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哲學的科學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笛卡爾。牛頓。自然觀。光巖。機械裝置
。現代科學的快速發展主要始于17世紀。在這一時期,物理學和數學沒有完全脫離自然哲學體系,重要的科學家往往有重要的哲學成就。如果說中世紀的科學基礎是人在宇宙中占有一定的重要中心地位,那么現代科學思想則表現出明顯的反叛甚至斷裂。這種自然觀的變化也反映在這個時代杰出的科學家身上。笛卡爾是從古典時代到現代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牛頓是現代科學的大師,完成了現代科學革命。在整個過程中,牛頓并沒有簡單地接受笛卡爾的思想,尤其是他的自然觀,而是批判地繼承了笛卡爾的自然觀,最終建立了新的自然哲學體系。本文主要論述笛卡爾自然觀的思想內容和意義牛頓對其自然觀的繼承和改造,以期進一步了解現代科學發展的自然哲學背景,更好地理解現代科學的世界觀。
。他將實體等同于廣延,即使他沒有給廣延明確的第二天性。笛卡爾在肯定了廣延的存在之后,通過維度、統一性和形狀解釋了廣延的數量特征。笛卡爾建立了一個普遍的數學維度,認為物質的運動可以用量來描述,運動本質上必須是量的變化,即廣延的劃分,這也為后來的運動理論提供了可能性。
笛卡爾的廣延在宏觀上無限延伸,在微觀上無限分離。笛卡爾將物質等同于空間,并認為空間必須包含物質。沒有物質的空間是荒謬的。這個含有物質的空間也被稱為笛卡爾以太。正是因為笛卡爾將物質與精神區分開來,將物質等同于廣延,這表明了他對虛無的否定。笛卡爾認為虛空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物理學上,它是完全不可能的。物體所占據的空間與物體本身沒有區別,因此空間是無限的。然而,一方面,笛卡爾強調量的普遍性和數學特性。另一方面,他很難擺脫數量的具體物理意義。他的形而上學與自然哲學之間存在著某種矛盾。他成功地將物質的運動數學化,但他也陷入了廣延的投機困境。與以前的哲學家相比,笛卡爾進一步發展了空間的數量特征。然而,他也想到了物質和空間背后的創造者,所以他繼續詢問上帝的存在形式。笛卡爾對上帝存在的懷疑,從他的懷疑論方法出發,也是用理性檢驗上帝存在的方法。笛卡爾的邏輯推理以理性反思為基礎,認為上帝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與大多數以前的神不同,笛卡爾的神不是通過創造來體現的,也就是說,他不是在所有事物中表達自己。上帝和世界之間沒有類比,“形象”和“上帝在世界之中的遺跡”并不存在。唯一的例外是我們的靈魂,它是一個實體、純凈的心靈和存在,其本質是在于思想。這種頭腦被賦予了理性,能夠掌握上帝的概念,即無限的概念,以及意志,即無限的自由。笛卡爾不承認無限空間的存在,但他并不否認無限的存在。在他的概念中,無限的存在只能是上帝的存在。同時,科學方法是人們掌握自然、認識宇宙的必由之路,它優先于人們的精神活動。
。根據他的哲學理論,世界只由兩個實體組成,即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上帝創造了這兩個實體。笛卡爾借助上帝的無限力量,否定了內心世界:事物是外部的,或者說自然是由外部的部分組成的,因此自然成為人類面對的純粹對象。。。在笛卡爾,上帝只是最后的保證。在理性的過程中,他用人的內在本性取代了上帝的內在本性。精神如何理解非精神的本質,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已經成為人們開始思考的問題。笛卡爾的主客體二分法概念已成為其機械論自然觀的前提,西方哲學的焦點已逐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根據笛卡爾的觀點,時間和空間是可測量和直觀的模型,廣泛和無限的分割為位置變化或運動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基礎。雖然是基于“宇宙在運動量”守恒的形而上學假設,但他用這個形而上學假設來描述具體運動的過程,得到了正確的答案,而笛卡爾的運動只是一個位置的變化,“所謂運動是指物質或物體的一部分從靠近它的物體附近移動,并被視為靜止在其他物體附近。“這種運動是由實體的劃分和數量的變化決定的。它是對機械運動的定量描述。為了進一步解釋物理世界的形成和所有物體的運動,笛卡爾提出了他的觀點渦旋理論,它吸收了亞里士多德的以太概念和古代自然哲學中天體渦旋運動的思想,用機制的觀點來解釋宇宙的演化。笛卡爾形成了一幅機械的世界圖景。物質作為一個客觀實體,按照一定的力學規律機械地運動。物質世界是一臺無生命的機器,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可以用機械原理來解釋。至于生物,笛卡爾認為植物和動物都是簡單的機器。人是一臺有精神的機器。精神通過大腦中央的松果腺與身體相連。笛卡爾的自然觀是直觀的泛機械論自然觀觀。大自然不再是一個有機體,而是一臺機器:從字面意義上講,它是一臺機器,是一個物體各部分的排列,由外部的理性設計,并朝著一個明確的目標前進。
·笛卡爾
笛卡爾的機械論自然觀機械論自然觀顯然受到了在同一時代趨于完美的鐘表制造技術的影響。在他的哲學和當時的機械技術之間有一個直觀的類比。他沒有從力學、運動、時空等科學的角度對自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因此他在物理學上沒有取得進一步的突破,但他肯定了數學方法的價值,確立了他對科學真理的信念,為以后牛頓力學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此外,機械論自然觀也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的態度。科學方法被認為是人類認識和控制自然的唯一途徑。科學的目的是支配和控制自然。因此,人們對自然的征服和掠奪開始加劇,忽視了自然倫理。現代機械自然觀和科學模型是由笛卡爾·牛頓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笛卡爾在對自然的量化和運動的機械化過程中,首先在哲學上建立了一個獨立的量化世界,這為機械論自然觀提供了哲學基礎。然后牛頓受到機械論自然觀的影響,與物理學聯系起來,在力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牛頓是第一個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但同時他也有很深的神學思想。他的自然哲學和神學思想相互影響,深刻地反映在他的自然觀中。在神學思想上,牛頓顯然拒絕笛卡爾的上帝觀。牛頓認為上帝是無限的、完美的存在,是永恒的、活著的,是全能的、無所不知的。在牛頓看來,笛卡爾否認虛無的存在,認為只有機械的原因,世界才能成為一個和諧有序的系統。笛卡爾的上帝不在場。對牛頓來說,上帝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永恒的”,而是“持恒的”,也就是說,他不是超越時間,而是時空上的“延伸”。他不是時間或空間本身,但他是連續的,始終存在于空間中。牛頓相信上帝永遠存在,無處不在,所以時間和空間也應該是無限的。這樣,一個絕對時空就形成了,正是這兩個絕對事物的存在使得斯奈頓能夠建立他的三個基本運動定律。牛頓的神學自然觀使他擺脫了笛卡爾狹隘的理性主義。事實上,牛頓對神學的研究主要是為了捍衛他的自然哲學。牛頓在晚年花費了大量精力在對自然規律的神學解釋上,這實際上是他對自然和宇宙的終極理性的探索。他的神學與自然哲學也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具有神學特色的自然觀。
。牛頓關于自然量化的工作實際上是為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化。牛頓的自然觀和宗教觀可以說為他的物理學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理論空間。在牛頓看來,上帝是一位幾何學家。他不僅用數學語言設計宇宙,而且在宇宙萬物中包含數學方法。牛頓更關心自然的本質屬性,即數量。笛卡爾從方法論的角度強調普適數學是基于廣延的幾何量。他所謂的測量和排序是從幾何學的角度來進行的。牛頓對“量”概念的發展從幾何學的范疇轉向了算術描述。他沒有堅持強調數量的幾何意義。牛頓不同于笛卡爾關于量的幾何猜想,但更注重數學化的發展,這也受到笛卡爾關于量和序的數學化的影響。我們可以在牛頓的力學、具體的物理原理、慣性定律和其他問題中看到這一點。笛卡爾的自然觀對牛頓的物理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時間和空間上,笛卡爾的物質空間強調物質和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所有對象運動都在該材質空間中執行,并且所有運動都是相對的。在解析幾何中,直線和曲面可以用連續曲線和曲面表示。事實上,笛卡爾解析幾何所體現的空間已經存在于牛頓力學的框架體系中,即牛頓體系的空間,所有牛頓運動定律都建立在這個空間中。牛頓需要在笛卡爾設想的幾何空間中使加速度合理化,但牛頓在他的經典力學中區分了時間和空間,即空間是三維連續區域,時間是一維連續區域,從而將時間和空間分開。牛頓還認為存在絕對時空和相對時空。這種區別對于發現經典力學定律具有決定性意義。同時,他將時空的可感知形式與非感知的共同本質或純狀態區分開來,這是時空認知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笛卡爾從形而上學的角度解釋了物質的本質,使其物理學帶有思辨哲學的色彩。牛頓的自然觀雖然受到笛卡爾的影響,但他沒有采納笛卡爾的直覺推論,但通過實證觀察來論證自然界的數量特征。牛頓的力學理論和數學體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現代科學的核心模型,形成了科學發展的標準模型。牛頓經典力學的發展也讓更多的哲學家看到了它背后的形而上學意義,從而推動了機械哲學的發展。無論是笛卡爾還是牛頓,他的自然觀與科學研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互動關系。通過梳理笛卡爾自然觀向牛頓的轉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他科學研究背后的形而上學轉變。機械論自然觀從笛卡爾逐漸發展到牛頓,至今對科學的發展仍有重要影響。有必要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對這一時期的現代科學史進行深入的考察。
[1]亞歷山大·柯瓦雷。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M]。張莆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00。
[2]楊大春。模糊的自然概念——梅洛-龐蒂對笛卡爾自然觀的批判性反思[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1)。
[3]孟虎。17世紀西方數學的自然哲學背景[D]。西安:西北大學,2003:47.
[4]科林伍德。自然的概念[M]。吳國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5]亞歷山大·柯瓦雷。牛頓研究[M]。張莆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57.
