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劑學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學生
職業中學教育教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大量的初級、中級技術人才,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就直接步入社會從事社會實踐工作。所以,學生主要以學習專業知識為主。而語文在中等職業學校中也不再是主要課程,它只作為文化基礎課程。因此學生對文語文課的學習熱情不高。再有,就是職業中學的學生基礎差,學習興趣不濃厚,而如果教師只滿足于沿襲傳統的教學內容、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用教普通中學生的方式教中專生。這樣做的后果是使學生認為語文學習缺乏價值,缺乏內涵,從而徹底輕視語文課,喪失了語文學習的興趣與信心,轉而也會導致教師自身對語文課程的忽視。
筆者結合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實踐,闡述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特點及教學要求。 一、根據職業高中語文基礎性特點注重突出基礎訓練
職業高中語文課本在編排時,有意識地增加了一些基礎訓練、閱讀訓練、寫作訓練,還有語文基礎知識。通過這些方面的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在高中階段應該具備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為他們畢業后的就業打下一定的語文基礎。
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注意突出基礎訓練。如閱讀訓練,可以用“課內自讀課文”讓學生自行閱讀,嘗試讓學生自己分析閱讀課文,并在課堂上試講,教師再加以點撥,并指出所以然,教給方法。訓練的次數多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得到明顯的提高。再如寫作訓練和說話訓練,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題材,盡量發揮自己的水平去寫、去說。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信心,讓學生感到這種訓練有趣、活潑、生動,而樂意參加說話訓練。這樣多訓練幾次,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也會有所提高。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和訓練也應該加強,應要求學生準確地遣詞用字,正確地組合句子,務必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最大限度地消滅錯別字和病句,能夠寫出文句通暢的文章。
二、根據培養目標實用性特點注意突出教學內容實用化
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學內容的實用化,指中職學生對語文這門課程的首要需求是“能用”。許多語文教師也認為語文就是一門培養學生基礎能力的課程,通過語文課程學到的東西也許不會直接作用于學生的生活與工作。根據職業高中的培養目標是直接走上工作崗位的中、初級技術人才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也應當注意突出這個特點,加強實用文體的教學。特別是應用文和說明文,對于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來說,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教說明文,可讓學生練習寫“產品的說明文”,某個生產程序的說明,某種常見的生活用品的說明。教實用文,可加強學生的書信、通知、請示、報告、計劃、總結等方面的寫作訓練,這些文體是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掌握好它們的特點和寫作方法,對學生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其實,語文課所涵蓋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語文中的某些內容如A、開設實用文體寫作專門課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實用文體要比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文體要常見得多,如總結、報告、會議記錄、合同等都在職場中運用廣泛。B、開展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職場上,常常要用口頭語言和上司、同事、客戶等他人交流,有些就是通過說話展開工作的,如保險員、營銷員、咨詢員、導游、律師等。而我們職中生的說話水平堪憂。雖然學生上課愛講話,下課后也會“吹牛”,可一旦要他們上臺發言,或在正式場合交談,就會膽怯,不是支支吾吾,就是詞不達意。所以,在學校學習階段就開展口語訓練很有必要。這些內容就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工作,而這樣的學生也更受企業的歡迎。
三、根據專業化特點不同專業與學習需要多角度挖掘專業因子
專業化指語文學習必須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不學純語文,而要學與專業有關的語文。因此在語文學習的內容上,各專業應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有所變化,讓學生了解到語文是可以與自己專業相結合的、可以變形的、有生命力的學科。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學應結合職業教育自身的特點,尋求語文與專業全方位的接觸,應根據不同專業與學習需要,多角度挖掘隱藏于教學內容之中的職業元素、專業因子,找準與專業知識的關系以及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突破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為今后立足社會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四、根據職業高中語文教學靈活性特點教材內容要有一定的彈性
職業高中語文教材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彈性,根據專業設置的不同情況,哪一些可以多教一些,多訓練一些,哪些內容可以少教一些,少訓練一些,可以比較靈活地處理,有較大的機動余地。這一特點有利于教師根據所教專業,增加與本專業關系最密切的內容,使學生學有所用,用有所長,更好地發揮專業知識的優勢。筆者認為職高語文教學應以啟迪學生自主意識、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為主。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個指路人、引導者,把學生引入到學習狀態中。所以要擯除滿堂灌、一言堂,要拋棄一兩種課型貫穿學期始終的做法,總而言之要有一定的彈性。
