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生態修復治理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修復治理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修復治理方案

    第1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生態水利;河道治理;應用

    1.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原則

    1.1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1.2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為例。拉古閘以下河道漸進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為主的規劃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數斷面的設計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達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該河段中,左岸中華寺北橋以上地勢漸高,岸邊保護范圍漸窄,尤其是中華寺北橋到八家子溝,正是王濱溝上下游大彎道塌岸十分嚴重的地方,規劃采用護岸方案。拉古閘以上基本上采用護岸方案,河道兩岸多為山地,岸邊較高,除個別斷面外,大多數斷面的岸邊高程都在設計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為4.32m,無需修堤,主要是要解決岸灘的穩定問題。該河段保護的土地和村莊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帶,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莊,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邊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規劃為無工程河段。

    2.2設計流量和設計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設計流量,需根據保護地區的重要性,選取相當其防洪標準的洪水流量,其相應的水位即為設計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設計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灘流量,其相應的水位即為設計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設計水位可根據通航等級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證率的最低水位,其相應的流量即設計流量。

    2.3規劃實施建議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著先下游后上游、先重點后一般、先消險后達標的原則,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農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區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進行堤防標準化建設。具體規劃如下:李石開發區規劃治理拉古河撫順開發區范圍內左右岸堤防共長18.82km,護岸長18.08km。撫順縣實施規劃為治理拉古閘下游撫順縣范圍內,左右岸堤防共長15.0km,護岸長15.7km;治理拉古閘至淺溝水庫段,左右岸護岸長11.95km;對于右岸拉古閘以上、左岸中華寺北橋以上的護岸工程,一定要根據水流和塌岸的實際情況、以及投資的可能,本著先出險先安排,不出險暫不安排的原則,分清輕重緩急逐步實施。沈陽市實施規劃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長1.58km,護岸長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術方法

    3.1配水、調水方法

    配水、調水對某一城市、區域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法,見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調水不是真正解決污染水體的方法,只是將污染水體從某一區域轉移到另一區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轉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說是污染水體的循環,是一種“惡性循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水源的關系,這種方法不一定適應“斷頭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凈化技術

    spr污水處理系統首先采用化學方法使溶解狀態的污染物從真溶液狀態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膠粒或微小懸浮顆粒,再選用高效經濟的吸附劑將有機污染物、色度等從污水中分離出來,然后采用微觀物理吸附法

    將污水中的各種膠粒和懸浮顆粒凝聚成大塊密實的絮體,依靠旋流和過濾水力學等流體力學原理,在自行設計的spr高濁度污水凈化器內使絮體與水快速分離。清水經過罐體內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懸浮泥層過濾之后,達到三級處理的水準,可實現出水回用。污泥則在濃縮室內高度濃縮,定期靠壓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脫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機械脫水裝置,經脫水之后的污泥餅可用來制造人行道地磚,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

    4.1構建水生植被

    種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樂藻、金魚藻、苦草等和浮葉植物睡蓮,以吸收和轉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鉀等營養物,降低水體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與周轉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長;為多種多樣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提高水體生物多樣性;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為水體供氧。

    4.2構建水生動物種群

    適當提高鰱、螺、鯽的種群數量,以消費浮游生物(特別是浮游植物)、有機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搖蚊和水蚯蚓等底棲動物,維護生態平衡,凈化水體。

    4.3種植水生花卉

    作為城市河道,從景觀的角度出發,在主要景點、橋的兩側,栽種了優質睡蓮(選用瑪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蓮等品種),加之原有的10多叢白睡蓮,美化了水面。

    5.結束語

    生態河道的設計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設計者要拓寬思路,結合生態學、工程學、水利學的知識,相互補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設計方法。河道的生態化治理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要通過設計、施工、養護等一系列措施模擬一個生物生長的適宜環境,為各類水生、陸生和兩棲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和避難的場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還必須有選擇的放養水生動物及微生物,恢復生物的多樣性,重建生物系統的生態鏈。

    【參考文獻】

    [1]周立霞,阮國余,趙迎旗.總沐河王莊閘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討[j].治淮,2008(12):14-15.

    [2]閆建兵.太原市晉源區風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選[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國元.陽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較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13(5):119-120.

    [4]張相峰,闞興起.黎河輸水河道治理方案淺析[j].水利水電技術,2001,32(8):53-55.

    [5]張捷鑫,吳純德,陳維平,等.污染河道治理技術研究進展[j].生態科學,2005,24(2):178-181.

    第2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 河道治理 生態環境 修復

    [中圖分類號] TV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286-01

    近年來,隨著生活的快節奏發展,人們對河流的開發力度也在逐漸增強,對河道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問題出現。河流開發要考慮傳統的水利作用,如:防滑用、發電、旅游、供水和航運等;另外還要考慮河流的生態系統是否能夠健康穩步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治理河道的目標就是將生態修復功能和水利功能相結合,在保護河流的生態系統與開發利用河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河流治理及生態修復的必要性

    河流的開發會帶來經濟上的發展,但是它的負面影響也是深遠的。第一,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導致生物多樣性受損,政治河道導致了流量的變化及輸送泥沙的變化,很多生物的原有棲息地消失,導致了物種的消失。第二,頻繁發生洪澇災害,并且城市中的強度有所增強,河流裁彎取直,河床的不透水面積有所增加,河流的泄洪被大大削弱了。第三,影響了城市的地下水供給,這是由于河床硬化。第四,影響兩岸的自然美景。

    二、河流治理及生態修復的原則

    1.生態治理的原則

    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對河道的生態系統也有所打擊,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時候要對原有成熟的生態系統進行保留,最大程度上不去破壞原本的自然狀態。有需要時可以進行人工修復,以建造河岸的方式來對河道進行治理,選擇的樹種可以是灌木,也可以是喬木等等。

    2.遠近結合的原則

    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畢竟河流治理工程是長期的事業,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應該進行詳細規劃,分階段進行。在城市的地形特征與發展狀況要被考慮其中,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確定時間和河流區域。

    3.和區域規劃一致的原則

    河流的治理好要綜合考慮城市的各方面發展和生態環境,不能偏激的只考慮一方面內容,畢竟治理河道是為人們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出現沖突,要從兩方面進行權衡,避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河流治理是城市整體規劃的一部分,要與城市發展一起為人們提供更高的生活質量。

    三、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方法

    河道的生態修復有兩種方法,一是工程措施修復,二是調度措施修復。調度措施修復方法是針對水資源利用造成的生態問題進行修復。工程措施修復是對由于河道治理導致的生態受損進行修復。

    1.修復河道的形態

    對于天然河道我們要盡量保持它原有的狀態,但是形態的修復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一是河道要有連續性。將舊的攔河壩清除,直立的跌水可以改造成緩坡,架設輔助的水道,設置不同種類的魚道,通常在落差很大的斷面。二是使水體的流動具有多樣性。利用植石治理的方法,把石頭埋入河底,從而形成了深溝與淺灘。三是給予河流更大的空間。四是選擇治理方案要嚴謹。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河畔林、生息地、瀕臨滅絕的物種等。

    2.修復河床斷面

    城市中河流的河床硬化覆蓋可以進行以下處理。清理之前在河床上設置的硬質材料,使河床的自然泥沙狀態呈現,局部河段可以用復式斷面,不同河道有不同的保證率,把他們分成幾個等級,按級擴展河道的寬度。河道的上部護坡和平臺的過流頻率較小,一般可以種植矮喬木,這樣還可以促成河道的立體綠化,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嚴謹對待河道覆蓋和侵占。

    原來河道與護岸的改造需要建造生態型的護岸。生態型護岸有三種類型,自然原型護岸和多自然型護岸、自然型護岸。

    3.重造河岸的植被與濕地的群落

    濕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河岸帶,它的作用是緩沖、廊道、植被護岸等。利用河岸帶的生物重建技術和河岸的緩沖帶技術,可以建立起一定規模的植被,這是在生物恢復和重建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物恢復和重建的技術包括物種引入、物種保護、物種選育與培植、種群行為的控制、種群動態調控、群落結構了優化等。河岸的緩沖技術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恢復、坡面工程等。