一個時代的文化以哲學為核心,而哲學又是建立在這個時代的自然觀念上。古代中國在自然哲學的指導下,建立起一整套說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其文化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500―220年)已經達到了高峰,一直受到世界最高的推崇。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四大發明以及絲綢、陶瓷、冶煉、航海、醫學、兵法等等在十七世紀以前(從隋、唐到來、明)創造了比西方更為發達的科學技術,顯現了燦爛的文明,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1、儒、道兩種思想傾向代表了中國哲學中相對的兩極
儒家是關于社會組織、人生常識和實用知識的哲學,主張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一致,是自然哲學思想在社會科學中的貫徹。處于社會環境中的個人以“中庸”、“過猶不及”的態度,能動地順應事態變化,實現著人生價值。為中國社會提供了教育體制和社會禮節的嚴格規范,建立起倫理基礎。
道家關心的是觀察自然和發現自然之“道”。“道”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是宇宙的過程,無所不包,世界被看成在不斷地變化和流動的循環本性。道家對自然的細致觀察,結合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得出深刻見解,認識到變化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一切事物和境遇在無休止的變動,自然界的一切發展,包括物質世界和人生境遇,都顯示往復、脹縮的循環模式。遵從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達到“無為而無不為”。認識到自發性是“道”運動的原理,是人類一切行為的特點,與自然界相協調地行事,克服對自然的違拗,就是與“道”協調一致。
陰與陽相對比,不僅是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則,還反映著中國思想的兩種傾向: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是理性和積極方面;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是神秘和柔順方面。《莊子》中說:“儒家游方之內;道家游方之外”。這里“方”是指社會。因為儒家“游方之內”,顯得入世一些;而道家“游方之外”,顯得出世一些。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但也互相補充,是同一整體的兩極,兩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這使得中國人對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2、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特點也就是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決定著傳統文化的個性特征,也表現了傳統文化的局限,其基本特點:
(1)有機系統的觀念占主導地位
氣論、陰陽五行論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特有的基本理論,這個理論把自然看做一個有機的系統:以“元氣”解釋宇宙萬物的基本構成;以“陰陽”來說明物質內部的對立統一;以“五行”為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結構模式,為世界萬事萬物變化的動因。“陰陽”、“五行”都是氣的屬性與動能。陰陽的對立統一又發展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哲學方法論;五行系統構成一種粗糙的模擬系統,既相生又相克,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體系,其向實用科學領域的發展就形成樸素的系統方法:如中醫理論把陰陽五行論與醫療實踐相結合,以五行生克建立了五臟六腑互相關聯的獨特的臟象學說。以陰陽平衡統一建立人體氣血循環的經絡和人身機體的平衡理論。又如太極拳把動靜相生、虛實轉換、剛柔相濟、蓄發互變以陰陽平衡、五行生克建立了勁、意、精、氣、神互相關聯的養生哲理和攻防原理。這些都是有機體論自然哲學與經驗實踐最有效的結合。特別適合生命有機體,對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益壽、保健進行有效的探索與說明。
由于將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看成是陰陽兩極之間能動的相互作用的表現,任何對立的雙方都構成有兩個極的關系,一極與另一極能動地聯系著,從對立面不斷相互作用這一概念出發,提出了人類行為包括武術太極拳的兩項基本原則。
想達到任何目的時,就應當從它的反面著手。“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謂之微明”《老子》。
想保持任何事物時,就應當允許它的某些對立面存在其中。“曲則全,洼則正,洼則盈,弊則新”《老子》;“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鬼谷子》;“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莊子?天道》。
這個陰與陽的能動性,浸透了中國文化的巨大主題,并且決定著傳統的中國生活方式,包括武術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陰陽消長”、“陰陽容孕”;“柔中寓剛”、“綿里藏針”;“松靜自然”、“舍己從人”;“任他巨力來打我,引進落空合即出”等所有特點,真正做到《孫子兵法》中“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的境界。
(2)整體綜合的認識方法
中國古代以陰陽五行論為核心的自然哲學,其認識世界的方式是整體綜合的,大量運行類比的方法,把萬事萬物擺在一個相互關聯的體系之中。整體綜合主要是從定性分析中觀察事物,展開一個在同一層面上的互相作用的聯系圖式,在缺乏實驗手段和科學理論的古代,帶思辨色的綜合與定理分析,并不比粗糙的定量分析更遠離事實。而能作出正確無誤的定性分析來理解事物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3)辨證思維與意象思維
中國古代辨證思維的發展與整體綜合世界的自然哲學是緊密相關的。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數與量的分析,就要注意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思維上表現為形式邏輯的概念思維,“順天意者,從道而流”《淮南子》,對事物進行的定性認識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證邏輯關系。
從意象把握事物,成為中國古人的一種認識方式。通過卦象,人們可以“見萬物之賾”,得意忘言的直覺思維難于用語言傳授,因為它不依靠概念的因果推論,依靠的是經驗與靈感,意象思維是古代科技手段落實的情況下,人們認識自然的補充方法,其意義不能否認,但若處于現代尚沉緬于這種方法,就可能阻礙實證科學的發展。
(4)無神論的宇宙觀
以元氣、陰陽五行的自然哲學為基礎的儒、道二家主流文化,其基本傾向是無神論特色。在實際生活中,則有廣泛的祖先崇拜,在民間還有巫術及多種崇拜。在這種自然理論中,宇宙運動的動因在宇宙內部的陰陽兩種力量,宇宙的最初本源――太極;“動生陽、靜而生陰”,在陽動陰靜的運動中,世界萬物產生了。《樂記》認為天地之和為樂。儒家主張美存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中。《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道家的返歸自然,就是達到人與自然合一的審美境界。無神論和有機論導致古代傳統自然哲學的另一特色。
(5)自然與人的統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主要在自然哲學中表現出來,就是從人的角度看待自然、研究自然、說明自然。有機統一的宇宙結構、系統綜合的認識方法、審美色彩的自然本源都帶有人的主觀感情投射的人文印記。《內經》說: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反過來宇宙就是一個大有機體,自然和人體不僅有本質上的類似,而且人與自然可以通過“氣”這個共同
本源進行感通,“同類相召、天人感應”。從積極方面說,天人合一觀念把人與自然放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地位,貫穿著保護自然即保護人類的生態哲學;從消極方面看,人與自然不作質的區分,不利于樹立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不利于對自然進行實證的分析,同時還可能導致對自然的一種神秘的信仰。古代的許多術數迷信如風水、星命,就是把自然的擬人化了。強調入與自然的統一,有其正確的認識價值,人類的活動與自然本不可分。忽視對自然的保護最終是危害人類自己,現代科學和工業的發展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這個問題。
太極拳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活動,它的“動靜相生、虛實轉換、剛柔相濟、蓄發互變、忽隱忽現、出神入化、舍己從人、后發先至”一整套演練和理論貫穿了陰陽矛盾對立統一的精髓,成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群眾喜愛、流傳頗廣的一項武術項目,是有其極為重要的主導原因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近代文明的帽起,中國文化的反思
1、中西方文化差異
密歇根著名文化心理學家理查德?尼斯比特在《思維地緣學,亞洲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一書中說:東西方之間的差異源自2500年前,他在一開篇就解釋說:“希臘人宣揚個人力量,看重個性思辨和對自然的好奇心;中國人則信奉集體力量,看重和平,主張中庸之道,力求避免;中突,但缺乏對自然的好奇之心”。尼斯比特說:“鑒于中華文明從技術性角度看,遠遠早于希臘文明,中國人缺乏好奇心的現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維,尤其值得注意”。他審視了近250年的歷史,力求解釋東西方的差異。簡而言之,最初的自然環境決定了農業基礎結構,然后決定了經濟基礎結構,最終決定了社會結構。從而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出現注目的差異:亞洲人相互依賴,西方人獨立自主;亞洲人認為世界是復雜的,西方人寧愿認為世界是簡單的;亞洲人較注重關系,西方人則更關心對象;亞洲人可以接受矛盾,而西方人堅持邏輯性。東西方差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將逐漸融合,而必然的沖突還將繼續。尼斯比特指出東方其實已經滲透到西方,比如太極拳和瑜伽發展到了西方各地。
2、西方近代文明的崛起,中國文化的反思
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傳播和應用。十八世紀以來,西方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發展了近代科學,經濟、生產蒸蒸日上,到了二十世紀,把東方文明古國遠遠地拋在后面!中國的文化開始沒落!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發生?古代自然哲學能不能與現代科學接軌?探索這類問題是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問題!
首先,要認識到近代科學不是在有機論宇宙觀,而是在機械論宇宙觀的基礎上誕生的。機械論把事物從它的普遍聯系中孤立出來,使其在特定的環境下的運動過程可以度量,可以重現,以標準化代替了復雜性;以精確性取代了模糊性;定量分析取代了定性分析。這種科學描述了原子和電子的運動,發明了蒸汽機和內燃機。直到目前,物理學上量子理論的歸結;廣義相對論的創立;天體負物質、黑洞的發現;應用技術計算機的創造;火箭、導彈、原子彈、人造衛星的研發;激光和光纖在通訊領域的發展以及軍事上衛星導航、全球定位信息系統、精確制導電子技術的開展,使戰爭處于不接觸而取勝的絕對優勢地位,取得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的壓倒性勝利……,使整個世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
