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葉知識普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中國海洋大學, a.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b.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c.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100;3.青島大學醫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摘要:采用微波消解-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法測定了茶葉中Be、V、Cr、Mn、Fe、Co、Ni、Cu、Zn、As、Se、Mo、Cd、Ba、Pb、Th、U等17種無機元素。以硝酸-過氧化氫法消化,以6Li、45Sc、72Ge、115In、209Bi為內標,以ICP-MS定量分析。結果表明,該法對17種元素的線性關系良好,線性相關系數大于0.995 0,待測元素的檢出限為0.009~0.136 ng/mL,相對標準偏差≤10%。該法準確、靈敏、簡單、快速、安全,能滿足茶葉樣品中多種元素的檢測需求,可用于茶葉的質量控制和安全評價。
關鍵詞 :茶葉;微波消解;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無機元素
中圖分類號:O65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6-146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47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17 Trace Elements in Tea with ICP-MS
and Microwave Digestion
FANG Jin-zhu1a,1b,LIU Yan-hui1a,1b,QI Li-ming1c,YU Chang-hong2
(1a.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Key Lab of Ocean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Chemistry Theory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2.Medical School,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Microwave digestion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 was used to simultaneously determine 17 elements including Be,V,Cr,Mn,Fe,Co,Ni,Cu,Zn,As,Se,Mo,Cd,Ba,Pb,Th and U in tea. Samples were decomposed by HNO3 and H2O2, and directly analyzed by ICP-MS. 6Li,45Sc,72Ge,115In and 209Bi were used as the internal standard elements to compensate matrix effect. A good linear range in 0.009~0.136 ng/mL(R2=0.995 0) was obtaine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below 10%. It is accurate, sensitive, simple, rapid, safe and suitable for controlling quality and evaluating safety of tea.
Key words: tea; microwave digestion; ICP-MS; inorganic elements
收稿日期:2014-08-08
基金項目:青島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3-1-3-129-nsh);山東省大型技改研究專項(2013SJGZ12);山東省科學院博士基金資助項目(2013QN009)
作者簡介:房津竹(1994-),女,遼寧葫蘆島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為環境科學與環境污染檢測,(電話)13698677278(電子信箱)
chezhangting@163.com;通信作者,于常紅,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環境生物研究,(電話)18105325707(電子信箱)yuchqd@gmail.com。
茶葉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也是中國的傳統飲品,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研究表明,茶葉中除了氨基酸、蛋白質、咖啡堿等外,還含有豐富的無機元素,可以補充人體所必須的無機元素(Mn、Fe、Zn、Se等)[1-3],但攝入過多或過少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4]。同時,茶葉也會富集一些有害元素,如Pb、As、Cd、Cr等[5]。國家強制性標準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對茶葉中有害元素做了限量要求,如:Pb不得超過5 mg/kg,稀土不得超過2 mg/kg(以稀土氧化物計算);農業部強制性標準NY659-2003《茶葉中鉻、鎘、汞、砷及氟化物限量》規定,Cr不得超過5 mg/kg、Cd不得超過1 mg/kg、As不得超過2 mg/kg。因此,測定茶葉中的無機元素對于茶葉種植、生產和質量控制具有重要意義[6-8]。常用分析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和原子熒光法,但這類方法多為單一元素分析[9-12]。加之前處理方法不一致,存在耗時長、操作繁瑣、試劑用量大等缺點[4,5,12-14],因此,開發茶葉中多種微量元素的同時檢測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微波消解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前處理技術,具有快速、方便、節約試劑等優點,廣泛用于元素檢測[9,10,15,16]。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以干擾小、分析快、精度高、重現性好等特點而著稱,可以完成多元素同時分析,較之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ICP-AES),檢出限低2~3個數量級,適用于痕量元素的分析,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痕量元素分析技術[17-21]。本試驗建立了HNO3-H2O2體系微波消解-ICP-MS法同時測定茶葉中17種無機元素的分析方法,以期為茶葉中多種元素同時測定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主要儀器
7 500a型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美國安捷倫公司);Speed wave MW-3型微波消解系統(德國Berghof公司);KQ118型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Milli-Q Synthesis型超純水系統(美國Millipore公司)。
1.2 材料與試劑
茶葉標樣(茶葉成分分析標準物質GBW10016);
茶葉樣品(包括茶、茉莉花茶、綠茶、鐵觀音茶),均為市售茶葉。
多元素混合標準儲備溶液(Part#5183-4688,美國安捷倫公司),包括元素Be、V、Cr、Mn、Co、Ni、 Cu、Zn、As、Se、Mo、Cd、Ba、Pb、Th、U濃度均為10 mg/L,Fe濃度為1 g/L;
內標元素儲備溶液(Part 5188-6525,美國安捷倫公司),包括元素6Li、45Sc、72Ge、115In、209Bi,濃度為100 mg/L;標準調諧溶液(Part 5184-3566,美國安捷倫公司),包括元素Li、Ce、Y、Tl、Co(2%硝酸溶液介質);HNO3(GR,德國Merck公司);H2O2(GR,德國Merck公司)。
1.3 方法
1.3.1 標準液的配制 量取一定體積的內標儲備溶液,加入5% 硝酸溶液,得內標元素濃度為10 μg/mL的混合溶液;量取多元素混合標準儲備溶液適量,加入5% 硝酸溶液,得各元素混合外標溶液,其中Fe和Mn濃度為0、100、200、400、600、800 μg/mL;Be,Cd,Th,U的濃度為0、10、20、40、60、80 ng/mL;剩余元素濃度梯度為0、10、20、40、60、80 μg/mL。
1.3.2 前處理 稱取約0.5 g樣品(標準樣品或者待測樣品),粉碎后于60 ℃下干燥3 h,待恒重時稱重;將其置于聚四氟乙烯消化罐中,加入4 mL 硝酸溶液和1 mL H2O2。將消解罐旋緊置于微波消解系統中消解。消解程序如下:起始溫度(100 ℃)保持10 min,以6 ℃/min升至190 ℃,保溫10 min,再以30 ℃/min降至100 ℃。消解完成后,取出冷卻至室溫,將反應液轉移至離心管內,4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至50 mL容量瓶中,以5% 硝酸溶液洗滌殘渣,合并洗滌液并定容。樣品轉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瓶中保存,待測,同時設試劑空白。
1.3.3 ICP-MS工作條件 以標準調諧溶液對機器調諧,保證檢測靈敏度、氧化物、分辨率等指標達到測定要求,儀器具體參數見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線性關系和檢出限
