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生活質量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活質量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活質量的概念

    第1篇: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延續性護理;老年;跌倒患者;生活質量

    老年人骨質疏松合并多種老年疾病,跌倒發生率高,而且容易導致骨折、死亡等嚴重后果。研究顯示,造成老年人跌倒的相關因素包括心理、疾病、環境等多種因素。無論是在住院期間還是出院后,老年人跌倒都會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老年跌倒患者應用延續性護理模式后對其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現進行報告。

    資料與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老年跌倒患者56例。納入標準:①60歲≤年齡≤80歲;②首次發生跌倒且在跌倒后7 d內;③可正常交流;④非腫瘤疾病患者、癲癇患者、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⑤知曉本次研究并同意參與研究。按照患者出院先后分為甲組和乙組進行對照研究,每組28例。甲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60~78歲,平均(75.3±5.4)歲。乙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62~79歲,平均(75.8±5.7)歲。甲組和乙組老年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均衡(P>0.05)。

    方法:兩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均接受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干預、健康宣教、觀察病情。①心理干預:老年人住院難免會緊張、焦慮,部分患者擔憂自己跌倒后的受傷狀況、再次跌倒等。護理人員要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②健康宣教:詢問患者跌倒的原因,講解導致跌倒的相關因素。囑患者日常避開導致跌倒的危險因素,如穿防滑的平底鞋,保持地面干燥等。③觀察病情:觀察患者跌倒后的情況,如果是因疾病因素,如低血糖、眩暈等導致跌倒,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疾病狀況,防止再次跌倒。

    出院后甲組、乙組每個月常規進行電話隨訪1次,乙組采用延續性護理:將患者個人病例資料轉移到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接受生活安全指導、健康咨詢和指導、心理干預。①生活安全指導: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在易跌倒之時要注意安全,如起床時先坐起5 min后再下床,頭暈時暫時坐下休息,行走不便則借助助行器,居家時保持地面干燥等。②健康咨詢和指導:了解致跌倒的因素,如低血壓、低血糖等,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對于跌倒相關疾病進行疾病知識宣教。如果出現低血糖、低血壓等癥狀時,先進行處理,并及時就診檢查。③心理干預:老年人大多喜歡傾訴,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了解其不良心理,并給予針對性疏導。兩組3個月后到院接受檢查和生活質量評估。

    觀察指標:經護理3個月后評估兩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估方法是運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量表1來評估患者生理、病理等方面,量化分析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評價領域包括生理功能(PF)、社會功能(SF)、心理健康(MH)、情感職能(RE)、生命活力(VT)、生理職能(RP)、|體疼痛(BP)和總健康狀況(GH),評分越高則提示生活質量越高。護理滿意度用我院護理調查表來評估,內容包括護理技能、服務態度、溝通交流、醫療環境4個方面,總分100分。滿意度評估:≥85分為滿意,70~84分為一般,≤69分為不滿意。

    統計學方法:對納入的老年跌倒患者相關資料用SPSS 19.0版本軟件進行處理。護理滿意度用[n(%)]進行統計,兩組滿意度差異對比用x2檢驗。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用(x±s)統計,兩組生活質量差異對比用t檢驗。如果P

    結果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經護理后,甲組和乙組老年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提升,其中乙組比甲組提升得更明顯,兩組護理3個月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此次護理評價中,甲組滿意18例(64.3%),一般9例(32.1%),不滿意1例(3.6%)。乙組滿意25例(89.3%),一般3例(10.7%),不滿意O。乙組護理評價滿意度比甲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第2篇: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中圖分類號]R56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b)-06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病程長,慢性遷延,給病人帶來極大壓力和痛苦,消極地影響病人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活動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家庭作為環境中基本的社會網絡,通過提供支持和信息反饋來緩沖病人的精神壓力,從而改善病人生活質量[1]。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擇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100例。入選標準:病程5年以上、年齡≥18歲、有閱讀能力、與他人溝通無障礙、無精神病史、目前至少與一個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同意參加本項研究。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形式收集資料,由病人自行填寫或病人口述調查人員記錄。為確保病人對問題不發生誤解,調查人員必須把問卷的詳細內容向病人進行介紹,或按病人的要求對問題有選擇地進行解釋,同時請家屬回避,并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100例,回收有效問卷100例,有效回收率100%。

    1.2.2 調查工具問卷分3部分:A部分為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結構、并發癥、醫療費用來源項目。B部分生活質量表,使用zhan生活質量測量問卷,包括生活滿意度、自我概念、健康和功能、社會經濟因素共52個條目,每條目均采取1級~5級評分:1分代表極不滿意、2分代表不滿意、3分代表一般、4分代表較滿意、5分代表非常滿意,滿分為26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C部分為家庭支持量表共15個條目,按兩分法評分:回答“是”評1分、“不是”評0分、總分15分,得分越高家庭支持越好,將得分≥10分者視為高家庭支持,而<10分者為低家庭支持,所有問卷均已被證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2]。

    1.2.3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輸入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家庭支持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本組病人中69例為高家庭支持,31例為低家庭支持,通過進一步分析,高家庭支持組總體生活質量、生活滿意度、健康和功能、自我概念顯著高于低家庭支持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一半以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有較高水平的家庭支持。本組84.44%的病人已婚且家庭支持主要來源于子女與配偶,家庭中的配偶和子女是病人最親密的人,對病人的支持和照顧能滿足病人對感情的需求。家庭成員患病或傷殘,大部分家庭成員從道德親情的角度去幫助病人,給予生活上的照顧但真正理解病人內心感受的較少。調查發現重視生活照顧,忽視心理支持,簡單的安慰代替深層次溝通是本組病人家庭支持存在的主要缺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質量狀況受個人的背景因素,健康相關因素和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的影響。生活質量包括四要素:即生活滿意度、自我概念、健康和功能及社會經濟因素。本研究生活滿意度分值最高,與家庭照顧增強病人的滿意度有關,另外護理人員全面具體的健康指導使病人的健康與功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由于久治不愈,病人需要面對很大的治療、護理壓力,消極地影響了病人的心理健康,病人活動受限,就業機會低,影響了病人的自我概念分值。本組病人對社會、經濟的滿意度得分最低,由于本組病人半數以上月收入

    提高家庭支持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質量。家庭是一個自然支持系統,扮演著促進和保護個人健康的重要角色,病人從家庭中獲得支持越多,抑郁越少,精神生活質量越高。由于我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區醫療護理設施缺乏,大部分慢性病病人由家屬承擔照顧責任,因此,護理人員應對病人家屬進行有效的支持教育,全面提高家庭支持力度,促進病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翠芬,趙慧英,重視護理干預和家庭支持對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質量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0):937-938.

