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機械專業學科評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平臺開發基礎
重型機械科技文獻信息資源與服務平臺需要為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提供全面豐富的學術文獻、科研資料、技術數據。太原科技大學開發此平臺有著資源與學科優勢。太原科技大學圖書館館藏各種文獻160萬冊(件),其中紙質文獻120萬余冊,電子圖書近40萬冊。電子資源數據庫25個,其中外文數據庫10個。機械、材料類及相關文獻40余萬冊(件)。目前太原科技大學已經建立了良好的校園網網絡環境,圖書館以100M的光纖同互聯網相聯,現有服務器8臺,交換機16臺,擁有20T的本地鏡像資源和30T的遠程網絡訪問文獻信息資源。建有100M的寬帶網絡和160多臺計算機設備,建有本館網站和業務管理系統。圖書館根據學校重點學科已初步建設了重型機械專業特色數據庫,為教學、科研提供服務。目前特色數據庫包括了學科指南、行業信息、專題資源、學人名錄、專業介紹、鑄造設備研究、自建資源、科大學報等8個欄目。太原科技圖書館擁有一批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具有信息服務的豐富經驗,具有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的能力。在文獻信息的搜集、文獻的加工整理、文獻檢索、信息研究、信息傳遞等方面都是比較系統的、先進的、科學的。平臺開發人員均承擔過省級以上研究項目,有豐富的科研背景和工作經驗積累。其中副高職稱以上6人,占50%,中級職稱6人,占50%;研究生以上學歷7人,占58%,本科以上學歷5人,占42%;機械工程類專業人員7人,占58%,信息管理專業人員3人,占25%,網絡技術人員2人,占17%。
2平臺開發模式
2.1平臺開發之前廣泛調研山西省科技文獻保障平臺,從2004年就已經開始籌建,目前已有山西省財經文獻平臺、山西省農業文獻平臺、山西省醫學文獻平臺和山西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服務平臺,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科技文獻保障平臺,不僅要考慮自身學校的專業設置及重點專業的因素,還要對已有的平臺進行大量的深入細致的考察調研,要了解業內讀者對文獻的需求狀況。在建立重型機械科技文獻信息資源與服務平臺之前,我們分組對省內各相關企業、科研院所進行文獻需求調查,對山西省重型機械科技文獻狀況有了初步的了解,目前存在著資源建設差距較大、經費短缺、電子資源缺乏、網絡化(自動化)建設落后、專業技術人員較少等問題,建立重型機械科技文獻信息資源與服務平臺是非常必要和有需求市場的。同時我們也深入山西省圖書館和山西醫科大學,對已建立雛形的山西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和山西省醫學文獻平臺進行實地調研考察,與參與平臺建設的領導和一線技術人員充分地討論和交流,獲取了平臺建設的許多原始技術資料,為平臺的開發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2立足自身專業,充分體現特色平臺開發必須具備專業特色,尋求自身價值與發展的要求,以本校重點或特色專業為依據,結合本校專業特色和教學研究的重點,以贏得較高的文獻需求市場。重型機械科技文獻平臺充分依托學校專業特色、學校重型機械學科及相關專業,涵蓋學校近20個專業(方向),占到學校本科專業近50%,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重型機械工程中心、國家級機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校圍繞重大技術裝備設計、制造的關鍵技術,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近幾年來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大型企業項目近500項,榮獲省部級科技獎41項,其中“延長大型軋機軸承壽命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大型空間七桿滾切剪機”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3多元化、全方位收錄文獻平臺開發需整合業內完備級信息資源,如中外文期刊文章、會議論文、論著、教學參考書目、博碩士論文、標準、專利、產品樣本、多媒體教學視頻資料、產業數據分析統計資料、行業專家、行業信息資源等。重型機械科技文獻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整合學校各院系資料室文獻資源、教學多媒體資源、教學實驗設備資源、教學實習基地信息資源及科學研究文獻保障資源,依托太原科技大學產學研董事會,聯合重大技術裝備類企業、科研院所以及相關高等院校,實現重型機械文獻資源完備級收錄。自主研發數據包括:一是從館藏圖書、學校自編教材、工具書、手冊和學術期刊中收集與重型機械相關的文章,進行甄別、篩選、著錄,利用數字掃描或委托數據商(如超星公司)將館藏特有的重型機械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二是對通過自主研發軟件對先進的高水平的學術權威數據庫進行抓取、篩選,將其中重型機械研究資料及其相關研究內容進行下載、統一格式,錄入到特色庫并注明來源數據庫。三是從相關單位機構獲取相關的非書資料、灰色文獻或者黑色文獻等,重型機械好多企業的圖紙、實驗數據、實驗操作規范都是非常珍貴的,可以將其數字化永久保存,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獨、人獨我全的重型機械專業特色文獻平臺。
3平臺開發保障
3.1有效組織,規范管理平臺開發必須要創新管理機制,強化科學管理,構建包括領導小組、項目管理組、項目工作組在內的三級項目管理架構。建立網絡化項目管理環境,實時監測項目進展,嚴格合同管理和指標考核,加強跟蹤管理和評估,確保各項建設任務的順利實施。建立平臺建設工作動態,公開工作進度和進展狀況,實現平臺建設的社會監督。項目建設周期結束后,學校組織專家對平臺建設項目進行驗收,并對項目經費使用情況和建設效益進行檢查與考核。平臺進入運行階段后并不意味著平臺開發成功,需要對平臺進行管理和維護,保證平臺系統的安全運作,還要深入讀者中廣泛收集其使用過程中的反饋意見,及時對數據進行更新、替換、刪除、修改和整理。
3.2注意對文獻進行深加工,保障文獻高質量質量原則要始終貫穿前期數據挖掘與后期平臺利用的整個過程。不僅整合館藏現有資源和行業內部出版的會議資料、技術手冊、年度報告等灰色文獻,很多珍貴的特色文獻(如企業的圖紙、實驗數據、實驗操作規范)大多是散見于各個重型機械的企業中。具有實踐意義的資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一線操作人員的工作總結,優秀勞模的實踐講稿、匯報等對完成科研實驗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這些數據,我們的科研實驗就能減少失敗的次數,避免操作的失誤。這就需要進行組織和深加工,提高數據質量,以充分發揮其利用價值。重型機械科技文獻信息資源與服務平臺的開發主要在于有重點地逐步建立全文、事實、數值、圖片、視頻、流媒體等較為全面的數據庫,因此要對一二次文獻和零次文獻進行深度的加工,形成全方位信息數據庫于一體的信息系統。
3.3加強宣傳,注重交流常年開展文獻資源檢索、咨詢和服務培訓;邀請相關專家開展平臺功能、資源分布、檢索技巧等專題講座;組織相關部門的領導進行行業文獻、競爭情報等技術講座;針對項目參與人員和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開展信息加工、信息分析和信息服務等專業培訓,提高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的水平;與國家及相關省市文獻資源平臺加強聯系,建立穩定的合作渠道,實現文獻資源互補共享;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借鑒和引進國內外文獻管理與技術方面成熟的制度及標準規范。4平臺開發的目標
4.1網絡系統目標通過對網絡設備的優化和提升,對資源共享平臺的關鍵技術進行引進和研究開發,包括數字化加工技術、資源整合(框架、標準)技術、全文檢索技術、異構數據庫檢索技術、用戶管理系統、信息推送技術等,最終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網絡信息服務應用技術平臺,使圖書館網絡管理和應用系統滿足業務開展和讀者服務的需要,達到山西省高校圖書館先進水平。
4.2資源整合目標開發館藏特色資源并數字化,引進國內外重型機械專業數據庫;整合學校各學院系資料室文獻資源,建立統一書目數據庫;集成學校教學資源(包括教材數字化、教參系統化、教學多媒體化、教學遠程化等);整合學校教學資源和校外教學實習基地信息資源;構建服務學??蒲辛㈨椷x題、項目立項科技查新、科研能力評估、科研項目評審、項目檢測跟蹤、科研討論的支撐平臺。構建多類型、多文種、多媒體、多層面的文獻(教學科研)資源體系,逐步建成學校文獻(教學科研)資源中心,成為山西省科技文獻平臺和教學文獻平臺的子平臺,同時也是特色資源平臺。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 課程體系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①②2011年,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被確定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遵循卓越工程師“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為實現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在知識、素質、能力方面使普通培養對象完成向卓越工程師的完美轉變,上海理工大學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突出工程教育和工程實踐,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增加國際化教學與交流,實現機械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高質量要求“卓越計劃”指導思想,按照“拓寬口徑、夯實基礎、強化應用、激勵創新、提高素質、增加選擇、分層培養、因材施教”的指導原則,針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重構課程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實踐。在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方面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緊扣培養目標,建立科學卓越工程師培養課程體系
1.1 建立創新實踐平臺,注重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完善卓越工程師課程體系
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和上海市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專業。盡管該專業具有完備的課程體系,但仍與“卓越計劃”提出的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工程教育和工程實踐,強化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高質量要求指導思想有差距。在“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制訂階段,專業突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增加“創新實踐平臺”,形成由“通識平臺”、“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專業平臺”、“創新實踐平臺”、“企業實踐與國際交流平臺”等五大平臺組成的卓越工程師課程體系。
創新實踐平臺約10~16學分,安排時間從第1學期到第7學期。通過創新平臺,鼓勵和組織學生通過創新實踐學分,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科技活動、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專項科技競賽、創新實踐、創業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和企業的聯合項目,優先結合企業選題開展“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項目、學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SITP)項目等。要求每個學生在四年期間至少要有一次參加創新性實踐計劃或者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的體驗,參與并完成一項院級(或校級、市級、全國)的創新性實踐計劃項目或者參加一項院級(或校級、市級、全國)的科技競賽活動,并獲得學分。
1.2 突出“拓寬專業基礎、提高專業素養、重視工程能力”思想,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
依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標準,遵循工程的集成與創新特征,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對課程體系結構進行優化。
為突出卓越工程師寬厚的學科知識基礎,將“學科基礎平臺”基礎課程學分要求由54學分提高到55~60學分,增加概率論、數學建模、數學物理方法、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等選修課程,奠定學業發展的基石,“學科基礎平臺”除按學校劃分的學科大類設置外,卓越工程師課程以基礎性和公共性兼顧為設置原則,增加普通化學、普通化學實驗、生命科學等選修課程,進一步實現同一學科大類中不同專業基礎課程的互通交叉。
“專業課程平臺”著重培養學生在機械工程領域里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技能,同時為了對接企業需求和全國見習機械設計工程師資格認證,在原有“測試與控制”,“機械設計”,“制造技術”等3大課程組基礎上,增設了“企業需求課程”和“全國見習機械設計工程師資格考試培訓項目”等課程組,形成5大專業的課程組?!皩I課程”教學平臺共約40~45學分,每位學生除了完成課程組1、2、3中所規定的學分外,可在課程組4或課程組5中選6學分。
