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網絡調查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調查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調查方法

    第1篇: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關鍵詞:無線傳感器網絡;定位;女巫攻擊;距離矢量跳數算法;跳數差

    中圖分類號:TP212.9;TP393.01 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在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1]中,節點采集到的數據通常要帶上采集地點的位置信息才有意義。現有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定位算法大都假設節點處于安全的環境中,由于傳感器節點經常部署在開放、惡劣、無人值守的環境中,無線傳感器網絡容易受到各種惡意攻擊[2-4],如女巫攻擊[5]。

    發起女巫攻擊的惡意節點偽造或盜用合法節點的身份[6-7],通過這些身份向網絡中注入虛假節點坐標信息,使網絡中未知節點得到的估計坐標遠離其實際值。由于傳感器節點的能量和存儲空間有限等條件限制[8-9],現有抵御女巫攻擊的定位算法存在一些不足:文獻[10]提出了HiRLoc(Highresolution Robust Localization)安全定位算法,當網絡中存在女巫攻擊,在惡意節點附近,節點誤認為擁有很多鄰居節點,當設定合適的閾值時,女巫攻擊能夠被檢測出;但HiRLoc需要額外的定向天線,這限制它的實際應用。文獻[11]提出了基于接收的信號強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的女巫攻擊檢測方法;但它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文獻[12]提出了通過簽密技術來實現信息認證和加密,從而抵御內部攻擊;但當正常節點被惡意節點俘獲時,該方法會失效。

    距離矢量跳數(Distance VectorHop, DVHOP)算法[13-16]作為一種重要的定位算法,被廣泛應用,但建立在無線傳感器網絡沒有受到惡意攻擊的假設上。本文首先分析女巫攻擊對DVHOP算法的影響,然后研究同一惡意節點偽造的虛假節點之間的關系,接著提出能夠抵御女巫攻擊的基于跳數差值的距離矢量跳數(Hop Difference DVHOP, HDDVHOP)算法和增強型HDDVHOP(Enhanced HDDVHOP, EHDDVHOP)算法。這兩種算法都是分布式算法,適合用于大規模無線傳感器網絡中。最后對HDDVHOP、EHDDVHOP與DVHOP在相同網絡結構中進行仿真實驗,結果表明,HDDVHOP算法在信號覆蓋對稱下能夠抵御女巫攻擊,并且定位誤差不易受到虛假節點數量的影響,而在信號覆蓋不對稱時,定位誤差比較大。EHDDVHOP算法在相近度閾值設置合適時,即使信號覆蓋不對稱,定位精度仍然很高。

    4仿真結果

    4.1仿真參數設置

    定位誤差[10]241是檢驗定位算法的重要衡量指標,本文對定位誤差的影響因素進行了仿真分析,仿真設置為:100個節點隨機分布在100m×100m的正方形區域內,所有節點的通信半徑都為20m。為了檢驗算法在信號覆蓋不對稱的情況下的定位性能,仿真時設置在節點0.9到1倍的通信半徑區域存在一定的丟包率,具體仿真默認參數見表2。本文總共進行了6個實驗,可以分成信標節點比例對算法影響和虛假節點數量對算法影響兩大類。為了比較各個仿真實驗之間的結果,在信號覆蓋對稱下實驗時,將隨機生成的節點坐標寫進文本文件,在之后4個實驗中節點的位置坐標通過讀取文本文件獲取。在求平均定位誤差時程序循環運行100次,求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

    4.2HDDVHOP算法仿真

    在信號覆蓋對稱時,為了考察HDDVHOP算法抵御女巫攻擊的性能,對信標節點比例與平均定位誤差之間的關系進行仿真,結果如圖3(a)所示。當該區域內不存在惡意節點時,隨著信標節點比例增大,平均定位誤差不斷下降,當信標節點比例大于30%時,平均定位誤差幾乎不變。當該區域內存在5個惡意節點,每個惡意節點都偽造了5個虛假節點,對比有無惡意節點時,可知女巫攻擊對DVHOP算法的定位誤差影響很大。存在惡意節點時,網絡中的信標節點包括真正的信標節點和虛假節點充當的信標節點,當真正的信標節點與網絡中正常節點的比例增大時,它與總的信標節點的比例也增大,這使虛假的信標節點對未知節點定位的影響減小,平均定位誤差下降。當存在惡意節點,真正的信標節點與總的正常節點的比例大于20%時,HDDVHOP算法與不存在女巫攻擊時DVHOP算法的定位誤差幾乎相同,圖中的三條曲線表明HDDVHOP算法能夠有效地抵御女巫攻擊對定位的影響。

    在信號覆蓋對稱時,為了考察虛假節點數量對HDDVHOP算法的影響,對不同虛假節點的數量時的平均定位誤差進行仿真,結果如圖3(b)所示。當信標節點比例固定為20%時,隨著虛假節點的數量不斷增加,DVHOP算法的定位誤差不斷增大,在虛假節點數量增加到15個時,定位誤差達到了100.1%。而采用HDDVHOP算法,在虛假節點增加時,定位誤差幾乎保持不變,并且與DVHOP算法在沒有受到女巫攻擊時的定位誤差相接近,這表明HDDVHOP算法在虛假節點數量增加時,定位誤差不會明顯提高。

    在信號覆蓋不對稱時,在節點的通信范圍的邊界上,可能有丟包現象產生,圖4(a)體現了信標節點比例對HDDVHOP算法的影響。隨著信標節點的比例增大,HDDVHOP算法的平均定位誤差不斷下降。由于HDDVHOP算法在信號覆蓋不對稱下有較大的誤拒率,與圖3(a)相比,定位誤差比較大。

    圖4(b)體現了在信號覆蓋不對稱下虛假節點數量對HDDVHOP算法的影響。隨著虛假節點的數量在網絡中的增加,更多的虛假節點不能被識別,定位誤差不斷增大。當虛假節點的數量達到30時,定位誤差達到92.7%。因此HDDVHOP算法不適合應用在信號覆蓋顯著不對稱,虛假節點數量比較多的場合。

    4.3EHDDVHOP算法仿真

    本節在信號覆蓋不對稱環境下對EHDDVHOP進行仿真,分析相近度閾值的大小對定位結果的影響。

    圖5(a)說明了EHDDVHOP算法中信標節點比例與平均定位誤差之間的關系。在相近度閾值為85%時,檢測節點有較大的誤拒率和較小的誤識率。隨著信標節點比例的增加,可用來輔助定位的信標節點增加,定位誤差減小。當信標節點比例達到50%時,定位誤差為42.5%,仍然比較大。在相近度閾值為60%時,檢測節點能識別出絕大部分虛假節點,同時誤識率又不偏大,平均定位誤差比較小。當信標節點達到20%時,平均定位誤差為37.8%,比無女巫攻擊時DVHOP算法僅相對大7.3%。當相近度閾值為35%時,檢測節點具有很小的誤拒率,但有很大的誤識率。在信標節點比例較小時,可以輔助定位的信標節點數量增大,定位誤差減小;但當信標節點比例較大時,信標節點更容易被誤識為虛假節點,輔助定位的信標節點數量可能反而減小,定位誤差變大。

    圖5(b)說明了EHDDVHOP算法中虛假節點數量與平均定位誤差之間的關系。在相近度閾值為85%時,檢測節點具有較大的誤拒率和較小的誤識率,隨著虛假節點的增加,被識別為正常信標節點的虛假節點增加,定位誤差會增大。當虛假節點數量達到30時,定位誤差達到66.3%。在相近度閾值為60%時,檢測節點的誤拒率很小,當虛假節點數量增加時,不能識別的虛假節點很少,定位誤差稍微會變大,變化不明顯。在虛假節點數量達到30時,與無女巫攻擊時DVHOP相比,平均定位誤差僅相對大7.1%。

    當相近度閾值為35%時,檢測節點具有極小的拒識率,同時具有極大的誤識率(一方面,虛假節點被拒識對定位誤差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用來輔助定位的信標節點較少),因此隨著虛假節點的增加,定位誤差曲線可能會上下波動。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EHDDVHOP算法在相近度閾值合適、信號覆蓋不對稱時,也能取得很高的定位精度,它適合應用于信號覆蓋不對稱的環境。

    5結語

    本文分析了惡意節點偽造的虛假節點對DVHOP定位算法的影響,通過研究女巫攻擊的特性發現了在信號覆蓋對稱情況下同一個惡意節點偽造的虛假節點間的HD為0。基于這個分析,推導出HD為0的等價條件是節點的鄰居節點列表相同這一結論,并提出HDDVHOP算法。在女巫攻擊檢測階段,檢測節點依據接收到的鄰居節點列表重新生成鄰居節點列表。在定位階段,只有處于白名單中的節點發送的數據包才會被轉發。仿真結果表明HDDVHOP算法在信號覆蓋對稱情況下能夠有效抵御女巫攻擊對定位的影響,但當信號覆蓋不對稱時,定位誤差可能比較大。為此,本文提出了采用相近度檢測女巫攻擊的EHDDVHOP算法。仿真結果表明,在相近度閾值設置合適時,即使信號覆蓋不對稱,EHDDVHOP的平均定位誤差也很小。但求解最優相近度閾值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它涉及到拒識率和誤識率對定位誤差的量化問題,這將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AKYILDIZ F, SU W, SANKARASUBRAMANIAM Y, et 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survey[J]. Computer Networks, 2002, 38(4):393-422.

