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療廢物處置相關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療廢物是指在對病人診治、檢驗、處置、疾病預防等醫療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固態或液態廢物,是一種危害人體健康和影響環境的特殊污染源,其處理是否得當,是衡量醫院感染工作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本人從事控制醫院感染工作多年,現就縣級醫院醫療廢物管理處置中存在問題現狀的看法提出以下幾點。
1 醫護人員對療廢物管理處置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醫院對醫療廢物管理處置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醫護人員對相關法律法規、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應急處理等知識缺乏。環保意識不強,存在麻痹思想,認識不到醫療廢物管理的重要性和醫療廢物管理處置不善帶來的的危害性。未將醫療廢物視作危險廢物對待,直接將部分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使得病原體借助生活垃圾中的有機質繁殖更快,造成病毒的蔓延。
2 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落后
國家規定醫療廢物必須進行集中、焚燒處理,但絕大多數醫院沒有標準的焚燒設施,有的醫院自設的焚燒爐,由于處理工藝簡陋,焚燒不徹底,缺少除塵凈化的環保設施,不能去有毒有害物質,給環境帶來二次污染。而有的醫院雖然設有標準的醫療廢物焚燒爐,但由于運行成本過高,也只是形同擺設,以應對相關部門的檢查。另外,處理不及時,或只處理臨床醫療廢物,其它部分當生活垃圾處理,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極大危害。
3 組織機構與管理制度形同虛設
所有縣級醫院都成立了醫院感染管理組織,為院長、相關科室負責人負責制,并有專人負責,但非專職,并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思想上都能充分認識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執行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表現在人員配制、流程設計、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制定的各項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不能落到實處,管理組織未真正發揮其監管者的作用。
4 回收交接制度不嚴格
醫療廢物處置的各個環節應有詳盡的交接手續,回收的醫療廢物應當實行登管理,記錄來源、名稱、重量或數量、交接時間、處置方法、最終去向、經辦人,資料保存3年。而目前有的醫院存在登記不詳實、漏登記、錯登記甚至沒有登記的情況,無明確的醫療廢物管理處置各環節中的責任,存在流失隱患。
5 分類收集管理不完善
醫療廢物分類收集是實施醫療廢物環境無害化管理的關鍵環節,但現在多數醫院把關不嚴,未嚴格按醫療廢物的分類、包裝、標識將醫療廢物以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和化學性廢物分類收集,而是混裝收集,造成處置時的困難。
6 包裝、運送、儲存存在及大隱患
摘要目的:探討標識化管理在臨床醫療廢物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3年1~6月共檢查醫療廢物336件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醫療廢物管理方法;2013年7~12月共檢查醫療廢物336件作為觀察組,應用醫院感染管理科統一制作的標識,根據醫療廢物分類,統一張貼位置并做好宣教,規范放置等。比較標識化管理前后臨床醫療廢物管理效果情況。結果:觀察組實施標識化管理后醫護人員工作中處理醫療廢物更方便、醫療廢物分類更規范、處置室管理更到位,避免了工作的隨意與無序性,醫療廢物管理檢查不合格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標識使用使臨床醫療廢物管理規范性明顯提高。
關鍵詞 醫療廢物;標識化管理;效果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46
醫療廢物是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1]。醫療廢物的有效管理是控制疫病擴散的重要環節和途徑。為進一步規范醫療廢物的管理,我院2013年7月開始在醫療廢物管理中加強規范化標識管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全院56個臨床科室及醫技部門進行每月1次醫療廢物管理檢查,將2013年1~6月規范化標識使用前共檢查醫療廢物336件作為對照組,將2013年7~12月實施規范化標識后檢查的醫療廢物336件作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檢查項目不合格情況。
1.2方法標識化管理實施前后由醫院感染科1名成員組織各片區大科護士長3~4名,每月1次對全院56個臨床科室及醫技部門進行醫療廢物管理檢查。檢查內容:醫療廢物
作者單位:214400江陰市東南大學附屬江陰市人民醫院
劉玲珍: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分類收集情況;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分開收集情況;醫療廢物臨時存放點設置及相關用具配置情況。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檢查發現56個臨床科室及醫技部門中醫療廢物管理存在問題:(1)發現存在醫療廢物分類不清,生活垃圾與醫療垃圾混放;醫療廢物分類概念掌握不清,對醫療廢物分類管理重要性認識不足,處理時隨意亂放,特別是年輕醫師、護士、實習生、工勤人員。(2)各科室處置室存放醫療廢物柜門上標識設計不規范,如玻璃類廢物、外包裝類廢物標識為:生活垃圾(玻璃類)、生活垃圾(外包裝類),容易造成誤會特別是患者家屬,以致檢查中發現以上二類廢物中經常混有剩飯、剩菜、衛生用物等;標識為紙質容易有破損,造成標識模糊、不全。(3)醫療廢物臨時存放點及相關配置用具問題:醫療廢物臨時存放點設置不合理,用具不統一、不符合要求,沒有加鎖,清潔消毒不到位等現象。