1.3 課程體系體現“面向世界和擁有國際視野”的上海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培養特色
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注重引進德國等國外工程教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共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及專業知識背景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專業自1985年開始與德國漢堡應用工程技術大學合作,聯合培養中德機械工程專業學生,該聯合辦學項目作為上海與漢堡友好城市合作項目得到了德國DAAD基金會的資助。學生在一年級集中學習德語,后三年每學期均有兩名德國教授授課。該合作辦學的突出特色是,學生的外語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強,畢業生深受德資企業的歡迎。2004年9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中德合作),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德國權威評估機構ASIIN(德國工程技術、信息科學、自然科學及數學類學士與碩士專業評估協會)的專業水平評估,辦學水平、培養模式及學生質量得到德國專家的充分肯定,學校成為國內第一所通過該權威組織評估的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中德合作)的畢業生可獲得德國學校相關的學士學位,在中國高等教育中初步探索出一條引進國外優質教學資源,共同培養高級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教學之路。③
在國際化辦學和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無疑為“面向世界和擁有國際視野”的上海理工大學“卓越計劃”辦學特色的實踐提供堅實的基礎。在“國際交流平臺”課程體系平臺中,確定數控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5門雙語的專業教學課程,均由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教師授課。
2 適應培養要求,促進教學內容改革
要達到“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最終目標,“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是必須的,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做法:
(1)以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為依據,以創新課程內容為目標,重組理論課程內容。淘汰低水平重復、陳舊性內容,采用新思維、新方法;吸納新知識、新技術;整合課程內容,減少理論學時將時間讓給學生,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更多的時間參與創新活動。以專業基礎課機械控制工程基礎為例,專業組織成立了主講教師負責的課程改革攻關小組,對機械控制工程基礎授課內容按照“卓越計劃”的突出創新,突出工程應用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增減。在保持理論框架完整的基礎上,對推導過程冗長、對學生理解基礎理論幫助不大的內容進行刪減,減少課堂單純的理論傳授比重,在每一單元后增加與授課內容緊密的工程案例分析,突出工程背景的應用,理論聯系實際,避免了以往課程授課中存在的理論比重偏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佳的弊端。
(2)突破實踐教學只限于驗證性、演示性和動作技能訓練的低檔運行狀況,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工藝性等應用性強的實驗項目,實現實踐教學裝備的先進性和實踐教學環境的真實性,強調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卓越計劃”要求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課題要來自生產、科研第一線,真題真做。同時強化崗位技能培訓,及時引進本專業領域科技發展新成果融入到相關課程的教學,保持授課內容的先進性。
(3)企業深度參與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的制訂以及主干核心專業課程的授課。在制訂和修改教學計劃、課程大綱階段,邀請知名生產企業人員對擬實施教學文件進行論證,針對培養計劃和課程大綱提出寶貴意見。對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核心主干課程中與企業生產聯系密切、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內容,由聘請的相關企業專家進行講授,如液壓與氣動技術、數控技術、機械制造技術等分別聘請來自上海電氣自動化研究所、上海機床廠、上海通用汽車的專家作為課程指定章節的授課人。
3 結束語
“卓越計劃”旨在探討和實踐如何提高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創業、研發型高端人才和行業領軍人物。④當然“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探索工程,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具有完善的課程體系和科學教學內容的工作方案是基礎。為確?!白吭接媱潯钡捻樌麑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培養模式和包括對制度、資源的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必須要逐步完備。
注釋
①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30.
② 王勇,李劍峰.培養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的探討[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0.199(6):69-70.
“特色985”指的是“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32”指的是這個平臺內的高校數量為32所。2011年年末,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院校規模已經穩定,將不會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動態競爭機制,在非“985工程”高校且是部屬“211工程”的高校中設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官方稱“特色985工程”,民間俗稱“小985工程”。此“工程”由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負責。
院校鳥瞰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高校從屬于“211工程”建設的學校但不在“985工程”建設的學校中選擇。她是為建設創新型國冢、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來的,平臺主要任務是以國家和行業發展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學科前沿,提升行業特色型大學全國頂尖的優勢學科實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群。
縱觀這32所院校,她們基本上是沒有經歷過合并重組的行業特色型大學,學科精度高,擁有一至兩個全國頂尖的學科。在行業內認可度高,具有深厚的行業底蘊和學科積淀。只有國家中央部委直屬的“211工程”高校才有資格進入此“平臺”。
就目前的“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來看,這些高校均在學科建設上各有特色,且有不俗的實力。依托學科建設,高校的整體實力也得到提升,如江南大學的設計學院在國際IF設計高校排名中名列全球第五位,西南交通大學的牽引動力實驗室在世界交通領域有著重大影響,中國傳媒大學在數字廣播技術領域處于國際先進水平,華中農業大學的分子育種生物技術排名世界第5位等等。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首批“2011計劃”名錄中,就有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高校晉級,這項計劃被謄是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由此可見這些高校的實力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程度。
院校點擊
西南交通大學
院校速評:西南交通大學創建于1896年,時稱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是我國最早創辦的現代大學之一。1905年遷校河北盾山,后更名唐山交通大學。1972年內遷四川,改為現名。長期以來,該校隸屬于鐵道部,2000年正式劃歸教育部管理。西南交大也是中國近代土木工程、礦冶工程教育的發祥地,為中國的近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民國著名學者、政治家、教育家吳稚暉先生曾經評論過:“中國真正能注重科學工程的學校,寥寥可數,而其中就有北洋,南洋和唐山(即指今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編者注),尤其是后者,才可算得純粹的工程學校,較前兩者也‘尤專精’”。清華大學校史也載清華工學院初創時,國內已有南洋、唐山及北洋諸校,工科教育已十分成功”。
而今她坐落在天府之國——成都,是國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承擔建設軌道交通運輸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以及正式設有研究生院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西南交大建有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等5個在軌道交通領域影響重大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其中的牽引動力實驗室在世界交通領域有著重大影響。在學科建設上,西南交大更是實力非凡,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排名一直穩居全國第一,測繪工程與技術、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也名列全國前茅。值得一說的是,茅以升學院、詹天佑學院兩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品牌學院更是聚集了交大的特色、優勢學科及其專業。
西南交大因鐵路而誕生,因鐵路而發展壯大,她創造了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自主施工的京張鐵路等多個舉世公認的第一,從中積淀的許多寶貴經驗極大地推動了以“軌道”為特色的專業發展: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在全國排名第一,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土木工程等專業全國排名前十,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全國排名前15位等。
國家級特色專業:交通運輸、車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工程力學、通信工程、建筑學、交通工程、地質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28-66366373,66366386,66367386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院校速評:中國地質大學創建于1952年,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的大學。該校分北京和武漢兩地辦學,其中武漢校區位于東湖之畔,蒼翠的南望山下,毗鄰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武漢·中國光谷”,校園內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逸夫地質博物館,還有貫通西、北校區長約380米的“地大隧道”,這些都是學子們引以為傲的。
地大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地學類專業約占全校專業總和的1/4,擁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與“地質學”2個一級學科全國排名第一。地大實力最強的三個學院是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學院和工程學院,其下設的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地下水工程、水文地質等個個都是強勢專業,在業界認可度很高。在這里,地學類專業的學生如果夠優秀,還有機會進入地球科學“菁英班”、理科基地班、工科基地班。
由于地質類專業因對口工作的特殊性,比較適合男生報考,女生報考時應慎重考慮。建議女生可以報考地大的文科類專業,雖然與理工科類專業相比實力相對較弱,但有些專業還是很不錯的,比如說珠寶鑒定專業,從近些年的珠寶行情來看,該專業在就業方面還是不錯的。英語、工商管理、會計等專業也是不錯的選擇。
國家級特色專業:地質學、煤及煤層氣工程、安全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球化學、環境工程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27—67883304
中國藥科大學
