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莆田九華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荔城區;文物資源;保護;利用
莆田市荔城區不僅有神奇壯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有眾多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是一個從具有1443年歷史演化而來的古邑新區,傳統文化積淀深厚。
現在的荔城區是莆田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轄區內的文物及名勝古跡集中反映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絕大多數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區域旅游中極具吸引力。轄區四鎮兩辦130個行政村(社區),653 個自然村計269.66平方公里土地內有三清殿、鎮海堤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化府城隍廟、大宗伯第等1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少林寺、北辰宮等3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凌云殿、青埔天后宮等40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傆?6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荔城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又發現了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古跡130處。大多保存完好。許多文物古跡都保留宋、元、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極具地方特色。
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千百年來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文物作為一段段歷史的縮影,無疑證明荔城區曾為中華文明和興化文化譜寫過光輝的篇章,因此保護好這些文物古跡,對于研究、考證莆田的歷史,開發莆田的旅游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物古跡是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
探古求知是廣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們希望對自己的民族、先人的歷史有所了解,對自己民族、祖國乃至全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體會。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學習書本知識;二是觀覽文物古跡。作為人類文化載體、反映人類發展歷程的文物古跡給人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受,留給人的印象深刻。觀覽文物古跡,使人們在游中學,邊游邊學,學得輕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類各發展階段的絕世之作,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滿足人們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為旅游資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幾年來,旅游業發展很快,在一些以文物載體為重要旅游資源的地區的旅游業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荔城區不僅有令人心馳的山水名勝,并且多豐富的文物古跡。古鎮西天尾、黃石是鑲在興化大地上的一顆顆歷史的明珠,古鎮、歷史名勝區的文物、豐富歷史內涵,吸引了不少中外專家、學者、旅游者前往尋史覓蹤:
在荔城區前身原莆田縣就有莆田二十四景之說法。所謂莆田二十四景 ,是指原莆田縣境內(包括今涵江區、城廂區及湄洲灣北岸)的二十四個景點。這二十四個景點是清代順治年間林堯英始定的。據記載,明代天順年間邑人吳希賢第一次給莆陽標出了四個景區,即“壺橋晴嵐、烏山霽雪、綬溪待渡、寧海觀瀾”。林堯英認為這四個景區不能概覽莆田優美風光,就遍覽莆陽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這些景點分別是:東山曉旭、西巖晚眺、梅寺晨鐘、西湖水鏡、南山松柏、木蘭春漲、鐘潭噌響、柳橋春曉、石室藏煙、智泉珠瀑、北瀨飛泉、綬溪釣艇、九華疊翠、壺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山列山獻 、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寧海初日、天馬晴嵐、夾氵祭草堂、錦江春色、湄嶼潮音。這些景點約定俗成,成為莆田婦孺皆知的傳統景觀,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年代久遠,滄桑變異,有的景點已成陳跡,有的已經消失。如位于常太鎮嶺頭尾的“北瀨飛泉”,已沉沒于東圳水庫;位于城廂觀橋和廟前一帶的“西湖水鏡”,由于城區建設,已不復存在;位于黃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見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樹。還有位于華亭北部山脈的“三紫凌云”、位于城郊頂墩的“柳橋春曉”、位于黃石天馬村的“天馬晴嵐”、位于城廂的“西巖晚眺”等景點,再也見不到她們昔日的風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觀,至今仍然保存了下來,有的景觀經過修葺,還賦予新的內容,使其更加絢麗多姿,成為人們消閑游覽的勝地。
(一)南少林寺、紫宵寺、九華山風景名勝游。
南少林寺遺址位于荔城區西天尾鎮九蓮山林山村,距市區約17公里。九蓮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風,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武術活動的中心。相傳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幫助唐太宗統一中國后,唐太宗賜名“僧兵”,并準許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據考,西天尾鎮九蓮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較早創建的分寺之一。因為規模宏大(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武風鼎盛,影響南中國,故稱之為南少林寺。據考,該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毀。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縣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這座湮滅了幾百年的寺院遺址,經過認真發掘,發現了5個刻有“僧兵”、“諸羅漢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載,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據此,經國家文物局批準,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隊對九蓮山寺院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真覺大師 革隹 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長興四年歲次癸巳正月”等字樣的南唐陶質鴟尾等珍貴的歷史文物.
