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環境認識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維吾爾人;生態意識;環境倫理
所謂生態環境意識是人類對自己所生存的生活和活動環境的自覺保護及使其美化的意識,即人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適應和追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維吾爾人是生活在中亞和新疆這個干旱地區塔里木——吐魯番盆地上的綠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自古以來,從追逐水草、土地和環境的游牧階段逐漸地進入了穩定居住的農業——園藝經濟階段。該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適應自己生存條件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意識。維吾爾族的傳統的生態環境意識在他們在原始時代的崇拜自然和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基礎上形成并逐漸發展,與他們原始時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密切相關,在他們的生活實踐過程中深深地生根發芽,并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展,同時它在他們的生命意識、民間文化、道德觀念和日常生活習俗中生動地表現出來。
維吾爾人從遠古時代起就認為客觀世界和生命由水、空氣(風)、土地、火等四個因素構成的,并且對這些客觀物質對人類生命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依賴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結果他們不僅把自己關于客觀世界和生態環境方面的科學和人文性的觀念,在自己創造出來的語言、文學、生活習慣道德和審美觀點上具體地再現出來.而且把這種傳統意識代代相傳;與此同時把生存環境看作是對生命產生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性影響的重要因素,對其時刻予以維護。
一、維吾爾人對綠色植被的關愛意識
維吾爾人自古以來,在廣闊的田野中自由生活。他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過程中,認識到作為自然界的資源的森林和植物不僅給人類提供物質能源和生活資料,還認識到它們在生態環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森林和苔蘚看成生命的重要標記之一。維吾爾人的這種環境意識在他們的古代文學藝術遺產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比如在英雄史詩《烏古斯汗的傳說》中,敘述了作品的主人公烏古斯可汗某一天在一個神秘的湖中的一棵樹孔中看見了神性美女,并娶她為妻的情節,其中森林風景的描述特別值得一提。《牟羽可汗的傳說》敘述了蓋世英雄布谷出生于非常神秘的兩棵樹之間的土丘和他長大后與他的同胞弟兄們向這兩棵樹頂禮膜拜的情節。維吾爾人對樹木和苔蘚植物的愛護,甚至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觀念,在后來的農業和園藝經濟階段中表現突出。在維吾爾人的古代族源和圖騰神話中,存在著有關崇拜樹木的神話。如回鶻可汗被認為是從神樹誕生的。據(元)募集<道園學古錄》卷二十四《赤都護高昌王世勛碑》記載,多桑<蒙古史》(伊朗)志費尼所著<世界征服者史》引證:維吾爾人祖先居住的土拉河與色楞格河交匯的地方,并排長著兩顆大樹。一天,樹中冒出一個土丘,一道亮光從天而降,照在土丘上。從此,土丘慢慢長大了。維吾爾人懷著敬畏虔誠的心情走進時,聽到一種象唱歌一樣美妙悅耳的聲音,而且總有一道天光照射在土丘周圍。后來,土丘裂開了,中間有5個帳篷似的內室,每間室內都坐著一個孩子。部落首領們以為他們是神,都來頂禮膜拜:當風吹拂到孩子身上,他們變得強壯起來開始走動。終于,他們走出了石室,被交給乳母照管,同時,人們舉行種種崇拜的典禮。他們斷了奶,能夠說話,馬上就詢問他們的父母,人們把這兩棵樹指給他們看,他們走進樹中像孝子對待父母一樣跪拜,對生長這兩棵樹的土地,也表示恭敬和尊敬。這時,兩顆樹突然出聲:“品德高貴的孩子們,常來此走動,克盡為子道。愿你們長命百歲,名垂千古!”
高昌汗國時期古維吾爾語詩歌中對樹木和綠色環境的描述也十分突出。維吾爾人對綠色環境的愛護,甚至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觀念,在后來的農業和園藝階段表現得更為明顯。如:為了改良自己耕種的沙灘地和鹽堿地并減少污染土地的物質,維吾爾族農民習慣于村莊和田堤上栽種胡楊、紅柳、梧桐、垂柳、沙棗等樹木。他們通過實踐認識到這種樹木有改良土壤.分解土壤中的各種有害物質并減少其危害等作用。
歷史上生活于典型的內陸地區的維吾爾人在古代時用柏樹、香樹、駱駝蓬等樹木點火或者點香,利用其香味給人治病或者表示對諸神的崇拜。這方面的一部分內容除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有詳盡的表現外,在維吾爾民間故事中也有所呈示。上個世紀8o年代我國考古學家們從新疆孔雀河一帶挖掘出的“具有4千年歷史古尸《樓蘭美女》旁曾發現一捆麻黃和其他東西”,這說明古代維吾爾人的先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認識到一些樹木和植物具有凈化環境和殺滅病菌的作用,因此把其看成是神圣樹木并已知道多方面使用這些樹木和植物的方法。由于維吾爾人歷史上靠農業園藝業和畜牧業生活,他們便自覺地認識到樹木和植物具有防風治沙,美化、凈化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他們養成在村莊和路邊植樹造林的習慣。他們無論在何處建房居住,都要在住房庭院內修造果園,種植葡萄瓜菜大搞綠化,還在農田周邊種植桑、沙棗等果樹,他們把這一作法看成是行善積德。維吾爾族聚居的南疆地區,各地人們特別重視果木園甚至有些鄉村的名稱也與果園有關系。例如:多來提巴格(幸福之園)、夏馬力巴格(空氣好的園地)、比依稀巴格(象天堂一樣的園地)等。另外,維吾爾人的美化自然環境和綠化意識還突出表現在他們的傳統服裝和住房裝修習慣上。如:維吾爾人的傳統服裝布料圖案有的就采用了一些農作物和果樹的圖案(尤以在他們戴的帽衣圖案表現得特別突出)。
維吾爾人古代時期特別崇拜自然。如薩滿教就認為藍色象征神理,崇拜藍天和藍色,同時還把綠色看成是興旺和從政的標志。這種原始信仰和概念在他們創造的神話傳說中表現得很明顯。因此該民族農民至今十分倚重村莊,注重庭院的綠化,出現損害樹木和植物的現象.就會受到譴責。
二、維吾爾人的土地意識
土地至高無尚是古代維吾爾人的主要信仰之一。這一信條在他們傳統風俗習慣和多種原始宗教信仰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同時,伊斯蘭教認為“人來自于土地,其生命與給養也跟土地息息相關”。他們對土地推崇的在薩滿教流行的時期創作的一些神話傳說中可見一斑。如在《艾司瑪女神》神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內容:據說天上的天使之皇長得比所有的天使都漂亮,她住在七重天上。自然界的各種自然現象都是由這個天使的情緒變化中產生的。天使睜開眼睛,太陽光便普照大地;天使睡覺整個世界變得一片漆黑,天使哭了就會下雨,笑丁就下雪.天使呼吸便會刮風.天使張嘴便會狂風大作,天使翻眼皮天氣就變壞.天使發火便會發生地震.天使皺眉頭,天空便會出現彩虹。
維吾爾人對水和土地的這種推祟意識在鄂爾渾時期產生的碑銘上也有所表現。例如《闊特勤碑銘》上有“騰格勒(天),烏邁女神,土水神保佑我們”的字樣。維吾爾人把人類和大自然看作是一個整體,而推崇大自然、愛護土地的意識,在伊斯蘭教傳人后出現的《福樂智慧》《先知者傳》《君子神往》《世事記》等文學遺產中也有突出的表現,甚至認為這種精神是做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在維吾爾人中自古以來就有類似“土地偉大,人也偉大”“土地吃不飽,人也不會吃飽”的諺語。古代維吾爾人還在發生旱災時公眾集中在某一地舉行求雨活動。在歷史上維吾爾族農民就是再窮也從不挖甘草、麻黃等這些保護土壤的植物去賣錢。就是到現在維吾爾人為死者送葬時將死者尸體放人墓穴并蓋上后,就開始誦讀《古蘭經》,這時送葬的人,每人都抓一把土放在手里,當誦經完畢后,所有人手中土都被集中起來,向墓投去,表示人們向死者亡靈祝福,這些土被稱為“崇敬土”。維吾爾族手工業經營者往往把剛開業賺到的錢扔到地上,讓錢沾上地上的土后,然后再裝進口袋。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生意越來越興旺。當前在解決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減少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之間的矛盾處于嚴峻形勢的情況下,保護好土地和自然環境,這具有更大的科學價值。
三、維吾爾人的水資源保護意識
維吾爾人自古以來就認為水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從原始社會階段起,他們就把水看成是神圣的東西并將它神化,還把它看作幸福、興旺的象征。他們把自己的城市和居民區建在河邊。在古代夏季發生旱災的地區他們搞求雨活動;冬季他們搞降雪慶祝活動,打雪仗。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維吾爾人推崇水的信仰觀點具有悠久的歷史.這一觀點在英雄史詩《烏古斯汗傳》中有突出的表現.史詩敘述了英雄烏古斯汗娶一個從湖中樹上出現的女子為妻,還敘述了烏古斯汗,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海”(dengiz)的情節。維吾爾族民間故事《會破開的山》則敘述了一個受虐待的孤女的妹妹因喝了“神秘的水”而變成了鹿,而孤女本人在“水神”的幫助下擺脫了敵人的控制的故事。這種故事情節明顯地彰顯著古代維吾爾人對水的原始信仰。
歷來把水看成無比神圣的先輩們在給子女們取名字時往往使用“闊力”(維文意:湖)這個詞構成“闊爾特勤”“闊爾畢伽…‘闊爾塔爾汗”(koltarhan)等名字。維吾爾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數是干旱地區,因此他們先民們特別崇尚水,保護水域和水源已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并認為可與人道主義精神聯系起來。維吾爾人歷來就有諸如“水偉大,人也偉大”“水是土地的血液”“一口水應得到四十年的敬意”等諺語或傳統習慣。維吾爾人不僅禁止在溝渠湖邊洗衣服梳頭和帶牧畜進渠堂飲水,而且還嚴禁向水中亂倒臟水、垃圾、爐灰等骯臟的東西,甚至把這種行為看成是罪孽,對少年兒童從小就進行上述教育。維吾爾人的英雄史詩《英雄勤欽木爾》中的主人公馬合圖木蘇拉不聽其哥哥勸阻去河邊梳頭.被卡力瑪克人首領抓走及后來他的悲殘生活遭遇就可以充分地說明這一點。現今水的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所經常遇到的世界性的大問題,我們為先輩們為保護水資源而作出努力的這種環境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四、維吾爾人對住房和生活環境的改善
