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氣象站建設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象站建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氣象站建設方案

    第1篇: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 復雜地形,風資源分析,風場選址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he our country building, the quality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constantly improve, this not only improved hous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unit economic benefit, but also for the user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vides more safe, comfortable and elegant living, office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the hous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mainly aimed at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issues to discuss, it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countermeasures,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continuously improve quality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igorous development process as cruci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strategy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new energy demand is increasing, and wind power in the new energy, the proportion of the is also in constant increase. But in wind far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kinds of difficulties, especially in the complex terrain of wind power projects will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 problem, complex terrain in the resources analysis and wind farms lo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 wind farm project example, discusses the planning design stage and the surrounding wind farm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wind resources situation, based on the complex terrain specific situation primary site, preliminary estimate wind farms, with a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of wind farm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equence and regional closed wind towers set scheme.

    Keywords: complex terrain, the wind resource analysis, wind field location

    中圖分類號:D91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概述

    風能是一種蘊藏巨大的清潔能源。從理論上講,地球上1%的風能就能滿足全世界的能源需要。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分析,全球風能總量為3×1017kW,其中可利用的風能為2×1010kW,是地球上可利用水能的20倍。開發和利用風能資源不僅可以成為新世紀的替代能源,而且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建設。因此,在可再生能源中,風能是一種非常可觀的、有前途的能源。

    風力發電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中有著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但是隨著風電場的發展,規模不斷增大,風電場所在的地形也越來越復雜,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其中風資源分析和風電場選址作為風電場建設項目的前期工程,對風電場效益及風電場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

    2 風電場規劃階段主要工作內容

    為了促進風電事業發展,確保風電場建設的有序開展,風電項目規劃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對規劃風電場的建設條件進行調查,取得可靠的基礎資料,并進行分析歸納,作為規劃的依據。

    2、根據風能資源普查成果及土地利用規劃等初步選定各規劃風電場場址。

    3、對各規劃風電場的風能資源、工程地質、交通運輸及施工安裝等建設條件進行分析。

    4、初步估算各規劃風電場的裝機容量。

    5、提出各規劃風電場的接入系統方案。

    6、對各規劃風電場進行環境影響初步評價。

    7、對各規劃風電場進行投資匡算。

    8、經綜合比較,確定規劃風電場的開發順序。

    3 規劃階段的風電場選址

    建設風電場最基本的條件是要有能量豐富、風向穩定的風能資源,選擇風電場場址時應盡量選擇風能資源豐富的場址。在復雜地形條件下,規劃階段的風場選址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規劃階段,擬建的風電場內沒有設置測風塔,要進行風場內的風資源分析,一般借助現有資料推算。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部分省區的有關部門繪制了全國或地區的風能資源分布圖,按照風功率密度和有效風速出現小時數進行風能資源區劃,標明了風能豐富的區域,可用于指導規劃階段選址工作。有些省區已進行風能資源的測量,可以向有關部門咨詢,盡量收集候選場址附近已有風電場的測風數據和運行記錄,對候選場址內的風能資源進行評估。

    復雜地形中的風電場選址還要考慮交通運輸和施工安裝條件。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大多數場址需要拓寬現有道路并新建部分道路以滿足設備的運輸。在風電場選址時,應了解候選風場周圍的交通運輸狀況,對于風況相似的風場,盡量選擇那些離已有公路較近,對外交通方便的場址,以利于較少道路的投資。同時還要考慮風機等設備安裝施工時需要占用的空間,應盡量選擇在主風向上開闊、寬敞、障礙物少的場址。

    對于場址非常平坦、地形簡單的規劃風場,規劃階段可暫按5000kW/km2來估算風電場裝機容量,即風電場規劃裝機容量(萬kW)=0.5×風電場場址范圍面積(km2)。對于復雜地形風電場,應根據風電場風能資源,交通運輸及施工安裝條件選擇合適單機容量的風電機組,并在擬定的風電場場址范圍內根據風況特征,結合地形條件初步布置風電機組,估算風電場規劃裝機容量。

    4 工程實例

    4.1 概述

    北方某省YG縣總面積1678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420.5米,最低海拔980米,一般海拔1900米以上,中部形成南北兩個盆地。山區占全縣總面積的31.7%,川區占36.5%,丘陵區占31.8%。

    YG縣地處中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冷熱分季明顯,日夜溫差明顯,年平均氣溫7.1℃,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年平均蒸發量2000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711.5小時,平均風速3.0米/秒,平均無霜期136天。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強冷空氣的控制和影響,寒潮大風天氣頻繁,盛行西北風;春季繼續受冷空氣影響,大風日數多,直到春夏之交才消失;夏季由于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雨集中,氣溫較高,風速一般較小;秋季由于冷暖氣流交替,晝夜溫差大,風速逐漸變大。大風月集中在3-5月,一年當中7、8月的風速最小。

    擬建YGCC風電項目位于YG縣的西部,地貌屬于高山區,地形起伏較大,場區高程約為1250~2050m。

    4.2 風資源分析

    擬建YGCC風電項目附近沒有已建成的風電場,也沒有已經投入運行的測風塔,所以在規劃階段風資源分析的依據主要來源于氣象站測風數據。

    距離YGCC風電場最近的氣象站是YG縣氣象站,至風電場中心位置直線距離為18km。YG氣象站,建于1957年,站址設在YG縣城城郊,觀測場海拔高度為1050.3m。建站至今已有連續50余年的實際觀測資料。

    根據YG氣象站的氣象要素,極值統計見表2-1。

    表2-1 YG氣象站氣象資料統計表

    根據YG氣象站1980~2009年30年逐月平均風速資料統計(表2-2歷年平均風速,表2-3多年逐月平均風速),多年平均風速為2.02m/s,1980年平均風速最大為2.69m/s,2003年平均風速最小為1.63m/s。從風速年內變化表中看出,總體表現為春季風速較大,風速最大月份為4月,最小月份為8月,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點。

    表2-2 YG氣象站歷年平均風速變化表

    表2-3 YG氣象站多年逐月平均風速

    根據YG氣象站多年風向資料統計結果,多年平均風速頻率風分布表2-4如下。根據分析結果,可知該地區主導風向為西北西風(WNW);其次為西風(W)、西北風(NW)。

    表2-4 YG氣象站各年風向頻率統計結果(%)

    4.3 風電場選址

    根據YG氣象站多年風向、風速數據統計,結合風電場地形特征,主要利用山上高臺錯落布置風機。Global Mapper軟件處理后的風電場地形見圖2-1。

    圖2-1Global Mapper處理后YGCC風電場地形圖

    如圖2-1所示,圖中紅顏色的區域高程較高,由于山地地形的作用,在高程較高的山頂部,風的流線加密,風速也會相應的加強。在山的背風面,流線散亂,風速急劇減弱,且有下沉氣流,由于重力和慣性力作用,山脊的背風面氣流往往成波狀流動,還會產長較大的湍流,對風機長期的運行安全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風機應盡量布置在山頂及迎風面高程較高的地方,盡量不要在山脊背風面布置風機。

    YG氣象站位于風電場的東邊,直線距離有18km,氣象站測風的高程與擬建風電場的平均高程相差大約600m,根據有關的氣象學理論,氣象站歷年的風向數據可能會和風電場內的風向有些偏差,但是基本可以代表風電場的風向分布;但是氣象站的風速數據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不一定能代表風電場內的風資源情況。需要考慮地影響及海拔高度對風速的影響進行推算。

    根據公式推算,風電場10m高度年平均風速在45~5.5m/s之間。根據目前風力發電機組的制造水平、技術成熟程度和價格等因素,結合風電場的風況特征,機組的安裝和設備運輸條件,針對風電場區地勢起伏較大,山區內交通運輸條件相對較差的具體情況,規劃階段確定選擇的單機容量為1500kw,輪轂高度暫定為70m。利用風切變公式,根據風電場10m高度風速,推算風機輪轂高度70m高度風速。

    規劃階段估算風切變系數,可根據風電場的植被、地形和氣流穩定度等因素,酌情選取切變系數。根據工程經驗和研究成果,當風電場建于山脊時,建議切變指數在0.01~0.05范圍內選取。經過計算后,風電場70m高度年平均風速可達到6.5~7.0m,初步判斷具備開發價值。

    風機布置方案為將風機布置在圖2-1中下部兩道高程較高的山脊之上,兩道山脊的走向與主風向基本垂直,這對于風機布置是非常理想的自然條件。另外根據風電場內的村莊、礦產等分布情況,規劃階段在風電場內共布置了66臺1500kw的風機,總裝機容量為99MW,分為兩期建設,每期33臺風機,裝機49.5MW。風機布置見圖2-2。

