考試,以競賽活動樹立崗位標兵,鞏固業務技能,提高服務質量。
3、準確定位,轉變觀念,加大營銷力度。根據不同季節制定營銷計劃。注意穩定老客戶,發展新客源。重新整合營銷隊伍,建立起以專業營銷人員為主、動員全員進行營銷的大營銷網絡。并建立起相應的獎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人的工作積極性。
4、注意加強對設施設備的維護保養;認真抓好防火、防盜、防食物中毒、防車輛事故的安全防犯工作;充分發揮酒店黨團組織和工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三、下一步工作設想
1.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主線,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酒店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使酒店經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發展必須有新思路,有市場、有效益的速度,才是真正的、健康的發展。我們注意把各方面主要精力引導到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努力實現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統一。提高產品質量是興店之道,也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根本之策。我們通過采用國際標準,推廣先進技術,加強認證認可工作,強化質量管理,使本店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2.堅持把解決“客戶不穩定”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鞏固和加強開拓客戶群問題,關系酒店未來國際化建設全局,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我們要堅持把加強全員銷售、發展各樓經濟、增加酒店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功夫。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3.堅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北京酒店市場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只有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國內市場、加快發展壯大自己。面對嚴峻的北京經濟環境,我們必須積極應對,趨利避害,變挑戰為機遇,開創對外開放的新局面。
4.堅持實施科教興店戰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員工素質
發展科技、教育,是實現經濟振興和酒店現代化的根本大計。未來,我們要始終把實施科教興店戰略作為極其重要的任務,主要從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凱瑞員工閱覽室,及網吧。
一、關于環境會計計量方法的研究
環境學的豐富與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場法和替代性市場法。直接市場法是度量被評價的環境質量到環境標準之間的變動,然后直接運用貨幣價格這一變動的條件或結果進行測算,直接市場法是建立在有充分信息和明確現有的因果關系基礎之上的,所以評估結果比較客觀。[1]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一)恢復費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在被評環境質量低于環境標準要求時,假如無法治理環境污染,則只能用其它方式來恢復受到損害的環境,以便使環境質量達到環境標準的要求。將環境質量恢復到標準狀況所需要的費用就是恢復費用———重置成本,顯然,此時環境價值為負值。
(二)防護費用法。當某種活動有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時,人們可能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用采取上述措施所需費用來評估環境價值的方法就是防護費用法。防護費用的負擔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它可以采取由污染者購買和安裝環保設備自行消除污染的方式;可以采取建立專門的污染物處理企業來集中處理污染物,而由污染者支付處理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受害者自行購買相應設備,而由污染者給予相應補償的方式。
(三)市場價值或生產率法。環境質量的變化對相應的商品市場產出水平有,因而可以用產出水平的變動導致的商品銷售額的變動來衡量環境價值。如果環境質量變動影響到的商品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比較充分的條件下銷售的,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該商品的市場價格。
P=P1Q1—P0Q0.(1)
其中:P為根據某種商品產出變動所測算的環境價值;P1為商品在被評估環境質量下的市場價格;P0為商品在標準環境質量下的市場價格;Q1為商品在被評估環境質量下的產出量;Q0為商品在標準環境質量下的產出量。如果選定的商品是在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的條件下銷售的,那么,就需要對市場價格進行調整,甚至用影子價格來取代市場價格。
(四)人力資本法或收入損失法。環境質量脫離環境質量標準對人類健康有著負面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為勞動者發病率與死亡率變化而給生產直接帶來的損失或收益(可用前述市場價值法加以估算),而且還表現為醫療費開支的變化等,該方法就是專門評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環境價值的方法。為避免重復,人力資本法只計算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而導致的醫療費開支的變化,以及因為勞動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遲而導致的個人收入變化,公式如下:
Cn=[P(Li-Loi)Ti+Yi(Li-Loi)+P(Li-Loi)Hi]M.(2)
其中,P為人力資本(取人均凈產值),元/年人;M為污染覆蓋區內的人口數,10萬人;Ti為i種疾病患者耽誤的勞動時間,年;Hi為i種疾病患者陪床人員平均誤工時間,年;Yi為i種疾病患者平均醫療護理費,元/人;Li、Loi分別為評估區和符合環境標準區1種疾病發病率,人/10萬人。事故傷亡造成的損失:Cd=PMRT.(3)
其中,P為人力資本,元/年人;M為勞動人數,萬人;R為傷亡率,人/萬人;T為平均預期壽命,年。由上可見,直接市場法不僅需要足夠的實物量數量,而且需要足夠的市場價格或影子價格數據。如果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而帶來的損失或收益中,相當部分根本沒有相應的市場,因而也就沒有市場價格;或者其現有市場只能充分地反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的結果,在此情況下,直接市場法的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
此外,直接市場法所使用的,是有關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格,而非消費相應的支付意愿或受償意愿,這就使得該方法不能反映在消費者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而得到或失去的消費者剩余,因而也就不能充分衡量環境的價值。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只是部分地、間接地反映了人們對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的評價,用這類商品與勞務的價格來衡量環境價值的方法,稱為間接市場法,即替代性市場法。替代性市場法使用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種因素產生的綜合性后果,而環境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因而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對數據的干擾,就成為采用替代性市場法時不得不面對的主要困難。所以,替代性市場法的可信度要低于直接市場法。還有,替代性市場法所反映的同樣只是有關的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格,而非消費者相應的支付意愿或受償意愿,因而同樣不能充分衡量環境質量的價值。但是,替代性市場法能夠利用直接市場法所無法利用的可靠的信息,衡量時所涉及的因果關系也是客觀存在的,這是該方法的優點所在。環境會計的計量確認是難點,如何確定特定環境的貨幣金額,各種計量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環境會計在計量特定環境價值時,應根據計量的、可獲信息的充分性及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則來選擇具體方法,也可采用非貨幣計量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環境會計的對象能以貨幣和非貨幣計量,是環境會計的重要前提和假設,這說明了環境會計具有一般會計學科的共性;也有不同于傳統會計學的非貨幣計量個性,環境會計便是這種共性和個性的綜合體。
二、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基本框架設想
針對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現狀和環境信息需要程度、現有的企業環境報告的缺陷以及財務報告體系的不足,筆者認為,建立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基本框架應包括以下六個要素:
(一)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使用者與目標。[2]在近期內,我國企業環境報告應首先考慮政府管理機構、投資者和機構等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環境信息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近期內企業環境報告的目標可以定義為:向政府管理機構、當前和潛在的投資、債權人等環境利益關系人提供有關報告主體對其環境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和對于理智的投資、貸款以及其他決策有用的信息。對于那些充分了解企業經濟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產生的環境影響且愿意勤奮研究這些信息的人士,這些信息必須是全面和完整的。
