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聯網課程教學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物聯網導論 課程改革 過程化考核 實踐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28
Introduction to Networking Technology Process
and Practice-oriented Reform
WANG Juan, ZHANG Luqia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225)
Abstract Things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course as the first basic course of things engineering students contact with, and it i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build things technical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process, it is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courses undertaken. But found in the actual teach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n not meet Things interdisciplinary technical point complex featur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omestic counterparts reform experience, we propose a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Things technology introductory courses reform program, the practice of data to prove that the method operability achieved the desired results.
Key words Introduction of Things; course reform; process assessment; practice teaching
1 問題與研究現狀
1.1 研究對象
作為“智慧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技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為適應這種發展趨勢,培養社會所需的具有綜合能力的物聯網工程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將“物聯網工程”設置為獨立的一個專業。
物聯網技術導論作為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物聯網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主要講授物聯網從感知層,傳輸層,數據處理層到應用層的整體技術流程,以及每層的關鍵核心技術,對學生建立正確的專業概念,整體的專業技術框架有重要意義。
1.2 實踐教學中的現有問題
目前對物聯網技術導論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講授為主,平時留有課后作業,課程考核方式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期末卷面成績占總評成績的70%。該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以下問題:(1)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物聯網多學科交叉、密切聯系行業的特點。學生反映物聯網涉及學科非常多,僅每個學科簡單理論概念的講解,就已經非常龐雜,學生很難把握其脈絡。且現有技術的應用與行業背景密切聯系,單純的理論講授效果不佳。反映在課堂提問中學生往往答非所問,或者完全無法理解題目意思。(2)一考定論,平時不學,考前突擊現象突出。但是由于知識點繁雜,突擊背誦效率不高,且不及格率較高。(3)死記硬背現象突出,對技術理解不深。對于物聯網產業環境和應用流程的理解和技術在應用中的創新上,有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均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撐。在平時的考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死記硬背的技術點掌握得尚可,但是碰到綜合應用題,大部分同學就不知所措。
面對以上主要問題,現有的物聯網技術導論課程教學方法和思想必須改變。否則,不光是導論課應有的目的不能達到,還直接影響后續物聯網專業課程的教學。
1.3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對物聯網技術導論課程的改革成果總體來說并不多,公開文獻較少,這與物聯網工程本身是新專業,物聯網導論課程本身涉及技術較多,知識體系復雜都有關系。已有的一些改革方案如下:
文獻[1]提出物聯網導論的課堂要引入啟發式教學法,即將課程內容歸納提煉,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其次,采用案例式教學法,把生活中物聯網的實際應用案例滲透到整個教學內容中。還強調應用交互式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環境輔助教學,例如播放物聯網相關理論與技術相關視頻和短片,加強互動,提高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
文獻[2]提出適當增刪教學內容,講授內容忌深、忌細,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文獻[3]提出改進課程大綱設計、提升教師能力、改進教學資源等多個方面,以提升物聯網導論課的教學質量。
文獻[2]與文獻[3]所提措施,對物聯網技術導論課和其他課程都適用。實際上,在已進行的幾屆學生的教學中,我們已經使用過上述方法,事實證明,此類廣泛適用于一般課程的方法并不能解決物聯網技術導論課程中的具體問題。而文獻[2]所提改進課程大綱、教學資源等,其實是涉及到物聯網技術體系架構的問題,已經有教育部牽頭的教學指導組在負責梳理,本文暫不討論。
文獻[1]提出了一些比較具有操作性的課程教學方法,總結起來就是提問啟發,案例講解,多媒體互動教學。實際上我們在授課的時候已經使用了這些方法,但是教學效果仍然不夠理想。例如:提問啟發,如果問題簡單,學生還基本能夠回答,如果問題真的是啟發式問題,而且是書上和網上都查不到現成答案的問題,則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完全沒有思路,更不要說回答問題。案例和多媒體互動在本校理工類課程中的使用也已十分廣泛,物聯網技術導論課程也不例外。上課過程中也給同學們播放了相關視頻短片,行業應用短片,對比沒有播放這些案例的情況,學生的理解程度確實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也比較有限。如果是跟播放視頻直接相關的設計類問題,學生根據視頻還能回答部分內容,但是要求學生從該視頻的技術方案做延伸,更換應用場景,則大部分學生又非常茫然。例如:課程中有播放精細化農業的相關技術解決方案,從感知、傳輸到最后數據處理與反饋服務都做了說明。學生觀看后,如果問該應用領域問題,比如前端要用什么傳感器,部署在哪里,學生還能回答。但是,要學生變化技術的應用場景,將技術應用在另一森林防火場景中時,部分學生還能把類似要用的傳感器列舉出來,但是不知如何部署。這說明要加深學生對物聯網知識體系的理解程度,僅靠觀看案例、提問啟發是不夠的,物聯網技術導論課程的教學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2 過程與實踐化的課程改革方法
2.1 原因分析
根據課下座談,統計課程出勤率,考試通過率等方式獲取的信息,我們認為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理論和實踐相脫節,雖然已經用案例視頻,多媒體互動等教學方式,但明顯還不足以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其二,雖然有課程作業,平時提問和抽查,但是平時努力學習的學生仍然只占少數,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兩個主要問題,我們提出過程與實踐化課程教學改革方法。
2.2 方法的具體內容
對學習自覺性強的學生,提供多種課外實踐參觀機會,幫助學生理解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理論與實踐融合;對學習自覺性差的同學,采用過程化考試方法,督促其平時努力學習。
(1)實踐化教學:物聯網是多交叉學科,知識點非常多,光靠課堂教學肯定不能盡善盡美,所以要加入實踐教學環節。
①在課外布置思考與設計題目,指導學生自學,并自主解答問題、動手設計簡單的物聯網應用。如果有較為優秀的學生,讓其在課堂上講解自己的設計方案。
②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體系,增加實踐能力考核環節。將作業、演講、課外參加的比賽情況等都當作考核方式,按合理比例計入總評成績。改變以往期末卷面考試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
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建立物聯網實訓實驗室,并配備相應的器材等。我們與四川省成都市物聯網產業聯盟形成良好合作關系,借他們的物聯網技術展示廳讓學生實地了解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
(2)過程化考核:以上考核方式加上學院的過程化考試系統,分階段進行上機考試,最大程度避免一考定論、突擊應付等不合理現象。目前的具體操作是:當講完一階段(感知,傳輸,處理)即上機考試本階段技術要點,成績以比例計入總分,最后課程完結還有一次總體性考試,4次考試成績的加權總和才是本門課程的考試成績,并算上平時作業、提問等平時成績作為最后總評成績。這樣一來,12周課程,每隔三周就有一次階段考試,加上平時的抽查與作業,有效督促了學生的平時學習。
2.3 方法實施的效果
2011年本學院設定物聯網專業,2012年開始開設物聯網技術導論課程,2013年進入實踐化教學,14年引入過程化考核,圖1顯示了歷年課程的考試情況,以60分以下為不及格,80分以上為良好。圖1很清楚的顯示,剛開始時物聯網技術課程的不及格率高達約30%,后來引入實踐化教學后下降至12%,到最后引入過程化考核后直接下降到7%左右,而良好率逐年上升,連續2年保持在70%左右,達到了改革的目的。
3 總結與展望
經過四年物聯網技術導論課程的教學實踐,提出了物聯網技術導論課的過程與實踐化改革方案,從理論聯系實踐的角度,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單個技術在物聯網應用流程中的作用與在技術框架內的位置。并用作業、抽查、過程化考核,督促了學生的平時學習。實際的考試成績反映該方案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最后,在和后繼課程老師的交流中,發現導論課對技術框架的講解和物聯網應用解決方案的設計要強加,否則學生在學習后繼課程中會陷入具體技術問題,而忽略整體應用,導致技術路線不清,不知道自己應該深入學習哪些知識。
參考文獻
[1] 周璀.《物聯網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科技教育,2013:35,198.
