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傳統文化學習感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學習感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文化學習感悟

    第1篇: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當代文化浪潮的沖擊力逐漸增強,我國傳統文化逐漸走向衰落。為了更好地將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必須加強傳統文化的教學和教育,在加強傳統文化普及同時,最好的教育階段是在小學,小學語文教學是最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始,因此,我國應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將傳統文化的教學、培養以及傳承從小學開始,從孩子開始,逐漸讓小學孩子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感悟以及傳承傳統文化。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研究

    一、引言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來華夏兒女智慧與精華的積淀,是炎黃子孫的驕傲與榮耀。不過,近年來,隨著當代文化的逐漸沖擊,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度越來越低,當代社會很多人對于傳統文化認知越來越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這也不符合十七大報告中所倡導的“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學,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的傳統文化口號。因此,我國要加強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傳承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在促進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是較好的傳統文化傳統起始階段,因為小學教育屬于教學的初級階段,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塑造民族精神,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具有很大的意義。下面,本文從傳統文化概述、傳統文化學習的意義、當前傳統文化現狀問題以及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等方面對其做一系列的研究。

    二、傳統文化概述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按照百度百科對傳統文化的相關定義可知,擦混同文化主要針對現代文化而言,主要包括歷代文化中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以及文化意識方面的內容,像古詩詞、民族音樂、曲藝以及國畫等都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

    三、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我國文化凝聚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因此,加強傳統文化建設具有推動傳統發展重要作用。學習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民族凝聚力,推動我國文化進一步發展,促進傳統文化建設,推動我國文化的進一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四、當前傳統文化發展現狀問題

    隨著現代文化的不斷沖擊,我國傳統文化逐漸出現了衰微。我國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像孔融讓梨、二十四孝等優秀品質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禮貌、缺乏毅力等問題,在傳統文化中,艱苦樸素、任勞任怨是比較優秀的傳統文化,然而,當今的社會,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我國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這嚴重影響了當前我國文化教育發展和進步,只有不斷的加強傳統文化建設,培養傳統文化學習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最終,促進我國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這也是解決當前傳統文化發展現狀問題的核心動力和因素。

    五、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傳統文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提高重視意識以及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傳統文化等兩個方面探討有關加強傳文化教育。

    (一)提高重視意識

    隨著當今文化以及外國優秀文化的不斷輸入,我國在學習他們的同時,更要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因為當今文化的起源來自我國傳統的文化,因此,要加強重視我國傳統文化,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就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最終提高他們最對傳統文化重視意識。

    (二)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傳統文化

    生活實際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最好的教學環境,生活又是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節日。傳統的節日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下來的,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也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意義。例如,重陽節,端午節等傳統文化節日,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加入相應有關傳統節日的介紹,介紹有關端午節有關的人物,有關的故事以及有關詩詞,讓學生通過現實實踐加強有關端午節,重陽節有關的認知,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討論有關傳統文化對自己的認知,找出他們有關傳統文化的認知,進而探討和研究傳統文化與教學的關系,促進教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

    六、結論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我國當今文化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高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分析了當前我國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就是其發展現狀,通過對當今傳統文化現狀總結,本文提出了加強傳統文化教學的策略,主要從提高重視意識以及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傳統文化兩個方面。傳統文化需要不斷通過現實實踐加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為進一步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幫助和發展。只有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的建設,才可以真正地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最終實現我國中國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蘭鳳.語新課程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傳統文化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李敏.小學語文教學價值取向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陶麗艷.小學古詩文閱讀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于迪.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研究[D].渤海大學,2014.

    [5]秦美玉.兩岸小學語文教材古詩編寫體例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

    第2篇: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大學》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可見,中華傳統教育就在于傳授道德倫理,在于培養人的“德”與“善”。《學記》說:“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小成也好,大成也罷,“成”的內容及其評判標準完全是德育性的。德育一旦成為教育的靈魂,智育、體育和美育等內容便自然以德育為中心了。

    為什么一小部分國人習慣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手亂扔垃圾,不講秩序,不守規范?我個人淺顯地認為,是這些人不習圣賢之道,不遵圣賢之訓,不守規矩,不遵規則。《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見,古人是非常重視修身的,沒有修身,就沒有齊家;沒有齊家,就沒有治國,更談不上平天下。

    同志在山東考察工作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所以,我認為,學校的“立德樹人”工程應把中華傳統經典文化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并把修己以敬、修身養性、克己復禮擺在“德”的首位。在此基礎上,以教師隊伍建設為核心,以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為基礎,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扎實有效地開展德育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的師德師風就是無形的榜樣。像湖南省雙峰縣梓門橋鎮中心學校每周周前會上都安排了十分鐘的教師傳統文化學習時間。我們有序學習了《大學》《中庸》等古文化書籍,并組織觀看《百家講壇?中華孝道》等視頻,給了所有老師心靈的洗禮、靈魂的凈化。我們更要求學校領導、老師把傳統文化精髓貫徹到工作、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要求教師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充分理解學校校訓“感恩、責任、拼搏、夢想”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努力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這樣的傳統文化學習和熏陶中,老師們都有一顆感恩之心、仁慈之心、關愛之心。