    圖2-2 風電場規劃布置圖

    4.4 測風塔設置方案

    為了以后階段設計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要在擬建的風電場內設置測風塔。風電場可行性研究中風資源分析需要測風塔至少一整年的測風數據為基礎,所以規劃階段初步選址確定后,應盡快設置測風塔,并且測風塔的位置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可以代表整個風電場的風資源情況。平坦地形風電場一期工程一般設置1座測風塔,復雜地形中應根據現場條件適當增加測風塔的數量。本項目兩期風電場一共設置3座測風塔,測風塔的位置見圖2-3。

    由于本項目現場自然條件比較惡劣,測風設備選用精度高、性能好、功耗低的自動測風設備。設備具有抵抗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保護數據安全準確的功能。

    圖2-3 測風塔布置圖

    5 小結

    本文主要講述了我國國內風電項目規劃設計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并結合工程實例對復雜地形風電場規劃階段的風資源分析,風電場初步選址、開發順序以及測風塔設置方案等內容進行詳細深入的探討和研究。規劃設計階段是整個風電場設計任務中首先開展的工作,對整個項目具有指導意義,也是后續設計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萬琨,張志英,李銀鳳,趙萍,風能與風力發電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9,ISBN 7-5025-9391-8

    [2] 宮靖遠主編,風電場工程技術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3,ISBN 978-7-111-14023-8

    [3] (美)Tony Burton等著,武鑫等譯,風能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ISBN 978-7-03-019709-2

    第2篇: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氣象站輔助用房;設計要求;注意事項

    引言:氣象站輔助用房的主要功能為辦公和科研,根據騰沖,開平,鶴山,江門,高州,廉江,徐聞,饒平,茂名,云浮,恩平,上川島,潮州等地區的氣象站輔助用房建設的經驗總結。氣象站輔助用房的建設迫切而重要。

    1.方案設計的要求

    1.1使用要求

    氣象站輔助用房通常需要滿足的主要使用功能為:辦公,值班休息,展覽,會議,部分單位需要配備制氫室。以《開平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為例:其首層布置門廳,科普展覽區(100㎡),會議廳(100人),小會議室(90㎡)和若干辦公室。二層布置辦公室,值班休息室,檔案室和財務室。三層布置辦公室,值班休息室和天氣預報可視會商平臺(200㎡的房間,需要直通氣象觀測場)。

    除了主要使用功能,建筑物還需要以下輔助用房:消防(平時)水池和水泵房,發電機房(視當地供電條件設置),變壓器房,低壓房,消防控制室(位于首層,需要直出室外),每層附設洗手間,部分項目還要求設置制氫室。

    建筑物常用的豎向交通為開敞樓梯(需要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要求)和電梯,水平交通為開敞的外走廊和滿足自然通風的內走廊,豎向交通旁邊附設強弱電管井。

    1.2如何保護周圍環境,節地和節能

    氣象站輔助用房通常位于市郊的山區,設在氣象站觀測場地的附近,如何能做到盡量少的砍伐樹木,開山挖土和回填土方,減少水土的流失和對環境的破壞,是設計師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為了選擇合理的設計方案,設計師首先需要勘查現場,根據基地的標高關系,基地和道路的位置關系,再綜合景觀朝向,采光日照,通風條件以及與氣象觀測場地的相互關系等等因素選擇出建筑物合理的位置和朝向。確定以上內容以后,設計師盡量順應現狀地形和地勢,采用靈活的院落式布局建筑主體,通過設置內天井,半圍合庭院,架空長廊有效的保護名樹古木,避開難以開鑿的巖石和局部低陷溝谷,溪流。

    以《恩平氣象局業務用房》為例(如圖一左上)基地位于坡度較大的山體上,地質條件較好,建筑物采用了依山而建,步步跌級的布局。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土方的開挖,降低了對原始山體的破壞,省卻大量擋土墻。建筑設計完成后,設計師需要復核土方量能否基本平衡,然后通過計算結果重新調整基地和建筑物的絕對標高。

    在節能方面,設計師選用合理的建筑形體系數,運用以下節能措施:合理布置開敞外廊,設置豎(橫)向的遮陽板,布置設有百頁的空調機位,設置面積,位置和開啟面積合理的外窗,采用保溫隔熱性能好的屋面材料和設置種植屋面。盡量少設幕墻和不必要的大面積玻璃窗。在設計完成后,設計師要進行節能驗算,復核該建筑能否滿足節能建筑的要求。

    1.3如何與景觀融為一位,如何體現美感

    氣象站輔助用房大多位于青山綠水,室外桃園般的山林中,有的依傍在山腳,背山面水。有的伏在山脊,云霧環繞,俯瞰美景。美好的環境如何去體現,建筑如何與景觀融為一位,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以《江門市新會(銀湖灣)海洋綜合氣象探測基地》為例(如圖一左下)該建筑北臨濕地公園,設計理念緊扣《水》的主題。建筑布局成曲折的帶狀,呼應主體風格的中式園林環繞著建筑四周。遠遠望去,亭臺樓榭高低錯落的組合在一起,猶如蜿蜒的長廊凌駕在湖上,沿著環繞建筑的木棧道走,涼風習習,水汽氤氳,令人仿佛置身畫卷之中。

    以《騰沖氣象局新址業務用房》為例(如圖一右下)該項目的用地狹長,呈葫蘆形狀位于山脊上。設計師通過實地勘查,反復比對現狀,地型圖和地質資料,選擇出山脊較平緩寬闊的一段放置建筑主體,建筑的外形設計成兩個穿插在一起的長方體,簡潔,穩定而充滿張力,像一架即將啟航的飛機,像一把張滿的弩,又像伏在山頭的雄鷹。

    以《鶴山氣象局業務用房》為例(如圖一右上)項目位于山谷之中,面朝一口半月形的山塘,漂亮的外立面為青山綠水增添了一筆亮麗的色彩。在立面的表現上,設計者采用對比立面的虛與實,體量的大與小,顏色的明與暗,材質的粗與細,通過這些方法體現均衡與穩定,主從與重點,對比與協調,韻律與節奏,比例與尺度等等構圖規律,運用美學原理來表現建筑。

    2 .設計注意事項

    氣象臺站站址應當保持長期穩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遷移氣象臺站。禁止實施下列危害國家基準氣候站、國家基本(一般)氣象站探測環境的行為:

    (一)在國家基準氣候站觀測場周邊2000米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或者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周邊1000米(800米)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修建高度超過距觀測場距離1/10(1/8)的建筑物、構筑物;

    (二)在觀測場周邊500米(200米)范圍內設置垃圾場、排污口等干擾源;

    (三)在觀測場周邊200米(100米)范圍內修建鐵路;

    (四)在觀測場周邊100米(50米)范圍內挖筑水塘等;

    (五)在觀測場周邊50米(30米)范圍內修建公路、種植高度超過1米的樹木和作物等。注:括號里的內容為一般氣象站

    為了避免氣象站觀測場受到影響,氣象站輔助用房的高度不允許超過觀測場,其突出屋面的水池,梯屋要盡量低矮,遠離觀測場(不允許正面遮擋觀測場)。

    氣象臺站水電解制氫建設要求

    制氫房及儲氫室應選擇遠離繁華的街道、住宅和火源區域;不宜位于明火源

    的下風方;必須與民用建筑相距25米以上,與重要建筑相距50米以上。制氫室、儲氫室和充氣室必須互為獨立,且制氫室和儲氫室兩者的距離≥5米。以上建筑通風良好,嚴禁煙火,室外要有明顯的警示標志,并有健全的安全措施。主體

    均是防爆間,頂棚和墻壁采用阻燃材料建造,地面采用防火花地面。應采用輕質屋頂和有利于泄壓的門窗,各房間門、窗的面積與房間體積的比值(㎡/?)介于0.05~0.22,以利于泄壓。建筑的房屋內頂棚表面平滑,不應有易積聚氫氣的死角,最高處設天窗或通風孔(控制室也設天窗或通風孔),以利泄漏的氫氣逸出室外,通風孔直徑不小于200mm。

    3.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范例1:騰沖氣象局新址業務用房位于遠郊山區,材料的運輸成本很大。

    解決方法:該項目的擋土墻采用就地取材的毛石修筑,墻體使用當地生產的多孔磚砌筑(需經過結構和節能復核),外墻和樓地面使用本地出產的火山石板材鋪設,幕墻用結構梁分隔,改成普通玻璃窗。