院校速評:中國藥科大學始建于193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高等藥學學府,目前已發展成為在藥學界享有盛譽的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的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被公認為是藥類專業的國內權威,有“藥界清華”之稱,藥學、藥物制劑、中藥學在國內堪稱一流,藥物化學、制藥工程、臨床藥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也都是非常好的專業,每年錄取分數都很高,就業前景不錯。另外,為順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勢,該校在原“生化制藥專門化專業”的基礎上,設立了“生物制藥專業”和“微生物制藥專業”,并配備了生物制藥教研室、生物制藥工藝學實驗室,軟硬件條件都相當過硬,就業前景廣闊。設立的基礎藥學基地班、生命科學與技術基地班,在全國基地班中排名靠前,兩個基地班的保研率都很高,基礎藥學基地班偏向培養創新研究型人才,生命科學與技術基地班培養創業型人才,同學們入學后學習一年會有滾動分流選拔考試,通過選拔可進入基地班學習。
需提醒同學們注意的是,藥學類專業雖優勢明顯,但是如果存在色盲、色弱等視覺問題,那么很遺憾不能報考藥學相關專業,因為這些專業化學實驗較多,對于視覺要求較高。如果學的是文科,那么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等省級特色專業是不錯的選擇,藥事管理、工商管理等專業也值得報考。
國家級特色專業:藥學、中藥學、藥物制劑、生物制藥、藥物化學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25—83271319
河海大學
院校速評:河海大學始建于1915年,在南京、常州均有校區,是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實施國家“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河海大學在江蘇地區口碑甚好,在全國也有很強的影響力,這與其在學科上頗有建樹是分不開的,該校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兩學科綜合實力處于全國領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學科總體實力最強,支撐的相關學科門類較多,水利水科支撐下學科人才梯隊的綜合實力處于國內一流地位。在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水利工程學科位居全國第一,電氣工程、環境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農業工程、公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力學、應用經濟學等學科進入全國前20名。值得稱道的是,該校的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堪稱鎮校之寶,就業面非常廣,此專業培養的學生是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搶手的人才。港口與航道建設、水文水資源、土木工程等專業也是學校的頂梁柱。
大禹學院是河海大學培養本科拔尖人才的專門學院,它是在原有的土木水利綜合改革試點班、水利、土木大類基地強化班的基礎上成立的,定位是以國家重點學科為依托,培養水利、土木方面的拔尖人才,實行的是本碩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小班化教學,實行導師制,并注重國際化交流和培養,每年面向全國招生人數僅為百余人,競爭非常激烈。
國家級特色專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物聯網工程、通信工程、農業水利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工程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環境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25-58099483
西南財經大學
院校速評:西南財經大學創建于1925年,坐落于西南第一大城市成都,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高校,素有“中國金融人才庫”之美譽,是中國唯一有著深厚金融背景的財經大學。
西財一直致力于金融學科群與中國金融創新發展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的建設,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內唯一以“中國”冠名的國家級金融研究機構。目前學校著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金融學科群,現有金融學、政治經濟學、會計學和統計學4個國家重點學科,其中金融學科綜合實力處于全國的領先位置。根據《2012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顯示,西財的經濟學門類競爭力名列全國第二,三大核心主干學科(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學)均進入全國前15位,綜合實力排名穩居全國財經院校第二。
西財的特色專業以財經管理類為主,會計學、金融學、工程造價等專業是該校的強勢專業,每年報考以上三個專業的考生很多,競爭非常激烈。2012年,西財又新增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該專業是四川省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理念先進,教學質量優秀,《人力資源管理學》是國家精品課程。
西財開辟了國際化辦學特色,與全球第五、英國第一的大保險集團英杰華合作培養國際保險會計碩士生,填補了我國保險財務領域與國際接軌的空白,為此在財經界有了“精算在南開,保會在西財”的美譽。西財與全球第一大企業軟件及服務提供商——甲骨文公司的合作,堪稱高等教育與業界合作的范本。
國家級特色專業:金融學、財務管理、經濟學、市場營銷、統計學、保險、法學、人力資源管理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28-87092355,87092898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院校速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于1931年,是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建設示范性軟件學院和設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
西電現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8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全國排名第二,“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全國排名第四。西電還依托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與優勢,致力于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系統研制、科技攻關、工程研發等,創造了我國第一臺氣象雷達、第一套流星余跡通訊系統、第一臺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等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的多項第一。
西電開設的電子類專業都十分強勢,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兩大王牌專業均可獨當一面。西電還是國內最早建立信息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這些老牌專業的實力自不用說。另外,物理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在全國排名30以內。求學于此,不僅有好的專業可學,還有3個國家人才培養及教學基地、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引智基地等助同學們成才一臂之力。
國家級特色專業:電磁場與無線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微電子學、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軟件工程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29-88202335
西南大學
院校速評:西南大學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師范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合并而成。學校位于重慶市國家級社會發展綜合試驗區、著名風景旅游區——北碚區,雖然從成立時間來看西南大學尚為。“年輕一代”,但這并不妨礙她具備107年的悠久辦學底蘊。在師范院校與農業學府強強聯合的局面下,成就了其更為多元的學科發展特色。學校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光炯”計劃和文化素質教育“雨僧”計劃,設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本科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這些具有顯著特色的培養計劃為西南大學的學生成長提供良好平臺,亦成為國內其他高校的學習典范。學校的教育學科發展積淀深厚,并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嘗試實施師范生“頂崗實習支教”模式,為西南貧困山區的支教事業開辟新的方向,同時積極探索學生海外教學實習,為師范生的發展創造更廣闊的舞臺。
西南大學現有課程與教學論、基礎心理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生態學、果樹學5個國家重點學科,有教育學、心理學、地理學等37個省部(市)一級重點學科。在學科中,心理學在全國排名第三,水產在全國排名第五,教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全國排名第六,畜牧學全國排名第八,農林經濟管理、民族學全國排名第九,植物保護全國排名第十。此外,生命科學、管理科學優勢明顯,教育學、社會科學、文學、理學實力雄厚,依托學科優勢,家蠶基因組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農學是西南大學的王牌專業之一,在全國享有盛譽,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就是該校農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的杰出代表。心理學專業名氣不亞于北師大的心理學,全國聞名,被譽為心理學的“巴蜀巨擘”和“西部巨擘”。西南大學是國家免費師范教育試點的六所高校之一,師范類專業總體實力都比較強,如教育學、英語、化學等均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就業前景看好。
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學、生物科學、植物保護、蠶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心理學、園藝、歷史學、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學、農林經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英語、農業資源與環境、漢語言文學、物理學、動物醫學,音樂表演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23—68252513,68250942
合肥工業大學
院校速評:合肥工業大學創建于1945年,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
該校在工科方面見長,現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為一級重點學科,在全國排名第六位,機械設計及理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是二級重點學科,此外,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偟膩碚f,合工大機械類專業都很好,車輛工程專業是代表,在國內汽車行業很有名氣,其隸屬的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也是最有實力。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建筑學、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專業也有很好的聲譽,廣受學生好評。對于合工大這樣一所工科類大學而言,文科類專業相對工科要遜色不少,目前合工大只有學院、外國語學院、建筑與藝術學院開設的專業招收文科生,法學、廣告學、英語等專業值得一報。而經濟學院、管理學院雖開設了偏文科的專業,但只招收理科生。
國家級特色專業: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物聯網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學、土木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制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資源勘查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車輛工程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551-62901096
華中農業大學
院校速評:華中農業大學創建于1898年,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南湖獅子山,是一所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