采用上述方法分析不同濃度的混合標準溶液,對17種無機元素與對應內標的比值與各待測元素濃度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各待測元素在濃度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R2≥0.995 0),相對標準偏差小于5%。
以5% 硝酸溶液作為試劑空白,在上述條件下,重復測定11次,計算平均值和標準偏差,以3倍標準偏差對應的濃度值為檢出限,各元素檢出限見表2。
2.2 準確度和精密度
以標準茶葉樣品GBW10016檢驗方法的準確度和精密度。取6份樣品,按上述方法分析,所得結果與標準值比較,結果見表3。結果表明,各元素的測定值與標準值吻合較好,均在誤差范圍內,各元素的相對標準偏差均小于10%,滿足痕量分析要求。因此,該法適用于茶葉樣品中17種元素的同時測定,結果準確、方法穩定,可用于實際樣品檢測。
2.3 樣品分析
選取市售普洱茶樣品,采用上述方法測定17種無機元素,并添加不同濃度水平的元素標準溶液,樣品平行測定6次,根據加標量和測定結果,計算樣品回收率和相對標準偏差,結果見表4。結果表明,該方法測定16種元素(除Be外)的加標回收率為90.3%~104.2%,RSD均小于10%,說明該法可基本滿足茶葉中多種元素的痕量分析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采用上述方法測定市售其他茶葉中無機元素的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不同種類茶葉樣品中無機元素含量的差異較大(如Fe、Mn),部分元素未檢出(如Cd、Th)。
3 討論與小結
3.1 樣品前處理方法
茶葉樣品中無機元素測定的前處理方法,主要包括干法灰化和濕法消解[23]。干法消解普遍采用低溫碳化再高溫灰化,反應溫度較高,雖然不用引入濃酸,但對于痕量易揮發元素會造成較大損失,加之灰化一般使用瓷坩堝,會造成堿或堿土金屬的空白較高;濕法消解法普遍采用混合強酸體系敞口加熱,耗酸量較大,所需時間長,對環境污染大,易造成污染。而微波消解法是在濕法消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方法,高壓密閉反應體系,為一些難于在常壓下分解的元素提供了分析可能,同時試劑用量少、污染少、反應迅速、空白少,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快速前處理方法。
試驗采用HNO3-H2O2體系微波消解的前處理方法,濃HNO3和H2O2均具氧化性,可分解茶葉中的色素,處理后的茶葉樣品呈現無色透明溶液,且基體效應小,可完全消化樣品。經對實際用量、消解時間、消解溫度優化后,得到如“1.3.2”所述條件。
3.2 內標元素的選取
茶葉樣品中基質復雜,色素和Ca、Mg、Fe、Cu等含量較高,會產生基體效應,基體效應會對待測元素產生抑制作用,消除基體效應是準確檢測的前提和關鍵。內標法會對基體效應產生補償作用,故本試驗中采用內標校正法來消除基體干擾。內標校正體系包括6Li、45Sc、72Ge、115In、209Bi,一般相對分子質量小于10的元素,選擇6Li作為內標;相對分子質量10-59的元素,選擇45Sc作為內標;相對分子質量為60-78的選擇72Ge作為內標;相對分子質量為95-139的選擇115In作為內標;相對分子質量為140-238的選擇209Bi作為內標。以此校正體系作為內標,分別分析標準溶液、空白溶液和樣品溶液,可較好地校正茶葉樣品的基體效應。
該文采用微波消解-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法測定了茶葉中Be、V、Cr、Mn、Fe、Co、Ni、Cu、Zn、As、Se、Mo、Cd、Ba、Pb、Th、U 17種無機元素的含量。樣品經HNO3-H2O2體系消化后,試液直接用ICP-MS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選用6Li、45Sc、72Ge、115In、209Bi內標體系校正基體干擾。本方法簡單準確、靈敏度高、重現性好、快速安全,可同時測定茶葉樣品中多種無機元素,用于茶葉的營養檢測、質量控制和安全評價,為茶葉的種植和生產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蘇冰霞,鄭亞軍,吳學進,等.不同產地茶葉礦物質元素含量的調查分析[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2,29(1):29-32.
[2] 徐 瑞,劉守龍,劉志宇,等.不同地區茶葉中微量元素的測定[J]. 大理學院學報,2013(10):47-49.
[3] WELNA M, SZYMCZYCHA-MADEJA A, STELMACH E, et al. Speciation and fractionation of elements in tea infusions[J]. Critical Review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2012,42(4):349-365.
[4] SZYMCZYCHA-MADEJA A, WELNA M, ZYRNICKI W. Multi-element analysis, bioavailability and fractionation of herbal tea products[J]. Journal of the Brazilian Chemical Society, 2013,24(5):777-787.
[5] AHMAD S, KHADER J A, GILANI S S, et al. Determination of mineral and toxic heavy elements in different brands of black tea of Pakistan[J]. African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2012,6(15):1194-1196.
[6] RU Q M, FENG Q, HE J Z.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honey consumed i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ern China[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2,53: 256-262.
[7] 廖朝選,張清海,楊鴻波,等.貴州鳥王茶微量元素分析[J].貴州科學,2012,30(6):48-51.
[8] 高海榮.武夷巖茶中稀土、鉛、鉻含量調查研究[J].質量技術監督研究,2013(2):20-22.
[9] 許秋梅,王林霞,李秀東,等.茶葉中微量元素的檢測與分析[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2(7):67-69.
[10] 賴志輝,周嘉欣,管艷艷,等.微波消解ICP-AES法定量測定芥菜中微量元素的含量[J].現代食品科技,2013,29(6):1377-1380.
[11] 龔春慧,曾國強,葛良全,等.波長色散?字射線熒光法測定茶葉中微量元素[J].核技術,2013,36(9):90201-090201.
[12] 廖朝東,耿國興,陸建平,等.正丁醇萃取-原子熒光光譜法間接測定茶葉中的鉬[J].分析化學,2012,40(6):964-967.
[13] 趙燦方,李中賢,王立忠,等.茶葉中鉛測定前處理方法的比較[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2(7):1724-1725.
[14] 劉伯言,武彥文,歐陽杰.原子光譜分析食品中有毒元素的前處理方法[J].現代儀器,2012,18(4):1-4.
[15] SHALTOUT A A, ABDEL-AAL M S, WELZ B,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d, Cu, Ni and Pb in black tea from saudi arabia using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fter microwave-assisted acid digestion[J]. Analytical Letters, 2013,46(13): 2089-2100.
[16] MARIAN E, JURCA T, DUTEANU N.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ls in hypericumperforatum, hypericummaculatum and hypericum tea by microwave digestion-ICP-OES[J]. REVISTA DE CHIMIE, 2013, 64(2): 161-164.
[17] LAGAD R A, ALAMELU D, CHAUDHARY A K, et al. Determin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lanthanides in Indian tea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J]. ATOMIC SPECTROSCOPY, 2012, 33(4): 109-116.
[18] MAGBITANG R A, BUCSIT M A, TIA E S F,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d and Pb in fruit juice, bottled tea, condiments and dried fish samples using ICP-MS[J]. Science Diliman, 2013, 25(1):1-14.
[19] 王小平,徐紅梅. ICP-OES和ICP-MS測定黃金茶中26種礦質元素含量[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3(002):38-41.
[20] 陳 光,林 立,楊彥麗,等.微波消解-ICP-MS法同時測定磚茶中的鉛,銅,鉻和16種稀土元素[J].化學分析計量,2012, 21(2):75-77.