    范例2:騰沖氣象局新址業務用房位于山頂上,上山道路為建設單位建設及使用,接城市道路口為18米寬,相關供水,排水,市政電網接入點位置均未明確。

    解決方法:供水,排水,市政電網接入點均設置于上山道路與城市路接的18米范圍內。在市政水接通前,可以考慮開挖深水井解決用水,建筑的前廣場設置景觀水池,滿足綠化用水和部分的消防用水(建筑已設有獨立消防水池)的需要,建筑與場地的雨水暫時向樹林排放。

    4 結論

    氣象站輔助用房除了辦公,科研等使用要求外,還具有氣象專業特殊要求,如何在滿足使用需要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表達美感和積極的新氣象。如何在設計過程中克服種種不利條件,保護環境,節地和節能,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第3篇: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云計算 ;氣象管理;數據分析

    一、氣象數據管理的發展現狀

    1980年左右自動氣象站誕生,以后快速發展。由于自動氣象站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所以大部分國家都逐漸建立起來較為完善的氣象觀測系統。事實上氣象系統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多項環節實現了里程碑式的發展。例如氣象系統的規模由原本的單站發展到后來的多站組網應用、而通信方式由原來的有線短距離發展為后來的無線遙感傳輸、信息方式原來是借助單機模式,后來發展到客戶機/服務器模式,再到現在的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應用范圍上氣象數據的作用也有傳統的單純的氣象觀測轉而為機場和農林以及交通領域提供服務。

    (一)國外對于自動氣象觀測及數據管理分析系統的建設

    目前國外成功應用并且較為著名的氣象觀測及數據管理分析系統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美國自1991年建立的主要地面觀測系統,該系統的站網共1000多個,美國的這個主要地面觀測系統每隔一個小時提供一次自動檢測報告,所以對于全面氣象檢測系統的及時性和準確率有很大的幫助;第二是日本的AMeDAS地面氣象觀測系統,該系統由1300多個自動氣象站網構成,并且這些自動氣象站網中最主要的氣象站為六要素常規自動氣象站、自動雨量站和自動積雪深度觀測站。AMeDAS所提供的氣象觀測資糧很好的保證了日本的氣象觀測業務的數據的完整可靠;第三是芬蘭獨立開發的MILOS系統,并且在此基礎上自主研發了MILOS氣象觀測網絡,目前芬蘭的各個代表性的區域都有此系統的設備安放,以保證無人自動觀測,并且MILOS氣象觀測系統一大特點就是可以很好地提高局地性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和預警能力。

    (二)我國對于自動氣象觀測及數據管理分析系統的建設

    對于我國而言,2008年應該是我國的自動化氣象站網建設的新紀元。到2008年為止,我國的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基本實現了對于氣溫、氣壓、空氣濕度、風、降雨、地溫、輻射以及蒸發但常規氣象要素的自動化觀測。但是我國的自動化氣象站網在2008年之前,對于云、能見度、天氣現象等觀測項目卻依然未能實現自動化。而在2008年之后,我國顯著加大了對于自動氣象觀測及數據管理分析站網的研制和投入,并且依靠原有的自動氣象站技術為基礎,大力開發新型自動氣象站來替換原有的自動氣象站,并且還大范圍推廣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儀和能見度、固態降水自動觀測設備。

    2008年之后我國大力發展的全新的自動氣象站的投放使用和組網建設,很好地促進了我國的氣象網絡系統的程序。在2005年的時候,由我國的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出資,我國的氣象信息中心與國內的眾多單位和科研機構共同研發了“國家提倡網絡計算機應用系統”,由于該氣象系統誕生,讓我國很多偏遠落后的地方區域對于氣象計算資源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從而也促進了氣象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實現。

    二、云計算的定義

    云計算又名CloudComputing,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計算模型,云計算可以將計算任務分布著大量計算機所構成的資源池上,從而可以保證各種應用系統可以在云端安裝自己所需要的資源獲得相應的計算能力、儲存空間和軟件服務。并且這樣的資源池被稱之為云,該資源時具有做維護和管理特點,同時也是一種虛擬的計算資源。云計算主要是針對大型的服務器集群而設計的,例如計算服務器、存儲服務器以及寬帶資源等。

    三、云計算如何促進氣象數據管理分析

    對于氣象部門而言,因為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發展,所以計算機可以自動完成整個業務的流程,但是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意味著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此外,構建數據中心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而數據中心運轉所需要的電力成本和空間成本以維護成本都隨之而上升,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借助較少的資源完成更多的事情。

    所以在云計算介入氣象數據管理分析中后,通過云計算將所有的支持服務進行外包從而使得數據中心的總運行成本大幅降低。并且云計算服務提供商負責設備采購成本,所以通過云計算進行氣象數據管理分析可以很好的降低應用程序所需要的數據存儲相關的IT設備的采購成本,以及服務器和個人電腦終端的成本。由于數據中心交由云計算服務提供商進行處理,所以可以很好的降低租金、電力以及冷卻需求,而且從整體上而言,對應用支持環境進行簡化,保證應用支持環境具有更好的伸縮性,其實際的擴張或者收縮可以根據用戶實際所需要的服務進行變化。

    (一)基于云計算構建一個新的氣象數據中心

    通過對硬件的容量進行擴大并且對軟件進行簡化來實現數據的重新配置。借助云計算,虛擬技術可以將網絡中的所有的服務器、存儲空間以及網絡虛擬成一個資源池,并且進行統一的靈活調配,物理平臺與每一個應用部署的環境無關,而是通過虛擬平臺進行管理,加強對應用的五擴展、遷移及備份。

    (二)引入云計算與軟件即服務

    所謂的軟件即服務就是指是一個基于WEB的軟件平臺,然后允許運營商經過此軟件平臺向用戶提供軟件線上租賃的使用模式,其實這就是云計算服務在客戶端的一種表現狀況。除軟件即服務之外,云計算還有其他服務,比如某些云計算應用商提供計算資源出租服務。當前提供軟件即服務的廠商很多都沒有實行徹底的云計算架構,所以其數據中心也沒有完全符合云計算的計算特征,同時也沒有大量的可以用來出租的計算資源。

    (三)云計算加強氣象數據管理分析

    在把云計算引入到氣象業務中之后,可以構建一個包含各種各樣物理計算資源的資源池,通過云計算平臺對資源池進行合理的管理,然后在資源池上動態的創立一個虛擬的資源池,并且將其作為一個全新的氣象數據處理中心,用戶只需要通過終端向云計算管理平臺發送指令,就可以實現新的資源的添加以及原有資源的更改。這種全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可以顯著地提高氣象數據管理分析的效率,同時也積極影響氣象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四、總結

    作為新生的事物,云計算肯定依然存在種種缺點,但是無論如何,云計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可以說,正是由于云計算時代的到來,可以幫助氣象數據管理分析實現跨越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響.云計算風云乍起[J].計算機世界報,2008.

    第4篇: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大氣探測;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152-02

    一、引言

    大氣探測是大氣科學的重要分支之一,為天氣預報、氣候分析、科學研究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直接提供常規的資料和數據[1]。《大氣探測學》是大氣科學專業各個方向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而實踐教學是在《大氣探測學》課程結束后進行的一次綜合地面氣象觀測實踐教學課。通過實踐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在掌握大氣探測基本理論的基礎上,了解氣象觀測站的工作性質、日常工作業務,并熟悉大氣探測儀器的操作及地面氣象觀測方法等內容。

    我國的大氣探測是圍繞大氣科學的研究和氣象業務實踐所展開的。近年來,新興的電子技術、遙感技術、通信技術等使我國大氣探測技術正在向自動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探測效果和探測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也擴大了探測的空間性和連續性。其中,自動氣象站的組建標志著我國大氣探測技術達到了新的里程碑[2]。我國自動氣象站的建設始于2004年,但一直是人工觀測和自動站觀測雙軌運行。經過多年的努力,顯著減少了人工觀測任務,地面觀測自動化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直至2013年底,地面氣象觀測業務調整經歷了歷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改革內容包括觀測、傳輸、資料、預報、服務等業務環節,改變了以往的業務工作模式,并從2014年1月1日開始,全國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均按新的業務標準運行,同時完善業務技術規范、規章制度和業務流程,完成所有監測臺站地面氣象觀測業務自動化建設。而未來的目標是所有臺站將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要素的自動化觀測和綜合觀測業務平臺業務化運行。

    為此,結合我國大氣探測發展的特點和趨勢,以及目前大氣探測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實現培養適應中國氣象現代化業務體系建設的專業技術人才的目標,筆者認為應加大大氣探測實踐教學的改革力度,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二、更新教學內容,使人才培養貼近氣象業務