(二)我國環境報告的主體。我國正處于主義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股票市場經過近10年的已初具規模,并在資金籌集和資本優化配置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行業分布而言,我國上市公司涉及行業眾多,其中又以類行業居多。在工業類行業中,環境敏感型行業不乏其數,如能源、化工、食品、制藥、造紙、汽車制造、電器、、高等行業。上市公司的行業特征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未來發展受環保政策的將日益顯著,企業的環境風險將日漸增加。新的環境法規可能使企業產生潛在的環境負債,而企業一般傾向于低估可能發生的環境負債。這說明,如果企業沒有在財務報告中充分披露可能發生的環境負債,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有可能導致錯誤的決策,從而不利于我國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在近期內,上市公司應成為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主體。[3]
(三)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企業環境報告的內容應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如果把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主要使用者定位為政府管理機關、投資者和機構,那么,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內容應考慮這三類主要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關企業環境報告內容代表了這些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筆者認為,在保留原有有關環境影響信息的前提下,我國企業環境應增加企業的基本概況與環境方針、環境信息、環境業績與評價指標、環境審計報告等內容。
(四)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模式。[4]筆者認為,我國企業可以采用以下兩種環境報告模式呈報環境信息:一是補充報告模式。如前所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要求財務報告不僅要反映企業的經濟受托責任,還應反映企業的環境受托責任。補充報告模式指在現有財務報告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會計科目、會計報表和報告內容的方式報告企業環境信息。因此,補充報告模式可以起到彌補現行財務報告中環境披露不足的作用,使現行財務報告日益完善。補充報告模式的具體要求如下:在現有會計核算中增加與環境信息有關的會計科目,如,資產類增設“環境資產”科目,負債類增設“環境負債”科目,損益類增設“環境收入”“環境費用”等科目,在現金流量表中增設“環境活動引起的現金流入和流出”項目,并在財務報表的附注部分披露相應環境會計科目的會計政策和明細說明。在現有財務報告的管理層討論與部分增加有關企業的環境方針、環境目標、環境影響、環境業績、環境風險預測等信息。在現有的財務報告中增加環境會計報表,如環境成本與收益表、環境業績表、環境效益表等。這些報表應采用連續期間編制,以反映一定的變動趨勢。二是獨立報告模式。獨立報告模式是當前西方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樂于采用的環境報告模式。這種報告模式要求企業對其承擔的環境受托責任進行全面的報告。因此,這種報告模式可以彌補我國企業現行環境報告的缺陷,使我國現行財務報告更加完善。獨立環境報告模式的具體內容應包括企業簡介與環境方針、環境標準指標和實際指標、廢棄物、產品包裝、產品、污染排放、再循環使用等信息、環境會計信息(包括環境支出、環境負債、環境治理準備金、環境收入等)、環境業績信息(環境治理與投資、獎勵等)、環境審計報告。筆者認為,在目前我國環境會計具體準則空缺的情況下,企業應首先考慮采用獨立環境報告模式報告環境信息,待將來我國制定和頒布環境會計具體準則后,再采用補充環境報告模式。
(五)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呈報。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機關在宏觀環境管理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在保留現行向政府環保部門報送環境報告制度的基礎上,我國企業環境報告應作為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年度財務報告一并呈報。與此同時,我國應盡快建立一個全國性企業環境報告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公布企業環境報告,加大企業環境信息報告的透明度。在目前沒有現成的會計準則規范環境會計和報告的情況下,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由國家環保總局定期向證監會提供根據現行環境法規標準確定的重點污染企業名單,已判定的涉及民事案件的企業各單位和已判決的涉及刑事案件的企業名單。中國證監會將根據這些企業名單監督有關上市公司進行環境信息披露。對于沒有在財務報告中披露該類環境信息的公司,中國證監會應制定相關的規章對其進行必要的處罰。
(六)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審計。我國現行的企業環境報告實際上是一種環境影響技術指標統計表,環境導致的財務影響沒有得到應有的反映。根據筆者的設想,企業環境報告的內容不僅應包括企業經營活動的環境影響,還應包括企業環境活動產生的財務影響和企業的環境業績。這種新型的企業環境報告,無論采用補充報告模式還是獨立報告模式,都應包含環境會計信息。企業環境報告服務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須具有可靠性。企業環境報告的可靠性不僅取決于企業對環境信息的真實和客觀的反映,還取決于這些信息的可驗證性。企業環境報告質量的可驗證性特征要求由獨立的第三方對該報告進行審計。環境報告審計的作用在于提供公證:將環境審計報告包括在企業環境報告中有助于保證信息的質量,使環境利益關系人獲得可靠的信息,有利于他們對于企業環境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了解和監督,有利于他們進行相關決策。
[]
[1]樂菲菲。關于環境會計的幾點思考[J].會計之友,20002,(2):42-44.
[2]許磊。綠色會計體系初探[J].財會月刊,2003,(3):65-66.
關鍵詞:《中期財務報告準則》 經濟后果 實證檢驗
有關“經濟后果”學說的思想最早產生于william•r•scott的《財務會計理論》一書,該學說認為:盡管存在有效市場理論,但會計政策(這里的會計政策是廣義的,包括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的選擇還能影響公司的價值。首次正式提出會計政策的經濟后果的概念是在stephen•a•zeff的《“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一文中,他將“經濟后果”定義為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他認為盡管資本市場是有效的,但會計政策的變更會通過影響企業的各種契約成本,對管理人員的決策行為產生影響,進而改變投資者的信念,影響公司股票的價值,這就是所謂會計政策的經濟后果。
隨后許多學者對會計政策的經濟后果展開了實證研究,研究中的內容包括了會計政策變更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檢驗會計政策變更宣告前后的非正常收益率與契約成本之間的關系,以及具體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等。但是對中期財務報告效果實證研究的并不多,我國由于報告公布的時間較短,也鮮有人進行研究。本文將在對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綜述的基礎上,以廣西區2007年滬、深兩市的數據為例,對《中期財務報告準則》的經濟后果進行實證考察。
“經濟后果”相關研究綜述
ball & brown(1968)檢驗了年度盈利的公布是否反映了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他們考察了某個小樣本下給定符號的未預期盈利宣布是否在整個年度里導致一個同樣符號的非正常報酬率,得出了年度盈利在其公布月中僅向市場傳遞10%-15%的潛在信息的結論。該比例也可能高估,因為盈利公布的股票價格調整可以在實際盈利公布日之前發生。
steven(1995)在《使用雇員股票認購權對財務報告中成本的影響》中運用123家公司11年的數據,驗證對雇員股票認購權的會計處理能否構成盈余管理策略的一部分。通過截面及時間序列的綜合分析,作者發現股票認購權與公司價值被低估的程度相關,而與公司對收益增長計量會計方法的運用相關,結論是現行的有關雇員認股權的財務會計準則影響某些企業的盈余管理實務。
craig peterson.etc(1996)在《股票分割和大額股票股利分配的會計選擇的經濟后果》一文中提供了股票股利分配和股票分割對收益信號的有效測試。他們的研究與以前的研究不同,他們沒有假定股票分割不會限制未來股票股利的分配并且假定股票股利僅受留存收益數量的限制。他們的研究是建立在對“可分配權益”的實際會計處理與適當的法律定義基礎之上。研究發現,如果股利分配的會計選擇減少了可分配的權益資本,則能對外傳遞更有積極意義的信息。
haw,qi和wu(1998)選擇了375家既發行a股又發行b股或h股的公司在1994年的195個觀察值,分析不同會計準則下(我國內地會計準則與香港/國際會計準則)會計收益、股東權益及其調整值與b股、h股投資收益的相關性,發現遵循我國會計準則得出的會計盈余與b股、h股投資收益顯著相關,與凈資產倍率也顯著相關,其關聯度強過遵照香港/國際會計準則得出的會計盈余,說明我國內地會計準則下會計盈余的信息含量并不差。
王躍堂、孫錚、陳世敏(2001)對1998年出臺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經濟后果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以ab股公司為強制執行三大減值政策的研究樣本,以a股公司為自愿執行三大減值政策的研究樣本,分別考察了投資者對強制執行與自愿執行這兩種不同管制方式的反應。研究結果表明,新制度公告對市場有顯著影響,自愿執行的管制方式被市場視為好消息;強制性會計政策變更有經濟后果,它通過公司規模、監管政策和公司治理結構對公司的股價產生影響,但自發性會計政策變更無經濟后果。
研究設計
我國的《中期財務報告準則》于2001年底頒布,2002年開始實施。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廣西2007年在深圳和上海兩個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不同時點公布的財務報告前后區間的累計非正常報酬率的研究,發現中期財務報告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作用。
(一)非正常報酬率(ar)的衡量
非正常報酬率(abnormal return)的衡量是研究設計的一個關鍵問題。某只股票的非正常報酬率ar等于該股票的實際報酬率減去該股票的正常報酬率。在經驗研究中,每只股票的實際報酬率是可以觀察到的,但是如何確定它的正常報酬率呢?通常市場上有三種方法:即風險調整后的非正常報酬率、均值調整后的報酬率以及市場調整后的報酬率。最初的研究采用風險調整后的報酬率的比較多,到后來,人們開始采用了市場調整后的非正常報酬率,本論文的研究也使用市場調整后的非正常報酬率。其計算公式為:
arit=rit-rmt
其中,rit是股票i在t時期的實際報酬率,rmt是t時期的市場組合的實際報酬率。
(二)累計非正常報酬率(car)和平均累計非正常報酬率(aar)
股票i從第0時刻到第t時刻的aar和car的計算公式是:
筆者在這里采用了aar 作為模型的因變量。
(三)研究時窗的選擇
