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關鍵詞] 中西方菜肴 飲食文化 譯員 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符號所傳遞的信息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符號系統中的過程。作為翻譯的一種,菜名的翻譯不僅具有翻譯的一般特征,還有自己的特性。菜名翻譯的目的是傳遞不同的文化含義,給對方帶來審美享受。菜肴文化作為一門藝術,需要譯者在對其菜名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創造性,如此的話,才能創造出極大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翻譯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中英兩種語言在翻譯過程中所傳達的文化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導致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背叛”。因此,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譯過程中,創造性的背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譯者需要考慮和提倡的。

    菜肴的翻譯策略

    中西方菜名是屬于中西方文化中的專有名詞,菜名的翻譯有可譯性、不可譯性。有時,菜名的翻譯還有零翻譯的原則。菜名翻譯的可譯性指的是中西方菜肴在翻譯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對等。菜肴的名稱即一目了然,讓人很容易地聯想到菜肴本身。這類菜肴是可以直接翻譯的。而中西菜肴的不可譯性指的則是對方的菜名屬于本身文化中的專有名詞,菜名中包含了本族文化有的,專門的,非他有的東西,在翻譯的過程中,很難很好地去將對方菜肴中的文化寓意傳達過去,信息之間的傳遞會不完整,所以,需要譯者費一番工夫去研究,才能做到信息的準確、到位。對于很難翻譯的菜肴,大部分情況下,譯者會采用菜肴名字本身的拼音來表達。這樣,就避免了誤譯。這種方法常用于翻譯中國特色飲食,先按中文用拼音譯出,再加以解釋性的翻譯,這種方法保留了一些“中國味”,得到普遍的認可。在美國和歐洲的中餐館中,中文菜單翻譯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譯”。音譯就是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寫出來,這種方法既簡潔直接也很有特色。而菜肴文化的零翻譯則指的是翻譯中的“不折騰”原則。就是繼續沿用菜肴本身的名字。比如麥當勞、肯德基、比薩餅、意大利通心粉等等這些國內外的專業的快餐快飲名字繼續沿用。因此,在中西方菜肴的翻譯中,基本都是可以翻譯的。對于菜肴的翻譯,我們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做的是先翻譯出菜肴的物質形態,再考慮菜肴的文化的意義內涵。菜肴的翻譯中也應該處理好文化差異,解決文化缺省問題,我們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一是以譯語文化為歸宿,及歸化補償策略,二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即異化補償策略,三則是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補償策略。歸化的代表人物尤金?奈達提出了動態對等的概念,“即目的語讀者對以目的語傳達的信息作出的反應,大致同源語讀者的反應相同”。國內很多翻譯學家,如傅雷的“神似”論,錢鐘書的“化境”說,也都是歸化理論的延伸。歸化補償策略要求譯者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抓住譯語文化的民族心理,使譯文和原文達到功能對等。異化補償策略對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可以如實地傳達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樣,為了取得翻譯的最佳效果,我們可以對菜肴的翻譯采用歸化異化結合的翻譯策略。

    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擁有悠久的文化,各異的習俗,我國的菜肴形成了迥異的風格,形成別具風味的菜系,比較著名的有川菜、粵菜等。在這些菜系中,菜肴的名稱十分繁雜,豐富多彩,并帶有濃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下面主要分析中式菜肴的命名文化,在中國,以人物命名菜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特色。這類菜名起源于某位歷史人物或者與其相關的傳說。比如外國人熟悉的宮保雞丁(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就有歷史的來頭,它是由清朝時一位叫做宮保的廚師創制的。四川有名的麻婆豆腐(Ma Po’s bean cured)是清朝時一位臉上有麻子的老婦人發明的。還有以地方命名的菜肴,主要反映了各個地方的特產,烹調技術和風味。比如山東的德州扒雞(Dezhou grilled chicken)以及江蘇的揚州炒飯(Fired rice, Yangzhou style)。以菜肴的味道來命名是中式菜肴的一大特色。比如:咸水鴨(Salted prawns)和五香牛肉(Spiced beef)。在中國,由于傳統的文化心理的影響,有些菜名用吉祥美麗的詞語來象征吉祥如意,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比如有著宮廷般高雅名字的芙蓉燕窩(Egg white with bird’s nest)以及翡翠蝦仁(Shrimp with green vegetable)。此類菜肴的名字用傳統的象征吉祥如意的東西,讓消費者感受到菜肴的價值,心理上也得到了滿足,因此深受喜愛。當然,有類菜肴的命名以數字來打頭,這類菜名中的數字表示做菜時所用的原料的品種。因此,在此類菜名的翻譯中一般只譯出菜肴中所含原料的數量。例如:三鮮鮑魚(Abalone with three shredded ingredients),八寶冬瓜湯(Eight-treasures winter melon),燒二冬(Braised bamboo shoots and mushrooms)。

    中國菜肴的烹飪方法主要以炒、蒸為主,輔之以煮、烤、煎、炸等。而每一種烹飪方法都可分為若干細別。同理,漢語中的“燒”字英語中則有“roast, grilled, braised”等詞語來表達,如燒牛肚是Braised tripe;炸雞是Deep-fried chicken;煎咸魚是Fried salted fish;而中文中的 “炒、炸、煎、爆”則在英語中統一用“fried”來表達,比如炒肉片是Fried pork slices;燒鵝是Roast goose;燒三鮮是Saute three delicacies.“蒸、清蒸”則用steamed,比如蒸螃蟹是Steamed crabs;清蒸甲魚是Steamed soft-shelled turtle.“燉、燴、燜”在英語中用stewed.如清燉甲魚是Stewed soft-shelled turtle;燴羊肉是Stewed mutton.黃燜大蝦是Stewed prawns.與中式菜肴相比,西方人在飲食方面注意飯菜可口,經濟實惠。一些西方的食品名稱也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西方食品的翻譯問題,人們看法不一,譯法各異。有人對漢語中對應食品的名稱譯成西方食品。如Sandwich譯成“肉夾饃”,Hamburger譯成“牛肉餅”。然而,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譯法不妥。西方食品的譯名應該保持“洋味”,反映西方飲食文化。鑒于以上原因,大部分西方食品可以采用音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比如:Potato salad譯為土豆沙拉,其中的salad即是根據西方有名的沙拉音譯過來的。Ham sandwich譯為火腿三明治。準確理解菜名、準確理解源語是翻譯的第一要素,因此,進行中菜英譯必須首先了解中國菜肴命名原則、方法。很多菜肴名稱反映了該菜肴的原料搭配、原料形狀、烹飪調味或原產地,屬于“寫實型”。此類菜肴在翻譯的時候,可采用前面提到的利用翻譯的可譯性原則,對其菜名進行簡單的詞語之間的互譯。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忠實傳遞信息。從國內翻譯大師的觀點看,無論是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林語堂先生的“忠實、通順、美”三標準,還是張培基先生的“忠實、通順”或是劉重德先生的“信、達、切”標準,首先均是將“忠實”擺到了主要位置,也就是將準確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譯時,基本都是可譯的,只要做到忠實于原名就行。例如:炸雞卷fried chicken rolls;紅燜肘子braised pork joint;清燉甲魚steamed turtle;干炒牛肉絲stir-fried beef shred;鹽水大蝦salted prawns;紅燒海參sea cucumber with brown sauce;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蜜醬烤鴨roast duck with sweet paste.

