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農業科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5-0317-01
1 生態農業建設的概念與特征
生態農業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國家的農業走上了高投入、高產出的道路,投入大量的能源、農業機械、化肥和農藥等,以獲得農業的高產高收。該種做法在實現農業高產的同時,也造成了能源和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嚴重的環境污染。而新型生態農業,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間,創造出更具效益的農業價值,既能對農業發展起增長作用,解決現在面臨的“三農”問題,又能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實現農業對生態平衡的效益作用[1-2]。
2 農業科技創新技術對生態農業建設的作用
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多個因素、多個個體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其中必然會有一個因素、一個個體起著主要作用和決定性作用,它決定著整個事物的運動、發展方向。農業科技創新技術作為生態農業建設中的一個主要因素,發揮著第一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它關系到生態農業建設步伐、質量、效果及其生命力,甚至于成敗。從現階段農村經濟、農業發展、農民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明顯地可以看出,農業科技創新技術水平不高,機械化程度不夠,除平原地區外,大部分的丘陵、山區的農業生產方式都很落后,投入和產出嚴重不符,嚴重影響生態農業建設前進的步伐。因此,根據生態農業建設的長期性、階段性、戰略性需要和農村社會的差異性、發展不平衡性,認真分析和正確認識農業科技創新技術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特殊位置和決定作用,對于從根本上實現生態農業建設戰略任務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
3 對策
3.1 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生態農業建設
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著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推動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強化服務“三農”職責,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4]。
3.2 改進灌溉方式,建立節水型農業
總的來說,在大農業的范疇內,種植業是最重要的,灌溉對于種植業至關重要。傳統的灌溉方式受季節地域條件影響,浪費嚴重,容易破壞土壤環境,造成土壤鹽堿化等問題,這顯然不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灌溉模式,向節水型農業發展。灌溉方式的改進要求灌溉系統設計合理,注意工程、管理與農業措施的相互配套,對畦田的規劃要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實際,同時良好的灌溉技術也較為關鍵。
3.3 在循環經濟思想指導下,發展綠色種植業
種植業除了要改進灌溉方式,還應改進原有的生產模式,走綠色種植業的道路。近代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過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學肥料和農藥,一切生產活動都圍繞著高產出進行。這不僅超出了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使農業活動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還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支持系統的生態安全。有關病蟲害、農藥中毒和各種食物污染的報道接連不斷,給人類的生態安全保障敲響了警鐘。必須推行生態耕作,禁止使用礦物肥料,少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并對上市產品貼生態標簽。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行來實現生態系統內閉合循環、防止土地退化、增加農作物品種、防止轉基因新產品,使農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產量和擴大耕地面積。
3.4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進入“十一五”以來,國家更加重視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機遇,盡快凝聚創新力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建設激勵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在具體單位真正營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新的環境氛圍,不僅僅是工作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獎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設健康向上的單位創新文化、激勵文化,進一步改進適合農業科技創新特點和廣大科技人員認可的人才評價機制、課題審批辦法、成果評價標準和職稱評定方式。
4 結語
農業科技創新是確保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也是生態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必須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的歷史機遇,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建成生態農業注入強勁動力。
5 參考文獻
[1] 楊中柱.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智囊,2009(5):74-78.