    [2]

    CAPKUN S, HUBAUX J P. Secure positioning in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6, 24(2):221-232.

    [3]

    BOUKERCHE A, OLIVEIRA H A B, NAKAMURA E F, et al. Secure localization algorithm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8, 46(4):96-101.

    [4]

    GOYAL S, BHATIA T, VERMA A K. Wormhole and Sybil attack in WSN: a review[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for Sustainable Global Development. Piscataway, NJ: IEEE, 2015:1463-1468.

    [5]

    KARLOF C, WAGNER D. Secure rou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ttacks and countermeasures[J]. Ad Hoc Networks, 2003, 1(3): 293-315.

    [6]

    VAMSI P R, KANT K. A lightweight Sybil attack detection framework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omputing. Piscataway, NJ: IEEE, 2014:387-393.

    [7]

    SARIGIANNIDIS P, KARAPISTOLI E, ECONOMIDES A A. Detecting Sybil attack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UWB rangingbased informatio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5, 42(21):7560-7572.

    [8]

    BULUSU N, HEIDEMANN J, ESTRIN D. GPSless low cost outdoor localization for very small devices[J].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2000, 7(5):28-34.

    [9]

    YU Y, LI K, ZHOU W, et al. Trust mechanis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ttack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2, 35(3):867-880.

    [10]

    LAZOS L, POOVENDRAN R. HiRLoc: highresolution robust localiz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6, 24(2):233-246.

    [11]

    程海青, 王華, 王華奎.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檢測女巫攻擊的節點定位方法[J].電訊技術, 2011, 51(9):87-91.(CHENG H Q, WANG H, WANG H K. Detection of Sybil attack in localization mechanism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2011, 51(9):87-91.)

    [12]

    ZHANG T, HE J, LI X, et al. A novel secure localiz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7(5):10-16.

    [13]

    NICULESCU D, NATH B. DV based positioning in Ad Hoc networks[J].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2003, 22 (1):267-280.

    [14]

    GUI L, VAL T, WEI A, et al. Improvement of rangefree localization technology by a novel DVhop protocol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Ad Hoc Networks, 2015, 24(2):55-73.

    [15]

    夏少波, 鄒建梅, 朱曉麗, 等. 無線傳感器網絡DVHop定位算法的改進[J]. 計算機應用, 2015, 35(2):340-344.(XIA S B, ZOU J M, ZHU X L, et al. Improvement on DVHop localization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5, 35(2): 340-344.)

    [16]

    張佳, 吳延海, 石峰, 等. 基于DVHOP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定位算法[J]. 計算機應用, 2010, 30(2):323-326.(ZHANG J, WU Y H, SHI F, et al. Local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DVHOP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0, 30(2):323-326.)

    [17]

    CHEN H, LOU W, WANG Z, et al. Securing DVHop localization against wormhole attack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Pervasive & Mobile Computing, 2014, 16(1):22-35.

    Background

    This work i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1401106),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S2013040013643), the Special Fun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in Guangdong Province (15ZK0016), the Guangzhou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2014J4100206), the Startup Foundation for Doctors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13021).

    XIAO Jiqing, born in 1990, M. S. candidat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ecurity, nodes localization.

    第2篇: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一、引言

    隨著網絡的普及及其及時性、客觀性、可靠性、低成本性和高效性等特點,越來越多的機構和組織開始采用網絡調查。根據調查抽樣的方式可將網絡調查分為概率抽樣的網絡調查和非概率抽樣的網絡調查,非概率抽樣的網絡調查又可分為娛樂性網絡調查、自選式網絡調查和志愿固定樣本的網絡調查①,本研究主要討論自選式網絡調查。自選式網絡調查就是在各大門戶網站上、網上討論區或專門的調查網站公開發出邀請函,看到此函的上網者可自由選擇是否參加調查②,調查問卷只是簡單地放在網上,回答者正好是上了網、訪問了這個網址并決定去參與這個調查的人群;調查研究者并不控制選擇的過程,選擇概率是未知的,這樣的調查稱為自選式網絡調查(SelfselectedWebSurvey)③。自選式網絡調查可能是當今網絡調查中最為流行的形式,由于得到權威科研機構的支持而變得合法化④。傳統的抽樣推斷理論是基于概率抽樣的基本原則從總體中隨機抽取樣本,總體中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非零的入樣概率,而且所有的入樣概率都是已知的,樣本單元入樣概率的倒數是其權數,將觀測結果與樣本單元的權數結合實現對總體目標量的估計。但是,自選式網絡調查并沒有樣本的選擇,整個總體可能就是一個樣本,其樣本從傳統意義上講是非概率的樣本,入樣概率未知,此時概率抽樣的原則無法使用,那么如何實現自選式網絡調查的統計推斷就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縱觀國內外關于網絡調查的研究,已有一些研究者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探討。國外的Grandcolas等⑤采用了相同的問卷同時進行了網絡和紙質的調查,并比較了回答者的均值、方差、偏度和峰度,發現許多顯著的不同,同時采用卡方和回歸模型去分析不同調查模式的效果,得出這些不同是由抽樣偏差而非模式的不同所引起的。Bethlehem①提出了自選式網絡調查中總體均值估計的理論框架。Keusch②建立了用于解釋調查參與行為的理論框架與在線數據收集方法實證研究之間的系統聯結,有助于研究者與實踐者采用相應的技術提高網絡調查的參與率。國內的劉昊③探討了網絡調查中非抽樣誤差的來源,提出了預防非抽樣誤差的對策。馬慧敏④闡述了城鎮住戶網絡調查中常見的幾類非抽樣誤差,并對非抽樣誤差的控制提出了建議。樊茗癑與宗明剛⑤在分析網絡調查無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運用熱卡插補法對網絡調查無回答數據進行仿真控制,發現熱卡插補法對網絡調查無回答問題具有較好的事后補救效果。總之,國內外關于網絡調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與紙質調查的比較、網絡調查的參與與回答、非抽樣誤差等方面,而涉及自選式網絡調查的研究非常少,關于自選式網絡調查推斷問題的研究就更為少見,且僅有的一些研究系統性不足。

    本研究針對自選式網絡調查進行系統性的探究,給出自選式網絡調查總體均值、總量的估計及其性質,并對相應的性質進行推導證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可采用傾向得分方法對估計進行加權調整,以提高估計的精度。

    二、自選樣本的估計

    為了便于討論,現假定總體中的每個個體都能上網(U=U1),即目標總體就是網絡總體。如果一個自選樣本從網絡中產生,參與一個自選式網絡調查要求回答者能意識到調查的存在(他們必須是正好訪問了這個網址或者看到了電子郵件信息,然后參與這項調查),并決定填網上的問卷,這就意味著在網絡總體中的每一個單元i都有參與調查(回答)的未知概率pi,i=1,2,…,N。傾向得分方法是一種用于兩個人群(總體)之間進行比較的統計方法,本質上,這種方法試圖通過同時控制那些被認為比較有影響的全部變量的方式,來對兩個人群之間的特征進行比較①。在網絡調查中,也可視為有兩個總體:參與網絡調查(回答)的總體和沒參與網絡調查(無回答)的總體。傾向得分可通過對表示某人是否回答的變量進行建模而得到。常常將指示變量(是否回答即Ri)作為因變量,單元的輔助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這些輔助變量常常用于測量單元的態度、行為或生活形態,且參與者和未參與者的輔助變量值都是已知的。為了實現這一點,可通過在自選式網絡調查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找到看到網上問卷(通過訪問網址、電子郵件等)但未回答單元的聯系方式,如IP地址、電子信箱、QQ、微信、電話等,對無回答的總體以聯系方式為抽樣框實施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內容以態度、行為或生活形態等輔助變量為主,同時對自選式網絡調查中的回答單元必須提出同樣的問題(可將輔助變量相關問題一并放入網上問卷中),從而擬合Logistic回歸模型就可估計回答概率,即傾向得分。傾向得分p(X)是一個具有觀察到的特征向量X(輔助變量)的人參與網絡調查(回答)的條件概率,即p(X)=P(R=1|X)。

    三、結束語

    第3篇: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關鍵詞】高校;網絡課程;應用調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2―0094―03