古代有機論的自然哲學,以辨證的樸素系統方法把握自然,在實驗手段和科學理論還不具備“古代,用哲學思辨的形式能大致正確地把握自然,但它的包羅萬象的理論必然導致籠統和模棱兩可,不能詳細描述一個個具體事物的運動,對事物的認識”無條件地回歸自然、順應自然,敏銳的感覺和直覺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發展,但決不可能導出人們對自然的探索精神;推敲概念提法進行抽象概括、運行邏輯通過分析推理來把握事物本質和運動規律,這種抽象思辨的思維能力也發展不起來。對已有認識成果絕對化,把它們變成認識深化發展道路上的極限和屏障,不僅使本應受到擁戴和尊敬的對人類作出了貢獻的天才遭到不應有的打擊迫害,還使他們的科研成果在發現和公認的時間上被大大的拖延,在傳播與應用的范圍上大大受到限制。儒家文化的價值觀則過分講究實用,不愿深入地去認識自然,以為“天道”是無窮無盡的,社會的政治與倫理道德也從天道中得到說明,自然觀念的變革就受到政治觀念和道德觀念的制約與阻礙。而古代自然哲學成了一個說明一切的方程,但卻不能說明一個個簡單的具體運動,其擬人化的有機論,缺乏工具思想的直觀方法,缺乏形式邏輯和幾何學的空間分析,這些都是古代文化中未能產生近代科學的原因。
一、易學自然觀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實際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號、周初時期占筮驗詞集錦和戰國末年理性詮釋的統合。作為《易傳》的十篇釋文已經完全脫離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陰陽為綱闡釋變化的理論體系。漢興,《周易》作為官學傳習和研究的對象,被尊稱為“五經”之首;漢易已經納入陰陽五行學說,隋唐時期易學即以其理性向科學領域滲透;進而逐漸形成以符號系統與以陰陽為綱紀相結合的范疇體系和理論結構。
易學對宇宙的基本觀點是:陰陽相涵相因、流變會通,構成一個合諧互補的有機整體。
張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學思想略論》中指出:船山的本體哲學,統體會通于和合。所謂和合者,就是“陰陽未分,二氣合一,氤氳太和之真體”。《易傳》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作者認定道器是虛實范疇,虛與實的主要差異在于隱與顯。“形而上者是隱也”,隱不是無,而是潛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據。“形而下者是顯也”,指有形質的東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見可循者也”。即此可知,顯指可見可循的事物和現象,隱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現象背后更本質的東西;而隱又不是虛無,“道不虛生,則凡道皆實也”。從而推定道乃實存之體,得出道器交與為體、相涵相因、流變會通的兩系統結構論。道和器的關系究竟如何?就邏輯上講,“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為凡器皆有形,由“形”邏輯上得出對應于“形下”必然存在著“形上”。就二者的主從關系講,“當其未形而隱然有不可喻之天則,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關系為:道是器存在的依據;道通過器而表現自己,一切顯性的運動變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講,是“理不先而氣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別,也就從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創的觀念。張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闡述問題,認為“王船山道器、氣關系,充分體現和貫徹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專門討論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據形上學本體哲學,自然界的物理客體應該分兩類,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形下之“顯”和形上之“隱”。
小結:易學自然觀是兩系統結構論。從靜態角度講,“萬物(包括宇宙自身)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動態角度講,“陰變陽,陽變陰,其變無窮”。所謂的易,就是講陰陽變化之理的學問,即“易以道陰陽”。
二、兩種物理學理論
關鍵詞: 近代 物理學 數學化
1、物理學數學化的開始――數學實驗方法
伽利略被譽為近代物理學之父,他把實驗與數學相結合,開創了近代科學的有效研究方法――數學實驗方法。伽利略起初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步驟:(1)提取出從現象中獲取的直觀認識的主要部分,用最簡單的數學形式表示出來,以建立量的概念;(2)由此式用數學方法導出另一易于實驗證實的數量關系;(3)通過實驗證實這種數量關系。[3]勻加速運動規律的研究展示了他的跨時代研究方法。
伽利略從斜面滾球實驗開啟了物理實驗現象到推理的進化,而在落體運動的研究中,伽利略改變了中世紀物理學虛假的世界,改變了物理學形而上學和常識“觀察”相結合中盤旋的狀態。確立了正確的“自由落體定律”: 、 。伽利略對運動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詳盡研究并給出了嚴格的數學表達式。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主要錯誤是,他的物理學忽略了,甚至排除了不可動搖的數學哲學這個基礎。[1]”
經過后人的鞏固與整理,形成了目前的實驗――數學方法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重視把數學概念、理論、公式用于對物體運動的研究,把物理概念及其相互聯系用簡潔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從而使物理概念量化,形成物理量,并用數學形式揭示自然界的物理本質,把觀察與實驗的結果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2、物理學數學化的形成――《原理》的出版
盡管伽利略、開普勒運用數學所作的嘗試是卓越的,但都只是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局部問題,試探性地對客觀自然現象和經驗事實進行部分的定量研究。牛頓在自然科學史上真正實現了物理科學的系統的數學化。牛頓在物理學上革命性舉動正像他的巨著《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名稱所要表明的那樣,建立起“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他看來,數學方法對于研究自然是有效的,是符合物理學的研究本性的也是符合物理學研究的抽象化方向的,微積分與萬有引力定律對物理學以及對航天事業的影響,足以證明物理學的數學化是一次正確的革命。
牛頓在研究經典力學規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時,碰到了一些無法解決的數學問題,而這些數學問題用歐幾里德幾何學和16世紀的代數學是無法解決的,因此牛頓著手研究新的以求曲率、面積、曲線的長度、重心、最大最小值等問題的方法―――流數法(后演變為微積分)。牛頓的微積分是從力學脫胎而來的物理模型的痕跡,以機械運動的數學模型出現,其中的基本概念,如初生量、消失量、瞬、最初比和最后比等概念都來自機械運動,是機械運動瞬間狀態的數學抽象。從某種角度上推動了數學的發展。
3、物理學數學化的成熟――麥克斯韋方程
電磁學從遠古到18世紀中晚期是電磁現象的早期研究階段,以對電磁現象的觀察實驗以及定性研究為主,直到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庫侖定律、電流磁效、大陸派超距論電動力學體系才相繼出現, 1861~1865年,麥克斯韋提出電位移和位移電流的概念,把電磁場明確地定義為是一種物質,為了定量地刻畫電磁場的轉化和電磁波的傳播規律,麥克斯韋運用應用應力、變形、壓力、渦動及其他概念、矢量分析和微分方法,并把它的全部表現形態用個帶可變數的方程式表述出來,引進了兩組偏微分方程。后來,科學家用這些方程式建立了精密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后來赫茲于1886~1888年通過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的預言,也因此徹底否定了電超距論思想,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開辟了電磁波通訊的新紀元。并從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建立了麥克斯韋方程組。
或
通過麥克斯韋方程組,可導出一系列不同波長和頻率的電磁波,并由于波長的量變引起了波特性和功能的質變。諸如在這之前就已發現的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在這以后陸續被發現的x射線、微波和超短波、中波、長波等無線電波,都屬于電磁波,都可以從這組奇妙的方程中找到各自的位置。
5、物理學數學化的深入――熱力學和統計物理的數學化
麥克斯韋精湛的數學功底不僅促成了電磁學的統一與發展,它還極大的推動了統計物理學的發展。麥克斯韋在對土星環的研究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概率理論的問題,同時又受到克勞修斯《關于氣體分子的平均自由路程》(該文將概率思想引入物理學及其計算之中,文章用統計方法推求分子運動平均自由程時采用了速率相等的假定)的影響,從而開始了對氣體動力學的研究。 他于1859年9月21日做了題為《關于氣體動力理論的說明》的報告,考慮到各個分子實際運動速度不同,利用概率論和統計方法確立了氣體分子按速度分布的統計規律(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提了著名的分子運動速度分布律,糾正了前輩學者伯努利和克勞修斯在這方面的錯誤。這個報告初次把統計學用于描述物理現象,標志著新的科學發展時期的來臨。1860年,麥克斯韋用分子速度分布律和平均自由程的理論推出一個粘滯系數公式,得到粘滯系數與氣體分子密度無關的結論,并在1866年親自做實驗驗證了這個結果。1872年,玻爾茲曼引進分子分布函數定義的H函數和熵發表了研究氣體從不平衡過度到平衡的過程的玻爾茲曼方程;1873年,吉布斯用系統參數的變化表示系統內能的變化,得到熱力學基本方程, ,后又將熱學的唯象論和分子運動論綜合到一個整體,系統研究系綜,發表《統計力學基本原理》完成統計物理的偉大統一。
參考文獻
[1]牛頓.牛頓自然哲學著作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2]楊慶余.唐福元.物理學史.中國物資出版社;
[3][美]KlineM.古今數學思想,第4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324;
[4]周經偉.伽利略科學研究方法探究.海南大學理工學院570228;
[5]長青.季潛.具有深厚數學根底的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物理教師.1998.19;
關鍵詞:自然之光;自然傾向;機械論
中圖分類號:B56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2)03-0079-05
哲學史上,人們一般把笛卡爾的自然(nature)哲學稱作是一種機械論的自然理論,而著名哲學家梅洛?龐蒂則在法蘭西學院的公開授課中把笛卡爾哲學的自然哲學區分為兩種,即純粹知性的自然觀和具有感性色彩的自然觀①。毫無疑問,梅洛?龐蒂的分析是非常到位和極具啟發性的,而筆者在這里的工作則是試圖進一步對笛卡爾哲學中的“nature”概念作細致的分析和梳理,并且就笛卡爾哲學的一些細節問題進行討論。
一、笛卡爾“nature”概念的三重含義
要探討笛卡爾的自然哲學,我們有必要對笛卡爾的“nature”概念作盡可能全面的追蹤和梳理。笛卡爾使用“nature”這個概念散見于他的各本主要著作和書信當中,在1627年左右所寫的拉丁文著作《指導心靈探求真理的原則》中,笛卡爾就多次使用“natura”這個概念,而后在1632年完成的法文著作《論世界或論光》,1637年所寫的法文著作《談談方法》,1641出版的拉丁文著作《第一哲學沉思集》,1644年出版的拉丁文著作《哲學原理》中都集中談到過或使用過“nature”(natura)概念。從詞源學的角度講,拉丁文“natura”和法語“nature”都源自于古希臘語φυσιζ(physis),意思是自我出生和自我生長,或者說一種組織生命的自動力量②。亞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學》的第5卷中把這個詞基本定義為一種在自身中具有其運動原則的實體,而在《物理學》中明確地說它是“一種由于自身而不是由于偶性存在于事物之中的運動和靜止的最初本原和原因”③。可以肯定,笛卡爾在其哲學著作中大體上沿用了亞里士多德賦予這個概念的基本含義(當然在笛卡爾這里這個概念不再僅僅指事物的運動本性),“nature”首先就意味著一事物的本性或性質。比如在《談談方法》的第一部分中,笛卡爾曾經說到同屬的個體事物都具有同樣的“形式(forme)或性質(nature)”④。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個概念可以被翻譯為自然事物(具有某種性質的東西),或者相應的事物的性質、本性。筆者認為,在這種定義的基礎上,我們基本上可以區分出笛卡爾哲學中三重“nature”(自然事物)概念的含義,或者說三種事物的性質含義。
