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旅游生態學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生態學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生態學理論

    第1篇: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2002102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經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還是模糊。國際生態旅游學會提出生態旅游是游客有意識的到目的地旅游,實現了解當地文化、自然等知識,這種旅游活動除了盡可能維持當地生態系統、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對當地自然游憩環境負有責任之外,還肩負著使當地經濟繁榮、使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同時尊重并維護當地居民群體的傳統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這個定義在傳統定義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內容,而當地居民是旅游規劃中不可或缺的考慮對象,本文也采取此定義。

    1.2 生態旅游規劃

    生態旅游規劃作為旅游規劃的分支之一,以生態旅游資源為依托,運用旅游規劃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從整體出發對生態旅游活動空間進行合理布局,是生態旅游目的地進行旅游開發、建設的法律依據,是生態旅游區社會、經濟、環境效應和諧的指揮官。

    2 國內研究進展

    相比較國外,我國的生態旅游規規劃起步較晚,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興起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于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緊接著1995年與1996年分別在云南西雙版納和湖北武漢召開了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后又有1999年被國家旅游局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這時生態旅游正式成為了被廣泛倡導的一種旅游形式。

    2.1 生態旅游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生態旅游規劃具有協調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決定了生態旅游規劃必須以生態原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為指導思想,而規劃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旅游資源的保護,影響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規劃是否合理,決定了旅游業能否可持續發展。劉玉安(2006)以典型生態旅游區石河子為研究對象,認為實現當地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突出旅游特色、營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務環境、旅游宣傳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保護游客利益。

    2.2 生態旅游規劃原則、理論與方法研究

    旅游規劃中要遵循市場導向、資源依托、法律監督、宏微觀相結合等原則,生態旅游規劃除了要遵守這些一般原則外,還要充分考慮生態旅游本身的特點,遵循保護先行與適度開發原則、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原真性原則、各方利益共享原則、環境教育原則。國內學者對生態旅游規劃原則的研究大體差不多。康宏成(2010)對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也進行了總結,認為要遵循適度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護性原則、自然與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則、各方參與原則、服務設施生態化原則、環境教育原則。

    生態旅游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生態旅游規劃除了一般旅游規劃基本理論外還有眾多符合其自身發展規律的理論來指導,其中可持續發展理論、景觀生態學理論、生態倫理學理論、生態美學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是最為重要的。申利(2004)闡明景觀生態學是生態旅游規劃的主要理論之一,分析了在景觀生態學指導下旅游規劃的過程,肯定了規劃結合自然環境的旅游規劃的景觀生態學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科學技術方法被運用到生態旅游規劃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統)因具有強大的圖形數據采集、空間數據可視化和空間分析功能,為生態旅游規劃中提高工作效率與其科學性提供了理想的平臺,在生態旅游規劃中受到廣泛的應用。劉芳(2009)認為GIS的應用必將給生態旅游資源的調查評價、旅游市場分析、開發空間規劃以及當地環境保護監測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薛達元(2014)采用GIS對黔西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資源特征,規劃該州生態旅游發展方向和特色。

    2.3 生態旅游規劃實證研究

    生態旅游規劃的實證研究是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對自然保護區、鄉村旅游地區、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區的規劃研究方面。劉佳靜(2008)以福建萊溪巖風景名勝區為例,將生態旅游規劃與開發的相關理論和方法貫徹到風景游賞規劃的實踐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現狀,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面臨的管理體制不順、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遭到破壞、布局不平衡、缺少規劃等問題,并就宏觀層面國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對單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建設規劃的編制進行了探討。張念萍(2014)概述了鄉村生態旅游的幾個基本類型,并分析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鄉村生態旅游規劃設計內容和發展戰略。劉曉明等(2013)對新農村建設、農村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概念進行了闡述,對新農村生態旅游規劃的內容、原則作了歸納和總結,同時討論了新農村生態旅游規劃的要點。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有學者對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旅游規劃進行了研究,李吉來(2013)認為在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生態環境的建設很重要,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做到既尊重當地生態環境,又提高城市與鄉村生活品質。魏文波從文化與生態結合的視角出發,以生態學旅游理念為基礎,以民俗文化旅游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的概念。吳妍(2008)認為民族旅游規劃要充分體現民族性和現代性,要以保護為前提,在此前提下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同時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

    第2篇: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1.環境教育的涵義

    在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環境教育的概念才得到正式確認,并開始為世界各國所接受。有關環境教育的涵義歸納起來大約有“過程說”、“學科說”和“手段說”。三種學說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即通過教育的手段呼吁人類平等對待環境,喚醒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與對大自然的關懷,傳授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實踐技能,樹立科學合理的環境價值觀。

    2.閑暇環境教育的目的

    環境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人們將消極甚至被動的閑暇環境觀轉變為積極的,將盲目的閑暇環境活動轉變為有目的的,將無效的閑暇環境活動轉變為有效的。其最終目標就是由低層次環境意識提升為高層次環境意識,從被管理轉向自我管理,最終實現主動參與管理的環境意識。

    3.閑暇環境教育的對象

    閑暇環境教育的對象通常是指參與生態旅游活動的旅游者,這些旅游者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在眾多旅游者中,有極少數是嚴格意義上的專業的生態旅游者,他們對生態環境的認知比較全面專業,環境保護的主動意識較強。通過環境教育,能將一般生態旅游者轉化為具備主動環境意識的嚴格的生態旅游者,積極參與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之中,這個過程是漫長而富有意義的。

    4.閑暇環境教育內容的實施途徑

    離開了生態旅游的環境教育是枯燥單調的,所以閑暇環境教育內容要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通過精心設計的多種方式,從不同途徑來實施,包括自然觀察、講解式教育(指示牌、導游講解等)、體驗式教育等。

    二、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

    1.生態旅游的產生及其意義

    198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Ceballas-Laskurain率先提出了“生態旅游”這個概念,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進一步明確它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已不再是單純的在旅游過程中品賞美麗的自然景觀的活動,已經上升為一種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不再是人類對自然予取予奪的單向行為,而是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和諧相處。

    2.生態旅游的定義和內涵

    國內外對于生態旅游尚無一個統一的、權威性的定義。這些不同的定義基本上都指向以下四點:

    (1)生態旅游的載體是有特色的原始自然景區或者人類活動影響較少的自然保護區。

    (2)能為旅游者提供生態環境知識,體驗愉悅的活動。

    (3)能給當地社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并使之從中獲得收益。

    (4)在生態旅游開展過程中既有經濟效益,又能遵循自然規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小,生態資源可以持續發展的。究其實質就是追求旅游與環境、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和諧發展,有機統一。