    以往的大氣探測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是地面氣象觀測站常規觀測業務,包括熟悉人工和自動氣象站的觀測流程,掌握各種氣象儀器的觀測和記錄方法,熟悉地面天氣報告的編發規則,了解地面氣象測報業務系統軟件(OSSMO 2004)的應用,整體實習內容主要側重于人工觀測部分。然而,隨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業務的改革,人工觀測已然被自動化觀測所取代。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人才培養更能夠貼近氣象業務,必須加強實驗實習教材的建設,調整實綱及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更新,應本著“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兼顧歷史”的原則[3]。由于人工觀測儀器的構造和原理是《大氣探測學》的基礎,為此,人工觀測實習內容不能摒棄,而是應該及時更新并將側重點放在自動氣象站觀測儀器上面,并在此基礎上增加自動氣象站的內容,包括熟悉自動氣象站儀器的使用與維護,掌握自動氣象站儀器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以及新型自動氣象站業務軟件(ISOS-SS)部分等,編寫綜合性探測實習教材,提高教材質量。教材內容應體現學中做、做中學,盡量應用實際工作中的實例和數據,加強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而教材上沒有的內容的練習。通過大氣探測實習課程,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我國氣象觀測站的現行業務。

    三、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傳統的大氣探測實踐教學模式是實踐課依附于理論課,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得不夠好,實踐動手機會不夠多。同時,實踐教學內容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應正確認識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堅持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發展[4],盡可能避免出現學生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能力需求,解決不能獨立開展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

    為此,結合實際,首先,應增加大氣探測實踐教學的課時數。氣象類專業的課時數由原來的16學時增加到32學時,并根據更新后的教學內容重新調整課時的分配,減少教室授課內容,增加學生到實習基地的觀測次數;其次,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度,需在有限的課時內盡可能地減少與《大氣探測學》重復性的知識點。另外,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儀器,參與儀器的故障排除和儀器維護,從而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供更多接觸實際的機會;最后,多一些上機操作,熟悉地面氣象測報業務系統軟件的操作,以達到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目的。

    四、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而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實習基地完成的。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是我校大氣探測實踐教學平臺,于2010年5月正式成立并運行,為了實踐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必須對實習基地進行科學地管理。

    經過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全面改革后,多數氣象站都是以新型自動站為主,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實習基地現有的儀器設備已逐漸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導致先進專業探測人才的培養受到制約。因此,首先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設備與環境,讓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實踐能力,得到應有的鍛煉;其次,以往實踐教學過程是教師帶領一個或多個班級到實習基地進行操作,所以以教師演示為主。為了能讓每個學生都有實際操作的機會,我們也進行開放式實踐教學,即自主安排實踐時間和進行實踐操作[5]。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端,比如儀器損耗大,尤其是人工觀測儀器,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損壞儀器。所以,針對此問題,應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體系,加強實驗室開放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引入學生自主管理機制[6],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7],確保不影響實踐教學質量。

    五、加強實踐能力的考核力度,實施考核方式多樣化

    一直以來,大氣探測學實踐教學考核都是以開卷、筆試的形式為主,主要考慮地面氣象電碼的編發是實踐教學的重點,但單純地只考這部分內容,容易造成學生對觀測方法和儀器操作及維護,業務軟件等方面不夠重視,甚至忽視,以至于出現一部分同學不操作而抄襲他人觀測數據的情況。因此,應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實施考核方式多樣化,將考核內容分為平時考核、理論考核、操作考核。即將學生的總成績分成三個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占10%,具體評價學生的出勤情況和學習態度;卷面成績占50%,主要考察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實際操作占40%,考察學生對儀器操作及維護的熟練程度。通過實踐讓學生全面掌握大氣探測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六、加強教學團隊培養,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專業教師決定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其能力和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8-9],所以加強實踐教學團隊的培養至關重要。

    首先,專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實習情況(比如對某一實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勤于總結教學經驗,查找不足,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其次,多關注中國氣象局對于大氣探測業務的新標準、新規定及探測技術研究的新熱點,了解大氣探測的發展動態,加強相關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參加中國氣象局關于大氣探測改革的培訓,不斷更新知識。只有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才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為學生的學習和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后,相關專業教師也應有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和時間。從提高教師本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入手,制定出專業教師到各省氣象局參加專業實踐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倡專業教師到氣象局進行相關實踐活動或調研。同時,每年召開一次氣象局專家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參加的教學研討會,根據氣象業務需求和實際情況,局校合作研究、修改、完善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共商人才培養。

    七、結語

    大氣探測實踐教學的目的是結合理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是學生從學校走向氣象工作崗位的重要實踐學習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將進一步開拓思路,積極探索,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只有結合大氣探測的發展特點和趨勢,不斷地進行改革,才能使學生們有更多的學習收獲,為學生畢業后能更快地適應氣象部門的工作崗位需求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振會,黃興友,馬舒慶.大氣探測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1.

    [2]程培玉,趙士彬,孫安輝.淺論大氣探測的發展與革新[J].科技風,2013,(14).

    [3]李艷偉,牛生杰.有關《大氣探測》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J].氣象教育與科技,2006,28,(3).

    [4]張忠福.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

    [5]黃紹平,李靖.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質量工程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

    [6]張穎.以實驗管理來培養學生實驗習慣[J].現代教學,2009,(5).

    [7]王竹林.實驗室良好習慣的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4(28).

    第5篇: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月報表;審核;疑誤

    中圖分類號:P4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2-0165-01

    1 引言

    隨著氣象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新型自動氣象站在各氣象觀測站點相繼投入業務運行。新型自動氣象站每月給上級審核部門上報2個數據文件: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簡稱A文件,要素齊全,是制作月、年報表所必須的),分鐘數據文件(簡稱J文件,包括本站氣壓、氣溫、相對濕度、降水量和風)。審核人員利用地面氣象測報業務軟件中的審核程序審核此兩個文件。機審給出兩類疑誤信息:一類為錯誤信息,矛盾記錄必須更改,另一類為可疑信息,需人工判斷其正誤。本文通過對織金縣氣象局安裝新型自動氣象站近半年及舊型號自動氣象站運行以來各月報表資料審核情況,結合綜合氣象業務體制改革造成臺站參數和觀測項目變化所引起的疑誤信息的分析,總結出各錯誤及可疑信息的原因,從而更好更準確地作好月報表審核和數據維護工作。

    2 基本參數設置

    每個月在進行文件轉換和審核前要確保臺站的基本參數與轉換的B文件相一致。一般情況下,基本參數設置部分少有改動,但是當臺站觀測任務及觀測項目有所調整時要注意參數的變化。尤其是綜合氣象業務體制改革給觀測項目帶來很大變動,這就要求在臺站基本參數設置上一定要做到嚴謹、細心,特別是升級的臺站。

    但是,在確認臺站各參數正確之后,由于新型自動氣象站觀測項目的變化而使臺站參數發生改變時,會造成審核報表時出現錯誤信息提示的情況。如:本站在今年元月份審核2014年12月份報表時審核單就出現“文件首部參數與臺站參數表不符”的錯誤信息,再調2014年其他月份的報表審核也出現相同的情況,綜合分析得出是由于臺站觀測任務、觀測時次發生改變的原因,因為自2015年1月1日起本站啟用新型自動氣象站,而2014年的觀測項目與現在的不同,所以用現在的參數設置審核以前的觀測數據就會出現參數不符的提示。如果把參數改為2014年的相關參數,則不會出現這種錯誤提示。

    3 建好本站的審核規則庫

    眾所周知,計算機審核報表的依據是審核規則庫,因此,建立運用好臺站的審核規則庫對報表的審核非常重要。然而,規則庫的數據來源于本站各要素歷年出現的上、下限左右的值,由于本站新型自動站是2015年正式運行,其大型蒸發也自2015年起才使用,之前的蒸發量所用數據為小型蒸發測量值,相關蒸發量歷史數據所建立審核規則庫在報表審核時會出現超極值的情況,在判斷觀測值正常的情況下,這就需要及時對審核規則庫數據進行更新。在設置其數據范圍時如果數據跨度太大,將會漏掉部分凝誤信息,從而達不到審核判斷正誤的目的;如果范圍設置太小,就會濾下太多的凝誤信息,這就要求審核員要加以判斷其凝誤記錄的正誤。如本站草面溫度在歷史數據資料較少的情況下,審核規則庫范圍就設置得比較窄,致使報表審核中常出現記錄超氣候極值或相臨兩時次變化異常的可疑信息,這就需要結合觀測記錄來綜合判斷所提示的值是否可用,如果提示值是可用的,則要修改審核規則庫里相應的數據。