事項研究中時窗長短的選擇比較重要。一般來說,時窗過長將高估會計信息含量,時窗過短則會低估會計信息的含量;短時窗可以降低信息噪聲的影響但同時會損失一部分信息含量,長時窗可以更多的捕獲到會計信息的含量但同時會引入一些噪音。本文選用的時窗長度為w={-5,5}。
(四)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取樣范圍是2007年廣西滬、深兩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由于資料收集的限制,沒有辦法對全部的上市公司進行考察,只能一部分公司為代表進行研究。本文的數據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以及巨潮網。全部的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都是用excel和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
關于《中期財務報告準則》經濟后果檢驗分析
(一)aar值的分布特征
在研究一個總體的特征時,關鍵的一步是確定總體的分布特征,只有明白了總體的分布特征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采取正確的檢驗方法。筆者采用游程檢驗,來確定上海市場和深圳市場2007年aar值的分布特征,即分布是屬于隨機分布還是正態分布抑或其他分布(見表1、表2)。
本文從以上對深圳市場和上海市場aar值進行游程檢驗的結果可看到,兩個市場在四個季度內的值均成隨機分布(其p值均大于0.05)。
(二)aar的非參數檢驗
由以上筆者對aar分布特征的考察,得出兩個市場在四個季度內的aar值均成隨機分布。所以,在下面的檢驗過程中,將采用非參數檢驗的方法進行檢驗,以考察季度(中期或年度)報告在前后的aar值的分布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如果具有顯著性差異,就說明報告的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夠影響投資者的決策。也更有力地說明《中期財務報告準則》的頒布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為了研究的方便,筆者在這里對研究時窗進行了處理,把原來的11天縮減為10天,并將其分為中期報告頒布前、后的兩對。
本文從上海市場四個季度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第一季度的顯著性概率p=0.043<0.05,這說明第一季度報告在前和后造成了aar值顯著性的差異,表明了《中期財務報告準則》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第二、三、四季度的顯著性概率p=0.5>0.05,這說明這三個季度的報告在前后的aar值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說明了在第二、三、四季度報告前,投資者已經通過其他渠道,取得信息(見表3、表4、表5、表6)。
同上海市場的分析,深圳市場第一季度的顯著性概率p=0.138>0.05,可見,第一季度報告前后的aar 值的分布并不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深圳市場與上海市場相比,對《中期財務報告準則》的反映不太敏感。此外,深圳市場第二、三、四季度的顯著性概率均大于0.05,也表明第二、三、四季度報告在前,投資者已經通過其他渠道取得信息(見表7、表8、表9、表10)。
結論
《中期財務報告準則》的頒布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其制定符合投資者的利益。《中期財務報告準則》的效果是不斷減弱的,這一點我們從上海市場和深圳市場2007年各個季度的p值比較可以看到,第一季度的p值均是最小的,它表明了《中期財務報告準則》在頒布的第一個季度里,產生了一個較大的非正常收益率。但在以后各個季度的p值卻是不斷增大,表明信息已經被市場所捕獲。
參考文獻:
1.王秋菲.上市公司會計監管效果實證研究.沈陽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4
在當前宏觀經濟環境趨勢的形勢下,工業經濟面臨著戰略轉型,挑戰和機遇并存,我們要把握發展大勢,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始終把保工業發展放在首位,強化五項舉措,努力助推××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抓運行保增長,確保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當前金融危機對工業經濟影響依然存在,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運行環境的新變化,認真組織落實好全年經濟運行調控方案,準確捕捉工業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進一步強化對四大主導行業和重點企業的市場環境、發展走勢、原料供應、產銷動態、經濟效益的分析,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指導重點行業、企業規避和降低運行風險。強化生產要素(煤、電、油等)的調度,建立應急處置機制,科學組織調度,確保生產要素供應的通暢有序,保證企業的正常文秘雜燴網經營。確保全年各項工業調控目標的順利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
抓項目保增長,不斷增強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后勁。目前,全球性經濟放緩,引發新一輪的產業轉移,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進一步創新招商方式,突出領導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隊招商、駐點招商等方式,加大產業對接和產業重大項目招商力度,著力引進一批能使××經濟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重大項目,以重大項目的引進助推產業結構戰略升級。圍繞四大支柱產業推進產業招商,重視四大支柱產業配套項目的引進,完善產業鏈條,提高產業的聚集效應。同時,繼續抓好重大項目的建設和協調力度,建立項目建設進度管理體系,完善推進機制,排出項目建設進度計劃,將責任落實到人,進度細化到月,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營造民營經濟發展氛圍,引導本地民營企業為外商企業配套服務,大力培育創業主體促進本地草根經濟的快速發展。
抓企業保增長,督促企業練內功,提高核心競爭力。一是積極引導企業加強管理,苦練內功、挖掘內部潛力,通過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學優、比強,爭勇攀高,積極搶占競爭、發展的制高點,形成壯大一批優勢企業。二是全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改造具有技術新、投資省、周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的特點。以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50億元技術改造貸款貼息專項資金為契機,積極爭取重點企業技改資金,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提升改造,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三是提升企業品牌意識,加強信息化建設,擴大網絡營銷,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四是引導企業兼并重組。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和重組,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迅速提升行業集中度,增強企業競爭實力。江聯造船公司被瑞聯集團收購后迅速做大做強,產值年年翻番,就是兼并重組的成功先例。因此,應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走聯合、重組之路,抓住參與市場競爭的機遇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今年重點要做好三鉆公司項目的包裝,通過靠大聯強、重組嫁接,吸引更多有實力的投資者收購或兼并,實現企業的重組新生。
實習報告—cimt200*暨北京機床研究所參觀實習
(西南交大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張其美19990780)
本著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擴大知識面、認清專業發展方向,了解當前中國機械工業發展現況的目的,我們機制班的全體同學在杜老師、龔老師、馬老師的帶領下于2003年4月在北京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畢業實習。本次實習我們以參觀學習的形式走訪了北京機床研究所,參加了第八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03),收獲頗豐。
一、前言
機床是高效率的象征,是生產各類高科技產品的必備工具。自從機床誕生之日起,人類就不斷地對它進行改進、革新,以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當人類賦予機床以人性之后,現代機床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融洽了。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冷冰冰的家伙,當我們給它編制出一套g代碼時,現代機床便有了一種可以和人類進行交流的語言。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沒有眼睛嘴巴的家伙,當我們給它安裝上人機界面以后,現代機床便可以毫無障礙地與人類進行溝通。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沒有思想的家伙,當我們給它輸入cam后,現代機床聰明得象一個機器人。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危險的家伙,總是不時地侵害著人類的肢體,當我們按照以人為本的思想進行設計時,現代機床操作起來越來越方便,與人類越來越友好。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破壞環境的家伙,當我們按照環保的觀念要求它時,現代機床與環境變得越來越和諧了。
——過去的機床是一個孤僻冷漠、不愿與周圍交往的家伙,當我們把它與其他系統聯系起來,甚至連到互聯網上之后,現代機床便象是一臺靈活的pc機了。
二、cimt2003概述
由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主辦,并與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共同承辦的中國國際機床展,是得到國際機械制造業界認同的世界四大機床名展之一。第八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03)于4月16-22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展開。這是在我國入世后境內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國際專業展覽會。展覽會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給本屆展覽會帶來了無限商機。在擴大內需政策的拉動下,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紡織、機械、冶金等產業投資高速增長,民間投資增多,外商也看好我國,成為他們投資的熱選地。市場資金充足,各類項目較多,對裝備產生很大需求。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使機床工具工業市場保持快速持續增長,金屬加工機床消費量2001年47億美元,2002年增長到55億美元以上,首次成為世界第一機床消費大國和全球第一機床進口大國。預計到2005年中國機床消費將超過70億美元,機床進口將超過35億美元以上。