五、根據教材單元整體性特點教師要抓好三個“點”
職業高中語文教材中單元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實現整體性,就要求教師要抓好三個“點”,即出發點、聯系點、落腳點。“抓好出發點”,就是在設計單元教學之前,必須有單元的整體觀念。單元的組合因素很多,從范文來說每個單元包括六篇課文;從每篇文章來說,包括字、詞、句、段、篇和修辭邏輯等。這就要求教師從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出發加以取舍。“抓好聯系點”,就是在設計單元教學之前,要明確單元中各因素的性質,分析它們的作用,找出相互間的聯系。“抓好落腳點”,就是教師的單元教學可有多種多樣,可有不同的側重點或角度,但在具體實施時只能選擇最佳方案,在單位時間內,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達到最優最多。
總之,職業高中語文教學特點別于普通高中,只有突出職業高中教學特點,采取科學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學到更有實用價值的語文知識和技能。
1 老年高血壓的特點
1.1 血壓波動 老年人高血壓無論收縮壓、舒張壓與脈壓差均比年青患者有較大的波動,尤其是收縮壓。這主要是因為老年患者血管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反應遲鈍,對血壓波動的調節功能減弱。另外,季節氣候變化、疲勞、情緒等因素也會造成血壓不穩定。這種血壓較大幅度的異常波動其結果對心臟危害更大,更易發生心力衰竭,同時也更易發生心臟意外和腦卒中,并影響對患者血壓總體水平和治療效果的估價
1.2 性低血壓 性低血壓在老年高血壓中較多見,尤其在降壓治療過程中,測定患者平臥10 min和被動站立1 min及5 min時的血壓值,發現約 1/3患者發生性低血壓,并伴隨有頭暈等癥狀。而這些患者恢復到基礎立位血壓值所需的時間也延長。老年高血壓者性低血壓的發生與壓力感受器調節血壓的功能減弱有關,發生頻率隨年齡與神經、代謝紊亂而增加。這對于選擇適宜的降壓藥和降壓治療時的血壓目標具有指導意義。
1.3 間接測壓法過高估計血壓值 老年人由于硬化的肱動脈難以被水銀柱式血壓計的氣囊壓迫阻斷血流,可獲得較高的間接測壓讀數。臨床上如果發現患者有較高的血壓讀數,但無靶器官受累,如超聲心動圖無左室肥厚、周圍脈搏觸診缺乏彈性及手臂X線檢查有血管鈣化影,這時應高度懷疑“假性高血壓”。肯定診斷需要做直接動脈內測壓。這類患者不易耐受降壓治療,服用降壓藥可出現嚴重癥狀或并發癥。
1.4 體液成分改變 周圍血漿腎素活性隨年齡增長而降低,約半數老年高血壓患者是低腎素型,血漿兒茶酚胺常隨年齡稍有增加,但β-受體反應性隨年齡與血壓升高反而減弱,因此老年人高血壓在運動時心率增快以及β-受體阻滯劑治療中心率減慢等效應均減弱。血漿醛固酮水平也比中年人顯著降低,老年人高血壓較年輕人高血壓者細胞外容量和血容量也減少。
2 老年高血壓的治療
2.1 合理的藥物治療 老年人高血壓應逐步降低到最適當的水平,可控制在 18.7/12KPa(140 /90 mm Hg)并以下,但不要低于16/10.7KPa(120/80 mm Hg),血壓下降太快,易出現暫性昏厥,引起血栓形成或誘發心絞痛發作。
2.1.1 對輕度血壓增高者,可先用非藥物療法,如控制體重、低鹽飲食、忌煙戒酒、適當運動、心理平衡等有利于血壓下降。
2.1.2 對中度以上高血壓及非藥物療法無效者可選用鈣拮抗劑、轉換酶抑制劑、β-阻滯劑、利尿劑等。
2.1.3 對有合并癥的藥物選擇 伴有心衰者可選用利尿劑、轉換酶抑制劑。腎功能不全者選用袢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為主,但慎用保鉀利尿劑。有心絞痛者可單用β-阻滯劑或鈣拮抗劑,也可與利尿劑(保鉀)合用,應避免使用加快心率的藥物如血管擴張劑,若用時同時給予β-阻滯劑。對有心肌梗死者,宜用β-阻滯劑以預防第二次梗死,也可加用利尿劑。伴有糖尿病者,使用轉換酶抑制劑可以推遲腎病的進展。利尿劑雖可影響血糖水平,但并不多見,也不嚴重。β-阻滯劑可能會掩蓋胰島休克的癥狀。曾有卒中或小卒中史者,應避免使用產生性低血壓的藥物。有哮喘、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者,應避免使用β-阻滯劑,鈣拮抗劑可防止運動后的哮喘發作,也可選用轉換酶抑制劑和利尿劑。有陣發性心動過速者,宜選用β-阻滯劑或異搏定,而當血壓仍未控制時可加用利尿劑并防止低血鉀。當心率低于50次/min時不用β-阻滯劑。血膽固醇高時在使用β-阻滯劑或利尿劑時應定期復查血膽固醇。有痛風患者,利尿劑可引起痛風的急性發作,腎衰者尤其如此。對有骨質疏松的老年人選用袢利尿劑以外的利尿劑,可有助于保存骨質結構。總之,老年高血壓具有不同于中、青年的一些特點,因老年人常常存在有伴發病,因此要慎重靈活用藥,根據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參 考 文 獻
[1] 王海燕,潘良美.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江蘇醫藥雜志,2001, 27(4): 298.
“結論”應注意下列五點:
1.論文的論點要明確論文的內容要圍繞一個中心來闡述,使之有明確的論點,使人讀后概念清晰,從中收益。論文中切忌泛泛之談,提出一些與課題關系不大的觀點。
2.資料的整理要詳盡撰寫論文之前務必將實驗、觀察記錄的全部資料進行編號以利引用。
3.科學的分析在分析問題和闡明觀點時,力求實事求是,客觀地進行思考與判斷,切忌武斷的夸張或修飾。行文時避免用“可能”、“也許”等臆測性詞匯,避免把問題絕對化,將觀點強加于他人。
婦女在妊娠及哺乳期為了適應胎兒發育的需要,體內各系統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此時對藥物的代謝會發生一些改變,胎兒發育過程的各個階段對藥物也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因此,能更多地了解此期的藥物動力學特點,對妊娠及哺乳期的合理用藥,減少藥物對孕婦、胎兒及嬰兒造成不良的影響大有裨益。
1妊娠母體的藥物動力學特點
妊娠母體由于新生命的孕育,其心血管、消化、內分泌等系統都將出現各種各樣的生理變化,此時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都可出現與正常人不同的改變。
1.1循環系統妊娠期母體血管內外容量可大量增加,循環血量從妊娠第10周開始增加,20~24周能較妊娠前增加30%~50%[1]。此時,血漿蛋白水平緩慢下降,清蛋白與α1酸性蛋白等藥物結合蛋白減少,使藥物的蛋白結合率下降,游離的藥物水平可在短時間內增高,造成瞬時藥效增大,往往在用藥量不大的情況下出現毒性反應。但總體來說,由于妊娠母體血漿量增加,血中總藥濃度比非妊娠時要低,如采取與非妊娠時相同間隔的服藥,其藥效要相對減弱,故妊娠期婦女的服藥間隔應相對縮短。
1.2內分泌代謝系統妊娠20~24周時心排出量可比妊娠前增加20%~50%,隨著心排出量的增加,肝血流量也隨之增加,受肝血流依賴型代謝的藥物可受到影響;妊娠期孕酮增多能增強肝臟細胞色素P450等代謝酶的活性,從而增加藥物的清除[2]。