    4 數據維護

    各日觀測及采集數據是地面氣象觀測的基本數據資料,是月報表的資料來源,它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天氣分析結果,從而報表預審員在審核報表時就得面對大量數據,判斷疑誤記錄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要求預審員不僅要具有一定的觀測知識,還要了解各氣象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一般規律。

    在數據維護時要查看各要素的小時值和日極值是否出現野值,以及日極值出現的時間是否正確,對微量降水進行人工干預,對純露、霧量的影響要刪除,查看跨月降水記錄,以作好跨月降水量的處理。對于數據缺測的處理,由于現今本臺站是兩套自動站同時運行,新型號自動站與舊自動站觀測記錄可以相互代替。在數據維護中還要注意B文件和Z文件數據不一致時的數據替換,如某日個別時次每小時雨量所提示為“―”即為缺測,結合觀測記錄因無降水天氣現象,故降水為空輸,而Z文件為“―”,水汽壓“e”在B文件中顯示為“―”,Z文件中顯示為“0”,露點溫度“Td”在B文件中為“―”,而在Z文件中為“-800”,顯然其在數據維護時不能替換。

    在新型自動站月報表審核中,常會遇到關于氣溫和草面溫度“相鄰前后兩時次的變化異常”的可疑提示,結合觀測記錄和當天的天氣現象、自記紙記錄、鄰近測站記錄等,出現此可疑記錄的原因是當天臺站出現了轉折性天氣,這樣致使氣象要素變化比較突然。然而,在報表審核中有時即使沒有轉折性天氣,草面溫度項也會出現同樣的提示,結合各項記錄得知,是由于日照所影響。此兩項可疑記錄可按正常通過。

    第6篇: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網絡安全設備維護報文傳輸意義

    一、引言

    網絡安全性的含義是信息安全的引伸。信息安全是對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護。網絡安全是對網絡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網絡系統的可用性的保護。網絡安全包括物理安全、網絡系統安全、數據安全、信息內容安全和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等。搞好網絡安全,除在網絡設計增加安全服務功能,完善系統的安全措施外,還必須花大力氣加強網絡的安全管理。因為諸多不安全因素恰恰反映在管理方面。良好的系統管理有助于增強系統的安全性。

    二、良好的通風

    自動氣象站的網絡設備中任何一個部件出現問題都會造成網絡通訊傳輸的不正常,現在基層業務臺站的通訊網絡設備硬件包括光端機、路由器、交換機等,這些網絡設備的使用需要一個良好的通風環境,溫度不宜過高或過低,保障機柜空氣流暢,這樣有利于機器的散熱。過高的溫度會使儀器工作是產生的熱量不易散發出去從而使儀器部件的溫度不斷上升,當超過額定的工作溫度,會導致硬件工作不穩定,造成網絡傳輸不通暢。

    三、網絡設備的安放位置

    不合理的安放也是影響網絡傳輸正常的一個因素,現在的網絡設備都安放專用的機柜里,我站之前將UPS電源和所有的網絡設備都放在一個柜子里,而這些網絡設備又相互重疊放在一起,各電源線與信號線路都交叉在一起,所以很容易受供電系統等電源電磁場干擾和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設備之間也沒有良好的散熱空間,都會導致設備因溫度過高而散熱不及時。出現“發燒”的癥狀。解決的方案就是,將UPS電源和供電系統這些電源設備單獨放在一起,遠離網絡設備,其次將網絡設備合理的放置在機柜的不同高度上,以便相互不影響,有良好的通風散熱空間。

    四、清除設備上的灰塵

    因網絡設備進入較多的灰塵,就有可能堵塞設備內部的各種接口,使硬件的正常工作受到影響。不斷積累的灰塵會使硬件在運行的時候產生靜電,過高的靜電有可能擊穿半導體芯片,另外過多的灰塵一樣可使設備的工作溫度升高。因此要保持機柜及網絡設備的清潔,像自動站采集器維護一樣,用干凈的毛刷定期清理附注在儀器上的灰塵,也可用皮老虎進行吹拂。

    五、定期檢查儀器設備的工作狀態

    檢查指示燈電源工作狀態,電源線是否有破損,接線處是否有松動現象;所有的設備否有良好的接地,接地電阻應小于5歐姆,接地電阻不符合規范要求對于自動站供電更是不容許的,如果自動站設備的一項絕緣損壞而使設備的外殼帶電時,會導致零地電壓高達110v,而零地電壓過高(>2v)可引起自動站設備硬件損壞,還可能造成報文誤碼率上升,丟包率增加,網絡傳輸時好時壞,影響資料的正常上傳;另外當儀器設備出現故障時還需要則檢查是否有短路之處,由于氣象臺站光纜接入從地溝里進入值班室,所有進線和出線都在值班室墻角地溝里,要求值班室和地溝里杜絕老鼠的進入,以免破壞地溝里的光纜而造成網絡中斷,作為網絡維護員應將所有設備處在正常的狀態下的情況記錄下來,以備儀器出現故障時及時查明原因,快速處理。

    六、氣象信息網絡安全對策

    1.技術方面

    1.1 防火墻

    利用防火墻可以將氣象專網與互聯網進行有效隔離。防火墻技術是建立在現代通信網絡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基礎上的應用性安全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專用網絡與公用網絡的互連環境中。在大型網絡系統與因特網互連的第一道屏障就是防火墻。防火墻通過控制和監測網絡之間的信息交換和訪問行為來實現對網絡安全的有效管理,其基本功能為:過濾進、出網絡的數據;管理進、出網絡的訪問行為;封堵某些禁止行為;記錄通過防火墻的信息內容和活動;對網絡攻擊進行檢測和告警。

    1.2訪問控制

    訪問控制的目的是防止非法訪問。訪問控制是采取各種措施保證系統資源不被非法訪問和使用。一般采用基于資源的集中式控制、基于源和目的地址的過濾管理、以及網絡簽證技術等技術來實現。

    1.3 建立網絡防毒體系

    殺毒系統可以預防、掃描和殺除計算機病毒,防止病毒的傳播擴散。網絡防毒體系主要分為服務器的防護和工作站的防護。防毒體系中的服務器端產品,應該具有實時病毒監控功能,遠程安裝、遠程調用功能,病毒碼自動更新功能以及病毒活動日志、多種報警通知方式等功能,可為文件服務器的病毒防護提供便利和效能。網絡工作站的病毒防護位于防毒體系中的最底層,對計算機用戶而言,也是最后一道防殺病毒的要塞。

    1.4 運用漏洞掃描技術,主動預防網絡入浸

    漏洞掃描技術是一種彌補防火墻系統不足的技術手段,用以自動檢測系統的脆弱點,發現安全漏洞,及時進行修補,并可提供相應的安全建議,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安全防護技術。如配備操作系統安全掃描系統,有利于發現操作系統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從而提高了更新配置或升級的針對性。關閉一些不經常用的端口,從而減少受攻擊的漏洞。定期對系統漏洞進行掃描和修補,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

    2.管理方面

    2.1加強網絡規劃

    在網絡建設期,就要明確安全需求。制定安全政策,在邊界建立符合安全政策的防火墻體系,劃分內部的安全政策域,對特定的主機節點進行防護加固處理,使用合理的訪問控制政策鑒別機制和安全體制,建立有效的可承受的監測體制等,并要考慮采用合適的操作系統、應用系統、安全系統。

    2.2加強日常的安全管理

    日常管理中,要有明確的安全管理目標,定期對網絡和系統的安全性進行評估,確保訪問控制政策的實施,了解網絡的行為,了解用戶的行為,保證網絡和系統的可用性。網絡中心應設立安全管理機構,負責網絡安全規劃、安全系統管理、安全管理培訓等方面的內容。

    七、小結

    以上所述,為了自動氣象站資料的正常傳輸,保障網絡暢通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要將網絡設備的維護,要納入自動氣象站日常維護中,以避免網絡時通時斷地情況發生,對資料的傳輸造成影響。制定系統安全策略、安裝網絡安全系統只是網絡系統安全性實施的第一步。只有切實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建立完善的系統管理制度,加強對人員的安全教育,嚴格執行網絡安全的各項規定,才能保證網絡系統的整體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劉蔭銘,李金海,劉國麗等. 計算機安全技術[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225-232.

    [2]郭軍. 網絡安全管理[M]. 北京: 郵電傳版社,2001:118.