一、課程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
目前傳感器的課程內容設置主要有三種:一按工作原理分類講授,在重點木科高校按照工作原理的講解居多,這種內容設置系統性好,但傳感器種類眾多,工作機理復雜,常常涉及物理、機械、電子、材料、化工、環境、地質、核技術等方面知識的交又,對學生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求甚高,不適用于學生基礎較薄弱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的應用性高等院校。二按被測對,這種分類便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但內容龐雜,知識點系統化存在難度,同一測量參數涉及多類傳感器,從課程角度很難一一涉獵。且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內容容易缺乏時效性,對于新型傳感器的應用十分考驗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三按項目應用,項目應用教學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很多教學研究論文都有提及,主要應用于高職高專、應用型木科院校。由以課木理論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工程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轉變為以實訓操作為中心,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但容易出現項目實用價值不高、缺乏典型性以及仟務分工與項目實施存在困難等問題。
二、教學改革方式的探索
1.根據物聯網專業培養目標整合教學內容
物聯網涉及傳感、通信與信息處理三個層次,學科交又性強,應用創新是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核心,傳統的傳感器課程內容設置不能滿足技術創新應用的人才培養目標。從應用出發,將內容模塊化。在物聯網技術應用中,數據的真實可靠有效是關鍵,擔當數據采集功能的傳感器在整個系統的構建中要求學生具備根據系統需求選擇傳感器的能力,及其對所選傳感器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以物聯網的典型應用智能家居為構建目標為例,確立數據采集對象,如溫度、光照、人體監測、氣體等,以其中的氣體監測對象為例,不同應用場景需求不一樣,傳感器的選型也有極大區別,需對氣體傳感器的分類與工作原理及其主要特性參數有所了解。例如,在廚房,可燃氣體的監測,選用前需弄清可燃氣體主要成分和安全濃度;若在客廳,空氣質量的監測,考慮門窗常開狀態,其測量范圍與特性參數與臥室門窗常閉的環境亦有所不同。
課堂教學由實際應用案例引出典型傳感器,進而解析其選型原因、工作原理、特性參數與使用注意事項。以點帶面,內容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對于應用型木科院校的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來說,理論基礎不夠扎實,動手能力強,這種教學內容設計便于學生案例重建,提升學習興趣,主觀上愿意深人了解傳感器的相關特性及應用,進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2.加強課堂教學形式的組織與教學過程的設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從案例出發,案例實物演不或者成熟案例視頻演不,學生總結案例作品功能,教師從型號、主要參數、工作特性、工作原理、優缺點、使用注意事項等方面著手剖析案例所用傳感器,并找出同類傳感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敘述其是否可替換及其緣由。最后由教師總結該類傳感器工作原理、工作特J吐及其選型注意事項等。學生可提前準備相關傳感器的資料以備課堂討論需要,從實際應用出發,模擬案例設計中的方案討論環節讓學生參人設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多元化考核,促進學生傳感器應用能力的提升
考核分為實踐考核和理論考核兩大模塊。其中理論考核分為平時課前復習提問和期末理論試題考核,平時課前復習提問主要考核學生對上節課重要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期末理論試題考核以書面形式考查學生對傳感器工作原理、基木特性等重要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考核分實驗考核和課程設計兩部分,實驗部分主要針對某一類傳感器的應用,例如,霍爾傳感器的工作特性測試、霍爾測速等;課程設計要求學生根據指定選題從課題前期資料調研、方案設計、可行性分析、到系統構建、系統調試與測試完成一個傳感器應用的系統設計與實現。
關鍵詞:物聯網;傳感技術及網絡;理論教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05-0166-02
1 引言
物聯網是一個動態的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它具有基于標準和互操作通信協議的自組織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虛擬的“物”具有身份標識、物理屬性、虛擬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與信息網絡無縫整合[1]。其用途遍及智能交通、智能電力、倉儲物流、家居安防、智能消防、公共安全、環境監測、商品市場、工業監控等多個領域。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
物聯網工程專業基本的課程大致涉及兩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計算機學科的基礎課程,另一部分是體現出物聯網工程專業特點的專業課[2]。“傳感技術及網絡”就是屬于我校物聯網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主要講授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相關知識,安排在大二下學期講授。經過幾年的積累,對該課程教學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作為新開專業的一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也不少,如何激發學生對物聯網專業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有所收獲,成為本課程教學改革探索急需解決的問題。
2 “傳感技術及網絡”課程面臨的挑戰
(1)內容十分廣泛,難度大
“傳感技術及網絡”是傳感器技術、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等多種技術交叉在一起的一門課程,主要包括以下關鍵技術:網絡拓撲控制、網絡協議、網絡安全、時間同步、定位技術、數據融合、數據管理、無線通信技術、嵌入式操作系統等[3],如圖2所示。
(2)實驗環節課時少,造成學生對傳感器網絡理解不深
作為一門工程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純理論的課堂教學是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盡管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ppt和生動的講解來彌補,但所謂百聞不如一做,所以如何設計實驗環節,盡可能增加實驗課時,做到“課程精,實驗強”,是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成敗的關鍵[2]29。
(3)實驗設備不完善,標準不統一,開發環境多樣化,給該課實驗帶來一定難度,如何制定既符合實驗教學要求,又能最大限度發揮現有的師資力量,成為“傳感技術及網絡”實驗課的一個探索性課題。
3 關于“傳感技術及網絡”課程改革的一些探索
上文分析了“傳感技術及網絡”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就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方面做了以下改進的探索。
(1)由于傳感技術及網絡是一個新興的研究熱點,內容廣泛,每個關鍵技術都可以展開作為一門課程來講述,所以必須要結合系科師資的實際情況,對內容的進行選擇,做到全面并有所側重。根據我系實際情況,以及課時的安排,做出以下安排:無線傳感器網絡概述,2學時;路由協議,6學時;MAC協議,4學時;拓撲控制,2學時;IEEE802.15.4標準,4學時;定位技術,6學時;時間同步,2學時;安全技術,2學時;數據管理,2學時;數據融合,4學時;硬件平臺,2學時;TinyOS操作系統,4學時;應用系統介紹,2學時;專題交流,6學時,共計48學時。具體到課堂教學方法上,在講解各章節內容時,要盡量結合實際的小例子,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依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多媒體的應用應該圖文并茂,絕非教材的翻版,應該緊跟當前科研的前沿,介紹無線傳感器網絡相關內容的最新進展,這對老師的科研要求是比較高的。
(2)傳感技術及網絡實驗教學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使用傳感器節點如何構建一個網絡,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一些小應用。筆者經過調研,采用了南京東大移動互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Zigbee傳感器網絡實驗箱,其硬件部分由一塊控制器板和五塊傳感器板構成。Zigbee模塊采用的是JENNIC公司生產的JN5139,該模塊集成了射頻組件和無線微控制器。開發平臺提供了標準的UART接口以實現程序的下載和數據的傳輸。這組實驗設備對于完成無線感器網絡的數據采集、數據通信等已經足夠,還提供了多組擴展性實驗。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對于我校本門課程的實驗部分一共安排了16個學時(后續還將努力增加實驗課時),我們安排如下:基于IEEE802.15.4的無線單片機基本功能實驗,4學時;基于Zigbee的傳感器網絡數據采集實驗,4學時;基于Zigbee的傳感器網絡控制實驗,4學時;基于Zigbee的數字型傳感器擴展實驗,4學時。第一個實驗屬于整個實驗體系的基礎部分,目的是使學生熟悉并掌握無線傳感器網開發實踐經驗,增加感性認識,促進對理論課中的知識體系的深入理解。后面三個實驗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深刻理解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原理、應用。通過這四個實驗的訓練,徹底改變學生們只會紙上談兵的境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明顯地提高教學成效。
4 總結
作為較早開設物聯網專業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一批物聯網領域高層次,高素質,多樣化的人才。本文結合我校開設“傳感器技術及網絡”課程的教學實踐,分析了該課程的特點,提出了教學過程遇到的挑戰,并提出了改革的一些探索,也取得了較好效果。而傳感器技術及網絡作為當今科研領域的前沿課題,作為物聯網專業的核心課程,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依然在不斷摸索,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吳功宜. 智慧的物聯網――感知中國和世界的技術[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 15-16.