    [2]張靜平,劉華榮,家庭支持對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1,26(4):359-362.

    [3]宋錦平,成翼娟,視力受損患者家庭支持和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 (2):218-227.

    第3篇: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癌癥患者;生活質量;護理

    癌癥患者身體情況都相對危重,對于其生活質量問題在上世紀40年代,Karnofsky提出利用行為狀態量表進行評估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1]。對于癌癥患者生活質量問題被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對其評估的測量方法也不斷進步。根據相關研究資料指出,其中生活質量指數、癌癥康復評估方法、36項簡短健康調查(MOS)、癌癥功能性生活指數、線性同原語自評量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等使用上表示較為滿意[2~6];另外有研究學者指出,對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最好的辦法是Rotterdam癥狀清單;相對醫院來說,焦慮(SAS)、抑郁(SDS)量表來進行癌癥患者的抑郁、焦慮評估非常實用。

    1 生活質量的概念

    生活質量的概念非常抽象,關于生活質量的描述目前可以達成共識的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決定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多方面的因素。對于癌癥患者來說情緒、自覺癥狀、陌生環境的適應、醫院人員相處的關系,患者工作、生活、社會功能等。整體總結歸納為患者的心理問題、身體狀況、社會功能三方面所決定。②生活質量是一種主觀的體驗感,值患者個人的一種體驗判斷,個性個體不同,判斷的結果也不一樣。例如,都是癌癥患者,樂觀積極向上的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認為是可以治愈的這類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的心理壓力;相反思想悲觀,認為癌癥是治愈不好的這類患者就會心理負擔重,不良情緒多。所以對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估時,患者應自己填寫問卷,如實的表達自己的意愿,醫生根據與患者的交流觀察所做的生活質量評估與患者自主進行的評測有明顯的差異。③生活質量同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改變。患者因時間的推移對周圍的食物接受的程度而變得不一樣,例如治療的初期,由于治療的痛苦患者難以忍受,感覺十分痛苦,待患者治療一段時間后,對其的耐受程度增加,并且身體狀況慢慢好轉,患者的信心增強。

    2 生活質量評估的意義

    2.1生活質量評估可指導臨床實踐 目前臨床對于癌癥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放、化治療,但是對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手術治療原則是范圍越廣對腫瘤的切除越徹底;

    但是臨床研究表明,較小范圍的手術對于患者的生存期也不一定會縮短。以上此種情況,手術治療的范圍可依據患者的生活質量評測進行范圍的選定。有相關報道指出,對早期乳腺癌臨床試驗表明,保留患者的生活質量卻沒有接受標準切除術的患者好。所以表明,某些具有破壞性、毒副作用的治療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不會降低,反而具有改善作用。

    2.2評價姑息性治療的重要指標 很多癌癥發病初期沒有明顯臨床表現,一旦檢查發現時已經為晚期,沒有根治的機會,這類患者一般進行姑息性治療,主要以減輕患者的病情痛苦、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前提。但是患者接受治療時依然會有毒副作用。此時對患者進行生活質量的測量,對療效的評價及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特殊的指導意義。

    2.3生活質量測驗可用于判斷預后 生活質量的評測是對患者生活、心理等進行綜合性評測的一個指標,與患者自身有直接關系。對于生活質量測驗可用于判斷預后的說法,學者們意見并不統一,目前的實驗結果也并不一致,所以對于此種說法臨床還需進一步探討和驗證。

    3 怎樣提高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是一個多方方面、綜合性的評測,所以有很多因素影響其評測,對于如何提高生活質量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癥狀控制--癌癥患者的自覺癥狀減輕,患者就會感覺痛苦減少。研究表明,當患者的腫瘤縮小、消失或被切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就會減輕,患者會對治療產生信心和希望。當患者的積極情緒被調動起來,產生信心,對生活充滿希望,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則說明,患者癥狀的控制以及改善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②健康教育--癌癥患者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所以對于癌癥患者,護理人員應進行必要的相關知識宣傳教育,樹立患者對癌癥的正確認知,明確癌癥是可以進行治療和預防的;同時樹立患者抗癌的決心和信心,對于治療積極配合。明確目標,患者積極向上,生活質量也會明顯提升,一定的健康教育對癌癥患者是必要的。③精神支持--患者入院后對其環境相對陌生,容易有孤獨感,護理人員應主動關系患者,建立精神上的支持,疏導患者心理壓力,放松心情,并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生活。患者心理負擔小,心情開朗,生活質量就會提升。

    參考文獻:

    [1]Karnofsky DA,Abelman WH,Craver LF,et al.The use of nitrogen mustard in palliative treatment of carcinoma[J].Cancer,1948,1:634-656.

    [2]Ganz PA,Schag CAC,Lee JJ,et al.The CARES:A generic measure of 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J].Qual Life Res 1992,1:19-29.

    [3]Schipper H,Clinch J,McMurray A,et al.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The Functional Living Index-Cancer: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J Clin Oncol,1984,2:472-483.

    [4]Spitzer WO,Dobson AJ,Hall J et al.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J].J Chron Dis,1981,34:585-597.

    第4篇: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自我護理能力;EHFScBS評分;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542.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7(c)-113-03

    The discussion of improving the self-care agency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ehabilitation stage

    ZHENG Manli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nan Province,Yongzhou 425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are agenc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n rehabilitation stage. Methods: 81 AMI patients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elf-care agency. European self-care behavior rating scale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 (EHFScBS) and the 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for self-care agency and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And recorded the cases of heart failure and AMI re-admission.The follow up times were 6 months. Results: The EHFScBS score were(41.6±11.8). Self-care agency was affected by education degree.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related with higher self-care ability (F=5.446,P=0.008).And self-care ability was relatively with uality of life (F=6.354, P=0.000). EHFScB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r=0.711, t=3.224, P=0.012).Underachievers in EHFScBS score were more easily lead to heart failure (χ2=8.188, P=0.042), and more likely to re-admitted to hospital (χ2=8.188,P=0.042). Conclusion: The self-care agency is closely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MI of rehabilitation stage,and also related to heart failure and readmission rate. So it should be noted to improve the self-care agency patients with AMI of rehabilitation stage.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elf-care agency ability; European self-care behavior rating scale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自我護理能力是Orem自我護理理論系統中的概念之一[1]。已經證實,在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中,自我護理能力的高低與疾病的進程、患者的康復及生活質量等密切相關[2-3]。國內學者也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做了大量的研究,效果顯著[4-5]。是否急性心肌梗死(AMI)康復期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也有重要意義,尚少有報道。本研究對AMI康復期患者實施提高自我護理能力的健康教育,觀察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高低對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81例AMI患者的臨床資料。AMI的診斷參照WHO診斷標準,已排除急性期和隨訪期發生死亡或失訪、數據無法進行分析的患者。其中,男51例,女30例;年齡37~78歲,平均(59.6±11.2)歲。文化程度:小學5例,初中21例,高中35例,大專以上20例。梗死部位:前壁20例,前間壁15例,廣泛前壁9例,下壁8例,下壁合并正后壁16例,下壁合并右室8例,前壁合并右室5例。治療方式:單純藥物治療者61例,介入治療者20例。

