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計劃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已開展的教學實踐看,我國一些高校的數字化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存在著較嚴重的同構化和求全傾向。本文主要討論了數字化藝術設計教學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特點,發揮學科優勢,理性地構建學科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創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學理論體系和教學方式架構。
關鍵詞:數字化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學科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字化藝術設計”這個曾經陌生的詞匯,如今業已滲透到藝術設計行業的各個領域。受其影響,藝術設計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已融入“數字化藝術設計”的新鮮血液,國內外各院校的數字化藝術設計專業紛紛設立并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
國外對數字化藝術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早,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針對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齡層次、背景和能力,開展有針對性的藝術基礎、創新能力、技術掌握及創意制作等方面的培養和培訓。尤其是在產業方面,數字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與成熟的產業相結合,形成完整的“教育――研究――產業”鏈條。如美國是最早開設數字媒體相關專業的國家,發展十分迅速,已形成數字技術院系、數字藝術院系和數字應用院系三種形態[1]。國內的數字化藝術設計教育雖起步晚,但發展十分迅速。許多院校先后設立數字化藝術相關專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數字化藝術設計人才。
國內一般開設相關專業的院校分為幾種類型:與影視藝術相關的院校、美術院校、綜合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等,此外還有一些針對技能培訓的技工類學校。由于數字藝術的文理交叉性較強,一些計算機專業類院系紛紛嘗試進行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教學實踐,如浙江大學依托“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數字技術支持與藝術表現的結合上進行探索。一些綜合類院校則利用自身學科的優勢,在技術開發、新媒體形態等方面進行前沿研究,如清華大學在2002年研發了包含33門課程的《計算機圖形藝術設計》教材及多媒體課件;北京大學數字藝術托軟件學院聘請Robin G..king,力圖打造具有與北美及歐洲同等水平的數字藝術教育課程。
2現狀
數字技術為設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創意途徑和創意理念,然而和其他新技術一樣,數字技術在設計學科中的運用亦存在一些負面效應:首先對學科本身來講,由于數字藝術設計教育所涉學科兼具文理交叉的復合性是傳統藝術教育中所未有過的,這就要求學校不斷整合新的教學資源,形成新的設計教育體系。然而真正要培養出既懂藝術又精于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著實不易。從國內高校目前已開展的教學實踐看,我國高校在數字化藝術設計的課程體系存在著較嚴重的同構化和求全傾向。一些院校在參考其他院校的經驗,形成課程體系的同時,并沒有針對自身專業定位和學生的專業特點,只希望培養技術、藝術、應用樣樣精通的全能人才,因此在課程體系上過于追求全面,缺乏有機融合。實際上,不同院校辦學特色不一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樣的,不同類型的人才很好的分工合作更利于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2],所以大學的課程體系建設必須針對學校、學科以及學生的特點準確定位,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融會貫通,發揮自己的特長。
另外,從已開展的教學實踐發現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在數字技術方面的知識較弱,對編程多數充滿恐懼,而理工類專業的學生對藝術設計的感悟運用能力也多流于表面,認識不深。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的自身限制,一些院校采取簡化課程內容,弱化甚至取消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的講授方法,把一門課程變成一門軟件的講解,而教材則基本上使用軟件培訓手冊。這種只針對工具軟件進行教學的方式,其發展潛力是十分有限的,學生對日后的工作也缺乏適應性。
3教學體系的準確定位
數字藝術人才不同于專業的美術人才,應當更注重其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藝術創新能力的養成。而教學體系的建立應該根據學校發展的基本目標和人才培養方式為主要準則,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特點總結優勢,做到有的放矢。以培養數字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院校為例,與學術型人才相比,數字藝術應用型人才要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能較快地適應崗位的需求,解決工作實際問題。培養本科層次數字藝術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點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崗位操作技能與事務經驗)、溝通能力(理解、表達與團隊合作)、創新能力(理論應用)的鍛煉和培養。
針對不同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不能一味追求所謂的“全面”。造型設計需要扎實的美術功底,數字技術的功能開發需要良好的程序設計能力,這通常不是一類學生能夠完全勝任的,因此在教學定位上需要考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究竟是計算機技術還是設計藝術?藝術類學生和普通工科類學生的學科背景差別極大,如果針對藝術類專業的計算機課程教學仍然采用一般工科甚至是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方法,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在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時應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有所側重:
首先,不同的學科基礎課程應該與該學科的定位相符合。需要體現出信息技術、設計藝術、媒體傳播等不同學科方向的特點,這主要是為整個專業奠定扎實的基礎。
其次,設置一些必要的相關學科知識應該有側重點。如對藝術專業可以設立一些必須的應用軟件課程,對技術類專業可以是某個應用領域的知識,包括動畫、出版等,主要強調應用和實踐。另外在選修課的設置上,可以體現多方面多層次的特點,體現學生的多樣性。
最后,在基礎原理、基本理論等方面,如圖形技術、藝術、色彩、傳播等初步知識,對于各種類型的學生都是必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建立數字藝術設計的整體框架[2]。以上這些不是孤立地、單獨地,而是需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培養。在進行課程體系設置中,應該保證課程的系統性和連貫性,把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貫穿到各門課程中。
應當端正學生對于計算機相關課程的認識。數字化藝術設計中電腦不僅僅是起到工具和對專業輔助的作用,而是一種具有信息時代文化特征、有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的獨立學科文化載體[3]。數字化藝術專業學生對于計算機相關課程普遍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排斥、恐懼計算機課程,或者極度依賴計算機作為工具的功能。對于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教育而言,課程體系上理論部分的缺失,必然會導致學習的被動性和滯后性,從而使高等教育成為實質上的職業培訓。因此,學生應具備適當的計算機理論基礎,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4]。當然,在對數字化藝術專業的學生進行計算機理論內容教學時,應當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調整。另外,還應當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這其中既包括對各種計算機軟硬件的掌握和熟練使用,更應該包括對計算機系統以及相關軟件和設備的評估和正確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和把握使用計算機進行數字藝術創作的全過程。最后,適應性也是數字藝術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的基本出發點是對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把握和理解,能夠敏銳地發現有利于數字藝術創作的計算機新技術新方法,從而保證創作手段和先進性。
教育的原則和思想最終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數字藝術設計是應用性很強的交叉學科,因此在大學常規的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首先應特別強調應用導向,以適應社會需求。教學過程中以項目促進的方式帶動教學,鼓勵學生自我學習,組織學生參與項目研發。從國外的例子看,以項目研究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是值得提倡的[5]。另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多鼓勵協作式學習。數字藝術作品的制作涉及到多學科多門類的綜合開發過程。作為開發團隊中的一員,不但要清楚自己專業的內容,還要對相關專業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溝通和協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的相互合作。特別是對于綜合訓練課程,鼓勵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協作,這樣,不但使學生了解相關專業的知識,為就業打下專業基礎,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的培養。最后,在教材建設方面,應根據藝術類學生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的特點,大力開發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形象化和直觀化教學。
4結束語
數字化藝術設計是一個新興的專業,通過分析我們知道它是一個學科交叉性很強的專業,與其他傳統專業相比,其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我們只有不斷探索一條發展的道路,不斷深化對數字化藝術專業的學科特點、專業規律的認識和研究,發揮學科和自身優勢,理性地構建學科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創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學理論體系和教學方式架構,才有可能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紅華. 數字化時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探討[J]. 文教資料,2005,(2).
[2] 郭建勇,黃鳴奮. 藝術原理新論-大眾傳媒時代的藝術原理[M]. 上海: 學林出版社,2008,4.
[3] 辜居一. 中國高校電腦美術設計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新美術,1998,(3).
