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炎帝神農故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銀杏谷內有千歲以上的銀杏樹三百八株,百歲以上銀杏樹一萬七千余株,定植銀杏樹五百一十萬余株。這些古銀杏樹構成了這里的田園風光,敘說著中國傳統哲學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隨州千年銀杏谷中的“石來運轉”墻,墻體上的這些磨盤石是從全國搜集而來的,可謂是兼容并蓄。
湖北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個很美麗的地方。隨州呢?心里還是個問號。
從濟南上車,在經過近6個小時的高鐵車程后,我的雙腳踏在了武漢的土地上。這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便捷和實惠。短暫的停駐后,我同中國專業旅游媒體聯盟的記者們踏上了開往隨州的大巴。一路上,大家說說笑笑,對湖北、對隨州充滿求知欲望。
“我是隨州的女婿。我對隨州還算是了解。”這是領隊對隨州介紹的開場白。話音剛落,車內爆笑。
隨州是湖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地處湖北省北部。隨州古稱“漢東之國”,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如今,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隨州還是編鐘古月之鄉,其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鐘,被海內外譽為世界奇跡。此外,這里還有風光秀麗,景觀奇特的千年銀杏谷、“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荊楚名勝大洪山等。
一張古銀杏樹繪制的田園版油畫
從武漢出發,約4個小時的車程便可抵達隨州千年銀杏谷。景區位于隨州曾都區,綿延12公里。區內古銀杏樹連成片,構成群落,匯聚成谷,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銀杏群落之一。據介紹,銀杏谷內有千歲以上的銀杏樹308株,百歲以上銀杏樹17000余株,定植銀杏樹510萬余株。這些古銀杏樹構成了這里的田園風光,敘說著中國傳統哲學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
抵達銀杏谷,我們有幸入住隋唐農舍。農舍位于幾株大千年銀杏樹下,干凈利落,靜謐安寧。農舍是仿北方古典四合院建設,各門楣上均掛著仿古風旗,讓人過目不忘。這里的夜很美。夜晚坐在千年銀杏樹下,數著寥落的星辰,靜聽黃葉落地的聲音。這里的夜很靜,靜的讓你都能聽到血液的流淌聲……
清晨,天還沒亮,鳥早已開始了一天的歌唱。伴著鳥鳴,邁步走出農舍,感受一早的清新空氣。我喜歡這樣的清晨,踏著新落的黃葉,深深地呼吸,貪戀著每一個空氣分子。在這個陰雨的早上,我以為自己是早起的人,沒想到在遠處的農田里早已有農夫勞作了。我不懂農事,更不知道這南方農事的規律,但我能感受到他的辛勤和辛苦。
這個秋日,走進銀杏谷不管處在哪個方位,都會看到自己向往的世界。陽光下的山脈、樹冠,金流涌動,光與影的結合敘說著天與人的默契和共識。嘗幾顆銀杏果,抱一下老樹,隨手拍幾張照片……陽光灑在肩頭,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千年古樹的生命樂章,感悟田園畫卷的古樸寧靜。在秋風的吹拂下,一片片金黃的樹葉迎風搖曳,偶爾有葉子飄落在游人的肩膀上,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誘人的光芒。銀杏樹下,有悠閑的老水牛和四處覓食的老母雞,還有我們相機的快門聲。時光在這里靜止了,一切就這么簡單。
在千年銀杏谷景區,胡家河村的景致是不能錯過的。村內古樹參天,植被茂盛,金黃的銀杏樹更是千姿百態,婀娜多姿,不覺間形成了田園風光油畫的十里畫廊。在村子里除了欣賞巨大的銀杏古樹外,還可瞻仰胡氏宗祠,細數胡氏家族的傳承與變遷。或者走進農民的香菇種植田,看香菇的生產環節,親手采摘新鮮的香菇,品嘗收獲的味道。
炎帝神農和他隨州的故里
在隨州的日子里,每天都不止一次地聽別人說這里是炎帝的故里,并且每年都要舉辦盛大的世界華人尋根節。據說,自西周始,歷朝歷代民間祭祀從未間斷,隨州百姓于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之日敬香祈福,祈盼五谷豐登,萬民安康。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關于炎帝故里的說法,在中國也至少有五處之說,且爭論不休。偉人的出處何止一地,放下爭論,各自發展,我想炎帝帶給后人的只有福音。
走進隨縣厲山鎮烈山上的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一路上聽導游講解著炎帝故事,對照著關于炎帝的壁畫和建筑,來還原炎帝的偉大生平。史書記載“神農母安登,感農而生炎帝”于此,之后炎帝神農在此植五谷、創農耕、嘗百草、療民疾……如今景區內,建有炎帝神農洞、炎帝神農碑、炎帝神農紀念廣場、炎帝神農紀念館等紀念性建筑物,都能迅速直觀給你展示炎帝的不同方面。這里不止是一處景區,更是一處愛國教育基地。
這不是一處走馬觀花的地方。仰望始祖,還原歷史,在這里每一步都需要靜下心來慢慢走,慢慢品。在歲月輪回的長河里,炎帝一直長生不老,讓每一位炎黃子女,都在自己的腦海里對他印象深刻。
楚山望剎,端坐楚北天空第一峰
只要你來隨州,就要來大洪山;只要你來過大洪山,就會被這里壯麗的山岳風光所吸引……行走在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幽幽的千年古剎間,享受這里的美妙,是輕松,更是逍遙。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地處湖北省北部山地,主峰海拔1636米,素有“楚北天空第一峰”的盛譽。大洪山似一幅絕妙的山水畫,既有雄渾壯闊的潑墨,也不乏精巧考究的著筆。
了解大洪山,就要從攀登大洪山開始,除了耐力還需要勇氣。在這里你必須平心靜氣,才能在一步一景中發現最美的細節。山解水意,水伴山行,沿著大洪山的涓涓細流,走近山谷,進入夾縫的一線天,欣賞山谷瀑布,或者沿著溪流踏著復原古道,緩步上升,尋找隱匿于寶珠峰的“白龍池”。我喜歡這樣的地方,悠閑拾級,踏著散落在臺階上的紅葉,在行進中聆聽山泉的歡唱聲,或者偶爾停下來,尋找或清脆或渾厚的鳥鳴聲。這里就是大洪山,一處休閑養生和靜音修養,忘記時間的好去處。
“垂蔭傘蓋千峰秀,溪吟風嚶萬壑幽。漢東百川佛號起,楚北千河玉露生。”洪山寺像一顆光爍云天的佛舍利,嵌刻在大洪山350平方千米的綠濤云海中。
歷史上,洪山寺曾是我國佛教的重點叢林,名蜚中外的天冠道場。洪山寺歷代住持多為大德高僧,開山祖師慈忍是禪宗祖師慧能的第三代弟子。其下院始建者報恩禪師,是達摩祖師第十五代弟子。據《大洪山志》記載,除洪山寺上院(靈峰寺)和下院(萬壽禪院)外,自唐以后,在大洪山崇山峻嶺中修建有寺廟26座之多,香客信士更是絡繹不絕。然而,在近代大洪山古寺及諸寺院,卻因戰亂而毀于一旦,多數僅留殘跡。
2009年,佛門泰斗本煥長老率衣缽弟子印順大和尚重建了大洪山慈恩寺。如今復建的大慈恩寺端坐于大洪山“金頂”,俯瞰群山,再現了唐宋佛教“楚山望剎”的宏偉盛景。此行中,我們正好趕上農歷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圣誕消災祈福法會,有幸目睹了這場大慈恩寺的佛事盛典。
大話西游,敢闖女兒國
行游隨州幾天,很難想象在隨縣洪山鎮,還有一處溫泉村,溫泉村里還有一處別致精巧的西游記主題公園。直到進入園內,我才發現在這里竟有許多不一樣的玩法。
在西游怪街里,有高老莊、女國集市、女王城堡?招親臺、九九八十一關、八戒鬧街等景點。怪街門前的招親臺前常上演女兒國國王招親會的節目,女王在此臺向游客拋繡球,為自己選擇駙馬。只要被女兒國國王繡球拋中,就可成就這樁天賜良緣,當場披紅戴花,登樓拜堂。據稱,女兒國國王冷艷高貴,傾國傾城舉世無雙,就連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白金星等各路神仙也要前來道賀。更為有趣的是唐僧師徒竟然也出現在隊伍之中,齊天大圣孫悟空,手執金箍棒,威風凜凜為唐僧和女兒國國王開道。唐僧騎著白龍馬,心里酸溜溜的,雖說前有八戒牽引,沙僧挑擔隨后,但不知他心里作何感想。表演場面宏大搞笑,讓人捧腹不禁。