關鍵詞:管理學原理;混合式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3-0183-02
混合式教學是指綜合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數字化網絡教學模式的一種策略。當前主要是指面對面的課堂學習(face to face)和在線學習(E-Learning)這兩種典型教學形式的有機融合,即線下線上教學結合。混合式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面對面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運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進行整合,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管理學原理》課程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管理學理論來源于實踐,應用于實踐。管理學原理的課程體系設計要以培養學生的管理思維、綜合管理能力為導向,以學生專業管理素質、社會責任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原則,才能真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課程改革、實施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更有力的條件。在《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可以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混合式教學方法運用到《管理學原理》課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質量。
混合式教學應用于《管理學原理》課程中,可以將《管理學原理》課程實踐部分內容按照管理職能分為若干個管理技能模塊,在每個技能模塊訓練中采取學生參與互動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老師與學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男生與女生互動等方式,營造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環境,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會很愿意提出問題、深入探索問題,最后概括總結問題。這樣,老師要求學生認真配合課程項目的開展,全員參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1.“互聯網+”的新形勢要求課程改革。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為高校教學改革引入了新的理念。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互聯網+”的理念,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在從“輔助者”向“引導者”轉變。互聯網+課程建設,給探索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模式,灌注了新的理念。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課程建設進行深度融合。基于這種新理念,傳統的《管理學原理》課程也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平臺進行調整,用信息化改造它,用混合式教學法改造它,以在線學習、MOOC等方式促進《管理學原理》課程改革,達到資源共享課程建設。
2.市場對人才新的需求要求更新教學方法。新的市場環境對管理者的素質、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從粗放型向技術型、智力型轉變,市場環境的變化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校的教學方式也要針對市場的需求,進行改革。混合模式教學方法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的。用于《管理學原理》課程,學生在教師面對面的教學指導下,獲取理論知識,在線上與老師互動、與同學互動,甚至共享全國名校名師優質課程,從中獲取更廣泛的知識,理論知識與管理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協調、管理、創新能力。
3.教學對象的變化要求教學模式改革。目前“95后”已成為高校的主要教育對象,他們生長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環境下,普遍具有自我意識強、個性張揚的特點,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學習能力很強;1995年后中國電子信息迅速發展,中國家庭電腦在1995年以后開始增多,更確切地說,“95后”是真正的網絡時代人,信息化程度特別高。在教授《管理學原理》課程中,要結合“95后”學生的特點,改革教學模式,強化“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引用混合式教學法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管理學原理》是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強調的原理、方法、原則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現代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樹立現代管理的基本觀念和思維方式,了解管理過程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及其管理方法。在熟練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要求能利用有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具體管理問題。因此,管理學原理是工商管理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除了學習管理理論外,還要培養學生應用管理理論、原則、方法的能力。采用混合式教學法,是把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優勢與網絡化教學方法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用。在《管理學原理》的教學實踐中,將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優勢與網絡化教學方法的優勢結合起來,優勢互補,以便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教師面對面教學。《管理學原理》這門課程中的面對面教學,教師不僅教授學生管理基礎知識,而且指導學生怎樣運用管理知識。學生通過分組研討、小組匯報等方式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一步討論課堂中遇到的疑惑及問題。同時,教師針對學生課前網上討論企業案例和課堂研討分析企業經營案例的情況,在課堂上結合企業案例和學生討論結果,講解各知識點的重點和難點,最后做進一步的總結、歸納和拓展。此外,教師布置下一階段的學習任務及在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保證下一階段的學習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2.網絡在線教學。通過將信息技術融合于《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完善網絡教學環境,建設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網絡教學課件,建立網絡教學交流平臺等,引進MOOC網絡教學,精心設計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形成新的教學結構,以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可選擇的交互方式主動探究管理知識。教師通過網絡開展對學生的輔助教學,彌補課堂學習資源不足的問題,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3.學生協作學習。要求學生之間進行課程學習的研討、交流、合作,以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學實踐中,《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中,運用ERP沙盤模擬是以沙盤教具為載體,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運用管理學及其他學科中的知識做出生產、供應、營銷、技術、財務、人力資源與后勤等有關方面的決策,使學生樹立了共贏理念,增強了全局觀念與團隊協作能力。
三、《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中應用混合式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1.注重傳統教學與混合教學模式的統一。混合教學中的在線方式雖然具有豐富的網絡資源、便利的溝通工具、先進的互動手段等獨特的優勢,但教學中不能完全采用線上教學,如果缺少教師的系統教學設計,缺少教師在課堂的系統教學,教學效果并不會很好。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
2.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定位。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線上教學,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認識到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并從主觀上主動學習,特別是《管理學原理》課程,才能真正獲取管理知識,提高管理能力,增強綜合素質。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應該更多地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3.注重整合優化教學內容。《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中,理論課教學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結合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逐步探索一種《管理學原理》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根據不同模塊的教學目標要求,分層次設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構建《管理學原理》課程體系。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的同時,教學團隊應該進行教材建設,根據混合式教學新特點,整合優化教學內容,編寫一本全新的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的《管理學原理》教材,以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改革需要。
參考文獻:
[1]禹海慧,吳孝政,易想和.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學原理”課程設計思考――基于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視角[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馬曉霞.混合學習模式在教育碩士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以“教育技術學基本原理”課程為例[J].寧夏大學,2013-03-01.