1.2.2觀察組采用標識化管理,具體如下:
1.2.2.1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醫療廢物管理知識培訓:(1)依據醫療廢物管理法律法規,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加強醫療廢物管理委員會監管力度,同時各科室設立醫療廢物督察員協助病區護士長加強醫療廢物管理。(2)加強醫務人員醫療廢物管理知識培訓。組織上級專家講課、組織醫院感染知識宣傳月、圖片展版,派專職人員定期到各臨床專科現場指導。在培訓后,分別對各類人員進行相關知識考核和現場操作。(3)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宣教,如針眼處按壓棉簽、污染的手套是醫療垃圾,應有醫護人員處理放入黃色垃圾袋,剩飯剩菜為生活垃圾,應放入病房內黑色垃圾袋中。(4)加強工勤人員培訓、安全防護現場指導。工勤人員必須明確區別生活垃圾與醫療廢物,必須嚴格按照標識分類放置,存放在統一指定的專用收集用具內。
1.2.2.2加強標識化管理:(1)醫院統一規范56個臨床科室及醫技部門處置室設施,嚴格按照衛生部2003年“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標準警示標識規定”要求放置包裝袋、容器、周轉箱等。(2)存放感染性醫療廢物裝置柜門上統一張貼衛生部要求黃色三角警示標識。(3)由醫院感染管理科統一根據標識設計理念,標識設計依據醫療廢物分類原則,結合臨床工作性質、工作流程及病區人員復雜易發生隨意亂放等因素,將各類醫療廢物拍攝成照片,統一設計成20cm×30cm大小統一規格、字樣、圖標的標識。(4)標識左上角為醫院院徽及醫院名稱,左下角為地圖及愛護我們的地球從點點滴滴做起字樣,標識中間標明玻璃類廢物、損傷性廢物、感染性廢物、感染性廢物(血袋)、外包裝類廢物等字樣并分別配有各類醫療廢物實物的照片,直觀性強,使工作人員及家屬看到標識后能即刻識別。(5)制作好的標識有專人對全院56個臨床科室及醫技部門統一張貼,位置固定、醒目。(6)規定各臨床科室、部門必須明確區別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必須嚴格按照標識分類存放在處置室專用柜內,存放在統一指定的專用收集用具內。
1.2.2.3醫療廢物由專職人員根據標識分類存放好的醫療廢物用專車按規定的路線、時間統一收集后送垃圾暫存地點,保潔工人必須嚴格按照要求對存放醫療廢物設備及用具進行消毒處理。
1.3評價指標由醫院感染科質量督查組成員嚴格按照《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標準警示標識規定》要求每月督查、評價。比較標識化管理前后56個臨床部門醫療廢物分類組中不合格件數。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3.2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醫療廢物中含有感染性物品、鋒利物品、放射毒性、藥物毒性等有害物質,如果管理不善,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污染構成巨大威脅,國內外均將醫療廢物列為頭號危險廢物或頂級危險的致命殺手[2]。發達國家對醫療廢物管理非常嚴格,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減少環境污染,自2000年起,國務院、衛生部、環保局、藥監局等先后出臺一系列關于醫療廢物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及文件,標志著中國醫療廢物管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中《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醫療廢物分類目錄》《醫療廢物管理行政處罰辦法》與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密切相關,多項政策的出臺,雖然對規范我國醫療廢物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3]。
我院針對各科存在問題進行科學分析討論,不斷關注問題原因(內部、外部)根源所在,采取了一系列醫療廢物管理改進措施,特別對醫療廢物處理加強過程監控及標識化管理,使醫院所有醫護人員及工勤人員工作中處理醫療廢物更方便、醫療廢物分類更規范、處置室管理更到位,避免工作的隨意與無序性。結果顯示,標識化管理使患者及家屬對醫療廢物有了直觀認識,更加有利于宣教內容的掌握,杜絕了剩飯、剩菜等生活垃圾混入醫療廢物的現象。
標識是一種大眾傳播符號,它以精練的形象表達一定的涵義,并借助人們的識別、聯想等思維能力傳達特定的信息,因而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4]。因此標識應用在醫院醫療廢物的規范化管理中有著重要作用。
4小結
我院統一設計制作標識,字樣規范、規格統一、圖文并茂、樣式美觀、充分體現科學性、藝術性、直觀性,且制作簡單,成本低,使用方便。標識化管理后,我院醫護人員工作中處理醫療廢物更方便、醫療廢物分類更規范、處置室管理更到位,避免了工作的隨意與無序性,明顯提高醫療廢物管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由才.醫療廢物管理與污染控制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5-18.
[2]商玲,王燕,陳愛文,等.消毒供應中心人員手衛生及監測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4):2098-2099.
[3]徐慶華.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醫療廢物管理綜合評價指標權重系數的探討[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8,12(4):365-367.