華農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為特色,現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作物學。目前作物學科在全國排名第一位,另有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微生物學等8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有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4個部級重點學科。根據中科院《農業生物技術國際發展態勢分析》報告顯示,華農分子育種生物技術排名世界第五位,植物染色體工程排名第十位,轉基因糧食作物、植物基因組研究、動物基因組研究等排名進入前二十位。
農學、生物學是華農的老牌優勢專業,其中生物學建有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每年的錄取分數很高。生物技術和應用生物技術是強勢專業,建有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是學子們樂于競爭的專業。據華農的一項考研數據顯示,該校生物類專業和農科優勢專業均是考研大戶,每年的錄取率超過50%。此外,華農的廣告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園林、農林經濟管理等專業實力也很雄厚,華農現任校長就是園林專業畢業的,就讀該專業的學生有機會領略校長的教學風范。華農還是湖北省開設土地規劃專業的三所高校之一,該專業雖然學習比較辛苦,但是就業前景很不錯,測量規劃,在公路、鐵路工程建設中都少不了,就目前的大環境來看,這個專業只要學好了,前途是光明的。
國家級特色專業:農學、園藝、動物科學、水產養殖學、農林經濟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動物醫學、園林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27—87280707,87395964
中國傳媒大學
院校速評:中國傳媒大學創建于1954年,位于北京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也是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及傳媒人才搖籃”“信息傳播領域知名學府”。
中國傳媒大學致力于打造以傳媒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目前在數字廣播技術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現擁有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2個國家重點學科,傳播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結果顯示,該校的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設計學、藝術學理論2個學科排名前十,信息與通信工程、中國語言文學、政治學等4個學科排名前三十五位。
在專業建設上,播音與主持藝術、動畫、廣播電視工程、新聞學等優勢專業均達到國內頂尖水平,其中播音與主持藝術該專業每年招生計劃60余人,而報考人數是招生人數的100多倍,要求男生身高不得低于1.75米,音質要好。廣告學院的廣告學專業位列全國三甲,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2個專業是該校的優勢與主干專業。為服務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學校的數字游戲設計專業面向全國招生,該專業在軟硬件方面都具備很好的條件,因對口的是朝陽產業,就業前景看好。
國家級特色專業:傳播學,文化產業管理、廣告學、錄音藝術、廣播電視編導、廣播電視工程、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非通用語種群、廣播電視新聞學、動畫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10-65779370,65779256
長安大學
院校速評:長安大學創建于1951年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被譽為中國公路交通行業的“黃埔軍?!?。
長安大學現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交通運輸工程,有道路與鐵道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地質工程等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有車輛工程、環境工程等2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交通運輸工程、地質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建筑工程等學科在全國具有較強實力。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顯示,交通運輸工程排名全國第五位,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排名全國第八位,地質學、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工商管理等排名全國前五十位。
長安大學始終保持著在公路交通、國土資源與環境和建筑等方面的專業特色,專業設置覆蓋了當今這三個行業的絕大部分領域。其中公路交通特色最為顯著,實力也最為雄厚,如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是該校的招牌專業,在全國首屈一指,交通工程、交通運輸、車輛工程等優勢專業也獨具特色,此外還擁有全國高校惟一的包括汽車高速試驗環道在內的綜合測試場。地球物理專業是該校的老牌專業,有50多年歷史,屬研究型專業,就讀這個專業以后若想要發展好,最好是能本碩連讀,或者讀完博士再就業比較好。
國家級特色專業:地質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交通運輸、機械電子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交通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自動化、環境科學、熱能與動力工程等。
學校網址:http:///
招辦電話:029-82334104
中國礦業大學
院校速評:中國礦業大學始建于1909年,位于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徐州,其前身是焦作路礦學堂,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之一。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沉淀如今已形成以工科為主、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等學科全面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
礦大并沒有去炫耀自己悠久的辦學歷史,相較而言更加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始終積極為學生開辟接受國際化教育的綠色通道,全方位加強與國外知名大學協同培養優秀學生,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斯韻伯恩科技大學、美國肯塔基大學等近五十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學術交流合作關系。每年都將選送品學兼優的學生赴國外學習,同時也接收國外學子來校學習,這種國際上的人才交流對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其發展高度頗為有益。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實行通識教育、創造教育以及個性教育,學校特設孫越崎學院,每年從入學新生中挑選部分高考成績優秀的理科生進入學院學習,學院專業涵蓋豐富的各類教學資源,學生在學習期滿之后有望直接推薦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使之成為許多優秀學子的夢想搖籃。中國礦業大學,顧名思義其特色專業與礦業緊密相連,采礦工程、安全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測繪工程等均是使得礦大名聲在外的“王牌專業”。在人口不斷增多、資源日漸稀缺的時代,更好地發展礦業更是成為國際矚目的話題,如此便使得其就業發展前景良好,成為經濟發展的“弄潮兒”。
國家級特色專業:采礦工程、安全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地質工程、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工程力學、環境工程、會計學、信息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科學與工程等。
大學網址:http://cumt.edu.on
招辦電話:0516-83591555,83591666
北京科技大學
院校速評:北京科技大學始建于1952年,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等六所國內知名學府的礦冶系科組建而成,經過幾十載的發展沉淀,現已成為工科領頭諸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的院校之一,并于2006年成為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的試點高校。
冶金工程是北科大引以為傲的優勢特色專業,包含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學和能源與環境工程三個專業方向,學校配備有激光測速、紅外成像、數字顯微圖像、超高溫差熱分析、高溫X射線衍射分析以及多功能真空熔煉等先進實驗室,為學校的研究工作以及本科生更有效掌握理工基礎知識提供平臺。這些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多數成為從事鋼鐵與有色金屬冶金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設計開發、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的優秀人才,就業以及繼續學習深造均是良好選擇。材料科學與工程亦是北科大的品牌學科,強大的師資力量以及完備的硬件設施成為學科發展的助力器,學校擁有固體電解質冶金測試技術國家專業實驗室、教育部環境斷裂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基地,科學研發能力可見一斑。軟件力量與硬件實力并行發展的策略使得北科大成為工科院校中的佼佼者,更是享譽四方的“鋼鐵搖籃”,有34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專業研究,一大批校友擔任鞍鋼等國家大型企業以及北大方正等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成為歷代北科大學子們的奮斗目標。
國家級特色專業: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科學技術史、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工程、鋼鐵冶金、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機械設計及理論、熱能工程等。
大學網址:http:///
關鍵詞 IHK;雙元制;課相;機械領域;教學改革
德國IHK(德國工商業聯合會,Industrie-und Handelskammer,簡稱IHK)技術制圖師是我院于2010年開始于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進行的關于技術制圖師培訓的合作項目,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本人經過三年三次去德國培訓學習,吸取了德國的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并將其經驗帶回到教學中,大膽地進行專業的改造、整合、實施,將德國實行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本土化,大膽地進行專業設計,采用“課相”模式,突破了多年來的學科式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更多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實踐應用能力,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1.對現有職業教育改革前沿方向的研究
以改革促發展為原則,使專業內容改革與教學改革同步,適應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更好地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抓住職業教育前沿精神,立足市場需求,研究職教改革方向,深刻研究“課相”與“雙元制”的涵義,確定專業改革方向。
1.1 何謂“雙元制”職業教育?
“雙元制職業教育”其整個培訓過程是在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簡稱 BBS)中進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它被看作是當今世界職業教育的一個典范。
“雙元制”是指學生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和相應知識的培訓,又在職業學校里接受職業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教育。這是一種將企業與學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專業技術工人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它要求使受訓者具備在某一工作崗位上獨立制定工作計劃、獨立實施工作計劃和獨立評估工作計劃所需要的各種能力。
1.2 何謂“課相”?