    對于學生,要通過學習經典、誦讀經典、感悟經典來踐行經典中孕育的德育內容,用傳統的、積極向上的文化來引導他們,提升他們的道德文化修養。每天誦讀經典,體會經典原味。每節課課前五分鐘,以班為單位,全體學生肅立,齊聲誦讀經典,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建特色班級文化。每間教室布置時都有經典文化宣傳欄,每層教室走廊都有《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經典名篇,操場、過道修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歷代儒家經典及大師介紹等文化長廊。學校中處處都可看到經典內容宣傳,讓全校師生一進校門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氛圍。課間播放并齊誦學校自制的《三字經》朗讀磁帶,讓學生時時處處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潤,讓校園處處彌漫著濃郁的書香氣。每周利用升旗儀式進行道德演講,或分享優秀道德小故事,或誦讀對學生有啟迪教育作用的文章,或結合校園、學生實際剖析,讓學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經常浸潤體味經典精髓,并付諸實踐。每月開設修德講堂,舉行專題講座,召開主題班會,開展系列德育主題活動,讓學生將經典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內化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既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也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為自己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3篇: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關鍵詞】小學低段 欣賞教學 傳統文化

    美術欣賞教學是基礎教育階段美術教學整體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通過教師合理的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傳承,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的人文精神總和。通過對傳統文化背景下美術欣賞教學的實踐研究,提高教師對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意識,探索提高教學水平的途徑。學生通過對認知內容的深入理解與背景文化的掌握,使他們的學習及遷移能力得到應有的寬度和深度發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價值點

    教學內容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只有在足夠重視的狀況下,才會被發覺和挖掘。不忽視每一個傳統文化教學的“微小”價值點,并將其放大,才能理解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所謂“微小”,是指比較容易被教師忽視的傳統文化點,如果教師不注意挖掘和思考分析,很容易把這些微小的價值點“走馬而過”,這不僅失去了一次教學的機會,長而久之,也容易使教師養成不注意挖掘教材內涵的習慣。這就要求美術教師需要有洞察時機的能力,有較高的對教材的理解和課堂處理能力,體現了教師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通過對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低段美術教材進行整理,在相關內容中挖掘出傳統文化價值點,如:第一冊《我心中的太陽》可以欣賞古代出現在石頭上、器皿上的太陽圖案和太陽神圖案,以人類對太陽的喜愛之情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第二冊《美麗的盤子》可以欣賞從古至今的各種盤子,如《人面魚紋盆》、中國唐三彩《花葉盤》,以了解盤子上紋飾的特點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第三冊《小鬧鐘》可以欣賞古代的計時工具,如沙漏、水鐘、銅壺滴漏,以了解鐘的發展歷史來切入傳統文化的教學;第三冊《下雪天》下雪天想到雪花,到傳統紋樣團花,到中國寶相花,以了解造型上相關之處來切入傳統文化的教學。事實上,教材中已涵蓋很多的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有的內容在教材中有所提示,有的內容需要教師仔細挖掘,而這些內容之間也會有相關之處,如:第一冊的《窗花花》;第三冊的《手來手,好朋友》、《下雪天》;第四冊的《剪花邊》,這四個內容雖然表現的形式不同,都可以和剪紙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在教學上體現系列性、層次感。

    二、挖掘節日中的傳統文化感知點

    節日是一種民俗文化,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在春節、元宵、中秋、端午、清明等傳統節日的特定環境中教學,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將節日里的生活經驗與節日文化的學習相結合,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會加深。

    根據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可以選擇適合低段學生的相關主題教學。如:一年級《吃月餅》了解月餅的由來,知道傳統節日中秋節,欣賞各種月餅,感受其造型特點和圖案特色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二年級《看花燈》欣賞各種造型、各種材質的花燈,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花燈從古至今的變化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

    三、挖掘地域資源的傳統文化結合點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學科課程標準的實現、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們身邊可利用的資源有很多,如:教材資源、生活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等。有挖掘資源的意識,并且能有效地將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就能讓我們的教學 “如魚得水”。如:一年級《杭州絲綢》一課中欣賞漂亮的絲綢,了解杭州絲綢的特點和發展情況來切入傳統文化教學;二年級《王星記扇子》可了解杭州的王星記扇子,以欣賞古代扇子的造型特點切入傳統文化教學。