[2] 康紹忠,蔡煥杰,馮紹元.現代農業與生態節水的技術創新與未來研究重點[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1):1-6.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為基礎、以經濟發展為導向、以社會效應為目標,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基礎性、目標性和導向性是由它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因此,只有先理解了生態農業的特點,才能理解它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
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是:綜合性、多樣性和高效性。
1.綜合性。
生態系統的綜合性,主要是堅持以農業整體為中心,協調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效益,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達到調節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的目的。
2.多樣性。
生態農業的核心是科學技術,通過生態模型的技術方式來實現特定經濟作物的增值生產,以生態工程的技術手段來平衡各地區的區域優勢,將技術與社會需要、當地實際協調,形成區域農業多樣性發展。
3.高效性。
生態農業憑借其循環、再生的綜合性,通過對物質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環再利用,提高了農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同時改變了局部農業產業結構。
(二)唐山市生態農業的作用
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實現唐山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綜合作用。
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積少但農業資源豐富,生態農業利用其綜合性的特點,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地區經濟狀況,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濟作物交叉經營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進了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有效轉換。
第二,多樣性作用。
生態農業利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區域設立不同生態模式和生態工程,按照地區經濟的增長需要,發展多樣性的區域農業經濟。
第三,高效作用。
生態農業繼承發揚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點,摒棄了傳統農業效率低產量少的弊端。同時彌補了現代農業高污染、高投入、低回報的缺陷,將現代農業提升至生產密集化、資源循環化、技術科學化、發展持續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產經營模式。
二、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
唐山市在生態農業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讓人詬病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唐山市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理論、技術不足
生態農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農業學科,它還涉及經濟學、管理學、信息技術學等多門交叉學科。對這樣復雜的農業學科,要從系統綜合角度,分析設計生態農業的結構,科學劃分各種學科的類別體系,將經濟學、生物學、生態學等學科合理交叉,綜合運用。但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對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往往是單學科深研究,或者多學科淺研究,這些片面的研究對于生態農業理論系統的構建和完善,遠遠不夠。理論是技術發展的前提,因此理論體系不夠健全,導致生態農業的技術發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發展生態農業與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開。首先,在技術研發上,需要政府聯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門聯合研發,這就需要巨額研發經費;其次,在技術推廣上,政府要花巨資和派遣相關技術人員為農民提供優質幼苗、肥料和技術支持;最后,在生態農業長期發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機制,為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信貸服務支持和信息服務支持。唐山市政府為了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在資源配置、政府財政和人員培訓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對生態農業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時因自身財務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舊有限。
(三)推廣普及難度大
造成生態農業推廣普及難度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農村人口科技素質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員下鄉進行現場培訓,而政府機構內的科研人員卻嚴重匱乏。二是生態農業配套的農業技術設備不足,或者部分設備價格昂貴,農民負擔不起。三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均,有的地方經濟作物發展好,農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為地域、氣候的限制,經濟作物發展困難,造成整體產業化結構發展不均衡。四是市場結構不完善,土地市場、技術市場、批發市場、區域經濟市場等各部分市場都只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還遠遠不夠完善。五是信息傳遞不通暢。唐山市農村信息化建設起步晚,各項信息設施不完善,導致農民無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態農業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雖然生態農業有很多問題,但唐山市政府經過多年的經驗摸索和實踐總結,制定了一套生態農業問題解決方案。
(一)理論講合作,技術求創新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以強大的科學技術為動力的,科學技術的基礎是理論研究,理論基礎的厚度決定了生態農業的高度。因此,必須把理論研究放在發展生態農業工作的首位。生態農業在理論研究上要以合作為原則,以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以農、教、科為標準,以產、學、研為動力,以少投資、高收益為指標。在理論研究層次上,政府要加大對科研部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獎勵,鼓勵部門間通力合作,攻克難關。在技術層面上,要繼承傳統農業的技術優點,同時結合現代農業技術、生物技術、生態技術,形成最優化的農業技術配套體系。技術的推廣與創新,一定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導向,通過技術將農業的生態發展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連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生態農業技術研究,大致有以下六個方向:(1)節肥式高產農業技術;(2)節水高能式農業技術;(3)無藥低耗式農業技術;(4)中低產良田改良式農業技術;(5)資源循環利用式農業技術;(6)生物生態式農業技術。