職業教育分級制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賦予了“等級”和“水平”的涵義,區別職業教育等級的關鍵是確定不同等級的標志性教學任務。課相就是以職業教育分級標準提出能力目標,以實際職業活動或典型工作任務為“教學載體”,以學習者為中心,將教、學、訓、做、評融為一體的教學組織形式。
2.IHK教育理念對國內專業教學改革影響必然性
基于近年來,中國的職業教育理念與世界上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溝通交流,實現國際化接軌?,F有的學科式設計已經不能滿足于現代職教的先進理念,既想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又想在國內將先進的方式、方法本土化,前提是必須要大膽地進行專業教學內容的改革,開發系列式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學載體,將原有的多門學科內容進行整合,才能有利地支持了先進教育理念的實施。
德國的IHK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打破了我們以往的學科式教學方式,將其學科進行整合,以“行為導向”或“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融教、學、做為一體,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實際的企業典型案例分析,使學生達到一定的相應專業技能水平。對比國內的教學模式,總結其特點為:
(1)每個專業知識點依托在“教學載體”上進行實施,打破了學科式教育,在運用中學習、強化;
(2)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工具書的使用常用其中;
(3)技能知識點細化,案例由簡單到復雜,螺旋式上升;
(4)專業中的學科聯系密切,同步進行,相互滲透;
(5)教師團隊備課,教學過程中隨時交流互通,保證教學質量;
(6)階段考核,評分標準細化,無形中有利地督促和推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
基于以上特點,要想實現教育的改革,要想跟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專業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必然的。
3.德國IHK項目對機械領域專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經過三年的德國學習,兩輪的“IHK技術制圖師”教學實施,高效、成功的教學效果,證明了IHK項目教學理念、模式是可以提倡的,也是可以實施在機械領域的相關專業的。下面以“數控技術”專業和“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進行分析,供借鑒。
3.1 數控技術專業教學設計的改革
探討老專業的改造,探討新的專業模式設置,追求更適合就業崗位和學生的需求進行專業的“課相”設計,如在數控技術專業中,將其原有的《機械制圖》、《機械加工工藝編制》、《數控加工與裝配》、《CAM與數控加工》、《數控編程學習與實踐》、《機械加工質量控制》、《CAM與數控編程》、《復雜機械零件數控加工》八門核心課和加工實訓進行有效的整合,重修設置《機械加工與裝配》、《數控加工與裝配》、《CAM與數控加工》三個專業核心課程,數控核心的技術知識點全部囊括其中,同時采用了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不斷強化的方式,核心課程也由原來的424K減少到380K,同時避免了以往的計算機上虛擬的數控仿真環節,增加了真實的實訓課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專業限選課由《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公差配合》、《機械制造基礎》、《Pro/E軟件應用》、《機械工程應用技術》、《機構設計與加工》、《數控機床》、《特種加工技術》、《計算機輔助制圖》九門課,整合為現在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機械制圖》、《機械制造基礎》、《計算機輔助制圖》、《Pro/E軟件應用》、《數控機床》六門專業支撐課,總的課時量由原來的458K調整為380K,把調整出來的大部分課時放在了工程實踐環節中,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操動手機會。調整后的三大核心課為骨架,其他的六門專業支撐課以及有效的工程實踐環節,既有相對清晰的知識架構,同時在專業知識點上又有逐步加深推進的設計,由原來的簡單的手工機械加工,逐步加深技術知識點和技術水平,同時配上有效的考核機制以及評分標準,有效的衡量了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為后期的就業做了充分的準備。
3.2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設計的改革
同樣“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也隨著市場的需求進行了改革,針對現狀,將原來“模具設計與制造”具體定為“快速原型設計方向”,分析其專業技能點,將其按照IHK的先進理念模式進行整合,由原來的《技術制圖》、《計算機輔助制圖》、《技術溝通與交流》、《產品工藝》、《加工工藝與裝配》、《產品造型與快速制造技術》、《3D測量技術與逆向工程》七門核心技術課,整合為《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造型與快速制造技術》、《3D測量技術與逆向工程》三個專業核心課程?!澳>咴O計與制造(快速原型設計方向)”的技術知識點全部囊括其中,同時采用了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不斷強化的方式,核心課程也由原來的816K減少到380K。專業限選課由《數控編程學習與實踐》、《冷沖模設計》、《注塑模設計》三門課調整為《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機械制圖》、《產品工藝》、《工業設計》、《加工工藝與裝配》七門專業支撐課程,總的課時量由原來的178K調整為380K,強調了重點核心課程,支撐課程中的內容會在專業核心課程中強化綜合,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水平。同樣調整后的三大核心課為骨架,其他的七門專業支撐課以及有效的工程實踐環節,既有相對清晰的知識架構,同時在專業知識點上又有逐步加深推進的設計,由原來的單一的學科制,改成了在項目中教學,由簡單的項目,逐步加深技術知識點和技術水平,提高項目的復雜程度,同時配上有效的考核機制以及評分標準,有效的衡量了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像數控技術專業一樣為后期的就業做了充分的準備。
根據多年與德國合作IHK辦學的理念,結合三年來的國家骨干校的建設,將機械領域的專業課程有效的整合,打破以往的中國的“學科式”教育,我們根據調研從生產一線和職業教育的需求出發,課程設置依照市場需求,將技能點合理劃分整合,以實踐工程項目為背景,開發相應的“教學載體”,采用團隊備課、考核點細化、自評與互評、學生自我發揮和團隊合作、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將每個職業能力進行由簡單到復雜的知識點深化,使學生最終有效地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專業技能,以滿足市場制造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為有了IHK國際合作項目的成功實施帶動,相關專業敢于大膽的改革和嘗試,證明了機械領域的專業改革在IHK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下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DA Ostwald,S Hofmann,für den IHK-Tag Baden-Württemberg,J Hoss - 2010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改革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C9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3-0023-02
【Abstract】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speciality, a new teaching reform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both market demand and learners’ needs was proposed, which benifi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trong adaptability. Practice for three years proved that the new talent-training plan was effective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foster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ability
一、前 言
在新時期,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臨的新課題,我校以實踐教學改革為重點,開展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多樣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探索與實踐。由于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專業培養方案(計劃)是靜態的,制定一次,使用四年。在許多應用型的學科領域,譬如機械工程學科,四年內存在較多的知識更新,社會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作為學生知識體系的基礎,專業培養計劃四年不變將無法適應發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討一種方法,基于此方法建立的專業培養計劃可使教學內容對“技術進步、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需求變化”做出快速適應與調整,將專業培養計劃的相對僵化轉變為動態適應。[1]
二、改革思路
自1996年石河子大學掛牌成立以來,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發展已有十余年的歷史。合校初期,以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注重素質、突出能力為指導思想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2002年,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實踐,適應區域經濟建設的發展及對人才的需求,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試行前期按大類培養,后期進行寬口徑專業教育的新模式,以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面向,為學生跨學科專業學習奠定了基礎。運行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經驗,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由于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及人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機械類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及其知識結構以及能力要求發生了很大變化。機電一體化、CAD/CAM、柔性制造等現代化機械設計方法、先進制造技術以及有關邊緣學科知識技術使傳統的機械類本科專業領域的內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2006年,本專業再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新方案注重人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我?!傲⒆惚鴪F,服務新疆,面向全國”的辦學指導思想為宗旨,以培養適應兵團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需求,服務社會,面向市場,綜合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需要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多樣化人才為目標,從教育理念、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面全過程系統化地提出如何解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案,構建多元化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深入貫徹“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厚積薄發、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觀念,全面落實“辦學以學生為本,育人以素質為本,素質以做人為本”的人才培養根本原則和“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專業教育為主干,以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本科教育基本框架,致力于培養以“素質好(個人)、基礎好(專業)、上手快(業務能力)、轉型快(適應能力)的事業骨干”為基本規格的本科人才。從市場需求出發來培養學生,從學生需求出發來開展教學改革。
三、具體措施
1.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和“三段式”的課程安排
設置用于集中實踐實訓環節的小學期,構建集技能訓練和創新活動于一體的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使教學組織模塊化。實踐教學可由課堂教學模塊、指導實踐學習(共性)模塊、自主實踐學習(個性)模塊、社會實踐(多樣化教學)模塊組成,如:挑戰杯、機械設計大賽等活動。開發兼具訓練、創新的實踐技能訓練教學項目,確保每學期都有至少1門課程需要進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編寫項目化教學的教材,實驗(實訓)、項目設計和畢業設計指導書。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將實驗、學習、設計、制作、研究和調研活動結合起來,尤其在實驗中增加綜合實驗內容,將理論教學與各類教學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而言,唯有素質的提高和創新意識的增強會受用終身。[2]
2.充分利用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產學研合作,開展項目化教學。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學習方向,在學科專業的范圍內自主選擇培養方向,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把學科競賽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載體,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強調發揮個人才智和潛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實際問題和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注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社會、企業和學校的結合,密切學生與社會的關系,將封閉式教育轉變為開放式教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直接了解社會和企業的需求與發展。在課堂中學習理論,在實驗室學習技術,在社會學習技能。強化國內外交流,將前沿的科學技術融入課程,創新實踐先進的教學方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將課堂推向社會(企業、政府、研究機構),將社會引入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和實踐性。
改革實踐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管理方式,開展產學合作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研究。對原有實踐教學管理文件進行清理、制定、修訂完善,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適應新體系運行的管理規章制度。包括: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實驗室開放等方面的管理規章制度。
