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總結范文

    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總結

    第1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總結范文

    Abstract: The data released by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BRC) from 2011 to the first half of 2012 showed that China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tal assets of 113.28 trillion yuan in 2011, compared with 2010, growth of 18.9%,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net profit is more than trillion yuan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1, has realized the astonishing growth of 39.3%. Corresponding to this,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tity economy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the rol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questioned agai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banking profi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re are problems of high profit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due to policy monopoly and inadequate market reform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reform suggestions for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關鍵詞: 銀行業;高額利潤;壟斷;利率市場

    Key words: banking;profit;monopoly;market interest rates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7-0151-03

    0 引言

    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帶來的全球性影響,我國經濟整體增長呈現出逐步放緩和回落態勢,但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卻異軍突起,雖然我國政府在這段期間內對信貸規模采取了限制政策,但銀行業利潤和業績的數據在社會各行業中來看仍然是一枝獨秀。我國銀行業近年的高盈利,高增長一方面是因為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銀行業自身的不斷學習進步。但銀行業利潤的高增長更多的來自壟斷所帶來的優勢,銀行業是否履行了服務實體經濟和維護國民經濟健康良性發展的社會責任呢?

    1 目前我國銀行業獲取利潤的主要途徑分析

    本文討論的商業銀行主要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一些重要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采用這些商業銀行作為研究范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我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些商業銀行占據了市場的主要份額,代表性較強;二是其他類型商業銀行,如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數據很難獲取。因此,本文以這些商業銀行為例來進行分析。

    1.1 目前我國銀行業獲取利潤途徑分析 從《中國經濟周刊》聯合萬得資訊統計我國16家上市銀行(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十二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數據顯示,在2007年,這16家被統計的上市銀行共1.1萬億元的營業收入中,利息凈收入達到9587億元,銀行傭金和手續費高達1396億元;2008年,銀行營業收入達到1.4萬億元時,利息凈收入達到1.2萬億元,手續費及傭金為1796億元;2009年,營業收入達到1.4萬億元時,利息凈收入達到1.1萬億元,手續費及傭金為2252億元;2010年,利息凈收入達到1.4億元,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為2978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7萬億元。在過去5年中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中,利息凈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一直都是他們利潤的主要來源。16家上市銀行2007—2010年,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最低為70%,最高甚至達到90%以上;中間業務普遍在20%以下,大部分都在10%以下。

    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數據來自《中國經濟周刊》聯合萬得資訊.

    從上面數據不難看出目前我國銀行業利潤來源的根本途徑只有兩個:一是存貸款之間的利差收入,二是銀行業收取的各種費用。我國銀行業的高額利潤是憑借政策性的壟斷經營、國家定價、不平等議價和以負利率犧牲存款人利益來實現的。由于銀行主管部門控制著行業準入門檻,使我國銀行業具有政策性壟斷優勢。而“存款管上限、貸款管下限”的利率管制格局使得銀行業成為制度壟斷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最近幾年銀行業的高額利潤也主要得益于信貸規模控制從緊,資金成為稀缺資源,銀行定價能力上升所致。

    1.2 存款和貸款的利差收入是目前我國銀行業利潤來源的最大來源 雖然各家銀行的各項業務收入所占比例不盡相同,但在大多數銀行的利潤中有70%以上都來自于存貸款息差的收益。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存款一年定期利率為3.5%,而一年至三年貸款利率在6.6%左右,存貸利率的差額接近3.2%,這個比率高于國外很多國家1%—1.5%的平均水平。而原本在理論上存在的銀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能夠推高存款利率,也因我國金融行業利率管制和準入門檻太高的原因而導致銀行業之間競爭力的缺乏,使得我國銀行業在壓低存款利率方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合力。與此同時由于市場資金供小于求,銀行幾乎擁有壟斷性的貸款議價權,為了獲得貸款企業不得不接受銀行各種變相謀利的條件,從而使上浮貸款利率成為普遍現象。鮮有民營企業能夠從銀行以國家法定的基準利率獲得貸款,甚至有的貸款利率更是達到了20%以上。