追求美、愛護美和再創美是人的本質,也就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種表現方式。維吾爾人特別重視住房建筑設計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蓋房前考慮房屋的位置、陽光、空氣等環境。維吾爾人在古代就認為空氣是構成世界和生命的重要因素。過去他們的傳統居住環境主要是“露天、自在的環境”或“半野外環境”。農民在建房前要充分考慮建房環境,房前要修建前廊,庭院內要栽種果樹和花卉。任何~處住房的門窗都要認真、周密地設計,以確保光線明亮,空氣流通。維吾爾人中有“新鮮空氣治百病”和“清潔環境使人健康聰明”的諺語箴言。因此在維吾爾人中早晨起床后立即開門窗換氣已成為他們的習慣,他們甚至在冬季的白天開窗換氣。他們認為“在清新的空氣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成聰明的人”“在清新的空氣中生活的人是健康的人”。著名學者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提供一部分維吾爾人居住的古代城市的信息時,對這些城市的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作了詳盡的論述。維吾爾人一般除了院落外還特別重視房內裝飾和室內衛生,他們用圖案、雕刻和各種飾物將住房裝飾得很漂亮。歷史上維吾爾人不僅重視美化自己的住房環境,而且還特別注重清真寺或大禮拜堂的裝飾。維吾爾人中還有“不看女人的眉毛而看她的碗邊”的諺語。這里的“眉毛”是指女人的外表美,而“碗”的引申義則是指女人所擁有的住房及家具的衛生和質量。平時維族婦女每天很早就起床,先把房內和院子收拾好了以后,再做其他事情。他們在傳統的日常生活中禁止周邊隨地倒污水和垃圾的行為。
五、維吾爾人的動物保護意識
動物是大自然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永遠的朋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動物界的作用。維吾爾人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教育以及他們保護動物和鳥類的傳統美德和風俗習慣在民間文學作品里表現突出。維族古代神話傳說故事絕大多數都是與動物有關的標題,他們都以人和動物的親密關系作為主題。例如維吾爾文學早期出現的《狼的圖騰神話》中.描述了一只母狼將一個古代部落中遇難的十幾歲的男孩救了出來,后來這個男孩與這只狼結成伴侶后.狼生了九個男孩.使維吾爾人不但沒有絕種.反而繼續得到發展的情節。《屬相的傳說》中則描述了傳統的屬相年鑒中的12種動物的名稱及稱呼的原因。在維吾爾民間文學中關于動物的傳說故事中.描述人將一些野生動物或傳說中的鳳凰等救出,后來這些它們做好事報答人類的情節也是較多的。當今維吾爾族傳統鄉鎮居民除了養殖牛羊外還有用雞、兔、狗、貓等與人作伴的習慣。認為大自然與人類生活同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于是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寵兒——動物和鳥類就成為維吾爾人的傳統美德和生活習慣。維吾爾人不管在佛教、摩尼教或是伊斯蘭教文化的環境下.都沒有為滿足消費和謀利的需要而隨意獵殺捕捉部分飛禽走獸的習慣(邊遠地區例外)例如在古代西域除了《投身飼餓》《舍頭施人》《挑眼施人》《割肉貿鴿》等故事外,還廣泛流傳《金光明經》等佛教文學作品宣揚佛教禁殺生的教義。伊斯蘭教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巨作《先知者傳》也具體表現出愛護動物和鳥類的人文思想。維吾爾人給已去世的親人掃墓時,為了鳥類的食用或出于行善積德的用心,往往在墓前撒上麥粒、玉米粒或大米等谷物。另~方面他們認為墓前撒上的麥粒、玉米粒對死者來說起到減少罪孽的作用。在維吾爾人居住的農村普遍禁止捕殺貓、兔、狗等家養小畜,也不得捕捉各種鳥類尤其是燕子、麻雀等。維吾爾人認為無故的虐殺動物是一種造孽行為。在維吾爾族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中描述人將一些野生動物或鳳凰、山鷹救出,后來這些動物飛禽做好事報答人類的情節很多。維吾爾人保護樹木、將土地視為至高無上、崇拜和保護水資源、保護動物和鳥類等古代民俗習慣起源于他們祖先原始時代的萬物有靈論和薩滿教的影響。現代科學更進一步證明動物和鳥類在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從哲學觀點來看,社會存在物決定于人的社會意識。因維吾爾人歷史上生活在典型干旱地區,而他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具有與悠久的民族傳統,長期以來這種意識不僅表現在他們所創造的民間文學遺產、生活習俗中,而且這種意識在歷史上他們所創造的有文字記載的文獻上也表現得較突出。例如根據關于在塔里木河流建立的樓蘭王國去盧文文獻看,大約2千年前維吾爾等民族中曾有正式的保護森林法和關于管理水利的規章制度。
因古代維吾爾族具有高度的生態倫理思想,這種倫理思想在古代民問歌謠和書面作品中形象地表現出來。如: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有這樣一首民間詩:“小鳥從你處逃掉.燕子停棲在我這兒。百靈鳥甜甜啼叫.雄與雌并飛相合”。尢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樂智慧》第四章中關于春天的描寫就表現出了這樣的意境:“積雪消失大地充滿馨香,脫去冬天衣世界又穿上新裝。春天的和風搞走了嚴冬,明媚的春天又調好了幸福之弦”。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From Recognition to Ecology: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Teaching Theory Study
DONG Yun
(School of music,Nanjing Institute of Arts, Nanjing, Jiangsu 210014)
一、當前音樂教學認知模式的現狀特征
人類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總是受一定哲學理念的支配,現代教育則主要受西方傳統認識論哲學的影響。認識論哲學采用消極的反映論和還原論的方法,認為感覺材料是可以與認知者分離的客體化存在,任何事物都可以從復雜還原到簡單,用支離分割的方法來認識和理解。這種分裂的思維方式體現在現代教育教學論中,就堅守知識的分化和客觀性,將學習視為外在賦予的過程。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建立在西方的教育學和音樂學體系之上,因此,西方認識論思維方式也必然影響和滲透在音樂教學論研究中。
“認識論哲學‘我思故我在’的觀念意味著,人類先天的心智結構決定了人類的認識,知識的產生是個體主動選擇外在的經驗與刺激的結果。”[1] “由此判定知識基本上是認知的結果,教學就是一種認知活動,其他的心理活動和實踐活動被置于極其次要的地位。”[2] 當前音樂教學的認知模式也將音樂看成實體性的存在,教學內容淪為單純對音樂本體知識及技能的追求,教學任務被簡化為“傳授知識+技能訓練”,教學效果追求的是學習者音樂認知能力的提高。并且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音樂教學還呈現出‘刺激-反應’模式,這一模式將人聽音樂時產生的心理活動視為大腦對音樂的反射活動,音樂教學活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音響的刺激下對音樂諸要素做出反應,并形成以此為基礎的音樂審美和音樂表演等音樂行為能力。”[3] 當前,強調“我思”而忽略“我能”的音樂教學的認知模式,呈現出靜態性、控制性和封閉性的典型特征。
1.音樂教學的靜態性
當前,我國音樂審美教育的觀念其哲學基礎是二元認識論。音樂審美教育把音樂看作一種靜態的客體化存在,認為審美主體通過對客體音樂作品的審美感知能夠獲得審美經驗,只要審美地教、審美地學,學生就能獲得對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完成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秉持此種二元思維方法的音樂教學論將音樂學習的理論與實踐、身與心、制作與體驗等一分為二:一方面,音樂作為對象化的存在脫離了自身賴以存在的社會文化語境,成為靜態的、知識化的、客體化的存在;另一方面,音樂作為“聽覺”藝術而存在,人與音樂之間只是一種單純的聽賞關系,音樂學習就是在對音樂作品的靜心聆聽中識別知識結構的碎片。
這種作為音樂旁觀者的學習方式,讓主觀思考和想象構成了音樂體驗和理解的關鍵,音樂的學習只發生在個體頭腦的心里表征中,而不是對現實世界中各種音樂過程的真實描述,獲得的音樂體驗只能是一種靜態化的意識體驗。這樣的教學觀忽略了音樂和音樂教育最基本的事實:音樂是一種人類實踐活動,其本質是過程性的。也忽略了理解音樂文化時最重要的東西:在真正的音樂環境中對音樂過程的積極的沉浸。音樂教學重預設輕生成,重結果輕過程的靜態化傾向,造成了身體力行所蘊含的包括學習體驗在內的豐富意義的缺失。
2.音樂教學的封閉性
在二元論知性思維邏輯的指導下,當前的音樂教學以“目的―結果”的視角來認識和解釋音樂的教與學問題,體現出濃厚的技術興趣。音樂工藝層面的認知與訓練成為音樂教學追求的目的而不是手段,造成了音樂教學的封閉性。一方面,以理性邏輯組織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實施教案,實現教學目標的固定流程。教學內容是按照音樂課程標準精選出來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除了按照課程進行的程序外,再按照教材的邏輯,分解和設計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教師心中甚至教案上已早有答案,沒有生成的可能;另一方面,受主客二分觀念的影響,音樂成為客體的認知對象而存在,有著固定不變的意義,音樂教學就是教師帶領學生探尋音樂作品創作意圖的活動,教學中忽視了人及音樂本身所具有的能動的生命特性,剝奪了學生與音樂作品主體對話的可能,切斷了音樂意義生成的途徑,造成了對音樂理解的片面性和封閉性。讓音樂教學具有開放性的文化性格,應該是音樂教學改革面臨的關鍵性問題之一。
3.音樂教學的控制性
認知模式的音樂教學以控制和訓練為主,呈現出一種單向的主客作用過程。由于音樂教學注重技能訓練,在技能的教學中,教師自然樹立起絕對的權威地位。即便是音樂欣賞、音樂史論等音樂理論課教學中,也仍然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記的方式。在“以教為中心”的音樂學習環境中,教師作為能動的主體,控制和支配著教學過程的一切。學生成為被塑造被控制的沉默客體,鮮有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動過程。長此下去,這樣的音樂教學雖能讓學生得到僵化的音樂知識技能,最終卻壓抑了學生對音樂的自我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無法形成靈活運用的創作性素質。