3.合理配置課程結構,整合課程內容,制定多層次人才培養方案。
為使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達到整體最優,進一步加大課程整合的力度,按照整體優化原則和厚基礎、寬知識、強能力、高素質的教學改革方向,在學校公共基礎平臺修訂的基礎上,針對專業特點,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優化課程組合,將一些課程內容陳舊、分割過細的課程進行重組,加強計算機、外語能力培養。摒棄傳統意義上的機械設計、制造人才的窄專業培養方法,給學生們傳達一個信息,即大學本科階段教育的任務是一種通識教育,專業內容不僅包含與機械學科發展密切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適應與機械相關的邊緣學科,為此,新一輪培養計劃在專業基礎課中,進行分流培養。在專業選修課中增設學科前沿性課程、跨學科課程、綜合性課程、理論基礎類課程、理論提高類課程、雙語教學和能力培養課程,加大選修課的比例。把最新的工程設計理念與方法教給學生,以適應制造業的發展。如將CAD/CAM內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從繪圖基礎理論與手工繪圖到計算機繪圖形成新的課程體系;對力學、電學、機械三大課程依然保證學時,夯實基礎。在這些基礎上,增加計算機應用課程(軟件工程與應用)、現代制造技術(數控、快速成形等技術)和現代設計與制造方法等,使學生有接受新技術挑戰的能力。并且,在重視機械學科前提下,強化政治思想、人文素質和基本理論知識的教育,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質、專業知識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重視課外科技活動及實驗實習基地建設。通過校企聯合提高實習基地的質量,增加行業知名企業的數量,建立應用型實習基地和設計型實習基地。應用型基地提供條件幫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設計型基地提供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技能和提高研究開發能力的條件,二者結合,按照“應用型模式”來組織教學,突出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綜合技能培養,并兼顧設計、分析、開發性人才的培育,走多樣化、重創新的人才培養之路,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新性骨干人才,推動因材施教,教書育人,使學生成為一個各方面和諧發展的人。讓成績好的學生充分得到發展,成績差的學生不掉隊。嘗試分層培養模式:2+4+4培養方案,即20%的學生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40%的學生成為工程技術人員(擴招前本科畢業水平),40%的學生成為現場應用工程師(應用技術型人才)。[3][4]
4.改革現有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系統化學習中的過程管理,加大實踐環節的考核力度。在教學目標上強調智力的發展重于知識的獲得,在課程和專業設置上以追求知識本身的價值為本,注重基礎知識并強化實踐教育,通過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進一步確立“需求驅動、技術引領、產學研合作發展”的基本教學思想,縮小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差距,改變以往“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重動手能力訓練、輕創新能力培養”的局面。學生實踐課程的成績可由各實踐教學模塊共同組成,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團隊協作意識及自我約束意識。
四、主要成效
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已在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本科專業05級、06級、07級學生中實施,在新舊人才培養方案的銜接上有個別課程做了調整,運行情況正常,受益學生人數達300余人。2006年在機制、農機專業的教學中,我們首次采用機械系統方案設計取代以往的機械原理中的凸輪設計,學生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加強,提高了他們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同期并成立了“機構創新小組”和“惠魚機器人小組”,教師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進行機構創新實踐訓練,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機械、電子、計算機等知識進行機電系統總體方案設計的能力。在親自動手搭接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增加知識覆蓋面。促使學生從科目分科學習向工程實際綜合、從知識積累向能力生成轉化。其中機構創新小組設計制作的2件作品獲得2008年新疆兵團賽區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三等獎2項,“惠魚機器人小組”獲得2007年石河子大學SRP立項,并通過驗收,效果反映良好,04級2名學生畢業設計由于選題新穎,設計獨到,被評為校級優秀。3年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生以“專業理論扎實,實踐本領過硬,適應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深受社會及用人單位歡迎,普遍認為我院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04級一次就業率達到了98%。
五、結 語
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牢固樹立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相統一的教育觀,堅持教育中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協調一致,堅持人文素質教育、科學素質培養和實踐能力訓練的協調一致,堅持教育學生做學問、做事與做人的協調一致。通過產學研結合,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把“傳授教材”為主要目標變為“以增長經驗、發展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維,主動探索,在學習中發揮內在的潛力,不斷提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熊志卿.機械制造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3):49~53
2 王躍輝.機械設計實驗環節教學改革[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10:69~70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課程實驗;學科競賽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0-0005-02
城市軌道交通場站是交通運輸專業城市軌道交通方向重要的專業課,作為課程重要組成部分的實驗環節對深入理解課程理論內容及掌握具體規劃設計方法發揮著重要作用[1]。但一直以來國內場站課程實驗受管理模式、實驗條件、考核方式等所限,未達到理想效果。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專業是國內最早創辦的4個同類專業之一,其前身是1982年、1984年創辦的“交通運輸管理”和“汽車運用工程”兩個原交通部重點本科專業,1997年整合為交通運輸專業。近年來,交通運輸專業在已有成績上取得了更大發展,2008年被評為重慶市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建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技術”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年被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并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3年成為國家“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我校交通運輸專業一直立足于汽車運用和道路運輸及物流兩個基點,城市軌道交通屬于新開設方向,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也是新開設課程。如何開展這種實踐性很強的新課程實驗教學迫切需要思考與探索,而作為交通運輸類專業全國性最高競賽活動――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在已舉辦的八屆獲獎作品中有十余項有關城市軌道場站,因此結合全國交通科技大賽探索相關課程實驗教學方式與內容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同時,國內高校及學者對基于學科競賽的實驗教學開展進行了一定研究,于保華等提出了通過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改革傳統機械工程課程實驗教學體系,主要途徑包括建立競賽指導方法與管理體系、開放學科競賽實驗室、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創新競賽自我組織模式等[2]。唐立國認為學科競賽對促進實驗教學平臺建立、實驗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3]。張瑞成等在分析學科競賽對實踐教學的推動作用的基礎上,結合近年國內主要大學生學科競賽提出將學科競賽內容向相關課程實踐教學轉化的具體做法[4]。付艷清分析了通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促進實驗教學時間與內容開放的促進作用[5]。已有研究中結合學科競賽開展實驗教學改革探索更多針對較為成熟課程,如:機械類、電子類、計算機類等,而對于新興專業課程的實驗課程如何與學科競賽相結合還缺少研究。
一、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實驗現狀
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設計、運營管理、建設施工等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沒有單獨的城市軌道交通專業。該方向的人才培養主要來源于兩條途徑:一是傳統鐵路院校(如: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蘭州交通大學、大連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等)以大鐵路知識為核心內容的交通運輸專業學生;二是其他機械類、公路類院校交通運輸專業新開設城市軌道交通方向的學生。前者一般不專門開設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但設置有類似課程《鐵路站場及樞紐》。
通過國內相關高校的調研總結,無論是傳統以大鐵路為學習對象的《鐵路站場及樞紐》課程,還是新開設的《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其配套實驗都不同程度重理論輕實驗的問題存在,缺少完善的實驗課程體系,實驗教學中學生主體功能尚未發揮,實驗教學方式依舊是灌輸式、重復既定程序等問題。從而表現為學生實踐能力較差,綜合創新能力不足。
二、“綜合―創新”實驗教學雙模式
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NACTranS)是國內第一個由諸多在交通運輸工程領域擁有優勢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是一個以大學生為主體參與者的全國性、學術型的交通科技創新競賽項目。大賽專業范圍包括交通運輸、交通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物流等專業,同時涵蓋了土木工程(道路與鐵建方向)、管理學(交通運輸相關)等多個學科領域。從2006年首屆大賽開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八屆。我校交通運輸專業以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為主要平臺,吸引和鼓勵學生參與,促進實際動手能力及創新意識培,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實驗開發。結合學生參加交通科技大賽的需要,將課程實驗內容分為:綜合設計性實驗和自主創新性實驗兩大類,前者是結合課程的主要理論知識設計的綜合性實驗項目;后者主要以學生結合實際熱點問題及行業需要創新實驗題目和內容,并將實驗成果參加全國交通科技大賽。學生可選擇4個綜合設計性實驗達到8個總學時,即“4個綜合實驗模式”;或選擇2個綜合性實驗+1個創新性實驗,也可達到8個總學時,即“2+1創新模式”。
(一)創新實驗教學內容
1.綜合設計性實驗――專業核心技能培養。(1)車站設計圖繪制(2個學時)。使學生熟悉使用AUTOCAD軟件,掌握車站平面圖設計的基本技能。通過測量實際車站得到的數據,使用AUTOCAD繪制車站平面圖、剖面圖。要求數據標注清晰,空間關系正確。(2)車站站臺能力評估(2個學時)。本實驗主要是針對車站站臺開展能力檢算,評估站臺寬度,幫助學生應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車站設計圖,分析車站超高峰客流情況及車站站臺能力檢算數據,最后提出改進建議。(3)換乘車站流線設計(2個學時)。換乘站流線復雜,通過結合引導系統設計幫助學生應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換乘站流線包括上車、下車和換乘三股流。通過站內流線設計,在不增加設施的情況下,減少沖突點,合理走行距離。方便乘客上下車和換乘。要求能夠使用客流規模特點。同時對車站的引導系統進行評估,提出改進意見。(4)車站站臺能力評估(2個學時)。結合車站設計圖,分析車站超高峰客流情況及車站站臺能力檢算數據,最后提出改進建議。
2.自主創新性實驗――創新意識、能力的提升。根據近年城市軌道場站前沿熱點問題,設計以下4個創新性實驗項目,學生也可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定題,每個項目為4個學時,也可根據參賽需要增設課外學時以完成項目。(1)樞紐站換乘方案設計方向;(2)車站客流運動行為分析方向;(3)車站交通組織規劃設計方向;(4)車站交通可靠性方向。
(二)改革實驗成績評定方式
構建“分模式有側重”的成績評定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分模式”:根據學生選擇的“4個綜合實驗模式”或“2+1創新模式”進行成績分別評定?!坝袀戎亍保哼x擇“4個綜合實驗模式”的學生成績評定側重實驗報告的完整性、對理論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出勤情況、實驗課表現等;而“2+1創新模式”中2個綜合設計實驗占總成績60%,1個創新性實驗占總成績40%。成績評定標準更側重創新意識、創新思想、實驗報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而不追求系統性和完整性。從而起到鼓勵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性、批判性思維和個性化發展。
三、實驗教學效果
實驗教學新模式在我校2010級交通運輸專業城市軌道交通方向學生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效果,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也普遍增強。通過走出校門對重慶市軌道交通典型車站的數據調查以完成課程實驗的方式改革,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繪圖能力,及自我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同時,課程實驗效果的改善又促進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的成績,我校參賽作品2013年在大賽中榮獲全國一等獎,2012年獲全國三等獎。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關規劃、建設、管理人才需求不斷增加。作為城市軌道交通人才培養的重要課程――城市軌道交通場站,其課程實驗環節的創新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全國交通科技大賽創新課程實驗模式與內容,將“以教為主”的實驗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為主”從而發揮學生在課程實驗中的主動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綜合―創新”實驗教學雙模式如何在其他工科專業課程中推廣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趙強,穆克,姜麗,等.以學科競賽為平臺建設電子實踐創新基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4):363-366.