    1.2 自我護理能力的健康教育

    每位患者在出院時都給予提高自我護理能力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①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和復查,如果出現胸悶、氣憋、心悸、出冷汗等癥狀要及時就診。②注意調節情緒,保持穩定、樂觀、怡然恬靜的心態,遇事要寬容,不急不躁,避免因情緒激動而致心肌梗死再發。③一般患者從2~3個月起可逐步增加活動量。運動前一定要征求醫師意見,確定運動量和時間。如果運動量超負荷了,應立即停止。④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血液黏稠度四個指標。⑤生活起居要有規律,睡眠充足。⑥戒煙、限酒,低糖、低脂、低鹽飲食,不宜吃得過飽,應多吃蔬菜、素食、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⑦盡量不要單獨外出,防止意外的發生。⑧有條件者可在睡前及餐后堅持吸氧20 min。

    1.3 系統隨訪

    每位患者在出院后均給予系統隨訪。隨訪由專人負責,以門診復查為主,配以電話隨訪和上門隨訪。隨訪的同時繼續進行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健康教育的強化,并記錄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再入院患者的例數及次數。隨訪6個月。

    1.4 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評定

    評定有隨訪人員負責。自我護理能力的評定采用歐洲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量表(EHFScBS)。該量表包括12個條目,采用Likert等級評分方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劃分為5個等級,共60分,單項分值越高,自我自我護理能力越強。該量表漢化版Cronbach系數為0.72,全部條目的平均內容效度比為0.85,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EHFScBS量表內容簡單明了,只需5 min就能完成,易被患者接受。生活質量的評定采用國內廣泛使用的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該量表由20個簡單問題組成,每個問題的回答為0~5分,其中0分表示對該項指標無影響,5分表示影響很大。20個問題的總和即為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以P

    2 結果

    2.1 患者EHFScBS評分及與其文化程度的關系

    隨訪6個月,EHFScBS評分從21分到60分不等,平均(41.6±11.8)分,表明本組心肌梗死患者具有一定的自我護理能力。其中21~30分11人;31~40分21人;41~50分31人;51~60分18人。經進一步研究分析,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其文化程度有一定關系,文化程度較高者,自我護理能力相對較高(F=5.446,P=0.008)。見表1。

    表1 文化程度和自我護理能力的關系(x±s)

    2.2 自我護理能力和患者生活質量的關系

    研究顯示,自我護理能力較強的患者生活質量也相對較高(F=6.354,P=0.000);患者EHFScBS評分和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評分呈正相關,(r=0.711,t=3.224,P=0.012),即自我護理能力較高的患者生活質量也相對較高。見表2。

    2.3 自我護理能力和患者心力衰竭發生率及再入院率的關系

    隨訪期內,81例患者,49例(60.5%)曾發生心力衰竭,33例(40.7%)再次入院。在EHFScBS評分不同分數段內,低分者更易造成心力衰竭的發生,也更傾向于再次入院(χ2=8.188,P=0.042)。見表2。

    表2 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及心力衰竭發生率、再入院率的關系

    3 討論

    隨著溶栓和介入等再灌注心肌等治療手段的進一步改善,AMI急性期死亡率已由30%~40%降至10%~20%[6],而康復期的AMI患者可能還會進一步增多,其再梗死及猝死有隨時發生的可能。因此,對康復期AMI患者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康復期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我護理能力是Orem自我護理理論系統之中的概念之一。Orem將自我護理能力定義為執行和操縱自我護理活動等能力,是個體評估、產生和實施自我護理的力量。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個體有這種能力時,這種能力可能不會被充分挖掘或充分應用而無法完全滿足個體自我護理具體需要。邵欣等[7]曾調查北京市某心血管病專科醫院住院治療的1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狀況,結果表明患者均能夠進行一定的自我護理,但狀況不太理想。本組采用EHFScBS量表隨訪6個月,EHFScBS評分從21分到60分不等,平均(41.6±11.8)分,其中21~30分11人;31~40分21人;41~50分31人;51~60分18人。表明本組心肌梗死患者具有一定的自我護理能力,提示出院時的健康教育對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本組EHFScBS評分也顯示,雖然患者有一定的自我護理能力,但差別很大,有強有弱。

    進一步比較AMI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關系,發現自我護理能力較強的患者生活質量也相對較高(F=6.354,P=0.000);EHFScBS評分和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評分呈正相關,(r=0.711,t=3.224,P=0.012),即自我護理能力較高的患者生活質量也相對較高,可能原因為這類患者自我護理中自我概念強,對自我價值認識水平高,能主動配合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療效確切,生活質量高。同時自我護理技能強的患者,能夠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堅持治療和自我監測疾病等,因而病情穩定,活動受限程度較低,生活質量高。本研究的結論和Britz等[8]研究的自我護理能力能夠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這一結論相一致。當然,AMI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高低,不僅僅能影響生活質量,對心力衰竭發生和再入院率的影響也存在。本研究結果顯示,EHFScBS評分不同分數段內,低分者更易造成心力衰竭的發生(χ2=8.188,P=0.042),也更傾向于再次入院(χ2=8.188,P=0.042)。

    本研究同時還發現,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其文化程度有一定關系,文化程度較高者,自我護理能力相對較高(F=5.446,P=0.008)。可能原因是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其健康知識水平也相對高,可以正確地認識疾病、減輕心理壓力,積極選擇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好地掌握自我護理技能和知識,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對中低文化程度的AMI患者,應注意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邵欣等[9]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和患者的社會支持、自我概念、抑郁等多種因素有關。本組研究因考慮到患者對社會支持、自我概念、抑郁等指標再做三次量表調查,不易接受。因此未作這方面探討。當然,這也有賴于下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康復期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及心力衰竭發生及再入院率有密切的關系,應積極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尤其是中低文化程度者。

    [參考文獻]

    [1]Callaghan DM.Health-promoting self-care behaviors, self-care self-efficacy,and self-care agency[J].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2003,16(3):247-254.

    [2]張秀梅.慢性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指導[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11):1618-1619.

    [3]Sousa VD,Zauszniewski JA,Zeller RA,et al.Factor analysis of the Appraisal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 in American adul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Educator,2008,34(1):98-108.