    一 研究背景

    隨著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開展,網絡課程也在高校蓬勃開展。網絡課程作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在理想狀態下應該發揮的作用是:師生之間可以資源共享;學生可以以多種形式提出問題并得到解答;師生之間展開熱烈的討論;團隊或者個人可以自主學習、探究型學習等[1];但是網絡課程在實際應用中的情況如何,需要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本研究通過以寧波大學的網絡課程為例,深入調查網絡課程建設相關情況:網絡課程更新頻率、各模塊的更新比率、資源板塊內容分析、創新教學方法探索、交互中問題討論深入性等,同時結合網絡課程師生應用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總結網絡課程現狀,最后借鑒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2]和校內外優秀網絡課程經驗及相關理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在609門網絡課程中,通過分層抽樣抽取寧波大學81門課程:精品課程29門,其中國家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校級精品課程10門;一般課程52門。主要調查網絡課程平臺數據,包括網絡課程的更新頻率,各模塊的更新比率;資源板塊內容分析;學習方法介紹和創新;交互中問題討論深入性這五個方面。同時從現在使用網絡課程的10253名師生中隨機抽取260個網絡課程用戶,其中200個學生,60個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收回260份有效問卷。問卷問題與平臺調查中的主題一致,是平臺調查的深入和補充。

    三 調查統計與分析

    1 網絡課程的更新頻率

    網絡課程的更新頻率是網絡課程活躍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調查中,我們對每個課程的周平均更新頻率做了統計,為了統計需要,我們將更新次數劃分成不同頻段,并對一般課程和精品課程做了分類,見表1。

    從表中的數據可以分析得出:(1)精品課程的更新次數明顯多于一般課程,從側面說明隨著網絡課程建設的成熟,網絡課程的使用會更加頻繁。(2)46.9%課程更新次數在0≤f≤10次之間,說明網絡課程的使用率比較低,還需要時間被更多的師生所接受。對于出現上述狀況的原因,我們對師生使用網絡課程的態度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統計數據見表2。

    2 不同板塊更新比率的調查

    在調查中,我們把電子教材、授課教案、教學錄像、參考資料、練習測試列為資源板塊;把答疑、聊天、郵件列為交互板塊;把作業、測試、考試列為任務板塊;團隊協作列為團隊板塊。按照此約定,將調查所得的數據列成下表,其中更新比率是指該板塊更新次數在該課程總更新次數中所占的比率,見表3。

    各個板塊間的更新比率說明了以下幾個方面:

    (1) 資源板塊在更新比率中占據絕對優勢,說明網絡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它豐富了網絡課程資源。但是在調查中也發現一個隱患問題:網絡課程成了電子書的堆砌,課程教師往往是把課堂上講課的課件和電子教材全盤地往網絡平臺上充實,產生的問題是有33%學生認為網絡課程上有教師講課教案,上課的意義不大,也就不會認真聽講;同時學生由于少做或者不做筆記而減少了動腦筋的機會和鉆研課程的機會。

    (2) 任務板塊的更新比率顯示網絡課程正在被積極地應用于教師的課堂內外作業、任務的布置中,使網絡課程逐漸成為電子現代化教學中的一個部分。調查發現,任務板塊也給師生帶來了很多便利,特別是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中的軟件批改作業,統計作業正確率,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調查顯示,網絡課程使用頻率越高的教師,對網絡課程帶來的電子化便利認可度越高,統計數據見表4。

    (3) 交互板塊、團隊板塊的弱勢說明在很大程度上,網絡課程上的互動比較少,特別是團隊,其功能和優勢還有待開發。而精品課程與一般課程在模塊比率方面的差別正好說明了一種趨勢:一般課程在建設初期會花很多精力在資源建設上,而精品課程則在資源不斷充實的基礎上,發揮網絡課程平臺交互溝通作用,會積極地應用交互板塊和任務板塊。但是所有課程對于團隊板塊的運用極其小,現在團隊板塊的主要用途在于通過建立團隊,對不同班級布置不同作業。對于通過團隊探討或研究某一問題還甚少嘗試,對于團隊建設,96%的教師調查問卷顯示建立團隊很有必要,但是建立團隊有較大難度,具體難度主要是團隊成員的組成、團隊目標和任務的建立、團隊成員任務的分解、團隊建設的經驗不足,需要指導等。

    3 資源內容分析

    資源板塊在網絡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資源板塊內容很多,包含授課教案、電子教材、教學錄像等。我們對課程中是否含有某具體模塊內容做了統計,具體見表5。

    從表5中發現,(1)大多數的課程都具有授課教案這個模塊,其目的是使學生不必在課堂中忙于抄錄教師的教案。(2)從數據來看,練習測試也逐漸受到重視,在調查中反映建立練習測試題庫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學習,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的備課和課外測試。(3)電子教材是對教材的電子化,在調查中發現,有電子教材內容的一般是該課程本身也附有電子光盤;也有23%的教師認為,授課教案就是電子教材的縮影。(4)教學錄像記錄了實際課程中教學場景,對于一些優秀的課堂,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得到重溫,這在精品課程中做得較好,但是在一般課程中較少嘗試,主要原因在于設備的限制。(5)課外資料作為課外學習的指導,有利于學生拓展學習,表中的數據和具體網絡課程中參考資料的內容調查表明雖然已有部分網絡課程在建該模塊內容,但是還有55.5%課程還沒有引起重視。(6)實驗實訓,在調查中,我們把一些不僅需要理論知識,同時需要實際操作或運動的課程內容稱為實驗實訓。在調查中發現,具有實驗實訓的課程90%為專業課程,且理工類的居多,占了75%,理工類的實踐內容較多是主要原因,但是文科類也有實驗實訓,需要進一步的開發。

    4 學習方法介紹和學習方法的創新

    創新教學探索是高校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網絡課程上的創新教學主要體現在關于學習方法或教學方法的探索上。在課程中,主要調查了課程中是否具有學習方法介紹,以及是否有探究式學習專題和自主學習專題,見表6。

    從上表中發現,(1)網絡課程中關于學習方法的介紹僅28門(34.5%)課程,特別是對于一般課程還處在一個未重視階段。(2)自主學習專題在網絡課程中開始運用,有20門(24.7%)課程在探索該學習方法。在自主學習專題中,主要是通過提供課外資料和參考文獻,然后通過測試讓學生掌握其中的知識點,其目的是為了鞏固教學知識點或擴大知識面。(3)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網絡課程中還處在嘗試階段,精品課程在其中起了表率作用。在嘗試的課程中,探究式學習方法主要采用在例證型的探究中,如法理學、心理學的案例教學中。我們對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學習方法探索的原因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結果見表7。

    通過調查問卷和網絡課程的實際考察發現,當自主學習成為學習成績的一部分的時候,該學習專題開展得較為突出。對于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嘗試興趣表現得比較濃厚,這為創新學習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5 交互中問題討論深入性

    交互包含了郵件、答疑、討論等板塊,郵件功能可以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點對點形式的交流,與郵件功能不同,討論、答疑是所有參與課程人員都可以看到的。在調查中,針對討論板塊,做了關于主題深入性的調查,為了便于統計,在討論模塊中,我們以最新的5個討論主題的回帖平均數為參照。具體調查結果見表8。

    從表中可以發現,僅31門課程關于具體主題討論的平均次數在3次以上,在網絡平臺中發現,很多討論沒有進入真正的討論,對于原因,對師生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統計分析見表9。

    由表可知,在現階段,缺乏組織和核心是不能深入討論的關鍵問題。

    綜上所述,網絡課程對于教學的促進作用逐漸被認可,但是仍需要引起師生更多的關注。在網絡課程資源建設方面,雖然該板塊得到重視,但是資源堆砌和資源重復現象較多,所以還需要大力整合;同時起示范作用的教學錄像和起教學補充作用的課外資源等亟待開發。在網絡課程創新教學方面,新的學習方法開始嘗試,但是波及面和創新力度還需要進一步的拓展。在網絡課程組織方面,現階段處在初級階段,需要經驗和指導,尤其在交互和團隊建設中,網絡課程的組織力量顯得不夠。

    四 對策研究

    針對上述總結的問題,我們通過借鑒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和校內外網絡課程的優秀經驗,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1 正確認識網絡課程,積極利用網絡課程[3]。網絡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有效地利用和共享教學資源,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目前,網絡課程的使用還處在磨合期中,教師需要意識到網絡課程建立之初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等網絡課程漸漸成熟的時候,可以發現它能夠較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其次通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通過更多地上傳資源、布置作業、批改作業、創新教學等方式利用網絡課程,學生逐漸接受網絡課程,樂意在網絡課程中學習和討論問題,網絡課程就會不斷活躍,形成一個正循環,從而促進教學。