二、超越認知:基于生態思維的音樂教學論
生態覺悟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覺悟,它不僅帶來了現代哲學發展方向的根本轉變,也促使思維方式從認識論哲學的分析和還原,走向了生態觀的系統與綜合,從而為拯救這個處處分裂的世界帶來了新的方法論基礎。生態觀推崇一種整體性的視角,它將世界看成一個各部分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有機整體。整體與部分之間彼此影響,相互確定。生態觀還是以過程為導向的動態生成論的世界觀,它將世界萬物看成是一個有內在生命力的整體,永遠處于生成與變化的過程中。這種有機整體的生態觀超越了二元論思維模式的局限,實現了現代認識論哲學向生態哲學的嬗變,也為音樂教學論研究話語的轉向提供了理想的支點。
生態觀視野下的音樂教學就是一種整體性的教學,它基于相互關聯和整體性的原則,把學生個體看作身體、情感、心理、精神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把音樂實踐活動看成是一種文化活動,而不是純粹的技術活動。通過探尋各個學科之間的關聯、學習者之間的關聯,尋求音樂學習情境中內容與過程、學習與評價、分析與創造等諸因素之間動態平衡的教與學方式。在這樣的音樂教學中,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將與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讓人與音樂在動態的音樂過程中結成一個整體并屬于彼此。個體通過音樂體驗培養自我與他人的相互關聯意識以及音樂的基本統一性,在音樂中恢復了人與世界的神圣聯結,終結了原有的異化感,最終實現音樂教育為人的目標。
直覺是音樂整體性學習的有效途徑。傳統音樂教學的理性認知模式注重邏輯實證的順序認知,學生鮮有自由想象的空間與機會,缺乏自主精神。而直覺強調的是對事物完形或整體的即時把握,是一種在思想、感情、想象等各方面綜合作用下的整體涌現。整體性的音樂教學就是要致力于恢復教學活動理性與直覺之間應該持有的平衡,給予音樂活動的參與和體驗及其他有利于發展直覺和非理性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更多的優先權。
將直覺用于音樂教學中的方式就是體驗。體驗是在主客未分狀態下人以其整體性來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與世界充分交融與對話的充滿活力的動態生命活動,體現了人的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的整體性。因此,對于以促進人的整體生命發展為目標的音樂教育而言,“體驗”理應成為音樂教學的基本存在狀態。走向體驗的音樂教學注重過程性,強調在音樂情境中行動而不是思考。也就是說,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把自己沉浸和歸納在音樂過程的各個細節之內,使這種細節成為一種整合行為,從而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當整合行為發生的時候,認知主體就能內化了整體,確定了其中的意義。這也就是強調音樂學習以生活為背景,強調個人體驗對音樂學習和理解的重要性。實際上,對音樂的體驗本身就是以深度的人生體驗和廣泛的日常生活體驗為根基的。因此,對于教師的音樂教學來說,體驗是達成音樂學習人文目標的合理方式。對學生的音樂學習來說,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將音樂與個人融為一體,體驗物我交融的整體性音樂經驗,體驗不同的音樂文化生活,是達成音樂理解的有效途徑。
基于當前我國音樂課堂教學的現狀,從生態觀的角度,強調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倡導整體性的音樂教學方式,走向生態的音樂教學實施策略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進行。
1.注重身體參與
認識論心身二元觀念割裂了思維與身體的本源性聯系,確立了思維與智力是發生在人腦或心靈中的高級認知功能,而身體則是感性的事實,與認知和智慧無關。“揚心抑身”的認知方式強調音樂的聽覺和視覺方面,閱讀和書寫音樂符號成為重要的學習目標,照譜演奏演唱和音樂分析的理性認知模式成為學習的重要內容。而在生態思維中,身體則是一個身心合一的有機整體,認知是身體對其所處的世界的一種情境化的體驗,它以活動為依據和體知為內容,以達到身心一元、物我交融的思維狀態。有鑒于此,對于尋求人文意蘊,促進生命完善的音樂教育來說,身體理應成為音樂教學的基始。
音樂教學的身體認知模式以動態的觀點審視音樂接受活動的過程,要求學生調動身體所有感官參與和融入到音樂實踐的過程中,以生命存在直接去體悟音樂,注重直覺等非理性認知方式的運用。對于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而言,這種直接操作自己身體的認知方式有著獨特的作用。正如邁特赫斯所言的:“身體親歷學習是認知‘是什么’和‘做什么’之經驗或體驗的具體體現。”[4] 學生在身體化的音樂學習中得到的不僅是音樂符號的認知和演奏技能,更是熔鑄了生命情感的藝術精神,它包括音樂技能、個人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及對音樂意義的把握。所以,身體化的音樂學習方式應該貫穿音樂學習的各個階段,成為核心的學習能力。
具體到教學操作中,讓音樂教學身體化的方式之一就是將原本靜態化的教材呈現轉化為動態表現,將音樂教材“活化”成能與學生對話交流的“文本”,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與身體意識,在親歷的身體參與中把握音樂文本理解的動態過程,獲得對音樂的整體性理解。這種強調實踐的學習方式讓音樂成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主體,與個體形成一種對話交往的關系,具有無限的意義生成性,實現了音樂教學由預設性、封閉性向開放性和生成性的轉變。在這樣的音樂教學中,個體不僅獲得音樂能力的提升,經受認知方面的挑戰,還能讓情感、心靈和精神融入其中,促進整體生命的發展。
2.創設音樂學習的生態語境
傳統教學論研究的認知―工具性模式通過將知識符號化、精確化和抽象化來達到理性認知的目的,而生態化則奠基于一種整合性的認識論。生態化認知的觀點認為認識就產生自個體的生物特性和社會文化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當所學的東西與其實際產生和運用的情境關聯時,將會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這一觀點在教學中的運用就是要還原學習現象的自然和真實,將知識整合到其產生的背景和整體中加以認知,尋求相互間的動態關聯。對音樂教學而言,創建真實的或虛擬的音樂學習生態語境,將學生置于音樂產生和應用的實際情境中,是將音樂知識整體化和背景化的有效途徑。
對于創設真實的音樂學習生態環境而言,學校的音樂教學應該從封閉的課堂回返到真實的生活世界探尋教學資源,賦予其音樂教育的意義。具體說來,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選取典型的音樂場景,比如民俗活動等等。學生的日常音樂經驗也是創設音樂教學生態環境的來源之一。在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許多音樂經驗是來自家庭與同伴的游戲和交往中,來自他們對學校和社區音樂環境的觀察和體驗等等。這些日常的音樂經驗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音樂活動的評價相關聯,還與音樂的具體表現、效果相關聯。學校的音樂教學應該與學生的這些日常音樂經驗相遇,打破課堂音樂教學與生活世界的隔離,讓學生在最初的音樂學習中就有對音樂生活意義的思考,讓音樂性或者音樂技巧性的學習有生活意義來引導。由此獲得的音樂學習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虛擬音樂學習生態環境的創設對于當前音樂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來說更為常見。它是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由教師與學生一起,借助多媒體、圖畫、語言等手段,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設計和創造適用于音樂活動的環境和氛圍。比如,提前布置一個與音樂教學內容和方式相關的課堂環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是建立在情境化理解基礎上的。音樂文本成為學生可自主利用的資源,能夠引發自身音樂經驗系統的重新建構,以此獲得音樂能力的發展。
3.倡導群體協作
從生態整體觀來看,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融合了不同層面的整體活動系統,而不是孤立的程序化的活動,它發生在個體與群體的互動交往中,二者相互滲透、相互生成。群體為個體提供滋養和支持,個體則為群體知識的積累做出貢獻。學校的課堂音樂教學應該給學生提供群體協作共同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參與群體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個體與群體互動交往的整體,在短時間內達到共同目標。
具體做法可以采用合作式學習,把學生按照音樂能力和性別的不同劃分小組分成幾個“能力交混小組”,使小組內的成員之間,組與組之間形成一種生態互補的合作關系。然后,確立小組討論主題,呈現教學內容。接下來,組織好各組的討論,鼓勵每個小組發表見解,形成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交流。最后,小組評價,在討論和反思中尋求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這樣的小組協作式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個體學習與群體學習、音樂技能訓練與認知策略及自我認同同時得到滋養和發展。實現了音樂教育的雙重功能:不僅能讓學生具體的音樂能力得以提高,還可以促進不同學科間的融合,讓學生在綜合化的音樂學習中獲得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均衡發展,最大程度地實現了音樂教學整體效應的發揮,因而是生態化音樂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責任編輯:徐智本)
參考文獻:
[1]董云.生態觀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1).