    [4]王麗萍,王麗姿.歐洲心力衰竭病人自我護理行為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8):2064-2065.

    [5]吳風芹.實施院后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28-29.

    [6]Dalal H,Evans PH,Campbell JL.Rec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4,328(7441):693.

    [7]邵欣,李崢,孫紅,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0,5(7):648-651.

    [8]Britz JA,Dunn KS.Self-car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2010,22(9): 480-487.

    第5篇: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近十年來,隨著科技與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人類生存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生存包括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兩方面,在社會發展早期,醫學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生存時間,只有到了現代,隨著科技和醫學的高度發展,人們才開始認識到生存質量重要性。許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常有8-12年無癥狀期,藥物治療對于控制血壓、減少并發癥和死亡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卻常常要以犧牲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為代價,包括對患者生活、機體功能、不適癥狀以及對血液生化與心血管結構的影響。目前可供醫生選擇的藥物很多,各藥物降壓效果無明顯差異,藥物對機體的不良反應,以及對患者QOL的影響卻有很大區別,因此后者將成為醫生考慮對藥物選擇最為重要的前提。然而目前許多人,包括醫生都還未意識到在成功控制血壓的同時,也應該對高血壓患者的QOL給與足夠的重視,這也是康復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1 QOL的概念及評價方法

    WHO[1]對生活質量定義為:生活質量是個體在一定文化與價值概念背景下,對其的所處地位及況的感受。它與個人的目標、期望標準和所關心的事物有關。它是個范圍很廣的概念,是包括機體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生活水平、社會關系、個人信念及與明顯的環境特征有關的內容的集合體。目前比較公認的QOL應包括軀體、社會、精神和情感功能、對健康和生活的感覺、癥狀和負作用等多方面內容。

    QOL的測定特別適用于評價降壓治療的影響,因為幾乎同樣有效的各種藥物中,降壓的差異并不大,而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要求副作用及對生活的影響必須很小。大多數高血壓病人的生活質量在治療前未受到明顯損害,而治療的目標之一即是要保持這種良好的感覺。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特點,因而評價其生活質量方法、指標不完全一樣,而QOL的測定缺乏標準化。病人、醫生和家屬的感覺,可以差別很大。目前尚無絕對客觀的標準,最近研究表明,通過采取問卷自答方式可以較客觀地得到病人對降壓藥物的總體反應。同一種藥物對不同的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可以很不相同,因而可通過對QOL的調查,為每一位患者篩選一種或幾種最有益的藥物。QOL問卷表在各種精神科量表基礎上,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而成。一般均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1總體感覺,2身體狀況,3工作完成情況和滿意程度,4.性功能,5情感狀況,6認知功能,7社交活動,8.對生活滿意程度等,每個方面還包含若干個問題。

    2 影響生活質量評價的因素

    2.1 方法和指標 評價QOL指標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各有優缺點,生活質量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也很難找到一種公認的和客觀的檢測指標。目前常采用的問卷調查方式,盡管在總體上內容基本相同,但由于各位研究者對問題的理解不同,分析的角度不盡一致,因而有一定的偏差,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2.2 患者和醫生的影響 因素醫生在判定患者的生活質量時,常因對所用藥物的使用很高的期望值,可能會對治療的某些負面影響視而不見。一些治療對QOL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但影響病人的功能,而且影響他們的近親,但藥物對病員和家屬所造成的影響即使已經很大了,但醫生來講卻認為并不嚴重。病人可能會主動述說一些癥狀,但可能因為偏見或迎合醫生,或對生活質量缺乏理解而影響判斷的準確性和客觀性。Jachuck[2]報告用β-阻滯劑、甲基多巴、利尿劑治療75個病人,用問卷自答方式讓病人、醫生和近親判定病人的生活質量,基于血壓已得到充分控制,醫生認為100%的病人QOL得到改善,而僅有48%病人自己認為QOL有改善,同時8%的人認為在惡化,來自近親的報告顯示1%的人認為患者QOL有惡化,因而作者認為與治療有關的病情惡化不能表現出足夠能被醫生所查覺的癥狀,但它們的確影響病人的QOL,導致社會適應、婚姻及職業適應方面的問題。

    2.3 標記現象[3] 高血壓病人第一次被告知患有高血壓后,開始出現一些不適癥狀,治療后QOL可進一步惡化。某些患者甚至按照藥品說明書中的副作用,逐一對照。在上述Jackuck的研究中發現有一半首次接受治療使病情更糟,標記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屬醫源性疾病,常需對照研究才能檢出。&n bsp;

    2.4 癥狀及副作用 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人群也可能存在著某些明顯癥狀,Reidenberg對健康人群進行調查,了解過去24h存在某些明顯癥狀情況,結果發現在過去24h內81%的人有一種癥狀,7%的人有6種癥狀,這些癥狀是與疾病無關,而病人常可能由于焦慮等原因將上述癥狀當作藥物的影響,從而影響對QOL判定。藥物的不良反應常影響患者耐受性或生活質量,決定患者依從性,進而影響治療效果本身。最近作者一項大型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1026例高血壓病人結果顯示:卡托普利、尼群地平、氨酰心胺單用或兩兩聯用,不良反應總檢出率是相似的,提示任何藥物在治療同時都會帶來不良反應,類似的問題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應該是可問題能排除的。

    3 藥物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藥物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藥物種類、使用方法、及其劑量。目前抗高血壓治療的幾種藥物如:鈣拮抗劑、β-阻滯劑、轉換酶抑制劑及AngII拮抗劑和利尿劑等,都有研究報道,結果也不盡一致,現分類敘述如下:

    3.1 鈣拮劑類(包括二氫吡啶和非二氫吡啶) 短效鈣拮劑(如心痛定),能改善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健康狀態、機體癥狀、焦慮、壓抑、精神癥狀和認知功能等)[2]。Grimm[4]研究包括長效鈣拮劑氨氯地平在內的五種藥物均能改善生活質量,他們調查了高血壓病患者的7個方面35項指標(總體健康、精力、精神健康、總體功能、對身體滿意程度、社會功能和社會接觸等),QOL的改善與增加鍛煉及血壓控制有明顯關系。TOMH[6]實驗及Dahlof[5]研究也證實氨氯地平能很好耐受,地爾硫卓[7],維拉帕米[8]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3.2 β-阻滯劑 比索洛爾[2],醋丁酰心安[4],阿替洛爾均能改善生活質量。但大劑量美托洛爾(200mg/d)對生活質量有負影響[9]。心得安也被認為有負影響。