    東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征,致使一些菜名在翻譯中很難做到完全的對等翻譯。在翻譯這類菜名時,由于找不到對應的目標語,只好放棄形象的、比喻的描段,略其形象色彩,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沖突、做到概念意義上的轉換。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采用不可譯的原則,即舍去原菜名中的行話隱語、比喻形象,通過意譯反映出菜肴的主要原料、烹飪方法等。例如“炒雙冬”,實際上“雙冬”就是蘑菇和竹筍,故譯為sauté 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其他的,例如:紅燒獅子頭(紅燒豬肉丸)braised pork balls;白云鳳爪(白醋腌雞爪)pickled chicken paws。而最后一種翻譯的情況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彼此熟悉的菜肴,或者飲食中雙方所熟知的品牌,比如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等國外知名的快餐在翻譯的過程中則需要采用零翻譯即不翻譯的方法。總之,在現代社會,隨著菜肴文化越來越重要,隨之而來的中西方菜名之間的翻譯也日益重要起來,所以,要求譯者在對菜名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首先了解菜名的特征和其文化內涵,然后再靈活地選擇恰當的翻譯方法進行文化和信息的對等翻譯。

    結 論

    在現代社會中,菜肴文化是各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各國不同的地域、氣候、生活習俗和傳統觀念的巨大差異,導致中西方之間的飲食文化也存在較大的差別。由于這種差異,中西方菜名也各具特色。菜名文化可以最直接地體現出本國菜肴文化,更能體現出一個民族的傳統飲食,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特點。因此,通過了解中西方菜名的文化,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好融入對方文化中,做到更好地交流。此外,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國菜肴及其名稱將會繼續變化。因此,這是一個不斷實踐和探索的過程,還需要翻譯工作者繼續在這些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任靜生.也談中菜與主食的英譯問題[J].中國翻譯,2001,6.

    [2]劉琪.論中式菜名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

    [3]穆連濤.從文化角度談中菜英譯[D].蘇州大學,2005.

    [4]周橋.談談中餐菜名英譯[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6.

    [5]熊力游.中華菜名功能與翻譯處理[J].長沙大學學報, 2004(3).

    [6]黃芳.中餐菜單譯法研究[J]. 中國科技翻譯, 2007(1).

    [7]熊力游.中華菜名功能與翻譯處理[J].長沙大學學報, 2004(3).

    [8]劉清波.中式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J].中國科技翻譯, 2003,(4).

    [9]李夢.中式菜肴的英譯方法和中國飲食文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

    [10]黃薔,王微萍.淺談中式菜名的英譯及中國餐飲文化[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06.

    [11]王偉娟.從目的論角度談中餐菜單的翻譯[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12]白薇.中文菜單英譯之我見[J].考試周刊, 2007.

    [13]朱曉媚.淺釋飲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譯技巧[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2.

    第2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1、安排宴會,首先要排桌次、座次,這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座次安排上,中西方有較大差別:中國人以男士為大,西方人以女士優先;東方人夫婦坐隔壁,西方人男女對座;東方人尊左為大,西方人尊右為大;中國式座次經常是把公司的“二把手”放在主人正對面,西方人則會把最尊貴的客人放在正對面。中餐安排座次的原則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輩分最低者。

    2、喝酒時,請以“禮節”、“尊重”為核心,切忌“灌酒”。

    3、杯子:數量和式樣應配合酒和飲料的種類,放置于調味碟右上方。中餐通常每桌還會放置公杯,擺在轉臺邊緣約一指寬處,杯嘴朝左。

    4、筷子;正式的餐宴上,筷子應設筷架,以利于賓客放置筷子,筷架間隔一指寬橫置于湯匙架的右上方,筷子則平置于筷架上,標志文字朝上。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關鍵詞】文化意識;中西方文化差異;跨文化語言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著相關社會的文化,文化賦予語言豐富的內涵。語言對文化的傳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頻繁。僅僅掌握一種語言并不一定能完全同使用該語言的人進行交際。這就對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亟待重視和解決的問題:要把西方文化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學生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才能夠為今后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礎,《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語言知識是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應用語言的保障。不管初級英語還是高級英語,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而且要持之以恒。因此在學習詞匯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滲透有關文化知識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在人際交往與思維觀念上的中西文明的差異

    西方在人際交往的方式上有著明顯的差別,如中國人熱情好客,在人際交往中飽含熱情,問寒問暖,對于了解有關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覺得都理所當然。而在西方國家中,特別重視對方的隱私權,凡是涉及到個人隱私的都不能直接過問。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榮譽感。相反,中國文化卻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提倡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一種態度。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則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二、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一語言現象稱為詞文化。例如: “sea”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文化內涵就極為豐富,如: “搭船”叫做take the sea或by sea。英國人常把大海同 “許多”、“大量”聯系在一起,如 “a sea of fish”, “a sea of troubles”等。英語民族擅長抽象思維,其語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詞和介詞。 而漢民族擅長形象思維,故漢語常偏重于使用動詞。在英語句子中,主謂結構突出,句子結構嚴謹,長句和復雜句用得較多,句子之間粘連密切,并特別重視連接詞的作用。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連接詞) “樓下有人要見你。There is a man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 ”(關系詞)