1.3泌尿系統腎血流與腎小球濾過率從妊娠4個月開始上升,腎血流量可增加35%,腎小球濾過率可增加50%[3],經腎排泄的藥物與代謝物的腎清除率可上升,故妊娠母體按非妊娠時的常規用藥量時的血藥濃度可偏低。妊娠高血壓時,孕婦腎功能受影響而藥物排泄減少;妊娠晚期仰臥位時腎血流減少,造成深排泄藥物減慢[4]。
1.4消化系統妊娠母體可出現消化道蠕動減弱,藥物在消化道內滯留時間延長,可使藥物在消化道的吸收率上升[2]。早孕反應(如嘔吐)可導致藥物吸收緩慢減少[4]。
1.5呼吸系統妊娠婦女由于肺潮氣量和每分鐘通氣量明顯增加,心排出量和肺血流量也增加,可使呼吸道吸入給藥經肺泡攝取的藥量增加[4]。
2胎盤的藥物動力學特點
胎盤中含有大量的能影響藥物代謝的酶,妊娠8周的胎盤便能參與藥物的代謝。藥物透過胎盤靠母體對藥物的單純擴散[3],擴散的速度按Fick法則,即母體-胎兒的水平與胎盤表面積呈正比,與胎盤的內膜的厚度呈反比。藥物轉運的部位在胎盤的血管合體膜,妊娠晚期血管合體膜的面積僅為妊娠早期的1/10,而絨毛面積卻為中期妊娠的12倍,故隨著妊娠月份的增長,其藥物的轉運能力也隨之增加。藥物的脂溶性、分子量、離子化程度、母體與胎兒體液中的pH不同都會影響藥物的通透速度,其脂溶性高、分子量小、離子化程度高的藥物容易透過[2]。由于胎兒的體液較母體稍酸,故弱堿性藥物透過胎盤在胎兒體內易被離解,胎兒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可比母體高。
3胎兒的藥物動力學特點
3.1藥物的吸收大多數藥物經胎盤轉運進入胎兒體內;也有一些藥物經羊膜轉運或胎兒尿中排出的藥物進入羊水后被胎兒吞飲,進入胃腸道被吸收到胎兒體內,形成羊水-腸道循環。不論羊水-腸道循環,還是經胎盤轉運進入胎兒體內的藥物,在未進入胎兒全身大循環前,大部分藥物都先經過肝臟,故胎兒亦可出現首過效應[5]。
3.2藥物的分布胎兒肝、腦器官相對較大,血流量多。藥物進入臍靜脈后,60%~80%隨血流進入肝臟[4]。臍靜脈血還可經門靜脈或靜脈導管,進入下腔靜脈而到達右心房,減少藥物在肝內代謝。由于胎兒的血腦屏障功能較差,藥物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胎兒血漿蛋白含量較母體低,故進入組織的游離型藥物較多。但與胎兒血漿蛋白結合的藥物不能通過胎盤向母體轉運,可延長藥物在胎兒體內停留時間。
3.3藥物的代謝胎兒的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但與母體相比,其代謝能力很低。盡管肝臟中有催化氧化、還原和水解反應的酶類,但胎兒肝臟線粒體酶系統功能低,分解藥物的酶系統活性也不完善,如藥物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的能力僅為成人的1%[3],故對某些通過這一結合而解毒的藥物如水楊酸鹽等易中毒。胎兒對藥物的解毒能力較低,藥物的解毒主要靠胎盤轉運,從胎兒重返母體,再由母體解毒。
3.4藥物的排泄腎臟是藥物排泄的主要途徑,而胎兒的腎小球濾過率很低,經腎臟排泄藥物的功能甚差,故易延長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在胎兒體內的滯留時間。也有某些藥物(如地西泮等)經過代謝后降低了原有的脂溶性,不易通過胎盤屏障而使之降低了轉運到母體血中的速度,可造成在胎兒體內積蓄[4]。尤其當胎兒體內藥酶受母體應用的藥物或食品添加劑的誘導作用,使胎兒體內一些芳香烴類化學物質轉化為活性代謝物,可引起對胎兒的毒性或致畸反應。
4藥物對胎兒的影響
4.1藥物對胎兒發育的不良影響妊娠期用藥對胎兒的不良影響,向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據美國1997年11月~2000年12月間,50多萬個不良事件中7 111例嬰兒與兒童不良藥物反應的報告[6],其中1/5是因母親在妊娠期、分娩期或哺乳期用藥所致。美國平均每年有243名2歲以下的兒童由于圍產期用藥而死亡,而其中100例(41%)發生在妊娠的第一個月中,204例(84%)發生在一年內。實驗研究證明[5],胎兒對藥物的反應與新生兒和兒童無明顯差異。孕婦受精2周后用藥,對胚胎的損害通常表現為流產。未流產的胚胎或發育中的胎兒,藥物可以影響到胎兒組織器官的發育和功能。如四環素可積蓄于骨和牙齒,使胎兒骨生成延遲及牙釉質發育不全;鏈霉素可使聽神經功能減退;抗癲癇藥及地西泮可使胎兒慢性中毒,產生中樞抑制、凝血功能障礙等。
4.2藥物對胎兒的致畸性藥物毒性對胎兒的致畸性通常發生在妊娠初期(頭3個月),因為此期胎兒發育極其活躍。受精后20 d胚胎頭尾部開始分體節,骨骼肌肉逐漸形成;30 d發育感官和肢芽,初步建立胚胎血液循環;60 d肢芽伸長,顏面形成,心、肝、消化管和生殖器官形成。妊娠中期(第4~9個月),藥物主要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妊娠晚期藥物也可致胎兒畸變,此期畸變的發生決定于母體攝取藥物的時間。
5母乳的藥物分布
幾乎所有的藥物在母乳中均可存在,但其濃度可有不同。母乳中的藥物濃度取決于藥物的理化性質、蛋白結合程度及在母體中的濃度。非離子化藥物蛋白結合率低,脂溶性高的藥物易分布到母乳中,但母乳中分布的藥量不會超過母體攝取量的1%~2%。弱堿性藥物需離子化才易存在,而酸性藥物則是移行到母乳中去,這是由于母乳的pH比母體血漿低的緣故[2]。
6小結
為做到妊娠期婦女的安全用藥,需了解婦女妊娠期藥物動力學特點,并十分注意地選擇對胚胎、胎兒、新生兒無損害性而對孕婦所患疾病最有效的藥物,也就是重視妊娠期婦女特點制定給藥方案。同樣,由于有些藥物可能影響乳汁的分泌與排泄,而有些藥物將通過乳汁轉運被乳兒吸收,產生對乳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此,哺乳期婦女臨床的合理用藥應受到重視。
藥物對胎兒、新生兒產生不良后果的主要因素有藥物本身的性質、劑量、使用時間、用藥途徑、胎兒及新生兒對藥物的親和力等,而最重要的是用藥時的胎齡。妊娠頭3個月也是胚胎器官形成期,應盡量避免使用藥物。為了規范和方便妊娠期的安全用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頒布了妊娠期用藥安全性分級[7],要求藥物使用說明應注明妊娠期用藥安全性分級。大部分藥物的安全性級別由制藥廠按該標準擬定,有少數藥物的安全性級別由某些專家擬定。
妊娠期用藥需有明確指征。應采用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小且已清楚的老藥,小劑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劑量,單藥有效的避免聯合用藥。如應用可能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時,要權衡利弊以后再決定是否用藥。若病情急需,應用肯定對胎兒有危害的藥物,則應先終止妊娠后再用藥。
參考文獻
[1]Robson SC,Hunter S,Boys RJ,et al.Serial study of factorsinfluencing changes in cardiac output during human pregnancy
[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1989,256:H1060-H1065.[2]Qasqas SA,McPherson C,Frishman WH,et al.Cardiovascularpharmacotherapeutic conciderations during pregnancy and lac-tation[J].Cardiol Rev,2004,12(5):240-261.