紫宵寺位于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俗名“圍莊”)境內,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霧飄逸,景物多奇。有關資料載稱,“紫霄山之有禪林者自唐朝高僧、邑人妙應祖師所鼎建”,距今有1200多年。紫霄寺四周奇巖怪石、摩崖石刻、蒼松翠柏、丹楓古樟、榕桐桂荔比比皆是,且枇杷連片成林,龍眼桃柚點綴,洞幽壑深,花茂草密,四季如春。紫霄怪石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九華山位于西天尾鎮、常太鎮交界處,系北干山脈主峰,海拔741米,與荔城南面的壺公山遙遙相望,同為興化平原之側的名山。九華山層巒疊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蓮花,故有“九華疊翠”之稱,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山還有別名:因落日余暉映照山峰而稱“霞山”;因山形如筆架而稱“筆架山”。九華山最為古老的稱謂是“陳巖”“陳巖山”“仙公尾”。相傳漢代有陳胡二道人來自北方,在莆田擇勝而棲。姓陳的上九華山,姓胡的上壺公山,后皆得道成仙,故九華山有“陳巖”諸稱。九華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顯得撲朔迷離,有著夢幻般的色彩。九華山在新生代第三紀地殼上升以前,還是在海中的嶼礁。現在,山上尚有“粘蟲豪石”、“船篙石”可為見證。又有一石,面平如削,隱約有象形文字的痕跡,可能是原始社會人所刻的文字或圖畫,人們稱為“仙篆石”。山頂有“燕子洞”,其附近有“仙人足跡”和“茶灶”、“棋盤”等石,又有三處深廣各一米許的泉坎,號稱“丹井”,又云是“陳仙淘金井”,原來是太古火山的遺跡。山上還有多處古跡名勝,如“紫云巖”、“桃花塢”、“羅漢石室”等遺跡還約略可見。九華山上摩崖石刻“上天梯”“天衢云路”等多為名人所書。
(二)城區明清古建筑古民居游。
古建筑是荔城區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是莆田市文物的精華。荔城區至今保存的上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是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宋代建筑以古譙樓,三清殿、媽祖廟以及眾多宋塔、宋橋為代表。八閩名樓古譙樓以其特有的地方建筑特色宋代臺基而著稱;其中縣巷、大路、廟前等街集中了明清古建筑古民居的精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清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宗伯第、興化府城隍廟、古譙樓、文峰宮三代祠和鳳山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揚祖故居俱在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氏民居、玉井陳氏民居、郭尚先故居、彭鵬故居也在附近。這些古建筑集中了莆田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精華。極具地方特色布局和構造特征,歷來為中外專家所稱道,使它們享有江南古建筑奇葩的美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清殿位于莆田市城關北河邊路,為元妙觀建筑群重要遺存之一。元妙觀創建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重建,整座道觀原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對稱嚴謹,主次分明,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以東岳殿、五帝廟、林忠烈祠、太子殿和西岳殿、五顯廟、文昌三代祠、關帝廟及福神殿為兩冀,排列齊整。現僅存山門、三清殿、東岳殿、五帝廟、西岳殿、五顯廟及文昌三代祠。三清殿平面為面闊、進深各五間,前檐及兩側設廊。屋頂形式,由于歷代重修及改建,現為前后重檐,兩側為單檐,陰陽布瓦歇山頂造。殿身結構除前檐及兩側廊子是明、清時期增建外,主體建筑還保存著宋代原構,為八架椽屋前后乳伏對四椽伏,伏作月梁形,其兩端卷殺明顯,線條流暢。柱頭鋪作,為七輔作重拱出雙杪雙下昂(耍頭亦作昂狀)。第一、三跳偷心、第二跳頭施瓜子拱、慢拱承托羅漢枋,第四跳跳頭施令拱由替木承撩檐專。各間補間鋪作用一朵,作法同柱頭輔作。殿內均用花巖崗石柱,部分石柱略帶梭形,蓮花覆盆石礎,為宋代遺構。各間的專、椽及斗拱等構件,尚存部分墨線繪畫并以云紋,卷草圖案為主。三清殿同寧波的保國寺,福州的華林寺一道被譽為“江南古建之花”,1961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宗伯第,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建,禮部尚書陳經邦的府第,位于荔城區長壽街廟前路(俗稱鐵樹里)。 大宗伯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規格建造,計五進120間,由外大門、小埕、院埕和大院(前、中、后)三進院落組成。四、五進原為“御書樓”和后花園已毀。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2833平方米,每進院落皆由院、廳(廳左右的正房、廂廳、廂房)、護厝組成。懸山頂抬梁式與穿斗結構,院廳用減柱法以增加廳的空間。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少數明代大型住宅建筑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筑科學價值。