本屆展覽會參展商之多,具有明顯的國際權威性。有美國、德國、日本、瑞士、意大利、韓國、中國內地和臺灣省26個主要機床制造國家和地區組團參展。參展商大1200余家,創本展覽會的新記錄。其中海外參展商500余家,占42%以上。全世界所有知名機床制造廠幾乎都匯集到北京。代表性的廠家有德國德馬吉公司、西門子公司,美國哈挺公司、辛辛那提公司、格里森公司、哈斯公司,瑞士阿奇夏米爾公司、萊斯豪威爾公司、迪克西公司,日本馬扎克株式會社、森精機制造所、大隈株式會社、發那科公司,韓國大宇公司,西班牙達諾巴特公司,意大利薩爾瓦尼公司,瑞典山德維克公司等。中國的機床工具制造廠商也都披掛上陣。其中代表性廠家有北京、沈陽、上海、大連、陜西、重慶機床集團,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量具刀具廠,臺灣省臺中精機等。瑞士駐華大使在給本次展會的賀信中說,自第一次舉辦展會以來,瑞士機床制造商一直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與熱誠,本次展覽會云集了本國各地最具影響力的機床制造廠,此展必將不負眾望。本屆展覽會,世界各國機床采購商,國內機械、軍工、鐵路等重要工業部門,汽車、航空等重大集團,京、滬、沈、渝等主要城市都組織經貿團和參觀團赴會,機床業界的廣大企業和進出口公司,以及高等院校教師和學生也前去觀摩,反映了cimt對高質量觀眾和有實力的經貿團組有愈來愈大的吸引力。
三、cimt2003展品簡介
cimt2003是當代最新轉備的盛大聚會。1000余臺精品、新品薈萃,展品水平是歷屆最高的。突出展示了當代制造技術發展的新水平。展品反映了向“高速、復合、精密、智能、環保”發展的總趨勢,成為當代機床制造技術與裝備水平的縮影。
本屆展覽會展覽總面積72000㎡,又一次撐破國展“肚皮”。不僅規模空前,而且展品水平也超過了以往各屆。五軸聯動的加工中心有39臺(境內18臺,境外21臺),高速、高精、復合加工機床成批展出,新技術應用增多。其中有一批是首次展出的新品和精品。例如,北京機電研究院(展位號3-003)的第一臺直線電機驅動高速加工中心,主軸轉速15000r/min,快速移動60m/min;大連機床集團公司(展位號8b-202)的dhsc500高速臥式加工中心,主軸轉速18000r/min,快速移動60m/min;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的bw60hs高速臥式加工中心,主軸轉速12000r/min,快速移動60m/min;寧江機床集團股份公司(展位號8b-303)nj-5hmc40五軸臥式加工中心,主軸轉速40000r/min,快速移動60m/min;北京機床研究所(8b-401)的μ1000/3v、μ1000/5v高精度立式加工中心和ckg300亞超精數控車和gw745l直線電機驅動的數控電火花成形機都是首次展出。
國內機床廠首次成批展出五軸聯動和復合加工機床。如江蘇多棱數控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展位號8b-201)展出xh716/5x-sm五軸聯動加工中心,cxh7525車銑復合加工中心,xh2725/5x-10龍門移動五軸加工中心;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展位號3-002)展出ssckz80-5/2000五軸車銑中心,ssckz40-5和cx6154車銑中心;桂林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展位號8b-203)展出xk716-5x五軸聯動床身銑床等。
國外許多知名機床廠家也展出了許多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有些是首次在中國展出。例如:德國dmg公司(展位號1a-101)的dml60hsc高速激光銑,dms35超聲振動高速加工中心,加工時以20000s-1的頻率連續敲擊工件,dmc64v立式加工中心,dmu80fd五軸車銑加工中心,dmc60s棒料6面加工中心;德國emag公司(展位號1b-801)vg110ds立式倒置車磨中心,vl3倒置立車,vsc250duo雙立軸倒置立車;斯來福臨公司(展位號1b-605)的schaudtmikrosabwf硬車及磨床;德國grob公司(展位號1b-903)bz500l型臥式加工中心;德國spinner公司(展位號10-120)的車削中心tc65mc、tc32mc、rv-6sp精密加工中心,ts66l-smc1雙主軸車削中心;日本山崎馬扎克(展位號8b-003)的inte?鄄grex200ⅲst復合車削中心,瑞士starragheckert(展位號4-010)的hx151五軸聯動葉片專用銑床;mikron公司(展位號4-040)的ucp800duro五軸聯動加工中心,hsm400高速加工中心;瑞士willemin公司(展位號4-011)的w408b型五軸棒料加工中心;意大利fidia公司(展位號5-023)的k197型五軸高速銑床;chiron/華嘉公司(展位號4-003)的fz-15ks五軸立式加工中心;dixi/華嘉(展位號4-003)的dhp80臥式加工中心;臺灣歐馬公司(展位號8a-103)的mg-1020-5ax型五軸立式加工中心;意大利imt公司(展位號5-39)的w24t4雙刀塔輪廓立車;美國cincinnat公司(展位號2-306)的ftv850-1800主軸移動型立式加工中心;moore公司(展位號2-301)的500-cpw五軸坐標磨床;德國kapp公司(展位號1b-702)的niles成型磨床;瑞士schneeberger(展位號4-064)的corvus五軸聯動刀具磨床;美國gleason公司(展位號2-202)的phoenix275g傘齒輪磨齒機;德國vollmer公司(展位號1b-701)的qwd760金剛石刀具線蝕機;英國addson公司(展位號2-101)addatag+管材測量機;印度precisionautomationrobotics公司(展位號7-304)gl-30機器人;瑞士agie-chamilles公司(展位號4-040)robofil240cc高精密數控慢走線切割機;日本sodick公司(展位號6-201)的mc430l直線驅動加工中心;日本okuma公司(展位號8a-010)lu300數控車削中心;西班牙danobat公司(展位號6-202)的tv-400/w4立式雙工位輪轂車床;韓國doosan(展位號7-203)的v420t數控雙主軸立車。
四、cimt2003反映的問題
我們知道數控機床已成為我國市場需求的主流產品,需求量逐年遞增。近幾年來,機床生產產值的數控化率每年都以2—3個百分點上升,2002年機床生產產值的數控化率已超過30%。
從cimt2003參展的產品來看,我國數控機床近幾年在產業化和產品開發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特別在高速化、多軸化、復合化、精密化等方面進步很大,書控機床產品逐步取得用戶信任,滿意度在逐年提高。但是,在機床高速化上,國外直線電動機驅動技術已實用化、普及化,而我國僅開發出展品,技術差距明顯。在復合加工機床方面,車銑復合、銑車復合多工種復合近幾年國外發展迅速,我國近年通過引進技術、自行開發雖有產品,但主要還是依靠進口。
國產數控車床基本上能滿足市場需要,立足于國內。高性能車削中心,近幾年通過合資合作和引進技術,部分產品也能適應市場需要,但是進口量還是很大,特別是帶y軸、c軸的車削中心、雙主軸車削中心和高精度車削中心。
國產加工中心中,立式加工中心的技術比較成熟,性能水平已與國際相當,生產廠商較多,有的生產廠商已具有一定批量,已取得國內用戶認可。而且,在性能價格比上要具有一定優勢,可以滿足市場需要,當前的關鍵是提高質量和可靠性,加強售前售后服務。臥式加工中心在精度和性能上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國外產品都裝有溫度補償功能,保持加工精度的穩定性,而我國生產的機床都沒有該項技術。國外產品都能按vdi3441標準或國際標準制造和驗收,而國產產品大多數沒有執行國際標準。五軸加工中心,雖然這幾年各企業都開發出各種新產品,但是,大多數產品還沒有經過生產考驗,取得用戶認可,只停留在樣品階段,今后的關鍵在于商品化。
五、我的看法
今后機床行業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國產數控機床的市場占有率。首先要加快企業體制機制轉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經濟效益。其次是企業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提高開發資金在銷售額中的比例,廣泛吸引國內外先進人才,加強數控機床新品開發。建議國家建立新產品開發基金,補助企業從樣品到商品中所需的費用,鼓勵企業免費將新品給用戶使用、考核,縮短新品到商品的過程。第三是要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售前售后服務,縮短交貨期。第四是要加快實施企業信息化工程,也就是所說的plm(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實施從營銷、開發到制造整個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平行工程。最后是企業加快合作合資的步伐,引進資金、引進先進管理、引進先進技術和產品,提高行業的整體實力和整體競爭力。
一、總體經濟情況
(一)工業經濟
2014年,赤峰市受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赤峰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出下行趨勢,全市57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0.7%,比年初下降2.9個百分點,比全區平均水平高出0.7個百分點。
2014年赤峰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全年走勢圖
1-12月,赤峰市571家規模以上工業中有477家非公有制企業,占企業數的83.5%,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完成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達到58.9%,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達到了64.3%,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6.9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為我市工業經濟快速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12月份,赤峰市除三區之外的旗縣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12.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4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為66.4%,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7.1個百分點。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的重要推動力。
(二)固定資產投資