    4.引進國外的先進經驗

    一些發達的國家在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績,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秀技術和經驗。例如: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實施了一個計劃,倡導一些河段要盡量使用天然材料修建河堤,例如:竹籠、木樁等。日本國內把它叫做”生態河堤”,日本政府為了拯救河流的生態狀況應用了這種方式,結果就是流經城市的河岸草木蔥蘢,堤壩的修建都是用純天然的石頭,現如今,日本有很多自然型河道治理的例子。河道生態修復的工作在我國起步比較晚,正處在向外國學習的發展階段,現階段在全國內推行大規模的修復工作還為時尚早。但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已經很明顯,對河道生態修復的熱潮必然興起。

    結語

    對河道進行治理及生態修復這已經是必然的,此項目在全國甚至是世界都是很有前景的。雖然是一種新生事物,相關技術和理論并不十分完善,但是,它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保證了它的存在的必要。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河流,我們對河道的改造雖然滿足了經濟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水質和景觀都受到了極大,尤其是生態功能的破壞。我們進行的修復工作可以改善河流的生態系統,提高水的自凈能力,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要從實踐出發,并且有理論、技術的指導,在不斷實踐當中積累經驗,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創新方法,從而使得環境的良好發展和經濟發展做到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戴斌,尉紅星.綠化生態河道.造福子孫后代――關于新民市柳繞地區生態河道建設的新思路[J].科技資訊,2009(22).

    [2]徐曉艷,王鵬,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09(09).

    第3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生態修復;河道;水環境治理;污染物

    1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概述

    1.1理論核心原則

    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是指綜合應用多項河道修復技術理論,在形成綜合化治理體系的同時,建立完整的統籌管理機制。在河道污染治理的過程中,要降低外源污染,控制內源污染,構建人工凈化體系,增強水體自凈功能,保證整體技術的執行效果。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可以形成綜合技術體系,在整合多污染管理系統的過程中,可以對外污染源進行攔截,并對水體中的現有污染物進行原位清理。另外,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可以提高水系統的自主清理能力,增強河道污染物容納能力,使得整體水系統可憑借更高的持有量,完成環境保護工作,并為水系統的自凈創造更大的技術空間,保證整體技術體系的管理效果[1]。

    1.2技術特征優勢

    單一河道污染治理技術可通過獨立的技術內容,為污染治理提供具體的技術支撐,但綜合效果明顯不佳。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有效地補充了其缺陷,可以保證技術的整體合理性,表現出明顯的特征。一是在污染源頭的治理中,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外源污染物對河道的侵入污染,并降低河道內的氮磷含量,控制化學有害物的危害。二是河道定期進行淤積清理,可以消除水環境中的污染物,控制水環境的污染物水平,保障其周期性凈化能力。三是應用現代水體凈化系統,能夠快速清除水體中的污染物,改善河道水體環境,同時多方位修復技術能強化河道的抗污染能力。四是通過綜合化的技術體系,形成獨立的水體生態系統,美化環境,構建生態景觀。

    2生態修復技術組成內容

    2.1外源污染

    降雨原位自動膜濾波系統是一種雨水工程處理技術,能夠防治外源污染,有效處理雨水,通過使用超低壓過濾膜,過濾和除去雨水中的污染物。系統采用的過濾膜為折疊膜,在確保過水能力的基礎上,可以有效過濾污染物。系統還設有蓄水池,從而實現對水體的過濾,雨季可以對濾芯進行自動反清洗,有效減少污染物的沉積量,延長濾芯的使用年限。同時,該系統將雨水管網安裝在河道末端,以便控制水中的污染物。過濾后的水被排入管網中,避免出水對河道造成污染[2]。

    2.2內源污染

    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外來污染物,積累時間過長,它會與河底淤泥結合,最終形成污泥,可以說,這類污泥是河道的重要污染源,會對城市河道造成極為嚴重的污染。這種底泥處理難度較高,其中含有的一些化學元素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入上層水源,容易對水體造成二次污染。目前,針對這類污染,最常用的方法為機械清淤技術和淤泥生物酶降解技術,二者具有處理速度快、效率高和可持續性的特點。機械清淤技術與淤泥生物酶降解技術都具有較強的清淤能力,但前者成本較高,故適用于高污染地區。淤泥生物酶降解技術可以對河道底部的微生物進行處理,適用于污染程度不嚴重且污染范圍較大的區域。

    2.3人工凈化

    當河道環境受到外界污染物影響后,其自身的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難以通過自凈作用消除污染物。在這種情況下,污染物的淤積量不會減少,反而越來越多。此時,就需要外界污染治理手段的介入,以清理水環境中的污染物。人工凈化技術的應用,可以保證整體技術的執行效果,從而達到優化水環境的管理目標。例如,當前科技條件下,微米級、亞微米級的氧化氣泡都可以在水環境凈化中起到積極作用,控制氮磷含量與重金屬含量,從而保證水體平衡狀態。

    3河道水環境治理項目實踐分析

    3.1區域水環境治理條件

    在區域水環境治理過程中,首先要了解治理工程范圍內的水環境基礎狀況。例如,河池市宜州區水環境治理工程的流域面積為41km2,長度跨越為17km,水體深度在15~22m。從目前的水環境狀況來看,水體的透明度較低,局部已經出現發黑、發臭的現象,污染較為嚴重,水體生態系統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在制定生態修復方案前,首先對水體生態情況進行取樣分析。從分析結果來看,水體中COD、NH3-N和TP等有害物質濃度均較高,其中,COD含量為325mg/L,NH3-N含量為12.6mg/L,TP含量為1.2mg/L,嚴重超出V類水質標準,說明水體中污染物含量嚴重超標。針對這種情況,只有采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才能實現對區域水環境的綜合治理,從而改善水體質量,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類似的區域水環境治理工程中,人們要重視治理工程水環境基礎條件調查,采用多種水環境監測和取樣分析方法,準確了解水體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類型,從而為水環境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在水環境調查工作中,人們要分析上下游河道可能引發的污染問題,全面掌握治理工程范圍內的污染源,確保工程治理措施的全面性。因此,在實際工程開展過程中,要注意搜集歷史水環境監測數據,結合工程調查結果,盡可能提高治理方案設計的合理性[3]。

    3.2河道水治理措施

    河道治理期間,需要對河道上游進行截流處理。其間可以利用土工膜、聚酯纖維膜對水體進行導流布置,即在距離河岸5m的位置設置隔膜。其中,隔膜的內層屬于土工膜,外層則屬于聚酯纖維膜。在這一前提下,可以利用導流技術,將污水排入下游,降低上游區域的污染程度。在多年的發展中,河道上游匯集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水質受到污染,河底的淤泥也越積越多。對此,可以將大量生物酶投放在河道中,盡可能提高河底微生物的活性,使其能夠吸附更多的淤泥,解決河道的水源惡臭問題。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大量水生動植物投入河道中,最大程度地調整水生動植物的空間,確保其具有較高的存活率,有效提高水生態系統的功能。實際上,確保水生動植物的存活率,可以為河道水環境治理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上游需要設置超微凈化設備,從而實現對水環境的循環凈化。該設備凈水處理量為100m3/h,效果優異。其不僅可以改善河道水質,還能夠為水生動植物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水環境系統建設的目標。長此以往,河道水環境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改變以往河道的污染局面,降低TP、NH3-N、COD等物質的濃度,增強水資源的自凈能力。

    3.3生態修復技術綜合應用

    以某河道為例,該河道水體深度為15~22m,水體透明度比較低,污染現象嚴重,局部位置已經出現發黑發臭的問題。研究人員對水體取樣后,分析水體中的各項有害物質,為改善水環境,降低污染物含量,采用生態修復技術體系下的綜合治理模式。人們對上游河道進行外源截留處理,應用聚酯纖維膜與土工膜進行水體隔膜導流,以降低上游區域非溶解性污染物的排入量。將生態修復技術與人工凈化技術相結合,可避免水環境持續受外界污染物的影響。人工凈化可以提升河道的防污能力,氣液界面應用超高壓氣水混合技術,可以得到微米級氧化氣泡,從而降低水體中的氮磷含量,降低污染物濃度,提升水體溶氧量,提高水體透光能力。另外,可以將生態修復技術與水體自凈功能相結合,利用水生植物與水生動物來構建自然生態鏈,通過降解與轉移使水中污染物減少,并與水中生物達到平衡,最終實現水體凈化效果。常見的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與浮葉植物群落,挺水植物與浮葉植物能夠保持水質平衡,強化水環境的生態美觀作用,沉水植物可以提升水體生態修復能力。因此,可以在河道淺水區域種植綠矮型水下草皮,在中部區域種植常綠型水下森林,以此提高水體修復效果。