從檢票口進來后,映入眼簾的是祭祀廣場。廣場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涵,以弘揚炎帝精神為內容,依山就勢進行總體布局。廣場為南北向,前為玄青湖,左右為山梁,后為神農廟和羊頭山。廣場由門闕圖騰柱和炎帝雕像三部分組成,以花崗巖砌成。我們登臺階來到神農廟,神農廟前掛有一橫幅,上書“共臨帝廟致祭,誠表一片心香”,表達了炎黃子孫對炎帝神農氏的崇拜敬仰之心。步入其間,只見殿宇巍峨,前后兩院,錯落有致。前院正中設有噴泉,龍嘴噴出的泉水自九華池入相傳神農滌草的“洗藥池”中。正殿便是人身牛首的中華始祖姜氏炎帝圣像,面目安詳,巋然端坐。殿前香火繚繞,香煙彌漫。廟里豎立一座唐碑,此碑原立于清化寺內,為唐代牛元敬撰并書,唐天授二年(691年)立石,碑文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證明了羊頭山是炎帝神農氏故里。這塊碑是武則天唐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時立的,上面記載了炎帝在羊頭山上的豐功偉績,并且還記載了炎帝陵的地理位置、建筑規模。上面的字跡已經風化太嚴重,模糊不清了,但依稀可辨看出“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等等記載。在神農廟的上院里完好地保存著一院唐代的建筑,院子中央是一座舍利塔,說明了當時這里主要是宣揚佛教文化的地方。
拜謁完炎帝陵,我們徒步上山,一路上滿山遍野的紅彤彤的“炎帝紅”果子,似山楂又像櫻桃,大家驚嘆于羊頭山這充滿個人文古跡的地方竟然還有這么壯美的山色,都不禁嘆為觀止。沿著山中的石階繼續上行,在羊頭山的半山腰上,保留著一片殘碑斷柱,這就是清化寺遺址。羊頭山梵剎,又名曰清化寺,建于魏孝文帝時期,唐代進行了重修,并且改名為清化寺。現在這里還存有一塊明代萬歷二十八年的石碑。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無法目睹寺廟當年的壯觀和輝煌,但僅從遺跡上看,也能感受到它的氣勢不凡:精致的石階,傾覆的蓮花石盤礎,斷折的石條梁柱,線條優美的石雕佛像……沿著山中的石階繼續上行,兩邊是郁郁蔥蔥的樹林,遮天敝日,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走在山路上,感覺也非常涼爽。上山不多長時間,就看到了“北魏石窟”的指示牌。順著箭頭的指向,我們來到了石窟群前面。這個石窟大都是北魏的,也有北齊的,也有隋唐的,大都是砂石雕刻,規模比較小,位置比較分散。羊頭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頭山歷史遺物中的精華所在。這些石刻為比較典型的北魏風格。布勢方正,筆勢粗獷,雖是先書后刻,但刻工并未完全遵循寫出的筆道。點畫的起收筆形態和線條的粗細提按,及字口的自然刻化,都說明刻者在奏刀鐫鑿時擺脫了書寫墨跡的范囿,其奏刀是充分自由的。雖然受多年風化的影響,但觀其整體形象卻還能看出它們是比較隨意的鑿刻所形成的。此作有一種自然古樸的感覺。雖然字數不多,卻是一件比較精整的石刻作品。書者用筆拙勢重,意態從容。刻者是全依了寫成的墨象鐫刻的,字口十分干凈,起收處十分得勢,完全傳達出了書寫的筆意。書者走的是筆方勢圓的一路,風格與《鄭文公碑》頗多相似,給人以渾厚、雍穆、含蓄的美感。
羊頭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脈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于其間。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巔,有的在山腰,有的為窟,有的為龕,原有規模及順序已不可考,現狀可分為九區。較大窟龕二十二個,小型佛龕八十多個,窟洞平面多為方形。還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主峰極頂列為首區,有石塔兩座,佛龕一區,龕為三塊巨石疊成,下為臥羊,中為佛龕,上為瓦隴式屋頂,龕內佛像結跏而坐,面型衣飾皆屬北魏風格。西南山巔(亦稱右峰)“八十八佛”窟,距羊頭石龕二百余米,列作二區。窟龕三個,分上下兩層。前窟南向平面方形,門外二金剛侍立,窟內正面一佛二菩薩,佛結跏而坐,菩薩侍立主佛四周,雕龕八十七個,內各置一佛,皆坐式,連同主佛共八十八尊,窟名由此而來。窟南一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面型略秀,身材修長。后窟較高,亦稱上窟,窟上石塔已毀壞。塔下一窟,方形,窗門南向,三面雕像,正面和西側主佛已不存,尚存東側一佛二菩薩和西隅左尊脅侍,面型清秀,神態自若,刻工純熟而洗練。視其造像風格,與前窟同為齊隋間遺物。第三區為千佛洞,位于半山腰部,窟內方形,四面小佛龕滿壁,近千尊,故稱千佛洞。這里的雕像都是唐代風格。第四區為方塔窟區,第五區為圓塔窟區,第六區為多寶龕窟區,第七區為大石窟龕區,第八區為佛山區,第九區為唐代龕區。這些石窟龕內,雕像大都肌肉健美,衣飾貼體,藝術價值很高。
【關鍵詞】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名城 民俗文化 節慶文化
一、引言
旅游文化是為旅游所利用和由旅游產生、創造的人類文明成果,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與此相關聯的旅游資源被稱為文化旅游資源。旅游業是一個文化性很強的新興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旅游業只有對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進行文化層面的開發和提升,使其具有明顯的文化品位、文化特色和文化優勢,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居民對旅游、文化等消費意愿增強。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旅游業已逐步成長為湖北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基本形成了以“行、游、食、住、購、娛”等要素為主體,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旅游產業體系。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為湖北省旅游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旅游的個性化及多樣化需求也促進了旅游業向縱深方向發展。
二、湖北省發展文化旅游的基礎
湖北省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具備發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條件和基礎。楚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以炎帝神農文化、三國文化等為特色的歷史文化,以辛亥首義和一批老區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以三峽、神農架等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漢平原風情為特點的民俗文化,以屈原、陸羽、李時珍、張之洞等為代表的名人文化,都彰顯出湖北省深厚的文化底蘊。
湖北省擁有武當山古建筑群、鐘祥明顯陵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武漢盤龍城、江陵紀南城、隨州擂鼓墩、大冶銅綠山古礦冶等四大古文化遺址;武漢、荊州、襄樊、隨州、鐘祥等五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匯集省內;國寶級文物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郭店楚簡等享譽中外;戲曲及民間文化豐富,京劇、漢劇、花鼓戲、楚劇、黃梅戲等各具特色,深受群眾喜愛,民間藝術風格獨特、歷史悠久。
