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醫學臨床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吸入;臨床應用;應用原則;探討;
對于當代醫學來說,物是不可或缺的,經過長期的醫學應用,物在臨床止痛、重癥監護、急救診療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并引導著新時代醫學的發展,與傳統的物相比,吸入物不僅增加了藥效,降低了很多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還大大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治愈率,對于門診手術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吸入物的概念
吸入物是物的一種,能夠可逆地引起一定程度上的感覺和意識的喪失,比較特殊,在臨床應用廣泛,對于順利實施外科手術發揮著重大作用,主要經過氣道吸入而產生麻醉,由于物的特殊作用,為現代醫學創造了一種“舒適醫學”的臨床氛圍,保證了醫療安全,提高了醫療效果,加強了診療效率,創造了舒適的臨床環境,協調了各個科室的和諧共處、相互促進,由于其在現代醫學上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對于吸入物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歷史,與傳統的物相比,吸入物起效更快,消退更快,同時對身體的循環系統影響較小,安全性更好,可以更好地保護臟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吸入物主要是依靠患者的肺功能發揮作用,效大,控制力強。
二.吸入物的應用現狀
隨著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醫學臨床手術越來越多,且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為了保證手術質量,提高手術診斷治愈率,加強患者的病愈的成功率,對于吸入物的研究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頻繁的手術中,提高物的質量,才能與越來越快的手術周轉率相適應,才能減少安全隱患,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對患者的危害。
中國發展至今,引入西藥治療的醫學方法的時間短,從傳統的中醫理療發展到現代的西方診斷方法的歷史不長,因而,現代的醫學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物融入現代醫學的時間短,物的應用不合理現象時有發生。
1.吸入物的管理不合理
物對于現代醫學手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對物的管理方式顯得尤為重要?,F代醫學倡導新型的管理模式,高效的管理手段,對吸入物指定專人管理負責。但是目前的醫療管理中,對物的管理的人員并不專業,管理混亂,麻醉師的工作量大,不僅需要對麻醉機械進行準備和檢測,還需要管理各臺手術所需物,程序繁瑣,并且工作量很大,所耗費的時間很多,還難免會出現錯誤,并且麻醉護士與麻醉師的職責不明確,職權交叉,配合不當,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會極大地影響手術的成功率。因此,醫院在物的管理過程中,需要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制定專門的專業人士全權負責,嚴格管理,麻醉護士用清單備藥,可以有效縮短術前時間,使麻醉師可全力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證醫療質量,還可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保證手術效果。對于品的藥方要嚴謹處理,避免出現誤差,對于物管理人員,要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以避免出現醫療事故。
2.吸入物的臨床應用
隨著物在現代醫學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吸入物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雖然存在著缺氧的問題,但是由于其費用低,吸入物的深度比較容易控制,適合低流量麻醉,能夠讓患者在手術結束后快速蘇醒過來,使其在現代醫學上大展拳腳。
吸入物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優點:
(1)起效快:吸入物能夠有效地調節濃度和氧氣的流量,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所需的麻醉濃度。
(2)排出快:因為吸入物可以調節濃度和氧氣的流量,就可以通過肺部迅速地排出體外,使病人在手術之后可以盡快地醒過來。
(3)對于身體的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影響?。河捎谖胛锏淖饔脧姡謴涂?,對呼吸循環系統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副作用少:目前的吸入物對于肝功能腎功能沒有明顯的傷害。
三.結語
由于吸入物的快速蘇醒,可控性強,費用低等特點,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臨床機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了保證手術的成功率和病人的康復治愈率,就要提高吸入物的質量和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醫學的不斷發展,保證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證人們不再受到病痛的折磨,使人們可以依靠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過健康快樂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鄭少強,安立新.吸入的神經毒性作用及其可能機制[J].醫學綜述,2011(9).
[2]袁華平,孫德海.吸入預處理腦保護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0(14).
關鍵詞 推拿學 理論系統 學科特點 學科定位
推拿學是中醫學中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學科,因歷史原因,這一學科除小兒推拿外并沒有象中醫其它學科一樣具備理、法、方、技相統一的理論體系,建國后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因其理論上的不完善,造成目前推拿臨床過分倚重現代醫學的某些學說和檢查手段,特別是推拿學的主陣地筋傷領域,已逐漸形成了以現代醫學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為基礎,手法與生物力學相融合的發展模式,這是否會造成推拿學的學科發展偏離中醫理論體系的軌道,值得我們深思。如何繼承與發展這一中醫學的特色學科,如何與現代醫學結合、發展,壯大自己而不失其特色,就需要我們對中醫推拿學的學科特點與學科定位進行重新審視。
推拿學作為中醫學的一個分支,中醫理論是其學科發展的源泉,以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這在推拿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是一以貫之的。推拿學存在以通經絡,行氣血為基本原則,以手法和功法為基本治療手段,存在以筋傷為主的肢體疾病、臟腑疾病與兒科疾病分治的臨床特點。明確了這些,才能明確推拿學理、法、方、技各系統的內涵,才能明確推拿學發展的正確方向。
1 推拿學是按摩與導引相結合的學科
唐代之前,按摩與導引一直是聯系在一起來稱謂的,王冰日:“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按,謂折按皮肉。蹯,謂捷舉手足。導引按蹯,中人用為養神調氣之正道也?!碧拼?慧琳在《一切經音義》中指出導引是一種“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的方法。從古代先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按摩包含手法操作和被動運動兩方面的內容,導引包含自主鍛煉和自我按摩兩方面內容。
按摩與導引在形式上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在作用上是相互補充,不可分割的。醫者通過練功所獲得的功力并在手法操作過程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說推拿手法的操作所用的力是結合了意、氣、力、形的力,是配合呼吸和補瀉方法的力,是隨機而動,隨心而發的力。這是按摩與導引相結合的結果,這是中醫推拿手法區別于其它按摩的最顯著特征?;颊叩淖灾麇憻捲谀承┘膊〉闹委熯^程中甚至起到了主要作用,比如肩周炎以及腰背肌的勞損,專項的功能鍛煉才是保證和鞏固療效的關鍵,如能將工間操和自我按摩進行推廣,在預防保健領域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眼保健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 推拿學本在經絡、治在五體、調在氣血、通于五臟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的通路?!端貑?調經論》說“五藏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苯浗j學說是推拿學的理論根源,是推拿學診斷和治療的關鍵,通經絡行氣血是推拿最基本的治療法則。推拿療法道循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運用手法開通閉塞,疏通經絡,導引陰陽,補虛瀉實,強筋健骨,滑利關節,調五臟之道而療疾的方法。張志聰日:“故必先使五臟之精氣皆勝,而后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致使五臟之氣平和,此之謂神工也。”