一、從小處和基礎著手,培養學生的基礎實驗能力
1.學生的實驗能力需要在實驗過程中逐步培養提高
學生的實驗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因此在新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實驗的基本內容教學。每一個學生實驗都應該讓學生明確此實驗的目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實驗所控制的條件、實驗所需要的器材及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實驗操作步驟、實驗的注意事項、實驗的數據處理方法和實驗結論分析等,并要求學生認真做好每個學生實驗。
2.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實驗習慣,形成科學的實驗素養
實驗操作具有條理性,實驗操作的全過程包括儀器調節、觀察操作、儀器整理。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使之形成科學的實驗素養。同時實驗操作必須具有可行性和相對準確性。在操作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討論實驗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學生以后自己設計實驗時紙上談兵。在測量型實驗中逐步讓學生學會分析誤差來源,認真討論誤差來源,分析如何減小誤差。在討論中活躍思路,在思考中形成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實驗風格。
二、培養學生“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的意識與能力
1.放手,讓學生經歷“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的過程
“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科學探究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它要求探究者從操作的角度把猜想與假設具體化、程序化,為科學探究的具體實施作出規劃。傳統的物理教材和教學對物理知識和問題的處理多為呈現式和驗證式。學生較少經歷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物理問題的過程。學生便會形成按圖索驥、照搬程序、機械實驗的習慣,學生的創造力無法萌芽。放手讓學生經歷“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的過程,已成當務之急。放手,讓學生經歷,就是培養學生探究設計能力的一項基本策略。設計實驗對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的。這就像幼兒學走路一樣,如果大人擔心其跌倒,不放手讓其獨立行走,那么,幼兒就很難學會走路。“經歷”是幼兒學會走路的必然過程,同樣也是學生學會設計的必然過程。
2.引導,讓學生嘗試考慮影響問題的主要因素,建立控制變量的初步意識
“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研究物理問題,需要考慮影響問題的因素,以便確定觀察、測量對象等事項。具體的物理學及其相關問題,有的是由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即一個因變量對應著多個自變量,要確認每個自變量的關系就要控制其他變量的變化。這對于初學物理的初中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對于教者來說其基本的策略是“引導”。
(1)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學習,建立控制變量的意識
通過重現他人已進行過的探究案例,使學生得到啟示。如伽利略在慣性原理發現之前做的斜槽小球實驗,就采用了控制變量的方法,固定第一斜槽的角度,控制同質量的小球滾到斜槽底端時的速度相同,看小球在第二斜槽上運動的距離。改變第二斜槽的坡度使之不斷減小,小球會運動得很遠;使槽軌更光滑,小球將運動得很遠、很遠。再如,研究彈簧的彈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人們猜想彈力的大小與彈簧被拉伸的長度和彈簧自身的一些條件(材料、形狀)有關。這里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影響彈簧的彈力大小。設計實驗時先控制一個量不變,用相同的彈簧,讓其拉伸不同的長度,測量彈力與長度改變的關系;然后選用不同材料和形狀的彈簧,控制同樣的拉伸長度做實驗。彈簧被拉伸和被壓縮相同長度時彈力一樣嗎?探究者還進行了這方面的實驗。
(2)引導學生嘗試采用列舉和歸類的方法,尋找影響問題的因素
對表象異樣、本質相同的因素進行歸類合并,設計實驗。如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教師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列舉,提出各種猜想。學生可能會提出如下一些猜想:①含有水分的物體運動越快蒸發越快;②向水面吹風,水分蒸發加快;③水溫越高水分蒸發越快;④敞口容器中水分蒸發得快;⑤水分暴露在空中的面積越大,水分蒸發越快。針對這些猜想組織學生討論:這些現象從本質上看有哪些是相同的?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歸類為三項因素:水面空氣流速(①②④);溫度(③);水的表面積(④⑤),從而采用控制變量法設計三個實驗,進行研究。
三、在篩選猜想中設計實驗
[關鍵詞] 電化學發光法;放射免疫法;甲狀腺激素
[中圖分類號] R446.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03-0071-02
Comparing of measurement of thyroid hormones by ECLIA and RIA
ZHANG Yuping
Depar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which one is superiority in result of reliability and methodology of convenience between ECLIA and RIA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thyroid hormones were measured by ECLIA and RIA. The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of precisio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recovery, linear range and others. Results Precisio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recovery, linear range of ECLIA have had an advantage over RIA. Conclusion ECLIA is an outstanding method applied in clinical laboratory.
[Key words] ECLI; RIA; Thyroid hormones
放射免疫法(RIA)檢測成本低,但具有報告時間長、結果不穩定、同位素污染等缺點,漸趨于淘汰。近年來隨著檢測分析技術的發展,電化學發光(ECLI)分析法日益受到關注,本文分別采用2種方法對甲狀腺激素標準品、質控品和20份患者血清甲狀腺激素進行測定并對其評價,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0份血清標本取自門診患者,均為甲狀腺疾病,血標本無脂血和溶血。標準品及質控品均為羅氏公司提供。
1.2 儀器與試劑
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為美國羅氏公司生產的2010型;美國產全自動γ計數儀。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試劑購于羅氏公司,放射免疫分析試劑購于天津九鼎公司。
1.3 方法
1.3.1 精密度 用兩種方法分別對中、高值質控品進行測定,每份樣品連測20次,計算批內CV值。每日測定1次,連續20次,計算批間CV值。
1.3.2 線性范圍 將甲狀腺激素標準品(FT3 40 pmol/L,FT4 45 pmol/L,TSH 100 mIU/L)及中、高值質控品按不同比例關系混合制成評價樣品,重復測定5次。坐標圖上預期值與實測值的直線所達的限值即為線性范圍。
1.3.3 靈敏度 分別對空白零標準做批內20次檢測,分別記錄放射強度和發光強度并做統計,再計算檢測低限(LLD)[1]。公式:LLD=均值BIK+2SBLK。
1.3.4 回收實驗 將甲狀腺激素標準品(FT3 40 pmol/L,FT4 45 pmol/L,TSH 100 mIU/L)作為基質,在其中分別加入中、高值質控品作為樣品1和2 ,然后分別進行測定,計算均值并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精密度
觀察兩種方法測定甲狀腺激素的批內和批間CV結果可見,兩種方法均達到了臨床檢驗的質量要求,但電化學發光法的精密度更高。見表1、2。
2.2 線性范圍
2種方法檢測FT3、FT4、TSH的可報告范圍:電化學發光免疫法(0.26~115) pmol/L、(0.12~116) pmol/L、(0.08~90)mIU/L。放射免疫法為(1.14~65)pmol/L、(1.69~82) pmol/L、(0.23~58)m/L。
2.3 靈敏度
兩種方法檢測FT3、FT4、TSH的低限,電化學發光免疫法為0.12pmol/L、0.16pmol/L、0.09mIU/L;放射免疫法為1.11pmol/L、1.77pmol/L、0.24mIU/L。
2.4 回收實驗
檢測結果平均回收率見表。均有較好的回收率,比較后發現電化學發光免疫法優于放射免疫法(P < 0.05)。
3 討論
放射免疫分析始于20世紀60年代,其敏感度、特異性均較好,發生交叉反應少,準確性好、重復性好、批內批間誤差低,但容易發生放射性污染,不能形成自動化,不能快速地檢測、出報告[1]。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是電化學發光和免疫測定相結合的新一代標記免疫技術,近年來在國內一部分臨床實驗室相繼應用。電化學發光免疫法不僅可用于檢測激素類、腫瘤標志物類,還可用于傳染病、血藥濃度的監測,預計將來臨床應用會更加廣泛。電化學發光免疫法自動化強,可以24小時開機,能夠隨時滿足現代醫院的節奏和病人對醫院的更高要求,如一些急診項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肌紅蛋白、肌鈣蛋白等,隨時檢測,具有更大的臨床應用價值[2]。
本組試驗表明兩種方法檢測血清FT3、FT4、TSH的結果在精密度、線性范圍、靈敏度、回收率等幾方面均有顯著性差異,顯示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明顯優于放射免疫法。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血清FT3、FT4、TSH時,被測抗原與抗體全部參與反應;而放射免疫法是競爭性反應,被測物和標準物都不能全部參與反應,最大結合時一般在50%左右,亦即抗體結合位點與標記抗原結合一半[3]。試驗結果顯示了電化學發光免疫法在可測定范圍上要遠勝于放射免疫法。
電化學發光可以最大程度消除樣本底的干擾及對位量的散射,可以獲得較高的靈敏度。另外電化學發光免疫法可以全自化,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系統和隨機誤差。而且電化學發光免疫法試劑有效期長,檢測快速準確,且安全無毒,不會出現同位素輻射污染的問題[4]。
因此,電化學發光將會成為微量法檢測的發展和普及方向,可以替代放免法,使實驗室的服務具有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馮琴,楊駿,朱菩軍. 電化學發光分析與酶聯免疫分析用于測定血清甲狀腺激素的評價[J]. 地方病通報,2007,22(6):32-34.