1. 一種純粹思維或知性的“nature”內涵概念
根據其精神性思維和廣延性物體相區分的思想,笛卡爾認為存在著一種純粹精神性的思維,這種東西可以完全不依賴物體而獨立被思考和領會,因而是最純粹和簡單的,是完全不容置疑的。在《指導心靈探求真理的原則》中,笛卡爾明確地把純粹知性稱為是一種簡單的自然事物(或簡單性質)⑤。
而在《談談方法》中,笛卡爾又把這個思維等同于自我,“我是一個本體,其全部的本質或本性僅僅是思維,他不需要任何地點,也不依賴于任何物質性的東西”⑥。笛卡爾認為這種思維簡單物的根本特點是具有一種“自然之光”(lalumièrenaturelle),即一種天賦的光明或“良知”(lebonsens),是“人皆有之的普遍智慧”⑦,人們正是在這種“自然之光”的照耀下來認識事物的,它能幫助我們對事物形成真理性的認識,而不會犯任何錯誤。具體來說,思維在這種“自然之光”的照耀下一方面可以完全脫離開物體而僅僅對知性事物形成一種直接的認識,在認識當中對事物構建一種必然的秩序,比如我們可以直觀地領會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記憶,以及二者的關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物體性事物并且對它們形成一種抽象的必然性領會和判斷,比如,“自然之光”告訴我們,物體是具有廣延的。笛卡爾認為這種廣延在認識論上首先是一種純粹知性的概念,是我們對物體性事物的抽象認識,而不是具體物體的特殊廣延。在《指導心靈探求真理的原則》中,笛卡爾明確指出這種廣延是“完全由理智領會”的,因為理智的領會就是要把這些純粹抽象的東西區分出來。這種含義下的廣延是不可想象的,不能被具體化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笛卡爾認為廣延不是物體,就如同數目不是被數之物,單位不是數量一樣。
2. 一種相關于物體性事物的“nature”概念
在這種含義下的“nature”可以被翻譯為物體性自然物以及由物體性自然物組成的自然界,它意味著一種物體的性質――廣延,這種廣延是物體本身具有的根本屬性,在這個意義上,物體就是廣延,廣延就是物體。在1632年基本完成的《論世界或論光》中,笛卡爾對這種含義的“nature”概念作了明確的說明。“首先,在這里,我使用自然這個概念,從來不是指一些神秘的女神,或者一些別的類型的虛構力量,而是物質事物自身,因為我認為物質事物具有一些普遍的性質(qalités),并且正是由此,上帝才能創造和保持它們。而正因為物質事物需要連續地保持自身,它也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必然性,在自身當中需要有局部的變化,而對我來說,這些變化并不能屬于上帝,因為上帝是從來不變的,于是我把這些必然的變化法則歸屬于自然,把這些變化需要遵循的東西稱為自然的法則。”⑧笛卡爾認為這樣的自然法則有三條。第一條,物體及其每一個部分,總是處于一種狀態之下,除非有外力的作用,否則是不會變化的。而一旦物體開始運動,它就會以同等的力量一直運動下去,直到別的物體阻止或延緩它為止。第二條,當一個物體推動另一個物體時,它并沒有給另一個物體提供任何運動,同時自身也沒有喪失同等的運動;它既沒有剝奪另一個物體什么東西,自身也沒有相應地增加同等的東西。第三條,一個總是在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其每一個部分從傾向上來說還是繼續在做直線運動⑨。笛卡爾把這些法則稱為永恒的真理(véritééternelles),是上帝在創造世界時賦予自然之中的,同時,其知識對我們的靈魂來說也是自然而然的,我們不得不把它們看成是必然的,也不會產生任何的懷疑,如果上帝創造了多個世界的話,這些真理對每一個世界都是一樣的。在《哲學原理》中,笛卡爾進一步把這些法則看成是關于物體性事物形象、大小、運動以及它們變化所遵循的法則,即一些幾何和機械學所遵循的法則,認為它們是我們的理智關于物體性事物所領會的清楚和明白的概念,是我們對于自然所能獲得的知識的基礎⑩。由此,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出,自然物體雖然具有自身的法則,但是,這種法則說到底仍然是一種理智所領會的必然法則,是上帝這個純粹知性的造物主所賦予給自然界的必然法則。
于是,這里存在著一個這樣的問題:這種自然物體的廣延與上文所說的作為純粹思維概念的知性廣延是什么關系?笛卡爾認為這種廣延并不是一種純粹思維的一般概念,并不能純粹由思維而領會,而是一種需要經過想象的主動作用來區分的特殊的廣延,一種具體化的廣延。在《哲學原理》中,笛卡爾寫道:“在物體中,廣延是特殊的,即可以隨著物體而變動位置。”{11} 而體察物體的運動變化,對事物進行一定的分割和衡量正是想象的作用。在1649年2月5日,寫給Morus的信中,笛卡爾寫道,“在這種廣延的存在中,我們可以通過想象而區分出不同的部分、大小和一些特定的形式……事實上,在空間當中(即使這個空間是想象的或空的),所有人都能輕易地想象由大小構成的部分和確定的形式,并且能通過想象把其中的一部分轉換成另一部分……。”{12} 簡單地說,自然物體的性質(廣延)是一種需要由我們的理智在想象的幫助下才能具體認識的東西(它不同于由理智領會到的純粹知性的廣延),或者說,自然物體是我們在想象的幫助下才能具體認識的事物。
3. 一種相關于身體和心靈的統一體的“nature”概念
笛卡爾雖然明確地區分了精神性思維和廣延性物體,但是,笛卡爾認為,人實際上是一種心靈和身體的統一體。《第一哲學沉思集》中,笛卡爾在第三、第六沉思中明確地探討了這種身心的統一體。笛卡爾認為這種統一體具有一種不同于上述兩種“nature”概念的內涵,即他也具有一種自然本性或傾向。“我用自然一詞僅僅領會的是一種傾向”,它不同于“自然之光”的自然,“自然之光”使我們認識到的事物是不可懷疑的,而自然的傾向則并不十分可靠,“一些傾向對我來說也是自然的,我時常注意到,當需要在善和惡之間進行選擇的時候,自然的傾向使我選擇惡的時候并不比選擇善的時候少,這就是在處理真假問題時,我不依靠它的原因”{13}。笛卡爾舉例說,一個水腫病人會自然而然地有一種想喝水的傾向,但是,事實上,喝水對他來說是危險的。另一方面,自然的傾向在具有欺騙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也能告訴我們一些真理。“首先,毋庸置疑,凡是自然告訴我的都包含一定的真理。因為,自然,一般來說,我指的不是別的,而是上帝本身,或者上帝在他的各種創造物里建立的秩序和安排。至于我自己的獨特自然本性,我指的就是上帝所給我的一切東西的總和與性情。可是沒有再比這個自然告訴我的更明顯、更切實的了,那就是我有一個身體,當我感覺痛苦的時候,他就不舒服,當我感覺饑餓和口渴的時候,他就需要吃喝,等等。而我不應該懷疑這里面有一定的真理。”{14} 笛卡爾認為,由我們的這種自然本性告訴我們的實際上是一些真實的感覺和體驗,這些感覺和體驗一方面告訴我們,思維的自我是和身體緊密地統一在一起的,因為如果二者互不相干的話,那么身體的疼痛就不會伴隨一種疼痛的體驗;另一方面,這些自然的感覺和體驗還告訴我們,這個身心的統一體周圍還存在著許多別的物體,它們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又是有害的。總之,和純粹思維的本性或“自然之光”的本性不同,人的這種自然傾向或本性并不關注純粹精神性的東西;同樣,和自然物體的性質也不同,人的這種自然傾向或本性并不是在理智和想象的共同作用下來認識自然物體,而是在感覺的作用下對外在物體及自身形成直接的、切實的體驗和把握。
二、幾個問題
1. 第三重“nature”概念的進一步定位
笛卡爾后來把三種簡單物:思維、物體以及身體和心靈的統一體進一步作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提升。在《第一哲學沉思集》對第四組反駁的答辯中,笛卡爾把身體和心靈的結合和統一看成是一個“實體性”的統一,即他們的統一不是偶然而是完全必然的。精神和身體如果把它們聯系到由它們組成的人來看,它們是不完全的實體,而只有作為身體和心靈的統一體的人才是一個完全的實體{15}。在1643年5月21日給伊麗莎白公主的信和1644年出版的《哲學原理》中,笛卡爾提出了三個原初概念的思想,認為在人的心靈中存在著三個最基本的、不可懷疑的天賦觀念,它們是:對應于物體的廣延,對應于人的靈魂的思維,以及靈魂與身體的緊密統一體(包括欲望、內在情緒和感覺)。至此,笛卡爾已經把身體和心靈的結合和統一上升到了最確定、最不可懷疑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高度。但是,問題也就相應地出現了:當笛卡爾把思維、物體和身心的統一體均看作是先天的或天賦的原初概念,看作是最簡單、最確定的東西時,難道把感覺的確定性也等同于由理智的直觀所達到的確定性的高度嗎?通過上文我們知道,身心的統一是由人的自然感覺所體驗到的,而且,在1643年6月28日給伊麗莎白的信中,笛卡爾明確地說道,“我注意到這三個原初概念之間是有極大的不同的,靈魂僅僅能通過我們的純粹理智來認識;而物體,即廣延、形象和運動也能由理智來認識,但最好是在想象的幫助下;最后,那些屬于身體和靈魂的統一體的東西,單靠理智僅僅能對他形成一種模糊的認識,即使在想象的幫助下也一樣,而通過感覺則能對他們形成非常明白的(claire)認識”{16}。然而,由感覺體驗到的身心統一體如何是一種天賦的原初概念呢?進一步來說,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身心統一的自然物及其本性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對笛卡爾的感覺理論作一個簡單的回顧。在《第一哲學沉思集》的對第六組反駁的答辯中,笛卡爾曾經對自己的感覺理論有過較為集中的闡釋,他把人的感覺區分為如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感覺是外在對象直接在身體的感官內所引起的東西,這是一些物體的局部運動以及由此產生的物體的大體形象、初步的位置等的印象;第二階段的感覺則是由精神與身體器官的結合所產生的一些東西,比如顏色、聲音、氣味、疼痛、饑渴、冷熱等體驗;第三階段的感覺是夾雜了一些判斷(主要是依據習慣而未經理智領會所做出的判斷)而形成的感覺,比如我們以純粹的感覺而做出的判斷,太陽就是看起來的那么大。笛卡爾認為前兩個階段的感覺基本上都是可靠的,是真實的,不容懷疑的,但是第三個階段的感覺則是不可靠的,因為里面夾雜了非理智的判斷 {17}。筆者認為,笛卡爾在這里之所以認為前兩個階段的感覺是可靠的,不大有錯誤的嫌疑,實際上是基于這樣一個基本的理由,即這些感覺都是清清楚楚呈現于我們思維中的,即可以說它們對我們的思維來說都是當下的、直接的、明見的。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某個東西,聞到了某種氣味,聽到了某種聲音,這都是不容置疑的,都具有思維的明見性(évidence),都是清楚的(claire)。筆者認為,正是感覺的這種形式上的特性使得它具有了一種真實性和可靠性。那么什么是純粹知性或“自然之光”的可靠性呢?在《哲學原理》中,笛卡爾把由“自然之光”構建的科學知識的特點歸結為兩點:一是清楚的(claire),二是分明的(distincte),“我們構建的不容置疑的科學判斷不僅僅是清楚的,而且是分明的。所謂清楚的知識,就是那清晰地呈現給我們專注的心靈的東西,就好比是某些東西足夠強烈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它們一樣;所謂分明的知識,就是那明確地不同于別的事物的,我們只能那樣看待它們的東西”{18}。也就是說,要形成知性的判斷,需要既是清楚的,又是分明的。而分明的,則是感覺所不具備的特點。感覺雖然能清楚地知覺到我們面前的物體,但也只是模模糊糊地覺察到了某個具體的、特殊的事物或形象,感覺不可能直接領悟到物體性事物那一般的、絕對的簡單性質――廣延,感覺也不可能對這個個別事物的真實形象做出完全確定的判斷,比如我們不可能僅僅通過感覺就判斷出太陽的真實大小,而理智則可以明確地告訴我們太陽的真實體積概念。
因此,可以說,同樣是原初概念,笛卡爾實際上采用了兩個不同的標準,對于物體的廣延性和純粹的精神或思維這兩個原初概念,我們是需要依據“自然之光”來領會的,它們不僅能清楚地呈現在我們的思維中,而且也能被我們分明地領會(因為它們從根本上是不同的),而對于身心的統一體這個原初概念,我們則是需要依據感覺來體驗的,感覺清清楚楚地告訴我自己的靈魂是與我的身體是統一在一起的。前者在一定的意義上,應該是一種知性的存在論標準,后者則無疑是一種感性的存在論標準。進一步來說,笛卡爾在知性認識的角度上區分了思維和廣延,但在感性存在的角度上堅持了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這個自然物及其外在自然物體的存在。因此,梅洛?龐蒂認為笛卡爾哲學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自然哲學就不足為奇了。
2. 笛卡爾機械自然觀的含義
那么,我們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說笛卡爾具有一種機械自然觀的含義呢?