[21] 張清海,廖朝選,林紹霞,等.微波消解ICP-MS同時測定茶葉中的35種元素[J].貴州科學,2012,30(6):40-44.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茶葉經濟貿易;影響及對策
跨境電子商務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全新國際商務模式,與傳統貿易渠道不同,電子商務以新媒體技術為信息交流工具協議交換商品或服務,交易過程及貨物配給完全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交易雙方不需要面對面溝通。長期以來,我國傳統外貿行業在世界市場中規模龐大但產值較低,主要以提供勞動導向型的加工產品或特色原料出口為主,企業與國際市場的接觸水平較低,隨著東南亞國家更為低廉的勞動力及原料提供,傳統外貿企業受到了較大沖擊。跨境電子商務的出現為外貿出口提供了多樣化思路,國內以阿里巴巴集團為首的電子商務平臺和線上支付模式建立,為電子商務的普及奠定了必要技術支持和輿論基礎,茶葉產品與跨境電子商務模式結合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已有銷售渠道。作為世界第一大茶葉產地,我國茶文化內涵豐富,不同種類茶葉的文化內涵及養生功效吸引著海內外消費者,跨境電商可以有效地將我國的茶葉產品推廣并銷售到世界上幾乎任何地方,對于茶葉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1茶葉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1茶葉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特點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徹底改變了現代人生活,人們信息獲取渠道的豐富使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全球經濟發展開始出現融合。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規模逐年擴大,克服了傳統貿易的空間限制,企業使用網絡搭建涵蓋海內外市場的商業平臺,統一整合產品宣傳資料,幫助有需要的經銷商及消費者直接獲取商品信息并實現交易。跨境電子商務的全球性特點使信息借助新媒體得到最大程度傳播,極大降低了外貿企業的運營成本,令企業宣傳效率不斷提升。消費者通過網絡平臺直接獲取所需產品信息,對滿意的產品直接付款交易,線上支付軟件功能及安全性的不斷完善,為互聯網線上快捷交易提供了必要技術支持,以現代化物流體系反映出跨境電子商務的快捷性。我國加入WTO以來全球經濟影響力逐年上升。茶葉與咖啡、可可被稱作世界三大飲料,擁有廣泛的受眾和龐大的貿易需求,受茶樹種植的地理條件限制,適宜種植茶樹的地區非常有限,以歐美為首的茶葉消費大國并沒有本土茶葉。茶葉企業跨境電子商務概念的出現可以幫助企業通過信息工具,將傳統茶產品制作工藝與文化內涵展示出來,經銷商和消費者可以方便了解不同品種茶葉的保健功效、生產過程以及加工環境,消除國際茶業市場對“中國茶”質量安全的疑慮。簡化傳統貿易中買賣雙方會晤、商榷、談判等繁瑣的貿易過程,降低外貿企業中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量,企業可以通過宣傳資料精編及修改完善,輕松完成信息的傳遞工作,使國際貿易不斷便利化。
1.2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對茶葉經濟貿易的影響
隨著我國茶葉生產技術的不斷完善,茶葉經濟發展重心開始由國內市場向外轉移,企業跨境電子商務的出現打破了傳統進出口貿易模式。茶葉產品線上交易的整體過程極大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例如:企業間跨國商洽的人力成本及交通費用、駐外機構開拓市場的宣傳費用等,很大程度降低了茶葉在運輸儲備中的損耗。茶葉出口企業集成化信息系統構建有助于經營者快速了解消費者需求,及時調整生產模式,減少儲備型庫存,通過對線上交易信息數據整合歸納,拉大企業利潤空間。傳統茶葉進出口貿易中,生產企業與客戶關系建立主要依賴中間商搭建的展銷會平臺,中間商賺取大量利潤的同時無法保障雙方利益,電子商務的普及使性價比高的互聯網平臺代替中間商環節,出口企業可以直接與消費者溝通。在交易方式上,第三方支付保障平臺的出現使電子金融得到越來越多人認可,消費者可以直接在線上付款下單,預付資金受第三方平臺監管,確保企業發貨、物流運送、客戶最后確定收貨后完成打款交易。跨國電子商務的商品交付依賴國際物流展開,成本結構中產品研發和信息技術投入不斷增長,信息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出口企業管理模式得到全面優化。
2茶葉跨境電商務發展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
2.1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下茶葉經濟貿易存在問題
由于信息技術及運營經驗限制,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下茶葉經濟貿易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跨境電商相關人才的匱乏。自阿里巴巴創辦“淘寶網”以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迅猛,多數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獲取巨大“流量”并有效轉化為經濟收益。然而,與國內電子商務模式不同,跨境電商發展中涉及的國際商務知識及平臺選擇具有一定專業性,長期以來,我國茶葉產業人才培養著重于專業知識與茶文化內涵,企業運營人員無法滿足跨境電子商務需求,兼具專業知識、語言能力和涉外商務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較少。其次,跨境電商的物流問題。電子商務的基本流程是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選擇產品完成支付,企業將貨物由物流運輸渠道送出,消費者確認無誤進行簽收,線上交易的完成主要依賴物流體系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涉及國際物流,在我國不同區域間水平不均,茶葉作為食品在跨國運輸的海關檢疫檢查中難度較大,導致當前茶葉產品國際物流成本高且耗時長。最后,茶葉出口企業互聯網營銷能力較低。現階段,國際電商平臺眾多且入駐門檻低,消費者面臨多樣化選擇,企業需要通過有效營銷手段,吸引消費者關注促成消費,但由于企業對互聯網營銷及信息技術的認識、投入水平限制,大量中小型茶企無法最大化發揮平臺宣傳效果。
2.2現階段茶葉經濟貿易發展對策
茶葉出口企業為適應當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趨勢,推動我國茶葉經濟貿易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已有生產管理模式完善自身,確保行業可持續發展。在專業人才培養上,打破固有思維限制積極建立企業內部培訓體系,為業務人員提供跨境電子商務學習機會,培養員工的跨文化意識和商務英語水平。加強企業與學校及相關培訓機構合作,盡可能使員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下消費者核心訴求,幫助企業完成海外平臺選擇和相關手續辦理。在國際物流運輸上,不斷調整現有物流提示,逐步適應小規模的零散貨物運送,對主要茶葉產地的企業訂單集中處理,優化物流資源配置及運送效率。與國際成熟物流企業合作,以產品質量確保海關通關效率,地方政府應當通過引導性法規制定確保產品出口的有序進行,在保障海關檢疫秩序的同時完善企業物流。在網絡營銷能力上,加大企業在信息技術軟硬件升級和網絡營銷投入,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確保用戶體驗的流暢性,采用與產品特性相適應的營銷手段吸引消費者關注,并通過買贈、促銷等手段促成消費。充分發掘我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和茶葉產品特性,增強產品的文化附加價值使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同時收獲一次海外文化體驗。
3結束語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技術保障,世界經濟聯系的密切使茶葉海外貿易受到廣泛關注,跨境電子商務出現轉變傳統進出口貿易投資大、門檻高局面,增加了中小茶葉出口企業參與度。茶葉企業應當認識到當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局限以及應對策略,加大茶葉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在確保從業者專業水平不變的同時增加跨文化意識及商務英語學習,通過與海外成熟物流企業交流合作,提高國際物流運送水平并采取必要的網絡營銷手段,逐步增加企業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能力。已有研究表明,跨境茶葉網絡購物的出現和普及有效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與物流、信息等相關產業發展,明確跨境電子商務對茶葉貿易的影響及相應對策可以更好實現我國外貿行業可持續發展,為茶葉產業升級和國民經濟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勇,肖惠.自貿區建設背景下廈門發展對臺跨境電子商務分析及路徑探討[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6,(06):60-64.
[2]王冠鳳.貿易便利化機制下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電子商務研究———基于平臺經濟視角[J].經濟體制改革,2014,(03):38-42.
[3]賀正楚,黃穎琪,吳艷,潘紅玉.跨境電商發展的制約因素、優勢及措施———兼以湖南為例而論[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115-121.
[4]鄭亞娜,鄒文濤,張繼軍.關于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的文獻綜述———基于影響因素、模式及與貿易增長互動關系的研究[J].中國商論,2016,(24):77-82+84.
[5]馮志豪,蔡筱霞.跨境電子商務對寧波商圈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中國商論,2016,(22):87-88+90.
[6]李南希,楊立釩.生鮮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探究———基于中國出口業務的分析[J].中國商論,2016,(20):87-90.
[7]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石良平,湯蘊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及政府監管問題研究———以小額跨境網購為例[J].上海經濟研究,2014,(09):3-18.
[8]朱妮娜,吳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發展潛力及趨勢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5,(12):134-137.
[9]武玥,王鑄東,楊曉璇.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及對我國外貿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J].商業經濟研究,2015,(23):63-65.