(二)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政策體系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關,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態農業政策體系,可以使生態農業最快速度走上正規化、可持續化的發展道路。從農業的角度來看,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政策體系:一是農業環境、資源保護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環境、資源網絡監測系統,進行定位監測,對監測到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行為,將以法律和經濟的手段進行雙重制裁。二是農業科技方面。科技研發經費上,政府設立生態農業發展基金和專項籌款小組,保證研發上的經費支持;技術推廣上,設立技術推廣基金,幫助農民解決技術方面的資金難題,同時提高下鄉技術人員薪資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勵他們深入農村,發展農村。三是農業市場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業市場體制,規范市場價格。同時,設立市場危機保障體系,保證農民在減產時,收益損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為農民提供良好的信貸服務體制和信息服務支持,最大限度的解決農民的資金難題和農村信息不對稱、不及時的弊端。
(三)政府、企業共同推廣
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科學為原理,使用經濟合理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的精華,從而合理利用資源展開農業生產。生態農業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升,糧食、能源、環境等各方面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我們必須根據秦皇島市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技術為支撐,提出適合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措施。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指不同農業生產主體,在經濟活動內完成相應的經濟效益,從而保障自我維持和發展。影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除去人為政策的制約外,主要取決于農業經濟系統自身效益的情況及內部結構是否合理,也表現在農業生產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種生產資源和要素。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確保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重要保證。
二、秦皇島市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一)秦皇島市的氣候資源
秦皇島市位于河北省的東北部,是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處于我國的華北地區,渤海之濱,市轄山海關區、北戴河區、海港區、盧龍縣、撫寧縣、昌黎縣、青龍滿族自治縣。秦皇島市地貌特征多樣,以低山丘陵區面積最大,占全市土地面積的60.3%,全市的耕地面積共有293萬畝,多數為棕壤褐土質,占整體耕地面積的72.7%。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地上河流眾多,覆蓋范圍大的河流主要有48條,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6.28億立方米。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類型,年均氣溫為11.1攝氏度,無霜期約為170~188天,從南向北逐漸減少。年日照量在2700~2900h,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75%以上,形成了春季干燥多發,冬季寒冷少雪的特點。本市從事農業的人約為190多萬,人均耕地不足1.5畝。秦皇島共有20萬畝淺海和6萬畝沿海灘涂,這一天然資源為秦皇島水產養殖業提供最佳的天然環境。本地區糧食作物種類較多,主要包括玉米、小麥、花生等。氣候、水資源、土壤等有利因素有利于農業生產,適合大面積的耕種農作物。憑借著優越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改革開放之后,秦皇島市的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狀態。
(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秦皇島市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尤其是水庫防洪標準不高、河道險工險段較多、灌溉工程老化、地表蓄水量不足等因素,導致本市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同時,沒有設置完善的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病蟲害等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手段需要進一步強化。同時,因不合理的建設和生產等人為因素,致使秦皇島市有些河流流域森林植被覆蓋率急劇下滑,水土涵養能力逐漸減退,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情況。
(三)農村市場設施比較落后
多數農產品市場沒有創建電腦信息網絡,與外界信息溝通程度不高,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步驟遲緩。秦皇島市的海陽和昌黎縣是本市農副產品發展最好的地區,2012年,秦皇島市實施千萬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項目69個,產業化經營率為67%。本市多數市場交易設施比較簡陋,配套服務落后,市場規模不大。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現階段,秦皇島市某些龍頭產業依然出現企業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強、科技含量低等問題,本市有80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固定資產投資 5000萬元以上的屈指可數,擁有現今世界先進技術裝備的龍頭產業僅有1/4,同時名牌產品不多,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團隊無法適應發展需求。
三、秦皇島市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不斷優化產業機構,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種植業必須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基礎,大力推進農業區域化、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的建設,逐步落實農業基礎性工作。大力發展高效、優質的農業和旅游業,在穩定農作物種植面積、提升單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的面積,增加優質小麥、甜玉米高淀粉玉米的面積,逐步提升農產品產量,擴大無公害和綠色產品的種植面積,達到農產品食品安全化。采用延長產業鏈條,創建綠色生態型農業模式,提升整個種植業的生產能力和效益。林木業根據秦皇島市人民的加快林牧業發展建議,創建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二)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確保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以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設工程為重點,依照水體流失和開發利用合理結合的原則,給予生物、技術、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種植喬木、灌木、草地創建水木防護林,為涵養水源、改善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提供最強大的支持。根據秦皇島市整體的規劃綱要,以建設重點區域森林綠化工程為基礎,促進長城沿線生態防護林和綠化工程建設,全面改善整體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人們生活環境質量。大力開發風能、地熱能,從而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比例。
