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勞動教育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等教育的普及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現在基本上都已普及了中等教育。不少國家已把義務教育的年限延長到了十至十二年,有的國家雖只規定實行九年普及義務教育,實際上已使愿意學習的青年都能受到完全的中等教育。各國普及中等教育雖然速度和做法并不一樣,但在一些基本方面是一致的。
中等教育的發展是同工業生產的發展同時并進的。教育發展的歷史表明,在工業生產發展之前,盡管有慈善機構和宗教團體為貧困家庭的兒童進行宗教教育和識字教育,宗教改革發起者馬丁路德還主張對勞動人民實施義務教育,但3時的小學教育是不普及的。后來,工業生產發展了,科學技術成了生產過程的雄本耍求,這就要求工人具備基本的讀、寫、算的能力。同時,為了防止勞動力的萎縮,也需要對工人子弟進行一定的教育。這時,工廠法才規定受過初等教育是兒童、青年參加生產勞動的甚本條件,于是初等教育才得以逐步普及。隨著機器生產的發展,童工制度逐步被廢除了,對工人的文化要求也越來越高了,中等教育才逐步向工人子弟開放,打破了貴族、資產階級獨占中等教育的局面。二十世紀初,一些國家的產逐漸進入電氣化階段。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現代生產的労動者,必須具有相當的文化科學知識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發達國家開辦了大M的辟眾性的中$,使中等教育開始有較大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歐美等國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使中等教苻朝著普及化的方向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經濟生活的改善,是中等教育發展的基礎。沒有這些條件,就.不會產生讓青年普遍接受中等教育的需要,也不可能為青年受中等教育提供物質條件。
但是,在不少國家的統計資料中可以發現,即使在生產萎縮的經濟危機期間,中等教育的規模也沒有明顯的壓縮。盡管這時教育經費緊缺,學校辦學有困難,但還是不得不盡量多招收學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政府、群眾團體希望用多招生的辦法減少失業青年的人數,緩和社會矛盾。另一方面,家長相信學生現在多讀點書對今后參加工作有好處,可以選擇一個較好的就業機會。
在總結一些國家的經驗時還可以發現,中等教育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時,就會出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在美國,十四歲至十七歲的人口中,高中入學率1910年只有15.4涔,而到1920年就增至32.2艿,1930年51.4涔,1940年73.3涔,差不多每十年增加20涔左右。又如在日本,戰后初中升高中的比率增加十分迅速,1950年為42.5%,1954年50.9艿,1961年62.3笫,1965年70.7多,.1970年82.1艿,1974年90.8涔。這就是說,日本自1961年以來,每隔四、五年,平均上升10多。中等教育的加速發展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不僅有經濟因素,也有社會的和心理的因素。有的學者分析,當初中畢業生升高中的入學率超過50%時,不上高中的已是少數,他們的家長和學生本人都會感到不升學是不光彩的,并將會影響到未來的社會地位,為了前途他們必須盡可能升入中等學校。小學畢業生升學的比例越髙,初中發展的速度越快。初中畢業生升學的比例越高,發展高中的要求越迫切。
中等教育的結構中等教育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普通教育,另一部分是職業技術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一般文化科學知識教育,為他們升入大學打下基礎,不能升學時也可以就業,從事一般的工作。職業技術教育,則以專業訓練為主,兼施一般文化知識教育。專業訓練的目的又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以訓練熟練的技術工人為主,有的以訓練掌握某種專業知識的中、初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為目的,有的培養各部門的一般工作人員,如售貨員、秘書等。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之間以一定的比例,構成一個完整的中等教育的結構。
中等教育的結構是在變化發展的。在生產還不很發達,中等教育并不普及的情況下,普通教育基本上是為升大學服務的。普通中學是大學的預備學校。職業技術教育為數不多,著重培養初級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熟練工人的培養則是由更低層次的教育去完成,很多是在工廠、企業里進行的。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中等教育的普及,就會有相當多的普通中學畢業生不能升入大學,有相當多的學生必須在畢業后就業。因此,普通中學就具有為中學畢業生的升學和就業作好.準備的兩種職能。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由于中等教育的普及,熟練的技術工人的培養就逐步成為中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同時要訓練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在近幾十年里,一些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比例都在迅速上升,與此相應的工作人員的數量增多。培養這種人員的職業技術教育也就迅速增長。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兩類中等教育之間的比例也是在調整的。在開始階段,普通教育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由于它是為升大學服務的,在社會上的聲望也較高;而職業技術教育是為那些無法升大學的青年設立的,給予一種專業訓練,使之將來能在一個部門找到職業,因而社會地位較低,同時因要考慮到就業的可能,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也是緩慢的,在中等教育中只能占較小的比例。以后,生產發展了,對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需要量增大,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較快,所占的比例逐步加大;同時,由于中等教育的普及,畢業生能升學的可能性減弱,也促使一些青年轉向職業技術教育。根據日本的統計資料,普通教育同職業教育之間的比例約為三與一之比。日本在1922年至1952年間,普通教育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職業技術教育則不超過百分之四十。五十年代以后,為適應經濟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曾一度發展得很快,但七十年代起,普通教育的比例又回升了。據統計,1973年,普通高中學生占總學生人數的60.3%,職業髙中學生占39.1艿;1976年,普通高中學生占64.3涔,職業高中學生占35.7%;1978年,普通高中學生占66.4涔,職業髙中學生占33.6涔。從發展看,普通高中學生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可見,發達國家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比例,大致有三種情況:
1.在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都不普及的情況下,普通教育所占的比例要比職業技術教育高得多;2.當中等教育已經普及,而高等教育還沒有達到大眾化的階段,職業技術教育所占的比例一般可達40_50艿左右;
3.在中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又達到大眾化的時候,職業技術教育所占的比例又不太大了。為什么普通教育總是占相當大的比例呢?據分析,普通教育同職業技術教育不同,
職業技術教育是以就業為目的,學生畢業后一般只能在少數相鄰的有關的專業部門就業,而普通教育有升學和就業兩種可能,就一般心理來說,都傾向于盡可能爭取升學,升學無望才考慮就業。同時,由于普通學校畢業生有較好的文化基礎知識,在各部門就業時學習一定的專業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所以,群眾中要求升入普通學校的愿望要強烈些。
總之,中等教育的結構是與社會的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相聯系著的。中等教育的結構要隨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的變化發展而變化,否則,就可能對社會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中等教育的課程設置
實施中等教育有多種類型的學校,各有其培養的目標,因而課程設置也是不一樣的。
但在近一、二十年里,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設置逐步出現了相互靠近的趨勢。普通學校,在主要是為學生升學服務的情況下,著重強調學術性課程,以滿足高等教育的需要。隨著中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學畢業生中不能升入高等學校的比例逐步增大。這就促進學校不能不考慮到學生畢業后就業的需要,在學習期間要為學生今后的就業作必要的準備,在普通學校里,除了一般文化課程外,也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職業性的課程,供學生選修。美國在這方面是最突出的,
據統計,1972年至1973年度美國中等教育水平的職業教育班有33.5萬個,其中86.1%設在普通中學里。美國把職業分為七大類,學校為每一類職業開設多種職業課程。為了幫助學生選擇適當的職業,在美國的中學里還配備專業人員進行職業定向指導。蘇聯的普通中學一直是以注重學術性課程著稱的,可是,從五十年代后期起也有明顯的變化。主要的是在學校里不僅實施綜合技術教育,而且開展生產教學,大量增加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要求學生在中學畢業時掌握一門專業技術。為了保證上述目標的實現,蘇聯政府要求工廠、企業、農場為學校提供學生參加勞動的條件,要支援學校的生產教學。
為了幫助學生在畢收時正確地選抒職業和升學的專業,從七十年代起,也在中學里廣泛地開展職業定向的教育工作。
職業技術教育,顧名思義,是以訓練專業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為U的的。在這類學校里開設的主要是專業性課程,為了學好專業課程也開設一定數語的文化課,這些課杻主要是為學好專業課榪服務的,jt程度要比普通中學的相應課程低得多。近兒十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M,人們逐漸認識了它的缺陷。職業技術教冇的專業性越強,對于畢業后能從事對口專業工作的學生來說是有好處的,他們畢業后就能熟練地開始工作。但是,統計資料證明,這種專業完仝對口的就業是很難實現的。能完全對U的一般僅占畢業生的10%左右。多數的畢業生只能從事相鄰專業的工作,甚至是很不對口的工作,他們參加工作以后必需重新學習有關的專業知識。如果畢業生的文化雄礎知識不夠深廣,學習時就會感到相當困難。特別是在科技革命條件下,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新的行業,職業會取代原有的行業、專業,原有的工作人員不得不改學新的專業。據預測,今后一個人一生只從事一種工作的可能性已經很少了。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有高度的適應性。為了轉換職業,需要有較為深廣的基礎知識。因而職業技術學校里出現了加強普通文化課的趨勢。據蘇聯的材料,中等技術學校與普通學校所開設的普通課程已經基本相同,僅在學時上有出入。在中等技術學校里,普通教育科目的教學時數要占教學總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這種趨勢,日本學者把它概括為: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
普通教育同職業技術教育逐步互相接.近、融合的趨勢在一些國家已經明顯地表露.出來。蘇聯政府于今年四月公布的《普通學校與職業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中,已把普通學校同職業學校結合起來統一規劃了。在文件<中聲稱,要在“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在青年中普及中等教育又輔之以普及職業教育。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夠在開始工作以前掌握一門技,能。從發展上看將會使普通學校和職業教育相互接近乃至合為一體。”為此,《基本方針》要求搞好普通學校里的勞動教育、生產教學和職業定向工作;而職業技術學校要在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同時完成普及中等教育的任務。在美國,普通中學里都設有廣泛的職業課程,選修的課程占有很大的比例。從去年美國發表的幾份教育報告看來,對這種課程設置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要求在中學階段大力加強文化科學的莛礎知識教學。他們建議,凡是要取得高中畢業文憑的學生最低限度應有“五門新甚礎課”的基礎,這五門新甚礎課是四年英語、三年數學、三年科學、三年社會方面的課程和半年計算機科學。在《為二十一世紀而教育美國人》這份報告里,初等、中等學校數學、科學和技術教育委員會,稱它在同各團體討論時,幾乎沒有人主張把著重點放在特殊的與專業有關的技能方面。相反,普遍認為,當代社會需栗‘有受訓練能力的’青年,這就是說,當社會發生變革時,他們有繼續學習的能力。以特定的與專業有關的技能的教學替代有力的普通教育,被認為是有害的建議,因為特定的職業技能只能滿足短期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