    2 整合現有資源,開發新資源。網絡課程是資源庫,但不是電子資源的堆砌,資源庫的建立不是為了讓學生少動腦筋,而是讓學生充分利用資源多動腦筋。教學課件和電子教材需要上傳,但也可以只上傳一些綱要,讓學生邊聽邊做一些筆記,課后還可以通過網絡課程中的課件等整理思路。在開發新資源時,學生和教師都是新資源開發的主角,學生的作品、示范都是取之不盡的好資源。

    3 善于運用網絡課程創新教學。網絡課程是創新教學方法實踐的好平臺,可以通過團隊組建,布置任務或主題,讓學生自主學習或者探究式學習,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團隊精神和探究精神。

    4 進行有組織的討論,及時指導和獎勵。討論有助于思維擴散,同時不同角度的分析讓問題變得更加清晰。建議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輪流地組織討論,在討論中組織者需要作出評價,同時也要監督討論,鼓勵學生積極表現自己的觀點,并且給予一定的獎勵。

    5 課程共建,資源共享。為了提高效率和提高資源共享率,同一課程建立課程組,建立課程組的好處不僅可以共享資源,減少教師的一些工作量,同時可以互相探討,促進交流,促進教學。資源共享也包括共享精品課程的優秀經驗,在共享中創新,積極嘗試適合本課程的網絡課程模式。

    參考文獻

    [1] 任為民.網絡精品課程建設的標準要求與開發策略[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4):39-42.

    [2] 教育部高教司.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本科,2009)[Z].北京,2009.

    [3] 王瑞梅.西部普通高校網絡輔助教學的現狀及解決對策[J].甘肅科技,2007,(2):26-27.

    [4] 馬志欣.新疆高校網絡環境下輔助教學平臺現狀調研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8,(10):69-73.

    The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Network Course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Colleges

    A Case Study on Ningbo University

    ZHANG Fei-fei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Sec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315211,China)

    第4篇: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關鍵詞:大眾體育;社會網絡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4-0464-03

    Sports for All and Social Network

    YU Yonghui1, CHENG Weifeng2

    (1. The Institute of P.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2. P.E. College, Changjiang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is to apply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 to the research of sports for all and reveal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m. 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personal deep 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ne thousand objects of between 20 and 60 years old adults are selected in the main five districts in Shenyang. With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Sports for all could enlarge the network size and fortify the density of social network.

    Key words: sports for all; social network

    美國戴維•波普諾指出:“作為研究社會互動的另一種方法側重研究人們所屬的社會網絡。社會網絡是由個人之間復雜的聯系網組成,其中有幾種自然形成的網絡形式;親戚網絡、鄰居網絡、家庭網絡、父母的同事和朋友網絡、職業網絡等[1]”。后來有學者發明了一套測量社會網絡的方法,即網絡分析方法,并成為新經濟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也有研究者把社會網絡看作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形式之一,一個人擁有社會網絡的多少決定了他獲得社會資本的能力。

    關于社會網絡的作用,社會學主要應用于求職領域,格蘭諾維特在波士頓郊外牛頓鎮對300名白領求職者的研究表明,他們中的57%是通過社會網絡了解工作信息而成功地找到新職業的(Granovetter ,1974)。而且,格蘭諾維特認為通過相識或者熟人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動到一個地位較高、收入較豐的職位,而通過親屬和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動的機會則大大減少了,即是著名的“弱關系假設”(Granovetter,1973)。邊燕杰修正了格蘭諾維特的弱關系假設,并運用天津1988年的調查研究指出,中國人的個人社會網絡:1) 更經常地通過強關系而非弱關系尋找工作渠道;2) 直接和間接關系都用來獲取來自分配工作的實權人物的幫助;3) 求職者和最終幫助者通過中介者建立了間接的關系,中介者與他們是密切的而非弱的關系;4) 求職者使用間接關系比直接關系更可能得到較好的工作(邊燕杰,1997)。社會心理學則更多地應用于社會網絡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研究。如今在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下,有學者認為必須重視社會網絡結構和社會支持系統在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任務中的基礎性意義(徐中振,2006)。因此,社會網絡不僅僅是個人獲取資源、信息和其它支持的重要渠道,也是一個社會或國家獲取整體社會資本的重要渠道,有利于社會形成集體的互惠、信任和規范。

    有學者把社會網絡理論應用到大眾體育研究當中,如韓國Lee.Hong-Goo博士關于“大眾體育與社會網絡和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為參加大眾體育能促進社會網絡的改善和社會支持的提高[3]。但是,國內學者很少關注大眾體育與社會網絡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嘗試把社會網絡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大眾體育研究當中,大眾體育作為一種重要的現代休閑活動方式之一,它與社會網絡的關系究竟如何,或者說大眾體育參與是否能影響人們的社會網絡,影響程度有多大、影響機制是什么以及原因如何。一方面驗證國內外有關理論在體育研究中的適用性,從而擴充其它學科的研究范圍,同時也豐富了體育研究的內容;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的引用,即是把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運用到體育研究中來,力求在體育學科中通過這一種研究方式建立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擴大體育領域的研究視野,以多學科的視角揭示體育現象的一些特征。

    1研究對象與方法

    這里以社會網絡作為一個研究視角,進而探討大眾體育在構建和完善社會網絡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本研究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是社會網絡理論以及實證研究方法,具體收集資料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為了探詢大眾體育與社會網絡關系的內涵,研究過程中重點關注體育實踐的特征,因此,需要向街道辦事處和體育先進社區負責人詢問有關體育開展情況、本社區居民日常活動的大致情況和居民經常選擇的鍛煉場所等問題。同時,在被調查者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個體和部分體育團體進行深度訪談,以保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考察現象背后的深層次的社會文化背景對其參加大眾體育的動機、活動方式等產生的重要影響,以更好地理解大眾體育在人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把調查的原始數據在SPSS11.0進行了主要進行了相關和偏相關分析。

    社會網絡的問卷是在參考韓國社會網絡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用三個變量來反應,即網絡規模、關系強度和緊密度。使用專家訪談法檢驗文卷的合理性,并進行60個樣本的預備性調查,針對調查所反映的問題對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從調查總體中抽取30人,時隔半個月進行重測,以檢驗調查問卷的信度。休閑活動類型的分類部分采用的是李煜研究“文化資本、文化多樣性與社會網絡資本”時采用的分類方法。

    以沈陽市20~60歲的市民為調查對象,在沈陽市中心5個區中,按每個區的人口比例隨機抽取1000個樣本。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20份。其中,樣本的基本特征:男性444(占54%)、女性376(占46%);20~30歲358(44%)、30~40(32%)歲、40~50(16%)歲、50-60歲(8%)。

    2結果與分析

    2.1大眾體育與社會網絡的關系

    2.1.1不同休閑活動類型與社會網絡的相關分析

    大量有關社會網絡的研究指出經常參加一些休閑活動可以改善人們之間的人際關系,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和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而社會網絡的改善對人們的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除了可以增加人們接近各種資源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社會網絡關系與人們的精神健康息息相關。首先需要考慮不同的休閑活動類型交互影響作用下與個人社會網絡的關系,這里采用的是不同休閑活動類型與社會網絡的簡單相關關系分析(表1,“體育類”代表“大眾體育參與”)。

    由表1可知,體育類與網絡規模、關系強度和緊密度的相關是顯著的,其中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129、0.112和0.099,雙尾檢驗的結果分別是P

    可見,在人們現代生活方式轉型過程中,休閑活動對社會網絡的建構和優化起著積極的作用,這無疑是人們獲得資源和尋找社會支持的重要渠道,它對人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著積極的作用。而且,在和其它休閑活動類型相比較而言,大眾體育參與對社會網絡的三個指標都有貢獻,因此,體育不但是人們獲得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們建構社會網絡的重要方式之一。為了詳細說明大眾體育參與對社會網絡的具體關系,下面將采用交互分類找出大眾體育參與對社會網絡的影響機制。

    2.1.2大眾體育對社會網絡的影響機制探討

    這里把原始數據進行適當處理,把大眾體育參與的程度按照參與頻率的不同分為兩個等級,數值越大,參與程度越高;網絡規模、關系強度和緊密度分別按照其原始數據的數量分為三個等級,數值越大,網絡規模越大、關系強度和緊密度越高。

    (1)大眾體育對網絡規模的影響

    表2大眾體育與網絡規模的交互分類

    可以看出參與程度越高的網絡規模越大,即參與程度=2時,網絡規模=3的頻數百分比為37.0%,而參與程度=1時,網絡規模=1的頻數百分比為36.8%。交互分類表卡方檢驗的結果為X2=8.747,雙測檢驗的P=0.013,在給定P=0.05水平上相關是顯著的,其相關系數G=0.146。