其大門立于偏左8米處,上置“大宗伯第”四字匾,系明代隆慶二年狀元羅萬化手筆。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興化府城隍廟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興化知府蓋天麟遷建原子城內西北角的軍城隍廟于此,宣德五年(1430)、弘治二年(1489)、嘉靖三十八年(1559)和萬歷三十四年(1606)、崇禎四年(1631)、清康熙三十年(1691)、光緒年間(1875~1908),廟先后由地方府、縣官員維修、擴建。仍然保持明代風格。原占地面積18畝,由照墻、外埕、內埕、大門、甬道、儀門、月臺、戲臺、中門、風火門、鎮壺樓、正殿、兩廡、寢殿,占地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重檐歇山頂。保存完好。
古譙樓于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創建,原為子城城門樓,宋紹興六(1136)焚于火,知軍劉登重建。明嘉靖年間(1522~1566)焚于倭亂,隆慶五年(1571)武師卿重建,并匾“壺蘭雄鎮”。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顏重修,三十一年(1692)焚于火??滴跞辏?697)知府卞永嘉重建,并樓門洞上畫坎卦之象以制火。嘉慶年間(1796~1820)知府馬夔陛重修并書門額?,F存建筑為三層臺樓,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構基臺長50米,寬25米。臺的東、西兩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4米,今存1.5米。城臺門洞前后8.8米,上面架15根橫梁。門洞兩側以條石層層疊澀出挑,頂部蓋以5米長石梁。前后兩門洞各寬5.4米,拱厚3.1米,拱高4米。城臺上的二層木構樓閣,南宋以后城樓改為譙樓。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八架椽),穿斗式木構架,重檐歇山頂,斗拱碩大。二層前后有回廊,三層回廊設磚石欄桿。為福建省少有的譙樓,極具觀賞性。
文峰宮三代祠現存清建“三代祠”及“梳妝樓”,保存完整。媽祖信仰源遠流長,在媽祖信仰形成以后的一千年中,媽祖從民間稱呼的“通玄神女”,到獲得朝廷的封爵,由“夫人”而“妃”以至“天后”“天上圣母”累封徽號長達64字,為其他諸神所未有,媽祖的香火從福建莆田遍播大江南北,以至世界各地,這一切都與古白湖順濟廟及今文峰天后宮的作用和影響有極大關系。
清建“三代祠”和“梳妝樓”等原建筑物現仍完整保存。占地200多平方米,坐東朝西,三代祠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抬梁穿斗結構,“升天樓”單檐歇山頂穿斗建筑?,F存宮內最為珍貴的是現供奉于宮中的南宋木雕媽祖神像(距今已800多年)。
文峰天后宮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發現和肯定,成為研究媽祖、傳播媽祖文化的重要廟宇。1994年和2005年二次往臺灣參展的媽祖文物均為文峰宮供奉的媽祖金身神像,這兩次赴臺巡展,為促進兩岸媽祖文化交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臺灣媽祖聯誼會兩次大型進香活動(2000年及2006年)每次來大陸,第一站必達文峰天后宮,當晚都駐蹕文峰宮,(第一次人數四千人,第二次人數七千余人)進香團以臺灣大甲鎮瀾宮、臺南大天后宮、新港奉天宮、臺北松山慈佑宮、北港朝天宮、西螺福興宮為主的四十多個媽祖宮廟。在城內步行街形成自古譙樓、文峰宮、鳳山寺為一體的旅游景點,文峰宮已被市政府定為媽祖文化的傳播地。每年接待鄉客、游客達幾萬人。
(三)鄉村古民居游。
拱辰辦事處東陽村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民居建筑群,自明初御史陳道潛于此定居始,漸形成群落,是莆田現存的科舉文化“活化石”, 村里曾先后出過數名進士。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就是當地科舉文化發達的歷史見證。為現存農村古建筑群的典型,從中可以體現明清時期鄉村人民的生活狀態。其代表性民居為御史第、德基祠、三房祠、瑞慶祠、慶星祠、通禮祠、陳必賴宅等。其中御史第現存建筑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坐東向西,由外大門磚埕、照墻、三進廳房和天井左右的廊屋組成。廳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保存有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正月立的陳儼庭訓石碑,落款“嘉靖丁亥正月恩齋儼題”。保存較好。
西天尾鎮的澄諸村俞氏民居、渭陽村古民居等俱保存較好。其中澄諸村俞氏民居敦敘堂為俞鉅于明成化二十年(1845)所建,俗稱“上大廳”。周瑛書匾。嘉靖年間(1522~1566)重建,近年重修。宅占地面積近1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原建筑有三進,現存前二進。懸山頂土木構架。其大廊石寬80厘米、厚18厘米、中間長6。54米、左右各長2。5米。保存較好。附近有明俞釗所建的園林池臺遺跡,存有朱熹、俞釗等宋、明名人書題的“耕云”、“釣月”、“金魚池”等碑碣。
澄諸村俞氏民居最樂堂俗稱“下大廳”。明正統年間(1436~1449)始建,嘉靖年間(1522~1566)重建,今依舊制重修,保持明代風格。堂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坐北向南?,F存二進二廳。兩廳均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減柱造木構架,懸山頂。保存較好。