(三)提升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嚴格落實國家的良種補貼、種子產業化等優惠政策,面向國內市場有針對性的引入不同優良品種。增大繁育和推廣力度,促進品種快速更換的程度,從而創建完善的營養良種繁殖體系。創建土壤信息化平臺和專家施肥系統,根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情況,提供統測統配各項服務措施,從而達到平衡施肥產業化、系列化的服務。引進一系列生物技術和遺傳工程的技術成果,有助于現代科技成果轉向現實生產力。大力開設農村成人教育,借助農業、廣播、科技等方面的優點,開展針對性強的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繼續深化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力度,提升全體農民群眾的科技素養和技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秦皇島市優良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有利條件,開展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有助于提升農產品的質量,促進農業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現代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的農業發展的模式主要是可以更好的建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而且同時是以人工干預的方法來使得一定范圍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了一定程度的良性循環的發展,從而實現了農業資源方面的高效的利用,這樣可以有效的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得到完善。現代可持續、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主要是更好的成立相對而言比較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而且同時憑借人工干預的方法更好的保持小范圍內的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化利用,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業規模化以及產業經濟化的發展模式,而且同時其最大的目的是現行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下出現了耕地的資源有很多的荒漠化以及貧瘠化的問題,這樣就能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經濟轉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環境的需要以及占用后代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型模式”,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是通過對農業生產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高效化,在一定程度上調整農民的收入和經濟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慢慢的實現資源的節約型、環境的友好相處,這樣更好的促進農業可持續化發展模式的良性發展,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現代化發展的基礎。
2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2.1科技的進步促進了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對環境的污染進行降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現代化科技技術成功和傳統的農業精華進行有效的結合。它可以充分的重視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的共生,將間作套中就似乎惡化立體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有效的利用,并且將空間進行多次多層的利用,降低系資源的有效投入;同時,還必須要將農業、林業、畜牧業等進行有效的結合,充分的使用原料,并且有效的變廢為寶,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轉化率和農業廢棄的再生循環,有效的對資源的有效性和農業生產發展之間的需求的增加之間的矛盾有效的環節;對于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還必須要重視對新技術的改進,通過使用生物肥料和化學、物理等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的技術的使用,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減少降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促進農業的發展。
2.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就是對生態農業進行發展國家的發展必然離不開對自然資源條件的依賴性,一個地區的農業資源的量直接決定了當地的農業的發展速度,即使在科技技術較高的過程中也很難以改變這一事實。近年來,隨著工業用地和城市用地的資源不斷的對農業用地的減少,使得我國人均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而且人均的土地面積卻相對于較少,和世界的水平相比起來較少了很多。生態經濟兩者的不協調。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農業的自然資源相對于較少。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對于農業生產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擴大,對于農產品的要求也是需要綠色安全無公害的產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必須要不斷的推動綠色發展和無公害產品的發展,并且不斷的走出一條公害相對于較少、效益較好,并且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3建設和發展和諧的社會就是發展生態農業當前情況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僅僅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同時也可以使得我國的農業得到一定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別的存在和擴大,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同時對農村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制約的影響,如果一些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一旦出現矛盾那么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后果,給農村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發展注重的是科學發展觀,并且堅持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減少因為廢棄物而導致的環境污染的現象,建設利于生態環境的發展,促進農業的高效利用,實現農業產品的清潔化和無公害化,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
3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3.1倡導綠色有機農業經濟綠色的有機農業是建立在循環生態環境系統且保持自身運行規律的基礎上的,據有機農業的生產標準顯示,要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的種植基地,且在進行生產的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肥料、生長調節劑、農藥以及畜禽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也不采用任何基因工程的方法產生的生物,通過實施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經過第三方嚴格的認證的農業生產體系。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綠色有機農業是其高水平的發展階段。