[3]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TAO Hui-ping
(Jiang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dministrators,Nanchang,Jiangxi 330088,China)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 計算機基礎 改革
一、大數據概況
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CEO馬云在淘寶十周年晚會上,做卸任CEO職位前的演講時,馬云說:“大家還沒搞清PC時代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還沒搞清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來了。”在IT這個日新月異的產業,不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我們又迎來了一次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大數據。
大數據歸納起來有4V+1C五大特點:第一,多樣Variety。數據產生的來源多樣性決定了數據的多樣化,有結構化的數據,更多的則是非結構化數據,比如網頁、圖片、音頻、視頻等數據。第二,海量Volume。由于網絡和智能設備的普及,每天產生的數據量由TB級別上升為PB,有觀點認為,現在只需要兩天我們就能夠產生自文明誕生以來到2003年所產生的數據總量。第三,高速Velocity。短時間內能夠產生海量的數據,這也就要求必須能夠快速地對這些龐大的復雜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以保證數據的有效性,為快速決策提供支持。第四,價值Value。大數據蘊藏著大價值,數據存儲和挖掘技術的有力保障之下,大數據是我們新的獲取價值的源泉。第五,復雜Complexity。顯而易見,大數據的產生復雜多樣,對數據的存儲以及如何在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有用信息也會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
隨著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物聯網把物體連接網絡,接受我們的控制和使用,云計算為海量數據的處理提供了可能,移動物聯網也為數據信息的傳輸提供便利,以及PC電腦、平板電腦、手機,以及遍布地球各個角落的各種各樣的傳感器等終端設備無時無刻不在產生數據。大數據已悄然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二、現階段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開展情況
(一)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
目前,大部分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授的主要內容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計算機基礎知識,包括計算機的發展、分類、特點(概述),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及信息的表示;第二部分是microsoft office 常用組件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及frontpage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是網絡基礎知識及信息安全的介紹。計算機行業是一個日新月異的行業,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課本知識的更新遠遠落后,對教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學生個體水平差異顯著
學生來源由于城市和農村的地域差異、統招生、單招生、三校生等組成差異等等,使得生源多元化,學生組成復雜、錄取分數不高、理論知識基礎相當薄弱等現狀,這促成了學習需求和發展方向的多樣化,因而學校很難順利組織和實施統一的教學活動。學生實訓水平參差不齊,對課堂教師教授內容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實際操作的動手能力不可能達到一致,這就導致了教師布置同一實訓任務,有部分學生在上課時間結束之前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而計算機機房的機器都裝有系統還原,上一次課堂上機沒有完成的實訓任務難以在下堂課繼續。
(三)考核評價缺乏針對性
由于個體的差異,每名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在課程結課時,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的是最后結果,對學生整體進行統一的同水平要求的考核。對學生的考核應該進行個體的縱向比較,而不是總體的橫向對比。衡量的標準應該是每名學生相對自己進步的大小,而不是學生距離統一考核目標的遠近。但常規意義上的普及性授課顯然難以滿足各專業對計算機的不同要求。目前,大多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授課內容單一,而不同專業學生在就業崗位上對計算機知識和應用能力的要求各異,課程教學和實際應用存在一定的脫節。
三、大數據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思路
(一)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緊跟科技發展的腳步,在大數據時代,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在原有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把計算機及應用新技術穿插到課堂教學中。比如,在計算機的發展階段中,介紹新型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神經網絡計算機、納米計算機等;在計算機硬件系統中,新型存儲器、時下熱門大數據的存儲技術、3D打印機講解;在計算機軟件系統中,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特別是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介紹、當前流行手機APP功能介紹;辦公軟件部分要重視在線幫助和聯機協作;計算機網絡部分,伴隨網絡而產生的大數據的存儲、管理、挖掘及分析,以及移動互聯網的介紹。
(二)科學管理教學信息
這樣一個大數據時代,對數據的存儲技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難得到一套新型的機房管理軟件,不用配置高端的設備,借助某些平臺利用網絡,我們能夠保存每一臺計算機的節點信息,學生能夠更方便地完成任務,而且通過這些數據信息,教師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一系列的比較,也能夠客觀地評價學生的進步。
(三)合理設置專業課程
計算機基礎是每一位高職大一學生都需要學習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授課教師需要做好充足的調研,以確定本專業個性化教學內容。一方面,計算機教師需要和本專業相關資深專業教師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的開設過程中需要用到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調研本專業畢業生在核心就業崗位上的任職需求,了解對計算機的需求。經過調研,結合計算機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專業崗位的項目案例,真實模擬崗位環境工作過程,讓學生提前打好就業基礎。
(四)持續創新教學模式
隨著這場大數據革命的到來,充分實現教育信息化,對課堂的把握不再依賴于教師的經驗,而是通過教學數據更精準地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堂調節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教師只需要進行相應的監督和指導,扭轉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窘況。
四、Y語
本文先是闡述了大數據的概念、基本性質及產生的影響,總結了現階段我國計算機基礎課程存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革思路,以期為大數據背景下科學高效地開展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9).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6-0073-02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在教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而又迅速地發生著。面對新形勢、新變革,作為高職院校教師,在“互聯網+”理念的推動下,不僅要將互聯網作為一種提高教學水平的外在工具,更重要的是將“互聯網+”的理念真正融入教學,建立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讓學生在“互聯網+課程”環境下更加智慧化、個性化、自主化,更有效地去學習,從而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習效果。現以“工業機器人三維建模技術應用”課程為例,對“互聯網+課程”背景下該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工業機器人三維建模技術應用”課程教學現狀
1. 教師與學生現狀分析
目前,教師只需要在課前備好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準備好本節課的相關課件與視頻,實現的僅僅是多媒體教學的形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環節也僅限于課堂環節,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了解片面,面對班額40左右的學生,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學生課前做不到有效的預習,課后做不到對講授內容的鞏固,本節課堂上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往往需要等到下一節課來解決。
2. 教材與教學內容現狀分析
“工業機器人三維建模技術應用”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主要是使用Creo軟件對工業機器人線體設備進行建模、裝配、轉化工程圖、機構仿真等。目前選用的教材雖然包含有真實案例,然而教材的編寫格式都是以模塊化為主,即按照零件的建模、裝配建模、工程圖模塊等順序編寫。運用這樣的教材,我們發現學生在零件建模階段的學習興趣較濃,到了裝配和工程圖模塊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導致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內容掌握不完整。
3. 教學方法現狀分析
目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完全以課堂教學為主。每節課教師利用課件、軟件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以及示范操作演示,然后學生模仿教師的演示在電腦上自行練習,教師進行輔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雖然學生有了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但自主學習的意識仍然比較淡薄。特別是一些知識點類型繁多,創建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師利用課堂時間講授需占用大量時間,講解流程煩瑣,這時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導致部分學生跟不上進度而不再繼續學習,課堂學習效果差。而且課堂學習內容無法在課后得到進一步的鞏固,知識點和操作技巧的遺忘情況嚴重。
4. 考核方式現狀分析
“工業機器人三維建模技術應用”課程考核主要采用了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的側重點在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考核內容完全側重于操作能力的應用,對于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評價有所欠缺。