三、湖北省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經過多年的開發,湖北大力實施以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重點的“一江兩山”區域旅游綜合開發。通過整合資源和強化品牌特色,“一江兩山”已成為湖北省最著名的生態文化旅游區域,也是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區域。它提升了湖北省對外旅游得形象,增強了湖北省旅游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帶動了全省旅游業的整體發展。通過旅游文化名城建設,壯大湖北省旅游產業規模;積極開發民俗、節慶文化旅游資源,培育湖北省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
1、“一江兩山”生態文化旅游區享譽海內外
目前三峽、神農架、武當山已基本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綜合旅游目的地,是湖北省旅游的標志性品牌。該區域旅游文化內涵豐富,通過建設和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升了旅游服務品質。
(1)長江三峽觀光度假旅游區。長江三峽擁有世界上最典型的高山峽谷、高峽平湖以及世界一流的水電工程,是海外旅游者來華的首選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區兼具優美的自然風景和文化旅游資源,景區以長江為依托,以三峽大壩為核心,重點開發和完善了三峽大壩、三峽人家、神農溪、九畹溪、昭君故里、車溪、長陽清江畫廊等景區,“精品集群”特征明顯。形成以秀美的高峽平湖、雄偉的現代工程、歷史悠久的峽江文化、古樸的民俗風情為主要特色的國際旅游區。
(2)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武當山以規模宏大的皇家道教古建筑群和聞名海內外的武當武術為主要特色,是湖北省山岳景觀和道教文化旅游名品,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應加大武當山文物古跡保護、修復及景區內部環境的整治力度,推廣習武健身、養生等特色項目,加強中心城鎮旅游功能建設,完善一批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從而增強武當山的品牌競爭力和文化吸引力。形成以道教文化、皇家宮觀、武當武術為主要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
(3)神農架原始生態文化旅游區。神龍架保存有世界中緯度地區最完整的生態群落,是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以野人之謎聞名海內外,具有壟斷性的世界級旅游資源。旅游區具有居中的區位優勢和品牌集聚效應,以原始生態和神農文化為背景,開發了原始森林穿越、野人尋蹤、高山滑雪、濕地觀光等一批特色旅游項目。形成以原始的生態環境、雄奇的自然景觀、神秘的野人之謎、珍稀的生物資源為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區。
2、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設初見成效
從文化旅游資源的角度出發,武漢、宜昌、襄樊等旅游中心城市不斷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為旅游者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旅游體驗。
武漢城市圈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具有廣闊的旅游發展空間,已初步發展成為華中地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文化中心城市。通過加強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打造國內一流都市文化旅游產品,重視大型文化主題公園、特色餐飲、會展的開發與建設,不斷啟動現代商貿會展中心、科技博覽中心、體育競技中心、文化藝術中心等項目,使武漢成為華中地區乃至國內外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
目前,以黃鶴樓為重點,正在不斷完善“大濱江旅游區”;以東湖風景名勝區為中心,包括省博物館、武漢植物園等周邊景區,構建了“大東湖旅游區”;繼續推進以漢口為主體的商業區建設,打造包括會議、展覽、商務、購物在內的商務會展旅游中心。武漢周邊地區的文化旅游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重點建設項目有黃鶴樓公園改擴建、古琴臺改擴建、省博物館綜合館布展、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游客中心及科普旅游區、木蘭湖湖北明清古民居風俗園、蔡甸知音故里、新洲孔子問津書院建設等。
通過規劃和建設,湖北省正在加緊將襄樊、荊州建成三國文化和楚文化旅游名城,其中襄樊以古隆中和襄陽古城為重點,打造城市旅游品牌,使其成為鄂西北區域旅游交通樞紐城市。荊州博物館建成楚文化館藏文物觀光旅游的“縮影”,建設荊州“楚文化公園”,開發與提升楚國宮廷文化和音樂舞蹈,增加楚文化游覽的吸引力。將宜昌建成世界水電文化旅游名城,并發展成為三峽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鄂西南區域旅游中心城市。將隨州、鐘祥等建成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將明顯陵文化遺產旅游建成荊楚文化旅游的代表性產品。重點建設項目包括荊州的古城文化旅游區、黃石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隨州的烈山炎帝故里景區等。
3、民俗文化旅游區風格獨特,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
以恩施為代表的民俗生態旅游區是湖北省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民族風情濃郁,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旅游區內騰龍洞、沐撫大峽谷是世界地質考察的重大發現,大水井有南方典型的明清莊院。應充分發揮土苗民族風情和清江民俗風情資源優勢,如近年來力推的“綠色恩施州,土苗風情園”主題形象,重點開發一批高品位旅游景區,成為湖北省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
以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為目標,湖北省重點開發了江漢平原湖區漁文化、地方戲曲、民間曲藝、雜技、特色飲食文化等旅游項目,著力打造古代宗教文化旅游精品,培育以武當山、歸元寺、寶通禪寺、廣水觀音寺等為代表的宗教文化精品。
4、節慶文化旅游項目得到了深度挖掘
節慶文化業是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在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節慶文化應運而生。通過節慶活動,不僅可以活躍文化氣氛、提高當地知名度,還可以達到經濟與文化雙贏的目的。
節慶文化需要基于當地的文化背景進行設計和運作,湖北省通過發掘荊楚文化的內涵,在精心策劃的基礎上,舉辦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節慶活動,大力發展節慶文化,運作成功的節慶文化旅游項目等都蘊含了深厚的荊楚文化內涵。如武漢國際旅游節、武漢渡江節、華中旅游博覽會、雜技節;武當山道教文化節、武術文化節;荊門啤酒節;宜昌三峽文化節、嫘祖文化節、龍舟文化節;隨州炎帝誕辰節;襄樊諸葛亮文化節;黃岡赤壁文化節;黃石服裝文化節、青銅礦冶文化節;鄂州武昌魚文化節;孝感孝文化節;蘄春李時珍醫藥節等。一些節慶項目與旅游區建設相結合,彼此促進,如以武漢雜技、武當武術、野人之謎等為主題的大型系列文化節慶項目,定期為旅游者演出,對當地旅游區的建設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結束語