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能夠降低目前你農業中的生產壓力,還能夠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恢復;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能夠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減低因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綠色有機農業是一項勞動性密集的產業,為農村的的勞動力長夜就業帶來了新的希望;綠色有機農業生產的農副產品,更能滿足現在的國際化市場需求,能夠提高農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2用科技引領生態農業建設要發展生態農業必須依賴科學技術,而且生態農業是由一定的系統研究工程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態原理等方面的元素最終形成了一種比較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因此,必須在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的對以前的經驗進行總結,從而使得技術之間有了一定的優化、組合,并且從而使得農業技術得到大力推廣,就像對農業技術進行大力的推廣使用,就像更好的開發清潔能源、農業廢水分散治理及循環利用、綠色食品開發、廢棄地生態恢復、生態復合肥料等,生態農業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促進我們現代科技的推動。而且同時,加強生態農業的發展,應加強對勞動者的文化知識水平、生態農業人員的提高和發展,并且同時加強其文化素質。對于那些高水平的、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學科帶頭人能夠更好的對其培養,形成優秀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3加強政府對于循環經濟的引導性作用在循環經濟過程中,發揮政府的帶頭作用,在發展過程中投入一定的資金,引導農業循環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對于以點帶面形式的利用,從而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得到更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經濟循環模式的作用。以使得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出發點,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得到更好的促進。應該根據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在發展過程中綠色環保理念的重要性有更好的意識。農業生產環境能夠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來促進農業健康的發展,由此保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質量滿足實際中的需要。
4結語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在進行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需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和諧發展。通過不斷總結農業種植經驗,改進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實現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當前,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僅依靠勞動力和資源投入的方式刺激經濟的增長,在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可持續發展意識不夠深入,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的保護未實現有效的統一。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也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對生態農業的經濟增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1生態農業的發展特點
首先,我國的生態農業具有開放性和局限性的雙重特點,為實現農業生產較好較快發展,需不斷改進現有的農業生產技術,找到最符合國情的發展模式,使其滿足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需求。其次,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完善的產業結構模式,生態農業的發展利用自然規律,形成科學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技術,在促進農作物生長的同時又保護環境,實現了生態農業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同時,生態農業的發展還具有有機性的特點,發展生態農業需各類資源技術的協調統一,保證經濟系統的和諧。生態農業的發展重視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共存,因此在依靠自然資源和人力技術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避免資源浪費,保證農業產品的質量。
2生態農業在可持續發展觀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正處于歷史轉型時期,可持續發展觀對生態農業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影響。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是將保護生態環境和可再生資源作為前提,再發展農業經濟。生態農業的發展也會保護當地的環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最終實現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在政府的正確引導下,我國的農業發展受到廣泛的重視,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料屬于可再生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壞導致污染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而農村中現有的勞動力無法解決此類問題。因此,需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將環境保護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前提條件,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3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
3.1發展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
通過深入可持續發展觀念,正確地處理好農業生產和資源環境間的關系,避免通過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現象發生。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減少化工產品的使用頻率,結合國外的先進經驗,發展生產技術,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的問題。保證我國農業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發展,選擇適合生態農業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降低能耗,減少對化工產品的依賴,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有效發展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
3.2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
