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論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什么是微量元素?
人體內含有60多種元素,根據每種元素在體內含量的不同,可以分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類。宏量元素是指占到人體總重量0.01%以上的元素,如鈣、磷、鎂、鈉等;微量元素是指占人體總重量0.01%以下的元素,如鐵、鋅、銅、碘、硒、錳等。目前,已被確認與人體健康和生命有關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種,即鐵、銅、鋅、鈷、錳、鉻、硒、碘、鎳、氟、鉬、釩、錫、硅、鍶、硼、銣、砷。別看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不多,卻對人體健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旦缺少了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就會生病。
寶寶微量元素的檢測方式
目前,我國對兒童微量元素的檢測,主要是通過提取寶寶的頭發或血液,檢測里面的微量元素含量,然后根據檢測結果來判斷寶寶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的情況。另外,一些對人體很重要的宏量元素,比如鈣、鎂等,也在寶寶微量元素的檢測范圍內。一般來說,微量元素主要檢查的是鈣、鐵、鋅、銅、鎂和血鉛這幾類。
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可靠嗎?
由于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含量低且分布廣,在頭發或血液這些容易采集的標本中的含量都很少,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比如寶寶最近的身體和飲食狀況、醫護人員的采血方法、醫院所用的化驗儀器、化驗室的環境等,都會影響檢測結果,其最后結論很難準確反映寶寶體內微量元素的真實含量,所以檢測結果并不可靠。
聽聽權威聲音
國家衛計委在2013年就規范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有關工作時曾發出通知:
一、根據兒童的臨床癥狀,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微量元素檢測,但要規范取血技術操作和保存流程。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Χ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
二、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六個月以下嬰兒。也就是說,國家并不推薦將微量元素檢查作為常規檢查。
看看歐美國家
歐美國家很少做兒童微量元素的檢測。原因有三:
一是醫療制度不同:他們多數是全科家庭醫生,醫生對這家人的飲食習慣相對了解,在評估時往往不需要看微量元素檢測這個參考值。
二是與飲食結構相關:他們吃奶制品和肉類較多,不容易缺乏微量元素。
三是處理方式不同:歐美國家也很重視微量元素的攝入,他們會將營養素在食品中標出來,供消費者選擇。
[關鍵詞] 兒童;微量元素;鐵;鋅;銅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5(a)-178-02
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含量雖少,但對人體的健康卻有很大的影響,是機體正常代謝和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旺盛階段,應攝入一定量的營養元素來滿足其生理需要,微量元素的缺乏會破壞機體的生理平衡,兒童就會患相關疾病。所以研究微量元素的缺乏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尤為重要。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調查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來我院檢測的1 236例兒童,年齡1個月~14歲。按兒童的年齡分為4組,29 d~1周歲為嬰兒組386例,1~3周歲為幼兒組263例, 4~7周歲為學齡前組245例,8~14周歲為學齡組342例。
1.2 標本采集
用40 μl吸管吸取手指血40 μl,加入裝有1 ml微量元素(鐵、鋅、銅)稀釋劑的聚乙烯塑料管中,置0~4℃冰箱內待測。
1.3 測定方法
微量元素(鐵、鋅、銅)測定采用北京博暉創新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BH5100型原子吸收光譜儀,試劑為其配套試劑,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2 結果
2.1鐵(Fe)的檢測結果
37.86%兒童有鐵元素的缺乏,鐵元素的缺乏依次為嬰兒組>幼兒組>學齡前組>學齡組;嬰兒組超最嚴重,超過50%缺乏,見表1。
表1 1 236例兒童Fe的檢測結果[n(%)]
2.2鋅(Zn)的檢測結果
缺鋅問題也很突出,有33.41%兒童缺鋅,兒童鋅攝入量不足是較普遍的現象,缺乏依次為嬰兒組>幼兒組>學齡組 >學齡前組;嬰兒組超最嚴重,將近50%缺乏。見表2。
2.3 銅(Cu)的檢測結果
各年齡組銅元素的缺乏率較少,并無顯著差異。見表3。
表3 1 236例兒童Cu的檢測結果[n(%)]
3 討論
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它們的攝入過量、不足或缺乏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人體生理的異常或發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僅僅像火柴頭那樣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發揮巨大的生理作用。已被確認與人體健康和生命有關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種,即有鐵、銅、鋅、鈷、錳、鉻、硒、碘、鎳、氟、鉬、釩、錫、硅、鍶、硼、銣、砷等。這每種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盡管它們在人體內含量極小,但它們對維持人體中的一些決定性的新陳代謝卻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就會出現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鐵是人體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一般人體內含鐵3~5 g,成人需12~18 mg/d,兒童、青少年需10~15 mg/d。其中65%~80%的鐵貯存于血紅蛋白中,是構成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的主要成分,也是氧的攜帶者。沒有鐵,就不能合成血紅蛋白,氧無法輸送,組織細胞不能進行新陳代謝,生命無法存活[1]。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缺鐵性貧血幾乎遍及全球,目前有21.5億人(約占世界人口的35%)缺鐵,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婦女和兒童缺鐵問題尤為突出[2]。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兒童患貧血病者約占50%,其中主要是缺鐵性貧血。表1結果顯示鐵元素的缺乏依次為嬰兒組、幼兒組、學齡前組、學齡組。嬰兒組導致缺鐵的主要原因為人乳、牛乳[3]、谷物中含鐵量均低,嬰兒生長發育快,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輔食就很容易造成嬰兒缺鐵。人體缺鐵時,血紅蛋白減少,會出現低血色素性貧血,以6個月~3歲兒童發病率高,男女無差異,隨貧血加重,出現不同程度的低氧,心率和吸收增快、面色蒼白、乏力、煩躁,運動后出現心悸、氣促、心臟擴大,嚴重貧血時可發生貧血性心力衰竭[4]。另外學齡組兒童缺鐵時會致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成績下降等。
見表2結果表明缺鋅問題也很突出,有33.41%兒童缺鋅,因此,兒童鋅攝入量不足是較普遍的現象。鋅是兒童健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正常兒童需8~15 mg/d。鋅主要分布在人體的骨骼、肌肉、血漿和頭發中,是體內很多酶的組成成分,而且鋅與這些酶的活性有關,故人體內缺鋅時很多酶的活性受影響,會導致多種代謝紊亂,影響人體健康。缺鋅對兒童生長發育造成以下不良影響:①兒童缺鋅時免疫力降低,對病菌的抵抗能力下降,會經常出現感冒發熱,反復呼吸道感染[5]。②缺鋅可導致兒童生長緩慢、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等。顏世銘等[6]研究表明缺鋅是造成體格落后、生長緩慢的主要原因。現代醫學證明,兒童缺鋅時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受到嚴重損害,造成其智力低下。③兒童缺鋅最常見的癥狀是味覺減退、厭食、食量普遍減少。覃澤軍[7]對231名2~6歲厭食兒童的發鋅、銅、鐵含量測定,并與200名正常兒童進行對照。研究表明,缺鋅時唾液中磷酸酶減少,使味覺功能減退,食欲明顯下降,缺鋅可能是導致厭食癥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表3結果可知,各年齡組銅元素的缺乏率較少,并無顯著差異。銅在人體內的含量僅次于鐵和鋅,主要分布在肝、腎、腦、胰等器官,正常成人體內含銅總量50~150 mg,需攝銅1.5~3.0 mg/d。銅是多種酶的組成成分,銅以銅酶的形式參與鐵的利用、造血、磷脂的合成、膠原結締組織形成等一系列新陳代謝過程。體內銅代謝異常的遺傳病目前除Wilson病(肝豆狀核變性)外,還發現有Menke病,表現為銅的吸收障礙導致肝、腦中銅含量降低,組織中含銅酶活力下降,機體代謝紊亂。銅缺乏還可引起低色素性貧血、骨質疏松、皮膚及毛發色素減少、生長發育遲緩等[8]。
微量元素是構成人類生命的基礎物質,對于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微量元素的缺乏是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問題。為了兒童健康成長,微量元素的補給很有必要。微量元素科學補給的方法:一是多食用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可食用肝、瘦肉、魚、貝類、大豆、海帶、菠菜等食物,能有效地預防缺鐵的發生。食用貝殼類和甲殼類動物、動物內臟、硬果、干豆、葡萄干、可可等,以補充銅元素。缺鋅的兒童應多吃含鋅豐富的食品,如動物性內臟、動物瘦肉、堅殼果類、豆類、谷類、蔬菜、果類。二是將微量元素添加在日常食品中,食用“金屬奶粉”、“強化食品”、礦泉水等來補充微量元素或治療和預防某些疑難病癥。三是對嚴重缺乏微量元素的患者,應聽從地方衛生部門或醫生的建議服用相應的藥物,如嚴重缺鋅者可合理服用補鋅藥物劑,包括醋酸鋅、甘草酸鋅、葡萄糖酸鋅等[9]。最后要注意平衡膳食,改變兒童不合理飲食習慣,如忌食、偏食、擇食等。當然微量元素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超過一定的限量,那就有害無益了,本資料顯示,各年齡組兒童的微量元素鐵、鋅、銅均有升高(分別是1.94%、0.65%、2.10%)。微量元素攝入過量也會不同程度地引起兒童生理異常或發生疾病,如長期過量服用鐵劑,或飲食攝入過多的鐵元素,可出現肝硬化、骨質疏松、青少年生殖器官發育受影響;黃疸性肝炎、胃腸炎等也可出現銅元素升高。綜上所述:在兒童生長發育不同的時期應提倡科學、合理的飲食,注意不同營養素的添加,從而促進兒童健康的生長發育,對某些疾病的防治均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玉華,葉德勝.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J].江西化工,2003,(3):52-53.