[2]鄭葳.文化生態學習環境的理想架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03.
Abstract: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s one of the thinkings for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human thought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 With the emerging ecological crisis and turn of thenature study,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Marxist,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n establishing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us a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s given a deep excavation, regarding Marxist view of nature 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tudying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關鍵詞: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
Key words: Marx;conception of na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6-0246-01
1馬克思自然觀在本體論方面蘊涵的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自然觀在本體論意義上明確自然界的先在性和人對自然的從屬性。世界的存在是“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自然觀在明確自然的先在性的同時,也指出人對自然的從屬性,即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首先依賴于自然,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一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即使人類意識的能動性再巨大,也都不能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和被制約性。因此,人類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這與當代生態文明思想不謀而合,進一步說明了馬克思自然觀對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自然觀認為,自然界一方面為人類的生活提供生活資料,另一方面又為人類的生產提供生活資料。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不可缺的自然物質前提。自然界同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既是人類生產的基礎,也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既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基礎,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之內”,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是休戚相關、生死與共、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純消費與被消費的關系,所以不能把人類擺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因此,人類要尊重和保護自然。馬克思自然觀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
2馬克思自然觀在辯證法方面蘊涵的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在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考上,充滿了辯證的思維方法。馬克思自然觀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學的、機械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孤立了人與自然的聯系,把自然界視為靜態的“固體”,將動態的人類演進與靜態的自然界相分離。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去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看到“自然的歷史”和“歷史的自然”及其辯證統一關系,這只能引導人們毫無顧忌地迫害自然,破壞生態環境。馬克思提出了全新的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的思維方式。馬克思自然觀表明,人們應該以辯證的思維方式去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去分析和處理生態問題。“辯證法的規律就是從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概括出來的。”“在自然里,同樣的辯證的運動規律在無數錯綜復雜的變化中發生作用,正像在歷史上這些規律支配著似乎是偶然的一樣。”馬克思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處的關系,自然界不僅提供了生活資料,而且為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提供了勞動對象,同時自然界為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提供了勞動資料和勞動場所。馬克思不僅僅單純闡述了人依賴于自然,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利用自然、改變自然界,同時也深刻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有機整體,人類存在及其活動既是自然界永恒運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又構成一個特殊的部分。
馬克思自然觀從辯證法的角度為人類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學依據,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它是人類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和構建科學生態文明理論的基本思想原則。
3馬克思自然觀在認識論方面蘊涵的生態文明思想
實踐是貫穿哲學認識論部分的核心,實踐的觀點也是貫穿馬克思自然觀的核心。因此,馬克思的自然觀與認識論的結合可謂天衣無縫。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實踐是人所特有的活動,是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一直是通過勞動同自然界發生作用。勞動實踐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樣態和取向。本質地看,實踐觀具有深刻的生態文明內涵。勞動實踐是自然系統長期演進的產物,人連同人的勞動實踐是屬于大自然系統的,勞動實踐是大自然系統中物質變換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環節。馬克思從實踐論的角度看待自然界,所有的自然和環境的變化,都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結果,都在人的社會生活之中。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統一,這其中蘊涵著深刻的自然生態文明思想,是實踐觀應有的價值規范,體現了自我與萬物、人性與物性、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文明理念。
馬克思指出,勞動實踐“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這就是說,勞動實踐不僅是人從自然系統中獲取物質能量的方式,而且是人與整個自然系統實現生態平衡和穩定的運行機制。通過調控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來實現自然系統的良性循環,并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馬克思自然觀揭示了世界生成的本性,揭示了世界由自然界成為“人化世界”的生成過程,強調了人類實踐活動對自然界的作用,包含著深刻的生態思想。它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在生態優化中的作用和人類生存范式等重大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中,要以馬克思自然觀為指導,采取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而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參考文獻:
[1]劉仁忠,張維.論自然觀的當代價值[J].長江論壇,2008(4).
[關鍵詞]生態美學;生態存在論;生態價值論;生態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3)02-0046-06
[作者簡介]岳友熙(1967―),男,山東高密人,文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省生態文化與循環經濟軟科學研究基地副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美學、生態文化等研究。(山東淄博 255049)。
[基金項目]山東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基金項目(重大項目培育工程)“美國生態想像理論、方法及實踐運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曾受到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骨干教師國際合作培養項目經費的資助。
Title: On Three Theoretical Bases of Eco-aesthetic Construction
Author: Yue Youxi
Abstract: Eco-aesthetics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subject of aesthetics which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aesthetic ideas. Eco-aesthetics is a new form of aesthetics based on ecological existentialism, eco-environmental value theory, and eco-environmental ethics. It takes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postmodern philosophy as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eliminate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breaks the thinking way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ranscends anthropocentrism, and it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 eco-aesthetics; eco-existentialism; eco-value theory; eco-ethics
一、“生態美學”的基本內涵
所謂生態美學,主要是指生態學和美學聯姻而產生的一門學科,它是在當代生態觀念、環境觀念、美學觀念的啟迪下而產生的一門新興的跨學科性的美學應用學科。它是從美學的角度,用審美的態度、觀點和方法,研究人與自然的生態現象、生態關系和生態規律的科學。生態美學是生態本體論在美學領域的具體體現,具有很大的初創性和開拓性。生態美學不但注重對自然的定性(即存在的本性)研究,在對自然內在生命本質的考察中重構其哲學基礎,因此屬于物性論范疇,而且帶有更多的審美意味,注重對自然外在形式(即存在的表象)的觀照,因此屬于現象學的范疇。與此同時,它還更側重自然與人的現實生存關系,具體地說,就是以生態環境為中心,對自然進行價值定位和實踐再造(存在的價值)。生態美學覆蓋了人類對自然進行審美觀照的三個維度:即以真為美、以善為美、以美為美;包括以知性重解自然、以情感觀照自然、以意志再造自然等三種具體方式。
對生態美學來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審美觀。生態審美觀是一種全新的審美觀,它在自然審美上體現得最為突出:其一,生態審美觀的建構和形成,是以對“生態”的理解為前提的。這里所謂的生態,既不是僅指自然的存在方式,亦不是僅指單一的人與自然的自在狀態,而是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的整體化的系統聯系上。例如,德國美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在”的詩意的存在方式,就是一種生態審美的存在。其二,生態審美觀不是從生命的某一部分或生命的個體來孤立地、機械地看自然美的性質,而是從生命的有機整體、有機聯系來綜合審視自然美。其三,生態審美觀不單按照人的價值或者說自然的外在價值來看待自然美,而且也按照自然的內在價值來看自然美。自然美不單為人而美,也為其自身而美。其四,生態審美觀不單從自然人化的維度來看待自然美的產生,而且還從自然創化的維度來審視自然美的產生。大自然的進化,是一種自組織的進化。在大自然的自組織進化過程中,美是自然選擇的目的,是自然進化的方向。其五,生態審美觀不單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的內部心理等方面的統一來看待和諧,而且從整個宇宙,至少是從整個地球上生命的有序存在與運動來看待和諧,并賦予和諧以新的解釋與涵義。其六,生態審美觀不是將藝術美視為最高的美,而是將自然生態美視為最高的、典范的美。生態哲學中生態本體論的宇宙觀,意味著哲學思想的一場革命,生態美學中生態審美觀,也將全面地重塑人的觀念,徹底刷新人的生活。這是人類思想領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是人類思想的巨大進步。
生態美學以“生態環境美”范疇的確立為核心,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的生態審美創造為目標,以期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相互和諧、真善美相互統一的自由審美人生境界。生態美學體現了生態文明時代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現實關注,以及對人類的終極關懷。這種生態本位的審美觀,既來源于對中國古老的傳統生態哲學深層智慧的開掘,又來源于對西方后現代主義有機統一觀念的借鑒;既是對傳統美學審美觀的超越與挑戰,又為我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大好契機。
二、生態美學構建的哲學基礎