2014年,全市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01.28億元,同比增長16%,比全區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95.18億元,增長31.4%;第二產業投資425.4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投資480.7億元,增長4.6%。在第二產業投資中,工業投資421.18億元,增長15.5%,其中采礦業投資116.31億元,增長9.9%;制造業投資225.24億元,增長21.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投資79.64億元,增長9.2%。2014年,赤峰市不斷創優投資環境,加大投資力度,通過項目建設擴投資、穩增長、促轉型,有力地帶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平穩較快增長。截止12月末,5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1.3億元,同比增長16%。
(三)消費品市場
消費品市場保持穩定,進出口總額平穩增長。2014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87.39億元,同比增長11.6%,比全區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81.46億元,增長1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5.93億元,增長9.8%。
全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完成85333萬美元,同比下降6.6%。其中進口71907萬美元,下降6.6%;出口13426萬美元,增長17.4%。
(四)財政收支,金融存貸余額
2014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98.03億元,同比增長7.5%,比全區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75.76億元,增長9.5%,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77.3%;非稅收收入22.26億元,增長1.1%,占22.7%。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60.44億元,同比增長3.6%,比全區平均水平低1.8個百分點。
截至2014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366.47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31.8億元,增長12.5%;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048.07億元,同比增長19.8%。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比達到76.7%,比上年同期提高8.8個百分點。
(五)城鄉居民收入,物價總水平
2014年,全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8元,增長10.3%,比全區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99元,增長9.7%;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4元,增長11.4%。
(六)人口和就業
我市城鎮非私營單位2014年從業人員在減少,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為35.66 萬人,比2013年的減少0.79萬人,下降2.16%,以下是兩組數據的對比情況:
1.從業人員從經濟類型分組看呈減少趨勢,國有單位從業人員為20.05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0.26萬人,下降1.30%,集體單位從業人員為1.01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0.05萬人,下降4.93%,其他所有制單位從業人員為14.61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0.47萬人,下降3.12%。
2.從國民經濟行業分組看,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減少較多的行業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建筑業、農林牧漁業和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從業人員為1.19萬人,比去年減少0.31萬人;建筑業從業人員為3.89萬人,比去年減少0.21萬人,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為1.59萬人,比去年減少0.16萬人。采礦業從業人員為2.72萬人,比去年減少0.12萬人。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增加較多的行業是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比去年同期增加0.37萬人。
3.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企業破產、轉制為私營企業和買斷工齡企業繼續增加,轉制的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較多;二是建筑業單位轉制、當前經濟不景氣的原因。
二、 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從整體經濟看,2014年全國GDP同比增長7.4%,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全區GDP增長7.8%,回落1.2個百分點;全市GDP增長7.9%,回落1.3個百分點。國家、自治區以及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增速與上年相比,均呈回落態勢。
(二)工業經濟增長動力不足。2014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2.9%,工業運行態勢基本決定了GDP走勢。從增速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各季度累計增速分別為12.7%、11.3%、10.8%、10.7%,呈逐步回落態勢。
(三)服務業發展趨緩。2014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低于全區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按照國民經濟核算制度規定,第三產業增加值由行業主管部門和統計部門基礎性指標增速推算。其中由行業指標增速核算的增加值約占第三產業的44%,由統計部門指標增速核算的增加值約占第三產業的56%。總體上看,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偏低還是由于基礎性指標增速上不去。以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為例,該行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12%,比全區平均水平高3個百分點,但是核算基礎性指標增速卻明顯低于全區平均水平。全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下降22.2%,比全區平均增速低15.5個百分點。
三、建議
(一)正確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在APEC會議講話中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其主要特點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是在全面分析我國經濟“三期疊加”(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基礎上,綜合考慮各方因素,對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趨勢的科學分析。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二)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支農和惠農政策,深化農村牧區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土地、林地、草牧場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積極謀劃工業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資源型產業做強,非資源型產業做大。把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冶金、能源等傳統產業,開展資源精深加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我校《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準號:02-dt-10)。經領導批準,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構建適宜于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于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并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絡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網,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于一體的校園網絡,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臺、100英寸電動玻珠屏幕、多功能講臺、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
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咨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于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于網絡平臺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報告; 社會責任; 環境信息披露
隨著對我國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環境信息作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重要內容,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在我國,2008年1月-11月期間,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就達121份,的數量已接近此前歷年報告的總和。但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仍需要走很長的路。