[2]于保華,徐澤源,姚培鋒,等.基于學科競賽的機械工程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0):158-159.
[3]唐立國.論以學科競賽促進高校實踐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8,(29):166-167.
[4]張瑞成,陳至坤,王福斌.學科競賽內容向大學生實踐教學轉化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7):130-132.
[5]付艷清.依托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促進實驗教學改革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3):17-18.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與之相對應地是,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緊缺,一些技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符合企業發展的需求,難以快速地、無縫對接地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實踐中。特別是技校機械類專業,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企業在招募機械類專業的學生時,往往抱有來之能戰的心態。因此,對于技校機械類專業而言,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落實科學、全面、嚴格的實訓教學的方式,能夠最大化地提升機械類專業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
技校機械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技校機械類專業的實踐性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斷優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有效地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但在當前技校機械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在技校機械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體制,即“2+L”的教學體制。這種教學體制將教與練人為地割裂開來,學生在技校需要經過兩年時間的理論學習以及簡單的技能操作。但這種技能操作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著較大的脫鉤性,難以綜合性提升學生的素養。待學生進入第三學年后,技校才會安排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簡單簡短的實習。在學生實習這段階段,雖然由經驗豐富的員工輔助他們完成實習工作,但這些操作人員往往憑借經驗辦事,難以真正將核心思想和核心技能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在技校機械類專業的教學實踐中,普遍缺乏對實訓教學的重視。無論是技校管理者,還是教師,都將實訓教學與學生實踐實習混為一談。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前者是針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后者則是簡單性地完成實習工作。同時,傳統的教學理念,往往過于注重“一對多”的教學傳授,教師按部就班地講解各類機械的操作技能,學生模棱兩可地學習各類機械的操作技能,這本身難以優化學生的實習實踐能力。再加上大部分技校缺乏科學完善的機械設備,缺乏供學生實訓演練的操作設備,這些都會影響技校機械類專業實訓水平的提升。
技校機械類專業實訓教學的實踐策略
技校機械類專業的實踐性非常強,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完全參照職業資格標準和規范來實施實訓教學,以綜合性提升技校機械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以職業資格為標桿,落實嚴謹的實訓教學。在技校機械類專業的實訓教學中,學校和教師應該完全參照職業標準和職業資格規范來實施教學工作,有效地提升教學的針對性,有效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技校機械類專業為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養的技能型人才,必須參照職業資格規范來實施實訓教學工作。教師應該結合該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職業訴求,開展針對性的實訓教學工作。為強化實訓教學工作的有序落地,必須匹配完善的目標,循序漸進地進行。在實訓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學生掌握科學合理的操作技能,需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需要按照規定化的流程,按照規范化的動作來分解性地進行演示,指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格外注意動作的規范性和嚴謹性。此外,在實訓階段,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全面理解理論知識與實訓技能之間的關聯性,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講解和指導,并格外留意學生不規范的操作行為,及時指正及時指導。
以復合型技能人才為目標,不斷細化實訓方案。技校機械類專業的實訓教學中,為了優化人才培養的質量,綜合性地提升人才的技能,為社會培養復合型的一專多能的人才,需要技校機械類專業在實訓過程中,以復合型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不斷落實嚴謹科學的培養方案,以全面提升人才的素養。在實訓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機械類專業學生未來可能就業的方向或者可能從事的崗位,將多項技能糅合在一起,以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特別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復合型人才是企業的熱門需求。機械類專業的實訓教學工作,必須注重突出學生的復合型技能,將學生在未來就業中可能從事的崗位以及周邊技能統統納入實訓環節。此外,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還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W生特點和專業特色之后,為學生量身打造實訓方案。實訓方案要以精細為特色,為學生制定不同階段的小目標,逐步完成實訓工作。
關鍵詞 機械電子學 項目驅動課程 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G712.3;TH-39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
2012、2013、2014、2015連續這四年以來,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的畢業生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的相關性均低于全國其他高職專業的平均水平。換句話來說就是近四年來的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之后大部分人從事著與學校所學專業幾乎無關的工作。因此,高等機械電子學專業的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偏差。分析出現這種偏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職院校機械電子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了。所以各個高職學院的機械電子學專業要根據目前的市場和社會需求、重新確定專業定位,全面的整合教學內容, 選擇能夠提升學生就業潛力的課程內容。
2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課程體系的構建
2.1選取專業課程內容的方法與原則
2.1.1選擇不同的課程模式來安排專業課程
在課程安排中可采用“以專業化生產過程為課程安排主線”、“圍繞生產項目組織課堂教學和實訓”以及“以職業實踐為導向安排課程”等不同的模式來安排專業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式或者實例式教學。
2.1.2在課程選擇過程中遵循實用原則
在課程選擇過程中要安排好“描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這兩部分的教學內容。“描述性知識”主要用來說明事物的各種性質、特征以及狀態,通常用來區別和辨別事務。“程序性知識”是只能借助某種具體的作業形式間接推論其存在的知識?!懊枋鲂灾R”用來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而“程序性知識”解決“為什么”的問題。
2.1.3要改變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
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的課程選擇要從原來力求單一學科知識的完整性逐漸向諸多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轉變。例如《機械設計基礎》這本教材的課程內容可綜合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接口技術、機械工程材料等內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按機械設計的過程組合上述內容的教學。
2.2專業課程內容綜合模式
2.2.1綜合基礎專業課程
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的課程包含了機械制造、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模塊的基礎知識。傳統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的課程安排中每個模塊的基礎知識都要由幾門相關專業基礎課程來完成。具體分析這些相關專業的教材,會發現其具有將這些課程綜合的條件。例如機械制造技術這個模塊的基礎知識一般由機械制圖、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繪圖、機械設計基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電工學及工業電子學、工程力學、機械原理、等課程組成?;A專業課程綜合中可將計算機基礎和計算機繪圖這兩門課程綜合;將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基礎以及機械制圖這三門課程綜合。
2.2.2綜合核心技術課程
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在新的就業形勢下要做到針對職業崗位安排教學內容。核心技術課程的課程內容安排要以核心技術為主線緊密的結合起來,綜合為一門新的技術課程。由核心技術組合的課程不僅包含基礎含理論知識,也包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內容,具體如何組合就要根據各個高職院校的具體情況而定。例如:數控機床操作這個崗位是所有機械制造企業比較重要的崗位之一,以數控機床操作為核心技術可供綜合的課程有:機械材料基礎知識、零部件加工及裝配工藝、計算機編程設計。如果高職學生能夠認真學完這一綜合課程之后,在企業的生產實踐環節進行練習操作,畢業之后就能勝任數控機床的編程以及操作工作。
2.2.3綜合核心技術與支撐技術課程
核心技術是專業技術的核心,而支撐核心技術的支撐技術普遍屬于專業基礎。如果將核心技術與支撐技術以及其他的相關課程綜合,打破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傳統的三段式課程設置,形成一種新的課程設置模式,或許會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提供新的方向。目前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在探討打破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以專業課這三段式的傳統課程結構的可能性以及利弊。許多學者主張將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綜合起來,形成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模式。這種綜合核心技術與支撐技術課程模式的教學能夠使學生投入更多時間學習專業課。
3實施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課程建設的措施
3.1重視課程的個體差異, 實行開放式教學