    第4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淀山湖;河道污染;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TV147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Dianshan Lake eutrophic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water source in Shanghai, both multi-function navigation, irrigation, tourism, etc. [].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river Dianshan Lake area affec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lution. For specific problems of river pollution in the region, we use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methods used mainly to control pollutant sources, river slope trimming and improve water purification capability-based approach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ianshan Lak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ater bodi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program so that the water in the region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Keywords:Dianshan Lake; river pollu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一、前言

    淀山湖位于太湖流域下游,地處江浙滬的交界處,是太湖流域重要的下泄通道和上海市境內最大的湖泊。黃浦江上游的水也一部分來自于淀山湖,它是上海市地表水監測的重點之一。但是淀山湖自1985年開始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華出現,目前已處于富營養化水平。為了改善淀山湖水域的水質,將淀山湖鎮建成宜居宜業宜游新江南特色鎮,努力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提供一個綠色發展模式。本文主要通過水體生態修復的研究來提升河道水質,構建一個水清、岸綠、景美的淀山湖河道水環境。

    二、國內外水體生態修復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外研究及應用中常見的城市河道水體生態修復技術現狀,主要有微生物修復、水生植物凈化、河道曝氣、人工濕地、生物膜、生物操縱、氧化塘等7類修復技術,對各類修復技術的基本理論方法、技術特點以及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知道時間應用。

    常用的微生物修復技術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向河道水體投加經過培養的多種微生物菌種。另一種是向黑臭河道里加微生物促升劑,因此促進“土著”微生物的生長和對污染物的代謝作用,達到凈化水質的最終目的。

    常用的水生植物種群包括水生維管束植物和高等藻類等構成。其中水生維管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以水芋、輪藻、水浮蓮研究頻率較高。

    國外河道曝氣一般應用在兩種狀況下,一種是在污水截留管道和污水處理廠建成之前,為解決河道水體的污染問題進行人工充氧,第二種在治理河道中放置暴氣裝置以用來應對突發污染狀況。與此之外在夏季,有機物的降解和氧的消耗率加快,也可能造成水體的氧份降低。這時運用曝氣復氧是恢復河道生態的有效快速措施。雖然河道曝氣在國外已經應用有4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在我國除大了在重慶、北京、上海等地在小河道內實施過,我國并無大河道實施的案例。

    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在世界各地逐漸受到重視并被運用,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學者Kichuth提出根區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論之后開始的,首先是他們能夠為其根圍的異養微生物供應氧氣,從而在還原性基質中創造了一種富氧的微環境,微生物在水生植物的根系上生長,他們就與較高的植物建立了共生合作關系,增加廢水中污染物的降解速度,在遠離根區的地方為兼氧和厭氧環境,有利于兼氧和厭氧凈化作用,另一方面,水生植物根的生長有利于提高床基質層的水力傳導性能6種沉水植物系統對淀山湖水質凈化效果的研究

    三、淀山湖水體生態修復研究過程

    1、河道初步調查

    本文選取淀山湖鎮旅游渡假區內的19條河道作為研究對象(如圖1中所示)。

    圖1 調查地點圖示

    首先,通過現場調查摸清每條河道周邊地塊的性質及初步的情況;然后取樣進行檢測,檢測指標有溫度,色度,渾濁度、COD、TP和TN等;最后綜合現場調查結果對河道污染狀況進行分析。

    2、調查及檢測結果

    淀山湖區域屬于水源地保護區,水源地水質的好壞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目前,項目所涉及的19條河道總體水質堪憂:

    馬家江河段——水體總體呈現渾濁,發綠,主要污染源來自于水產養殖廢水、農田面源污染。該河段交匯河流有3條;主要植物有喬灌木、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神童涇江河段——水體情況主要呈現褐綠色,污染源來自于水產養殖廢水、居民生活污水,交匯的河流有2條,主要植物包括挺水:蘆葦、野茭白、雜草;浮葉:浮萍;沉水:苦草、伊樂藻、金魚藻、菹草;水面有少量藍綠藻。

    青龍江、六如墩江——水體情況:褐綠色;污染源:水產養殖廢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匯河流:2條;坡岸:村莊與居民區處為硬質駁岸,其余為自然岸線;主要植物:挺水:花葉蘆竹、野茭白、梭魚草、鳶尾、菖蒲;浮葉:大量浮萍;沉水:伊樂藻、金魚藻;水面有少量藍綠藻。

    西陽村江-朝山江——水體情況:褐綠色;污染源:水產養殖廢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匯河流:8條;坡岸:村莊與居民區處為硬質駁岸,其余為自然岸線 ;主要植物:挺水:水蔥、美人蕉、花葉蘆竹、野茭白、梭魚草、鳶尾、菖蒲;浮葉:大量浮萍;沉水:菹草、伊樂藻、金魚藻;水面有少量藍綠藻。

    朝南江、梅田涇江、嘖奧江——水體情況:渾濁;污染源:水產養殖廢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匯河流:8條;坡岸:村莊與居民區處為硬質駁岸,其余為自然岸線;主要植物:挺水:香蒲、蘆葦、千屈菜、菱角;沉水:菹草、伊樂藻、金魚藻;水面有少量藍綠藻。

    榭麓后江、梅介涇江、東陽界江——水體情況:渾濁;污染源:水產養殖廢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匯河流:2條;坡岸:村莊與居民區處為硬質駁岸,其余為自然岸線;主要植物:挺水:香蒲、蘆葦、千屈菜、菱角;沉水:菹草、伊樂藻、金魚藻;水面有少量藍綠藻。

    莊里后江——水體情況:渾濁;污染源:水產養殖廢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匯河流:2條;坡岸:自然護岸;主要植物:挺水:梭魚草、千屈菜、旱傘草、菖蒲、蘆葦、野茭白;沉水:菹草、伊樂藻、金魚藻;浮葉:浮萍;水面有少量藍綠藻。

    彭安涇江、彭安涇西江——水體情況:彭安涇西江水褐色,水體渾濁,不流通;污染源:水產養殖廢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匯河流:2條;坡岸:自然護岸;主要植物:挺水:梭魚草、千屈菜、旱傘草、菖蒲、蘆葦、野茭白;沉水:菹草、伊樂藻、金魚藻;浮葉:浮萍。

    石婁江——水體情況:渾濁;污染源:水產養殖廢水、面源污染;交匯河流:2條;坡岸:自然護岸;主要植物:挺水:梭魚草、菖蒲、野茭白;沉水:菹草、伊樂藻、金魚藻;浮葉:浮萍;水面有少量藍綠藻。

    小千燈浦——水體情況:發綠;污染源:水產養殖廢水、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交匯河流:4條;坡岸:村莊處為硬質駁岸,其余為自然岸線;主要植物:挺水:水蔥、梭魚草、菖蒲、野茭白;沉水:菹草、伊樂藻、金魚藻;浮葉:浮萍、菱角。

    西港江——水體情況:清澈;污染源:水產養殖廢水、面源污染;交匯河流:4條;坡岸:自然岸線;主要植物:挺水:水蔥、梭魚草、菖蒲、鳶尾、野茭白;沉水:菹草、伊樂藻、金魚藻;浮葉:浮萍、菱角。

    通過對淀山湖區域的19條河道的現場調查結果總體分析:水體均較為渾濁,部分河道水色泛綠或褐色;水生動植物狀況:已修整河段的坡岸植被以喬灌木長勢良好、地被偏少,地面;未修整河段雜草叢生,有部分農作物種植,呈現出雜亂的叢生狀況。水生植被以挺水植物品種豐富為主、部分河段長勢不好;沉水植物以苦草、伊樂藻、菹草為主且單一河道沉水植物品種單一,分布散亂部分河段有藍綠藻滋生。調查結果顯示研究中河道水體整體較為渾濁,大多數河道表現出水體富營養化現象;自然坡岸河段土壤現象明顯;岸線修整情況不一,河道景觀效果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污染原因分析及整治方法