一、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變與整合
(一)環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變
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年度財務報告附注階段
從20世紀70年代,企業開始披露環境信息,當時只在年度財務報告中對環境信息進行簡短描述。主要是將環境信息分散到財務會計報告附注中揭示,很少單獨列示。例如,在附注中披露排污費、污染罰款等信息。另外,也在臨時報告、上市公告書等報告中,有一些環境信息披露。這個階段內容很簡單,形式也不夠規范。將環境信息可能被分散在不同的內容中,不易對環境信息進行完整分析和評價。隨著環境惡化和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就需要編制獨立的環境報告。
2.獨立的環境報告階段
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了世界上第一份企業環境報告。20世紀90年代,企業陸續開始披露獨立的、連續性的環境報告。編制獨立的環境報告,使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集中化、全面化和系統化,從而能夠使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環境信息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獨立的環境報告應該是一種通用報告,以便使企業對外披露的環境信息能夠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我國最早獨立環境報告的,是中石油在2000年的《健康、安全與環境報告》,但內容以非貨幣信息居多。
3.可持續發展報告階段
20 世紀90 年代后期,環境信息的披露模式逐漸演變為社會責任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并存的局面,同時,也有企業仍采用環境報告。2000年,全球倡議組織(簡稱GRI)推出《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為編制報告提供了全球標準。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定期、自愿對外可持續發展報告。如,2005年世界500 強企業中,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比例近70 %。可持續發展報告包括企業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部分。目前GRI的第三版指引G3,是許多公司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參照標準。我國寶山鋼鐵在2003年和2004年《環境報告》的基礎上,已從2005年開始《可持續發展報告》。
(二)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整合趨勢
2008年1月4日,國資委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要求有條件的企業定期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因此,我國企業包含有環境信息的報告,有著不同名稱。本文就2008年109家企業報告名稱的情況進行統計,其中:78家為社會責任報告,15家為可持續發展報告,11家為環境報告,3家為企業公民報告,1家為社會責任、環境經營報告,1家為環境和社會責任報告。盡管使用較多的是社會責任報告,但多數研究者,都統稱為可持續發展報告。
為規范經濟、環境和社會三部分信息的披露,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決策,有必要對環境信息披露模式進行整合,逐步規范名稱及內容體系等,其整合趨勢是發展為可持續發展報告模式。披露環境信息,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的現狀及環境信息分析
(一)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數量
隨著我國循環經濟目標的落實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可持續發展報告在我國逐步升溫。截至2009年3月10日,我國企業各種形式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累計已達200家。2002年僅有2家,2006年為24家,2007年為101家,2008年為109家。
(二)可持續發展報告的行業分布
行業分類標準是依據證監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本文分析資料,為截止到2009年3月10日的基礎數據并進行計算整理。200家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其行業分布情況及比例依次為:首先,制造業有87家,占43.5%;其次,金融保險業16家,占8.0%;再次,水電氣行業15家,占7.5%;最后,采掘業14家,占7%(限于篇幅僅列前4位)。前四位的企業數累計占66%,具有代表性。金融保險業與其他三個行業相比,對環境的影響形式有所不同,因此,選擇制造、水電氣和采掘業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環境信息進行分析。
(三)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環境信息披露與問題分析
目前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企業,也是我國在各行業的領軍企業。因此,通過分析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環境信息的披露現狀,可以分析我國當前環境信息披露的實際水平;同時,也可為各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與環境信息的披露,提供實踐經驗。
本文選取了可持續發展報告比例較高的制造、采掘、電力行業的13家大公司,對環境信息披露及相關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對比分析的內容,見表1、表2、表3。
從總體上來看,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披露的環境信息,各項內容的表述都較為簡略,有些內容僅限于文字表述,缺少必要的數字說明。有的基本無表格、圖片等常用的披露形式。筆者通過閱讀、比較和分析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環境信息內容,歸納出主要問題如下:
1.報告的編制標準尚未統一
我國企業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有關環境信息的內容相差很大,在名稱、編制標準及內容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絕大多數行業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沒有統一的模式。
2.環境指標及說明比較簡單
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缺乏全面、系統的環境信息指標。有的報告只是簡單的幾句定性描述;有的甚至缺少一些必要的環境指標。側重披露企業的環境方針政策,缺少實施后的成果數據,會直接影響外部信息使用者評估企業環境業績,削弱了環境信息披露的作用。
3.環保認證披露信息不充分
13家大企業中通過ISO14001標準認證的不足一半,通過認證的相關管理數據也較少。有的只是提到企業推行國際標準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1),并未通過認證。
4.缺少環境會計的完整內容
13家企業中,只有海爾、索尼中國、寶鋼股份有環境會計內容。另外,披露的環境信息也未與會計信息銜接。如按現行會計核算要求,企業按規定交納的排污費列入管理費用、違反環保法規交納的罰款和責令停業的損失、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賠償列入營業外支出、為降低污染和改進環境所進行的新設備投資、污染治理投資列入固定資產,這些會計信息應作為環境信息內容的一部分。
5.很少經過獨立第三方的審計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經過第三方審核認證的較少。有第三方意見的也是非專業人士或政府部門的評論,非專業人士的評論不足以提高報告數據的可信度。只有索尼中國說明了環境數據是經過第三方認證的。
三、完善我國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環境信息披露的對策思考
環境信息中的貨幣信息應納入會計核算,而非貨幣信息可歸屬于單式記賬范疇。根據上述研究,提出完善我國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環境信息披露的對策和建議如下:
(一)制定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和環境信息披露規范
雖然我國已經一些相關規范,如,證券交易所制定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等,但仍有必要借鑒GRI的第三版指引G3的做法,制定適合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和環境信息披露規范。
(二)提供參考性環境信息指標體系
列出環境指標和環境績效測評可以衡量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環境信息披露是否規范、流暢以及有關環境信息是否能夠量化、清晰表達。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的可讀性。可根據中國的國情和企業的具體情況,披露各種環境信息指標。
(三)繼續研究和試行環境會計核算
為了準確分析環境問題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重要影響,應該通過環境會計提供環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可以了解與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關的環境會計信息。借鑒日本企業的環境會計核算方式,推進我國企業研究和實施環境會計核算體系,使環境信息更具有可靠性。積極研究和制定環境會計準則,避免由于環境事項導致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和誤導信息使用者。
(四)環境信息要經過第三方審計
環境審計主要是對企業所披露的與環境有關的信息進行驗證。為增加環境信息的可靠性,應像財務報告審計一樣,對可持續報告中披露的信息進行獨立第三方審計認證。當前國際上比較重要的第三方認證指南工具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擔保約定國際標準(ISAE3000)和社會道德責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證標準,這些國際標準制定的目的是保證環境和社會業績指標能像財務報告中的指標那樣具有可核實性和可驗證性。
【主要參考文獻】
[1] ,張國清.公共壓力與公司環境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08,(5):15-22.
[2] 殷格非,崔征.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中國[J].WTO經濟導刊,2008,(8):63-65.