[4]王若虹.我國能效標識制度的核心價值[J].標準生活,2009,12(2):28-2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204
醫院廢物管理必須按國務院頒發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范處置,根據各單位實際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可避免或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尤其是重點部門、重點人群的控制管理如何,直接關系到全院感染控制管理成效,筆者通過現場查看8家農村醫院醫療廢物管理現狀,結果如下。
現 狀
組織與管理:所有被調查單位均成立了醫院感染管理組織,并有抓醫院感染的專門人員,但并不是專職人員,主要由院長或醫療組長或護士長負責制,有較完善的制度,但在執行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在思想上都能充分認識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且對一次性醫療廢物處置比較規范,但人員配備、流程設計、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人員培訓及制度落實:全員培訓有記錄,次數偏少,相關知識明顯缺乏。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混放,檢驗科、手術室、婦產科病人的體液、血液、病理性等污物不能按醫療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沒有污水處置設施,出現前門治病、后門放毒的現象。工作人員自覺預防感染的意識淡漠,措施落實情況存在少數人時松時緊,少數部門成為盲區。監職人員敷衍了事,特別是回收人員對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責任知之甚少,防護知識局限。特別是轉運過程中醫療廢物中包裝破損殘留的體液、血液外溢,導致醫院內環境污染時有發生。
回收處置:部分單位由專職人員對所有一次性醫療廢物每日1次采取先分離毀型后浸泡最后集中焚燒的辦法,部分單位采取先毀型后浸泡最后深埋的方法,交接登記簽名、數量不規范,存在流失的隱患。
對 策
增強醫院領導感染控制意識:增強醫院領導的感控意識是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分管領導必須參加上級主管部門舉辦的院感知識培訓1~2期,使院領導充分認識到醫院感染管理是評價醫院內涵質量、醫院管理水平、技術水平、醫德醫風的一項綜合指標,對醫療改革起支持保障作用,對醫院的質量建設起積極推動作用[1]。
加大各項制度執行力:通過全員培訓,讓每個人醫務人員都成為醫院感染控制的執行者,明確各部門感染管理職責,特別是重點部位、重點人群的職責、制度強制規范執行,用制度管人,加大考核力度,與收入掛鉤,充分體現醫院感染管理無小事。檢查要經常化、深入化,避免走過場,對薄弱環節要給予切實的指導與幫助,及時掌握醫院感染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并解決農村醫院的實際困難。
嚴格規范醫療廢物程序:各科要嚴格分類,避免擴大人為擴大醫療廢物范圍;對醫療廢物的回收,指定經培訓合格的專人負責,并嚴格交接稱重簽字,轉運的包裝工具要防水、防漏防刺破;接觸被病人體液、血液污染的醫療廢物時,必須注意自身防護,對深埋的要不定期跟蹤采樣,對焚燒的要檢驗焚燒效果;醫療廢物要存放不暴露,日產日清,存放的工具及地點要每日消毒清潔。
總之,只有科學、規范化的醫院感染管理才能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居家治療;醫療廢棄物;感染;處理方式
醫療廢棄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傳染病患者及疑似者產生的生活垃圾按醫療廢棄物處理) [1,2]。其較強傳染性和污染性經常被人們所忽視,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直接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同時,醫療廢棄物與突發急性傳染病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讓醫務人員、患者和社會了解醫療廢棄物的危害性,提高衛生安全意識,加強醫療廢棄物管理的任務變得刻不容緩[3]。
目前,絕大多數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及社區醫院對醫療廢棄物的管理已基本規范,而居家治療所產生的廢棄物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為此,我們于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以120名居家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為例進行了調查,并對發現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使患者逐漸能自覺自愿的按規定對醫療廢棄物進行規范處理。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門診就診及出院后需繼續居家治療的糖尿病患者120名,男79例,女46例,年齡23~70歲(平均48.5歲),均采用口服藥物加胰島素治療,患者能自行注射胰島素及進行血糖快測,本著自愿的原則,各項調查均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及積極配合。
1.2 方法 在查閱相關文獻、咨詢專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首先調查患者對醫療廢棄物的認識,目前所采取的處理方法,有無被廢棄物損傷的經歷等。根據調查結果,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醫療廢棄物相關知識的教育,使其充分認識醫療廢棄物回收的重要意義,建立聯系卡,制定廢棄物回收卡,并和社區、當地基層醫院建立聯系,借助社區醫院、基層醫院為載體,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則,利用廢棄的廣口硬質塑料瓶,將居家治療中產生的醫療垃圾有效收集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
2 結果
基礎調查后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個體化干預,一年后再次對研究對象的認知情況進行評估調查;于干預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對醫療廢棄物的回收情況進行統計。參與該課題醫護人員均經過統一培訓,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及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3 討論
3.1 隨意處置醫療廢棄物的危害 醫療廢棄物具有感染性、毒性、危害性三個特點,在國外醫療廢棄物被視為“頂級危險”和“致命殺手”[4]。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并隨意丟掉,勢必會嚴重的污染環境,傳播疾病,最常見的是經血液傳播的疾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等,使用過的注射器中,乙肝病毒能存活一周[5]。糖尿病患者用過的廢棄針頭、血糖試紙,若混入生活垃圾,將造成環境污染和疾病傳播對環境和人們身心健康構成直接威脅。我國也有報道兒童因撿拾廢棄空針玩耍而剌傷眼球的事故等,給社會及家庭均造成了嚴重后果,本次調查結果顯示,63.33%患者有被針頭刺傷的經歷。經過干預后,針刺傷發生率降為12.5%。
3.2 居家治療醫療廢棄物的處理現狀 伴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健康狀況的提高,一次性醫療衛生用品在臨床的廣泛應用,造成了大量醫療廢棄物品的處理障礙,在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和管理上仍存在薄弱環節。本調查說明,80%的患者經常將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混放。《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主體是針對各大醫院、社會辦醫和個體診所等醫療機構,涉及如何正確處理居家治療所產生的醫療垃圾,缺乏相關規定,目前在管理上仍然是空白。只有少數患者(9.17%)曾接受過關于醫療廢物處置方法的指導,非醫務人員對此認識不足。在所調查的120人中,僅有23人知道什么是用來廢棄物,通過健康教育指導后,95.83%的患者對醫療廢棄物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知道正確處置醫療廢物的方法,但因沒有比較便捷的終端回收部門,所以仍然有15%的患者將醫療垃圾最終全部混入生活垃圾。
4 對策
4.1 提高人民群眾對醫療廢物處理重要性的認識 要加強對公眾的環保宣傳工作,大力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強化環境法制觀念,提高社會公德和處理醫療廢棄物、防治污染的責任感,切實提高公眾的自我衛生和環保意識。
4.2 指導正確處置方法 在儲存、收集醫療廢棄物過程中:色袋分裝,封閉存放,分類收集醫院廢棄物,使用利器盒存儲利器如注射針頭等都是針對處置醫療廢棄物的有效方法和技術準備、保證。本著就近原則可與患者居住地附近社區建立聯系,使之代為處置醫療廢物,鼓勵患者利用回醫院復查的機會將醫療垃圾帶至醫院統一處理。可根據科室情況,酌情獎勵患者免費測血糖一次或獎勵試紙、注射針頭等。
4.3 生活區垃圾規范處理:環保部門加大對于垃圾的規范處理力度,在居民區設立醫療垃圾收集裝置,引導居民做好垃圾分類。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醫療廢物管理條例,2003—6—7.