[3]郭燕燕,周世梅,主編.實用婦產科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17-226.
[4]姜遠英,主編.臨床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9-77.
[5]陳新謙,金有豫,湯光,主編.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9-234.
[6]Scott Gotllieb.Serious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perinatal drugs[J].BMJ,2002,325(7373):1132.
【關鍵詞】臨床;常用;雌孕激素制劑;藥學特點;探討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社會上越來越重視女性的健康,口服避孕藥的使用、治療婦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治療經期女性激素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課題,本文將對臨床常用雌孕激素制劑的藥學特點進行分析,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某醫院復方雌孕激素口服避孕藥、序貫復方雌孕激素制劑和聯合制劑、單方制劑若干,復方雌孕激素口服避孕藥中包括左炔諾孕酮炔雌醇片、炔雌醇環丙孕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屈螺酮炔雌醇片;序貫復方雌孕激素制劑和聯合制劑包括雌二醇環丙孕酮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結合雌激素系列、雌二醇屈螺酮片;單方制劑若干包括替勃龍、莉芙敏。
1.2 一般方法 對以上藥劑的藥學特點進行分析,并總結其在臨床上的應用情況。
2 結果
2.1 藥學特點分析 左炔諾孕酮炔雌醇片可以模擬女性生理周期將雌孕激素變化分為三個時相,第一時相,每片含0.05mg左炔諾孕酮,0.03 mg炔雌醇,藥片呈黃色,共6片;第二時相,每片含0.075mg左炔諾孕酮,0.04 mg炔雌醇,藥片呈白色,為第7~11片;第三時相,每片含0.125mg左炔諾孕酮,0.03 mg炔雌醇,藥片呈褐紅色,為第12~21片[1]。炔雌醇環丙孕酮片每片含2mg環丙孕酮,0.035mg炔雌醇,具有很強的抗雄性激素作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每片含0.15mg環丙孕酮,0.03mg炔雌醇,是最早進入我國的現代復方避孕藥之一。屈螺酮炔雌醇片每片含0.03mg屈螺酮,3mg炔雌醇,屬于新型口服避孕藥。戊酸雌二醇片共21片,前11天每片含量為1mg戊酸雌二醇,后10天每片含量為1mg環丙孕酮,2mg戊酸雌二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前14天每片含量1mg17一β雌二醇片,后14天每片含量10mg地屈孕酮片,2mg17一β雌二醇片。結合雌激素系列,倍美力含水溶性雌酮硫酸鈉;倍美盈前14天0.625mg結合雌激素,后14天5mg醋酸甲羥孕酮,0.625mg結合雌激素;倍美羅每片含1.5 mg醋酸甲羥孕酮,0.3 mg結合雌激素。雌二醇屈螺酮片,每片含2 mg屈螺酮,1mg17一β雌二醇。替勃龍屬于選擇性雌激素活性調節劑,能抑制內源性硫酸雌酮轉化為有活性的17一β雌二醇、激素類雌酮[2]。莉芙敏為黑升麻異丙醇提取物,每片含有20mg生藥。
2.2 臨床應用效果 左炔諾孕酮炔雌醇片劑量低,能有效控制月經周期,減少撤藥性出血,穩定子宮內膜,能夠將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的基礎上解決患者多毛、面部痤瘡、皮脂分泌問題;炔雌醇環丙孕酮片競爭雄激素受體,阻斷雄激素作用,除能起到避孕效果之外,還能解決女性雄激素依賴性疾病,堅持治療6~9個周期可見療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除避孕外,可治療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子宮內膜息肉,解決青春期功能性子宮出血問題,治療期一般為3~6個月;屈螺酮炔雌醇片可降低雌激素相關的水鈉潴留導致的體重增加問題與腫脹問題,減少抗雌激素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影響,既能治療經前焦慮癥,又能改善患者皮膚。雌二醇環丙孕酮片,可利用它在臨床上建立可預知的月經周期,補充女性缺乏的雌激素,改善患者情緒、解決患者睡眠障礙與尿失禁問題,此外,能預防骨質丟失,提高婦女生活質量;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可用來治療絕經早期癥狀、月經絮亂,防止由雌激素引起的子宮內膜增生病變[3],有周期性撤藥性出血,可用來調節存在自然流產史患者的月經;倍美力從孕馬尿液中提取,屬于天然結合型雌激素制劑,副反應小,其藥理作用近似內生性雌激素,患者腸道易吸收其中的水溶性雌酮硫酸鈉成分,聯合醋酸甲羥孕酮可治療婦女潮熱、善陰道萎縮等癥狀;倍美盈能改善骨痛,包括腰膝酸痛、失眠、潮熱引起的骨痛,適用于絕經過渡期的婦女;倍美羅對黃種婦女耐受性強,適應性良好;雌二醇屈螺酮片能在不刺激乳腺增生的基礎之上輕微降低血壓、有效抑制子宮內膜增生,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替勃龍可延緩性器官萎縮,能抑制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增生,但在組織中可將雌激素的活性顯示出來,因此,乳腺癌患者禁用。莉芙敏能緩解因婦科癌癥切除卵巢術后的經期癥狀。
3 討論
臨床應用現代性激素及口服避孕藥治療治療疾病時應考慮治療窗口期,并進行檢測與隨訪,初診時,醫生應在熟知藥物特性的基礎之上閱讀藥物使用說明書,做好與患者的交流與合作,對患者進行檢查,讓患者了解治療期間的服藥方法以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常規檢查包括血脂、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檢查等,與此同時,還應注意性激素治療的適應癥以及性激素治療禁忌證。
參考文獻