論文摘要:黃岡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國的主要茶葉生產區之一,目前存在茶葉總規模大,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偏低等問題。本文主要就黃岡市茶葉生產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對策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經驗總結。
茶葉是黃岡市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已成為黃岡市當前效益農業的主要發展支柱產業。具有顯著特色和地域優勢的黃岡茶產業已成為黃岡市部分山區、半山區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最終實現農民增收,發展黃岡市茶葉經濟已迫在眉睫。
一、黃岡市茶葉生產現狀
1、黃岡市茶葉總規模大,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
黃岡市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水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濕度大,無霜期長,適合茶樹生長。黃岡市產茶歷史悠久,在唐代黃岡就有宮廷貢品茶,宋代朝廷在蘄州就設有專營茶葉的機構。改革開放以后,黃岡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發展茶葉經濟,現在黃岡市七縣二市一區均產茶葉,茶園面積共計30萬畝,從事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人員達50余萬人,茶葉總產量6500噸,總產值5億元。今天,黃岡市正發展成為湖北乃至全國的主要茶葉生產區之一。
在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導的農業生產體制下,黃岡市的茶葉產業資源被分配到從事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幾千余家企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80%從事生產的茶葉企業,茶園面積在500畝以下,產值在10萬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積的茶園在農戶手中,從事加工的茶葉企業平均年生產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銷售以個體戶零售為主,經營分散,缺乏具有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的茶葉企業。
2、黃岡市茶葉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偏低
茶葉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入世對茶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使黃岡市茶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目前部分地方實行“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農戶”的管理運作模式,發展壯大了一批茶葉企業,使他們生產的茶葉占據了黃岡30%以上的市場份額,主導著黃岡市高檔茶葉的生產消費市場。盡管如此,黃岡茶葉企業的發展仍不平衡,整體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葉企業的生產銷售人員是以農村務農的農民為主,文化素質普遍低下,缺乏技術骨干,難以接觸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理念,管理粗放,產品技術含量低,故導致黃岡茶葉在低附加值產業鏈上徘徊。
3、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提高產品知名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黃岡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名牌產品帶動戰略,黃岡市名優茶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農產品評比中,黃岡市茶葉獲得2個金獎,3個銀獎,在第五屆“中榮杯”和第三屆“中榮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有2只茶獲特等獎,5只茶獲一等獎。在實施名牌產品戰略的帶動下,名優茶生產始終呈現出產銷兩旺的良好態勢。名優茶已成為黃岡茶農增收的主要來源,從而也終結了黃岡茶葉“有茶無名”的歷史。
4、扶持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提高茶葉經濟效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顯突出。近年來,黃岡市重點培育了一批茶葉加工龍頭企業,通過獨資、合資、引資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葉生產基地和茶葉加工廠,引進國內先進的清潔化、標準化茶葉生產加工線,從而實現了茶葉生產的規模化和加工標準化,初步形成茶葉產業化格局,提高了茶葉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了在黃岡茶農中普遍存在的“戶戶冒煙,家家炒茶,分散經營”的小作坊現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化水平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
近幾年黃岡茶葉生產雖然發展較快,但由于茶園分散在農戶手中經營管理,導致規模化程度低,茶葉生產、加工技術不規范,產品質量不穩定,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之間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體,但聯合的緊密度不夠,輻射帶動能力仍較弱,各企業在價格上的無序競爭普遍存在。
2、茶葉市場競爭秩序不規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小茶葉加工企業為了一已私利,相互殺價,質價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葉等現象時有發生。比如黃岡茶葉中尤以英山云霧茶最為著名,而市場上假冒的英山云霧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費者很難辨別真偽,嚴重擾亂了黃岡茶葉市場競爭秩序,影響了黃岡茶葉的聲譽。
3、茶葉產品品牌化意識差,良種茶園比例小
黃岡茶葉盡管在幾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和近幾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中均獲得過好的獎項,但產品的產業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葉加工中標準化意識差,無標生產現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園管理和小作坊茶葉加工方式,導致技術推廣普及率低,獲得“中茶杯”特等獎的茶葉藏在深閨,沒有形成更好的經濟效益,真可謂“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時黃岡市現有的投產茶園和近幾年新植的茶園仍以群體品種為主,沒有引進良種和當家品種,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茶葉生產向優質高效方向發展。
三、可持續發展對策
針對黃岡茶葉生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特制訂出可持續發展對策,主要有如下幾點:
1、扶強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水平
黃岡茶葉生產主要是農戶分散經營,家家炒茶,戶戶賣茶,生產規模小,成本高,產品質量標準不統一,社會服務化程度低,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普及進度緩慢。同時以茶農個體為主參與市場流通,由于信息不靈而導致產銷脫節,茶農承擔風險大。所以全市茶農應在自愿的基礎上搞好聯合,鼓勵企業承包,租賃茶園,擴大規模,走“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路子,廣大茶農就會在這種聯合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2、搞好“雙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質
面對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管理的局面,要根據茶葉分散經營實際和生產季節性強、周期性長的特點,對基層技術人員進行新技術培訓,對茶農采取課堂講授與田間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識,全面提高業務干部和茶農的科技素質。通過技術培訓,使黃岡轄區內的英山縣、麻城市、浠水縣、武穴市等重點產茶縣市基本達到村有技術員,戶有明白人,從而促進茶園管理和茶葉加工水平不斷提高。
3、依托科技優勢,走院企合作之路,發揮品牌效益
【關鍵詞】 茶文化;大學生綜合素質;實踐;思考
茶文化作為一種具有人文情懷的重要載體,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弘揚校園茶文化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在高校普及茶知識,開展茶文化活動,弘揚茶文化,儼然成了校園文化活動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并為學生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生活增添了特色,也是很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有益補充。
小小的一片茶葉,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等,它們是人體必需并具有一定營養及功能的物質。茶是一種健康的天然飲料,喝茶有益健康是很多人越來越認同的事情,隨著茶文化知識的普及,許多同學越來越認識到喝茶的好處,認識到茶葉中的咖啡因可以振奮精神,興奮中樞;強化思維,提高工作效率;強心活血,幫助消化等;茶多酚物質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有解毒、抗輻射及防癌抗癌的作用;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綠茶中含有的維生素C,能有效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現代醫學已經證明,茶作為一種古老而傳統的飲品,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藥用、養生價值,對人體的健康有著積極作用。[1]喝茶是一件優雅的事情,經常喝茶之人身上都有一種恬靜泰然的氣質。可見,茶人受到的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很大。另外,茶文化還涉及到一些戲曲、小說、詩詞等等,其中可以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這極大的豐富了大學生知識面,同時也潛移默化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茶文化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內涵
茶道的文化功能體現在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發揚傳統美德等方面。茶道“五諦”的內涵:廉-清廉自律;美-崇尚美德;和-和睦相處;敬-敬人愛民;勤-勤勞樸實。[2]通過學習茶道文化,達到弘揚廉潔自律、勤勞樸實、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和睦相處等傳統美德。中國的茶道,為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茶文化中蘊含的知識和精神,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和品位,讓大學生在茶文化的熏染下,感悟到茶的清靜之美,理解了今后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時都要泰然處之,才能正確的解決。同時通過學習茶文化,大學生會漸漸地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覺地遠離低俗和暴力,綜合素質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茶的禮儀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溫、良、恭、儉、讓、孝、悌”。[3]通過對茶禮儀的學習,可以規范大學生的行為禮儀,引導學生知禮、習禮、重禮,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通過茶中蘊涵的豐富思想和道德觀來輻射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倡“茶味人生”,茶味入口時先苦澀而后甘甜,啟示人生像茶一樣,不會一帆風順,總會經歷風雨,人生如茶,有甘甜亦有苦澀,茶味不管有過怎樣的甘甜與苦澀,終將歸于平淡,正如人生,無論有過怎樣的輝煌,終不失質樸與平凡。
二、茶文化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進一步探索和豐富校園文化內涵,能夠幫助大學生完善品德,提高內心素養,學習茶道、茶藝,能夠讓大學生更為系統地領略到祖國茶文化的內涵。茶德所倡導的“廉、美、和、敬”精神,[4]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啟示大學生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要“急功近利”,才能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茶,猶如君子,君子性情高潔,重情重義。品茶,就像和君子對話,學習君子的性情。我國從古至今十分崇尚君子的風骨,因此茶文化也推崇君子的高尚品德。大學生在接受茶文化的教育時,自然就會領悟到茶文化中所蘊涵的高尚品德,所以說,茶文化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過程中,可以增進大學生的修養。
三、弘揚校園茶文化的實踐與探索
茶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開展不同形式的“茶文化”活動,構建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可對大學生起著多方位的教育作用。一是開展形式多樣的“茶與健康”宣傳活動,可引導學生科學飲食,喝健康飲品,樹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二是定期邀請茶學專家開展“茶科學、茶文化”的專題講座,可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茶文化、茶歷史,以及茶葉對人類的貢獻等,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開展系列的茶藝、茶道表演及“以茶會友”活動,幫助學生增進友誼,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以茶藝社為載體,通過舉辦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茶藝活動以及開展茶藝技能大賽等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加強同學間交流、協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展示自我的平臺。茶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密切相連,通過茶文化的學習和茶事活動,大學生感到提升很大、受益匪淺,同時學校文化氛圍也日益濃厚,育人環境也不斷得到優化。
普及茶文化知識,增強大學生對茶的了解。茶文化包含的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茶文化的內容也在不斷添加,其中包含的內容,總是某個時代最推崇的、可以傳承的文化。茶文化主要包含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包含的傳統美德,更是現代人應該學習的。茶在被賦予了這些文化知識以外,還保存著自身的文化,即茶本身的知識。比如茶的原產地,茶的種類,以及每種茶本身帶有的故事等。因此,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過程中,普及茶文化,開展茶文化課程,可以加強大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了解,同時對提高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有著重要作用。
總之,文化素養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素質體現。茶文化所包含的知識是十分豐富的,涉及到很多的領域。茶作為傳播祖國文明的載體,在高校通過開展各種有益活動,可達到以茶敬客,以茶會友,以茶示禮,以茶聯誼,增強同學之間友誼,增強團隊和協作精神,建立和諧人際關系。通過茶文化可以培養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因此把茶文化滲入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中,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沈佐民,陳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12.