    3.3 轉換酶抑制劑及AngII拮抗劑 卡托普利對患者精神狀態(抑郁、焦慮、情緒不穩)有良好影響,且很少因負作用停藥,并能明顯改善總體感覺和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萘洛普利和依那普利[4.,6,8]均有利于患者QOL。高血壓病人在使用洛沙坦12周時即可見到PGWB(Psychologicall Genreral Well-Bing)有所改善[5]。

    3.4 利尿劑及其它 甲基多巴單用時對QOL無明顯影響,但在加用噻嗪類利尿劑并長期(大于半年)使用時,對總體健康感覺有負面影響。氯噻嗪及多沙唑嗪[6]不損害患者生活質量,且氯噻嗪對生活質量改善明顯。

    大量的研究提示目前用于高血壓治療的藥物患者多能很好耐受,其不良影響常由于劑量過大,不少藥物還能改善生活質量,但降壓藥物對生活質量改善較小。Croog研究在用藥6~8月后,生活質量積分約有2%的改善,變異幅度為5%,作者認為變異幅度雖小,仍可反應患者情況。

    藥物對生活質量影響機制不清楚,Testa[10]觀察到即使同樣的效果、同樣的作用機制,卡托普利較依那普利改善QOL更好。可能與它們各自在體內分布有關。作用于RAS系統的藥如ACEI、AngII受體阻滯劑均有抗焦慮作用并能改善認知功能[11],令人鼓舞的是1998年6月報告的HOT試驗初步結果排除了過去一個誤解:認為大幅度降壓可能對QOL有不利影響,HOT研究表明更低的血壓更有利于生活質量改善。

    參考文獻

    [1] 高謙.生存質量的測定[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5,10:240~243

    [2] Hoon JN,Vanmolkot FH,Van denven LL,et al.Quality of life comparion between bisoprolol and nifedipine retard in hyper-tension[J].Am J Hynertens,1997,11:465~ 471

    [3]  Oparil S.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 [J].New Engl J Med,1993,328:959

    [4] Grimm RH J,Grandits CA,Cuter JA,et al.Ralationships of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 to long- team lifestyle and drug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hypertension study[J]. Arch Intern Med,1997,157:638~ 648

    [5] Dahlof B,Lindholm LH,Garney S,et al.Main results of the losartan versus amlodipine (LOA)study on drug to ler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general well-bing LOA study group[J].J Hypertens,1997,15:1327~ 1335

    [6] Grimm RH Jr,Gutter JA.For the FOMHS Research Group re lations of QOL measurs to long- term lifestyle and drug treat-ment in TOMHS[J].Arch Intern Med,1997,57:638~ 648

    [7] Chan P,Lin CN,Tomlinson B,et al.Additive effects of dilti-azem and lisinopril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mi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1997,10:743~ 749

    [8] Gralec M,Piusinska MA,Cholewa M,et al.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influence by treatment of prim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Pol Merkuriusz Lek,1997,2:28~ 31

    [9] Dahlof C,Dimegnas E,Kendall M,et al.Quality of lif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Emphasis on β -blocker treatment[J].Circulation,1997,84:108~ 118

    第6篇: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規律體育行為;生命質量;價值訴求;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 R16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7(b)-0153-06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化問題,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共同挑戰。毋庸置疑,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擺在了我國政府和社會的面前,且有愈演愈烈之勢。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人人口已達1.7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比例還在上升,國家統計局的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4.3%[1]。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2億[2],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4億,老齡人口比例將達到30%以上[3]。人口老齡化直接引起流行病學框架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大量發生和流行。老年人是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最主要患病人群。我國2008年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總調和2009年原衛生部公布的衛生統計年報數據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中,常見慢性病的患病率為64.54%[4]。在黨的十提出“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大背景下,以及報告中指出的“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5],為老年人體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在我國特有的人口國情下,研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健康、科學,對這一群體生命質量的保持和提升、更好地踐行“體育即民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老年人在社會融合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多的阻礙,而生命質量的高低與老年人口問題有著最為緊密的關系。老年個體能否合理利用自身擁有的各種社會資源,達到自我內在的和諧以及與社會環境的和諧,使晚年生活過得更有尊嚴和體面,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下,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中國老年人的生命質量產生了哪些問題?為什么體育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質量?體育又是如何去提升老年人生命質量?基于此,本研究對目前我國老齡化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積極的干預對策,旨在為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加強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借鑒與參考。

    1 生命質量的概念及老年人生命質量的影響因素

    1.1 生命質量概念的界定

    生命質量又被稱為生存質量、生活質量、生活品質、生活質素等,在社會學領域中一般稱之為生活質量最為合適,而在醫學等領域則稱為生存質量和生命質量更能反映其學科特征。社會學研究生命質量主要分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上是指人口群體的生命質量,如對世界、國家或某一地區人口總數生活質量的研究,而微觀則具體到個人或家庭人口小群體生活質量的研究。有關生命質量的概念,由于生活環境、價值觀念、文化傳統、歷史淵源等不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各國人民對生命質量的含義有著不同的詮釋。Jenney等[6]認為:生命質量是一個包括生理及心理特征及其受限程度的廣泛概念,它描述個人執行功能并從中獲得滿足的能力。Levi[7]認為:生命質量是對個體或群體所感受到的身體、心理、社會各方面良好適應狀態的一種綜合測量,而測得的結果是用幸福感、滿意感或滿足感來表示的。WHO將生命質量定義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生活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事情的有關生活狀態的體驗,包括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功能及物質狀態4個方面[8]。隨著國內外各相關學科領域對生命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相對較為認同的觀點是:生命質量是對由個體或群體所感受到軀體、心理、社會各方面良好適應狀態的一種綜合測量。這種多維結構由3個方面所組成:①軀體健康:包括患病情況、慢性癥狀及自我評價的健康;②心理健康:包括焦慮、抑郁、人知、幸福感、滿意程度等內容;③社會健康:涉及到社會網絡的大小、社會交往的頻率、社會參與程度等。盡管如此,仍有學者認為生命質量的概念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一個統一公正、科學完善的標準。

    第7篇: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07

    作者單位:710061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護理系

    李曉偉:男,碩士研究生在讀

    通信作者:蔣文慧,女,博士,副教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資料顯示,2012年全球結直腸癌新病例男性人數為746 298人,占全部腫瘤的10%,位于第3位,死亡率為8%;女性新發病例人數為614 304人,占全部腫瘤的9.2%,位于第2位,死亡率為9.2%[1]。2012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病例男性人數為14.6萬人,占全部腫瘤的8.0%,位于第5位,死亡率為5.5%;女性新發病例人數為10.6萬人,占全部腫瘤的8.6%,位于第4位,死亡率為7.8%[1]。我國2005年結直腸癌發病數和死亡數分別達到17.2萬和9.9萬,已超過美國。男女發病率分別為15.0/10萬和9.7/10萬,死亡率分別為8.6/10萬和5.4/10萬[2]。造口患者由于需要使用人工,因此改變了正常的排便方式,導致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發生極大地改變,進而影響患者的行為,最終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當代醫學的各個領域都將生存質量作為患者預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現將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綜述如下。