    第7篇: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佛岡作為廣東省“三農”氣象服務試點縣之一,做好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改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點是要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預報預警、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職能和作用。

     

    1 佛岡縣氣候資源狀況

     

    佛岡位于粵北山區與珠三角過渡帶,光溫資源豐富、雨水充沛、空氣濕潤,交通也非常方便,對于發展農業來說,條件十分優越。但是,地處珠三角向粵北南嶺山脈的過渡帶,形成了降雨豐富、洪澇多發的特點,是廣東三個暴雨中心之一。冬季風造成的低溫霜凍天氣,也常常給越冬作物帶來嚴重損害,主要有春季低溫陰雨、倒春寒、干旱、暴雨、龍舟水、熱帶氣旋、寒露風、霜降風和寒潮、霜凍等。

     

    1.1 農業氣候資源豐富

     

    佛岡屬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過渡區,年平均降雨量2186.7毫米,最多年份3519.5毫米,最少年份也有1138.8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時長1710.9小時。氣候暖和,年平均氣溫20.9℃;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8.2℃;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11.8℃。無霜期長,達341天。充沛的雨量、溫暖的氣候,對種植經濟作物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1.2 特色農業發展迅速

     

    佛岡縣分北部高丘陵區、中部中丘陵區和南部平原區3個農業區,盛產荔枝、龍眼、青梅、柿子、蜜桔、蘆筍、草菇等名優特產。大力開發粉葛、蘆筍等一鄉一品作物,湯塘鎮的“竹山”粉葛已成了特色名優農產品。主要經濟作物沙糖桔因受黃龍病影響,減產明顯,但仍為不少農民帶來豐厚收入

     

    1.3 極端天氣事件對三農影響嚴重

     

    受自然地理影響,佛岡強降雨發生頻率高。每年4至9月是防汛的重點時期,暴雨引發洪澇、山體滑坡等災害。每年有90天的雷暴日,雷擊容易造成野外勞作農民傷亡。12月到2月多低溫霜凍天氣,對越冬作物造成嚴重影響。此外,全縣季節性干旱也時有發生。主要降雨集中在4至9月,占了全年的78%,另外半年僅占22%,容易干旱。

     

    如1999年12月,受強冷空氣和夜間輻射降溫影響,21至27持續出現低溫天氣,最低氣溫零下0.3℃,23日起連續4天出現霜凍或冰凍。持續低溫霜凍,造成大量經濟作物凍死凍傷,主要損失作物是石硤龍眼、荔枝、白欖、香蕉、荷蘭豆、馬玲薯和塘魚等。2008年1月25日至2月4日,持續受強冷空氣影響,最低氣溫1.8℃,伴有陰雨天氣。天氣造成大量沙糖桔無法采收、外銷。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2000公頃,農業直接經濟損失4千多萬元。2013年5月15日出現特大暴雨,水頭鎮自動站日雨量338.0毫米,超過縣氣象站1957年以來最大24小時雨量記錄(294.9毫米),短時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水頭中學半小時內水浸達2.3米,是佛岡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洪水。全縣受災9146人,死亡11人,失蹤5人,直接經濟損失11.65億元。

     

    2 氣象服務“三農”的現狀

     

    佛岡縣重視為農氣象服務工作,2012年在全省率先開展“三農”氣象服務專項試點工作,推進農村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2.1 加強氣象災害監測

     

    全縣建設了17個自動氣象站、1個GPS/MET水汽觀測站和1個閃電定位觀測系統。建成了衛星云圖和雷達回波接收顯示、市縣視頻會商等系統。同時,通過為農服務試點工作,建立城鄉統一的氣象公共服務體系,有力地推進我縣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實現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為“三農”服務、氣象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和氣候資源利用的社會化管理水平,提高農村公共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應對突發氣象災害的能力。

     

    2.2 做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

     

    把應對自然災害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結合起來,以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2011年8月,佛岡在全省率先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氣象服務現代化建設的投入逐步加大,服務系統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使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預報時效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3 加強預報預警

     

    2013年縣政府批準成立了縣預警信息中心,氣象部門按照預警信息“報得早、審得快、發得出、傳得暢、收得到、用得好”的要求抓好中心建設,并于2015年初投入試運行。預警信息中心同時設置應急指揮中心,整合應急、三防等其他各相關單位信息,做到統一指揮、統一信息,提高全縣應急救援能力。

     

    2.4 做好糧食安全保障

     

    重點是好低溫陰雨、倒春寒的監測預報,以防造成死秧爛秧,影響早造生產。第二是做好“龍舟水”預報,防御強降雨對水稻灌槳影響。秋旱和寒露風天氣是造成晚造減產的主要天氣,也是氣象預報服務關注的重點。

     

    2.5 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

     

    農業在產前、產中和產后,都對氣象服務有十分重大的需求。如沙糖桔種植過程中,施肥、打藥與天氣情況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到生產成本。在采收期,低溫霜凍天氣會造成桔子凍傷、凍壞,持續的陰雨天氣是影響銷售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決定農民的收入情況。因此,在產前、產中對短期降雨、干旱比較重視;在產后,對低溫霜凍、持續性陰雨十分重視,需長期、中期和短期預報相結合,滾動訂正預報。

     

    3 氣象服務“三農”存在的問題

     

    佛岡縣通過大力開展“三農”氣象服務試點工作,在氣象災害防御、農業氣候資源開發、農業氣象科技成果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主要表現在:農村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偏弱,網格化氣象預警機制尚未形成;農村雷災隱患較多,防雷技術服務普及率不高;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較為薄弱,農民科學防災意識和能力不強等等。

     

    3.1 缺少針對性

     

    面向農村服務的氣象信息產品基本上是城市氣象信息產品的翻版,產品形式單一,對時間、地域和品種的針對性不強,為農業服務的氣象信息產品不分品種,也沒有針對種植、養殖業不同要求分門別類,這種寬泛的信息產品使使用者無所適從。

     

    3.2 缺少多樣性

     

    農業氣象要素包括空氣溫度、土壤溫度、水體溫度、雨雪、光照、風、濕度、蒸發、冰(霜)凍等等,這些要素從不同的側面、非線性地影響植物和動物的生長發育。對作物生長、發育和水產養殖來說,土壤溫度、冠層內氣溫和水體溫度要比大氣候條件下的空氣溫度更重要。當前公開的氣象預報信息只包含晴雨、空氣溫度和風等3個要素,這與越來越精細化的農業生產管理要求極不相適應,更不能反映種植業類氣象信息產品和養殖業類氣象信息產品的不同特點。

     

    3.3 缺乏準確性

     

    隨著數值預報模式的不斷改進,1至于10天的中、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較高,但月、季、年的長期天氣預報準確率仍然而不高,而這正是農業種植計劃安排、農產品銷售計劃制定最需要的。定量定點定時天氣預報還難有效開展。

     

    4 進一做好服務“三農”工作的對策

     

    進一步做好“三農”氣象服務工作,應當建立健全佛岡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完善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開展農用天氣預報、現場技術指導和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制訂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和規范,不斷推進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氣象災害信息渠道,開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全面提升氣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能力。建設新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新農村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推進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實現氣象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防災減災服務,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優質的氣象保障服務,努力實現農村氣象服務滿意率達90%以上。

     

    圍繞佛岡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任務,氣象為“三農”服務應配合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重點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二是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供氣象信息保障;三是在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上,重點提高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建設;四是在提高農民基本素質,塑造文明新風尚方面,重點實現氣象科技進村入戶。為了做好上述四個方面的工作,著力開展“兩個體系”的建設,全面提升我縣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氣候資源利用能力。

     

    4.1 建立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4.1.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三農”氣象綜合觀測網,配備氣象災害監測系統。建立農業試驗田,安裝氣象監測系統。選擇當地特色產業開展農業氣象觀測。

     

    4.1.2編制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在農情、災情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積累的氣象資料,開展農業氣候區劃和氣象災害區劃,編制氣候區劃圖和氣象災害區劃圖,對未來本地發展其他特色農業提供參考。開展低溫陰雨、霜凍等農業氣象災害普查,編制風險區劃。

     

    4.1.3建立農業氣象指標體系

     

    根據水稻、沙糖桔等作物生長特點,結合本地天氣、氣候特點,形成農作物氣象服務的指標體系,根據實際提出相應的農業氣象管理對策。

     

    4.1.4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建立農業、氣象部門之間的預警聯動機制,加強會商,開展水稻、沙糖桔、粉葛等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氣象條件動態監測、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及時預警和對策。在災害發生后,要深入田間地頭調查災情,及時報告上級和相關部門,并指導農民采取科學補救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對嚴重影響沙糖桔采收的持續性低溫陰雨和霜凍天氣,要做好中、短期天氣預報相結合的預警服務。