二、“互聯網+”時代下“工業機器人三維建模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互聯網+”時代的出現導致社會大環境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手機、電腦、互聯網、物聯網、VR等成為新的生活模式,也正影響和改變著學生的生活、學習方式。在這樣的時代,學生的思維模式、學習方式、興趣習慣與以前相比有了根本性差異。在課程發展上,“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的出現,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也促使教師對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適應“互聯網+”時展的需要。
網絡學習資源的出現,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同時,由于自主性加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下意識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學習,容易忽略學科本身的邏輯關系和系統性。而且,學生面對沒有情感的計算機進行人機交互學習,缺少面授教學中師生間的親切交流以及同學間的情感交流,長此以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為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和資源,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網絡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我們應該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互聯網絡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將課堂教學與網絡信息技術進行融合,使整個教學過程依托數字化資源教學平臺,采取“線上(網絡教學)、線下(課堂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如圖1所示。
三、“工業機器人三維建模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1. 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全面性,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并編寫出相對應的新型數字化教材,有針對性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可將“工業機器人三維建模技術應用”課程整個教學內容概括為6個項目,項目從簡單到復雜,每一個項目都是機器人線體中的一個完整部件,其內容包括零件的建模、裝配和工程圖的創建以及機構的仿真、動畫,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增強,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軟件的知識和技能,還掌握了工業機器人零部件的結構和功能,能及時看到自己的項目成果。這是學生判斷自己職業能力的有效依據,也增強了學習的樂趣,這樣的教學能使學生較快地進入產品設計實戰狀態。
同時,新型數字化教材在詳細講解每個知識點的同時,附帶有相應的二維碼,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隨時隨地通過視頻、課件介紹學習該知識點的相關內容。因為細化到每一個知識點,所以相對應的網絡資源內容更加精簡,資源容量也小,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最為有效的是,學生遇到的難題可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及時和教師溝通交流,不必等到下節課再解決。
2. 教學方法的改革
為提高“互聯網+”背景下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利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學生實踐鍛煉的能力。對于“工業機器人三維建模技術應用”課程,可以機器人線體零件為載體,依托CAD/CAM實訓室、網絡教學資源庫平臺和Creo等媒體資源,按照“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要求,把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
課前:學生登錄課程教學平臺,選擇教學單元,查看“課前任務單”,按要求完成任務單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教學資源中的視頻和課件進行知識點的復習和預習,完成“課前測試”,檢驗自學效果。教師根據統計分析,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以按層次和個體差異進行分析和分組,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為課堂教學的分組合作做準備。
課中:課中教學分為任務導入、任務實施、課堂競賽及評價總結4個環節。以該課程項目二中的第一個任務(機器人連接臂的建模)為例說明。首先要求學生登錄教學資源平臺,觀看機器人手爪吸盤夾具拆卸動畫演示,結合教師下發的圖紙,了解機器人連接臂在機械手爪吸盤夾具中的作用,分析連接臂結構,并根據其形狀特點以及后續的制造工藝確定連接臂的建模思路。在課堂中設置“動手做”“跟我學”等環節。在“動手做”的教學環節,整個過程中教師起到的是引導與輔助作用,體現了“學、教、做”一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跟我學”教學環節中,教師使用軟件進行演示和微視頻輔助教學,解決教學中的難點。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鞏固課堂教學內容,設置“課堂競賽”環節。最后師生共同評價,讓學生在競賽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完成知識點的學習。
課后:為了鞏固對已學知識點的應用,提高學生建模的速度和技巧,特別安排了課后拓展階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學生登錄教學網絡平臺,觀看、學習教師上傳的課后指導視頻,完成拓展任務單內的任務,根據教師給出的評分表進行自評,并通過QQ郵箱上傳作業。教師將學生作業中的問題通過作業點評及時反饋給學生。
3. 考核評價的改革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得該課程的考核更具全面性。課前的自我檢測評價、課堂的競賽評價、課后的拓展任務評價涵蓋了整個教學過程。課前課后的在線評價快捷、全面,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創新的能力。課堂競賽評價或任務評價,要求學生展示競賽任務,并根據教師給出的競賽任務評分表進行小組互評、教師點評,最后依據互評成績和教師評價創建得出總評成績,輸入課程在線教學平臺作為過程考核依據。教師根據課前和課后評價以及課堂評價成績進行綜合評分,這樣的評價方式體現了及時性、全面性、公平性。
4. “互聯網+課程”背景下教師與學生的變化
“互聯網+課程”時代,教師必須在課前進行線上備課,并將課件、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上傳到教學資源平臺供學生學習,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之外,還必須掌握課件、視頻以及動畫制作等技術。同時,教學資源的公開,要求教師更加認真地準備每一節課,不斷將新知識、新內容加入課堂,并引入新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吸引進課堂,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學習意識和自我更新意識,尤其在信息化學習和教學能力方面要不斷提升。“互聯網+課程”時代,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隨時隨地都可登錄教學資源平臺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并可利用網絡平臺和教師進行即時對話和溝通。同時,教師對教學資源平臺上的課程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加科學有序。
利用教學資源平臺上的“在線交流”“課題討論”,在課前和課后增加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及時高效地解決了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教師將每個知識點進一步拆分,使自學和復習用微課等在線學習資源實現“碎片化”,縮短了每一個資源的長度,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課前測驗、課后拓展練習都在網絡教學平臺上進行。課前測驗考查學生前一任務的掌握情況及新任務的預習情況,便于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課后拓展練習的難度大于課堂任務,在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建模思路空間。
教學項目采用真實案例,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跟我學”“動手做”“賽一賽”“評一評”等環節,凸顯了“學、教、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采用在線評價(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的方式,使評價更加快捷、準確、全面。
參考文獻:
[1] 楊宇翔,黃繼業,吳占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施方案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5,(5):3-4.
《企業管理》課程是技工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但因為《企業管理》課程不像機電、汽修、計算機、烹飪、美容美發等傳統技工專業的專業課程那樣具有易于進行實踐操作的特點,而是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概念性技能,以轉變學生的思維模式、行為的條理性等為目標,所以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一直都沒有一套合適的方案適用于該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同時傳統的教學方法也不能和當前技工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學歷層次相匹配。因此,在《企業管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以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達成及滿足社會企業對工商企業管理人才的需要。筆者在總結多年《企業管理》課程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時代特點和學生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當前技工院校《企業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不一致
通常技工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為中小企業基層管理者、自主創業者、家族企業繼承者三項,目標特點就是注重基層管理技能的培養。但是在《企業管理》課程實際的教學目標設定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卻更多的是管理理論或原理的講授以及高級別管理概念性技能的培養,理論性、概念化的教學內容占主體。這些“高大上”的教學內容與技工院校注重實用性基層管理技能、日常工作事務處理能力的培養目標顯然是不一致的,也和技工院校學生的文化層次不匹配。
(二)教學模式固化,教學方法單一
《企業管理》課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因其填鴨式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所以教學效果不好。而教學效果相對較好的也是最常用的案例教學法,討論法等常用教學方法,因為有些案例比較陳舊或者片面或不夠貼近學生生活,甚至有時各任課老師重復使用相同案例,老生常談,導致學生對案例有距離感,無興趣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去,甚至厭煩這種常規教學模式。隨著“新三中心論”理念的興起,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廣泛被應用,初期因其教學模式新穎,教師課前準備充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隨著應用的深入,此種教學方法也逐漸被形式化,每一個環節都流于形式,最后的教學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三)校企合作在教學層面應用不夠廣泛或深入,落不到實處