[2]WHO.Malnutrition worldwide[M].Geneva,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1-13.
[3]陸培廉.預防醫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35-137.
[4]王勤,曹繼華,王正益,等.微量元素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J].世界元素醫學,2004,11(3):26.
[5]吳茂江.鋅與人體健康[J].固原師專學報:自然科學,2006,27(3):108.
[6]顏世銘,李增禧,熊麗萍,等.微量元素醫學精要[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2,9(9):1-48.
[7]覃澤軍.231例厭食兒童發鋅銅鐵含量分析[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0,17(1):78.
[8]高宏偉.微量元素缺乏、過量與兒童健康[J].中國社區醫師,2006,8(142):8.
【摘要】
目的:檢測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頭發中微量元素含量,探討其與砷中毒的關系,為砷的毒作用機制分析及輔診斷和干預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107例砷中毒患者和30例對照人群頭發中的銅(Cu)、錳(Mn)、鋅(Zn)、鐵(Fe)、鈣(Ca)、鎂(Mg);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砷(As)、硒(Se)含量。結果: 砷中毒患者發中的Se、Zn、Ca、Mg明顯低于對照組;Cu、Fe、Mn、As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砷中毒不同病情組Se、Zn和Cu、Fe、Mn、As等含量有隨病情加重而降低或升高的趨勢。 結論: 砷可影響人體內微量元素的平衡,微量元素的失衡可能是砷毒作用的重要機制之一。
【關鍵詞】 痕量元素; 鈣; 鎂; 砷中毒; 毛發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senism and trace elements in hair of arsenism patients caused by coal-burning, so as to provide bases for theoretical study,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of arsenism. Methods: For 107 arsenism patients and 30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 Mn, Zn, Fe, Ca, and Mg in hair were measured with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 and Se were tested with Flame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The data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 Zn, Ca and Mg were lower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 Fe, Mn and As were higher significantly in the hair of patients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tren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Se, Zn, Cu, Fe and Mn in hair of arsenism patients decreased or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aggravating of the disease. Conclusions: Arsenic can effect the balance of trace elements in human's body and the unbalance of trace elements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arsenism. To monitor and to supplement some trace elements with known effects such as Zn and Se will be helpful for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of arsenism.
[Key words] trace elements; calcium; magnesium; arsenic poisoning; hair
全球面臨砷威脅的大多數國家位于亞洲,而中國是受砷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1]。我國的新疆、內蒙古、貴州及山西等省已查出地方性砷中毒患者17 000余人,受威脅人口達200萬[2]。劉開泰等[3]近期報道,自2005年陜西省被確認為第二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區后,我國的該型砷中毒病區范圍擴大,患病人數增加,其病人總數已明顯超過飲水型砷中毒,防控形勢嚴峻。貴州省為典型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區,受威脅人口約20萬人,病人近3 000人[4],近年來仍有新發病人出現,病情呈發展趨勢。微量元素與健康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2004年-2007年以107例臨床確診的砷中毒患者及30例健康者為觀察對象,測定其頭發中微量元素的負荷水平,探討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頭發中的微量元素與砷中毒發生的關系,為闡釋砷的毒作用機制及輔助診斷和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及分組
以貴州省興仁縣交樂病區為調查點,選擇依據地方性砷中毒診斷標準(WS/T211—2001)確診的砷中毒患者107例,其中男68名,女39名,平均年齡45歲(20~65歲)。 分為輕度砷中毒組、中度砷中毒組及重度砷中毒組。平均接砷年限為20年,大于20年占73%。另選擇非砷污染區無燃用高砷煤史,且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相近,年齡、性別經配比均衡的居民30例為對照組。所有對象半年內均未染發或燙發,也無接觸冶煉和金屬煙塵等職業史。
1.2 頭發樣的采集、處理及測定
取枕部距頭皮3 cm內新生頭發,經丙酮乙醚乙醇非極性洗滌劑去離子水處理后干燥備用[5]。As和Se采用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AFS-2201型雙道原子熒光光度計,北京海光儀器公司)。Fe、Ca、Mg、Mn、Cu和Zn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PE1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美國PERKINELMER公司)。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錄入數據,并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砷中毒組與對照組微量元素含量砷中毒組頭發中的As、Cu、Mn、Fe明顯高于對照組,而Se、Zn、Ca、Mg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砷中毒患者與對照人群頭發中微量元素含量比較(略)注:Fe為對數轉換數據;與對照組比較,(1)P
2.2 各砷中毒組與對照組微量元素含量
不同程度砷中毒患者頭發中的As、Cu、Mn、Zn、Fe、Ca、Mg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Se僅與中、重度中毒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且有隨病情加重其含量逐漸降低。對不同病情組微量元素比較可見,隨著病情的加重As、Cu、Mn、Fe含量呈逐漸升高趨勢,Se、Zn則呈逐漸降低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表2 不同病情砷中毒患者與對照人群頭發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比較(略)注:Fe為對數轉換數據; 與對照組比較,(1)P