生態美學是以生態存在論為哲學基礎的美學。“生態存在論”主要是建立在“存在論”哲學、生態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的新型理論,它肯定存在是世界本然的存在狀態和方式,反對在現實世界之外尋找存在的本質和依據;主張結合古代直觀整體論和當代生態科學、復雜性科學的成果,將存在理解為包含人、社會在內的整個大自然的存在,即把存在看作是由“人―社會―自然”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統一有機系統整體。“生態存在論”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生態存在論繼承了系統論的整體性特征,認為生態存在不是人、社會和各種其他自然事物的零散的存在,而首先應當是整體性的存在。它在肯定人、社會和各種自然事物等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構成生態存在整體的基礎上,否定生態存在整體等于各部分事物和人簡單相加之和的機械觀念,堅持生態存在系統具有自身特定的質,是由人、社會和各自然事物等內在各要素之間非線性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機生態整體;特殊生態系統又存在于更高一級生態系統環境中,受更高一級生態系統規律、狀況、發展趨勢的影響,這種生態系統的整體特性就是其從所處系統環境中獲得的質的規定性。第二,生態存在論認為,人、社會和各種自然事物的生態存在具有有機性,它們是有機系統整體。它從生態科學觀念出發,肯定人、社會和各種自然事物的生態存在的有機性,而且把有機性理解為生命、生態系統自身具有的自組織、自調節、自選擇能力,把整個世界描繪成由人、社會和各種自然事物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協調、不斷進化的有機的統一體。第三,生態存在論認為,人、社會和各種自然事物的生態存在具有過程性。從自組織理論出發,把存在如實地描述為關系性的、過程性的和實體性的存在的統一,把自然生態過程視為統一的自組織運化過程,堅持不同層次的“實體存在”、不同層次事物之間的聯系都是在統一運化過程中形成、演化的觀點。①
“生態存在論”是建立在生態科學、復雜性科學理論發展的基礎上的新型理論,是對科學理論的概括和升華。它是對近現代機械論世界觀、傳統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否定,是在更高層面上對古代有機整體論的揚棄和復歸。“生態存在論”包括哲學意義上的本體論和自然觀,是建立生態美學的哲學基礎,是生態文明時代精神的必然產物。生態美學就是“生態存在論”哲學在社會實踐領域的具體應用。以“生態本體論”為基礎的生態美學作為一種新的美學范式,是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有機統一的新的科學的美學范式。生態美學針對現代性過分強調自然的人化,把人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偏頗,還強調人的自然化,重視自然生態規律,把人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強調生態系統的整體存在和演化規律;同時,生態美學又肯定人與自然萬物的差別,肯定人的主體性,肯定人的認識實踐能力和人的智慧,肯定生態美學建設是建立在人的現實認識實踐基礎上,主要依靠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反思、協調和重構。生態美學的產生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是人類對消除人與自然關系嚴重異化要求的時代呼喚,是生態本體論時代的精神體現。
三、生態美學構建的價值論基礎
生態美學是以生態環境價值論為基礎的美學。生態環境價值論,就是人類在生態本體論時代對人與自然萬物及其生態系統的價值關系獨特新穎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它主要是針對近現代人類本體論時代的主觀主義工具價值觀,肯定價值的客觀存在,重視自然的內在價值和生態環境系統的價值,并重新闡述人與生態環境的價值關系。生態環境價值論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對傳統的價值論進行反思,在新的自然科學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型價值論。它從價值論的學術框架出發,對生態系統、人的生態環境以及其中多樣化生物的價值進行探討,結合生態保護的要求改造已有的價值論或為價值論提供新的內容。它是對人類本體論時代價值觀的突破和超越。生態環境價值論主要是哲學、文化意義上的價值論,主要探討的是價值的本質、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等問題。它在首先承認人是自然界當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特殊存在的基礎上,肯定自然生態環境的價值,肯定人和自然萬物及其生態環境系統都具有自身存在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并認為它們都可以成為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它們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既有區別,又是內在統一,即兩者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同時,它還確定了人類對自然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生態環境價值論的核心內容集中體現在對“生態環境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價值”兩個概念的內涵的討論當中。所謂“生態環境價值”,就是指人與周圍的生態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環境系統所具有的自身內在的有機價值。它是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包括人)天生地就具有消納廢物、維持生命和調節平衡的生態價值,是生態環境系統維護生態環境系統自身穩定、完整和美麗而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它反映的是人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具有本源性和本然性的聯系。而所謂“生態環境的價值”,在廣義上是指生態環境系統及其要素對其周圍的其他要素(包括人、自然事物、子系統、母系統等)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或體現出來的外在價值或工具價值;在狹義上,則是指生態環境系統及其要素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或體現出來的外在價值或工具價值,即只是相對人來說的。“生態環境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價值”是兩個具有不同內涵的概念,是相互對立的。然而,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內在統一的。①
生態環境價值觀是對宇宙本體論價值觀的補充和發展,是對人類本體論價值觀的突破和超越,它是生態環境美學賴以產生和形成的價值論基礎。傳統哲學認為,價值客體可以是自然物、人創造的財富,也可以是社會、組織和個人;但是,價值主體卻只能是個人、群體和社會,或者說只有人才有資格成為價值主體。這種人類本體論價值觀的偏頗和現代科技的片面發展,給“人――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障礙。因此,人類需要重新反省自身的價值觀,繼承和發展傳統儒家“贊天地之化育”之精神,在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不但肯定人是生態環境價值主體,而且強調其他生態環境各要素也可以作為生態環境的價值主體;不但要考慮到人類自身的目的和價值,而且也要考慮到其他生命體、生態環境系統、生物圈的內在價值,從維護和促進生態環境系統和地球生物圈的生存和發展高度,把自身的內在價值最大限度地轉化成對生態環境系統和生物圈的工具價值,在人與生態環境系統共生共榮、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使自身的內在價值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實現。從生態環境價值論來看,價值主體的內容已經突破了傳統的理解,認為生態環境系統各要素都可以成為生態環境價值主體。生態環境價值觀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把人類由世界的主宰變成了生態環境系統當中的普通一員。人類在利益上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但在文化上人類仍然是世界的中心),人類由人類本體論時代轉向了生態本體論時代,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人類的價值觀發生了徹底轉變,即由人類本體論價值觀轉向了生態環境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以價值主體超越了傳統價值觀的評價主體,認為價值主體不單是人,也可以是人之外的其他生態環境要素。生態環境價值觀不但從認識論角度,在肯定人的獨立性和特殊性的同時強調了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價值的對立統一關系,而且還從生態存在論角度,把人與其周圍的生態環境系統看作一個最大的完整的生態環境總系統,肯定了這個生態環境系統的內在的有機的生態環境價值。并進一步強調生態環境的價值與生態環境價值是辯證統一的。它認為生態環境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價值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都是生態環境系統進化的結果。生態環境系統的各個因素都對維持生態環境系統的完整與和諧做出了貢獻,因此都具有生態環境的價值。作為人類的文化現象,生態環境價值是人類超越自我,借助人的洞察力對生態環境價值關系進行分析的產物,不是人類從自身利益出發對價值的判斷和評價,而是將人類自身融合于生態環境系統當中的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的存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生態環境價值論的提出使人類對自己的主體地位進行反思,迫使人類矯正自己對待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態度和行為,這對保護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的利益具有重大意義。①生態美學就是以這種生態環境價值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新型美學。
四、生態美學構建的倫理學基礎
生態美學是以生態環境倫理學為基礎的新型美學。“生態環境倫理學”也被稱為“生態倫理學”,是一種主張把道德關懷(moral consideration)擴展到人之外的各種非人類存在物身上去的倫理觀點和學說。它是在對傳統倫理學進行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它的繼承、發展和超越。其理論核心是承認各種非人類存在物擁有獨立于人類的“內在價值”及人類必須予以尊重的“生存權利”,并把它們的這些內在價值和生存權利(而非人類的利益)作為判斷人們對它們的實踐行為在道德上是否正確的終極標準,作為對人的實踐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重要依據。②這是一種具有革命性的新型的倫理思潮或價值觀。生態倫理學的革命性和新穎性,主要體現在它肯定了各種非人類存在物擁有獨立于人類的內在價值和人類必須予以尊重的生存權利,空前地擴大了“道德共同體”或“道德聯合體”(moral community),為今天我們正確理解“人――社會――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提供了新型的道德根據。③生態倫理學將道德共同體擴展到了包括自然界一切無生命的存在物,突破了傳統倫理學對人的固戀(fixation),把倫理學的視野從人類擴展到了更寬廣的大自然,使道德聯合體(moral community)的范圍從人類自身擴展到人類之外的其它非人類存在物,從而拓展了倫理學的范圍,使其實現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飛躍。這種把道德共同體擴展到了包括自然界一切無生命的存在物的倫理思想,就是傳統的自由主義的終結和新的自由主義的開山。④
生態倫理學是一種具有不斷開放性的倫理學,它要求人類應該有一種偉大的生態倫理情懷:對他人的關心,對動物的憐憫,對生命的愛護,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他應當與某種永恒的東西“照面”,把生活的意義與某種比個人更宏大的過程聯系起來。這種永恒的東西和偉大的過程就是生命(包括人的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綿延不絕,就是大自然的完整、穩定和美麗,就是上蒼之“大生”和“廣生”之美德。我們甚至認為,由于大自然或地球是所有事物的“生命搖藍或生養環境”(originating matrix or parental environment),所有的事物都是大自然創造的;哪里存在著積極的創造性,哪里便存在著價值。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把倫理學僅僅限制在地球的范圍內,宇宙是我們所占據的地球的生命搖藍,我們應當把它也包括進最終的倫理王國中來,超越“地球中心論”或“地球沙文主義”,走向“宇宙倫理學”。⑤
生態倫理學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權利平等的同時,還承認人類具有不同于自然的其它物種的特殊性,承認人類具有高于其它物種的特質,這種特質就是人類具有思維能力,有理性。而人的理性就表現為對自己行為的認知,對自己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他能夠對自己的需求加以控制,能夠限制自己。當前,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已經向人類發出了嚴重的警告,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改變人類對于自然的態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人類的活動能夠與自然的存在相適應,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圓融共舞的共同體。⑥
生態倫理學就是我們建立生態美學的重要基礎之一,它在生態美學的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和指導作用。它能夠幫助我們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突破主客對立的傳統思維方式,重建理性,重建主體性,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辯證關系,為我們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生態美學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盡管這種思想上的改變在越過一定界線以前很少有明顯的變化,但是,一旦關鍵的認識改變以后,巨大的變化就會像洪水般立刻涌現。我們的生態美學就會轟轟烈烈地建立起來,人類就會邁入真正的生態文明時代。
既然社會生態學是協同發展論的科學基礎,那么,為了創立和實施協同發展戰略,首先就應當建立起有關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態觀念,亦即社會生態觀的優先確立。
(一)人類社會的生態觀念
人類群體(社會)與其生態環境組成的生態關系或生態系統,構成了社會生態關系或社會生態系統,它是既有生態的自然屬性,也有生態的社會屬性,還有生態的經濟屬性這樣三重性質的客觀現實存在。生態的自然性或自然生態,是生態關系(系統)的自然存在狀態,如與人類群體相依共存的植物生態系統、動物生態系統、微生物生態系統等等。生態的社會性或社會生態,它是生態關系(系統)的社會存在狀態,如人類社會創建起來的實業生態系統、運載生態系統、文化生態系統、民居生態系統、軍兵生態系統、管控生態系統等等。生態的經濟性或經濟生態,它是生態關系(系統)的經濟存在狀態(是社會生態的又一重要形態),如生態經濟領域的生態生產力系統、生態生產關系系統、生態資源配置系統、生態經濟基礎系統、生態經濟效率系統、生態經濟價值系統、生態經濟流通系統等等。人類社會的生態系統,無論是全人類參與的全球生態(地球生物圈或生態圈層次),還是部分人群參與的區域生態(城市生態、鄉村生態、城鄉復合生態層次),都被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院士通稱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或者被歸納到“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問題”之中了。