    什么內容的美術課在什么時候上,什么情況下上怎樣的美術課,如果教師能夠有效地結合時機,將會使教學不斷推向,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教師盡量將課本上的內容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從細微處不斷挖掘點點滴滴的素材,如從生活用品、飲食習俗、自然景色、節氣變換、風俗習慣等方面,向學生講解并展示我國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使課堂成為宣傳和發揚傳統優秀文化的陣地,同時,文化學習的過程也就成為一種美的享受過程。

    四、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形成“一個”整體

    通過羅列和研究,我們發現美術教材中,有很多可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我們也發現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傳統文化資源,包括傳統節日,但是這些內容是呈散點分布,如果把有關于傳統文化的散點進行聚焦,對學生學習的體系進行梳理,把原來散狀的東西集中在一起,或連接成線的形狀,形成一個整體,確定整體目標和階段目標,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得教學更有系統性。在這個由散到聚的過程中進行文化學習,會更有利于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激發熱愛中國的文化情感。

    (二)達到“兩種”參與

    1.課內參與,掌握技能 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是極其重要的,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們也注重給予學生動手參與的機會,如實地參觀、真槍實干地動手,對學生來說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過程,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離得很近,就能使他們很快地接受,并快樂地操作著,這些都是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

    2.課外操作,使用本領 知識和技能只有運用起來,才能真正達到學為所用的目的,通過教學讓他們樹立了用“漁”造“魚”的觀念,這也是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擁有了學習的本領,在了解文化的同時讓自己更加有修養、有內涵,通過學習,學生愿意主動投入感知文化的世界。課堂外的操作,他們更是得到了一種文化認識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產生“三大”變化

    通過一些嘗試和研究,我們發現美術學習就是學習一種文化;學習美術的過程,也就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

    經過課題研究的過程,我們看到了學生的變化:文化學習興趣濃厚;文化內涵感悟深化;身心得到綜合發展。以《面具》一課為例,學生在這節課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對面具認識、了解的過程,讓學生難忘,據家長反映,很多學生回家還帶著面具不肯拿下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樹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意識,這更是完善人格的過程。

    當然在學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變化:明確目標,統整教學;把握課堂,加強能力;對傳統文化背景下美術欣賞教學的實踐研究,反思研究,促進發展。課題研究為我們確定了教學的目標,是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意識的研究,是對學科課程標準的實現、教學水平提高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看到教師圍繞著總目標,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多角度的理解、分析和解讀,形成了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中國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性繼承與發展、對傳統藝術的再認識,是每一位美術教師的重要責任。從點點滴滴中培養學生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這也是我們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目的。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2、侯令著 《美術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養》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第4篇: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王天民先生的書法藝術作品體現出了大氣、陽剛之美,用筆古樸、線條飄逸。大氣磅礴、陽剛之美是中國書法藝術追求的審美境界,王天民先生書法藝術作品中的這一特點是顯著的。如其創作的作品《大浪淘沙》中,四個大字用大筆揮灑,線條挺拔,剛勁有力。“大”字有經天緯地之感,“浪”字如波濤翻滾之勢,“淘”字的三點水如沙粒急速流淌,“沙”字的主筆即一撇儼如湍急的江河一瀉千里。特別是“大”與“沙”兩字前后呼應,大有包攬宇宙之氣勢。《男兒當自強》作品中用古樸凝重的篆書,飄灑的草書線條,表現出了男子漢的精神氣質。

    在王天民先生創作的長卷、立軸、對聯和小品書法作品中,都能清楚地看到他非常注重書法古樸、飄逸的美學思想,即在每一個字和整幅作品中力求把大篆、漢隸、章草和魏碑、今草行書書法的古樸、稚拙的用筆、氣勢和這些字體的結構美、線條的韻味等糅合起來,力追古意。使其書法藝術既古樸、雄渾、凝重,又不失活潑、飄逸、流動之美感。

    王天民先生的《清如水》、《山水情》、《心經》、《廬山謠》等作品,無論是字的本身結體、用筆用墨,還是題款、鈐印等章法、布局方面的處理,都很清楚地體現出了他率真的性格與追求雅趣的品質。