[1]郭濤,韓字研.雌孕激素制劑的特點及臨床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01(12):11-14.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特色;思政課;基本原理概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為人類健康的守護神,中醫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如何,關系到祖國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關系到和諧的醫患關系和和諧社會,關系到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因此,思政課任務艱巨,意義重大。為了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避免流于空洞無物的說教,筆者認為中醫藥院校的思政課教學應當貼近學生中醫藥專業的學習實際,將中醫藥理論、中醫藥文化、中醫藥臨床實踐等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從而構建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思政課教學。筆者在自身承擔的《基本原理概論》(高校四門“思政課”之一,簡稱“馬基原理”)課程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具體如下:
1 知識層面
挖掘基本理論與中醫藥理論的內在契合性,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深化學生的認知。
中醫學具有堅實的傳統哲學基礎,如元氣論,即認為萬物本原為氣,生命過程亦如此,構成了中醫理論的重要基石,貫穿于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說明生命過程的物質性和運動性,“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納神存”[1];說明人的整體性和聯系性,氣除了聚合成有形的組織器官外,還彌散于人體之內,周游不息,無所不到,使人體各個部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統一整體。虛空中普遍存在著氣的作用,通過肺鼻、皮膚腠理,體內外氣通過升降出入交換。這樣,便使得人與自然界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些理論與哲學的唯物論、辯證法相對應,可以通過比較,闡明他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激發學習和探究興趣,在深化對馬克主義哲學認識的同時,也是對中醫基礎理論認知的內化,促使學生思考在現代科學背景下,如何對待傳統的元氣論,使之能繼續為現代醫學做貢獻。諸如此類,基本原理中還有許多理論和觀點與中醫藥理論之間具備較強的契合性,如質量互變規律中強調適度原則、過猶不及,這與中醫學主張的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的中庸思想異曲同工,對立統一規律中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中醫學的辯證施治的個性化診療頗多相似等等,通過這樣一些材料的收集與整理,加強馬基原理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上述契合性材料我們仍需不斷挖掘。
2 價值層面
擷取內蘊的人文關懷并在與中醫藥學人文智慧的對話中,體現教學的親和力和生命力,彰顯教學的人文教育價值功能。
歸根到底是人學,探索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洋溢著豐韻的人文思想。而作為“人文-科技”組合性學科、以人文為主導的中醫藥學,本身即富含著充沛的人文精神,因此,兩者完全可以在對話中融通。例如,“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啟迪人如何掙脫喧囂和物欲,獲得自由和解放。這種思想在中醫藥著作中比比皆是。中醫理論奠基之作《內經》中即有“志閑而少欲”、“嗜欲不能勞其目,邪不能惑其心”、“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等不為物役,成就自由超然之表述。在歷代著名醫家的醫學著作中更是明確強調為醫者應擺脫名利的束縛。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指出“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務,但作救苦之心”;清代《吳鞠通行醫記》亦寫道“良醫處事,不矜名,不計利,此為立操。”又如,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而中醫認為,合格的醫生必須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因為人的生命與天地相應,與人事相通,醫者必須博通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才可把握醫道,否則難以勝任。金代醫家劉完素認為:“欲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游,無足登涉,動致顛隕,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吳鞠通亦呼吁醫非廣聞博識者不能為,正如其所言:“醫雖小道,非真能格致誠正者不能。上而天時,五運六氣之錯綜,三元更遞之變換;中而人事,得失好惡之難齊;下而萬物,百谷草木金石鳥獸水火之異宜。非真用格致之功者,能知其性味之真邪?”人要全面發展,亦應正確處理與大自然的關系,強調人不能盲目地干涉和征服自然界,應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隱含著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醫藥文化的精髓,《黃帝內經》一書中,多次強調“人與天地相應”,“人與天地相參”,把人與天地放在一個大系統來看待,他們是共生共存的。“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2]道出了人類生存對自然界的依賴性。清代名醫張楠在其著作中亦指出:“夫六氣流行于天地間,為天人合一之道”,“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因此,要善待大自然。中醫學還主張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來理解人體生理病理機制以加以治療或預防。總之,要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的整體,要求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與自然合一,這樣才能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促進人類自身身體健康。可見,馬基原理課程教學完全可以實現與中醫藥文化的互通,在醫學人文教育中,引領醫學生價值觀,提高醫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合格的中醫藥人才。
3 方法層面
以跨學科的視閾,多學科協作來共同育人。