關鍵詞 環境績效信息;獨立環境報告;選擇性披露;可比性
中圖分類號 F275.省略的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5月10日,從全球范圍看,有5312家企業了共計21186份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國則有250余家企業了450份相關報告。
目前國內外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是以企業年報中的環境信息為基礎進行,對企業獨立環境報告的研究較少。國外只有Morhardt等 [7] 依據GRI 2000和ISO14031等指南對世界500強中規模居前的40家企業的環境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進行了評價,國內則只有鐘朝宏等 [8]對鋼鐵企業首份環境報告進行了評析,張振華等 [9]對中國企業環境報告的現狀和差距進行了比較,但是這些研究都沒有著重從是否有利于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角度對我國企業的獨立環境報告進行分析。本文其他部分將在分析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中石油2007年及2008年社會責任報告中的環境報告部分,分析其環境績效信息的披露狀況,并通過與日本石油公司的對比,提出完善我國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建議,以期為我國環境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并有效推動企業的環境保護行為。
1 企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的內容
企業環境績效是近年來企業績效評價的一個熱點問題。ISO 14001標準認為環境績效是用來準確計量和評價組織環境活動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和經濟效益,是一個組織基于其環境方針、目標、指標,控制其環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測量的環境管理體系成效 [10]。許家林、孟凡利 [11]認為,環境績效是對企業在涉及環境問題方面的財務業績和環境質量業績的統稱。國內外很多團體及學者對如何構建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及環境報告應該披露哪些數據指標進行了研究。以下是幾個國際組織所提出的企業環境績效的評估體系的具體內容:
(1)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展的ISO 14031標準。該標準考慮到組織的地域、環境和技術條件等不同,沒有設立具體的環境績效指標,而是提供了一個“環境績效指標庫” [4],供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選擇,該指標體系包括組織內部環境績效評估指標和組織周邊的環境狀態指標,組織內部環境績效評估指標包括管理績效指標和操作績效指標。
(2)世界企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簡稱WBCSD)提出的以生態效益為核心的環境績效評估標準。該標準將生態效益指標分為產品和服務價值、產品和服務的生成對環境的影響、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對環境的影響三類指標,該生態效益指標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生態效益=產品與服務的價值/環境影響
即生態效益指標是相對效益指標,表示每單位耗原材料/水/能源的產出價值(產量/營業額/增加值等),有利于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
(3)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的環境績效指標。GRI2006年了《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第3版) [12],其中環境績效指標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樣性、“三廢”排放、產品和服務、法規遵守、交通運輸和環境保護總投入等9個方面,涉及指標30項,其中核心指標17項,補充指標13項。
(4)世界資源研究中心(WRI)的體系。該體系包括原料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及非產品產出四項環境績效指標。
綜合上述國際組織的環境績效指標體系可以看出,雖然具體指標存在差別,但體現出環境績效的核心就是運用最少的原材料和能源等的投入,生產出最大量的產品和服務,并減少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
我國學者也大多借鑒了上述國際組織的思想構建了指標體系,如主要借鑒了WRI、WBCSD、GRI等國際組織的做法,設置了包括原料(再生原料使用率、可再使用包裝物
比重、生物原料使用率)、水資源(水消耗產出率、水資源利用率)、排放物(單位產出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等)、環保供應商、產品或服務(產品平均壽命與標準壽命之比、延長生產者責任制度履行情況、環保產品銷售比重)、環保計劃與政策(是否通過ISO14000系列認證、生態保護的計劃和政策、生態保護計劃目標實現率、環保投資比重)在內的一系列指標;林萬祥、肖序等 [13]等基于產品的生命周期(設計、采購、生產和運輸、使用和處理)設計相關環保效果指標,還從實際效益和推測效益兩個方面設計了環保活動所衍生的經濟效益指標。下面將以中石油為例,分析我國獨立環境報告能否提供環境績效評價信息。
2 中石油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中石油于2000年開始編制《健康安全環境報告》,2006石油在報告中GRI環境指標索引部分對自身披露情況進行了評價,此表根據報告披露的實際情況對其評價進行了微調。年開始編制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報告是其中一個獨立的部分。2007年的環境報告和2006年的相比,指標覆蓋面有所增加,因此本部分主要對其2007年和2008年的環境報告進行分析。
在報告的內容指標體系上,中石油參照了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2006年版)以及國際石油行業環境保護協會(IPIECA)和美國石油學會(API)聯合編制的《油氣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其中環境索引指標是依據GRI的指標體系中的9方面30項指標(其中核心指標17項),下表參照GRI的指標體系對中石油的環境績效指標披露情況進行了總結(核心指標以號標注)。
從下表可以看出,中石油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存在以下問題:
(1) 指標披露不僅不完整,而且越重要的核心指標的披露情況越不理想,2008年與2007年相比還出現了倒退。從上表可以看出,GRI的30項指標中,中石油2007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未披露的環境指標有10項,其中7項為核心指標,占核心指標總數的41.12%,這些核心指標都是可以量化的原材料、能源、水的消耗及對環境造成重要影響的排放物或包裝物情況;披露不全的環境績效指標有13項,其中核心指標8項,占核心指標總數的47.06%,也主要是對環境有重要影響的可量化指標;而披露詳細的指標中只有兩項是核心指標,占核心指標總數的11.82%。而2008年報告中未披露的環境指標卻上升為17項,其中10項為核心指標②,占核心指標的58.82%;披露不全的由14項降為9項,披露較為詳細的有由7項降為4項,這兩類中核心指標數并未發生變化。
(2) 定性指標披露的較多,而定量指標披露的較少。從上表可以看出,沒有披露的指標中可以量化的較多,而這些指標恰恰多是應該披露的核心指標,更能反映企業的環境績效,也更具客觀性和可驗證性,第三方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對其可靠性進行驗證。披露得較為詳細的則大多為可以定性描述的內容,而且以主觀性的判斷語言為主,可驗證性不強,第三者不能通過一定的手段對其可靠性進行驗證。在披露不全的指標中,多數都沒有得到清楚客觀分析,都只是簡單、不全面的定性描述。
(3) 體現企業積極行動和效果的內容和數據披露得較為詳細,存在選擇性披露傾向。通讀中石油環境報告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都是描述企業的積極行為、良好意愿和積極效果,而原材料耗費、能耗、水耗及對環境影響較大的三廢排放和回收利用等情況卻沒有得到客觀完整的披露,企業存在選擇性披露傾向。
上述不完整的指標披露、定性披露和選擇性披露使得讀者無法對企業的總體環境表現進行整體、客觀的評估。就已披露的定量指標來看,每個方面的指標都比較零散的散落在報告的各個部分,甚至單個指標都散落在多處進行說明,不利于讀者進行評估,更沒有將整個企業作為一個系統分析對環境的總體影響,使得報告的系統性、清晰性和可讀性不足。另外,有的只披露了絕對數(如“三廢”排放量),沒有披露相對指標,也沒有在給出絕對值的同時給出一個具有參照意義的對比值,如政府規定的最低限度,或行業的平均水平等,這樣不能使讀者比較直觀的了解企業的環境績效,也影響了企業之間的可比性。
另外,中石油的獨立環境報告未經過審計,這降低了環境信息披露及環境績效的可信度。中石油在公布2006年社會責任報告時曾提出“將開展2007年社會責任報告第三方審計聯系”《中國石油2006年社會責任報告》,finance.省略/chanjing/b/20070301/10033367175.shtml,但其2007年和2008年公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仍然沒有經過第三方審計,使得可信度不足。
3 日本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經驗借鑒
在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和企業的努力下,日本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披露了獨立的環境報告,而且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做的比較規范,以Cosmo石油公司為例,其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方面值得借鑒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 核心指標披露較為完整,所有投入和輸出因子都給予了量化,且披露系統,有利于讀者對進行整體評估。Cosmo石油公司借鑒ISO 14031的操作績效評估方法,系統量化了企業在原油開采、原油運輸、煉油、產品運輸和倉儲、產品使用整個業務鏈各環節的投入因子(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水等)和產出因子(包括產品和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及其循環利用等處理情況),使得所有和環境相關的投入和產出因子數據都得到了充分完整的披露,而且披露很系統,讀者能對企業的環境表現作出整體評估。
從披露形式來看,按不同業務和環節披露有助于讀者評估企業不同業務環節對環境的影響,抓住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有利于不同企業相同業務和環節之間的比較;另外,將整個產業鏈環節的投入和輸出因子用一個圖表系統表示,形象生動,讀者能較為輕松的對企業的操作績效進行系統評估。
(2) 定量分析較多。從Cosmo石油公司的環境報告可以看出,其中定量分析較多,且都同時給出了絕對數和相對數(如每單位產出的資源使用數)。相對數披露法借鑒了WBCSD的生態效益指標法,有利于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比較。GRI綱領(2002)也曾提出應該用絕對數和相對數指標共同說明環境績效信息,該綱領認為兩種指標反映的信息都很重要,但又反映了可持續發展的不同側面。絕對指標可反映能源使用的總量及對環境的總體影響程度,可從整個生態系統考慮企業的環境影響,而相對指標則體現了企業的環境效率,還有利于不同規模企業間的比較。一般來講,投資者應該能用環境績效中披露的絕對數和財務報告中報告的數(如凈銷售收入)去計算出環境績效的相對指標。但出于方便、準確和可比性的需要,GRI認為還是應該要求組織同時提供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
另外,Cosmo石油公司將多年度的絕對數和相對數用一張圖表示,非常有利于進行相同企業年度之間的縱向比較和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
(3) 環境會計部分量化了所有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還有企業編制了綜合績效指數。日本Co
smo石油公司的環境報告中有單獨的環境會計部分,參照日本環境部制定的《環境會計指南》(2005年版)和《環境保護成本分類指南》(2005年版),以表格的方式全面量化披露了企業當年的環境成本、環境收益以及以往的累積環境成本,這也是日本Cosmo石油公司環境報告中相當精彩的一部分,非常值得中國企業的學習與借鑒。成本和收益的綜合反映能使讀者從整體上確認企業用于環境方面的資金及取得的成果,從中清晰的看到企業的環境績效,也有利于企業之間的比較。