前文我們講過,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自然是指一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本原,比如,一張床的自然本原就是它的質料和形式,是它們決定了這張床的命運。而且我們還說笛卡爾大體上沿用了亞里士多德賦予這個概念的基本含義,即它就是指事物的基本性質,或者是具有某種性質的事物。那么現在的問題是,笛卡爾的自然哲學與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究竟有什么不同,從而使得笛卡爾的自然哲學在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占據了自己的獨特地位呢?答案很明顯,二者之間的最大不同就是笛卡爾在自然物體思想方面所具有的獨特的機械主義內涵。簡單地來說,笛卡爾自然哲學的這種機械主義就是指笛卡爾賦予自然物體的那種完全不同于精神性自然事物的純粹廣延性及其特征。根據亞里士多德及其中世紀的后繼者的思想,所有的自然事物(包括純粹的自然物體)的最終本原都是作為純粹形式的上帝(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是作為第一推動者的理性神),所有的自然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或分有)了上帝(或理性神)的某種形式。然而,在笛卡爾這里,事情變得有所不同了。對笛卡爾來說,純粹的自然物體和純粹的思維這兩種簡單的自然事物之間產生了根本的對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前者的根本特性――廣延性恰恰是后者并不具備的,雖然純粹的精神事物可以領會自然物體的廣延性,但是純粹的自然物體是不能返回到純粹的精神事物那里去的,即二者之間的通道變得不再是雙向的了。如果,對于亞里士多德及其經院哲學的代表來說,正是由于自然事物對于上帝純粹形式的體現(或分有)而使得自然事物具有趨向上帝的傾向的話,那么現在,由于笛卡爾在純粹的精神性事物和純粹的物體性事物之間樹立的這種根本的對立,就使得從自然物體到上帝的“這條傳統的道路在笛卡爾面前關閉了”{19}。現在自然物體身上的那種形式和本原被純粹的廣延性所取代了。如果說,亞里士多德及其后繼者的自然哲學中體現了一定的趨向上帝的目的論特征的話,現在,在笛卡爾這里,自然物體僅僅是一種純粹的物體了。這就是笛卡爾自然哲學的機械論內涵。
令我們感興趣的還有斯賓諾莎的自然哲學思想,笛卡爾賦予自然哲學的那種機械論思想在這位笛卡爾哲學的后繼者那里卻消失了。斯賓諾莎在他早期的《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和后來的代表作《倫理學》當中區分了兩種自然概念:能動的自然和被動的自然。所謂能動的自然是指“在自身內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或者表示實體的永恒無限的本質的屬性,換言之就是指作為自由因的上帝而言”;所謂被動的自然是指“出于上帝或上帝的任何屬性的必然性的一切事物,換言之,就是指上帝的全部樣式,就樣式被看作在上帝之內,沒有上帝就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的東西而言”{20}。根據斯賓諾莎的定義,一切自然事物作為被動的自然都是能動的自然(上帝)的樣式和分殊,其中,自然物體也不例外,所有的自然物體都是上帝的具體體現,或者說上帝作為能動的自然和被動的自然是一體的,自然物體和上帝之間并沒有根本的隔閡和鴻溝,自然物體不是自身具有一種獨立的廣延性,而只是上帝的廣延屬性的一種體現。
毫無疑問,斯賓諾莎的這種自然哲學思想是與他的一元論思想相關的。并不像笛卡爾區分了三種自然概念的含義,斯賓諾莎實際上僅僅堅持一種自然理論,思維和廣延并不是兩個實體,而僅僅是我們對上帝這個唯一的實體的不同的理解方式,是上帝的不同的顯現方面,廣延和思維最終是一個東西,或者說,自然物體也就是一種知性廣延及其體現,自然物體并不具有自身的獨立性,笛卡爾所具有的那種感性論的自然哲學思想以及機械論意義上的自然內涵在斯賓諾莎這里消失了,對他來說,自然“永遠和到處都是同一的”。
三、結語
我們來簡單地總結一下笛卡爾的自然概念。
1. 就自然(“nature”)這個概念來說,在笛卡爾那里,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性或本質以及擁有一種本性或本質的事物,在這個意義上,笛卡爾區分了三重自然內涵或三種自然事物:精神性思維、廣延性物體和人。精神性思維具有一種“自然之光”,這種純粹的知性之光具有天賦的觀念(比如純粹知性的廣延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對事物形成必然性的領會和判斷,從而建構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真理。
2. 關于外在的自然界中的自然物,笛卡爾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存在論標準,一種是知性的存在論標準,即在想象的幫助下,理智領會到的特殊的、具體的廣延性事物,這種特殊的廣延不同于純粹知性的廣延;另一種是感性的存在論標準,即在人的自然傾向中由感覺體驗到的外在的事物。
3. 知性的存在論標準領會下的自然物體,就是笛卡爾獨特的機械論自然哲學所討論的東西,這種存在論標準下的自然物體就是一種和純粹精神性思維完全不同的獨立本體。
注釋:
① Merleau-Ponty, La nature, notes, cours du Collèg de France, établi et annoté par Dominique Séglard, Paris: Seuil, 1995, pp.25-39.
② Ivan Gobry, Le vocabulaire grec de la phiolosophie, Paris: ellipses. 2002, p.103.
③ 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2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頁。
④⑥⑩{11}{12}{13}{14}{15}{16}{18} Descartes, Oeuvres et letters, texts présent par André Bridoux, Paris: Gallimard, 1999, p.126, p.148, p.663, p.616, pp.1313-1314, p.288, p.326, p.446, p.1158, p.591.
⑤⑦ Descartes, Regles utiles et claires pour la direction de l‘ esprit en la recherche de la vérité, tradu par Jean-Luc Marion, Paris: Martinus Nijhoff, 1977, p.46, p.2.
⑧⑨ Descartes, Oeuvres philosophiques, éd. F. Alquié, v1, Paris: Classique Garnier, 1997, p.350, pp.351-362.
{17}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龐景仁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421-422頁。
{19} E. Gilson, Etudes sur le role de la pennsée médiévale dans la formation du systéme cartésien, Paris: Vrin, 1967, p.253.
關鍵詞:感性直觀;唯心史觀;原子論;偶然性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10-0005-05
“新唯物主義”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稱自己所主張的與舊唯物主義相區別的唯物主義。正因如此,人們往往把1845年的《提綱》與時間上相差不遠的《德意志意識形態》視為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建立的標志,認為馬克思是在吸收、借鑒和轉化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構建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這種主流敘事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恩格斯。然而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就已經可以看到其新唯物主義思想的端倪,因此武斷地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僅僅看作是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移植是不夠嚴謹的。
《博士論文》是馬克思為數不多的以古希臘自然哲學史為主題的研究作品。馬克思的興趣顯然既不在哲學史實的考察,也不在自然哲學的論證,而是力圖通過對古希臘兩位原子論者唯物主義觀點的對比,發掘出足以沖破黑格爾觀念論藩籬的思想資源。這在唯心主義哲學大行其道的后黑格爾時代,無疑具有理論上的革命意義。
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的研究上,人們往往把重點放在其第二部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物理學上的差異),特別是伊壁鳩魯原子偏斜的討論上。實際上正如馬克思在論文的題目中表明的那樣,他探討的是古希臘兩位哲學家自然哲學的差異,而原子論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如果僅關注對原子論的討論,就會把《博士論文》矮化為自然哲學或哲學史方面的研究,實際上,馬克思在論文的序言中早已闡明,他的研究不是細節的研究,而是“為了喚起對于這些體系的歷史重要性的記憶。”[1]14換句話說,馬克思力圖通過對特殊問題的考察,探尋希臘哲學走向暗淡命運的普遍性原因,并借此達到挽救德國古典哲學的現實性目的。不以這一宏觀的眼光來審視《博士論文》,就很難明白這一作品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意義,無法理解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整個發展歷程。
實際上在后黑格爾時代,批判和超越黑格爾的觀念論幾乎是一切有野心的哲學家所努力的方向,而馬克思《博士論文》所展現的批判也只是其中的一種。但是與其他人不同,《博士論文》對黑格爾的批判更多體現對一種尚未完善的唯物史觀方法的潛在運用。那么馬克思這種唯物史觀的武器來源于何處呢?長久以來,人們有這樣一種印象,即馬克思是借助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才得以打破黑格爾觀念論的桎梏的,這實際上是受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影響。可是必須指出,雖然恩格斯晚年的這部著作力圖闡明馬恩兩人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吸收和繼承,但是恩格斯更多地是回應兩人唯物史觀成熟時期的理論來源,其關注點并不在《博士論文》時期的馬克思。在序言部分,恩格斯明確提到,“在這篇稿子送去付印以前,我又把1845-1846年的舊稿找出來看了一遍。其中關于費爾巴哈的一章沒有寫完。已寫好的部分是闡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這種闡述只是表明我們在經濟史方面的知識還多么不夠。”[2]4就此來說,《博士論文》時的青年馬克思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費爾巴哈的影響恩格斯并未言明,故而是值得商榷的。