    通過現場調查結果可以知道造成淀山湖水體生態污染的原因主要有:養殖尾水、農田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周邊河流水質影響等因素。其中養殖尾水主要是魚塘養殖產生的廢水,其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會造成水質惡化、水體富營養化和河道景觀變差,是主要的污染源。農田面源污染主要指農田尾水,農田中的地表徑流。其中含大量營養鹽、農藥,會造成營養元素流失、水源污染和水資源浪費。

    通過現場調查和污染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淀山湖水體的治理方法。首先通過截污控污的手法控制污染的源頭。截污控污的手法采取下面兩種措施。一是非工程措施:政府及相關部門合理引導,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科學處理養殖畜禽糞便。二是工程措施:生態截留溝和生態護坡;作用:截流初期雨水/去除污染/涵養水源。

    其次有效的采用水生植物的種植,水生動物放養和水體微生物的投放。根據對朝山江實際情況調查,需對河道水生植物進行補種即可完成對其生態系統的構建。同時也凈化水質提升其自凈能力。

    (1)水生植物選擇原則:原有品種,要與景觀保持一致性(2)挺水植物品種選擇:黃菖蒲、水生美人蕉。(3)沉水植物品種選擇:現有菹草、伊樂藻;補種梅花藻、馬來眼子菜和輪葉黑藻。

    然后進行自然駁岸修整,按照河道岸邊原有植物布局,對缺少植物的河道進行補種。地表土壤的地方,增種地被植物。岸壁加植垂掛植物,用郁郁蔥蔥的綠色豐富邊界;局部區域打杉木樁固土,增加挺水植物軟化邊界效果。提升整體質感,并且有效的增加水體生態修復工程的價值,使其得到更大的發揮和運用。

    最后采用現代技術對整體進行科學管理。一是進行常規維護:待水生生態系統網絡形成后,強勢生物種群會把弱勢生物種群吞噬掉,這樣必將破壞水生生態平衡,應依據定期的水質檢測結果,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便景觀水體水生生態系統趨于穩定。二是進行正常性維護:對水體內的垃圾雜物、樹葉、動物殘尸等進行清理和打撈。觀察指標性生物是否正常。三是進行專業性維護:觀察指標性生物是否正常。

    4、整治的難點和解決方案

    整治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點問題,比如河道雜草優勢性太強,園藝水生植物在沒有清理干凈雜草的情況下不具備競爭性;施工期間水位變化較大,種上去之后水生植物沒有長好就被水淹掉,以致于現在水生植物長勢及效果不好,甚至有些河道水生植物根本看不到;部分品種,如千屈菜等存在病蟲害,導致長勢不好等。

    對于這些難點問題,可以采用下面的應對措施進行處理:(1)加強養護管理,清理河道內雜草,根據水位實際情況補種加密長勢不好的河道;(2)考慮到后期養護管理難度,建議更換現有未長出來的品種,如用再力花、梭魚草(紫花)、茭白、黃菖蒲等優勢品種替換:(3)及時消滅病蟲害;(4)考慮到河道雜草清理的難度,建議可適當給予施工單位人工簽證,但前提是必須保證整改后的效果。

    5、預期效果

    通過結合控源截污、河道邊坡修整及提高水體凈化能力為技術主線的生態修復方案,對淀山湖鎮河道實施整治方案。治理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治理目標

    四、結語

    對水體生態治理要秉承著“低碳環保,科技創新,以人為本,人水平衡”的理念,用更科學、更環保的方法進行綜合治理。在對淀山湖水域的整體剖析和水質的現場調查和監測以后,本文總結了它的現狀和迫切需要治理的原因,并結合現有的治理技術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治理,最后就整治難點進行了總結并提出解決方案,以期達到預期效果。淀山湖通過水體生態修復,提升河道水質,構建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環境。通過改善河道水體水質,保護水源地淀山湖水質,確保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麗卿等.6種沉水植物系統對淀山湖水質凈化效果的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上海200090

    [2] 丁晴.仿生水景在居住區中的可持續性設計研究[D].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2009.

    第5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廣東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分區原則:一是同一分區內,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水土流失特點具有較為明顯的相似性;二是與既有水土保持分區成果具有一致性,同時強化水土流失防治的特點進一步分區;三是同分區應集中連片,適當兼顧行政區劃的完整性;四是二級分區側重防治措施布局基本一致。根據以上原則將廣東省劃分為6個一級區,17個二級區。具體分區如下:

    1.1Ⅰ粵東丘陵山區強度侵蝕綜合治理區

    該區范圍包括梅州市全境,河源市的龍川縣、和平縣、紫金縣、東源縣、源城區、惠州市的惠東縣以及潮州市的饒平縣。區域內年均降雨量為1750mm,以丘陵山區為主,地帶性土壤主要為赤紅壤、紅壤,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的29.45%。本區劃分3個二級亞區,I1東江、韓江中上游丘陵山區重度溝蝕崩崗侵蝕綜合治理區,以強度的溝蝕和崩崗為主,崩崗面積常占坡面面積30%~50%,面積可達數公頃,極度發育的崩崗互相串通成崩崗群,使地形支離破碎;部分丘陵地表嚴重沙化。I2河源—燈塔盆地中度水蝕綜合治理區,為紅色巖系成土母質,土層較薄,吸熱性能好,容易風化碎裂,經水流沖刷,容易發生面蝕溝蝕,出現大量基巖。I3平蕉豐饒山地中度水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由于瓷土、稀土資源開采較為嚴重,局部存在中度水土流失。本區自然侵蝕較嚴重,特別是河源、梅州等地崩崗侵蝕發育,處于地質活躍期,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應以崩崗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選擇一批危害嚴重、影響較大的崩崗優先治理,同時對易誘發崩崗發育的小流域進行監測預報,并做好五華水土保持試驗站及龍川水土保持監測站建設。東江、韓江中上游丘陵山區重度溝蝕崩崗區以崩崗治理為重點,河源一燈塔盆地中度水蝕區以溝蝕的綜合治理為主;同時加強該區的生態建設和水源區的保護。平蕉、豐饒山地中度水蝕區以生態修復預防保護為主,保障當地農業生產。在措施布局上,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重點治理崩崗。

    1.2II粵西丘陵山地中度強烈侵蝕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區

    該區范圍包括肇慶市全境、云浮市全境、茂名市全境。區內年均降雨量1800mm,地貌以低山高丘為主,海拔多在400m以內,土壤主要為赤紅壤、山地紅壤和山地黃壤,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21.78%,以溝蝕、面蝕為主。本區通過近年來持續的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江沿岸丘陵,新興丘陵盆地的花崗巖地區、羅定盆地的紅色巖系地區、鑒江中上游丘陵的花崗巖及混合巖地區。區內劃分5個二級區:II1德慶云浮高要崩崗侵蝕綜合治理區;II2羅定盆地新興盆地中度水蝕綜合治理區;II3封開懷集四會廣寧山地丘陵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II4郁南信宜高州丘陵山地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II5茂名電白廉江化州丘陵臺地中度侵蝕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區。本區重點要把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結合起來,搞好造林綠化、封山育林,嚴禁亂砍亂伐;繼續以工程與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加快治理現有水土流失。德慶、云浮、高要崩崗侵蝕區和羅定盆地、新興盆地中度水蝕區為治理重點,加強崩崗綜合治理和區域生態環境修復。封開、懷集、四會、廣寧山地丘陵輕度侵蝕區,以及郁南、信宜、高州丘陵山地輕度侵蝕區,要加強該區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茂名、電白、廉江、化州丘陵臺地中度侵蝕區既要做好綜合治理,也要對局部進行生態修復。