從生態的角度出發,了解農業生產規律,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依據因地制宜的理念,調整和優化當前的農業生態系統,合理利用農業資源,處理好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農業生態系統的各部門需用科學的態度發展經濟活動,提高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穩定地進行。在農村地區有效發展環保產業,并且帶動其他的產業,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通過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引導,開發出更具有生態效益的高附加值產品,走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政府出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政策,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3.3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為保證生態農業市場的平衡,政府需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生產綠色產品,并且指導農民將綠色農產品走出國門。開展規模化的農產品經營試點,轉變農業生產結構,放寬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在此基礎上,強化可持續發展觀念,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生態平衡,嚴禁亂砍亂伐的行為。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促進我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4結語
深刻認識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意識,積極探索適合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方式。通過發展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等措施,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獲取經濟利益的前提,實現現代化農業的建設要求。
參考文獻
[1]涂洪強.可持續發展觀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思路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4(29):249.
關鍵詞: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產業模式
1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戰略意義
現階段培育和壯大生態農業經濟,既有必要性也存在緊迫性。其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過于粗放,資源消耗過多而產出相對較少,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生態農業倡導精細化、集約化管理,減少了資金和資源的消耗,提升了利潤空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1.2優化產業結構的客觀要求
出于對環保的考慮,生態農業的重心從基礎性的種植、養殖,向更高級的深加工、觀光農業等轉移,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對支持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1.3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序實施
在壯大生態農業經濟的過程中,需要從人才、技術等方面提供保障。這與鄉村人才振興、鄉村生態振興的具體要求高度契合[1]。
2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2.1農民生態環保意識差
對于農民來說,生態農業不僅僅是一種新概念、新模式,還會帶來生產方式上的變化以及思維觀念上的沖擊影響。如生態農業強調農產品的“綠色”種植,做好病蟲害無公害防治工作。但是很多農民習慣于使用化學農藥,雖然這種方法易操作、見效快,但容易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農產品也會因為較高的農藥殘留而影響銷售。部分農民目光短視,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缺乏生態環保意識,不能在實際的生產活動中踐行生態環保,成為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的瓶頸。
2.2農業產業模式單一化
以種植、養殖為主的單一產業模式,一方面會加劇內部競爭,導致農民獲得的收益減少,這也是年輕農民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會造成資源消耗過快、環境日益惡化,農業發展難以為繼。現階段很多農村由于經濟基礎差、交通不便利、年輕勞動力少等諸多原因,未能發展多元化的產業體系。雖然有一些農村嘗試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先進模式,但是由于調研不充分,管理不到位,這些新興產業模式在引進之后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未能對生態農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2.3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
生態農業固然有諸多的優勢,但是其穩定發展也離不開各個方面的支持。如要想讓農民了解并接受生態農業,必須要積極開展宣傳、推廣工作;要想讓農業企業、農村物流發展起來,必須要提供政策扶持;要想讓膜下滴灌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得到廣泛應用,必須要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目前來看,部分地方政府雖然為推廣生態農業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但是力度不強、形式單一,生態農業發展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好,無法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的優勢也難以體現出來。
3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要掌握農業生產的新技術,熟練操作各種農機設備,更為重要的是具備科學的管理思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依托地方農技部門,聯合各大專、中職院校,為農民提供專門的技術培訓。在掌握新技術、新方法的基礎上,使農民對生態農業有更為深刻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夠在各類生產活動中,自覺踐行生態理念。如養殖人員可向地方有關部門申領補貼,建立沼氣池。將養殖場每日產生的糞污倒入沼氣池內,實現無害化處理。這不僅實現了廢物利用,也利于消除蚊蠅滋生環境,降低牲畜患病的概率。
3.2豐富農業產業模式
探索多種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多元化產業模式,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怪圈,才能凸顯生態農業的優勢。搭建農村電商平臺,依托鄉村物流發展“田間-餐桌”的模式。既簡化了中間環節,又節約了人工成本,實現產銷直接對接。挖掘自然資源,打造休閑旅游景點,發展觀光農業模式。讓農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經濟水平越來越高,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生態農業模式。還可以打造農業產業園,園區按照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模式,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還可在支持農業生產新技術的創新、研發、試點、推廣等方面發揮推動作用[2]。
3.3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為支持生態農業的壯大與發展,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地農村發展生態農業的具體需要,為其提供多種形式的保障措施。其一,政策保障。通過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吸引涉農企業、物流公司等進駐農村,為實現農產品深加工以及幫助農副產品順利銷售提供支持;其二,技術保障。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以點帶面進行農作物種植、家畜繁育養殖、冷鏈加工儲運、電子商務銷售、全產業鏈農產品可追溯系統建設。讓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掌握市場動態、行業行情,為生態農業管理和農產品銷售等提供數據支持。其三,資金保障。設立生態農業補助金、救濟金和獎勵金,對發展各類生態農業模式的領頭人給予補助和獎勵。對于嘗試生態農業模式過程中因為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損失的農戶,給予一定的救濟補貼。通過構建多重、立體保障體系,讓生態農業能夠真正的落地開花。
關鍵詞 生態農業技術;專業核心課程;蔬菜栽培技術;學生導游職業能力;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79-01