[2] 王國洪,趙理想,許瑞吉,等. 放射免疫分析和化學發光分析血清胰島素結果差異[J]. 放射免疫學雜志,2007,20(6):557-558.
[3] 吳嬰. 放射免疫分析與電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FT3、FT4結果分析[J]. 放射免疫學雜志,2010,23(1):29-30.
【關鍵詞】 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 電化學發光法; 性能
Performance of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by Chemiluminescence Particles Immune Method and Electrochemical Luminescence/FAN Chan,CHEN Shu,GONG Guo-z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8):061-064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serum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by chemiluminescence particles immune method (CMIA) and electrochemical luminescence (ECLINA).Method:Eight clinical samples was selected every day,including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exclusion of hemolysis,blood lipid and medication situation,continuous determination of 7 d and the test results was recorded.The outliers was removed,the ECLINA was used as the contrast method for X axis and the CMIA was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Y axis,the linear equation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MIA and ECLINA were calculated for evaluation bias.Result:CMIA and ECLINA to determine th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for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was Y=0.7863X+0.0632,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r2=0.9946,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wo methods.The two kinds of detection method of measured value were highly correlated (P
【Key words】 Chemiluminescence particles immune method; Electrochemical luminescence; Perform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Suining 62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18
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是由腺垂體嗜堿性細胞分泌的一種糖蛋白類激素,是判斷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功能的首選指標,是診斷甲狀腺疾病重要的第一線指標[1-2]。隨著檢驗醫學的發展,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TSH已成為甲狀腺功能檢查的常規手段。然而不同的化學發光分析系統檢測結果是否一致,是實驗室需要探討的重點。因為在甲狀腺疾病診斷中,促甲狀腺激素的水平至關重要,特別對于亞臨床患者,主要看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因此,本文對血清TSH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與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測定結果進行分析,系統地對兩種不同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及偏移評估,從而探討不同檢測系統間對同種測定項目的檢測結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并為判斷臨床的可接受性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試劑 電化學發光法所用儀器為羅氏CobasE602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分析儀,所用試劑為德國羅氏試劑(批號:182942-01,規格:200測試/盒),質控品為德國羅氏免疫通用質控品(批號:177813-04),定標液為德國羅氏TSH定標液(批號:180413-01);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所用儀器為雅培I2000SR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試劑為美國雅培試劑(批號:44904U100,規格:4×500測試/盒);TSH校準品為雅培試劑(批號:45240u100),質控為美國伯樂免疫分析用質控液(批號:40271 40273)
1.2 樣本 采集遂寧市中心醫院本部門診及住院患者當日血清8份,連續采集7 d,共56份。
1.3 方法
1.3.1 實驗前檢測 兩個檢測系統參加衛生部室間質評成績均合格且每次實驗前各分析系統均進行高低值質控測定且均在控。保證了所有對比實驗數據的準確可靠。以電化學發光法為對比方法(X),化學發光微粒子法為實驗方法(Y)。通過相關分析、偏差分析及可接受性評價,比較兩種方法的相關性能。
1.3.2 樣本測定 每日選取適合的患者樣本,包括正常值和異常值,排除高血脂、溶血等情況,保證檢測系統不受干擾。在選取的對象中,有部分是結果異常也就是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他們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檢測各算一次單獨的個體。因為在治療前無藥物對檢測的影響,而治療后藥物是否影響檢測和對哪種檢測系統有影響暫不清楚。因此,測定時分別用兩種檢測系統按順序標號進行隨機測定,再按反向編號重復測定,且在2 h內兩種檢測系統對同批標本分別實驗,這樣重復記錄7 d,供56份樣本,計算每個樣本的測定結果的均值。
1.4 觀察指標 離群點的檢查:記錄檢測結果,計算每個樣本測定結果的均值(Xi)和Yi)、樣本重復測定值間差值的絕對值(DXi和DYi)及兩種方法測定結果均值間的差值(Xi-Yi)。計算樣本重復測定值間差值(DXi和DYi)的平均數。計算兩種方法測定結果的均值間差值(Xi-Yi)的平均數。判斷:超出上述平均數4倍時,檢驗結果視為無效,查明原因剔除數據并作偏差分析。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Office Excel 2003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以(x±s)表示,作t’檢驗。
2 結果
2.1 以Yi對Xi作散點圖 每份標本在每個檢測系統中連續測定兩次,記錄結果計算其平均值,以化學發光微粒子法為實驗方法所測得的平均值Yi作為Y軸,而電化學發光法為對比方法所測得的平均值Xi作為X軸,兩組數據做散點圖,計算相關系數:r=0.7863,截距為0.0632。可見實驗方法與對比方法之間有很好的線性模式,排除離群點后,計算兩種方法測定患者血清樣本促甲狀腺激素濃度結果的線性回歸方程為Y=0.7863X+0.0632,相關系數r2=0.9946,將方法比較的原始數據(X和Y值)求得的相關系數r及例數(n)帶入t檢驗的統計學公式,求得tr>t0.01(v),P
2.2 以(Yi-Xi)對Xi作偏差圖 以兩檢測系統測定所得的結果作差取其絕對值(|Yi-Xi|)作為Y軸,對比方法兩次測定結果的平均值Xi作為X軸,以上述同樣方法作圖,發現實驗方法偏差較小,但隨著結果的增高偏差增高。可見較低水平時,實驗方法偏差較小,隨著結果的增高實驗方法出現的偏差也隨之增大,見圖2。
2.3 TSH的臨床可接受性評價 計算在給定醫學決定水平的相對偏差,根據不同醫學決定水平與相對偏差判斷各項目的預期偏差是否可以接受:由表1中可以看出兩種方法間對于不同水平的測定出現的相對偏差較小,均在1/2CLIA’88允許的范圍內,因此同一實驗室里兩臺檢測系統均可作為單獨的檢測系統,并且對于結果的解釋相同,臨床評價為可接受,見表1。