況且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直到1841年才出版,此時馬克思《博士論文》已經完成。從其對唯心史觀所采取的批判方法來看,馬克思運用了歷史分析法,即回到歷代哲人對伊壁鳩魯討論的語境和細節展開分析,并以此來駁斥黑格爾以精神發展邏輯所推演的哲學史框架,這跟直接否定精神造神運動的費爾巴哈大異其趣,因此簡單地將其視為受費爾巴哈的影響是很難成立的。
那么青年馬克思這種的唯物史觀的萌芽會不會來源于時間上稍早一點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們呢?應該說,就唯物主義的某些自然觀念方面,馬克思可能受益于法國的唯物主義者,但是就唯物史觀的構造方面,法國的機械唯物主義則受自身局限性而難當重任。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十八世紀上半葉的自然科學在知識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是這樣地高于希臘古代,它在觀念地掌握這些材料方面,在一般的自然觀上卻是這樣地低于希臘古代。”[3]9這倒不是說古希臘的唯物主義成就一定比近代的唯物主義要高,而是說在具有奠基性意義的元哲學的工作上,古希臘自然哲學規定了后來唯物主義者的看待世界的思維導向,在這一點上法國的唯物主義者并沒有實質上的超越。
因而馬克思的這種唯物史觀來源,很可能就是其主題所表達的,來源于古希臘的唯物主義。這里古希臘唯物主義既是他研究的內容,也為他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啟示。馬克思沒有借助近代的費爾巴哈或法國唯物主義者的方法來反對黑格爾,反倒是求助于古希臘的唯物主義的源頭,從活生生的歷史語境中和感性直觀來反思黑格爾唯心史觀所預定的“必然”邏輯。因而,其主題選擇比較伊壁鳩魯對德謨克利特的超越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方法論意義了。
伊壁鳩魯追求快樂主義的惡名及其與德謨克利特類似的原子論,往往令許多哲學家們武斷地認為其思想無非是對德謨克利特的抄襲;然而馬克思卻發現了伊壁鳩魯的獨到之處,并堅信如果能夠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精華予以析取,進而將其優點引入唯物主義,就有可能克服當時觀念論哲學的困境并發展出真正的可以影響世界的的實踐哲學。而要進行這項工作,就要完成這樣幾個任務:首先就必須闡明伊壁鳩魯在哲學史中被誤解的原因,并通過這一過程揭示出唯心史觀固有的內在矛盾性;其次必須指出伊壁鳩魯不同于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臘唯物主義的理論優勢;最后,借助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來重構被唯心史觀一再歪曲的哲學發展史。遺憾的是《博士論文》最后一部分亡佚了,結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前兩個部分卻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而從這一部分及相關的七個筆記中可以看到,馬克思此一哲學工作的步驟與我們所設想的邏輯基本符合。
一、馬克思對黑格爾以唯心史觀解讀伊壁鳩魯的批判
馬克思首先對歷代先哲們關于伊壁鳩魯的種種誤解進行了批判。這一批判工作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任務,一是從肯定方面看,要重新顯示出伊壁鳩魯哲學的價值;二是從否定方面看,要批判之前的哲學史中的錯誤看法。而在進行哲學史批判的過程中,馬克思實際上批判了三個對象:1.哲學史中對伊壁鳩魯產生誤解的哲學家們的具體觀點;2.哲學史中誤解伊壁鳩魯的一般性的唯心主義思想傾向;3.黑格爾所繼承并系統化的唯心史觀。
為什么要區分這三者呢,這是因為歸根到底馬克思的任務是指向對黑格爾唯心史觀的批判,但是為了論證的需要,這些不同層次的批判又必須被綜合起來。如果不能準確地區分,就有可能迷失于細節而忘記了馬克思的任務。
實際上,“哲學史”概念本身就是黑格爾的發明,正因為有了“哲學史”的視域,歷史上的哲學爭論才不致淪為偶然隨意和無目的的詭辯,而成為可以被系統化綜合看待的演進歷程。馬克思接受這一概念的積極因素,但是卻不認可其所謂絕對精神的神秘必然性。馬克思在論文中說,“希臘哲學看起來似乎遇到了一個好的悲劇不應遇到的結局,即暗淡的結局……說發生、繁榮和衰亡是每一個人事方面的事物所注定了必定要走一通的鐵環,這確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真理……不過英雄的死亡與太陽的西落相似,而不像青蛙鼓脹了肚皮因而破裂致死那樣。”[1]13
正是在唯心史觀的邏輯推演下,伊壁鳩魯的命運就被黑格爾裹挾到其絕對精神的運動系統中。在馬克思看來,這恰恰暗示了伊壁鳩魯不同于唯心史觀的真正價值,因為只有具備唯物主義價值的東西才會被黑格爾刻意整合并忽略。
同時,黑格爾對伊壁鳩魯的偏見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歷史中唯心主義傳統的模仿和必然結果。即,正因為歷史上各個時代的哲學家都對伊壁鳩魯懷有偏見,認為其思想是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唯物主義的別子,才會有黑格爾對其的輕視。因此,馬克思要想駁倒黑格爾,就要先揭示出歷史上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們對伊壁鳩魯的理解為什么是錯誤的。
(一)從形而上學的角度看
如果以亞里士多德(約公元前384―前322)作為古希臘哲學的最高峰,那么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前370年)和伊壁鳩魯(約公元前341―前270年)兩人恰恰處在分水嶺的兩邊。人們自然就會根據歷史順序,認為后者剽竊了前者,普魯塔克甚至把兩者的不一致解釋為伊壁鳩魯只吸收了錯誤的東西。
然而僅憑時間上的先后和學說上的相似這兩點就得出后者剽竊前者的結論就未免過于武斷了,因為不同之處也可能恰好是后者對前者的改進。馬克思發現,歷史上的確也曾經有人看到過這一點,但遺憾的是由于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意識形態的偏見,這種理解在歷史上被湮沒了。馬克思說,“當西塞羅說伊壁鳩魯把德謨克利特的學說弄壞了的時候,他至少還承認伊壁鳩魯有改進德謨克利特學問的意向,還想張開眼睛去看它的缺點;而當普魯塔克說它的思想不一貫,并說他對于壞的東西有一種天生的偏愛時,因而也就懷疑他的意向,那么萊布尼茨則甚至于連他善于摘錄德謨克利特的能力也都否定了。”[1]18這其實揭示出哲學史邏輯之外的問題,即歷史的和文化的現實環境對哲學思想的篩選。就此而言,并不存在真正超越歷史與階級之上的所謂價值中立的評價,某種思想能不能被尊重和接受,必然要受某時某地意識形態的影響,而這現象本身就是時代經濟生活的反映。
在歐洲主流的神學和哲學影響下,唯物主義的哲學非但不會被重視,而且無法逃脫被邊緣化的命運。且不說普通人不會關注其細節,即使飽學之士也往往會忽視不同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之間的內在差異,而把他們進行粗略的歸類。正是在這些原因的作用之下,伊壁鳩魯被當做對德謨克利特的粗略模仿才成為唯心主義哲學史上的共識。
(二)從知識論的角度看
伊壁鳩魯的哲學強調感性直觀能力,這對于以沉思為主要特征的西方哲學傳統來說必然屬于異端。對此黑格爾是心知肚明的,“伊壁鳩魯并不把存在看作一般的存在,而看作感覺到的東西,把以個體的形式出現的意識看作本質的東西……這樣也就很明顯,既然把感覺到的存在認作真實的東西,那么概念的必要性也就根本被取消了,一切便分崩離析而失去了思辨的意義,而是肯定了對于事物的一般流俗的觀點;這樣,事實上它并未超出一般普通人的常識,或者毋寧說是把一切降低到一般普通人的常識觀點”。[4]48黑格爾的諷刺,實際上代表了整個西方哲學傳統對伊壁鳩魯的否定,這并不難理解,特別是在康德之后,德國唯心論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遠離感性直觀。然而,馬克思卻看到這種對伊壁鳩魯哲學狂妄自大的否定恰恰說明了西方哲學已經病入膏肓,哲學必須再一次從理性的天上走入感性的人間。
(三)從倫理學的角度看
伊壁鳩魯的哲學最容易被誤解為享樂主義,因為伊壁鳩魯把感性直觀作為一項原則,所以如果不仔細分析就難免就會演繹出這樣一種理論結果,即伊壁鳩魯承認肉體的歡愉就是幸福,所以在中世紀伊壁鳩魯的作品會被列為禁書。另一方面,歷史上的哲學家們雖然能夠比較公允地對待伊壁鳩魯的倫理學,黑格爾甚至說道德學是伊壁鳩魯哲學中最好的部分,但是卻總是力圖把這種倫理學變為自己唯心主義道德系統中的教條。馬克思諷刺天主教的伽桑狄時說他總是力圖“使他的良心和他的異教的知識相協調,使他的伊壁鳩魯和教會相適合,這當然是白費氣力的。這正如一個人想要在希臘名妓雷伊斯的皎潔美好的身體上披上一件基督教尼姑的道衣。”[1]9由此可見,歷史上對伊壁鳩魯倫理學的兩種極端態度,實際上都不可救藥地誤解了伊壁鳩魯。
對馬克思來說,這些誤解在另一個側面反倒證明了伊壁鳩魯的特殊價值。在形而上學上堅持原子論的唯物主義態度,必然會反對空洞的純粹思辨;在認識論上堅持感性直觀的原則,必然要求倫理學上對幸福目標的踐行。這就給予正在尋找突破黑格爾唯心主義困局的馬克思最為有力的武器,然而這一武器究竟能不能被運用,還需要被進一步檢驗和闡明。也就是說,馬克思必須證明伊壁鳩魯的哲學具有超越其他唯物主義的優勢,即他的原子論不能僅僅是某種突發奇想的先驗設定,而必須是能夠獲得合理證明的認識條件,這實際上就是馬克思《博士論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
二、兩種唯物主義自然哲學的差別
一提到兩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差別,就難免讓人想到原子論;在繼續討論之前,這里有必要稍微對古希臘的原子概念進行一點澄清。在古希臘哲學中所運用的“原子”概念不同于近代物理學中的“原子”概念。近代物理學把原子假定為組成事物的最小顆粒,這就意味著借助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原子是可以被經驗到的。而古希臘的原子說到底是一種形而上學概念,它絕不在經驗之內,而毋寧說是保證經驗得以成立的某種理念。亞里士多德在談論德謨克利特時,也沒有把原子作為其哲學的核心概念來看待。他說,“留基伯與他的同門德謨克利特以“空”與“實”為元素,他們舉“實”為“是”,舉“空”為“無是”:他們并謂是即不離于無是,故當空不逾實,實不逾空。”[5]14亞里士多德的意思很清楚,即德謨克利特哲學的根本原則是“實”與“空”這一對相互對立統一之范疇,即使把此處的“實”定義為原子,這個“實”也不是經驗意義上的“實物”,而是先驗意義上的“是”。因此要理解馬克思對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評價,就必須清楚這一論證的關鍵并不在經驗領域,而是在形而上學領域。
《博士論文》第一部分第三節對兩者自然哲學的區分是一般性的區分,這不同于論文第二部分對兩種原子論具體細節的區分。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既然一般性的區分是兩者的主要區別,那么為何篇幅只占用了一節,而原子論只是形而上學中的一個部分,為什么還要把它單獨拿出來并用一章的篇幅來討論呢?