Analysis on Training of 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
CHI Huan-xing ZHONG Hua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Qingzhen Guizhou 551400)
Abstract The case studied the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rough the teaching forms such as training tourist-guide service quality,writing commentaries of agriculture,simulating tourist-guide.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rai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n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was preliminary explored.Practice showed tha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on the one hand,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on the other hand,enrich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and had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eaching similar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teaching effects
槭視ε┮瞪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1-2],加強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學生導游職業能力培養勢在必行。蔬菜栽培技術作為生態農業技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之一,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而以往的教學改革成果側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考核[3-6],未見將其教學過程與學生導游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的研究報道。為此,以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生態農業技術專業核心專業課程蔬菜栽培技術為例,通過導游業務素質培訓、撰寫農業導游詞以及現場模擬導游講解等教學形式,探討學生導游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效果。
1 教學形式
1.1 導游業務素質培訓
鑒于目前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很少有開展導游業務基礎知識培訓的課程[7],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通過網上查找并播放與導游素質培訓相關的教學視頻,在教學過程中就導游員基本的禮儀、說詞、表情、肢體語言等注意事項進行分組討論教學培訓。
1.2 撰寫農業導游詞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實際進度,指導學生針對已開展的實踐過程撰寫農業導游詞。內容可以是蔬菜栽培的單個技術環節,如菜園規劃、播種育苗、菜園管理等;也可以是某一種蔬菜的全套栽培技術,如黃瓜栽培技術、南瓜栽培技術、辣椒栽培技術等。在撰寫農業導游詞的過程中根據情景需要,適當穿插教學過程中發生的與菜園有關的趣事、故事以及后期營銷等內容。
1.3 現場模擬導游講解服務
在撰寫導游詞的基礎上,根據分組,依次由小組內1名學生現場模擬導游員進行講解服務,其余學生,包括小組內學生和其他組學生則扮演游客。在現場模擬講解服務過程中,扮演游客的學生圍繞蔬菜栽培相關知識點進行隨機提問,由模擬導游的學生根據掌握的專業知識進行解答。最后教師對模擬導游的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點評。
2 教學效果
2.1 有助于提升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綜合職業能力是指除專業技能外,任何職業都必需的,能適應未來工作發展的跨職業的能力[8]。通過調查得出:加強學生導游職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如通過導游業務素質培訓,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基本服務能力;撰寫農業導游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現場模擬導游講解有助于培養學生換位思考、運用專業基礎知識、綜合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2 豐富了蔬菜栽培技術專業課的教學方法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與蔬菜栽培技術課程相關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分組教學法、田間化教學法、現場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思維導圖法、問題導向法等[9-15]。通過學生導游職業能力的培養既有效整合了上述方法的實踐運用,又豐富了蔬菜栽培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對類似專業課的教學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如導游業務知識培訓、撰寫農業導游詞和模擬導游講解可通過分組教學法進行;在撰寫農業導游詞的過程
中結合田間化教學的實踐過程進行,導游詞的內容可以通過項目教學法實現,單個技術的農業導游詞或全套栽培技術的農業導游詞可采用思維導圖的模式進行;模擬導游講解更是現場教學法與問題導向法的有機結合。
3 結語
本文在生態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很少有導游業務知識基礎培訓課的情況下,嘗試通過導游業務素質培訓、撰寫農業導游詞、現場模擬導游講解等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導游職業能力的培養。實踐表明,加強學生導游職業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另一方面豐富了蔬菜栽培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對類似專業課的教學具有借鑒意義。
4 參考文獻
[1] 王麗梅.中國發展農業旅游條件分析與人才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15(6):54-56.
[2] 冀慧萍.論生態農業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生態環境保護,2015(5):239.
[3] 劉中良,涂清芳,江生泉,等.淺談高職高專《蔬菜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25-26.
[4] 張萬萍,李偉.蔬菜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綠色科技,2013(8):309-310.
[5] 張雪艷,田蕾,高艷明,等.園藝專業蔬菜栽培學教學改革初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61-63.
[6] 王玉蓮,張繼忠,范書華,等.“蔬菜栽培技術”課程改革探析[J].中國林副特產,2015(6):94-96.
[7] 教育部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12.
[8] 王建永,凌紅,張高勛.高職院校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內涵、現狀與實踐[J].成人教育,2011(11):38-39.
[9] 王富,李文麗,王輝.提高蔬菜栽培技術教學效果的幾點做法[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5):124.
[10] 孫涌棟,羅未蓉,王廣印.思維導圖在《蔬菜栽培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0(7):274-275.
[11] 謝冰,王曉云,孫秀東,等.蔬菜栽培學專題教學法初探[J].現代農業科學,2009(9):207-209.
[12] 康云艷,楊暹,郝振萍.網絡資源在《蔬菜栽培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9):5628-5629.