3 討論
貴州省地方性砷中毒為典型的燃煤污染型,由于當地居民使用砷含量過高的煤烘烤糧食、煮食及取暖,使室內空氣或食物被砷污染而導致長期居住在此環境中的居民發生慢性砷中毒[5]。微量元素對機體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免疫功能、酶及內分泌活性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學作用,正常情況下在人體的分布及濃度較為恒定,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過量,均可引起機體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謝的異常。有研究表明,頭發中微量元素含量與人體內微量元素的含量成正相關性[6],其水平能反映體內器官中微量元素的代謝積累,并為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7]。本研究的測定結果顯示,患者頭發中的As、Cu、Mn、Fe含量明顯升高,而Se、Zn、Ca、Mg則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燃煤砷污染可影響人體微量元素在體內的代謝。
硒在體內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 科學界普遍認為硒是人體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研究表明硒參與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合成,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使生物膜免受損傷[8]。硒還可以抑制腫瘤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和DNA復制,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對DNA損傷有預防和修復作用[9]。我們前期研究已發現砷可引起機體脂質過氧化的產生及抗氧化能力降低,導致機體氧化與抗氧化系統平衡紊亂[10]。砷尚能引起人體血細胞 DNA單鏈斷裂,明顯抑制DNA合成和修復[11-12]。有學者研究發現砷對淋巴細胞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并拮抗砷的細胞毒性[13]。本次觀察到砷中毒患者頭發硒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推測砷中毒患者體內硒含量降低是影響抗氧化酶或抗氧化物質發揮正常的抗氧化作用及影響預防和修復DNA損傷作用的原因之一。有學者研究表明,飲水型砷中毒患者頭發硒水平并未降低[14],這是否與所選擇的觀察對象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營養狀況等因素不同有關,還有待研究。
鋅是人體多種金屬酶(如碳酸酐酶、胰島素、脫氫酶、肽酶等)的組成成分,參與人體代謝及蛋白質合成,機體缺鋅可使胸腺激素的活性減低,從而使人體免疫功能下降[15]。鈣離子不僅是細胞漿內信使,而且參與調控核內許多重要的生化過程,如DNA合成、降解、修復、基因轉錄等[16]。鎂可以激活全身數百個酶系,與人體生長、細胞生存、肌肉功能以及神經活動均有關。現己證實,鎂長期攝入不足者,心血管系統疾病和腫瘤的發生率顯著增高。本次觀察到砷中毒患者頭發鋅、鈣、鎂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基于頭發鋅、鈣、鎂的生理作用,推測它們在體內含量的低下與砷中毒所表現出的免疫功能低下[16],以及病情的發展或癌變過程有一定關系,但具體作用尚待進一步深入觀察。
鐵、銅、錳都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鐵能參與自由基代謝,促進自由基引起的損傷,使脂質過氧化,從而影響細胞中微粒體和線粒體的功能,導致細胞膜的損傷,引起細胞死亡,故一般認為鐵為輔助致癌金屬[15]。有報道指出,Cu2+可加強砷的毒性[17]。鐵、銅、錳這三種微量元素的升高具有協同作用,如血漿銅藍蛋白多功能酶含有較多的銅,這種酶參與體內鐵的代謝,能將2價鐵氧化成3價鐵,對于形成運鐵蛋白有重要作用,即銅能促進鐵的吸收、運送和利用,銅還促進血紅蛋白-卟啉的合成,或鐵由貯存場所進入骨髓;在骨髓造血過程中,錳與鐵有協同作用,同時錳還可促進銅的吸收或間接促進鐵的利用[18]。本觀察結果顯示,砷中毒患者體內的鐵、銅、錳含量增加,且隨著患者病情的加重呈逐漸升高趨勢,提示這三種元素高含量對加重砷中毒的毒性可能有一定的協同作用。微量元素在機體內代謝過程復雜,許多規律及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明確機制尚需深入探討,動態監測其砷中毒患者的微量元素變化及適當補充作用機制較清晰的元素,如硒、鋅等,有助于對該病的診斷和針對性干預治療。
參考文獻
[1]李玉珍.有害元素與人體健康[J].生命科學儀器,2004(6):10-19.
[2]Zhang Ai-hua, Huang Xiao-xin, Jiang Xian-yao,et al. The progress of endemic arsenism due to burning arsenic containing coal[J].Metal Lon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00(6):53.
[3]劉開泰. 我國控制地方性砷中毒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7(1):4-5.
[4]安冬,李達圣.貴州省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現狀及對策[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5(2):214-216.
[5]張愛華,黃曉欣,羅鵬,等.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體內無機砷及相關因素對病情的影響[J]. 貴陽醫學院學報, 1999(4):326-329.
[6]王學琳,孫淑萍,孫茂權,等.毛發微量元素試樣的預處理[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1997(2):41-43.
[7]KAIZ S A, CHATT A. Hair Analsis[M]. New York: VCH Pubisher Inc. 1988:1-16.
[8]侯振江.微量元素與疾病.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J].2004(6):16-18.
[9]荀黎紅,吳叢雅. 硒與癌癥關系的研究現狀[J].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 2006(3):100-101.
[10]羅鵬,張愛華,洪峰等.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體內氧化與抗氧化系統損傷的觀察[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0(1):10-12.
[11]張愛華,楊光紅,李健,等. 燃煤砷污染對人體血細胞DNA合成、DNA損傷及修復的影響[J]. 癌變畸變突變, 2000(02):76-79.
[12]張愛華,黃曉欣,李軍,等. 用SCGE法檢測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細胞DNA的損傷作用[J]. 中國地方病學雜志, 2000(1):7-9.
[13]閆玲,張杰,鄭玉建,等.砷對淋巴細胞增殖的影響及硒的拮抗作用[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4(6):6-7.
[14]武克恭,侯少范,李艷紅,等.砷暴露地區人群硒水平及其作用的研究[J]. 內蒙古預防醫學,2000(3):102-103.
[15]陳文強.微量元素鋅與人體健康[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 2006(4):62-65.
[16]朱筑霞,費櫻,張愛華,等. 燃煤型慢性砷中毒患者免疫功能改變的觀察[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 2004(1) :13-15.
關鍵詞:鋁;毒性;健康;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uminum and human health,especially on toxicity, absorption, metabolism, sources of aluminum element. Some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measures of aluminum toxicity were provided at last.