湖北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明顯,且得到了有效開發。首先,應重點推進文化旅游資源整合。以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等核心旅游景區為龍頭,加快區域間旅游資源整合;加強“一江兩山”、大武漢都市旅游圈、節慶文化及民俗生態旅游區之間等文化旅游資源的合作開發,重點培植精品旅游線路;著力開發東湖文化旅游帶、赤壁―烏林―荊州―當陽―襄樊三國文化旅游帶、恩施―宜昌清江土家文化旅游帶、三峽―神農架文化旅游帶和顯陵―擂鼓墩古文化旅游帶。其次,深挖文化內涵,促進文化旅游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文化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抓好將文化產品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的工作,加強文藝界、傳媒業、文娛演藝業等與旅游產業的合作,不斷提高相關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 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河南位于我國中部偏東、黃河中下游,因地處豫州,故簡稱“豫”。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少林寺、龍門石窟、黃帝故里、殷墟和云臺山是河南比較有名的旅游景點,主要城市有鄭州、開封、洛陽等。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河北地處華北,東臨渤海,西為太行山地,北為燕山山地,因其地處冀州,故簡稱“冀”。白洋淀、北戴河、秦皇島、燕趙故地是河北有名的旅游景點,主要城市有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等。
山之界:山東-山西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古為齊魯之地,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因其曾地處魯國,故簡稱“魯”。山東在中華文明的發祥與發展過程中有很多重要貢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泰山、曲阜三孑L、青島嶗山是山東有名的旅游景點,濟南的泉、棗莊的水、青島的海、煙臺的仙、威海的島、泰安的山,都無不讓人拍案稱絕。主要城市有濟南、青島、德州、濰坊、煙臺等。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位于黃河以東,黃土高原東翼,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故稱“晉”。云岡石窟、平遙古城、五臺山、喬家大院是山西著名的旅游景點,主要城市有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呂梁等。
湖之界:湖南-湖北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位于我國中部、長江中游,此地古為鄂州之地,故簡稱“鄂”。湖北歷來為中國水陸交通運輸樞紐。長江、漢江和京廣鐵路交于武漢,京九鐵路聯絡線與武漢相連,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九省通衢”。黃鶴樓、神農架、三峽大壩、荊州古城、武當山是著名景點,主要城市有武漢、宜昌、十堰、黃石、恩施等。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位于長江中游南部,因域內有湘江,故簡稱“湘”。據傳,湘江流域過去多植芙蓉,唐代詩人譚用之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國”之稱。岳麓書院、炎帝陵、岳陽樓、張家界、鳳凰古城、桃花源是湖南著名景點,主要城市有長沙、株洲、湘潭、岳陽、永州等。
生態旅游的實踐一直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中,體現出人們對大自然的愛惜,尊重和呵護。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H.Ceballos-Lascurain1980年首次從理論上定義生態旅游為:在旅游過程中最小程度打擾和污染環境,其目的是學習、尊重和欣賞自然景觀及其動植物和所發現當時或以前存在的文化。文化旅游是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各種文化活動的旅游。通過文化旅游游客感知、了解、體察當地人民的歷史生活方式、宗教文化、藝術建筑、以及其他文化內容。
近30年來,生態、文化旅游已形成國際趨勢。如MeganEplerWood1989年在美國福羅里達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推動生態旅游的發展,增強對環境和文化尊重的意識,促使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世界各地,文化旅游已成為尋求文化享受和民間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在中國,為了引導人們對文化品位的追求和對大自然的珍惜呵護,許多地區把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結合起來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休閑度假的旅游方式。如湖北省于2008年11月將該省西部地區組成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激活該地區豐富的生態、文化等資源,推進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取得了許多成效。
2生態文化旅游發展中薄弱點與問題
在生態文化旅游的開發中,也暴露出我國生態環境的一些薄弱點,在項目建設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
2.1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有些生態資源在逐步減少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有些方面變得更加脆弱。如即使在湖北生態環境具有獨特優勢的神農架林區,許多生態資源也在退化之中,有的甚至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如各種野生動物棲息范圍還在不斷縮小,許多珍稀植物的生存環境并沒有得到真正改善。
2.2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大自然自身孕育需求
由于目前仍然用GDP衡量經濟增長目標,各生態文化區尚不能擺脫以GDP為中心的發展模式。項目投資和旅游價值依然追求GDP的快速增長,攀比投資額度和短期經濟回報,較少考慮環境自身的發展孕育需求。各地熱衷于建設現代化豪華設施,缺少回歸自然的理念。許多生態文化旅游項目邊開發,邊破壞生態環境。有的地方在自然保護區中心建立旅游機場,旅游公路延伸到動植物保護核心區域,忽視了動植物棲息繁衍需要足夠的安息環境。2.3急功近利,用經濟目標衡量文化項目在文化旅游方面,重視與經濟發展直接聯系的文化項目,忽視民族優秀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地方政府喜歡“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熱衷于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文化項目。一些民間古樸歸真、勤勞節儉、呵護自然的風俗習慣,由于直接經濟收入不佳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3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探討