推拿是一種作用于體表的外治法,是運用手法直接作用于形體皮、肉、筋、脈、骨,五體既與臟腑經絡的機能狀態密切相關,又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聯系。形體的狀態,準確地反映著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情況,猶枝葉之與根本。所以,從形體外部的異常變化,可以把握人體內部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盛衰和邪氣的居留,從而確定病位、病性,推拿治療的直接作用就是通過調整五體的狀態治療五體本身疾病,進而調整臟腑的功能。
《素問,舉痛論》言:“百病皆生于氣。”《景岳全書》又云:“夫百病皆生于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薄端貑枴U{經論》說:“血氣以并,病形乃成?!蓖飧谢騼葌谌梭w,不外乎傷于臟腑,中于經絡,客于肢節,總在氣血失和。推拿學以通經絡行氣血為基本法則,經絡通,血氣和,則五體強健。故《靈樞,本臟》云:“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苯浗j通,血氣和,則五藏安和;故王冰曰:“居其中間,疏其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
3 推拿學有其獨特的診斷模式
3.1 賦予特征的四診合參 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診斷的基本方法,隨著科技的進步,四診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一些新的檢查手段成為了四診的延伸。在筋傷等肢體疾病中,除了沿用中醫學五體經絡定位診斷外,又借鑒了現代醫學肌肉、肌腱、韌帶等解剖學的準確定位,并參照了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等特殊檢查,以及運用x線、CT、MRI等現代醫學診查手段作為望診的延伸和補充,達到了與現代醫學接軌的目的。在臟腑疾病與兒科疾病中,必要的理化檢查是診斷和治療的現實需要。
3.2 觸診是推拿學具有代表性的診斷方法 在推拿學別注重觸診與按診的應用,按經絡觸局部是推拿診斷的重要部分,觸診在推拿學的診斷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整、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里虛實,并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撲,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p>
推拿學的診斷主要依靠手法在五體皮肉筋脈骨的操作,以手觸摸感知推斷形氣之常變,查找各種陽性反應,借以辨經絡、明臟腑、定虛實。比如氣血虧虛就會形氣不充,指下按之柔軟,肌肉張力弱;痰濁壅盛則肢體肥胖,肌形不顯;寒邪客脈則局部痙攣疼痛;氣滯者易脹悶走竄而痛;血瘀者刺痛拒按;氣虛血瘀則條索細小而成片狀;氣滯血瘀則出現點狀刺痛而呈線性走竄。從而確定疾病的病位、病性、明確病機。
3.2.1 循經診斷:根據四診獲得的信息,得出的結果,確定診查的經絡,用點按、推捋等方法,由淺入深進行診查,其陽性反應,如疼痛、麻木、冷熱等感覺異常,條索、結節等病理反應物。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性質其陽性反應也不相同,根據其反應物的經絡經筋歸屬,以確定相應的經絡經筋疾病。
3.2.2 穴位診斷:循經走穴,見塞通塞,見虛調虛是推拿療法顯著的治療特點。《靈樞.百病始生》云:“察其所痛,以知其應?!痹谑址ú僮鬟^程中穴位上所表現出的異常變化就是病理變化,如患者感覺異常,如壓痛、麻木、敏感、遲鈍、舒適等;醫者感覺異常,如堅緊、松軟、結節、條索、凹陷等,如《素問,刺腰痛篇》提到的“在郄中結經絡如黍米”。這些反應尤其在特定穴上尤為明顯,如俞募穴上的病理反應常提示相應
臟腑疾病。根據這些反應點反應物對應相應經脈,進行論治,而這些病理反應點反應物也同樣是推拿治療的關鍵。故王冰曰:“夫按摩者,所以開通閉塞,導引陰陽。”
3.3 推拿診斷與治療同步 觸診是推拿學最主要的診斷方法,觸診的開始也是治療的開始。《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強調的“一旦臨近,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從觸診中找到了病理反應物,也就明確了病性病位,也就確立了治法,隨之進行手法調整,這在局部病證的治療中尤其明顯。推拿學的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診斷和治療結合,治療隨著診斷的深入而調整變化的特點。
4 以經絡氣血辨證為主,各系統有別的辨證治療模式
在推拿學辨證論治體系中,是以經絡辨證為核心,臟腑氣血辨證為基礎,以八綱辨證為綱領,在整體觀念下,將不同證侯結合整體與局部相參的思想,將各種方法緊密聯系,融匯貫通,而不拘于某一固定的辨證模式。疾病有整體和局部的不同,有筋傷等肢體疾病和臟腑病證的不同,其辨證治療模式也不盡相同。所以推拿臨床上存在兩套辨證治療模式:
1、針對筋傷等局部氣血郁滯的肢體病證,以局部治療為主,整體調理為輔,以通經絡,行氣血,順筋骨,利關節為法?!妒備洝吩仆颇媚軌颉拔有龤鈾C,周流營衛,宣搖百關,疏通凝滯”。
2、針對臟腑疾病的治療遵循經絡學說和針灸學的取穴方法,循經走穴,以指代針,補虛瀉實。按照近治遠治和各種配穴方法補虛瀉實來治療疾病。如急救常以掐人中以回陽救逆(導引陰陽)。補氣血常取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
臨床上疾病不可能是單純的,整體和局部,治標與治本要分析運用,所以治療時這兩套模式也不是單一的,而是始終相互配合運用的。
5 相對獨立且較為完備的小兒推拿體系
小兒推拿經過古代先賢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明清兩代的總結,形成了中醫推拿中具有獨特臨床體系的重要部分,具有獨特的經穴、獨特的手法,形成了獨特的治療模式。
5.1 符合小兒特點的經穴理論 小兒推拿具有適宜小兒特點和推拿操作特點的穴位,并且具有獨特的位置和名稱,形狀上不僅有“點”狀,還有“線狀”及“面狀”。它們多集中在頭面和上肢部,以兩手居多,正所謂“小兒百脈匯于兩掌”。且在經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經穴通聯的觀點。
5.2 符合小兒特點的診治方法 除了中醫兒科中符合小兒特點的四診以外,還發展了胸腹診法,重視揣虛里以候先天之盛衰,診臍以候原氣之虛實,從而確定手法之攻補,并總結了蛔蟲、疳積、疝氣、水腫等病證,以及寒熱等癥和各科危重證侯的胸腹診斷。在辨證論治方面,重視運用歸經論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則來指導選穴與操作。小兒病生理特點決定了小兒外易感時邪,內易傷飲食及病易化熱,故臨床上常用解表,清熱和消導等手法。
5.3 符合小兒特點的手法操作 ①強調輕柔深透,平穩著實的手法特點。形成了“按摩掐揉推運搓搖”小兒推拿八法為主的一整套小兒推拿手法和復式操作法。手法操作要求先輕后重,操作一般遵循先頭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部,最后下肢的順序。選用上肢部穴位治療時,一般只在一側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選用下肢部穴位治療時,需雙側均操作。②強調手法的治療量和補瀉。一般手法的操作時間以次數計算,其操作時間、療程長短和操作力度可以體現治療量;操作力度、頻率及方向體現補瀉思想。③重視膏摩的應用和使用蔥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質進行推拿,這樣既可保護嬌嫩皮膚不致擦破,又提高療效。
6 不斷吸收現代醫學知識完善自身
現代醫學在病因病理學、診斷學上所呈現出來的優勢,我們不可能視而不見,所有現代醫學病理學、生理學和診斷學研究進展都可以作為推拿學自身發展的參考、為我所用??梢詫F代醫學的x線、CT,MRI等手段作為中醫四診的延伸,利用現代解剖學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定位的精確性,以及治療的針對性。可以幫助篩查不適宜手法操作的骨折和占位性疾病,明確癥狀與檢查的相關性。在臨床上我們都應該注意到x線、CT、MRI等檢查手段所呈現出來的征象與實際癥狀是不盡相同的,治療后癥狀的消失并不預示檢測上的解剖學改變,這當中是有出入的,所以我們不要太過依賴先進技術,并一味追求改變解剖學位置來達到治療目的,而是用辨證論治的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