    三、閑暇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耦合關系

    有關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關系,國外的學者們有不同的說法。Buckey認為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標準;Orams認為環境教育能有效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促進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有學者認為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的主要功能;也有學者提出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產品的本質特性;還有學者認為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的動機。總的來說,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閑暇環境教育可以提升生態旅游的品質與內涵;生態旅游反過來能促進閑暇環境教育目標的實現。JoyA.Palmer于2002年推出的“環境教育模式”。這個模式把環境教育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闡釋得相當清晰明了。在這個模式中,環境教育是“關于環境的教育”,人們在活動中獲得對環境的認知和技能;環境教育的途徑是通過生態旅游實現的,通過在生態環境中的旅游提升了人們自然觀和生態觀,繼而改變其行為方式;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發展。這個終極目標也是生態旅游的真正目的所在。

    四、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耦合的理論依據

    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耦合研究是一個多學科理論支撐的綜合應用科學,其中涉及的眾多理論可以分為兩大理論體系:一是戰略上的理論,如系統論、協同效應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二是應用理論,諸如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生態學、美學、景觀設計學、生態教育倫理學、符號學、傳播學等理論為其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1.關鍵性戰略理論

    (1)系統論

    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耦合,是在同一個大系統中兩個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根據系統論原理,這個大系統僅僅是社會體系、自然環境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從外部來講,要充分考慮到與其他平行系統的相互影響,不能孤立地運作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耦合戰略。

    (2)協同效應理論

    該理論又稱為“增效理論”,是建立在系統論基礎上的科學,其原理簡單概括為:1+1>2。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二者的關系可以視為同一個協同系統,二者的整體性運行,相互間協調配合,可以使兩者間的資源(知識、技能、物資、公共關系、品牌等)得以充分的發揮,能達到超過兩者單獨運行成果之和的效應。

    (3)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旅游的目標,也是評定標準和特征。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目標是實現人口、環境、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良性循環發展。在開展生態旅游過程中,要通過環境教育達到:對環境資源的破壞最小化、經濟效益和生態旅游對象的素質最大化,達到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2.關鍵性應用理論

    (1)教育學

    環境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的一個部分,有著其獨特的對象、載體和途徑。在閑暇環境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既要注重環境意識、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理念,又要注重環境知識和理論教育,形成相應的知識和理論體系。從而提高生態旅游中閑暇環境教育的整體質量,真正實現教育的各項功能。

    (2)生態學

    生態科學是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基石,生態旅游的動機也是生態學理論的學習,在生態旅游過程中欣賞生態景色,獲得愉悅體驗,這是淺層次目標;更高的層次是使旅游者在生態旅游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認識自然,體驗自然,獲取更多的生態學知識,成為一個合格的生態旅游者;最高層次則是通過對生態學理論的體驗和思考,達到對生態環境的深層認知,成為主動意義上的生態環境保護者。

    (3)美學、符號學、傳播學

    這些理論是為了實現環境教育的真正實施提供手段與方法的應用性理論,運用好這些理論可以更好地為旅游者提供清晰明了的生態環境知識,提高生態旅游的服務水平,為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良性互動提供科學的實施手段。

    五、結束語

    第3篇: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摘 要:文章對照產業生態學原理及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基本要求,發現旅游產業發展中的非生態化問題,引用生態足跡分析法對旅游產業的非生態化進行界定,并通過生態經濟學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對旅游產業的非生態化實施管理。

    關鍵詞: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研究

    在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眾旅游應運而生。為滿足旅游的大眾需求,資源逐漸的被大規模、掠奪式的開發利用,造成了經濟、社會、生態等許多負面影響。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社會的不良示范效應、使旅游產業帶來的經濟收入此消彼長,因此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然出路,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下,實現旅游產業的生態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手段和重要路徑。

    一、產業生態化研究概況

    (一)產業生態學

    國外把產業生態學定義為一門把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能量層遞消耗、多樣性等生態系統原理在產業系統中的應用,從而使產業系統、社會生產更有效率、具有可持續性的學科。

    國內對產業生態學的研究結合國外的理論與實踐,對產業生態學理論、方法的研究和實踐進行探索,主要涉及概念及內涵、內容與方法、產業生態系統的理論框架、產業共生模式和機理、實現產業生態化的途徑和方法、生態工業園區的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研究。

    (二)產業生態化概念

    國內對產業生態化的定義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厲無畏指出生態化是指產業依據自然生態的有機循環原理建立發展模式,將不同的工業企業、不同類別的產業之間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鏈的關系,從而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他指出產業生態化是保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經濟、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關鍵在于把產業活動納入到地球生態系統的大循環中,以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二、旅游產業生態化

    明慶忠等提出旅游產業生態系統組成及結構概念模型,即由旅游產業生態系統之內生系統、外生系統,共生系統等構成。

    李慶雷、明慶忠參照自然生態系統構建了旅游產業生態系統。

    三、旅游產業非生態化

    對照產業生態化的定義及特點,發現旅游產業發展中的非生態化問題,尋找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社會的不良示范效應等負面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產業非生態化

    陳晨在西北部地區產業結構非生態化問題及其危害研究中對產業非生態化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從單位產值能耗分析、單位產值廢物排放分析、單位產值水資源消耗分析、環境治理投資分析等這些指標的分析得出與產業生態化相反的結論,由此發現產業的非生態化問題。

    (二)旅游產業非生態化

    目前對于產業非生態化的研究尚處于空白。筆者對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現需要通過定量的監測與分析得出結論,以此與產業生態化的要求進行對照,如果結果相反則能發現存在著非生態化問題。在大量的實證定量研究基礎上,針對問題,實施管理使其協調發展。

    1、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界定

    對于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測度問題,引用生態足跡分析方法,對旅游產業的經濟發展、生態需求以及與環境影響的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ColinHunter,StefanGssling提出旅游生態足跡的概念,旅游生態足跡是生態足跡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與旅游活動有關的各種資源消耗和廢棄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產土地面積,即把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消耗的各種資源和廢棄物吸收用被人容易感知的面積觀念進行表述,這種面積是全球統一的、沒有區域特性的,具有直接的可比較性。根據測度對象和范圍的不同,旅游生態足跡可以從旅游產業生態足跡、單個行業生態足跡、旅游產品生態足跡、目的地旅游生態足跡、瞬時旅游生態足跡、旅游企業生態足跡等角度進行界定。

    2、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特征

    對照產業生態化理論,產業非生態化的特征主要有:人們在進行旅游產業活動的時候,僅僅關注了旅游產業的經濟增長值,而放任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損失,使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環境效益率低,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運行的平衡關系,從而使生態價值、社會價值與旅游產業活動的經濟價值呈現出反方向的變動,甚至使生態、社會貨幣價值損失大于旅游產業活動所創造的經濟貨幣增加值。

    (三)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管理對策

    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生態貨幣價值損失大于旅游產業活動所創造的經濟貨幣增加值。對其管理則要協調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使其趨于平衡。而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協調理論則來源于生態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在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上,采用信息論、控制論、協同論、系統動力學、價值分析法等來耦合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從而實現二者的可持續發展。

    小結:國內外對產業生態化的研究已趨于成熟,為旅游產業生態化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對于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提法很少。筆者對照旅游產業生態化的理論定性描述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特征及表現形式,并通過生態足跡分析法定量界定旅游產業的非生態化。生態經濟學的協調發展理論為旅游產業非生態化主要矛盾(即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不協調)的解決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通過建立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模型,使二者得到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厲無畏,王慧敏.產業發展的趨勢研判與理性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2.4,第6頁.