    2) 大眾體育對關系強度的影響

    表3大眾體育與關系強度的交互分類表

    表4

    可以看出參與程度越高的網絡規模越大,即參與程度=2時,關系強度=2的頻數百分比為36.%,關系強度=3的頻數百分比為35.5。交互分類表卡方檢驗的結果為X2=9.361,雙測檢驗的P=0.009,在給定P=0.05水平上相關是顯著的,其相關系數G=0.173。

    2.2討論

    在和其它休閑活動類型相比較的情況下,大眾體育對社會網絡的影響較為全面,即與網絡規模、關系強度、緊密度的相關關系都具有正相關關系。具體考察影響機制的時候,發現大眾體育只對網絡規模和關系強度的影響是顯著的。這說明大眾體育參與有助于網絡規模的擴大和促進緊密度的提高。

    中國社會網有其自己的特點,如所描述的“差序格局”,由家庭出發,由親到疏一層一層向外延伸。所以,在中國人的關系網中,以血緣、姻緣關系為主體的家庭網是整個關系網絡的源頭,李煜在論述文化多樣性與網絡資本的時候指出,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網絡下,文化多樣性對社會網絡資本的積聚沒有太多的貢獻[4]。這與休閑活動的類型有關,這些互動可能只是滿足了人們的文化需求,而且這些需求因人而異,主要反映的是個人偏好,因此對人們的整體社會網絡貢獻不大。

    體育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休閑活動方式之一,它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群。尤其是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開展和休閑產業的興起,給人們提供了較多的鍛煉場合。大眾體育參與形式自由,如以家庭、單位和社區為單位開展的體育以及體育社團的繁榮等,給人們提供一個建構和鞏固社會網絡的機會。體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心理距離,如家庭體育能在工作繁忙之余促進家庭成員的相互了解,促進家庭的和諧,單位體育和社區體育除了增進感情之外,給予人們認識新朋友的機會,無疑會增加其網絡規模。體育社團的繁榮對擴大交往圈子、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非常重要。1996年在韓國漢城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群眾體育活動討論大會上提出“群眾體育對人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群眾體育是家庭的紐帶,以社會網絡的形式發揮作用;群眾體育是創建人類行為的基礎;群眾體育能促進家庭和睦;群眾體育能增強人們之間的凝聚力、預防孤獨癥的發生”等觀點也驗證了體育活動對社會網絡的作用。體育是一種特殊情景下的社會交往,這種交往具有相對的協同性和穩定性,例如一些體育項目本身要求有同伴搭配才能進行,而這些在體育中結成的同伴關系也有相對的持久性。體育社會學中也論述了體育是促進社會化的一種重要手段。在發揮這種功能的時候,體育人們提供了進行社會化的場所,提供人們構建社會網絡和增進網絡成員感情的機會和條件。在訪談中也了解到參與體育社團能夠對社會網絡的構建和維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社團發揮了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促使人們從自愿到自覺參與大眾體育的改變。

    參考文獻:

    [1] Burt, Ronald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Granovetter ,Mark ,1978.“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May): 1360-1380.

    [3] Bian ,Yanjie.1994,"Guanxi and the Allocation of Jobs in UrbanChina",The China Quarterly ,140,pp.971-999.

    [4] Bian ,Yanjie.“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Connection,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1997,62:266-285.

    [5] Lee.Hong-Goo. Social National Univers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ion in Sport for All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Support.[D].韓國漢城:啟明大學,2001.

    投稿日期:2005-06-10

    第5篇: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關鍵詞】 網絡統計 問題 解決思路

    作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互聯網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為網絡統計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網絡統計以其即時、快速、廣泛、便捷等優勢逐漸被人們認可,代替傳統統計工作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網絡統計所面臨的問題

    1.1 普及程度不高

    普及網絡統計的過程即是建立一種新的統計體系的過程,人們對于網絡統計的認可度是支持網絡統計發展的動力,社會認可會使網絡統計成為統計的未來發展趨勢,但不達標的普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網絡統計的發展趨勢。因此,普及程度不高的問題影響較大,普及網絡意識是普及網絡統計的必經之路。

    1.2 統計結果欠準

    統計數據往往是對國家公信力的重要體現,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和趨勢起到了引導作用,保證其準確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網絡統計的過程中,由于對于選用數據不夠嚴格的把關,仍然存在部分虛假數據,對統計結果的準確性產生不良影響。經濟利益驅使部分不法企業或單位在財務報表上有所隱瞞,造成虛假的統計數據,而在網絡統計過程中,這些虛假數據并不能被有效識別。

    1.3 統計的安全性不強

    網絡統計的資源廣泛,使用方便快捷,但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便是網絡數據的安全性。隨著科技的發展,先進的信息技術在網絡統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豐富的網絡資源庫同時也給黑客們提供了犯罪的機會。網絡統計中的問題有些甚至關乎重大的經濟問題,一旦被黑客侵犯,后果不堪設想。

    1.4 調查的回收率較低

    對于一些需采用問卷形式進行的調查,由于網絡統計沒有面對面進行交流的過程,導致被調查者對問卷的信任程度過低,人們填答的意愿受到限制,甚至發出的問卷會被當做垃圾郵件刪除或舉報。其次,問卷的人性化設計也需要進一步加強,長而單調的問卷容易引起人們的不耐煩,直接降低了調查的回收率。

    二、對于網絡統計所面臨問題的解決思路

    2.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網絡意識

    加大對網絡統計的宣傳,著重強調其相對于傳統統計方法的優勢,使網絡統計能夠更快的被人們所接受;適當安排網絡技術培訓,在提高人們網絡意識的同時培養相關的技術人員,便于以后對網絡統計技術的普及。

    2.2 加強監督,提高網絡統計的準確性

    要想使網絡統計有更好地發展,網絡統計信息的質量是重要保證。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督,盡量提高網絡統計所需信息的質量保證其準確性。在網絡統計中所采用的信息資源,必須合理合法并且能真實地反映統計對象的特點。

    2.3 加強管理,提高網絡統計的安全性

    隨著互聯網絡技術逐漸成熟,已接近于國際水平的互聯網絡硬件與軟件設施為網絡統計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網絡統計的發展成為必然,管理網絡統計的技術也需要得到加強鞏固。對于數據的采集和使用,要嚴格把關,防止虛假信息的混入,影響最終的統計結果。可以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對搜集的數據進行調查分析,合理地選用所需的數據;開發新技術,加大對智能網絡統計技術的投入使用,加強對信息真偽的分辨率,在管理方面提高網絡統計的安全性。

    2.4 完善統計體制,改變統計形式

    盡量避免網絡調查中容易出現的隱私泄露等問題,逐步完善網絡統計的方法。在統計前,要對協助統計者公開統計的目的并承諾保證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安全性,尊重他人的隱私。改傳統的問卷調查為網絡形式的調查,注意問卷的人性化特征,設計好問卷后根據問卷的形式,選擇相應的被統計人群,在不會對對方造成干擾的前提下以郵件或其他形式進行調查。

    三、小結

    本文網絡統計當前所面臨的幾大問題,即普及程度不高;統計結果欠準;統計的安全性不強調查的回收率低。并結合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即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網絡意識;加強監督,提高網絡統計的準確性;加強管理,提高網絡統計的安全性;完善統計體制,改變統計形式。在探討網絡統計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的同時肯定了網絡統計的發展趨勢,為網絡統計取得更好的發展提出了一些見解。

    參 考 文 獻

    [1] 康等銀. 關于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的對策研究[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5

    第6篇: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關鍵詞〕網絡調查;信任;回復率;參與意圖

    〔中圖分類號〕g25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8-0048-05

    市場競爭就是企業競爭力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信息的競爭,只有準確把握用戶需求信息,才能取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地位[1]。在提供需求信息服務中,可以通過信息咨詢的方法,使用戶信息需求得以表達出來;或者通過調查分析手段,全面掌握用戶信息需求的狀態[2]以提高信息質量對用戶使用效果的影響程度[3]。網絡調查作為信息咨詢和調查分析的重要手段,利用網頁問卷、電子郵件問卷、網上聊天室等網絡媒體通信技術,結合數據庫管理技術和遠程控制手段,使得研究者能夠通過網絡來實施問卷的設計、傳播及數據的收集、傳輸、管理、匯總和處理。與傳統調查方式相比,它不僅降低了調查成本,提高了研究效率,同時也增加了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然而,網絡調查回復率過低、回復質量不高是困擾眾多網絡調查應用及研究者的最大問題。因此,本文從信任的角度出發,將其作為受訪者決定是否參與網絡調查的影響因素,來對該問題進行研究。