渭陽村古民居圍莊義興黃氏大厝。位于西天尾鎮渭陽村尾厝自然村,又稱長埕三座厝,為明末入莆開基始祖黃宗成第七世孫黃裕昆所建。黃氏出身果農世家,經營桂元干和紅板糖土特產起家,三座厝始建于清道光間(1821-1850年),該厝坐東北朝西南,面向九華山,外墻直徑96米,進深42米,整座建筑占地4千7百平方米,主軸線為三大殿,一字排開的建筑其平面呈長方形,依山勢起伏,東高西低。三座厝共有上下大廳6個,大小房間98間,天井27個,不同風格的軒頭42間,還有院內用地板鋪成的磚埕3個,以及由6口小巧玲瓏的人畜飲用水井組成,整體布局合理,錯落有致,顯得寬大又不擁擠,整個平面空間和諧統一,長埕三座厝,在用料上頗為講究,其深檀柱都用了大料,尤其大小橫檀直梁的杉木直徑都不少于20公分,主廳的房屋為屋架結構,用料更為上乘。雖經百年煙熏日曬,風侵雨蝕,至今完好無損,且采用了雙橫梁支撐壁柱的結構方式,起到了以框架負重并達到防震的作用,稱得上是莆田民間建筑師的杰作,極有觀賞和實用價值,是研究古建筑的典型實物資料。也可到黃石鎮參觀清中、清后村的翁六桂祠、桂苑祠等古祠堂,大多分布集中且保存較好。
(四)自然生態風光游。
如新度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二大優勢相互交融,自然景觀有壺公山雄踞其境內,木蘭溪流經該域,疊翠的森林公園,成片的荔枝生態公園及本區最高大,最高產的宋代荔枝王。人文景觀有玉皇文化的發端地凌云殿、祥云殿古建筑;紀念筑陂治水,造福于民的錢四娘的香山宮,“開莆來學”初祖鄭露的墓及祠,建于宋元佑間的五府橋等旅游文化資源。讓人們可以游覽大好河山時領略荔城區的人文景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激發愛國熱情。
(五)媽祖信仰游??梢栽谖魈煳叉偟木拍磷骒袅私狻㈩I略媽祖先祖的歷史等。有關具體旅游資料可從當地文物保護單位部門提供。
二 、發展旅游可促進文物保護
文物古跡是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形象化標志,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相互協調,是一個地方旅游勝景構成的重要條件。開發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內涵深、經濟價值高的文化旅游品牌,可以推動旅游業的發展。而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又能進一步促進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一)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護
由于探古求知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跡可滿足這一需求,文物古跡遂成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動旅游事業的發展。旅游界人士認識到文物古跡在旅游中的這一重要作用后,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會注意保護文物,以便使其盡量完好地展現在旅游者面前,從而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
(二)發展旅游可以部分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
我國文物古跡眾多,而國家財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護的費用相對眾多的文物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許多文物因無經費來進行維修與保護而遭毀滅。發展旅游業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文物古跡既然可為旅游區帶來經濟效益,那么,該旅游區就應該從經濟收益中提出相當部分,用于區內的文物保護,無論對國家,還是對集體來說,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這個辦法應當是切實可行的。這樣,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搶救和保護。
(三)增強人們的文物意識,利于文物保護
旅游的發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跡直接面對旅游者,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可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文物的這些社會效益可使人們懂得文物的重要價值,認識到文物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意識,使全社會都重視文物保護工作。
三、搞好文物保護、推動旅游事業的發展
《文物保護法》第四條規定“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因此保護文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過程中加強保護,是我們應堅持的原則。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既可吸引游客,獲得經濟效益,又可通過旅游活動起到對人們的宣傳,教育作用,弘揚傳統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護,這樣,既保護了文物,發揮了文物的作用,又達到了發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業與旅游事業相互促進。