馬克思的這一設計大概出于以下考慮,即原子論雖然只是形而上學的一個部分,但卻是最為關鍵的一個部分,因為它直接決定某種唯物主義的基礎是否牢固。如果絲毫沒有論證,只是憑空把原子和虛空作為自然哲學的基本原則,那么這種自然哲學即使是唯物主義的,也仍然是一種獨斷的迷信。在馬克思看來,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之所以能夠超越德謨克利特,最為核心的原因實際上就是他對原子的規定和說明,因此必須給予最大的篇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般性的區分不重要,恰恰相反,一般性的差異暗示了馬克思以伊壁鳩魯哲學為武器批判黑格爾唯心史觀的目的。
綜合考慮《博士論文》對兩種自然哲學的一般和具體的雙重論證,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考察伊壁鳩魯對古希臘唯物主義的創新與超越。
(一)在真理問題上的分歧:兩者對現象與本體關系認識的差異
馬克思發現,兩位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的共同點在于兩者都承認“原子和虛空”的形而上學原則,但是德謨克利特在對這一原則的運用中卻出現了巨大的矛盾。
這個矛盾最先表現為“真”的問題。真理問題表面上看是屬于知識論問題,實際上涉及形而上學問題,因為知識論問題只關注認知的條件及過程,而真理問題卻關注認知的對象和前提,涉及對世界的設定。德謨克利特在這些問題的表述上的確粗糙,一方面由于他堅持現象與本質的差異,認為除了本體(或者說原子、實有)為真以外,其他一切現象都是主觀的因而是不可信的,這樣他就把真理存在的基礎給否定掉了。而另一方面他又發現現象顯然是被靈魂所把握的,而靈魂則是實有的本體,既然如此,那么被靈魂所把握的現象顯然也應該具有真理性,這樣他又把真理性的標準從認識論上樹立了起來。馬克思將這一情況稱為德謨克利特的“二律背反”。其實說到底,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德謨克利特在追求本體的同時不愿意承認感性所獲得的現象的真實性,這就等于在本體論上堅持唯物主義的同時,在認識論上卻堅持唯心主義,如此一來怎能不產生矛盾呢。
而伊壁鳩魯卻克服了這一矛盾,他堅持感性確定性的第一原則,認為“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報道者”,而概念必須以感性所獲得的現象為標準進行校正。這樣來看,伊壁鳩魯的原子理念就不是一種先驗設定的東西,而是借助經驗所推演出來的東西,當然由于并不具有更多文獻上的支持,馬克思也沒有就此繼續展開。
這卻給人們留下一個問題,一個如此重視感性確定性的人,為何沒有將這一經驗論原則貫徹到底,反倒還篤信原子論的形而上學,休謨不就是太強調經驗而最終成為了懷疑論者嗎?馬克思后文中的解釋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一疑問,實際上伊壁鳩魯區分了“始基的原子”與“元素的原子”,前者是質料性的,類似于近代物理學中的原子概念,而后者則是構成性的,具有形而上學原則的意味。因此不要小看伊壁鳩魯強調感性確定性的認識方式,這一認識方式本身其實就是他的原子論原理。馬克思說,“正如原子是他的原理一樣,同樣他的認識方式本身也是原子論。發展的每一環節,對于他,立即就轉變成一個固定的、仿佛通過空虛的空間從它們的聯系中分離開了的現實;一切規定性都采取了孤立的個體性的形態。”[1]45因此雖然表面上看,伊壁鳩魯可能有堅持感性確定性原則而放棄原子論的傾向,但是實際上他以另外一種動態的方式理解并承認了原子論。也就是說,他堅持的感性確定性本身實際上是“元素的原子”的實踐過程,而他借助這一行動所否定的原子,則是質料意義上的“始基的原子”。而這種放棄也不是徹底的放棄,最終它必然通過元素原子的運動重新被構建出來。
(二)尋求知識與追求幸福:兩種哲學目標的差異
由于德謨克利特在形而上學問題上堅決區分本體和現象,因此處于本體領域內的原則就不可能對現象界產生影響。但是同時由于他在認識論問題上,又堅決認為只能通過經驗才能達到本體的認識,所以他又必然廣泛地涉獵一切實證知識。“古代的軼事就算是一個傳聞吧,但也不失為一個真實的傳聞,因為它描述了德謨克利特的本質的矛盾。據說德謨克利特曾經自己弄瞎他的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理智的敏銳。正如西塞羅所說,這個自己弄瞎眼睛的人也就是那走遍了半個世界的同一個人。但是他沒有獲得他所尋求的東西。”[1]21
而伊壁鳩魯恰恰相反,盡管他一再強調感性直觀的重要性,但是他卻并不因此就毫無節制地汲取一切經驗。這是因為,伊壁鳩魯唯物主義的哲學目標不是為了獲取純粹的知識,不是那種把握本體,而是最終指向幸福的生活。因此伊壁鳩魯始終把他的哲學看做活生生的實踐哲學,具有倫理學意義上的現實關懷。“伊壁鳩魯在哲學里面感到幸福和滿足。他說,‘你必須為哲學服務,如是你才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一個人傾心降志以從事于哲學,他用不著等待;他立刻就會得到解放。因為服務于哲學本身就是自由’。”[1]22通過伊壁鳩魯,人們最終發現哲學最根本的任務不是“真”,而是“善”,這也是人們尋求知識的目的和真諦。如果知識無助于人們獲得生活的幸福,那么此類知識的價值何在。
通過這一比較,馬克思發現德謨克利特雖然是唯物主義,但是他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內在矛盾性卻決定了他的唯物主義最終不但會走向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而且無論擁有多少知識,也只能在空洞的理念世界中徘徊。反觀伊壁鳩魯的哲學,則始終把感性直觀的現實作為判斷的基礎,把生活幸福的現實關懷作為實踐的原則,因而伊壁鳩魯的哲學是健康的實踐哲學,這才是馬克思努力尋找的打破唯心主義哲學的鑰匙。
(三)必然與偶然:現實的可能性是自由的條件
如果說實踐的原因是要把握本體,實踐的結果是要獲得幸福,那么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內在矛盾就注定了他這種唯物主義的悲劇,即一方面無法追溯到實踐的原因,另一方面無法獲得實踐的結果。哲學家實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世界和思想之間建立一般性關系的過程。而這一悲劇就造成了德謨克利特把必然性作為現實世界的反思形式。換句話說,德謨克利特對必然性的強烈要求實際出于他對待實踐問題上的絕望。
伊壁鳩魯不但避免了這一困難,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進一步對必然性和偶然性進行了重新規范。在他看來,必然性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意思是指必然性由于超出了人類經驗認知的范圍,因此必然性不是可以被直觀把握的概念,而是被推論出來的概念。也就是說,偶然性和主觀任性都是可以通過直觀被把握的,人們只有在觀察到偶然性和主觀隨意性之后,在掌握了經驗資料后才有可能推論出事物發展順序的規定和聯結,即必然性。因此,馬克思指出伊壁鳩魯的必然性是一種有條件的必然性,即“在有限的自然里,必然性表現為相對的必然性,表現為決定論。而相對的必然性只能從真實的可能性推演出來,這就是說,有一系列的條件、原因、根據等等,那種必然性是通過這些東西的中介的。真實的可能性就是必然性的顯現。”[1]24而偶然性對他來說則只是一種具有可能性價值的現實性,而抽象的可能性則正是真實的可能性的反面。所以偶然性要么是被感性直觀直接捕捉到,要么則是通過理性自身的想象所獲得。以這樣一種視角來看待世界,當然不免有其消極意義,但是伊壁鳩魯的本意并不是否認一切聯系和原理,而是認為物理學中的定理恰恰不是第一重要的,說到底定理所規定的必然性的出現也是建立在人類構造的偶然性基礎上。因此,自由才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向人類敞開,人們通過實踐去追尋自由并獲得幸福,才是可能的和可以被期待的。對自由的規定才成為馬克思進一步來論述原子偏斜的目的。
三、結語
麥克萊倫在評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動機和旨趣時寫道,“馬克思選擇這一題目是想通過考察希臘歷史上相似的時期來闡明當代的后黑格爾哲學境況……黑格爾哲學正是由于它的完整性和普遍性,從而具有非現實性,并且反對著這個繼續被分裂的世界……馬克思認為在這樣的時期會出現兩個可供選擇的替代:要么無力地模仿以前的東西;要么進行真正的徹底的變革。”[6]27的確,當唯心史觀成為新的宗教,絕對精神化身新上帝的時候,如何能夠打破這一悲劇的命運,重新發現一條自由之路,就成為后黑格爾時代哲學家的必然使命。
馬克思在為唯物史觀尋找出路的過程中,再次發現了古希臘唯物主義的豐富資源。與德謨克利特的內在矛盾相比,伊壁鳩魯對感性直觀的重視、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偶然性與自由辯證關系等問題的闡釋無不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看到了哲學中另一條隱蔽的林中小路。雖然青年馬克思此時還沒有投身于“改變世界”的革命實踐,但是他對伊壁鳩魯的哲學史意義上的辯護和他對伊壁鳩魯感性直觀的褒揚,已經迸發出了哲學革命的火種,就此而言《博士論文》在某種程度上應該算作唯物史觀的理論萌芽。正是在馬克思的重新詮釋下,由伊壁鳩魯開啟的具有樸素辯證意味的唯物主義實踐哲學最終為馬克思在20世紀重寫哲學史提供了銳利武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博士論文[M].賀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古典哲學的終結[M].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97.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于光遠譯.人民出版社,1984.
[4]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M].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83.
[5]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5.