    1.3 各種收費是銀行獲取高額利潤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又是銀行業獲得高額利潤的另一個途徑。據我國銀監會2012年初的數據統計,目前銀行業的服務項目共計有1076項,僅有226項免費,占比21%;收費項目達到了850項,占比79%。在銀行業提供的各種服務項目中,個人業務服務項目合計276項,其中收費服務項目為196項。相比2003年出臺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中,僅明確規定300多種銀行收費項目,從這之間的對比可以知道前我國銀行業中間服務費用的急劇增加。從銀行業的利潤構成也可以看到,手續費、傭金普遍高于利息收入增長速度,理財業務、咨詢顧問和銀行卡等收入也大幅增長。

    2 我國銀行業高額壟斷利潤的社會影響分析

    銀行業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當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是否履行了服務實體經濟和維護國民經濟健康良性發展的社會責任呢?相對于目前蕭索的實體經濟而言,銀行業暴利不僅開始腐蝕中國銀行業本就艱難的改革動力,而且已經對目前脆弱的中國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對轉型中的中國銀行業來說,承擔起與其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相對等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1 我國銀行業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根源分析 從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看,社會和經濟發展引起的資金需求旺盛、銀行業經營水平的提高、行業壟斷和金融政策的制度性保護等因素都對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和利潤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其中社會和經濟發展所引起的資金需求旺盛、銀行經營水平的相對提高都是合理的積極因素,而行業壟斷和金融政策的制度性保護以及銀行業收入單一則是現實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銀行業競爭力一定程度的提升促進了高利潤的實現,但銀行業的政策性保護、銀行業對于規模的依賴、銀行在社會融資體系不可或缺的作用等都是目前銀行業高利潤更重要的驅動因素,銀行業獲取高利潤更多依靠制度、政策壟斷,不是自身競爭力或者創新金融服務,這是社會對銀行業高利潤的批評增多、呼吁銀行業改革的重要原因。

    2.2 我國銀行業行業壟斷和制度保護對社會的影響分析 目前銀行業發展不均衡、競爭不充分的最大原因是金融政策的制度性壟斷。民間金融不能陽光化,導致民間借貸風波時而泛濫;金融政策限制下的利率幅度政策不能推動銀行業改善服務和業務創新;金融和信貸衍生工具不開放業不能為銀行創新業務服務;利率市場化尚未完成的銀行業更無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如果拿銀行業利潤與我國目前整體經濟發展狀況和實體經濟部門相比較,我國銀行業的高額壟斷利潤自然分外刺眼。我國銀行業依靠政策性資源壟斷獲得的高額利潤也導致了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惡果,對我國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和社會財富分配制度也帶來巨大破壞。

    3 我國銀行業改革政策建議

    銀行高利潤雖然是在我國特定歷史時期所產生的,經濟增速放緩,利率逐步市場化的實現都將在很大程度上沖擊銀行業固有的利潤增長。我們在了解銀行業高利潤問題的實質后,應該怎樣改革來提升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和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3.1 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充分競爭的金融體系

    我國長期以來的金融政策制度性保護使銀行業競爭機制缺失。尤其是在國有商業銀行通過國家政策扶的核銷呆壞賬、對不良資產的剝離、以及多次注資來補充資本金和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上市等政策性優勢獲取了壟斷地位。

    銀行業的壟斷地位實質上是因為金融主管部門對銀行牌照的控制。要打破國有金融企業的壟斷,建立充分競爭的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進一步放開銀行業的準入限制,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打破當前銀行業在金融制度保護下獲得的超然地位和高額利潤。銀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將使商業銀行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利差逐漸減少,進而引起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利潤在總利潤中的比例逐漸減小。發展小地域性銀行機構,建立多層次的商業銀行體系。促進銀行業的高效、有序競爭,使銀行業不斷的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利潤的可持續高增長。

    另外,讓更多的社會資本有序進入銀行業,也能把民間金融納入合法有序的管理軌道。與其把民間資本阻擋在體制之外無法進行監管還不如把其納入銀行業,這樣有利于監管并降低民間借貸帶來的風險。在溫州進行的金融改革試點工作已經打響了破除銀行業壟斷的攻堅戰,但試點工作的經驗總結和推廣工作需要加快。