    王天民先生的書法藝術特點與風格的產生是與他的刻苦鉆研、淵博的學識、活躍的學術思想和忠厚、正直的品格,以及豁達、率真的性格密切相連的。

    王天民先生的書法藝術成就與他淵博的學識是分不開的,他深入研究了文藝學、哲學、美學、宗教學、書畫藝術理論,有深厚的國學修養和藝術修養。他先后發表了幾十篇美學、藝術學、書畫藝術方面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經常參加國內外書畫藝術研討會。他的《藝術概論》濃縮了他在文藝學、哲學、美學、文化學、書畫藝術等方面研究的精華。因此,在天民先生的書畫藝術作品中不僅有堅實的傳統書法功底,而且是他淵博學識的顯現。他常說:“只有進入傳統才能進入現代,丟棄傳統就等于丟棄現代”。書法藝術要有“天人合一的審美追求。書法藝術的象征性表現為宇宙萬象的大我和個體的小我之聯系。‘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應該在“中西方美學思想比較中尋找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語匯”,“中國的書法藝術,特別是現代書法藝術是開放的,各種書體可以雜交在一起”,學習時“各種書體都要領會,要通曉百家,百花釀蜜”。“各種書體的學習一定要放在各種書體的語境中理解感悟。比如甲骨文、金文的學習,必須進入那種時代的語境中才能理解它們的審美價值,敬畏神靈是那時代的語境。因此,不了解那時代的語境就無法解讀那時代書體的審美價值”等。所以,正是因為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也才使得他研讀臨習篆書、漢隸、魏碑等傳統書法藝術時,通過書法的能指符號,深入地感悟、理解它們的所指,以至把握住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也因此他經常告誡學生:學習書法藝術既要刻苦自學,又要善于求師訪友。同時要把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藝術理論指導藝術實踐,用藝術實踐體會、理解、感悟藝術理論。尤其是學習中國書法、繪畫藝術要廣泛、深入地研究哲學、美學、文化學、宗教學、訓詁學、民俗學等,才能真正把握住中國書法、繪畫藝術的精神所在。

    王天民先生的書法藝術特點與風格的形成與他忠厚、正直的品格和豁達、開朗、率真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系。王天民先生自幼秉承著“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古訓,艱苦的童年生活煉鑄了他自強不息、堅毅正直的人品,心胸寬廣、開朗、率真的天性孕育了他與人為善的處事作風。“字如其人,書為心畫”。大氣磅礴,天真淡雅的風格,即是他的人格、性情的真實寫照。正如先生所說:“書法作為純審美的藝術語言,一定要有自我抒情性。書法藝術創造最終是情感表現”。但這種情感“既是‘天人合一’的情感表現,藝術家個體瞬息萬變的情緒表現,又是為人為事的包容、理解、寬容、融合的情感表現”,即是他的心聲。

    尤其可貴的是置身于多年來書法、繪畫藝術等浮躁的話語中,天民先生一直默默無聞地耕耘,不為名利所動,不去沽名釣譽地炒作自己。正如先生教學時所說:“藝術家的心應該是一片凈土,真正的書法藝術創作要排除名利的誘惑,不是說完全否定名利,但我們的藝術并不是最終追求名和利,最終追求名和利是到不了高層次的”。書法藝術“單靠炒是不行的,炒只是暫時的,要讓藝術本身來說話。酒香不怕巷子深”。樸素簡單的話語給予學生以諄諄教誨,寄予后輩以殷切的希望。

    第5篇: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近年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已經在各所學校蓬勃開展,無論是自編國學教材讓國學走進課堂,還是誦讀演繹經典把國學外化成行動,無論是采用“晨誦”“午讀”“暮省”的誦讀方式,還是在“學校、班級、家庭”的廣泛開展,都在校園內營造出了濃郁的書香氛圍,濡養了一批謙謙君子、陽光少年,形成了極有價值和極具可操作、可推廣的誦讀經驗。然而國學經典博大精深,學校在組織學生誦讀的過程中必須制定合理的規劃,進行科學的指導,必須結合實際得體把握、有效引導。筆者在參與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中嘗試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誦讀經典,發展學生特長

    將經典文化學習與書法、繪畫、表演融為一體。我們認為單調呆板的誦讀是不會引起學生興趣的。長此以往,必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我們努力將誦讀與各學科的教學相互嫁接。其宗旨是:在堅持誦讀的基礎上,配以各班獨特的文藝和競賽活動,如吟唱、表演、相聲、合唱,使學生把誦讀同各項多彩的文藝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們在輕松娛樂的環境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筆者學校開展了許多展示活動,旨在展示學生在誦讀方面自身素質提高的成果。

    二、誦讀經典,建設校園文化

    為了使師生們一進入校園,便置身于濃厚的經典文化學習氛圍之中,我們在學校走廊上懸掛著經典名言,每天早晨、中午學生進校之際,播放經典文化的誦讀磁帶,給人以清新、高雅之感。要求每個班級利用早讀課全班集體誦讀,堅持不懈,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國學經典名言。班級文化建設突出“國學經典文化”主題,班級布置要充分考慮營造到中華經典文化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切身感受國學經典學習的無限魅力,感受國學經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三、誦讀經典,打造書香校園

    每學期,學校圍繞“以圣賢為師,與經典同行”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作文競賽……在誦讀過程中,筆者學校還十分重視積累活動的一系列過程性資料,如:學生誦讀情況分析,學生誦讀比賽資料,家長意見征詢,班級活動的方案,記錄照片,及時總結好的做法等等,以利于進一步開展誦讀的實驗研究。