    1研究現狀

    1.1網絡調查問卷設計對回復率的影響

    dillman(2000)研究發現,對于網絡調查受訪者來說,問卷形式的簡化與易于瀏覽很重要,外表樸素的網頁問卷設計易獲得較高的回復率[4]。dillman & smyth(2007)指出,網絡調查表述問題可以使用郵件調查的基本問題表述原則[5],在問卷布局方式上的改變,可以提高受訪者信息提供的興趣[6];然而,peytchev(2006)指出一屏一屏的設計方式能夠允許作答者跳過不適合作答的題目,并提醒作答者用正確的格式和范圍連續作答[7]。

    1.2網絡調查個性說明對回復率的影響

    1.3網絡調查對象選擇對回復率的影響

    1.4網絡調查提供誘因對回復率的影響

    clarke(2000)發現在現金、電子貨幣、抽獎和公司的工作機會四種網絡調查誘因中,現金是最有效的;guin(2002)認為,事前誘因的效果要明顯好于事后誘因。但goritz(2006)研究指出,網絡調查使用誘因的效果并不肯定,可能出現為獲得獎品而重復作答,最后導致樣本偏差及有效問卷比例的降低而連帶影響問卷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對網絡調查回復率研究現狀的分析發現,目前主要是從網絡問卷的設計、個性說明、對象選擇和是否提供誘因這些方面來進行研究的。然而,盡管上述研究涵蓋了網絡調查的很多方面,但出發點基本都是從網絡調查的提出者方面來展開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網絡調查的受訪者作為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卻被忽視了。在電子商務領域,學者們對消費者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信任問題的研究作為其中的一個重點,提出了比較成熟的網絡信任模型,如mckinght提出的電子商務環境下的web信任模型[11],該模型是基于理性行為理論(tra)提出的,認為氣質信任及制度信任將同時影響用戶的信任信念,信任信念產生信任意圖,而信任意圖最終導致信任行為的產生。本文將研究心理因素特別是信任因素對人們是否參與網絡調查所起的作用,以期望可以更好地解決回復率的問題。

    2網絡調查受訪者信任影響因素模型構建

    對網絡調查中受訪者信任影響因素的研究,可從主觀、環境、客觀3個方面出發。其中,受訪者對網絡調查的信任傾向為主觀因素,相關網站及贊助商特性為系統環境因素,問卷本身的相關特征為客觀因素。

    corritore和kracher提出了網絡信任因果模型[12],認為外部因素在對網絡信任產生影響時,是通過用戶感知起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用戶特性和網站特性,用戶的感知包括感知可信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風險。外部因素能夠影響用戶的感知可信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風險,感知易

    性又會影響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風險,而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風險直接影響網絡信任。

    本文的理論框架認為,受訪者信任傾向影響受訪者對網絡環境特性的感知,而受訪者的信任傾向、網絡環境特性和問卷設計特性構成了受訪者信任的全體影響因素,對受訪者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風險產生影響。根據tam事后模型,感知有用性受感知易用性的影響。根據corritore的網絡信任因果模型,感知易用性既影響感知可信性又影響感知風險性,而感知可信性則反作用于感知風險,最后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風險均對網絡調查信任行為意向產生影響。由tra、tpb及tam理論可知,人的行為意向會最終導致行為的產生。因此,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相關概念的描述見表1。

    3實證研究和數據分析

    本研究選用高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對獲得的數據采用cronbach α系數對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結果表明調查問卷信度良好。同時,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驗證調查問卷的效度,結果表明模型中各因子的效度良好。下面,通過結構方程模型(sem)來對受訪者信任傾向與受訪者感知結構關系進行驗證。圖2受訪者信任傾向與受訪者感知結構關系模型

    用個人信任傾向(tp)和網絡調查參與經歷(we)2個潛在變量來測量受訪者對網絡調查的信任傾向,用感知易用性(peu)、感知有用性(pu)、感知可信性(pc)和感知風險(pr)4個潛在變量來測量受訪者的信任感知,將相關量表數據載入模型,得到受訪者信任傾向與受訪者感知結構關系模型如圖2所示,其擬合度指標見表2。

    結果表明,主觀因素、環境因素和客觀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受訪者對信任的感知,具體說明如下:

    (1)受訪者信任傾向中的網絡調查參與經歷會顯著影響受訪者4個維度的感知,而受訪者的個人信任傾向對受訪者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感知風險3個維度的影響顯著,對感知可信性影響不顯著。此外,受訪者信任傾向對網絡調查網站及贊助商聲譽的影響顯著,對網絡調查網站的品質影響則不顯著。

    (2)系統環境特性主要通過網站聲譽、網站品質和贊助商聲譽3個維度來描述,結果表明這3個維度對受訪者的4個信任感知維度皆有顯著影響。

    (3)網絡調查問卷設計特性從問卷頁面外觀和頁面操作2個維度來描述,結果表明,問卷頁面外觀會顯著影響受訪者信任感知中的易用性、有用性和可信性3個維度,而對感知風險影響不顯著。問卷頁面操作維度則會顯著影響受訪者信任感知的4個維度。

    (4)受訪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風險會顯著影響受訪者信任行為意向。同時,受訪者感知易用性會顯著影響受訪者對網絡調查有用性、可信性及風險的感知,感知可信性則反作用于感知風險。

    4討論

    對網絡調查網站平臺及調查機構選擇的建議:調查實施者在選擇放置問卷的網站平臺時,應選擇具有一定聲譽、受大眾信任的網站域名或專業調查平臺。對于贊助商即調查機構的選擇,盡量選擇專業的調查機構或委托學術研究機構或其他具有良好聲譽的機構。

    對網絡調查問卷頁面及操作設計的建議:首先,對被調查者進行視覺關懷,應考慮調查頁面的文字、顏色、排版等因素,這些都直接影響被調查者完成網絡調查的意向。其次,改善頁面響應速度的設計,應保證答題操作的順暢、圖片或flash的加載速度、問卷提交的高效,這些都是決定受訪者完成網絡調查的關鍵因素。最后,加強調查中的人性化設計,應具備答題進度提示、相關圖片或flash對問題的解釋、錯答漏答等人性化設計。

    5局限與展望

    在影響因素方面,本研究的模型確定出網絡調查受訪者信任傾向性、系統環境特性和調查問卷設計特性三方面變量。但事實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如個人創新能力等;后續研究可以在完善該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樣本選擇方面,本研究主要以高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來獲得數據。雖然目前高校學生是上網的主要人群,但并不能代表網絡調查的受眾,因此本研究的結果只能解釋以學生群體為主的網絡調查受訪者信任影響因素。后續研究可以擴大樣本的選擇范圍。

    在實證方法方面,本研究所討論的研究變量均為潛變量,一般而言無法直接被測量。對于這樣的變量,主要采用量表來測量被調查者的心理感知來獲得數量化的結果,但這樣使得所獲得數據過于主觀,不能完全反

    映被調查對象的真實想法。后續研究可以采用更為科學的實驗研究,結合訪談、問卷對變量進行測量。

    參考文獻

    [1]屈云波,張少輝.市場細分:市場取舍的方法與案例[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0.

    [2]胡昌平.用戶情報需求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情報學刊,1990,(1):31-35.

    [3]劉小平,冷伏海,李澤霞.學科戰略情報研究產品及其實現過程[j].圖書情報工作,2011,(22):47-51.

    [4]dillnam,d.a.and bowker,d.k.the web questionnaire challenge to survey methodologists[j].in batinic,b.et al.(eds.),online social sciences.seattle:hogrefe & huber,2000:53-71.

    [5]dillman,d.a.,& smyth,j.d.design effects in the transition to web-based surveys[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7,32(5s):90-96.

    [6]何金晶.個性化信息推薦服務中用戶潛在興趣挖掘研究[j].現代情報,2013,(4):11.

    [7]peytchev,a.,couper,m.p.,mccabe,s.e.,& crawford,s.d.web survey design:paging versus scrolling[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006,70:596-607.

    [8]c.s.ycyota,d.a.harrison & a.s.stahl.enhancing response rates at the executive level:are employee or consumer-level techniques eff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28:163-189.

    [9]manfreda,k.l.,bosnjak,m.,berzelak,j.,haas,i.,& vehovar,v.web surveys versus other survey mo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2008,50:79-104.

    [10]manfrsda,k.l.and vehovar,v.do mail and web surveys provide same results[j].development in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2002.