    1.3Ⅲ粵北丘陵山地中度侵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

    該區范圍包括韶關市、清遠市全境、河源市的連平縣、惠州市的龍門縣、廣州市的從化市。區內地貌以低、中山為主,年均氣溫19.5℃,年均降雨量在1920mm,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28.23%,水土流失程度較輕,以潛蝕、輕度面蝕為主。其中潛蝕在本區水土流失中占很大比例,石灰巖區成土困難,易發生石漠化。本區劃分4個二級區:Ⅲ1南雄始興盆地強度水蝕綜合治理區;Ⅲ2北江中上游低中山、巖溶地區中度侵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Ⅲ3連平新豐翁源山地丘陵中度水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Ⅲ4佛岡從化龍門丘陵臺地輕度水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治理措施以封山為主,人工植草、修魚鱗坑和水平溝、建梯田、筑排洪道以及種植林木等為輔。以保護現有植被為重點,同時注重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禁止亂開濫墾和對林木的無序采伐。逐步開展石漠化治理和坡耕地改造,同時對滑坡、泥石流的高發區做好預報預測,并采取必要工程防治措施。

    1.4IV粵東沿海丘陵平原山地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

    該區范圍包括汕頭市全境、汕尾市全境、揭陽市全境及潮州市潮安縣、湘橋區。區內年平均降水量2000mm,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臺地或階地沖積平原。地帶性土壤主要有黃壤(海拔600m以上)、赤紅壤(海拔600m以下)、水稻土、鹽漬土等。水土流失較輕,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6.31%。自然水土流失以面蝕為主,人為水土流失加劇并有面積增大的趨勢,主要為陡坡開荒、開發區建設、采石取土等。本區劃分2個二級區:IV1揭潮汕平原臺地輕度水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IV2惠來普寧陸豐低山丘陵中度水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本區應以生態修復為重點,同時注重預防監督和局部水土流失治理。揭潮汕平原輕度水蝕區以預防監督為重點;惠來普寧陸豐低山丘陵中度水蝕區以自然生態修復為重點,重視水保林、經濟果林、植草等措施治理,并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對于人為侵蝕中的采石、采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應提高水土保持方案審查率,根據實際情況實施整治破碎山口、將棄土回填洼地、植樹種草覆蓋等措施。對開發區和修路等形成的侵蝕區,要提高治理標準,按照城鎮綠化標準要求進行造林、種草、種花或恢復耕地。

    1.5V珠三角洲平原丘陵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

    該區范圍包括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東莞市、佛山市、江門市、陽江市全境和惠州市的博羅縣、惠陽區、惠城區以及廣州市除從化外的全部地區。區內平原面積大,是全省最主要的人為水土流失地區,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11.32%。近年來,各地在對局部水土流失較嚴重區域采取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本區劃分3個二級區:V1珠海臺山陽江陽西沿海丘陵中度水蝕生態修復重點治理區、V2三角洲河網平原微度侵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和V3鶴山高明開平恩平陽春輕度水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應以預防監督為重點,同時做好局部水土流失治理和城市水土保持建設。珠海、臺山、陽江、陽西沿海丘陵中度水蝕區以生態修復和局部面蝕、溝蝕治理為重點。三角洲河網微度侵蝕區以生態修復,預防監督為重點,加強水資源保護。鶴山、高明、開平、恩平、陽春輕度水蝕區以預防監督為重點。建設惠州水庫水土保持涵養林示范區、珠海、深圳生態園林城市示范點。該區水土保持需更加注重生態效益、美化環境,要充分考慮規劃范圍內的水、土資源的承載能力,以不影響和破壞區域范圍內的水、土資源平衡為限。

    1.6VI雷州半島平原臺地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

    該區包括湛江市全境,年平均降雨量1648mm,季節性干旱較為嚴重。區內地形平緩,土壤多為潮砂泥土、磚紅壤等,輕度面蝕為主,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1.91%。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海洋沉積物形成的砂土或細砂土,以及花崗巖、砂頁巖形成的麻紅赤土和黃紅赤土的臺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應以生態修復為重點,同時加強生態林建設規劃,限制桉樹的種植范圍,增加植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的生態效益,還要注重水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加強監督管理,控制人為水土流失。

    2結論

    第6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6〕31號),保護和改善全省土壤環境,保障公眾健康和農產品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要求

    我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但局部存在污染,中部黑土區土壤功能下降,西部生態脆弱區土壤 “三化 ”嚴重。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以保障農產品質量、人居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為出發點,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土壤安全利用和土壤風險管控為主線,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和綜合保護,提升中部黑土地核心區土壤功能、改善西部土壤生態環境,優化東部土壤環境系統,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基本原則:按照 “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分類管理、綜合治土、污染擔責 ”的原則,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資源保護與污染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治土體系。

    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區域穩中有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土壤生態系統功能有效改善和提升。

    主要指標: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中部黑土地核心區綜合保護

    中部黑土地核心區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包括長春市、吉林市、遼源市,四平市、松原市、通化市的部分縣(市、區),梅河口市、公主嶺市。

    中部黑土地核心區保護的主要任務是:保障黑土區土壤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土壤資源和生態環境保障。制定并實施2016年至2020年度《全省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試點工作方案》,開展土壤環境保護、土壤培肥、耕地養護等工作。在農安縣、榆樹市、公主嶺市、松原市寧江區等縣(市、區)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工程。2017年,頒布實施《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實施辦法》,加強對耕作層土壤剝離保護工作。到2020年,逐步恢復土壤肥力,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到2%以上,耕層平均厚度達到20厘米以上,黑土區耕地質量顯著提升。(省農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參與)

    (二)開展西部地區土壤生態修復

    西部地區土地鹽堿化等問題較為嚴重,土壤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是我省增產百億斤糧主要地區。包括白城市及四平市、松原市部分縣(市、區)。

    西部地區土壤保護主要任務是:改良和修復脆弱土壤系統,鹽堿地土壤修復試點和石油開采污泥治理取得成效。實施生態治理鹽堿區試點工程,在西部地區開展鹽堿地修復試點,到2020年力爭完成100萬畝集中連片鹽堿地治理修復;實施石油開采行業泥漿和管線漏失污染治理工程。2017年,松原市、白城市、長春市完成土地復墾治理1萬畝以上。2020年基本解決落地油土、廢棄泥漿等土壤污染問題。(省環保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委參與)

    (三)推動東部地區土壤生態功能提升

    東部長白山地區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土壤生態系統良好。包括白山市、延州、長白山保護開發區,以及通化市部分縣(市、區)。

    東部地區土壤保護主要任務是:提升森林、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資源功能,恢復礦山開采區土壤生態環境。落實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土地復墾制度,按照 “誰破壞、誰治理”原則,開展礦山土壤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對有重要價值的礦山遺跡開展礦山公園建設,促進資源枯竭型礦山經濟轉型。加大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到2020年年底前,建設和恢復琿春市城西煤礦采礦塌陷區等88個重點治理區礦山土壤生態環境。(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環保廳、省林業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參與)

    (四)強化重點區域、行業監管和土壤治理修復

    1.加強重點區域管控??h級及以上政府所在地城鎮建成區、工業園區為重點管控區域,產糧油大縣、蔬菜大縣為重點監控區域。鼓勵工業企業集聚發展,有序搬遷或依法關閉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的現有企業,加強企業搬遷原址土地功能變化后的環境監管和風險評估工作。2017年制定《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高風險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工作方案》,推動污染企業退城入園;產糧油大縣、蔬菜大縣要制定土壤污染監控方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環保廳、省農委負責)

    2.加大涉重金屬等重點行業污染防控力度。確定重點監管污染物為鎘、汞、砷、鉛、鉻等重金屬和多環芳烴、石油烴等有機污染物;重點監管行業為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等行業。各地政府要根據實際確定本區域重點污染物、重點監管行業和企業名單。列入名單的企業每年要自行對其用地進行土壤環境監測。2017年向社會公開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名單。(省環保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委參與)

    加大淘汰涉重金屬重點行業落后產能力度,嚴格執行重金屬相關行業準入標準,禁止新建落后產能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建設項目。涉重金屬企業須依法申領排污許可證,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落實總量控制指標。對涉重金屬企業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整改后仍不達標的企業,依法責令其停業、關閉。重點監管行業企業拆除生產設施設備、構筑物和污染治理設施,要事先制定殘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處置方案,并報所在地縣級環境保護、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備案。2020年重點行業的重金屬排放量要比2013年下降10%。(省環保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參與)