    [2]明慶忠,李慶雷,陳 英.旅游產業生態學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8.

    [3]李慶雷,明慶忠.旅游產業生態學發凡[J].學術探索,2008年8月.

    [4]陳 晨.西北部地區產業結構非生態化問題及其危害統計與信息論壇[J].2008年8月.

    第4篇: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1.大連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2.大連工業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摘 要:作為我國對外宣傳及交流重要手段之一的公示語在當前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信息傳遞作用,具有很強的社會功能。本文以生態翻譯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分析遼寧旅游景區公示語的具體譯例,探討在景區公示語翻譯過程中翻譯者應該以“三維”,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為指導原則,做出適應性選擇轉換,盡量減少因錯譯等造成的不良影響和損失,從而提高旅游翻譯質量,促進遼寧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 :公示語英譯;生態翻譯學;旅游景區;“三維”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4-0189-02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3BYY007)

    公示語是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顯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1]。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際工具,公示語既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又促進經濟繁榮和文化交流,在當今社會應用十分廣泛。作為旅游資源大省,遼寧旅游業在近年得到了長足發展,并已經成為本省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第三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對于遼寧旅游景區公示語的英譯而言,因為其服務群體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應該借鑒歐美國家功能類似的公示語及其文化價值觀等,使公示語更加簡潔明確。當前,遼寧旅游景區公示語等資料的翻譯,從整體狀況來看,翻譯質量未能盡如人意,具體表現在:翻譯不規范、誤譯、格式不統一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景區的形象和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生態翻譯學概述

    對于旅游景區公示語的翻譯研究,國內學者當前多從功能對等、翻譯原則及方法、語境適應論、目的論(skopos theory)等角度出發。在本文中,筆者以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的生態翻譯學(Eco- translatology)理論為指導原則,以遼寧旅游景區公示語為具體實例,嘗試從新的角度來詮釋遼寧旅游景區公示語的翻譯。

    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將英國學者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中的適應選擇學說,即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又名適者生存)引入其翻譯研究中,提出了以翻譯即適應及選擇為主題概念的翻譯適應選擇論,并將翻譯置于生態學視角范圍內思考探索,形成了生態翻譯學理論。胡庚申[2]指出,生態翻譯學是一門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理論,即從生態學視角研究翻譯理論,翻譯適應選擇論(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是該理論的根基。在翻譯適應選擇的主題概念下,翻譯被定義為:“翻譯者適應生態翻譯環境的選擇性活動,生態翻譯環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適應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根據生態翻譯學這一理論,翻譯的本質為“翻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性活動”;翻譯過程是“翻譯者適應與翻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翻譯原則為“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即“三維”的轉換過程”[3]。

    二、生態翻譯學對遼寧旅游景區公示語英譯的啟示

    作為一種不同語言、社會和文化乃至心理之間的交際形式,旅游景區公示語包含告示標牌、廣告宣傳標語、古跡楹聯詮釋及民俗風情解說等各方面內容,其主要功能是傳遞景區相應信息。而英譯的目的就是在幫助國外旅游者了解并欣賞中華美景的同時了解中華文化。源于胡庚申教授生態翻譯學理論的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即“三維”指導原則,可以讓我們在英譯遼寧旅游景區公示語的過程中做出適應性選擇轉換,減少因誤譯等因素造成的不良影響和損失。從這個角度來說,“三維”指導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旅游翻譯質量,從而更好地發揮旅游景區公示語作用。

    (一)“三維”轉換翻譯策略之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所謂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對原出語言層面上的適應性選擇,而不能只是簡單地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機械地用英文套換中文,對號入座。換而言之,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上進行的。

    漢英兩種語言思維方式不同,表達方式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旅游景區公示語的英譯時,譯者必須充分考慮所要翻譯內容呈現的整體生態環境,并在此基礎上恰當選擇詞匯并轉換語言形式。與英語公示語相比較,漢語公示語語言簡潔且多用祈使句,如“賓客止步”、“嚴禁喧嘩”等。英語公示語盡管也多用祈使句,但更多是使用陳述方式和物稱表達方法。筆者通過對省內部分旅游區的公示語英譯語比較分析發現,譯者對語言維的考慮不充分是造成部分公示語英譯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以大連阿爾濱游泳館為例:館內泳池旁“小心地滑”被翻譯為“Slip Carefully”,譯者在這里把漢語祈使句“小心地滑”機械地按照其字面意思翻譯成英語祈使句,但其不知道“Slip Carefully”的意思為“小心地滑倒”。如果譯者了解英語公示語多用物稱表達方法,就會相應地轉換語言形式,將其翻譯為“Caution: Wet Floor”(相應類似的機械對等翻譯的例子見表1)。

    因為源語(漢語)和目的語(英語)在語言形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加上對語言思維上考慮不充分,一些譯者在翻譯諸如“尊敬的客人,您好!”時,直接機械地翻譯成“Dear guests ,hello!”顯然是望文生義,沒有根據具體的語境進行適當的語言轉換,此語應翻譯為:“Dear guests ,welcome!”。又如:“大連東海公園三面環海,綠樹蔥蘢,景色迷人,是假日休閑的理想去處。”該句被翻譯為:“Dalian East Sea Park is surrounded by seas on three sides, crowded with various plants, it’s an ideal place for holidays.”該譯文包括兩個句子,但譯者卻未使用連詞或分號連接。在英語中,這種情況是不允許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英漢兩種語言句式結構不同造成的。因此,在翻譯時,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類似問題,要對句子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如:“Dalian East Sea Park is surrounded by seas on three sides, crowded with various plants; it’s an ideal place for holidays.”或“Dalian East Sea Park is surrounded by seas on three sides, crowded with various plants and it’s an ideal place for holidays.”又如:“棒棰島景區依山傍水,風景秀美,展現了紅瓦綠樹、碧水藍天的特色。”該文本的譯文為:“Combing the backdrop hills and the nearby sea, Bangchui Island Scenic Area vividly depicts the uniqueness of red tiles, green trees, blue lake and clear sky.”筆者建議改譯為:“With the ocean and the hill, Bangchui Island Scenic Area vividly depicts the uniqueness of red tiles, green trees, blue lake and clear sky. ”即,將漢語四字成語“依山傍水”用英語的with結構表達。