馬基原理課程要真正提高教學效果就要貼近中醫學生學習實際,要與中醫學專業結合,而通過上述闡釋可知,馬基原理課程與中醫藥學許多理念、理論具有共通點,結合完全具備可行性。但是,馬基原理課程教師囿于專業所限,雖通過自習,對中醫藥內容有初步認識,但并非全面和深刻,這不利于教學的針對性,為彌補這一缺憾,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多學科協作的教學方式,加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個性化。因此,設想成立一個由多學科,包括中醫學基礎理論、中醫學臨床、中醫藥文化、思政課教師等組成的協作組,通過集體備課,共同挖掘教學素材,如選用與專業或專業群密切相關的典型醫學案例,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思政理論,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形成特定專業或專業群的個性化理論教學。與此同時,教師要掌握學生紛繁蕪雜的思想實際,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需要探索新的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初步考慮如下:①可以開展大班教學、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由于目前思政課仍以大班教學為主,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必要的理論灌輸又是不可或缺的,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課程的1/3課時進行大班課堂傳授,其余2/3課時安排學生根據自身專業組成各個小組到指定的PBL教室,進行小班討論和交流,并邀請協作組老師一起參與到和學生的溝通和互動中,深化學生認知,更好地解決中醫藥學生實際思想問題。②可以通過結對子形式,由學生自行選擇教學協作組中的中醫臨床老師,作為臨床導師,并給學生一定的機會參與到臨床導師的診療實踐中,在診療過程中,臨床老師適時予以指導和引領,使學生在個體的實踐體驗中達到與所學基本理論的緊密結合,從而更能體悟到理論的魅力,能起到更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4 結語
教育部規定思政課教學要“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在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最富有特色的便是貼近學生中醫藥專業的學習實際,因其與自身專業學習的密切相關性,更能激發中醫藥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力,在鞏固專業知識、體悟醫學人文的同時,內化和深化了對思政課基本理論的認知,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希望通過筆者的上述思考和探索,能為思政課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一些線索和啟迪。
參考文獻:
【關鍵詞】瑞芬太尼;藥理學;臨床應用
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的麻醉性鎮痛藥,屬于μ阿片受體激動劑,因其結構中含有酯鍵,所以在體內會迅速被組織和血漿中的非特異性酯酶水解。瑞芬太尼有著獨特的藥理學特性,起效快,清除快而且不受肝腎功能影響,長期靜脈滴注蓄積作用小,在阿片類藥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自從1996年上市以來,現在已經廣泛在臨床應用,包括心血管、婦產科、神經外科、兒科等專科手術的麻醉中。本文就其藥理學特點及臨床應用作如下綜述。
1 瑞芬太尼的藥理作用及特點
1.1藥理作用
該藥的化學結構為3-[4-(甲氧羰基)-4-[(1-氧丙基)-苯氨基]-1-哌啶]-丙酸甲酯單鹽酸鹽,分子量是412.91。臨床應用一般為鹽酸鹽制劑,性狀為白色或類白色凍干疏松塊狀物。因市售制劑中有甘氨酸做輔料,所以硬膜外麻醉不能使用,不于椎管內使用。臨床配制凍干粉需要保持無菌狀態,配后盡快使用,若需要保存,放置室溫下不能超過24h。由于瑞芬太尼結構中含有獨特的甲酯鍵,所以容易被血液和組織中的非特異性膽堿酯酶迅速水解 [1]。代謝物經由腎臟排出,不依賴肝腎功能清除。無論持續輸注時間長短,輸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漿濃度3~5min就可減少50%,與血漿蛋白有70%的結合率。在人體內達到血-腦平衡僅需要1min左右,起效快,維持時間短。瑞芬太尼容易產生劑量依賴性,也可以引起呼吸抑制、惡心嘔吐、骨骼肌強直、低血壓等副作用,副作用強度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加強(在一定劑量范圍內)。納洛酮可以拮抗瑞芬太尼。由于瑞芬太尼的獨特藥代動力學,所以瑞芬太尼更適合靜脈滴注。
1.2 藥理特點
瑞芬太尼的藥理特點為:與芬太尼相比,鎮痛作用相似或更強;血-腦平衡時間僅需1min;短效,作用在5-10min即可消失;獨特的酯酶代謝;劑量和速度可以根據麻醉深度和手術需要藥迅速精確的調整;肝腎損傷患者不需要調整劑量。
2 臨床應用
2.1麻醉誘導與維持
瑞芬太尼起效快,半衰期短,所以更適于在麻醉誘導和維持中輸注使用。當用于非心臟手術時(0.1~0.25) μg?kg-1?min-1,66%N20吸入環境下靜注(O.3―0.6) μg?kg-1?min-1,即可使有傷害性刺激引起的血流動力學反應得到有效抑制并且術后迅速蘇醒。瑞芬太尼起效快,所以無論輸注或是反復追加,藥效都可在停藥后迅速消退,術后一般很少出現因呼吸抑制而需要納洛酮拮抗[2]。
2.2全靜脈麻醉
瑞芬太尼在全靜脈麻醉中一般為1~2μg/kg的負荷量,0.1 ~1μg/(kg*min)的維持量,若需要追加,量一般為0.1~1μg/kg。Hogue以1μg/kg瑞芬太尼繼而1μg/(kg*min)輸注,復合異丙酚4.5μg/(kg*h)可有效抑制插管反應,術中以瑞芬太尼0.25~4μg/(kg*min)復合異丙酚4.5μg/(kg*h)維持麻醉,術中血流動力學穩定,術后蘇醒迅速[3]。
2.3靶控輸注
在全靜脈麻醉中,瑞芬太尼的靶濃度為(2~4)μg/L,維持自主通氣的靶濃度為(0.3―0.6) μg/L[4]。在用于保留自主呼吸的手術中,用瑞芬太尼復合4.5 mg/L異丙酚靶控,20例中能保留自主呼吸有12例,當靶濃度為1.6μg/L【(0.6~2.8) μg/L]時,20例中8例自主呼吸不能成功保留。在瑞芬太尼濃度達到(0.6~0.8) μg/L時,3例患者即不能保留自主呼吸,當瑞芬太尼濃度為(2.4~2.8) μg/L時,有2例患者仍舊有體動反應。因此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手術中,瑞芬太尼一般不推薦使用。
2.4術后鎮痛
因為瑞芬太尼屬于超短效類藥物,不論輸注多長時間多少劑量,一旦輸注停止后,藥效很快終止。所以,為了避免患者感到疼痛,在停藥前應當用其他藥物進行銜接。
3 結語
自從瑞芬太尼上市以來,已經廣泛用于臨床上各類手術的誘導維持和術后止痛。 因結構中含有獨特酯鍵,所以易被血漿和組織中的酯酶迅速代謝,并且起效快、清除快,不良作用小,無需考慮手術后恢復延遲,瑞芬太尼為靜脈麻醉打開更廣闊的前景和局面。但是瑞芬太尼也有其副作用,仍需我們進一步關注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潘瑞玲.瑞芬太尼的藥理作用及其在特殊人群中的應用進展[J].中醫誤診學雜志.2011,11(4):778~778.