    四、誦讀經典,塑造健康人格

    引用圣賢的智慧,教導稟性淳良的兒童,那么,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遠智慧和優秀人格與秉性的基礎。因此,我們設計了內容、形式與誦讀相結合的手抄報,這樣充分給了學生自由馳騁的空間,并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德與行為習慣。

    五、誦讀經典,構建和諧家庭

    我們學校在實施經典誦讀過程中,以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以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充分發揮教育的輻射作用,共同傳承中華傳統經典。讀書一家親的開展,讓經典走進了家庭。家長與孩子的同讀同誦,成為每個家庭茶余飯后的必修課,家長與孩子一起讀背國學經典,一起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等,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們說,國學經典誦讀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了他們的家庭,規范著他們的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六、誦讀經典,落實多元評價

    首先是在誦讀課中進行評價。既然誦讀活動納入課程,教師就應該開展相應的教學研究,以使誦讀活動更有效地落實,并給學生相應的學習成績評價,這樣學生可以在誦讀課中不斷得到肯定。

    其次是定期舉辦國學經典誦讀展示并進行評選。學校在每學年分別舉辦班級、年級、校級不同層次的誦讀展示會,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編排有關國學經典的文藝節目、布置國學文化環境氛圍,進一步感悟理解國學經典的深刻內涵,最后進行優秀節目評選,對學生激勵肯定。

    第6篇: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關鍵詞】 初中英語 文化 差異 比照

    培養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鼓勵他們在深入體驗和主動對比中發現更多的精彩,不僅能使得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還能夠使得他們在自覺運用的過程中提高綜合運用準確性和靈活性。從中西方文化差異中找出異同,能利于學生在主動實踐運用和綜合判別分析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感悟,幫助他們增強英語學習激情和興趣,滿足全面發展需要。

    1. 對比文化傳統背景,開闊視野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與人們的生產勞動密切相關,是建立在一定的認知思維情感基礎上的體驗和概括。通過對比傳統文化背景,能使得學生在有效掌握各自異同的基礎上,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彼此之間的異同,形成正確的語言使用規則和方法,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綜合運用能力水平。

    教學實踐證明,對比中西方文化傳統背景,能使得學生在從中發現更多的樂趣和意義。在指導運用時,一方面,嘗試運用多元化的學習資料,通過運用互聯網絡、報刊雜志等載體來了解與課程學習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汲取豐富文化營養,發現更多有趣的文化背景素材,便于識記運用;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的形式,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圍繞傳統背景產生以及表達運用規則,建議學生從中發現更多有價值意義信息點,幫助他們在深入挖掘和了解的過程中形成更為全面的思維感知。通過中西文化傳統背景的對比,能使得學生形成更為鮮明的深刻感知印象,便于增強學習動力。

    通過對比傳統背景來豐富教學,更利于學生靈活掌握語言運用規則。例如,在譯林版七年級下冊《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 :Homes around the world”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就“What’s character about home in Japan?”和“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our home?”進行深入思考,要求學生在掌握房屋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圍繞各國人們在房屋居住方面異同進行深入探究,并建議學生就“Which information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等提出自己的意見,幫助他們深化感知。

    2. 對比文化表達交際,深化感悟

    從文化交際中體味英語使用方法,更利于學生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增強認知感悟深度和廣度。通過對比文化表達差異來活化教學過程,能使得學生主動運用好文化知識,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來鼓勵他們在實踐運用中更好全面掌握和靈活運用。

    在運用指導過程中,教師可根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運用的要求,建議他們在自我學習探究和實踐表達中,突出方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在指導中,一方面,多引導學生針對文化在表達中的內涵意義和功能進行綜合分析,鼓勵他們在實踐運用中按照表達思維要求掌握交際技能;另一方面,建議學生根據文化交際要求,嘗試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予以呈現,幫助他們在主動嘗試的過程中找到學習運用的策略。

    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針對相應的文化進行綜合交際,能使得他們在表達中掌握有效的運用方法。例如,在七年級下冊《Unit 2 Neighbors》 的“Good neighbors”教學中,根據中西方人們在鄰居相處中的思維價值異同,引導學生找出各自的差異,并建議學生圍繞“Do you know Simon’s neighbor?”和“Who is your good neighbor?”進行主動表達,鼓勵他們針對各自的鄰居不同,建議學生就“What do you usually do with neighbors at weekend?”等問題,運用同桌交流和小組對話的方式進行交際。

    3. 對比文化傳承發展,靈活運用

    文化具有可發展性和傳承性,通過分析對比來引導學生針對文化的異同進行學習借鑒,更能使得他們加深理解運用。對比分析和綜合運用過程也是學生語言文化知識不斷積累和豐富的過程。