[2] 張戰賽,俞曉紅,張韌. 環境相關衛生監督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環境與職業醫學,2008, 25(5): 453—455.
[3] 鄧喬丹,潘華峰,江啟煜,等.醫療廢棄物與健康管理現狀研究的啟示與分析.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8(2):122—123.
【摘要】 目的 加強普通病區的醫療垃圾收集管理,防止醫源性感染。方法 應用5S的“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5個經典步驟對醫療垃圾進行管理,完善醫療垃圾收集處理的制度、流程和職責,并由專人不定時檢查整改。結果 病區的醫療垃圾收集分類明確,容器選擇合理,處理及時到位,人人知曉收集流程,杜絕了因醫療垃圾而引起的院內感染。 結論 5S管理法能有效規范病區醫療垃圾的收集。
【關鍵詞】 醫療垃圾;普通病區;5S管理法
“5S”管理是日本企業的一種獨特管理方法,5S是5個日文的簡稱,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1]。醫療垃圾是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對醫療垃圾的有效管理是控制疾病擴散的重要環節和途徑[2]。醫院一大部分的醫療垃圾是在普通病區產生的,所以普通病區醫療垃圾的收集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為此,我們醫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運用了5S管理法管理醫療垃圾的收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普通病區醫療垃圾收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各類醫療垃圾之間混放或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混放
生活垃圾是指:病人或醫務人員用過的生活廢棄物,如報紙、瓜皮果殼、紙巾、雜物等。醫療垃圾又可分為:感染性垃圾、損傷性垃圾、病理性垃圾、化學性垃圾、藥物性垃圾。由于臨床上部分醫務人員對垃圾分類概念不清或習慣不良等原因,經常會出現生活垃圾與醫療垃圾混放的現象,嚴重違反了《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中的醫療垃圾收集規范,存在安全隱患。
1.2 部分人員對醫療垃圾收集規范認識不夠
部分在職醫務人員、實習醫生或護士、保潔人員、配餐員、后勤人員等對醫療垃圾的分類收集不熟悉,處理程序不了解,意識不強,無相關的獎罰制度,導致各類垃圾隨意丟棄、垃圾滿出桶外、垃圾無分類放置等不規范的現象。
1.3 各病區缺乏醫療垃圾收集的制度流程
1.3.1 垃圾無定量管理,經常會發現醫療垃圾過滿灑落地上,垃圾運送人員因各種原因無法及時下病區輸送垃圾,工作人員不知醫療垃圾在病區內的允許儲放時間,無法起監督提醒的作用。各類醫療垃圾無封口、無標簽、無分袋的現象屢屢出現。
1.3.2 病區內缺乏專人管理醫療垃圾,各類垃圾桶無定位放置,無明確的標識,無定時監督自查的措施,未定期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及考核,導致院感檢查均出現較多的問題,存在不安全現象。
2 5S管理法的實施
2.1 管理目標
病區內所有醫務人員包括在職臨床醫生護士、實習醫生或護士、保潔人員、配餐員、后勤人員等都要重視醫療垃圾帶來的危害,明確醫療垃圾分類,分清醫療垃圾儲存容器,正確收集醫療垃圾,人人知曉醫療垃圾收集制度及流程,杜絕院感發生。
2.2 實施前準備
首先成立科室5S活動管理小組,由院感護士擔任組長兼總負責人,全面監督管理科室醫療垃圾收集情況,再由全科人員參與,并召開動員大會,學習5S管理相關知識,學習《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尤其是保潔人員也要參與。做到人人知曉“5S”,人人參與“5S”。
2.3 實施的內容和方法
(1)整理:對科內所有醫療垃圾產生區域進行一次徹底的整理,根據臨床各個空間的主要用途,將垃圾收集桶分為需要與不需要,將需要的垃圾收集桶留下,不需要的丟棄。嚴格按醫療垃圾的分類標準準備垃圾收集桶。通過整理,各個空間都非常干凈,無遺留死角,無不必要的垃圾桶。
(2)整頓:首先結合《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建立科室醫療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及流程、獎懲制度,并上墻明示。將配置室、診療室及垃圾處置室等垃圾產生較多的區域列入重點管理區域,設專人管理,責任到人。以5S的“三定”原則,即“定點、定容、定量”,結合臨床實際操作的簡便性及不違反無菌原則的標準來確立垃圾桶的放置地點,結合垃圾的分類、垃圾的量,確定垃圾桶的種類及大小,分別標上標識,并嚴格按要求定量管理(要求垃圾桶滿2/3時需及時傾倒)。垃圾桶的種類可按顏色分為:黃色(感染性、損傷性、藥物性、病理性、化學性)、白色(一次性物品外包裝袋)、黑色(生活垃圾)、紅色(放射性垃圾)。
(3)清掃:責任人每天對各區域的垃圾收集情況進行不定期督查,將不規范的現象記錄或拍下照片,制作多媒體并加以點評或下達反饋意見書[3],每月匯總一次,月初晨會后進行全面反饋,并與個人考核掛鉤。
(4)清潔: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各班嚴格按照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和流程執行,嚴格垃圾分類,保持各個區域環境整潔不留衛生死角。
(5)素養: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是5S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做到這一步,我們必須強調人人按制度行事,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在工作中養成盡職盡責的習慣[4]。在剛開始實施階段組長需增加督促檢查的力度和次數,檢查結果與個人考核成績掛鉤,對于不合理之處及時提出再大會討論整改,漸漸養成人人“形式化-行事化-習慣化”,達到人人“5S”的好習慣。
3 效果
通過對科室醫療垃圾收集管理進行5S管理法后,科室人員對醫療垃圾收集規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各類醫療垃圾分類明確,各個垃圾收集容器、放置地點符合院感要求,標識明確,各個區域環境亮麗,無衛生死角,提高了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促進了醫務人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杜絕了因醫療垃圾而引起的院內感染。
4 討論
4.1 提高了全體醫務人員對醫療垃圾收集處理相關知識的認識 通過對《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學習,進一步明確了醫療垃圾收集處理工作的相關知識,人人知曉垃圾分類,標識明顯,徹底杜絕了垃圾混放現象。既提高了自我保護意識也降低了院感的發生率。
4.2 進一步完善了醫療垃圾處理相關制度及流程 在細化醫療垃圾處理制度及流程的過程中,全體醫務人員共同參與和討論,從而提高了醫務人員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
4.3 改善病區環境提升醫院的形象 實施5S管理后,病區的環境整潔、舒適,無衛生死角,無臭味,提升了病人及家屬對科室和整個醫院的印象,大大提高了醫院的信譽度,從而給醫院帶來了經濟效益。
4.4 提高了醫務人員的職業素養 通過5S管理活動,醫務人員的責任心明顯增強,人人養成按規章制度行事、認真負責、相互監督的良好工作習慣,提高工作主動性,提升人的素質。
參考文獻
[1] 高玲,.5S管理法在手術間物品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08(2):97-98.