在與現代醫學的結合問題上,如何借鑒它的優勢來打造和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如果我們過分依賴解剖學、病因病理學、生物力學,放棄我們四診合參、辨證論治這兩大法寶,就會失去學科的自身特點,而成為現代醫學的附庸。
7 推拿學具有廣泛的診療范圍
《素問?血氣形志》曰:“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敝赋隽藢儆诮浗j不通的疾病可以通過按摩來治療?!端貑?舉痛論》云:“百病生于氣也。”清代《修昆侖證驗》認為:“不論大小內外病證,果能揉之,使經絡氣血通暢,則病無不愈者?!笨梢娡颇玫闹委煼秶浅V泛。凡屬氣血經絡有關的疾病皆可以用推拿論冶,但推拿畢竟是一種外治法,有其局限性。其治療范圍有以下幾條:
7.1 肢體疾病中屬氣血經絡致病相關者,療效顯著。張志聰曰:“按踽者,按摩導引陽氣之通暢于四肢也?!辈徽撏鈧?、內傷引起的筋傷、痹證,痿證或中風后遣癥等屬氣血閉郁不通,阻滯經絡關節的,皆可用推拿開通閉塞、疏通經絡進行治療。
7.2 內科疾病以調脾胃、行氣血見長,如頭痛、眩暈、胃脘痛、便秘、腹瀉等;婦科疾病以調月經,調氣血見長。如月經周期改變、痛經、產后身痛等;外科病中與經絡致病相關,病勢較緩者,如膽囊炎、陽萎、早瀉、不孕不育等皆療效可靠。
7.3 小兒病證以清外感、調脾胃見長。小兒推拿的對象,一般是指6歲以下的小兒,特別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其治療范圍比較廣泛,如泄瀉、嘔吐、疳積、便秘、脫肛、發熱、咳喘、驚風、遺尿、肌性斜頸、斜視、小兒癱瘓等證。宋代《蘇沈良方》記載用掐法治療臍風撮口等證。目前雖然在推拿臨床上已經很少見到這類急癥,但將推拿用于急癥仍不失為中醫的特色療法而繼續存在。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說:“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迸R床上不論哪類疾病,在疾病初起階段,屬于初中經絡,病位輕淺者,是推拿治療的最佳時機,是防止病邪深入流傳臟腑的有效方法。
一現代臨床微生物學中對病原學診斷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臨床標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結合臨床,準確進行實驗;
(4)病原學診斷需準確、合理;
(5)微生物實驗室應及時報告實驗的結婚;
(6)加強對檢驗項目的質量控制。
現代感染性疾病診斷最重要的一步為采集恰當的標本,從而要求臨床醫師能夠獲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標本。細菌進行實驗的前提是了解知曉人體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實驗時,應聯合臨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實驗分析,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恰當的臨床實驗標本由臨床醫師提供,然后進行全面的討論分析,從而更加的為患者負責。微生物室應在涂片結果,敏感結果以及最后結果出來時及時與臨床醫師聯系,對病情做有力的報告?,F代臨床微生物學應對各種檢驗項目加強質量控制,從而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F代臨床微生物學要求參與醫院感染疾病的監測、管理和控制。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作用有:加強對病原學診斷、微生物抗藥性以及環境、器械的監測;加強醫院的消毒與滅菌;對流行病進行試驗,并加以控制。
二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對醫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強對醫院感染的監測;
(2)臨床微生物室參與醫院的教育工作;
(3)對消毒隔離加強管理;
(4)對抗菌性藥物進行試驗,快速準確試驗的報告。
若在臨床實驗中發現微生物的感染問題,應及時與臨床醫師聯系溝通,及時與控制感染的科室進行必要的聯系;一般提醒臨床對于病菌的來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病菌的傳播與擴散;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要經常定期抽調人員去參與醫院進行的教育工作,從而更加準確的對微生物菌體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正確消毒對微生物菌體的預防和控制非常重要。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工作包括正確的對消毒隔離工作進行指導和監察,并且在特殊情況下,參與對特殊耐藥細菌的實驗工作并制定消毒隔離的措施。臨床微生物室應定期對微生物耐藥性的監測結果,這將對臨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幫助?,F代臨床微生物學在現代醫學中對實際臨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臨床微生物學要求緊密結合與臨床之間的關系,并且還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對常規的微生物檢驗工作要快速進行,判斷要準確,并且應即有速度又有質量對實驗結果做出報告。
臨床微生物學要求實驗結果與臨床盡可能的相符。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要加強對教育培訓的宣傳,并能對在微生物實驗室中實驗的結果做出合理準確的解釋?,F代臨床微生物學不僅對于高等院校的學生們,或是對醫學工作者的知識更新都是極其有必要的。醫院應切實加強醫院內感染控制的工作,從而為服務臨床做到更好的服務。利用臨床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微生物學的理論與技能來進行臨床微生物學的檢驗。臨床微生物學需通過檢驗系統,從中了解各類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對病原學的診斷及微生物檢驗報告,為治療、診斷措施提供強有力的科學理論依據。為醫學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學診斷是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目的,從而達到減少、避免和控制病原體的效果。微生物實驗室工作者應加強對微生物標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寫出對其的研究報告,為醫學臨床提供幫助?,F代臨床微生物學的任務包括:獲取標本信息,并且學會妥善保存與保護,提高對微生物的檢驗率。利用微生物學知識學會多種對微生物檢測的方法,從中選出最佳的檢測方式,還包括系統鑒定程序,以及對檢測中存在的質量控制。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的學科建設越來越規范,各科室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作為現代醫學的兩個重要科目,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兩個科室的發展入手,闡述二者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只有加強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緊密合作,才能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進而促進現代醫學的發展。
現代檢驗醫學作為現代醫學的前沿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動化;②其對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檢驗的過程中采取多參數分析、微量化標本,檢驗更科學;④其檢測采取床邊檢測與流水線檢測并存,使檢驗更加準確;⑤最后隨著現代社會的檢驗的需要,例如基因檢測的檢驗項目前景應用非常廣泛?,F代國際社會中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的應用,意見在檢驗醫學新方法的不斷出現,使得檢驗醫學的水平和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現代的醫院里面愈來愈多的臨床醫生依靠檢驗科室的額檢驗信息及結果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和治療。所以現代檢驗醫學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在醫院里面檢驗科的主要任務是為臨床醫生提供準確、可靠、及時的檢驗報告,所以檢驗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臨床醫生的工作。如果檢驗科提供的結果不準確或錯誤的話,有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檢驗科在平時的檢驗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檢驗標準,對科室人員加強管理,對檢驗過程要進行全程監控。除此之外醫師還要主動學習相關的臨床知識,并加強與臨床醫生的溝通,及時接納聽取臨床醫生的意見,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而臨床醫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檢驗科對檢驗結果解釋。臨床科室了解了檢驗項目對的臨床醫學意義,可以在眾多項目中精選更有價值的項目。因此雙方溝通十分必要,是緊密結合的。