[2] 耿志宇, 許幸. 瑞芬太尼的臨床藥理學[J].《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2004,25(4):203~206.
關鍵詞:社區門診 老年高血壓 特點 降壓藥
老年高血壓是指年齡≥65歲,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可診斷為老年高血壓。曾明確診斷高血壓且正在接受降壓藥物治療的老年人,雖然血壓<140/90 mmHg,也應診斷為老年高血壓[1]。2012-2015年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57.1%、51.4%和18.2%[2]。隨著社區衛生工作的不斷推進,社區全科醫生能力不斷提升,社區老年高血壓防控工作能力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目前社區老年高血壓控制率穩步提高,但是,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老年高血壓防控工作仍將是社區衛生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為了解本社區門診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特點和用藥情況,加強合理用藥指導,我們于本社區門診和老年健康體檢時開展了調查。
資料與方法選取2019年8月-2020年2月本社區門診年齡≥65歲的老年高血壓患者500例,女275例,男225例;平均年齡(70.81±4.84)歲。
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和門診檢查的方法,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的數據進行收集,內容包括高血壓患病情況、合并癥情況、血壓測量、高血壓患者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情況(包括控制體重、限鹽、減少脂肪攝入、戒煙、限酒、增加體力活動等),由經過培訓的全科醫生完成。
統計學方法:信息錄入使用Excel軟件,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社區老年高血壓的發病情況、血壓控制和部分危險因素情況及合并癥情況:在500例接受調查的老年患者中,Ⅰ級高血壓208例,Ⅱ級高血壓257例,Ⅲ級高血壓35例。受教育年限(6.1±4.3)年;文盲和半文盲占19.5%,每個月血壓測量≥1次占67.2%,BMI(25.1±3.9)kg/㎡,吸煙率為32.9%,飲酒率為38.8%,每周運動次數≥5次、每次運動時間達到30 min及以上為302例,合并肥胖(包括腹型肥胖)人數為328例(65.6%)、合并高脂血癥人數為258例(51.6%)、合并糖尿病234例(46.8%)、合并眼底病變202例(40.4%)、合并腦血管病192例(38.4%)、合并冠心病151例(30.2%)、合并高尿酸血癥75例(12.8%)、合并腎功能不全55例(3.8%),血壓控制率為62.6%。
在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中使用降壓藥的情況:在50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中,藥物治療人數442例,藥物治療率為88.4%;其中聯合應用降壓藥的數量為2種的有236例(47.2%),其次是使用1種降壓藥的178例(35.6%),使用3種及以上的降壓藥的86例(17.2%)。使用降壓藥的類型調查中,使用鈣拮抗劑(CCB)概率最高,為314例(62.8%);其次是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使用人數為268例(53.6%);其他幾類的藥物使用率相對較低。可以看出,聯合使用2種降壓藥物的老年高血壓患者數量最多,其次是選擇1種降壓藥,使用3種及以上降壓藥的情況很少。近年來社區全科經過培訓,在老年高血壓社區規范管理中用藥符合規范要求,使用比較合理。
討論高血壓的心血管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年齡、糖耐量受損、血脂異常、早發心臟病家族史、吸煙、缺乏有效運動、腹型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靶器官損害主要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微量白蛋白尿、左心室肥厚等。伴隨臨床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腦血管病、心臟疾病、腎臟疾病、周圍血管病、視網膜病變。老年人群危險因素存在情況比較普遍,隨著危險因素的數量和嚴重程度增加,血壓水平趨于升高,合并癥逐步增多,生活質量隨之下降。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高血壓防控工作刻不容緩。全科醫生在健康宣教與指導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工作,對社區老年高血壓危險因素控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老年高血壓危險因素控制率逐步提高。
老年高血壓隨年齡增長,大動脈彈性下降,動脈僵硬度增加,常見收縮壓升高和脈壓增大,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病率高;血壓調節能力下降,血壓水平易受情緒、季節、、進餐等因素影響;隨年齡增長,瓣膜鈣化率增高,如果存在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為保證重要臟器血供,不能降壓過度;高齡老年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和合并癥情況更加不容樂觀。以上問題也是全科醫生老年高血壓規范管理工作中需要關注的內容。
老年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方面需要注意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個人意愿、耐受性和經濟承受能力采取個體化用藥原則,降壓藥物小劑量起始,結合病情綜合分析,逐步增加劑量;為有效控制夜間和清晨血壓,盡量選擇24 h持續降壓的長效藥物;如果單藥治不達標可以選擇聯合用藥,從而減少單種降壓藥物的不良反應,可采用2~3種低劑量降壓藥物聯合治療以達到目標血壓。目前復方制劑有助于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依從性,是比較好的一種選擇,但要注意≥80歲高齡老年人和衰弱老年人不推薦初始聯合治療。隨著分級診療的不斷推進,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增多,社區醫生有必要悉心做好患者用藥指導,避免因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的不良后果。社區醫生工作中重視以上問題,促進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控制。
建議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上宜選擇對老年高血壓的治療有較強證據的藥物作為首選一線用藥,如利尿劑、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及ARB,β受體阻滯劑對合并糖尿病患者可增加胰島素抵抗,因老年人合并糖尿病患者多,除合并冠心病一般不用于一線單藥使用。α受體阻滯劑由于可能出現嚴重直立性低血壓的不良反應,不適合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由于中國老年人高血壓的并發癥以腦卒中居多,許多臨床試驗證實了CCB對降低腦卒中的發生與死亡有明顯益處,同時長效CCB的安全性有足夠保證。ARB類降壓藥起效較慢,加用利尿劑降壓速度就較為平穩,在社區老年人高血壓患者中使用較多,患者耐受較好,不良反應少,服藥依從性較高。
老年高血壓防控工作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點內容之一,做好老年高血壓的社區規范化管理,要注意及時做好首診篩查,及時檢出高血壓,嚴格執行“首診測血壓”制;對于初診的老年高血壓患者,應全面詳細了解癥狀和病史,包括病程和分級分層、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情況以及患者依從情況;既往是否存在糖尿病、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腦血管病、腎臟疾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及治療情況;有無慢性病家族史;面對目前高血壓控制率不高的問題,需要規范、合理使用高血壓藥物并加強非藥物治療指導和干預,最大限度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維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藥率