《企業管理》課程除了理論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技工院校普遍與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項目,從而使學生能夠有機會去企業實踐實習。這種“學練合一”的一體化教學形式很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因為企業要考慮到自身的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的正常化,學校受師資力量和日常教學安排等各種原因的限制,學生深入企業實踐實習的機會其實并不多,或者實習的內容是毫無技術含量可言的簡單重復性勞動,與學校課堂上學習的管理內容不能對應,達不到鞏固拓展,加深理解校內知識的作用。
二、技工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特點
(一)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弱,學習目標不明確
技工院校的學生文化課成績偏低,文化基礎較弱,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現實。而很多學生對于來技工院校學習的目的也不夠明確,對所學工商管理專業更是一無所知。筆者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上都會問學生一個問題“為什么選工商管理專業?對這個專業了解嗎?”大部分學生不能明確回答,甚至有部分學生說是家長的安排。這說明,本來很多學生就不是出于自己的興趣而是被動的選擇工商管理專業,所以他就不會有學習的動力和熱情,這就需要工商管理專業教師要應用合適的教學模式或方法來使教學內容或課堂活動吸引學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從而產生良好的學習結果。
(二)參與性更強,更喜歡親自去嘗試
現在技工院校的學生都是九零后,具有鮮明的個性獨特,比較自我的時代特點,不喜歡受約束或被動的接受某些事物,更喜歡參與性強的事物,喜歡親自去體驗去感受。相較于外界強加于他的思想、觀念等他更容易接受自己實踐所獲得的認知。
(三)對互聯網、移動通訊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設備有高度依賴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移動通訊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設備對于新時代的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說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個人電腦、手機、平板電腦、互聯網和Wi-Fi無線移動網絡等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學生對這些事物已經產生了高度依賴性,無論課下課上一分鐘不看手機,不上網都會讓他們感覺不自在。所以說互聯網、移動通訊設備等新技術已經對傳統課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傳統教學模式現在以及未來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考驗。
三、《企業管理》課程“翻轉課堂”的探索和應用
顯然,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就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特點和學生的個性特點來創新教學模式,開發新的教學方法,以應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挑戰,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以微課為主體的翻轉課堂完成課程主體內容的學習-借助微信、微博、論壇進行課堂的拓展-借助校園現有資源進行實踐實習”是筆者在《企業管理》課程教學方法上作出的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受到學生普遍歡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微課為主導的翻轉課堂模式的應用-主體專業知識或技能的學習
網絡學習是建立在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網基礎上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網絡課堂是集網絡教學、數字資源管理、在線視頻課堂和學習社區諸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網絡平臺。基于網絡和電腦的普及化以及學生自主性發揮的需要,我們可以將《企業管理》課程傳統課堂分為前后兩部分。前一部分是以微課為主導的線上自主學習,后一部分是回到課堂內的展示、討論、答疑、評價環節。
1.微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因為技工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基層管理者,技工學生文化基礎較弱,學習目標又不夠明確,所以微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僅僅要注重知識點的選擇,更要注重知識點在應用層面實操性的引導,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去“用”或是“做”。比如在講到“人本原理”時除了要將原理的內容進行講解外,更要詳細講解人本原理在“薪酬、福利、員工活動、員工培訓、晉升渠道”等方面是如何體現應用性的;而在講到“組織”一節時,除了讓學生掌握什么是組織、組織產生的原因等基本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實際運作過程中組織結構是如何進行部門化、如何設定各工作崗位的。
2.微課的自主學習
在微課學習部分,首先教師需要將制作好的或在互聯網上下載的質量好的微課上傳到網絡課堂平臺(如果學校不具備此環境,也可以上傳到班級QQ群或發送到每個學生的電子郵箱),安排學生自行下載觀看學習。通過反復觀摩微課自主的學習,掌握學習內容后,要完成相應的練習,以檢測自主學習的效果,然后要求學生將自己對本次課程中不理解的部分或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自己的觀點想法記錄下來,留待回到課堂內討論解決。在此部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進度,不明白的部分還可以反復觀看揣摩,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所以教學效果優于教師一人的課堂講述。
3.回到課堂內的學習
在回到課堂內的部分時,教師可以出題檢測微課自主學習效果,也可以要求每個小組或每名學生展示自己對微課學習內容的理解或觀點,也可以訂正作業,也可以就微課內容進行答疑或組織學生針對與課前微課學習內容相關的某一個題目展開討論。最后,教師要根據檢測結果及學生在課堂內的表現做總結評價,給學生或學習小組打分。本教學環節雖然形式上是又回到了傳統課堂中,但是教師只是“主持人”或“評委”身份,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的是學生。因為之前學生們都已經自主學習了微課中的內容,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在本環節往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每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課堂氣氛會相當熱烈。
(二)微博、微信等移動互聯網新興通訊平臺的應用-課程主體內容的拓展和補充
以微課為主導的翻轉課堂形式使學生對課程主體內容有了深入的學習和掌握后,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和有興趣的網絡聯絡形式完成課程內容的拓展、補充和延伸。比如網絡論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1.網絡上與課程相關的論壇、博客的使用
互聯網上有很多與企業管理相關的網站、論壇或博客,其中涉及到的內容既有專業、全面又有時效性現實性的最新案例,又有很多企業管理界人士關于企業管理獨到的見解和思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優秀資源,為學生提前篩選推薦,引導學生經常訪問這些站點,達到擴充課堂知識,開拓思維的作用。例如筆者在新生第一次課時都會要求每名學生在世界經理人網站(http://ceconline.com/)中的經理人論壇、百納網的百納企業管理論壇(http://bbs.ic98.com/forum10/)上進行注冊,鼓勵并要求學生在論壇上跟貼參與案例或話題的討論,發貼或把微課中學習的內容到論壇中請網友一起探討或給予指點。同時要求學生在論壇上至少結識一名企業管理從業人員為自己的課外導師,拜師學藝。要求每月匯報總結跟課外老師學習到了哪些管理知識或獲得了哪些啟示。教師要根據參與者發貼的質量、數量和案例分析報告的情況給予評分。
2.微信的應用
隨著微信的流行,教師也可以建立學生的微信朋友圈,時不時穿插一些跟專業相關的案例、實事新聞、專家學者的觀點言論,帶動學生討論,引出和引導課堂教學內容,并在此過程中對表現積極的學生點贊,鼓勵學生,樹立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三)現有校園資源的利用-課堂外的實踐活動
1.校園中的應用實踐
《企業管理》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在去企業實踐或實習的機會很少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校校園內的資源來完成課堂外的實踐活動。比如在學習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時可以去學校的人事部門進行實踐或邀請人事部的工作人員作一些實踐培訓或講座,學習生產運作管理的內容時可以去學校機電系或服裝系的實訓車間進行實踐,學習市場營銷的課程時可以和學校食堂或超市聯合搞營銷活動等。在學習“系統原理的應用”一節時,如果單憑微課的學習和課堂上的討論,學生們很難對系統原理有個清晰直觀的理解,那么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到本校的圖書館以參觀訪談的形式對圖書館的圖書、職工、管理者、設備、規章制度、文化建設、未來規劃日常事務等系統要素進行全面的考查和調研。當然,在調研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作好調研前準備工作,比如學生劃分小組、小組分工、預約訪談時間、準備采訪文稿等,而調研后要指導學生完成調研報告并展示匯報,最后要評價總結。完成整個過程以后,學生們除了深化理解了系統原理并學習如何應用該原理進行管理外還鍛煉了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等。
2.校園中的活動開展
[Abstract] "Internet plus" has changed the form of education from closed to open. It brings great opportunities to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Internet+" has been applied gradual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e can create micro courses, carry out real-tim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upd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et teaching, it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diagnostics teaching, mobilize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It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teaching of diagnostics course.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Diagnosis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ternet education