    第7篇: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關鍵詞:對象 方法 結果分析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4-0096-02

    1 調查對象與目的

    1.1調查的目的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青少年網民占有較大的比例,與網絡生活方式相配套的網絡法律教育體系嚴重不足,青少年網絡法律知識儲備不足,課題組通過對不同高校的大學生網絡法律教育模式及大學生對網絡法律的知悉程度進行調查,用以推動高校網絡法律教育體系改革與完善。

    1.2調查對象的選取

    本次調查通過網絡信息檢索與調查,問卷的方法、訪談的方法對部分高校的網站建設情況,網絡教學教育體系中的軟硬件配備情況,學生對高校網絡法制教育的運用及態度等情況進行了研究。為了提升研究的性度與效度,對各層次的院校均選取了一定的樣本,對高校學生的調查則通過到高校隨機走訪調查的方法進行,隨機選取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高職院校各15所進行調查,地域遍及全國各地的高校,發放問卷450份,收回442份。

    2 調查結果分析

    盡管大部分高校均已加大了數字校園建設的投入力度,根據已有的研究表明:已經有達到65.25%的高校建成數字化校園,有些高校將目標設定為:“六個數字化”和“一站式服務”,即環境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教學數字化、產學研數字化、學習數字化、生活數字化與一站式服務。但是,在課題組對高校是否實施網絡法制教育的調研中,我們發現:現行的網絡法制教育網站體現出政府主導性特征,在高校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網絡法制教育板塊占極小比例,在“六個數字化”目標中側重于管理方面與學生生活方面,在調研的60所各類高校中,高校針對大學生設立的網絡法制教育網站寥寥無幾,高校網絡法制教育主要通過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完成;非法學專業學生較少登錄專門的法制教育網站,大學生基本的法律知識欠缺,網絡行為的界限及網絡權利意識淡薄。實證調查從五個層面展開:其一,對高校網絡法制教育體系的現狀。針對這一問題,課題組從樣本高校的教務網站中收集到本專科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發現很少有高校專門針對非法學專業開設網絡法制教育課程,主要存在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課程與相關選修課程中;其二,大學生獲取網絡法律知識的方法。65%的學生表示不熟悉網絡法律知識,25%的學生表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0%的學生表示不關心,其中有37%的人認為法律知識來源于法制在線等電視節目,42%的人認為對于網絡法律知識的獲取主要還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與教訓獲得;其三,大學生對網絡法制教育網站的知悉程度及運用程度,大學生認知度較高的網站為中國普法網,有73%的學生表示知道中國普法網,43%的學生表示知道法制網,但當被問有自己所在的大學是否通過建立法制教育網站或者利用相關的法制教育網站進行網絡法制教育時只有不足3.5%學生表示通過學校的相關課程學習網絡法律知識;其四,大學生在網絡活動中運用網絡法律知識的情況,在所調查的對象中99%的學生表示有過上網行為,但當被抽象的問及是否有意識運用網絡法律知識時,85%的學生認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將問題具體化為是否在網上無根據虛假消息或者有損其它單位或個人的聲譽的言論時,有8%的學生認為有過此種行為,有13%的學生承認在網上接收或者上傳過涉黃內容的影片或資料,有18%的人有過在淘寶網上進行虛假的刷鉆以獲取利益的行為;其五,對于學生網絡法律知識缺失的原因,有12%的人認為只要自己不犯法,學不學習沒關系,有27%的人認為高校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進行相關的法制教育,現有的法學教育體制沒有發揮好的效果。

    3 高校網絡法制教育教學平臺的建立與完善

    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高校網絡法制教育體系缺失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網絡法制教育教學體系在高校的缺乏,但通過學生對政府已建成的法制教育網站的低訪問量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相關網站的建立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我們認為:根本的問題在于師生網絡法律意識的淡薄,仍然習慣于用傳統的法律教學模式和傳統的思維方式應對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部分高校雖然在數字化校園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利用數字化平臺進行網絡法制教育仍顯得落后,當然,包括高等院校在內的網絡法制教育網站的建立客觀上為學生學習網絡法律提供了便利,而且相較于一些政府部門設立的網絡法制教育平臺而言,高校網絡法制教育平臺可以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網絡行為的特點選擇內容,但法律意識的加強并不是能夠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隨著信息化的推動,網絡行為在公民日常生活中的所占比例的增多,在網絡中面臨的法律問題必然也隨之增多,這將推動公民學習網絡行為中的規范與法律。但在大學教育體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在于應當在現行的高校法律教育體系中建構網絡法制教育平臺,注入網絡法制教育內容,具體來說是,可以在各高校如火如荼進行的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增加網絡法制教育的內容,或者單獨建立網絡法制教育網站,或者將網絡法制教育納入實踐教育教學體系中,開發法律實驗模擬系統。

    3.1必須確定網絡法制教育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網絡法制教育是為了順應信息化時代到來,為了讓公民熟悉網絡行為的基本要求而設立的一門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屬于選修課程,總課時量為32課時,其中2課時為老師講授網絡教育教學平臺的使用方法及本課程的考試、考核方法,30課時為學生通過本平臺學習法律知識時間,但不宜將30課時統一安排在一個學期學完,應分布在三個學年,平均每學年10課時,其基本目的在于將對網絡法律的學習融入大學生活整個階段增強學習的效果,但必須注意的是復雜的法學知識不可能通過短暫的30課時得到滿足,必須向學生強調應當融本課程于日常的網絡生活中,注重培養自己的網絡法律意識。本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大學生比較全面掌握網絡行為中的法律、法規,真正使大學生能夠做到在網絡行為中知法、懂法、守法。由于本課程是一門主要針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法學課程,應當主要側重于法學基本知識的掌握,融實踐性與趣味性于一體,應當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3.2網絡法制教育課程的基本內容

    本課程以高校網絡法制教育網站為平臺,網站中基本的模塊為:法律規定模塊、網絡精典案例導讀模塊、司法實驗模擬平臺、網絡行為仿真模擬實驗模塊、師生互動模塊、實驗考試考核模塊等。在法律規定模塊中,將包括網絡法制在內的法律條文歸納在一起方便學生學習與查詢;在網絡精典案例導讀模塊中,案例的選取一定要做到客觀性、典型性、實用性的特征,選取生活中真實的典型的案例,對事情發生的背景要進行客觀地、如實地描述與介紹,從案件中引出法律的道理,不能脫離事實與案件空發議論,教學案例的選取應當選擇教師共同關注的熱點、焦點,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能夠揭示教學內在規律的典型性特征,案例還必須要具有現實意義、借鑒作用,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的網絡行為中輕易效仿,當應對相同或相似的問題時,通過案例的啟發順利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司法實驗模擬平臺,學生通過老師的分配扮演法官、原告及被告等不同角色,像司法實踐中一樣,完整體現、立案、受理、審判等整個辦案過程,并根據案例完成相關的工作,本過程有利于學生真正了解司法工作的實踐,而且能夠最大限度使用獲得的法律知識,通過學生操作軟件的過程中逐漸地被灌輸,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的法律知識;網絡行為仿真模擬實驗模塊,則模擬日常生活上網行為中可能面臨的問題要求學生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學生在網絡行為中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師生互動模塊可以使學生在網絡學習中能夠及時有效的聯系老師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惑;考核模塊則設計本課程考試方案。

    參考文獻:

    [1]黃建新等.學生網絡法制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3):69-70.

    [2]黃珂.兩課應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與網絡法制教育[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3,(4): 85-87.

    [3]高鴻飛.增強網絡法制教育實效的對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3,(10):233-236.

    第8篇: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一、我國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調查說明

    (一)調查概況

    筆者于2011年3月通過互聯網,利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 “圖書館界” 欄目中的“圖書館導航”里“公共圖書館”的鏈接,選定所列出的62個公共圖書館為調查范圍,除去鏈接錯誤(西安圖書館和南海圖書館,共2個)、死鏈接(上海黃浦圖書館、上海虹口圖書館、上海少兒圖書館、上海閘北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內蒙古圖書館、金陵圖書館、廈門圖書館、深圳羅湖區圖書館,共9個)、和不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公共圖書館網站(蘇州獨墅湖圖書館、青島圖書館、深圳南山圖書館、順德市圖書館、湛江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共6個),最終從中抽取45個省、市、自治區的公共圖書館網站為樣本作為本次調查研究對象,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網絡信息服務做了一次全面調查。

    (二)調查程序

    本次調查,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準備階段――選擇“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為調查課題,并進行初步的分析探索,設計調查方案。

    調查階段――利用文獻調查和網絡調查兩者結合的方法,對所選課題進行深入調查。在這一過程中深入瀏覽我國各地公共圖書館網站,對其提供的各項服務進行數據采集。

    研究階段――整理調查過程中所得到的數據資料,并對其進行統計分析。

    總結階段――根據得到的統計分析結果,得出現階段我國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特點及模式演變過程。

    (三)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為抽樣調查,調查過程中主要應用了網絡調查的方法對所抽取的45個樣本網站進行調查;同時也應用了文獻調查的方法,參閱了數位圖書館屆人士的思想精華和研究結果。

    網絡調查法,又稱Internet調查法,是一種通過網絡,使用搜索引擎收集二次信息的方法。筆者此次調查通過搜索引擎鏈接到各地公共圖書館網站,在對其內容和提供的服務深入瀏覽分析后采集到所需要的數據信息,并進一步統計分析。