我國生態文化旅游起步晚,發展快,急需探討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模式,以促進生態環境與旅游的共同發展。
3.1用綠色GDP取代傳統GDP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與環境發生的沖突日趨明顯,如森林面積的萎縮、水土流失加重、沙漠化的擴大、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能源的耗盡,等等問題。這些沖突不斷威脅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尤其是能源的短缺,使市場經濟的發展難以持續。經濟發展如果突破環境所承載的極限,經濟與環境會同時遭受極度的破壞。因此,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處理和協調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時,必須把經濟利益置于生態環境利益之下來研究(Brown,2001)。在經濟效益傷害生態環境時,要果斷地選擇替代經濟方案,以保障生態環境的穩定與良性發展。市場經濟的最大弊端是以GDP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成果,它忽略了生態環境的成本和價值,而地球生態環境一旦毀滅,人類將失去生存基礎。因而,迅速采用綠色財富核算方法,用綠色GDP取代傳統GDP來衡量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是當務之急。在生態文化旅游區,應優先采用綠色GDP指標,來衡量區域發展的成果。
3.2把旅游對生態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生態文化旅游是旅游與生態文化的有機結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遵循國際生態旅游協會(TIES)1990年制定的基本規則,旅游者要保護旅游區的環境并促進當地居民的福利。要把對生態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的限度,要敏感地覺察和尊重環境,為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提供積極的經驗,為當地環境保護和當地居民的利益提供財務上的支持(蔣洪強,2007)。在生態旅游項目的建設中,應切記不能大興土木,貪圖豪華,建設過多人工項目和現代化設施。要倡導綠色旅游和綠色消費方式,在旅游項目建設中要利用自然,順其自然,回歸自然。
3.3森林資源要列為生態區域的核心資源
森林資源是當今最稀缺的自然資本,它兼有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服務功能。在全球生態環境日益退化、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森林資源既保護了國家的生態安全,又為市場提供循環永續的能源和材料。根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為8m3,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9。全球森林資源都處于緊缺狀態,作為世界上木材主要消費大國,中國木材和紙漿嚴重依賴進口,所需外匯排在石油、鋼材之后居第三位。因此,森林資源林是主要的國家安全和戰略資源。森林資源作為最長久急需的再生綠色財富,應成為生態經濟區域的主要支柱產業。
3.4弘揚尊重自然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經濟理論不謀而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就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如道家思想就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見素抱樸、節儉實用的理念。“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膾炙人口的詩句反應歷代民眾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我們要繼承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傳統文化,不要驚擾大自然的生息。生態文化旅游區的一切發展項目,都要以保護現有生態環境為前提。使各種地質地貌得以安詳演變,各種山川河谷得以世代保留,各種生物物種自然演繹繁衍,生生不息。
4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措施
生態文化旅游區的發展應本著綠色經濟的發展原則,根據自身特色順其自然,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為例,論述相關發展措施。
4.1擴大現有生態資源保護范圍,把工業開發集中到中心城市
生態文化區地貌地質具有獨特的自然與歷史的特色,一旦毀壞就無法挽回。因此要下決心停止所有生態區內礦山開發活動,撤除轉移相關的工業設施,把工業集中到中心城市。要慎重對待保護區內水電站的運行和開發,不能破壞區內水生態環境,還魚類及其他水生態物種原有的生存繁衍環境。要擴大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范圍。例如鄂西圈中最大林區神農架面積僅3253km2,是整個神農架山脈中的很小一部分,僅相當于澳大利亞大藍山自然保護區面積的1/3。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神農架生態資源,可以將神農架整個自然山脈區域納入協調管理范圍,有計劃地實現分區保護和差異發展,規劃不同生態區域,實行工業和行政生態轉移。
4.2盡量限制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生態旅游的建設中,要盡量減少人工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如借鑒澳大利亞大藍山世界遺產保護區的建設經驗,在保護區內不建設任何新的人工建筑和大型游樂設施以及工業項目,交通工具以火車、公共汽車、步行等綠色交通為主。要根據生態的承受能力控制旅游建設規模,盡量減少人工建設,盡量降低旅游對生態的影響和破壞。在核心原始森林區域要禁止建設公路等任何人工設施,把旅游對生態的影響限制到最低程度。保護好生態文化旅游區的地貌地質和生態群落,就是保護生態文化區域經濟的根基和源泉。
4.3發展綠色財富
要充分發揮生態旅游區綠色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開闊視野,發展和培育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綠色資源。如大力開發珍稀植物珙桐育種、繁殖、栽培等技術,開發國際和國內高端木材市場和觀賞樹木市場。利用生態區天然的藥用植物寶庫,通過科技投入和市場運作,形成天然優質中藥材生產、加工、市場開發的國際知名品牌(沈顯生,1999)。
關鍵詞:上古神話 文學 樂觀 死亡
袁行霈先生在《中國文學概論》一書中總結歸納了中國文學的特色:詩是中國文學的主流;樂觀精神;尚善的態度以及含蓄美。袁行霈先生認為中國文學的樂觀精神植根于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念,其實文學中的這種樂觀精神可以上溯到中國上古神話,上古神話中所體現出來的先民的生死觀可謂是文學樂觀精神的濫觴。
