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營經濟分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經濟政策;民營企業:借貸危機
當國際、國內共同回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走過的10年路程,以及所取得驕人成就而歡欣鼓舞的時候,人們怎么能夠忘記:“中國將對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在中國的外國企業和個人給予相同的待遇。”這是中國加入WTO時關于經濟政策方面對于國民待遇的承諾。“中國企業”,民營企業當然包含其中,理所當然地要享受國民待遇。但是,實際情況卻非如此。在過去的十年里,民營企業始終是在國企與外企的夾縫中頑強的生存、非常艱難地成長。10年里,凡遇到調整、緊縮政策和辦法出臺時,一有點什么風吹草動,首當其沖的注定是民營企業;凡遇到寬松、擴大、扶持政策和辦法實行時,又必然是國有企業的天堂,往往沒有民營企業的份兒,至于那些國有壟斷行業國企,更是優惠政策獨享,國家優質資源獨占,享受著超國民待遇!例如,自從2002年開始,中國汽車和房地產業飛速發展,導致經濟過熱,引起2004年政府開始調控,把正在步人重化工領域以及現代服務業領域的民營企業統統匯聚到了加工制造業,從而,直接導致了后來民營企業在金融危機中遭到巨大的損傷。2006年國資委出臺了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電信、能源等7大行業將由國有經濟控制。2008年,由美國發端的金融危機迅速擴至全球,中國為使增長投放4萬億元人民幣,房地產、汽車、鐵路等大型國企分享了這個大蛋糕,導致中國經濟面臨“硬著路”風險,為此,國家及時作出調整,緊縮銀根,壓縮信貸。民企因此竟因資金問題紛紛停業、倒閉,老板“跑路”,遭到空前巨大重創。實踐中,國家注意到了民營企業發展中的諸多政策瓶頸,于2005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經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民間資本可“非禁即入”。令人遺憾的是,隨后的5年,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遲遲未能出臺,政策雖好,但不能得到貫徹落實。2010年,國務院再次頒布鼓勵民間資本的被稱之謂“新非公36條”政策,又一年多過去了,相關實施細則仍在研究中,并且,一些已經出臺的辦法,比如設立中小企業融資機構等,也同樣沒有很好地落實執行。
剛剛過去的2011年,對于中國的民營企業來說,可謂艱難重重,從年初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到民間借貸危機的惡化,“跑路”的民營企業老板不斷出現。民營經濟形勢比2008年還嚴重。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嚴肅指出:當前民營經濟面臨的形勢比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戲謔時更為復雜嚴峻。
對于中國民營經濟而言,只要你政府給點陽光,它們就會異常燦爛;只要給予應有的國民待遇和一些必要的引導、鼓勵、扶持政策,并且,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文字中,得到貫徹落實,中國民營經濟一定會十分搶眼。雖然人世10年中,民營經濟未能充分享受國民待遇的陽光雨露,它們仍然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無以取代的獨特作用。全國工商聯《2011-2012年中國民營經濟分析報告》中表示,我國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已經超過900萬家,注冊資金總額近25萬億元;個體工商戶超過3600萬戶,注冊資金總額近1.5萬億元。內資民營經濟2011年1-10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14.2萬億元,占全國的58.9%;1-11月出口總額超過5700億美元,同比增長33.3%。占全國的1/3。截至2011年9月。全國私營企業提供新增就業崗位800多萬個,全國近70%的私營企業從事第三產業。民營企業為國民經濟提供了50%-60%的稅收,60%~70%的GDP,解決了85%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和90%以上的農村轉移就業。同時,民營企業為了在競爭中生存,都具有十分強烈的創新和創造意識,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群眾基礎。穩增長的重要保障,促使低端就業領域的中下層居民實際收入水平提高,真正成為內需消費的主導力量。而在穩定外需規模方面,因其極大靈活性,船小好調頭。能夠敏感地捕捉外需出現的新變動,做出快速供給反應也不需要太多的準備時間,這為改善外需過快下滑的局面、短期內保持外部需要有很大的互補性。毫不夸大地說,民企亂,則必會激起社會不穩定因素,社會的和諧穩定遭到重大沖擊。?而對于國家實施的惠民生、擴內需、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決策產生不可估量的嚴重影響,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對此,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政府已未雨綢繆,“十二五”規劃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國經濟未來保持可持續增長的保障。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和中央政府統一思想認識,步調一致,同心協力,真正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