    1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生存質量

    1.1生存質量的定義生存質量作為一種能更全面反映一個人健康水平的綜合性指標,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目前,生存質量尚無一致公認的概念,仍存在很多爭議。我們可將生存質量分成一般生存質量及健康相關生存質量。一般生存質量強調個人在所處的環境中,對一般廣泛性的生活各方面的滿意度,此方面常是對一般大眾個人的主觀感受來評斷;健康相關生存質量則強調因為疾病、意外或治療所導致個人身體功能改變進而影響個體在心理、社會層面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改變,可由主觀判斷及客觀測量來評量。生存質量也可分成單向度生存質量及多向度生存質量。單向度生存質量是指人們的生存質量只由單一個整體因素所影響,早期的生存質量研究比較是采用這種主張;多向度生存質量則是從數個向度(例如生理、心理、社會)來看人們的生存質量,目前學者則比較贊同此種看法。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生存質量的定義:指處于一定的文化和價值體系背景中的個體對與其生存的目的、期望、標準及與其關注的事情相關的生存狀況的一種自我體驗。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出,生存質量是一種受內外環境所影響的個人自身的一種主觀感受,這種感受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盡管目前對生活質量的概念尚未達成共識,但以下幾點是公認的:(1)生存質量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包括身體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2)生存質量是主觀的評價指標(主觀體驗),應由被測者自己評價。(3)生存質量是有文化依賴性的,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價值體系下。(4)生活質量是隨時間動態變化的。

    1.2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生存質量現狀有研究表明[3],術后6個月時患者的生存質量較出院時有了較好的改善,其中改善較明顯的是總的生存質量和疼痛癥狀,而角色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疲乏方面的改變不大。楊秀秀研究表明[4],造口患者手術不同時期生活質量變化規律呈“V”型,術前基線水平較高,術后1個月時生活質量及各功能維度得分最低,顯著受影響,癥狀嚴重,術后3個月時生活質量及各功能維度顯著改善,癥狀減輕,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疲倦、胃腸道癥狀、氣促已恢復到術前水平,術后6個月時總體生活質量恢復并超越術前水平,但社會功能、身體形象、化療副作用、經濟困難仍未恢復到基線水平。路潛等[5]對40例結腸造口患者采用李凌江和楊得森編制的生存質量綜合評定問卷,選取其中的64個條目對結腸造口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分為56.87分,表明生存質量狀況差,在其研究中,被調查的患者做造口的時間最短者1個月,最長者15年,沒有設置一個良好的入選和排除標準,因為造口時間的長短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相對于國外研究而言,此問卷對于結腸造口患者來說敏感度不高,因此其結果沒有可比性。楊秀秀等[6]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活質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和結直腸癌專用問卷(QLQ-CR38)對93例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結腸造口患者EORTC QLQ-C30總體健康狀況均分為58.78分,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得分低于參考值,單項量表中腹瀉和經濟困難得分高于參考值,QLQ-CR38功能量表得分最低的是性功能量表,癥狀量表得分最高的是男性性問題,其次為女性性問題、造口相關問題等。朱霞等[7]對81例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采用李凌江等編制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中的64個條目,代表15個因子,反映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3個維度及生活質量總體評價。結果81例患者生活質量平均評分為(56.0±3.14)分,小于60分,表明生活質量差。

    2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

    從以上結腸造口患者生存質量現狀可以看出目前造口患者生存質量仍然較低,因此研究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因素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護理人員對影響因素的干預,可以改善其生理、心理、社會功能,從而促進生存質量的提高。國內外有關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相關因素的研究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生理因素生存質量與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有關。研究表明,男性性功能障礙較女性尤為嚴重[8-10];Ma等[11]研究發現,在精神功能方面,年輕患者生存質量從術后早期到12個月持續增加,而老年患者生存質量術后早期高,隨著時間推移不再提高;軀體功能方面,老年患者生存質量從術后早期增高到6個月時達到最高值,而年輕患者持續增高。張肖肖等[12]指出高文化程度、好的社會支持、性格外向是影響結直腸癌患者生存質量的有利因素。

    2.2心理因素結腸造口患者不僅要承受癌癥和造口所造成的痛苦和精神壓力,還要承受不被社會認可的心理壓力,出現緊張、擔心、焦慮、抑郁、自卑、煩躁等負性情緒,影響其生存質量。楊秀秀等[6]研究發現,結腸造口患者的心理健康與生存質量呈正相關,即心理狀況越好,生存質量越高。覃惠英等[13]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和歐洲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核心量表對86例結腸造口患者進行調查,得出與楊秀秀相同的結果,表明心理狀況與生存質量呈正相關。

    2.3社會因素

    2.3.1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通過向人們提供信息使其相信他們被關心和被愛,被尊重和珍視,被當作社會系統中互相負責任的一員。劉雪琴等[14]對212例癌癥患者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生存質量呈正相關,社會支持系統包括親人、朋友、配偶、子女、醫護人員、社區活動等,通過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使患者改善心理因素,有效地融入社會,和周圍人群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進而提高生存質量。良好的社會支持可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疾病作斗爭,從而健康地工作和生活[15]。

    2.3.2經濟收入疾病造成經濟困難及昂貴的支持治療和使用造口產品的費用,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經濟收入低的家庭就會承受費用的壓力,產生負性情緒,影響生存質量[13]。由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需要終生使用造口產品,其對情緒的影響始終存在,因此經濟收入是影響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且不容易改變的因素。

    2.4其他

    2.4.1造口并發癥造口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很高,國外報道并發癥發生率為21%~71%,國內為16.3%~53.8%[16]。常見的并發癥有造口周圍皮膚破潰感染、造口狹窄、脫垂、造口周圍疝。據研究[17],有1/3的結腸造口患者存在皮膚問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2.4.2排便情況造口患者由于排便途徑的改變嚴重影響其自尊和心理,擔心他人知道自己是造口患者或者會聞到大便氣味,而且排便不規律常會引起造口周圍皮膚炎癥、破潰等并發癥,所以術后能否盡快養成規律排便將直接影響日后的生存質量[18]。

    2.4.3術后時間研究表明[19],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的生存質量與歐洲癌癥治療研究組織推薦的直腸癌患者治療前生存質量的參考值作比較,生存質量在術后1個月時低于參考值,術后3個月時與參考值接近,術后6個月時高于參考值。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總的生存質量及功能量表中生理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感功能和社會功能等與術后1個月時的狀況相比,在術后3個月時有了明顯改善,術后3~6個月期間變化不明顯。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的疲乏、疼痛、呼吸困難、睡眠紊亂、食欲減退等癥狀在術后6個月內逐漸加重;而泌尿癥狀、胃腸道癥狀、與造口有關的問題、體重下降、化療副作用在術后6個月內癥狀逐漸減輕[19]。

    3小結

    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生存質量的高低是衡量患者愈后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近年來雖然在造口用具和護理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社會支持方面也加大力度,但患者的生存質量依然處于低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是患者存在的負性心理。人的生理與心理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因此護理人員不但要通過各種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疾病本身的狀況,而且還要對患者精神、心理方面加以關注。此外,鼓勵患者之間相互交流,多提供一些社會支持,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整體護理,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WHO.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DB/OL].(2014-01-12)[2014-03-05].http://globocan.iarc.fr/pages/fact_sheets_population.aspx.