神話是人類童年的記憶,它以一種古老而原始的方式記錄了一個名族最初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神話所反映出的原始先民的集體意識深深地影響著后世文學。上古神話表現出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即李澤厚現實所說的“樂感”特征已經成為遺傳基因影響著后世文學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內質。中國上古神話缺乏整體的神話系統,但是獨立的個體神話很發達。這些神話傳說零散地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等古籍中,其中《山海經》被視為神話的寶庫。上古神話記載了許多斗爭與死亡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窺探出中華先民的生死觀,先民對于生死的看法和認識正孕育了后世文學積極樂觀的精神內質。生就面臨著死,死亡是整個人類必須承擔的最終結果,在死亡的悲劇面前,每個民族都不由自主的產生恐懼和無奈的共性情感。但仔細研究中國上古神話,可以發現我們先民的生死觀又有很獨特的地方。
一、 靈魂不死、生命不已
縱觀上古神話,可以發現無論是人與自然的斗爭還是人與人的斗爭都緊緊圍繞著“人的生存”這個主題。神話中記載了大量的死亡現象,尤其是《山海經》里,死亡記錄幾乎隨處可見。這些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的死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為化生而死,如;為戰爭而死,如蚩尤、刑天等;為事業而終,如堯、舜、禹;因意外而亡,如精衛;同樣也有為祭祀獻身,如女丑;但是從《山海經》的記載可以發現:故事不是到主人公死亡便戛然而止,主人公的肉體是死亡了,但是靈魂卻是不滅的,肉體的死亡只是暫時的,靈魂的不死終究會促成“死生轉化”“生命變形”,人因此而得以重生。這種例子不勝枚舉,精衛溺亡化而為鳥,顓頊變魚婦,夸父之杖變鄧林,等等。在我們先民眼中,生命沒有死,只有化,生命不會終結,死亡是新生命的必經過程。刑天在戰斗中被斬首了,但是依然“舞干戚”戰斗不止,于是這種戰士的新形象便成了一種永恒的存在。有些神話人物,即使自身死亡了,但是靈魂不死,精神永存,這種靈魂和精神會賦予其身邊之物以生命,如蚩尤桎化為楓林、夸父手杖化為鄧林,這些茂盛的樹林將死者蓬勃的生命力延續了下去。神話中的死亡與再生,昭示出人類靈魂不死和靈魂轉世的原始母題,從而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們生命不已、生生不息的積極樂觀的生命意識,這種積極浪漫的生命意識成為“樂感文化”的心源動力,為后世文學注入了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生命力。現實生活不會一帆風順,有困苦,有磨難,更有死亡,但是無論在什么時候,古人都表現出樂觀向上的精神,即使被貶謫蠻荒,也不改樂觀的心態;即使歸隱故里,也依然心系民瘼;即使就義赴死,也從容淡定。中國古代文學是人的文學,更是生命的文學,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滲透到文學里就是使得文學出現了這種樂觀精神。
二、 死亡的崇高感掩蓋悲劇感,死亡成就了道德是升華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神”都是崇高德性的化身,他們的死亡昭示著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與高尚品德,其表現出的尚公精神、堅韌品格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第一,勇于犧牲,樂于奉獻。
犧牲與奉獻是一種尚公的精神,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宇宙開辟神話就已經展現出了此精神。作為宇宙第一人,開天辟地后用自己的身體完成了萬物的創造。“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五運歷年記》)而后來的神話無不顯示著這種尚公精神:女媧煉石補天、后羿射日、神農氏便嘗百草、鯀竊息壤治水被誅、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等等。這些神話中的英雄一心為公、無私奉獻,他們不懼艱險、不畏苦難,在嚴酷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奮斗,直到生命的終點。這些大神的犧牲沒有悲劇感,勇于犧牲、樂于奉獻的崇高感使得他們道德升華,精神永存。
第二,勇于抗爭,寧死不屈。
抗爭與不屈是一種堅韌品格,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中國上古神話中有許多戰爭神話,包括人與自然的斗爭以及人與人的斗爭。就人與自然的斗爭而言,其所表現出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品格尤為可貴。以精衛和夸父為例。精衛填海的故事出自于《山海經北山經》,傳說精衛是炎帝的女兒,溺亡東海后化為鳥,“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于東海。”精衛“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行為充分表現出一種抗爭不屈的品格。夸父逐日,“道渴而死”,但其手杖化為鄧林,其與自認抗爭的大無畏精神和不屈斗志延寄在了一片茂盛的樹林上。人與人的斗爭體現了上古時代部落部族之間的生存斗爭,擱置后世道德上的評判,蚩尤、刑天和共工的死都有了崇高偉大的精神內在。蚩尤與黃帝大戰,敗,棄其桎化為楓林,用自己的鮮血染紅楓林以示抗爭。戰神共工爭帝怒撞不周山,寧死不屈。刑天為了其事業雖遭斬首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這些神話中抗爭的死亡母題都包含著勇于斗爭、寧死不屈的至高無上的民族氣節。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國上古神話中斗爭和死亡故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們對生死這個永恒主題的看法,在先民思維中,死亡只是暫時的,死亡是通向新生的中介環節,肉體的死亡并不重要,崇高的精神會永存,生命的變形、死生的轉換終會成就靈魂的不滅。先民的生死觀帶有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這種具有“樂感”的文化心態孕育了后世文學樂觀的精神內質。生命不已,生生不息,還有什么理由不樂觀呢?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M]北京:北大出版社,2010年
[2]袁珂校.山海經校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死亡解讀[N].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6期.2008年11月
關鍵詞:廟會;廟會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3-0160-01
陜西關中西部寶雞地區,是華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的故里,周秦王朝的發祥地,釋迦牟尼舍利供奉地法門寺所在地,在這方文化積淀深厚的黃土地上,廟宇眾多,凡廟必辦廟會。且民風淳樸,輕物質重信仰,重孝道講親情。時至今日,依然頑強地保持著傳統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吃扯面,唱秦腔,耍社火,趕廟會,民眾樂此不疲。因此,廟會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體現了當地民眾的精神信仰與生活文化樣態。
一、寶雞地區廟會及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觀
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