首先,從檢驗方法上來說,檢驗項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種方法的報告方法、靈敏度、臨床意義、正常參考值都不相同。這就需要向臨床醫生講明這些方法的區別,幫助醫生選擇適合的檢驗項目,準確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檢驗報告。
其次,現代檢驗診斷的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許多挑戰。這主要表現在檢驗指標的確定上,檢驗科的檢驗項目復雜而且繁多,但是這些檢驗項目對病情的診斷針對性不強,或者說是一個檢驗結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許多項檢驗項目的融合,所以檢驗項目缺乏相對的獨立性。所以這給醫師的診斷造成了困難,所以檢驗科應該與臨床醫學密切的溝通和配合,進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檢驗項目的劃分。另外檢驗人員作為最直接的樣本接觸者,必須了解檢驗科新項目應用的局限性及臨床應用價值,以及如何正確采集標本等,以便臨床醫生對具體項目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在寫檢驗單時有全面的考慮。
再者,臨床結合和檢驗醫學還可以幫助醫生判斷檢驗結果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無辦法將其從體內去除,但是經過抗病毒治療后可以將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時的檢驗結果雖然顯示正常,但醫生一定要明白這種陰性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經減少到檢測不到而已。如果檢驗科不向臨床醫生說明,就會導致臨床醫生錯誤地分析檢驗結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準確檢測。所以加強檢驗科和臨床的交流溝通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作。隨著醫學發展愈加趨向全面,今后二者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為了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度,必需得到臨床醫生的支持和配合。加強檢驗科與臨床醫學的交流與溝通,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最后,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以及檢驗方法的大量更新,使檢驗質量有很大提高。其中實驗室認證是醫學領域的一項新技術,這項技術在國際上已實施多年,但是在國內的發展還相對滯后,實現科學化的實驗室技術,首先要建立一個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用來保證實驗室的檢驗質量。根據國外設立實驗室認證的實踐經驗表明,其對檢驗科提高檢驗效率及檢驗質量作用重大。所以我們國家也應該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檢驗技術,根據美國實驗室質量管理標準,結合自己科室的具體需要建立實驗室管理標準,對檢驗科的檢驗標準實施準確的檢測,確保檢驗科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所以說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檢驗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
雙方的合作應從以下入手:①檢驗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核實;②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管理;③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而是主動的參與進來。
臨床—檢驗溝通能力是現代醫學實驗室對檢驗師的重要要求,是保證檢驗工作質量、提高實驗室診斷的準確性、及時性,使醫療過程更加合理、有效、流暢、規范、安全的關鍵環節。培養檢驗師臨床溝通能力及充分認識臨床—實驗室溝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過加強其溝通意識,增強臨床醫學相關知識培養、調整教學方式及完善相關制度等途徑來實現。
【關鍵詞】:
檢驗師;臨床溝通;醫學教育
在臨床診療中,臨床—檢驗溝通是醫療服務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保證檢驗工作質量、提高診斷準確度、減少診療失誤的重要環節。檢驗師溝通能力的培養是當今世界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進行醫療實踐、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1-4]。提高檢驗師及相關專業學生臨床溝通能力是當前醫院管理及醫學教育的一個難題,現結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檢驗醫師培養實際,對如何培養其臨床溝通能力進行探討。
1更新觀念,充分認識臨床—檢驗溝通的重要性
1.1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隨著檢驗診斷項目的爆炸式增多和檢測技術的快速更新,實驗室醫學從過去的“化驗”、“醫學檢驗”轉變為現在的“檢驗醫學”,對于檢驗專業有了新的定位。檢驗醫學的本科培養,也不再是培養只會操作儀器、“以標本為中心,以實驗數據為目的”的“檢驗匠”,而是培養可以密切結合臨床、把有限的實驗數據變為高效的診斷信息,“以病人為中心,以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為目的”的“檢驗醫師”[2]。我國《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中第二十條指出: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提供臨床檢驗結果的解釋和咨詢服務[5]。因此,現代醫學對于檢驗師的要求如下:①掌握實驗方法的原理、臨床意義,幫助臨床合理選擇實驗,正確地分析試驗結果,用于診斷和治療;②掌握正確規范的標本收集與運送以保證分析前質量控制;③具有分析臨床資料(患者資料、病情變化、治療方案)的能力,保證分析后的質量評估,并對臨床的診治工作提出建議;④可以參與臨床會診、解答技術咨詢。以上需求使得檢驗師的臨床溝通能力培養勢在必行。
1.2檢驗醫師制度推進與落實的需要國外“檢驗醫師”的培養體系相對完善,每個醫檢人員均經過嚴格的臨床輪轉、培訓、考核方可進入實驗室工作[3]。我國“檢驗醫師”概念及培養目標自1993年由國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后,其推行和發展均相對滯后,國內少部分地區雖有“檢驗醫師”崗位,但工作內容實質與檢驗師并無差異,起不到“溝通臨床、輔助診斷”的預期作用[4]。相應體現在我們的本科教學中,并未重視臨床和檢驗知識之間的結構差異;而這種忽視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在實驗室醫學飛速發展的當前,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
1.3醫學檢驗本科專業培養模式的需求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醫學檢驗本科專業做出了調整:原歸屬于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專業的醫學檢驗專業(100304),納入到新成立的一級學科醫學技術類(1010)之下,專業名稱改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制由五年制改為4年制,學位由醫學學位改為理學學位[6]。檢驗醫學專業“五改四”的調整更注重于不同層次的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卻一定程度加劇了“檢驗”脫離“臨床”的現狀,勢必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從而無法很好滿足臨床需求。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更需加強與臨床溝通的意識,在檢驗師的繼續教育中重視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
2檢驗師臨床溝通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措施