    3.2 有計劃的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對于打破信貸市場上的壟斷局面,就需要逐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的改革。市場經濟要求下的銀行業借貸合理利差標準是不能通過簡單的計劃和行政命令給出的,只有把利率完全放開,實現自動定價,充分競爭才更合理。在2012年通過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起步,中小銀行已經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如果完全的放開銀行存款利率的上浮限制,這將對銀行業的經營帶來巨大挑戰。但存款利率上限在較短時間內的的放開可能導致銀行過度競爭,進而引發銀行業經營風險(特別是中小銀行),從國外的經驗不難看出,存款利率上限放開是各個國家利率市場化完成的標志。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在政策要求下逐漸上浮,實現了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第一步,接下來可進一步放開對中長期定期存款的上浮區間限制,之后再逐漸放開對短期和小額存款利率上浮區間的管制,最后開放利率浮動上限。

    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對宏觀風險與收益進行評估和權衡。以及與宏觀經濟和財政政策的協。利率市場化的最后是上調以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借鑒大多數國家對存款利率上限都采用逐步、漸進式方法,我國對存款利率的放開應采遵循“先長期后短期、先大額后小額”的方法漸進式進行。這要求必須重視中小型金融機構,尤其是小型城市商業銀行、農信社、農商行等的經營風險。逐步放開利率管制,使中小銀行有一個適應和調整的過程。

    綜上所述,雖然商業銀行從本質上來說也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共性,但從銀行業應為實體經濟服務來說,從整體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銀行業不應該僅僅只關注自身的利潤增長,還因該承擔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服務實體經濟的重大責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游.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利潤研究[J].北方經貿,2012(8),146-147.

    [2]紀雪武.中國商業銀行業產業組織分析及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

    [3]尹銀萍.金融部門國內管制與競爭的關系分析——以銀行業為例[D].廈門:廈門大學,2007.

    [4]劉昌宇.對銀行業利潤水平的分析[J].河北金融,2012(8),14-17.

    第2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總結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社區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8)-0016-02

    城市化、社區化、老齡化將是我國未來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社區和社區集群將成為廣大城鄉居民和小企業的承載主體,是社會財富的聚寶盆,發展社區金融不僅是各家商業銀行未來戰略發展重點,也將是其創新金融服務的動力源泉。同時,從投入產出分析角度以及美國社區銀行的發展歷程來看,發展社區金融的核心理念是“便民、利民、惠民”,商業銀行在做到物理渠道落地的同時,關鍵是要做到服務模式下沉,而不是再走人海戰術和物理網點擴張的老路。

    一、我國社區金融服務發展嚴重滯后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加快、城市面積的飛速擴張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以大型住宅區或住宅區集群為依托的我國各類社區也快速發展,據統計,當前我國各類社區總數為68萬多個。然而,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社區化發展的進程中,社區金融服務一直較為滯后,甚至存在服務盲點。理論上,金融服務需要通過機構網點傳遞服務理念和服務特色,而機構設置要與當地經濟活動的集中程度和發育水平相適應,但中國的商業銀行機構設置卻更多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銀行自身的利益體現相較之下更為突出。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社區銀行營業網點數不及20萬個,機構社區覆蓋率僅為30%。

    與城市化、社區化、老齡化社會結構發展要求相比,我國當前社區金融服務發展滯后表現為金融資源分布的三個不平衡:一是從區域看,對于大、中、小城市和村鎮等不同類型區域的社區金融服務而言,金融整體供給和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呈現弱化趨勢;二是從客戶看,大中型企業往往集聚了大量廉價金融資源,同時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嚴峻,金融服務更多關注中高端客戶和白領階層,對老年、少年這“一老一小”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關注度偏低;三是從金融機構網點布局看,物理網點配置偏重繁華街道和商區,在居民比較集中的新型社區配置金融機構偏少。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銀行服務網點設置過于以自身利益為中心,過于關注短期利益和眼前效益,忽視長遠發展和社會責任。為滿足新設網點快速發展、快速起步,實現當年設立、當年盈利的目標要求,很多商業銀行在網點地址選擇上,以一線城市的總部經濟聚集區、園區、商區聚集區為首選,扎堆經營,而短期內難見效益的社區、學區則敬而遠之,導致公司業務占比過高,周邊輻射客戶、自然上門客戶極少,業務結構及收入結構不合理,普遍存在同質化經營的現象。另外,由于對社區的扶持政策缺失,進入布點的銀行機構難以得到足夠資源,導致大量社區無法進入商業銀行網點布局的視野,社區金融服務需求與產品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商業銀行對于社區金融服務也是淺嘗輒止。