3 討論
促甲狀腺激素(TSH)是一種糖蛋白由垂體前葉合成、釋放激素,是機體甲狀腺素發揮作用的中樞調節機構,同時也有刺激甲狀腺素細胞增殖以及激素的生成和分泌效應[3-5]。促甲狀腺激素由兩種亞單位α、β組成,其中α亞單位與促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α鏈上的某些氨基酸組成的肽段有一致性檢測時易受此類激素的影響;而β亞單位攜帶TSH特異的免疫學和生物學信息。TSH檢測是甲狀腺功能的初篩實驗。游離甲狀腺濃度微小變化就會帶來與生理功能相反方向的顯著調整。特別在臨床上,無典型臨床癥狀時,如亞臨床甲亢、亞臨床甲減、診斷甲狀腺功能異常主要依靠TSH水平。因此TSH是判斷甲狀腺功能非常敏感的特異性參數,特別適合于甲狀腺功能混亂的早期診斷及排除下丘腦-垂體-甲狀腺中樞調節環路的功能紊亂的檢查[6-9]。因此對于TSH的檢測系統要求比較高,實驗室準確檢測TSH的水平將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甲狀腺疾病提供可靠的實驗數據。但檢測TSH的方法多種多樣,有免疫法、電化學發光法、放射免疫法等,目前被公認較為靈敏可靠的是電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10]。然而,當實驗室具備兩套或多套監測的系統時。往往不可能用兩套系統同時檢測,此時,患者的結果或復查時怎樣才能真實反映患者的水平呢?因此,本文以電化學發光技術作為參考方法,比較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和電化學發光法的檢測性能,以方便實驗室具備兩套檢測系統時做結果均一性利用于臨床。
目前,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檢測TSH項目采用兩步法免疫檢測,運用Chemiflex技術,即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檢測(CMIA)技術與靈活的檢測模式的結合,測定人血清中是否含有TSH[11]。本研究采用全自動微粒子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是以鏈霉和素為固相載體,用lumi-hos503為發光底物,在堿性磷酸酶(apase)作用下磷酸酯基發生水解,脫去一個磷酸基面而得到一個中等穩定的中間體AMPD,在中間體分子內電子轉移裂解為一個分子的金剛烷酮和一分子處于激發態的間期苯甲酸甲酯陰離子,當回到基態時產生470 nm
的光子,并可持續數十分鐘的發光反應[12]。而電化學發光法(ECLINA)采用了釕標記抗原或抗體,再引入鏈霉親和素、生物素放大系統,產生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經電場作用,發光劑三聯吡啶釕[Ru(bpy)3]2+標記Ab,通過Ag-Ab反應和磁珠分離技術,根據三聯吡啶釕在電極上發出的光強度對待測的Ag或Ab進行定量測定,此方法具有快速、準確的優勢。從本文的實驗結果來看,實驗方法與對比方法均有較好的檢測性能,以電化學發光法為參照方法,化學發光微粒子法為實驗方法時,結果表現為實驗方法與對比方法有很好的相關性,r=0.7863,符合實驗室結果均一性要求,可根據參照方法判斷實驗方法的性能,降低同一系統不同時間檢測數值不同現象的發生,符合臨床對TSH異常的甲狀腺疾病診療的的要求;另一方面,評價兩儀器的穩定性,從偏差分析來看,在低水平時實驗法偏差較小,這與低水平狀態下,由于標本本身水平的低值,儀器沒法反映出來有關,隨著結果增高實驗方法偏差也跟著增大。但對于電化學發光法也即參照方法來說不管測定水平如何,其偏差較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的小。因此可以理解為,電化學發光技術稍優于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電化學發光免疫法試劑性能較穩定有關,但兩種方法測定效果均能滿足臨床要求[13-14]。從表1結果來看,在評價TSH臨床可接受性時,計算給定醫學決定水平的相對偏差時,根據不同醫學決定水平與相對偏差判斷項目的預期偏差是否可以接受,發現電化學發光法和化學發光微粒子法同時檢測TSH時,兩種檢測系統相對偏差在低水平時較小,但是,當水平升高時,也是隨著結果的增高,相對偏差也跟著增大,這可能與檢測系統或試劑性能有關,此觀點與雷荔荔等[14]的電化學方法報道較一致,雖然兩種檢測方法檢測TSH水平時,化學發光微粒子法表現出隨著水平增高,其結果偏差變大,但均在1/2CLIA’88允許的范圍內,故其檢測結果均能被臨床所接受。因此,從實驗比較來看,兩種方法無明顯的差異。在同一實驗室具備兩種檢測系統時,不用擔心患者復查時不是同一檢測系統所導致結果不一致而誤導臨床的現象。另外,鑒于TSH作為甲狀腺功能的敏感指標,臨床診療對檢測要求高。在選取的檢測標本中,有意的選取了部分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標本來檢測,通過實驗發現,兩種檢測系統并沒有因為患者用了藥之后出現結果明顯的偏差,這與趙靜峰等[15]的報道基本一致。
因此,CMIA法和ECLINA法準確度精密度靈敏度均符合臨床要求,且自動化程度高,減少了人為操作誤差,兩種方法呈高度相關,結果沒有太大偏差,可以建立相關方程,在某一方法不能滿足實驗室,而參考值又不能變換時可以用另一方法代替。特別對于復查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檢測時,雖然檢測系統不相同,但亦不會因為檢測系統的性能差和使用藥物后影響實驗數據而對患者自身的病情反映出現差異。
參考文獻
[1]丁金國,姚冬明,房玉珠.促甲狀腺激素在不同化學發光系統間的對比分析和偏移評估[J].海南醫學,2010,21(4):102-104.
[2] Pfannenstiel P,Saller B.Schilddrusenkrankheiten diagnose und therapie[J].Berliner Medizinische Verlagsanstalt Gmbh,1995,27(2):43-54.
[3] Surks M I,Chopra I J,Mariash C N.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use of laboratory tests in thyroid disorders[J].JAMA,1990,263(11):1529-1532.
[4] Keffer J H.Preanalytical considerations in testing thyroid function[J].Clinical Chemistry,1996,42(1):125-134.
[5] Ladenson P W.Optimal laboratory testing for diagnosis and monitioring for thyroid nodules,goiter and thyroid cancer[J].Clin chem,1996,42(1):183-187.
[6] Nicoloff J T,Spencer C A.Clinical review 12:The use and misuse of the sensitive thyrotropin assays[J].JClin Endor Metab,1990,71(3):553-558.
[7]李振甲,陳素娟,王錄煥,等.試管固相RIA和IRMA技術的實驗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1993,9(4):223-225.
[8]李自身,倪鵬,余友清.ECLIA法和RIA法測定血清T3、T4方法學比較[J].安徽醫學,2009,30(1):82-84.
[9]馮學民,劉堯娟.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的臨床價值[J].天津醫藥,2012,40(8):817-818.
[10]楊聯福.雅培I2000微粒子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性能評估分析[J].大家健康,2014,8(6):63.
[11]余小華,駱磊,朱鄖鶴.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漿甲狀腺球蛋白的結果對比分析[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2,19(1):54-56.
[12]王焰,黃曉雪,馬莉,等.電化學發光法與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比較[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2,37(6):652-653.
[13]楊宗橋,付敏,付善書.電化學發光法與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6(5):101-102.
[14]雷荔荔,馬興璇.電化學發光法與放射免疫法測定甲狀腺激素結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4(5):426-427.