    (二)“三維”轉換翻譯策略之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注重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和解釋,關注源語語言文化和目標語語言文化在本質和內容上的差異,在進行源語語言轉換同時,適應目標語背后的整個文化系統[3]。德國著名翻譯學者,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諾德(Christiane Nord)曾說過:“Translating means comparing cultures.”基于此,在旅游景區的公示語英譯過程中,我們這些譯者要站在譯語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的高度來思考并關注源語(漢語)和譯語(英語)兩種文化在內容及性質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由于受本國文化的影響,在翻譯旅游景區公示語的過程中,有些譯者不自覺地按照其所熟悉的源語(漢語)文化去理解并翻譯目標語(英語)文化,進而造成文化錯譯。例如,在遼寧省內一些景區把“老人優先”等條款常被翻譯為“Old People First”,這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是非常忌諱的。歐美等國習慣用委婉語“Senior Citizens”來稱呼老年人。因此,“老人優先”應改譯為“Senior Citizens First”。

    (三)“三維”轉換翻譯策略之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不但要進行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而且還要關注源語的交際意圖是否可以在目標語得中得到體現[4]。翻譯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作為承建“翻譯橋梁”的譯者既要明白原作者的意圖又要理解接受者的可能反應及其原因。換而言之,譯者對于源語和目標語兩種語言及兩種語言文化間存在的差異都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掌握。只有這樣,譯者在翻譯旅游景區公示語時才可以透徹理解并接受目標語(英語)的思維方式及文化習慣等,才能達到交際目的。

    交際維在旅游景區公示語的翻譯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大,因此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翻譯景區中起呼吁及告知作用的公示語時,譯者要盡可能避免使用“冷”色調詞匯而代之以“暖”色調詞匯。例如在翻譯景區中常見的“禁止”類公示語時,使用語氣較緩和的“No”結構要遠勝于“Prohibit”結構,這是因為后者常給人傲慢、態度生硬甚至粗暴的感覺,讓目標語讀者心里不舒服。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筆者在本文中將“三維”,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分開舉例,是為了說明問題,而在實際中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的“三維”是互相聯系而非單獨產生作用的,即公示語的翻譯常常體現“三維”指導原則中的兩個乃至三個。

    三、結束語

    以胡庚申教授生態翻譯學理論中的“三維”(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為指導原則,筆者分析了目前遼寧旅游風景區公示語英譯中存在的不足并給出了相應的修改建議。筆者以為,規范地道的旅游景區公示語英譯對于提升我省旅游文化品位、營造和諧的旅游人文環境、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播中華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質量未能盡如人意,我們必須盡快予以糾正。

    參考文獻:

    〔1〕呂和發,單麗平.漢英公示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50-54.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16.

    〔3〕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1-5.

    第5篇: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論文摘要]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城郊景觀特點進行分析,重點突出景觀與行為的相容性分析,確定鄉村旅游景觀觀賞型和農產品開發利用型鄉村旅游產品為主導產品。

    一、引言

    鄉村旅游以鄉村旅游資源為中央吸引物,它符合生態學的基本要求,是能促進環境、社會、經濟調解發展的旅游產品,因此具有生態旅游產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現在對自然、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影響達到最小化原則。參照《綠色環球:國際生態旅游標準》確定鄉村旅游產品的生態化標準。一是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不造成環境危害。二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要保護旅游地的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鄉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風景。三是旅游產品在開發和經營階段都必須保持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觀生態學理論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觀尺度的景觀結構(空間格局)、景觀功能(生態學過程)和景觀動態,近年來這一概念已越來越廣泛地為旅游研究者所關注和采用。

    1.景觀結構理論與城郊旅游開發

    Forman和Godron認為,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不外有三種斑塊、廊道和基質。斑塊是指在外觀或性質上與周圍環境存:在差異,同時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區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農田、居民區等。廊道是指景觀中與相鄰環境不同,如林帶、狹長河流、道路交通線、峽谷等,對的線性或帶狀結構廊道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廊道的寬度、內容、形狀、連續性以及與周邊斑塊、基質的相互作用關系等。基質是指斑塊和廊帶所在的背景區域,也是景觀中分布最廣、連續性最大的背景結構,常見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農田基底等,數目多而面積小的斑塊使景區的景觀多樣性增大,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在城郊旅游開發與規劃中借用景觀生態學理論,斑塊代表的是城郊旅游產品,比如旅游景區(點)、非凡景觀、住宿設施、娛樂設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央區與城郊地區的連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區內部和旅游斑內部的交通線路或旅游線;基質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鄉村旅游景觀,由此形成一個由斑塊、廊道、基質構成的網絡結構。

    2.鄉村旅游景觀特征

    從景觀特征來看,鄉村旅游景觀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的復合體,由村落、農田、道路、溝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類似方式重復出現,當組合方式發展變化或出現了明顯不同的新的組成成分時就形成新景觀。鄉村旅游景觀作為基質,在通常情況下面積超過現存的任何其他景觀要素的總面積。當景觀的環境背景或干擾狀況發生顯著變化,作為景觀重要組成部分的基質也會產生相稱顯著的變化,甚至發生基質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環境和復雜的人際關系,生態旅游景觀的穩定性受人類活動的影響非凡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關設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會對景觀造成極大的影響和破壞。在規劃設計旅游產品時,要非凡注重運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將景觀要素進行合理組合,以保持景觀的可持續性實現功能優化。同時根據旅游景觀的異質性原理、多樣性原理、邊緣效應原理,針對城鄉交錯帶景區的特點,選取不同的景觀生態設計模式。

    三、鄉村景觀相容度分析

    確定了城郊景觀的格局再對景觀的相容度進行評價。鄉村景觀相容度評價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衡定。一是行為與景觀價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為與景觀價值的匹配特征表現在鄉村景觀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程度,及景觀滿足城鄉居民引致需求行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為對鄉村景觀的破壞性。相互沖突的行為導致鄉村景觀的質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觀生態破壞,自然生產性降低和景觀類型退化等結果。減少或杜絕這種行為對鄉村景觀的破壞性在鄉村規劃上具有的積極意義。三是行為對鄉村景觀的建造性。相容度較高的行為會促進景觀的建造。

    王云才將都市郊區開放空間景觀類型依照獨立景觀形態進行分類,并進行人類干擾行為的詳細劃分,建立相容性判定矩陣,以判定值為0、1、3、5、7、9代表景觀類型與行為類型之間的不相容、幾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較強和完全相容六個等級。根據對郊區行為與開放空間景觀價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較高的景觀行為的建造性意見。

    四、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類型

    本人認為城郊鄉村旅游產品中比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旅游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鄉村旅游景觀觀賞型