    二、美國社區銀行經營的有益借鑒

    根據美國獨立社區銀行協會(ICBA)統計,到2013年底,全美共有超過7000家社區銀行和超過50000個營業網點,社區銀行的數量占全部銀行數量的95%。美國社區銀行采取“求異型戰略”,從而在目標客戶的選擇、主要業務區域的確定、主要產品的投放等方面與大銀行形成互補,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其中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美國社區銀行經營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市場定位明晰。與大型銀行主要面向中高端企業客戶的定位不同,社區銀行將轄內居民家庭、中小企業和農戶作為主要的服務對象。客戶定位的差異化一方面為社區銀行自身帶來了競爭優勢,專注于不被大型銀行重視的中小企業與居民用戶,可以使社區銀行集中資源,為客戶帶來更優質的服務,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盡管美國的社區銀行資產僅占銀行總資產的21%,但是它們為中小企業提供的貸款占中小企業所獲得總貸款的58%。

    (二)服務定位清晰。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滿足目標客戶的基本金融服務需求為主,兼顧社區特色,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提高風險管理的確定性、減少波動,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實現金融服務的精耕細作。如,社區銀行對本社區的情況非常了解,在貸款時能獲得更多的“軟信息”,貸款效率提高,銀行壞賬減少,這也有利于銀行與客戶間良好關系的維持。

    (三)全面融入社區。金融服務和功能基本圍繞社區企業和居民的經濟行為展開,除了滿足社區居民就業、創業、投資和財富管理等金融服務,還廣泛參與社區建設,如誠信體系建設,使銀行從社區的金融服務提供者變成社區的成員,從單純的“經濟主體”變成了“社會主體”。

    三、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社區金融的四個著力點

    以加強社區銀行建設和改善社區金融服務為重點,優化資源配置,既是銀行業應該積極履行的社會責任,也是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借鑒美國社區銀行的發展經驗,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社區金融重點是要立足現有客戶、增強多渠道的服務和渠道之間的互動,通過交叉銷售,改善客戶體驗,提升渠道產能,提高現有客戶盈利貢獻度。

    (一)優化渠道建設。渠道是商業銀行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的載體和核心競爭力,銀行盈利增長更多的是依靠渠道綜合產能的提升。首先,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選擇社區網點分布,立足改造現有網點,盤活網點存量,提高單點效益;其次,加大智能化自助設備創新和引導,提升電子銀行替代率,精簡社區網點的人員配置和網點規模;最后,系統整合社區網點、ATM、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為客戶搭建便捷、高體驗的立體綜合網絡,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二)強化客戶管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金融脫媒日益加劇,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將成為商業銀行最重要的客戶群體之一,進行客戶關系管理和結構調整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先機的必然選擇。首先,構建客戶關系管理基礎信息數據庫。通過數據庫,了解處于不同市場層次的客戶情況以及客戶對零售產品的消費潛力,在此基礎上,配備專門的客戶經理,構建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橋梁,及時向客戶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密切銀行與客戶的關系,培育和鞏固客戶群體,給客戶一個整體服務概念。其次,模糊個人與小企業主之間的界限劃分,并將其統一歸入零售業務線條。由于小企業主企業資產基本等同于其個人資產,這部分高凈值客戶能夠在對公及對私的各項業務上貢獻豐厚的利息收入及非息收入。