    文獻調查法,也稱歷史文獻法,是一種搜集各種文獻資料、摘取有用信息、研究有關內容的方法。在筆者調查之前,已然有許多圖書館屆人士對此相關領域進行過探討和研究,因此筆者在網絡調查所得數據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前人的有關理論和研究成果,以期全面了解調查課題的歷史和現狀,得出最新的結論。

    二、我國公共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特點

    圖書館的網絡信息服務,是指圖書館依托互聯網環境并以網站為開發與服務平臺,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豐富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和多種實施功能,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為出發點的在線信息服務。隨著各種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及應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更加的豐富和完善。并向著多樣性、個性化等方向發展。經筆者對我國45個公共圖書館網站的調查分析,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網絡信息服務有如下特點:

    (一)特色性

    公共圖書館作為地方的文化機構承擔著傳承地方文化的職責,保存并傳播其地方特色是其主要且必要的任務。在調查中發現,各地公共圖書館都建有特色數據庫和特色欄目:如山西省圖書館提供的山西名人數據庫、山西地名數據庫、戲曲視頻庫等,廣東中山圖書館的廣東名人數據庫和廣東特色醫院庫等。

    (二)互動性

    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因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改變了其傳統被動狀態。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服務已經開始面向社會,面向用戶,了解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通過網上留言、讀者論壇等互動平臺加強了與用戶的互動交流,真正實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如重慶圖書館的互動園地,湖南圖書館的讀行論壇等。

    (三)協作性

    現代社會信息用戶對信息服務要求越來越高,以前單靠自己力量開發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網站已經力不從心,隨著網絡技術的成熟應用和信息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公共圖書館開始與其他網站進行開放性的合作,以實現更高質量服務的目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國家支持的文化知識技術普及的社會網絡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四)多元性

    我國公共圖書館進入網絡化時代,其服務方式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具體表現在服務時間的不受限,服務手段的多樣化,服務環境的集成化,服務設備的網絡化、便捷化等方面。這使得公共圖書館能夠使用戶更方便、省力、高效的得到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務。

    (五)便民性

    作為社會服務機構的公共圖書館,其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也具備公共服務性,不但提供一般的館藏查詢,特色數據庫檢索等服務,還表現在所提供的公共便民資訊上。在本次調查中,有16個公共圖書館網站提供公共資訊或便民服務,占總樣本量的36%。

    (六)個性化

    個性化信息服務是圖書館根據用戶信息使用習慣、偏好、特點、研究課題等向用戶提供的滿足其獨特需求的一種服務。現階段我國公共圖書館所提供的個性化信息服務還處于初期,只限于簡單的信息定制、定題服務和個人信息服務等。但是,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應用,相信個性化服務方式將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網絡環境下我國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模式演變

    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是以現代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作支持,以在Internet上的網站為服務平臺和媒介,以數字化館藏與Internet上共享化電子信息為信息資源基礎,以遍布世界的更廣義的網絡用戶為服務對象,根據其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將整合的信息通過網絡通訊系統,實現對用戶的信息服務的一種方式。

    在網絡數字化技術普遍進入人們生活的今天,作為信息交流重要場所的圖書館將向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圖書館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提高信息服務水平,使得其信息服務模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宏觀上看,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模式由簡單被動的信息服務向綜合主動的知識服務轉變,這一過程的變化克服了那些只注重技術和記錄型信息而忽略人文因素的弊端,更加關注用戶的需求,逐步成為一種面向用戶的、開放的、主動的、創新的服務模式。而把這一演變過程落實到我國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上,筆者從此次調查發現,應該有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以簡單的信息為特征的初級發展階段。這是網絡技術剛剛被引進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而必經的首要階段。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信息傳播載體更加多樣化,從而打破了傳統圖書館紙制文獻服務主宰的局面。圖書館利用靜態的網頁和簡單的鏈接為用戶提供基本的圖書館信息和書目情況,卻不能夠揭示深層次的其他網絡信息。此次調查中,雖有些公共圖書館網站首頁有Flash或浮動圖標,但是鏈接到深層網頁卻也是靜態網頁的鏈接。

    第二,以信息導航為特征的中級發展階段。圖書館信息服務經歷了簡單靜態的初級階段,隨著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更加多樣化,動態化。人機交互能力初顯端倪,服務人員和用戶的信息滿足和需求矛盾得到緩和。圖書館通過網站上提供的聯機檢索,公共目錄檢索和網絡導航等服務形式進一步擴大了信息服務的深度和廣度。調查中絕大部分公共圖書館都做到了這一點,約占調查樣本總量的86%。

    第三,以集成化信息服務為特征的高級發展階段。在圖書館的網絡服務從內容到技術完全成熟后,它的信息服務模式會是以用戶為中心,同時又是極具個性化特色的服務模式,也進入了集成化綜合化的發展階段。這是網絡信息服務的高級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圖書館完全從被動轉向主動,為用戶提供人性化、深層次的信息服務,如個性化定題服務、網上實時咨詢、全文檢索服務等等。在這次調查中,大部分公共圖書館做到或部分做到了這一點,但是絕大部分公共圖書館的全文服務都受IP限制或限于局域網內使用,其他深層次的服務也處于起步階段,并不完善。可見,這一發展模式是我國現階段公共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模式的發展主流和發展趨勢。

    第9篇:網絡調查方法范文

    【關鍵詞】 因特網;行為,成癮;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醫科

    【中圖分類號】 R 161.5 R 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3-0222-02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計算機知識的不斷普及,人們對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使用日益增多,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健康問題,大學生的網絡成癮率已達1.6%~9.9%

    [1-4]。為了解醫學生的上網狀況并分析網絡成癮的影響因素,筆者對重慶某醫學院學生進行了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重慶某醫學院按年級分層,以班為單位抽取大學本科一~五年級學生404名,其中男生181名,女生223名;大一學生66名,大二學生98名,大三學生75名,大四學生73名,大五學生92名。年齡為18~27歲,平均(21.47±1.63)歲。

    1.2 方法 采用自填問卷法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家庭狀況、社會心理狀況、網絡使用情況。網絡成癮量表共20個題目,每題有6種選擇,賦值0~5分。根據被測者的總分判定其是否為成癮及其程度:0~39分,為一般網絡使用;40~69分,為網絡成癮傾向;70~100分,為網絡成癮。發放問卷419份,回收有效問卷40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4%。

    1.3 統計方法 數據通過Epi Data 3.0錄入,轉入SAS 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網絡使用情況

    2.1.1 平均每周上網時間 見圖1。超過40%的被調查對象每周上網時間超過5 h,12.14%的被調查對象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2 h。

    2.1.2 用時最長的上網內容 見圖2。50%以上的醫學生主要應用網絡進行聊天、看電影聽歌、玩游戲等娛樂,僅有4.70%的學生是用于學習。

    2.2 網絡成癮情況 網絡成癮的檢出率為1.49%(6/404),網絡成癮傾向檢出率為25.25%(102/404)。

    2.3 網絡成癮及成癮傾向的多因素分析 以網絡成癮的情況作為因變量,性別、年齡、年級、家庭居住地、父母的婚姻狀況、父母的文化程度、獨生子女與否、月平均生活費用、社交焦慮得分、社會支持得分、戀愛與否、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得分、上網歷史、擁有計算機與否等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性是保護因素,年齡、社交焦慮、負性生活事件都是危險因素。見表1。

    圖1 重慶某醫學院學生平均每周上網時間構成

    圖2 重慶某醫學院學生用時最長的上網內容構成

    3 討論

    41.83%的學生認為上網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有影響,1.50%認為上網較大程度或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學習,表明上網對學習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較明顯。進一步調查發現,50%以上的學生對網絡的應用更多是聊天、看電影聽歌、玩游戲等內容,而選擇上網學習的僅占4.70%,說明醫學生更追求網絡的交友與娛樂功能,上網內容層次不高,無助于知識的拓展,如何更好地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從網絡中吸收健康、科學的知識,是學校教育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醫學生的網絡成癮率達1.49%,與本研究量表選擇診斷標準一致的楊立新等[2]研究結果比較,網絡成癮率相近(楊立新報道為1.62%),網絡成癮傾向率低于楊立新報道(51.05%)。可能原因是:(1)此次選取的研究對象為一~五年級的醫學本科生,學習任務較其他學科學生重,上網機會也相對較少;(2)此次選取的女生多于男生,女生學習與生活自律性較強,相關調查也證明了女生網絡成癮率一般低于男生[3]。

    結果顯示,社交焦慮、負性生活事件是網絡成癮及成癮傾向的正向影響因子。說明社交能力較差容易導致大學生在網絡空間尋找寄托,而且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與不如意時,易把上網當作對現實生活的逃避或撫慰的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成人高清毛片a|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亚洲成人影院|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在线免费成人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成人99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 亚洲成人免费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