面對“互聯網+”的機遇與挑戰,大學教育需要從實際需求出發,抓住機遇,直面挑戰[1-4]。傳統的教育模式基本為按照教學日歷的安排,學生坐在固定教室里,老師站在講臺上通過板書或PPT課件面對班級學生授課。而現代依托于互聯網的在線教育,硬件上只需要有一個聯網的移動終端,學生就可以在家里、圖書館或其他任意地點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學習。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實現跨地域、跨時空的教學形式,各地優秀的教育資源可以共享。診斷學作為醫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之一,診斷學課程也需要積極改革,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先進互聯網技術與診斷學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對診斷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診斷學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1 傳統診斷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診斷學是運用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門學科。它是臨床醫學生從基礎學科過渡到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診斷學教學由理論課和實驗課組成,主要由癥狀學、體檢檢查、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等四大部分內容組成。傳統的診斷學主要是在多媒體教室及實踐技能操作教室兩處完成。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瑣碎,時間有限,診斷學四個部分的知識點相當多,學生易產生學習疲勞。診斷學的課堂內容很多是需要學生去記憶的,如心臟聽診中的五個心臟瓣膜區位置、心?圖中各波段的正常值、血常規的正常值等。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非常枯燥,靠短暫的課堂教學,學生很難理解和記憶,也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較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除課堂時間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不多。學生對學習中的難點知識,與教師之間交流的時間有限,有困惑時往往也不能及時地得到解決。
而在實驗課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往往只能安排學生每一大章節內容1到2次實驗見習課,如檢體診斷部分,見習過程往往是教師在教具或醫學模特上演示體格檢查操作視觸叩聽過程,或者結合檢體錄像進行演示,這往往需要消耗約一半左右的見習時間,留給學生用于實際操練的時間較少。在心電圖見習課中,往往是學生之間互相檢測心電圖,這個心電圖往往是正常心電圖,另外教師還會演示臨床病患中典型的異常心電圖如房顫、室顫、房室傳導阻滯等,這部分紙質內容,學生無法反復練習及學習。很多學生不能夠完全掌握大綱規定的實驗操作要求,在以后的臨床實踐中,往往存在這方面能力的缺陷。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診斷學中有一些新進展包括新的診斷方法和指標,尤其是一些新的檢驗指標,如新的腫瘤標志物測定,雖然在教科書中提及較少,在臨床中已有廣泛應用,這些也需要學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診斷學課程學時有限,一些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無法了解這些學科的前沿及新進展。
2 “互聯網+”教學模式的特點
教育是相對封閉的領域,而“互聯網+”這一開放友好的形態,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5-7]。為了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借鑒“互聯網+”的理念,我們可以將新的教學模式運用于診斷學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利用共享的互聯網資源,從而達到彌補現有教學模式的不足。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主要通過課本來講授知識,盡管各出版社的教材有些許差別,但這是相對固定的,不會有很大變化,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會有新版的教材出現。而依托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中,教學載體不再局限于長時間固定不變的書本,還可以通過各種網絡表現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表、視頻等多媒體形式表現出來。我們還可以整合各個院校優秀教育資源,實現共享,學生無論距離遠近都可以學習感興趣的知識[8,9]。
傳統教學模式只能完全按照教學日歷在固定時間和地點進行課堂授課。互聯網教學背景下,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一個互聯網終端接收設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隨地地學習,靈活方便[10,11]。傳統課堂上,教師講述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點,即使教師可能安排少量的互動環節,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師生交流不夠,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有疑惑時,教師沒有足夠的課堂時間答疑解惑。而現代網絡技術日新月異,陸續出現各種網絡溝通工具,如電子郵件、MSN、QQ及正逐步發展完善的微信群、各種教學相關APP等,可以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友好互動,有利于教師更好地答疑解惑。學生可以通過這些網絡工具,課外時間向教師溝通交流,提出問題或者對教師教學方式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既能讓教師知曉學生的學習進度,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講解,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生動活潑,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深度[12,13]。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涌現出很多新型的教學方式,如慕課、翻轉課堂等。慕課這種教學方式,讓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也沒有很高的門檻,對這門課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以加入學習[14-16]。翻轉課堂更是顛覆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學生自主花費時間于課外學習,課堂用于答疑解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解決一些實際案例,升華學生課外所學知識[17-20]。盡管這些教學方式在推進過程中可能面臨一些問題,如部分學生的主動性和提問能力不強,如何引導學生課后學習和課間互動,如何引導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這是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教學方式的積極變革和探索[21]。
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從被動聽講轉為主動參與,教師只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3 基于“互聯網+”理念的診斷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索
“互聯網+”背景下的診斷學課程教學改革,通過整合現代網絡技術與傳統教學,把復雜枯燥的診斷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22],課程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微課教學
網絡教學課件不再局限于 PPT 等模式,還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制作一些有趣的動畫及教學視頻放到網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網絡學習中,10 min左右的微視頻(微課)非常合適[23-25]。我們可以根據診斷學不同知識點,尤其是重點和難點內容,如心臟體格檢查、心電圖房室傳導阻滯章節內容,做成多個小視頻放到互聯網上供學生學習。學生可以在課前課后觀看學習微課內容,有利于對知識點的掌握。網絡學習中,傳統的“課”的定義也有所改變,不再是固定的上下課時間,課程的內容也是以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中心,逐步探索。如學生需要解決癥狀學教學中“疼痛”相關章節問題時,可以結合網絡教學中的實例,從疼痛常見病因、病理生理、鑒別診斷及治療等多層次學習這一問題。微課與翻轉課堂可以相互結合,通過微課視頻學生課前提前學習診斷學相關知識點,在課堂中教師可準備一到兩個實際病例,學生分組積極討論、發言,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診斷學知識點做到更好地掌握,并可以培養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26-28],學生可終身獲益。
3.2 交互式在線教學
診斷學內容比較繁雜,利用互聯網的交互式在線教學,教師可以提前上傳一些知識點課件到網絡上,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優先于整個班級的教學進度,掌握自己的學習節奏,同時對一些重點難點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有助于課堂教師授課時,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如“黃疸”這一章節內容,不同類型的黃疸發生機制及鑒別診斷有異,涉及深層次的病理生理及解剖等問題,有些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掌握。學生亦可根據自己課前學習過程中的疑點難點,在教師課堂授課過程中,提出困惑,課堂上就能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式能顯著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3.3 師生互動交流
基于“互聯網+”的診斷學教學模式中,學生對一些知識難點有所疑惑時,不受時空的限制,通過網絡溝通工具如微信群留言及提問,可以直接向教師尋求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更有所著重講解,是一個良性的互動模式。微信群建立過程簡單,目前在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只需下載安裝相關軟件即可,無需額外購置設備及開發軟件,即可實現實時互動交流。診斷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平臺提前課堂教學需要討論的病案實例,讓同學分組重點查閱相關知識,分組討論,教師也可以加入到各個小組中,指出病案的關鍵問題所在,實現了師生間及學生間的實時互動。在互動交流中,學生對診斷學的相關知識點可以得到更好地掌握[29,30]。教師也可以通過平臺分享優質的微課視頻、精彩病例等,實現學生的碎片時間學習。
3.4 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現代的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知識升級更新快,診斷學課程的教學應跟上時代的腳步,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傳統教學很難做到,每次新版的診斷學教材需要3~5年左右的時間,遠落后于診斷學知識的更新速度。而依托“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下,可以有效克服這一困難,網絡上的教學內容可以將當年的新技術新進展,實時更新,供學生了解專業最前沿的情況[31]。如檢驗診斷中的感染性指標,教科書上多年一直都只介紹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速率,而目前在臨床上針對感染已出現更多新的指標,如降鈣素原測定對感染的發生、發展有更佳的診斷意義,在依托于“互聯網+”的教育背景下,可以不斷更新這些知識,而不是依賴于教材,學生在后繼的臨床執醫生涯中,可以更好地與臨床實踐相融合。