    (三)提升產品交叉銷售能力。隨著銀行競爭主體不斷增多,國內銀行競爭新增客戶的壓力將越來越大,立足現有客戶、增強多渠道的服務和渠道之間的互動,提升渠道產能,提高現有客戶盈利貢獻度將成為必然要求。首先,加大產品研發、供給力度,提高客戶忠誠度。據統計,如果有一種產品能夠滿足客戶需求,客戶流失率為70%,如果有三種產品能同時滿足客戶需求,客戶流失率降為12%。其次,借鑒富國銀行的“金融商店”和交叉銷售模式,進一步加強物理渠道和電子渠道的協同建設和業務整合,提高精準營銷、一體化服務與精細化管理水平,增強客戶粘性,造就并不斷擴大忠實客戶群體,為可持續的盈利增長扎實根基。最后,改變網點營銷模式,將原本對網點客戶進行被動銷售的“坐商”模式,變為有針對性地管理網點的客戶群體、挖掘其潛在需求的“行商”模式。

    (四)做實服務升級。富國銀行始終堅持將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目標是盡力滿足客戶的全部需求。這一點貫穿在產品設計、銷售和服務中,成為富國銀行的核心理念和發展動力。有鑒于此,我國社區金融的發展應將物業服務、小區的便民服務,以及能滿足小區居民日常生活的特惠需求進行整合,借助自助交易、網絡化、電子化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如,根據社區居民需要采取彈性工作時間,實行“錯峰錯時上班”;聯合政府、地產公司、物業公司等,整合多種資源,加快流程優化、信息系統開發和產品創新,實現“卡、網、點、圈”相結合,提升客戶體驗,增強客戶粘度,提高交叉銷售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建,陳秀,石燕.農村社區金融服務研究[J].現代商業,2013,(21):53-55。

    [2]李長健,羅潔.金融發展權理論下農村社區金融法律制度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63-70。

    [3]歐陽衛民.社區金融助推幸福社區建設[J].中國金融,2013,(12):65-66。

    [4]王勃.我國中小銀行發展社區金融的經營模式探究[J].商,2014,(1):216。

    [5]吳文勁.對湖北社區金融發展的一點思考―基于黃石的調研[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37-38。

    The Service Pattern the Key of Developing the Community Finance

    ZHAO Zhigang

    (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808)

    第3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總結范文

    一、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戰略意義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信息化已逐漸成為國家經濟系統“信息化”水平的標志,在提升國家經濟運行效率方面日益凸顯出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金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信息化人才已經逐步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需求,作為人才培育機構,財經類院校在金融信息化進程中擔負著不可替代的歷史責任。回顧我國金融信息化的歷史進程發現:金融信息化最初體現為業務操作的自動化并附加基本的管理需求;其后,是交易和管理的集中與整合,金融機構目前尚處于這一階段的末期;就未來而言,將會在集中與整合的基礎上實現產品創新與客戶支持體系,即金融信息化將會從管理集中、數據集中、業務集中走向風險控制集中、創新集中和客戶服務集中的發展模式。從金融學科發展的角度看,不能將金融信息化單純理解為傳統的金融電子化處理過程,而是必須從新的高度將金融信息化理解為未來金融業服務與創新的基礎,即需要高度認識金融信息化教學在提升金融創新能力、支持金融信息化服務方面的戰略意義。由于金融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正在經歷從“平臺開發”與“業務開發”階段向“創新開發”與“思維開發”階段的過度。因此,與之配套的金融信息化教學也必然存在一個從“功能闡述”到“知識體系構建”的學科演變與發展過程。然而,金融信息化技術與服務的“前沿性”與“創新性”特征,使得教學環節很難對其保持良好的對接過程,由此也導致了金融信息化作為具有巨大潛力的新興學科,其認知過程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但是,隨著我國金融業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與不斷創新,金融信息化未來必然在業務、管理及決策等各方面代替傳統金融業務與營銷模式,逐漸過渡為金融業主流的發展模式與競爭模式,其功能不僅將貫穿虛擬經濟,也將對實體經濟構成重要影響。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瓶頸