[2] 陳海菊.茶文化在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16.
[3] 王化.中華茶文化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5.
[4] 張學連.淺談茶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開展[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
關鍵詞:制茶工藝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就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而茶行業的生產和加工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上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發展,茶園的管理逐漸朝著機械化的方向發展,茶葉的加工產品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并且走向了優質化和無公害化的道路,相關學者和專業為了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正在不斷的研究和發展產學研一體化的聯合。而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生產基礎薄弱、行業效益較低和消耗較高等問題逐漸與旺盛的需求產生了矛盾,并且發展成為了茶行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阻礙,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茶行業逐漸轉變為了現代化產業,對于應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需求變得極為迫切。
1制茶工藝對茶葉的影響
1.1顏色
茶葉品質的一個重要展現就是顏色,茶葉中的葉綠素、花青素、茶多酚以及類胡蘿卜素等多種物質氧化后就會形成有色物質,從而通過茶葉的顏色所展現出來,制茶的工藝對于該氧化作用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說制茶工藝對于茶葉的顏色有著重要的影響,如可以延長高山茶攤青的時間,而高檔的名優茶則使用機械殺青更加利于保持茶葉的顏色。在保持茶葉顏色的過程中,溫度的控制極為重要,過高過低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加強溫度的控制是制茶工藝中的重要環節。
1.2味道
確定茶葉品質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味道,茶葉的味道主要是因為新鮮的茶葉在經過控制酶活性的高溫殺青這一步驟后,能夠有效保留新鮮葉片中的固有成分,從而使茶葉中的獨特味道留存下來。如有些茶的味道較為甘甜且回味無窮,具有濃厚的口感,即使是同一種品種經過不同的工藝制作所得到的茶葉品質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性。而除了形狀加工工藝對于茶葉的味道會產生影響,溫度、投葉量、殺青方式以及儀器的使用等因素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當增加投葉量時,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元素在茶葉中的含量就會提高,與之相反葉綠素的含量則會減少。
1.3香氣
香氣是茶葉本身就具有的或是在制茶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芳香物質,當茶葉經過復雜的工序后,就會產生數十種或是近百種的香氣,有些甚至會隨著加工的階段不同變換出不同的香氣。如攤放工藝,新鮮的茶葉在經過這一階段時,因為水分的流失往往會產生一種類似青草的氣味,并產生能夠讓人心情愉快的芳香物質,尤其是當時間控制得當時,這種香氣的含量就會達到最大化,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依據茶葉的種類和當地的氣溫、濕度條件不同,所攤放的時間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性。
2制茶工藝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
2.1突出重點
2.1.1創新體系
由于專科層次教育特征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盡量明確教材內容,使教材更加具有針對性,如可以充分參考本科教材中的內容模式,將不同茶類的加工工藝流程、產品特點、鮮葉內所含物質和茶葉的質量關系等內容進行重點描述,讓學生們能夠充分認識到并且熟練掌握茶葉品質中制茶工藝所帶來的影響和作用,從而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甚至能夠對茶葉內生物、化學等變化內容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授課過程中,還可以將不同的茶葉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其它茶類的特征。
2.1.2立足實際
南平市的茶葉生產主要以武夷山所生產的茶葉為主,其中烏龍茶的產量最大,年產量占80%以上,最為著名的是武夷巖茶和正山小種,其中武夷巖茶的茶品目非常多,僅山北慧苑巖就有800多種,最負盛名的當屬大紅袍。因此在進行教材的編寫時,應當將當地的茶類作為重點的補充材料,讓學生們充分了解南平市茶葉的歷史和發展現狀,從而增加教學內容的所產生的積極效果。
2.1.3更新知識
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國內外對茶葉技術和理論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斷深入,所以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就需要及時的普及一些具有前沿性的知識,如可以通過訂購茶葉的報刊,從而了解當前茶學發展的動向,將內容和信息及時地補充進實際的教學中,如近年來對于茶類三品認證等相關的無公害茶葉種植信息,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使內容更加具有前沿性。
2.2注重操作
2.2.1制定獨立運行的教學大綱
茶葉的生產過程中,有著較強的季節性特征,因此學校應當建立起獨立運行的教學體系和大綱,打破傳統的學期限制,與實際的茶葉生產相結合,甚至可以通過組織社團活動以及參與社會實踐等多樣化的方式來配合,從而完善和補充現有的教學體系和大綱。雖然增加教學的學時能夠使實踐教學在制茶工藝課程中充分發揮出效果,然而實踐教學的環節十分復雜和繁多,因此為了能夠使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加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就應當建立起獨立運行的教學體系和大綱,將傳統的感官認識轉變為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2.2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
學校進行實踐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就是需要建設實訓基地,尤其是以茶學專業為特色的學校,更應當將制茶工藝課程作為有限發展的主要課程之一,建立起名茶實訓室、茶葉初加工和精加工等專業基地,從而滿足學生在實習期、生產勞動以及畢業設計等方面的需求。為了能夠更好的連接校外,還可以建立起校企結合的校外實訓基地,與當地的茶葉生產、經營、差異和茶文化等單位建立起良好的聯系,讓學生們在實際的操作中了解茶葉的生產、管理、加工、經營和茶藝等知識,從而實現互利互惠。
2.2.3制定嚴格的技能考核方案
為了確保能夠培養出具有較強實用性以及實踐能力的人才,學校可以制定嚴格的技能考核方案,將學生需要掌握的茶葉加工技術和操作標準詳細的羅列出來,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熟練的掌握制茶的技能、工藝和產品合格的標準,可以以當地最為出名的烏龍茶炒制過程為案例進行重點授課,除此之外,還可以考察學生的出勤率、采茶量、實習日志、制茶茶樣等多方面的結果,使考察結果更加具有全面性。
2.3增加現代科技方式
近年來,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有了極大的發展,茶葉相關的制茶工藝也逐漸普及與網絡之上,因此教師可以收集相關的最新科技動態和加工方面的視頻,并且為了能夠增加教學內容的形象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可以將相關資料制成課件的模式。另外,教師還可以將茶類的制作工藝教學地點轉移至實訓室內進行,將茶葉的采摘、制作以及篩選等過程進行實際的操作,做到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們在操作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掌握理論知識后精通實踐操作。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是知識的灌輸者,因此教師應當轉變這種教學模式,善于使用問答、自學、輔導以及演示等方式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相互溝通和交流中教師們有效掌握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感興趣程度。
2.4產學研一體化
產學研的結合不僅能豐富教師的理論,從而以科研促進教學,還可以拓展教學的空間,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深入生產的第一線,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首先為了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在教學時,應當建立起獨立運行的教學體系,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的生產和勞動中,從中學習相關的操作流程,甚至還可以使用頂崗實習的方式,直接參與到生產的過程中,尤其是學生的畢業實習周期較長,通常可以完成茶葉的生產過程,而且在熟悉了茶葉生產過程的基礎上,能夠為學生的畢業設計提供更多可供參考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制茶工藝課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只有具有針對性的設置實習內容和環節,并且將考核、操作和評判融入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才能夠有效實現教考分離。最后教師可以和學生們一起參與到生產單位的頂崗工作中,在現場進行解答和指導學生操作,不僅能夠及時的發現實際過程中的問題并解決,還能夠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專業知識、實際業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結束語
制茶工藝是一門具有較強應用性的專業課程,教師需要通過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才能夠使課程教學更加適應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實現課程內容與實際生產相連接的目標,從而達到產學研一體化。加強制茶工藝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工作經驗和職業素養方面的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倩倩.茶學人才:茶產業鏈各端口的粘合劑[J].四川統計,2014(6):21-22.