     

    4.1.5制訂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和規范

     

    建立農業氣象服務標準、規范和農業氣象周年服務方案。明確服務產品用語、格式和內容,服務產品發送方式和渠道、服務時間、服務對象、流程等,開展標準化服務。

     

    4.2 建立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4.2.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將行政村氣象預警大喇叭擴展到自然村。制作發放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氣象防災減災明白卡,學校開展雷擊風險評估、防雷設施檢測和整改,創建成防雷示范學校。

     

    4.2.2建立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

     

    健全以“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完善信息員隊伍,按照“六有”標準完善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開展農村氣象信息員的輪訓。推進落實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鼓勵各單位積極參與申報認證。組織開展對鄉鎮干部的氣象防災減災培訓,不斷完善《佛岡縣突發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4.2.3完善佛岡縣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及防御規劃

     

    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隱患信息庫,組織開展鄉村氣象災害隱患信息的收集和更新。組織落實《佛岡縣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結合實際執行情況,積累修訂意見。

     

    4.2.4建設多種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手段

     

    在廣播、電視、12121電話、手機短信、顯示屏、互聯網等傳統氣象信息傳播方法的基礎上,想方設法擴大氣象信息的覆蓋面,可開通微博、微信、手機APP等;利用政府辦公OA系統信息傳遞快捷、方便接收的特點,通過政府辦公OA系統氣象信息。以多種氣象信息傳播手段,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無縫隙。

     

    4.2.5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

     

    依托鄉鎮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通過影視、掛圖、網站、圖書、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利用宣傳,加強氣象為“三農”服務工作宣傳,逐步實現氣象科普宣傳的經常化、社會化。

     

    4.2.6開展防災救災應急演練

     

    根據各地主要氣象災害,有針對性的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氣象災害發生時,農民往往是第一時間在第一現場,科學有效的應對,能夠極大的降低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3 具體工作任務

     

    4.3.1“三農”服務基礎觀測網絡建設

     

    在各鎮、示范村、示范點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站;建立主要農作物水稻和沙糖桔的局地小氣候觀測網絡;依托省農業氣象站的指導,加強農業氣象試驗。

     

    4.3.2“三農”服務平臺建設

     

    建立完善市-縣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平臺;建設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平臺;制訂佛岡縣農業氣象服務方案、標準和規范;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建立氣象災害應急認證制度、建立兩卡發放制度;編寫農業氣象服務手冊。

     

    4.3.3信息傳播系統建設

     

    落實廣東應急氣象頻道在本地開通,推廣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各鎮備好氣象協管員,每個行政村配備有1名氣象信息員。所有鄉鎮建立氣象信息服務站,建立多種信息傳播渠道,如廣播、電視、12121電話、手機短信、顯示屏、互聯網等。依托鄉鎮農村氣象工作站,通過影視、掛圖、網站、圖書、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宣傳。

     

    4.3.4抓好特色氣象服務

     

    向有影響力的大型特色農產品基地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種養大戶,提供重大天氣過程預測、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以及專業指導;圍繞特色農業的生產、采收、存儲和銷售等環節提供針對性的服務產品。

     

    4.3.5農村防災減災服務

     

    開展以村為單元的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編制縣級農業氣候資源、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編制農村重大農業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和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在雙季水稻生產關鍵發育期,如播種期、分蘗期、孕穗期、抽穗揚花期等提供氣象災害監測服務信息,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5 小結

     

    氣象服務好“三農”問題,既是科學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推動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和農業增產增收,更好地服務“三農”,是當前基層氣象工作的立腳點和出發點。要做好這項民生工作,應當做到政府主導,氣象部門實施,社會各界配合,同時,加大投入力度,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氣象服務“三農”的效益,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避免人員傷亡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8篇: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 海河二道閘;水文;自動測報系統;RTU;設計

    中圖分類號 TV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5-0222-02

    海河二道閘建成于1985年,是一座以泄洪、蓄水、供水、防咸、通航為主的節制閘。為了及時了解水雨情和完成防汛抗旱工作,自建閘起就設立了水文觀測設施。主要有設于水閘上、下游的水位觀測設施及閘管所內部水文氣象站2個部分。雖經過多次更新改造,部分設備老化,觀測主要由人工完成,精確率較低。根據海河二道閘水文觀測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動化技術主要采用RTU技術,設計一套基于RTU的高效、準確度高的水文觀測系統。

    1 系統結構

    海河二道閘水文觀測設施主要由2個部分組成:一部分位于水閘上下游的水位觀測設施;另一部分位于所內部水文氣象站,包括蒸發、雨量、風速、風向儀、溫度、濕度、氣壓。本系統采用傳感設備測量各水情值,利用RTU是Remote Teminal Unit的簡稱,既遠方數據終端,實時采集、分析、計算和傳輸水文測量數據[1-2]。本系統采用1臺工控機進行控制,可以實時記載數據,并可以實現歷史記錄查詢和顯示曲線圖像等操作,并可通過工控機傳輸,與之相連接的計算機可以通過Web使用IE瀏覽器進行控制。海河二道閘水文自動測報系統主要由前端傳感器、RTU、GPRS及數據接收終端組成。由前端傳感器測量出各水情值經由RTU分析經GPRS傳輸給數據接收終端(圖1)。

    1.1 前端傳感器

    1.1.1 水位測量裝置。采用遙測水位計(WFH-2)全量機械編碼水位計(包括傳感器部分和顯示器部分)數顯實時水位,感測天然水體水位的變化,同時通過軸角編碼器將水位模擬量轉換為數字信息量,以滿足信息傳輸、處理、記錄和顯示的需要。測量范圍:40 m。準確度:10 m量程時,±0.2%FS以內;>10 m量程時,±0.3 %FS以內。

    1.1.2 水文氣象站氣象多參數測量裝置。氣象多參數測量設備分別由濕度傳感器、雨量計、蒸發器、風向傳感器、風速傳感器、氣溫傳感器、氣壓傳感器等設備組成。雨量計采用人工和自動式2種,自動式采用翻斗式雨量計分辨率不高于0.2 mm;蒸發器采用自動補水和自動溢流遙測蒸發器(HG22-FZZ-01),顯示分辨率0.01 mm。風速風向儀的風速傳感器有效風速測定量為0~70 m/s,風向傳感器的有效風向測定量0~360°。氣溫、濕度傳感器根據電壓差,測出電壓差值濕度測量精度±4.5%RH,溫度測量精度 ±0.5 ℃。這些傳感器會自動將模擬量轉換為數字信息量,以滿足信息傳輸要求。

    1.2 遠方數據終端RTU

    遠方數據終端RTU是構成綜合自動化系統的核心裝置。由指令控制器及數據輸入輸出模塊(PLC)、數據通訊部分、電源部分及輔助部件與柜體等5個部分組成。該系統共設有3套RTU系統,第1套用于控制上游水位的采集、分析和傳輸;第2套用于控制下游水位的采集、分析和傳輸;第3套用于水文氣象站氣象多參數的采集、分析和傳輸。遠方數據終端主要由PLC進行數據的采集、輸入輸出邏輯順序的控制。PLC會采集各個測量傳感器測出的標準數字信號,進行分析處理。經過處理后,通過GPRS將數據向上級機構(數據接收終端)發送。

    1.3 GPRS通信

    GPRS系統數據使用無線模塊傳輸數據,其有傳輸速度快、覆蓋面積廣和能有效地與Internet連接等優點。其可以通過有效的網絡通信協議來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穩定,通過串口發送AT指令可以實現GPRS模塊與控制器之間的通信,GPRS系統采用IP網絡結構,該系統的協議主要在傳輸層的UDP協議和TCP協議中。本系統采用GW1000KC-3無線通信模塊是由華榮公司生產的,具有以下優點:可以指令設置模塊工作頻道、發射功率、接口波特率,校驗模式等;透明數據傳輸,所收即所發傳輸模式;ISM頻段,16個頻道可選;發射功率16~33 dBm可調,使得該模塊使用非常方便。

    1.4 數據接收終端

    在海河二道閘管理所內配置1臺工控機,由工控機向RTU發送采集數據指令,并接受存儲,RTU同時把測量數據保存在終端內部的內存中,以便進行校核。通過防雷措施來保護該系統的信號線和電源線,從而保證了該系統抗雷電、提高抗干擾及其可靠性[3-4]。