【關鍵詞】物理學;牛頓力學;工業革命;人類文明
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其中的“理”就是指的“物理”。此話雖然有些片面,但也道出了物理學的重要性。物理學一詞,源自希臘文physikos,很長時期內,它和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同義,探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變化規律。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知識的擴展、深化,物理學以純思辨的哲學演變到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力、熱、電、光、磁、聲,從宏觀領域到微觀領域,得到了一系列對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并形成理論,最終形成發明創造,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物理學的高技術和強滲透性也使之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物理學給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提供了精神財富。
迄今為止,物理學所創造出來的所有成果無一不是人類身體某一部位的延伸和替代。人造衛星、顯微鏡、望遠鏡、照相機等等是人類眼睛的延伸;手機、電話、雷達等等是人類耳朵的延伸;汽車、輪船飛機等運輸工具是人類腿和腳的延伸;槍炮、導彈和火箭等等是人類胳膊和手的延伸;電腦、機器人是整個人的延伸;現代醫學的診療手段也離不開物理學,X光、核磁共振、CT、B超、放射性療法等等都是基于物理學。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物理學的發展史。
一、物理學初建
古時候人們就嘗試著理解這個世界:為什么物體會往地上掉,為什么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性質,地球、太陽以及月亮這些星體究竟是遵循著什么規律在運動,人們提出了各種理論試圖解釋這個世界。這些早期的理論在今天看來更像是一些哲學理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創造了物理這門學科的名稱,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他對物理的很多認識卻是錯誤的,比如他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下落越快。這一理論最終被伽利略的“大球小球同時落地”的實驗所。古希臘哲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定律和杠桿原理,并發明設計制造了多種機械,如螺旋揚水器、軍用投射器。德謨克利特最先提出了原子論,認為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天文學從強勢的“地心說”到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和周期定律,哥白尼、布魯諾等天文學家付出了巨大努力。電磁學方面發現了摩擦起電、磁石吸鐵等物理現象,并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指南針。古代物理學還稱不上真正的科學,更多的是基于思辨,對于生活經驗和自然現象的總結。
二、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牛頓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這部巨著闡述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大定律(慣性定律、力和運動關系的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把物體運動統一在一個嚴密的理論中――牛頓力學。根據牛頓力學,我們知道了:蘋果為什么總是落到地上;慣性是什么;為什么劃槳能使船前行;為什么月球圍繞地球運轉并出現陰晴圓缺等等。這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并發展出許多學科:宇宙天文學、航空航天科學、工程力學、建筑學、機械制造、原子核科學等等。宇宙天文學的發展,使我們對宇宙的起源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航天科學的發展讓人類的飛天夢成為現實。
三、物理學與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中期,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人類的工業化進程。蒸汽機的發明是基于熱學的發展。蒸汽機利用水沸騰產生的高壓蒸汽推動活塞做功,產生動力帶動機器工作。從18世紀晚期開始,蒸汽機廣泛應用在采礦、冶煉、紡織、機械制造、化工等領域,并出現蒸汽輪船、蒸汽機車、蒸汽汽車,蒸汽機成為了當時各行業的主要動力機械。蒸汽機的發明,解放了人類的雙手,促成了傳統手工業向機械化大生產的轉變,陸上和海上長途運輸成為可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生活效率。
四、物理學與第二次工業革命
電的使用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了電流有磁效應,開始人類研究電與磁的相互關系的序幕。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建立了電磁感應定律,創立了電磁學的基礎,使發電機和發動機的制造成為可能。德國工程師西門子根據閉合線圈的磁通量發生改變可能產生電流的原理,發明了第一臺自饋式發電機,可以產生較大的功率,同時體積也較輕巧。從此,電能開始成為主要能源并推動工業向前發展,繼而出現了電動機、電機車、電燈、電視機和電工儀器儀表等許多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電器設備。1873年,蘇格蘭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的《論電與磁》開創了電動力學,是現代電工學的開端。麥克斯韋提出了光的電磁說,并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是現代通信的基礎,無線電、手機、衛星就是通過電磁波進行信號傳輸,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和交換信息。
五、物理學與第三次工業革命
進入二十世紀,由于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的研究進展,出現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是一場不同于傳統工業的信息技術革命,標志著工業進入自動化時代。
(1)物理學與微電子技術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巴丁和布拉頓研究出一種點接觸鍺晶體管。晶體管是20世紀一項重大發明,開啟了微電子革命的先聲。1954年,貝爾實驗室研制出第一臺使用晶體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以晶體管為基礎的集成電路,也叫芯片,使信息處理設備小型化、便攜化。如今,大到工業設備、交通工具,小到各種生活設備,凡是有電的設備,幾乎都有芯片對信息進行處理。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微電子技術使得信息接收、存儲、處理更加便捷和高效。計算機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廣泛應用,使生產、辦公、家庭生活自動化。人類社會從機械化、電氣化進入到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
(2)物理學與能源
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供應,傳統的電能、水能、化學能越來越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核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能源能極大緩解能源危機。核能的利用得益于原子核物理的發展。從19世紀末發現放射性到1932年發現中子、正電子和氘,原子核理論為核物理奠定了基礎。1938年,德國化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發現了鈾核的裂變,從而找到了一種利用核能的途徑。1942年,美國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它顯示核能時代的到來。目前,我國也有兩座正在運行的核電站:秦山和大亞灣核電站,產生的電能為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可控核聚變,這種核聚變可以用海水和輕核作為原料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能源。
(3)物理學與航天技術
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航天技術使得人類的飛天夢成為現實。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人類航天新紀元。如今,人類發射的偵察、預警、通信導航、天文氣象、海洋監視、測地探礦等應用衛星,在經濟、軍事和科研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航天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技術,和物理學密切相關,每一步的發展都離不開物理學的指導和運用。火箭推進技術、人造衛星運行軌道計算、空間通信、載人航天器設計技術、登月技術、深空探測技術等一系列航天技術涵蓋了基礎物理學的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各個領域。可以預見,未來人類移居外星球、發現外星人、尋找宇宙的起源等等都離不開基于物理學的航天技術的發展。
六、物理學與人類未來
物理學是一門不斷改變人類生活和推動社會進步的科學,從宏觀的經典物理學發展到微觀的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等,并將在未來深入到粒子物理、納米材料物理、天體物理(引力波)、生命科學物理領域。宇宙是怎么產生的,宇宙的組成是什么,物質的最基本粒子是什么,人類是否能穿越時空,人類是否能實現長生不老,這些問題都需要物理學去解決。物理學將繼續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
周末,我看了一本《牛頓》的人物傳記。牛頓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一個英國物理學家,年紀輕輕的就擔任了劍橋的數學教授。他還發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創舉呀!同時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牛頓的身世非常的可憐,他的父親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牛頓是由他的母親含辛茹苦的帶大的。他的母親一開始只是希望他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就可以了,只要能解決溫飽問題就行了。根本沒想把他培養成一偉大的人物。可牛頓卻非常愛看書,簡直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了。隨著年歲的增長,他更喜歡看書了,他還善于思考,經常動手做一些小制作和小實驗。就是在他的鉆研下,勤奮下,才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我覺得我應該要向牛頓那樣,學習他酷愛看書的習慣,愛思考的好習慣。
關鍵詞:物理教學;數學手段;物理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1-0266-02
一、前言
物理是一門研究自然界變化規律的科學。物理邏輯性強,物理教學中離不開數學,需要通過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思想,通過數學演算揭示事物發展規律,同時也為數學的發展提供新的命題。成功的物理的教學理念往往體現出物理和數學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物理教學理念處處體現數學的重要性
物理教學應該具備相應的理念,這些教學理念也可以在物理、數學的密切關系中得到體現。在設計物理教學時應該具備的教學理念有:
1.注意分享物理發展史,介紹物理發展史上著名的物理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回顧大師足跡,激發學生興趣,這就必然離不開闡述物理和數學的關系。物理發展史上有很多物理學家,他們同時也是數學家。比如牛頓,牛頓19歲時進入劍橋大學,他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牛頓在數學的學習中走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又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提出二項式定理、微積分、解析幾何與綜合幾何、數值分析、概率論和初等數論,牛頓在他的論著《自然哲學中的數學原理》中明確提到了物理――數學方法,認為物理學范圍中的概念和定律都應該“盡量用數學表達”。因此,介紹牛頓的貢獻必然離不開介紹牛頓為物理、數學兩個領域建立的橋梁,牛頓的貢獻是闡述物理和數學之間不可分離的關系的最生動的實例。
2.提醒學生重視物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傳授知識點的時候介紹相應的方法論。物理問題的表述、解答、定律都離不開數學,物理學研究方法與數學發展緊密相關,不同分支的物理學科有其最重要的數學理論,要掌握不同分支的物理知識必須熟悉其相應的數學方法,否則就是離本之木。比如分析力學的創立者拉格朗日,在其名著《分析力學》中,在總結歷史上各種力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拉格朗日發展了達朗貝爾、歐拉等人的研究成果,引入了勢和等勢面的概念,建立了拉格朗日方程,把力學體系的運動方程從以力為基本概念的牛頓形式,改變為以能量為基本概念的分析力學形式,使得分析力學成為理論力學最重要的方法論。高斯通過對足夠多的測量數據的處理,得到一個新的、概率性質的測量結果,在這些測量數據的基礎之上,高斯專注于曲面與曲線的計算,成功得到正態分布曲線,其函數被命名為標準正態分布(或高斯分布),這種分布被廣泛應用于分析和處理物理學中各種概率事件中。傅里葉認為數學是解決工程問題最卓越的工具,在他的著作《熱的解析理論》中,傅里葉就系統運用了三角級數和三角積分(即傅里葉級數和傅里葉積分),此后以傅立葉著作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傅立葉分析對近代物理和工程技術的發展都功不可沒,因此,學好物理某一分支,就必須重點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這一分支需要的數學知識。
3.注重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社會聯系起來,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素質。國際純粹物理與應用物理聯合會在《新千年的物理教育》一文中認為:如果物理教育是為更多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那就應當重視物理學家的工作成果在社會上、技術上的應用,應當重視蘊涵于我們文化之中的物理學方法,應當重視物理學家這個專業群體的特點,如支持、貢獻社會的方式等。如今,物理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技術的各個領域,比如,物理和化學之間,量子化學、激光化學、分子反應動力學、固體表面催化、功能材料等學科的興起都是物理學的理論向化學領域的滲透;物理和生物學之間,量子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也都是物理理論在生物學領域的進一步延伸和提高;再比如物理與經濟學,股市模型、報酬經濟學等都建立在物理模型和經濟學基礎相結合的基礎上。然而,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物理向某個科學領域滲透的媒介必然是數學,物理學家對這一學科的貢獻也報過了其用到的數學方法,因此,強調物理學的應用就必須強調數學的重要性。比如免疫的統計模型建立的基石是數學統計、回歸分析論,通過各種先進數學算法得出規律性結論,多元判別分析預測結果與原判定結果差異等。股市模型可以建立在模糊數學方法基礎上,應用模糊模式識別、評價股市技術面和基本面,指導股民進行理性投資。因此,物理向各學科領域滲透的過程,也是相應的數學知識與各領域特征知識進行結合的過程,只有深刻意識到這一點,物理思想才能在各學科領域中發光溢彩。
4.引導學生建立嚴謹、務實的求知態度,幫助學生認識到物理的哲學思想,實現自然科學和人文教育的大統一。物理是研究運動的科學,物理上的運動可以理解為變化,變化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與人類的主觀認知有不同的一面,這就要求我們在物理教育過程中,不能讓人類的認知水平左右到對物理知識的接受,不能偏離物理客觀的一面。而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很強的科學,最適合于作為物理教育的語言載體和分析工具,由數學推導、建立起來物理結論無疑最具有說服力,物理教學要以數學為主要載體,在數學的基礎上向學生熏陶物理思想,在經得起推敲的層面上,保證物理知識的延續和發揚,同時培養思維細致、邏輯縝密的公民。愛因斯坦在他的狹義相對論中得出了“一切物體的速度不可以超過光速”的結論,而根據當時人們對引力的認識,似乎引力的傳播速度卻是無窮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最終愛因斯坦以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成正比的自然規律作為等效原理的根據,在專門學習了黎曼幾何、張量分析等數學知識后,利用數學手段進行推理、論證,提出在無限小的體積中均勻的引力場完全可以代替加速運動的參照系,由于有物質的存在,空間和時間會發生彎曲,而引力場實際上是一個彎曲的時空的觀點。愛因斯坦用數學方法得到的廣義相對論中的推測,也最終由水星近日點進動中一直無法解釋的43秒、引力紅移、引力場使光線偏轉等系列觀測結論完美地證實。如今廣義相對論已經被廣泛承認,廣義相對論的發展里程也正是一條典型的物理學發展進程:在自然界中發現變化―借助數學方法摸索規律―通過實驗證實推斷,這種思維方式應該在物理教學中得到落實。
三、在強調數學手段的重要性中貫徹物理教學理念
學習物理的目的分為:①研究物理而學物理;②為應用而學物理;③為提高文化素養而學物理。這就構成了物理教學目的的多樣性或者說物理學習的多功能性。但從物理學的發展我們知道,18世紀,物理學歸屬于自然哲學,因為數學和實驗的發展,使得物理學從自然哲學中分離出來,物理學研究不再以思辨哲學的方法為主,從定性表達發展到定量表達,塑造了現代物理學的新特征物,因此,物理研究終究需要通過數學手段來完成。物理和數學都是邏輯性強的學科,因此物理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渴求學習成功的心理,拓展教學方法和思路,使學生通過數學來理解物理,獲得物理學習的樂趣,要盡可能多地在雙向交流中進行數學推導,在數學的基礎上采用提問模式、討論模式、合作學習模式、答辯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