    在運用中,教師不妨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鑒別發展,以文化運用在表達交際中的發展為契機,一方面,找出西方文化在傳承和變化中的發展趨勢,讓學生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找出其中的變化;另一方面,多給學生自我搜集和主動學習的機會,多給他們欣賞原聲類的影視片段,幫助他們增強理解誒感知。建議學生能夠在充分搜集和運用現代媒體以及語言文化讀物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通過理解感悟和想象思維來深入學習探究,并建議學生通過運用真實情景交際來深化語言文化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文化知識進行靈活表達運用,以此來培養其發展創新精神。

    綜上所述,運用對比分析的教學方式優化跨文化教學,能使得學生在帶著問題和目標主動探究中增強認知感悟,更好激活認知感悟思維。在對比分析中,突出文化理念、價值觀念和民情風俗等異同,鼓勵學生在主動鑒別賞析的過程中更好開闊認知思維,提高他們英語學科綜合素養。

    第7篇: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畫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國畫更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然而,在當前現實狀況中許多人對中國的許多優良傳統文化持漠視態度,在國畫教學中亦缺失對傳統文化的保持。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藝術類學生文化素質水平偏低。

    當前,我國的高考錄取模式雖然逐步提升文化課成績的比重,但是相對而言入學門檻的文化成績偏低卻是不爭的事實。很多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和知識儲備較低,更談不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準理解和把握。因此,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群體而言,在中國畫創作過程中如何能夠很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出來,確實是一個難題。

    二是藝術的文化背景缺失。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尤其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畫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各類思潮紛紛沖擊中國,加上中國在世界上處于相對落后的境地、貧富差距較大,使當時大部分人的思想產生轉變,把現實的錯誤、落后一股腦兒地算在了傳統文化的頭上,認為傳統文化一無是處,徹底否定,斷裂傳統,甚至全盤西化。對傳統文化學習不夠。此外,現代人知識結構的改變也給傳統文化的承接帶來了困難,而且人們大多追求能直接帶來經濟利益的實際效果,而不重視文化帶來的精神滿足。因此,倡導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的精華倡導中國畫的繁榮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三是教育模式、教育內容的不適應。

    不可否認,當前中國畫傳統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著很大的被動性。第一,中小學生基礎教育對傳統文化培養的力度不夠,與中國畫所需的素質要求和知識儲備、教育基礎的積累等都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第二,除此之外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方法著眼于教師的“滿堂灌”和“一言堂”,這極不利于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有悖于全面素質教育的初衷。第三,當前我國高校招生制度和標準也決定了學生的中國畫基礎素質差,從而給教學帶來被動性。美術藝術類專業在招生時要求不管學生學習的是何種畫種,素描和色彩是必考項目。因此,這就必然決定了考生在學習繪畫過程中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素描和色彩的學習,因而對中國畫的學習就少之又少,更不知道國畫的發展史。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學生中嚴重的缺失。

    2進一步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在國畫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我國的文化精粹,國畫屬于我國文化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元素。國畫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部分,其繁榮與振興為我國文化產業注入了極大的新鮮血液。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與國畫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學習好中國畫,首先,必須先打好扎實的傳統文化基礎。其次,在國畫教學上應安排合理的教學體制,制造濃厚的教學氛圍,提高中國畫教學質量。因此,進一步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在國畫教學中的作用,從多方面多角度共同努力,促進國畫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以及創作中傳統文化的融入,從而促進中國畫教學的不斷提高、發展。

    第一,加強美術專業學生傳統文化修養和文化科目成績。

    對于我國的國畫教育而言,應當從源頭抓起。對美術專業學生來說,理論的學習是一種必要的知識基礎和文化積累,它勢必會成為學生日后繪畫創作靈感的源泉,它更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是對中華文化精神的肯定,因而必不可少的。所以,對于美術專業的學生而言,嚴抓文化科目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把文化課成績作為與藝考成績同等重要的標準。全面加強中國美術史、畫論、古典文學、舊詩詞等傳統文化理論知識的教學和學習,從而變教學的被動為主動,從根源上保證輸送到大學的藝術類人才的基本素質和文化涵養達到要求,促使他們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畢竟作為一個全面的藝術類人才,專業天賦和綜合性的文化素養缺一不可。

    第二,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增強美術類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辨別能力。

    對于傳統文化知識,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辨識能力。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不可盲目地全部拿來使用或全部相信。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面臨西方社會各型各色的思想大沖擊,各類思潮充斥在中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國畫教學和創作過程中,要逐步培養學生的知識辨別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對國外文化過分盲目的追捧,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應有區分地繼承,體現在作品中即不會顯得偏激,也使美術作品展現出特有的藝術性。因此,在中國畫教學過程中必須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理論為根基,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一是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經典的感悟,深刻理解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涵。二是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理論的學習,使他們深刻了解中國畫的精華,達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繪畫的優秀傳統的目的,從而更好進地行中國畫的創作和創新。