關鍵詞:課程體系;專業教育;知識體系;目標導向;問題空間
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為適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我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根據當時的情況,實施了以擴充規模為主要特征的發展策略。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保障了億萬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也就是說,我國已經從一個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變成了高等教育大國。然而,無論是“錢學森之間”,還是高校畢業生對社會需求的滿足度,都表明高等教育的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國高等教育需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努力實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目標,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
作為高等教育組成基礎的專業教育,要面向未來,著力體現本科教育的基本屬性,強調可持續發展,以能力培養為導向,通過突出專業教育的科學性追求其有效性與效率,促進不同定位的高質量人才培養。考慮到課程體系是本科生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本文將從以下6個方面討論科學構建課程體系、提高專業教育水平的問題。
一、關注學科與社會發展
學科和社會發展是專業的基礎和成長土壤。專業要想持續發展,一要背靠學科,二要面向社會。所以,在國家的專業說明中,都給出了專業對應的主干學科,而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中更明確地要求“專業設置適應國家和地區、行業經濟建設的需要,適應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有相應學科作依托”。
1.專業設置。學科和社會的發展,推動專業的設置和調整。例如,計算(機)學科在近20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直接影響了計算機專業的設置和發展。1996年前,我國有計算機軟件和計算機及應用兩種計算機專業,1996年合并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但是由于計算的概念在過去的20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按照美國同行的說法,它已經拓展到難以用一個學科來定義的境地,這種變化對教學計劃的設計和教育方法的選擇有著深刻的影響。原來曾試圖將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和軟件工程融合成一個關于計算教育的統一體的做法也許是合理的,但今天計算已經蘊含多個富有生命力的學科,它們分別有著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學特色。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學科就是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信息技術、信息系統等。面對這一發展,我國也計劃設置一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安全等,以應對學科和社會發展對計算機專業人才從單一的計算機系統研制生產、科學計算、基本數據處理擴展到各個方面應用需求的局面。
2.專業教育內容的更新。隨著學科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出現了新的要求。首先,計算(機)學科從一般的技術學科變成了基礎技術學科;其次,計算機技術作為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技術,已經無所不在;再次,互聯網的出現,將“計算”泛化和平民化,使計算機專業學生喪失獨有的“會計算機”的天然優勢。這些都使得計算機專業教育內容在定位、面向、知識體系甚至教育觀念上必須做出調整,以便適應學科內涵的寬泛化、分支學科的相對獨立化、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專業規模的巨大化以及計算機教育的大眾化。
3.需要關注來自相關學科發展的影響。計算技術的泛化、平民化以及計算思維(Comptional Thinking)的豐富,必將導致其他專業教育內容的變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和更有效的手段,成為與理論、實驗同等的科學研究形態,要求現代人必須具有計算思維能力,從而使得數學、物理、計算機成為現代高等(理工科)教育的三大基礎的趨勢逐漸明朗。而這種基礎的變化,必將推動專業教育內容的變化。
4.學科和社會發展影響著專業人才結構的變化。按照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的分析,我國的計算機專業需要培養3種類型的人才:第一,從國家的根本利益來考慮,為建立計算機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的創新研究隊伍培養研究型人才;第二,面向國內的信息技術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培養產品研發的工程型人才;第三,為企事業單位和國家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運行培養應用型人才。三種類型人才的需求量呈金字塔結構:研究型的最少,應用型的最多。
二、明確描述問題空間
強化“目標導向”的教育是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提高教育效率的基本策略。從上一節可以看出,學科和社會發展很可能會提出不同類型專業人才的需求。他們未來將求解不同的問題,在不同的領域內開展創新活動。如果說在精英教育階段可以通過厚基礎和寬知識面來應對不同要求的話,大眾教育階段的各種因素則要求更具針對性的教育(非定制式本科人才培養)。為此需要在制訂教育計劃時,明確畢業生未來從事工作的問題空間(problem space)。
雖然一個畢業生未來將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確定專業(分支學科)定位的問題空間可以聚焦在相應畢業生的一類典型工作上。可參考ACM、IEEE/CS專家采用的描述形式(見圖1),該圖比較清楚地將整個計算學科所包含的典型工作展現出來(可視化)。顯然,任何一個學科都有從理論、原理、(原始)創新到開發、應用的不同問題,這構成橫坐標,而縱向的劃分則因學科而異。問題空間不僅使得我們能夠較好地掌握學科的整體情況,還有利于我們根據自身專業的師資、生源、社會需求,結合所在學校的人才培養基本定位,劃定本專業的畢業生將處理的問題子空間,引導我們較快地擺脫培養目標趨同的問題。例如,對計算機專業來說,那些希望在實驗室發現新事務,或者在大學里發展新原理的人將在左部子空間工作;相反,那些打算幫助人們選擇和使用恰當的技術,或者集成一些現有產品解決組織方面問題的人,將在右部子空間工作。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問題空間分別如圖2、圖3所示。
根據選定的問題空間,可以引導教師和學生在課程的“教”與“學”中從不同的角度重點關注相應學科形態的內容。例如,理論雖然作為本科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保證而成為各個專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內容,但不同類型畢業生的關注點也是不同的。有的是要進一步研究理論,有的則是研究工程相關的理論及實現,有的則追求在理論指導下理性應用,這就是所謂的“從不同的角度重點關注”
的不同,也決定了教與學的不同。
三、科學規劃知識體系
人們通常是以多年的教學經驗沉淀下來的課程為基礎構建課程體系,這可稱為經驗型做法。經驗的慣性有時候會使人忘記“科學規劃”的需要而產生問題。例如,1986年,我國共有88個學校開辦計算機專業,到了2005年,專業點數增加到771個(2010年更達到904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正是由于教學計劃的經驗型制訂促使甚至導致計算機專業培養目標的趨同和課程體系的同質,使畢業生失去了應有的特色,極大地影響了教育水平與質量。
科學組織課程體系的基礎是科學規劃和描述專業知識體系。作者曾經在《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中這樣評價過由ACM與IEEE/CS的專家率先給出的計算學科的知識體系描述:采用知識領域(Knowledge Area)、知識單元(Knowledge Unit)、知識點(Topic)來描述計算學科的核心知識體系,引導人們去考慮學科的本質和核心,將更多的科學成分引入計算學科的教學計劃設計中,從而改變了人們習慣的、具有明顯經驗特征的教學計劃的制訂和描述方式,使得人們在制訂教學計劃的時候能夠站在學科本質的高度上,按照學科的特點,根據知識結構的要求去設計課程、建立適當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全局優化。這種描述的基本架構如圖4所示。
通常需要根據學科的基本情況和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將一個學科分成若干分支學科,每個分支學科由若干個知識領域組成,每個知識領域包括若干個知識單元,知識單元由一系列的知識點組成,這些知識點可以是必須學習的核心知識點,也可以是選修的。如果是核心的,則指出建議的最少學時數。根據我國的教學習慣,面向一個專業教育,核心小時數的總和可以控制在500以內,這樣可以給實際教學計劃的制訂留有適當余地。
按照能力導向教育的要求,除給出相應知識體系外,更重要的是明確給出學科方法學的內容。這在以課程為基礎構建教學計劃時很少被考慮,而是由授課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處理。當教師體會不深時,這些重要內容不是被忽略,就是被一帶而過,多依靠學生自己體會和積累。這是“照本宣科”的根源之一。現在把學科方法學的內容明確地列出來,并且由于這些內容不是“干講”的,就會引導人們考慮以知識為載體,通過向學生傳授本專業典型思想和方法,來實現對學科方法學內容的傳授。從而實現除了知識之外,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的教育功能。
另外,專業知識體系的科學描述給合理規劃教學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同學校可在此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采用不同策略構建適當的課程體系。
四、系統歸納專業能力
