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教育教學經驗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關鍵詞界定
教學資源是指服務于教學活動的各種物力和人力,不僅包括非生命的實物和信息,還包括具有能動性的有生命的人力資源。
美術課程中的教育資源是指在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應用和實踐中,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物力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
(二)研究背景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課程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當中國教育高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旗幟時,教育課程改革就必須成為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實施美術課程總目標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實驗和試用中,我們非常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同時也為學生的美術學習與老師的美術教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根據我校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文化發展及我市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美術教育特色以及課程改革的實踐經驗,我校美術教育提出了“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實踐的研究”課題,以求積累經驗,探索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重要意義,研究美術教育及其培養人才的基本內涵。
(三)研究假設
本課題從學科及教育的發展觀出發,根據地方特點,挖掘出能促進美術教育的有利資源,研究創新的資源利用方法和新的教學模式,讓地方資源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為美術教育服務。同時以教師專業發展為前提,整合我校相關課題科研成果的成功經驗,探索美術教師隊伍素質提升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為開發課程資源提供高質量的主體力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提高我校的美術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
二、課題的目的及意義
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廣泛地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豐富和發展現代美術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認真總結研究成功經驗,為我校乃至全省全國美術教育改革和新課標、新教材的實驗提供實踐經驗和實驗依據,服務于社會。
本課題重點突出教育系統種類學校在美術新課標實施中校本資源開發的目標、要求、途徑、方法和推廣應用的研究。若本課題研究能取得預期效果,將為美術教育教學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同時也為其他學科的教育資源開發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對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進行美術教學改革有著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教育改革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2.《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
3.生態式美育理論。生態式美育意在通過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創造等多種學科之間的生態組合,通過作品與學生、學校與社會等多方面、多層次的互生和互補關系,提高學生的藝術感覺和創造能力。生態式美育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的對話關系,以師生共同的欣賞和創造活動為中心。在這種活動中,師生都積極參與,并形成多學科、多要素、多種類的人之間的的生態關系。
四、本課題研究的有利條件
1.我校領導十分重視教育科研和藝術教育工作,并對美術教育科研作了重要的部署和指示。近幾年,我校的教育科研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們進行課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聘請了大學美術專業教授、科研所的專家、學者擔任導師,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
3.本課題組負責人是日本廣島市立大學大學院藝術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留學生。中國國際教育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收藏拍賣網高級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吉林省分會會員,副高級職稱,省骨干教師,省優秀教研員,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科研意識,敢于探索,樂于改革,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其參加全省美術教師基本功比賽連續三年被評為一等獎,全國青年教師優秀錄像課評選活動一等獎,撰寫多篇教育科研論文榮獲全國、省、市的獎項,并有多篇文章和作品在各級種類報刊發表。其領導的書法美術教育協會,是一個以美術教育為研究對象的組織。學會有一批如奚楚、王露露等年富力強、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并在教育第一線參與實驗工作的骨干教師。他們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具有扎實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勝任本課題的研究工作。
4.我校是一個把教育放在重要發展戰略目標的學校,改革開放和經濟和發展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經濟基礎和物質保障。我校辦學條件優越,具有現代化教學設備,而且各級領導對美術教育非常重視。現在我校已配備了多功能美術教室、書畫展覽室、電腦室,校教育網也已開通,并且即將開通美術學科自己的網站,加上如長春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等一批有經驗的學校提供教學經驗和實踐依據,這些都為課題研究提供了所需的良好的物質條件。
5.我校在科研和美展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教師實踐中形成了一支雄厚的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師隊伍,有一批美術科研課題和美術作品已在國家省獲獎,逐漸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為進一步改革和探索創造了條件。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和原則
(一)研究內容
從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際出發,注重開發和利用地方的經濟資源、地方文化資源及地方建設資源,為我校教育及美術課程服務,體現我校的美術教育特色,爭創美術教育強校,其基本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
1.現代美術課程的特點、要求以及與資源開發的相關性研究。
2.我校美術教學中開發教育資源的現狀分析。
3.利用鄉土資源推進美術課程實施的研究。
4.利用社區資源推進美術新課標實施的研究。
5.美術課程實施中校本資源開發的目標、要求、途徑、方法和推廣應用的研究。
6.當代美術課程實施中生本資源的開發。
7.美術教學中開發教學資源對教師素質要求的研究。
8.美術課程中教育資源的管理。
(二)研究原則
1.優先性原則:在可能的課程資源范圍內和在充分考慮課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點,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課程資源,使之優先得到運用。
2.適應性原則:課程的設計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考慮典型或普通學生共性情況的同時,還要考慮特定學生對象的具體特殊情況。根據他們現有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背景確定恰當的目標。
3.實踐性原則:注重研究過程中的具體實踐,積累第一手數據,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做好實驗材料的歸檔管理工作。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采用邊實踐邊研究的方法,先擬定階段目標,然后分步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方案進行修正,使研究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與實踐性。
2.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學習先進的研究理論,借鑒成功的實踐經驗,結合實際,為我所用。
3.案例研究法:收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表現,以某些個案為研究藍本,從實踐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理念、規律或模式。
4.經驗總結法:總結研究成果進行推廣應用。每學期安排階段總結與展示,對有價值的教育經驗要及時宣傳推廣。
七、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和啟動階段(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
建立課題研究的組織領導機構;收集資料,做好課題的理論準備工作;制定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制定子課題的規劃指南;確定實驗學校和對比學校。