    2 系統軟件

    本系統在開發過程中選擇Borland Delphi 6.0為軟件開發平臺,采用了Access的數據庫開發接口及數據庫驅動程序,連接方式采取ODBC方式。由于該系統具有歷史數據查詢、登錄日志及操作日志查詢、報警數據查詢、動態實時監測、曲線分析等功能,所以該系統提供了一個對水文監測點數據進行接收、匯總、統計、分析的平臺。

    2.1 監測功能

    計算機實時自動地完成數據采集工作,做到無人職守。同時,可顯示所有監測點信息及現場設備運行狀態。

    2.2 數據查詢

    用戶可任意設定查詢條件,對測點歷史數據、測點報警數據、系統登錄及操作日志信息進行查詢。系統自動將所有采集到的數據、信息和系統操作日志存入數據庫中[5-6]。

    2.3 數據處理及圖形分析

    該系統會將采集的數據存儲到數據庫中,根據本次采集數據與上次數據進行比較生成變化值。該系統通過不同模塊將這些實時信息顯示出來。根據同年測量數據繪制出變化趨勢圖,讓操作人員及管理者清晰地了解當年數據變化情況。實時數據會被系統實時讀取并保存歷史數據。在歷史趨勢畫面和歷史報表可查看數據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情況,了解此段時間伸縮縫的變化情況,便于分析和比較。

    3 結語

    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的建立使水文工程測量管理工作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改善了測量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環境,節省了人力,加強了精確度,有效地實現了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系統設計采用了當前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具有先進性、可靠性。實際運行表明其達到了運行要求。

    4 參考文獻

    [1] 李景軍,鄭念發.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新技術及應用[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9(1):42-44.

    [2] 金政煥,王文明,謝寶貴.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的研究與應用綜述[J].黑龍江水專學報,1997(Z1):29-32.

    [3] 耿彬彬,王健健,陳紅波,等.水文自動測報技術在城市防汛中的應用[J].水利信息化,2013(5):71-75.

    [4] 李朝青.PC機及單片機數據通信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0.

    第9篇:氣象站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區域自動站;維護維修;管理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識碼:A

    區域自動站具有分布廣、傳輸及時迅速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監測氣象災害的能力。比如說,吉木乃縣地形十分的復雜,氣候差異十分明顯,在過去沒有自動站的時候,對于一些氣象災害很難及時的監測到,造成人員與財產的大量損失。在2009年該縣通過自動站的氣象監測發現有暴雨性洪水的災害到來,相關部門立即采取措施,及時有效地控制住了災情,取得了很好的服務效益。本文通過對區域自動站的管理與維護維修進行一些探討,為區域自動站更好的運行提供一些建議。

    1 區域自動站的日常管理與維護

    1.1 區域自動站的日常管理

    區域自動站的日常管理主要是以技術負責人為主,全體監測值班人員共同參與的區域監測管理機制。規定測報值班員每小時定時查看“氣象探測全網運行監測系統”區域自動站監測界面,檢查各區域站的站點數據上傳有無異常,如果發現數據傳輸出現異常,第一時間要向技術負責人匯報并且做好登記工作。技術負責人及時召集全體監測人員共同對異常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解決的方案,對于區域站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及時的匯報給市氣象局。對業務人員進行區域自動站相關的維護與維修的技能培訓,做到熟練掌握基本的設備操作,當設備出現問題進能夠獨立解決問題。

    1.2 區域自動站的日常維護工作

    1.2.1 對于運行環境的維護

    對于氣象觀測的場地面積及與周圍障礙物的距離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如果有變化時要及時采取措施,使與障礙物的距離符合要求。氣象觀測的場地要有堅固的圍欄其高度要達到安全防護的要求還要與周圍的氣象環境相適宜,圍欄上設立告示牌。氣象觀測雨量傳感器的周圍雜草的高度也要有一定的控制,確保觀測的準確性。

    1.2.2 對于雨量傳感器的維護

    1.2.2.1要檢查信號線與傳感器的接頭部位是否松動,松動了要擰緊;

    1.2.2.2定期的清理量筒內的阻塞物,用清水將外筒沖洗干凈,清洗時不能用一些鋒利的工具,為的是防止清洗時把盛水器下面的零件弄掉,接著再將外筒中防堵罩和長過濾網取出來清洗干凈;

    1.2.2.3清洗翻斗,將翻斗內的短過濾網拿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放回集水器中,注意要放正,清洗翻斗的時候要將翻斗背面用干凈的抹布擦拭干凈,嚴禁用手觸摸翻斗內壁,以免沾上雜物而影響正常感應,翻斗放回原處后用手輕輕撥動翻斗螺釘看是否能正常翻轉,為的是避免由于翻斗放置位置不準確而造成翻斗不能正常翻轉,影響其正常工作。

    1.2.2.4當有一些特殊天氣出現時,如大風天氣、揚沙或浮沉等,等它們過去之后要立即清理雨量器內的灰塵與雜物,并且要檢查雨量器出水口處是否被雜物堵塞了,及時疏通出水口。確保今后雨量記錄的正確性。

    2 對于常見故障的維修

    2.1 電源故障

    由于信息采集器主要是依賴于外接電源,所以外接電源的穩定性能直接影響到儀器是否能夠正常的運行。判斷區域自動站故障時首先要先檢查電源系統有無故障。最簡單的檢查方法就是,用數字萬用表來測量電參數。對于電源故障的解決方法是來電或者重新插上電源線或者是重新更換蓄電池就可以了。

    2.2 傳感器故障

    傳感器故障主要原因一般都是堵塞問題,只需要及時的清理傳感器,就可以解決。另外,還可能是翻斗中磁鐵故障所致,這是我們可以用數字萬用表來測量傳感器是否有故障

    2.3 通信模塊故障

    通信模塊原本是很少發生故障的,但隨著設備持續不斷運行時間的增長,該項故障已呈上升趨勢,據分析通信模塊故障主要是與電源、機器本身的設備性能和移動網絡有關。

    2.4 溫濕度傳感器故障

    溫濕度傳感器的氣溫與在正常情況下周邊地區的氣溫差距很大,溫濕度傳感器一旦準確度失真,那么他就沒有什么使用價值了,尤其是在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上面反映出來的數據與正常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差異較大。比如對于防霜凍期間出現最低氣溫與正常最低氣溫偏差到-10~18 ℃左右這很容易導致在預報低溫霜凍氣象服務時造成錯誤的判斷;而對于夏季高溫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防暑預報帶來不便。造成溫濕度傳感器故障的原因有兩點,主要是在防雷接地處理中接地裝置接觸不良和等電位連接線接地裝置接觸不良所導致的。對于解決此問題,首先是要先關閉采集器的電源,拆掉所有與采集器連接的接地裝置,重新啟動電源,把數據卸載掉之后查看數據是否能夠全部恢復正常;接著再檢查接地連接裝置是否有不良現象,檢查發現在初始安裝接地裝置時由于接地體已經銹蝕了,采集器接地線無法釋放自身電流,溫度傳感器產生了錯誤的感應回流,導致采集器處理數據十分錯亂而造成很大的溫差,那么解決此故障就需要重新處理銹蝕的接地體然后再接上接地裝置,重新開啟電源,卸載數據,看數據是否能夠全部恢復正常狀態。由于接地裝置銹蝕而造成最高和最低氣溫數據失真的這一問題是很難發現的,所以在日常的維護中要多加重視,避免造成最高最低氣溫的錯誤判斷。

    3 自動站在維護維修時的注意事項

    3.1不要在帶 電的情況下拔掉各種接線端子,不要撤換或重新安裝傳感器裝置等,以免把設備燒壞,減少經濟損失;

    3.2插拔電源 時要按照一定的插拔順序,不能隨便插拔;

    3.3在用數字 萬用表測量時要小心謹慎。防止印制板的線路出現短路的現象;其四是對于每次的故障維修都要記錄下來,主要是記錄故障判斷的方法、故障維修的詳細過程等,這對自動站積累經驗十分的重要。

    4 結束語

    區域自動站在共走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故障,以上只是一些常見的故障分析,區域自動站的管理與維護維修的工作十分的艱巨,需要自助站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不斷的積累檢驗,逐漸提高自己的技能,使區域自動站在為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雪.自動氣象站維護與常見故障分析[J].氣象水文海洋儀器,2011(02).

    [2] 李洪濤,李丹丹.自動氣象站故障分析及維護[J].科技傳播,2010 (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2021| 992tv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怡红院成人影院|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成人免费777777|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网站 |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亚洲免费成人网| 国产成人www|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网|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 成人au免费视频影院|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