    第三,進一步改進教育模式,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

    第8篇: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關鍵詞:玉雕;設計者;非專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J0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3-111-1設計者想要設計出完美的藝術作品,必須同時具備兩方面的素養,即玉雕的專業素養和非專業素養。所謂玉雕的專業素養指的是從事玉雕設計的人員應具備的造型能力、繪畫能力以及嫻熟的雕刻技藝;玉雕專業的非專業素養指的是從事玉雕設計的人員除應有的專業素養外還應具備豐厚的文化知識、較高的藝術素養和道德修養以及獨特的創造力。

    一、 增加知識的積累,提高文化素養

    根據官方統計我國玉雕設計行業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典型的表現在三個80%以上:第一,有80%以上的從業人員學歷在本科及以下;第二,80%以上的從業員是師徒繼承的關系,較少進行過文化學習;第三,80%以上的從業人員沒有經過理論的培訓。以上情況嚴重限制了玉雕設計人員的發展,也凸顯了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玉雕作品《八瑞》是第二屆神工獎的創造金獎,顯示了設計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作者在設計作品時充分融入了傳統文化要素,把古時皇家祭祀的禮器琮、璜、圭、璧與古代瑞獸青龍、玄武、白虎、朱雀結合到一起,體現了較強的古代文化特色。作品中的壁呈圓形,代表上天,琮是地方的象征,琮在壁上,象征地方臣服中央。璜象征著皇家權利的至高無上,璜中間有一原點,象征全天下以皇帝一人為中心。整塊玉璧背面,刻有路紋,象征天地、陰陽相通。四大瑞獸又是吉祥、安定的象征。整個作品體現了設計者有較高的古代文化造詣。綜上所述,玉雕設計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第一,設計者要勤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只有真正做到讀書破萬卷,才能“下刀”如有神。缺乏文學知識的積累使設計者的思路變得狹隘,玉雕設計者平時應堅持自學,從書本中獲得知識,開闊思路。第二,設計者要確定學習重點,針對自己專業素養的缺陷,多從書本中找到原因和改進方法。第三,設計者要做到邊學習,邊總結,可以把自己平時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認真琢磨,在玉雕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逐漸積累自己的文化知識。

    二、 培養藝術愛好,提高藝術素養

    玉雕設計者作為藝術的直接創作者,其自身必需培養藝術愛好,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只要你擁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玉雕設計者應像羅丹那樣,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觀察感悟普通的人和事,發現別人看不到的美。作為一名玉雕設計者,他的思想越遠,作品也就越厚重;文化底蘊越深,作品也就越有深度;對藝術的感悟越高,設計出的作品藝術性也就越強。所以說培養玉雕設計者的藝術愛好,提高其藝術素養,對提升作品的價值具有很大的意義。

    書法藝術是中華傳統文明的象征,古人喜歡用文字表達個人感情,抒發山河壯麗。很多玉雕設計者用手工寫成陰文雕刻于玉器之上,并且加入簡畫梅、蘭、松、竹、菊等,將書畫藝術自然融入到玉雕設計之中,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設計者在玉雕設計中要學會借鑒雕塑行業的藝術手法,如木雕、石雕、牙雕等,借鑒不是簡單的模仿,是指把別的行業和人員的藝術手法內化為自己的創作風格。例如在玉雕《琴心劍膽》中,設計者成功地運用了象牙浮雕的藝術手法,古琴、飛劍、窗幾交融一起,給人較強的視覺沖擊。

    三、 培養觀察、發現、思考能力,緊跟時代潮流

    玉雕設計者欲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想象力和創造性,要在日常生活和玉雕設計實踐中多觀察、多思考、多發現。所謂的觀察力是指設計者要認真觀察周圍事物和其他作品的特征;發現力指設計者通過觀察能夠體會、發現更多的藝術元素;思考力指的是設計者在觀察、發現的基礎上能夠感受到其藝術元素和藝術作品獨特的韻味和內涵。只有大眾認可和喜愛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是優秀的作品,玉雕設計者應把握時代的潮流,體會當代人的審美需要,才能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作品《必有愛心系四方》就是設計者緊跟時代的潮流,把握時代的脈搏設計而成的一部作品,作品主要雕刻了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壯麗場景,體現了新時期的中華兒女的集體榮譽感和熱心公益的良好道德風尚。該作品契合了時代的審美需要,一經問世就在社會引起很大的轟動。

    結語

    玉雕設計者如果只具備專業的素養,充其量只能是一個工匠而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提高玉雕設計者的非專業素養是時代對設計者提出的新的要求,玉雕設計者只有在自己專業素養的基礎上,努力提升自己的非專業素養,才能設計出更好的藝術作品,進而推動我國玉雕設計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濤.玉雕專業“工學雙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1).

    [2]沈彥昊,傅蓉蓉.海派玉雕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企業研究,2012,(02).