為了促進不同企業之間的比較,Cosmo石油公司從2001年開始還編制并披露了綜合環境影響和環境生產率指標――環境影響點數(EIP)和環境生產率指數(EP)。環境影響點數是用一定的標準將企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等有害物質進行換算后加總的絕對數指標,能綜合反映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負擔。環境生產率指數則是用企業約當原油產量除以環境綜合影響點數的相對數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環境效率。兩個指標能讓讀者一目了然的了解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及其變化情況,還有利于不同規模和不同行業企業間的比較。
(4) 日本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一般都附有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意見(或評論)及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審核報告。如Cosmo石油公司2007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就附有環境審計研究集團主席的第三方意見和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獨立審核報告。
4 我國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及對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差距產生的原因并積極推進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工作。
(1) 企業現有的管理信息系統不能提供相關信息。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始數據是否能夠獲得及該數據是否能夠提供所需信息。由于原來對環境問題重視不夠,大多數企業均未將環境相關信息納入日常管理信息系統,目前大多數企業的會計核算信息系統只能提供傳統的財務業績評價所需數據和信息,因此使得企業在披露信息時無法獲得準確的環境績效相關數據,尚不能滿足將環境因素納入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指標的需要。因此企業應開始重視環境原始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將環境相關信息納入企業日常的信息管理系統。順利將環境因素納入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指標需要一些基礎工作的完善和相關政策支持,如相關數據收集與管理制度建設、會計核算信息系統的重構等。
(2) 企業主觀上存在選擇性披露的動機。由于一些企業掌握的有些環境數據不利于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加上相關部門又沒有頒布相關信息披露的規范和指引,有些企業可能選擇不披露不利的環境績效信息,而只選擇性的披露對企業有利的環境信息。日本企業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得較為規范、全面,而且企業之間環境績效的可比性較強,這得益于日本環境部的統一規范和指南。
雖然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也于2008年5月14日了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承擔工作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鼓勵上市公司在披露公司年度報告的同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上披露公司的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其中環境報告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的重要內容。但該通知只對應披露的相關信息進行了原則性說明,沒有提出具體的披露模板,既不利于企業主動披露真正有利于投資者進行系統環境績效評價的信息(如企業有可能有意將應披露的信息散落在不同部分,干擾投資者的系統評價),也不利于企業之間環境績效的橫向比較和同一企業不同年度之間的縱向比較。因此我們最好借鑒日本環境部的做法,提供一個環境信息披露的指南,鼓勵企業執行,統一的披露模板有利于減少企業的選擇性披露行為,而且規范的格式也有利于提高行業間和企業間的可比性。
(3) 在披露方法上,未綜合相關國際組織的好的做法。從中日企業的比較可以看出,日本企業在參照GRI指南的基礎上,綜合了ISO 14031標準中的操作績效指標整體披露法和WBCSD的相對生態效益指標法,增強了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可比性,非常有助于環境績效評估工作的進行。而我國企業則只參照了GRI的指標體系,卻沒有考慮從披露方法上方便讀者的績效評估工作,信息披露的很零散。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可以綜合借鑒相關國際組織的好做法,提高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質量以便利環境績效評價工作的進行。
(4) 我國政府監管部門的規范指引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是一個新課題,從內容到方法上都還存在不成熟的問題,政府監管部門也遲遲沒有推出系統性的指引和規范性文件,導致企業在這方面也不是很重視,只是出于各方壓力和需要做一了些比較表面化的披露,中石油2008年環境績效指標,尤其是核心指標比2007年比發生了倒退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政府監管部門應該盡快推出一些規范性文件,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指導企業在工作中不斷完善和優化環境績效的信息披露,以推動企業環境績效評估的發展。
(5) 為了增加環境績效信息的可信度,政府相關部門和監管部門還應積極推動環境報告審計的發展。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企業環境報告書撰寫規范,企業環境報告書需附第三方審計報告。KPMG2008年對全球可持續報告2279名讀者的一份調查也顯示,大部分讀者都認為對該報告的審計很重要 [14]。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探討環境報告審計的可行方式并推動企業環境報告審計的進展。
5 結 論
有效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是正確進行企業環境績效評估的基礎。本文以中石油為例,通過對企業獨立環境報告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環境績效指標披露不僅不完整,而且越重要的核心指標的披露情況越不理想;定性指標披露的多,定量指標披露的少;體現企業積極行動和效果的內容和數據披露得相對較為詳細,存在選擇性披露的問題,橫向可比性和縱向可比性都較差;相關信息披露的很散亂,不利于企業環境績效評估的進行。針對上述問題,我國企業應開始重視環境原始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將環境相關信息納入企業日常的信息管理系統,在披露方法上綜合借鑒相關國際組織的好做法并不斷加以改進;政府監管部門也應對環境信息披露做出系統指引和規范,并積極推動環境報告審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歷紅,李山梅. 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新趨勢――獨立環境報告[J]. 環境保護,2007,(4B):23. [Gao Lihong, Li Shanmei.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a New Trend:An Independent Environmental Report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7, (4 B):23 ]
[2]溫素彬,薛恒新. 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企業三重績效評價模型[J]. 會計研究,2005,(4):60~64. [Wen Subin, Xue Hengxi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ase
d on Th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 [J].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4):60~64.]
[3]孫靜春,常琳,張博. 燃煤電廠環境績效評價數據包絡分析[J]. 西安工 程科技學院學報,2005,(6):157~161. [Sun Jingchun, Chang lin, Zhang Bo.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6):157~161.]
[4]陳靜,林逢春. 國際企業環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差異分析[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5,(8):18~20. [Chen Jing, Lin Fengchu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alysis [J].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 2005,(8) :18~20.]
[5]陳靜,林逢春,曾智超. 企業環境績效模糊綜合評價[J]. 環境污染與防治,2006,(1):37~40. [Chen J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2006,(1) :37~40.]
[6]國家統計局“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課題組. “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統計研究,2006,(9):23~26.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Group. Circular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6, (9):23~26.]
[7]J. Emil Morhardt, Sarah Baird and Kelly Freeman. Sco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s Using GRI 2000, ISO14031 and Other Criteria[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2( 9):215~233.
[8]鐘朝宏,干勝道,邱英. 鋼鐵企業首份環境報告評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7,(3):118~121. [Zhong Chaohong, Gan Shengdao, Qiu Ying.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Report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3):118~121.]
[9]張振華,林逢春. 中國企業環境報告的現狀及比較差距[J]. 世界環境, 2006, (3):70~74. [Zhang Zhenhua, Lin Fengchun. Report of the Chines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Status Quo [J]. World Environment, 2006, (3):70~74.]
[10]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Guideline for Organizations [R]. ( Fiscal Year 2002 Version) Tentative Translation April 2003, 4. env.go.jp/policy/jhiroba/PRG/pdfs/e_p_guide.pdf
[11]許家林,孟凡利. 環境會計[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36. [Xu Jialin, Meng Fanli.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M].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4,336.]
[12]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