    旅游產品包括傳統觀光和人造鄉村旅游景觀旅游。傳統觀光鄉村旅游是以自然生產和環境為基礎,以自然生態系統為主體,以鄉村旅游資源和鄉村風情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主題,感觸和參與生態鄉村旅游包括生態鄉村旅游觀光、鄉村風情及務農旅游等,領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旅游形式。人造鄉村旅游景觀旅游的特點是以人工生態系統為主,人造景觀、景點較多,投資較大,面積有限,因此生產性能差,鄉村特征不明顯。高科技鄉村旅游觀光旅游是融觀光旅游、現代高科技農業旅游科研、生產于一體的高科技鄉村旅游資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導性和觀賞性強的特點。

    2.農產品開發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鄉村旅游下的各種農產品類型。旅游產品是旅游業和鄉村旅游生態系統有機結合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產出。在不違背生態規律的前提下,可根據旅游業的需要,優化選擇符合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滿足市場需求和游客需求及愛好的農作物種植和林、牧業、漁業的各種農產品。如利用租賃、教導農園形式開發的旅游產品。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市民,農園平時由農地提供者代管。種植糧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愛的農作物類型,栽種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樂趣,并以休閑體驗為主。同時使用的農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較強的教導意義。通過這種形式,可提高旅游產品的層次,保持游客有較高的回頭率。

    3.農村文化體驗型

    文化體驗旅游就是以鄉村特有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等為載體,開展民俗節慶體驗、節事活動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蘊,是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產業。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過游客的親身參與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務農體驗旅游是通過親身參加農事活動,真實體驗農村生活,盡享勞動、豐收后的喜悅,真正達到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綜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種功能于一體,利用農村或山區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鄉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獲得鄉村生活的體驗和享受淳樸的鄉野之趣。近郊環城市游憩帶的短線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有非常穩定的客源市場。應注重開發康體、休閑、娛樂項目,可依托森林風景資源開展“森林浴”活動。利用森林中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含量較高的氧氣、負離子、植物精氣等,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得以康復,從而恢復人體健康。可開展野餐、露營、漂流、水上活動、康體娛樂等,在旅游項目開發時利用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野生生物種類和適宜的康體氣候特點,多開發反映自然野趣和參與性強的旅游項目。

    五、結語

    鑒于城郊地區非凡而獨特的景觀條件和生態環境,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中運用景觀生態原理來構建合理的產品結構,不但要突出鄉村旅游和農事特色,更要突出鄉村旅游的生態效益,提供豐富的旅游產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娛樂項目和接待服務的傾向,保持鄉村旅游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制定科學的產品規劃,對旅游產品實施動態治理,促進當地生態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鸝:旅游體驗與景區開發模式[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龐振剛董波:上海城鄉交錯帶生態旅游開發戰略研究[J].旅游學刊,2009(2)

    第6篇: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繼翻譯研究的語言學轉向和文化轉向之后,近年來翻譯界悄然興起了一種比較新的理論——生態翻譯學理論,它是在翻譯學跨學科研究和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轉型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以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適應選擇論為基礎,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譯=適應+選擇”的理論范式,把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所謂翻譯生態環境是指“原文,源語和譯語所構成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人等互聯互動的整體”。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了生態翻譯學的概念,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進行綜觀整體性研究,它的特征之一是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同時以“生態學”和“翻譯學”為理論基礎,是具有跨學科特征的交叉研究。他提出“翻譯過程是一個適應選擇的過程,譯作需符合其所在的生態環境,即語言本身,語言的文化背景及交際的需要如目的語讀者的需求和翻譯任務發出者的要求”,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將翻譯方法簡單概括為三維轉換,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其原則為“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譯評標準為最佳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生態翻譯學是從全新的視角對當代翻譯學理論進行研究,為翻譯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其理論和應用也越來越受到翻譯學界的重視。

    二、生態翻譯學指導下的黑龍江民俗文化翻譯

    (一)黑龍江民俗文化翻譯的語言維適應性轉換

    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進行轉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層次上進行的。翻譯工作者在進行民俗文化翻譯的過程中,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形式,所以他們首先要做生態環境的適應者,在充分考慮翻譯的整體生態環境后。再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對譯出與翻譯生態環境相適應的選擇。從而對譯文進行轉換。例如:原文: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是獨具特色的冰雪旅游文化盛會。園區位于松花江北岸,是集冰雪動漫、冰雪演出、冰上雜技、冰雕展覽等項目為一體,將科技、藝術和文化完美融合的大型冰雪樂園。從20O0年起,已逐漸形成了南有三亞、北有哈爾濱的中國旅游新格局。譯文:HarbinIceandSnowWorldisauniqueicenadsnowtouristfestivalmce~ing.TheparkislocatedonthenorthshoreofSonghuaRiver,andisasetoficeandsnowanima-iton,iceandsnowperformance,iceacrobaitcs,nadcsulptuerexhibition,nadisaeprfectfusionofscience,artnadculture.Sinec2000,thenewtouristsituaitonhasbeengraduallyformedthatthereisSanyain8ouhter/lChinanadHarbininnorthernChlna.

    (二)黑龍江民俗翻譯的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翻譯不僅是不同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行為,更是一種極為復雜的文化轉換模式。由于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著語言思維、表達方式、民俗、美學、心理學等諸方面的差異,就使得在一種文化里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傳播到另一種文化時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去解釋。這種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側重于關注黑龍江民俗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因此,譯者在翻譯黑龍江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保留原語中的文化傳統和最大限度地再現原語文化,使讀者體會到原汁原味的文化差異和異域特色,實現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原文:“大秧歌源于2OO多年前的中國北方農村,是漢族傳統民間民俗舞蹈。9o年代成為一種群眾性自娛自樂的健身活動。”譯文:“Yan~oDanec,origiantingfromhteruralareainnorthernCihna200yearsago。VnagkoisatraditionalfolkdancepopulartllHnanaitonality.”。Y咄”是我們特有的文化娛樂運動,在我們境內游客的生態環境中耳熟能詳,但對于一些外國游客和讀者而言卻深感晦澀難懂,為了避免他們對此產生歪曲和誤解,我們使用了。YangkoDnace”使他們既了解了秧歌是一種民間民俗舞蹈,又可以突出黑龍江民俗文化的特殊性,豐富和發展目的語文化,擴大外國游客和讀者的文化視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實現文化維的適應與選擇。