在機械電子學專業的課程安排中選擇應用性、操作性以及技術性強專業課程,在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中針對市場需求的某種能力進行有目的的培養,根據培養目的組合課程模式。這樣高職院校畢業生就能夠滿足社會上的職業需求,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
3.2 在教學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教學質量
由機械電子學產業界、機械電子學專家、學校的管理層、相應專業的教師等編寫機械電子學課程大綱,然后由專業任課教師根據課程大綱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完整的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來保證教學質量。
3.3實施措施控制課堂教學質量
各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專業課教學質量的監督和評估。建立一套適合本院校的、有理論依據的、具體可行的評價機制,并通過考試等各項措施及時反饋專業課的教學質量信息。
3.4積極發揮教師在專業課程建設中的作用
在高職機械電子學專業課程的建設中,不僅要有效發揮教師隊伍的帶頭作用,而且要培養大量的能夠把理論知識與實踐過程結合起來的教師隊伍,鼓勵他們積極投入到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系(所)資料室 網絡環境 專業閱覽室 專業 數據庫
長期以來,高校圖書館與系(所)資料室共存,在不同的范圍內,不同程度地為教學科研服務 ,均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隨著化、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廣泛,信息的到來 ,兩者還需共存嗎?筆者就此進行了調查,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1 高校圖書館系(所)資料室的定位
1.1 高校圖書館的定位
關于高校圖書館的性質與職能,國家教委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已明文指出: “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情報中心,是為教學和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應履 行職能和情報職能?!彪S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文獻資源電子化和數字化,特別是科 教網(CERNET)和校園網的建立,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使得圖書館具有文獻資源種類多樣化, 信息傳遞網絡化,文獻利用共享化等諸多特點,真正成為重要的信息樞紐,即信息的集散地 、知識的加工地。這樣,高校圖書館就能更好地履行情報(信息)職能,教育職能。這樣 化圖書館定位的實現就指日可待了。筆者所在圖書館已籌建數字圖書館,計劃將本館正在建 設的“包裝文獻”全文數據庫接上網,以促進文獻的開發和資源共享。
1.2 系(所)資料室的定位
系(所)資料室應該說是以圖書館為中樞的全校文獻信息系統的“末梢”,是專為各系(所)教 學、科研服務的文獻信息資源供應機構,它收集保管的文獻信息資源與本學科結合緊, 專深。因此,在為本系(所)的教學科研服務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只對本系(所)開 放,且開放時間少(雙休日和晚上一般不開放)。大大降低了文獻信息利用率。
2 高校圖書館與系(所)資料室關系的演變
2.1 從時間上來看
在80年代前,它們的關系可以說是親密無間的。自90年代以來,關系漸漸松懈,甚至各自為 政。
2.2 從業務聯系上來看
高校內部各系(所)資料室的編制屬系(所),業務歸屬圖書館統一管理。所以行政、組織人事 由系(所)領導。工作人員的業務與提高,專業職稱的評定都由圖書館統一管理。當然, 這種雙重管理模式就形成了“兩不管”的管理真空。
2.3 從關系看
以前,各系(所)資料室的書刊由圖書館統一采購分配。后來,圖書由圖書館采購再分配到 各系(所)資料室,訂刊的經費由圖書館撥到各系(所)資料室自己訂購。再后來,圖書館不為 各系(所)資料室配置書刊文獻。另一方面,各系(所)的經濟形勢好,有資金自己購置。于是 ,圖書館與系(所)資料室的經濟關系脫節了,其他聯系也就松懈了。
3 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與系(所)資料室關系的思考
就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與系(所)資料室的關系問題,筆者通過電話詢問、走訪、查閱有關 資料等進行了調查了解。并請教了有關教授、圖書館界的專家及“訪問學者”。根據調 查情況,進行了認真思考。
3.1 網絡環境下,高校系(所)資料室何去何從
調查結果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種:高校資料室應予裁撤,從而重點建設好圖書館。上 有專家撰文:“普通高校系資料室應予裁撤。”實踐上,長沙有高校已將系資料室的人、財 、物收歸圖書館。有幾所高校領導要求圖書館接收各系資料室,但圖書館方面覺得有些資料 室藏書量特大,數據庫的建立工作量也大,故暫未實施接收系資料室的計劃。第二種:任其 萎縮或改建分館。第三種:繼續投資建設系(所)資料室。
筆者認為:第一,電子化與網絡化是進步的需要和標志。將科教興國戰略帶來的中國科 教網(CERNET)、校園網以及與INTERNET的互聯作為依托條件,高校圖書館由傳統的模式向著 自動化、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現代圖書館轉化,將是必然的趨勢。數字化圖書館和校 園網建立后,全校各處都可以在網上檢索到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及網上信息。如果繼續投資建 設現代化系資料室,這在人力、財力和物力上都造成了浪費,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同時,圖 書館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也反作用于讀者,促使讀者對信息需求有了更高的標準。系 資料室如果沒有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就難滿足讀者需求。第二,因為某種評估(如教學評估 、學位點評估)要求系專業書刊數量達到某指標,那么各系去加強系資料室建設,使之達到 評估指標要求。投資加強系資料室,甚至新建資料室,這種作法是走回頭路,值得質疑。能 否將評估指標的內涵作出調整呢?如藏書點改在圖書館某室,或學校有某專業書刊多少?這樣 館和系資料室(原有的)的書刊都可算數。另外在評估指標體系中考慮到網絡環境的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值得有關的職能部門研究。第三,高校系(所)資料室曾經在所在的 系(所)的教學科研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有的規模還較大,資料較豐富。如果能維持學生課 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那么就維持著,讓其繼續發揮余熱,不必去裁撤,也不必新增文獻資料 ,讓其自然地完成它所負的使命。換句話說,叫做“任其萎縮”。至于有的學者提出建 立分館,筆者認為,要根據學校的規模與地域分布情況考慮建立分館與否。如果擴大辦學規 模,幾個學校合并為一所學校,那么有幾個校園就辦(n-1)個分館。在同一個校園內倒不必 辦分館,只需辦學科群的專業閱覽室就行了。
2002年第1期(No1,2002) 彭香萍:環境下高校 圖書館與資料室的關系 3.2 高校的書刊集中在圖書館為好
其一,圖書館對文獻的采集和管理是規范的、專業化的(圖書管理專業已有碩士點、博士點) 。書刊的采訪、訂購、驗收、分類、編目、排架都是有序的、專業的、的?,F在圖書館 普遍機集成管理系統,比圖書館傳統的管理在規范化、科學化方面又有了顯著的提 高。而且,隨著化、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應用,圖書館將在全新的模式下工作。例如 網絡環境下,文獻資源的采集模式就將呈現新的方式——網上采訪。圖書館工作將更趨科學 化、規范化。在系(所)資料室,尤其是新建資料室,圖書文獻管理難以有序。從人員素質來 看,現在資料室工作人員一般是身兼數職,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也很少或完全沒有經過圖 書館專業的業務培訓。從工作條件來說,不可能各個系資料室再建一個圖書集成管理系統, 因為一個這樣的管理系統需耗資一、二十萬元,而且需不斷升級。
其二,圖書文獻在圖書館便于快速流通,提高了圖書的利用率。因為圖書的分類、編目、排 架、檢索、借閱期限以及圖書館設備都圖書的利用率。圖書館采用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 外借,借書有數量,有期限,到時還會催還。這就保證了圖書盡快地在不同讀者之間流通借 閱。如果在系資料室,圖書不是計算機集成系統管理,圖書的外借期限、數量均難掌握。圖 書的歸還只能靠教師的自覺性。甚至由于老師繁忙等多種原因,使得有的書長期滯留在個別 老師手里,而成為“死書”。同時,各系資料室都只對本系教師和畢業班開放,雙休日還不 開放,使得系管文獻資料得不到充分利用。這種服務模式違背了“書是為了用的”原則(即 阮岡納贊先生“圖書館學五定律”)。
其三,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將其服務融入信息網絡的大環境中,實現資源共享,“下載”網絡 信息以彌補圖書館館藏的不足。這一點,系(所)資料室難以實現。
其四,可避免書刊的分散,經費的分散以及不必要的重復。因為學科有交叉,某些書刊,幾 個系科專業都需要,于是這幾個系科專業資料室就可能同時訂購,對整個學校而言,這就造 成了資金的浪費。這些書刊若放在圖書館訂購,就可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因圖書館訂購的 書各相關專業都可以利用。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今年圖書館征求訂購意見時,電氣系相 當認真,列出了27種中文刊,42種外文刊,其中“工程熱物理”、“工程傳熱進展”等方面 的刊,機械系的“設計與”專業也需要;而“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學報”、“軟件 學報”、“計算機與”等都是計算機系需要的。又如,原版刊《Packaging techno logy and sciences》(包裝技術與科學)為包工系老師所鐘愛,機械系碩士點有一個專業方 向是“包裝機械”,也可用得上。以包裝為特色的學校,其圖書館一定會將此刊作為特色館 藏采集。如果各自為政的訂購,需訂購3份,則每年需花費經費約為8,000元×3=24,000元 。如果集中訂購,一份即可。這樣可節省資金16,000元。
其五,系資料室人員的定崗、定編、業務提高及職稱晉升等受到一些限制,處理較為棘 手。這些將影響圖書資料的規范化管理,也影響資料人員的積極性。
可見,在一個校園內,書刊還是集中在圖書館為好。
3.3 成立館系共建的專業數據庫或某些學科群的專業閱覽室,是一種理想的管理模式
館系共建分學科的專業數據庫或專業閱覽室是一種理想的管理模式。這種做法可使讀者有的 放矢,針對性很強地進入某室查詢某學科文獻,因而方便了讀者,為讀者節約了寶貴的時間 。我校是全國唯一的以包裝學科為特色的高等學府,館藏特色是“包裝”類。因此,我們建 立了一個“包裝專業圖書閱覽室”。該室開放幾年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建 立專業數據庫和專業閱覽室也有利于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專業化,能更熟練地檢索有關專業文 獻,更好地作好該學科的開發利用工作。這對提高圖書館的地位,發揮好圖書館的作用,優 化專業隊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總之,在條件下,高校要集中財力、人力、物力,進一步加強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和 專業隊伍建設,使高校圖書館真正成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為教學科研作好學術性服 務。
(來稿時間:2001年9月)
文獻:
1.吳艷玲.普通高校系資料室應予裁撤.大學圖書館學報,1999(2)
2.馬克芬,金玉玲.談高校系資料室的前景.高校圖書館工作,2000(4)
3.王世偉.論高校圖書館的特點及其對當代圖書館學的.圖書館建設,2001(1)
4.莫少強.關于建設我國數字圖書館的若干與實踐.世紀之交:圖書館回顧與展望.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5.馮白云.網絡化與大學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世紀之交:圖書館事業回顧與展望.北京圖書 館出版社。
6.趙文化.試論網絡化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高校圖書館工作,2001(2)
A Talk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cademic Libraries and Reference Rooms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