    另外,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直線式,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主要是螺旋式。即在英語里,主題句開門見山,后接一個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但漢語語篇結構往往不是從主題句出發,而是在主題句外繞圈子,最后才點題。學漢語的西方人常為此困惑不解,總覺得漢語句子重點不突出,缺乏連貫性。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對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跨文化教學,教會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而我們的學生要具有跨文化意識,加深對所學文化的理解,并怎樣把它們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與西方人進行順暢的交流。

    三、利用現行的教材,進行文化知識的導入

    現行的外語教材中有豐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課本中有關于健康飲食方面的, 教師就可以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麥當勞” “肯德基”這些快餐在我國學多地方比較盛行, 教師可以講一下 Fast Food, 如漢堡包( ham- burger) 是蘸芝麻的小圓面包對剖, 夾上一個壓扁的牛肉餅, 當然有時還添上生菜葉子、 奶酪或其他調味品。同時,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 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另外還可以教學生使用西方餐具(刀、叉), 使他們不至于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等等。現行的中專英語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話題來編排各個單元的。一個單元一個中心話題,每個話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東西方的文化。教師要有對文化差異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知曉度。這樣在學生即將遇到或已經遇到的差異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處理,有意識把文化知識滲透到教學中,見逢插針地對文化知識進行導入,讓學生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終目的,也相應地會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

    四、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一種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例如dog一詞,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 “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a lucky dog ” 喻指“幸運的人”;“big dog”喻指“大哼、要人、保鏢”,dog 是 best friend of a man, 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很多外國人在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時,末了總忘不了加上寵物狗的名字。

    詞匯富含文化,只要教師勤于探究和積累,通過詞匯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各種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會更加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這是教學相長的好事。

    五、利用網絡和多媒體,讓學生通過體驗來領略異國文化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單純靠課堂教學來完成,網絡與課外活動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互聯網上關于中西文化知識的資料相當豐富。在講新課之前, 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 讓學生上網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這樣不僅可以了解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 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還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此外, 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圖片、 幻燈片等直觀教具,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汲取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外看些如“走遍美國”“瘋狂英語”或一些經典的奧斯卡英文影片等等,使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效果。

    英語習語說得好“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偉業非一日之功),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文化教學深不可測,它存在于英語教學的每個階段,但是只要我們在英語跨文化教學的路永保熱情,不斷探索,相信成功離我們不會太遠。

    參考文獻:

    [1]張安德,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對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關鍵詞:區域性;地域性;公共藝術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地域遼闊,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公共藝術,不是能一概而論的。因此,在分析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上,我們要結合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從公正客觀的角度去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在這一基礎上,去探討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

    一、自然條件的影響

    自然條件對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有很深的影響。以山西為例,山西地區位于黃土高原,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因此山西的名勝古跡中很多都是名山大川,有五臺山、綿山等,所以整個山西地區呈現出它特有的區域性。山西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又雨水多,冬季寒冷又干燥。因此,要想在山西看到像“小橋流水人家”那種風景幾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氣候和地形的影響,山西的房子修建的時候大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和保暖,因此山西的民居墻皮都很厚。再加上山西人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所以在民居建筑中就出現很多著名的大院,最具代表性的應屬喬家大院和平遙古城了,這兩處古建筑集中體現了山西民居建筑的特點。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山西地區的公共藝術展示出濃濃的地域魅力,在很多游客來山西旅游的過程中,必帶的山西特產就是山西老陳醋了。因為山西的水土較硬,醋能幫助人們消化,所以山西人對醋情有獨鐘,因此出現了很多優秀了手工作坊。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山西的公共藝術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

    二、社會條件的影響

    不光自然條件對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有很深的影響,社會環境同樣也會對其產生重要的影響。山西的五臺山作為我國四大佛家圣地之一,每年都會有眾多游客去旅游觀賞。佛教自漢代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山西地區也受到佛教的影響,因此出現晉祠,五臺山,龍門石窟等這些與佛教相關聯的景區。某些家長在孩子高考前都會去五臺山給孩子求一個平安符,保佑孩子能考上理想中的大學。雖然從理論上來講,這是完全沒有用的,但是這也從一個途徑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的美好希冀。山西地區出過不少杰出的人物,最著名的應屬武則天了,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她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山西文水縣依舊留有武則天的紀念館。在清朝時期,山西還出過一位著名的大學士,就是陳廷敬,他曾經擔任過康熙皇帝的老師,有很深的文學造詣。皇城相府就是這位大學士的故居,現如今皇城相府也是國家5A級景區,每年都會吸引眾多的游客前去游覽。這些政治人物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山西讀書人的價值取向,使山西出現了眾多的大家。晉商也是山西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晉商文化對山西人做生意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晉商發展鼎盛時期,山西各地出現商業街,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山西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在此期間,中國的第一大票號--日升昌出現,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銀行業的開端。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公共藝術,這些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應該開發和發展地域魅力,提高地域的文化品味,更大程度的使人們認識和了解這些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我們應該跟隨歷史的腳步去探討地域魅力對公共藝術的影響。

    三、公共藝術中的地域特色

    在飲食方面,南方人以吃米飯為主,北方人以吃面食為主。同時,根據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我國形成了著名的菜系,這菜系分別是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共同成為我國飲食文化的精髓。山西人愛吃醋,湖南人愛吃辣椒,四川人愛吃火鍋,東北人愛吃燉菜等等這些都是公共藝術中的地域特色。這些地域特色使得飲食文化中的公共藝術大放溢彩,對于進一步研究各地的飲食文化,提升飲食文化的質量都有很大的影響。在經濟方面,我國北方向來是兵家爭奪的地方,南方相對北方來說比較穩定。發展到今天,由于地域的差別,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去北上廣發展,確實,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發展的機會會比其他的二三線城市機會多。很多年輕人都打算在這些地方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些城市所表現出來朝氣蓬勃,積極進取是很多城市都沒有的。因為國家政策的影響,這些城市文化藝術中的地域性充分表現出來,中西方文化在這里交流與融合,更有利于提高地域的文化品位。在民居建筑方面,北方的大院,胡同,四合院與南方的園林構建都別具一格。北方的大院基本都是坐北朝南,布局講究對稱,;而南方的園林大都講究錯落有致,水石相映,設計精巧。所以有的人喜歡北方的建筑,有的人喜歡南方的建筑,這些都并不影響公共藝術的發展。正是因為地域文化的不同,公共藝術的發展才呈現出不一樣的姿態,我們的建筑藝術才會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與活力。在文化方面,尋根文化可以說是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的衍生。在歷史過程中山西大槐樹下就有尋根文化的影子。現如今,港澳臺同胞回鄉祭祖,尋找自己的親人和祖先,這些都受到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的影響。有地域藝術的公共藝術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發展,地域性的不同,詩人和作者自然看到的聽到的是不一樣的東西。尋根文化也是受到地域性的影響,所以即使身在異處,仍然會想念起自己的家鄉,有感而發,寫出眾多優秀的文化作品。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地域魅力的影響下,公共藝術的價值發揮的更加淋漓盡致。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的聯系。