    (三)黑龍江民俗文化翻譯的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在黑龍江民俗翻譯中的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中,譯者除了要考慮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換,即考慮原文、原語、譯文、譯語的不同語言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和文化背景,還要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層面上,關注原文定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實現了其信息功能、表達功能和呼喚功能。原文:“哈爾濱在20世紀初就已經生產啤酒,哈爾濱130啤酒廠已有百年歷史。主要品牌是‘哈爾濱’和‘新三星’。”譯文:“BeerDrinkignHarbinbegantoproduecbeerathtebeginnignofhte20century.Themainbeerbrandsare‘Harbin’nad‘ThreesttLr~8’.”啤酒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成為哈爾濱人們信息溝通、社會交往以及商品流通的橋梁。哈爾濱人喝啤酒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在這里當某人邀請別人去喝啤酒或被邀請去喝啤酒的時候,就意味著雙方交際的開始。“Harbin”and“Three8tal~”是哈爾濱特有的啤酒品牌,這種譯法巧妙地保留了原語的發音,簡單直觀但深人人心,保留了原句中的文化差異和異域特色,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表達尊重了原意,突出了哈爾濱特有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并能夠擴大游客對未知事物的文化視野,加深游客對該品牌的記憶,同時增加了哈爾濱啤酒的廣告效應,起到一個宣傳、呼吁的作用。

    三、結語

    第7篇: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項目庫;案例主導型教學;和諧生態旅游

    一、現狀與背景分析

    在19世紀40年代世界旅游業開創初期,由于其行業規模、游客數量遠不如今天這樣龐大,故旅游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并不突出。二戰結束后,隨著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增長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世界旅游業發展很快,甚至成為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旅游業對生態的破壞、對環境的污染也日趨嚴重。從我國目前狀況來看,許多旅游區或風景名勝區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令人擔憂。為了解決旅游業給環境帶來的問題和加強旅游環境問題的研究,生態旅游顯得日益重要。

    作為一個新興的領域,生態旅游和旅游生態學盡管在研究中已取得了不少階段性的成果,但在理論上仍處于不成熟階段,實踐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完善和提高。從生態旅游的本質上來說,它與傳統旅游活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旅游管理和開發中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對游客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

    作為桂林工學院旅游學院森林休閑與游憩專業的主干課程,“生態旅游”課程介紹生態旅游活動及開發的歷史、概念、原則、市場營銷和規劃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中外主要的生態旅游熱點地區資源特點和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的概況,運用地理學和生態學的思想方法,從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旅游業,宣傳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以此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并為城鄉經濟建設和旅游事業管理服務。

    以往生態旅游專業的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很好地融會貫通。我院從2004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以來,在生態旅游教學上不斷改革和探索,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使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更易于消化和吸收,取得了較明顯的教學效果。

    二、案例型教學的主要特點和效果

    案例型教學在于突出教學內容的更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完成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變革,全方位地對生態旅游教學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為目的。

    (一)案例型教學的主要特點

    1.鮮明的目的性。案例型教學通過獨特但又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再現與角色體驗,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而又嚴密的邏輯思維方法和工作體系。

    2.啟發性。案例型教學透過眾多看似互不相關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去觀察、分析、體驗,從而形成自己的概念。

    3.客觀性。案例型教學可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擾下對真實素材進行客觀分析與評價,其結果客觀。

    4.實踐性。相比其他的教學方式,案例型教學真正實現從理論向實際的轉化,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5.綜合性。案例型教學突破原有的知識范圍,拓寬知識領域,從角色的扮演中學會綜合運用更多的知識和更加靈活的技巧來處理各種各樣的案例問題。

    (二)案例型教學的效果

    1.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得到提高。采用案例教學法可調動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而使教學活動始終處于活躍進取的狀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2.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采用案例教學法對學生的要求更嚴格,學生將應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對教學案例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并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有新的開拓,通過閱讀、調查和分析,進行一系列積極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這些將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3.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增加。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與學員的關系是“師生互補,教學相輔”。學員積極參與,在閱讀、分析案例和課堂討論等環節中發揮主體作用,而教師在整個案例教學中則始終起著“導演”的作用。既要選擇好的“劇本”,即符合教學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課堂討論中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讓每一個學員得到充分的發揮,獲得最大的收效。

    三、服務于案例型教學的生態旅游項目庫建設

    (一)生態旅游項目庫建設的內容和解決的問題

    1.生態旅游項目庫建設的內容。生態旅游項目庫建設和案例主導型教學以目前的旅游學理論為基礎,歸納和整理環境科學領域的新進展、新理論、新突破及典型研究案例,將其中已經較為成熟和被大家廣為認可的研究成果與生態旅游進行融合,對生態旅游的研究和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對生態旅游理論進行完善,并嘗試進行理論的創新性研究。具體建設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針對一定范圍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現狀調查和綜合評估;(2)研究生態旅游經濟活動中開發商、當地居民和游客等多方利益主體的利益協調;(3)歸納和總結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思路和模式或范例;(4)開展生態旅游區規劃、管理和預測的研究。在生態旅游教改研究中,突出實踐教學的內容,在研究中把區域經濟學和景觀生態學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作為實驗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轉貼于

    2.生態旅游項目庫擬解決的問題。(1)嘗試解決生態旅游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弊端,進一步提高旅游學科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綜合素質;(2)對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主要是通過生態旅游多媒體課件的研究和建設來完成。(3)生態旅游規劃案例整合。依據旅游系統規劃思想,對由客源市場子系統、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子系統、出游子系統和支持子系統四個子系統所組成的有機整體進行整合。1)從規劃空間范圍收集和整理國際級、國家級、區域級、省市級、地方級、風景區(點)、社區級等不同空間尺度的生態旅游規劃案例庫。2)對生態旅游規劃案例,按規劃對象歸類,建立旅游業規劃、旅游城市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鄉村生態旅游規劃等生態旅游規劃案例子庫。3)進一步對生態旅游規劃案例,按規劃包含內容,建立旅游市場規劃、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旅游路線規劃、旅游商品規劃、旅游土地利用規劃、旅游保障規劃(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旅游配套設施規劃、旅游項目融資規劃、旅游人才培訓規劃、旅游安全風險規劃)等旅游業各組成環節的規劃的旅游專項規劃案例庫。

    (二)生態旅游教學過程中的案例選擇

    案例是為了增強教學效果而設置的線索、背景,案例選擇是否恰當是案例主導型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即不僅要選擇恰當、典型的案例,而且還要使其具有一定的通俗性、簡潔性和綜合性。要通過案例選取將深奧的理論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便于學生從案例中準確地理解教材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案例要力求簡潔,要將主要時間用在講授理論和學員思考、討論上,不能把整堂課變成故事會,避免沖淡授課的重點。選擇案例還應考慮綜合性,即案例不能僅局限于某個知識點,要有多個知識點的滲透,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判斷與分析能力,形成較開闊的思維;同時,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細致思考的意識(如表1所示)。

    四、結語

    將生態旅游項目庫建設應用于案例主導型教學模式是優化教學質量、緩解學校教學理論性和社會工作實踐性之間矛盾的主要途徑。通過項目庫建設,使生態旅游規劃中涉及的基本元素和素材不斷豐富和系統化,極大地方便森林休閑與游憩專業的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和野外實習,服務于具體旅游項目的實操規劃,把“生態旅游”改造成具有一定數量科學前緣動態案例的實踐性、理論性并重的課程。 參考文獻

    [1]盧云亭.生態旅游學(修訂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楊桂華(澳),等譯.生態旅游(澳大利亞版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楊桂華(澳),等譯.生態旅游規劃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楊桂華(澳),等.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普林斯頓出版公司聯合出版,2000.