[2]梁彤.茶,五千年的故事(下)———中國制茶方式的演變[J].老年人,2015(2):52-53.
[3]劉莉,袁熙賢.依托技能大賽提升涉茶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J].教育教學論壇,2014(53):229-230.
關鍵詞:茶葉生態觀光園;旅游經濟;生態茶文化;促進作用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種茶飲茶、制茶的國家,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當前,我國茶葉生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斷發展,并為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高品質茶葉。隨著茶文化的不斷宣揚,人們對茶的使用不僅僅局限于喝茶品茶,茶葉利用范圍更加廣闊了。人們開始研究和茶葉有關的一切事物或活動,包括茶葉種類、茶葉種植、茶葉制作、飲茶文化等。甚至更多的客戶提出需要建立一些與茶葉相關的旅游項目,比如茶葉生態觀光園、茶葉品鑒館、茶葉博覽館等,多形式的茶文化不僅僅讓廣大消費者得到田園休閑,也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在此背景下,我國的茶葉生態觀光園有了較大程度的開發。結合我國悠久的茶葉文化背景,國內一些茶葉生態觀光園開始積極探索和茶葉相關的旅游和休閑項目,使旅游者在旅游休閑中得到放松和娛樂,感悟深厚的茶葉文化知識,并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1茶葉生態觀光園的開發形式
我國茶葉生態觀光園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旅游方面,茶葉生態觀光園稱得上是一種寶貴的旅游資源。比如,廣西桂林的堯山茶葉旅游生態觀光園,讓游客在旅游中參與茶葉采摘、茶葉制作、茶葉品嘗,堯山茶葉生態園增強了游客體驗,并使游客在娛樂中深刻體驗了茶葉的生產制作過程。具體來說,國內茶葉生態觀光園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茶樹品種生態觀光園。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茶葉種植歷史的國家,歷經幾千年的源遠流長,我國已經擁有了種類非常豐富的茶樹品種,并且每個茶樹品種的特點各不相同。利用這種優勢,茶樹品種生態觀光園可以對各種各樣的茶樹品種進行收集和歸類,并進行展示。同時,我國一些茶樹品種生態觀光園還大力引進了國外一些優良茶樹品種,并建立了苗木繁育基地。隨著茶樹品種生態觀光園的不斷增多,游客可以對我國的茶樹品種進行更清晰的了解。
第二,茶葉加工生態觀光園。通常情況下,茶葉加工生態觀光園會陳列各種各樣的茶葉加工設備,并在各種加工機器上進行標注和說明,包括各種茶葉的不同的加工方式以及每種加工機器的特點和用途等。一方面,游客可以對各種茶葉的加工進行多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通過對茶葉加工的演示,游客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各種茶葉的加工制作過程。
第三,茶葉科普生態觀光園。茶葉科普生態觀光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普及有關茶葉的文化和知識,包括茶葉的成分構成、作用、營養,茶葉的制作過程,飲用方式方法,貯存方式等。通過對這些方面的了解,游客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茶葉文化知識。如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生態觀光園通過生態觀光園建設推進“福州茉莉花茶”茶文化品牌建設,實施電子商務推介、產品展銷推介、科技興茶、質量興茶等活動宣傳福州茉莉花茶知識,提升游客對茶葉知識的了解。
第四,茶葉歷史生態觀光園。茶葉的歷史源遠流長,其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因此,茶葉的歷史文化可以被稱作是一門學問。在茶葉歷史生態觀光園中,有專門的講解人員為游客們介紹茶葉的歷史。借助于觀看圖片,書籍,以及專門人員的講解,游客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茶葉的起源、開發和傳播,與此同時,游客們也開始了解一些茶經,古代名人品茶的故事,以及一些茶葉科技成果,以此來擴充自己的視野。第五,茶藝生態觀光園。自古以來,品茶是一種藝術行為。因此,現代品茶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藝術。
一般而言,茶藝有兩種形式,即品茶和泡茶。這兩種藝術形式構成了茶藝。在茶藝生態觀光園中,游客們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如何泡茶,如何品茶,這種方式不僅讓游客們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還讓游客們深深體會到我國茶藝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云南沙河鄉陳家村榮康達烏龍茶莊園,讓顧客親自體驗、制做高山烏龍茶、參觀茶葉制作的整個過程,增強顧客的藝術體驗。第六,高產量優質示范茶葉園。隨著茶葉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地區開始不斷利用高新技術來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到目前為止,很多省份,如浙江、廣西、山東、安徽等都已經建立了一些高標準的高產量示范茶葉園。如山東日照碧海康樂有機富硒茶高科技示范園、金寨縣茅坪茶葉高科技示范園。這些茶葉示范園區的建立幫助茶農不斷研發一些優質、良性的茶葉品種,而且絕大多數省份的茶葉生態示范園已經逐步向游客開放,游客可以到各個茶葉生態示范園進行參觀和游覽體驗。在游玩和欣賞過程中,游客可以親自進行茶葉采摘,這樣,游客切身體會到了茶葉生長的田園風光,并且還了解了茶葉高產量生產的方法。
2茶葉生態觀光園對旅游經濟的作用
毫無疑問,茶葉生態觀光園的發展對當地的旅游經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如今,茶葉生態觀光園已經成為我國旅游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茶葉生態觀光園對當地旅游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1實現茶葉保值增值,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茶葉生態觀光園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茶葉附加值的增加,從而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茶葉生態觀光園屬于茶文化旅游的一種,這種旅游形式的出發點是茶葉,并以茶葉為資源進行開發和生產一系列具有旅游價值的產品。茶葉生態園很好地將茶葉和旅游產業結合在了一起,這種形式是對傳統的產業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如四川平武打造萬畝茶葉生態旅游觀光園不但可以讓游客在田園風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而且還可以了解如何加工茶葉,如何品茶,這種親身體會到的快樂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正是因為茶葉生態觀光園可以帶給游客們無窮的樂趣,人們對這種形式的旅游更加情有獨鐘。茶葉生態觀光園的開發,促進了茶葉和娛樂方式的開發,并帶動了茶葉方面的消費,這大大提高了茶葉的附加值,特別明顯的就是旅游收入可以有明顯的提高。比如,我國廣西省的桂林茶葉生態觀光園,自從其建立以來,前往參觀的游客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如今,該省的茶葉生態觀光園已經在國內外獲得很好的評價。
2.2帶動當地茶葉旅游經濟的發展
一般情況下,茶葉生態園會進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動。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活動,茶葉生態園可以吸引到更多國內外的游客,從而擴充其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目前,很多的茶葉生態園已經開始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商貿活動。比如,云南省一些茶葉企業和各地的茶商簽訂了一系列的經濟合作協議,這樣就可以開發出更多的合作項目,如茶葉出售、茶葉技術研發、茶葉工廠建立、茶葉基地建設等,茶葉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如筠連縣清溪溝茶文化生態觀光園建有茶文化小鎮、茶博園、茶藝會所、會展培訓中心、茶葉加工、觀光園、鳥巢、茶文化購物街、花園餐廳、疊水湖、游客接待中心及相關配套設施,茶園生態旅游發展旺盛。
2.3舉辦一系列的生態茶文化旅游節,開發旅游文化資源
茶葉生態觀光園除了帶游客們參觀生態園,了解茶葉歷史和制茶過程之外,茶葉生態觀光園還可以不斷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生態茶文化旅游節來對該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比如,我國湖南省武陵山地區就舉辦了生態茶文化旅游節。隨著生態茶文化旅游節的舉辦,該地區的茶文化行業和旅游行業得到了很好的結合。生態茶文化旅游節向世界各地人們介紹了茶葉品質和文化,從而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到來。
2.4倡導和發展綠色生態環保的旅游方式
茶葉生態觀光園提倡綠色生態環保的旅游方式來吸引廣大的游客,從而帶動了當地旅游行業的發展。目前,茶葉生態觀光園一直倡導綠色的旅游方式,自然的旅游方式,健康的旅游方式,因此這種方式受到了廣大游客們的喜歡。在茶葉生態觀光園中,茶文化旅游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熱捧。茶文化旅游通過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中,將茶葉的自然景觀以及人文景觀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在這種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帶動了其他商貿、購物、度假等配套旅游形式的開發。同時,生態旅游的方式為該旅游區樹立了美好的形象。在促進經濟效益的同時,茶葉生態觀光園還促進了當地社會效益的發展。在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擴大了該旅游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促進該地區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3結語
如今,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旅游業的一個熱點就是回歸自然生態的旅游方式,而茶葉生態觀光園正好符合了這一需求。茶葉生態觀光園的建立大大促進了當地旅游行業的發展。未來,有關部門和企業應該對茶葉文化和旅游行業進行大力整合開發。在開發茶葉生態觀光園的同時,需要將當地的文化習俗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展現當地的茶鄉特點,與此同時,茶鄉需要將茶文化有關的旅游景點和旅游項目進行重點的發展,并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建設,朝著高標準高質量的茶葉生態觀光園發展。這樣,游客們就可以切身感受到茶葉文化資源的豐富。總之,茶葉生態觀光園是旅游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對茶葉文化的不斷發展,茶葉生態觀光園可以大大帶動茶文化旅游業的快速前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艷玲.論開發信陽茶文化旅游的意義、優勢及其策略[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6):21-24.