    [2]楊玲,李連弟,陳育德,等.中國2000年及2005年惡性腫瘤發病死亡的估計與預測[J].中國衛生統計,2005,22(4):218-221,231.

    [3]Formijne Jonkers HA,Draaisma WA,Roskott AM,et al.Early complications after stoma formation: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100 patients with 1-year follow-up[J].Int J Colorectal Dis,2012,27(8):1095-1099.

    [4]楊秀秀.西安市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12.

    [5]路潛,郭蕾蕾,王靜.直腸癌結腸造口病人生存質量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9):648-651.

    [6]楊秀秀,付菊芳,李秦,等.永久性結腸造口病人生活質量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10B):2659-2661.

    [7]朱霞,趙守謙,裴茸.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J].當代醫學,2013,19(16):158-159.

    [8]Sj?dahl R,Schulz C,Myrelid P,et al.Long-term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sigmoid colostomy[J].Colorectal Disease,2012,14(6):335-338.

    [9]Ito N,Ishiguro M,Tanaka M,et al.Response shift i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urative surgery with permanent colostomy:a preliminary study[J].Gastroenterology Nursing,2010,33(6):408-412.

    [10]徐洪蓮,喻德洪,盧梅芳,等.腸造口術前定位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0):741-742.

    [11]Ma N,Harvey J,Stewart J,et al.The effect of ag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living with stomas:a pilot study[J].ANZ J Surg,2007,77(10):883-885.

    [12]張肖肖,王敏,何晶晶,等.結直腸癌患者生命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雜志,2008,12(3):199-202.

    [13]覃惠英,鄭美春,溫詠珊,等.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分析[J].癌癥,2004,23(11):1589-1592.

    [14]劉雪琴,袁方,王兵,等.癌癥患者的社會支持狀況調查分析[J].南方護理學報,2000,7(5):3-4.

    [15]伍雪冰,卜淑娟,方文,等.社會支持對腸造口患者抑郁狀況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04,3(4):12-13.

    [16]楊秀秀,付菊芳,李秦,等.結腸造口病人并發癥危險因素及知識需求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5C):1364-1366.

    [17]Black P.Peristomal skin care:an overview of available products[J].Br J Nurs,2007,16(17):1048,1050,1052-1054.

    [18]趙曉維,寇京莉,韓斌如.腸造口病人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1C):194-196.

    [19]張華.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生存質量的調查研究[D].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5.

    第8篇: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論文關鍵詞:居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因子分析,綜合評價

    一、生活質量的涵義及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的建立

    生活質量是用來反映居民生活需要滿足程度的一個概念,既反映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又反映社會和心理特征,具體包括:經濟條件、物質生活、生活環境、精神生活和居民素質,其最基本特點是綜合性。

    本文根據我國的生活質量指標體系自身的特點,按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則設計了以下指標體系,分別從收入消費、居住條件、醫療條件、交通通訊、文教娛樂和生活環境等幾方面加以反映,見表1:

    表1指標體系

    二、我國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的實證分析

    考慮到選取指標之間可能存在的相關性以及傳統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對于權重選擇的復雜性,本文應用SPSS11.5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的全國31個省上述14項指標的數據進行研究評價。

    由于指標具有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在分析之前需要對數據進行處理,對數據進行標準化,標準化以后所有的數據均值為0,標準差為1。對于逆指標,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值前加負號,將其轉化為正指標.

    2.1模型的建立

    1、因子分析模型

    х是經過標準化后的指標,均值為0,標準差為1;f是主因子,也稱公共因子,其均值為0,方差為1,且各f之間不相關,qε是特殊因子,其均值為0,方差為1,各ε之間不相關;f和ε相互獨立;A是因子載荷矩陣.

    2、因子得分模型

    其中β是因子得分系數向量,

    3、綜合評價模型

    根據因子方差貢獻率確定各因子權重ω

    其中,λ表示第i個地區的綜合得分

    2.2評價分析結果

    2.2.1標準化及相關性分析

    由標準化后的數據作相關性分析得到相關系數矩陣(見表2),(如果相關系數矩陣中的大部分相關系數都小于0.3且未通過統計檢驗,那么這些變量就不適合做因子分析。)可見各因素之間有共同因素,故可用因子分析。