    第7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城市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方案設計

    1.前言

    河流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載體,不僅能作為飲用水的最直接來源,還能夠在農畜生產、水力發電、休閑旅游等各種領域中彰顯出重要的應用價值,而河道作為河流的載體,對河流的生態狀況和周邊環境均有著較直接的影響。因此,保護河流應從保護河道著手?,F階段,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開始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城市中的河道已經在人類活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下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干擾,水質污染嚴重、泄洪設施被商業區侵占等問題頻頻發生,對城市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通過設計合適的水土保持方案來治理河道,在保護環境和修復效果兩者間取得最優平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2.1城市河道結構呈現單一化。多樣化的河道結構在防洪和保護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均有著優秀效果,但現階段,各種因素使得城市河道結構呈現出單一化的趨勢,導致水土流失嚴重。以河道岸線為例,我國江南地區河網密度高,為了加大比降,縮短航程,往往會采用人工方法裁去河道過分彎曲部分,這就使得這些城市地區的河道結構較為單一,河網主干化現象嚴重。而在河道斷面上,部分城市地區過分強調防洪功能,多采用輸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斷面作為河床結構,導致水流流速均一,水土流失現象嚴重。

    2.2城市河道水污染情況嚴重。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工業污水為代表的一系列的污染源正對城市河道的水質造成嚴重的破壞,水污染問題也成為城市河道面臨的主要問題。部分城市的制造業企業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完全就直接排進城市河道中,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和有毒物質會對城市河道中的水生物平衡造成嚴重破壞,一旦這種破壞超出城市河道中河流生態平衡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進一步惡化水土流失情況。

    2.3人為因素加劇河道水土流失。加劇河道水土流失的人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河道的泄洪區,蓄洪區在當前城市化的影響下被用于商業建設的情況頻頻發生,致使河道的生態平衡遭到了嚴重破壞。二是河坡平臺被擅自侵占,削坡違章種植,挖坡賣泥制磚等情況在一些城市中頻頻出現,導致河道自我修復能力受損。三是船行波的沖刷也使得河道水土流失加劇。以上海市崇明地區為例,崇明河道屬于六級航道,其要求機拖船航速小于6km/h,但由于上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河流運輸量較大,在崇明航行的內河船只多由大中型機動船構成,設計時速都在11km/h以上,嚴重超出崇明河道的允運標準,航行過程中的波涌浪爬高往往高達50cm以上,導致崇明河道在船行波的沖刷下出現農田沖毀、河床淤高、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情況。

    3.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設計

    3.1全面規劃,提高河道治理方案設計標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傳統的行洪、排澇等河道治理方案已難達到最優化的治理效果,方案設計人員應當立足于此,對所承擔的城市河道治理工程進行全面分析和規劃,從而切實提高河道治理方案設計標準??煽紤]在方案設計中盡可能讓部分工程項目在實現河道功能的同時兼備水土保持的效益。例如針對城市河道結構呈現單一化的問題,可考慮采用生態袋護岸替代傳統的水泥護岸,并適當在河坡種植喬灌木以完善生態環境的水土保持方案。生態袋護岸具有與自然河岸相類似的表面粗糙度,能夠防止河道長期被的高速水流沖刷侵蝕,且自身的多孔隙和透水性也使得城市河流與地下水層進行交換,有利于親水性植物和水生動物的生長,除了起到傳統的水泥護岸保護河岸的作用以外,在穩定生態環境方面亦有著重要表現。2011年,邵武市同青溪河道水土保持方案中曾采取這類生態袋護岸設計,且當時在堤腳種植本地河岸及河灘野生的水竹、小剛竹,在岸坡種植寬葉雀稗、水柳等水生植物,如今已建成了水清岸綠的河道生態環境。

    3.2運籌帷幄,避免施工期間水土流失加劇。城市河道工程施工期是加劇水土流失的重要時段,因此,在水土保持方案的設計過程中,相關的設計人員需要對施工期的各類工序進行綜合考量,從而在施工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施工工期的安排上,應當做好最優化選擇,盡可能避開雨天和汛期進行施工。在棄土場的選擇上,如果該城市地區具備城市棄土棄渣場或建筑垃圾消納場,棄土應運往這類地區進行處理,如不具備該條件并選擇河岸附近作為棄土場時,應確保棄土場表面平整,并于表面及邊坡建立適當的防護措施避免水土流失加劇。對于臨時圍堰、臨時道路等各類臨建工程,可考慮在圍堰的兩側圍堰肩處采用草墊防護。對于回填土方,應做好臨時堆放的各項準備工作,避免堆放過高、堆放角度過大造成遇大雨產生水土流失,可考慮在堆土表面上使用防塵網或是撒播適應性強的草籽進行遮蓋。

    3.3綜合治理,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涉及漿砌石護砌設計、堤頂硬化路面工程設計等等,如表1所示,方案設計人員應當根據河道的建設和生產特征、水土流失特點以及地質情況,對工程布局和功能區劃進行分區,并輔以合適的防治措施。以天津市區北側的永定新河河道為例,該城市河道在水土保持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有效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在工程措施方面,設計人員為了避免堤防在長期風浪作用下遭受沖刷,采用了如圖1所示的漿砌石護坡,下設粒徑5-25mm,厚為10cm的隨時墊層,在其下方鋪設400g/m^2的無紡土工布,并在護坡與堤頂相交處的封頂位置沿堤軸線方向設置了一段40cm*40cm漿砌石矮墻,以使得堤頂所蓄積的雨水能夠排至迎水側堤外,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此外,該方案還充分考慮了堤頂水土流失的情況,在堤頂采用硬化路面的解決方式避免水土流失。具體內容包括路面向迎水側設置2%的傾斜坡度以使得堤頂排水能夠沿此排除,采用總厚度6cm的瀝青碎石結構進行道路面層鋪設等等。在生物措施方面,該方案設計采用了在堤防兩側及堤間種植具有觀賞性多年生的喬木、草皮等種植物,在防潮閘翼墻后平臺采取喬灌草結合的方式以保護城市河道的生態環境,并針對削坡違章種植,挖坡賣泥制磚等情況進行了碼頭工程生物措施設計工作,包括換耕植土,坑底鋪灰渣做隔鹽層等等。

    3.4科學管理,真正落實河道水土保持工作。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亦是如此,相關的方案人員應當立足于此,與當地政府聯合共同做好城市河道的管理工作,以使得河道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得到落實,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嚴格執行當地的河道管理條例,加大依法治河的力度。切實做到有章可循,依法管理。例如針對城市河道水污染嚴重以及河坡平臺被侵占的情況的情況,應當當地的河道管理部門需要加強執法力度,嚴格查處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進城市河道的企業,并依照相關法律進行處理。同時確定河坡平臺的歸屬權,對侵占平臺違章建筑、堆積雜物、削坡違章種植,挖坡賣泥制磚的人員進行普法教育,屢教不改者可依法處理。最后,還應當針對部分城市河道的船行速度進行控制,可考慮在進港船只上配備限速器,具體限制速度應根據城市河道地區的等級進行設置,出港時方可拆卸,新疏浚的河道要制定一段時間的保養期,實行封港停航,以保護城市河道的生態環境。

    4.結語

    水土保持作為河道治理工程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保障河道生態環境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相關的方案設計人員應當立足于此,在制定方案時,充分考慮可能發生的水土流失現象,從而使得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夠真正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程蒙.河流治理規劃設計新理念與實踐應用[J].河東水利,2014,(13):12-15.