第二階段――研究實驗階段(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開題立項:2011年 12 月20 日,在美術學院2010級研究生班舉行了開題會。
實驗研究:
(一)挖掘課程資源,突顯地方特色。
1.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從學校所在地方的人文資源入手開發利用當地傳統美術資源。
2)以家鄉所處地域的朝鮮族民風民俗及自然景觀、名勝古跡等自然生態資源為切入點深度挖掘鄉土資源。
2.教學實踐中的美術教學資源開發與創新
教學活動的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更為細節的組成部分。課堂是教學的主戰場,課題實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為提高美術教學質量和效率進行了嘗試與創新:以學生為本,挖掘生活中的美術資源;以教師為載體,研培一體、教學相長開發利用再生資源;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優化巧用教學環境資源;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依據當代課程標準要求積極開發利用人文資源。教師的個人智慧為我校美術教育教學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力量。
(二)抓好教師培訓,促進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影響課程資源開發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師專業發展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必然趨勢,而教師素質的提高更是專業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當前我們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為了扎實有效的開展課題實驗研究,我們從教師培訓入手,積極建構全方位的培訓體系,通過網絡培訓(天網)、教師培訓(人網)、校本培訓(地網),實現“三網合一”的美術教師培訓模式。
(三)做好科研引領,整合科研成果。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成為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之路上來。”可見科研活動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可以說教師的科研素質的提高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也是我們當前迫在眉睫的美術教育工作。本課題的實施有較為豐富的科研基礎,我們有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
《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研究與實踐》(已結題)和吉林省課改辦規劃課題《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教學整合研究》(已結題)以及《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的對策與研究》(正實踐研究)。前者為本課題提供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而后者則為我校美術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課題組將相關的課題科研成果有機整合、拓展創新,更好的為本課題研究服務。
(四)參加社會活動,擴大社會影響。
“美術作為精神文化財富,是一種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社會活動”,基于此我們充分發揮美術的社會功能,積極組織廣大美術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美術活動,通過紀念性畫展、民間組織的書畫展、跨國藝術交流等活動展現我校優秀且具個性才華的美術教師的風采,擴大社會影響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對于我國經濟建設、社會文明發展及傳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深遠影響和重要作用。如:
第三階段――總結評價階段(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
1.進行研究成果的總結、驗收和鑒定。
2.撰寫總課題實驗研究報告及論文。
3.召開成果鑒定會議,對本課題研究成果進行討論、評審。
4.編輯出版本課題研究的專著、作品集和光盤等。
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本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結題報告、網絡資源庫、研究成果匯編等多種形式。
八、實驗結果
1.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取得初步成果。
經過研究實踐,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果。顯性成果:如課題實驗教師韓雙編輯的校本教材《滿族剪紙參考教材》和杜宏博老師參與編輯出版的中國當代教育教學研究叢書《民間剪紙》,以及課程教學計劃、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錄、還包括已搜集的圖片資料、特色教具等。隱形成果:如教師課程意識和開發利用能力的增強,學生對地方藝術形式的理解和熱愛等。
2.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了優化的教學環境。
信息技術“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特點,使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擴大了欣賞容量,強化學生感性認識,更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信息技術使教與學達到完美的組合狀態。
3.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
全新的教學模式,豐富的教學資源,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思維,充分發揮了美術學科優勢,使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協調合作等綜合能力得以發展。在學習和各項競賽中都有突出表現。
4.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課題實驗研究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和科研實踐活動提高了教師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素質、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素質、教師職業道德,增強了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和合作交流能力、學習能力等。
九、分析問卷調查情況
(1)教學理念上
從調查情況看,實驗教師的新課程理念和思想認識都較為成熟,并普遍能夠將其貫穿于教學過程各環節及教學行為。以學生為主體,探索實踐“活動式”課堂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
(2)教學方式方法上
善于運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此方面的探究和嘗試有60%的老師很重視,重視的老師占40%,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即創設情境上,重視程度達到60%。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美術的內驅力,通過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美術課堂,優化教學過程,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供了助推力,進而有效的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3)學生問卷調查
通過學生的問卷調查可以更為直接了解到實際的教師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以兩所大學的三個實驗班為例,在結題階段進行了一次調查,共207人次。從調查數據來看,教師在注重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上比重較大,最高達58%和55%。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習慣養成、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等方面的重視比重均在30%左右。可以看出,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美術教學課堂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是認同的。
十、實驗中存在的問題
1.實驗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2.城鄉發展不均,硬件建設設施及教師素質高低的條件差異,對開展課題研究有一定影響。
3.美術教學資源需合理開發利用,有表面化的現象。
十一、實驗小結
兩年的實驗研究,使我們更加懂得合作交流對科研團隊的重要意義。我們的課題從鄉土資源和社區資源等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資源的開發、生本資源及師本資源的開發、教育資源管理、教師素質等方面對本課題進行了相關因素的探索與實踐。在交流中我們資源共享,實現即時階段總結,答疑解惑,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廣納國內先進的教育理念,整合科研成果,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在學習中我們以師為本,緊抓學習效率,專業強化,教學相長。極大的提高了廣大美術教師的素質和科研能力,以及美術教學質量和效率。為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實踐的研究推廣和應用的研究積累了成功經驗。教育資源的開發只是開始,要真正使其在美術教學中發揮作用,關鍵還要抓實效,我們的探索還將繼續。
參考文獻: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校本研修專論》湯立宏著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1
《教育觀 教學觀 課程觀》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5
網絡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