(二)社會生態協同發展論
社會生態的協同發展,自然是構成“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三大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自然生態子系統的協調同步發展即協同發展了。顯然,這里的社會生態協同發展,就是社會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其中包括社會生態的系統協同發展、社會生態的時間協同發展和社會生態的空間協同發展等諸方面的協調同步與統一運作。
二、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平衡論
社會生態研究闡明,社會生態系統只有達到并維持其平衡狀態即進入社會生態平衡時,該系統才能有效地實現協同發展。否則,協同發展就無異于紙上談兵了。
(一)社會生態系統自組織平衡態
在一定的時期內,一個社會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大體保持均衡,從而維持著該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這個社會生態系統便達到了生態平衡的狀態,亦即進入了社會生態平衡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旦由于物資、能源和信息的供給,所生產出來的各類產品,根本滿足不了全社會的需求時,該社會生態系統就進入到了供小于求這類社會生態的失衡狀態;反之,當物能信息的供給所生產出來的各類產品,遠遠超出了全社會的需求時,該社會生態系統便進入到了供過于求的另一類社會生態的失衡狀態。德國功勛科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ann.Hak-en)將一切“在沒有外界干預下獲得新結構的系統”,統稱為“自組織著的系統”。那么,何以并無外力作用,系統卻能自我組織起來呢?這顯然是因為“系統的各部分之間互相協作”,即各子系統之間“通力協作的結果”。社會生態系統就是這種“自組織著的系統”,它的各組成要素即社會子系統、生態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等,無需外力的作用,而是靠自身的“互相協作”或“協同工作”,就能夠不斷地自行產生即“自組織”起具有新的結構和功能的“社會•生態•經濟復合系統”。不言而喻,這種人類社會生態平衡的系統狀態,就是社會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平衡態。
(二)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平衡論
1.系統協同發展與社會生態平衡。為了達致社會生態平衡狀態,社會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生態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等,在一定的時期內,它們的物資、能源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就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系統均衡狀態,亦即社會生態平衡態。只有當社會生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統統都達到了生態平衡狀態而不是生態失衡狀態時,各個子系統之間才能夠實現協調同步地均衡發展即協同發展。否則,任一生態失衡的子系統是斷然不可能也無法與生態平衡的其他子系統一道協同發展的,從而也就沒有社會生態系統整體的協同發展了。
2.時間協同發展與社會生態平衡。為了達致社會生態平衡狀態,社會生態系統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在一定的時期內,其物資、能源和信息輸入與輸出,也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系統狀態,亦即社會生態平衡態。當社會生態系統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達到了生態平衡態而不是生態失衡態時,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以至整個社會生態系統,方才能夠實現協調同步地均衡發展即協同發展。否則,生態失衡的某歷史發展階段,是斷然不可能也無法與生態平衡的其他歷史發展階段一起協同發展的,從而也就沒有社會生態系統整體的協同發展了。
3.空間協同發展與社會生態平衡。為了達致社會生態平衡狀態,社會生態系統的各種空間拓展狀態,在一定時期內,其物資、能源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也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系統狀態,亦即社會生態平衡態。當社會生態系統的各種空間拓展狀態,都達到了生態平衡態而不是生態失衡態時,各空間拓展狀態以至整個社會生態系統,方才能夠實現協調同步地均衡發展即協同發展。否則,生態失衡的某空間拓展狀態是斷然不可能也無法與生態平衡的其他空間拓展狀態一起協同發展的,從而自然也就沒有社會生態系統整體的協同發展了。
三、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哲學
社會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問題,不僅和人類社會的生態觀念及自組織平衡態直接聯系在一起,而且也與社會生態的哲學思想息息相關:社會生態協同發展論經過升華,將會不斷地豐富與深化社會生態哲學,而社會生態哲學對于社會生態協同發展論則將發揮指導作用。
(一)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認識論
生態系人即身處生態系統中的人,它們和社會生態系統,分別成為社會生態研究的認識主體(研究者)和認識客體(研究對象),并且構成了社會生態認識論的一對基本范疇。正是這對認識論范疇在認識過程中的協同運作或協同發展,才使得人類的社會生態認識,能夠沿著社會生態實踐社會生態認識再社會生態實踐再社會生態認識的正確路線和方向不斷地深入和發展下去。不言而喻,社會生態認識論正是生態系人對于社會生態系統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必然結果,亦即生態系人與社會生態系統這對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不斷協同運作即協同發展的必然結果。顯然,社會生態協同發展論在向唯物主義認識論升華的同時,也得到了社會生態認識論的指導。
(二)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辯證法
社會生態系統客觀存在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并成為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客觀基礎。社會生態系統還存在著各子系統之間協同運作的自組織矛盾運動,它成為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動力源泉。
1.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客觀基礎。社會生態系統客觀存在著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人與社會的對立統一這樣兩種基本的辯證關系:前者是人天關系,后者是社會關系。然而,無論是人天關系還是社會關系,它們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只有達到并維持其和諧共存的相關性或相關度時,才是良性循環的最佳相關性或度,由此方能實現社會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正因為如此,社會生態系統對立統一的辯證相關性或度,便是其協同發展的客觀基礎。否則,社會生態系統就根本不可能協同發展。
2.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動力源泉。由于社會生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互相協作,進而產生出新結構和新功能的系統,不就是哈肯所發現的“那些在沒有外界干預下獲得新結構的系統,即組織著的系統”嗎?社會生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相互協作即自我組織,也就是該系統“本質自身中的矛盾”。正是這種內在“協作”即“自組織”的矛盾運動,成為了社會生態系統“一切運動和生命力根源”,自然也就成為該社會生態系統協同發展這一“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亦即動力源泉了。
(三)協同發展論與生態生產力論
我國西部的現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點
西部地區礦物資源豐富,據對全國省際人均礦物資源稟賦條件的調查,條件最好的省份是山西和內蒙古;其次為四川、遼寧、新疆、青海;再次是寧夏和云南。顯然,西部地區都是一個聚寶盆。然而盡管資源豐富,但由于多種原因,西北地區經濟卻相對落后,結果長期以來,資源優勢不僅未成為拉動經濟的火車頭,反而淪為了資源的主要輸出地,致使其產業結構畸形,能源、石化、有色冶金、建材、電力等重工業比重過大,相應的污染情況也極為嚴重。如甘肅作為一個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省份,其石化、有色冶金、建材、電力等支柱產業也成為了最主要污染物排放行業,對環境構成了極大壓力。再如青海省的西北部,隨著柴達木盆地工礦區的迅速發展,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煙塵等排放到大氣中。2000年青海廢氣排放量高達607.37億m3,而凈化率只有0.47%,嚴重損害了大氣環境,東部的“硅鐵走廊”已成為“黑色走廊”。可見西部地區畸重的產業結構,對其環境產生了極大污染,在此種產業結構短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在發展循環經濟時,要注重清潔生產,保護生態環境。
比如西北5省區占全國面積的39%左右,在這廣袤的大地上,自然條件多樣而又嚴酷,生態系統復雜而又脆弱。目前,受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活動的雙重影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生態化發展賴以持續的生態屏障和生態系統已相當脆弱。西北地區大部分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嚴重缺水,年均降水量在550mm以下,少的不到100mm,如,敦煌只有29.5mm,吐魯番幾乎無雨,內陸河流域水面蒸發普遍偏高,塔里木、柴塔木、河西走廊等地平均在1800mm以上,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氣候干旱和人口增長的壓力下,不少河流干涸斷流,生態環境質量變差。水土流失也是威脅西北發展最大的生態災害,特別在西北黃土高原丘陵區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頃流失水量300-600m3,流失土壤5-10噸,從而造成了土壤日益瘠薄。西北土地沙漠化問題也非常嚴重,陜甘寧各省(區)水土流失面積已占到本省土地面積的67%、43%和70%;在新疆、青海等省(區)土地荒漠化年擴展速度高達4%以上,已有1/3面積的草原退化。西北地區面臨的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過牧等問題,使得生態環境嚴重惡化,進而產生“生態貧困一經濟落后一環境退化”的PPE惡性循環怪圈。為了打破這種怪圈,也需要從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方面尋求突破口。
西部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我國水源發祥之地和大氣生成之所。青海素有“江河源頭”、“中華水塔’’之稱,黃河、長江、瀾滄江出自青海的水量分別為225.3億m3、176.2億m3、108.4億m3,占各自流域的49.2%、25%和15%。青海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全國很多地區的水量和水質。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緣以東地區,是我國的東部季風氣候區,如果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就會直接影響中部和東部地區大氣環境。近年來,北方頻繁出現的大范圍沙塵暴,其原因就是西部地區的荒漠化所致。顯然,西部地區作為我國的“生態源”,具有特殊生態功能、對全國生態安全有著重要影響,保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也就是保護全國生態環境,在發展循環經濟時,我們切不能忽視這點。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環境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實現人地關系的協調和均衡,增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絕不能以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為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為了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國西部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困境
由于種種的原因,西部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于中東部,而且西部發展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于地區資源,西部地區發展過去走的是一條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工業化道路。這種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劇了粗放型經濟發展與有限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導致生態環境退化和自然資源嚴重短缺,出現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趨勢。只有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實現西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但是這種現狀也給發展循環經濟也造成了很多的困境。
思想觀念落后的限制雨果說過:當觀念成熟時,武力都擋不住。由此說明觀念的重要性,同樣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也不例外。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地理和經濟原因,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尚未深入人心,特別是政府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到位,政府的傳統政績觀念也還未改變。長期以來,我們的地方政府官員政治上追求晉升,經濟上追求GDP,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意識淡薄,落后地區政府出于趕超需要,更是不余遺力尋求經濟的高增長,導致資源、環境的破壞。而且政府觀念不轉變,企業、公眾的觀念也很難轉變。實際上,政府的cDP拜物教是通過企業實現的,如果政府未能樹立保護生態環境觀念,那么作為逐利而為的企業,作為追求享樂的消費者,就更不會考慮環境的價值了,而公眾環保觀念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