    對于財經類院校而言,應該把握金融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借助金融教學的傳統優勢,著力探索和開發金融信息化教學框架與教學模式。但就現實探索過程而言,在各個層次都暴露出一定的問題與瓶頸。首先是關于“學科屬性”的定位問題。金融信息化這一研究方向究竟應該歸屬于金融學科還是信息技術學科呢?就金融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金融與經濟管理為主導課程,信息管理與計算機應用技術為輔助學科,因此,其能力培養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就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情況恰恰相反。然而,現實對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需求則同時強調兩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即需要同時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與創新能力,既要懂金融,又要精通信息技術,而這一復合型特征確實成為困擾金融信息化整體學科定位的重要因素。其次是關于“人才特征”的定位問題。金融信息化人才不僅需要較強的“業務能力”,即具備“業務型”人才特征,又需要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即具備“研究型”人才特征。因此,教學過程究竟應側重業務與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是應側重理論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呢?畢竟,業務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有著本質的區別。例如,以商業銀行系統研發中心或分行科技部為例,業務型人才需要具備的是快速反應、快速學習能力,因為“應用構建”是其主要工作職能,通常包括數據庫管理、業務平臺管理、網絡安全管理、系統間接口管理、過程改進與調試管理等方面。而研究型人才的主要職能則主要包括數據跟蹤與數據分析,金融建模、風險測試、業務創新等方面。綜上可見,實際教學中究竟側重業務性教學目標還是研究性教學目標,也是當前困擾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定位的重要因素。本文認為,從學科建設的一般規律來看,業務型人才培養應作為整體學科人才培養的基礎,而研究型人才培養應為輔助。這既符合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結構,也符合學科建設“從易到難”的發展規律。并且,可以通過教學過程設計,在二者之間實現一定的平衡。所以,當務之急是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和平衡上述兩種人才培養目標。本文認為,其關鍵點在于“如何設計和實施一個完整的跨學科教學框架,并基于該框架重構教學流程與教學內容”。為此,本文以下內容主要結合“學科框架”、“課程結構”與“教學模式”三個方面,對金融信息化學科的構建模式與實踐思路進行嘗試性分析。

    三、金融信息化學科建設框架與課程結構設計

    (一)學科框架設計從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分類來看,金融信息化人才包括多個層面,每個層面涉及的專業知識層次也不盡相同。因此,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培養各層次人才便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是參考金融行業信息化進程來做統籌安排。具體來說,從歷史發展看,金融企業的信息化有四個層次,渠道層、整合層、業務層和管理層。其中、渠道層、整合層與金融IT技術培訓關系密切,業務層、管理層不僅與金融IT技術關系密切,還與金融工程、數據挖掘與計量分析、統計分析、風險管理、信用評估等非技術類金融信息化過程密切相關。由此可見,從課程體系的結構安排(學科框架)上看,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側重“應用型”人才培訓的“金融信息化業務與金融IT技術整合”方向;二是側重“創新型”人才培育的“金融信息化產品設計與金融工程創新”方向。限于篇幅,本文僅以前者為例說明。