[2] 艾德梅,鞠建新,王穎.醫院醫療垃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1,34(4):38-38.
[3] 黃曉琴,汪玉霞,張林,等.“五常法”在潔凈手術室保潔維護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3):531-532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B文獻編號:1671-4954(2010)11-787-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11
艾滋病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簡稱,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e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全身性傳染病。艾滋病屬乙類傳染病,流行速度快,現已波及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1]。艾滋病對我國人民健康構成的威脅越來越大,加強對艾滋病傳播的預防措施,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其傳播流行是當務之急[2]。
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我科室已收治HIV陽性孕婦3例,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消毒隔離和防護措施,未出現職業暴露及醫院感染,現就對其的醫院感染管理歸納如下。
1管理
1.1健全的報告制度醫院設有完善的三級醫院感染管理組織結構,建全的監測報告制度。科室在血液科出具HIV初篩陽性報告或收治外院監測陽性的HIV病人時立即上報。
1.2人員培訓定期由感控小組成員組織全科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監控的相關知識。在收治傳染性疾病的孕婦時,組織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復習。遵循保密原則,保護孕婦隱私。
1.3 硬件設施布局合理,配備隔離待產室、隔離產房。
2 孕婦產前檢查
2.1入院由于HIV的傳染性和危害性,給孕婦及家庭成員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孕婦及家屬常表現出警惕、憂郁、孤獨、焦慮和恐懼[3]。尊重孕婦,為其及家人講解HIV的相關知識,使其主動配合醫院感染管理。
2.2 檢查醫護人員在執行任何操作時采取標準預防[4],即認為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需進行隔離,不論其是否具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因此它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也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同時也預防了職業暴露和傳染性疾病確診后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3 物品處理 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詳見表一)。
3.1醫療物品處理一次性使用物品(如指肛檢查后的手套、吸氧管等)置于有明顯警示標識和說明的黃色醫療垃圾袋內;銳器放入防滲漏、耐刺容器內最后統一送有關部門進行無害化處理。
3.2 生活垃圾處理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一章第三條對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生活垃圾按醫療廢物進行管理和處置。因此,將其置于黃色醫療垃圾袋內。
3.3 孕婦排泄物用30000~50000mg/L含氯制劑浸泡2~3小時后排入污水處理系統。
3.4 房間消毒HIV孕婦免疫力低,房間內與食醋熏蒸2次/日。
4 產后護理
4.1母嬰阻斷嬰兒出生后不宜早接觸、早吸吮,應即予溫水沐浴一次,以將新生兒身體上帶有艾滋病病毒的分泌液洗干凈,并按醫囑予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口服。產后,護士應根據國家政策予以免費發放配方奶粉,新生兒盡可能進行人工喂養,盡量避免母乳喂養,絕對不要混合喂養。護士應教會產婦及家屬正確掌握人工喂養的方法和新生兒護理常規知識。嬰兒出生后12個月、18個月要分別進行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結果陰性者納入正常兒童保健,陽性者繼續追蹤隨訪,并轉入當地艾滋病綜合防治系統。除有艾滋病臨床癥狀的嬰兒不能接種卡介苗外,所有嬰兒應按正常預防接種程序接種。
4.2 物品處理同產前
5 出院
5.1健康宣教告知產婦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定期隨訪。
5.2房間進行終末處理。
5.2.1衣物、床單、被褥等裝入防水口袋內外加布袋后,特殊標識后送往高壓蒸汽滅菌。
5.2.2桌面、床頭護欄、椅子等予10000mg/L―20000mg/L含氯制劑按500ml/m2噴灑,―兩小時后擦拭。
【參考文獻】
[1]陳素齡.10例AIDS診治情況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雜志,2003,9(4):242.
[2]樂嗣勛.口腔醫院中醫源性艾滋病傳播的防護[J].口腔材料器雜志,2000,9(2):102-103.