Key words:Aluminum;toxicity;health;control
鋁是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金屬元素,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十分頻繁的一種化學元素。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認為鋁和鋁鹽不能被人體吸收,無毒無害,故被廣泛應用于食品添加劑、水處理劑、臨床藥劑、各種炊具容器等。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將鋁確定為食品污染物并加以控制[1],提出人體鋁的暫定攝入量標準為7 mg/kg。中國也于1994年提出了面制食品中鋁的限量衛生標準為≤100 mg/kg[2]。文章就近年來鋁的毒性、吸收、代謝、來源進行綜述,為降低鋁對人體的毒害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僅供參考。
1 鋁的毒性
鋁不屬于人體的必需微量元素。人體每天攝取鋁約10 mg~
30 mg,過量的鋁會擾亂生物體內的代謝作用,長期緩慢地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影響人的學習、記憶、智力[3],誘發老年癡呆癥、關島帕金森癥、非缺鐵性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等。
1.1 鋁對神經系統的毒性
神經系統是鋁作用的主要靶器官,而人體器官中最易受鋁元素侵蝕的是大腦[4]。早在1972年就有報道透析性腦病患者腦皮質和血清中的鋁明顯高于正常人[5-6]。鋁可在腦組織中蓄積,使人記憶力下降、神志不清、行動不協調。鋁還會導致腦組織神經原纖維纏結,當超過正常腦組織含量10~20倍時,會引起老年性癡呆及中樞神經功能紊亂[7]。
1.2 鋁對骨骼的毒性
動物實驗表明,鋁攝入過多,會沉積于骨中,這些富集的鋁會通過鈣化組織中的鈣、磷以及與維生素D相互作用,干擾骨磷酸產生和骨內鈣、磷結晶的形成[8],出現骨痛、易骨折等癥狀,引發軟骨病、骨質疏松癥等[9]。臨床研究中也發現特發性股骨頭壞死患者中鋁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7]。
1.3 鋁的細胞毒性
有研究表明[10],生理濃度(20和50 μmol/L)的Al3+能促進上皮細胞的有絲分裂。小于生理濃度的Al3+對細胞的DNA合成和蛋白合成有促進作用,超過后則變為抑制作用,這與其他有毒微量元素相似[11]。
1.4 鋁的造血毒性
鋁中毒時最常見的是非缺鐵性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補充鐵無效,減少鋁的攝入量則見效[3]。此外,鋁是腎疾病晚期病人惡性貧血的發病因素;鋁還能影響參與血紅素合成的一種酶的活性,造成血紅色合成障礙[10]。
1.5 鋁對肝、肺的毒性
有報道指出,鋁與肝細胞核的DNA有較強的親和力,能使肝細胞受損[10],長期吸入氧化鋁塵或金屬鋁塵引起肺廣泛纖維化[6]。
1.6 鋁的其他毒性
各項實驗研究證實:過量的鋁會影響人的生殖功能[13],還可通過胎盤屏障蓄積于胎兒體內造成發育損害[10];鋁與腫瘤的發生也有密切關系[14];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可能是導致高鋁血癥的危險因素,但原因尚待進一步的研究方能明確[15]。
2 鋁的吸收和代謝
鋁主要在十二指腸吸收,但也可能通過小腸遠端和結腸吸收[6]。無鈣食物中的鋁攝入量最高;鈉和Fe2+都能抑制鋁的吸收,Fe3+則不能;甲狀旁腺激素、維生素D、乙醇等都能促進鋁的吸收[13]。腎臟對鋁的排泄有重要作用,攝入的鋁有60%經尿液排出,40%則形成難溶性的磷酸鋁隨糞便排出[16]。
3 鋁的來源
鋁元素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飲用水
天然水中的鋁含量很低,但采礦、冶煉、化工、制藥等行業大量排放含鋁廢水、廢渣,直接造成水體污染;使用含鋁的明礬、高嶺土等凈化水后,會增加水中的鋁含量;酸雨使淡水中鋁的含量升高……2006年,《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增加了鋁的化學指標,限量為0.2 mg/L。
3.2 食物
食物中鋁的含量較少,一般
3.3 鋁制炊具和容器
這也是人體攝入鋁的重要來源之一。鋁制炊具溶入水中的鋁,隨溫度的升高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在酸、堿、鹽的條件下,鋁的溶出量會增加。另外,鋁制和鐵制炊具混用時,較軟的鋁與硬質的鐵相互摩擦,也會使鋁進入食物中。
3.4 藥物
醫藥制品中有很多含鋁的,如治療胃潰瘍病的氫氧化鋁、硫酸鋁、海藻酸鋁;治療消化道出血的硅酸鋁;防治胃腸粘膜的磷酸鋁;治療牙科疾病的堿式碳酸鋁鈉、鋁瓷等。
4 鋁毒害的控制及防治措施
4.1 保護環境,減少污染
例如:減少SO2的排放,控制酸雨的形成;改進各類鋁工業生產的工藝,做好廢水治理工作;合理使用化肥,少施或不施酸性化肥;使用無鋁膨松劑和凈水劑等,這些措施都可以減少鋁的排放或降低進入水系的鋁量。
4.2 改變生活方式,合理膳食
少喝或不喝鋁壺燒開的水以及鋁制罐裝的飲料;不吃或少吃含鋁食品添加劑制作的油條、糕點、餅干、腌菜等食物;慎用含鋁藥品;最好使用陶瓷、玻璃、搪瓷或不銹鋼炊具及用具;常食健腦食品和新鮮水果蔬菜,搞好健身活動,加強腦部鍛煉。
4.3 廣泛宣傳,加強監管
提高食品生產者和廣大消費者對鋁毒害的認識,自覺減少鋁食品添加劑的應用;監管部門要加強高含鋁類食品的監督、檢測,保障大家的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1]王林,等.中國居民每日攝鋁量及面制食品中鋁限量標準研究[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1996,8(2):1-5.
[2]白雪松,杜鵑,等.鋁與人體健康的研究進展[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08,29(6):355-357.
[3]馬森.鋁的生物毒性作用及食品衛生[J].南平師專學報,2004,23(4):9-12.
[4]王紅華.飲用水中鋁的來源、危害與防治[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6,23(1):60-63.
[5]王勁.鋁的生物學作用研究概況[J].衛生研究,2002,31(4):320-322.
[6]梁峰.鋁與人類疾病研究現狀[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6,23(1):64-66.
[7]李增禧,樓蔓藤,李小樑,等. 鋁對人類智能的損害及其對策的研究[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0,7(4):1-17.
[8]朱建民,等.鋁中毒骨病發病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1990,29(8):485-488.
[9]劉文新,欒兆坤,湯鴻宵.飲用水中鋁的生物可給性研究進展[J].環境與健康雜質,1997,14(1):44-46.
[10]陳建軍,等.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及相關食品安全問題研究進展[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7,17(7):1326-1329.
[11]吳柏齡.鋁代謝、毒性和食品衛生問題[J]. 生理科學進展,1989,20(3):238-243.
[12]申冬杰.鋁與人體健康[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3,10(11):13-17.
[13]劉鳳貞,呂嚴,等.氯化鋁毒性的初步研究[J].環境與健康雜質,1989,6(3):8-11.
[14]龍際銀,汪福意,等.鄂西北食管癌高發區食管癌患者人發中微量元素的測定[J].同濟醫科大學鄖陽醫學院學報,1994,13 (1):11-14.