當然,旅游的發展,對文物保護有一定的負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將文物保護與發展旅游截然對立起來,任何極端的觀點和行為都是極為有害的。忽視負作用,對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護,又會損害旅游景觀,從而降低經濟效益。一味地夸大負作用,只保不用,既違背了我們保護文物的根本目的、又無視人民群眾的普遍心理和消費需求。正確的策略應是: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利用文物為旅游服務,采取各種政策和措施邊用邊保,盡量消除發展旅游對文物保護的負面影響,使文物事業與旅游事業的結合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要達到如此境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本轄區旅游事業的長遠規劃
各相關部門應認識到文物對發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在制定本地區旅游事業發展規劃時,應對旅游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有明確的規劃。
(二)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
如對級別較高的文物古跡應派專人負責,對旅游區內的文物古跡要經常或定期檢查,以指導旅游區內文物保護工作的進行。從旅游區的經濟收入中提出相當部分,專用于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等等。
(三)文物部門與旅游部門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應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關系。
(四)嚴防游客的有意破壞
在游客進入旅游區時或在游覽途中,應不斷地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對有破壞行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應采取法律、經濟等手段予以制裁。
參考文獻:
[1]連維良 充分利用偃師文化資源豐富優勢進一步搞好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2007年4月6日《洛陽日報》
[2]潘洪 論文物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科教文匯2007,6
曾銘俊,首屆中國木雕藝術大師、中華傳統工藝大師、中國臺灣藝術之家、中國木雕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上海寶玉石協會會員、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F任上海千吉品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臺灣巨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1953年出生于臺灣省雕刻之鄉苗栗縣,從小受到木雕藝術熏陶,耳濡目染,14歲即從事雕刻工作,先后師從臺灣多名藝術大師,得到前輩們的悉心指點,又經過自己多年努力鉆研領悟,深得木雕藝術精髓,慢慢在木雕、玉雕行業樹立起自己的風格,業內同行廣泛認可。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巡展,同時在大陸、臺灣被多家媒體爭相介紹、宣傳。作品更是在國內外各項大賽中屢屢獲獎,其中不少作品被工藝收藏家所收藏,如:大型木雕《靈山會》被臺灣佛光山星云大法師所建佛陀紀念館收藏;木雕《水月觀音》、《孔雀明王》被無錫靈山梵宮所收藏;彩繪《劍龍》被新加坡佛牙寺收藏,中國大陸的佛教圣地普陀山及九華山也均有收藏其作品等等,個人收藏更是不計其數。
同時,因佛教作為中華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曾先生也熱衷于佛教及其相關的慈善事業,在莆田南少林寺重建中,于1998年出資75萬元人民幣,建寺內佛像和金身;在國內外、東南亞許多寺廟中,都有曾先生捐贈的佛像。恰如一句老話—飲水思源。
目前,曾先生在上海、臺灣都擁有自己的企業,上海千吉品工藝品有限公司是曾大師于2000年創立,主營各宗派佛像造像、和田玉雕、沉香等高端藝術收藏品。產品主要銷往東南亞、日本、泰國、臺灣、香港等地。近年開展國內業務。公司主要以傳統手工藝制作為主,作品依其大小難易復雜程度之不同,耗時幾天至幾年不等。公司擁有完備的生產線以及作品展示區。在海內外的歷次工藝品博覽中,曾數度獲得金獎、銀獎。深圳文博會獲金獎、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金獎并收藏其四件作品、建黨90周年國家博物館展覽獲金獎等等。他在兢兢業業做好企業的同時,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使他們漸漸成為木雕、玉雕行業的中堅力量。已然耳順之年的曾先生表示,愿做一名木雕、玉雕行業的辛勤耕耘者,將中華傳統民間工藝不斷發揚、傳承、光大,是先生此生的唯一追求。正如曹孟德所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