[2]趙榮,姜含春,桂燕玲.信陽茶文化節的效益分析及發展思路[J].農業考古,2016(5):34-35.
[3]劉秋華,楊載田.新形勢下江西省茶葉發展策略研究[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5(3):3-5.
[4]劉佳佳,李道和.整合江西省茶葉品牌方案的政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7):2-4.
[5]徐燕君.江西茶葉企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4(14):23-27.
“后山牌”花茶是農業部、四川省優質產品;“后山翠芽”曾獲四川省提名名茶和特優農產品稱號;“紅巖迎春”多次評為省優名茶,扁形名茶“草坪翠芽”獲國際茶博覽會銀獎兩次、西博會名優農產品稱號、《世界農業》紅榜產品以及峨嵋杯名茶評比金獎。另外,還有“九鼎春輝”“、定峰毛尖”、“天河春露”、“后山春螺”等一系列省、市優質茶葉精品。其中“草坪翠芽”已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后山”、“草坪翠芽”牌均成為瀘州市知名商標,“后山翠芽”正在申請有機食品認證。茶葉生產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農戶種茶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茶產業作為優勢特色效益農業,為促進我縣農民增收、財政增稅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水平低
現有茶園絕大部分為20世紀八十年代建設,建園基礎較差,品種比較混雜,良種化程度偏低,平均樹齡在25年以上,樹勢普遍衰弱。大部分茶園是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產業化、專業化、科技化意識淡薄,茶園管理粗放,廣種薄收,重種輕管、重采輕培等小農意識依然廣泛存在,導致茶葉種植和管理技術含量不高,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低。茶園管理不規范,茶葉的產量和內在品質不能真正反應其茶葉種植區優越的自然、氣候和土壤條件,嚴重制約了敘永茶葉產業的發展,尚未形成真正的優勢產業帶。
2.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
我縣茶葉專業人才匱乏,農技推廣人員知識老化現象嚴重,觀念比較落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仍然習慣于只負責技術指導、不管產品銷售的舊有技術推廣方式,造成先進實用技術普及率低,市場拓展力度不夠,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新品種、新材料、新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不夠,缺乏占領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核心技術,缺乏核心競爭力,嚴重影響了敘永茶葉產業的健康發展。
3.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茶葉產業既缺乏基礎性、公益性財政投入,又缺乏引領產業發展的投融資平臺。我縣雖有注冊茶葉企業8家,茶葉加工作坊40余戶,但總體上茶葉加工設備落后,僅少量擁有較先進的名茶制作設備。多數茶葉加工廠普遍存在管理混亂、加工設備簡陋、陳舊、老化等問題自動化程度極低,加工技術落后,茶葉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不高。還有部分產茶鄉鎮農戶,沒有加工設備,幾乎全為鍋炒、手揉、籠烘的手工加工,即使是1kg價值數百元的高檔名茶,也存在煙、焦、糊、紅梗等質量問題,無形中造成茶葉資源的極大浪費。
4.缺乏核心品牌
我縣茶葉雖然品質優異,風格獨特,但由于長期缺乏龍頭企業支撐和帶動,更缺乏相應生產標準、宣傳推薦和高素質營銷隊伍,茶葉生產一直處于一種初級化狀態,基本上是各茶葉種植區對茶葉生產、產品、品牌和包裝各自為政,自產自銷,難于形成一個拳頭品牌。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龍頭企業實力弱、帶動力不強,品牌開發和整合力度不夠,名牌產品少。如“后山”牌花茶、“草坪翠芽”牌名茶被評選為瀘州市知名商標,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前者因企業老化與改制,新業主重視程度低,在外銷市場已銷聲匿跡;后者因規模小,商標權屬關系未理順等原因發展受阻,嚴重制約和削弱了敘永茶葉產品品牌開發和市場開拓。
思考與建議
1.建基地,夯實茶葉產業發展的基礎
加強茶園基礎建設,整合國家相關項目,配套完善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堅持“打生態牌,走綠色路”,優化品種結構,大力發展無性系良種,做到茶葉的良種化、規模化和生態化。改造與新建并舉,連片改造現有低產茶園,淘汰現有生產能力低下的零星茶園,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高標準建設新植茶園。
2.育龍頭,增強茶葉產業發展的動力
充分利用我縣已注冊的“后山牌”、“草坪翠芽”、“定峰毛尖”等茶葉商標的優勢,按照市場拉動、政府扶持、企業自主的原則,整合、兼并小型茶廠,組建1~2個有一定經濟實力,會經營、有知名品牌的骨干企業。在依法、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鼓勵組建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推行重點企業骨干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帶動模式,把分散在千家萬戶中的各生產要素組合起來,提高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發展規模化生產和經營,增強茶葉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推動全縣茶葉產業的健康發展。
3.創品牌,提升敘永茶葉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充分挖掘和整理具有敘永特色的茶文化,深入研究我縣原有的“后山茶”,現有的“紅巖茶”、“草坪翠芽”等注冊商標的市場效應,加強我縣茶葉品牌創建的科學論證。根據茶類標準、要求,將全縣范圍內的茶葉品牌整合,以市場認知度高、區域特色鮮明、具有推廣基礎的品牌作為全縣茶葉產品的統一品牌,并嚴格按照統一質量標準進行生產,以集中資源優勢,樹立敘永茶葉品牌,提升茶葉產業發展水平。
4.強保障,創造敘永茶葉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是精心規劃,完善茶葉產業發展規劃。二是加大投入。將扶持產業發展的資金向茶葉產業傾斜,進一步加大對優質茶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擴大基地建設范圍和規模。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吸引民間資金投入茶產業,鼓勵、引導茶葉加工、經營企業和茶農增加產業投入,通過項目整合,建立起國家、集體、企業、民間資本以及外資等多途徑、多元化投資結構和投資機制。三是強化科技支撐。要進一步建立完善引進、選拔、使用、激勵科技人才的機制,積極引進高層次的茶葉科技人才,穩定和壯大茶葉技術隊伍,加強與省內外茶葉科研院校的聯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四是積極創新技術推廣機制。探索與科技示范場、科技致富帶頭人、專業合作組織相結合的技術推廣新模式,實現茶葉先進技術的本土化。五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利用“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訓”等,多層次、多形式開展茶葉技能培訓,培養鄉土人才,著力提高茶農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先進實用技術的到位率。
早期的飲茶習慣與市場格局
兩百多年前,新加坡名為“淡馬錫”,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小漁島。當時島上的居民以馬來族為主,華族人口并不多。但隨著清朝末年中國政治的動蕩,自中國沿海城市的大批難民開始逃難至東南亞各國,新加坡也包括其中。此后,每逢中國洪水泛濫、干旱或政治動蕩等時期,便會有大批難民涌入當時的新加坡。