    第8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污染場地;修復;環境監理;工程監理

    土地是人類生活及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用土地較少,城市土地資源尤其緊缺。目前,工業企業關停或搬遷產生大量污染嚴重的工業場地,不僅不利于土地開發再利用,產生的環境風險及危害還會對人體及生態環境造成長遠的影響。因此,對污染場地開展修復治理或風險管控,已成為社會發展、改善城市人群生活環境的迫切需求。近些年來,國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已逐漸意識到污染場地問題的嚴重性,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技術等推動污染場地治理工作,為其它城市提供可借鑒的實踐經驗,但由于各地污染場地情況不一,導致修復治理工作難度和復雜度升級,而部分施工隊伍的修復技術水平、環保專業能力等無法確保修復工程及污染防治措施有效落實,因此,修復工程引入環境監理和工程監理,通過明確職責、分工合作等方式進行過程監督和管理,嚴格把控修復工程每一環節,從而提高修復工程質量和進度,推進修復工程順利完成,使土地重新具有開發利用價

    1污染場地修復項目特點

    緊迫性,土壤污染日益嚴重,受污染的土壤不僅無法開發利用,且隱藏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各類污染物已對生態環境及人居安全造成了極大的風險隱患,亟需開展修復工作。多樣性,受污染的土壤由于污染成因不同,污染程度及污染因子均不相同,呈現多樣性和復合型特點,如重金屬污染、有機物污染、復合性污染等。專業性,由于污染場地的污染類型及修復技術難易程度不同,且修復時可能會產生二次污染,因此,修復施工是一項較為復雜且專業性較強的工程,不僅需要專業的修復設備及施工人員,還需配備先進的檢測設備、專業的監理人員。

    2工程監理和環境監理在場地修復項目的區別及聯系

    在進行污染場地修復項目之前,明確工程監理和環境監理的區別和聯系,有利于在場地修復過程中確定各自職責范圍,更加高效開展現場工作。

    2.1區別

    工程監理工作對象是修復工程本身及與工程質量、進度、投資等相關的事項,其監理內容主要是圍繞工程施工建設而開展,包括施工安全、施工質量、施工技術、工程進度、施工款項等,總體而言是“質量、進度、投資管控”。工程監理應實地監督管理,了解施工款項的流向使其被科學合理化的使用,確保施工材料的質量安全,避免出現“豆腐渣”工程,同時應嚴格檢查施工設施建設是否符合安全標準,了解搭建的腳支架、用電是否安全,施工人員安全防護是否到位;另外對工程進度進行監管,使其在規定期限內按時竣工,有利于控制整個工程的預算管理。環境監理工作對象是工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風險防范措施以及受工程影響的外部環境保護等相關內容;環境監理依據項目環保技術文件,監督施工過程廢水、廢氣、噪聲、固廢及生態保護等措施的落實,并采取環境監測等手段來校驗落實效果,實現修復過程中環境問題的監督管理。通過解決修復過程中的環境問題,不斷提高污染場地修復項目的質量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修復工程又是環保工程,修復效果是通過效果評估驗收的重要條件,修復施工內容同樣是日常監理重點,因此,環境監理的從業人員不僅需要具備環保專業能力,還需具備一定的工程專業知識。

    2.2聯系

    首先,兩個監理方都是由建設單位委托的第三方專業咨詢單位,都需要簽訂監理合同、確定項目總監、成立項目監理小組、制定監理工作實施細則、明確工作原則;其次,兩方監理工作依據主要為項目修復技術文件,例如修復技術方案和項目施工組織設計,監理目標是一致的;再次,就監理的工作時段而言,兩者都需要從項目開工時介入,至修復項目整體施工結束;最后,現場監理期間,兩者應加強溝通聯系,發揮各自優勢,對共性問題共同討論及監督,使其達成一致意見,促進修復工程有序開展。

    3工程監理的工作重點

    工程監理是指工程監理機構受到修復項目主辦單位的委托,根據相關工程監理法律法規、工程建設項目標準、安全質量標準、采購材料文件及簽訂合同,在施工階段對整個工程的質量安全、造價成本、工程進度進行嚴格的控制管理,確保工程安全竣工。污染場地需要進行修復的重要原因是嚴重影響了土壤及水資源質量等,工程監理在修復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進行質量控制,質量控制是工程監理的重點和核心,其中工程監理人員的專業水平、施工材料質量、施工人員技術水平等都是保障工程質量的重要因素。對于污染場地修復項目,工程監理對照項目施工組織設計,重點關注施工前期各項臨建設施的建設質量、施工進度、修復工程量等,例如開挖及修復大棚搭建、臨時碼頭及硬化地面建設,修復期間重點關注修復機械及施工材料的配備情況、污染修復區放線、淸挖修復后基坑復核、污染土壤外運進度及過磅計量等。

    4環境監理的工作重點

    環境監理的工作定義是指環境監理機構受修復項目主辦單位的委托,根據現行的環保法律法規、項目修復技術方案、施工方案、環評文件及批復等要求,對修復過程實施專業化的環境咨詢服務,協助及指導修復單位落實修復過程中二次污染防治措施,減少或降低修復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環境監理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階段開展:

    4.1施工前期階段

    施工前期階段主要涉及工程設計資料審核及前期臨建設施建設。首先,應盡量提前介入項目設計階段,深入研究項目技術報告及環評文件,以此為依據嚴格審核施工單位提供的施工組織設計及環保專項設計方案,判斷擬采取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以及噪聲等防治措施是否全面和可行,從而確定不同階段的施工計劃、環境目標、監理重點,并制定環境監理工作實施細則。其次,正式修復施工前,督促施工單位按照審核確認的施工方案,完成各項臨建設施及環保設施建設,例如:硬化地面、密閉大棚、廢水及廢氣治理設施等建設,確保具備下一步修復施工的開工條件。

    4.2修復施工階段

    在修復施工階段,環境監理既要關注施工內容和修復效果,還要重點關注二次污染防治落實情況。首先,嚴格監督施工單位采取的修復技術、施工范圍、使用藥劑等是否與修復技術方案、施工組織設計一致,例如:基坑開挖范圍及深度、修復設備配備情況、藥劑種類及添加比例等,對于發生的變更要督促其履行變更手續再行實施。其次,修復施工過程伴隨著二次污染的產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是環境監理的重中之重。廢氣方面,應尤其注意修復過程揮發性及半揮發性有機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在修復區域建設密閉大棚以減少有機廢氣的無組織排放,并配備廢氣治理設施處理后有組織達標排放,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控制手段。同時,還應關注施工揚塵,裸土區域應及時覆蓋;日常巡視期間對異味逸散較為明顯的區域應配備氣味抑制劑進行噴灑。廢水方面,應監督各類廢水是否設置有效的收集系統和廢水處理裝置,對于露天的臨時堆場及施工區域應注重初期雨水的收集,防止受污染的雨水對非修復區域產生二次污染,如發現原有埋地污水池并存有污水,應及時報告并專題進行處理。噪聲方面,高噪聲的機械設備應檢查是否配備消音降噪設備,周圍是否建立噪音隔離帶,并嚴格規定施工時間,避開周圍居民休息時間。固廢方面,各類修復施工產生的次生危廢應督促施工單位按要求落實處置去向,并對危險廢物執行轉移聯單制度,對于修復期間清挖出的不明物質或易燃易爆物質,因及時上報并專題進行處理。

    5修復場地監理工作存在問題及完善建議

    5.1監理工作存在問題

    近年來,隨著污染土壤修復工程數量及規模的不斷擴大,為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及要求,保障修復后的場地達到預期修復效果,國家生態環境部陸續了一系列污染場地調查、修復及效果評估工作管理文件、環保標準及技術導則,但作為修復階段重要監督管理手段的監理工作卻還沒有從國家層面確認其工作定位并制定相關工作規范,因此,環境監理及工程監理在開展場地修復項目中仍面臨以下諸多問題:①環境監理和工程監理在修復項目中的組織結構、工作職責、工作規范等未有統一要求,容易導致現場監理工作產生各干各的、互不溝通、處理問題無法產生統一意見等情況影響修復工程質量及效果。②兩者監理工作存在交叉但又有著本質的區別,而部分項目容易存在相互替代的包含式工作模式,強化了主導一方的監理工作卻又弱化了另一方的專業要求,無法發揮各自所長做好監督管理。③修復項目監理人員隊伍仍較為薄弱,缺乏專業性。