【關鍵詞】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管理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3.02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 of GradeⅡ and/or higher level public hospitals in Nanning of Guangxi,and to provide evidencebased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of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Methods34 GradeⅡ and/or higher level public hospitals affiliated to Nanning Municip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site 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s.The investigation included establish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layout process,personnel on duty,training,personal protection,hand hygiene,medical waste treatment,etc.Results24 out of 34 hospitals set up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wherein all of them established infection diseases pretriage point(100%),17.6% had reasonable layout and ventilation flow,971% had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conditions,and only 5.9% had fulltime staff who were 24 h on duty in infection diseases pretriage point.Qualification rate of hand hygiene facilities was 79.4%.In addition,all the hospital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had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training,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dedicated vehicle which transport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intersection of medical waste disposal unit,and every day working environment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all 100%).ConclusionMost of the hospitals especially GradeⅡ and/or higher level public hospitals set up infection diseases department and carry on daily work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establishment and infection management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Thus,investment should be increased,relevant requirements should be implemented,and quality of management should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Key words】 hospital;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infection management
感染性疾病科在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非常大。為全面了解我市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及運行情況,給衛生行政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2015年筆者對南寧市各醫療機構感染性疾病科現狀進行了調查,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共調查南寧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所屬二級以上全部公立醫療機構34所,其中綜合醫院13所,專科醫院21所。
1.2調查方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1]、原衛生部《關于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原廣西衛生廳《廣西壯族自治區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等相關文件設計調查表,統一培訓,采用現場調查及發放問卷的調查方法。內容包括感染性疾病科的設置、布局流程、人員值守、培訓、個人防護、手衛生、醫療廢物處理等。
1.3統計學方法調查的所有數據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
2結果
2.1感染性疾病科的設置情況所調查的34所醫院中有24所設置了感染性疾病科,設置率為70.6%(24/34),其中13所綜合醫院設置率為100%;專科醫院21所,設置率為52.4%(11/21)。專科醫院中,婦幼保健院8所,設置率為62.5%(5/8),中醫醫院9所,設置率為66.7%(6/9),其他專科醫院4所,設置率為0。
2.2感染性疾病科醫院感染管理情況34所醫院中設立傳染病預檢分診點、開展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個人防護用品配備、專用車輛轉運傳染病人、醫療廢物交集中處置單位及每天對工作環境進行清潔消毒等合格率均為100%,97.1%(33/34)的感染性疾病科具備消毒隔離條件,手衛生設施合格率為794%(27/34),布局流程和通風合理合格率為176%(6/34),預檢分診點配備專職人員24小時值守合格率僅為5.9%(2/34)。見表1。
2.3培訓情況職業衛生防護培訓率為100%,傳染病專業診療知識和消毒隔離技術培訓率為97.1%(33/34),相關法律法規和傳染病防控緊急處理培訓率為91.2%(31/34)。見表2。
3討論
醫療機構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是一個重要的傳染病防控的公共衛生措施,體現了社會主義醫療體制在傳染病防控中的優越性。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的重視,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得到了相當大的投入[2]。此次調查發現,大部分醫療機構,尤其是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能按照原衛生部《通知》及原廣西衛生廳《規范》的精神,設置感染性疾病科并開展日常工作,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都在不斷完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和管理[3]。
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管理情況的優劣,直接影響著醫療機構傳染病防控的質量與安全。此次調查發現,各醫療機構均較重視感染性疾病科的感染管理,在硬件設施、人力、物力等方面盡可能給予支持,保證感染性疾病科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能力和服務水平。34所公立醫療機構均全部設立了預檢分診點,對發熱病人及其他有公共衛生意義的傳染病病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分流,同時每天對工作環境進行清潔消毒,避免了院內的交叉感染[4]。全部公立醫療機構均對工作人員開展傳染病防控相關知識的培訓,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及手衛生用品,使用專用車輛轉運傳染病病人,對提高傳染病防控水平,防止院內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5]。另外南寧市已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已基本實現全部醫療機構的醫療廢物交由集中處置單位統一做無害化處理,起到了防止疾病傳播,保護環境和保障人體健康的作用[6]。
目前,感染性疾病科建設及醫院感染管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1)此次調查發現感染性疾病科布局流程及通風合理的僅占17.6%,主要原因是部分醫院現有面積有限,相對獨立區域較難劃分;采用臨時建筑對舊建筑進行有限改造導致工作和就醫環境簡陋,如診療區給排水設施不全,通風設施和冷暖設施不能滿足工作需求等。(2)預檢分診點配備專職人員24 h值守的僅占5.9%,傳染病防控關口無法有效前移。主要原因是受醫院環境限制及運行成本的影響,大部分醫院采用的是非正常上班時間由急診科護士預檢分診的做法,造成發熱癥狀的可疑傳染病人仍混雜到門急診患者中,對其他病人健康構成了極大威脅。(3)人員培訓不夠到位,缺乏傳染病的診療經驗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此次調查發現綜合醫院相關法律法規及傳染病防控緊急處理培訓率分別為84.6%和769%。由于感染性疾病科醫務人員大多來自內科臨床,缺乏系統的傳染病知識培訓和臨床實踐,一些醫務人員不清楚發熱病人的就診流程,不掌握常見傳染病的癥狀和體征,存在漏診、誤診的現象;不熟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在應對一些緊急突發事件時較為被動。(4)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及手衛生仍有欠缺。反映在一級防護所需用品的配置率較高,而二級防護用品如防護服、防護口罩、眼罩/防護面罩、鞋套/靴套的配置率偏低,尤其是除傳染病醫院之外的其他專科醫院更為明顯。手衛生設施中非手觸式水龍頭及干手紙巾/干手器的配置低于90%。在現場調查中也發現部分醫務人員對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和正確穿戴不熟悉,存在職業暴露的隱患[7];手衛生方法不正確,手衛生作為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未能得到有效落實[8,9]。
盡管目前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及感染管理存在一些問題,但作為傳染病防控的一個重要手段,只有加強對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管理,才能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的能力,因此建議:(1)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醫療機構要加強對感染性疾病科建設和運行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加大投入和支持,加強感染性疾病科新建和改建的審核與指導[9]。而且建設過程中應貫徹適用、經濟、衛生、安全的原則,要充分考慮合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10]。感染性疾病科的設立要相對獨立,內部結構做到布局合理,分區清楚,符合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要求。為醫務人員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環境,做到功能到位、流程合理、安全衛生、經濟適用,全面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能力和服務水平。(2)明確感染性疾病科的功能,科學設置預檢分診點:隨著各醫院就診流程不斷改善和通道多樣化,大型醫院很難設立一個可以對全部病人進行預檢的分診點。在正常情況下,感染性疾病科常規設立自己的預檢分診點,出現疫情時醫院才設立門急診分診點。(3)加強人員培訓,提升傳染病救治水平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衛生行政部門可根據傳染病流行情況組織相應的培訓,但主要還是依靠各醫療機構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方式,如專科進修、網上培訓、科內小講課等。(4)明確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離與個人防護要求,做到科學防控。原衛生部或國家衛計委頒布了《消毒技術規范(2012版)》《醫療機構空氣凈化技術規范》《醫院感染隔離技術規范》等一系列規范,并根據各類傳染病的傳播特點也下發了相應的預防控制指南。各醫療機構可依據相關要求,配置必要的消毒隔離及個人防護手衛生用品,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切實落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S].2014.