關中西部寶雞地區,廟會及廟會文化源遠流長,多姿多彩。如我國四大鎮山之一的寶雞吳山,由于周文王卜居于千,在吳山下建千邑,時稱吳岳。《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在吳山之陽作上,祭黃帝,作下,祭炎帝。東漢時期,佛教正式傳入中國。這一時期,關中西部寶雞地區始建寺廟發展不少,據史書載,較大的有始建于漢代的法門寺,道家的景福山龍門洞和吳山廟。法門寺為關中塔廟之祖,是佛教各宗派共同禮拜的祖庭。周公廟,位于寶雞市岐山縣城北7.5 公里處的鳳凰山上,主要為紀念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而修建的祠廟,由于周公開創了千秋偉業,并制禮作樂,使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為后人所尊崇,并修廟祭祀。周公廟始建于唐代,為紀念周公而設的周公廟會起源于宋代,一直延續至今。廟會時間為農歷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會期十天。西自甘肅,南到四川,東自河南的游客商賈,便如潮水般涌向周公廟。廟內從早到晚鞭炮聲不絕,香煙彌漫。他們或進香祈求孕育,或觀光游覽,或收集古玩,或易物獻藝。地方雜貨、日用土產品比比皆是,泥玩具隨處可見。尤其是周公廟后邊的姜圣母祠的祈子活動更具特色。姜圣母祠祈子活動已有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傳說已婚不育女子在此處與陌生男子野合,以獲得天神賜子。故民間俗稱“祈子會”。廟會上大量銷售造型別致的泥娃娃、泥老虎民間藝術品,是一項歷史傳統風俗,其用途在于:供進香求孕的人用;泥老虎供趕廟會的群眾帶回家鎮兇安宅。不難看出,這些都是原始生命崇拜觀念在廟會中的物質映現,帶有濃厚的宗教和巫術色彩。寶雞市陳倉區虢鎮古城,為區政府所轄地。虢鎮城始建于商朝末年,是國內已知建城最早的古城之一。虢鎮城隍廟立廟和廟會,據傳說起始于西虢國都城建成之日,即農歷四月初八。虢鎮城隍爺別裝重飾,與眾不同。其塑像頭戴頂簾珠帽,身著九龍褚蟒袍,且每年古歷四月初八為祭祀之日。其儀式的隆重和廟會規模的宏大,關中以西的州、府治所概莫能及。細考其故,虢鎮系周文王母弟虢叔封邑――虢國都城,亦為岐周京畿要地,其城隍乃為王爵。俗語“人趕一年會,全年大吉利”流傳至今,可見每到農歷四月初八,去虢鎮趕城隍廟會,已深深印記于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其廟會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四月初七、初八晚的天明戲,吸引著省內外的各方人士。各鄉村以及臨縣的曲子班、道情班、皮影戲班、秦腔自樂班、秦腔劇團在四月初七和趕會的人群一起趕到虢鎮。最多時有上百家,娛神娛人,好戲連臺,通宵達旦。“虢鎮城、五里長,秦腔亂彈擺兩廂;七步曲子八步戲,歌聲飛過秦嶺去”的順口溜,生動的形容了這一熱鬧非凡的壯觀景象。
除此,還有頗為完整地保持了廟會歷史文化情態的靈山廟會。靈山廟位于寶雞市鳳翔縣柳林鎮以北靈鷲山上。據說春秋戰國時期,因秦穆公在此狩獵,見神鳥靈鷲落于此山,認為是神靈所賜之吉兆,于是命人在此修建房屋數間,派人供奉此鳥,后人因此稱為“靈鷲山”,簡稱靈山。靈山遠離村落,依山勢而建的廟宇占地百余畝,廟院參差錯落,廟會歷史悠久。靈山廟會的主角是靈山老母,即商周時期被姜子牙在封神榜上封為三圣母的三霄姐妹,此三圣母在靈山廣施善心,保民平安。尤其為信眾稱道的是,她能夠讓不育的婦女得到子息,據說有求必應,非常靈驗,遠近聞名。每年農歷四月初一前后,進香者每天上萬。靈山廟會前后三廟設有兩個“義飯”灶房,善男信女或幫灶做飯,或接納香客的布施,造冊記賬,或分處于各殿堂和佛像前做執事。偌大一個廟會全為善男信女執事管理,不設關口,分文不取,任憑香客自由進出,全靠信眾布施維持廟會經營。盡管前來廟會進香祈愿、求福的香客大都是農耕民眾,文化程度和穿著打扮遠不如城市市民參與者,但他們執著古樸的信仰態度,虔誠地叩拜于送子老母和佛祖神像腳下的情形,卻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文獻記載中的中國古廟會的文化形態。
二、寶雞廟會與廟會文化的思考
廟會文化,是以寺廟為最初依托,以宗教活動為最初動因,以集市活動為表現形式,融藝術、游樂、貿易等活動為一體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上層建筑、一種社會生活、一種歷史現象。廟會的信仰形式,除了祭祀的香火之外,更為主要的表現在民間文化藝術上,借以娛神,從而娛人、聚人。
縱觀寶雞各地的大小廟會,經過民間商會和古廟會長及愛好者的世代傳承,已形成以下幾點基本特征:一是神秘性。民俗共有的特征就是神秘性,而廟會的神秘性更為突出。神秘性的表現一方面在于儀式的莊重,一方面在于諸神“顯靈”之類帶有感應色彩的傳說,即人神相通。二是集體性。其特征體現在它是一種集體行為,廟會從最早的形式到今天的發展,始終貫穿著集體性的活動。比如廟會中的各類表演,都是為了顯示一種集體力量。三是娛樂性。震天的鑼鼓、動人的秧歌、精彩的傳統戲曲,既娛神又娛人,特別使人的心理得到有益的調整,形成輕松愉快的心境。四是繼承性和變異性的統一性。幾千年來,其廟會所崇祭的內容基本上不變,保持著神靈的供奉和各種儀式的固定性。在繼承的基礎上,又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中,形成社會認可的時代變異。這種統一是廟會不斷發展繁榮的必然要求。當然,傳統廟會的自發性逐漸變為當地組織的參與和統籌,時間上世代傳承,空間上不斷擴展;由封閉走向開放,開發經濟資源的動機更加突出,廟會正從宗教祭祀的精神活動,向文體娛樂和商業活動社會交往信息交流等多元化多層次方面發展,成為展示民間文化藝術與具有地方色彩的傳統文化,從而滿足人們的物質精神需要的場所。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 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互碰撞之際,廟會文化同其他的民俗事象一樣,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遷, 在社會的運行機制與制約機制的雙向并行中發展變化,各種文化現象通過對廟會主體的強化影響,從而借助于廟會這個特殊的“場”而向四周輻射,起到文化的傳播作用。因而,農村廟會應該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作為農民文化娛樂的補充,要讓廟會文化更加貼近生活服務百姓,充分體現其群眾性、公益性,特別是要融入時尚的元素,讓更多年輕人走進廟會,喜歡廟會,讓廟會文化代代延續下去。
總而言之,廟會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著人類的精神信仰,映照著人類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步履印跡。人們對廟會文化的態度,反映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及其精神取向。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顯得尤為迫切,我們應全面地、科學地、發展地理解廟會文化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把自然村落的廟會文化與政府主導的農村文化建設相結合,形成合力,逐漸形成關中廟會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機制。讓廟會上每一個游客看的玩的吃的買的都深具農村地方文化特色,充分領略到獨特的地域文化,體會到質樸的人文風情,這樣我們的廟會才有特色,更有吸引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隨州市;行政村名;語源類型;地理環境
中圖分類號:K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245-03
地名是指人們對其聚居地所作出的規范化文字符號。在中國,地名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山海經》記載的地名有1100個左右;南北朝時期的《水經注》是地名淵源的集大成者,記錄的地名約20000個,分屬24類,可解釋性地名達到約2400個。宋代以來,地名得到較快發展,書籍中所記載的地名可達500萬處以上。