從中國涌入新加坡的難民多數為中國南方各省的居民,其中以福建省和廣東省居多,而這兩個省份正是中國飲茶人口最多的兩個省份。這些“新”的居民將在家鄉的飲茶習慣帶到了新加坡,因此“茶飲”便在新加坡各地慢慢地發展開來。以廣東、廣西人居多的地區流行飲用普洱茶、六堡茶,而以福建和潮州人的居住區則流行烏龍茶。
雖然生活在新加坡的華族居民都來自中國,但卻各有各的生活習慣,如廣東、廣西人只喝普洱茶和六堡茶,福建人和潮州人只喝鐵觀音和水仙等。其他的居民,如來自海南島或瓊州人,就對茶不怎么有興趣,而更青睞于咖啡。上海人雖然原來就有喝綠茶的習慣,但在當時的新加坡售賣綠茶的商鋪極少,不易買到綠茶,且因婚嫁關系,所以上海人慢慢融入了廣東社會。如此的生活習慣,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而也造成了早期新加坡的茶行分為兩大陣營的局面,即福建幫與廣東幫。廣東幫內又分為廣府幫及潮州幫。潮州雖隸屬廣東省,但方言、飲食習慣和喝茶習慣卻與福建相似,以喝烏龍茶為主。在中國解放前有福建人種茶,潮州人喝茶的說法。福建幫和潮州幫以售賣烏龍茶為主,廣東幫則以銷售普洱、壽眉、六堡為主。兩幫族群所賣的茶葉從不混亂,但唯一的共同點便是不賣綠茶。
普洱茶的普及與發展
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加坡茶館、怡心軒、留香茶藝及茶淵等新型茶莊的出現,新加坡茶葉市場的茶葉種類開始變得豐富,除安溪烏龍茶、武夷烏龍茶、普洱茶外,各大茶莊也開始售賣綠茶、臺灣烏龍茶和潮州烏龍茶。
1990年,筆者創立了留香茶藝,而后發動新加坡各大茶藝館聯合成立了新加坡茶藝聯誼會,旨在推廣茶文化。在各理事的通力合作及推廣下,留香茶藝成功地在新加坡各處完成了一系列的茶藝講座和示范。之后,留香茶藝更以撒網的推廣方式在新加坡各區的活動中心(聯絡所)及公會社團等民間團體成立茶藝課室,之后又在人口密集的地區,成立了數間茶藝俱樂部。在推廣茶藝的同時加強茶文化知識的普及,使茶這一古老的中華文化重新進入華族社會。由此,新加坡茶文化的發展進入巔峰時期。
在此期間,被福建人稱為“臭腐”(即有霉味)的普洱茶也得到了充分發展。隨著新加坡市場上的普洱茶種類逐漸增多,以及不同飲茶方式的普及,普洱茶慢慢地被除廣東人以外的族群所接受,福建和潮州人也開始慢慢飲用普洱茶。因其強大的保健作用和迷人口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愛飲用普洱茶,進而收藏普洱茶。
普洱茶在新加坡
更偏向于日常的飲料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受香港、臺灣收藏普洱茶熱潮的影響,新加坡也掀起了收藏普洱茶的風潮,甚至有不少的新加坡人與臺灣人展開了普洱茶搶購戰。由于當時新加坡茶藝的主要推廣者們并不很倡導飲用陳年普洱,而是積極推廣、宣傳普洱茶的保健美容功效及其口感,使新加坡普洱茶的發展趨于理性化。事實上,普洱新茶與老茶對保健的效果是一樣的,一味追求普洱茶的年代反而不是必需的。
時至今日,雖然新加坡仍有少部分人對收藏普洱興趣濃厚,但大部分普洱茶消費者的心態都是以養生為主。隨著普洱茶的名聲越來越大,人們對普洱茶價值、品質的認知也越來越理性,大部分消費者通常不會大量購買普洱茶。另外,大多數新加坡人也沒有在家中飲茶的習慣,而是在餐廳里飲用普洱茶。真正喝陳年普洱的人其實并不多。所以與中國不同的是,普洱茶在新加坡更偏向于日常的飲料,而不是收藏品。
偽劣普洱茶的兜售
產生了負面影響
近年來,新加坡人在中國購買茶葉時上當受騙的事例屢見不鮮。很多新加坡人在中國購買普洱茶時都會被所謂的茶專家欺騙。這些人傳播錯誤信息,兜售假冒偽劣的普洱茶,使得大部分新加坡人甚是擔憂茶葉的品質和衛生狀況,進而對中國的普洱茶產生畏懼心理。如今,很多人在中國不敢輕易購買普洱茶,那些對普洱茶有興趣的新加坡消費者、收藏者更是對中國普洱望而卻步。若想改變此種現狀,中國的茶業團體必須即刻采取措施以確保普洱茶品質的標準性和品牌的穩定性。政府部門必須大力打擊造假商販,以端正中國的普洱茶市場。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上午,我們在此隆重舉行省茶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這是我省茶界茶人的一大喜事,也是我省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振興茶業經濟,發展茶文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對對省茶文化研究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楊汝岱副主席百忙中蒞臨視察指導工作表示熱烈的歡迎!對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社會各界人士多年來對茶文化事業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為中華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曾經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在新階段,茶葉成為加快陜南區域突破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區域性特色產業。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圍繞“品種良種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的思路,加快優質茶葉示范種植基地建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大茶文化研究,全面提升了茶葉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全省茶葉種植面積達107.6萬畝,其中可采茶園面積69.8萬畝,總產量17604.4噸,茶葉農業產值13.5億元,茶農種茶年人均純收入987.5元,茶產業已成為陜南的一個重要產業,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同時,隨著茶產業的日益發展,茶文化的氛圍逐漸濃厚,以茶會友、以茶傳情,崇尚茶文化,追求茶品味,逐步成為社會時尚。特別是去年以來,省茶葉流通協會保護性恢復研究具有6歷史的“涇陽茯茶”,已于今年成功恢復明代茯茶加工工藝,重塑了“茯茶始祖”的這一歷史名牌;漢唐皇家宮廷文化、佛教茶文化、道教茶文化、貢茶文化以及民間文人雅士茶文化的研究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是我省推進實施《省茶葉產業發展規劃》的起步之年,省政府已經明確今年我省茶產業發展要圍繞圍繞“擴面積、增總產,推良種、抓示范,樹品牌、增效益”的工作目標,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全力抓好優質高產茶葉種植、茶園及茶廠技術改造和品牌打造三個重點,搞好市場營銷體系、科技人才體系、管理服務體系三項建設,增強茶產業整體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促進茶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全省茶產業發展的目標確定:種植總面積達到120萬畝。低產茶園改造完成18.25萬畝,培育豐產茶園完11萬畝;新建茶園12.4萬畝。新發展無公害、綠色認證茶園18萬畝,新認證有機茶園1.1萬畝;茶葉總產量達到1.96萬噸;總產值達到10億元;茶農種茶年純收入達到6億元。為了完成今年的各項目標任務,省政府要求,各級重點抓好茶葉產業規劃、年度新建園、培育龍頭、整合品牌和發展茶文化等工作,通過努力,全面提升茶產業、振興茶經濟。為了推動和扶持茶業產業的發展,省政府決定繼續加大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對茶園基礎設施建設、茶樹良種的繁育和推廣、品種的保護和標準制定、茶農的技術培訓、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做好公益性、社會性的服務工作,實現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今年省級財政的茶葉發展專用基金由200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在省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對茶葉產業扶持的力度和增加幅度前所未有。市縣政府也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多方面籌集資金,加快茶業產業化的發展,推動我省茶葉產業的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