    [5]世界旅游組織.國家和區域旅游規劃方法與實例分析[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第8篇: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 旅游英語 翻譯策略

    一、前言

    目前我國已是世界旅游大國,出境游的旅客逐年增多,來我國旅游的國外游客也呈增長趨勢,旅游業的飛速發展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這對旅游行業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旅游英語的翻譯顯得越來越重要。很多游客在旅游觀光的同時,還需要了解景點的地域歷史、文化背景,同時,好的翻譯可以更加吸引游客,向國外游客傳播中國文化,帶動中國旅游業的發展,運用生態學翻譯旅游資料顯得越來越重要。當前很多旅游翻譯都不夠精準,在翻譯中存在很多病句,甚至翻譯錯誤,這樣則會給很多游客帶來一定的誤解,不能夠很好地吸引游客。在生態翻譯學下采取一定的翻譯方法,提高當前旅游英語的翻譯質量勢在必行。

    二、生態翻譯學的釋義

    生態翻譯學是從原文內在的生態結構出發來對翻譯作品進行選擇,在翻譯中帶有另一種語言的特色,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開于2009年,以翻譯生態、文本生態和翻譯群路生態作為研究對象。生態翻譯學的發生和發展,既有全球因素,又有中國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內部因素;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人為因素。生態翻譯學在21世紀之初被提出并不斷發展,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其三個立論基礎是其客觀性、存在性和可持續性,翻譯原則是多維度的選擇,最能反映旅游翻譯生態環境的是語言、交際、文化三要素。用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方法適應性的選擇轉換,對于旅游英語的翻譯起著重要作用。

    三、用三維轉換方法進行旅游英語翻譯

    生態翻譯學的翻譯方法為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之間,適應性的進行相互轉化,具體翻譯策略上則是,相應的在旅游翻譯中加入英語文化,同時保留漢語文化精髓,合理的將其表達出來給游客講解,吸引游客。

    1.語言維的轉換。語言維的轉換就是,翻譯者在進行旅游翻譯時,要充分結合英語的語言生態,英語旅游文本多是對于景物的靜態描述,漢語旅游則多是對于景物的動態描述和觀后感受,英文對于表達時的時態和語態的變化使用比較詳細,所以翻譯者在進行翻譯時,要注意把握兩種語言的屬性,將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相結合,相互轉換,做出適合的翻譯。在景點介紹時,英語翻譯不同于漢語翻譯的押韻、對仗,英語比較簡潔、直觀,所以在翻譯時,要進行相互調整一下,同時注意兩種語言的平衡性。

    例:Night Thoughts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翻譯: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翻譯中比較對稱,譯文朗朗上口,比較具有詩情畫意。

    2.交際維的轉換。交際維的轉換就是,翻譯者在進行旅游翻譯時,要注意原語言的交際意圖是否能在翻譯中體現。在用英語給游客介紹景點的時候,要注意表達的側重點,讓游客能夠很好理解翻譯,并能夠讓游客在英語翻譯中感受到漢語的文化氣息,對于不起交際作用的翻譯,可以直接忽略掉,言簡意賅,語言流暢,更好的與游客之間進行交流。景點名稱一般都有專用的英文名字和國際通用的名字,在進行翻譯時,一般使用通用名字進行直譯,比如:the Great Wall(萬里長城)、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學),不過也有很多景點直接進行音譯,比如:Hawaii(夏威夷)、Hollywood(好萊塢),這些音譯逐步為游客所熟悉。在旅游中也有很多專業用語和混合式用語,如:go vacationing度假,one-day tour一日游,boarding pass登機證。

    例:Between the three famous towers, only Yueyang tower is the original building of Qing Dynasty.

    翻譯: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是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旅游、建筑諸價值于一身的古建筑精品。

    例中原文對于岳陽樓的翻譯十分直觀,游客可以在簡潔的介紹中了解到這一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

    3.文化維的轉換。翻譯者在對景點進行英語介紹時,要注意漢語言文化內涵和英語文化內涵的相互轉換與結合,英語旅游翻譯中,一般要對景點進行直觀的表達,客觀具體,而漢語則比較注重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在實際翻譯中,翻譯者要將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建筑風格直觀準確的向外國游客講解,所以翻譯者要注意在翻譯時文化維的轉換角度。

    四、結論

    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發展好旅游業,能夠迅速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其翻譯的準確度與表達的合理性,影響著兩國的國際交往。使用生態學下的三維轉換法進行對旅游英語翻譯,可以有效提高翻譯者的翻譯水平,能夠很好的吸引國外游客。

    參考文獻:

    第9篇:旅游生態學理論范文

        [論文摘要]丹霞地貌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對它的開發與利用應以保護旅游區自然資源為前提。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指導旅游區進行生態建設是實現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景觀結構的構成要素,并從景觀生態設計和景觀生態調控兩方面探討了如何對旅游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管理,以達到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

    丹霞地貌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據統計,全國共有600多處丹霞地貌,以長江以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發育最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現出瑰麗奇特的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丹霞地貌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風景旅游區。但是,在開發過程中卻常常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景觀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導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為了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保護景觀的特色和質量,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針對丹霞地貌風景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調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觀生態學與景觀結構

    景觀生態學是現代地理和生態學相結合的產物,是一門連接自然科學和人類學的交叉性學科,屬于宏觀尺度空間研究范疇[1]。它注重景觀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強調生態整體性和空間異質性,通過對旅游區的景觀結構、功能和演化過程的研究,從而實現對景觀的優化利用與管理。

    描述景觀空間結構的基本要素有斑塊、廊道、基質和緣[2-3]。斑塊是景觀中與周圍在外貌和性質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內部均勻性的空間單元,在旅游區內是指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地域和服務網點;廊道是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旅游區內的廊道主要表現為河流、林帶、交通線及其兩側的帶狀樹木、草地;基質是景觀中分布最廣、連續性最大的景觀背景結構,對應于旅游區內的自然地理環境;緣則是指旅游區的外圍保護帶或旅游斑的外圍環境,作為緩沖區,可避免自然環境與周圍社會環境直接接觸,有利于旅游區的生態保護。

    二、丹霞地貌景觀生態設計

    丹霞地貌風景區以自然旅游資源為主體,不僅具有觀賞的功能,還具有維持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恢復乃至無法恢復,無論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還是旅游業來說,這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因此,對風景區進行設計與開發,應從生態學角度出發,以保護、優化風景區內自然生態環境,保證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最終目標。