關鍵詞:微量元素;化學反應平衡;臨床醫學
一、引言
化學與醫學的關系可謂是源遠流長,從古代中國的中醫,到現代的西醫,醫學上的每一項發展與進步都離不開化學。化學分析及合成技術的發展迅速推動了醫學的發展,同時醫學的發展進步又促進了化學的發展。追根到底,醫學研究的是人體,而人體內各項生命活動的基礎都是化學反應,當化學反應平衡被打破時,人體就會出現疾病,因此也就產生了臨床醫學,運用化學藥物或一定的治療手段以糾正紊亂了的化學反應。因此醫學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體現的是化學發展的水平,而化學的發展則是以醫學基本理論與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規律為前提的,二者相輔相成。
二、微量元素的定義
人是由細胞組成的,而細胞又是由是由元素組成的,從唯物論角度來看,世界是物質的,而有物質的存在就必然有元素。目前發現的人體一共有60多種元素,分別為宏量和微量元素,其中占機體總重量0.01%以下的成為微量元素,如鐵、銅、鋅、錳等,它們在體內的含量極低,但卻與人的生命活動和健康息息相關,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的攝入過多或者不足都會影響機體的化學反應平衡進而影響機體的新陳代謝,使內環境發生紊亂,久而久之出現疾病。因此,引起了臨床上對機體微量元素研究的熱潮。下面將列舉幾種常見的微量元素的日需量和機體內含量:
三、幾種常見微量元素對人體的作用
現在國外雜志上已有報道,如果機體攝入的鐵、鋅及銅的含量減少,機體的免疫防御功能將會減弱,增加了機體被細菌感染的概率。在近幾年的研究中發現,微量元素在防癌、抗病以及延長壽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鐵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
正常成年男性體內的含鐵量約為3.0-5.1g,主要以絡離子的形式在血液內儲存,與蛋白質、血紅素等結合形成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進而具備儲氧和攜氧能力,隨血液循環為機體各組織提供氧氣,以供各組織器官的代謝需要。當機體內含鐵量下降時,此時體內氧和蛋白質反應的化學平衡就會被打破,血紅和肌紅蛋白的合成就會相應減少,機體就易患貧血。世衛組織調查顯示,缺鐵性貧血在所有貧血類型中占有很大比例,是最易發生的貧血類型,如若兒童發生就會呈現豆芽菜的體型。在臨床治療上,如若貧血程度較輕者,一般醫生建議通過食物糾正,比如多吃動物的肝臟等內臟,其次是蛋黃和瘦肉,此外還有許多蔬果類的也含有豐富的鐵質。若缺鐵程度較重的不能通過食物糾正,醫生就會給藥鐵劑,維生素B12等,使機體鐵含量恢復正常,進而重新實現正常的化學反應平衡。
(二)鋅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
鋅在體內的含量極低,但卻是多種物質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同時也是許多化學反應的重要的催化劑。一旦機體缺鋅,很多物質不能正常合成同時很多化學反應也不能進行,許多體內的代謝就會發生紊亂。鋅對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在成長發育階段缺鋅,就可能出現缺鋅型侏儒癥,并使乙氨基酸合成障礙,出現食欲下降、厭食、挑食以及異食癥,因此一旦出現缺鋅癥狀,臨床醫生就會立即給鋅制劑,以快速糾正缺鋅的危害。此外體內鋅缺乏還會不同程度地損害機體的生殖及免疫系統。
(三)氟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
越來越多的科研資料顯示,氟對人體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對骨骼和牙齒的意義巨大,而體內的氟也主要在骨骼和牙齒中積聚,以促進鈣和磷的吸收和利用,從而加速骨骼的形成,并使其硬度增加。同時微量的氟還能對牙齒起到保護作用,含氟量降低不但會損害牙齒還會增加患口腔疾病的風險,因此臨床醫生常會建議病人使用含氟牙膏,飲用含氟水如葡萄酒、茶飲料等,食用含氟食物如海蜇、貝類等,以促進機體含氟化學反應在正常高度上重新實現平衡。此外含氟化合物在現代醫學領域也被廣泛應用,被用于麻醉、消炎等;以氟合成的類固醇、全氟聚合物具有優良的性能如耐久性、機械性和惰性等,因此是矯正外科病人植入物和替代血管組織的優選,值得一提的是用于血管的PFC乳液是現代醫學的又一大飛躍。
(四)銅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
銅也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含量低但在體內分布范圍極廣,尤以心、肝、腦及腎中含量較高,體內的銅主要存在于紅細胞和血清中,參與人體的造血過程,是血紅蛋白合成的重要催化劑,同時也是一些反應金屬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體內銅含量降低,有關銅參與的化學反應就會被阻斷或者其反應平衡就會被打破,從而機體的肌肉、神經及肝臟等器官組織中的新陳代謝就無法順利進行,人體便出現神經動作失調等癥狀;若發生在嬰幼兒,則會發生發育遲緩、肝脾病變等癥狀;若發生在成年則可能出現血管破裂導致內出血甚至骨骼脆弱等疾病,因此臨床出現缺銅病人時,醫生都會叮囑病人不可小視,多食肉類、蛋類、粗糧等含銅食物,程度較重的就會給銅制劑相關藥物,以快速糾正缺銅癥狀。
四、微量元素與臨床疾病研究
根據臨床調查顯示,有很多疾病的發生機制與體內微量元素相關。長期以來癌癥發生的根本原因一直是困擾臨床工作者的一大難題,通過對微量元素的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嚴重的空氣、飲用水及食物污染,造成了有害元素鉛、鎘、汞等在體內的過量蓄積,并會抑制機體必需元素的攝入及吸收,不僅打破機體的化學反應平衡,而且這些元素都是嚴重的致癌因素。但也正是通過對微量元素的研究,人們認識到硒是腫瘤的抑制劑,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分裂增殖,進而控制肺癌及肝癌的發生發展;如上文所述鐵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唯一藥物制劑,適量的鐵還能有效預防胃和食道癌的發生,但是機體內鐵缺乏或過量蓄積又會致使癌癥的發生。其次是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率近年來逐年上升,通過微量元素調查顯示,高血壓的發生與體內微量元素的平衡失調有密切關系,適量的鎂、鈣、鉀、鋅、鐵等微量元素能夠保持血液的弱堿性,硒、鉬、鎂等可改善血管的彈性,釩還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它們可協同降低血壓,而其穩態失衡就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
五、結語
社會發展及工業化的普及必然會給人們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間接影響到機體內微量元素的平衡狀態,嚴重的可產生許多疾病。如微量元素的缺乏,盡管微量元素在體內含量極低,也很少有是體內化學反應的底物,但一般都充當著催化劑或酶的作用,離開它們化學反應就很難順利進行,從而使組織器官的代謝發生障礙,致使疾病的產生;有害元素在體內的不正常蓄積,也會損害機體各個組織器官,影響器官功能,因此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醫學上對其的研究不斷深入,在臨床上對其的關注也不斷升溫,總之化學反應平衡在臨床醫學的研究與應用范圍的不斷拓展,將有助于醫生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參考文獻:
[1]高冰.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研究.醫學信息[J],2014(5):529-529
[2]張召軍,劉敏.試論人體必需微量元素與疾病發生的關系.醫學前沿[J],2012(35):119-120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整個國民的健康都面臨著嚴峻挑戰,化學學科憑借著獨特的優勢,構建了自己的化學健康教育目標體系,并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保障了人類的健康。
關鍵詞 高中化學;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
健康教育是高中化學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高中化學的教材中,專門設置了一個主題就是“化學與健康”。健康教育已不僅是化學學科的發展要求,更是社會生活的發展趨勢。所以,我們在進行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進行健康教育,讓學生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認識化學處處與自己的健康有關,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一、化學健康教育的內容目標體系
健康教育是涉及眾多領域的教育主題,每個科目都不同程度的承載著健康教育的職責,但是,因為化學學科的特殊性,化學學科承載了較多的健康教育的責任,因為它化學與人類有著極為特殊的關系。化學關注環境,化學關注能源和材料等,這些也都是在關注人類生存,這些自然將化學與健康聯系在了一起。
隨著化學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健康教育的內容在化學學科課程結構中逐步形成體系,也不斷得到了強化。下表就概括了化學學科健康教育的內容標準:
1.內容:認識并欣賞化學科學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學習方式:討論:合成氨、藥物合成、合成材料、環境保護等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影響。
所屬模塊和主題:化學1,認識化學學科
2.內容: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學習方式:無
所屬模塊和主題:化學1,主題: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
3.內容:認識食品中對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的常見有機物。
學習方式:討論:食用油脂對人體健康的意義。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1化學與健康