4 總結與展望
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在這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們高等教育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借助新技術新方法,提高教育質量[32]。各種新的教學方式相繼涌出,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師需積極學習這些新的方法,才能夠因材施教,積極引導學生。教師的備課內容也不再局限于課堂,需花費較多的時間制作高質量的教學視頻,在教學過程中亦不斷改進,這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對教學內容熟練,還需要掌握相關軟件應用等知識,需要更多的付出。同時新的教學模式也對智能終端、網絡和軟件設備亦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的投入,并需要多學科、多部門通力協作,構建逐步完善的互?網教育平臺。
關鍵詞:人才測評;課程教學;教學方式;學生參與式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人才測評課程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主要內容涵蓋以現代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為基礎,通過面試、心理測驗、情景模擬等技術手段對人員進行客觀的測量,從而對其素質狀態、個性特點、發展潛力等心理特征做出科學評價的基礎知識和方法。這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課程,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進行人才測評是體現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員專業水平的重要環節。如何在專業課程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較高的實踐操作能力是人才測評這門課程教學的重要目的。而參與式互動教學具體到人才測評這門專業課程上,一定不要狹隘地理解為課堂教學環節中的現場交流和學生參與案例討論這樣的互動活動,它是一種從心理到行為全面的參與和互動,是指從課程教學準備,到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再到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以及課堂下的師生交流等環節有機地結合,真正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更好地融會貫通,具體的實施過程應遵循教學規律逐步展開。
一、課程教學準備――心理上的參與互動
除了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應當進行的教學資料等準備之外,還要多種手法并用,引導學生在觀念上重視人才測評課程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克服畏難情緒,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一)強調本課程在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中的重要性。多年來,我們多數總是停留在強調課程在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中的重要性上,根據筆者多年從教的經驗,這一方面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僅僅從這一方面著手還遠遠不夠。因為不管授課教師怎樣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基礎的知識與理論學習起來總會有許多內容是缺乏趣味性的,所以盡管你反復強調本課程如何重要,學生在枯燥的理論學習中必然會產生厭學心理,有些甚至會出現畏難情緒。
(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出現厭學與畏難的情況,這就要求專業課的授課老師從課程一開始就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喜愛或貼近他們生活的素材,可以事半功倍。比如,近年熱播的電影與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其中正好是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為背景,也有與人才測評相關的情節,利用劇中人物的生動影響,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自主學習人才測評知識與方法的興趣與積極性,實際效果遠好于課堂上的說教。
(三)引發興趣,克服畏難情緒。應當利用多種方式向學生展示人才測評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應用時的真實效果,以幫助學生從自身內心克服畏難情緒、增強學習的信心。比如,可以利用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極有社會影響力的《絕對挑戰》欄目中的個人能力測驗、個性品質測驗、個人的職業興趣與職業適應性測驗內容,向學生展示人才測評的應用效果。
上述手法或方法中不需要用多么專業的術語來向學生解釋清楚,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此時越是說的含糊其辭,反而越會有因不了解而產生的神秘感與好奇心。
(四)適當顯示授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開課之初,授課教師還應當適當顯示自己的專業水平,讓學生產生對教師專業上的景仰心理,這樣更利于學生在今后接受其講授的專業內容。
實踐證明,教師在專業課程的理論內容講授之前,越是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挑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引起學生對授課教師的極大好感,在課程內容講授過程中往往會挾著這一先入為主的心理效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課堂教學環節的參與式互動
(一)教學內容設計的趣味性、易接受和理解性。有了第一步的良好開端,在人才測評基礎知識與方法的教學內容設計上應當更進一步精心設計,盡可能增強內容的趣味性,或者更多地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與方法來講授專業知識,一定不要背離了教學的初衷:傳道、授業、解惑,一定不要故作高深、一味顯示自己的專業水平,那樣必然會拉遠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采用案例教學是目前風行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設計上不僅要精心選擇綜合案例,更要注重與細節內容緊密結合的小案例的應用,恰當地應用從社會上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隨手拈來、充滿真實感的小案例,更容易讓學生理解與接受,分析問題時也容易找到思路。在這一過程中同樣也已經實現了與學生心理上的某種程度的互動。
(二)課堂教學的參與式互動――師生共同設計與實施,教學相長。前面的努力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良好參與和互動的基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家普遍重視課堂上學生與講課教師的即時交流、學生自己進行案例分析等;這樣的互動和參與還只是初級階段,真正的參與式互動還可以讓學生依據課程的進度,依據他們已學習過的專業知識,自己尋找相關的案例,或自己去發現社會上人力資源領域的某些時事問題的素材,自己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再由老師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分析、評價與總結。
當前互聯網上有多個強大的搜索引擎供廣大師生利用,網上有諸多的相關案例和眾多素材,還有許多人力資源管理專家的分析與評價,諸如此類的資料可謂浩如煙海,發動師生共同來豐富課堂的講授內容與案例內容,與傳統的只由教師自己來搜集相比,實際效果不言而喻。
更進一步,在某種程度上選擇適合的內容,甚至可以把整個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來設計課堂上要討論分析的案例內容,自己組織討論分析過程的進行;自己來設計課堂實踐的主題并付諸實施。在這一過程中,不管學生發表的觀點是自己思考分析所得,還是從互聯網上或其他渠道得來,在他整理、設計并表達出來的過程中,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在實踐中的應用都會得到提高,相應的教學效果也會得到提高。
同時,在參與式互動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也是各種想法匯集與交流的過程,由于互聯網的便利,教師會得到學生從各種不同來源搜集的理念與觀點,而且有的學生還會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思維,對開拓教師的學術視野也會有積極的作用,這其實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三、注重課堂之外的師生交流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臺和空間,課堂之外教師可以利用電子郵件、QQ工具、手機等多種交流平臺和工具,它還可以摒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與學生實現更充分的交流與互動,這是一個有效的雙向交流的參與互動過程。
四、實驗環節的參與互動
利用人才測評教學軟件進行實驗教學的效果毋庸置疑。根據教師自己的設計,進入人力資源管理實驗教學的實驗室,利用人才測評教學軟件,既可以采用與課堂講授內容進度同步使用,也可以在理論內容講授完之后,還可以分階段地使用,讓學生在軟件操作過程中實現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鍛煉與提高。進入實驗環境后,首先可以讓學生對自己進行相應項目的人才測評,或互評,或小組式測評,學生會有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掌握軟件的使用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的參與互動,不僅僅是教會學生使用軟件,讓學生進入模擬教學環境,自己來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更要隨時檢查學生對軟件的操作使用情況,及時解答他們的各種問題。
這一過程是教師檢查自己課堂教學效果、改進教學設計的重要信息搜集窗口,同時有許多學生在使用軟件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軟件設計過程中沒有想到的方面,而在使用過程中暴露出問題,學生還會有一些創新性的建議,對軟件的進一步開發與改進也會有積極的作用,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必須經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才能獲得。
五、實踐教學環節的參與式互動――對師生的共同檢驗,教學相長
人才測評的實踐教學,可以利用校方的實踐基地來進行,也可以由學生自主尋找素材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還可以結合人力資源管理的其他專業課程來進行,如給學生提供素材,舉辦人才招募方案設計大賽,利用大賽優選出的方案,再進行人才招聘的模擬,在這一過程中進行相應的人才測評,同樣可以讓學生得到運用人才測評知識,提高實踐操作能力的鍛煉。
在學生設計招募方案與進行人才測評分析的過程中一定要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這是極為有效的師生共同參與互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更進一步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在理論掌握、理論運用、實踐操作上的優勢與欠缺,發現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對教師與學生的努力都是有效的檢驗過程,是又一個真正教學相長的過程。
當然,還要對大賽設計與人才測評分析的各個方案進行相應的分析與點評,不要只為了大賽而大賽,這對學生而言,不僅是一個信息的反饋,在比較與總結中提高才是他們應當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