    (一)景觀的結構設計

    1.斑塊的設計。景觀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區生態環境狀況的關鍵。在自然風景區內,按照景觀生態學理論,在斑塊設計方面應以大型植被斑塊作為主要考慮對象,同時需要一定數量分散的小型斑塊作為補充。就丹霞地貌風景區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觀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構成了旅游區重要的旅游資源。因此,為保護旅游景點的整體性,應以巨型的旅游斑為主要考慮對象。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景點與周圍環境組成旅游斑,斑塊的構成大體上是有一個近圓的核心區,彎曲邊界和有利于物種傳播的邊緣指狀突出。對于斑內脆弱的核心區,為避免破壞地質結構,應禁止游客進入,可以考慮建立遠距離觀景平臺,配置觀景設施,為游客提供遠距離觀景服務。紅色巖系膠結和固結程度較差,巖石硬度小,易受風化侵蝕,因此在旅游斑內嚴禁砍伐樹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鑿和雕刻。旅游區內自然植被斑塊對于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型的植被斑塊可以起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塊既可作為動物臨時棲息地和避難場所,有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又可增加景觀異質性,擴散干擾風險,因此要注意保留、保護,加強實時監測,及時養護管理。作為游客休憩、消費為主的小型人為斑塊,則要注意遠離巨型旅游斑塊,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設計。在旅游區內,廊道的構成主要是引導游客活動的旅游線路。丹霞地貌風景區內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線路引導功能外,還是聯系斑與斑、斑與種源之間的紐帶,因此,廊道的設計必須從多方面考慮,總的思路是保護、保持原有地形,其寬度、長度和位置的設計應根據山體實際情況而定,綜合估計其利弊。根據丹霞地貌風景區獨特的地質條件,廊道的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1)為了保護地形,同時也為了控制游客數量,景區內應以步行道為主,不宜建造盤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區內不同斑塊之間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塊植被結構的相似性,以保證斑塊之間的連通性,滿足內部種在斑塊間運動的需要,保護景觀整體的生態功能;(3)在線路選擇時,最好利用現有自然通道,同時避開生態脆弱區;(4)在道路施工時,盡量利用自然的無污染的材料,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對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帶、河流等,既是景觀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時本身也具有娛樂價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護與管理,避免人為破壞。

    3.基質和緣的設計。基質是景觀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景觀的性質,對景觀的動態起主導作用。從生態學角度看,保持旅游區內基質的穩定性對于實現景區內生態系統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生態規劃角度看,對基質的全面調查與研究也是對旅游區進行功能分區、優化景觀格局的基礎。由于丹霞地貌多發育在氣候濕潤地區,流水對其影響極大,因此在開發時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從景觀上來講要注意山水結合,突出“山體為主,水體映襯”,體現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區外圍要規劃一定寬度的緩沖區。一方面,作為交通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購物區,滿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將游覽以外的活動集中在緩沖區,可減輕旅游區內部環境壓力,保護生態環境的穩定性。

    (二)優化景觀格局

    景觀格局是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數目以及空間分布與配置。景觀生態學強調空間格局對過程的影響,通過優化景觀格局來改善景觀的功能、調整能流物流的輸入輸出,從時空尺度上來耦合生態與社會過程之間的聯系,管理景觀資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被認為是生態學意義上最優化的景觀格局(forman,1995)。依此為規劃目標,注重風景區內質地粗細結合,大小斑塊互為補充,斑、廊和緣的合理布局,最終實現土地利用的合理分類。如在廊道之間或沒有廊道的地方加設一行小的斑塊以增加調景觀連接度;在細質地的景觀局部設置小型植被斑塊和廊道;設置邊界過度帶,作為服務區,為游客提供休憩機會等。目的是使景觀要素之間達到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在優化景觀格局的同時還豐富了視覺空間,最終形成以地貌景觀為依托,并融合當地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景區整體風格。

    三、丹霞地貌景觀生態調控

    (一)景觀生態管理

    在生態系統進行動態監控和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旅游區進行管理,力求使系統結構合理,功能協調,促進系統內的互利共生與良性循環。這包括對景觀、基礎設施和人員的管理等幾個方面。

    為了保護丹霞地貌風景旅游區內的天然風貌,保證視覺景觀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除了歷史遺留的文物古跡、樓臺廟宇外,在景區內應避免建造新的人工建筑物,必要的基礎設施要嚴格限制其規模和數量,設施的造型,色彩、質地等也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能破壞景觀視覺美感。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而遭到破壞的景點和基礎設施,需要及時修繕或替換,確保基礎設施的正常發揮。

    加強游客管理,正確引導游客的旅游行為,一是通過計算景區環境容量來確定游客數量,防止因游客數量過多加重環境壓力;二是通過廣泛的宣傳,普及環保知識,增強游客的環保意識,提高游客保護自然地貌的自覺性;三是通過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來約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為(如攀爬、刻畫等)。

    對于旅游區工作人員,要進行集中培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與服務水平,加強與旅游者的溝通。實踐證明,只有游客與管理人員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業的良性發展。

    (二)景觀生態監測

    景觀生態監測的任務是不斷監視景區內生態系統的狀況,確定其改變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類活動對這些變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準確的制定出相應對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高新技術在景觀生態學的應用,景觀生態監測的水平不斷得到提高[4]。

    1.3s系統的應用

    3s系統是對gis、gps和rs的總稱。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關聯,在解決問題的功能上各自存在優點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實現各種技術的綜合,才能完全實現監測地表變化的功能,在資源、環境調查和區域管理中發揮巨大作用。隨著景觀生態規劃、研究尺度的擴展,3s技術逐漸成為景觀規劃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該項技術已被應用于旅游區位置的確定,生物資源調查,地貌監測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區域,氣候濕熱,風化強烈,加之其特殊的巖性特征,對于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因此,利用3s技術對丹霞風景區內的地形地貌實施監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間明晰化模型

    ledess 模型[4](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support system)原意為景觀生態決策與評價支持系統。其主要功能是幫助決策者對景觀中自然環境部分進行管理和規劃,盡量減少未來出現的非確定因子,分析不同的決策方案對植物和動物種群造成的生態后果。將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風景區,用來模擬植被演替過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評估物種生境適宜性,計算潛在生物斑塊間的景觀連接度,將對景區的規劃、建設和保護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我國對3s系統或ledess模型的研究與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還要進一步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善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快對這方面的研究,盡快應用于實踐,為實施有效的生態保護和恢復行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許慧、王家驥,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應用[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3

    [2]李敏,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景觀規劃研究以目平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例[j] 旅游學刊 2002(5)62-6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成人毛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午夜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成人在线色视频|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成人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