[13] 張婷.蔬菜栽培技術課程項目教學體系的建立與探索[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31-32.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8-0306-01
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農業作為我國的重要支柱產業,其持續、穩定的發展,直接決定了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水平。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是現代社會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只有真正的做到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的豐富資源,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由以往提高農民收入,逐漸的加入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任務,建立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已經成為了重要戰略規劃。
1 生態農業的特點
1.1 生態農業兼具局限性與開放性
由于現如今,我國在生態農業方面的研究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技術手段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生產的要求。所以,我國必須要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并結合我國地廣人多的現狀,使得我國的土地面積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先進的技術開發土地資源的同時,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既要保障生態農業的經濟利益,又不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1.2 生態農業系統具有有機性
為了保證農I生態系統能夠有效的運行,在生產過程中技術與管理人員就要各司其職,合理的運用生產技術,使土地資源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所謂生態農業,就是要農業生產與保護環境同步并進,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在土地上面進行農作物生產,并且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大利用率。
2 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2.1 可以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通過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能夠有效保護農業可再生資源并及時對環境質量進行改善,并確保更好地推動農業的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遵循生態農業的宗旨和理念,在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及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夠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2.2 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我國對農業發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在政策上加大了傾斜的力度,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農村生產生活有了較大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農業人口數量的增加及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這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農村水資源及耕地資源被污染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恢復,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弱病殘人員,這對農業生產質量帶來較大的影響。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有效地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構建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從而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快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3 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
3.1 發展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
通過深入可持續發展觀念,正確地處理好農業生產和資源環境間的關系,避免通過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現象發生。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減少化工產品的使用頻率,結合國外的先進經驗,發展生產技術,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的問題。保證我國農業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發展,選擇適合生態農業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降低能耗,減少對化工產品的依賴,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有效發展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
3.2 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
從生態的角度出發,了解農業生產規律,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據因地制宜的理念,調整和優化當前的農業生態系統,合理利用農業資源,處理好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農業生態系統的各部門需用科學的態度發展經濟活動,提高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穩定地進行。在農村地區有效發展環保產業,并且帶動其他的產業,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通過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引導,開發出更具有生態效益的高附加值產品,走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政府出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政策,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3.3 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為保證生態農業市場的平衡,政府需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生產綠色產品,并且指導農民將綠色農產品走出國門。開展規模化的農產品經營試點,轉變農業生產結構,放寬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在此基礎上,強化可持續發展觀念,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生態平衡,嚴禁亂砍亂伐的行為。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促進我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3.4 大力發展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環保產業
在農村地區建設和發展環保產業是具有優勢條件的。通過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帶動農村地區其他產業的進步。并且在發展環保產業的同時,還能夠與外部的生態環境建立起友好的關系,即“環境友好型農村社會”。這樣一來,不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夠開發和銷售環保產品和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使農業的生態化道路更加寬闊和平坦。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與資源節約與農村環境保護相關的優惠政策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道義上和經濟上的雙重動力。
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因素,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這項任務是艱巨和長久的,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和教訓,還要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的法規制度約束力,保持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涂洪強.可持續發展觀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思路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4(29):249.
[2] 謝梅.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4(18):11-12.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尚未建立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較快,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即政府直接領導,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多部門協作的農業推廣體系。該體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國家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人、財、物進行統一管理,統一立項選定重點推廣技術成果,組織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建立科技服務實體,結合技術服務推廣新產品、新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農業技術開發研究與農業技術推廣分離;科、教、研及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等系統間相互協調困難,難以產生協同效應。許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功能僅僅是銷售種子、農藥及地膜等農業生產資料,技術服務推廣功能形同虛設。先進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基本沒有形成,這種落后的推廣方式和農業技術嚴重影響著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單一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式,主要是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這種推廣基本上是單純的耕作技術的推廣,忽視對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及農產品自身的安全等問題,使農業技術推廣僅僅限于農業生產這一個環節上而不是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推廣,最終導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場退化、水資源浪費及農產品質量低等種種生態問題。這種推廣方式不利于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綜合效益明顯,遠期效益突出,而農業企業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近年來用于農技推廣的財政撥款逐年減少,用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上的更是少之又少,況且少數地方還出現擠占、挪用現象,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因資金問題難以維持。與發達國家相比,一般發達國家的推廣經費占國內農業生產總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國目前僅占0.2%,差距相當大。經費不足已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缺乏生態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它強調的是對現有技術的優化組合,對推廣人員的技術要求高,但我國現有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大部分只有中專學歷,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不多。同時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基層農科站所“網破線斷”的現象。另外,我國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僅有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而發達國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我國生態農技推廣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這嚴重影響著生態農業推廣和發展。
我國進一步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的對策
建立新型科技創新體系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要以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為基礎,確保實現農業現代化,保證農民收入。一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依托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相互合作的農業技術創新組織體系;二是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將農業科技人員、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戶有機結合在一起,有效地解決了研究開發與產業發展脫節問題;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保障體系。農業科技成果是一種公開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護農業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保證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有效與快速地發展。
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間的自然情況不同,因此,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首先考慮到不同地區間的差異問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建立要確保以下兩點,一是要讓農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態規律,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保持農村生態平衡;二是建立農業信息交互網絡平臺,及時將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技術成果傳授給農戶,并聽取農民的生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