    四、結論

    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房屋建筑,小到飲食習慣,這些都是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的表現。現如今,我們應該尊重這些地域與文化的差異,并且使它們的區域性和獨特性能夠一直的保存下去。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分析與研究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在相關專家在學者的探討和研究中,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的發展會越來會好。

    作者:陳業 韓世亞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第5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關鍵詞: 高級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

    一、引言

    近年來,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跨文化教學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已是英語教學中不爭的共識。作為英語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高級英語》除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外,還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鑒別能力。因此,《高級英語》課程需要注重教學中雙向文化認知的導入,創設中西文化的課堂交流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高級英語教學階段除了對基礎語言知識和能力進行鞏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對中西方歷史文化、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內容的融會貫通。

    二、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的障礙

    1.英語教育的應試導向。

    劉潤清在《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一文中不無憂慮地指出:“目前英語的教與更多的是出于商業目的,并不是為了發展什么‘文化’和‘社會’的目的,這正是有識之士所擔心的。”各種英語考試多半是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考查,這樣,英語教學的過程免不了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卻往往忽略其語言所蘊藏的文化。而高級英語教育更是如此。由于高級英語的語言知識量非常豐富,能力要求絕大多數也停留在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譯,學生沒有怎么涉獵到文化的內容,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加大了對于文化內容的考核,雖然考查的基本上都是常識性的內容,但由于多年來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師生文化意識淡薄,課堂文化元素難尋,跨文化教學的路依舊艱辛。因此,認真研究跨文化教學,探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真正提高高級英語教學質量,培養未來社會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教師的文化素養。

    受我國多年應試教育及高校擴招引起的綜合教學水平降低的影響,很多年輕的高級英語教師本身就缺乏淵博的中外歷史、社會文化知識,再加上學生本身的不重視,在高英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意教那些考試要求的內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會背景。這些狀況應該引起英語教師的反思。培養跨文化意識的人才呼喚有較高的語言素質和較強的文化素養的教師。

    三、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的措施

    雖然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有諸多障礙和困難,但這不是不進行跨文化教學的理由。不管教初級英語還是高級英語,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而且要持之以恒,因為“語言學習者不可能一下子擺脫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輕易獲得另一種文化”(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順勢拓展。

    張漢熙編Advanced English、楊立民編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等教材有一個“文化滲入”的特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增加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肯尼迪的“Inaugural Address”時就可以圍繞美國總統選舉、任期等內容展開,并可以對比中西政治體制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銘記于心。又如Virginia Woolf的“Professions for Women”中介紹,最無私的主婦會挑雞腿吃,這樣等于“sacrifice”。學生對此不理解。這種不解源于中英飲食文化的差異。

    2.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Peter Trudgill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英語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了解這些詞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比如,最近翻譯界對中國的外交方略“韜光養晦”的譯法爭議、中西方對龍的認知差異、中國學者創造的“Loong”的緣由、《西風頌》為何歌頌西風等都是高級英語教學中重要的文化視點,課堂上成功的探討無疑能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利于學生從根本上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根源,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靈活教學,滲透文化。

    高級英語教學要求教師創造新穎、靈活的課堂教學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在有限的課堂實踐內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由課堂上的客體(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體。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英語實質的認識和文化的理解,最終提高學生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更準確、更恰當、更豐富地運用英語的能力。另外,高級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實也是貫穿于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就是反復訓練,頻繁練習。教師授課時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穿插一定的英語新聞、時事等內容,既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知識面,又可讓學生學會更多的地道語言表達;學生課后要大量閱讀一些英語原版劇本、著作、英語報刊雜志等,收聽、收視英語節目,定期參加英語角活動等,增加學習英語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第6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近年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已然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語言中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需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過節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了解英語文化對于學習英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其實階段要使學生對英語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個粗略的了解。在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只是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擴展視野,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初中英語的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要引領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力,為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啟發學生擴展文化視野,發展跨文化意識和交際的能力呢?

    1.要正確理解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培養文化意識。

    有人認為外語學習和本國文化學習沒有什么關系。其實二者關系很密切。新課標所說的“文化意識”指對社會文化的認識,尤其是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由于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英語教育往往重成績輕能力。因此而導致了文化沖突、文化休克,而交際失誤也時常出現。

    在日常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尤其要深刻準確地認識兩種文化的異同。

    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能力和方法: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

    英語文化中充滿了對個人隱私的尊重。例如:同講英語的外國人談話時,應盡量避免如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等涉及到個人隱私的話,因為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對待個人隱私的態度存在差異。在中國,詢問別人年齡、婚姻、收入、體重等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美國家,這些是屬“個人隱私”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宜過問,否則就是失禮。再如中國人習慣打招呼時說“干什么去?”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你在干什么呢?” (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別人的話語,會使對方感到很反感甚至惱怒。因此,在與英語文化中的人交流時,有必要了解他們文化中對個人隱私的理解和范圍,切忌在交往中涉及到對個人隱私的侵犯。

    英語國家的禮貌原則和中國有很大差別。如:英語國家please,thank you,sorry(請、謝謝、對[!]不起)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幾個詞語。英美人在接受別人幫助時,會說謝謝,即使是家庭成員之間也會這樣。而在中國,關系親密的人總是說謝謝會顯得生疏,這些詞匯的使用頻率不高。中國文化講究謙讓、委婉和含蓄,英美文化提倡個性、率直和誠實。比如,中國人節日收到禮物時會客氣一番,不當面打開禮物。而英美人士收到節日禮物會當面打開,并表示稱贊和道謝:“Very beautiful! 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再比如,謙虛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在聽到贊美之辭時,盡管內心很認同也很高興,但還是要對贊美之詞否定或謙虛一番。而英語國家的人會用“Thank you”來接受這種贊美和鼓勵,讓別人分享被贊美的快樂。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教師可以在詞匯教學中彰顯文化。例如:如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經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 “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例如lucky dog(幸運狗),喻指“幸運的人”;big dog(大狗),喻指“大哼、要人、保鏢”;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等。