“能力導向”是現代教育的另一個特征。實現“能力導向”教育的基礎是要厘清專業能力的構成,然后根據所確定的培養目標,描述對這些能力培養的要求。
例如,計算機專業人才需要具備計算思維能力、算法設計與分析能力、程序設計與實現能力以及系統能力。計算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建立計算意識,掌握基本技術和方法,形成計算能力。系統能力要求強化學生的系統意識,促使其形成系統能力:一是要根據實際的需要站在不同的高度上(虛擬機),實現對相當規模系統的把握;二是將計算的觀念從“實例”提升到“類”,以實現高水平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這4大能力被細化成82個能力點,具體請讀者參考《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專業能力構成與培養》(《中國大學教學》2011年第10期)。
五、合理構建課程體系
1.首先必須指出,專業教育不僅僅是幾門課程,培養方案不是課程的集合,而是一個和培養目標有效實現密切關聯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課程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它們共同支撐培養目標的實現。按照集合的定義,其元素之間的序被忽略掉了。但是作為承擔人才培養重任的課程,不僅存在前導后續、相互支撐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對培養目標的實現是極其重要的。因此,每門課程在課程體系中都擁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忘記了這一點,就很難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每個教師都有較深的體會,如果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被放在不恰當的位置,其效果會大打折扣。所以在課程教學大綱中一般都要求寫明前導課。目前,不少人在理解前導課的意義時,考慮到的僅是知識基礎。實際上,除了知識基礎,還有更重要的意識、思想、方法、能力基礎。例如:與其他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相比,“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本身的難度并不是很高,但是當它作為課程體系中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時,卻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其原因是學生還沒有計算思維的基礎,沒有重要的算法意識,缺乏計算機問題求解,特別是對求解進行描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這門課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并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方法――計算思維。這門課程的難度主要產生于此,這也表明該課程并不僅僅在于教會學生“高級語言”,而是要教會學生“程序設計”,啟迪學生的計算思維。
2.課程教學作為本科教育的主戰場和主渠道,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必須與培養目標的實現密切關聯。這種關聯不僅是課程體系設計者的期望,更應該是課程教授者和學習者的目標和行動。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培養目標的實現和課程的關聯關系按照如下過程進行描述,以促進“教”與“學”雙方開展更有意識、更理性的教學活動。
(1)培養目標要與畢業生能力(培養規格)匹配。其中各個目標項是在培養目標中提出的要求。如: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公民道德良好、社會責任感強等。畢業生能力通常是以“培養規格”的形式提出的培養要求。當然這些要求必須首先滿足國家的基本要求,例如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工程類專業畢業生的10條要求。
(2)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教學要保障畢業生能力的培養。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能力培養需要一個過程,根據規定的能力培養要求,達到從初步“認知”到“使用”的某個階段,需要有一個在時間軸上展開的培養過程,逐漸深化。對應于教學中的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程度的要求。課程教學和能力培養的這種關系,可以更具體地用I(Introduction)、T(Teaching)、U(Using)進行標注。少數能力的培養過程可能主要在一門課的教學中展開;許多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依賴獨立的一門課完成,而是需要一個系列課程構成更有效的培養體系,通過不斷積淀,循序漸進完成。另外,一門課程也不能承擔“過重的”能力培養任務,特別是不要把找不到其他課程支撐的能力的培養任務一股腦地都加在“畢業設計(論文)”上。
所以,專業教育不僅僅是幾門課程的問題,要想設計好課程體系,需要下工夫研究專業對應(分支)學科的根本問題、知識體系、問題空間、學科特點,還要研究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將要強調的學科形態、能力構成、知識取向、學科方法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關系。
六、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
學生在校時間的有限性與知識的無限性,教育的基礎性與探索和創造的未來性,決定了教師高水平引導的重要性。這種高水平在于切合實際,在于高效,在于揚長。培養目標的引導起著航標導向的作用,而不是華麗的辭藻和口號,需要課程體系、教學活動支持,反映特色、努力追求,并最終在畢業生身上達成。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要求培養目標應該是明確的、可衡量、公開的,能夠反映該專業一定時期內畢業生的層次、類型和主要服務面向,要符合學校自身條件和發展規劃,有相應學科作依托,專業口徑、布局符合學校的定位。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特色,才能揚長,才有利于追求卓越。因此,要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上制訂培養方案和開展課程教學。
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上制訂培養方案。要面向社會的實際需求(不是虛擬的,更不是炒作出來的),要面向社會的未來、學科的未來、學生的未來,保證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擺脫計劃制定者本身專業知識的束縛和對專業教育認識的束縛;擺脫專業本身的束縛,適當引進跨專業元素,防止培養“工具”和“半邊人”;擺脫條件的束縛,杜絕因設備設課,因人設課,努力提高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對培養目標實現的支持度。
[關鍵詞]雙語教學;經驗;模式;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5-0099-0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和外部世界交往的不斷加深,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學習對于學生們越來越重要,英語作為學生和外界交流的橋梁的作用不斷的凸顯出來。此外,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留學生出口地,所以高校本科生出國留學學習碩士課程的學生在不斷地增加,于是高校開展雙語教學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英語能力,可以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一、雙語教學的內涵
雙語是指一個人能夠對非母語語言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熟練掌握,并擁有跨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從中可以看出,雙語教學就是指教師在學生專業課上講授時,采用非母語語言進行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非母語的語言知識。我國雙語教學一般是指用英語這個非母語進行教學(本文主要通過英語來舉例),雙語教學可以使學生在了解一個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下,還能夠了解國外專業的發展情況,對于知識的掌握更具有全面性。在學術建立世界觀時,由于接觸的國內外文化較多,能夠形成更具有開放性的世界觀,更加能夠易與世界其他國家、文化進行交流,了解不同國家在不同學科的發展方向,了解其他國家文化,從這個方面來說雙語教學是具有極大的好處。
二、高校雙語教學發展現狀
我國雙語教學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我國現代化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國際視角,于是高校越來越重視雙語教學的發展,并認為雙語教學能夠對培養國際交往的高端人才做出基礎性的貢獻。我國經過十多年雙語教學的發展,已經在教學理念、教學設備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摸索出一些雙語教學的模式。隨著雙語教學在高校中不斷地發展,高校領導層對于雙語教學的了解不斷加深,更加對其投入了力度,為了提高高校雙語教學水平的不斷進步,也在不斷引入優秀的雙語人才和外國教師來高校進行專業課的雙語講授,可見雙語教學在我國普通高校從上到下都是被認可的。
雖然我國高校已經非常重視高校的雙語課堂教學,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高校雙語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有些高校為了開設雙語課程而開設,并沒有準確住雙語教學的內涵,總體而言有以下四個問題:一是,學生的英語能力較弱,所以雙語教學時需要注意難度;二是,專業課程的教師能力有待于提高,即雙語教學能力不足;三是,課堂內學生英語能力的差別較大;四是,專業課中英文教材具有差別,在選擇教材時需要認真挑選。
三、香港大學雙語教學的經驗借鑒
香港是我國特別行政區,香港在回歸之前是英國殖民地,故普遍而言該地區居民英語能力較強,學生普遍而言英語能力也較強,教師的英語能力也非常突出,所以本文想從香港高校身上學習國內高校進行雙語教學可借鑒的經驗。具體總結這些經驗如下。