4.內容:說明氨基酸、蛋白質的結構和性質特點,能列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學習方式: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1化學與健康
5.內容:通過實例了解人體必需的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及其攝入途徑。了解維生素在人體中的作用。
學習方式:調查:礦泉水中的微量元素及其作用。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1化學與健康
6.內容:認識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學習方式:查閱資料并討論:鉛、碘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1化學與健康
7.內容:了解合理攝入營養物質的重要性,認識營養均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學習方式: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1化學與健康
8.內容:了解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的某些生化反應。
學習方式: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1化學與健康
9.內容:知道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的組成、性質和作用。
學習方式:查閱某些食品的標簽,了解其中的營養成分和所含的添加劑。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1化學與健康
10.內容:通過實例了解某些藥物的主要成分和療效。
學習方式:查閱資料:常用藥物的成分、結構與療效。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1化學與健康
11.內容:舉例說明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學成分及其性能,評價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對人類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的影響。
學習方式:查閱資料并討論:復合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2生活中的材料
12.內容: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氣污染物;了解其對人體的危害。
學習方式:討論:如何減少或避免甲醛等揮發性有機物、氡等對居室空氣的 污染
所屬模塊和主題:選修,主題3化學與環境保護
13.內容:能說出氨基酸的組成、結構特點和主要化學性質,查閱資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質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學習方式:閱讀與討論:蛋白質結構的復雜性。實驗:蛋白質的性質。
所屬模塊和主題:5.有機化學基礎,主題3糖類、氨基酸和蛋白質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化學健康教育的內容極為廣泛,既包含了健康意識,也有健康知識,甚至還教會學生一些健康技能,這些都體系了化學學科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系,凸顯了化學學科對保障人類健康的重要價值和作用。
二、化學健康教育的模式。
在上面內容可以看到,化學健康教育的內容,基本是通過討論,閱讀,查閱資料,實驗等方式進行學習,這些學習方式體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探究和體驗”,還有一些內容需要教師自己決定和安排,我們也可以從“探究和體驗”的方式進行設計。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樹立健康意識,形成健康習慣,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化學健康教育適合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總之,健康教育關系到整個民族的身心健康,它不僅僅是化學學科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整個國民的健康都面臨著嚴峻挑戰,化學學科憑借著獨特的優勢,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和作用,這就是構建化學健康教育的意義之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建平,張漢卿,盧志強,張甜,康海霞.健康與化學是一門受歡迎的素質教育課[J].大學化學.2007(03)
[2]于英.淺談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8(04)
[3]武曉麗.從化學與健康的角度談改變偏食習慣的重要性[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1(03)
[4]I.Thornton,李方林.9O年代環境地球化學與健康——全球展望[J].地質科學譯叢.1993(03)
關鍵詞 糖尿病 金屬元素鉀、鈉、鈣、鎂
糖尿病是由于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的綜合征,其中高血糖為主要標志。臨床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
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以及肥胖發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糖尿病在中國的發病率達2%,據統計,中國已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達 4000萬,并以每年100萬的速度遞增。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占10%,2型糖尿病患者占90%。糖尿病是內分泌疾病,除了糖代謝紊亂外,還與許多金屬元素的代謝紊亂有關。為了探索金屬元素鉀、鈉、鈣、鎂與糖尿病及血清水平之間的關系,筆者對高血糖患者80例和正常健康人30例進行了血清中鉀、鈉、鈣、鎂水平的對照研究,現報告如下。
材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糖尿病患者80例,男女各[LL]40例;年齡32~74歲,平均55歲。對照組30例,均為健康人,男女各15例;年齡31~76歲,平均56歲。
試驗方法:受試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4~5ml,分離血清,精密吸取血清1.0ml,加入6%正丁醇5.00ml,搖勻。準確吸取上述溶液0.5ml,加入6%正丁醇9.45ml,搖勻待測。
用WFX-Ⅱ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鉀、鈉、鈣、鎂的含量。儀器工作條件見表1。
討 論
近年來,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含有某些微量元素的食品也應運而生。所謂微量元素是針對宏量元素而言的。人體內的宏量元素又稱為主要元素,共有11種,按需要量多少的順序排列為:氧、碳、氫、氮、鈣、磷、鉀、硫、鈉、氯、鎂。其中氧、碳、氫、氮占人體質量的95%,其余約占4%,此外,微量元素約占1%。
在生命必需的元素中,金屬元素共有14種,其中鉀、鈉、鈣、鎂占人體內金屬元素總量的99%以上,其余10種元素的含量很少。習慣上把含量高于0.01%的元素,稱為常量元素,低于此值的元素,稱為微量元素。
人體若缺乏某種主要元素,會引起人體機能失調,但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一般的飲食含有綽綽有余的宏量元素。微量元素雖然在體內含量很少,但它們在生命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沒有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酶的活性就會降低或完全喪失,激素、蛋白質、維生素的合成和代謝也就會發生障礙,人類生命過程就難以繼續進行。
金屬元素對人體的細胞代謝、生命合成及生理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并可對內分泌功能等產生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毛發;微量元素;體質、體能;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9)01-0078-03
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的研究是一門新興的多領域綜合性學科,是現代生命科學和現代醫學的前沿科學。微量元素參與人體多種酶的合成與代謝,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在體內代謝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毛發測試法,檢測了來自北京等15個省、市大學生體內的微量元素含量。研究了錳、鋅、銅、鐵、鈣等五種微量元素與體質、體能的相關性。
1 研究方案與方法
1.1 研究方案 本課題由吉林大學化學與體育兩個專業合作進行跨學科研究,首先由化學學科進行人發微量元素的實驗、測試,體育學科對受試者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在此基礎上研究、探索錳、鋅、銅、鐵、鈣等五種微量元素與體質、體能的相關性。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對象及測試指標本研究的120名測試對象是在吉林大學一年級、二年級(2005級、2006級)9個學院中隨機抽樣產生的(他們來自北京、福建、廣東、江蘇、山東、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遼寧、黑龍江、吉林等15個省市),其中男60名、女生60名。取受試者后枕部發際處頭發進行了鐵、鈣、銅、錳、鋅5種微量元素含量的測定(受試者在測試前一周禁止用任何洗滌用品洗發)。與此同時按照教育部頒發(以下簡稱為《標準》),進行了體質健康水平的檢測。刪除資料不全及數據異常者,最終有效樣本數據為85份(男生46名、女生39名)。