    英語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例如:在學習食物時,教師可以適當比較中西方飲食習慣、飲食文化;在講到圣誕節時,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到大量的圖片,比較中西方節日的不同,提高學生學習文化的興趣。

    英語教師可以在語法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漢語說“一個面包”,而英語說a piece of bread,盡管漢語中沒有名詞單復數的變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個可數名詞。而在西方國家,人們把面包當成主食之一,吃的時候把一塊面包切成數片,有時還會在面包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雞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語中bread 是一個不可數名詞。

    第7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并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并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涌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面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制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于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鐘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于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于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于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準。對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于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準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怎樣吃飯

    怎樣吃飯? 中國人吃飯比較隨興,很可能聊到開心處,就大聲說笑,或是把餐廳當作自己家一樣讓小孩子跑來跑去,這在西方國家是相當不得體的喔!尤其如果我們是吃西式餐廳,而不是在中國餐廳,一定要注意餐桌禮節。餐巾應該要鋪放在腿上,不是別在領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來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時候,倒沒有禁忌不可以拿著叉子講話,因為在外國,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經吃完,準備請服務生來收走了。當然啦,如果要比手畫腳的時候例外,畢竟拿著刀叉揮舞還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時候安靜是基本的禮貌,像是喝湯、嚼食物都不應該出聲音,打嗝的聲音尤其會惹人白眼,萬一打嗝發出了聲音,應該對同桌的人說「Excuse me表示歉意。千萬不要塞得滿嘴的食物,慢慢一口一口吃。發表意見時,應該等食物完全吞下去之后再講話,不可以一邊嚼一邊講話。如果有魚刺或骨頭,應該盡量先用刀叉挑出來或切除掉,再放到嘴里面,不適合嚼一嚼之后再用嘴巴吐出來,假如不得已必須要這樣做,也最好悄悄地、稍微用餐巾布遮掩一下比較好喔。

    1、預約的竅門。越高檔的飯店越需要事先預約。預約時,不僅要說清人數和時間,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的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內到達,是基本的禮貌。

    2、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

    3、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4、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5、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6、正式的全套餐點上菜順序是:①菜和湯②魚肝油③水果④肉類⑤乳酪⑥甜點和咖啡⑦水果,還有餐前酒和餐酒。沒有必要全部都點,點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稍有水準的餐廳都不歡迎只點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魚或肉擇其一)加甜點是最恰當的組合。點菜并不是由前菜開始點,而是先選一樣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

    7、點酒時不要硬裝內行。在高級餐廳里,會有精于品酒的調酒師拿酒單來.對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訴他自己挑選的菜色、預算、喜愛的酒類口味,請調酒師幫忙挑選。

    8、主菜若是肉類應搭配紅酒,魚類則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來杯香檳、雪利酒或吉爾酒等較淡的酒。

    9、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點完菜后,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10、用三根手指輕握杯腳。酒類服務通常由服務員負責將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讓客人鑒別一下品質是否有誤。只須把它當成一種形式,喝一小口并回簽Good。接著,侍者會來倒酒,這時,不要動手去拿酒杯,而應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正確的握杯姿勢是用手指輕握杯腳。為避免手的溫度使酒溫增高,應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腳,小指放在杯子的底臺固定。

    11、喝酒的方法。喝酒時絕對不能吸著喝,而是傾斜酒杯,像是將酒放在舌頭上似的喝。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遙晃杯子。此外,一飲而盡,邊喝邊透過酒杯看人,都是失禮的行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紅印,用面巾紙擦較好。

    12、喝湯也不能吸著喝。先用湯匙由后往前將湯舀起,湯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將湯送入口中。湯匙與嘴部呈45°角較好。身體上的半部略微前傾。碗中的湯剩下不多時,可用手指將碗略微抬高。如果湯用有握環的碗裝,可直接拿住握環端起來喝。

    13、面包的吃法。先用兩手撕成小塊,再用左手拿來吃的原則。吃硬面包時,用手撕不但費力而且面包屑會掉滿地,此時可用刀先切成兩半,再用手撕成塊來吃。避免像用鋸子似割面包,應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時可用手將面包固定,避免發出聲響。

    14、魚的吃法。魚肉極嫩易碎,因此餐廳常不備餐刀而備專用的湯匙。這種湯匙比一般喝湯用的稍大,不但可切分菜肴,還能將調味汁一起舀起來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類食物,還是使用叉子為宜。首先用刀在魚鰓附近刺一條直線,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將魚的上半身挑開后,從頭開始,將刀叉在骨頭下方,往魚尾方向劃開,把針骨剔掉并挪到盤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魚尾切掉。由左至右面,邊切邊吃。

    15、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則是右手持刀或湯匙,左手拿叉。若有兩把以上,應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16、略事休息時,刀叉的擺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用力恰當。享用西餐,最重要的用具是刀和叉,用刀切時應由外向內,刀多是用右手。但英國的風俗也有著不同,美國是兩手都可切,英國卻是用右手。拿刀,左手拿叉,當兩手都在桌上時,記住用手臂輕輕壓住臺面,不要用大力切。 用手吃雞。西餐里的吃雞魚是很講究的,多數侍者會為你剔除魚骨,你也可要求他這樣做。吃雞就不同了,因為有些如雞腿等硬骨不好對付,可干脆用手吃雞也可以吃得好看。歐洲人吃雞時也是棄刀用手,但做得比較含蓄,而且備有洗手盆,可隨時洗手、擦干。

    擺放刀叉。吃主菜需較長時間,當你需要休息一下時,便將你的刀叉放成叉狀,千萬不要將刀叉順著同一方向放。那樣侍者會過來幫你收走,因為這表示你吃完了。

    輕嚼甜品。主食之后是甜品,甜品需要輕輕地用小匙羹切開送進嘴,閉著嘴輕輕嚼,然后慢慢咽下去,女性的儀態便表露無遺。有些甜品如甜汁、雪糕汁等,需用左手輕輕托起,使盤子向外傾斜,用右手的食指、拇指、中指捏住小匙羹,輕輕向外舀,并送入口中,匙羹含在兩片嘴唇中輕輕抽出,吃完后將小匙羹留在盤中,侍者會端走的。   勿敲杯子。此時你可上洗手間或補粉了,但是不要加唇膏,因為還有咖啡或茶。當咖啡上來時,記住那小匙羹的作用只供攪拌糖或奶油,并非用來舀咖啡喝的,你只需用它在咖啡中攪動一會兒,這時不要把杯子敲得丁當響,這也是一種儀態。用右手的拇指與食指輕輕端起杯子的扶手,送近口邊,身子不要遠離桌子太遠,否則杯底的污漬滴下來會弄臟衣服,或者也可用左手抬起咖啡碟,右手端起咖啡杯,一起送到口邊,慢慢啜飲。