中國古代的地名研究主要側重于地名的記載、含義的闡釋以及地名的沿革,這多停留在定性化描述階段。而現代地名的研究則側重于定量化研究,更深層次地探討地名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推動了地名研究的發展。
一、隨州市概況
隨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北緯31°19′~32°26′,東經112°43′~113°46°之間。地處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臨武漢,西接襄樊,南面與湖北省京山縣、鐘祥市相連,北面與河南省南陽市、信陽市相毗鄰,地處荊豫之要,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
隨州市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隨州市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故里,也是著名的“編鐘古樂之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同時,隨州市也是湖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成立于2000年6月25日,下轄一市一區一縣,分別為廣水市、曾都區、隨縣。
二、隨州市行政村名的語源分類與統計結果
在隨州市的行政村名語源類型的分類統計中,共計912個行政村名。其中,廣水市383個,曾都區154個,隨縣375個。從自然類和人文類兩個方面進行劃分。其中,自然類又可劃分為15小類(表1),共計780個,以“地形”和“水文”最為突出;人文類可劃分為29小類(表2)共計871個,以“姓氏”和“建筑”最為突出。
由于單個行政村名可能有多種命名方式,因此一個地名可由多種語源類型組成。分類后的自然類及人文類的統計之和會超過總的行政村名個數,但這并不影響地名分類的統計結果。
三、隨州市行政村名與地理環境
(一)自然類行政村名與地理環境
1.地形與行政村名
隨州市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山地、丘陵和平原均有分布。其中,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分別占隨州市總面積的61.3%和30%。平原面積分布較少,為530km2,占隨州市總面積的7.5%。隨州市北面是桐柏山,西南面是大洪山,共同構成了隨州市地貌輪廓的基本骨架,影響著丘陵、平原的空間分布格局。隨州市中部是狹長的平原――隨棗走廊,是南北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
隨州市地形類行政村名共計268條,類型多樣(表3)。其中,地形以山、灣、崗、嶺的命名較多。行政村名直接以“山”進行命名的個數最多,占總數的28%。如大洪山村以“楚北天空第一峰”――“大洪山”直接命名;其次為灣,占總數的20%,“灣”是指河水彎曲處。這都與隨州市山河相交錯的地形特征相一致。說明地形類的命名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相吻合。
2.水文與行政村名
隨州市境內河流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河網密布。發源于大洪山北部的氵厥水貫通平原,流域面積廣,支流呈樹枝狀分布。其中流量較大的有漂水、差水、均水等。
隨州市水文類的行政村名共計129條,以河命名的比率最多,共計81個,其次是水、泉、湖等(表4),這與隨州市水文環境相關。如廣水市的“臘水河村”、“雙河村”等均已河來命名,廣水市境內河流眾多,大小河流共計337條,流域面積占廣水市總面積的92%,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意義重大。
3.植物與行政村名
隨州市植物類的行政村名共計79條,林、樹、花等所占比率最高,分別為23%、15%、10%。植物分類中,既包括經濟性的作物――茶、桃、杏等,也包括觀賞性的植物――梅、楓、梧桐等。這與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隨州市氣候條件優越,河流縱橫,利于植物生長;境內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垂直分異明顯,植物種類多樣。如隨州市是“中國蕙蘭之鄉”,野生蘭花分布較廣,品種多達120種。在植物類地名命名中,以白果直接命名的鄉鎮村名就有3個,如隨縣的“白果村”“白果樹村”“白果畈村”。這些地方白果數量多,分布廣,是重要的出口農產品之一。
(二)人文類行政村名與地理環境
1.姓氏與行政村名
隨州市人文類統計中姓氏類最多共計251個,占總數的29%。姓氏類別多,可達97種,其中,王、黃、高、陳較多,說明隨州市沒有形成姓氏的高度集中。同時,姓氏可以反映一個家族的聚居狀況,如“金家祠堂村”,因該村居民多姓金而命名。
在姓氏分類中,還有不少生僻姓,如蒯、諶、虞、敖等,這與隨州市的人文環境有關。隨州市是少數民族的分散聚居地,分布有回族、土家族、瑤族、獨龍族等23個少數民族。
2.建筑與行政村名
隨州市建筑類行政村名共計168個(表5),以廟、橋、寺命名最多,分別為39個,33個,16個。隨州市具有多樣性,境內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種宗教文化,因此,隨州市修建的廟宇較多。如廣水市的“關廟鎮”是以關廟來命名,用于祈福。
“橋”是為方便人們進行生產生活而修建的建筑。與橋有關的行政地名也很有特點:如以材料命名的“石橋村”,是指用石頭修建的橋;以姓氏命名的“羅家橋村”;以數字命名的“三橋村”等。
3.數字與行政村名
隨州市數字類行政村名共計79個,以雙、三、九命名的最多,分別為12個、8個和4個,占數字類總數的70%。如雙峰村、三星村、九里崗村等。地名中的數字可以表示數量上的多與少,如“三山村”是因為境內湖中有三座小山包而命名;“雙河村”可意為境內有兩條河而命名。
4.經濟與行政村名
隨州市經濟類行政村名共計79個,以“店”命名的行政村名最多,共計55個,占總數的70%。其次還有鋪、街、場等8個小類。“店”是指鋪子的意思,指人們進行經濟活動的空間場所。如“李店村”“車店村”“草店村”等。隨州市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自然環境優越,人口較為集中,經濟發展較快,進行經濟活動較為頻繁,因此經濟類地名在人文類的行政村名占有較大比重。
5.意愿與行政村名
隨州市意愿類行政村名共計66個,種類較多,共計48個小類。如民太、萬安、興隆、富康、永福等,表達了人們渴望生活在國泰民安的環境中,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太平村”是指人們希望能夠遠離紛爭,生活在和平盛世;“富足村”指人們希望物質生活能夠富裕,生活條件能夠改善。
四、結語
隨州市行政村名的命名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統計分類中,自然類語源類型(780個)與人文類語源類型(871)數量相差較小,說明隨州市的地名命名受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比重基本相同。總體來看,大多數行政村名命名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如“山”“河”“廟”等,這些地理實體是人們所能親身看到、體驗到的。因此,行政村名的命名具有實體性。而有的地名則表示人們的希冀、向往,是人們內心情感的集中表現,因此行政村名的命名也具有情感性。同時,隨州市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許多行政村名的命名表現出時代性,與時俱進性,這與整個社會環境相契合,不斷賦予地名以新的內涵,推動地名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賈文毓,李引.中國地名辭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韓光輝.論中國地理學發展的三個階段[J].北京社會科學,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