2.1擴大正面宣傳,加強學生的自信心當前國內無論在醫科院校專業設置還是醫院科室設置上,醫學檢驗專業和檢驗科往往被當做“技術專業”、“輔助科室”,造成了大部分在校的檢驗醫學生和檢驗師自信心不足。他們不敢走出實驗室、走進臨床,也無法與臨床醫師面對面交流,進一步限制了對臨床相關知識學習的信心和動力。醫學院校應充分認識這一點,從多方面入手,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和職業教育工作。首先,做好入學及入職思想教育,堅定學習信心。通過介紹國外“檢驗醫師”制度和模式的成熟和成功,增強學生及醫檢人員對于“檢驗醫師”制度必將成為大趨勢的信心;其次,在本科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多采用CBL教學[7],以臨床—檢驗溝通案例入手,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灌輸“臨床溝通”理念,使之成為一種常態意識。另外,在實習帶教中加強實習生與臨床的接觸,通過解答電話咨詢、電話了解患者病情、定期開展檢驗相關病例討論等形式,增強檢驗醫學實習生對既有知識的應用及與臨床對話的自信。
2.2完善課程體系設置,提高學生的醫學素養中山大學醫學院檢驗醫學專業的5門主要臨床課程(《臨床檢驗基礎》《生化檢驗》《微生物檢驗》《免疫學檢驗》《血液學檢驗》)帶教教師均為各附屬醫院主管及主任檢驗師,并且同時分擔臨床本科專業《診斷學》中《實驗室診斷》的帶教。這樣的教學安排意在能更多地向臨床專業的學生提供實驗室醫學的相關知識,同時也將臨床診斷知識與檢驗課程更緊密地融合教授給檢驗學生。另外,根據醫學生人才培養體系和目標的要求,科學構建醫學檢驗—臨床醫學跨學科教學相關課程群。在課件制作方面,以醫學檢驗主要課程以及臨床醫學專業《診斷學》課程為基礎,以臨床《診斷學》中《實驗室診斷》的課程結構和內容為主線,對醫學檢驗的5門基礎課程進行重構整合,在檢驗技術課程中融入臨床診斷思路,為檢驗醫學生建立起系統、規范的醫學診斷知識結構和框架。在知識傳授方面,通過理論講授結合實踐鍛煉,鼓勵學生使用溝通方法和技巧,使之成為檢驗醫學生基本素質之一。
2.3調整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調整教育教學方式,加大教育教學研究,是現代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根據中山大學醫學培養實際,開展了相關的課題研究。為了解決本科教學中由知識結構差異而造成的臨床和實驗室割裂,建設了“臨床—檢驗醫學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是針對檢驗醫學及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設計構建的一個開放式教學資源庫,基于PBL+CBL教學模式,內容緊扣“檢驗與臨床溝通”,應用傳統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形式,通過來自臨床的一線資源,結合整合課件、微課、臨床標本采集視頻、經典案例、情景設置、問答互動等方式,為實驗室與臨床之間架起橋梁。既可作為臨床專業三年級《診斷學》和檢驗專業《臨床檢驗學》等課程教學的輔助資料庫,也可作為五年級實習生、臨床醫師、檢驗師的繼續教育資源,在本科教學和醫院繼續教育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2.4完善制度建設,提供良好環境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溝通環境是政策落實的關鍵,也是實現本科教學及繼續教育目標的基本保障。通過設立專職“臨床溝通”崗位,由具有臨床背景并有豐富實驗室工作經驗的醫師專職承擔該項工作;制定《檢驗科與臨床溝通協調會議制度》《檢驗科與臨床科室溝通制度》,通過參與臨床查房和疑難、危重病例的會診,對檢驗結果做出解釋,并依據實驗室結果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提出建議;定期向臨床征詢,如檢驗項目設置合理性等相關專業意見,隨時接受臨床有關新項目需求的建議,并進行答疑、咨詢和反饋,定期評估、匯總;定期在臨床科室進行實驗室相關知識專題講座,在檢驗科內開展檢驗相關病例討論;每半年舉辦一次全院范圍的檢驗科與臨床科室協調會議,加強臨床各科室與檢驗科間的溝通協調。工作過程中收集大量一線資料,總結后又用作本科及繼續教育的教學資源,收入“臨床—檢驗醫學教學資源庫”,形成教學—醫療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通過在學期考核中適當增加臨床案例分析、實習生出科考試中增加“臨床溝通”部分內容等方式完善臨床溝通的考核機制,保證檢驗—臨床溝通交流和其教學質量[8]。醫學檢驗師及檢驗醫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已經逐步成為我國醫院、醫學院校的教學新熱點和難點。隨著實驗室醫學的快速發展、不同專業之間知識壁壘的形成,使臨床與實驗室溝通缺乏而出現的問題愈加復雜,醫學院校和醫院承擔的醫學生教育、醫技人員繼續教育的責任也會越來越重。落實“檢驗醫師”制度,實驗室醫學本科教育與國際接軌、建立科學規范、行之有效的臨床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正在成為我國醫學檢驗專業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劉丁,鄭俊松.談醫學院校檢驗醫師的培養[J].醫學教育探索,2006,5(11):1040-1041
[2]張躍銀,鄭峻松,馮連貴.淺談檢驗醫師培養[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15(2):317-318,320
[3]任碧瓊.淺談意大利檢驗醫學教育與崗位設置的模式[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4,37(12):989-990
[4]喬蕊.中國檢驗醫師培養現狀淺析[J].繼續醫學教育,2015(1):5-7
[5]申子瑜,秦曉光.規范臨床實驗室管理行為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2):125-127
[6]陳婷梅,尹一兵,馮文莉,等.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教學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8):38-39
[7]尤紅娟,劉曉梅,李小翠,等.CBL應用于醫學微生物理論教學的初步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6):100-101
“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反應狀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被視為實現中醫藥規范化,客觀化乃至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劉建勛研究員首先提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團隊以冠心病作為切入點,采用多因素、多靶點的方法干預模型動物的生理過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利用模型動物的特點和優勢,深入分析疾病證候的現代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相關病證中藥新藥的研究與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刊連續5期相繼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得到了廣泛的反響。以下是中醫藥學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表述個人觀點:
王慶國(教育部“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證候與方劑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醫疾病病機演化規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傳統中醫病機的認識逐漸向微觀化方向發展;同時對病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在微觀上、深層次上認識機體生物活動特點,更加準確的揭示病機演化的本質,促進達到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統一。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3期發表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擬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將高脂飲食與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二者有機的結合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并進行病機規律的分析以指導臨床診療。通過對血脂代謝、炎癥反應、血液功能動態變化的分析提示,單純的痰證、瘀證或毒證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病機的發展規律??梢哉J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病機發展規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結,損傷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心痛”。擴展了中醫胸痹的病機認識。此研究采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機制,并結合對中醫傳統致病因素的認識,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觀檢查指標的變化應與臨床相關病證密切相關,否則對病機的微觀分析將毫無意義和價值。