1.2.2 樣品采集與處理 將頭發樣品剪成小于5mm的碎段置于燒杯中,用流水洗滌。棄去水后,加入一定量的丙酮,振蕩5min,棄去丙酮。再用去離子水漂洗,然后用5%洗潔精洗滌,每次之間均用去離子水漂洗至無泡沫。將樣品用90"(3烘箱烘干,稱取0.2g干燥后的頭發樣品,置于50mL燒杯內,加入5:1(體積比)的HNO3與HCIO4組成的混合酸5mL,緩慢加熱硝化樣品至溶液澄清,移入10mL容量瓶中用5%的稀硝酸定容待測。
1.2.3 檢測、實驗方法 用PE公司4300DV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對發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進行了測試。按儀器的工作條件,測定頭發中的微量元素濃度和對應的空白濃度。頭發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按x=[(C-C0)×10]/w計算。式中c和C0分別表示微量元素在頭發樣品中的濃度和對應的空白濃度,單位為pg/g,W為頭發的質量、單位為gc。
1.2.4 數據統計 將測量所得的數據輸入數據庫,用SPSS1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各主要測試指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差異性檢驗采用配對t-test,對有關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并采用皮爾遜相關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男女生發中錳、鋅、銅、鐵、鈣含量測定結果 表1是男、女生發中錳、鋅、銅、鐵、鈣含量對比結果。從表1中可以看出男、女生的發中錳和鐵的含量未見顯著性差異,而男生的發中銅、鋅以及鈣含量顯著低于女生。很多研究者發現,女性發微量元素水平普遍高于男性,尤其以鋅、銅、鈣為著。其原因可能與性別差異以及男生飲食攝入品種較單一、攝入含鈣量豐富的牛奶等食物較少有關,本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此外,男、女生發中錳含量及男生發中鈣含量均低于參考值,而男、女生發中鐵含量及女生的發中鋅含量均高于標準參考值。
2.2 男、女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測定結果 表2是男、女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對比結果,從各個項目的絕對值來看,除臺階試驗指數和體重之外,男、女生之間都有顯著性差異,這是由性別差異帶來的。另外男生與女生的臺階試驗指數之間卻未見顯著性差異,并且女生臺階試驗指數的平均水平達到《標準》中良好的上限。而男生只達到良好的下限,這可以說明女生心臟功能水平要好于男生。此外男、女生握力水平都達到《標準》的優秀或良好水平,而肺活量和立定跳遠的成績只達到的及格線,其原因可能與學生對這兩個項目測試技術要領的把握程度,以及日常體育鍛煉習慣等因素有關。
2.3 男女生微量元素含量與體質體能的關系
2.3.1 男女生發中五種微量元素含量與身高、體重之間的關系 表3表明男女生發中錳、鋅、銅、鐵、鈣元素含量與體重之間均未見顯著的相關性。此結果可以說明發中鐵元素含量對體重的影響不大;男女生發中鐵元素含量與身高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女生發中錳元素含量與身高之間則呈現出正相關關系;男生發銅元素含量與身高之間雖未體現出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相關相關性,但也呈現出負相關的趨勢。這些相關性預示著發中鐵、銅、錳元素含量對身高發育有重要的影響。Hurley和Keen的試驗結果表明,錳元素缺乏的動物骨骼的改變有較強的特征性,一般表現為關節增大變形,長骨增粗、縮短,導致下肢變形。也有研究指出,鐵、銅、錳、鉛增高不利于身高增長。本研究得出了與其相近的結果。
雖然我們還不清楚鐵、銅、錳等微量元素對身高影響的機制,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鐵、銅元素含量越高,錳元素含量越低對身高發育越不利。這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將在后續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上述幾種微量元素對身體形態、發育的影響。
2.3.2 男女生發中微量元素含量與運動能力之間的關系
2.3.2.1 鐵元素與運動能力之間的關系 鐵在肌體中發揮極為重要的生物學作用。肌體中氧的運輸能力、能量代謝、免疫機能等都與鐵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鐵對運動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當鐵缺乏時,會導致蛋白質合成減少,血紅蛋白攜氧能力下降,以及能量代謝失調,影響運動員的能量代謝水平,使機體的做功能力下降,從而使人的運動能力下降。而鐵的含量增高,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的含量也高,血液攜氧的能力強,耐力也會增強。
表3的結果體現出了男女生的發鐵含量與身體機能關系的明顯不同。男生的發鐵含量與肺活量、立定跳遠以及握力之間均存在負的相關關系,其中與肺活量及立定跳遠的相關性為顯著,與握力呈弱的負相關性。而女生的發鐵含量僅與肺活量之間呈現出了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立定跳遠無相關性,與握力則呈現出弱的正相關性。這個結果預示著發中鐵含量對肺功能及肌肉力量有著重要的影響。雖然我們目前無法知道男女生這種差異的具體原因之所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對大學生群體而言,鐵含量與身體機能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2.3.2.2 錳元素與運動能力之間的關系 錳是人和動物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參與體內多種生命活動,缺乏時可導致多種疾病,過多時又可致中毒,因而日益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大多數錳缺乏的癥狀(發育遲緩、皮炎和不育等)和生化改變(高密度脂蛋白、糖耐量的異常等)均只在錳嚴重缺乏的動物實驗中出現,因此將其作為人的生物學指標的特異性不強。現已知錳過量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經系統的改變。
表3的結果表明女生的發中錳含量與肺活量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與握力則呈現出弱的正相關性。目前還未見錳偏高對于人體運動機能影響的研究報告,但是我們的試驗結果表明,微量元素錳對人的肺機能有重要的影響。
2.3.2.3 鈣元素與運動能力之間的關系 鈣不僅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維持組織細胞機能的正常運轉,同時影響著機體的運動機能。目前關于鈣攝入量與運動能力關系的直接研究報道并不多。有研究發現,極量運動可使小鼠骨骼肌中鈣和鎂元素含量明顯下降。研究表明,女運動員高于男運動員,球類運動員高于田徑運動員,優秀運動員低于一般運動員。這說明機體內鈣含量與運動強度成負相關。運動時汗液排出可使鈣丟失增多身體消耗越大鈣的含量相應越低。我們的試驗結果顯示出女生發鈣含量與肺活量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與上述研究有相同的趨勢。因此我們認為,鈣的含量直接影響人的運動能力和水平,鈣含量過高,預示著身體運動的不足。
2.3.2.4 銅元素與運動能力之間的關系 銅是多種酶與血漿銅藍蛋白的組成成分,可催化血紅蛋白的合成,這對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有重大的意義。已有許多研究證明了成年運動員發中銅含量明顯高于普通大學生。
這說明在一定范圍內發銅水平越高運動能力則強。雖然目前還沒有研究能夠直接證明發銅水平與力量之間關系,但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女生的發銅含量成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得出了與上述文獻相類似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銅的含量對肌肉力量有著一定的影響。
2.3.2.5 鋅元素與運動能力之間的關系 鋅能通過影響雄性激素水平而影響運動能力。體內缺鋅可導致運動能力降低。研究發現,給體內缺乏鋅的運動員補鋅能增強運動員的肌肉代謝,提高肌肉力量。體內鋅含量異常,不論下降和增高都會引起貧血,導致最大攝氧量下降,影響運動能力。本研究的結果中未體現出發鋅含量與運動能力之間的相關性。
3 結論
關鍵詞 兒童 微量元素 調查
微量元素是人體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迄今為止已研究查明26種微量元素具有明顯的營養及生理作用,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內微量元素的含量與兒童健康關系密切。微量元素缺乏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智力水平、免疫機能,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1]。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與中國兒童中心聯合公布了“中國十城市0~6歲兒童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示,我國兒童微量元素攝入狀況不容樂觀。兒童時期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免疫功能下降等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各類狀況。為了解0~6歲兒童各年齡段體內微量元素的含量,石河子市婦幼保健院在嚴格質控的條件下,對全區2000例0~6歲兒童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集血樣,調查血樣中的銅、鋅、鈣、鎂、鐵、鉛六種微量元素的含量的測定,分析了各年齡段的微量元素缺乏或過量的情況。為指導今后的兒童預防保健工作和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