    喝湯

    1、喝湯時,應用勺子舀起,一口一口慢慢喝。

    2、不要把嘴湊到碟邊咕嚕咕嚕地喝。

    3、不要拿勺子在湯里亂攪。

    4、湯喝剩下一小半時,用一只手托起碟子的內側,使其向外傾斜,再用勺子把剩下的湯舀來喝,勺子要往外舀,不要俯下頭喝湯。

    吃主菜(牛排等)

    1、正確方法是:左手持叉, 右手持刀,把牛排切成小塊,以一口能吃一塊為準。

    2、叉起肉塊放進嘴里,咀嚼時要閉上嘴唇。

    3、吃牛排時,切忌用叉子叉起整塊牛排咬嚼,也不能動手抓拿。

    4、切肉時,不要兩手同時用力擺動,這樣既不得力,又顯魯莽。

    5、吃東西不要狼吞虎咽,這樣不但失禮,而且不利消化。

    6、如要中途離座一會兒,可把刀叉靠在碟子兩旁,即是說你還要繼續吃,不然,侍者會把你餐碟收走。

    7、用餐完畢,將刀叉放入盤中,順著同一方向放,表示可以撤下。編輯本段沙拉的吃法將大片的生菜葉用叉子切成小塊,如果不好切可以刀叉并用。一次只切一塊。如果沙拉是一大盤端上來則使用沙拉叉。如果和主菜放在一起則要使用主菜叉來吃。如果沙拉是主菜和甜品之間的單獨一道菜,通常要與奶酪和炸玉米片等一起食用。奶酪和沙拉要用叉子食用而玉米片則用手拿著吃。如果主菜沙拉配有沙拉醬,很難將整碗的沙拉都拌上沙拉醬,先將沙拉醬澆在一部分沙拉上后再加醬。

    禮節方面

    禮節方面 林林總總談了一些基本西方禮儀,其實最基本的還是爸媽平時生活教養的功夫。如果常常提醒孩子遵守禮貌規矩,讓孩子懂得規范自己、尊重別人,相信在國外旅游的時候,也能很快就適應不同的禮節了!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西方的禮儀和我國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在當前國際交往頻繁的形式下,不論是在國內接待外賓或出國訪問旅游,不論是將要留學國外或常駐國外工作都有必要學習一下西方的禮儀。

    禮節有兩個方面:其一要從內心去關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其二要以一定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由此人們通常可以判斷我們家庭教養的狀況。禮節的實質就是處處為別人著想,這也就是要實行那條金箋:你想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該怎樣對待別人。所謂考慮他人的要點就是要使自己的衣著和舉止盡可能讓人喜歡。一看到衣著雅致、彬彬有禮的人,你就會覺得日常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相反,看到的是衣著不整,禮節不周的人,你就會有明顯的缺少什么以及不舒服和煩惱的感覺。

    中國的禮節與西方的禮節有時差別很大。

    如果你想同西方人相處和諧,了解西方的禮節是非常重要的。

    最簡單的問候是說一聲"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這種問候可以用于你不太熟悉的人或者任何與你匆匆擦肩而過的人。

    若你不很匆忙時,對不認識的人可說一聲"你好",回答你的也應該是"你好"。

    當你第一次與別人見面時,通常要握手。此外,久違的朋友相見時,通常也要握手。然而,相遇時不握手也行,微微鞠一個躬,也是很有禮貌的。

    如果誰要和你握手,你當然要同他握手--拒絕握手是非常不禮貌的。通常是由年齡大的一方或者女子先伸出手。  你在向別人問好時,直呼別人的姓名也常常是得體的。你可以說;"早上好,蒙克里夫先生"或"你好,富蘭克林"。 有些問候在中國是合乎禮節的,而在西方卻不被采用。如果你問候一個西方人說"你上哪兒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說"你去哪兒啦?"(Where have you been?)他會想你在打聽他的私事,實在是太失禮了。

    而如果你說:"你吃過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會認為你想邀請他與你共同進餐。因此,和西方人相處時,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問候方式。

    當你受到邀請時,你必須立即作復,明確地說明你究竟能不能接受這次邀請。如果對方是在談話中或偶然遇見時口頭提出邀請的,你就應該立刻回答能不能去。如果當時不能回答,你可以說?quot;我今晚告訴你,行嗎?"或諸如此類的話。但不管是口頭邀請還是書面邀請,都應當給予明確的回答。

    通常來說,表示你的確不能接受邀請的客氣的辦法是說出你不能不謝絕的理由。只是說一聲"我不能去"或"我不去"是不禮貌的。說一聲"對不起"也是不夠的。只說一聲"謝謝",那就只能使人莫名其妙,不知你到底是接受邀請,還是謝絕邀請。

    如果你接受了邀請,忽然有事不能赴約。你應當把你不能前往的真實原因告訴對方,接受了邀請而又不赴約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情。

    在經歷了飲食習慣的歷史沿革之后,當我們都圍坐在鋪著雪白桌布、擺著锃亮刀叉的餐桌旁時,吃飯已經從只為了充饑的需求而發展成為一種令人愉快在復雜的社會習俗。今天,在你應邀赴宴的時候,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實際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 就把它取出,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在西方,汽車有優先通行權。幾個人肩并肩地排成一行走是不禮貌的。因為那樣會妨礙別人行走或耽擱別人的時間。

    西方店鋪,除極少數外,都對商品明碼標價,沒有討價還價的習慣。店員們都很客氣,盡力為顧客找到滿意的商品。顧客也必須很客氣,如果看了好幾件物品以后,一件都不想買,顧客可以說: "恐怕這些都不是我所需要的,麻煩你了,多謝。" "謝謝你"(Thank you)這名話在西方比在中國用得要更加頻繁得多。任何人替你做了一些事,不管事情多小,也不管他是你的上司還是傭人,你都應該說:"謝謝你"。