[2]蔡霞芳,趙淑玲.感染性疾病科規范化建設初探[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 2009,25(1):6870.
[3]嚴書棣.感染性疾病科建設現狀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2):35363537.
[4]高曉東,胡必杰,沈燕,等.上海市71所醫院環境清潔消毒及監測現狀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2):20662068.
[5]朱愛芳,鄧雪珍,王雪珍.感染性疾病科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及健康管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21):653654.
[6]豐素娟,劉遙張洪,等.深圳市2011年醫療廢物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1,18(4):370373.
[7]張卉.感染性疾病科門診職業安全存在的危險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4):383.
[8]田素芳.醫務人員手衛生的行為干預與醫院感染的相關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3):28882889.
[9]袁詠梅,邵蘇吉,周慧珠.醫務人員手衛生現狀與改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5):3219.
一、組織保障
認真貫徹落實上級來文精神,建立了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文件,詳細規定了如實驗室管理,人員培訓,消毒,人員防護要求,職業暴露處理及傳染病報告等方面的程序文件,日常工作嚴格按照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進行,并按照規定做好相關記錄。對涉及人員進行了培訓,提高生物安全的意識,掌握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識。
二、審批備案
我縣有縣人民醫院檢驗科、婦計中心檢驗科、疾控中心檢驗科、疾控中心鼠疫強毒室、包蟲病防控實驗室共5個二級實驗室,其中三個醫療機構的檢驗科和鼠疫強毒室已備案,包蟲病防控實驗室因剛建成不久,下一步準備辦理備案登記。
三、監督檢查
由衛生健康執法大隊不定期到各醫療機構開展督查,針對生物安全實驗室的設施、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個人防護、生物安全動物實驗室的個人防護、管理要求、事故處理、感染性廢物處理、生物安全柜的性能、分類、選擇和使用、實驗室生物安全標準操作規程等事項進行督查,對存在的問題要求及時整改。
四、人員培訓和設備管理
1、我縣目前共有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人員10名,5名操作人員均接受州上的生物安全培訓,取得二級生物安全合格證。6名經過傳染病及檢驗培訓(其中3名人員獲得艾滋病專業技術培訓合格證,及培訓資格證)。各單位制定每年學習計劃,組織學習考核,同時每年一次對生物安全相關人員進行健康監護體檢。
2、我縣醫療機構的臨檢室、生化室、免疫室等實驗室的一起設備均正常運轉,每年一次定期維護。微生物檢測室為2020年6月剛改造完成,還未正式使用,其中尿液分析儀、凝血功能檢測儀、生化分析儀已全更換為全自動檢測儀器。檢驗科已配備二級生物防護用品,檢驗科工作人員每日作好二級防護上崗,大型儀器設備定期進行檢定或校準,操作人員具有培訓上崗證,儀器的使用維護有詳細的記錄,按照操作規程操作。
五、安全保障
1、各單位制定了職業暴露應急預案、化學危險品溢出預案、應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停電停水防火應急措施、標本溢灑處理流程等相關預案,并定期培訓學習考核。
2、實驗室人員具有一定的應急事件的處置技能,實驗室有意外事故處置的物質儲備,配備了實驗室活動所需的防護用品,實驗室內安裝了洗眼設施及緊急噴淋裝置。
3、各類大型儀器都有操作規程。每位職工掌握消防安全知識、滅火器的使用及發生火情時的正確處理。目前尚未發生意外事故。
4、實驗室廢棄物按照感染性、化學性、損傷性、病理性等,進行分類存放。包裝物、容器符合標準,警示物醒目,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嚴格區分。定期對實驗室廢棄物從業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培訓,并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廢棄物按照產生科室分類打包后,送暫存點暫存。暫存點有專用的容器分類處理和收納廢棄物,然后進行焚燒處理。
六、存在的問題及整改
1、部分單位實驗室建立了各項應急預案,但缺少相關的演練,下一步將建立應急演練計劃,對各項突發事件等應急預案進行演練。
[關鍵詞] 感染管理;組織體系;質量檢查;衛生規范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24-148-02
Strengthe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 Content
WANG Meihua GONG Guangming ZHOU Hongfang
Jiangsu Nantong Tumor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Branch,Nantong 226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andards,hospital infe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Based on the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hospital care to consider the interdependence of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explor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and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Key words] Infection management;Organization system;Quality inspection;Health standard
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作為醫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到多學科、多部門,其重要性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正為人們所廣泛認識[1]。2010年我院以創建“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為契機,狠抓內涵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
1 建立醫院感染管理立體網絡,規范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成立了由院長掛帥、副院長為主任的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每季度活動一次,研討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規劃和實施步驟做出決策。實踐證明,院領導直接參與有效推動了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開展。同時,各臨床科室成立了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由科室負責人和護士組成。感染管理科每月召開一次監控員會議,反饋信息、布置任務、指導工作。這樣,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感染管理科、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三級監控網絡形成,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條不紊開展起來。感染管理科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完善各類制度和檢查標準,如醫院感染管理制度、醫院消毒管理責任制、醫療廢物管理制度、醫院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流程、醫院感染控制標準操作規程(SOP)、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方案等,確保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2 規范開展醫院感染各項監測,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發生