    (二)教學課程設計

    1.以銀行柜員系統、前置系統、核心系統為主線的“銀行核心業務與技術類課程”(1)銀行核心系統業務處理流程相關的“業務類課程”如:儲蓄業務、國債業務、卡業務、中間業務、貼現、同城票據交換、基金、清算業務。(2)與銀行業務流程配套的技術規范與開發相關的“技術類課程”A.C語言編程B.使用gcc和編寫MakefileC.Linux/Unix下C語言設計D.Linux/Unix下C語言編程-通訊應用E.Linux/Unix命令及shell編程F.SQL語言及Oracle下Pro*C編程G.Tuxedo中間件開發與管理H.銀行核心業務系統開發2.以網絡銀行系統為主線的“網絡銀行業務與技術類課程”(1)與“網銀系統”中產品服務、業務流程和相應金融背景知識相關的“業務類課程”A.網路銀行系統框架分析;B.網絡銀行應用架構分析;C.網銀系統安全設置與證書操作;D.網銀業務:轉賬與清算系統;E.網銀業務:電子支付業務;F.網銀業務:信用卡業務;G.網銀業務:黃金、外匯、基金、第三方存管、現貨延期、國債等;(2)與“網銀系統”中信息化技術應用相關的“技術類課程”A.MVC框架B.ORM框架C.J2EE與EJBD.數據庫技術E.網絡技術F.HTTP與SSLG.PKI與CA管理H.測試技術3.以手機銀行為主線的“移動金融業務與技術類課程”(1)與移動銀行業務與服務模式相關的“業務類課程”A.移動銀行業務構成B.移動銀行盈利模式C.移動銀行服務與產品設計D.移動銀行營銷策略分析(2)與移動銀行產品開發相關的“技術類課程”A.短信移動網關SMSGB.WPKI與WSLTC.基于Android系統的移動銀行開發D.移動銀行中間件開發4.基于金融信息系統核心技術原理的“綜合實踐類課程”本部分教學內容主要涉及金融信息系統中的一些“基礎核心技術”,如:基礎編程、核心安全、數據庫管理等內容。這部分內容應結合實踐來講解,可參考的業務實訓操作包括:(1)中國銀聯接口系統的模擬設計與開發;(2)在線支付接口系統的設計與開發;(3)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4)柜面繳費業務(中間業務)的設計與開發(5)銀行自動叫號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三)構建“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金融信息化教學模式分析

    金融信息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發展方向,因此,與其相關的知識建設進程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任何一種新興學科的發展,必然存在來自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挑戰。因此,在金融信息化學科建設過程中,應該遵循“邊發展邊培育”的模式,注重研究領域、實踐領域中的新突破與新進展,并將其與教學過程融合,從而構建與現實同步的學科發展體系。實現上述構想的關鍵在于:需要建立一個穩固的、能融合企業界與學術界的平臺,從而推動從“科研應用教學”的實踐升級與知識轉化過程。構建本文探討的教學模式也是對傳統金融教學模式的一次創新。具體實現步驟如下:第一階段:知識儲備與課程建設階段(1)推出金融信息化教學的教學概念、教學方法、教學框架;(2)設計并開發金融信息化的相關教學內容;第二階段: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的跨領域融合階段(1)以高校院系為依托,成立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開發與上述內容匹配的課程體系。并與金融企業(如銀行)及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簽署“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育體系;(2)基于上述人才培育體系,開發“職業技能資格認證”,用于培養和考核金融IT類人才的職業素養。認證課程可包括“金融信息化核心技術”、“金融信息化業務與產品開發”、“網絡銀行與移動銀行產品設計與開發”、“金融信息化產品定價與風險評估”等。第三階段:金融信息化“職業技能資格”聯合認證與人才輸出階段(1)以院校為依托,開展“金融信息化技術、產品創新與應用智能”研討會,邀請相關政府部門(銀監會、人行清算司、科技司)、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服務企業、知名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共同研究與分析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的路徑與手段、金融信息化相關“標準”。(2)與金融行業及金融服務行業中知名企業簽訂金融IT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從而將金融信息化“職業技能資格認證”從學術及教學領域推廣至企業界,并針對人才需求企業開展“一對一”的“定制化”培訓,輸出金融信息化人才。第四階段:金融信息化教學與職業培訓框架的標準化階段(1)依托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金融IT服務外包企業及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核心企業,定期金融信息化技術與應用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在發揮學科研究優勢的同時,與企業界聯合開發可用于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產品,甚至基于上述創新思想申報橫、縱向課題支持,從而推動成果轉化。(2)通過與不同協議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不同類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模擬系統”及相關模擬教學模塊,并最終實現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金融仿真系統,并可嘗試申報國家級實踐教學成果。如果學科條件較好,還可以將這一系統作為自主知識產權,進行成果轉化,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教學品牌質量,另一方面將產品向兄弟院校推廣宣傳,擴展產品的商業價值。(3)向“銀監會”或“信息產業部”申請,成立金融信息系統工程師協會,并將上述“金融信息化職業技能資格認證”推廣為行業標準化認證。

    四、總結與反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看片app|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成人免费淫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h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在线看|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caoporn成人|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一级成人a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 欧美成人777|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69堂|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