史大卓(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即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 to bench),實現“基礎-臨床”循環往復的研究模式,簡稱為“B-to-B”。B-to-B模式不僅應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機制研究中,同樣也運用于新藥研發過程。在轉化醫學過程中要求基礎實驗動物模型是有多個方面與臨床相關疾病相似的病理改變,相似度越高則由實驗室轉化臨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對實驗動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肌組織的保護作用”2篇論文,實驗不僅采用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作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評價過程中以臨床冠心病診斷的方法為中心,通過心肌酶譜、心臟超聲、無創血流動力學分析觀察實驗動物冠心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不僅為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載體,同時也使中藥新藥臨床前評價的數據和結論更有臨床參考價值,縮小實驗研究向臨床轉化的距離。因此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廣和廣泛應用。
呂愛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講座教授):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醫學對疾病診斷和處理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的深入,如何將疾病證候的變化特征以更客觀的現代醫學實驗室指標來闡述,還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礎實驗研究中,通過建立與臨床相關疾病證候相似的動物模型,并以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候發展過程中客觀實驗室指標的改變將有助于證候本質的認識,辨證與辨病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結合;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基于證候分類的疾病治療療效。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一文中,實驗的設計和思路比較新穎、獨特,實驗采用模型臨床四診辨證的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致病因素的認識,從體重指數、脂質代謝、血液流變學,心功能和心電圖改變等對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進行證候評價,并建立證候診斷標準,基本符合中醫痰瘀互結證的特點。因此以臨床病證特點為參照,根據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情況,將臨床病證的表現通過適當的轉變以應用于動物模型中進行評價,將有助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因此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的建立促進此方面的研究,而該模型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疾病過程中證候變化本質的研究。
孫曉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臨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而病證結合進行中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的方式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接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備現代醫學病理學模型和中醫證侯學模型兩方面的特點。但是由于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導致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多采用西醫疾病,或者單純中醫證侯的模式進行。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2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影響”2篇論著中,則克服了以上中醫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薦。通過高脂飼料喂養和冠狀動脈血管內壁球囊損傷雙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用于中藥新藥的臨床前評價。在評價方法中,一方面圍繞與中醫證候相關的因素如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過程為中心,評價中藥復方干預對心肌缺血過程的影響。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密切結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臨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發展一致,更加密切聯系臨床。不失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研究工作。
關鍵詞:中醫內科炎癥診斷原理標準改進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436-01
中醫是我國國粹,但是隨著世界文化不斷融合的大趨勢發展,中醫文化越來越缺失,西醫因其快捷方便的優勢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在治療上,現代醫學首選抗生家進行抗菌消炎、退熱消腫等對癥療法,祖國醫學則注重統一整體觀念,調整陰陽,調整臟腑功能,調整氣血關系。根據陰陽氣血虛實寒熱的不同而采取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則.在治療中應取長補短互相結合,在疾病的急性期,進行適當的西醫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使病悄趨于穩定。
1中醫內科診斷學的原理及其原則
對于人體疾病的診斷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認識的目的在于進一步指導實踐。而望、聞、問、切四診,是認證識病的主要方法。
1.1中醫內科診斷學的原理。人體疾病的病理變化,大都蘊藏于內,僅望其外部的神色,聽其聲音,嗅其氣味,切其脈候,問其所苦,而沒有直接察病變的所在,為什么能判斷出其病的本質呢?其原理就在于“從外知內”亦即“司外揣內”?!耙暺渫鈶瑴y知其內”,“有諸內者,必形諸外”,這是前人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方法。我國先秦的科學家很早就發現,許多事物的表里之間都存在著相應的確定性聯系。聯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與周圍事物發生一定聯系,如果不能直接認識某一事物,可以通過研究與之有關的其它事物,間接地把握或推知這一事物。同樣,機體外部的表征與體內的生理功能必然有著相應關系。通過體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體內部的變化規律。臟腑受邪發生病理變化必然會表現在外。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定的、相應的外在病形,即表現于外的癥狀、體征、舌象和脈象。
1.2中醫診斷學的原則。
1.2.1審察內外,整體察病。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一個基本特點。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臟腑與外在體表、四肢、五官是統一的;而整個機體與外界環境也是統一的,人體一理發生病變,局部可以影響全身,全身病變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同時,疾病的發展也與氣候及外在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在診察疾病時,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體的病變,既要審察其外,又要審察其內,還要把患者與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加以審察,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1.2.2辨證求因,審因論治。辯證求因,就是在審察內外以及整體察病的基礎上,根據患者一系列的具體表現,加以分析綜合,求得疾病的本質和癥結所在,從而審因論治。