政府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意識不強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其管理體制就有別于原來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管理模式,它需要政府諸多管理部門通力合作與協調。這就需要政府部門改變以前管理方式,增強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意識。目前,從管理體制上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缺乏符合自然、經濟規律及縱向和橫向協調的生態建設科學規劃,缺乏既能體現政府行為又能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的政策措施,缺乏生態環境建設相關部門間的協調,缺乏統一的決策和管理體系,以至于各自為政,導致責任分工都不明確,形不成治理綜合效益,最終太大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推進,也不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促進我國西部可持續發展。
法律制度保障不夠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皆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同樣。立法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保證,世界上循環經濟發展領先的
國家,如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皆是通過立法來強力推進循環經濟建設的。通過立法把全社會的力量整合在法制的軌道上,保障其健康發展。盡管我國已頒布了《循環經濟法》,但是此法原則性很強,還要求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加以貫徹。西部地區各地在發展循環經濟的立法及法制建設方面尚屬于起步階段,雖然已有一些關于工業生態建設、污染排放限制、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規定,但都因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相關法律法規配套實施,具體效果并不明顯。
面臨的技術和資金的困境技術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物質基礎,無論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發展循環經濟都是如此。從需求看,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所急需的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適用技術尚未得到有效開發。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但由于西北地區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單純依靠地方經濟自身的積累,投入勢必有限,如何解決資金短缺難題,始終是困擾著西部地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大問題。
西部地區要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以上存在的困境就是要發展循環經濟期待解決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西部的可持續發展
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發展循環經濟,實際就是在走用生態文明(綠色)、信息化引領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發展道路。需要指出:科學發展觀不單是世界觀認識論還是可以轉化為一系列廣泛運用的方法體系。例如,我們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就要靠采用循環經濟生產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實現有實際效果的節能減排,這就需要依靠企業信息化、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網絡化來帶動,否則,就無法實現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微觀操作原則以及中觀之產業生態鏈和區域生態園的構建。再如,發展循環經濟還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資本運動規律,否則,在當代,循環經濟無法生存與成長。
我們現在所說的循環經濟(cyc,lieexonmomy),是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和廢物高效回收為特征的生態經濟體系,是基于一種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運動的經濟形態,其基本內容是在資源開發與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中,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廢棄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達到保護環境,降低資源耗費的目的。這種經濟形態把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融為一體,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資源利用減量化(Redu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
增強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觀念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循環經濟不是一個自然生成經濟模式,而是在政府加強規范和引導下發展起來的。從發達國家經驗看,雖然發展循環經濟所采取的具體措施不同,模式也不同,但在政府主導循環經濟發展卻是相同的。因此,地方政府能否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非常重要要。西部地區作為重工業污染區、生態環境脆弱區、重點生態資源區,更是需要地方政府樹立保護生態環境觀念。如果政府觀念轉變了,那么通過宣教和示范,就可以增強公眾的保護生態環境觀念,從而在全社會都樹立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觀念。具體言之就是:
1.政府要有新的經濟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觀念,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考慮生態承載能力,更加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只有在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政府即要推動經濟增長,更要注重環境保護。
2.企業要有新的經濟效益觀。傳統工業經濟效益觀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的效益觀念是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通過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
3.消費者要有新的消費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觀念,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拼命生產、拼命消費”的誤區,倡導適度消費、循環消費、綠色消費的觀念。
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支持經濟政策體系一般應包括兩個層面:基本政策、具體政策。基本政策具有宏觀性和指導性,具體政策政策是提供好的制度環境。當前迫切需要出臺一些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具體政策:
1.環境保護政策。多年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一直難以扭轉,很大程度上在于保護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滯后。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規定“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這意味著平均每年需要降低4.4%,這對于西部地區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只有依靠硬性環境指標的約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才能實現所期望的平衡。比如甘肅省“十一五”規劃目標,到2010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要降低到1.9噸標準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將下降到136萬噸以下,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將降低到200立方米左右,比2005年下降3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將達到50%以上,比2005年提高18個百分點。
2.技術支持政策。充分利用西部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完善“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產學研聯動”的技術研發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短缺技術、關鍵技術、先進適用技術發展。不能把技術停留在知識層面,要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
從認識論層面而言,由于傳統的價值判斷受到科學實證思維模式的沖擊,社會價值體系出現了世俗化的趨勢,現代社會又尚未建構起能夠取代傳統倫理價值體系功能的新體系,就出現了多層面的價值危機。從制度層面分析,它源于科技一體化的體制結構和科學技術的市場化發展方向。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的可共享性和壟斷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世界舞臺上演以科技創新的綜合國力競爭的情景劇。同時,科學與工業企業的合作、科學與政治的結合使科學活動向群體協作的方向轉型,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直至生產應用的周期逐漸縮短。
可見,面對知識經濟下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一方面要以現代科技為基礎,同時,絕對不能“唯利是圖”,必須以全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實現科技、教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即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要求人們不能純功利地、非批判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要堅持社會協調發展優先的原則,實現人類的全面進步。
當今的反科學思潮在西方世界很流行,其中很多是學者、人文學家。其中,一部分認為科學壓倒了人文;另一部分是生態環境主義者,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把環境破壞了。和平主義者認為科學搞出了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整個人類可能就要毀在這里面。后現代思潮對于把科學技術引領到人性化的立場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總之,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將把人類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整個世界體系的分工是不合理的,表現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擁有資本和高新技術而處于經濟貿易體系的核心,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處于。這種不平等的地位導致“中心國”對“國”持續的剝削。因此,如何擺脫邊緣地位成為像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首要選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也惟有如此,才能縮短與“中心國”的差距。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在很多方面人類的命運是聯系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當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清醒的認識,對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及其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發展脈絡要有正確的把握,在全球范圍內防止科學技術的異化,始終保持其為人類謀取福利和幸福的手段。
【摘要】教師生命中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是為課堂而付出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
個性。提高師生的生命質量,讓課堂充滿情趣,充滿智慧,充滿生命的活力和詩意,正是課堂生態學所關
注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課堂教學生態回歸
課堂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是學生作為主體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場所,是激發其生命活力、凸顯其人性
、展現其多彩自我的舞臺,是師生點燃靈感、激發創新、凝聚智慧的平臺。隨著生態學在教育研究領域的
影響不斷深入,人們開始從生態學的角度關注教育乃至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具體而言,課堂生態主體是
教師和學生,師生彼此互為參照構成教師生態群體和學生生態群體,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塑造,形成
有機的聯系,而師生這兩個課堂生態主體的存在狀態和發展趨勢又受到課堂生態環境的極大影響,后者以
各種方式保持、改變或改造著前者。所以,課堂生態主體與生態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完
整的課堂生態系統。
當我們用生態學的觀點來認識課堂教學生活,把教師、學生看作在課堂教學這個特殊環境中相互作用的因
素,會產生新的思路,朝向更符合生態原理的方面來思考教育教學問題,讓課堂回歸自然,從而組織一個
健康的課堂生態系統。
一、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
教育要回歸生命本真,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
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現代教學強調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這與傳統課堂中死氣沉沉,中規中矩
的過于關注教師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知識的接受形成鮮明對比。事實上,師生所投入到課堂中的不僅要有認
知,更要有情感、態度、意志等人格因素。要做到課堂教學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增強學生生命力,就要
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改陳舊的書本知識為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信息。