    第9篇:傳統文化學習感悟范文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角度;民間工藝美術;教學利用價值

    一民間工藝美術于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間工藝美術的逐漸衰退

    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生活上的巨大便利,隨著而來的還有藝術設計理念的強大沖擊,在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社會大環境中,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和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傳承發展受到了機械化的生產模式的限制,在這樣的生產模式之下,很難保證工藝品的質量和民間藝術的個性[2]。

    (二)西方藝術設計理念的激烈沖擊

    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戰略使得西方的文化大量傳入我國,傳入我國的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間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接觸、發生碰撞。在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中如何保持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了諸多關注。忽視了傳統民間藝術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發展,而大肆強調西方的文化和藝術設計理念,極大的阻礙了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3]。

    (三)我國傳統藝術的傳承不繼

    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互聯網,而在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和新文化因子,這些文化因子借由網絡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不斷的進行入侵和滲透,使得傳統文化理念在大量新文化因子信息的不斷沖擊中被埋沒,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藝術元素散落各處。民間工藝美術與信息時代的脫離,而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其藝術價值被逐漸淡忘,難以傳承和發展[4]。

    二民間工藝美術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引入的意義

    (一)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民間藝術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悠久的歷史中幾千年歷史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所形成的藝術形式,是歷史文化傳承創造的遺產,是組成我國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間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歷史歲月的洗禮,除此之外,民間的風俗習慣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民間藝術的形成。將民間工藝美術引入藝術設計教學中,不僅是對民間工藝美術價值的體現,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更是對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5]。

    (二)有利于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間的融合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持續推進,文化間的碰撞融合也愈發激烈,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發展刻不容緩。將民間工藝美術引入藝術設計教學中,有助于現代藝術同民間藝術之間的相互融合,通過文化間的融合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在高校藝術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元素,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索發掘,找尋其價值以及意義,在保留傳統民間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借鑒現代藝術[6],多元化我國藝術教學,創作飽含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元素的現代藝術作品。

    (三)有利于學生藝術視野的拓寬和藝術教學效果的提高

    在高校的藝術設計教學實踐中,注重將民間工藝融入到藝術設計教學中,通過對現代藝術設計元素的吸收借鑒,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藝術教學效果,還能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掌握現代藝術設計知識的同時對民間藝術進一步加深了解,開闊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創造能力、思考能力、創作能力的培養,并對藝術設計教育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提高學生的創作參與度和藝術感受力,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推動高校藝術教學水平和質量。

    三藝術設計教學與民間工藝美術相結合的策略

    (一)重構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

    高校教學計劃的實施方向和實施方式都是在教學理念和教學觀念的指導下開展實施的,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下不斷產生新文化,而新文化多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并對傳統藝術造成了強大的文化沖擊。藝術類高校以及高校中的藝術類專業是挖掘、探索、傳承傳統文化和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載體,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重視教學理念的重構和教學觀念的轉變,為促進藝術設計教學與民間工藝美術之間的結合構建教學新理念、新觀念。在開展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課程設計工作時,基于現代藝術設計知識的學習前提下,獨創具有本土特色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突出我國教學體系的優勢,充分將本土文化優勢融入到藝術設計教學設計中,豐富藝術設計教學課堂,增加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工藝美術元素的融合實踐環節,樹立傳統藝術的傳承發展觀念[7]。

    (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在高校藝術設計課堂教學增加民間美術的課程設置,增加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提高藝術設計課堂教學質量。通過民間美術課程的加設創新高校藝術課程設計體系,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新活力。教師在實際的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側重于民間傳統藝術的教學,加強對民間傳統藝術的介紹,加大對學生民間傳統藝術的培養,注重周邊藝術環境的創設,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良好傳統文化環境有助于學生創作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探究興趣。邀請民間藝術家走進高校的課堂,親身講授民間藝術,帶領學生集體去民間采風,實地親身感受民族藝術。

    (三)激發創作靈感,鼓勵實踐

    藝術是自由的、是多變的、是靈活的,藝術設計的教學不應局限在理論的教學和學習中,而應該是實踐的、自由的,給予學生開闊的創作空間,在自我摸索中尋找創作靈感。民間工藝美術是藝術設計的靈感源泉之一,在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中尋找創作靈感和設計思路,并融合到作品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自由創作的環境、機會和時間,鼓勵學生實踐,切身感悟,找到自己的設計風格和設計靈感。

    (四)用生活化的眼光欣賞代表作品

    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在民間流傳了數千年,究其原因是出于民間,民間工藝美術設計要想被大眾所喜愛、所接受,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要貼合民間,就要“接地氣”。因此在進行藝術設計時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將日常生活實際借以藝術的形式加以表達。在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將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搬進課堂,給學生呈現不同的傳統文化風俗、民族風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www|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四虎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免费777777被爆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 182tv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欧美成人性色区|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