1.2.3四診合參,從病辨證。從病辨證,是通過四診合參,在確診疾病的基礎上進行辨證,包括病名診斷和證候辨別兩個方面。這里,要弄清?。ú∶?、證(證候)、癥(癥狀)三者的概念與關系。病是對病癥的表現特點與病情變化規律的概括。而證,即證候,則是對病變發展某一階段病人所表現出一系列癥狀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所得出的有關病因、病性、病位等各方面情況的綜合概括。
2中醫內科炎癥診斷的標準
標準規定了中醫內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根據不同的病癥,診斷不同。
2.1診斷依據。根據主要外在臨床癥狀表現確定證候分類。例如感冒病系外感風邪,客于肺衛以鼻塞、流涕、咳嗽、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診斷依據:①鼻塞流涕,噴嚏,咽癢或痛,咳嗽。②惡寒發熱,無汗、少汗,頭痛,肢體酸楚。③四時皆有,以春冬為多見。④血白細胞總數正?;蛘咂?,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2.2證候分類。根據外在癥狀確定了證候分類再對癥下藥。證候分類也是根據不同的病癥有不同的分類,例如感冒分為,①風寒束表:惡寒、無汗、發熱、頭痛身疼,鼻寒流清涕。②風熱犯表:發熱、惡風、頭脹痛,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③暑濕襲表:見于夏季,頭昏脹重,鼻塞流涕,惡寒發熱,或熱勢不揚,無汗或少汗,胸悶泛惡。舌苔黃膩,脈濡數。臨床尚有體虛感冒,以及挾濕、挾滯等兼證。
2.3療效評定。療效評定根據治愈情況分為痊愈、好轉、未愈。
3中醫內科炎癥診斷的不足及改進
3.1中醫內科炎癥診斷的不足。中醫是自古發展以來博大精深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所以目前為止不可能用儀器代替人工,現代醫學先進的技術使更多人傾向于西醫而非中醫,所以造就了中醫人才的短缺,而且中醫診斷雖然準確安全,能達到治本的療效,但是所需時間長,治療時間也較長,不如現代醫學的快捷方便,以至于造成了客源的流失。
3.2中醫內科炎癥診斷的改進。內科學是對醫學科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臨床醫學學科。它是一門涉及面廣和整體性強的學科。它是臨床醫學各科的基礎學科,所以內科顯得尤為重要。中醫發展也成為必然趨勢,我們應該保持中醫特色,改進中醫教學。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謂實踐出真知,學再多的課本知識也不如親身體驗一次來的印象深刻,讓學生隨師抄藥方是一個很好地接觸實診的方法,學生在長期抄藥方的過程通過耳濡目染,對四診方法的運用也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理論知識也實踐相結合這樣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深奧理論不致有艱澀難懂之感,而且有事半功倍之效。
4總結
中醫診斷是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其他很多醫學的基礎,是不可代替的,所以中醫診斷也應順應時展而發展,使其保留特色充分發揮優勢,使中醫隊伍不斷壯大,使診斷更加準確快速。
參考文獻
1生物醫學模式的歷史貢獻及其缺陷
以生物學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模式反映病因、宿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變化規律以及對健康和疾病問題的一種認識,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指導下,人們以生物學觀點對人體的結構和功能、對疾病發生的機理、治療和預防進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并控制了烈性傳染病,大大提高了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能力,為醫學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日益顯露,表現在基礎醫學研究中,脫離人體整體性進行分割或孤立的研究,忽視人體的整體性;在臨床醫學中過于強調生物因素的作用,忽視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妨礙了對疾病發生受多因素影響的全面認識;重醫療輕預防等[1]。現代疾病譜已發生了變化,現代慢性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新理論、新成果不斷帶入醫學領域,醫學整體化、綜合化發展趨勢明顯增強;經濟發展,生活改善,人們對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等這一系列重大變化,表明,現代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正成為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2現代醫學模式對臨床醫學的指導作用
醫學模式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思維結構和醫學觀的轉變,現代醫學模式對醫學問題認識的思維結構和醫學觀反映了醫學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的趨勢,對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2.1完善臨床思維結構,提高診療水平
長期以來,在生物醫學模式指導下的臨床醫學,以單一生物因素進行臨床思維和觀察,立足于確定疾病的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在疾病觀察上重器官、組織或細胞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在治療上尋找消除生物病原或理化因素的手段。這種單一生物因素的臨床思維結構和方式,限制了它對疾病觀察的視野,對現代慢性病的診治,生物醫學模式是無法解釋其病因和疾病過程的復雜變化。現代醫學模式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都受到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綜合影響,臨床醫學應在生物醫學基礎上,把觀察健康和疾病的視野向心理和社會領域拓展,不斷完善臨床思維的結構,根據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特征進行疾病診斷、治療,提高醫療水平。
2.2更新醫學觀念
醫學模式的核心是醫學觀,現代醫學模式要求臨床醫學更新醫學觀念,以適應衛生保健事業發展的需要。
2.2.1更新醫學是純自然科學的觀念
醫學不是純自然科學,而是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屬性的科學,醫學研究和服務對象是人,人是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雙重屬性[2]。長期以來,由于受生物醫學的影響,臨床醫生認為醫學是純自然科學,在實踐中,僅從生物學角度去認識和考察疾病,這是片面的?,F代醫學模式認為人類的健康和疾病都受到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現代社會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緊張心理和環境污染是現代慢性病的重要病因。當代科學迅速發展,醫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交叉、滲透,產生一批具有明顯社會科學特征如《社會醫學》、《衛生管理學》、《醫學社會學》等“交叉學科”、“綜合學科”,表明21世紀的醫學除向微觀的分子生物學方向發展外,還向著宏觀的整體化、綜合化方向發展。臨床醫學要更新醫學是純自然科學的觀念,從醫學的雙重屬性出發,全面、正確認識健康和疾病的本質,才能有效地解決當代衛生保健中出現的問題,推動臨床醫學向前發展。
2.2.2更新生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觀念