    5.2完善意見或建議

    (1)逐漸完善環境監理與工程監理制度。在法律層面確立相關監理工作的合法性,使監理工作有法可依,并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開展工作;同時設立專業資格證書考核制度,從事環境監理和工程監理的工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培養監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專業能力,進一步保障工程質量。(2)加強環境監理和工程監理的合作。環境監理與工程監理的監理對象及監理內容等均不相同,因此在修復時應該明確雙方的職責范圍,但是兩者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應該協調兩者之間的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監理過程中及時發現、制止、糾正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施工質量;工程監理過程中涉及環境問題,雙方需要制定科學的監理方案,使修復工程順利竣工。(3)環境監理提前介入。污染場地不同于一般的建設修復項目,應該將環境監理工作從修復工程開始之前提前至污染場地實地調查中,因為污染場地在廢棄之前是一些生產化工產品的工廠,在工廠拆遷之前,讓環境監理機構介入管理工作,在遺留的生產設備、管道、廢構筑物等進行合理的安置、拆除的過程中進行相關專業指導,降低拆遷及后續修復的環境風險。

    第9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主題詞:沂源  礦管  形勢  對策

    一、形勢分析

    (一)現狀分析。一是資源條件分析。我縣地處魯中山區,地質構造發育,山石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建筑用石料及建筑用風化砂資源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賦存條件好,大張莊鎮、魯村鎮、悅莊鎮、南魯山鎮建筑用風化砂資源豐富;西里鎮、南麻街道、魯村鎮、悅莊鎮、燕崖鎮建筑石料資源豐富,為我縣規?;?、集約化開發山石資源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二是開發條件分析。受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階段所限,我縣山石資源開發歷史上一直處于原始“開山劈石”狀態,以往的粗放式、低效化開采形成的“多、小、散、亂”資源開發模式給我縣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十以來,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這種粗放式、掠奪式、破壞式開采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轉變開發模式,規模、集約、綠色、環保開發是唯一出路。從我縣生態建設實際看,山石資源開采條件差,受限因素多。雖然資源分布廣,但我縣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不在“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不占用生態公益林且不占用耕地,離居民點遠適宜大規模開發的山石資源很少。三是管理現狀分析。自2015年6月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淄博市石灰石礦山關閉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淄政辦字[2015]55號),對石灰石礦山實施關閉治理,并明確規定除市政府確定保留的石灰石礦山外,全市停止審批新設、擴界和延續石灰石采礦權。2016年8月,山東省環保廳、國土資源廳等5部門聯合印發了《山東省露天開采礦山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魯環發〔2016〕162號),明確提出:加強源頭管控,嚴禁在“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和城鄉結合部發放采礦許可證;對其他區域,自2016年10月1日起,各地原則上暫停新設露天開采礦山審批。為落實上述政策,我縣采取了兩方面措施。一方面,加大關閉力度,對28處山石資源礦山實施了關停。截至目前,全縣有證礦山13個,其中鐵礦6個(華聯礦業4個證,魯南礦業2個證),煤礦1個,礦泉水1個(一直未開采),花崗巖3個(其中1處一直未開采、2處處于停產狀態),磚瓦用頁巖1個(為西里鎮苗莊磚廠提供原料),建筑用砂1個(批準范圍內資源已近枯竭),無建筑石料礦山。另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根據淄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淄博市已關閉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的通知》(淄政辦字[2018]26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編制上報了《沂源縣已關閉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完成了93處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野外調查,并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已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規劃;完成了6處廢棄礦點復綠工程,啟動了8處已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其中,2處(洪成、寶?。┮鸦就瓿芍卫砣蝿眨?處治理(春軍)也已接近掃尾階段,其余5處正在進行治理。

    (二)問題分析。一是生態保護與保障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2015年,我縣根據市政府要求,關閉了轄區內所有建筑石料用礦山,僅有的1家風化砂儲量也接近枯竭,而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建設所需最多的也是砂石資源,光堵不疏導致建筑砂石價格飛漲,受巨大利益驅動,私采濫挖及以平整場地、恢復治理、土地復墾等各種項目名義偷采山石資源的行為屢禁不止,不僅造成國有資源流失,也給國土執法、安全監管帶來很大壓力,目前,實行24小時不間斷執法也堵不住受巨大利益誘惑的不法行為發生。發展對砂石資源的需求與生態對資源的約束之間的矛盾在我縣十分突出,亟需破解。二是傳統認知與現實條件存在一定偏差。一方面,受以前傳統開發模式的影響,礦區周邊群眾和一些基層管理者一提起開石挖山普遍非常抵觸,認為山石資源開采既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又增加了安全、環保監管壓力,對地方沒有一點好處,不允許開采最好;但目前隨著山石資源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如果提高安全、環保標準,加大恢復治理投入,對山體實施統一規劃,整體開發,整體恢復,并不會造成很大的生態環境破壞。另一方面,采礦者普遍缺乏“規?;?、環?;?、綠色化、共享化”開采理念,對先進開采技術、全封閉化加工、礦地和諧化發展等新開發模式還處在模糊認識階段,缺乏實際可參考的例子。三是受資源效益瓶頸約束,綠色礦山建設推進緩慢。我縣露天開采的山石資源持證礦山目前只有3家飾面用花崗巖(1家一直未開采、2家因企業效益不好處于停產狀態)及1家建筑用砂(礦區范圍內批準的資源已瀕臨枯竭)。受市場環境、資源儲量、品位等因素影響,采礦權人普遍缺乏長遠發展規劃,對綠色礦山建設處在觀望狀態,導致我縣綠色礦山建設總體進展不理想。四是歷史欠賬多,已關閉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修復難度大。一方面,治理資金籌措難度大。我縣已關閉礦山大部分是政策性關閉,治理責任主體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據前期調查結果初步統計,我縣歷史遺留已關閉礦山總數共93處,需要治理的共82處,需要治理總面積2645.15畝,約需治理資金8215萬元。而我縣自2010年按照政策規定共收取28家礦山治理保證金553.79萬元,僅靠財政投入和已收取的恢復治理保證金開展已毀山體治理資金缺口多、治理難度大。另一方面,激勵政策、機制很不完善。政府出臺的各種規范性文件都有“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這種提法,但具體如何操作又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據。按照目前國家政策規定,除了“群眾自采自用開采少量礦產資源和工程建設在批準的用地范圍內開采只用于本工程建設的礦產資源”兩種情形外,其他只要沒有取得采礦許可證的開采行為都屬于非法采礦范疇,按照這個規定,恢復治理中臺階開采形成的廢石料只能用于治理,不能外賣,一旦外賣,就造成非法采礦。而如果不允許外賣,多余的石料就無處堆放,同時,治理資金就無處籌措,早成兩難局面。五是監管手段薄弱,缺乏有力監管。一方面,山石資源開采、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等地礦管理工作由于行業特點,技術含量高,專業性強,需要強大的專業技術機構作支撐,而縣級相對來說,監管技術人員相對缺乏,對礦產資源開采、治理等工作缺少有力監管。另一方面,由于行業特點,廣大干部群眾大都認為開礦挖礦、修復治理就是國土部門一家的事,政府主導,國土、環保、安監、林業等職能部門齊抓共管,鎮、村及礦區周邊群眾聯合參與的監督局面還遠沒有形成。

    二、建議

    為徹底改變目前光堵不疏的管理模式,加快山石資源利用方式新舊動能轉換,達到既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對山石資源的需求,又能實現綠色、環保礦業開發,提出如下建議。

    (一)開源節流,實施資源整體、環保開發。對符合生態紅線保護規劃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遠離“三區兩線”可視范圍、植被覆蓋率低、儲量大品位高且適合規模集約開發的3處區域(悅莊鎮遲家峪—桃花峪地區建筑用砂礦區、沂源縣悅莊鎮下龍巷建筑用石灰巖礦區、西里鎮蝙蝠峪地區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區)組織有關部門、鎮辦和專家進行詳細論證整體開發的可行性。開發實行資源儲量和生產規模雙控機制,生產規模不低于100萬噸/年,服務年限不少于10年,建設標準必須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規范要求;新辦礦山必須按照招拍掛方式公開出讓,所得資源收益除去上繳中央、省分成的60%以外,按照縣、鎮、村三級進行合理分成,縣級分成原則上用于歷史遺留礦山恢復治理,鎮村分成用于原承包人補償和日常監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国产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国产成人一级片|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成人毛片免费网站|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91啦中文成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成人久久久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女人a毛片在线看| 成人在线综合网|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