第一,香港的大學對于雙語教學成立專門管理的機構,把進行雙語教學的學科專業的教學大綱、辦學理念與雙語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第二,香港各高校均對雙語教學的內涵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在劃定雙語教學的范圍后,進行雙語教學和知道,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可以學習英語,在課堂外也會注重英語語言的學習,在教師劃定的大綱下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
第三,不同的課程雙語教學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來制定不同雙語課程講授的原則,可以使學生在英語環境下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不斷引入世界各國在專業上的最新研究成果,這就可以讓學生在英語能力和專業知識兩方面都能夠得到長足的進步。
第四,注重教師的雙語能力,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自由港,所以香港大學聘任的教師均具有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也為香港大學的雙語教學提供了基礎保障。教師的雙語能力是雙語教學的基礎,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的英語能力較弱,那么是很難能夠將專業融會貫通的教授給學生的。
四、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
(一)對雙語教學的認識存在誤區
目前,許多高校將雙語教學與外語教學等同起來,錯誤的將雙語教學看做是簡單地用外語上課,因此,雙語課堂往往會變成英漢互譯課程,學生看起來是在聽老師用外語上課,實則是聽了一堂翻譯課。學生的學習重點很容易變成對專業術語的記憶課和翻譯課,而不是學習專業內容。這樣一來,學生的專業學習就容易演化成單純的外語語言學習。這種情況是對雙語教學的概念定義不清楚而造成的。外語教學是語言學習的基礎階段,而雙語教學指的是“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主要用非母語進行非語言學科的教學,以非語言學習為主要目標,獲取知識信息和技能經驗。雙語教學的重點首先是學科內容,其次才是外語”。
(二)雙語師資不足
雙語教學對雙語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雙語不同于簡單的外語教學,雙語教學是以兩種語言為媒介進行教學。我國的雙語教學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雙語師資還存在明顯的不足,教師的知識結構較為單一,不能完全兼顧到外語和專業兩方面的內容。此外,我國的師范類院校也沒有設立過任何的雙語師資的培養專業,現有的雙語教學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比較少,造成了雙語師資嚴重不足。
(三)教材不統一
目前,國內沒有統一的雙語教材,各大高校都是選擇外文原版的教材,或者選擇自編教材,但是市面上可以選擇的雙語教材很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容易接受外文教材的結構,教材的體系之類的問題,使得雙語教學的推行受到制約。
五、國內高校雙語教學模式探索
從前文看出,隨著我國不斷納入到世界體系,英語對于培養具有世界視角的本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香港的雙語教學經驗能夠為國內普通高校探索雙語教學模式提供良好的思路,但是內地和香港畢竟具有很多差別,例如國內本科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雙語能力有限以及缺少國際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均會導致國內高校展開雙語教學模式會存在這一些困難,于是作者針對這些問題,認為國內普通高校雙語教學模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明確雙語教學在本科生培養中的定位和目標。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應該努力確定雙語教學課程、課時、方法,明確雙語教學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定位。高校的雙語課程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應該在決定哪門課程成為雙語課程前進行明確,作者認為制定雙語教學目標不過有三:一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讓學生具有更廣闊的世界觀;二是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國際接軌,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學科方面最新的知識;三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讓學生面對外部世界具有溝通的能力。高校在制定人才方案時,應該考慮到這幾個問題。
第二,確定適合國內高校的雙語教學模式。高校采取恰當的雙語教學模式才能夠在教學中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我國高校總是認為只要將課堂教學用英語教授出來就實現了雙語教學,或者使用英文教材,老師用英文讀一遍后用中文解釋了就是雙語教學,這些觀念都沒有正確界定雙語教學內涵產生的。雙語教學需要教師們轉變觀念,不能機械的進行雙語教學,應該從教材的選用上、學生思維的培養等多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雙語思維,選擇適合高校本校特質的雙語教學模式。
第三,通過實驗班級等方式,對于少數班級進行雙語試點教學,通過幾輪的教學不斷完善高校的雙語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成熟之后可以推而廣之。在課程選擇上應該采取起源于西方國家或西方國家發展比較好的學科,通過這種雙語模式的學習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并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最新的專業知識。
第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執行,注意書寫教案,尤其是問題和改進措施方面,形成常態化的教學管理,有助于雙語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對于英語語言的文化等方面的學習障礙,根據學生課堂上的接受程度,教師可以調整作業、考試等方面的內容和方法。
商務傳播學是一個古老卻又年輕的學科。稱其古老,原因在于人類的第一次商業交換,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就離不開溝通與交流。有學者還指出,人類最早的媒介工具文字是由于交易記賬的商務需要而產生的。在古今中外的商務實踐中,傳播一直伴隨其間。稱其年輕,是指由于商務活動在新技術、新媒體的推動下,呈現出全新的業態與格局,改變著傳統的商業傳播環境。美國商務傳播學有著七十多年的歷史,相對于我國有較為成熟的系統。本文試圖通過對美國商務傳播學發展概況及趨勢進行的研究,為我國商務傳播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一、研究性組織
美國商務傳播學的建立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成立之初,商務傳播學的主要內容是商業寫作。例如,1936年正式成立的學會組織被命名為“商業寫作大學教師協會”(AssociationofCollegeTeachersofBusinessWriting,ACTBW),以伊利諾伊州大學為大本營,共有會員七十二名,除了一位來自加拿大,其他全部是美國人。次年改稱為“美國商業寫作協會”(AmericanBusinessWritingAssociation,ABWA)。隨著時代變化與知識更新,商務傳播的研究性組織經歷了兩次重大的演變。第一次是1969年更名為“美國商務傳播協會”(AmericanBusinessCommunicationAssociation,ABCA),其原因是60年代之后,人們對商務傳播學的研究興趣迅速擴大,超出了單純的商業寫作的范圍,朝著口頭演講、商業談判、非語言傳播等方面發展。第二次是1985年確定為“商務傳播協會”(AssociationforBusinessCommunication,簡稱ABC),其原因是協會成員越來越國際化,并且隨著跨文化傳播與跨國商業活動的興起,協會原有的“美國”不再適合商務傳播研究的趨勢。現如今,ABC演變成為致力于推進商務傳播的研究、教育與實踐的國際性組織。據1995年的統計,ABC的會員達到一千三百個,遍布世界各地。會員構成在ABC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始于1968年,此時的會員平均年齡四十八歲,主要是有英語教育背景的寫作人員,和擅長于英語寫作的商務咨詢人員、商務工作人員。第二階段始于1985年,經過約二十年的發展,會員成員中來自實踐領域的商務工作人員人數激劇下降,取而代之是受過學術訓練的高校教學人員,他們具有較強的學術寫作與研究能力,并且定期發表學術類論文。ABC會把這兩個階段的交替稱為“業者向學者的轉變”(fromapractitioner/consultant/instructormodelintotheacademicmainstream)。第三階段始于1993年,ABC越來越傾向于吸收具有博士學位的會員,希望借助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升商務傳播學的學術地位與學科價值。可以說,ABC追求學術性研究方向更加明確。第四階段即進入2008年后,雖然美國商務傳播學80%設在商學院,但具有博士學位的會員98%的專業背景主要是英語、傳播學、大眾傳播、新聞,傳播學對商務傳播學學科建設影響力上升。現在商務傳播協會下面有兩個學術期刊《商務傳播季刊》(BusinessCommunicationQuarterly,BCQ)與《商務傳播》(JournalofBusinessCommunication,JBC)。