為控制醫院感染暴發的各種可能,專職人員每天深入病房進行前瞻性調查,結合微生物實驗室報告單,查看陽性患者和高危患者,及時發現散發病例,并與床位醫生溝通,采取嚴密控制措施。一旦發現感染病例,床位醫生通過院內網絡直接上報感染管理科。在開展全面綜合性監測的基礎上,結合省內要求,開展目標性監測,包括血源性職業暴露、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ICU醫院感染,每季度對監測結果匯總分析,并在委員會會議上通報。每年開展一次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了解我院感染發生狀況及分布規律、不同危險因素與醫院感染的發生、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感染管理科的職能決定著它必須按要求進行環境衛生學及醫院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確保醫療安全[2,3]。感染管理科年初制定監測計劃,實行科室自測與感染管理科抽測相結合。全體醫務人員嚴格按各項操作規程執行,嚴格消毒隔離制度,強化無菌操作意識。
3 加強醫院感染重點科室、重點部門、重點人群的管理
加強醫院感染重點科室、部門和人群的管理是醫院感染管理的主攻方向,實施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重點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及質量標準;每月對各科室進行不定期質量檢查,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并對臨床科室進行實時反饋,對于存在問題在每季度委員會上進行通報,提出整改措施。遇有醫院重點部門改、擴建工程項目,嚴格按《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及重點科室管理制度,配合后勤部門,對施工圖紙認真審核,提出建議,使一切工作及未來結果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要求。醫院重視供應室管理工作,對清洗、消毒、滅菌等工作均有嚴格要求,考慮到清洗工作好壞直接關系到滅菌成敗,醫院實行了消毒供應中心集中管理,所有待滅菌物品均送供應室清洗,確保了無菌物品質量。考慮到腫瘤專科醫院實際,醫院為減少配制化療藥物對環境的污染,降低對護士職業損害,2007年成立了靜脈藥物配制中心。中心成立后,我科高度重視醫務員工職業防護,并通過各種具體措施,有效保障了工作人員的職業安全和感染管理工作質量。
4 認真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全院安裝了非手觸式水龍頭,增設干手紙、提供快速手消毒劑等手衛生設施,分期分批對所有員工進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的培訓及考核,提高醫務員工手衛生依從性。去年4月在院長室關心、支持下,全院開展了“健康在您手中―規范洗手周”活動,醫、技、護、行政、后勤等全員參與。“規范洗手周”現場活動日,院領導、職能科室負責人、臨床及醫技科室主任、科護士長、護士長等帶頭參與,南、北院共有772人(約65.00%)參加了現場洗手活動,“手衛生工作志愿者”接受了到場每位員工“洗手六步法”的正確演示操作。跟蹤調查顯示,“規范洗手周”活動開展后,全體醫生、護士、工勤人員手衛生相關知識知曉率、洗手正確率及洗手依從性均得到了明顯提高。“規范洗手周”活動,作為落實衛生部《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市衛生局組織的相關培訓上進行了介紹,手衛生作為主題的活動,在當地醫療機構相繼開展,對手衛生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5 醫療廢物管理常抓不懈
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加強對醫療廢物、污水的管理。定期對全體醫務人員及工勤人員進行醫療廢物相關知識的培訓。醫療廢物嚴格分類、杜絕混放,達3/4滿進行有效封扎并掛放中文標識及文字說明,每天由專職人員按規定時間、路線去各相關科室收集醫療廢物,保證科室醫療廢物日產日清。醫療廢物嚴格交接,產生地與暫存地臺帳相符。醫療廢物暫存地嚴格管理,按規定對暫存處、運送車輛工具等進行消毒。因我院實施化療患者較多,聽取了上級檢查組專家的意見,將細胞毒藥物西林瓶作為醫療廢物處理,放入感染性醫療廢物桶內,打包時掛放細胞毒藥物名稱的標簽;細胞毒藥物安瓿作為損傷性廢物處理,放入銳器盒內,確保無化療藥物廢棄瓶外泄。
6 加強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提高全員感控意識
醫院感染專職人員素質的高低是抓好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關鍵,因此,醫院每年派專職人員參加各級各類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班及學術交流活動,學習者視野拓寬的同時,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也得到整體提高[4];感染管理科作為重要職能部門,注重制訂培訓計劃,有效對全體醫務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醫院對新上崗人員進行感染管理知識崗前培訓是立足源頭、防患未然的重要舉措,通過培訓,他們不僅能夠認識到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而且真正體現了從我做起。
7 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以科研提升醫院感染管理水平
專職人員及醫務人員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撰寫感染管理論文多篇。立項課題《腫瘤化療患者中心靜脈置管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研究》獲2010年南通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立項課題《醫護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的防護研究》正在施行中。
總之,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是醫院工作體現以人為本的重要表現,它不僅體現了對患者生命的尊重,而且對于提高醫療質量、維護醫護人員職業健康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
[參考文獻]
[1] TrimJC,ElliootTS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aive strate gies[J].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3,(53):237.
[2] 馬成云,李波,李文君,等.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550-552.
[3] 張勤英,張蕾薇. 加強組織管理 控制醫院感染[J]. 現代醫院,2007,7(3):114-11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消毒技術規范[S].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2: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