    表2相關系數矩陣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x1

    1.000

    0.976

    0.090

    0.819

    0.489

    0.150

    0.768

    0.239

    0.640

    0.540

    0.919

    0.793

    0.705

    -0.185

    x2

    0.976

    1.000

    0.182

    0.834

    0.485

    0.154

    0.710

    0.182

    0.651

    0.561

    0.930

    0.837

    0.701

    -0.269

    x3

    0.090

    0.182

    1.000

    0.262

    0.351

    -0.006

    -0.033

    -0.276

    0.191

    0.146

    0.174

    0.166

    0.046

    0.074

    x4

    0.819

    0.834

    0.262

    1.000

    0.415

    0.291

    0.588

    0.093

    0.541

    0.434

    0.760

    0.711

    0.505

    -0.151

    x5

    0.489

    0.485

    0.351

    0.415

    1.000

    -0.267

    0.210

    -0.013

    0.524

    0.492

    0.368

    0.327

    0.326

    0.036

    x6

    0.150

    0.154

    -0.006

    0.291

    -0.267

    1.000

    0.321

    0.003

    -0.161

    -0.299

    0.178

    0.124

    -0.086

    0.068

    x7

    0.768

    0.710

    -0.033

    0.588

    0.210

    0.321

    1.000

    0.194

    0.258

    0.229

    0.766

    0.630

    0.430

    -0.058

    x8

    0.239

    0.182

    -0.276

    0.093

    -0.013

    0.003

    0.194

    1.000

    0.215

    0.300

    0.044

    -0.077

    0.143

    0.174

    x9

    0.640

    0.651

    0.191

    0.541

    0.524

    -0.161

    0.258

    0.215

    1.000

    0.926

    0.546

    0.396

    0.865

    -0.284

    x10

    0.540

    0.561

    0.146

    0.434

    0.492

    -0.299

    0.229

    0.300

    0.926

    1.000

    0.461

    0.312

    0.754

    -0.309

    x11

    0.919

    0.930

    0.174

    0.760

    0.368

    0.178

    0.766

    0.044

    0.546

    0.461

    1.000

    0.871

    0.693

    -0.300

    x12

    0.793

    0.837

    0.166

    0.711

    0.327

    0.124

    0.630

    -0.077

    0.396

    0.312

    0.871

    1.000

    0.504

    -0.363

    x13

    0.705

    0.701

    0.046

    0.505

    0.326

    -0.086

    0.430

    0.143

    0.865

    0.754

    0.693

    0.504

    1.000

    -0.313

    x14

    -0.185

    -0.269

    0.074

    -0.151

    0.036

    0.068

    -0.058

    0.174

    -0.284

    -0.309

    -0.300

    -0.363

    第9篇:生活質量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聲樂;美育;生命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更加注重藝術氣質的培養,在高校,音樂則逐漸呈現出它的多種功能和屬性,它的美育功能突破了原有的范疇與人們生活的質量以及發展越來越密切相關,它通過對心境的美化提升人們的生命質量,使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更加積極、健康。

    一、聲樂的美育功能

    “美育”是一種屬性,它最終通過人的品德、情感和修養等表現出來,具體表現在人的綜合素養的提升。從事美學研究的楊恩寰先生說:“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是以審美對象激發人的審美情感,使受教者通過親身的情緒體驗,產生肯定或否定的審美評價,從而獲得心理的滿足,情感的共鳴,使情緒得到陶冶。因此,人們常說,審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這種動情性是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先生在20世紀初就說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育重在通過審美的教育促使學生形成具有積極意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學生追求有意義的人生境遇,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美育具有直接功能和間接功能,美育的直接功能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審美能力以及審美創造力。在審美能力培養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審美心理,促進學生德育方面的發展,這也即是美譽的間接功能。聲樂以音樂的悅耳旋律以及歌詞的潛在靜心、激發等功能默默地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受,抒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正如美學家叔本華所說:“音樂決不同于其他藝術,其他藝術只是觀念的復寫,觀念不過是意志的對象化而已。音樂只是意志本身的復寫,這就是音樂為什么能夠有力的投入人心的原因。”聲樂演唱過程是心情的外在顯示,不同的心境表現出不同的演唱風格,聲樂作品的演繹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智,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只有充分而有效地運用情感的特有的感染功能,喚起學生的積極興趣,讓學生在聲樂學習中體驗美、感受美、創造美,在情感的體驗中學習了聲樂知識,收獲了生活質量。

    二、生活質量相關要素分析

    生活質量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是在美國經濟學家J.K.加爾布雷思所著的《富裕社會》(1958)一書中,此后生命質量逐步納入廣大學者的視野中。60~70年代,美國學者對生活質量的測定方法及指標體系做了大量研究。70年代以后,生活質量研究相繼在加拿大、西歐和東歐以及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展開。80年代初,我國開始結合國情對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及有關問題進行研究。生活質量不同于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更加側重人精神文化等高級需求的滿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開始注重生活的質量,在物質豐富的社會里,人們開始追求自我存在感、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生命依附于形體而存在,在精神世界中永恒。而生命的質量取決于在形體的基本滿足的基礎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生活的質量離不開情感的分量。音樂則是通過對人心的作用而影響人的情感,進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而情感是聲樂審美教育過程中最主要的心理活動因素,是學生進行心理審美活動的源動力,聲樂和學生本是兩個獨立的范疇,通過情感這條主線將二者聯系在一起,音樂已經成為人們生命的一部分,音樂是生活中一種高品質的調味劑,讓人的生命感受重歸于原始質樸的感動,讓人的心情寧靜而不孤獨。音樂是生活中一種令人神迷的增味劑,讓人的生命便得靈動而活潑,讓人的心境更加的快樂且善良。人活著需要信仰,宗教是一種信仰而音樂是更高貴的信仰,在音樂的感悟中人們的生命價值得到更加完美的體現。

    三、聲樂美育功能與生活質量的“情感”的關聯

    生活質量的提升是美育的最終目標。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聲樂教學根據教學的規律,將審美教育貫穿到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使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操得到提升,實現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提升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歌唱可以改善學生的解釋性判斷力,選擇健康、積極的音樂作品,透過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以及作品的全部內涵而全心地演唱,聲樂知識是一門抽象的知識,它是通過對作品的理性理解上升至歌者的感性,通過內心及身體的和諧統一使作品完美的演繹。真正的聲樂學習是需要學生具有不怕吃苦并持之以恒的鉆研精神,不僅需要學生具備~定的文化底蘊能夠理解作品的內在含蘊,當今的大學生喜歡在學習之余到KTV去放松自己,演唱自己喜歡的聲樂作品,通過歌唱來釋放自己,優秀的聲樂作品使美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內在品質。大學生喜歡聲樂表演,幾乎每個人都會演唱自己內心所喜歡的音樂作品,大學課程教育中由于資源的限制沒有專門的課程去教授聲樂這門藝術,只有寥寥的幾門選修課,但是卻是很受學生們的歡迎,除了選修課,他們甚至有的人花取一定的費用去學習聲樂演唱,不是為了去學習專門難以控制聲樂技巧,而是通過聲樂技巧的訓練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通過聲樂的演唱展示自己的音樂素養,聲樂作品的素材源于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學生通過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感受音樂的情感魅力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從聲樂的美育功能以及生活質量的關鍵元素我們可以探求出二者均是通過作用于人心而得以提升和實現的。音樂通過情感來表現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只有聲樂和情感完美結合的音樂才能稱之為歌唱藝術,而當全真摯、深切地投入到演唱的過程中,人的情感得到全面的展示,使得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滿足和豐富,進而提升歌者的生活質量。成功地演繹一首好的音樂作品需要演唱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知識,將聲樂作為一個平臺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養,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聲樂作品源于生活,終將回歸到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岳龍.生活質量是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基本出發點――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丁鋼教授訪談錄.探索與爭鳴,2003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成人女人a毛片在线看|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2345成人高清毛片|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亚洲欧美成人|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成人|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欧洲国产成人精品91铁牛tv|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欧洲国产成人精品91铁牛tv|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国产一级成人毛片|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免看**一片成人123|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一区在线|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