BCQ創辦于1937年。早期BCQ作為ABCA的新聞公告(Bulletin)出現,直到1994年才更名為BCQ。BCQ的宗旨是“致力于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商務傳播學的教學工作”,主要討論課程設置、課時計劃、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學、經驗總結、教材編寫等。JBC創辦于1963年,其初衷是對BCQ的補充,將研究的視野擴充到商業寫作、寫作技巧之外,提高商務傳播研究的學術性與理論水平。正如ABC網站上對JBC的定位所言,“JBC將通過行政學、管理學、人文藝術學與社會學等路徑促進商務傳播學變成一種獨立的、有特色的、多層次的學科。”ABC作為一個學會組織,較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商務傳播學的實際水平與整體狀況。它是美國商務傳播學發展的領導者、組織者、推動者與保護者,是美國商務傳播學生存與壯大的核心陣地。具體而言,ABC主要在七個方面發揮其影響力:培訓教師;制定課程、教學計劃,以及申報博士學位;推動商務傳播學的國際交流;提供商務傳播的實踐機會;發出本行業的專業聲音;一個學術研究的家園;促進研究水平的提高。ABC通過學術會議、會員網絡、專業期刊、出版物等多種形式使商務傳播學獲得學科身份,并保持一定的學科獨立性。與此同時,ABC作為研究性組織長期堅定不移地致力于提高商務傳播學學科的研究能力,因為自從正式確定為ABC之后歷任學會會長達成共識:研究是學科成熟的關鍵之路(Researchisthekeytomaturingasadiscipline)。
二、大學課程設置
商務傳播學作為一門正規的大學課程誕生于美國,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復雜的商業環境中形成高效靈活的傳播與溝通能力。商務傳播學早期的形成根植于商業信函、備忘錄、報告的寫作技巧與修辭手法的訓練之中,重點強調商業領域中各種文書的語言、文字、格式等問題,所開設的課程一般隸屬于英語學系。美國商務傳播學界一般稱這個時間段為“規范期”(formativeperiod)。隨著商業信息傳播環境的改變,僅局限于商務英語寫作的商務傳播學課程顯得過于單薄狹窄。為了適應新興的商務實踐,商務傳播學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擴充,內容涉及到經濟、文化、倫理、法律、傳播、媒體技術等各個相關的領域。現在美國商務傳播學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需要通過多學科(multidisciplinary)的定位,教授學生適應日益復雜多元與全球化的商業交流環境,主要包括學會使用新技術與新媒體,此外是學會與不同語言、文化與情境的人進行互動。目前,商務傳播學所開課程與教師的60%在商學院,16%在英語系,11%在傳播系。雖然美國院校對于商務傳播學的課程設置各不相同,各有重點,但課程內容大致可由五個部分組成。#p#分頁標題#e#
第一部分,傳播學的基礎理論與知識。該部分對傳播進行定義,將傳播學理論應用到商務活動之中,指出商務傳播的模型、特點、層面與流向。
第二部分,傳統商務傳播。語言與文字是人類使用最為悠久的媒介工具。該部分主要分析如何在商務環境下進行有效的口語傳播與文字傳播,強調團隊溝通、商務演講、商務信函、報告寫作、面試求職等,保證商務活動的正常運行。
第三部分,新媒體技術條件下的商務傳播。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將電子技術、網絡技術運用到了商務活動之中。電子郵件、視頻會議、多媒體演示等在商務傳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呈現出新的傳播特點。第四部分,大眾媒體與商務傳播。該部分主要是分析如何通過大眾傳播的方式進行商務營銷、廣告、市場推廣、公關活動、客戶維護等,屬于一種勸服式的、組織外部的傳播。第五部分,多樣化、跨文化與商務傳播。隨著科技的發展,商務傳播面臨著來自全球化、跨文化、法律、倫理等各種領域的挑戰,商務人員將在更為開放、多樣、變化的環境中進行溝通與傳播。美國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University)商學院傳播學專業的拉斯(TravisL.Russ)副教授在2008年對商務傳播學的課程設置進行了一個調查。調查顯示,最受歡迎的課程內容是書面傳播(writtencommunication),包括好消息與壞消息的寫作、商務文件的格式、語法與句式結構;其次是公共演講,包括個人演示、設計與使用視頻文件、團隊演示。這些被稱作為商務傳播的核心課程內容。勸服式傳播與傳播中的倫理也是較為重要的課程內容,還有電子郵件、簡歷的寫作等。最不受歡迎的課程內容是傳播學理論、商務談判。
除了上述的五類分法設置課程之外,美國商學院學生促進協會AACSB(AssociationtoAdvanceCollegiateSchoolsofBusiness)提出一個基于學科背景的三分類,即商學、英語語言、傳播學,以此開設商務傳播學的課程,具體課程內容可參見表1。從課表上看,傳播學的課程在美國商務傳播學學科建設與課程設置中占據著最高隨著Web2.0,Web3.0時代網絡媒體新應用的出現,美國商務傳播學課程也在不斷地創新,甚至提出一個口號“向學生學習”(LearnfromStudents),促進教學創新與師生互動。比如說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MichaelJ.Meredith教授正在為MBA學生開設一門新課程“戰略傳播與社交媒體”,以課堂討論與問題導向為授課形式,帶領學生以商務傳播學的視角研究如何將社交媒體作為一種企業與市場建立有效溝通的全媒體渠道,與網絡消費者保持動態聯系與積極互動,構建企業管理戰略實施的新平臺,并且由此產生一種新的職業名稱:社交媒體經理(socialmediadirector)。
三、學科合法性
美國商務傳播學為了應對新技術、新經濟做出了積極主動的調整,廣泛吸納了其他學科的理論與知識,為商務傳播學注入豐厚的養分。正如美國商務傳播協會在官方網站上所述的———商務傳播學是一種交叉性學科,涉及管理學、修辭學、組織行為學、寫作、演講、大眾傳播、心理學、語言學、傾聽技巧、信息技術、教育學與歷史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與研究方法。然而,在一派繁榮的背后,有學者頻頻對商務傳播學的學科合法性提出質疑,其認為商務傳播學的學科邊界越來越模糊,套用一句話,“如果傳播學無所不包,那么它將什么都不是”(Ifcommunicationiseverything,thenitisnothing.)。所謂學科合法性,本質上是一種學科身份的認同。根據經典心理學的定義,所謂“身份認同”是一種有效的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基礎,并以強烈歸屬感的自信與樂觀的姿態贏得同行的認可與審視。有學者如DaleCyphert教授認為商務傳播學的學科合法性問題準確地說是一個“青春期問題”(adolescence),而不是一個“中年危機”(mid-lifecrisis),而青春期問題似乎比中年危機聽上去更讓人愉快,說明商務傳播學正在活力充沛地成長,而不是到了失去方向的迷茫中年期。之所以造成身份認同危機,主要是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過于平行發展,缺乏一個學科的核心主干部分(corestrengths)進行強勢聚焦,從而導致商務傳播學研究者處于一個多元性的人格失序狀態之中(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
為了回應學科合法性的質疑,首先需要對“商務傳播”這個概念給出明確的界定。例如,JBC主編Reinsch先后給出了兩個定義:第一個定義從人類符號學的角度認為,商業傳播學專門研究為了滿足人類需要,在提供物品與服務并以獲利為目的的商業過程中,如何對語言、符號、標識進行使用、編改與創作;第二個定義則從刺激-反應的傳播學理論出發,認為商務傳播學研究各種生物或非生物對于外界的刺激而作出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利益上的反應。Wikipedia(維基百科)給出了一個較為通俗簡易的定義:商務傳播學是指通過使用傳播的手段促進生產、服務與組織;在法律范圍內傳播各種商務信息,溝通商務活動的各個環節。作為一個交叉性的學科,由商業(business)和傳播(communication)兩個領域所合成,事實上很難給商務傳播劃定清晰的邊線。因此,最后JBC主編Reinsch先生無奈地認為商務傳播的確有一種在商業與傳播兩個領域來回游擺的學術境地,即沒有主次,又缺乏邊界(boundaries)。但他又指出,雖然商務傳播學邊界模糊,卻不能放棄商務傳播學七十余年來已經開創出的專業地位,更不能簡單地與其他有關聯學科等同起來,而是強調本學科的差異性與核心專業,堅定地樹起一面旗幟(Banners),吶喊飄揚,吸引更多的學者投身到商務傳播學的研究之中。化解學科合法性質疑的第二個方面是對商務傳播(businesscommunication)、組織傳播(organizationcommunication)、管理傳播(managementcommunication)的區分與辨析,從而確保商務傳播占有一席之地。三者之間有一定重疊,都是針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而展開,其區別主要體現在:商務傳播強調傳播的技巧性、操作性與實務性,旨在完成商業目標,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組織傳播強調傳播的理論性、抽象性與規律性,旨在宏觀地調整、完善、修復組織架構,利于組織的高效健康的運轉;管理傳播強調傳播的信息性、參考性與決策性,旨在保障管理者各項決策的科學準確。雖然大多數學者認為只有將商務傳播學與其他學科進行細致區分是應對學科合法性質疑的有效措施,但也有學者指出商務傳播學的非排它性與可雜交性,認為強制性區分沒有必要,只有開放式的姿態才能更有助于學科合法性的建立。#p#分頁標題#e#
四、未來趨勢
美國商務傳播學一直隨著時代脈搏而變化。20世紀30年代美國商務傳播學誕生之初,美國商務傳播學主要從傳統書面溝通的角度,訓練學生的商務信函、文件的寫作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50年代之后,美國傳播學學科的建立,為商務傳播學提供了系統的傳播學理論基礎。60年代,符號學、語意學成為傳播學關注的新領域,同樣影響到商務傳播學的知識內容,強調商業符號的創意性、可讀性。70年代,美國商務傳播學主要關注商務傳播如何解決經營管理問題,訓練口頭表達、視覺演示、人際傳播、非語言交流的應用。80—90年代,危機傳播、企業文化、國際傳播、團隊合作等成為商務傳播學研究的新課題。現在,傳播學理論、新媒體技術、全球化進程,這些使得商務傳播學這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時刻處于一種更新、補充、轉變的狀態之中。美國商務傳播學在未來將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新媒介技術與商務傳播新媒體技術對商務傳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組織內傳播與組織外傳播。“組織內傳播”是指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提高內部行政管理水平、各部門的協調合作、企業文化建設等,如電子郵件、視頻會議、語音信箱、短信、內部定期出版物等,為組織傳播、團體傳播與人際傳播帶來新的內容。“組織外傳播”主要是研究如何通過新的媒介手段進行商業營銷活動、公關活動、客戶管理等,開拓新的贏利模式與商業模式,如電子商務、網絡營銷、E-mail營銷、手機短信營銷等。在媒體技術、用戶需求和企業商業利益訴求三方面因素推動下,商務傳播關注新的傳播形態與傳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