生物醫學模式把生物因素作為唯一致病因素,因而限制了它觀察疾病的視野,是它的重要缺陷?,F代慢性病病因復雜,絕非由單一生物因素所致。據調查,我國現代疾病譜和死因譜中的前10位疾病順位是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意外傷害、呼吸系疾病、消化系病、傳染病、泌尿系病、神經精神病、內分泌病,這10類疾病死亡的4個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占37.3%、人類生物學因素占31.43%、環境因素占20.04%、保健服務制度因素占10.80%[3],美國的情況類似[6]。這表明現代慢性病,由生物、心理和社會多方面綜合因素所致,其發生與表現形式已由單因單果向多因單果和多因多果形式發展。現代社會生活中,如競爭激烈、婚姻失敗、家庭暴力、喪偶、親密家庭成員死亡、過于疲勞等,造成緊張和恐懼心理,若不及時進行心理和精神調節,容易引起心理和精神疾病。據報導,118例神經精神患者中發病前有過工作緊迫繁重占21.2%,意外事件驚恐占12.7%[3]。緊張心理易導致身心疾病已引起社會關注。所以臨床醫學要更新生;20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觀念,從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來綜合認識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在防治上要兼顧病人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需求,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2.2.3樹立“三維”健康觀
健康觀就是以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和觀點去認識健康,采取什么方法去維護和促進健康。不同的醫學模式有不同的健康觀。生物醫學模式從單一生物因素去認識健康,認為患了病就失去健康,當疾病被治愈又重新獲得健康,所謂“無病即健康”,這個健康觀是片面的,消極的?,F代醫學模式認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完美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病或虛弱”,健康被理解為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維組合的概念,即“三維”健康觀,從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是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從心理、精神觀察人的健康是能正確對待外界影響,有自我控制能力并保持心理平衡狀態;從社會學角度衡量人的健康,是對社會環境,人際關系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應對各種意外事件的能力[4],這就是現代醫學模式的健康觀。現代醫學模式的健康觀擴大了人們認識健康的視野,對衛生保健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我院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兩個自然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對照班(n=44)和實驗班(n=48)。對照班中,男生23名,女生21名;年齡19~21歲,平均年齡(20.19±1.87)歲;綜合測評成績(70.23±8.52)分。實驗班中,男生25名,女生23名;年齡18~21歲,平均年齡(19.98±2.03)歲;綜合測評成績(71.44±7.86)分。兩班在年齡、性別及綜合測評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t=1.38,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學路線設計
針對診斷學實踐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班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法,兩班學生使用的教材、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學時數均相同。1.2.1對照班:為傳統教學法,即教師集中示教-學生自己練習-教師巡回指導-教師總結。1.2.2實驗班:實施新型的行為導向教學法,具體包括:(1)課前準備:首先,實驗班所有學生與教師在課前通過圖書館、網絡平臺查閱相關資料,分析最新進展后,師生一起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例如,肝臟腫大的分度,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肝臟腫大分度的標準、常見于哪些疾病有哪些體查方法可以對疾病進行鑒別診斷以及處理措施等;其次:實驗班同學選出8名工作能力較強的學生為小組長,其余同學根據綜合能力平均分成8組,每組6名;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組學習和討論;(2)教師引導:教師的角色由傳統教學中的領導者變為活動的引導者、學習的輔導者和主持人。教師將知識點轉化為問題,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匯集每個學生的智慧與知識,最后得出結論,教師再對此進行總結點撥,使每個學生在討論式互動過程中學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擔負著組織協調責任,控制課堂節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3)評價:首先學生對各自在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評價,讓學生知曉自己的優缺點;然后學生進行互評,在互評中相互促進;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的評價及解析;教師需要觀察小組的互評行為,通過提出啟發式的問題,鼓勵學生發表各自的觀點;加強學生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學生抗挫敗能力,讓人人參與教學評價??偨Y時,對學生進行關鍵問題的解讀和強化,評估是否達到教學的目標。
1.3觀察指標
(1)診斷學期末理論考試成績:課程結束后,從試題庫隨機抽取一套試卷,采用機器閱卷,均為選擇題,滿分為100分,并嚴格考場紀律,防止舞弊行為發生。(2)診斷學體格檢查、問診考核成績:教學全部結束后,參照《湖南醫藥學院臨床技能考核評分細則》,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診斷學體格檢查及問診考核,包括頭部檢查、頸部檢查、淋巴結檢查、肺部檢查、心臟檢查、腹部檢查、脊柱檢查、四肢檢查、神經系統檢查、問診等十項檢查,每一項操作滿分為10分,考核結束后取其算術平均分。(3)教學效果評估:教學結束后,依據自行制定《診斷學實踐教學效果評價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要求學生同時在規定時間內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共發放調查問卷92份,收回有效問卷92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結果
2.1兩班學生診斷學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對照班44名學生診斷學期末理論考試平均成績為(74.29±14.86)分,實驗班48名學生診斷學期末理論考試平均成績為(78.16±12.93)分,兩班診斷學期末理論考試成績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值=1.42,P>0.05)。
2.2兩班學生診斷學實踐技能考核成績
實驗班學生頭部、頸部、淋巴結、肺部、心臟、腹部、脊柱、四肢、神經系統檢查及問診等診斷學實踐操作技能考核評分均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兩班學生對診斷學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實驗班學生認為能夠激起學習興趣、增強臨床思辨和臨床實踐能力、提高文獻檢索能力、提升獨立工作能力、增加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增強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3.1行為導向教學法是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目標的先進教學方法
現代醫學教育目標體現一體化模式,要求突破傳統醫學課程體系,重視對學生多元化能力的培養。傳統的“填鴨式”醫學教學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灌注多啟發少、學生學習主動性發揮不足等弊端;而行為導向教學法通過師生共同確定的行動產品(目標)來引導教學組織過程,學生通過主動和全面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它的出發點和目標是對人的“關鍵能力”的培養,它改變了“一人講,多人睡”的傳統教學模式[9]。本研究表明,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在診斷學實踐教學中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能明顯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學生的臨床思辨、臨床實踐、文獻檢索、獨立工作、溝通和人際交往、理論聯系實際、團隊合作精神、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均得以提高,完全符合現代醫學教育改革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3.2行為導向教學法融入診斷學實踐教學是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