要讓課堂教學回歸學生生活世界,教師就應該給學生更多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并了解
生活。體驗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創設各種情景,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
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景進行體驗,并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認識,發展、享
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于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
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體驗教學從本質上來說,是對生命的激活、豐富與提升,是以生命的發展為目標的
教學。實施體驗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在體驗的課堂中,教師是將其知、情、意的全面投入
的,要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參與。
二、回歸教師的教學生活
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是教學回歸其生命源點的必然趨勢的體現。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應該成為教師專業素
質發展,成就自我實現的土壤。教師要從課堂教學中發掘智慧的營養,支持自我意義的建構與提升。教師
是存在于課堂教學生態關系中的個體,其成長離不開課堂教學這個原始生態。而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師培
訓體制是以封閉的"學院式"模式為主的,這無疑將教師不知不覺中帶入怪圈。教師未能真正理解新課改的
教學理念、對新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的應用存在誤區等問題不斷出現。
任何課堂都是由其中具體而獨特的生態關系組成的不可替代的綜合體,教師在這個綜合體中展開的教學活
動也是以具體的教學生活情境為背景的,而理論與思想的光環若脫離這種背景而突兀地籠罩在教學的上空
,則根本無法自然"降落"到課堂教學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只有深入課堂教學生態的生活場景,獲取有關課
堂活動的復雜聯系中存在的問題的第一手資料,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打破傳統教師培訓的封閉格局,實施教師校本培訓,才能讓教師認清自身問題,在鮮活的空氣中成長。校
本培訓注重教師的實際需求與發展條件,合理整合各種資源為教師所用,是改善教師教學實踐的必由之路
。在多元開放的新培訓情境中,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結合專家的理論指導積極進行教學反
思與創新。貼近教師活動的培訓內容與方式能夠幫助教師主動建構教學知識與經驗,知識在應對亟待解決
的教學問題過程中轉化為教師的直接經驗。新的教學理念能否真正改善提高自己的教學不再成為一種疑問
,而是教師的親身實踐。為教師的教育知識與教育生活搭建融通的橋梁,我們才能看到教師的生命力與教
學激情。在生命與激情的碰撞中,教師才能真正得到發展。
三、回歸真實的和諧互動
知識并不是完全由教師"創造"的,但與學生相比,卻又是信息的加工者和積極建構的指導者,學生站在接
受知識的角度并不是被動地"消費"信息,而是對知識信息進行在教師加工基礎上的再加工,存在重新建構
,實現知識與已有經驗的同化與順應,進而達到發展和成熟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生態中教師與學生的
關系并不是絕對的。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相比較而言,教師是絕對的知識的化身、道德的權威由此而
導致的是知識的順向流動,學生的社會化是由以教師為代表的成人影響完成的。但是,隨著知識的普及和
大眾傳媒的平民化,已經很難說明在知識和信息面前,學生和教師誰的優勢更為明顯,師生平等、相互交
流已經成為知識發展和普及的必然。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困惑和失敗的根源就在于,教師忘了上課是師生的共同勞動。教學的
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是"學習共同體",教師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來引領學生
,教學相長。教師通過平等對話、提問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空間、充足的活動時
間,敞開心扉,自由地做思維體操。因此,教師的知識形成和再建構必須是建立在對學生的分析和理解基
礎上的,學生的變化不僅會引起教師教學方式的調整,也有包括知識體系、教學心態等一系列變動。因此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平等對話、提問、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空間,有充足的活動時
間,允許學生敞開心扉,大膽發言,將教學過程變為師生積極主動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形成。
參考文獻
[1]葉瀾 《教育大辭典》第五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57.
“生態學”理論觀點最早見之于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霍克海默爾與阿多諾合著的《啟蒙的辯證法》一書(1947年)。由啟蒙精神所產生的認識論意味著我們是在對自然有支配權的范圍內認識自然的,認識自然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自然,奴役自然。“由于自然被破壞了,每一種想要取消對自然奴役的企圖都更加深人地陷入被奴役之中,由此產生了歐洲文明的過程。”
“生態學”首次提出和使用這一概念的是加拿大學者本·阿格爾。阿格爾在《西方概論》一書中,將"TheEcologicalMarxism"理解為“生態學”。“生態學”的典型代表人物主要有安德烈·高茲、詹姆斯·奧康納、威廉·萊斯、本·阿格爾、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大衛·佩珀。他們認為,首先,生態問題已成為當代資本主義世界最為突出的問題,應強調生態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生態危機已取代經濟危機而成為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其次,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消費”是人性的扭曲,是生態危機的根源,他們主張應予批判。再次,擺脫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種“穩態”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最后,提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爭取社會主義道路的設想。
20世紀90年代以前“生態學”生態危機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馬爾庫塞對“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的批判;威廉·萊斯重新定位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本·阿格爾的生態危機理論的建立。
(一)關于對生態危機原因的分析
本·阿格爾在《西方概論》中提到,關于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已失去效用,今天危機的趨勢已轉移到消費領域,即生態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對西方的階級意識和危機理論給予高度重視,認為今天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危機就是生態危機。
詹姆斯·奧康納在《自然的理由——生態學》中提到,用自然改造文化觀念,用自然和文化改造傳統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
威廉·萊斯在《自然的控制》中指出,資本主義倡導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雖延緩了經濟危機但卻加劇了生態危機,他鮮明地提出“控制自然的觀念”才是生態問題最深刻的根源。此外,萊斯還對“控制自然的觀念”有著重要影響的培根的思想和馬克思的自然觀進行了分析。
大衛·佩珀在《生態社會主義——從深層生態學到社會主義》中指出,生態危機的原因不在于生產力和人的需求的增長,而在于資本主義獲利本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
貝拉米·福斯特在《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中認為,生態危機與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方式有關,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方式使得環境持續性地惡化。
(二)關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詹姆斯·奧康納在《自然的理由——生態學研究》中深刻、尖銳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除存在歷史唯物主義所講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外,還存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的雙重危機理論。兩種矛盾相互作用,加深、加劇了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的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
安德烈·高茲在《經濟理性批判》中認為,資本主義的利潤動機必然破壞生態環境、資本主義的危機本質上是生態危機。資本家不愿意在環境保護上投資,即便投資,腦子里想的也是賺錢。在《勞動分工的批判》一書中一針見血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勞動分工是一切異化的根源”。
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指出,以經濟增長為目的的當代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克服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的。福斯特指出,部分廠主在環境保護上或許作過一些努力,但這種努力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二、國內文獻研究現狀
王雨辰、郭劍仁對以貝拉米·福斯特、詹姆斯·奧康納為代表的北美生態學進行了全面地考察,指出“貝拉米·福斯特理論的特點是力圖通過對馬克思理論文本的解讀,挖掘其中的生態哲學思想,從而建構出他自己的生態唯物主義哲學和物質變換裂縫理論”。在此基礎上,貝拉米·福斯特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同生態危機的關聯,其理論側重點是環境社會學研究。詹姆斯·奧康納則是通過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和自然緯度,揭示資本主義二重矛盾同生態危機的關系,提出生態社會主義構想,其理論側重點在于生態政治學。
曾文婷在《“生態學”研究》一書的第二章,從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層面對“生態學”的生態危機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她分析了科學技術的錯誤利用方式與生態危機的關系;生態危機不在科學本身,而是在于意識形態,控制自然的觀念才是生態危機的最深刻的根源;生態危機不是一個純粹自然的和科學的問題,它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的政治危機、經經濟危機和人的本能結構危機的集中表現,其主要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
郭劍仁在《生態地批判》第三章研究和探討了北美生態學者貝拉米·福斯特的生態危機思想。他指出,福斯特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不可改變性和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可持續性,揭示了生態危機的根源、生態和資本主義的對立關系及解決生態危機的出路,即社會正義運動和環境運動的聯合是解決之道。
葛恒云的《“生態學”及其啟示》認為,生態學理論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或在于其認識上的問題,或在于其理論自身的局限性。首先,作為理論核心的異化消費概念,是從異化勞動概念中派生出來的,沒有以對人的物質需求的深入分析為理論前提,影響了對壟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分析的邏輯力量。其次,是對科學技術的片面評價。
曾文婷在《“生態學”評析》一文中,對生態學理論的評價總體偏重于其可借鑒性。她在文中指出,“生態學”努力運用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當代生態環境及其危機問題,致力于生態理論與的結合,豐富和發展了的生態思想,為在當代的發展與完善注入了新的元素。
劉光明的《生態社會主義產生的科學文化背景探源》認為,“生態學”作為有影響的一種社會思潮是特定的科學研究發展和文化環境的產物。生命與環境科學的發展是它的自然科學前提:關于自然——人——社會未來的論述和西方對進一步探索中的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為它的產生和發展客觀上起了指導、借鑒作用。
解寶軍《對“控制自然”觀念的重新理解》一文中論述了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科學技術在運用不當和失控狀態下造成了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引發了資本主義國家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惡性污染,破壞生態平衡的生態危機。
陳紅兵《奧康納生態學與生態文化建設》一文分析了奧康納繼承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立足于生產勞動范疇,將生態問題作為時代主題,把自然生態因素與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相聯系研究生態危機的根源及其現實解決途徑。
三、研究現狀評析
總體而言,盡管國內外學術界對“生態學”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研究現狀還有不盡人意之處,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國外學者對“生態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生態危機的產生根源上,并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發展,而對“生態學”的綠色社會主義構想及其實現手段研究較少。國內學者的研究雖較系統和完善地評析了“生態學”各學派的思想,但僅停留在介紹其思想的階段,缺乏把“生態學”與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聯系起來研究,提出具體的方案;缺乏從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的角度出發把“生態學”生態危機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聯系起來的可實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