    你講話完畢以后,千萬不要向聽眾致謝。不要說:"謝謝你們","我謝謝你們",或"多謝你們注意聽我講話"等。講話完畢時,略微欠欠身就夠了,不必要多講什么。

    當你給別人傳遞點東西或替人做些小事情而別人謝你時,你不必說什么,只須笑一笑或點點頭就夠了。

    為什么打招呼

    歐美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認識。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要跟你有進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種生活禮儀形式。其實不論任何人,面對有人微笑打招呼,都會受到感染,像是見到陽光心情跟著好起來一樣,很自然會打招呼響應。因此,在西方國家旅游的時候,如果迎面而來的人對我們說哈啰,別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禮的編輯本段怎樣打招呼怎樣打招呼? 對方跟你說「How do you do ?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著課本教的說「Fine, Thank you. And you?,除非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較多的時間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樣回答說「How do you do ?就夠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聽,至少微笑點個頭。有時候他們會說「Hello !,其實相當于我們的「嗨,這是同輩或好友之間的應對方式,不適合用在對長輩或地位比較高的人。另外,他們也會問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同樣問候就可以了。

    女士優先

    女士優先的禮規 受中世紀騎士之風的影響,西方國家至今在社會活動及社交場合仍奉行“女士優先”的原則,給婦女各種特權,以表示對女性的尊重。誰不遵守這一成規,誰就被認作失禮。

    男士陪女士上車,應先開門,并且用手擋在女士頭頂與車門頂之間,協助登車后自己再上車。上下電梯、樓梯或進房間時,女士先行。進入劇場或電影院,也是女士在先,男士在后。只有當需要男士去排除故障或有利于照顧女士時,男士才走在前面。按照西方“以右為尊”的禮節,在一般情況下,男士與女士坐在一起,應讓女士在右邊;在人行道上,男士應走在靠車道的一邊來保護女士。在正式場合,這一禮儀更要一絲不茍地遵守。凡重要會見,都是夫人走在前面,丈夫跟在后面;宴請進餐,也都是先給女士上菜;拜訪時,先向女主人致意,告別時,先向女主人道謝。

    宴會禮儀

    到達:你最好按時到達,遲到四五分鐘也行,但千萬不能遲到一刻鐘以上,否則到時為難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如果去的是富裕而講究的人家,你進大門時遇到的第一個人可能是個男當差,負責幫你掛衣服或者是給你帶路的,所以你先別急著跟他握手,觀察一下再決定。

    準備:進了客廳,你不要著急找位子坐。西方人在這種場合一般都要各處周旋,待主人為自己介紹其它客人。你可以從侍者送來的酒和其它飲料里面選一杯合適的邊喝邊和其它人聊天。等到飯廳的門打開了,男主人和女主賓會帶著大家走進飯廳,女主人和男主賓應該走在最后,但如果男主賓是某位大人物,女主人和他也許會走在最前面。  入席:西餐入席的規矩十分講究,席位一般早已安排好,這時,和你同來的先生或女士絕不會被安排坐在你身邊。歐美人認為熟人聊天的機會多得很,要趁此機會多交朋友。男女主人分別坐在長方形桌子的上、下方,女主人的右邊是男主賓,男主人的右邊是女主賓。其它客人的坐法是男女相間。男士在上桌之前要幫右邊的女士拉開椅子,待女士坐穩后自己再入座。

    大家落座之后,主人拿餐巾,你就跟著拿餐巾。記住:不管這時出現什么情況(如主人有飯前禱告的習慣),主人沒拿餐巾之前你不能拿餐巾。

    用餐:

    一般的菜譜是三至五道菜,前三道菜應該是冷盤、湯、魚,后兩道菜是主菜(肉或海鮮加蔬菜)、甜品或水果,最后是咖啡及小點心。吃飯的時候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胃的享受上,要多和左右的人交談。甜品用完之后,如果咖啡沒有出現,那可能是等會兒請你去客廳喝。總之,看到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站起來后,你就可以放下餐巾離開座位。這時,懂禮貌的男士又要站起幫女士拉開椅子,受照顧的女士不必對這一前一后的殷勤有特別的想法,這是他應該的。 告別:如果你不想太引人注目,你最好不要第一個告辭,也不要最后一個離開,在這其間你什么時候告辭都可以,只是一旦告辭就應該爽快地離開。

    推薦電影及書籍:

    西方貴族禮儀交際的電影 《公主日記》《純真年代》

    第8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關鍵詞】語言;文化;課堂教學;文化滲透;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英語教學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環,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事實上,語言習得與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 J.Schumann 創立的文化移入模式( Acculturation Model )是現代外語學習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就是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Schumann在闡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時指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Schumann,1978)(外語習得是文化移入的一個方面,學習者對目標語的文化移入將決定他對該語言的掌握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中學語言,將外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結合起來是外語學習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標準對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有了明確的歸定:“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下是課程標準中對八級文化目標的描述:

    1)理解英語中常見成語和俗語及其文化內涵;

    2)理解英語交際中常見典故和傳說;

    3)了解英語國家主要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的經歷、成就和貢獻;

    4)初步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情況;

    5)了解英語國家中主要大眾傳播媒體的情況;

    6)了解主要英語國家與中國的生活方式的異同;

    7)了解英語國家人們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

    8)了解英語國家主要宗教傳統;

    9)通過學習了解世界文化,培養世界意識;

    10)通過中外文化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近幾年高考英語試題更突出語用,注重對真實語言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測試。無論是聽力、單選、完形、閱讀還是書面表達對跨文化語用方面內容的考查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面積提高高中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保證。

    1 高中英語跨文化能力培養的途徑

    現行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是依據“結構――功能大綱”編寫的,每個單元有一個話題及一個交際功能項目。每個話題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個單元的對話和閱讀課文就是圍繞這個話題展開的,既體現了交際功能項目,又體現了知識文化。英語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現行英語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語用意識,重視交際文化的教學,因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

    1.1 詞匯教學

    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詞匯中的成語,典故,諺語等更與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歸納、總結、對比這些詞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含義。比如dragon(龍)在漢語中是吉祥動物,中國人將自己比作龍的傳人,還有望子成龍的說法。而在英語中龍則是一種兇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惡的象征。因此,在譯亞洲四小龍時就不說 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經文化轉義而譯成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學習第二冊 Unit 10, Lesson 39 時,可就漢語里的“酒”字進行文化滲透。英語中不同的酒類有獨自的名稱,如spirit, wine, beer, brandy, champagne等。而漢語里沒有分別表示不同酒類的單獨名稱,而要在統稱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詞來區分種類,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飲酒文化。對于英語中大量的成語、典故、諺語等,在學到相關詞語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介紹給學生。如 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鱷魚淚,貓哭老鼠),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小事聰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訴學生對一些詞語切不可望文生義,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特殊處理。