血液透析(HD)方法可以改善尿毒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該方法會破壞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1】。延長患者的病程,影響患者的預后。所有合并感染的患者中,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最高。為提高抗生素對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療效果,預防感染的發生。本文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點及藥敏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間收入的6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齡36~87歲,平均年齡(56.2±3.5)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規律性血液透析3治療。2~次/周,4h/次,。血流速在230~250ml/min,透析液流速為500ml/min,均采用碳酸鹽透析液。
1.3統計學處理
將實驗數據錄入Excel數據庫,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使用t進行檢驗,所有計數資料均使用χ2檢驗。若P
2結果
2.1 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
60例肺部感染患者的痰培養實驗結果顯示:陽性34例,陽性率56.7%(34/60)。其中革蘭陰性桿菌為主要病原菌,其次為革蘭陽性球菌、真菌感染。見表1。
表1 60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統計
病原菌
例數
百分比
革蘭陰性桿菌
大腸埃希菌
9
26.5%
肺炎克雷伯菌
4
11.8%
銅綠假單胞菌
3
8.8%
鮑曼不動桿菌
1
2.9%
革蘭陽性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5
14.7%
表皮葡萄球菌
3
8.8%
溶血葡萄球菌
3
8.8%
真菌
白色念珠菌
4
11.8%
煙曲霉
2
5.9%
2.2 維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患者感染病原菌耐藥性情況
G+球菌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較低;G-桿菌對美羅培南的耐藥性較低。見表2。
表2 肺部感染主要病原菌的耐藥情況
抗生素
革蘭陽性球菌
革蘭陰性桿菌
金黃色葡萄
球菌(n=5)
表皮葡萄球
菌(n=3)
溶血葡萄球菌(n=3)
大腸埃希菌(n=9)
肺炎克雷伯菌(n=4)
萬古霉素
16.7
---
---
美羅培南
0.0
5.0
亞胺培南
16.7
10.0
阿米卡星
---
---
---
15.0
20.0
頭孢吡肟
33.3
7.7
25.0
20.0
50.0
頭孢他啶
33.3
15.4
37.5
35.0
50.0
頭孢曲松
50.1
23.1
50.0
45.0
50.0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33.3
7.7
12.5
20.0
60.0
左氧氟沙星
50.1
23.1
62.5
50.0
30.0
莫西沙星
33.3
25.0
20.0
40.0
2.3近兩年維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耐藥率變化
近兩年,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藥率無明顯改變。僅有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的耐藥率下降。頭孢呋辛的耐藥率上升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近兩年維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耐藥率變化
抗生素
耐藥率(%)
χ2
P
2012年
2013年
青霉素G
91.2
95.1
0.233
>0.05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18.3
19.1
0.03
>0.05
頭孢呋辛
35.5
71.4
26.01
頭孢哌酮/舒巴坦
8.7
9.9
0.85
>0.05
萬古霉素
3.5
2.8
0.80
>0.05
亞胺培南
6.5
6.7
0.03
>0.05
美羅培南
8.0
6.9
0.88
>0.05
左氧氟沙星
60.5
35.9
121.19
環丙沙星
59.2
40.4
70.69
3討論
慢性腎衰患者須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長期血液透析會造成患者免疫功能損傷。若患者本身存在營養不良、貧血等狀況,則極易合并感染【2】。其中,肺部感染患者的數量位居所有感染患者中的首位。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常合并心臟疾病(如心衰等)。且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性質粘稠,不利于病原菌排出體外【3】,極大影響了治療效果。報道顯示,血液透析患者肺炎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14~16 倍【4】。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原因與血液透析過程中的反復穿刺息息相關【5】。因此本文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點及藥敏進行了分析。
本研究顯示病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桿菌的耐藥率高,表皮葡萄球菌耐藥率低。抗生素碳青霉烯類及加酶抑制劑抗生素耐藥率低,喹諾酮類抗生素耐藥率明顯下降。青霉素類耐藥率最高。造成本文病原菌耐藥和近兩年各類抗生素的耐藥率結果的原因,可能為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在腎病科的應用極少,因此導致該類藥物的耐藥率下降。可以考慮使用喹諾酮類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但喹諾酮類藥物若長時間應用極易耐藥,故要反復留取痰培養,行藥敏試驗。抗生素的使用量越大,應用越廣泛,病原菌的耐藥性越強。傳統的抗生素青霉素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功效。如今絕大部分病原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可達95%以上。臨床上應選用廣譜、抗菌性強的抗生素進行應用治療。
綜上所述,臨床上應依據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原學檢查、藥敏實驗結果,選取適宜的寬普且抗菌效果強的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Hermite L, Quenot J P, Nadji A, et al. Sodium citrate versus saline catheter locks for non-tunneled hemodialysi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12, 38(2): 279-285.
[2]湯穎,鐘一紅,龔邵敏,等. 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死亡事件調查[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11, 27(6): 406-410.
[3] 付溫,李曉嵐,芝敏.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感染住院患者的病原菌特點及其耐藥性分析[J].中國藥房,2013,30(03):2844-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