資料與方法
以石河子市區及團場各1000名0~6歲兒童(其中散居與集體各500名)共計2000例為調查對象。
方法:①血樣的采集:由檢驗科技師進行微量元素測定,每位檢測兒童徹底清洗采血手部,常規消毒后戴無菌手套,用一次性采血針從無名指尖采血40ml,置于專用稀釋管中,搖勻后閉蓋待測。血銅、鋅、鈣、鎂、鐵、鉛檢測所用試管、抗凝劑等檢測物品器械。②檢測方法:血銅、鋅、鈣、鎂、鐵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由5100型五通道原子吸收光譜儀和BH2100型鎢舟原子吸收光譜儀檢測血樣[2]。檢測方法按儀器操作說明書要求,使用配套校準品及質控品,每批標本測試前進行儀器校準、室內質控符合要求才測試采樣品。③正常參考值范圍:銅11.80~39.30ummol/L;鋅0~6歲58.00~170.00ummol/L;鈣1.55~2.10mmol/L;鎂1.12~2.06mmol/L;鐵7.52~11.82mmol/L;鉛1.0~100.0μg/L。凡測定結果低于正常參考值下限者,按該元素缺乏計算,提示有缺乏該元索的可能。凡測定結果高于正常參考值上限,按該元素過高計算,提示有該元素過量的可能。④鉛中毒的診斷標準:依據常用臨床檢驗正常參考值手冊中制定的診斷和分級標準:Ⅰ級(相對安全的血鉛范圍)血鉛水平≤100μg/L;Ⅱ級(輕度鉛中毒)血鉛水平100~199μg/L;Ⅲ級(中度鉛中毒)血鉛水平200~449μg/L;Ⅳ級(重度鉛中毒)血鉛水平等于或高于450~699μg/L;Ⅴ級(極重度鉛中毒)血鉛水平等于或高于700μg/L。⑤調查問卷:調查表經統一培訓的兒童保健醫師詢問家長后填寫,調查項目主要包括家長職業工種、居住環境、兒童生活學習環境、飲食衛生習慣、健康狀況、行為表現等項目。還有健康體檢表,其內容主要包括體重、身高、頭圍等的生長發育情況,由體檢醫生檢查填寫。
統計學處理:實驗數據以(X±S)表示,所有檢測試驗數據輸入計算機,采用統計軟件SPSS11.0進行統計處理。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多個樣本均數的比較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6種微量元素含量正常和異常兒童的分布和構成:0~6歲兒童鋅、鈣和鐵的缺乏比較常見,分別為11.50%、13.55%和33.40%。2000例兒童6種微量元素含量正常、低于正常參考值、大于正常參考值的例數及構成。
6種微量元素的含量與正常參考值比較:2000例0~6歲兒童樣本中6種微量元素含量如下,本次調查正常值與正常參考值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男女兒童之間6種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較:6種微量元素的含量男女童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
0~6歲各年齡組兒童6種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較:各年齡組兒童血液中6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鉛負荷狀況:2000例0~6歲兒童中血鉛在100~149μg/L范圍內有20人,即鉛中毒的發生率僅1.00%,而且以輕度為主,無中、重度鉛中毒兒童發生。
討 論
人體內微量元素主要功能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和調節體內的生理生化功能。鋅、鐵、鈣、鎂、銅5種元素對兒童生長發育、智力、心理發育影響極大。而兒童時期對各種元素的需求量也在不斷變化,此階段極易造成體內元素失衡,本次在0~6歲2000例兒童6種微量元素調查中,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缺乏率無太大差別,說明這種缺乏與性別無關;發現本次檢測這六種元素缺乏者1187例(59.35%)。6種微量元素中,缺鋅230例,且兒童缺鋅率女性高于男性;缺鈣271例,缺鐵668例,缺鎂2例,缺銅16例,本次檢測結果顯示,0~6歲兒童主要以缺鋅、缺鈣、缺鐵3種缺乏率較高,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鋅在0~1歲缺乏最多,占到此年齡段近3成(35.1%),其他年齡段缺乏率均在20%以下,缺鋅會影響兒童身體、智力和心理發育,還可使兒童食欲下降,消化能力降低,異食癖,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冒和腹瀉等疾病[3]。因此,為缺鋅兒童補鋅是當務之急,除用微量元素藥物糾正外,另外還可多食用含鋅高的食物如貝殼類海產品、堅果類食物、紅色肉類和動物內臟等,防止缺鋅;缺鈣者有271例(13.55%)。這可能與全民補鈣意識增強有關。鐵鈣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它在維持肌肉、神經興奮、酶的激活中均起重要的作用,兒童缺鈣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佝僂病、骨軟化癥、還可導致兒童智力發育障礙等,故生長期的兒童應增加奶類及其制品的攝入量,多食含鈣高的豆類制品、海帶、蝦皮、動物骨頭等食物,補鈣的同時應注意蛋白質、維生素D的補充,以促進鈣吸收,小兒缺鈣應注意增加戶外活動,曬太陽。避免攝入含有草酸和磷酸鹽的食品,如莧菜、菠菜及筍干等。缺鐵在0~1歲和1~2歲年齡段缺乏最多,分別為40.88%和25.77%。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嬰幼兒時期各項功能尤其是消化系統功能尚不完備,特別是進食和消化等功能的限制,以及飲食營養不均衡就會導致鐵缺乏。缺鐵可使兒童患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生長緩慢等疾病,影響兒童體格和心理發育。嬰幼兒時期缺鐵尤為明顯,因此應從孕期就合理補鐵,多吃雞蛋、紅棗、豬肝、黑木耳、紫菜等含鐵豐富的食物[4],以預防嬰兒一些必需先天營養素的缺乏。對正常兒童則要注意膳食中增加富含易吸收的鐵、鋅食物的比例。本次調查中,缺銅16例(0.8%)。銅在人體中可維護正常的造血機能和鐵代謝。缺銅可以導致紅細胞生成和成熟出現障礙,出現生長發育停滯、精神萎靡等情況。含銅豐富的食物有豬肝、魚類、貝類、堅果類,蔬菜中西紅柿、青豌豆、馬鈴薯含銅也較多,另外食用糖過多會降低含銅食物的營養價值,因此人體如有缺銅需進行食補時,最好少吃糖。本次調查中,缺鎂僅2例,幾乎不缺乏,但兒童缺鎂可引起易感疲勞、免疫力下降等狀況,當個別兒童缺乏時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盡快給予糾正。本次調查顯示,血鉛在100~149μg/L范圍內有20人,即鉛中毒的發生率僅1.00%,而且以輕度為主,無中、重度鉛中毒兒童發生。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速度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的加重,勢必會帶來空氣、水質污染的改變,而鉛的污染主要與居住環境、飲食習慣有密切關聯。鉛中毒的好發主要集中于3~6歲年齡段,該年齡段兒童戶外活動和不良習慣增多,接觸鉛的機會最多。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于農村,汽車尾氣及工廠排放物明顯高于農村,使得大氣中鉛含量增高,兒童吸入空氣中過多的鉛塵和接觸含鉛過多的食品、物品,可以引起血鉛增高甚至中毒,對兒童生長發育、智力、行為都有不利影響。因此控制兒童血鉛水平上升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為減少兒童鉛中毒可能,降低血鉛質量濃度,首先要保護好居住環境,其次是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合理的飲食習慣。達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正常發育的目的。
由于兒童在生長發育迅速時期對鋅、鐵、鈣等有益微量元素的需求相對較大,又因其進食和消化等功能不完善而易造成缺乏;而某些有害的微量元素如鉛、鎘等在人體內的高水平會導致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所以應加大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提高對0~6歲兒童微量元素定期檢測的意識,同時進行合理的科學的飲食方法,均衡營養,提高兒童微量元素攝入水平,預防元素缺乏,可及時調整孩子體內的營養健康水平來全面保證兒童的發育和健康成長。正確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改善兒童生活環境,減少環境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從根本上解決兒童微量元素失衡問題。
隨著人們文化素質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尤其是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更加關注,微量元素在兒童生長發育階段起著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營養是兒童身體素質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據兒童不同的年齡段和性別,及時有效地補給各種營養素,使兒童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如果能把微量元素檢測納入常規體檢,對真正缺乏微量元素的兒童也可以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參考文獻
1 周榮菊.嬰幼兒元素鋅鈣鐵銅缺乏與生長發育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12):1716-1717.
2 談藏文,劉玉芝,黃耀華,等.原子吸收測定五種元素方法的改進[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3):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