    第9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課堂教學 文化滲透 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外語教學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環,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事實上,語言習得與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 J.Schumann 創立的文化移入模式( Acculturation Model )是現代外語學習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就是文化移入( acculturation )。Schumann 在闡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時指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Schumann,1978) (外語習得是文化移入的一個方面,學習者對目標語的文化移入將決定他對該語言的掌握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中學語言,將外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結合起來是外語學習的有效途徑。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面積提高高中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保證。

    一、高中英語跨文化能力培養的途徑

    現行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是依據“結構---功能大綱”編寫的,每個單元一個話題及一個交際功能項目。每個話題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個單元的對話和閱讀課文就是圍繞這個話題展開的,既體現了交際功能項目,又體現了知識文化。英語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現行英語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語用意識,重視交際文化的教學,因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

    1.詞匯教學

    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詞匯中的成語,典故,諺語等更與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歸納、總結、對比這些詞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含義。比如 dragon( 龍 ) 在漢語中是吉祥動物,中國人將自己比作龍的傳人,還有望子成龍的說法。而在英語中龍則是一種兇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惡的象征。因此,在譯亞洲四小龍時就不說 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經文化轉義而譯成 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學習第二冊 Unit 10, Lesson 39 時,可就漢語里的“酒”字進行文化滲透。英語中不同的酒類有獨自的名稱,如 spirit, wine, beer, brandy, champagne 等。而漢語里沒有分別表示不同酒類的單獨名稱,而要在統稱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詞來區分種類,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飲酒文化。對于英語中大量的成語、典故、諺語等,在學到相關詞語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介紹給學生。如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掉鱷魚淚 , 貓哭老鼠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個幸運兒)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鄉隨俗)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小事聰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訴學生對一些詞語切不可望文生義,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特殊處理。

    2.對話教學

    為了實現交際的得體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礙及誤解,英語教師在對話教學中一定要將語言形式與語用、文化形式結和起來。自然對話教學中的語言呈現、反復操練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際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的交際方式上,更要培養學生深層次的交際技巧,諸如語言的場景、說話者的交際風格、交際策略、交際意向等。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對話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的語言知識進行各種交際訓練。如在學習第一冊 Unit 8, Lesson 29 時, 教師可就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進行引申:西方人主張吃好, 但吃得簡單, 平時一 頓飯只有一、 兩個菜 , 請客時也不過三、四個菜。這和中國人準備很多菜待客有很大差別。西方人請客不象中國人喜歡給客人夾菜, 他們不喜歡某道菜或已吃飽了, 不會像中國人那樣礙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絕, 他們回直接說:“ No, thanks. I’ve had enough.” 這樣, 學生在情景對話訓練或與西方人的實際交往中就可以避免犯文化錯誤, 達到了交際的得體性。再比如在第二冊 Unit 7, Lesson 25 的教學中, 教師在讓學生操練 Part 2 的 Oral practice 時先讓學生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in pairs, 然后, 我讓學生進行group work, 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Which is great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Canadian English ? 進而讓學生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因為學生在第一冊的 Unit 3 中學過有關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的區別, 再結合本課內容和已有知識, 通過對這些文化信息的處理 , 會有話可談 , 達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解決了實際的問題。通過這樣的訓練 , 學生的跨語言文化的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課文教學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課文無論題材和體裁都比較廣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諸如英語國家的地理( B1,Unit22 Britain;B3,Unit13 USA 等)、語言( B1,Unit3 American English )、飲食( Book1,Unit8 Food around the World;Book2, Unit15 Healthy eating)、音樂 (Book1, Unit11 Country music;Book2,Unit2 Music) 、媒體 (Book1,Unit12 English programmes;Book2, Unit4 Newspapers;Book3,Unit5 Advertising) 等。教師在進行這些課文教學時要注意挖掘這些課文的文化內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在學習第三冊 Lesson 49 NEW YORK 時,我先在課前布置學生準備有關紐約及美國的相關材料,在課文學習后進行小組竟賽(互相提問有關紐約的知識, 以問得多、答得多的小組為勝者)。自然學生的問題不僅僅局限在課本當中, 還提了諸如 Why is New Y0rk called a big apple? 和 Do you know what NASDAQ is? 這樣的問題。通過這種交流信息的方式同學們既運用了所學的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文化的了解。課后我還印發了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的目的。再比如在學習第二冊 Unit21 Music 時,我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加強文化習得,在音樂老師的幫助下我從多張 CD、VCD及DVD中截取不同的音樂形式,堂上我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欣賞音樂,了解什么是Classical music, 什么是 Country music,什么是Rock、Jazz、Blues及R&B。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對西方不同的音樂形式及音樂流派有了感性的認識。在學完課文后讓同學們介紹自己喜愛的樂器、音樂形式及歌手等。這個過程,也可以配合播放同學們自己準備的VCD,以增加效果。

    在課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外,我認為對英語語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語言學家Robert B.Kaplan 認為:英語段落的思維模式是直線的,首先提出論點,然后展開闡述論證。而東方語言段落思維模式是圍繞主題的轉圈子,不直接從主題入手展開討論。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細節,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后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胡泓,175)。通過對中英文語篇模式差異的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語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避免學生在寫英語作文時犯文化錯誤。

    二、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原則

    語言是承載文化的工具,文化教學應與語言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而文化的滲透又必然會牽涉到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因此,在培養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實用性原則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與所學內容緊密結合,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際的內容。教師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文化知識的講解上,應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去體驗、感悟。

    2.循序漸進原則

    根據認知規律,學生的語用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現行教材正是根據這一規律,以螺旋式循環往復的方式編寫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中不同的語言功能,在不同語境中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多元逐步滲透,把握英語語言文化,進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3.思想性原則

    中學生的價值觀正在形成中,教師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思想性的原則。教師要多介紹主流文化,在課外閱讀中多向學生介紹積極健康的內容。涉及到頹廢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識形態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批判地認識。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注意文化的教學,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事半功倍,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積極樂觀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成成人看片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成人污视频网站| 免费无码成人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天天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人|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成人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黄色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